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68816B - 流道结构体、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流道结构体、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68816B
CN109968816B CN201811581710.2A CN201811581710A CN109968816B CN 109968816 B CN109968816 B CN 109968816B CN 201811581710 A CN201811581710 A CN 201811581710A CN 109968816 B CN109968816 B CN 1099688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passage
liquid storage
storage chamber
flexible film
channel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8171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68816A (zh
Inventor
宫嶋弘树
松尾健一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556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2101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103114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40727B/zh
Publication of CN1099688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688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688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688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33Structure of nozzle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33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03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including a fil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19Manifold

Landscapes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可在提高液体贮留室的压力变动的吸收效果的同时,抑制液体贮留室的周围的流道部件和挠性膜的密封性的降低。本发明的流道结构体具备:流道部件,其形成有液体贮留室;挠性膜,其被层叠在流道部件上,并构成液体贮留室的壁面的一部分;密封体,其隔着挠性膜而被层叠在与流道部件相反的一侧,并形成挠性膜露出的空间;连通通道,其被形成于密封体中的对流道部件和挠性膜进行密封的液体贮留室的周围的区域内,并用于使空间与大气连通;支承部,其在连通通道中对挠性膜进行支承,在与连通通道所延伸的方向交叉的连通通道的截面中的包括支承部的截面中,支承部所占的部分的面积小于除此以外的部分的面积。

Description

流道结构体、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出油墨等液体的技术。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提出有一种如下的液体喷出头,该液体喷出头通过使压力室内产生压力转变,从而将从液体贮留室被供给至压力室的油墨等液体从喷嘴喷出。在这种液体喷出头中,当因向液体贮留室的液体导入或压力室的压力转变而在液体贮留室内产生了压力变动时,该压力会向压力室传递,从而有可能引起液体的喷出不良。因此,在例如专利文献1的液体喷出头中,通过用挠性膜(薄膜)来封闭并密封构成液体贮留室(歧管)的凹部,从而利用挠性膜来构成壁面的一部分。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挠性膜发生挠曲来吸收液体贮留室的压力变动,从而能够抑制喷出不良。而且,在专利文献1中,隔着挠性膜而在与液体贮留室相反的一侧处形成挠性膜挠曲的空间,并通过向液体贮留室的周围延伸的连通通道而使该空间与大气开放口(贯穿孔)连通。由于通过以此方式构成,从而挠性膜发生挠曲的空间的空气能够根据挠性膜的运动而从大气开放口中出入,因此挠性膜变得容易运动。
但是,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设置使挠性膜发生挠曲的空间与大气连通的连通通道的结构中,由于连通通道的宽度越窄,则连通通道的截面面积越小,从而空气阻力越大,因此挠性膜发生挠曲的空间的空气变得不易经由连通通道而在与大气之间进行出入。因此,挠性膜变得不易发生运动,从而降低了液体贮留室的压力变动的吸收效果。相反地,由于连通通道的宽度越大,则露出于连通通道内的挠性膜越易于在连通通道内发生挠曲,因此在液体贮留室的周围的区域内降低了流道部件和挠性膜的密封性,从而有可能产生液体的泄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57315号
发明内容
考虑到以上的实际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提高液体贮留室的压力变动的吸收效果的同时,抑制液体贮留室的周围的流道部件与挠性膜的密封性的降低。
方式1
为了解决以上的课题,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方式1)所涉及的流道结构体具备:流道部件,其构成液体贮留室的壁面的一部分;挠性膜,其被层叠在流道部件上,并构成液体贮留室的壁面的一部分;密封体,其隔着挠性膜而被层叠在与流道部件相反的一侧,并形成挠性膜露出的空间;连通通道,其在从流道部件和挠性膜层叠的方向对密封体进行俯视观察的情况下,被形成于密封体中的液体贮留室的周围的区域内,并用于使空间与大气连通;支承部,其在连通通道中对挠性膜进行支承。根据以上的方式,由于在形成于密封体中的对流道部件和挠性膜进行密封的液体贮留室的周围的区域内的连通通道中,通过支承部来对挠性膜进行支承,因此即使使连通通道的宽度变大,也能够抑制露出于连通通道内的挠性膜挠曲而难以与流道部件接合从而降低密封性的情况。
另外,“液体贮留室的周围的区域”为,在对密封体进行俯视观察时的液体贮留室的外侧的区域。在例如贯穿流道部件的开口构成液体贮留室的一部分的情况下,与构成该开口的流道部件重叠的区域相当于“液体贮留室的周围的区域”。另外,挠性膜也可以不在支承部的正上方与流道部件粘合。
方式2
在方式1的优选例(方式2)中,在与连通通道所延伸的方向交叉的连通通道的截面中的包括支承部的截面中,支承部所占的部分的面积小于除此以外的部分的面积。根据以上的方式,由于在与连通通道所延伸的方向交叉的连通通道的截面中的包括支承部的截面中,支承部所占的部分的面积小于除此以外的部分的面积,因此能够减小由支承部导致的空气阻力。因此,由于挠性膜发生挠曲的空间的空气变得易于经由连通通道而在与大气之间进行出入,因此露出于密封体的空间的挠性膜变得易于运动,故此能够提高液体贮留室的压力变动的吸收效果。以此方式,根据本方式,能够在提高液体贮留室的压力变动的吸收效果的同时,抑制液体贮留室的周围的流道部件和挠性膜的密封性的降低。
方式3
在方式1或者方式2的优选例(方式3)中,连通通道经由远离液体贮留室的大气开放口而与大气连通,与连通通道所延伸的方向交叉的连通通道的截面中的连通通道的宽度大于大气开放口的直径。根据以上的方式,由于与连通通道所延伸的方向交叉的连通通道的截面中的连通通道的宽度大于大气开放口的直径,因此与连通通道的宽度小于大气开放口的直径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连通通道所延伸的方向上的连通通道内的空气阻力。
方式4
在方式3的优选例(方式4)中,大气开放口为,被形成于挠性膜上的贯穿孔。根据以上的方式,由于连通通道的宽度大于被形成于挠性膜上的大气开放口的直径,因此与连通通道的宽度小于大气开放口的直径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连通通道所延伸的方向上的连通通道内的空气阻力。
方式5
在方式4的优选例(方式5)中,大气开放口被形成于流道部件上。根据以上的方式,由于大气开放口被形成于具有液体贮留室的流道部件上,因此易于以远离液体贮留室的方式形成大气开放口,故此能够容易地实施连通通道的引绕。此外,由于连通通道的宽度大于被形成于流道部件上的大气开放口的直径,因此与连通通道的宽度小于大气开放口的直径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连通通道所延伸的方向上的连通通道内的空气阻力。
方式6
在方式1至方式5的任一个优选例(方式6)中,支承部为被配置于连通通道内的岛部。根据以上的方式,由于支承部为被配置于连通通道内的岛部,因此根据该岛部的数量、配置或形状,支承部所占的部分的面积小于除此以外的部分的面积,故此易于减小连通通道内的空气阻力。
方式7
在方式6的优选例(方式7)中,在连通通道所延伸的方向上排列配置有多个岛部。根据以上的方式,由于在连通通道所延伸的方向上排列配置有多个岛部,因此该从方向观察时多个岛部重叠,故此能够减小连通通道所延伸的方向、即空气穿过的方向的阻力。
方式8
在方式1至方式7的任一个优选例(方式8)中,支承部为,从连通通道的相互对置的侧面中的单侧或者两侧起向连通通道内伸出的栈条部。根据以上的方式,由于支承部为,从连通通道的相互对置的侧面中的单侧或者两侧起向连通通道内伸出的栈条部,因此根据该栈条部的数量、配置或形状,能够使支承部所占的部分的面积小于除此以外的部分的面积,故此易于减小连通通道内的空气阻力。
方式9
在方式1至方式8的任一个的优选例(方式9)中,连通通道的宽度为,与连通通道所延伸的方向交叉的连通通道的截面中的空间的截面的最大宽度的二分之一以上。根据以上的方式,由于将连通通道的宽度设为,与连通通道所延伸的方向交叉的连通通道的截面中的空间的截面的最大宽度的二分之一以上,因此能够大幅地减小连通通道所延伸的方向上的连通通道内的空气阻力。
方式10
在方式1至方式9的任一个的优选例(方式10)中,密封体由支承板和固定板构成,所述支承板被层叠于挠性膜上,所述固定板在与挠性膜相反的一侧处被层叠于支承板上,支承部从固定板朝向挠性膜突出并对挠性膜进行支承。根据以上的方式,由于支承部从固定板朝向挠性膜突出并对挠性膜进行支承,因此能够抑制挠性膜从流道部件向连通通道内的挠曲。
方式11
在方式1至方式10的任一个的优选例(方式11)中,连通通道在密封体的俯视观察时被形成于该密封体中的与液体贮留室的一端相对应的区域中。
方式12
在方式1至方式11的任一个的优选例(方式12)中,在流道部件中,形成有多个液体贮留室,在密封体中,形成有与多个液体贮留室分别对应的多个空间,连通通道将各个空间连通。
方式13
为了解决以上的课题,本发明的优选方式(方式13)所涉及的液体喷出头具备:方式1至方式12中的任一个所述的流道结构体;喷嘴,其用于喷出从液体贮留室被供给的液体。根据以上的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如下的液体喷出头,所述液体喷出头具备能够在提高液体贮留室的压力变动的吸收效果的同时,抑制液体贮留室的周围的流道部件和挠性膜的密封性的降低的流道结构体。
方式14
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方式14)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具备:方式13 所述的液体喷出头;控制装置,其使液体从液体喷出头喷出。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液体喷出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液体喷出头的III-III剖视图。
图4为液体喷出头的局部的剖视立体图。
图5为构成流道结构体的一部分的可塑性板的俯视图。
图6为图5所示的Q部的放大图。
图7为第一比较例所涉及的可塑性板的俯视图。
图8为图7所示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为表示特别指定的印刷图案中的液体贮留室的压力转变的曲线图。
图10为表示第二比较例所涉及的可塑性板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XI-XI剖视图。
图12为图10所示的XII-XII剖视图。
图13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塑性板的作用说明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XIV-XIV剖视图。
图15为图13所示的XV-XV剖视图。
图16为第一改变例所涉及的可塑性板的剖视图。
图17为第二改变例所涉及的可塑性板的剖视图。
图18为第三改变例所涉及的可塑性板的俯视图。
图19为第四改变例所涉及的可塑性板的俯视图。
图20为表示第五改变例所涉及的可塑性板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1为图20的XXI-XXI剖视图。
图22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塑性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10的局部的结构图。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0为,向印刷纸张等介质11喷出作为液体的示例的油墨的喷墨方式的印刷装置。图1所示的液体喷出装置10具备:控制装置12、输送机构15、滑架18和液体喷出头20。在液体喷出装置10 上,安装有对油墨进行贮留的液体容器14。
液体容器14为,由能够在液体喷出装置10的主体上进行拆装的箱状的容器构成的油墨罐类型的盒。另外,液体容器14并不限定于箱状的容器,也可以为由袋状的容器构成的油墨袋类型的盒。在液体容器14中,贮留有油墨。油墨既可以为黑色油墨,也可以为彩色油墨。贮留于液体容器14内的油墨通过泵(省略图示)而被压送至液体喷出头20。
控制装置12统一对液体喷出装置10的各个要素进行控制。输送机构15 在控制装置12的控制下,将介质11向Y方向进行输送。液体喷出头20在控制装置12的控制下,将从液体容器14供给的油墨从多个喷嘴N的每一个向介质 11喷出。
液体喷出头20被搭载于滑架18上。虽然在图1中,例示了在滑架18上搭载一个液体喷出头20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滑架18上搭载多个液体喷出头20。控制装置12使滑架18在与Y方向交叉(在图1中为正交) 的X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通过以反复地并行实施介质11的输送和滑架18的往复的方式使液体喷出头20向介质11喷出油墨,从而在介质11的表面上形成所需的图像。另外,也可以在滑架18上搭载多个液体喷出头20。将与X-Y 平面(与介质11的表面平行的平面)垂直的方向标记为Z方向。
液体喷出头
图2为液体喷出头20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图2所示的液体喷出头20的 III-III剖视图。如图2以及图3所示,液体喷出头20以在具有形成了喷出油墨的喷嘴N的喷出面的头主体30上固定(接合)壳体部件40的方式被构成。头主体30为,具备流道部件32,并且在其一侧(Z方向的正侧的面)上层叠有形成了多个喷嘴N的喷嘴板62、可塑性板50和固定板56,在另一侧(Z方向的负侧的面)上层叠有包括压力室基板382在内的层叠部38。这些头主体 30的各个要素通过例如粘合剂而被相互固定在一起。本实施方式的流道部件32、可塑性板50和固定板56构成流道结构体。
喷嘴板62为,构成形成有在Y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喷嘴N的喷出面的平板材料。喷嘴板62由例如硅材料构成。多个喷嘴N由两列的喷嘴列L1、L2构成。喷嘴列L1、L2分别为,沿着Y方向而排列的多个喷嘴N的集合。另外,喷嘴列L1、L2的配置并未被限定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所图示的配置。例如,也可以以将喷嘴列L1、L2分别向Y方向偏移的方式进行配置。此外,被形成于喷嘴板62上的喷嘴列并不限定于两列,也可以为一列。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头20中,对应于喷嘴列L1的结构(图3 的左侧部分)和对应于喷嘴列L2的结构(图3的右侧部分)相对于X方向的假想线O-O而被形成为大致线对称,且两结构实质的上是共同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着眼于对应于喷嘴列L1的结构(图3的与假想线O-O相比靠左侧部分),为了方便而省略了对应于喷嘴列L2的要素的说明。图4为对应于喷嘴列L1的结构的局部的剖视立体图。在图4中,用虚线来表示多个压力室SC。
图2至图4所示的流道部件32为,构成油墨的流道的平板状的流道基板。流道部件32由例如硅材料构成。在流道部件32中,形成有第二液体贮留室34和多个喷嘴侧连通流道326。第二液体贮留室34具备油墨流入的流入口 342和多个供给侧连通流道344。多个供给侧连通流道344和多个喷嘴侧连通流道326为针对每个喷嘴N而被形成的贯穿孔,且第二液体贮留室34为跨及多个喷嘴N而共同的开口。
层叠部38以将形成有与喷嘴N连通的压力室SC的压力室基板382、振动板384和保护板386按照该顺序层叠的方式被构成。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层叠部38也可以为不具有保护板386的结构。此外,也可以使振动板384和压力室基板382一体构成。在压力室基板382中,形成有构成与各个喷嘴N连通的压力室SC(空腔)的多个开口部383。压力室基板382例如与流道部件32同样地由硅材料构成。
在压力室基板382中的与流道部件32相反侧的表面上,设置有振动板 384。振动板384为,能够弹性地振动的平板材料。振动板384和流道部件32 在被形成于压力室基板382上的各个开口部383的内侧处相互隔开间隔而对置。通过在压力室基板382的开口部383的内侧处被流道部件32和振动板384 夹持的空间,从而构成了产生用于从各个喷嘴N喷出油墨的压力的压力室SC 。流道部件32的各个供给侧连通流道344将后文所述的第二液体贮留室34和压力室SC连通,流道部件32的各个喷嘴侧连通流道326将压力室SC和喷嘴N 连通。
在振动板384中的与压力室基板382相反侧的表面上,形成有与互不相同的喷嘴N(压力室SC)相对应的多个压电元件385。各个压电元件385为,使压电体介于相互对置的电极之间的驱动元件。各个压电元件385通过从控制装置12被供给的驱动信号而单独进行振动。保护板386为对各个压电元件 385进行保护的要素,并且通过例如粘合剂而被固定于压力室基板382(振动板384)的表面上。在保护板386中的被形成于振动板384侧的表面上的凹部387内,收纳有各个压电元件385。当根据从控制装置12被供给的驱动信号而使各个压电元件385进行振动时,振动板384以与压电元件385联动的方式进行振动。由此,压力室SC内的油墨的压力发生变动,从而使油墨从喷嘴N被喷出。以此方式,压电元件385作为使压力室SC内的压力发生变动从而使压力室SC内的油墨从喷嘴N喷出的压力产生元件而发挥功能。另外,压电元件385经由未图示的柔性打印机电缆(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或覆晶薄膜(COF:Chip On Film)等而与控制装置12相连接。
壳体部件40的Z方向的正侧的表面(以下,称为“接合面”)通过例如粘合剂而被固定于流道部件32的Z方向的负侧的表面上。壳体部件40由例如塑料材料等成形树脂材料构成。在由成形树脂材料构成壳体部件40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成形树脂材料的注塑成形而一体成形。壳体部件40为用于对向多个压力室SC供给的油墨进行贮留的壳体,且为如下的结构体,即,通过作为开口部的流入口342而形成与第二液体贮留室34连通的第一液体贮留室42的结构体。第一液体贮留室42与用于导入油墨的导入口43连通。
这样的第二液体贮留室34和第一液体贮留室42为跨及多个喷嘴N且共同的空间,并且对从液体容器14向导入口43供给的油墨进行贮留。第二液体贮留室34由在Y方向上呈长条的空间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液体贮留室 34为,流道从流入口342侧朝向供给侧连通流道344(流出口)侧扩大的形状。多个压力室SC在一个方向(Y方向)上排列,多个供给侧连通流道344 沿着多个压力室SC的排列而在Y方向上并排。
如图4所示,从第一液体贮留室42流入第二液体贮留室34内的油墨被分支至多个供给侧连通流道344,从而并列地供给并填充于各个压力室SC中。而且,通过与振动板384的振动相应的压力变动,从而从压力室SC穿过喷嘴侧连通流道326和喷嘴N而向外部喷出。即,压力室SC作为产生用于从喷嘴N 喷出油墨的压力的空间而发挥功能,第二液体贮留室34和第一液体贮留室42作为对向多个压力室SC被供给的油墨进行贮留的液体贮留室SR(贮液器或者歧管)而发挥功能。
流道结构体
图5为从Z方向观察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流道结构体的一部分的可塑性板50时的俯视图。图6为图5所示的Q部的放大图。如图3以及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可塑性板50为用于对液体贮留室SR内的油墨的压力变动进行抑制的要素,并且具备挠性膜52(可塑性基板)和支承板54。挠性膜52为,被形成为薄膜状的挠性部件,并且构成液体贮留室SR的壁面(具体而言,为底面)的一部分。关于挠性膜52的材质,只要是挠性膜52能够发生挠曲即可,可以使用例如聚苯硫醚(PPS)、芳香族聚酰胺(芳族聚酰胺)、不锈钢 (SUS)等。虽然在图3中,对使用单一的挠性膜52来密封对应于喷嘴列L1 的第二液体贮留室34和对应于喷嘴列L2的第二液体贮留室3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用单独的挠性膜52来对双方的第二液体贮留室34进行密封。挠性膜52被层叠在流道部件32的Z方向上,支承板54隔着挠性膜52而被层叠在与流道部件32相反侧。本实施方式的Z方向相当于流道部件32、挠性膜52和支承板54的层叠方向。
如图5所示,支承板54为由不锈钢(SUS)等高刚性的材料形成的平板,并且以使液体贮留室SR被挠性膜52封闭的方式对挠性膜52进行支承。在支承板54上,在俯视观察(从Z方向进行的俯视观察)时与液体贮留室SR 重叠的可塑性区域A中形成有开口部541,所述开口部541构成露出有挠性膜 52的空间。可塑性区域A(挠性膜52中的露出于开口部541中的区域)为,通过挠性膜52的变形(挠曲振动)而能够吸收液体贮留室SR内的压力变动的具有可塑性功能的区域。在于俯视观察时不与液体贮留室SR重叠的液体贮留室SR的周围的区域B中,流道部件32和挠性膜52被粘合在一起。由此,流道部件32和挠性膜52被密封,以免油墨从液体贮留室SR泄漏。此外,由支承板54的开口部541构成的空间(开口部541的内部空间)经由连通通道 544而与大气连通,并且作为用于以吸收液体贮留室SR内的压力变动的方式使挠性膜52发生变形的可塑性空间SG而发挥功能。
可塑性板50被固定在固定板56上。固定板56通过例如不锈钢等高刚性的材料而被成形为预定的形状。在固定板56上,分别形成有与各个喷嘴板62相对应的多个开口部622。在挠性膜52上形成有与多个开口部622相对应的开口部522,在支承板54上也形成与多个开口部622相对应的开口部542 。可塑性板50的支承板54以使喷嘴板62从开口部522、542、562露出的方式被固定在固定板56上。另外,在开口部522、542、562的内侧的空间(具体而言为,开口部522、542、562的内周面与喷嘴板62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 中,填充有由例如树脂材料形成的填充材料。
此外,通过支承板54被固定于固定板56上,从而使支承板54的开口部 541的Z方向的正侧被固定板56所密封,从而在开口部541的内侧处被夹持于挠性膜52和固定板56之间的空间成为上述的可塑性空间SG。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板54和固定板56作为形成有挠性膜52所露出的空间(可塑性空间SG) 的密封体而发挥功能。以此方式,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支承板54 和固定板56以分体的方式构成密封体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支承板54和固定板56以一体的方式构成密封体。根据以上方式所构成的可塑性板50,即使在液体贮留室SR内产生了压力变动,也能够通过挠性膜52 变形而吸收该压力变动。由于支承板54的开口部541经由连通通道544而与大气连通,因此开口部541内的空气会根据挠性膜52的运动而经由连通通道 544而在其与大气之间出入,故此挠性膜52易于运动。另外,也可以一体地构成固定板56和喷嘴板62,在该情况下,既可以在固定板56上形成喷嘴N,也可以通过喷嘴板62来对开口部541进行密封。
连通通道
在此,参照附图来对使上述的支承板54的开口部541与大气连通的连通通道544的具体的结构例进行说明。如图5以及图6所示那样,连通通道544 被形成于,支承板54中的、对流道部件32和挠性膜52进行密封的液体贮留室SR的周围的区域B内。区域B为,开口部541不与液体贮留室SR重叠的非可塑性区域。挠性膜52通过在区域B中与流道部件32粘合,从而使流道部件32 和挠性膜52在液体贮留室SR的周围处被密封。在流道部件32以及挠性膜52上,在区域B中从液体贮留室SR起向喷嘴列的方向(在图5中为Y方向的负侧 )分离的位置上,形成有大气开放口HA。如图2所示,大气开放口HA为,贯穿流道部件32、挠性膜52和壳体部件40而使支承板54的连通通道544与大气连通的贯穿孔。大气开放口HA以从液体贮留室SR起向Y方向的负侧分离的方式被配置,并且连通通道544从开口部541起向Y方向的负侧延伸并与大气开放口HA连通。以此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连通通道544为,与支承板54的开口部541连续且使开口部541与大气开放口HA连通的空气的通道。此外,由于大气开放口HA被形成在具有液体贮留室SR的流道部件32上,因此易于使大气开放口HA以远离液体贮留室SR的方式而形成,故此能够很容易地实施连通通道544的引绕。
可是,由于与连通通道544所延伸的方向(Y方向)交叉的连通通道544 的截面的宽度越窄,则其截面面积也越小,空气阻力就越大,因此在挠性膜52发生挠曲时,开口部541的空气难以经由连通通道544而从大气开放口 HA出入。因此,挠性膜52变得难以运动,从而降低了液体贮留室SR的压力变动的吸收效果。
另外,作为对连通通道544的空气阻力进行抑制的结构,也可以考虑通过使支承板54的板厚增加从而充分确保连通通道544的截面的高度的结构。但是,在使支承板54的板厚增加的结构中,由于固定板56的表面接近于介质11,因此增加了介质11与固定板56的表面发生接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为了抑制介质11相对于固定板56的接触,也能够设定液体喷出头20的Z方向的位置,以便在固定板56的表面与介质11之间确保预定的间隔。但是,在以上的结构中,介质11与喷嘴板62之间的距离会增大。因此,在从喷嘴N 喷出的液滴喷落于介质11的表面的位置上容易产生误差,其结果为,印刷画质有可能降低。如果考虑到以上的实际情况,则与确保连通通道544的高度的结构相比,优选通过充分确保连通通道544的宽度来减少空气阻力的结构。
图7以及图8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比较例所涉及的可塑性板50’的结构的图。图7为表示第一比较例所涉及的可塑性板50’的连通通道 544’的俯视图,且对应于图6。图8为图7所示的VIII-VIII剖视图。图7以及图8的连通通道544’与图6的连通通道544相比宽度较窄。具体而言,连通通道544’的宽度W’小于大气开放口HA的直径M,连通通道544的宽度W大于大气开放口HA的直径M。
如图7以及图8所示,连通通道544’的宽度W’越窄,则挠性膜52发生挠曲时开口部541的空气越难以经由连通通道544而从大气开放口HA出入。如果这样,则挠性膜52会变得难以运动而降低了液体贮留室SR的压力变动的吸收效果,根据印刷图案,液体贮留室SR的压力振动的振幅变大并超过喷嘴N内的弯液面耐压,从而破坏了弯液面,并由此会产生漏点等喷出不良。
在例如全涂喷出(喷出占空比为100%)、激振(例如交替反复进行喷出 (印刷)和非喷出(空白)的情况等)和全涂喷出连续的印刷图案中,明确了会产生由液体贮留室SR的压力变动的吸收不足造成的漏点的情况。此处的喷出占空比为,相对于每单位时间的可能最大油墨喷出量的喷出的油墨量的比例。
图9为,表示产生了由液体贮留室SR的压力变动的吸收不足造成的漏点这样的特别指定的印刷图案中的液体贮留室SR的压力转变的曲线图。图9的纵轴为压力(负压),横轴为时间。如图9所示,由于在全涂喷出中油墨的喷出量较多,因此通过全涂喷出而使喷嘴N内的压力急剧降低,故此喷嘴N 内的弯液面被较大地向压力室SC侧拉拽。因此,未完全吸收由之后的激振引起的压力振动,并且振幅变大而超过了弯液面耐压,从而通过此后连续的全涂喷出而产生了漏点。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连通通道544的宽度W增大,从而在挠性膜52发生挠曲时使开口部541的空气易于经由连通通道544而从大气开放口HA出入。由此,挠性膜52变得易于运动,从而能够提高液体贮留室SR的压力变动的吸收效果。当挠性膜52变得易于运动时,即使如图9所示进行激振,由于通过挠性膜52的运动而吸收了压力变动且其振幅变小,因此也不会超过弯液面耐压。由此,能够抑制此后连续的全涂喷出中的漏点的产生。
但是,当连通通道544的宽度W越大,露出于连通通道544内的挠性膜52 越没有支承时,挠性膜52在连通通道544内会变得易于挠曲,而液体贮留室 SR的周围的流道部件32和挠性膜52的密封性则降低了。
图10至图12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比较例所涉及的可塑性板50”的结构的图。图10为表示第二比较例所涉及的可塑性板50”的连通通道 544”的俯视图,且对应于图7。图11为图10所示的XI-XI剖视图,图12为图 10所示的XII-XII剖视图。图11以及图12所示的第二比较例的连通通道 544”的宽度W宽于图7所示的第一比较例的连通通道544’的宽度W’,并与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通通道544的宽度W相同。
如果像图10至图12的连通通道544”那样,宽度W越大,露出于连通通道544内的挠性膜52越没有支承,则在制造液体喷出头20时,在使流道部件 32、挠性膜52和支承板54层叠之时,挠性膜52会在连通通道544内变得易于挠曲。因此,如图11以及图12的白色箭头标记那样,由于挠性膜52中的露出于连通通道544的部分远离流道部件32而变得难以被粘合,因此降低了液体贮留室SR的周围处的流道部件32和挠性膜52的密封性。如果密封性降低,则如图12的黑色箭头标记那样会产生油墨的泄漏,从而有可能产生液体贮留室SR的油墨向大气开放口HA漏出等不良现象。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如图6所示那样使用支承部545来对露出于连通通道544的挠性膜52 进行支承,从而抑制了液体贮留室SR的周围处的流道部件32和挠性膜52的密封性的降低。
参照附图来对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可塑性板50的作用效果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图13至图15为,本实施方式的可塑性板50的作用说明图。图13 为连通通道544的俯视图,且对应于图6。图14为图13所示的XIV-XIV剖视图,图15为图13所示的XV-XV剖视图。在图13中,省略了流道部件32和固定板 56。如图13至图15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具备对露出于连通通道544的挠性膜52进行支承的支承部545。图13的支承部545由被设置于连通通道544上的多个岛部构成。在图13中,例示了由两个岛部构成支承部545的情况。各个岛部以与支承板54不连续的方式被设置,并且从固定板56朝向流道部件32突出而对挠性膜52进行支承。本实施方式的各个岛部为具有从固定板 56至挠性膜52为止的厚度的圆柱状的部件,并且通过粘合剂等而被固定在挠性膜52和固定板56这双方上。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各个岛部穿过连通通道544的中央而被排列配置于沿着Y方向的直线上。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即使扩大了连通通道 544的宽度W,也能够通过支承部545而将挠性膜52中的露出于连通通道544 的部分向粘贴在流道部件32上的方向(Z方向的负侧)进行支承。因此,由于在制造液体喷出头20时,在使流道部件32、挠性膜52和支承板54层叠之时,能够抑制挠性膜52向连通通道544内发生挠曲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液体贮留室SR的周围的流道部件32和挠性膜52的密封性的降低的情况。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连通通道544所延伸的方向(Y方向 )交叉的连通通道544的截面的宽度W(从Z方向进行俯视观察时的X方向的宽度)大于大气开放口HA的直径M。由此,与连通通道544的宽度W小于大气开放口HA的直径M的图7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连通通道544所延伸的方向、即空气穿过的方向(Y方向)的空气阻力。因此,挠性膜52变得易于运动,从而能够提高液体贮留室SR的压力变动的吸收效果。而且,通过在从Z方向进行俯视观察时,将连通通道544的宽度W设为与连通通道544所延伸的方向 (Y方向)交叉的连通通道544的截面中的开口部541的最大宽度Wmax(从Z 方向进行俯视观察时的X方向的最大宽度)的二分之一以上,从而能够大幅地减少连通通道544所延伸的方向上的连通通道544内的空气阻力。
而且,如图14所示,与连通通道544所延伸的方向(Y方向)交叉的连通通道544的截面P中的、支承部545所占部分的面积小于除此以外的部分的面积(空气通过的部分的面积)。通过以此方式构成,从而能够减少由支承部545造成的空气阻力。因此,由于挠性膜52发生挠曲的开口部541的空气变得易于经由连通通道544而从大气开放口HA出入,因此露出于开口部541 的可塑性区域A的挠性膜52变得易于运动,故此能够提高液体贮留室SR的压力变动的吸收效果。以此方式,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提高液体贮留室 SR的压力变动的吸收效果的同时,提高液体贮留室SR的周围的流道部件32 和挠性膜52的密封性。
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545的两个岛部被排列配置于,连通通道544 朝向大气开放口HA延伸的方向(Y方向)上。通过以此方式构成,从而由于从Y方向进行观察时多个岛部重叠,因此能够减少空气朝向连通通道544所延伸方向、即大气开放口HA而穿过连通通道544的方向的阻力。
另外,虽然例示了构成图13的支承部545的各个岛部通过粘合剂而被固定于挠性膜52和固定板56这两方上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各个岛部也可以通过粘合剂等而被固定于挠性膜52和固定板56中的任意一方上,而不被固定于另一方上。在例如图16所示的第一改变例中,例示了将构成支承部545的各个岛部粘合并固定在挠性膜52上的情况。图16为第一改变例所涉及的可塑性板50的剖视图,且对应于图14。由于根据图16的结构,也能够抑制挠性膜52在连通通道544内挠曲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液体贮留室SR的周围的流道部件32和挠性膜52的密封性的降低。此外,在图16的结构中,各个岛部的厚度h薄于支承板54的厚度H,从而在与固定板56之间形成有间隙。这样,由于在图16的结构中,与将各个岛部固定在挠性膜52和固定板 56这两方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薄各个岛部的厚度h,因此能够减小连通通道 544的截面P中的、支承部545所占的部分的面积。因此,能够减少由支承部 545导致的空气阻力。
此外,虽然例示了构成图13的支承部545的各个岛部与固定板56为分体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例如如图17所示的第二改变例那样,使各岛部与固定板56一体构成。图17为第二改变例所涉及的可塑性板50的剖视图,且对应于图14。图17的各个岛部从固定板56朝向流道部件32突出并对挠性膜52进行支承。这样,在使各岛部与固定板56一体构成的情况下,既可以使各个岛部与挠性膜52粘合,也可以使它们不粘合。即使是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抑制挠性膜52在连通通道544内挠曲的情况,因此也能够抑制液体贮留室SR的周围的流道部件32和挠性膜52的密封性的降低。而且,不仅岛部,支承板54也可以与固定板56一体构成。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能够抑制挠性膜5在连通通道544内挠曲的情况。
此外,构成支承部545的岛部的数量、配置或形状(长度、宽度、外形、厚度、大小等)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例示。例如,如图18所示的第三改变例那样,也可以使各个岛部的数量增加,并使直径变小。图18为第三改变例所涉及的可塑性板50的俯视图,且对应于图13。在图18中,例示了在连通通道544内配置5个岛部并使各个岛部的直径与图13的岛部相比较小的情况。通过使岛部的数量增多,从而能够提高可抑制挠性膜52在连通通道544内挠曲的效果。此外,通过使岛部的直径变小,从而能够减小由支承部545导致的空气阻力。
此外,连通通道544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例示。也可以配合液体贮留室SR的形状而改变连通通道544的形状。例如图19所示的第四改变例的液体贮留室SR与图6的液体贮留室SR相比,端部(Y方向的端部)的长度较长。通过使液体贮留室SR的端部变长,从而能够使被配置于端部的喷嘴N的数量增加。图19为第四改变例所涉及的可塑性板50的俯视图,且对应于图13。
由于图19的液体贮留室SR的端部与图6的液体贮留室SR的端部相比向大气开放口HA侧伸出,因此连通通道544的宽度W也配合液体贮留室SR的形状而局部有所不同。在图19的连通通道544中,在X方向上与液体贮留室SR 重叠的部分的Y方向的宽度W1小于在X方向上不与液体贮留室SR重叠的部分的Y方向的宽度W2。因此,图19的支承部545由以一个一个配置于连通通道 544的宽度W1的中央和宽度W2的中央处的岛部构成。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各个宽度W1、W2的部分而减小了由支承部545导致的空气阻力,并且能够抑制液体贮留室SR的周围的流道部件32和挠性膜52的密封性的降低。但是,即使在图19的结构中,岛部的数量、配置或形状(长度、宽度、外形、厚度、大小等)也不限定于图示的内容。
此外,虽然在图13中,例示了由岛部构成支承部545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由栈条部构成支承部545。图20以及图21为表示第五改变例所涉及的可塑性板50的结构的图,并例示了由栈条部构成支承部545的情况。图20为第五改变例所涉及的可塑性板50的俯视图,图21为图20的XXI-XXI 剖视图。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第五改变例的支承部545由多个单悬臂梁状的栈条部构成。
各个栈条部从连通通道544的相互对置的两个侧面(X方向的负侧的侧面和正侧的侧面)之中的单侧起向连通通道544内伸出。各个栈条部被连续设置于连通通道544的单侧的侧面上,并和与其对置的侧面分离。各个栈条部的厚度h’薄于支承板54的厚度H,从而在与固定板56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由于能够减小连通通道544的截面P中的支承部545所占的部分的面积,因此能够减小由支承部545导致的空气阻力。另外,虽然在第五改变例中,例示了三个栈条部一个一个交替地从连通通道544的相互对置的两个侧面突出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栈条部也可以两个两个地交替突出,而且,也可以不交替。此外,也可以仅从连通通道544的相互对置的两个侧面中的一方突出。此外,栈条部的数量、配置或形状(长度、宽度、外形、厚度、大小等)并不限定于例示的内容。
第二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于在下文所例示的各个方式中作用或功能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要素,沿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各自的详细说明。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一个液体贮留室SR在Y方向上连续的情况,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多个液体贮留室SR排列配置在Y方向上的情况。
图22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塑性板50的俯视图。在图22中,三个液体贮留室SR被排列配置在Y方向上。在图22的支承板54上,在从Z方向进行俯视观察时与各个液体贮留室SR重叠的可塑性区域A中,形成有挠性膜52露出的开口部541。此外,Y方向的最正侧的开口部541经由第一连通通道544A而与大气开放口HA连通。此外,支承板54的各个开口部541彼此经由被配置于各个开口部541之间的区域B(对流道部件32和挠性膜52进行密封的各个液体贮留室SR的周围的区域)中的第二连通通道544B而连通。由此,由于各个开口部541经由第一连通通道544A以及第二连通通道544B而与大气开放口HA连通,因此与各个液体贮留室SR相对应的可塑性区域A的挠性膜 52变得易于运动。以此方式,第一连通通道544A以及第二连通通道544B作为使开口部541与大气连通的连通通道而发挥功能。
在图22的结构中,不仅第一连通通道544A,而且第二连通通道544B也通过使宽度W变大,从而在挠性膜52发生挠曲时开口部541的空气会经由各个连通通道544A、544B而易于从大气开放口HA出入。具体而言,在从Z方向进行俯视观察时,各个连通通道544A、544B的宽度W(X方向的宽度)大于大气开放口HA的直径M。由此,与各个连通通道544A、544B的宽度W小于大气开放口HA的直径M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各个连通通道544A、544B内的空气阻力。因此,挠性膜52变得易于运动,从而能够提高液体贮留室SR的压力变动的吸收效果。另外,在从Z方向进行俯视观察时,通过将各个连通通道544A、544B的宽度W设为与Y方向交叉的各个连通通道544A、544B的截面中的开口部541的最大宽度Wmax(在从Z方向进行的俯视观察时的X方向的最大宽度)的二分之一以上,从而能够大幅地减少各个连通通道544A、544B 内的空气阻力。
此外,在图22的结构中,不仅第一连通通道544A,而且第二连通通道 544B也通过支承部545来对露出于各个连通通道544A、544B中的挠性膜52进行支承。图22的支承部545例示了由多个岛部构成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通过如图20所示的栈条部来构成图22的支承部545。岛部或栈条部的数量、配置或形状(长度、宽度、外形、厚度、大小等)并不限定于例示过的内容。以此方式,通过将支承部545配置在各个连通通道544A、544B内,从而即使增大各个连通通道544A、544B的宽度W,也能够抑制露出于各个连通通道 544A、544B内的挠性膜52挠曲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各个液体贮留室SR的周围的流道部件32和挠性膜52的密封性的降低。
而且,在图22的结构中,不仅第一连通通道544A,而且第二连通通道 544B也在与各个连通通道544A、544B所延伸的Y方向交叉的各个连通通道 544A、544B的截面中的包括支承部545的截面中,使支承部545所占的部分的面积小于除此以外的部分的面积(空气通过的部分的面积)。由此,由于能够减小由支承部545导致的空气阻力,因此挠性膜52发生挠曲的各个开口部541的空气变得易于经由各个连通通道544A、544B而从大气开放口HA出入。由此,由于露出于开口部541中的可塑性区域A的挠性膜52变得易于运动,因此能够提高液体贮留室SR的压力变动的吸收效果。以此方式,即使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在提高液体贮留室SR的压力变动的吸收效果的同时,抑制液体贮留室SR的周围的流道部件32和挠性膜52的密封性的降低。
另外,虽然在图22中,例示了形成有连通通道544A以及连通通道544B 这两方的结构,但也可以仅将连通通道544B形成在支承板54上。即,也可以省略连通通道544A。
改变例
以上所例示的方式以及实施方式能够多样地进行改变。在下文中例示了具体的改变方式。从以下的例示或上述的方式中任意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式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可适当地合并。
(1)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搭载了液体喷出头20的滑架 18沿着X方向而反复进行往复的串行头,但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使液体喷出头20跨及介质11的整个宽度而排列的行式头中。
(2)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利用对压力室施加机械性的振动的压电元件的压电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0,但也能够采用利用通过加热而使压力室的内部产生气泡的发热元件的热方式的液体喷出头。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液体喷出装置10除了被采用于专用于印刷的设备之外,还能够被采用于传真机装置或复印机等各种设备中。当然,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10的用途并不限定于印刷。例如,喷出颜色材料的溶液的液体喷出装置可被利用为形成液晶显示装置的彩色滤波器或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FED(面发光显示器 )等的制造装置。此外,喷出导电材料的溶液的液体喷出装置可被利用为形成配线基板的配线或电极的制造装置。此外,也可被利用为作为液体的一种而喷出生物体有机物的溶液的芯片制造装置。
符号说明
10…液体喷出装置;11…介质;12…控制装置;14…液体容器;15…输送机构;18…滑架;20…液体喷出头;30…头主体;32…流道部件;326…喷嘴侧连通流道;34…第二液体贮留室;342…流入口;344…供给侧连通流道;38…层叠部;382…压力室基板;383…开口部;384…振动板;385…压电元件;386…保护板;387…凹部;40…壳体部件;42…第一液体贮留室; 43…导入口;50…可塑性板;50’…可塑性板;50”…可塑性板;52…挠性膜;522…开口部;54…支承板;541…开口部;542…开口部;544…连通通道;544’…连通通道;544”…连通通道;544A…第一连通通道;544B…第二连通通道;545…支承部;56…固定板;562…开口部;62…喷嘴板;622…开口部;h…厚度;h’…厚度;A…可塑性区域;B…区域;H…厚度;HA…大气开放口;L1、L2…喷嘴列;M…直径;N…喷嘴;O-O…假想线;SC…压力室;SG…可塑性空间;SR…液体贮留室;W…宽度;W’…宽度;Wmax…最大宽度;W1、W2…宽度。

Claims (14)

1.一种流道结构体,具备:
流道部件,其构成液体贮留室的壁面的一部分;
挠性膜,其被层叠在所述流道部件上,并构成所述液体贮留室的壁面的一部分,
所述流道结构体的特征在于,还具备:
密封体,其隔着所述挠性膜而被层叠在与所述流道部件相反的一侧,并形成所述挠性膜露出的空间;
连通通道,其在从所述流道部件和所述挠性膜层叠的方向对所述密封体进行俯视观察的情况下,被形成于所述密封体中的所述液体贮留室的周围的区域内,并用于使所述空间与大气连通;
支承部,其在所述连通通道中对所述挠性膜进行支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结构体,其中,
在与所述连通通道所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所述连通通道的截面中的包括所述支承部的截面中,所述支承部所占的部分的面积小于除此以外的部分的面积。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道结构体,其中,
所述连通通道经由远离所述液体贮留室的大气开放口而与大气连通,
与所述连通通道所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所述连通通道的截面中的所述连通通道的宽度大于所述大气开放口的直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道结构体,其中,
所述大气开放口为,被形成于所述挠性膜上的贯穿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道结构体,其中,
所述大气开放口被形成于所述流道部件上。
6.如权利要求1、2、4、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流道结构体,其中,
所述支承部为,被配置于所述连通通道内的岛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道结构体,其中,
在所述连通通道所延伸的方向上排列配置有多个所述岛部。
8.如权利要求1、2、4、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流道结构体,其中,
所述支承部为,从所述连通通道的相互对置的侧面中的单侧或者两侧起向所述连通通道内伸出的栈条部。
9.如权利要求1、2、4、5、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流道结构体,其中,
所述连通通道的宽度为,与所述连通通道所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所述连通通道的截面中的所述空间的截面的最大宽度的二分之一以上。
10.如权利要求1、2、4、5、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流道结构体,其中,
所述密封体由支承板和固定板构成,所述支承板被层叠于所述挠性膜上,所述固定板在与所述挠性膜相反的一侧处被层叠于所述支承板上,
所述支承部从所述固定板朝向所述挠性膜突出并对所述挠性膜进行支承。
11.如权利要求1、2、4、5、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流道结构体,其中,
所述连通通道在所述密封体的俯视观察时被形成于该密封体中的与所述液体贮留室的一端相对应的区域中。
12.如权利要求1、2、4、5、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流道结构体,其中,
在所述流道部件中,形成有多个所述液体贮留室,
在所述密封体中,形成有与多个所述液体贮留室分别对应的多个空间,
所述连通通道将各个所述空间连通。
13.一种液体喷出头,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流道结构体;
喷嘴,其用于喷出从所述液体贮留室被供给的液体。
14.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喷出头;
控制装置,其使液体从所述液体喷出头喷出。
CN201811581710.2A 2017-12-27 2018-12-24 流道结构体、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Active CN1099688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31143.0A CN112140727B (zh) 2017-12-27 2018-12-24 液体喷出头以及流道结构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50347 2017-12-27
JP2017250347 2017-12-27
JP2018155602A JP6721013B2 (ja) 2017-12-27 2018-08-22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流路構造体
JP2018-155602 2018-08-22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31143.0A Division CN112140727B (zh) 2017-12-27 2018-12-24 液体喷出头以及流道结构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68816A CN109968816A (zh) 2019-07-05
CN109968816B true CN109968816B (zh) 2021-01-19

Family

ID=6694926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81710.2A Active CN109968816B (zh) 2017-12-27 2018-12-24 流道结构体、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CN202011031143.0A Active CN112140727B (zh) 2017-12-27 2018-12-24 液体喷出头以及流道结构体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31143.0A Active CN112140727B (zh) 2017-12-27 2018-12-24 液体喷出头以及流道结构体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603915B2 (zh)
CN (2) CN10996881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63234A (en) * 1995-08-23 1999-10-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aminated ink jet recording head having flow path unit with recess that confronts but does not communicate with common ink chamber
JP3487089B2 (ja) * 1995-08-23 2004-01-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積層型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ヘッド
JP4899328B2 (ja) * 2005-03-16 2012-03-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
JP2012179894A (ja) * 2011-02-07 2012-09-20 Sii Printek Inc 圧力緩衝器、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5825475B2 (ja) * 2011-08-04 2015-1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029497B2 (ja) * 2013-03-12 2016-11-24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256691B2 (ja) 2013-08-09 2018-01-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112041B2 (ja) * 2014-02-26 2017-04-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6016638A (ja) * 2014-07-10 2016-02-01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331029B2 (ja) * 2015-02-09 2018-05-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332506B2 (ja) * 2017-03-13 2018-05-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992266B2 (ja) * 2017-03-23 2022-01-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6926610B2 (ja) * 2017-04-07 2021-08-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可撓膜機構、流路部材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8134875A (ja) * 2018-05-02 2018-08-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40727B (zh) 2022-02-18
CN112140727A (zh) 2020-12-29
US20190193400A1 (en) 2019-06-27
CN109968816A (zh) 2019-07-05
US10603915B2 (en) 2020-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RE47749E1 (en) Liquid-ejecting head and liquid-ejecting apparatus
US10717277B2 (en) Flow path structure,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8919929B2 (en) Liquid-ejecting head and liquid-ejecting apparatus
US11376851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8205978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for effectively discharging air bubbles
US9211711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18153926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JP5929479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9968816B (zh) 流道结构体、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JP6721013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流路構造体
JP2018140599A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JP7119301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コンプライアンスプレート
US11400716B2 (en) Liquid jet head having high and low rigidity support parts
CN112918109B (zh) 液体喷出装置
JP7192336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ユニット、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2017149008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US9242463B2 (en) Liquid-jet head and liquid-jet apparatus
JP2019155815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4188898A (ja) 流路部材、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