CN110053532A - 载具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载具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53532A
CN110053532A CN201910043669.1A CN201910043669A CN110053532A CN 110053532 A CN110053532 A CN 110053532A CN 201910043669 A CN201910043669 A CN 201910043669A CN 110053532 A CN110053532 A CN 1100535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longitudinal direction
press section
face
l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4366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靖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0535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535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tiltable, e.g. to permit easy ac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2Join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一种载具座椅,其包括:框架构件,所述框架构件的截面形状包括在特定方向上延伸的一对面对部;以及盖,所述盖被附接到所述一对面对部的在特定方向上的末端,并且在所述一对面对部的所述末端之间延伸,其中,所述盖包括一对挤压部,所述一对挤压部从内周侧或外周侧中的至少一侧邻接在所述一对面对部的末端上,并且被构造成抑制所述末端中的每一个末端朝向面对所述末端中的另一个末端的一侧或朝向其相反侧的变形。

Description

载具座椅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8年1月1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006375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被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载具座椅。特别地,本公开涉及一种包括框架构件的载具座椅,所述框架构件的截面形状具有在特定方向上延伸的一对面对部。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载具座椅的框架结构,其中座椅框架由方管所构造(JP-A-H10-42995)。
在相关的现有技术中,方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由于闭合的截面而难以被压溃,但是其末端处的开口部分容易被压溃。
发明内容
本公开要实现的目的是适当地阻止载具座椅的框架构件的末端被压溃。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载具座椅,其包括:框架构件,所述框架构件的截面形状包括在特定方向上延伸的一对面对部;以及盖,所述盖附接到一对面对部的在特定方向上的末端,并且在一对面对部的末端之间延伸,其中所述盖包括一对挤压部,所述一对挤压部从内周侧或外周侧中的至少一侧邻接在一对面对部的末端上,并且被构造成抑制末端中的每一个末端朝向面对末端中的另一个末端的一侧或朝向其相反侧的变形。
根据第一方面,能够通过盖的挤压部来抑制框架构件的一对面对部的在特定方向上的末端朝向面对另一个末端的一侧或朝向相反侧的变形,使得能够阻止框架构件的末端的压溃。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方面的载具座椅,其中一对挤压部中的每一个挤压部具有双夹紧结构,在所述双夹紧结构中,一对挤压部中的每一个挤压部从内周侧和外周侧邻接在一对面对部的末端中的每一个末端上,以从内周侧和外周侧夹紧末端。
根据第二方面,能够通过盖的挤压部来抑制框架构件的一对面对部的末端朝向面对另一个末端的一侧和朝向相反侧的变形,并且能够更适当地阻止框架构件的末端的压溃。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的载具座椅,其中一对挤压部中的至少一个挤压部具有倾斜表面,所述倾斜表面相对于特定方向倾斜地邻接在一对面对部的末端中的至少一个末端上。
根据第三方面,能够以如下方式将盖的挤压部附接到一对面对部的末端,该方式使得盖的挤压部从内周侧或外周侧更适当地邻接在末端上。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载具座椅,其中一对面对部彼此平行,并且其中盖在与一对面对部的面对方向和特定方向都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具有恒定的截面形状。
根据第四方面,能够通过能够成型恒定的截面形状的诸如挤压成型的简单成型方法来形成盖。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载具座椅,其中框架构件具有闭合的截面形状,并且一对面对部组成闭合的截面形状的一部分。
根据第五方面,盖能够使具有闭合的截面形状的框架构件的末端的开口部难以被压溃,因此,具有闭合的截面形状的框架构件能够在其整个区域上具有有高的结构强度的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载具座椅,其包括:框架构件,所述框架构件具有开口端,所述框架构件包括: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包括构造开口端的第一纵向端部;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包括构造开口端的第二纵向端部,第二纵向端部面对第一纵向端部;并且所述载具座椅包括盖,所述盖被附接到第一纵向端部和第二纵向端部,以便覆盖开口端,其中盖包括邻接在第一纵向端部上的第一邻接部和邻接在第二纵向端部上的第二邻接部,第一邻接部和第二邻接部被构造成抑制第一纵向端部和第二纵向端部的变形。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面,提供了根据第六方面的载具座椅,其中第一纵向端部具有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并且第二纵向端部具有第三表面和与第三表面相反的第四表面,并且其中第一邻接部邻接在第一纵向端部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并且第二邻接部邻接在第二纵向端部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上。
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面,提供了根据第六方面或第七方面的载具座椅,其中第一邻接部具有相对于纵向方向倾斜的第一倾斜表面,第一倾斜表面与第一纵向端部接触,并且其中第二邻接部具有相对于纵向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表面,第二倾斜表面与第二纵向端部接触。
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面,提供了根据第六方面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载具座椅,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彼此平行,并且在面对方向上彼此面对,并且其中盖在与面对表面和纵向方向都垂直的方向上具有恒定的截面形状。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面,提供了根据第六方面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载具座椅,其中框架构件具有闭合的截面形状,并且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组成闭合的截面形状的一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载具座椅的示意性构造的透视图;
图2是图1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3是从相反侧观察的图2的放大透视图;
图4是图2的侧视图;
图5是图2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图3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从后侧观察的图2的透视图;
图8是沿着图4中的线VIII-VIII截取的截面视图;
图9是沿着图4中的线IX-IX截取的截面视图;
图10是示出了当向前方向上的大载荷被输入到图4的座椅靠背时的载荷传递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了盖的附接部的放大分解透视图;
图12是示出了盖的附接部的放大透视图;并且
图13是沿着图12中的线XIII-XIII截取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来描述用于实施本公开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座椅1的基本构造>
首先,将参考图1至图13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座椅1的构造。同时,在以下描述中,诸如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方向是指每一个附图中所指示的相应方向。此外,“座椅宽度方向”是指座椅1的左右方向,并且“座椅前后方向”是指座椅1的前后方向。
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座椅1被构造成汽车的右座椅。座椅1包括用作就坐者的靠背的座椅靠背2和用作就坐部的座垫3。座椅1被构造成所谓的内置安全带的座椅(belt-in seat)。在座椅1中,座椅安全带(未示出)的卷收器被并入座椅靠背2的背部中,并且座椅安全带的拉出口12A被设定在座椅靠背2的右侧上的肩口部中。利用该构造,如图10中所示,当发生车辆的前碰撞时,由接收就坐者的身体的座椅安全带(未示出)引起的朝向前侧的拉力载荷被施加到座椅靠背2的设定有拉出口12A的肩口部。
如图1中所示,座椅靠背2的左右两侧上的下端部经由倾斜器30分别连接到座垫3的左右两侧上的后端部,该倾斜器30在可以调节靠背角度的状态下用作座椅倾斜调节机构。座垫3在高度方向上的升高状态中经由分别在左右侧上的一对前后腿24F、24R(稍后将描述)连接到被安装在车辆地板F上的基部FB。同时,上述每一个倾斜器30的具体构造大体上与诸如JP-A-2015-029635的文献中所公开的已知构造相同,因此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座椅靠背2的构造>
具体地,座椅靠背2主要包括:金属靠背框架10,该靠背框架10用作座椅靠背的骨架;聚氨酯泡沫靠背衬垫(未示出),该靠背衬垫被设定在靠背框架10的前部中并且弹性地接收就坐者的靠背载荷;以及织物靠背罩(未示出),该靠背罩被覆盖在靠背衬垫的整个表面上并且形成座椅靠背2的设计表面。
靠背框架10具有被组装成在前视图中为大致倒U形状的结构,并且包括:竖直伸长的侧框架11,该侧框架11用作座椅靠背2的左右两侧上的侧骨架;以及上框架12,该上框架12被一体地桥接在侧框架11的上部之间并且用作座椅靠背2的上骨架。此外,尽管未示出,但用于增加靠背框架10的结构强度的增强材料被一体地桥接在靠背框架10的侧框架11之间。
此外,用于从后侧弹性地支撑平面形状的靠背衬垫(未示出)的中心部的轮廓垫(未示出)被桥接在靠背框架10的上框架与增强材料(未示出)之间。此外,座椅安全带的拉出口12A被设定在上框架12的右侧上的肩口部中。
<座垫3的构造>
与座椅靠背2类似,座垫3主要包括:金属座垫框架20,该座垫框架20用作座垫的骨架;聚氨酯泡沫座垫衬垫(未示出),该座垫衬垫被设定在座垫框架20的上部中并且弹性地接收就坐者的载荷;以及织物座垫罩(未示出),该座垫罩被覆盖在座垫衬垫的整个表面上并且形成座垫3的设计表面。
座垫框架20具有被组装成在平面视图中为大致U形状的结构,并且包括:下臂21,该下臂21用作座垫3的左右两侧上的侧骨架并且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延伸伸长;以及前面板22,该前面板22被一体地桥接在下臂21的前部之间并且用作座垫3的前骨架。此外,尽管未示出,但用于增加座垫框架20的结构强度的增强材料被一体地桥接在座垫框架20的下臂21之间。此外,用于从下侧弹性地支撑平面形状的座垫衬垫(未示出)的中心部的金属的座垫盘(未示出)被桥接在座垫框架20的前面板22与增强材料(未示出)之间。此处,上述下臂21中的每一个对应于本公开中的“框架构件”。
倾斜板23经由倾斜器30连接到座椅靠背2的每一侧上的侧框架11的下端部,并且分别被结合到座垫框架20的每一个下臂21的后端部。这些倾斜板23由比每一个下臂21都厚的钢板制成,并且被构造成具有高的结构强度,以能够强力接收载荷,诸如经由每一侧上的倾斜器30从座椅靠背2输入的弯曲和扭转。座垫框架20在升高状态中经由分别在左右侧上的一对前后腿24F、24R连接到被安装在车辆地板F上的基部FB。
如图2中所示,通过分别紧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插入穿过每一个倾斜板23和每一个下臂21的多个螺栓B(螺栓紧固部20A)来进行每一个倾斜板23与每一个下臂21之间的联接。在倾斜板23与下臂21之间的螺栓紧固部20A中的每一个中,共同具有多个套环部26A的套环本体26被设置在每一个下臂21的闭合截面部21D中。多个套环部26A中的每一个被设置有通孔26B,每一个螺栓B穿过该通孔26B。
如图6和图7中所示,通过将每一个套环本体26插入到每一个下臂21的闭合截面部21D中来设定每一个套环本体26,该下臂21由从后开口部21E起具有大致矩形的截面的方管材料所形成。套环本体26中的每一个均共同具有多个通孔26B,螺栓B穿过该通孔26B。因此,能够方便地共同设定套环部26A而不是单独设定套环部26A。此外,由穿过相应通孔26B的相应螺栓B所传递的诸如弯曲和扭转的载荷能够很宽地分散在具有一体结构的套环本体26中,并且能够被传递到每一侧上的下臂21。
下文中,将详细描述座垫框架20的每一部分的具体构造。也就是说,如图2至图7中所示,每一个下臂21由方管材料形成,该方管材料具有大致矩形的竖直伸长的中空截面形状,并且在座椅前后方向上以直线形状延伸。具体地,每一个下臂21由挤压成型的铝材形成。每一个下臂21具有恒定的如上所述的截面形状并且被形成为在座椅前后方向上以直线形状延伸。
如图2以及图4至图6中所示,每一个倾斜板23由被切割成在侧视图中为大致三角形形状的厚钢板材料所形成。如图5中所示,与每一个倾斜器30的外部相配合的配合通孔23A被形成在每一个倾斜板23的上部区域上。此外,圆孔23B被形成在每一个倾斜板23的下部区域上的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的三个位置处。圆孔23B与三个圆孔21R对准,该三个圆孔21R被形成在每一个下臂21的后部区域处并且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穿透。将螺栓B插入穿过圆孔23B和圆孔21R并紧固螺栓B。
在将每一个倾斜板23与每一个下臂21结合之前,将每一个倾斜器30的外部配合到配合孔23A中,使得每一个倾斜板23通过焊接与每一个倾斜器30一体结合。利用这种联接,每一个倾斜板23通过螺栓B进行与每一个下臂21的紧固操作过程,作为经由每一个倾斜器30附接到靠背框架10的状态。
然后,在上述紧固操作过程中,在经由靠背框架10使倾斜板23彼此成为一体的状态中,每一个倾斜板23被设定成使得圆孔23B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与每一个下臂21的对应的圆孔21R对准,并且插入并紧固螺栓B,以便使其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穿透对准的圆孔23B、21R(螺栓紧固部20A)。
此时,在插入穿过每一个倾斜板23和每一个下臂21的三个螺栓B中,被插在中心的螺栓B也被插入到形成在每一个后腿24R的上端部中的圆孔24Ra中,并且每一个后腿24R也被紧固到处于被紧固在一起的状态中的每一个倾斜板23和每一个下臂21(销结合部24Rb)。利用这种紧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将每一个后腿24R叠加在每一个倾斜板23的外部上,并且将每一个后腿24R一体地连接到每一个倾斜板23和每一个下臂21(见图9)。
每一个前腿24F被设定成使得在其上端部形成的圆孔24Fa与圆孔21F对准,该圆孔21F被形成在每一个下臂21的前部中并且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穿透,并且插入并紧固螺栓B,以便使其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穿透对准的圆孔24Fa、21F。以此方式,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将每一个前腿24F叠加在每一侧上的下臂21的外部上,并且将每一个前腿24F一体地连接到每一个下臂21(销结合部24Fb)。
如图1和图4中所示,上述每一个前腿24F和每一个后腿24R被设置成其下端被一体地结合到安装在车辆地板F上的基部FB的状态。例如,由于当发生车辆的前碰撞时座椅安全带(未示出)接收就坐者的身体,所以围绕下端侧上的支撑点的在向前回转方向上的弯矩载荷被输入到座椅靠背2。利用上述联接,如图10中所示,座垫框架20被构造成使得作为围绕通过螺栓B用作每一个倾斜板23与每一个后腿24R之间的连接点的销结合部24Rb的旋转力的弯矩载荷沿着每一侧上的下臂21传递并通过前腿24F传递到支撑结构。利用这种传递,从倾斜板23传递到下臂21的弯矩载荷被适当地分散和接收在下臂21的宽范围上。
如图6和图7中所示,从后端侧上的开口部将每一个套环本体26插入到每一个下臂21的闭合截面部21D,并且被形成为穿透每一个套环部26A的对应的通孔26B被设定成与圆孔21R对准,该圆孔21R被形成为穿透每一个下臂21的两侧表面部21B。每一个套环本体26被构造成在作为每一个通孔26B的穿透方向的座椅宽度方向上具有恒定的截面形状的单个部件。具体地,每一个套环本体26由被挤压成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具有恒定的截面形状的铝材所形成。每一个套环本体26被构造成单个部件,在该单个部件中,通过上述挤压成型将通孔26B形成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具有恒定的截面形状。
每一个套环本体26被设定在上述每一个下臂21的闭合截面部21D中,然后如图8和图9中所示,将螺栓B插入穿过每一个套环本体26的通孔26B。以此方式,经由螺栓B固定每一个套环本体26到每一个下臂21的附接位置。此外,将穿过每一个套环本体26的螺栓B插入穿过每一个下臂21并且在该螺栓B的末端处用螺母N将其紧固。以此方式,每一个套环本体26从内侧支撑两侧表面部21B,使得每一个下壁21的两侧表面部21B不被在螺栓B的头部与螺母N之间产生的轴向压缩力压溃。
(盖27的构造)
如图11至图13中所示,以如下方式将用于关闭后端侧上的开口部21E的盖27组装到每一个下臂21的后端部,该方式使得盖27从后侧与后端部压配合并成为一体。具体地,如图11中所示,每一个盖27由被挤压成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具有恒定的截面形状的铝材所形成。每一个盖27具有:大致矩形的板状覆盖部27A,该覆盖部27A用于覆盖每一个下臂21的后端侧上的开口部21E;外周侧挤压部27B,该外周侧挤压部27B从覆盖部27A的上下边缘部分朝向前侧以屋檐形状突出;以及内周侧挤压部27C,该内周侧挤压部27C从覆盖部27A的高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朝向前侧以大致块状的形状突出。
每一个盖27的覆盖部27A被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板形状,该板形状具有比每一个下臂21的上表面部21C与底表面部21A之间的高度方向上的外径尺寸稍大的高度尺寸,并且该板形状具有与每一个下臂21的两侧表面部21B之间的内径大致相等的横向宽度尺寸。此外,从每一个盖27的上下边缘部朝向前侧以屋檐形状突出的外周侧挤压部27B被形成为具有允许每一个下臂21的后端部从后侧在高度方向上插入该外周侧挤压部27B之间的高度宽度。此处,每一个下臂21的上表面部21C和底表面部21A分别对应于本公开中的“面对部”。
具体地,以如下方式将外周侧挤压部27B的内周表面形成为倾斜表面27Ba,该方式使得倾斜表面27Ba之间的间隔朝向作为接收每一个下臂21的一侧的前侧逐渐变宽。以此方式,能够在高度方向上宽地接收每一个下臂21的插在外周侧挤压部27B之间的后端部。如图13中所示,在接收每一个下臂21的后端部的先前端侧上的区域处,外周侧挤压部27B的倾斜表面27Ba具有如下形状,在该形状中外周侧挤压部27B之间的间隔比每一个下臂21的上表面部21C与底表面部21A之间的高度方向上的外径尺寸宽。然而,外周侧挤压部27B的倾斜表面27Ba倾斜成使得倾斜表面27Ba之间的间隔朝向接收每一个下臂21的后端部的方向(向后方向)逐渐变得比每一个下臂21的上表面部21C与底表面部21A之间的高度方向上的外径尺寸窄。
利用这样的构造,每一个下臂21的后端部被插在每一个盖27的外周侧挤压部27B之间,使得每一个下臂21的上表面部21C和底表面部21A的后边缘侧上的外周侧末端分别被线性地压靠在作为外周侧挤压部27B的内周表面的倾斜表面27Ba上侧挤压部。此外,当将每一个下臂21的后端部从以上状态进一步压配合并插在每一个盖27的外周侧挤压部27B之间时,在每一个下臂21的后端部被推动并压紧在外周侧挤压部27B之间的状态中,每一个盖27被一体地配合到每一个下臂21中。
此外,如图11中所示,从每一个盖27的覆盖部27A的高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朝向前侧以大致块状的形状突出的内周侧挤压部27C被形成为具有如下外周表面形状,该外周表面形状能够分别从内周侧被配合和插入到形成每一个下臂21的闭合截面部21D的上表面部21C、底表面部21A和两侧表面部21B。具体地,在每一个内周侧挤压部27C中,左右侧表面被形成为研钵形状,使得能够在左右侧表面从内周侧与每一个下臂21的两侧表面部21B宽地表面接触的状态中将左右侧表面配合到每一个下臂21的两侧表面部21B,但是以如下方式将上下表面形成为倾斜表面27Ca,该方式使得上下表面之间的间隔朝向作为接收每一个下臂21的一侧的前侧逐渐变窄。
如图13中所示,在被插入到每一个下臂21的后端侧上的开口部21E中的先前端侧上的区域处,每一个内周侧挤压部27C的倾斜表面27Ca具有如下形状,在该形状中倾斜表面27Ca侧挤压部之间的间隔比每一个下臂21的上表面部21C与底表面部21A之间的高度方向上的内径尺寸窄。然而,每一个内周侧挤压部27C的倾斜表面27Ca倾斜成使得倾斜表面27Ca之间的间隔朝向接收每一个下臂21的后端侧上的开口部21E的方向(向后方向)逐渐变得比每一个下臂21的上表面部21C与底表面部21A之间的高度方向上的外径尺寸宽。
利用这样的构造,从后侧将每一个盖27的以块状形状突出的内周侧挤压部27C插入到每一侧上的下臂21的后端侧上的开口部21E中,使得每一个下臂21的上表面部21C和底表面部21A的在后边缘侧上的内周侧末端被线性地压靠在作为每一个内周侧挤压部27C的上下侧上的外周表面的倾斜表面27Ca上。此外,当将每一个内周侧挤压部27C从以上状态进一步压配合并插入到每一个下臂21的后端侧上的开口部21E中时,在每一个内周侧挤压部27C被推挤在每一个下臂21的上表面部21C和底表面部21A的后边缘侧上的内周侧末端之间的状态中,每一个盖27被一体地配合到每一个下臂21中。
利用使用压配合的配合,在每一个下臂21的上表面部21C和底表面部21A的后边缘侧末端被一对上下外周侧挤压部27B和中心内周侧挤压部27C在高度方向上推动并压紧的状态中,每一个盖27被一体地附接到每一个下臂21的后端部。以此方式,每一个盖27的覆盖部27A适合于从后侧覆盖每一个下臂21的后端侧上的开口部21E,并且每一个盖27的从覆盖部27A的上下边缘部突出的外周侧挤压部27B适合于从外侧覆盖每一个下臂21的上表面部21C和底表面部21A的后边缘侧上的外周侧末端的边缘。
具体地,以如下方式将每一个盖27一体地附接到每一个下臂21的后端部,该方式使得每一个下臂21的上表面部21C和底表面部21A的后边缘侧末端分别被一对上下外周侧挤压部27B和中心内周侧挤压部27C从内周侧和外周侧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大致整个区域上侧挤压部侧挤压部推动和压紧,并且在每一个下臂21的两侧表面部21B从内周侧与内周侧挤压部27C的左右侧表面在高度方向上的大致整个区域上表面接触的状态中,每一个下臂21的两侧表面部21B邻靠在内周侧挤压部27C的左右侧表面上。
利用上述附接,每一个盖27能够适当地关闭每一个下臂21的后端侧上的开口部21E。此外,如参考图10所述,当来自座椅靠背2的弯矩载荷被输入到每一个下臂21时,每一个盖27能够适当地抑制每一个下臂21的后端部的变形,使得每一个下臂21的后端部在高度方向上不被伸展或压溃。
<总结>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座椅1具有以下构造。也就是说,载具座椅(1)包括框架构件(21),该框架构件(21)的截面形状包括在特定方向(座椅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面对部(21A、21C)。载具座椅(1)包括盖(27),该盖(27)被附接到一对面对部(21A、21C)的在特定方向(座椅前后方向)上的末端并且在一对面对部(21A、21C)的末端之间延伸。盖(27)包括一对挤压部(27B、27C),该一对挤压部(27B、27C)从内周侧或外周侧中的至少一侧邻接在一对面对部(21A、21C)的末端上,并且被构造成抑制末端中的每一个末端朝向面对末端中的另一个末端的一侧或朝向其相反侧的变形。
以此方式,能够通过盖(27)的挤压部(27B、27C)来抑制框架构件(21)的一对面对部(21A、21C)的在特定方向(座椅前后方向)上的末端朝向面对另一个末端的一侧或朝向相反侧的变形,使得能够阻止框架构件(21)的末端被压溃。
此外,一对挤压部(27B、27C)中的每一个挤压部具有双夹紧结构,在该双夹紧结构中,一对挤压部(27B、27C)中的每一个挤压部从内周侧和外周侧邻接在一对面对部(21A、21C)的每一个末端上,以从内周侧和外周侧夹紧末端。利用这样的构造,能够通过盖(27)的挤压部(27B、27C)来抑制框架构件(21)的一对面对部(21A、21C)的末端朝向面对另一个末端的一侧和朝向相反侧的变形,并且能够更适当地阻止框架构件(21)的末端被压溃。
此外,一对挤压部(27B、27C)中的至少一个挤压部具有倾斜表面(27Ba、27Ca),该倾斜表面(27Ba、27Ca)相对于特定方向(座椅前后方向)倾斜地邻接在一对面对部(21A、21C)的末端中的至少一个末端上。利用这样的构造,能够以如下方式将盖(27)的挤压部(27B、27C)附接到一对面对部(21A、21C)的末端,该方式使得盖(27)的挤压部(27B、27C)更适当地从内周侧或外周侧邻接在末端上。
此外,一对面对部(21A、21C)彼此平行,并且盖(27)在与一对面对部(21A、21C)的面对方向和特定方向(座椅前后方向)都垂直的垂直方向(座椅宽度方向)上具有恒定的截面形状。利用这样的构造,能够通过能够成型出恒定的截面形状的诸如挤压成型的简单成型方法来形成盖(27)。
此外,框架构件(21)具有闭合的截面形状,并且一对面对部(21A、21C)组成闭合的截面形状的一部分。利用这样的构造,盖(27)能够使具有闭合的截面形状的框架构件(21)的末端的开口部(21E)难以被压溃,因此,具有闭合的截面形状的框架构件(21)变得能够在其整个区域上具有有高的结构强度的结构。
其它实施例
尽管已经使用一个实施例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但可以以除上述实施例以外的各种形式来实施本公开。例如,可以将本公开的载具座椅的结构应用到被提供给除汽车以外的各种载具(诸如火车、飞机和船舶)的座椅。此外,本公开的结构不仅可以被应用到单人的座椅而且也可以被应用到多乘员的座椅,诸如横排座椅。
此外,除了先前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用作座垫的侧框架的下臂以外,框架构件还可以是用于在前后方向上调节座椅的位置的滑动轨道的轨道构件或是组成另一个座椅框架的框架构件。除了具有闭合的截面形状的框架构件以外,框架构件还可以由具有打开的截面形状的框架构件制成。
此外,除了铝材以外,盖还可以由诸如树脂材料或铁材料的材料制成。此外,盖的挤压部可以被构造成在特定方向上仅从内周侧或仅从外周侧成对地邻接在一对面对部的末端之间。此外,盖的挤压部可以在特定方向上以表面接触的状态直线式地邻接在一对面对部的末端之间,而不是从内周侧或外周侧倾斜地邻接在末端之间。此外,盖的挤压部可以在特定方向上从内周侧和外周侧中的一侧邻接在一对面对部的的末端之间,并且可以从内周侧和外周侧中的另一侧以表面接触的状态直线式地邻接在末端之间。
此外,除了通过压配合的一体附接以外,还可以使用诸如螺栓紧固、焊接和弹性爪配合的各种方法来将盖附接到框架构件。此外,盖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诸如套环的单独构件成为一体,并且可以被附接到框架构件,使得与盖成为一体的诸如套环的单独构件被定位在预定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经由如下结构使盖与框架构件成为一体,在该结构中单独构件被联接到预定位置。

Claims (10)

1.一种载具座椅,包括:
框架构件,所述框架构件的截面形状包括在特定方向上延伸的一对面对部;以及
盖,所述盖被附接到所述一对面对部的在所述特定方向上的末端,并且在所述一对面对部的末端之间延伸,
其中,所述盖包括一对挤压部,所述一对挤压部从内周侧或外周侧中的至少一侧邻接在所述一对面对部的末端上,并且被构造成抑制所述末端中的每一个末端朝向面对所述末端中的另一个末端的一侧或朝向其相反侧的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具座椅,
其中,所述一对挤压部中的每一个挤压部具有双夹紧结构,在所述双夹紧结构中,所述一对挤压部中的每一个挤压部从所述内周侧和所述外周侧两者邻接在所述一对面对部的所述末端中的每一个末端上,以从所述内周侧和所述外周侧两者夹紧所述末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具座椅,
其中,所述一对挤压部中的至少一个挤压部具有倾斜表面,所述倾斜表面相对于所述特定方向倾斜地邻接在所述一对面对部的所述末端中的至少一个末端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具座椅,
其中,所述一对面对部彼此平行,并且
其中,所述盖在与所述一对面对部的面对方向和所述特定方向两者都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具有恒定的截面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具座椅,
其中,所述框架构件具有闭合的截面形状,并且所述一对面对部组成所述闭合的截面形状的一部分。
6.一种载具座椅,包括:
框架构件,所述框架构件具有开口端,所述框架构件包括:
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包括构造所述开口端的第一纵向端部;和
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包括构造所述开口端的第二纵向端部,所述第二纵向端部面对所述第一纵向端部;以及
盖,所述盖被附接到所述第一纵向端部和所述第二纵向端部,以便覆盖所述开口端,
其中,所述盖包括:邻接在所述第一纵向端部上的第一邻接部;以及邻接在所述第二纵向端部上的第二邻接部,所述第一邻接部和所述第二邻接部被构造成抑制所述第一纵向端部和所述第二纵向端部的变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载具座椅,
其中,所述第一纵向端部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并且所述第二纵向端部具有第三表面和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反的第四表面,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邻接部邻接在所述第一纵向端部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两者上,并且所述第二邻接部邻接在所述第二纵向端部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两者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载具座椅,
其中,所述第一邻接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纵向方向倾斜的第一倾斜表面,所述第一倾斜表面与所述第一纵向端部接触,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邻接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纵向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表面,所述第二倾斜表面与所述第二纵向端部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载具座椅,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彼此平行,并且在面对方向上彼此面对,并且
其中,所述盖在与所述面对方向和所述纵向方向两者都垂直的方向上具有恒定的截面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载具座椅,
其中,所述框架构件具有闭合的截面形状,并且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组成所述闭合的截面形状的一部分。
CN201910043669.1A 2018-01-18 2019-01-17 载具座椅 Pending CN1100535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06375A JP2019123428A (ja) 2018-01-18 2018-01-18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8-006375 2018-01-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53532A true CN110053532A (zh) 2019-07-26

Family

ID=67213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43669.1A Pending CN110053532A (zh) 2018-01-18 2019-01-17 载具座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14756B2 (zh)
JP (1) JP2019123428A (zh)
CN (1) CN110053532A (zh)
DE (1) DE1020192005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22646B2 (ja) * 2017-12-15 2020-07-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装置
JP6973291B2 (ja) * 2018-05-22 2021-11-2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1008205A (ja) * 2019-07-01 2021-01-28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衝撃吸収装置及び乗物用シート
FR3109561B1 (fr) * 2020-04-28 2022-05-06 Faurecia Sieges Dautomobile Siège de véhicule
USD961950S1 (en) * 2020-08-14 2022-08-30 Subaru Corporation Sea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47836B1 (en) * 1999-05-18 2002-02-19 Bertrand Faure Equipments Sa Automobile seat back structure articulated around fitted pivots
CN203766565U (zh) * 2012-10-15 2014-08-13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CN106394347A (zh) * 2015-05-22 2017-02-15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座椅
CN107487237A (zh) * 2016-06-10 2017-12-19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22842A1 (de) * 1985-06-26 1987-01-02 Thomson Brandt Gmbh Elastischer geraetefuss fuer geraete der unterhaltungselektronik
US4644713A (en) * 1986-01-30 1987-02-24 The Steel City Corporation Post anchor device
EP0504770B1 (de) * 1991-03-19 1996-09-25 B.W.M. Import und Export GmbH &amp; Co. Warenvertriebs KG Stehtisch mit einem sich konisch verjüngenden Standfuss
US5575533A (en) * 1994-02-25 1996-11-19 Concept Analysis Corp. Blow molded seat frame with integral reinforcement
US5826907A (en) * 1996-02-20 1998-10-27 Nissan Motor Co., Ltd. Vehicle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JP3583556B2 (ja) 1996-08-06 2004-11-04 ジョンソン コントロールズ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 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座席
FR2786743B1 (fr) * 1998-12-04 2001-02-16 Faure Bertrand Equipements Sa Procede pour fabriquer une structure de dossier de siege pour vehicule, et structure de dossier obtenue par ce procede
JP2002283891A (ja) * 2001-03-23 2002-10-03 Johnson Controls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における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US6880709B2 (en) * 2002-12-23 2005-04-19 Shin Tai Spurt Water Of The Garden Tools, Co., Ltd. Foot structure of a rack for holding spray nozzles
US20070033896A1 (en) * 2005-08-12 2007-02-15 Wasiukiewicz Protective Guard for a Post, Pole or Leg of a Sign
US7574966B1 (en) * 2007-11-01 2009-08-18 Stephens Richard J Portable voting booth and leg-holding structure
US7837161B2 (en) * 2009-01-23 2010-11-23 Hiwatt Products, Llc Furniture-foot assemblies
US8132862B2 (en) * 2009-01-29 2012-03-13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Seat back frame for vehicle
DE102009053460B4 (de) * 2009-11-16 2019-05-29 Volkswagen Ag Sitzschiene mit Blendkappe für einen verstellbaren Fahrzeugsitz
JP5477674B2 (ja) * 2012-07-27 2014-04-2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及びその取付方法
JP6191313B2 (ja) 2013-08-01 2017-09-06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ナ
WO2015168680A1 (en) * 2014-05-02 2015-11-05 Reliant Worldwide Plastics,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homogenous thermoplastic seat back assembly
US9688169B2 (en) * 2014-07-10 2017-06-27 Fca Italy S.P.A. Split rear backrest for a motor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47836B1 (en) * 1999-05-18 2002-02-19 Bertrand Faure Equipments Sa Automobile seat back structure articulated around fitted pivots
CN203766565U (zh) * 2012-10-15 2014-08-13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CN106394347A (zh) * 2015-05-22 2017-02-15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座椅
CN107487237A (zh) * 2016-06-10 2017-12-19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23428A (ja) 2019-07-25
DE102019200576A1 (de) 2019-08-01
US10814756B2 (en) 2020-10-27
US20190217757A1 (en) 2019-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53532A (zh) 载具座椅
JP5261388B2 (ja) シートベルト保定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US7552969B2 (en) Child safety seat, shell and harness
US8919878B2 (en) Vehicle seat
US9238428B2 (en) Back frame for vehicle seat
US20190210497A1 (en) Seat frame
EP1116633A3 (en) Seat belt restraint system
JPH02267049A (ja) 安全ベルト装置
US10889207B2 (en) Longitudinal adjuster and vehicle seat
CN108312911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US20060097563A1 (en) Seat for childcare equipment
US10640026B2 (en) Vehicle seat
CN109552124B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JPH04329907A (ja)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US6382722B2 (en) Child safety seat
US20090108662A1 (en) Seat back with integrated seat belt
EP1829737A1 (en) Safety device for child seats for vehicles
US20170267207A1 (en) Motor vehicle seatbelt restraint arrangement
US10821867B2 (en) Headrest support device
US9376089B1 (en) Hinged seatbelt connection
US5971492A (en) Child safety restraint system for car seat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US20190217749A1 (en) Vehicle seat
US10189438B2 (en) Seat belt attachment
CN212243065U (zh) 车辆用座椅
CN212073812U (zh) 车辆用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2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