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45135A - 发光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光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45135A
CN110045135A CN201910367300.6A CN201910367300A CN110045135A CN 110045135 A CN110045135 A CN 110045135A CN 201910367300 A CN201910367300 A CN 201910367300A CN 110045135 A CN110045135 A CN 1100451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detection apparatus
plate
eccentric wheel
luminescence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6730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德祥
周建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New Industrie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New Industrie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New Industrie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New Industrie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6730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45135A/zh
Publication of CN1100451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451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75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 G01N21/76Chemiluminescence; Bioluminescenc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09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aspiration or dispense of liqui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Chemical Rea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检测装置。该发光检测装置,包括:基台;测量室,设于基台上,具有能容置反应容器的暗腔,测量室开设有连通外界与暗腔的入口、出口及检光口,入口与出口沿第一方向排布;第一传动机构,用于驱动反应容器沿第一方向移动;光检测机构,其光接收端与检光口对应设置;喷液机构,其喷头与检光口能同时与反应容器的同一反应杯对应;第一传动机构包括偏心轮、连杆、动力源及拨动块,拨动块在动力源、偏心轮及连杆的带动下,能在与基台平行的平面内转动,并驱动反应容器沿第一方向移动。在进行发光检测时,能使得反应容器的反应杯与喷头及光检测机构精确对准,从而使得测量结果稳定可靠。

Description

发光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光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医疗器械领域,样本分析仪用来对血液等样本进行检测,以样本分析仪中的化学发光检测仪为例,化学发光检测仪通常包括反应杯进给装置、加样装置、反应孵育装置、清洗装置、发光检测装置等,其中,反应杯进给装置将反应杯输送至加样装置,加样装置对反应杯进行样品加注、试剂加注等工序,反应孵育装置和清洗装置分别接着对完成加注工序的反应杯进行孵育、清洗等工序,最后反应杯被输送至发光检测装置进行检测,得到检测结果。
在发光检测装置中,反应杯被放置于暗室内,光检测机构与喷液机构分别与处于暗室(测量室)内的反应杯的侧面及开口对准,喷液机构将发光底物喷入反应杯进行化学发光反应,光检测机构检测反应中产生的光子,从而实现化学发光分析。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发光检测装置逐步采用传送机构与反应容器(包括一个反应杯或包括多个呈直线排列的反应杯)配合,来实现连续多次检测,以提高发光检测装置的自动化程度。但传统的传送机构(例如皮带传送机构、齿轮齿条传送机构)存在易老化、同步性不高的等问题,导致光检测机构与喷液机构和反应杯的对准精度差,导致检测的准确性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传送机构因易老化、同步性不高而导致检测的准确性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发光检测装置。
一种发光检测装置,用于与包括至少一个反应杯的反应容器配合使用,以进行发光检测,包括:
基台;
测量室,设于所述基台上,具有能容置所述反应容器的暗腔,所述测量室开设有连通外界与所述暗腔的入口、出口及检光口,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沿第一方向排布;
第一传动机构,设于所述基台上,包括偏心轮、连杆、动力源及拨动块,所述动力源的旋转轴通过与其固定连接的所述偏心轮与所述连杆转动连接,所述拨动块通过与其固定连接的所述偏心轮与所述连杆转动连接,所述拨动块在所述动力源、所述偏心轮及所述连杆的带动下,能在与所述基台平行的平面内转动,并驱动所述反应容器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通过所述入口、所述暗腔及所述出口;
光检测机构,设于所述基台上,且所述光检测机构的光接收端与所述检光口对应设置,用于接收自所述反应容器发出的光子;以及
喷液机构,包括喷头,所述喷头与所述检光口能同时与同一反应杯对应,所述喷头用于将试剂喷入与所述喷头对应的反应杯内。
在上述发光检测装置中,上述第一传动机构的偏心轮与连杆相对于同步带不易老化,且同步性高,在长时间运行后,仍可以精准传输。在进行发光检测时,能使得反应容器的反应杯与喷头及光检测机构精确对准,从而使得测量结果稳定可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偏心轮包括轮体及与所述轮体偏心设置的偏心轴,所述偏心轮的数目为多个,所述连杆与每一所述偏心轮的偏心轴转动连接,与所述动力源的旋转轴固定连接的所述偏心轮为第一偏心轮,与所述拨动块固定连接的所述偏心轮为第二偏心轮,每一所述动力源的旋转轴与一所述第一偏心轮的轮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偏心轮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偏心轮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拨动块的数目为多个,每一所述拨动块与一所述第二偏心轮的轮体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拨动块放置于所述基台上,每一所述拨动块能在所述基台上转动,每一所述偏心轮的轮体能在与所述基台平行的平面内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每一所述第一偏心轮位于多个所述第二偏心轮排列形成的直线图形的侧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源的旋转轴穿设于所述基台上;
所述第一传动机构还包括穿设于所述基台上并与所述基台转动连接的转轴,所述转轴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且每一所述转轴的一端与一所述第二偏心轮的轮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一个所述拨动块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转轴排列形成的直线图形的中心线的两侧的两个所述转轴分别为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动力源的旋转轴在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源的旋转轴位于多个所述转轴排列形成的直线图形的中心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多个所述转轴构成的直线的中心线的同一侧,且最靠近所述中心线的两个所述转轴分别为第三转轴及第四转轴,所述动力源的所述旋转轴位于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第四转轴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设于所述基台上,用于驱动所述喷头朝向或远离所述基台移动,以使所述喷头与所述反应杯之间的间距为预设间距后,再向所述反应杯喷试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检测装置还包括密封机构,所述密封机构收容于所述暗腔内,所述密封机构包括分别用于密封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的入口密封门与出口密封门,且所述入口密封门与所述出口密封门均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连接,以与所述喷头同时朝向或远离所述基台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台上设有位于所述暗腔内的第一限位板及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沿第二方向平行间隔排布成用于容置所述反应容器的检测槽,所述检测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正对,所述第一限位板相对于所述第二限位板更靠近所述检光口,所述第一限位板上开设有出光口,所述出光口与所述检光口正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板靠近所述第二限位板的表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相对于所述出光口远离所述基台,所述安装槽内设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用于与所述反应容器的外壁上的定位槽配合,以定位所述反应容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板开设有与所述出光口正对的辅助定位口;
所述第二限位板上设置有辅助定位件,所述辅助定位件伸入所述辅助定位口,所述辅助定位件用于与所述反应容器的外壁上的第二定位槽配合,以使所述反应容器靠向所述第一限位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升降杆,所述入口密封门与所述出口密封门分别设于所述升降杆的两端;
所述喷液机构还包括清洗组件,所述喷头与所述清洗组件设于所述升降杆上,并在所述入口密封门至所述出口密封门的方向上依次排布,且在所述喷头与一反应杯正对的同时,所述清洗组件能与相邻的一反应杯正对,所述清洗组件包括用于吸走所述反应杯内的废液的吸废液针及用于向所述反应杯内放入清洗液的清洗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还包括检测板,所述检测板设于所述升降杆上,且位于所述出光口与所述检光口之间,在所述升降杆的升降方向上,所述检测板具有透光区及遮光区,且所述遮光区相对于所述透光区更靠近所述基台;
当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检测板朝向或远离所述基台移动时,存在所述透光区与所述出光口正对和所述遮光区与所述出光口正对两种状态,其中,在所述透光区与所述出光口正对和所述遮光区与所述出光口正对这两种状态下,所述入口密封门与所述出口密封门密封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台开设有第一避让槽、第二避让槽及第三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与所述入口密封门正对,用于在所述入口密封门朝向所述基台移动时,容置所述入口密封门,所述第二避让槽与所述出口密封门正对,用于在所述出口密封门朝向所述基台移动时,容置所述出口密封门,所述第三避让槽与所述检测板正对,用于在所述升降杆带动所述检测板朝向所述基台移动时,容置所述检测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入口密封门及所述出口密封门未密封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时,所述遮光区也能与所述出光口正对;及/或
所述基台上还设置有第一导向件及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开设有沿所述升降杆的升降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二导向件开设有沿所述升降杆的升降方向延伸的第二滑槽,所述入口密封门及所述出口密封门远离所述升降杆的一端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二滑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台开设有废液槽,所述废液槽与所述检测槽连通,所述基台的侧面开设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与所述废液槽连通,用于供所述废液槽内的废液溢出,所述溢流孔与所述检测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依次排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溢流孔开设于1/3-2/3所述废液槽的高度处;及/或
所述基台远离所述测量室的表面设有溢流槽,所述溢流槽与所述溢流孔连通,用于容置自所述溢流孔流出的废液,所述溢流槽上设有与所述溢流槽连通的外管接头,所述外管接头用于接外管,以将废液排出至所述发光检测装置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量室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一背板及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块第一侧板,两块所述第一侧板分别与所述第一背板连接,且所述第一背板及两块所述第一侧板均设于所述基台上,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二背板、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块第二侧板,以及顶板,两块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与所述第二背板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第二背板远离所述基台的一侧连接,且所述顶板包括延伸至所述第二侧板外的半框部;
所述第二壳体能沿所述喷头的移动方向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其中,两块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背板远离所述基台的一端容置于所述半框部内,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搭接构成所述测量室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拼合侧板,所述第二背板及两块所述第二侧板均与所述基台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块第一配合板,两块所述第一配合板分别与所述第一背板的相对的两侧连接,并分别与两块所述第一侧板对应,且位于两块所述第一侧板外侧,每一所述第一配合板与一所述第一侧板间隔,以供所述第二侧板插入所述第一配合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所述检光口开设于所述第一背板或所述第二背板上;
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分别开设于两块所述第二侧板上;
或者,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块第二配合板,两块所述第二配合板分别位于两块所述第二侧板外侧,并分别与两块所述第二侧板连接,开设于所述第二侧板上的入口贯穿与该第二侧板对应的第二配合板;开设于另一第二侧板上的出口贯穿与该第二侧板对应的第二配合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样本分析仪的部分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样本分析仪中的反应容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反应容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样本分析仪中的发光检测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发光检测装置去除测量室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的发光检测装置的部分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7为图4中的发光检测装置的另一视角的部分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4中的发光检测装置中的基台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4中的发光检测装置中的基台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图4中的发光检测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发光检测装置去除第二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图4中的发光检测装置中的第一传动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的的分解图;
图14为图4中的发光检测装置中的喷液机构、密封机构以及第二传动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样本分析仪,包括反应容器10与发光检测装置20。如图2及图3所示,反应容器10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10a排布的反应杯22。反应容器10与发光检测装置20配合,可以实现连续多次检测,从而提高样本分析仪10的自动化程度。
如图2及图3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反应容器10,该反应容器10包括六个反应杯22,为六连杯。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反应容器10的反应杯22的数目不限于六个,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应容器10由透光材料形成,为透光体。
反应容器10包括位于第二方向10b上的两个外侧壁,分别为第一外侧壁20a及第二外侧壁20b,第一外侧壁20a相对于第二外侧壁20b更靠近发光检测装置20的光检测机构300。其中,第二方向10b与第一方向10a垂直,并确定样本分析仪10的水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外侧壁20a开设有缺口24,且缺口24贯穿反应容器10的底面。缺口24的数目为多个,多个缺口24沿第一方向10a间隔排布,且位于两端的两个缺口24还分别贯穿反应容器10的两端的端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10a上,每一反应杯22的两侧均有一个缺口24,也即缺口24的数目比反应杯22的数目多一个。在图2及图3所示的六连杯中,缺口24的数目为七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外侧壁20a还开设有定位槽26,定位槽26与缺口24相互独立,且定位槽26贯穿反应容器10的顶面。定位槽26的数目为多个,多个定位槽26沿第一方向10a间隔排布。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10a上,相邻两个反应杯22之间有一个定位槽26,也即定位槽26的数目比反应杯22的数目少一个。在图2及图3所示的六连杯中,定位槽26的数目为五个。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槽26为圆弧形。
在其他实施例中,反应容器10也可以只包括一个反应杯22,反应容器10在第一方向10a上具有较长的长度,从而便于设置一定数量的缺口24、定位槽26等。
如图4及图5所示,发光检测装置20包括基台100、测量室200、光检测机构300、第一传动机构400、喷液机构500、密封机构600以及第二传动机构700。
测量室200设于基台100上,具有能容置反应容器10的暗腔200a。在一些实施例中,测量室200靠近基台100的一端为开口端,测量室200与基台100配合形成能容置反应容器10的暗腔200a(参见图1)。如图4-图7所示,测量室200开设有连通外界与暗腔200a的入口202(参见图4及图5)、出口204(参见图5)及检光口206(参见图6及图7),入口202与出口204分别开设于测量室200的位于第一方向10a上的两侧板上,检光口206开设于测量室200的位于第二方向10b上的侧板上。
如图4-7所示,光检测机构300设于基台100上,且光检测机构300的光接收端310与检光口206对应设置上,用于接收与检光口206正对的反应杯22发出的光子。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检测机构300的光接收端310穿设于检光口206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检测机构300的光接收端310于检光口206远离反应杯22的一端密封检光口206。
第一传动机构400设于基台100上,用于驱动反应容器10在第一方向10a上移动,从而反应容器10可以经入口202进入暗腔200a内,并经出口204从暗腔200a内出来,且反应容器10的多个反应杯22能依次与检光口206正对。
喷液机构500收容于暗腔200a内,喷液机构500的喷头510与光检测机构300的光接收端310能同时与反应容器10的同一反应杯22对应,从而当喷头510将试剂(例如,发光底物)喷入与喷头510对应的反应容器10中的反应杯22内后,化学反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光子被与检光口206对应设置的光检测机构300的光接收端310接收,光检测机构300检测反应中产生的光子,从而实现发光检测。在一些实施例中,喷液机构500收容于暗腔200a内。
如图1及图5所示,密封机构600收容于暗腔200a内。密封机构600包括分别用于密封入口202与出口204的入口密封门610与出口密封门620。在一些实施例中,入口密封门610(出口密封门620)的两侧外表面均贴有黑色的绒布,防止外部光线进入,具有更好的密封效果。
第二传动机构700设于基台100上,并连接喷头510及密封机构600,用于同时驱动喷头510、入口密封门610及出口密封门620朝向或远离基台100移动,从而密封入口202与出口204,并使得喷头510靠近反应容器10的反应杯22,以使喷头510与反应杯22之间的间距为预设间距后,再向反应杯22喷试剂,从而便于将试剂准确喷入反应杯22。其中,入口密封门610及出口密封门620分别密封入口202与出口204后,使得暗腔200a再次处于暗环境下。而喷头510、入口密封门610及出口密封门620朝向或远离基台100移动,也即喷头510、入口密封门610及出口密封门620在第三方向10c上往返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10a、第二方向10b及第三方向10c两两垂直。
上述发光检测装置20工作时,第一传动机构400驱动反应容器10从入口202进入至暗腔200a内,当反应容器10完全位于暗腔200a内,且反应容器10的第一个反应杯22同时与喷头510及光检测机构300的光接收端310对应时,第一传动机构400停止驱动反应容器10。然后第二传动机构700同时驱动喷头510、入口密封门610及出口密封门620朝向基台100移动,从而密封入口202与出口204,并使得喷头510靠近反应容器10的反应杯22。接着喷头510将试剂喷入第一个反应杯22内,在第一个反应杯22内发生化学反应,光检测机构300的光接收端310接收并检测反应中产生的光子,从而实现化学发光检测。
完成对第一个反应杯22的发光检测后,第二传动机构700带动喷头510远离基台100移动,使得喷头510与反应杯22间隔一定距离,接着第一传动机构400继续驱动反应容器10,并使得第二反应杯22同时与喷头510及光检测机构300的光接收端310对应,然后按照上述同样的方式,对第二反应杯22进行发光检测。依次对多个反应杯22进行发光检测后,第一传动机构400继续驱动反应容器10,以使得反应容器10经出口204出来。
在上述发光检测装置20中,喷液机构500及密封机构600均收容于暗腔200a内,可以有效避免外界光线进入暗腔200a内干扰检测结果,使得检测结果更准确。而且第二传动机构700能同时驱动喷头510、入口密封门610及出口密封门620朝向基台100移动,在密封入口202与出口204的同时,可以使得喷头510靠近反应容器10的反应杯22,以便于将试剂准确喷入反应杯22,也即采用一个第二传动机构700即可实现两个不同的操作,相对于采用两个传动机构来分别驱动,可以减少传动机构的数目,使得结构更简单,而且可以省略操作步骤,使得操作更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及图9所示,基台100上设有位于暗腔200a内的第一限位板110及第二限位板120。第一限位板110与第二限位板120均沿第一方向10a延伸,且第一限位板110与第二限位板120平行间隔排布形成用于容置反应容器10的检测槽102,检测槽102的两端分别与入口202与出口204正对。在第二方向10b上,检测槽102的宽度与反应容器10的宽度匹配,通常检测槽102的宽度略大于反应容器10的宽度,以使得反应容器10能沿第一方向10a在检测槽102内顺畅移动,且能避免反应容器10在第二方向10b发生较大的偏移,使得反应容器10稳定沿第一方向10b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板110相对于第二限位板120更靠近检光口206,第一限位板110上开设有出光口112,出光口112与检光口206正对。从而当位于检测槽102内、且与出光口112正对的反应杯22发光时,光子经出光口112到达光检测机构300的光接收端310。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光口112的面积小于光检测机构300的光接收端310的面积。如此可以确保通过出光口112的光子能全部被光检测机构300的光接收端310接收,从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当出光口112的面积大于等于光检测机构300的光接收端310的面积时,位于光接收端310外围的部分光子不能达到光检测机构300的光接收端310,会因光子遗漏而造成测量结果不准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板110靠近第二限位板120的表面开设有安装槽114,安装槽114内设有定位块130,定位块130用于与反应容器10的第一外侧壁20a的定位槽26配合,以定位反应容器10。定位块130辅助反应容器10停在准确的位置,减小反应容器10运动停止后由于惯性带来的定位误差。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槽114与定位块130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块130的数目小于等于定位槽26的数目。具体地,在图8所示实施例中,定位块130的数目为4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及图8所示,第二限位板120上开设有与出光口112正对的辅助定位口122。第二限位板120上设置有辅助定位件140,辅助定位件140一端伸入辅助定位口122,用于与位于检测槽102内的反应容器10的第二外侧壁20b配合,以使反应容器10靠向第一限位板110。为了使得反应容器10能沿第一方向10a顺畅移动,通常检测槽102的宽度略大于反应容器10的宽度,也即第一限位板110与反应容器10之间会存在间隙,设置辅助定位件140,使反应容器10靠向第一限位板110,从而能使得定位块130与定位槽26更好的配合,进而更好的定位。而且在与出光口112正对的位置设置辅助定位件140,可以避免光子从第一限位板110与反应容器10之间的间隙传播,从而使得光子集中从出光口112发出。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定位件140的数目为两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板120上还开设有排液口124。当反应杯22溢液时,溢出的液体可以经远离光检测机构300的一侧,从排液口124排出,避免溢出的液体积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0及图11所示,测量室20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壳体210及第二壳体220。第一壳体210包括位于第二方向10b上的第一背板212及位于第一方向10a上的两块第一侧板214,第一背板212及两块第一侧板214均设于基台100上,且两块第一侧板214分别与第一背板212的相对的两侧连接。
第二壳体220包括位于第二方向10b上的第二背板222、位于第一方向10a上的两块第二侧板224,以及顶板226,两块第二侧板224分别与第二背板222的相对的两侧连接,顶板226与第二背板222远离基台100的一侧连接,且顶板226包括延伸至第二侧板224外的半框部226a。第二壳体220能套设于第一壳体210上,其中,两块第一侧板214与第一背板212远离基台100的一端容置于半框部226a内,第一侧板214与第二侧板224在第二方向10b上搭接构成测量室200位于第一方向10a上的拼合侧板,第二背板222及两块第二侧板224均与基台100抵接。检光口206开设于第一背板212或第二背板222上。
在上述测量室200中,可以拆装第一壳体210及第二壳体220,非常便于维护、更换测量室200内的元器件,而且上述结构的测量室200能具有更好的暗环境,有效避免外界光线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光口206开设于第一背板212上,入口202与出口204分别开设于两块第二侧板224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10还包括位于第一方向10a上的两块第一配合板216,两块第一配合板216分别与第一背板212的相对的两侧连接,并分别与两块第一侧板214对应,且位于两块第一侧板214外侧。每一第一配合板216与一第一侧板214间隔,以供第二侧板224插入第一配合板216与第一侧板214之间。如此,可以使得上述测量室200能具有更好的暗环境,有效避免外界光线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20还包括位于第一方向10a上的两块第二配合板228,两块第二配合板228分别位于两块第二侧板224外侧,并分别与两块第二侧板224连接。开设于第二侧板224上的入口202贯穿与该第二侧板224对应的第二配合板228,也即部分入口202位于第二侧板224上,部分入口202位于第二配合板228上;开设于另一第二侧板224上的出口204贯穿与该第二侧板224对应的第二配合板228,也即部分出口204位于第二侧板224上,部分出口204位于第二配合板228上。
其中,位于第二侧板224上的部分入口202在第一方向10a上的尺寸(出口的宽度)大于位于第二配合板228上的部分入口202在第一方向10a上的尺寸,且位于第二侧板224上的部分入口202在第三方向10c上的尺寸(出口的高度)大于位于第二配合板228上的部分入口202在第三方向10c上的尺寸;位于第二侧板224上的部分出口204在第一方向10a上的尺寸(出口的宽度)大于位于第二配合板228上的部分出口204在第一方向10a上的尺寸,且位于第二侧板224上的部分出口204在第三方向10c上的尺寸(出口的高度)大于位于第二配合板228上的部分出口204在第三方向10c上的尺寸。入口202与出口204均为外侧尺寸大内侧尺寸小的结构,如此,可以使得上述测量室200能具有更好的暗环境,有效避免外界光线干扰,而且还能便于反应容器10进出测量室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检测机构300为光电倍增组件,光检测机构300的光接收端310为光电倍增管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及图13所示,第一传动机构400包括能转动的拨动块410,拨动块410能在与基台100平行的平面内转动。拨动块410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拨动块410沿第一方向10a间隔排布,以拨动反应容器10沿第一方向10a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拨动块410沿第一方向10a间隔放置于基台100上,每一拨动块410能在基台100上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拨动块410与反应容器10的第一外侧壁20a的缺口24配合,拨动块410的拨动条412能伸入缺口24,从而当拨动块410转动时,拨动条412能推动反应容器10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拨动块410的数目及相邻两个拨动块410之间的间距满足,始终至少有一个拨动块410与反应容器10对应,以使得反应容器10能从入口202进入,并从出口204出来。在一些实施例中,拨动块410包括多个拨动条412,多个拨动条412间隔环绕拨动块410一周。在一些实施例中,拨动块410的数目为四个,每个拨动块410包括四个拨动条41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限位板110上开设有通孔116,拨动块410穿设于通孔116,且能在通孔116内转动。在图9所示实施例中,两个拨动块410穿设于第一限位板11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及图13所示,第一传动机构400还包括动力源420、转轴430、偏心轮440以及连杆450,动力源420的旋转轴422通过与其固定连接的偏心轮440与连杆450转动连接,拨动块410通过与其固定连接的偏心轮440与连杆450转动连接。拨动块410在动力源420、偏心轮440及连杆450的带动下,能在与基台100平行的平面内转动,并驱动反应容器10沿第一方向10a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轴430及偏心轮440的数目均为多个。动力源420设于基台100上,且动力源420的旋转轴422与多个转轴430均穿设于基台100上,并分别与基台100转动连接。偏心轮440包括轮体442及与轮体442偏心设置的偏心轴444。偏心轮440的数目与动力源420的旋转轴422及多个转轴430的数目之和相等,每一偏心轮440的轮体442的中心与动力源420的旋转轴422或一转轴430固定连接,且偏心轮440的偏心轴444位于基台100远离测量室200的一侧。连杆450位于偏心轮440的轮体442远离基台100的一侧,且连杆450与所有的偏心轮440的偏心轴444转动连接。转轴430的数目与拨动块410的数目相同,且一一对应并且固定连接,即转轴430带动拨动块410转动。
其中,用于与动力源420连接的偏心轮440为第一偏心轮440a,用于与拨动块410连接的偏心轮440为第二偏心轮440b。每一动力源420通过一旋转轴422与一第一偏心轮440a的轮体442固定连接。第二偏心轮440b的数目为多个,多个第二偏心轮440b沿第一方向10a间隔排布,每一拨动块410通过一转轴430与一第二偏心轮440b的轮体442固定连接。拨动块410在动力源420、第一偏心轮440a、连杆450及第二偏心轮440b的带动下,能在与基台100平行的平面内转动(能绕与偏心轴444或旋转轴422平行的轴线转动),并驱动反应容器10沿第一方向10a移动。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转轴430可以省略,而直接使得偏心轮440的轮体442与基台100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拨动块410通过一转轴430与一第二偏心轮440b的轮体442的中心固定连接。每一拨动块410通过一转轴430与一第二偏心轮440b的轮体442的中心固定连接。每一偏心轮440的轮体442能在与基台100平行的平面内转动。
在上述第一传动机构400中,当动力源420为一个时,通过偏心轮440及连杆450实现了单一动力源多轴同步传动,从而带动多个拨动块410同步旋转,进而可以带动反应容器10沿第一方向10a移动。单一动力源,相对于多个动力源驱动,运动的同步性更加精准,并且还可以节省电能。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9所示,当图9中的最右端的拨动块410的一拨动条412伸入图3中左端的第二个缺口24内后,该拨动块410在转动的过程中,该拨动块410的位于缺口24内的拨动条412带动反应容器10沿第一方向10a移动,直至该拨动条412从缺口24中移出。拨动块410继续转动,但反应容器10不移动,在预设间隔时间-后,该拨动块410的下一拨动条412伸入图3中左端的第三个缺口24内及/或右端第二个拨动块410的一拨动条412伸入图3中左端的第二个缺口24内,继续转动的拨动块410再次带动反应容器10沿第一方向10a移动。如此,确保始终至少有一个拨动块410与反应容器10对应,间断驱动反应容器10沿第一方向10a移动。
其中,在反应容器10不移动的预设间隔时间内,喷头510可以向反应容器10的反应杯22内喷液,以进行化学反应,检测机构300可以检测反应中产生的光子。该预设间隔时间由一个拨动条412从一个缺口24中出来后与另一个拨动条412进入一个缺口24中的时间差确定。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控制动力源420停止工作,来控制反应容器10不移动。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同步带与带轮的组合传动机构来实现单一动力源多轴同步传动。但同步带与带轮的组合传动机构存在以下缺点:第一是同步带由于材料的原因,其疲劳强度明显不如金属材质,同步带使用一段时间后易老化,老化后的同步带对传输位置影响较大,需定期维护更换同步带重新调试位置;第二是一条同步带同时带动多个轴转动,由于多个轴串联,运动时各轴会出现受力不均现象,导致同步性不高,影响传动精度,容易出现反应杯22与喷头510及光检测机构300的光接收端310无法精确对准的情况,降低检测的准确性。
而上述第一传动机构400的偏心轮440与连杆450相对于同步带不易老化,且同步性高,在长时间运行后,仍可以够精准传输,确保反应杯22与喷头510及光检测机构300的光接收端310精确对准,测量结果稳定可靠。而且偏心轮440与连杆450的组合机构加工便利,调试生产成本更低,使用寿命更长,后期维护成本更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传动机构400应用于发光检测装置20时,上述第一传动机构400通常只包括一个动力源420。而当上述第一传动机构400应用于同步性相对较低的领域时,上述第一传动机构400也可以包括多个动力源42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及图13所示,在第一方向10a上,每一第一偏心轮440a位于多个第二偏心轮440b排列形成的直线图形的侧边,也即第一偏心轮440a不与多个第二偏心轮440b共直线排布,也即动力源420不与多个拨动块410共直线排布,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动力源420与拨动块410发生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转轴430排列形成的直线图形的中心线的两侧的两个转轴430分别为第一转轴430a及第二转轴430b,在第一方向10a上,动力源420的旋转轴422在位于第一转轴430a及第二转轴430b之间。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源420的旋转轴422位于多个转轴430排列形成的直线图形的中心线上。如此,可以保证拨动块410受力更均匀,运动的同步性更好。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元件的空间布局的需求,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8及图12所示,检光口206位于多个转轴430排列形成的直线图形的中心线上,而光检测机构300的光接收端310与动力源420的旋转轴422均位于检测槽102的同一侧,导致动力源420的旋转轴422不能位于多个转轴430排列形成的直线图形的中心线上,而是位于多个转轴430排列形成的直线图形的中心线的靠近出口204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及图13所示,位于多个转轴430排列形成的直线图形的中心线的同一侧,且最靠近中心线的两个转轴430分别为第三转轴430c及第四转轴430d,动力源420的旋转轴422位于第三转轴430c与第四转轴430d之间。如此,既可以兼顾各元件的空间布局的需求,又可以使得动力源420的旋转轴422靠近多个转轴430排列形成的直线图形的中心线,从而使得拨动块410受力均匀,运动的同步性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源420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由反射式感应光耦控制转数,步进电机转动一定圈数使得六连杯20的第一至第六反应杯22停在固定的位置进行化学发光反应测试。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轴430通过第一轴承460与基台100转动连接,偏心轮440的偏心轴444通过第二轴承470与连杆450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轴承460为一个,并嵌入基台100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轴承470的数目为两个,且两个第二轴承470都嵌在连杆45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机构400还包括减震垫480,减震垫480设于动力源420与基台100之间。如此,可以使得传动的稳定性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喷液机构500还包括清洗组件520。第二驱动机构700包括沿第一方向10a延伸的升降杆710,入口密封门610与出口密封门620分别设于升降杆710的两端。喷头510与清洗组件520设于升降杆710上,并在入口密封门610至出口密封门620的方向上依次排布,且喷头510与清洗组件520能同时与相邻的两个反应杯22正对。清洗组件520包括用于吸走反应杯22内的废液的吸废液针522及用于向反应杯22内放入清洗液的清洗针524。
当第一个反应杯22完成化学发光检测后,为避免第一个反应杯22残留的光子影响第二反应杯22的化学发光检测的准确性,当第二个反应杯22与喷头510正对时,清洗组件520与第一个反应杯22正对。然后第二驱动机构700同时驱动喷头510、入口密封门610、出口密封门620及清洗组件520朝向基台100移动,直至喷头510靠近第二反应杯22,且清洗组件520伸入第一个反应杯22内。接着清洗组件520对第一个反应杯22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喷头510再向第二反应杯22喷入发光底物。
其中,在清洗过程中,至少包括如下步骤:吸废液针522先吸走反应杯22内的废液,然后清洗针524向反应杯22内放入清洗液。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清洗过程中,还包括如下步骤:吸废液针522吸走反应杯22内的清洗液的步骤。在一些实施例中,清洗针524向反应杯22内放入清洗液的次数为多次。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及图9所示,基台100开设有第一避让槽104与第二避让槽106。第一避让槽104与入口密封门610正对,用于在入口密封门610朝向基台100移动时,容置入口密封门610。第二避让槽106与出口密封门620正对,用于在出口密封门620朝向基台100移动时,容置出口密封门620。如此,可以使得密封效果更好,从而使得暗腔200a具有更好的密封环境。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避让槽104与第二避让槽106可以省略,在密封入口202与出口204时,入口密封门610与出口密封门620分别与基台100抵接而实现密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基台100上还设置有第一导向件150及第二导向件160,第一导向件150开设有沿着第三方向10c延伸的第一滑槽152,第二导向件160开设有沿着第三方向10c延伸的第二滑槽162,入口密封门610及出口密封门620远离升降杆710的一端分别设于第一滑槽152与第二滑槽162内。如此,可以确保入口密封门610及出口密封门620的位置不偏移,准确密封入口202与出口204。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驱动机构700还包括动力件720、安装座730以及齿条740,动力件720通过安装座730设于基台100上,安装座730内设有与动力件720连接的齿轮,齿条740一端与升降杆710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设于基台100及安装座730上,且与设于动力件720上齿轮啮合。动力件720驱动齿条740沿第三方向10c运动,从而带动升降杆710升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6及图9所示,上述发光检测装置20还包括沿第三方向10c延伸的检测板800,检测板800设于升降杆710上,且位于出光口112与光检测机构300的光接收端310之间。基台100开设有第三避让槽108,第三避让槽108与检测板800正对,用于在升降杆710带动检测板800朝向基台100移动时,容置检测板800。
在第三方向10c上,检测板800具有透光区810及遮光区820,且遮光区820相对于透光区810更靠近基台100。当第二驱动机构700驱动检测板800朝向或远离基台100移动时,存在透光区810与出光口112正对和遮光区820与出光口112正对两种状态,其中,在透光区810与出光口112正对和遮光区820与出光口112正对这两种状态下,入口密封门610与出口密封门620均能密封入口202与出口204。
此时,在第三方向10c上,第一避让槽104、第二避让槽106及第三避让槽108的深度和入口密封门610、出口密封门620及检测板800的长度满足,当透光区810与出光口112正对时,部分入口密封门610及出口密封门620位于第一避让槽104及第二避让槽106内,能密封入口202与出口204,而当升降杆710向上移动,使得遮光区820与出光口112正对时,部分入口密封门610及出口密封门620位于第一避让槽104及第二避让槽106内,或者入口密封门610及出口密封门620与基台100抵接,能密封入口202与出口20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避让槽104及第二避让槽106为贯穿基台100的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入口密封门610及出口密封门620未密封入口202与出口204时,遮光区820也能与出光口112正对。在一些实施例中,入口密封门610、出口密封门620及检测板800靠近基台100的一端齐平,此时,入口密封门610及出口密封门620与基台100之间的间距可以为出光口112的高度,入口密封门610及出口密封门620未密封入口202与出口204。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板800为不透光板材,不透光板材开设有通光孔,通光孔内设置有玻璃片,该玻璃片所在的区域即为透光区810,而当第二驱动机构700驱动检测板800朝向或远离基台100移动时,不透光板材除透光区810以外的区域都可以为遮光区820。
上述发光检测装置20在进行发光检测之前,可以先进行暗噪声测试,以检测暗腔200a内部漏光情况,其中,暗噪声是指在密闭环境没有任何光照的情况下,光检测机构300输出的信号。具体地,可以进行如下三种测试:
(1)在透光区810与出光口112正对,且入口密封门610与出口密封门620处于密封入口202与出口204的状态进行暗噪测试;
(2)在遮光区820与出光口112正对,且入口密封门610与出口密封门620处于密封入口202与出口204的状态进行暗噪测试;
(3)在遮光区820与出光口112正对,且入口密封门610与出口密封门620处于未密封入口202与出口204的状态进行暗噪测试。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基台100开设有废液槽,废液槽与检测槽102连通。基台100的侧面开设有溢流孔109,溢流孔109与废液槽连通,用于排出废液槽内的废液。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槽102由U型结构提供,U型结构包括第一限位板110、第二限位板120以及连接第一限位板110及第二限位板120的底板120a,底板120a层叠于基台100上,与基台100平行设置。底板120a上开设有连通检测槽102与废液槽的导通孔。
在实际测试中,当喷头510与反应杯22未对准时,发光底物会喷至检测槽102内而变成废液,废液会流进废液槽,当废液槽内的废液无法及时排出时就会从溢流孔109溢出。若废液溢出,可能损坏光检测机构300。请参考图9,第一限位板110开设有供拨动块410伸入检测槽102的通孔116,且拨动块410与光检测机构300位于同一侧,废液会从第一限位板110的通孔116溢出而流动至光检测机构300。而通过设置废液槽及溢流孔109,可以通过废液槽承载废液并及时将废液排出,还能通过溢流孔109避免废液槽内的废液无法及时排出时,废液溢流至光检测机构300,有效保护光检测机构300,从而进一步提升发光检测装置20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溢流孔109与检测板800在第一方向10a上依次排布,也即溢流孔109与检测板800在基台100上的正投影间隔,不重合。如此,可以有效避免溢流孔109影响检测板800以及与检测板800对应的光检测机构300的光接收端310。
溢流孔109相对于废液槽的槽底的位置不宜过高,这样达不到及时排废液的效果,也不宜过低,过低会留下大量空间,有漏光风险,影响测试。在一些实施例中,溢流孔109开设于1/3-2/3废液槽的高度处。优选地,溢流孔109开设于1/2废液槽的高度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基台100远离测量室200的表面设有溢流槽170,溢流槽170与溢流孔109连通,用于容置自溢流孔109流出的废液。溢流槽170上设有与溢流槽170连通的外管接头172,外管接头172用于接外管,以将废液排出至发光检测装置20外或者接入样本分析仪10中的液路系统中统一进行废液的处理。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21)

1.一种发光检测装置,用于与包括至少一个反应杯的反应容器配合使用,以进行发光检测,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台;
测量室,设于所述基台上,具有能容置所述反应容器的暗腔,所述测量室开设有连通外界与所述暗腔的入口、出口及检光口,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沿第一方向排布;
第一传动机构,设于所述基台上,包括偏心轮、连杆、动力源及拨动块,所述动力源的旋转轴通过与其固定连接的所述偏心轮与所述连杆转动连接,所述拨动块通过与其固定连接的所述偏心轮与所述连杆转动连接,所述拨动块在所述动力源、所述偏心轮及所述连杆的带动下,能在与所述基台平行的平面内转动,并驱动所述反应容器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通过所述入口、所述暗腔及所述出口;
光检测机构,设于所述基台上,且所述光检测机构的光接收端与所述检光口对应设置,用于接收自所述反应容器发出的光子;以及
喷液机构,包括喷头,所述喷头与所述检光口能同时与同一反应杯对应,所述喷头用于将试剂喷入与所述喷头对应的反应杯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轮包括轮体及与所述轮体偏心设置的偏心轴,所述偏心轮的数目为多个,所述连杆与每一所述偏心轮的偏心轴转动连接,与所述动力源的旋转轴固定连接的所述偏心轮为第一偏心轮,与所述拨动块固定连接的所述偏心轮为第二偏心轮,每一所述动力源的旋转轴与一所述第一偏心轮的轮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偏心轮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偏心轮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拨动块的数目为多个,每一所述拨动块与一所述第二偏心轮的轮体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拨动块放置于所述基台上,每一所述拨动块能在所述基台上转动,每一所述偏心轮的轮体能在与所述基台平行的平面内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每一所述第一偏心轮位于多个所述第二偏心轮排列形成的直线图形的侧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源的旋转轴穿设于所述基台上;
所述第一传动机构还包括穿设于所述基台上并与所述基台转动连接的转轴,所述转轴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且每一所述转轴的一端与一所述第二偏心轮的轮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一个所述拨动块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转轴排列形成的直线图形的中心线的两侧的两个所述转轴分别为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动力源的旋转轴在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源的旋转轴位于多个所述转轴排列形成的直线图形的中心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多个所述转轴构成的直线的中心线的同一侧,且最靠近所述中心线的两个所述转轴分别为第三转轴及第四转轴,所述动力源的所述旋转轴位于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第四转轴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设于所述基台上,用于驱动所述喷头朝向或远离所述基台移动,以使所述喷头与所述反应杯之间的间距为预设间距后,再向所述反应杯喷试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检测装置还包括密封机构,所述密封机构收容于所述暗腔内,所述密封机构包括分别用于密封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的入口密封门与出口密封门,且所述入口密封门与所述出口密封门均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连接,以与所述喷头同时朝向或远离所述基台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台上设有位于所述暗腔内的第一限位板及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沿第二方向平行间隔排布成用于容置所述反应容器的检测槽,所述检测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正对,所述第一限位板相对于所述第二限位板更靠近所述检光口,所述第一限位板上开设有出光口,所述出光口与所述检光口正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板靠近所述第二限位板的表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相对于所述出光口远离所述基台,所述安装槽内设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用于与所述反应容器的外壁上的定位槽配合,以定位所述反应容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板开设有与所述出光口正对的辅助定位口;
所述第二限位板上设置有辅助定位件,所述辅助定位件伸入所述辅助定位口,所述辅助定位件用于与所述反应容器的外壁上的第二定位槽配合,以使所述反应容器靠向所述第一限位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升降杆,所述入口密封门与所述出口密封门分别设于所述升降杆的两端;
所述喷液机构还包括清洗组件,所述喷头与所述清洗组件设于所述升降杆上,并在所述入口密封门至所述出口密封门的方向上依次排布,且在所述喷头与一反应杯正对的同时,所述清洗组件能与相邻的一反应杯正对,所述清洗组件包括用于吸走所述反应杯内的废液的吸废液针及用于向所述反应杯内放入清洗液的清洗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还包括检测板,所述检测板设于所述升降杆上,且位于所述出光口与所述检光口之间,在所述升降杆的升降方向上,所述检测板具有透光区及遮光区,且所述遮光区相对于所述透光区更靠近所述基台;
当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检测板朝向或远离所述基台移动时,存在所述透光区与所述出光口正对和所述遮光区与所述出光口正对两种状态,其中,在所述透光区与所述出光口正对和所述遮光区与所述出光口正对这两种状态下,所述入口密封门与所述出口密封门密封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台开设有第一避让槽、第二避让槽及第三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与所述入口密封门正对,用于在所述入口密封门朝向所述基台移动时,容置所述入口密封门,所述第二避让槽与所述出口密封门正对,用于在所述出口密封门朝向所述基台移动时,容置所述出口密封门,所述第三避让槽与所述检测板正对,用于在所述升降杆带动所述检测板朝向所述基台移动时,容置所述检测板。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入口密封门及所述出口密封门未密封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时,所述遮光区也能与所述出光口正对;及/或
所述基台上还设置有第一导向件及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开设有沿所述升降杆的升降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二导向件开设有沿所述升降杆的升降方向延伸的第二滑槽,所述入口密封门及所述出口密封门远离所述升降杆的一端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二滑槽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台开设有废液槽,所述废液槽与所述检测槽连通,所述基台的侧面开设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与所述废液槽连通,用于供所述废液槽内的废液溢出,所述溢流孔与所述检测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依次排布。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孔开设于1/3-2/3所述废液槽的高度处;及/或
所述基台远离所述测量室的表面设有溢流槽,所述溢流槽与所述溢流孔连通,用于容置自所述溢流孔流出的废液,所述溢流槽上设有与所述溢流槽连通的外管接头,所述外管接头用于接外管,以将废液排出至所述发光检测装置外。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室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一背板及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块第一侧板,两块所述第一侧板分别与所述第一背板连接,且所述第一背板及两块所述第一侧板均设于所述基台上,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二背板、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块第二侧板,以及顶板,两块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与所述第二背板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第二背板远离所述基台的一侧连接,且所述顶板包括延伸至所述第二侧板外的半框部;
所述第二壳体能沿所述喷头的移动方向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其中,两块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背板远离所述基台的一端容置于所述半框部内,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搭接构成所述测量室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拼合侧板,所述第二背板及两块所述第二侧板均与所述基台抵接。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发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块第一配合板,两块所述第一配合板分别与所述第一背板的相对的两侧连接,并分别与两块所述第一侧板对应,且位于两块所述第一侧板外侧,每一所述第一配合板与一所述第一侧板间隔,以供所述第二侧板插入所述第一配合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所述检光口开设于所述第一背板或所述第二背板上;
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分别开设于两块所述第二侧板上;
或者,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块第二配合板,两块所述第二配合板分别位于两块所述第二侧板外侧,并分别与两块所述第二侧板连接,开设于所述第二侧板上的入口贯穿与该第二侧板对应的第二配合板;开设于另一第二侧板上的出口贯穿与该第二侧板对应的第二配合板。
CN201910367300.6A 2019-05-05 2019-05-05 发光检测装置 Pending CN1100451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67300.6A CN110045135A (zh) 2019-05-05 2019-05-05 发光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67300.6A CN110045135A (zh) 2019-05-05 2019-05-05 发光检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45135A true CN110045135A (zh) 2019-07-23

Family

ID=67280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67300.6A Pending CN110045135A (zh) 2019-05-05 2019-05-05 发光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4513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08298A (zh) * 2019-07-31 2019-10-08 深圳麦科田生物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光检测设备及光检测设备的测试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04799A (ja) * 1998-04-15 1999-11-05 Horiba Ltd 全血血球免疫測定装置における試薬サンプリング不足検知機構
CN1793383A (zh) * 2004-12-24 2006-06-2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发光检测装置
WO2007135923A1 (ja) * 2006-05-23 2007-11-29 Olympus Corporation 自動分析装置
JP2010158174A (ja) * 2009-01-06 2010-07-22 Hitachi Ltd 流路洗浄機構を有した細胞培養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0181449A (ja) * 2009-02-03 2010-08-19 Seiko Epson Corp ヘッド洗浄装置およびヘッド洗浄方法
JP2010230342A (ja) * 2009-03-26 2010-10-14 Dainippon Seiki:Kk 溶出試験装置
JP2011092212A (ja) * 2011-02-14 2011-05-12 Hitachi Ltd 細胞培養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7072505A (ja) * 2015-10-08 2017-04-13 東芝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自動分析装置
CN210294291U (zh) * 2019-05-05 2020-04-10 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检测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04799A (ja) * 1998-04-15 1999-11-05 Horiba Ltd 全血血球免疫測定装置における試薬サンプリング不足検知機構
CN1793383A (zh) * 2004-12-24 2006-06-2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发光检测装置
WO2007135923A1 (ja) * 2006-05-23 2007-11-29 Olympus Corporation 自動分析装置
JP2010158174A (ja) * 2009-01-06 2010-07-22 Hitachi Ltd 流路洗浄機構を有した細胞培養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0181449A (ja) * 2009-02-03 2010-08-19 Seiko Epson Corp ヘッド洗浄装置およびヘッド洗浄方法
JP2010230342A (ja) * 2009-03-26 2010-10-14 Dainippon Seiki:Kk 溶出試験装置
JP2011092212A (ja) * 2011-02-14 2011-05-12 Hitachi Ltd 細胞培養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7072505A (ja) * 2015-10-08 2017-04-13 東芝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自動分析装置
CN210294291U (zh) * 2019-05-05 2020-04-10 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检测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08298A (zh) * 2019-07-31 2019-10-08 深圳麦科田生物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光检测设备及光检测设备的测试方法
CN110308298B (zh) * 2019-07-31 2024-04-23 深圳麦科田生物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光检测设备及光检测设备的测试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560459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a pipetting device
CN103399161A (zh) 一种便捷式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及其分析方法
US6299839B1 (e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performing rotor assays
EP3147670B1 (en) Automatic analyzing system
CN108872078A (zh) 一种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
JPWO2019013360A1 (ja) 生体試料分析装置
CN110045135A (zh) 发光检测装置
CN113341129A (zh) 一种荧光免疫分析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0794156A (zh) 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用测量室
JP2014048209A (ja) 試薬容器および検査チップ
US20210080477A1 (en) Full-automatic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analyzer
EP1889662A1 (en) Method of normalizing surface tension of a sample fluid
CN210294291U (zh) 发光检测装置
JP2783449B2 (ja) 分析機のライン制御方式
CN208588675U (zh) 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US7198752B2 (en) Drive system for an apparatus for staining specimens
CN116165393A (zh) 全自动多参数水质测定仪及其检测方法
CN214472784U (zh) 一体式清洗测量装置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WO2021205771A1 (ja) 自動分析装置
CN205374488U (zh) 一种自动灌装设备
CN210294292U (zh) 传动机构及传动装置
CN214622257U (zh) 一种全自动光谱仪测试系统
JP2004205268A (ja) 蛍光免疫測定方法及び蛍光免疫測定装置
CN219533165U (zh) 一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密光检测装置
CN211741317U (zh) 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用测量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