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55920A - 车身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55920A CN109955920A CN201811592648.7A CN201811592648A CN109955920A CN 109955920 A CN109955920 A CN 109955920A CN 201811592648 A CN201811592648 A CN 201811592648A CN 109955920 A CN109955920 A CN 10995592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nking part
- supporting element
- vehicle body
- front side
- cross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62D25/163—Mount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6—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eadily releasable
- B62D27/065—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eadily releasable using screwthrea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车身后部构造具备:地板面板;后轮罩,配设于地板面板的车宽方向的两侧;后座,配设于后轮罩彼此之间;支撑件,配设于各后轮罩上的车室内侧部分;及横向构件,在支撑件彼此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在支撑件设置有位于车身前后方向的前侧的前侧紧固连结部及位于车身前后方向的后侧的后侧紧固连结部,横向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各端缘部抵接于前侧紧固连结部及后侧紧固连结部中的一方并紧固连结于支撑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后部构造。尤其是,本发明涉及在分别配设于车宽方向的两侧的后轮罩的支撑件(英文:brace)(也被称作“张紧件(英文:strainer)”)彼此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向构件的安装构造。
背景技术
在关联技术中,如日本特开2012-006544所公开那样,作为车身后部构造,已知有在分别配设于车宽方向的两侧的后轮罩的支撑件彼此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向构件(在日本特开2012-006544中称作梁上侧构件)焊接于各支撑件及地板面板上表面的构造。通过如前述这样焊接横向构件,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另外,在日本特开2012-006544中,后座的座垫被载置并支承于横向构件的上表面。
发明内容
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座的配设位置根据车型而不同。因而,为了即使是不同的车型也一边尽量实现主体(英文:body)的共用化一边充分确保就座于后座的乘员的脚边空间,优选根据后座的配设位置来变更所述横向构件的配设位置。具体而言,在后座的配设位置是比较后侧的车型中,为了充分确保乘员的脚边空间,优选与后座的配设位置是比较前侧的车型相比将横向构件的配设位置设定于后侧。
如前所述,横向构件的长度方向(车宽方向)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支撑件,因此为了得到与后座的配设位置相应的横向构件的配设位置,需要根据所述后座的配设位置而单独设计支撑件。因而,因车型不同(因后座的配设位置不同)而需要单独设计的部位变多,在削减需要所述单独设计的部位上存在极限。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因后座的配设位置不同而需要单独设计的部位的削减的车身后部构造。
本发明的方案的车辆后部构造具备:地板面板;后轮罩,配设于所述地板面板的车宽方向的两侧;后座,配设于所述后轮罩彼此之间;支撑件,配设于所述各后轮罩上的车室内侧部分;及横向构件,在所述支撑件彼此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在所述车身后部构造中,在所述各支撑件设置有位于车身前后方向的前侧的前侧紧固连结部及位于车身前后方向的后侧的后侧紧固连结部,所述横向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各端缘部抵接于所述前侧紧固连结部及所述后侧紧固连结部中的一方并紧固连结于所述支撑件。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在横向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各端缘部抵接并紧固连结于各支撑件的前侧紧固连结部的情况下,横向构件配设于车身前后方向的比较前侧。相对于此,在横向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各端缘部抵接并紧固连结于各支撑件的后侧紧固连结部的情况下,横向构件配设于车身前后方向的比较后侧。由此,通过合适地选择横向构件相对于支撑件的抵接位置,从而对于后座的配设位置是比较前侧的车型能够使横向构件配设于车身前后方向的比较前侧,对于后座的配设位置是比较后侧的车型能够使横向构件配设于车身前后方向的比较后侧。因而,能够无需由车型不同引起的(由后座的配设位置不同引起的)支撑件等的单独设计地得到适合于后座的配设位置的横向构件的配设位置(车身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其结果,能够实现因后座的配设位置不同而需要单独设计的部位的削减,能够对主体的共用化作出贡献,能够抑制车身的制造成本的增加。
在本发明的方案的车辆后部构造中,也可以是,所述后座被载置并支承于所述横向构件的上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在如前述那样将后座载置并支承于横向构件的上表面的情况下,为了充分确保后座的支承强度,需要合适地设定横向构件相对于所述后座的相对位置(车身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也就是说,在后座的配设位置是比较前侧的车型中,要求横向构件的配设位置也设定于比较前侧,在后座的配设位置是比较后侧的车型中,要求横向构件的配设位置也设定于比较后侧。在本发明的方案中,如前所述,能够根据后座的配设位置而合适地选择横向构件相对于支撑件的抵接位置,能够使横向构件的配设位置(车身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不同。因而,能够一边充分确保后座的支承强度,一边实现需要单独设计的部位的削减,能够对主体的共用化作出贡献。
在本发明的方案的车辆后部构造中,也可以是,所述支撑件在所述前侧紧固连结部及所述后侧紧固连结部分别具有沿着车身前后方向贯通的贯通孔,所述横向构件在端缘部具有沿着车身前后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在所述横向构件的端缘部抵接于所述前侧紧固连结部及所述后侧紧固连结部中的一方的状态下,螺栓插通于所述前侧紧固连结部、所述后侧紧固连结部及所述横向构件的所述端缘部各自的贯通孔中而将所述横向构件的所述端缘部紧固连结于所述支撑件。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能够充分确保横向构件的支承强度。另外,能够使形成于各支撑件的贯通孔的个数为必要最小限度而提高各支撑件自身的刚性,也能够充分确保后轮罩的刚性。
在本发明的方案的车辆后部构造中,也可以是,所述支撑件在所述前侧紧固连结部及所述后侧紧固连结部分别具有的所述贯通孔互相为同一直径,在所述前侧紧固连结部与所述后侧紧固连结部之间架设有具有与所述贯通孔连通的螺栓插通孔的套管(英文:collar),螺栓插通于所述前侧紧固连结部、所述后侧紧固连结部及所述横向构件的所述端缘部各自的贯通孔、和所述套管的所述螺栓插通孔中而将所述横向构件的所述端缘部紧固连结于所述支撑件。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在将横向构件的端缘部紧固连结于支撑件的情况下,套管的螺栓插通孔会引导螺栓的插通,能够使螺栓插通作业的作业性良好。另外,在使横向构件的端缘部抵接并紧固连结于前侧紧固连结部的情况和使横向构件的端缘部抵接并紧固连结于后侧紧固连结部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同一种类的螺栓,因此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在配设于各后轮罩上的车室内侧部分的支撑件设置前侧紧固连结部及后侧紧固连结部,将横向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各端缘部抵接并紧固连结于前侧紧固连结部及后侧紧固连结部中的一方。由此,能够无需由车型不同引起的(由后座的配设位置不同引起的)支撑件等的单独设计地得到适合于后座的配设位置的横向构件的配设位置,能够实现因后座的配设位置不同而需要单独设计的部位的削减。其结果,能够对主体的共用化作出贡献,能够抑制车身的制造成本的增加。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将会在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在这些附图中,同样的标号表示同样的要素,其中: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后部且示出车室横梁(英文:deck crossmember)被设为前侧配置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2是车室横梁被设为前侧配置的情况下的车身后部的侧视图。
图3是车室横梁被设为前侧配置的情况下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是用于说明车室横梁被设为前侧配置的情况下的车室横梁的紧固连结作业的立体图。
图5是用于说明螺栓插通作业的沿着图3中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车室横梁被设为后侧配置的情况的车身后部的立体图。
图7是车室横梁被设为后侧配置的情况下的车身后部的侧视图。
图8是车室横梁被设为后侧配置的情况下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9是用于说明车室横梁被设为后侧配置的情况下的车室横梁的紧固连结作业的立体图。
图10是用于说明螺栓插通作业的沿着图8中的X-X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作为所谓单厢型(英文:one-box-type)的车辆的车身后部构造而应用了本发明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作为应用本发明的车辆的种类,不限于单厢型的车辆,能够向各种车辆应用。
-车身后部的概略构造-
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概略构造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后部的立体图。图2是车身后部的侧视图。图3是车身后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所述图中的箭头FR表示车身前方向,箭头UP表示上方向,箭头LH表示车身左方向,箭头RH表示车身右方向。此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后述的车室横梁(横向构件)4的配置方式存在根据车型而配置于前侧的情况(以下,将该配置方式称作“前侧配置”)和配置于后侧的情况(以下,将该配置方式称作“后侧配置”)。图1~图3示出了所述车室横梁4被设为前侧配置的情况。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具备地板面板1及配设于所述地板面板1的车宽方向的两侧的后轮罩2。在图1~图3中,仅示出了各后轮罩2中的车宽方向右侧的后轮罩2。
地板面板1具有经由所述车室横梁4等而设置后座3(参照图2)的座椅设置地板部11、位于所述座椅设置地板部11的前侧且位于比座椅设置地板部11低的位置的座椅前侧地板部12(参照图1)、及与座椅设置地板部11的后侧连续并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后地板部13。另外,所述座椅前侧地板部12与座椅设置地板部11之间成为了朝向座椅设置地板部11而向上方立起的上弯(英文:kick-up)部14。
所述后座3配置于在车宽方向的两侧配设的后轮罩2彼此之间。具体而言,所述后座3具备构成乘员的就座部的座椅座垫31、和成为乘员的靠背部且倾角可调的座椅靠背32。并且,座椅座垫31的下表面的前侧部分经由车室横梁4而固定于座椅设置地板部11的前侧部分,座椅座垫31的下表面的后侧部分经由托架33而固定于座椅设置地板部11的后侧部分。
另外,在地板面板1的车宽方向的两侧部分的下表面接合有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后纵梁(英文:rear side frame)51、52。所述后纵梁51、52形成为向上侧开放的帽(英文:hat,有檐的帽子)形的截面形状,通过接合于地板面板1的下表面而与所述地板面板1之间形成了闭合截面构造。
后轮罩2由后轮罩内侧件(英文:rear wheel house inner)21和后轮罩外侧件(图示省略)构成,在后轮罩2的内部配置后轮胎(图示省略)。
另外,后轮罩内侧件21的上表面上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在此,“中央部”是包括“大致中央部”的含义)成为了支承悬架减振器(图示省略)的上端部的减振器支承部22。
-支撑件-
在所述后轮罩内侧件21上,从朝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内侧的内侧纵面23遍及上表面24接合有支撑件6。所述支撑件6的截面形成为帽形,所述支撑件6遍及后轮罩内侧件21的内侧纵面23、上表面24及地板面板1的上表面地接合于后轮罩内侧件21的内侧纵面23、上表面24及地板面板1的上表面。
具体而言,支撑件6具备:以沿着后轮罩内侧件21的内侧纵面23的方式(以相对于内侧纵面23存在预定间隔而沿着的方式)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以沿着后轮罩内侧件21的上表面24的方式(以相对于上表面24存在预定间隔而沿着的方式)沿着水平方向(在此,“水平方向”是包括“大致水平方向”的含义)延伸的第1板部61;从所述第1板部61的车身前侧的端缘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前侧第2板部(前侧紧固连结部)62;及从所述第1板部61的车身后侧的端缘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后侧第2板部(后侧紧固连结部)63。另外,所述支撑件6具备:从所述前侧第2板部62的顶端缘朝向车身前侧延伸且从后轮罩内侧件21的内侧纵面23遍及上表面24地被接合的前侧凸缘部64;及从所述后侧第2板部63的顶端缘朝向车身后侧延伸且从后轮罩内侧件21的内侧纵面23遍及上表面24地被接合的后侧凸缘部65。由此,在支撑件6与后轮罩内侧件21之间形成了闭合截面构造。
另外,在支撑件6的下部具备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下侧凸缘部66,所述下侧凸缘部66接合于地板面板1的上表面。
如前所述,支撑件6从后轮罩内侧件21遍及地板面板1地被接合,由此,有助于后轮罩内侧件21及后轮罩内侧件21的周边部的刚性的提高。
另外,后轮罩内侧件21的上表面24上的支撑件6的接合位置成为了所述减振器支承部22,所述减振器支承部22的刚性通过支撑件6而提高。由此,相对于从悬架减振器输入的载荷的、后轮罩内侧件21的屈服强度(日文:耐力)得到确保。
另外,在支撑件6的前侧第2板部62及后侧第2板部63各自的下端部附近的2个部位,形成有在将车室横梁4紧固连结的情况下供螺栓B、B插通的贯通孔62a、62b、63a(参照作为用于说明车室横梁4的紧固连结作业的立体图的图4及作为沿着图3中的V-V线的剖视图的图5)。所述贯通孔62a、62b、63a互相为同一直径。由于前侧第2板部62及后侧第2板部63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相对,所以各贯通孔62a、62b、63a中的位于上侧的贯通孔62a、63a彼此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相对且各自的中心位置位于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直线上。同样,位于下侧的贯通孔62b彼此(关于在后侧第2板部63中位于下侧的贯通孔省略图示)也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相对且各自的中心位置位于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直线上。
并且,在所述支撑件6的前侧第2板部62与后侧第2板部63之间架设有套管68(参照图5)。如图5所示,套管68由圆筒形状的构件形成,套管68的内径尺寸与所述贯通孔62a、63a的内径尺寸一致,或者被设定得比贯通孔62a、63a的内径尺寸稍大。另外,套管68的长度尺寸(车身前后方向的尺寸)与前侧第2板部62的车身后侧的面与后侧第2板部63的车身前侧的面之间的间隔尺寸一致(在此,“一致”是包括“大致一致”的含义)。并且,作为所述套管68,具备与位于上侧的贯通孔62a、63a对应的上侧的套管68(图5所示的套管)和与位于下侧的贯通孔62b对应的下侧的套管(图示省略)。并且,所述套管68在套管68的内部空间(螺栓插通孔)68a与各贯通孔62a、63a连通的状态下,套管68的前端部通过焊接而接合于前侧第2板部62的车身后侧的面,套管68的后端部通过焊接而接合于后侧第2板部63的车身前侧的面。
另外,在从支撑件6的第1板部61的下端隔开预定尺寸的上侧的位置接合有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的托架67。并且,在所述托架67形成有在将车室横梁4紧固连结的情况下供螺栓B插通的贯通孔67a(参照图4)。
-车室横梁-
接着,对紧固连结于所述支撑件6的车室横梁4进行说明。所述车室横梁4是在后座3的下侧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车室横梁4的两侧分别通过螺栓紧固而紧固连结于支撑件6的构件。也就是说,所述车室横梁4架设于左右的支撑件6彼此之间,其结果,成为了左右的后轮罩2彼此由车室横梁4连结的构造。由此,车身后部的刚性被提高。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车室横梁4也具有作为后座3的支承部的功能。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
车室横梁4在架设于各支撑件6彼此之间的状态下具有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梁主体部7和位于车宽方向的两侧且与支撑件6抵接并紧固连结于支撑件6的紧固连结部8。
车室横梁4的梁主体部7具备沿着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铅垂板部71、和从所述铅垂板部71的上端缘沿着水平方向(在设为所述前侧配置的情况下是后方)延伸的上侧板部72。
在所述铅垂板部71上,为了实现车室横梁4的轻量化而在多个部位设置有开口74、74、…。所述开口74、74、…以能够充分确保车室横梁4整体的刚性的方式通过实验或模拟而设定了所述开口部位及开口面积。
所述上侧板部72的沿着车身前后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得比所述支撑件6的沿着车身前后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第1板部6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短。
车室横梁4的紧固连结部8具备与所述铅垂板部71连续并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铅垂紧固连结部81、及与所述上侧板部72连续并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水平紧固连结部82。
在所述铅垂紧固连结部81形成有在板厚方向(车身前后方向)上分别贯通于所述铅垂紧固连结部81的上部及下部的贯通孔81a、81b(参照图4)。所述贯通孔81a、81b的形成位置对应于在所述支撑件6的前侧第2板部62及后侧第2板部63分别形成的各贯通孔62a、62b、63a的位置。另外,在水平紧固连结部82也形成有在板厚方向(大致铅垂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82a。所述贯通孔82a的形成位置对应于在所述托架67形成的贯通孔67a的位置。
-车室横梁的配置方式及紧固连结作业-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作为如前述那样构成的车室横梁4的配置方式而能够采用2个方式这一点。也就是说,具有如下特征:对于一个种类的车室横梁4,存在2个种类的配置方式。
首先,作为第1配置方式,可举出配置于车身前后方向的比较前侧的所述前侧配置。所述前侧配置应用于后座3的配设位置是比较前侧的车型。另一方面,作为第2配置方式,可举出配置于车身前后方向的比较后侧的所述后侧配置。所述后侧配置应用于后座3的配设位置是比较后侧的车型。
如前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车室横梁4也具有作为后座3的支承部的功能,为了充分确保后座3的支承强度,需要合适地设定车室横梁4相对于所述后座3的相对位置(车身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也就是说,在后座3的配设位置是比较前侧的车型中,要求车室横梁4的配设位置也设定于比较前侧,在后座3的配设位置是比较后侧的车型中,要求车室横梁4的配设位置也设定于比较后侧。因而,在应用于后座3的配设位置是比较前侧的车型的情况下,车室横梁4被设为所述前侧配置。另一方面,在应用于后座3的配设位置是比较后侧的车型的情况下,车室横梁4被设为所述后侧配置。由此,能够充分确保后座3的支承强度,并且能够充分确保就座于后座3的乘员的脚边空间。
以下,对车室横梁4的紧固连结作业具体地进行说明。
在将车室横梁4设为前侧配置的情况下,如图3~图5所示,车室横梁4的铅垂板部71被设为位于车身前后方向的前侧的姿势,紧固连结部8的铅垂紧固连结部81与支撑件6的前侧第2板部62的前表面(朝向车身前侧的面)重叠,形成于所述铅垂紧固连结部81的各贯通孔81a、81b与形成于支撑件6的前侧第2板部62的各贯通孔62a、62b对位。另外,形成于车室横梁4的水平紧固连结部82的贯通孔82a与形成于托架67的贯通孔67a对位。在所述状态下,从车身前侧将螺栓B、B插通于车室横梁4的铅垂紧固连结部81的贯通孔81a、81b、前侧第2板部62的贯通孔62a、62b、套管68的螺栓插通孔68a、后侧第2板部63的贯通孔63a中,相对于在后侧第2板部63的车身后侧配设的螺母N、N拧入螺栓B、B。另外,从车身上侧将螺栓B插通于车室横梁4的水平紧固连结部82的贯通孔82a、托架67的贯通孔67a中,相对于在托架67的下侧配设的螺母拧入螺栓B。由此,车室横梁4的紧固连结部8紧固连结于支撑件6。在所述状态下,车室横梁4配设于车身前后方向的比较前侧(参照图2)。然后,在所述车室横梁4的上侧板部72安装座椅座垫31(例如将从座椅座垫31的下表面的前侧部分突出的销插入并安装于在上侧板部72设置的销孔),由此,能够充分确保配设位置被设为比较前侧的后座3的支承强度。
另一方面,在将车室横梁4设为后侧配置的情况下,如图8~图10所示,车室横梁4的铅垂板部71被设为位于车身前后方向的后侧的姿势(相对于所述前侧配置的情况而左右反转),紧固连结部8的铅垂紧固连结部81与支撑件6的后侧第2板部63的后表面(朝向车身后侧的面)重叠,形成于所述铅垂紧固连结部81的各贯通孔81a、81b与形成于支撑件6的后侧第2板部63的各贯通孔63a对位。另外,形成于车室横梁4的水平紧固连结部82的贯通孔82a与形成于托架67的贯通孔67a对位。在所述状态下,从车身后方侧将螺栓B、B插通于车室横梁4的铅垂紧固连结部81的贯通孔81a、81b、后侧第2板部63的贯通孔63a、套管68的螺栓插通孔68a、前侧第2板部62的贯通孔62a、62b中,相对于在前侧第2板部62的车身前侧配设的螺母N、N拧入螺栓B、B。另外,从车身上侧将螺栓B插通于车室横梁4的水平紧固连结部82的贯通孔82a、托架67的贯通孔67a中,相对于在托架67的下侧配设的螺母拧入螺栓B。由此,车室横梁4的紧固连结部8紧固连结于支撑件6。在所述状态下,车室横梁4配设于车身前后方向的比较后侧(参照图6及图7)。然后,在所述车室横梁4的上侧板部72安装座椅座垫31,由此,能够充分确保配设位置被设为比较后侧的后座3的支承强度,并且能够充分确保就座于后座3的乘员的脚边空间。
如以上说明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合适地选择车室横梁4相对于支撑件6的抵接位置,从而对于后座3的配设位置是比较前侧的车型能够使车室横梁4配设于车身前后方向的比较前侧,对于后座3的配设位置是比较后侧的车型能够使车室横梁4配设于车身前后方向的比较后侧。因而,能够无需由车型不同引起的(由后座3的配设位置不同引起的)支撑件6等的单独设计地得到适合于后座3的配设位置的车室横梁4的配设位置(车身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其结果,能够实现因后座3的配设位置不同而需要单独设计的部位的削减,能够对主体的共用化作出贡献,能够抑制车身的制造成本的增加。另外,通过得到适合于后座3的配设位置的车室横梁4的配设位置,也能够充分确保后座3的支承强度。
另外,通过在支撑件6的前侧第2板部62与后侧第2板部63之间架设有套管68,从而在将车室横梁4的铅垂紧固连结部81紧固连结于支撑件6的情况下,套管68的螺栓插通孔68a会引导螺栓B、B的插通,能够使螺栓B、B的插通作业的作业性良好。另外,由于形成于前侧第2板部62及后侧第2板部63的贯通孔62a、62b、63a互相为同一直径,所以在将车室横梁4设为前侧配置的情况和将车室横梁4设为后侧配置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同一种类的螺栓B、B,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
-其他实施方式-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在权利要求书保护的范围及与所述范围均等的范围中包含的所有变形及应用。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车室横梁4相对于支撑件6的紧固连结构造,将螺栓B、B插通于支撑件6的前侧第2板部62的贯通孔62a、62b及后侧第2板部63的贯通孔63a中。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将车室横梁4设为前侧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螺栓B、B仅插通于车室横梁4的贯通孔81a、81b及支撑件6的前侧第2板部62的贯通孔62a、62b中而将车室横梁4紧固连结于支撑件6。同样,在将车室横梁4设为后侧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仅使螺栓B、B插通于车室横梁4的贯通孔81a、81b及支撑件6的后侧第2板部63的贯通孔63a中而将车室横梁4紧固连结于支撑件6。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车室横梁4的上侧板部72安装座椅座垫31。也就是说,使车室横梁4具有作为后座3的支承部的功能。在本发明中,车室横梁4也可以未必具备作为后座3的支承部的功能。也就是说,也可以设为车室横梁4仅具备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的功能的结构。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在分别配设于后轮罩的支撑件彼此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车室横梁的安装构造。
Claims (4)
1.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地板面板;
后轮罩,配设于所述地板面板的车宽方向的两侧;
后座,配置于所述后轮罩彼此之间;
支撑件,配设于所述各后轮罩上的车室内侧部分;及
横向构件,在所述支撑件彼此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
在所述支撑件设置有位于车身前后方向的前侧的前侧紧固连结部及位于车身前后方向的后侧的后侧紧固连结部;并且,
所述横向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各端缘部抵接于所述前侧紧固连结部及所述后侧紧固连结部中的一方并紧固连结于所述支撑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座被载置并支承于所述横向构件的上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在所述前侧紧固连结部及所述后侧紧固连结部分别具有沿着车身前后方向贯通的贯通孔;
所述横向构件在端缘部具有沿着车身前后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并且,
在所述横向构件的端缘部抵接于所述前侧紧固连结部及所述后侧紧固连结部中的一方的状态下,螺栓插通于所述前侧紧固连结部、所述后侧紧固连结部及所述横向构件的所述端缘部各自的贯通孔中而将所述横向构件的所述端缘部紧固连结于所述支撑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在所述前侧紧固连结部及所述后侧紧固连结部分别具有的所述贯通孔互相为同一直径;
在所述前侧紧固连结部与所述后侧紧固连结部之间架设有具有与所述贯通孔连通的螺栓插通孔的套管;并且,
螺栓插通于所述前侧紧固连结部、所述后侧紧固连结部及所述横向构件的所述端缘部各自的贯通孔、和所述套管的所述螺栓插通孔中而将所述横向构件的所述端缘部紧固连结于所述支撑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48949A JP6900898B2 (ja) | 2017-12-26 | 2017-12-26 | 車体後部構造 |
JP2017-248949 | 2017-12-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55920A true CN109955920A (zh) | 2019-07-02 |
CN109955920B CN109955920B (zh) | 2021-08-24 |
Family
ID=66768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592648.7A Active CN109955920B (zh) | 2017-12-26 | 2018-12-20 | 车身后部构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894564B2 (zh) |
JP (1) | JP6900898B2 (zh) |
CN (1) | CN109955920B (zh) |
DE (1) | DE10201822201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772975B2 (ja) * | 2017-07-05 | 2020-10-2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骨格構造 |
USD949751S1 (en) * | 2020-11-02 | 2022-04-26 | Steve McGaughy | Crossmember insert for vehicle |
USD949752S1 (en) * | 2020-11-16 | 2022-04-26 | Steve McGaughy | Crossmember for vehicle |
KR20230099253A (ko) * | 2021-12-27 | 2023-07-04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후방 차체 구조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345368Y2 (zh) * | 1974-04-25 | 1978-10-31 | ||
US5829824A (en) * | 1995-02-17 | 1998-11-03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ounting same |
CN100999232A (zh) * | 2006-01-12 | 2007-07-18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体后部构造 |
CN101596917A (zh) * | 2008-04-24 | 2009-12-09 | Gm全球科技运作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汽车的框架结构 |
CN202685996U (zh) * | 2012-06-27 | 2013-01-23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的后排座椅加固装置与汽车 |
CN104015809A (zh) * | 2013-03-01 | 2014-09-0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构造 |
CN105774915A (zh) * | 2016-05-23 | 2016-07-20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后地板梁总成及其与后地板、后轮鼓包的连接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75426A (ja) * | 1994-12-28 | 1996-07-09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体のストラットタワー構造 |
JP5545070B2 (ja) * | 2010-06-28 | 2014-07-0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
2017
- 2017-12-26 JP JP2017248949A patent/JP6900898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12-18 US US16/223,706 patent/US10894564B2/en active Active
- 2018-12-18 DE DE102018222019.0A patent/DE102018222019A1/de active Pending
- 2018-12-20 CN CN201811592648.7A patent/CN10995592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345368Y2 (zh) * | 1974-04-25 | 1978-10-31 | ||
US5829824A (en) * | 1995-02-17 | 1998-11-03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ounting same |
CN100999232A (zh) * | 2006-01-12 | 2007-07-18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体后部构造 |
CN101596917A (zh) * | 2008-04-24 | 2009-12-09 | Gm全球科技运作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汽车的框架结构 |
CN202685996U (zh) * | 2012-06-27 | 2013-01-23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的后排座椅加固装置与汽车 |
CN104015809A (zh) * | 2013-03-01 | 2014-09-0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构造 |
CN105774915A (zh) * | 2016-05-23 | 2016-07-20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后地板梁总成及其与后地板、后轮鼓包的连接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90193792A1 (en) | 2019-06-27 |
JP2019112008A (ja) | 2019-07-11 |
CN109955920B (zh) | 2021-08-24 |
US10894564B2 (en) | 2021-01-19 |
JP6900898B2 (ja) | 2021-07-07 |
DE102018222019A1 (de) | 2019-06-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55920A (zh) | 车身后部构造 | |
US9878743B2 (en) |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JP4774976B2 (ja)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
CN109863076B (zh) | 汽车用车身构造 | |
US8814248B2 (en) |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 |
US9616935B2 (en) | Vehicle 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assembling the same | |
CN105799777B (zh) | 车辆的副车架结构 | |
US8517459B2 (en) | Body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motor vehic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body structure | |
US9139235B2 (en) | Vehicle frame rail and pillar connection | |
JP5879938B2 (ja) | 車両後部の側部パネルの補強構造 | |
JP5874599B2 (ja) |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および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の組付け方法 | |
JP2008230518A (ja)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
GB2483778A (en) | A frame structure for the body floor of a motor vehicle | |
KR20140135699A (ko) | 자동차용 서브프레임 | |
JP7135519B2 (ja) | ホイールハウス構造 | |
JP5353372B2 (ja)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
JP5853568B2 (ja) |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 |
US11718348B2 (en) | Upper frame for an off-road vehicle | |
JP4838604B2 (ja) | 車両のリヤサイドメンバー構造 | |
CN105934384A (zh) | 车辆用副车架 | |
US9663152B2 (en) | Structure for mounting front cabin in truck | |
US10618557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US8540274B2 (en) | Vehicle airbag support assembly | |
CN106476879A (zh) | 转向支承梁结构 | |
JP5458407B2 (ja) | クロスメンバ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