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12373A - 耳内设备 - Google Patents

耳内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12373A
CN110012373A CN201811471700.3A CN201811471700A CN110012373A CN 110012373 A CN110012373 A CN 110012373A CN 201811471700 A CN201811471700 A CN 201811471700A CN 110012373 A CN110012373 A CN 1100123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auditory canal
external auditory
ear device
mai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7170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12373B (zh
Inventor
曲谷地哲
中川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0123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123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123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123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16Earpieces of the intra-aural typ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58Manufacture or assembly
    • H04R1/1075Mountings of transducers in earphones or head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5/00Stereophonic arrangements
    • H04R5/027Spatial or 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f microphones, e.g. in dummy hea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8Mouthpieces; Microphon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25/00Details of deaf aids covered by H04R25/00,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25/025In the ear hearing aids [ITE] hearing ai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5/00Deaf-aid sets, i.e. electro-acoustic or electro-mechanical hearing aids; Electric tinnitus maskers provid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 H04R25/55Deaf-aid sets, i.e. electro-acoustic or electro-mechanical hearing aids; Electric tinnitus maskers provid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using an external connection, either wireless or wir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5/00Deaf-aid sets, i.e. electro-acoustic or electro-mechanical hearing aids; Electric tinnitus maskers provid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 H04R25/65Housing parts, e.g. shells, tips or moulds, or their manufacture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耳内设备。该耳内设备包括:主体单元,被配置为比外耳道的第一弯区插入得离内部更近并且具有后表面,后表面形成与耳甲腔的表面相同的表面;外耳道插入单元,设置为从主体单元的前表面向着外耳道的内部突出;麦克风单元,在主体单元内,麦克风单元具有在主体单元的后表面侧上与外部世界接触的声音接收表面;以及屏蔽单元,屏蔽单元中的至少部分从主体单元的后表面伸出,其中,声音接收表面与屏蔽单元形成相同的平面。

Description

耳内设备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580031128.7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描述中公开的技术涉及在佩戴在人耳上的同时使用的耳内设备,诸如双耳麦克风或耳机。
背景技术
在用于拾取声音的办法当中,利用附接至人的头部或虚设头部的两耳附近的麦克风用于记录声音的方法通常称为“双耳声音记录”。同时记录有关记录声音的具体地点的声音空间信息被视为双耳声音记录的主要优点。当利用一对头戴式耳机回放通过双耳声音记录获得的音频信号时,可以获得仿佛在进行声音记录的环境中听到声音的效果。通过在两耳附近,具体地在外耳道的入口附近记录声音获得音频信号,音频信号的声特性极度接近到达人的鼓膜的声音的声特性,因此实现通过双耳声音记录的该效果。
直至声音从声源(例如扬声器和乐器)到达人的鼓膜,声音的音色因为在各种物体处引起的反射和衍射而改变。在这些物体当中,收听者的头部、躯干以及耳廓的影响给人以线索用于感知到达的方向。表示声音在自由空间内从声源传输至两耳的鼓膜的传输特性的信息称为头部相关传输函数(HRTF)。当在头部相关传输函数上编译了数据库时,无需每次将双耳麦克风放在用户的两耳上用于记录,通过基于头部相关传输函数的信号处理,声音可以通过利用头戴式耳机回放而三维地表达。然而,双耳麦克风还需要测量头部相关传输函数。
通常,当研究者等测量头部相关传输函数时,印模材料插入至外耳道的内部并且麦克风固定在从外耳道入口可见麦克风的声音接收表面的位置处。该测量方法的方法的第一优势在于,因为可以创建双耳麦克风以便适配为外耳道的个人形状,麦克风总是固定在相同的位置,并且因此不太可能出现麦克风在时间上的位置移动以及在移除麦克风之前和放入麦克风之后的麦克风的位置移动。具体地,为了准确地复制在耳廓内的耳甲腔处的谐振,从外耳道突出至耳甲腔的印模材料和麦克风的部分需要保持最小化(例如参考非专利文献1)。当利用印模材料或麦克风填充耳甲腔时,阻碍在耳甲腔处产生的谐振,致使不能够再现精确定位、自然定位以及音色的概率。当印模材料用于设置双耳麦克风时,通过观察根据外耳道的个人形状的这些预防措施,可以获得具有再现性的双耳麦克风。
作为通过使用印模材料将麦克风固定在外耳道的内部以测量头部相关传输函数的另一优势,给出的事实是阻挡外部声音进入外耳道的内部并且因此在外耳道的内部不产生谐振。在外耳道的内部的谐振在人与人之间有着巨大差异,并且因此当除了测量对象以外的人听时,在定位中出现不利影响的概率增加。这种声音记录办法称为“阻挡办法”,是通常在测量头部相关传输函数中使用的方法。
在上述方法中,然而,在记录期间每次佩戴麦克风的佩戴者改变,必须需要利用印模材料填充佩戴者的外耳道。该工作给麦克风引起不必要的损伤并且也充当了佩戴者和工作人员的负荷,同时给佩戴者的耳朵带来安全问题。
同时,与内耳型的情况相比,在插入耳孔中更深时使用的耳道型耳机设备已广为人知。例如,已提出了如下耳机设备,其中通过从离开壳体的中心的位置对角地设置声音管道,壳体容纳在耳甲腔中而声音管道设置直达外耳道入口(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然而,在该类型的耳机设备中,声音管道仅可以插入至正在外耳道的第一弯区之前的点。此外,听筒插入相对软的耳珠的根部内,并且因此不能获得足够的密封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描述中公开的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佩戴在人耳上时使用的优良的耳内设备,诸如双耳麦克风或耳机。
本描述中公开的技术的另一目的是不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提供插入得比几乎每个佩戴者的外耳道的第一弯区更接近内部的优良的耳内设备。问题的解决方案
考虑到以上问题构成本申请,并且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技术是耳内设备,包括:
主体单元,被配置为插入得比外耳道的第一弯区更接近内部并且具有后表面,后表面形成基本上与耳甲腔的表面相同的表面;以及
外耳道插入单元,设置为从主体单元的前表面向着外耳道的内部突出。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技术中,耳内设备的外耳道插入单元布置在主体单元的前表面的中心或者从前表面的中心向着前侧偏移的位置处。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技术中,耳内设备的外耳道插入单元布置为相对于主体单元的中心线以预定倾角向着后侧倾斜。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技术中,耳内设备进一步包括附接至外耳道插入单元的听筒。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技术中,耳内设备的听筒的端面根据预定倾角对角地切割,以平行于主体单元的前表面。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技术中,耳内设备包括主体单元内的麦克风单元。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技术中,耳内设备的麦克风单元的声音接收表面在主体单元的后表面侧上与外部世界接触。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技术中,耳内设备进一步包括屏蔽单元,屏蔽单元中的至少部分从主体单元的后表面伸出。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技术中,在耳内设备中,屏蔽单元与声音接收单元齐平。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技术中,在耳内设备中,将通过麦克风单元拾取声音而获得的音频信号传送至外部的线缆,被配置为以便通过形成在屏蔽单元上的出口孔从声音接收表面的相对侧插入,并且然后经由主体单元的内部或者主体单元与麦克风单元之间的间隙释放至外耳道的外部。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技术中,在耳内设备中,出口孔布置为低于穿过声音接收表面的中心的水平线。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技术中,耳内设备包括主体单元内的驱动器单元。另外,外耳道插入单元包括声音管道。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技术中,耳内设备进一步包括停止件,停止件中的至少部分从主体单元的后表面伸出。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技术中,耳内设备包括外耳道插入单元中的驱动器单元。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技术中,耳内设备进一步包括麦克风单元和驱动器单元。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技术中,耳内设备的麦克风单元布置在主体单元内并且驱动器单元布置在外耳道插入单元的梢端处。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技术中,在耳内设备的主体内,驱动器单元和麦克风单元以从外耳道的内侧的顺序设置。另外,外耳道插入单元配置为以便包括声音管道。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技术中,耳内设备的麦克风单元的声音接收表面在主体单元的后表面侧上与外部世界接触。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技术中,耳内设备进一步包括屏蔽单元,屏蔽单元中的至少部分从主体单元的后表面伸出。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技术中,在耳内设备中,将通过麦克风单元拾取声音而获得的音频信号传送至外部或者传送输入至驱动器单元的音频信号的线缆通过入口孔/出口孔插入,入口孔/出口孔布置为低于穿过声音接收表面的中心的水平线。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描述中公开的技术,不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能够提供可以由几乎每个佩戴者使用的优良的耳内设备,而耳内设备插入得比外耳道的第一弯区更接近内部。
应用了本描述中公开的技术的耳内设备可以由几乎每个佩戴者普遍使用,并且耳内设备佩戴为以便插入得比外耳道的第一弯区更接近内部。当该耳内设备用作双耳麦克风时,因为从外耳道突出至耳甲腔的部分可以保持最小化,能够准确地复制在耳廓内的耳甲腔处的谐振,从而实现具有再现性的双耳麦克风。同时,当该耳内设备用作耳机时,因为声音管道可以插入得比外耳道的第一弯区更接近内部,并且因此可以引导声更接近鼓膜,能够在利用低功耗驱动的同时提供音频的良好品质。
应当注意,本描述中描述的效果仅用作实例并且本发明的效果不应解释为限制于此。在本发明中还可以进一步获得除上述效果以外的额外效果。
基于以下提到的实施方式和附图,通过更加详细的描述,将使本描述中公开的技术的又一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变得清晰。
附图说明
图1是通过使用人的头部的水平截面图示出左耳的外耳道的形状的视图。
图2是示出人的左耳的外观的形状的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应用了本描述中公开的技术的耳内设备300的配置的视图。
图4是示出耳内设备300的变形例(对于外耳道插入单元320的位置作出偏移的实例)的视图。
图5是示出耳内设备300的变形例(另一偏移用于外耳道插入单元320的位置的实例)的视图。
图6是示出端面对角地切割的听筒600附接至耳内设备300的外耳道插入单元320的状态的视图。
图7是示出端面以直线形状切割的听筒700附接至耳内设备300的外耳道插入单元320的状态的视图。
图8是当从X-Y平面查看应用了本描述中公开的技术的双耳麦克风800时的截面图。
图9是当从X-Z平面查看双耳麦克风800时的后视图。
图10是当从Y-Z平面查看双耳麦克风800时的截面图。
图11是当从X-Y平面查看双耳麦克风800(变形例)时的截面图。
图12是当从X-Z平面查看双耳麦克风800(变形例)时的后视图。
图13是当从Y-Z平面查看双耳麦克风800(变形例)时的截面图。
图14是当从X-Y平面查看应用了本描述中公开的技术的耳机1400时的截面图。
图15是当从X-Z平面查看耳机1400时的后视图。
图16是当从Y-Z平面查看耳机1400时的截面图。
图17是示出后表面上具有手柄1701的耳机1400(变形例)的视图。
图18是当从X-Y平面查看耳机1400(变形例)时的截面图。
图19是当从Y-Z平面查看耳机1400(变形例)时的截面图。
图20是当从X-Y平面查看通过组合双耳麦克风和耳机而配置的耳内设备2000时的截面图。
图21是当从X-Z平面查看耳内设备2000时的后表面。
图22是当从Y-Z平面查看耳内设备2000时的截面图。
图23是当从X-Y平面查看耳内设备2000(变形例)时的截面图。
图24是当从Y-Z平面查看耳内设备2000(变形例)时的截面图。
图25是示出图6的变形例(听筒的变形例)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描述中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
图1通过使用人的头部的水平截面图示出左耳的外耳道100的形状。同时,图2示出人的左耳(耳廓200)的外观的形状。此外,图1还示出图3(以后描述)中示出的耳内设备300插入到外耳道100中的状态。
外耳道100是从外耳道入口101开始并且终止在鼓膜102的内侧的孔并且通常具有近似25至30毫米的长度。耳廓200位于外耳道100的外侧并且具有由耳软骨的形状形成的复杂的不均匀形状。耳廓200具有拾取声音并且识别声源的方向的功能。另外,外耳道100具有管结构,管结构的一端打开并且其另一端关闭,并且因此因为在外耳道100内的谐振,在耳廓200处的声音拾取甚至增加。
总体描述耳廓200的结构,如图2所示,耳轮210、对耳轮220、耳甲230以及耳珠240以从耳廓200的外侧的顺序定位。耳甲230在耳朵的中心处形成最凹陷部,并且划分为位于上一半的耳甲艇231以及位于下一半的耳甲腔232,耳轮根233插入耳甲艇231与耳甲腔232之间作为边界。此外,外耳道入口101位于耳甲腔231的耳珠240附近。
参考图1中示出的头部的水平截面,人的外耳道100基本上以S形弯折作为共同特征,以这种方式防止异物意外进入其中。更接近外耳道入口101(即更远离鼓膜)的弯折称为第一弯区103。更接近外耳道100的入口101(即更远离鼓膜)的壁表面由于软骨组织驻留在其中,而形成由相对柔性壁表面构成的软骨区域105。外耳道100的软骨从耳廓200的软骨延续。响应于在对话、打呵欠、吃的同时咀嚼等的期间的下颌的动作,软骨区域变形并且移动。
同时,当前进至外耳道100的内部直至靠近中间部分附近时,靠近鼓膜的壁表面转变为骨头区域。因为驻留在其中的骨头组织,骨头区域106是刚性的。骨头区域106中的皮肤比软骨区域中的皮肤薄,并且同时对接触或压力敏感。在软骨区域105与骨头区域106之间的边界附近外耳道100弯折至更大程度,这称为外耳道100的第二弯区104。第二弯区104的大小在人与人之间显著地变化。
图3示意性地示出应用了本描述中公开的技术的耳内设备300的配置。应当注意,当耳内设备300佩戴在人的左耳上时,通过限定前后方向作为X轴,左右方向作为Y轴并且上下方向(未示出)作为Z轴,图3示出当从X-Y平面查看时的顶视图。
耳内设备300在插入到人耳(外耳道100)中时使用,其实例包括麦克风和耳机。该耳内设备300包括基本上呈圆柱形状的主体单元310和圆柱的外耳道插入单元320,外耳道插入单元320设置为从主体单元310的前表面(即更接近鼓膜102的端面)对角地突出。如图1所示,主体单元310插入得比外耳道100的第一弯区103更接近内部。因此,主体单元310的宽度W限制为小于或等于常规的外耳道100的内直径。如稍后将描述,在耳内设备300佩戴在耳朵上时,主体单元310的后表面(面向外耳道100的外侧的端面)形成与耳甲腔232的表面基本上相同的表面。
通常,优选的是将用于输入或输出音频的耳内设备(诸如麦克风或耳机)尽可能深地插入外耳道100中,因为这样可以提供更好的声特性。为了将耳内设备300稳定地固定在耳孔中,希望将耳内设备300更深地插入到外耳道100中以固定。然而,由于陡峭的第一弯区的影响,耳内设备在插入更深之前抵接在弯折点上。
当耳内设备300用作双耳麦克风时,为了准确地复制在耳廓内的耳甲腔232处的谐振,优选的是耳内设备300的主体的后表面(在麦克风的情况下是声音接收表面)做得与耳甲腔232齐平,使得从外耳道突出至耳甲腔的部分保持最小化。随此,设置为从主体单元310的前表面对角地突出的外耳道插入单元320需要对应于第一弯区103。
在图3示出的实例中,外耳道插入单元320设置为从主体单元310的前表面向着内部对角地突出,比第一弯区103更接近内部。外耳道插入单元320具有基本上圆柱形状的细长外部形式。外耳道插入单元320布置为在X-Y表面内相对于主体单元310的中心线C以预定倾角θ向后侧(在负X方向上)倾斜,并且其梢端面向远离中心线C的方向。
在图3示出的实例中,外耳道插入单元320布置在主体单元310的前表面的中心处。可替换地,如图4所示,外耳道插入单元320可以布置在从主体单元310的前表面的中心向着前侧(在X方向上)(即在外耳道插入单元320倾斜的方向的反方向上)以预定偏移量D偏移的位置处。通过这样,如图1所示,耳内设备300的主体单元310的后表面(麦克风的情况下是声音接收表面)不从耳甲腔232伸出。因此,当耳内设备300用作双耳麦克风时,能够进行记录同时耳甲腔232处的谐振的效果不受主体单元310的声音接收表面阻碍。
另外,为了对应于第一弯区103,外耳道插入单元320设置为以便相对于主体单元310的中心线C以预定倾角θ向着内部突出并且向着后侧(在负X方向上)倾斜。因此,外耳道插入单元320穿过整个第一弯区103并且其梢端部到达正在第二弯区104之前的点附近。当耳内设备300用作耳机并且外耳道插入单元320用作声音管道时,可以将声音引导直至正在第二弯区104之前的点(即更接近鼓膜102的点),并且因此可以利用更低的驱动电力传送高品质音频。
同时,如图5所示,当外耳道插入单元320布置在从主体单元310的前表面的中心以相同的倾角θ向着后侧(在负X方向上)(即在外耳道插入单元320倾斜的方向上)偏移的位置处时,外耳道插入单元320的梢端抵接内侧(或由于偏移突出的主体单元310抵接在外侧上的第一弯区103的壁表面上)上的第一弯区103的壁表面,这在穿过整个第一弯区103中充当不利因素并且因此不是优选的。
图6示出听筒600附接至图3中示出的耳内设备300的外耳道插入单元320的状态。当耳内设备300佩戴在人耳上时听筒600改变为与外耳道100一致的形状。听筒600由诸如硅树脂橡胶、聚氨酯基树脂或丙烯酸基树脂的弹性材料制成,并且配置为使得其形状可以自由变形。因此,当听筒600插入外耳道100中时听筒600与外耳道100的内壁紧密接触,并且可以维持与用户的耳朵紧密接触的佩戴状态同时提供柔软的佩戴感。外耳道插入单元320插入到外耳道100中,该听筒600插入在两者之间并且听筒600的梢端部分到达正在第二弯区104之前的点。如额外注意的是,外耳道100可以通过在外耳道100的软骨区域105处的听筒600关闭,外耳道100比耳珠240相对牢固,并且因此与通路型耳机的情况(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相比,实现密封外耳道100的更稳定的佩戴。此外,当附接听筒600时,用于固定听筒600的附加槽321设置为以便形成在外耳道插入单元320的外周上。
外耳道插入单元320布置为在X-Y表面内相对于主体单元310的中心线C以预定倾角θ向着后侧(在负X方向上)倾斜(稍早描述的)。因此,听筒600的端面601根据该倾角θ对角地切割以平行于主体单元310的前表面。通过这样,外耳道100的壁表面与听筒600之间的接触面积做得更大,并且因此,与如图7所示的端面701以直线形状切割的听筒700的情况相比,实现密封外耳道100的更加稳定的佩戴。如额外注意的是,如图25所示,当使用这样的听筒2500时,即延伸听筒2500的端面以便覆盖主体单元310并且该端面还平行于主体单元310的前表面,获得的效果类似于或超越图6中示出的实例的效果。
[第一工作实例]
图8至图10示意性地示出应用了本描述中公开的技术的双耳麦克风800的配置。应当注意,当双耳麦克风800佩戴在人的左耳上时,通过限定前后方向作为X轴,左右方向作为Y轴并且上下方向(未示出)作为Z轴,图8示出当从X-Y平面查看双耳麦克风800时的截面图。同时,图9示出当从X-Z平面查看双耳麦克风800时的后视图。此外,图10示出当从Y-Z平面查看双耳麦克风800时的截面图。
双耳麦克风800在插入到人耳(外耳道100)中时使用,并且双耳麦克风800包括基本上呈圆柱形状的主体单元810和圆柱的外耳道插入单元820,外耳道插入单元820设置为从主体单元810的前表面(即更接近鼓膜102的端面)对角地突出。如图1中示出的耳内设备300中,主体单元810插入地比外耳道100的第一弯区103更接近内部。另外,外耳道插入单元820布置为在主体单元810的前表面的中心处相对于主体单元810的中心线C以预定倾角θ向着后侧(在负X方向上)倾斜,并且外耳道插入单元820的梢端面向远离中心线C的方向。此外,如图6中,双耳麦克风800包括听筒,在外耳道插入单元820插入到外耳道100中时,听筒在外耳道插入单元820与外耳道100中间,并且外耳道插入单元820还设置有形成在其上的附加槽以固定听筒。应当注意,为了方便,在图8和图10中省略了听筒和附加槽的示图。
麦克风单元830构建在主体单元810中。当双耳麦克风800佩戴在人耳上时,被配置为拾取声音的声音接收表面831需要面向外部。因此在工作实例中,声音接收表面831在主体单元810的后表面侧(即与如图8至图10所示的外耳道插入单元820相对的侧)上与外部世界接触。
此外,屏蔽单元811设置为以便在XZ方向上从主体单元810的后表面稍微地平整伸出。该屏蔽单元811需要与声音接收表面831齐平。通过这样,屏蔽声音从外部世界进入外耳道100的效果可以增强。与此相比,当屏蔽单元811对于声音不能提供足够的屏蔽时,从外部世界进入的声音在外耳道100中谐振并且在其中另外反射,以干扰输入至声音接收表面831的声音。因此,不再能测量精确的头部相关传输函数。屏蔽单元811的大小大于外耳道入口101的大小,从而屏蔽单元811还用作停止件,用于阻挡紧凑的双耳麦克风800被推入到外耳道100的内部中比必要的深度更深。
将把通过麦克风单元830拾取声音而获得的音频信号传送至外部的线缆832配置作为屏蔽线缆。如图10所示,线缆832通过形成在屏蔽单元811上的出口孔812从声音接收表面831的相对侧插入,并且然后经由主体单元810的内部或主体单元810与麦克风单元830之间的间隙释放至外耳道100的外部。应当另外注意,因为麦克风单元830的后表面配置作为声音接收表面831,优选的是用于连接线缆832的端子布置在麦克风单元830的前表面(即更接近鼓膜102的端面)上而不是其后表面上。如图9所示,优选的是出口孔812布置为低于穿过声音接收表面831的中心的水平线833。通过这样,由于如在线缆832下垂接触声音接收表面831的情况下的线缆832的影响,能够防止干扰输入至声音接收表面831的声音的不利影响。
图11至图13示出双耳麦克风800的变形例。具体地,图11示出当从X-Y平面查看双耳麦克风800时的截面图,图12示出当从X-Z平面查看双耳麦克风800时的后视图,并且图13示出当从Y-Z平面查看双耳麦克风800时的截面图。为了方便省略了听筒的示图。
在根据该变形例的双耳麦克风800中,如从图11中明显的是,外耳道插入单元820布置在从主体单元810的前表面的中心向着前侧(在X方向上)(即在与外耳道插入单元820倾斜的方向的反方向上)以预定偏移量D偏移的位置处。同时,如从图11和图12中明显的是,屏蔽单元811仅设置在基本上声音接收表面831的下一半中。此外,如从图11至图13中明显的是,用于释放线缆832的出口孔812布置在穿过声音接收表面831的中心的水平线833附近。
根据工作实例的双耳麦克风800的要点如以下所表示。
(1)主体单元810,设置了构建在主体单元810中的麦克风单元830、外耳道插入单元820以及布置在主体单元810的后表面上的屏蔽单元811。
(2)屏蔽单元811与声音接收表面831齐平并且至少具有从主体单元810的后表面部分伸出的部分。
(3)外耳道插入单元820与主体单元810的前表面不正交并且设置为以预定倾角突出。
(4)外耳道插入单元820布置在主体单元810的前表面的中心处或者在外耳道插入单元820倾斜的方向的反方向上偏移的位置处。
(5)就线缆832而言,线缆832通过形成为低于水平线833的出口孔812从声音接收表面831的相对侧插入,水平线833穿过声音接收表面831的中心,并且然后线缆832在穿过主体单元810的内部或主体单元与麦克风单元830之间的间隙之后释放至外耳道100的外部。
(6)听筒的附接至外耳道插入单元820的端面对角地切割以平行于主体单元810的前表面(参考图6)。
[第二工作实例]
图14至图16示意性地示出应用了本描述中公开的技术的耳机1400的配置。应当注意,当耳机1400佩戴在人的左耳上时,通过限定前后方向作为X轴,左右方向作为Y轴并且上下方向(未示出)作为Z轴,图14示出当从X-Y平面查看耳机1400时的截面图。同时,图15示出当从X-Z平面查看耳机1400时的后视图。此外,图16示出当从Y-Z平面查看耳机1400时的截面图。
耳机1400在插入到人耳(外耳道100)中时使用,并且耳机1400包括基本上圆柱形状的主体单元1410和圆柱的外耳道插入单元1420,外耳道插入单元1420设置为从主体单元1410的前表面(即更接近鼓膜102的端面)对角地突出。如图1中示出的耳内设备300中,主体单元1410插入地比外耳道100的第一弯区103更接近内部。另外,外耳道插入单元1420布置为在主体单元1410的前表面的中心处相对于主体单元1410的中心线C以预定倾角θ向着后侧(在负X方向上)倾斜,并且外耳道插入单元1420的梢端面向远离中心线C的方向。此外,如图6中,耳机1400包括听筒,在外耳道插入单元1420插入到外耳道100中时,听筒在外耳道插入单元1420与外耳道100之间,并且外耳道插入单元1420还设置有形成在其上的附加槽以固定听筒。应当注意,为了方便,在图14和图16中省略了听筒和附加槽的示图。
驱动器单元1430构建在主体单元1410中。驱动器单元1430通常由磁体、音圈以及振动片构成,其中具有音圈的振动片设置在由磁体构成的磁电路内。利用输入至音圈的音频信号,通过线中生成的磁场驱动振动片,并且然后,振动片前方的空气的密度状态改变使得输出根据音频信号的声音。此外,外耳道插入单元1420是具有中空的圆柱形状的构件,并且外耳道插入单元1420还用作声音管道以将从驱动器单元1430输出的音频引导出至正在外耳道100的第二弯区104之前的点。
在耳机1400的情况下,声音拾取功能不包括在其中,并且因此,在耳甲腔232处谐振的效果不是必要的。因此,主体单元1410的后表面不需要具有做得与耳甲腔232齐平的屏蔽单元811(参考图8)。然而,为了阻挡耳机1400被推入到外耳道100的内部比必要的深度更深,布置停止件1411,停止件1411通过使主体单元1410的后表面的至少部分在XZ方向上从外耳道入口101伸出而成形。此外,通过关闭外耳道入口101,停止件1411具有阻挡声音从外部世界进入的声音隔绝效果。因此,从驱动器单元1430输出的音频不受来自外部世界的干扰噪声干扰,并且因此可以保持声音品质。
同时,主体单元1410的后表面不需要配置为与耳甲腔232齐平的平面并且可以任意地成形。因此,例如,手柄1701可以设置在如图17所示的主体单元1410的后表面上。当用户将耳机1400戴在外耳道入口101上或从外耳道入口101摘下耳机1400时,通过捏手柄1701可以平稳地进行该工作。
将把音频信号从外部音频再现设备(未示出)传送至驱动器单元1430的线缆1432配置作为屏蔽线缆。驱动器单元1430的音频输出表面面向内侧(即朝向外耳道100的内部)。因此,如图14和图16所示,用于连接线缆1432的端子可以附接至驱动器单元1430的后表面。同时,耳机1400不具有声音拾取功能,并且因此,没有必要考虑受到线缆1432干扰的声音的影响。因此,入口孔1412可以形成在主体单元1410的后表面上的任意地点处,使得线缆1432插入到主体单元1410的内部中。在图15示出的实例中,入口孔1412基本上形成在主体单元1410(停止件1411)的后表面的中心处,并且将线缆1432引导至主体单元1410的内部以便延续至驱动器单元1430位于的地点。此外,当驱动器单元1430布置在声音管道上的任意地点处(例如在其梢端部上)时,驱动器单元1430的后空腔1431可以做得更大以增强声音品质。
图18和图19示出耳机1400的变形例。具体地,图18示出当从X-Y平面查看耳机1400时的截面图,然而图19示出当从Y-Z平面查看耳机1400时的截面图。为了方便省略了听筒的示图。
在根据该变形例的耳机1400中,如从图18和图19中明显的是,配置为紧凑的驱动器单元1430布置在外耳道插入单元1420的梢端处。该驱动器单元1430可以设置为更接近鼓膜102,并且因此可以提供具有更小输出(即低功耗)的高品质音频。不同于如图14至图16中所示的驱动器单元1430布置在主体单元1410中的示例性配置,外耳道插入单元1420不需要用作声音管道。就是说,如图18和图19所示,主体单元1410和外耳道插入单元1420配置为以便形成空的空间,使得后空腔1431的容量增加,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强声音品质。
根据工作实例的耳机1400的要点如以下所表示。
(1)主体单元1410,设置了构建在主体单元中的驱动器单元1430、布置在主体单元1410的后表面上的停止件1411以及还用作声音管道的套筒形状的外耳道插入单元1420。
(2)停止件1411可以任意成形并且具有至少从主体单元1410的后表面部分伸出的部分。
(3)还用作声音管道的外耳道插入单元1420不与主体单元1410的前表面正交并且设置为以预定倾角突出。
(4)还用作声音管道的外耳道插入单元1420布置在主体单元1410的前表面的中心处或者在外耳道插入单元1420倾斜的方向的反方向上偏移的位置处。
(5)尽管图14至图19中已省略了该示图,附接至外耳道插入单元1420的听筒的端面对角地切割以平行于主体单元1410的前表面(参考图6)。
在根据工作实例的耳机1400中,声音管道的梢端到达正在第二弯区104之前的点附近,并且因此,增加由听筒提供的密封的程度,从而提高阻挡来自外部世界的干扰噪声的效果。此外,由于由听筒提供的密封的程度增加并且声音管道到达正在第二弯区104之前的点附近,使得能够利用低功耗使鼓膜102振动。
[第三工作实例]
图20至图22示意性地示出通过组合双耳麦克风和耳机而配置的耳内设备2000的配置。应当注意,当耳内设备2000佩戴在人的左耳上时,通过限定前后方向作为X轴,左右方向作为Y轴并且上下方向(未示出)作为Z轴,图20示出当从X-Y平面查看耳内设备2000时的截面图。同时,图21示出当从X-Z平面查看耳内设备2000时的后视图。此外,图22示出当从Y-Z平面查看耳内设备2000时的截面图。
耳内设备2000具有应用了本描述中公开的技术的配置。具体地,耳内设备2000在插入到人耳(外耳道100)中时使用,并且耳内设备2000包括基本上圆柱形状的主体单元2010和圆柱的外耳道插入单元2020,外耳道插入单元2020设置为从主体单元2010的前表面(即更接近鼓膜102的端面)对角地突出。如图1中示出的耳内设备300中,主体单元2010插入地比外耳道100的第一弯区103更接近内部。另外,外耳道插入单元2020布置为在主体单元2010的前表面的中心处相对于主体单元2010的中心线C以预定倾角θ向着后侧(在负X方向上)倾斜,并且外耳道插入单元2020的梢端面向远离中心线C的方向。此外,如图6中,耳内设备2000包括听筒,在外耳道插入单元2020插入到外耳道100中时,听筒在外耳道插入单元2020与外耳道100之间,并且外耳道插入单元2020还设置有形成在其上的附加槽以固定听筒。应当注意,为了方便,在图20和图22中省略了听筒和附加槽的示图。
通过组合双耳麦克风和耳机而配置的耳内设备2000能够作为噪声消除型耳机运行。具体地,利用麦克风拾取在外部的噪声并且在原始音频信号(诸如从耳机输出的音乐)上叠加噪声的反相声音,从而减小噪声(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
麦克风单元2030构建在主体单元2010中。当耳内设备2000佩戴在人耳上时,被配置为拾取声音的声音接收表面2031需要面向外部。因此,在工作实例中,麦克风单元2030的声音接收表面2031在主体单元2010的后表面侧(即与外耳道插入单元2020相对的侧)上与外部世界接触,如图20至图22所示。
此外,屏蔽单元2011设置为以便从主体单元2010的后表面稍微地平整突出。该屏蔽单元2011需要与声音接收表面2031齐平。通过这样,可以增强屏蔽来自外部世界的噪声的效果。与此相比,当屏蔽单元2011对于声音不能提供足够的屏蔽时,来自外部世界的噪声在外耳道100中谐振并且另外在其中反射,干扰输入至声音接收表面2031的声音。因此,不再能测量精确的头部相关传输函数。屏蔽单元2011的大小大于外耳道入口101的大小,从而屏蔽单元2011还用作停止件用于阻挡紧凑的耳内设备2000被推入到外耳道100的内部比必要的深度更深。
同时,驱动器单元2040布置在外耳道插入单元2020的梢端部。驱动器单元2040由磁体、音圈以及振动片构成,其中具有音圈的振动片设置在由磁体构成的磁电路内。利用输入至音圈的音频信号,通过线中生成的磁场驱动振动片,并且然后振动片前方的空气的密度状态改变使得输出根据音频信号的声音。
如附图所示,在外耳道插入单元2020的梢端处的驱动器单元2040可以设置为更接近鼓膜102,并且因此,可以提供具有更小输出(即低功耗)的高品质音频。尽管没有必要配置外耳道插入单元2020作为声音管道,如图20和图22所示,当在外耳道插入单元2020中设置空的空间并且主体单元2010位于驱动器单元2040的后侧上时,使得后空腔的容量增加,能够进一步增强声音品质。
此外,如图20和图22所示,主体单元2010和外耳道插入单元2020利用插入其间的隔离单元2041彼此耦合。隔离单元2041由具有不同的声阻抗的材料(诸如树脂、黄铜或铅)构成,并且被配置为阻挡声音在麦克风单元2030与驱动器单元2040之间传播。
线缆2032将通过麦克风单元2030拾取声音而获得的音频信号传送至外部并且还将来自外部音频再现设备(未示出)的音频信号传送至驱动器单元2040,将线缆2032配置作为屏蔽线缆。如图22所示,线缆2032通过形成在屏蔽单元2011上的入口孔/出口孔2012,从声音接收表面2031的相对侧经由主体单元2010的内部或主体单元2010与麦克风单元2030之间的间隙插入,以便与外耳道100的外部通信。如图21所示,优选的是入口孔/出口孔2012布置为低于穿过声音接收表面2031的中心的水平线2033。通过这样,由于如在线缆2032下垂接触声音接收表面2031的情况下的线缆2032的影响,能够防止干扰输入至声音接收表面2031的声音的不利影响。
图23和图24示出耳内设备2000的变形例。具体地,图23示出当从X-Y平面查看耳内设备2000时的截面图,而图24示出当从Y-Z平面查看耳内设备2000时的截面图。为了方便省略了听筒的示图。
在根据该变形例的耳内设备2000中,如从图23和图24中明显的是,驱动器单元2040与麦克风单元2030一起构建在主体单元2010中。当耳内设备2000佩戴在人耳上时,被配置为拾取声音的声音接收表面2031需要面向外部。因此,驱动器单元2040和麦克风单元2030以从外耳道100的内侧的顺序设置,并且麦克风单元2030还配置为使得麦克风单元2030的声音接收表面2031在主体单元2010的后表面侧上与外部世界接触。此外,外耳道插入单元2020是具有中空的圆柱形状的构件并且还用作声音管道将从驱动器单元2040输出的音频引导出至正在外耳道100的第二弯区104之前的点。
同时,麦克风单元2030和驱动器单元2040利用插入其间的隔离单元2041彼此耦合。隔离单元2041由具有不同的声阻抗的材料(诸如树脂、黄铜或铅)构成,并且被配置为阻挡声音在麦克风单元2030与驱动器单元2040之间传播。
根据工作实例的耳内设备2000设置有作为双耳麦克风和耳机两者的功能。除此之外,当作为双耳麦克风和耳机的功能共同存在时,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因为麦克风位于外耳道入口101附近,相对于到达鼓膜102的声音的误差是极度减小的,并且因此,可以增强噪声消除头戴式耳机的消除效果。
(2)使能够在双耳声音记录期间进行监测。例如,能够在进行高精度双耳声音记录的同时欣赏现场音乐场地的表演。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7-189468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3-42218号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Klaus A J Riederer,“Part IVa:Effect of Cavum ConchaeBlockage on Human.Head-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s”(18th Itern.Congress onAcoustics.Kyoto,Japan,pp.787-790,2004)
工业适用性
至此已参考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了本描述中公开的技术。然而,显而易见的是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可以作出实施方式的变形和替换而不偏离本描述中公开的技术的精神。
本描述集中在本描述中公开的技术应用至双耳麦克风或耳机的具体实施方式上。然而,本描述中公开的技术的精神不限于此。例如,本描述中公开的技术可以类似地应用至包括助听器和耳温计的各种耳内设备。
总之,已经以实例的形式描述本描述中公开的技术并且本描述中描述的内容不应当狭义地解释。为了判断本描述中公开的技术的精神,应当考虑权利要求。
此外,本描述中公开的技术可以如下配置。
(1)耳内设备,包括:
主体单元,被配置为比外耳道的第一弯区插入得离内部更近并且具有后表面,后表面形成基本上与耳甲腔的表面相同的表面;以及
外耳道插入单元,设置为从主体单元的前表面向着外耳道的内部突出。
(2)根据上述(1)的耳内设备,其中
外耳道插入单元布置在主体单元的前表面的中心处或者从前表面的中心向着前侧偏移的位置处。
(3)根据上述(2)的耳内设备,其中
外耳道插入单元布置为相对于主体单元的中心线以预定倾角向着后侧倾斜。
(4)根据上述(3)的耳内设备,进一步包括附接至外耳道插入单元的听筒。
(5)根据上述(4)的耳内设备,其中
听筒的端面根据预定倾角对角地切割,以平行于主体单元的前表面。
(6)根据上述(1)至(5)中任一项的耳内设备,进一步包括在主体单元内的麦克风单元。
(7)根据上述(6)的耳内设备,其中
麦克风单元的声音接收表面在主体单元的后表面侧上与外部世界接触。
(8)根据上述(7)的耳内设备,进一步包括屏蔽单元,屏蔽单元中的至少部分从主体单元的后表面伸出。
(9)根据上述(8)的耳内设备,其中
屏蔽单元与声音接收单元齐平。
(10)根据上述(8)或(9)的耳内设备,其中
将通过麦克风单元拾取声音而获得的音频信号传送至外部的线缆,通过形成在屏蔽单元上的出口孔从声音接收表面的相对侧插入并且然后经由主体单元的内部或者主体单元与麦克风单元之间的间隙释放至外耳道的外部。
(11)根据上述(10)的耳内设备,其中
出口孔布置为低于穿过声音接收表面的中心的水平线。
(12)根据上述(1)至(5)中任一项的耳内设备,进一步包括主体单元内的驱动器单元,其中
外耳道插入单元包括声音管道。
(13)根据上述(12)的耳内设备,进一步包括停止件,停止件中的至少部分从主体单元的后表面伸出。
(13-1)根据上述(12)或(13)的耳内设备,进一步包括主体单元的后表面上的手柄。
(14)根据上述(1)至(5)中任一项的耳内设备,进一步包括外耳道插入单元中的驱动器单元。
(14-1)根据上述(14)的耳内设备,其中
驱动器单元附接至外耳道插入单元的梢端,
耳内设备进一步包括在驱动器单元的后侧处的后空腔,后空腔通过在外耳道插入单元中形成空的空间而获得。
(15)根据上述(1)至(5)中任一项的耳内设备,进一步包括麦克风单元和驱动器单元。
(15-1)根据上述(15)的耳内设备,进一步包括麦克风单元与驱动器单元之间的隔离单元,隔离单元由具有不同的声阻抗的材料制成。
(16)根据上述(15)的耳内设备,其中
麦克风单元布置在主体单元内并且驱动器单元布置在外耳道插入单元的梢端处。
(16-1)根据上述(16)的耳内设备进一步包括在驱动器单元的后侧处的后空腔,后空腔通过在外耳道插入单元中形成空的空间而获得。
(17)根据上述(15)的耳内设备,其中
驱动器单元和麦克风单元以从外耳道的内侧的顺序设置在主体单元内,并且
外耳道插入单元包括声音管道。
(18)根据上述(15)至(17)中任一项的耳内设备,其中
麦克风单元的声音接收表面在主体单元的后表面侧上与外部世界接触。
(19)根据上述(15)至(18)中任一项的耳内设备,进一步包括屏蔽单元,屏蔽单元中的至少部分从主体单元的后表面伸出。
(20)根据上述(15)至(19)中任一项的耳内设备,其中
将通过麦克风单元拾取声音而获得的音频信号传送至外部或者传送输入至驱动器单元的音频信号的线缆通过入口孔/出口孔插入,入口孔/出口孔布置为低于穿过声音接收表面的中心的水平线。
参考符号列表
300 耳内设备
310 主体单元
320 外耳道插入单元
321 附加槽
600 听筒
800 双耳麦克风
810 主体单元
811 声音阻挡单元
812 出口孔
820 外耳道插入单元
830 麦克风单元
831 声音接收表面
832 线缆
1400 耳机
1410 主体单元
1411 停止件
1412 入口孔
1420 外耳道插入单元
1430 驱动器单元
1432 线缆
1701 手柄
2000 耳内设备
2010 主体单元
2011 屏蔽单元
2020 外耳道插入单元
2030 麦克风单元
2031 声音接收表面
2032 线缆
2040 驱动器单元
2041 隔离单元
2500 听筒。

Claims (10)

1.一种耳内设备,包括:
主体单元,被配置为比外耳道的第一弯区插入得离内部更近并且具有后表面,所述后表面形成与耳甲腔的表面相同的表面;
外耳道插入单元,设置为从所述主体单元的前表面向着所述外耳道的内部突出;
在所述主体单元内的麦克风单元,所述麦克风单元具有在所述主体单元的后表面侧上与外部世界接触的声音接收表面;以及
屏蔽单元,所述屏蔽单元中的至少部分从所述主体单元的所述后表面伸出,其中,所述声音接收表面与所述屏蔽单元形成相同的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内设备,其中,
所述外耳道插入单元布置在所述主体单元的所述前表面的中心处或者在从所述前表面的所述中心向着前侧偏移的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内设备,其中,
所述外耳道插入单元被布置为相对于所述主体单元的中心线以预定倾角向着后侧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内设备,其中,
将通过所述麦克风单元拾取的声音获得的音频信号传送至外部的线缆,通过形成在所述屏蔽单元上的出口孔从所述声音接收表面的相对侧插入,并且然后经由所述主体单元的内部或者所述主体单元与所述麦克风单元之间的间隙释放至所述外耳道的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内设备,其中,
所述出口孔布置为低于穿过所述声音接收表面的中心的水平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内设备,进一步包括所述主体单元内的驱动器单元,其中,
所述外耳道插入单元包括声音管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内设备,进一步包括停止件,所述停止件中的至少部分从所述主体单元的所述后表面伸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内设备,进一步包括所述外耳道插入单元中的驱动器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内设备,还包括布置在所述外耳道插入单元的梢端处的驱动器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内设备,其中,
驱动器单元和所述麦克风单元以从所述外耳道的内侧的顺序设置在所述主体单元内,并且
所述外耳道插入单元包括声音管道。
CN201811471700.3A 2014-06-18 2015-04-01 耳内设备 Active CN1100123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4950 2014-06-18
JP2014124950 2014-06-18
CN201580031128.7A CN106465009B (zh) 2014-06-18 2015-04-01 耳插入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1128.7A Division CN106465009B (zh) 2014-06-18 2015-04-01 耳插入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12373A true CN110012373A (zh) 2019-07-12
CN110012373B CN110012373B (zh) 2021-07-09

Family

ID=5493523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71700.3A Active CN110012373B (zh) 2014-06-18 2015-04-01 耳内设备
CN201580031128.7A Active CN106465009B (zh) 2014-06-18 2015-04-01 耳插入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1128.7A Active CN106465009B (zh) 2014-06-18 2015-04-01 耳插入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55311B2 (zh)
EP (1) EP3160159B1 (zh)
JP (2) JP6468288B2 (zh)
CN (2) CN110012373B (zh)
WO (1) WO20151942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12019012892A2 (pt) * 2016-12-29 2019-11-26 Sony Corp dispositivo de captação de som.
US11307661B2 (en) 2017-09-25 2022-04-19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ctuators for producing haptic and audio output along a device housing
US10757491B1 (en) * 2018-06-11 2020-08-25 Apple Inc. Wearable interactive audio device
US11334032B2 (en) 2018-08-30 2022-05-17 Apple Inc. Electronic watch with barometric vent
US11561144B1 (en) 2018-09-27 2023-01-24 Apple Inc.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fluid-based pressure sensing
CN109391871B (zh) * 2018-12-04 2021-09-17 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蓝牙耳机
KR102651750B1 (ko) * 2019-02-05 2024-03-28 소니그룹주식회사 음향 장치
CN114399013A (zh) 2019-04-17 2022-04-26 苹果公司 无线可定位标签
EP3739904A1 (de) * 2019-05-14 2020-11-18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Akustisches biegewandlersystem und akustische vorrichtung
DK202070803A1 (en) * 2020-11-30 2022-06-16 Gn Hearing As Hearing device earpiece with tilted microphone/receiver
CN115967879A (zh) * 2021-10-11 2023-04-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耳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7293A (zh) * 2006-06-23 2009-08-12 Gn瑞声达A/S 一种具有细长构件的助听器
CN201341226Y (zh) * 2008-12-26 2009-11-04 中名(东莞)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入耳式耳机
CN102395070A (zh) * 2011-10-11 2012-03-28 美特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双耳录音耳机
EP2451188A2 (en) * 2010-11-05 2012-05-09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Using accelerometers for left right detection of headset earpieces
JP2013017150A (ja) * 2011-07-05 2013-01-24 Isamu Koizumi カナル型受話器用イヤーピース及びそれを利用したカナル型受話器、並びにカナル型受話器を利用した聴診器及び補聴器
US20130089255A1 (en) * 2011-10-07 2013-04-1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Generating an image of a seal impress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25590A (en) * 1940-05-11 1943-08-03 Sonotone Corp Earphone
US2487038A (en) * 1944-03-25 1949-11-08 Sonotone Corp Ear insert for earphones
US2971065A (en) * 1956-10-10 1961-02-07 Sonotone Corp Ear insert hearing aid
DE1487272A1 (de) * 1966-05-09 1969-03-20 Wolfgang Dreve Otoplastik fuer Hoergeraet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 Otoplastik
JPS5129123A (ja) * 1974-09-04 1976-03-12 Kyoei Steel Ltd Jikaimaikuropponshisutemu
US4069400A (en) * 1977-01-31 1978-01-17 United States Surgical Corporation Modular in-the-ear hearing aid
CH648172A5 (en) * 1979-06-12 1985-02-28 Minisonic Ag Hearing-aid to be worn in the ear
DK148580C (da) * 1983-05-16 1985-12-30 Toepholm & Westermann Koblingselement til hoereapparat
US4716985A (en) * 1986-05-16 1988-01-05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In-the-ear hearing aid
US4969534A (en) * 1988-08-08 1990-11-13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Hearing aid employing a viscoelastic material to adhere components to the casing
JPH04102393U (ja) * 1991-02-04 1992-09-03 日本圧電気株式会社 インナイヤー型ヘツドホン
US5357576A (en) * 1993-08-27 1994-10-18 Unitron Industries Ltd. In the canal hearing aid with protruding shell portion
US6144750A (en) * 1997-01-16 2000-11-07 Levin; Joanne Hearing aid device
WO1999031934A1 (en) * 1997-12-18 1999-06-24 Softear Technologies, L.L.C. Compliant hearing ai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20040096077A1 (en) * 1998-05-06 2004-05-20 Csensich Peter J. Hearing coupler shells of soft pliable thermoplastic material
US20050078844A1 (en) * 2003-10-10 2005-04-14 Von Ilberg Christoph Hearing aid with an amplifying device in a housing of a user positionable hand-held apparatus
US20070003081A1 (en) * 2005-06-30 2007-01-04 Insound Medical, Inc. Moisture resistant microphone
US7804975B2 (en) * 2005-07-01 2010-09-28 Phonak Ag In-ear device
WO2008095167A2 (en) * 2007-02-01 2008-08-07 Personics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audio recording
CN101437190B (zh) * 2007-11-13 2015-05-27 美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助听功能的耳机
JP2010161765A (ja) * 2008-12-09 2010-07-22 Gn Resound Japan Kk 耳あな式補聴器
US20110223864A1 (en) * 2010-03-14 2011-09-15 Victor Kingsun Wai Ear Tip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110274296A1 (en) * 2010-05-05 2011-11-10 Victor Kingsun Wai Ear Tip Method and Apparatus
US8774434B2 (en) * 2010-11-02 2014-07-08 Yong D. Zhao Self-adjustable and deforming hearing device
US20130089225A1 (en) * 2011-10-05 2013-04-11 Cheng-Ho Tsai Binaural-recording earphone set
JP5987911B2 (ja) * 2012-09-11 2016-09-07 オンキヨー株式会社 イヤホン
EP2869593B1 (en) * 2012-10-16 2019-08-28 Tokyo Onkyo Co., Ltd. Earphone device
CA2961246A1 (en) * 2014-05-30 2015-12-03 Revol Technologies Inc. A customizable ear inser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7293A (zh) * 2006-06-23 2009-08-12 Gn瑞声达A/S 一种具有细长构件的助听器
CN201341226Y (zh) * 2008-12-26 2009-11-04 中名(东莞)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入耳式耳机
EP2451188A2 (en) * 2010-11-05 2012-05-09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Using accelerometers for left right detection of headset earpieces
JP2013017150A (ja) * 2011-07-05 2013-01-24 Isamu Koizumi カナル型受話器用イヤーピース及びそれを利用したカナル型受話器、並びにカナル型受話器を利用した聴診器及び補聴器
US20130089255A1 (en) * 2011-10-07 2013-04-1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Generating an image of a seal impression
CN102395070A (zh) * 2011-10-11 2012-03-28 美特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双耳录音耳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68288B2 (ja) 2019-02-13
JPWO2015194234A1 (ja) 2017-04-20
US20170195766A1 (en) 2017-07-06
WO2015194234A1 (ja) 2015-12-23
US10455311B2 (en) 2019-10-22
EP3160159A1 (en) 2017-04-26
CN106465009B (zh) 2019-01-04
EP3160159A4 (en) 2018-02-14
JP2019057953A (ja) 2019-04-11
CN106465009A (zh) 2017-02-22
CN110012373B (zh) 2021-07-09
EP3160159B1 (en) 2021-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65009B (zh) 耳插入设备
JP7198888B2 (ja) ワイヤ状アタッチメント機構を介した結合用イヤチップ
US4972492A (en) Earphone
EP3073758B1 (en) Headphone and acoustic characteristic adjustment method
JP5528715B2 (ja) インイヤーイヤホン
JP2009088942A (ja) イヤホン装置
US20200322712A1 (en) In-ear headphone device with active noise control
JP2007189468A (ja) イヤホン装置
US20130089225A1 (en) Binaural-recording earphone set
US10536782B2 (en) External ear insert for hearing enhancement
Tikander et al. An augmented reality audio headset
CN110915229B (zh) 耳塞式接收器
JP2000300599A (ja) 耳せん
JP2013168981A (ja) イヤホン
JPWO2016171250A1 (ja) イヤホン、音響再生装置及び音響再生方法
JP2009165155A (ja) イヤホン装置
JP2023553176A (ja) 可動コイル形変換器及び音響後部空間を有するイヤピース
CN110351617B (zh) 麦克风以及拾音方法
JP2017147533A (ja) イヤホン
CN216122820U (zh) 一种耳机
JPS6379500A (ja) 電気音響変換器
JPH0354990A (ja) イヤーマイクロフォン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CN218783893U (zh) 一种开放式蓝牙耳机
KR101123867B1 (ko) 서라운드에 의해 지지되는 압전소자 타입의 골전도 이어폰
JP5360321B2 (ja) イヤホ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