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87049A - 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87049A
CN109987049A CN201811621391.3A CN201811621391A CN109987049A CN 109987049 A CN109987049 A CN 109987049A CN 201811621391 A CN201811621391 A CN 201811621391A CN 109987049 A CN109987049 A CN 1099870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shell
air cell
opposing walls
cell cov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62139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87049B (zh
Inventor
大野稔
尾方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537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8854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537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5601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870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870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870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870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60R21/206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in the lower part of dashboards, e.g. for protecting the kne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9Body parts of the occupant or pedestrian affected by the accident
    • B60R2021/0051Kne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60R2021/2153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characterised by hin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6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ee pro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具有:金属制的壳体(12),其具有对气囊进行收纳的基底壁部(13)和筒状壁部(14);以及合成树脂制的气囊罩(40),其具有门配置壁部(41)和连结壁部(45)。设置于筒状壁部的卡止钩(20)卡止于连结壁部的连结孔(49、52)而使得气囊罩与壳体连结。气囊罩和壳体具有:接近限制部(70),其对连结完毕后的门配置壁部相对于基底壁部的接近进行限制;以及分离限制部(75),其对门配置壁部相对于基底壁部的分离进行限制。接近限制部由如下部件构成:抵接部(71);以及止挡座(72),其与抵接部抵接。分离限制部由如下部件构成:卡止孔(76);以及卡止凸起(78),其对卡止孔的内周面进行卡止。

Description

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于车辆的气囊装置,详细而言,涉及如下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具有:壳体,其对折叠的气囊进行收纳;以及气囊罩,其将折叠的气囊覆盖,具有被膨胀时的气囊按压打开的门部而与壳体连结。
背景技术
当前,例如,在膝部保护用的气囊装置中,对折叠的气囊进行收纳的壳体由金属制成并具有基底壁部(底壁部)、以及从基底壁部的外周缘沿与基底壁部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近似四棱筒形状的筒状壁部,将由筒状壁部包围的开口作为膨胀的气囊的凸出用开口。另外,将折叠的气囊覆盖的气囊罩以如下方式构成,即,由合成树脂制成,具有:门配置壁部,其将壳体的凸出用开口覆盖、且具有被膨胀时的气囊按压而打开的门部;以及近似四棱筒形状的连结壁部,其从门配置壁部的背面侧的门部的周围延伸并与壳体的筒状壁部连结(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5-067103号公报)。在该气囊装置中,壳体的筒状壁部和气囊罩的连结壁部的连结构造形成为如下构造,即,将在壳体的筒状壁部的多个部位设置的卡止钩,插入于以将气囊罩的连结壁部贯穿的方式设置的连结孔,利用卡止钩使得连结壁部卡止。卡止钩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即,设为在筒状壁部的外周侧从与基底壁部分离的部位起向接近基底壁部的钩形状,并且在气囊的膨胀时对与连结壁部的门部分离一侧的连结孔的内周侧部位进行卡止。
而且,在将壳体和气囊罩连结时,使壳体的筒状壁部和气囊罩的连结壁部重叠,并使壳体的基底壁部和气囊罩的门配置壁部接近,使从连结壁部的前端至连结孔的周缘的内侧面跃升至筒状壁部的卡止钩,而且如果卡止钩配置于连结孔的位置,则卡止钩的前端侧插入于连结孔,能够完成连结作业。在该连结完毕位置,并不局限于卡止钩直接以抵接的方式卡止于连结孔的内周侧部位,但在气囊的膨胀时,如果抵接于与连结壁部的门部分离一侧的连结孔的内周侧部位而能够对连结壁部进行卡止,则壳体和气囊罩连结的状态得到维持。
发明内容
然而,在当前的气囊装置中,如果增大连结孔的开口,则能够容易地进行卡止钩向连结壁部的连结作业(组装作业),但存在插入于连结孔的卡止钩在连结孔的内部与连结孔的开口宽度相应地进行移动的余地,因此产生连结后的气囊罩的晃动。相反,如果为了抑制晃动而减小连结孔的开口,则产生如下需要,即,使连结壁部、筒状壁部旋转且将卡止钩的前端插入于连结孔,然后使连结壁部、筒状壁部的倾斜姿势复原等,将卡止钩配置于连结孔的连结完毕位置,会变得难以进行卡止钩向连结壁部的连结作业,存有改善的余地。
本申请的第1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如下气囊装置,即,即使形成为使得壳体的卡止钩插入连结于气囊罩的连结孔的构造,也能够简便地抑制晃动而实现连结。
另外,在当前的气囊装置中,在气囊罩并非在气囊装置搭载于车辆时支撑于周边部件的结构的情况下,门部、以及配置于门部的周围的断裂预定部有时相对于壳体的凸出用开口而偏移配置,在该情况下,在气囊膨胀时,断裂预定部不会顺畅地断裂,产生无法确保稳定的门部的打开动作的可能性,还有可能对气囊的膨胀方式造成影响。
本申请的第2发明在于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如下气囊装置,即,即使形成为使得壳体的卡止钩插入连结于气囊罩的连结孔的构造,也不会使连结作业的作业性降低,并且能够抑制气囊罩的门部的配置位置的偏移,能够将气囊罩与壳体连结。
在本申请的第1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具有:气囊;金属制的壳体,其以能够对折叠的所述气囊进行收纳的方式具有基底壁部以及从该基底壁部的外周缘延伸的筒状壁部,将由所述筒状壁部包围的开口作为膨胀的气囊的凸出用开口;以及合成树脂制的气囊罩,其将所述凸出用开口覆盖,具有门配置壁部和连结壁部,该门配置壁部具有被膨胀时的气囊按压而打开的门部,该连结壁部从所述门配置壁部的背面侧的所述门部的周围延伸而与所述壳体的所述筒状壁部连结。所述壳体的所述筒状壁部和所述气囊罩的所述连结壁部的连结构造形成为如下构造,即,将设置于所述筒状壁部的多个部位的卡止钩插入于设置为将所述气囊罩的所述连结壁部贯穿的连结孔,利用所述卡止钩对所述连结壁部进行卡止。所述卡止钩设为在所述筒状壁部的外周侧从相对于所述基底壁部分离的部位起向所述基底壁部接近的钩形状,并且在所述气囊的膨胀时对所述连结壁部的从所述门部分离一侧的所述连结孔的内周侧部位进行卡止。所述气囊罩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连结完毕位置设定为如下位置,即,将所述卡止钩插入于所述连结孔的位置,并且在所述气囊的膨胀时能够利用所述卡止钩对所述连结孔的内周侧部位进行卡止的位置。所述壳体和所述气囊罩具有:接近限制部,其在连结完毕位置处对所述门配置壁部相对于所述基底壁部的向接近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以及分离限制部,其对所述门配置壁部相对于所述基底壁部的向分离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所述接近限制部分别配置于彼此相对且抵接的所述壳体和所述气囊罩的部位,具有:抵接部的前端面,其设置于所述壳体和所述气囊罩的一侧;以及止挡座的止挡面,其设置于另一侧且与所述抵接部的前端面抵接。所述分离限制部由如下部件构成:卡止孔,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筒状壁部和所述气囊罩的所述连结壁部的一者;以及卡止凸起,其设置于另一者,插入于所述卡止孔,对在分离方向上移动时相对的所述卡止孔的内周侧部位进行卡止。
在第1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在壳体和气囊罩的连结时,使壳体的筒状壁部和气囊罩的连结壁部重叠,并且使壳体的基底壁部和气囊罩的门配置壁部接近,使从连结壁部的前端至连结孔的周缘的内侧面跃升至筒状壁部的卡止钩,而且,如果卡止钩配置于连结孔的位置,则能够将卡止钩的前端侧插入于连结孔而完成连结作业。在该连结完毕位置,接近限制部使得抵接部的前端面与止挡座的止挡面抵接,因此气囊罩相对于壳体的向接近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另外,使得分离限制部的卡止凸起插入于卡止孔,卡止凸起对向分离方向移动时相对的卡止孔的内周侧部位进行卡止,因此气囊罩相对于壳体的向分离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即,如果气囊罩配置于连结完毕位置,则气囊罩相对于壳体的向接近方向的移动和向分离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无晃动地将气囊罩连结于壳体。而且,以使卡止钩插入于连结孔的方式使壳体的筒状壁部和气囊罩的连结壁部重叠,使气囊罩相对于壳体移动,仅通过将气囊罩配置于连结完毕位置变能够简便地进行这种连结作业。
因此,在第1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即使形成为使得壳体的卡止钩插入于气囊罩的连结孔而实现连结的构造,也能够简便地抑制晃动而实现连结。并且,即使气囊罩未与气囊装置的搭载部位周围的部件连结支撑,气囊罩的门配置壁部也配置为不会相对于壳体的基底壁部接近或分离,因此如果壳体连结固定于车体侧,则不会相对于另外固定于车体侧的周围的部件配置为伸出或凹陷,能够防止气囊装置的搭载部位附近的外观美观性下降。
而且,在第1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壳体的所述筒状壁部和所述气囊罩的所述连结壁部设为分别在所述凸出用开口的周围沿着正交方向的一侧的第1方向和正交方向的另一侧的第2方向而设置有以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的2对相对壁部的近似四棱筒形状,沿着所述第1方向或者所述第2方向的一者而在与将所述凸出用开口置于中间的两侧的所述壳体和所述气囊罩的部位,配置有对应的所述接近限制部,
沿着所述第1方向或者所述第2方向的另一者、且在将所述凸出用开口置于中间的两侧的所述壳体的所述筒状壁部和所述气囊罩的所述连结壁部的所述相对壁部,分别配置有所述分离限制部的对应的所述卡止孔和所述卡止凸起。
在这种结构中,沿着在壳体的凸出用开口的周围的相互正交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在凸出用开口的两侧配置有一对接近限制部以及一对分离限制部。即,在凸出用开口周围的四个方向的正交的方向上的相对的部位分别配置有一对接近限制部以及一对分离限制部,配置于连结完毕位置的气囊罩以均衡地抑制晃动的方式与壳体连结。
在该情况下,在第1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接近限制部的所述抵接部由所述气囊罩的所述连结壁部的所述相对壁部的前端部构成,
所述接近限制部的所述止挡座配置于所述壳体,
将所述连结壁部的前端部作为所述抵接部的所述相对壁部,在向连结完毕位置配置时配置于在所述凸出用开口的周围重叠的所述壳体的所述筒状壁部的所述相对壁部的外侧。
在这种结构中,为了使气囊罩配置于连结完毕位置,使壳体的筒状壁部和气囊罩的连结壁部重叠,并且使气囊罩的门配置壁部相对于壳体的基底壁部接近,在使由气囊罩的连结壁部的相对壁部的前端部构成的抵接部的前端面与壳体侧的止挡座的止挡面抵接时,在具有抵接部的相对壁部配置于重叠的壳体侧的相对壁部的外侧的状态下,使抵接部与止挡座抵接,容易对抵接状态进行目视,能够容易地进行接近限制部的连结作业的完毕(抵接完毕)状况的确认。
而且,在第1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分离限制部的所述卡止凸起配置为从所述壳体的所述筒状壁部的所述相对壁部向外侧凸出,
所述分离限制部的所述卡止孔配置于所述气囊罩的所述连结壁部的所述相对壁部,并且,
配置有所述卡止孔的所述连结壁部的所述相对壁部在向连结完毕位置配置时,配置于使得所述卡止凸起凸出的所述筒状壁部的所述相对壁部的外侧。
在这种结构中,为了使得气囊罩配置于连结完毕位置,使壳体的筒状壁部和气囊罩的连结壁部重叠,并且使气囊罩的门配置壁部相对于壳体的基底壁部接近,在使卡止凸起卡止于卡止孔时,在设置有卡止孔的气囊罩的相对壁部配置于设置有卡止凸起的壳体的相对壁部的外侧的状态下,如果卡止凸起插入于卡止孔而对卡止孔的内周侧部位进行卡止,则形成为卡止凸起的前端从设置有卡止孔的气囊罩的相对壁部凸出的状态,容易进行目视,能够容易地进行分离限制部的连结作业的完毕情况的确认。
在该情况下,在第1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优选地,对于所述气囊罩的近似四棱筒形状的所述连结壁部而言,将横剖面设为近似长方形的环状,所述卡止孔配置于近似长方形的长边侧的部位的彼此相对的所述相对壁部,
所述卡止凸起配置于对应的所述壳体的所述筒状壁部的一对所述相对壁部。
在这种结构中,在使卡止凸起卡止于卡止孔时,在将设置有卡止孔的气囊罩的相对壁部配置为覆盖到设置有卡止凸起的壳体的相对壁部的外侧的状态下,使气囊罩的门配置壁部以接近壳体的基底壁部的方式移动,因此气囊罩的连结壁部将内周面(内侧面)按压于卡止凸起的前端而膨胀。然而,设置有卡止孔的一对相对壁部与在其正交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相对壁部相比,增大了宽度尺寸而容易挠曲,因此能够容易地以使卡止凸起从卡止孔凸出的方式移动,能够容易地进行分离限制部的连结作业。
并且,在该情况下,在第1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优选地,将多个所述连结孔并列设置于配置有所述卡止孔的所述气囊罩侧的彼此相对的所述相对壁部,
将插入于所述连结孔的所述卡止钩并列设置于配置有所述卡止凸起的所述壳体侧的彼此相对的所述相对壁部,
所述卡止孔设为配置于所述连结孔之间的结构,
对于所述卡止凸起而言,将从所述壳体侧的所述相对壁部凸出设置的凸出量设定为小于所述卡止钩的凸出量。
在这种结构中,在使卡止钩插入于连结孔时,在使得设置有连结孔的气囊罩的相对壁部配置为覆盖到设置有卡止钩的壳体的相对壁部的外侧的状态下,使气囊罩的门配置壁部以接近壳体的基底壁部的方式移动。此时,卡止钩的凸出量大于卡止凸起的凸出量、且卡止孔配置于连结孔之间,因此被卡止钩按压而气囊罩的连结壁部的设置有卡止孔和连结孔的长度尺寸较长的相对壁部容易以膨胀的方式挠曲,而且,如果配置于连结完毕位置,则卡止钩被插入于连结孔。在向该连结完毕位置配置时,分离限制部的连结作业也完毕,壳体的卡止凸起插入于气囊罩的卡止孔而对卡止孔的内周侧部位进行卡止。即,卡止钩的凸出量大于卡止凸起的凸出量、且卡止孔配置于连结孔之间,因此在使卡止钩配置于与连结孔卡止的连结完毕位置时,具有挠曲的气囊罩的卡止孔的相对壁部以与卡止凸起的接触受到抑制的状态而移动,而且,如果配置于连结完毕位置,则以将挠曲消除的方式而复原,卡止凸起能够自动地插入于卡止孔而对规定的内周侧部位进行卡止。因此,如果具有能够对卡止孔的内周侧部位进行卡止的卡止面,则也可以不考虑卡止凸起相对于连结作业中途的连结壁部的滑动,壳体从筒状壁部的凸出形状的自由度较大,可以采用使得冲压加工等制造工序变得容易的形状。
在本申请的第2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具有:气囊;金属制的壳体,其以能够对折叠的所述气囊进行收纳的方式具有基底壁部以及从该基底壁部的外周缘延伸的筒状壁部,将由所述筒状壁部包围的开口作为膨胀的气囊的凸出用开口;以及合成树脂制的气囊罩,其将所述凸出用开口覆盖,具有门配置壁部和连结壁部,该门配置壁部具有被膨胀时的气囊按压而使得周围的断裂预定部断裂打开的门部,该连结壁部从所述门配置壁部的背面侧的所述门部的周围延伸而与所述壳体的所述筒状壁部连结。所述壳体的所述筒状壁部和所述气囊罩的所述连结壁部的连结构造形成为如下构造,即,将以并列设置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筒状壁部的彼此相对的壳体侧相对壁部的卡止钩插入于设置为将所述连结壁部的彼此相对的罩侧相对壁部贯穿的连结孔,利用所述卡止钩对所述连结壁部进行卡止。所述卡止钩设为在所述壳体侧相对壁部的外周侧从相对于所述基底壁部分离的部位起向所述基底壁部接近的钩形状,并且在所述气囊的膨胀时对所述连结壁部的从所述门部分离一侧的所述连结孔的内周侧部位进行卡止。所述气囊罩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连结完毕位置设定为如下位置,即,将所述卡止钩插入于所述连结孔的位置,并且在所述气囊的膨胀时能够利用所述卡止钩对所述连结孔的内周侧部位进行卡止的位置。设置有供所述卡止钩插入的所述连结孔的所述罩侧相对壁部在至少一个所述连结孔的内周侧附近具有:位置限制部,其在所述气囊罩向连结完毕位置配置时与所述卡止钩抵接而能够对所述卡止钩沿着并列设置方向的偏移移动进行限制;以及插入容许部,其在与所述位置限制部抵接之前的所述卡止钩向所述连结孔插入时容许所述卡止钩向所述连结孔的插入。
在第2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如果使气囊罩配置于连结完毕位置,则位置限制部与卡止钩抵接而能够对沿着卡止钩的并列设置方向的气囊罩的偏移移动进行限制。即,气囊罩的设置有连结孔的罩侧相对壁部针对壳体而限制沿着卡止钩的并列设置方向的偏移移动,对于门配置壁部的门部及其周围的断裂预定部也限制沿着卡止钩的并列设置方向的偏移,因此门部、断裂预定部相对于壳体的凸出用开口的配置位置的偏移受到抑制。因此,在气囊的膨胀时,被膨胀的气囊按压的门部随着配置位置的偏移受到抑制的断裂预定部的顺畅的断裂而以稳定的动作打开,能够以规定的膨胀方式使气囊从凸出用开口凸出。而且,即使形成为位置限制部与卡止钩抵接的结构,在与位置限制部抵接之前的卡止钩向连结孔的插入时,卡止钩也从插入容许部通过,因此能够抑制向连结孔插入时的干扰,能够容易地进行气囊罩向连结完毕位置的配置作业本身、即气囊罩向壳体的连结作业本身。
因此,在第2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即使形成为壳体的卡止钩插入连结于气囊罩的连结孔的构造,也不会使连结作业的作业性下降,并且能够抑制气囊罩的门部的配置位置的偏移,能够使气囊罩与壳体连结。
而且,在第2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优选地,设置有所述位置限制部和所述插入容许部的所述罩侧相对壁部的所述连结孔具有:宽幅部,其宽度尺寸大于所述卡止钩的沿着并列设置方向的宽度尺寸;以及窄幅部,其与该宽幅部的所述门配置壁部在接近的方向上相邻,宽度尺寸小于该宽幅部的宽度尺寸,
对于所述窄幅部而言,将宽度尺寸设为与所述卡止钩的宽度尺寸相等而构成所述位置限制部,
对于所述宽幅部而言,将宽度尺寸设为大于所述卡止钩的宽度尺寸而构成所述插入容许部。
在这种结构中,在使得从将气囊罩与壳体连结时的罩侧相对壁部的前端至连结孔的周缘的内侧面跃升至壳体的卡止钩并使卡止钩插入于连结孔时,首先,将卡止钩插入于宽幅部,接着使其嵌入窄幅部而完成连结作业。即,在这种结构中,仅使设置有连结孔的罩侧相对壁部覆盖到设置有卡止钩的壳体侧相对壁部并使气囊罩的门配置壁部与壳体的基底壁部接近,就能够简便地使卡止钩插入于进行位置限制的连结孔而完成连结作业。
另外,在第2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优选地,将所述连结壁部的设置有所述位置限制部和所述插入容许部的所述罩侧相对壁部配置为以使得所述凸出用开口置于中间的方式彼此相对。
在这种结构中,将凸出用开口置于中间的两侧的一对罩侧相对壁部均构成为设置有位置限制部和插入容许部,因此门部在设置有位置限制部和插入容许部的一对罩侧相对壁部的相对方向的两侧对卡止钩的并列设置方向上的错位进行限制,被气囊按压的门部进一步与断裂预定部一起形成为抑制配置位置的偏移的状态,能够以稳定的动作而打开。
在该情况下,在第2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优选地,对于设置有所述位置限制部和所述插入容许部的所述罩侧相对壁部、以及配置有所述卡止钩的所述壳体侧相对壁部而言,
在所述气囊罩向连结完毕位置配置时相互抵接,将对沿着所述罩侧相对壁部的彼此的相对方向的、所述气囊罩相对于所述壳体的错位进行限制的抵接部配置为相互对应。
在这种结构中,通过气囊罩和壳体的抵接部彼此的抵接,在沿着设置有连结孔的罩侧相对壁部的彼此的相对方向的方向、即设置有卡止钩的壳体侧相对壁部的相对方向、且与卡止钩的并列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气囊罩的门部的错位受到限制。因此,在这种结构中,通过与卡止钩抵接的位置限制部而在沿着卡止钩的并列设置方向的方向对气囊罩的门部的错位进行限制,通过对应的抵接部彼此抵接而在与卡止钩的并列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对气囊罩的门部的错位进行限制,即,沿着相互正交的四个方向而对气囊罩的门部的错位进行限制,因此在被气囊更进一步按压时能够以稳定的动作而打开,能够更进一步确保稳定的气囊的展开膨胀状态。
而且,在第2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气囊罩将打开时的所述门部的旋转方向设为沿着设置有所述连结孔的所述罩侧相对壁部的相对方向的方向,使所述门部配置于所述门配置壁部。
在这种结构中,成为门部打开时的旋转中心的铰接部处于设置有卡止于卡止钩的连结孔的罩侧相对壁部侧,因此在断裂预定部断裂时,门部增大旋转力矩而以铰接部为旋转中心打开,即使强力地拉动气囊罩的连结筒部,卡止钩也能够稳定地对气囊罩的连结筒部进行卡止,门部能够以稳定的动作而打开。
在该情况下,在第2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所述气囊罩可以仅设置1个门部,但也可以将2个所述门部以向设置有所述连结孔且相对的所述罩侧相对壁部的两侧打开的方式配置于所述门配置壁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膝部保护用的气囊装置搭载于车辆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概略仰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气囊罩和壳体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概略剖视图,与图2中的IV-IV部位对应。
图5是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概略剖视图,与图2中的V-V部位对应。
图6是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概略剖视图,与图2中的VI-VI部位对应。
图7是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概略剖视图,与图2中的VII-VII部位对应。
图8是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使用的气囊罩的俯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使用的气囊罩的主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使用的壳体的仰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使用的壳体的主视图。
图12是按顺序对将壳体的卡止钩插入于实施方式的气囊罩的连结孔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3是按顺序对将壳体的卡止凸起插入于实施方式的气囊罩的卡止孔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4是按顺序表示将卡止钩插入于实施方式的气囊罩的具有宽幅部和窄幅部的限制用的连结孔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5是按顺序表示将卡止钩插入于实施方式的气囊罩的具有宽幅部和窄幅部的限制用的连结孔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6是按顺序对将卡止钩插入于变形例的气囊罩的连结孔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7是按顺序表示变形例的气囊罩的图16所示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表示图16(a)中的XVII-XVII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用于保护膝部,搭载于副驾席前方的仪表板(适当地省略为仪表板)6的下部侧,详细而言,搭载于在仪表板6的下部侧配置的杂物箱7的下方。杂物箱7具有箱主体7a、以及将箱主体7a的后方封闭的门部7b,门部7b配置为能够以使上缘侧向后方旋转的方式打开。并且,在杂物箱7的下方配置有下罩8,在下罩8的开口8a配置有气囊装置10的后述的气囊罩40的门配置壁部41,气囊装置10搭载于副驾席的前方的下侧。
如图1~图7所示,气囊装置10构成为包括:气囊11,其对就坐于副驾席的乘员的膝部进行保护;充气机27,其将膨胀用气体供给至气囊11;壳体12,其对折叠的气囊11进行收纳保持;以及气囊罩40,其将折叠的气囊11覆盖并保持于壳体12。
此外,本说明书中的前后、上下、以及左右的各方向大致与气囊装置1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方向对应,如图2~图11所示,将壳体12的近似长方形形状的基底壁部13的长边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短边方向设为前后方向、且将基底壁部13的正交方向设为上下方向而进行说明。
如图1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在膨胀时,将气囊罩40的后述的门部42(F、B)按压打开而使得气囊11从壳体12向后上方向凸出,在乘员的左右的膝部的前方,膨胀为沿着下罩8、门部7b、进而沿着仪表板6的门部7b的左右两侧的部位的近似长方形板状。膨胀完毕时的气囊11具有:下部11b,其从壳体12向下方凸出;反转部11c,其从下部11b向上方反转;以及上部11a,其配置于乘员的膝部的前侧。利用收纳于内部的充气机27的保持件33将气囊11保持于壳体12。即,利用已收纳的充气机27的保持件33将膨胀完毕时的下部11b侧安装于壳体12。此外,在气囊11的内部配置有将车体侧和乘员侧的气囊用基布相互连结的多个系绳(省略附图标号),将气囊11的膨胀形状构成为具有反转部11c的J字形剖面。
充气机27构成为具有近似圆柱状的主体28以及保持件33,主体28在左端侧配置有小径的圆柱状的气体排出部29。在充气机27的主体28配置有使得用于输入工作信号的线束31的连接器(连接栓)31a与右端侧结合的连接器(连接栓座)28a(参照图4)。
保持件33以如下方式构成,即,由金属板制成,具有:近似圆环状(近似圆筒状)的环状部33a,其对充气机27的主体28的外周面进行保持;以及螺栓33c,其从环状部33a凸出。螺栓33c沿车辆的左右方向配置有2根,分别将气囊11和壳体12的后述的基底壁部13贯穿,通过将螺母35紧固连结而将充气机27的主体28与气囊11一起安装于壳体12的基底壁部13。在环状部33a开口有由壳体12的基底壁部13的支撑凸起13b插入的插入孔33b。
如图2~图4、图10、图11所示,壳体12以如下方式构成,即,由金属板制成且形成为近似长方体形状,具有:长方形板状的基底壁部(底壁部)13;以及近似四棱筒形状的筒状壁部14,其从基底壁部13的外周缘向大致与基底壁部13正交的方向的下侧延伸。被筒状壁部14包围的开口形成为膨胀的气囊11的凸出用开口12a。
基底壁部13的由保持件33的各螺栓33c贯穿的安装孔13a配置于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和右缘附近,在两个安装孔13a之间经由保持件33的插入孔33b而配置有与充气机27的主体28的外周面抵接的支撑凸起13b。另外,为了确保能够对与充气机27的主体28连接的线束31的连接器31a进行收纳的空间,在基底壁部13的右缘附近凸出设置有梯形形状的延伸设置部13c。
近似四棱筒形状的筒状壁部14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作为相互正交的方向的第1方向DV1的前后方向和作为第2方向DV2的左右方向的各方向上具有彼此相对的壳体侧相对壁部15(F,B)、16(L,R)。壳体侧相对壁部15F、15B是在作为第1方向DV1的前后方向上相对的壁部,壳体侧相对壁部16L、16R是在作为第2方向DV2的左右方向上相对的壁部。
在实施方式中,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相对壁部15F、15B配置有将气囊罩40连结的多个卡止钩20(参照图3、图5)。卡止钩20在筒状壁部14的外周侧、即筒状壁部14的相对壁部15F的前方或者筒状壁部14的相对壁部15B的后方,分别形成为从相对于基底壁部13分离的前端15a略微偏向基底壁部13侧的部位15c接近基底壁部13的钩形状。卡止钩20分别在相对壁部15(F,B)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有4个。而且,各卡止钩20分别构成为具有:凸出杆部20a,其从相对壁部15(F,B)向外侧凸出;以及爪部20b,其从凸出杆部20a的前端向基底壁部13侧弯曲,在气囊11膨胀时,凸出杆部20a与气囊罩40的后述的连结孔49、52的作为内周侧部位的内周面49a、52a的卡止面50、55抵接,爪部20b与连结孔49、52的卡止面50、55附近的外表面侧的周缘51、56抵接,实现卡止钩20相对于连结孔49、52的止脱。
此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相对壁部15的金属板原材料通过冲压加工进行冲裁、且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各卡止钩20。
另外,以使气囊罩40与壳体12连结的方式将各卡止钩20插入于连结孔49、52,卡止钩20配置为能够对气囊罩40的连结壁部45(罩侧相对壁部46F、46B)进行卡止,在进行连结时,该连结完毕位置CCP如图5、图15(c)所示为如下位置,即,门配置壁部41被膨胀时的气囊11按压,在连结壁部45向下方移动时,卡止钩20的凸出杆部20a与气囊罩40的后述的连结孔49、52的作为内周侧部位的内周面49a、52a的卡止面50、55抵接,能够对卡止面50、55进行卡止,并且,在凸出杆部20a将连结孔49、52贯穿、且爪部20b在配置于连结壁部45的外侧面46b侧的状态下在凸出杆部20a与卡止面50、55之间产生间隙h的配置位置。
并且,相对壁部15F、15B的使得金属板原材料向外侧折返而成的伸出部15b以朝向外侧增厚的方式配置于前端15a。上述伸出部15b在壳体12和气囊罩40向连结完毕位置CCP配置时,构成与气囊罩40的连结壁部45(相对壁部46F、46B)的内侧面46a的抵接部68抵接的抵接部67。
沿作为第2方向DV2的左右方向而相对的壳体侧相对壁部16R、16L内的右侧的相对壁部16R,与基底壁部13的延伸设置部13c的外周缘对应地形成有以能够确保能对线束31的连接器31a进行收纳的空间的方式折曲的收纳凹部17。另外,在收纳凹部17的相对壁部15F附近的缘部形成有能够使线束31嵌入而实现卡止的卡止凹部18(参照图3)。
另外,在壳体12装配有从基底壁部13延伸而用于将气囊装置10安装于车辆的车身(车体)1侧的安装托架22、24(参照图2、图3、图5)。安装托架22、24具有如下安装孔22a、24a,即,紧固连结于螺母4的螺栓5以能够安装固定于从车身1侧延伸的托架2、3的方式将安装孔22a、24a贯穿。另外,安装托架22、24以从在作为第2方向DV2的左右方向上相对的相对壁部16L、16R沿第2方向DV2伸出的方式配置有从基底壁部13延伸设置的平面状的平面部22b、24b(参照图3、图4、图10)。
并且,在线束31附近的安装托架24形成有能够使线束31嵌入而实现卡止的卡止凹部25(参照图11)。
如图2~图9所示,气囊罩40以如下方式构成,即,由聚烯烃系热塑性弹性体等合成树脂制成,具有:将壳体12的凸出用开口12a覆盖的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近似长方形板状的门配置壁部41;以及从门配置壁部41的背面侧(上表面侧)延伸且与壳体12连结的近似四棱筒形状的连结壁部45。
门配置壁部41具有在收纳于壳体12的气囊11膨胀时被气囊11按压而在前后方向上打开的门部42(F,B)。门部42F、42B分别在相互分离的前后方向上的缘部配置有作为打开时的旋转中心的由整体铰链构成的较薄的铰接部42a。在门部42F、42B的周围的除了铰接部42a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形成有被膨胀时的气囊11按压而断裂的较薄的断裂预定部43。断裂预定部43在门配置壁部41的俯视时配置为具有如下部位的H字形状:横棒部43a,其在门部42F、42B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以及2个纵棒部43b,它们从横棒部43a的两端沿前后方向延伸。
连结壁部45以如下方式构成,即,以将门部42F、42B的周围包围的方式构成为近似四棱筒形状,在作为第1方向DV1的前后方向和作为第2方向DV2的左右方向的各方向上具有彼此相对的罩侧相对壁部46(F,B)、47(L,R)。实施方式的连结壁部45以如下方式形成为近似长方形的筒状,即,罩侧相对壁部46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宽度尺寸)LL大于罩侧相对壁部47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宽度尺寸)LV(参照图8)。
在作为第1方向DV1的前后方向上相对的罩侧相对壁部46F、46B,供卡止钩20插入、且与筒状壁部14(相对壁部15F、15B)连结的连结孔49、52在左右方向上并列设置。连结孔49在相对壁部46F、46B分别形成有3个,连结孔52是对沿着作为卡止钩20的并列设置方向的第2方向DV2即左右方向的、气囊罩40相对于壳体12的偏移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用连结孔,在相对壁部46F、46B的右缘侧分别配置有1个(参照图2、图3、图9)。
对于上述连结孔49、52,在气囊11膨胀时作为内周侧部位的内周面49a、52a的与门配置壁部41分离的部位,成为与卡止钩20的凸出杆部20a抵接卡止的卡止面50、55,卡止钩20的爪部20b与相对壁部46F、46B的外侧面46b的卡止面50、55附近的周缘51、56接触而防止卡止钩20从连结孔49、52脱离,被膨胀的气囊11按压的门部42F、42B顺畅地使得周围的断裂预定部43断裂并将其按压打开,气囊11从壳体12的凸出用开口12a凸出。
而且,作为近似长方形状的开口,连结孔49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HW1大于卡止钩2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FW1,并且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HL1大于卡止钩20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FL1(参照图2、图3、图9、图10)。
另外,连结孔52具有:与门配置壁部41分离的上部侧的梯形形状的开口的宽幅部53;与门配置壁部41接近的下部侧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的窄幅部54,使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HW2、HW3不同。宽幅部53的宽度尺寸HW2与连结孔49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HW1相等,大于卡止钩2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FW1,窄幅部54的宽度尺寸HW3与卡止钩2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FW1相等。连结孔52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HL2与连结孔49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HL1相等,大于卡止钩20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FL1。即,连结孔52的窄幅部54以能够限制卡止钩20的沿着并列设置方向(第2方向DV2、左右方向)的偏移移动的方式,构成使得左右的内周面部54a、54b与卡止钩20的左右的侧面20d、20d抵接的位置限制部64。另外,宽幅部55构成如下插入容许部65,即,在与位置限制部64抵接之前的卡止钩20向连结孔52插入时,不会使内周面侧与卡止钩20发生干扰(接触),以容许卡止钩20向连结孔52插入的方式使得开口的宽度尺寸HW2大于位置限制部64的开口的宽度尺寸HW3。
在罩侧相对壁部46F、46B的外侧面46b的连结孔49、52的周缘,以在气囊装置10被车载搭载时使得卡止钩20的爪部20b附近不会与乘员的手指等接触的方式凸出设置有从周围隆起的肋部60、61、62。肋部60配置为将左缘侧的连结孔49的上缘侧和左右两缘侧包围,肋部62配置为将右缘侧的连结孔52的上缘侧和左右两缘侧包围,肋部61配置为将左右方向的中央侧的2个连结孔49各自的上缘侧和左右两缘侧包围。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中,在气囊罩40相对于壳体12向连结完毕位置CCP配置时,即,在将卡止钩20向插入于连结孔49、52的位置配置时,气囊罩40的门配置壁部41相对于壳体12的基底壁部13的向接近方向CD上的移动和向分离方向RD上的移动被接近限制部70(L,R)和分离限制部75(F,B)限制(参照图4、图7)。换言之,气囊装置10具有接近限制部70(L,R)和分离限制部75(F,B),该接近限制部70(L,R)和分离限制部75(F,B)分别对插入于连结孔49、52的各卡止钩20在连结孔49、52内在相对于壳体12的基底壁部13的接近方向CD和分离方向RD上的移动进行限制。
分离限制部75(F,B)对气囊罩40的门配置壁部41相对于壳体12的基底壁部13向分离方向RD上的移动进行限制,构成为包括:卡止孔76,其设置于壳体12的筒状壁部14和气囊罩40的连结壁部45的一者;以及卡止凸起78,其设置于壳体12的筒状壁部14和气囊罩40的连结壁部45的另一者,插入于卡止孔76,对向分离方向RD上移动时作为相对的卡止孔76的内周侧部位的内周面76a的卡止面77进行卡止(参照图3、图7)。
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卡止孔76设置于气囊罩40侧的连结壁部45,卡止凸起78设置于壳体12侧的筒状壁部14。详细而言,卡止孔76(F,B)分别设置于连结壁部45的在沿着第1方向DV1的前后方向的方向上相对的罩侧相对壁部46F、46B,并且,上述卡止孔76F、76B分别作为近似长方形的开口而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相对壁部46F、46B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的连结孔49、49之间。卡止凸起78(F,B)设置于筒状壁部14的在沿着第1方向DV1的前后方向的方向上相对的壳体侧相对壁部15F、15B,形成为从相对壁部15F、15B向正交方向的外侧凸出的长方形板状。各卡止凸起78F、78B分别将从相对壁部15F、15B凸出的上表面侧设为与卡止孔76F、76B的卡止面77抵接的卡止面79。
上述卡止凸起78F、78B的从壳体12侧的相对壁部15F、15B凸出设置的凸出量PP设定为小于卡止钩20的凸出量PF。
接近限制部70(L,R)对气囊罩40的门配置壁部41相对于壳体12的基底壁部13向接近方向CD上的移动进行限制,分别配置于彼此相对且抵接的壳体12和气囊罩40,构成为包括:抵接部71(L,R)的前端面71a,其设置于壳体12和气囊罩40的一侧;以及止挡座72(L,R)的止挡面72a,其设置于壳体12和气囊罩40的另一侧、且与抵接部71(L,R)的前端面71a抵接。
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抵接部71(L,R)设置于气囊罩40侧,止挡座72(L,R)设置于壳体12侧。详细而言,抵接部71L、71R由气囊罩40的连结壁部45的在第2方向DV2的左右方向上相对的罩侧相对壁部47L、47R的前端部47a构成,止挡座72L、72R配置于壳体12的在第2方向DV2的左右方向上相对的壳体侧相对壁部16L、16R附近。实施方式的止挡座72L、72R由从相对壁部16L、16R配置于左右方向的外侧的安装托架22、24的平面部22b、24b构成。
对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的组装作业进行说明,首先,将保持件33插入于气囊11的内部,在使各螺栓33c向气囊11外凸出的状态下,将气囊11折叠,并利用能够断裂的封装材料包覆该气囊11,以使得折叠不溃散。然后,从设置于气囊11、封装材料的规定的开口将与线束31结合的充气机27的主体28插入于气囊11内的保持件33内,使各螺栓33c从安装孔13a凸出,且将折叠的气囊11收纳于壳体12的筒状壁部14内。接着,使线束31与壳体12、安装托架24的卡止凹部18、25嵌合,将气囊罩40与壳体12连结。
以使沿第1方向DV1的前后方向相对的相对壁部15、46相互重叠、并使沿作为第2方向DV2的左右方向相对的相对壁部16、47相互重叠的方式,使气囊罩40的连结壁部45与壳体12的筒状壁部14的外周侧重叠,以使得门配置壁部41与基底壁部13接近的方式将气囊罩40向壳体12侧压入,由此进行上述连结作业。此时,如图12、图13、图15所示,使前端部46c与卡止钩20的凸出杆部20a以及爪部20b的曲面状的交叉部20c抵接,由此使得气囊罩40的罩侧相对壁部46F、46B形成为张开的状态。而且,如图12(a)、图12(b)、图12(c)以及图15(a)、图15(b)、图15(c)所示,卡止钩20在罩侧相对壁部46F、46B的内侧面46a滑动且到达连结孔49、52的周缘,插入于连结孔49、52,凸出杆部20a将连结孔49、52贯穿,如果爪部20b凸出至外侧面46b,则能够将气囊罩40与壳体12连结。
而且,如果将气囊罩40配置于相对于壳体12的连结完毕位置CCP,则接近限制部70L、70R的抵接部71L、70R的前端面71a与止挡座72L、72R的止挡面72a抵接,由此对气囊罩40的门配置壁部41相对于壳体12的基底壁部13进一步接近的接近方向CD上的移动进行限制(参照图4)。与此同时,如图13(a)、图13(b)、图13(c)所示,将卡止凸起78F、78B插入于分离限制部75F、75B的卡止孔76F、76B,即使气囊罩40的门配置壁部41要从壳体12的基底壁部13离开,卡止孔76F、76B的内周面76a的卡止面77也与卡止凸起78F、78B的卡止面79抵接,由此对气囊罩40的门配置壁部41相对于壳体12的基底壁部13进一步离开的分离方向RD上的移动进行限制。
对于以该方式使气囊罩40与壳体12连结的气囊装置10,如果使用螺栓5和螺母4将安装托架22、24安装固定于车身1侧的托架2、3并将线束31连接于规定的气囊工作回路,则能够将气囊装置10搭载于车辆的副驾席前方的规定位置。
在气囊装置10搭载于车辆之后,充气机27进行动作,如果将膨胀用气体供给至气囊11内,则气囊11膨胀而对气囊罩40的门部42F、42B进行按压并将其打开,如图1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使得展开膨胀完毕。此外,在该气囊11膨胀时,气囊罩40在从壳体12的基底壁部13离开的分离方向RD上移动,卡止凸起78F、78B从卡止孔76F、76F脱离,或者使得卡止有卡止凸起78F、78B的卡止孔76F、76F的开口扩大,但卡止钩20不会从连结孔49、52脱离而是卡止于连结壁部45,因此使得气囊罩40的被气囊11按压的门部42F、42B的周围的断裂预定部43顺畅地断裂,能够从使得门部42F、42B打开的开口使气囊11凸出。
而且,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中,在壳体12和气囊罩40的连结时,使壳体12的筒状壁部14和气囊罩40的连结壁部45重叠,并且使壳体12的基底壁部13和气囊罩40的门配置壁部41接近,使从连结壁部45的前端部46c至连结孔49、52的周缘的内侧面46a跃升至筒状壁部14的卡止钩20,而且,如果卡止钩20配置于连结孔49、52的位置,则能够将卡止钩20的前端的爪部20b侧插入于连结孔49、52而完成连结作业。在该连结完毕位置CCP,如图4所示,接近限制部70(L,R)使抵接部71(L,R)的前端面71a与止挡座72(L,R)的止挡面72a抵接,因此气囊罩40相对于壳体12的向接近方向CD上的移动受到限制。另外,如图13(c)所示,使分离限制部75(F,B)的卡止凸起78(F,B)插入于卡止孔76(F,B)而使得作为在分离方向RD上的移动时相对的卡止孔76(F,B)的内周侧部位的内周面76a的卡止面77卡止于卡止凸起78(F,B),因此气囊罩40相对于壳体12的向分离方向RD上的移动受到限制。即,如果将气囊罩40配置于连结完毕位置CCP,则气囊罩40相对于壳体12的接近方向CD上的移动和分离方向RD上的移动受到限制,换言之,插入于连结孔49、52的各卡止钩20的、在连结孔49、52内的接近方向CD和分离方向RD上的移动受到限制,无晃动地将气囊罩40与壳体12连结。而且,以将卡止钩20插入于连结孔49、52的方式使壳体12的筒状壁部14和气囊罩40的连结壁部45重叠,使气囊罩40相对于壳体12移动,仅通过将气囊罩40配置于连结完毕位置CCP就能够简便地进行这种连结作业。
因此,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中,即使形成为将壳体12的卡止钩20插入连结于气囊罩40的连结孔49、52的构造,也能够简便地抑制晃动而实现连结。
并且,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中,即使气囊罩40未连结支撑于气囊装置10的搭载部位的外围部件即下罩8等,也未使得气囊罩40的门配置壁部41配置为相对于壳体12的基底壁部13接近或分离,因此如果壳体12连结固定于车身1侧,则不会另外配置为相对于作为固定于车身1侧的外围部件的下罩8的开口8a的周缘8b凸出或凹陷,能够防止气囊装置10的搭载部位附近的外观美观性降低,当然还能够防止因晃动而产生异响。
而且,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中,壳体12的筒状壁部14和气囊罩40的连结壁部45分别设为,在凸出用开口12a的周围沿着正交方向的一侧的第1方向DV1和正交方向的另一侧的第2方向DV2而设置有配置为彼此相对的2对相对壁部15(F,B)、46(F,B)和相对壁部16(L,R)、47(L,R)的近似四棱筒形状,沿第1方向DV1或者第2方向DV2的一者(在实施方式中沿着第2方向DV2的左右方向)而在将凸出用开口12a置于中间的两侧的壳体12和气囊罩40的部位配置有对应的接近限制部70(L,R),沿着第1方向DV1或者第2方向DV2的另一者(在实施方式中沿着第1方向DV1的前后方向)、且在将凸出用开口12a置于中间的两侧的壳体12的筒状壁部14和气囊罩40的连结壁部45的相对壁部15(F,B)、46(F,B),分别配置有与分离限制部75(F,B)对应的卡止孔76(F,B)以及卡止凸起78(F,B)(参照图3)。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沿着壳体12的凸出用开口12a的周围的相互正交的第1方向DV1和第2方向DV2而在凸出用开口12a的两侧配置有一对接近限制部70(L,R)和一对分离限制部75(F,B)。即,在凸出用开口12a的周围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和前后方向的两侧这四个方向的正交的方向上的相对的部位,分别配置有一对接近限制部70(L,R)和分离限制部75(F,B),因此配置于连结完毕位置CCP的气囊罩40均衡地抑制晃动而连结于壳体12。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沿第1方向DV1的前后方向设置有分离限制部75(F,B),沿第2方向DV2的左右方向设置有接近限制部70(L,R)的情况,但也可以在沿着第1方向DV1的两侧设置接近限制部,在沿着第2方向DV2的两侧设置分离限制部。
并且,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中,接近限制部70(L,R)的抵接部71(L,R)由气囊罩40的连结壁部45的相对壁部47L、47R的前端部47a构成,接近限制部70(L,R)的止挡座72L、72R配置于壳体12(安装托架22、24的平面部22b、24b),将连结壁部45的前端部47a作为抵接部71(L,R)的相对壁部47(L,R)在向连结完毕位置CCP配置时配置于在凸出用开口12a的周围重叠的壳体12的筒状壁部14的相对壁部16(L,R)的外侧(参照图4)。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以将气囊罩40配置于连结完毕位置CCP的方式使壳体12的筒状壁部14和气囊罩40的连结壁部45重叠,并且使气囊罩40的门配置壁部41相对于壳体12的基底壁部13接近,在使由气囊罩40的连结壁部45的相对壁部47L、47R的前端部47a构成的抵接部71L、71R的前端面71a与壳体12侧的止挡座72L、72R的止挡面72a抵接时,具有抵接部71(L,R)的相对壁部47L、47R以配置于重叠的壳体12侧的相对壁部16L、16R的外侧的状态而使抵接部71(L,R)与止挡座72(L,R)抵接,从而容易对抵接状态进行目视,能够容易地进行接近限制部70(L,R)的连结作业的完毕(抵接完毕)状况的确认。
此外,如果未考虑上述这一点,则可以将接近限制部的抵接部例如设为壳体12的筒状壁部14的相对壁部16(L,R)的前端部,将接近限制部的止挡座设置于气囊罩40的门配置壁部41。
而且,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中,分离限制部75(F,B)的卡止凸起78(F,B)配置为从壳体12的筒状壁部14的相对壁部15(F,B)向外侧凸出,将分离限制部75(F,B)的卡止孔76(F,B)配置于气囊罩40的连结壁部45的相对壁部46(F,B),并且使得配置有卡止孔76(F,B)的连结壁部45的相对壁部46(F,B)在向连结完毕位置CCP配置时配置于使得卡止凸起78(F,B)凸出的筒状壁部14的相对壁部15(F,B)的外侧(参照图13)。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以将气囊罩40配置于连结完毕位置CCP的方式使壳体12的筒状壁部14和气囊罩40的连结壁部45重叠,并且使气囊罩40的门配置壁部41相对于壳体12的基底壁部13接近,在使卡止凸起78(F,B)卡止于卡止孔76(F,B)时,在将设置有卡止孔76(F,B)的气囊罩40的相对壁部46(F,B)配置于设置有卡止凸起78(F,B)的壳体12的相对壁部15(F,B)的外侧的状态下,如果将卡止凸起78(F,B)插入于卡止孔76(F,B)而对作为卡止孔76(F,B)的内周侧部位的内周面76a的卡止面77进行卡止,则形成为卡止凸起78(F,B)的前端从设置有卡止孔76(F,B)的气囊罩40的相对壁部46(F,B)凸出的状态,容易进行目视,能够容易地进行分离限制部75(F,B)的连结作业的完毕状况的确认。
此外,如果未考虑这一点,则可以将分离限制部的卡止凸起设置于气囊罩40的连结壁部45侧,将分离限制部的卡止孔设置于壳体12的筒状壁部14侧。
并且,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中,将气囊罩40的近似四棱筒形状的连结壁部45的横剖面设为近似长方形的环状,在近似长方形的长边侧的部位的彼此相对的相对壁部46F、46B配置有卡止孔76(F,B),在对应的壳体12的筒状壁部14的一对相对壁部15F、15B配置有卡止凸起78(F,B)。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在使卡止凸起78(F,B)卡止于卡止孔76(F,B)时,在将设置有卡止孔76F、76B的气囊罩40的相对壁部46F、46B配置为覆盖到设置有卡止凸起78F、78B的壳体12的相对壁部15F、15B的外侧的状态下,使气囊罩40的门配置壁部41以接近壳体12的基底壁部13的方式移动,因此气囊罩40的连结壁部45的内周面(内侧面)46a被按压于卡止凸起78(F,B)的前端(实施方式中,为凸出量PF的较大的卡止钩20的前端)而膨胀(参照图12、图15)。然而,对于设置有卡止孔76(F,B)的一对相对壁部46(F,B),如图8所示,宽度尺寸(长度尺寸)LL比在其正交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相对壁部47(L,R)的宽度尺寸(长度尺寸)LV长而容易挠曲,因此能够容易使其移动而使得卡止凸起78(F,B)从卡止孔76(F,B)凸出,能够容易地进行分离限制部75(F,B)的连结作业。
当然,如果未考虑上述这一点,则可以将分离限制部配置于相对壁部16(L,R)、47(L,R)。
并且,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中,多个连结孔49、52并列设置于配置有卡止孔76(F,B)的气囊罩40侧的相互相对的相对壁部46(F,B),插入于连结孔49、52的卡止钩20并列设置于配置有卡止凸起78(F,B)的壳体12侧的相互相对的相对壁部15(F,B),卡止孔76(F,B)设为在连结孔49、49之间配置有1个的结构,卡止凸起78(F,B)从壳体12侧的相对壁部15(F,B)凸出设置的凸出量PP设定为小于卡止钩20的凸出量PF。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如图12、图13、图15所示,在将卡止钩20插入于连结孔49、52时,在将设置有连结孔49、52的气囊罩40的相对壁部46(F,B)配置为覆盖到设置有卡止钩20的壳体12的相对壁部15(F,B)的外侧的状态下,使气囊罩40的门配置壁部41以接近壳体12的基底壁部13的方式移动。此时,卡止钩20的凸出量PF大于卡止凸起78(F,B)的凸出量PP,并且卡止孔76(F,B)配置于连结孔49、49之间,因此内侧面46a被卡止钩20按压,气囊罩40的连结壁部45的设置有卡止孔76(F,B)和连结孔49、52的长度尺寸LL较长的相对壁部46F、46B容易以膨胀的方式而挠曲,而且,如果配置于连结完毕位置CCP,则卡止钩20被插入于连结孔49、52。在向该连结完毕位置CCP配置时,分离限制部75(F,B)的连结作业也完毕,壳体12的卡止凸起78(F,B)被插入于气囊罩40的卡止孔76(F,B),使得作为卡止孔76(F,B)的内周侧部位的内周面76a的卡止面77实现卡止。即,卡止钩20的凸出量PF大于卡止凸起78(F,B)的凸出量PP,并且卡止孔76(F,B)配置于连结孔49、49之间,因此在卡止钩20配置于卡止于连结孔49、52的连结完毕位置CCP时,具有挠曲的气囊罩40的卡止孔76(F,B)的相对壁部46F、46B以与卡止凸起78(F,B)的接触受到抑制的状态进行移动,而且,如果配置于连结完毕位置CCP,则复原以将挠曲解除,卡止凸起78(F,B)能够自动地插入于卡止孔76(F,B)而对作为规定的内周侧部位的内周面76a的卡止面77进行卡止。因此,如果具有能够对作为卡止孔76(F,B)的内周侧部位的内周面76a的卡止面77进行卡止的卡止面79,则可以不考虑卡止凸起78(F,B)与连结作业中途的连结壁部45的滑动的可能性,壳体12从筒状壁部14的凸出形状的自由度较大,能够采用容易执行冲压加工等制造工序的形状。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卡止凸起78(F,B)以近似长方形板状从壳体12的筒状壁部14简单地切起而以正交的方式凸出设置,能够由壳体12的金属板原材料容易地形成。
而且,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中,如图14所示,如果将气囊罩40配置于连结完毕位置CCP,则窄幅部54的内周面部54a、54b作为位置限制部64而与卡止钩20的侧面20d、20d抵接,能够限制沿着卡止钩20的并列设置方向(作为第2方向DV2的左右方向)的气囊罩40的偏移移动。即,气囊罩40的设置有连结孔52的罩侧相对壁部46F、46B相对于壳体12而限制沿着卡止钩20的并列设置方向DV2的偏移移动,门配置壁部41的门部42及其周围的断裂预定部43也限制沿着卡止钩20的并列设置方向DV2的偏移,因此门部42(F,B)、断裂预定部43相对于壳体12的凸出用开口12a的配置位置的偏移也受到抑制。因此,在气囊11膨胀时,被膨胀的气囊11按压的门部42(F,B)随着抑制了配置位置的偏移的断裂预定部43的顺畅的断裂而以稳定的动作打开,能够以规定的膨胀方式使气囊11从凸出用开口12a凸出。而且,即使位置限制部64形成为使得左右的内周面部54a、54b相对于卡止钩20而与沿着卡止钩20的并列设置方向DV2的两侧面20d、20d抵接的结构,在与位置限制部64抵接之前的卡止钩20向连结孔52插入时,卡止钩20也从难以发生干扰的插入容许部65通过,因此能够抑制向连结孔52插入时的干扰,能够容易地进行气囊罩40向连结完毕位置CCP的配置作业本身、即气囊罩40向壳体12的连结作业本身。
因此,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中,即使形成为使得壳体12的卡止钩20插入连结于气囊罩40的连结孔49、52的构造,也不会使连结作业的作业性降低,并且能够抑制气囊罩40的门部42(F,B)的配置位置的偏移,能够将气囊罩40与壳体12连结。
而且,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中,设置有位置限制部64以及插入容许部65的罩侧相对壁部46(F,B)的连结孔52具有:宽幅部53,其大于卡止钩20的沿着并列设置方向DV2的宽度尺寸HW2;以及窄幅部54,其在接近的方向上与宽幅部53的门配置壁部41相邻,其宽度尺寸HW3小于宽幅部53,窄幅部54的宽度尺寸HW3与卡止钩20的宽度尺寸FW1相等而构成位置限制部64,宽幅部53的宽度尺寸HW2大于卡止钩20的宽度尺寸FW1而构成插入容许部65。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如图14、图15所示,从使气囊罩40与壳体12连结时的罩侧相对壁部46F、46B的前端部46c至连结孔52的周缘的内侧面46a跃升至壳体12的卡止钩20,在将卡止钩20插入于连结孔52时,首先,使卡止钩20的前端侧的爪部20b插入于宽幅部53,接着使凸出杆部20a与窄幅部54嵌合,由此完成连结作业。即,在这种结构中,仅使得设置有连结孔52的罩侧相对壁部46(F,B)覆盖到设置有卡止钩20的壳体侧相对壁部15(F,B)并使气囊罩40的门配置壁部41与壳体12的基底壁部13接近,能够简便地将卡止钩20插入于用于限制位置的连结孔52而完成连结作业。
此外,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则可以由图16、图17所示的变形例的位置限制部64A、将插入容许部65A设置于内周侧附近的气囊罩40A的连结孔52A、以及壳体12A的卡止钩20A构成气囊装置10A。卡止钩20A的爪部20b的前端20ba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扩大。连结孔52A在卡止于卡止钩20A的卡止面55A附近的两侧配置有使得限制面57a与前端20ba的两侧面20d、20d抵接的限制部57,连结孔52A的从限制部57离开的下部侧构成为不会与前端20ba发生干扰而能够将连结孔52A贯穿的宽幅部58。
在该气囊装置10A中,使卡止钩20A倾斜,以从罩侧相对壁部46A的内周侧朝向外周侧的方式使前端20ba将宽幅部58贯穿,接着使卡止钩20A的倾斜恢复,使前端20ba嵌合于限制部57、57之间,使卡止钩20A的两侧面20d、20d与限制部57、57的限制面57a、57a接触,并且如果使凸出杆部20a将宽幅部58贯穿,则能够将气囊罩40A的连结壁部45A与壳体12A的筒状壁部14A连结。
在该气囊装置10A中,如果将气囊罩40A配置于连结完毕位置CCP,则作为位置限制部64A的限制部57、57的限制面57a、57a也与卡止钩20A的前端20ba的两侧面20d抵接,也能够限制沿着卡止钩20A的并列设置方向DV2的气囊罩40A的偏移移动。另外,即使位置限制部64A形成为相对于卡止钩20A而与沿着卡止钩20A的并列设置方向DV2的两侧抵接的结构,在与位置限制部64A抵接之前的卡止钩20A向连结孔52A插入时,卡止钩20A的前端20ba也从与位置限制部64A的限制部57的限制面57a、57a之间的宽度尺寸HW5相比而扩大了开口的宽度尺寸HW4的插入容许部65A的宽幅部58通过,因此能够抑制向连结孔52A插入时的干扰,能够容易地进行气囊罩40A向连结完毕位置的配置作业本身、即气囊罩40A向壳体12A的连结作业本身,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中,将连结壁部45的设置有位置限制部64以及插入容许部65的罩侧相对壁部46F、46B配置为以使得凸出用开口12a置于中间的方式彼此相对。
因此,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中,将凸出用开口12a置于中间的两侧的一对罩侧相对壁部46F、46B均构成为设置有位置限制部64以及插入容许部65,因此门部42(F,B)在设置有位置限制部64以及插入容许部65的一对罩侧相对壁部46F、46B的相对方向上的前后两缘42c、42d侧(参照图5、图8),卡止钩20的并列设置方向DV2的错位受到限制,被气囊按压的门部42F、42B进一步与断裂预定部43一起形成为抑制配置位置的偏移的状态,能够以稳定的动作打开。
在该情况下,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中,设置有位置限制部64以及插入容许部65的罩侧相对壁部46F、46B、和配置有卡止钩20的壳体侧相对壁部15F、15B在气囊罩40向连结完毕位置CCP配置时相互抵接,对沿着罩侧相对壁部46F、46B的相互的相对方向(前后方向)DV1的气囊罩40相对于壳体12的错位进行限制的抵接部67、68相互对应地配置(参照图5、图6)。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壳体12侧的抵接部67是壳体12的相对壁部15F、15B的前端的伸出部15b,气囊罩40侧的抵接部68形成为与伸出部15b抵接的相对壁部46F、46B的内侧面46a的部位。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由于气囊罩40和壳体12的抵接部67、68相互的抵接,在沿着设置有连结孔52的罩侧相对壁部46F、46B的相互的相对方向(前后方向)DV1的方向、即设置有卡止钩20的壳体侧相对壁部15F、15B的相对方向、也就是与卡止钩20的并列设置方向(左右方向)DV2正交的方向上,气囊罩240的门部42F、42B的错位受到限制。因此,在这种结构中,通过与卡止钩20抵接的位置限制部64而在沿着卡止钩20的并列设置方向DV2的左右方向的方向上对气囊罩40的门部42F、42B的错位进行限制,通过与对应的抵接部6、68相互的抵接对在与卡止钩20的并列设置方向DV2正交的前后方向上对气囊罩40的门部42F、42B的错位进行限制,即,沿着相互正交的前后左右的四个方向而对气囊罩40的门部42F、42B的错位进行限制,因此气囊11在被按压时能够更进一步以稳定的动作打开,能够更进一步确保稳定的气囊11的展开膨胀状态。
而且,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中,气囊罩40将打开时的门部42F、42B的旋转方向设为沿着设置有连结孔52的罩侧相对壁部46F、46B的相对方向的前后方向而使门部42F、42B配置于门配置壁部41。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成为门部42F、42B打开时的旋转中心的铰接部42a、42a处于设置有卡止于卡止钩20的连结孔49、52的罩侧相对壁部46F、46B侧,因此在断裂预定部43断裂时,门部42F、42B增大旋转力矩而以铰接部42a为旋转中心打开,即使强力地对气囊罩40的连结壁部45进行拉动,卡止钩20也能够稳定地对气囊罩40的连结壁部45进行卡止,能够使得门部42F、42B以稳定的动作打开。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气囊罩40以设置有连结孔49、52且向相对的罩侧相对壁部46F、46B的两侧打开的方式将2个门部42F、42B配置于门配置壁部41,但也可以以将凸出用开口12a封闭的方式将形成为较大的1个门部配置于门配置壁部41。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在内周侧附近设置有位置限制部64和插入容许部65的连结孔52在气囊罩40的罩侧相对壁部46(F,B)分别配置有1个,但在内周侧附近设置有位置限制部64和插入容许部65的连结孔52也可以在罩侧相对壁部46F、46B的任一者配置有1个或者多个。或者,在内周侧附近设置有位置限制部64和插入容许部65的连结孔52也可以在罩侧相对壁部46F、46B双方配置有多个。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对用于保护副驾席的乘员的膝部的膝部保护用的气囊装置10进行了说明,但如果是将设置于壳体的筒状壁部的卡止钩插入于气囊罩的连结壁部的连结孔而利用卡止钩将气囊罩连结于壳体的气囊装置,则并不限定于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对副驾席的乘员的上半身进行保护的副驾席用气囊装置等。

Claims (12)

1.一种气囊装置,其具有:
金属制的壳体,其以能够对折叠的气囊进行收纳的方式具有基底壁部以及从该基底壁部的外周缘延伸的筒状壁部,将由所述筒状壁部包围的开口作为膨胀的气囊的凸出用开口;以及
合成树脂制的气囊罩,其将所述凸出用开口覆盖,具有门配置壁部和连结壁部,该门配置壁部具有被膨胀时的气囊按压而打开的门部,该连结壁部从所述门配置壁部的背面侧的所述门部的周围延伸而与所述壳体的所述筒状壁部连结,
所述壳体的所述筒状壁部和所述气囊罩的所述连结壁部的连结构造形成为如下构造,即,将设置于所述筒状壁部的多个部位的卡止钩插入于设置为将所述气囊罩的所述连结壁部贯穿的连结孔,利用所述卡止钩对所述连结壁部进行卡止,
所述卡止钩形成为如下结构,即,设为在所述筒状壁部的外周侧从相对于所述基底壁部分离的部位起向所述基底壁部接近的钩形状,并且在所述气囊的膨胀时对所述连结壁部的从所述门部分离一侧的所述连结孔的内周侧部位进行卡止,
所述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和所述气囊罩具有:接近限制部,其对所述门配置壁部相对于所述基底壁部的向接近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以及分离限制部,其对所述门配置壁部相对于所述基底壁部的向分离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所述接近限制部由分别配置于彼此相对且抵接的所述壳体和所述气囊罩的部位的抵接部以及止挡座构成,该抵接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和所述气囊罩的一侧,该止挡座设置于另一侧且与所述抵接部抵接,
所述分离限制部由如下部件构成:卡止孔,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筒状壁部和所述气囊罩的所述连结壁部的一者;以及卡止凸起,其设置于另一者,插入于所述卡止孔,对在向分离方向移动时相对的所述卡止孔的内周侧部位进行卡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所述筒状壁部和所述气囊罩的所述连结壁部设为,分别在所述凸出用开口的周围设置有沿着正交方向的一侧的第1方向和正交方向的另一侧的第2方向而以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的2对相对壁部的近似四棱筒形状,
沿着所述第1方向或者所述第2方向的一者而在与将所述凸出用开口置于中间的两侧的所述壳体和所述气囊罩的部位,配置有对应的所述接近限制部,
沿着所述第1方向或者所述第2方向的另一者、且在将所述凸出用开口置于中间的两侧的所述壳体的所述筒状壁部和所述气囊罩的所述连结壁部的所述相对壁部,分别配置有所述分离限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近限制部的所述抵接部由所述气囊罩的所述连结壁部的所述相对壁部的前端部构成,
所述接近限制部的所述止挡座配置于所述壳体,
将所述连结壁部的前端部作为所述抵接部的所述相对壁部,配置于在所述凸出用开口的周围重叠的所述壳体的所述筒状壁部的所述相对壁部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限制部的所述卡止凸起配置为从所述壳体的所述筒状壁部的所述相对壁部向外侧凸出,
所述分离限制部的所述卡止孔配置于所述气囊罩的所述连结壁部的所述相对壁部,并且,
配置有所述卡止孔的所述连结壁部的所述相对壁部配置于使得所述卡止凸起凸出的所述筒状壁部的所述相对壁部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气囊罩的近似四棱筒形状的所述连结壁部,将横剖面设为近似长方形的环状,所述卡止孔配置于近似长方形的长边侧的部位的彼此相对的所述相对壁部,
所述卡止凸起配置于对应的所述壳体的所述筒状壁部的一对所述相对壁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孔并列设置于配置有所述卡止孔的所述气囊罩侧的彼此相对的所述相对壁部,
插入于所述连结孔的所述卡止钩并列设置于配置有所述卡止凸起的所述壳体侧的彼此相对的所述相对壁部,
所述卡止孔设为配置于所述连结孔之间的结构,
作为所述卡止凸起,将从所述壳体侧的所述相对壁部凸出设置的凸出量设定为小于所述卡止钩的凸出量。
7.一种气囊装置,其具有:
金属制的壳体,其以能够对折叠的所述气囊进行收纳的方式具有基底壁部以及从该基底壁部的外周缘延伸的筒状壁部,将由所述筒状壁部包围的开口作为膨胀的气囊的凸出用开口;以及
合成树脂制的气囊罩,其将所述凸出用开口覆盖,具有门配置壁部和连结壁部,该门配置壁部具有被膨胀时的气囊按压而使得周围的断裂预定部断裂打开的门部,该连结壁部从所述门配置壁部的背面侧的所述门部的周围延伸而与所述壳体的所述筒状壁部连结,
所述壳体的所述筒状壁部和所述气囊罩的所述连结壁部的连结构造形成为如下构造,即,将以并列设置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筒状壁部的彼此相对的壳体侧相对壁部的卡止钩插入于设置为将所述连结壁部的彼此相对的罩侧相对壁部贯穿的连结孔,利用所述卡止钩对所述连结壁部进行卡止,
所述卡止钩形成为如下结构,即,设为在所述壳体侧相对壁部的外周侧从相对于所述基底壁部分离的部位起向所述基底壁部接近的钩形状,并且在所述气囊的膨胀时对所述连结壁部的从所述门部分离一侧的所述连结孔的内周侧部位进行卡止,
所述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
设置有供所述卡止钩插入的所述连结孔的所述罩侧相对壁部的至少一者在至少一个所述连结孔的内周侧附近具有:
位置限制部,其与对应的所述卡止钩抵接而能够对所述卡止钩沿着并列设置方向的偏移移动进行限制;以及
插入容许部,其在与所述位置限制部抵接之前的所述卡止钩向所述连结孔插入时容许所述卡止钩向所述连结孔的插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所述位置限制部和所述插入容许部的所述罩侧相对壁部的所述连结孔具有:宽幅部,其宽度尺寸大于所述卡止钩的沿着并列设置方向的宽度尺寸;以及窄幅部,其与该宽幅部的所述门配置壁部在接近的方向上相邻,宽度尺寸小于该宽幅部的宽度尺寸,
作为所述窄幅部,将宽度尺寸设为与所述卡止钩的宽度尺寸相等而构成所述位置限制部,
作为所述宽幅部,将宽度尺寸设为大于所述卡止钩的宽度尺寸而构成所述插入容许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限制部和所述插入容许部配置于所述一对罩侧相对壁部的每一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设置有所述位置限制部和所述插入容许部的所述罩侧相对壁部、以及配置有所述卡止钩的所述壳体侧相对壁部,在所述气囊罩向连结完毕位置配置时相互抵接,将对沿着所述罩侧相对壁部的彼此的相对方向的、所述气囊罩相对于所述壳体的错位进行限制的抵接部配置为相互对应。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罩将打开时的所述门部的旋转方向设为沿着设置有所述连结孔的所述罩侧相对壁部的相对方向的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罩将2个所述门部以向设置有所述连结孔且相对的所述罩侧相对壁部的两侧打开的方式配置于所述门配置壁部。
CN201811621391.3A 2017-12-28 2018-12-28 气囊装置 Active CN1099870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53784A JP6888547B2 (ja) 2017-12-28 2017-12-28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7-253785 2017-12-28
JP2017253785A JP6856016B2 (ja) 2017-12-28 2017-12-28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7-253784 2017-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87049A true CN109987049A (zh) 2019-07-09
CN109987049B CN109987049B (zh) 2021-05-18

Family

ID=67057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21391.3A Active CN109987049B (zh) 2017-12-28 2018-12-28 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814820B2 (zh)
CN (1) CN1099870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123193A1 (de) * 2017-10-06 2019-04-11 Trw Automotive Gmbh Kniegassackeinheit eines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s eines Kraftfahrzeugs
US11214219B2 (en) * 2019-03-27 2022-01-04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device
JP2023167585A (ja) * 2022-05-12 2023-11-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64756A (ja) * 2001-03-08 2002-09-18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865047A (zh) * 2005-05-18 2006-11-22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US20080238048A1 (en) * 2007-04-02 2008-10-02 Toyoda Gosei Co., Ltd. Knee-protecting airbag apparatus
CN103373308A (zh) * 2012-04-27 2013-10-30 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的罩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46142A (ja) * 1999-11-19 2001-05-29 Tokai Rika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743360B2 (ja) * 2001-12-06 2006-02-0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エアバッグの収納方法
US7175195B2 (en) * 2002-12-25 2007-02-13 Toyoda Gosei Co., Ltd.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US7370879B2 (en) * 2003-12-24 2008-05-13 Toyoda Gosei Co., Ltd. Knee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US7604250B2 (en) * 2005-05-18 2009-10-20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device
US7422232B2 (en) * 2006-09-26 2008-09-09 International Automotive Components Group North America, Inc. Airbag assembly
JP2015016800A (ja) 2013-07-11 2015-01-29 タカタ株式会社 運転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JP2015067103A (ja) 2013-09-30 2015-04-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0596991B2 (en) * 2017-03-27 2020-03-24 Toyoda Gosei Co., Ltd. Knee protection airba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64756A (ja) * 2001-03-08 2002-09-18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865047A (zh) * 2005-05-18 2006-11-22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US20080238048A1 (en) * 2007-04-02 2008-10-02 Toyoda Gosei Co., Ltd. Knee-protecting airbag apparatus
CN103373308A (zh) * 2012-04-27 2013-10-30 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的罩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87049B (zh) 2021-05-18
US10814820B2 (en) 2020-10-27
US20190202392A1 (en) 2019-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87049A (zh) 气囊装置
JP6411965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KR101737793B1 (ko) 조수석 에어백 장치 및 그것의 제조 방법
JP4158709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247118A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CN108382348A (zh) 具有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座椅
JP4063712B2 (ja)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7296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374361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00289559A (ja) エアバッグ
JP4281644B2 (ja) インフレーター
JP6946986B2 (ja) 後席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4284416A (ja)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7030679A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7053304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7081314A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03341451A (ja)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7030374A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03267178A (ja)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44863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JP3804426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JP6856016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888547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26633B2 (ja) エアバッグ用プロテクタクロス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120592B2 (ja)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