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24867B - 压力烹饪器具及其密封圈和其内胆 - Google Patents

压力烹饪器具及其密封圈和其内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24867B
CN109924867B CN201711354213.4A CN201711354213A CN109924867B CN 109924867 B CN109924867 B CN 109924867B CN 201711354213 A CN201711354213 A CN 201711354213A CN 109924867 B CN109924867 B CN 1099248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cooking
cooking appliance
lower lip
inner container
rough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35421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24867A (zh
Inventor
宋延平
罗光华
丘春成
张小林
陈华亮
王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35421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24867B/zh
Publication of CN1099248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248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248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248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力烹饪器具及其密封圈和其内胆,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包括密封部和安装部,安装部用于与压力烹饪器具的上盖连接,该密封部包括用于与压力烹饪器具内胆的内壁面进行接触密封的下唇边,下唇边用于与内胆内壁面接触的表面包括光滑面部分及粗糙面部分;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内壁面包括用于与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下唇边进行接触密封的光滑面部分及粗糙面部分。本方案提供的压力烹饪器具及其密封圈和其内胆,可实现盖板依靠自身重力能自由落下,不再鼓起,以相应使压力烹饪器具上盖的盖牙与内胆的锅牙不直接贴紧,避免吸锅问题,同时减少热态状态下的开盖摩擦力,以良好地实现加热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

Description

压力烹饪器具及其密封圈和其内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力烹饪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一种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及一种压力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压力烹饪器具由于结构复杂,且工作过程内部会有高压,因此行业内的普遍痛点是热态开合盖不良以及烹饪过程漏蒸汽,而这2个痛点的解决办法往往是相矛盾的,增加气密性的措施往往会导致开盖不良,开盖容易的措施也容易导致气密性不合格,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问题:密封圈是影响热态开合盖不良以及烹饪过程漏蒸汽的核心零部件,且对密封圈的尺寸精度要求非常高,若密封圈尺寸偏小,烹饪过程会漏气,而若密封圈尺寸大了,会导致热态开不了盖,且经实验证明,密封圈直径即使只差0.1mm也会在这两类问题之间产生质的部分别,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密封圈尺寸往往很难把握,这样高的精度要求无疑增大了产品加工难度,且导致产品良品率不高,产品成本上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或具有上述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的压力烹饪器具。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及上述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的压力烹饪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包括:安装部,用于与所述压力烹饪器具的上盖连接;密封部,包括用于与所述压力烹饪器具内胆的内壁面进行接触密封的下唇边,所述下唇边用于与所述内胆内壁面接触的表面包括光滑面部分及粗糙面部分。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其下唇边用于与内胆内壁面进行接触密封的表面包括光滑面部分和粗糙面部分,当锅内起压之后,下唇边在锅内气压的作用下向内胆内壁面贴紧,这时,下唇边的光滑面部分由于结构光滑而能够与内胆内壁面形成紧密贴合实现密封,保证起压后锅内蒸汽不会从下唇边与内胆内壁面之间泄漏,当锅内热态状态时,即锅内压力大致等于锅外大气压,以使下唇边不再因受锅内气压作用向内胆内壁面紧贴时,下唇边的粗糙面部分由于表面凹凸不平而使得气体容易进入到粗糙面部分与内胆内壁面之间,以减小下唇边与内胆的贴合力,使下唇边能更容易地与内胆内壁面分离,相对于下唇边用于与内胆进行接触密封的表面整体为光滑面的结构而言,本结构在锅内、外气压基本相当的时候,由于下唇边与内胆内壁面吸合力较小,可实现盖板依靠自身重力能自由落下,不再鼓起,以相应使压力烹饪器具上盖的盖牙与内胆的锅牙不直接贴紧,避免吸锅问题,同时减少热态状态下的开盖摩擦力,以良好地实现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粗糙面部分包括磨砂面和/或设有凹凸纹路的表面。
在本方案中,设计粗糙面部分包括磨砂面,具体如,对于密封圈注塑成型的结构,通过在对应粗糙面部分的模具处设计模具磨砂面结构,以使密封圈在注塑过程中在该相应模具磨砂面处直接成型由磨砂面构造出的粗糙面部分,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快捷方便的优点,和/或设计粗糙面部分包括设有凹凸纹路的表面,具体如,可通过蚀刻、激光刻印或铣、削等方式在下唇边表面的相应位置处制作出凹凸纹路以构造出粗糙面部分,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快捷方便的优点,其中,由于磨砂面及凹凸纹路表面凹凸不平,这样,在粗糙面部分与内胆内壁面贴合时,粗糙面部分的凹陷部位与内胆内壁面之间会限定出可供气体进入的天然缝隙,利用天然缝隙向粗糙面部分与内胆内壁面之间吸入气体,这样可以使粗糙面部分与内胆内壁面之间的吸合力较小,以当内压未将下唇边压向内胆内壁面时,即锅内热态状态时,下唇边可容易地与内胆内壁面分离,可实现盖板依靠自身重力能自由落下,不再鼓起,以相应使压力烹饪器具上盖的盖牙与内胆的锅牙不直接贴紧,避免吸锅问题,同时减少热态状态下的开盖摩擦力,以良好地实现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粗糙面部分位于所述光滑面部分的上侧。
在本方案中,设计粗糙面部分位于光滑面部分的上侧,这样,在密封圈与内胆内壁面对应配合时,使得光滑面部分与内胆内壁面之间的通道位于粗糙面部分与内胆内壁面之间通道的上游位置,在锅内起压时,光滑面部分与内胆内壁面贴合可以实现下唇边与内胆内壁面之间整体密封,防止水汽进入下唇边与内胆内壁面之间形成密封反作用力,可以使结构更具密封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下唇边为一端被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的结构,其中,所述光滑面部分邻近所述下唇边的所述自由端,和/或所述粗糙面部分邻近所述下唇边被连接的一端。
在本方案中,设计下唇边为一端被连接、另一端为未被连接的自由端的结构,这样的结构使得下唇边挠曲变形能力强,下唇边能在内胆内压作用下发生挠曲变形以贴向内胆内壁面与之密封连接,其中,设计光滑面部分邻近下唇边的自由端,利用自由端部位挠度更大的特点,在锅内起压时,可使下唇边的光滑面部分能更容易地贴向内胆内壁面形成更紧密地密封,而设计粗糙面部分邻近下唇边被连接的一端,利用下唇边被连接的一端挠度小于自由端的特点,在锅内热态时,利用下唇边邻近被连接的一端的部位所具有的回弹力促使粗糙面部分能更容易地与内胆内壁面分离,进而使下唇边可容易地与内胆内壁面分离,实现盖板依靠自身重力能自由落下,不再鼓起,以相应使压力烹饪器具上盖的盖牙与内胆的锅牙不直接贴紧,避免吸锅问题,同时减少热态状态下的开盖摩擦力,以良好地实现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粗糙面部分与所述光滑面部分接壤,或所述粗糙面部分与所述光滑面部分间隔设置。
在本方案中,设计粗糙面部分与光滑面部分接壤,这样可以精简下唇边的结构尺寸,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粗糙面部分与光滑面部分间隔分布。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粗糙面部分的轴向长度为2mm~8mm。
在本方案中,设计粗糙面部分的轴向长度为2mm~8mm,可良好地保证在锅内热态时,下唇边能够有效地与内胆内壁面分离,实现盖板依靠自身重力能自由落下,不再鼓起,以相应使压力烹饪器具上盖的盖牙与内胆的锅牙不直接贴紧,避免吸锅问题,同时减少热态状态下的开盖摩擦力,以良好地实现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若设计粗糙面部分的轴向长度大于0mm小于2mm,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分离的辅助作用,但效果不明显,难以达到实现盖板能够重力下落的效果,若设计粗糙面部分的轴向长度大于8mm,在确保实现盖板能够重力下落的效果的前提下,无疑增大了下唇边不必要的轴向长度尺寸要求,会对下唇边的强度产生削弱影响,设计粗糙面部分的轴向长度为2mm~8mm,可在确保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的效果的同时,使得下唇边的尺寸更协调优化。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光滑面部分被设置为:与所述内胆内壁面贴合时,所述光滑面部分与所述内胆内壁面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长度为1mm~10mm,若该轴向长度尺寸偏小,会导致下唇边与内胆内壁面贴合面积不足、密封性不足的问题,而若该轴向长度尺寸偏大,会导致下唇边与内胆内壁面吸合力过大而在热态状态下难以分离,开合盖阻力大、难以开盖的问题,此处,设计该轴向长度为1mm~10mm,这样可以良好地保证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优选地,光滑面部分被设置为:与内胆内壁面贴合时,光滑面部分与内胆内壁面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长度为3mm~7mm。更优选地,压力烹饪器具上盖的HT5077P盖板加上盖的排气阀总重为655g(克),在这个重量下,经过验证该光滑面部分与内胆内壁面最佳的接触高度(即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长度)为5mm。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粗糙面部分的形状与所述内胆适配,和/或所述光滑面部分呈逐渐向所述密封圈中心倾斜的结构。
在本方案中,设计光滑面部分呈逐渐向密封圈中心倾斜的结构,这样,在锅内起压时,锅内压力作用使得下唇边光滑面部分的部位膨胀而使光滑面部分向外移动与内胆内壁面适配并贴合,形成接触密封,保证起压之后不会漏气,在锅内热态时,下唇边回弹使得光滑面部分恢复至呈逐渐向密封圈中心倾斜的结构,而使得光滑面部分与内胆内壁面分离,这时,由于光滑面部分与内胆内壁面之间的通道被打开,锅内蒸汽能够沿光滑面部分与内胆内壁面之间的缝隙进一步进入到粗糙面部分与内胆内壁面之间的天然缝隙中,使粗糙面部分与内胆内壁面贴合力减小,可实现盖板依靠自身重力能自由落下,不再鼓起,以相应使压力烹饪器具上盖的盖牙与内胆的锅牙不直接贴紧,避免吸锅问题,同时减少热态状态下的开盖摩擦力,以良好地实现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由于粗糙面部分与内胆内壁面即便贴合也会在两者间存在天然缝隙,因此设计粗糙面部分的形状与内胆适配,也可以实现粗糙面部分与内胆内壁面容易分离,且通过设计粗糙面部分的形状与内胆适配,可以减小起压过程中下唇边上的变形量,减小下唇边回弹力引起的密封阻力,提升起压状态下的密封可靠性。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所述内胆具有锅口,所述内胆的内壁面包括用于与所述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下唇边进行接触密封的光滑面部分及粗糙面部分。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其内壁面包括用于与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下唇边进行接触密封的光滑面部分和粗糙面部分,当锅内起压之后,下唇边在锅内气压的作用下向内胆内壁面贴紧,这时,内胆内壁面的光滑面部分由于结构光滑而能够与下唇边形成紧密贴合实现密封,保证起压后锅内蒸汽不会从下唇边与内胆内壁面之间泄漏,当锅内热态状态时,即锅内压力大致等于锅外大气压,以使下唇边不再因受锅内气压作用向内胆内壁面紧贴时,内胆内壁面的粗糙面部分由于表面凹凸不平而使得气体容易进入到粗糙面部分与下唇边之间,以减小下唇边与内胆的贴合力,使下唇边能更容易地与内胆内壁面分离,相对于内胆内壁面用于与下唇边进行接触密封的表面整体为光滑面的结构而言,本结构在锅内、外气压基本相当的时候,由于下唇边与内胆内壁面吸合力较小,可实现盖板依靠自身重力能自由落下,不再鼓起,以相应使压力烹饪器具上盖的盖牙与内胆的锅牙不直接贴紧,避免吸锅问题,同时减少热态状态下的开盖摩擦力,以良好地实现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粗糙面部分包括磨砂面和/或设有凹凸纹路的表面。
在本方案中,设计粗糙面部分包括磨砂面,具体如,对内胆内壁面的相应部位进行磨砂处理以制作出磨砂面,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快捷方便的优点,和/或设计粗糙面部分包括设有凹凸纹路的表面,具体如,可通过蚀刻、激光刻印或铣、削等方式在内胆内壁面的相应位置处制作出凹凸纹路以构造出粗糙面部分,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快捷方便的优点,其中,由于磨砂面及凹凸纹路表面凹凸不平,这样,在下唇边与内胆内壁面的粗糙面部分贴合时,粗糙面部分的凹陷部位与下唇边之间会限定出可供气体进入的天然缝隙,利用天然缝隙向粗糙面部分与下唇边之间吸入气体,这样可以使粗糙面部分与下唇边之间的吸合力较小,以当内压未将下唇边压向内胆内壁面时,即锅内热态状态时,下唇边可容易地与内胆内壁面分离,可实现盖板依靠自身重力能自由落下,不再鼓起,以相应使压力烹饪器具上盖的盖牙与内胆的锅牙不直接贴紧,避免吸锅问题,同时减少热态状态下的开盖摩擦力,以良好地实现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粗糙面部分位于所述光滑面部分的上侧。
在本方案中,设计粗糙面部分位于光滑面部分的上侧,这样,在密封圈与内胆内壁面对应配合时,使得光滑面部分与上唇边之间的通道位于粗糙面部分与上唇边之间通道的上游位置,在锅内起压时,光滑面部分与下唇边贴合可以实现下唇边与内胆内壁面之间整体密封,防止水汽进入下唇边与内胆内壁面之间形成密封反作用力,可以使结构更具密封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粗糙面部分与所述光滑面部分接壤,或所述粗糙面部分与所述光滑面部分间隔设置。
在本方案中,设计粗糙面部分与光滑面部分接壤,这样可以相应精简用于与内胆内壁面进行接触密封的下唇边的结构尺寸,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粗糙面部分与光滑面部分间隔分布。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粗糙面部分被设置为:与所述下唇边贴合时,所述粗糙面部分与所述下唇边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长度为2mm~8mm。
在本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粗糙面部分与下唇边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长度为2mm~8mm,需至少保证粗糙面部分的轴向长度长于或等于该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长度,其中,通过设计粗糙面部分与下唇边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长度为2mm~8mm,可良好地保证在锅内热态时,下唇边能够有效地与内胆内壁面分离,实现盖板依靠自身重力能自由落下,不再鼓起,以相应使压力烹饪器具上盖的盖牙与内胆的锅牙不直接贴紧,避免吸锅问题,同时减少热态状态下的开盖摩擦力,以良好地实现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若设计粗糙面部分与下唇边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长度大于0mm小于2mm,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分离的辅助作用,但效果不明显,难以达到实现盖板能够重力下落的效果,若设计粗糙面部分与下唇边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长度大于8mm,在确保实现盖板能够重力下落的效果的前提下,会导致下唇边与内胆内壁面光滑贴合部位的轴向配合长度相对较短,不利于保证加热过程的气密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光滑面部分被设置为:与所述下唇边贴合时,所述光滑面部分与所述下唇边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宽度为1mm~10mm,若该轴向宽度尺寸偏小,会导致下唇边与内胆内壁面贴合面积不足、密封性不足的问题,而若该轴向宽度尺寸偏大,会导致下唇边与内胆内壁面吸合力过大而在热态状态下难以分离,开合盖阻力大、难以开盖的问题,此处,设计该轴向宽度为1mm~10mm,这样可以良好地保证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优选地,光滑面部分被设置为:与内胆内壁面贴合时,光滑面部分与内胆内壁面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宽度为3mm~7mm。更优选地,压力烹饪器具上盖的HT5077P盖板加上盖的排气阀总重为655g(克),在这个重量下,经过验证该光滑面部分与内胆内壁面最佳的接触高度(即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宽度)为5mm。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压力烹饪器具,包括上盖、密封圈和内胆,所述密封圈设于所述上盖上,其中,所述密封圈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或所述内胆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或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压力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微压饭煲或蒸汽煲。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压力烹饪器具,包括上盖、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及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所述密封圈设于所述上盖上,其中,所述密封圈下唇边的光滑面部分与所述内胆内壁面的光滑面部分对应,且所述下唇边的粗糙面部分与所述内胆内壁面的粗糙面部分对应。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或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压力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微压饭煲或蒸汽煲。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与密封圈的局部对应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压力烹饪器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所示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密封圈,11密封部,111下唇边,112被连接的一端,113自由端,114上唇边,12安装部,20内胆,21锅牙,22内壁面,31光滑面部分,32粗糙面部分,40盖板,50内盖,51盖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压力烹饪器具及其密封圈和其内胆。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10,包括密封部11,具体地,该密封部11包括用于与压力烹饪器具内胆20的内壁面22进行接触密封的下唇边111,下唇边111用于与内胆20内壁面22接触的表面包括光滑面部分31及粗糙面部分32。
值得说明的是,本方案所述的光滑面部分31并非特指绝对光滑表面,仅作为光滑面部分31相对于粗糙面部分32而言更光滑的区别性说明,而实际上,光滑面部分31仅需具有一定的平滑度以能够满足密封要求即可,光滑面部分31也可以理解为常规密封圈10的密封面。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10,其下唇边111用于与内胆20内壁面22进行接触密封的表面包括光滑面部分31和粗糙面部分32,当锅内起压之后,下唇边111在锅内气压的作用下向内胆20内壁面22贴紧,这时,下唇边111的光滑面部分31由于结构光滑而能够与内胆20内壁面22形成紧密贴合实现密封,保证起压后锅内蒸汽不会从下唇边111与内胆20内壁面22之间泄漏,当锅内热态状态时,即锅内压力大致等于锅外大气压,以使下唇边111不再因受锅内气压作用向内胆20内壁面22紧贴时,下唇边111的粗糙面部分32由于表面凹凸不平而使得气体容易进入到粗糙面部分32与内胆20内壁面22之间,以减小下唇边111与内胆20的贴合力,使下唇边111能更容易地与内胆20内壁面22分离,相对于下唇边111用于与内胆20进行接触密封的表面整体为光滑面的结构而言,本结构在锅内、外气压基本相当的时候,由于下唇边111与内胆20内壁面22吸合力较小,可实现盖板40依靠自身重力能自由落下,不再鼓起,以相应使压力烹饪器具上盖的盖牙51与内胆20的锅牙21不直接贴紧,避免吸锅问题,同时减少热态状态下的开盖摩擦力,以良好地实现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
更具体地,如图1、图2、图3、图6及图7所示,密封圈10还包括安装部12,安装部12用于与压力烹饪器具的上盖装配。
优选地,密封部11还包括上唇边114,上唇边114用于在压力烹饪器具的上盖与内胆20盖合时与内胆20的顶端抵靠以密封,其中,上唇边114与下唇边111相连并互呈角度,下唇边111处于自由状态时,下唇边111与内胆20内壁面22之间具有预设间隙,当上盖与内胆20盖合时,内胆20顶端推顶上唇边114使其发生一定程度的摆动,而上唇边114在摆动过程中带动下唇边111向外摆动并使下唇边111扫过预设间隙后抵顶在内胆20内壁面22上。
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粗糙面部分32包括磨砂面和/或设有凹凸纹路的表面。
在本方案中,设计粗糙面部分32包括磨砂面,具体如,对于密封圈10注塑成型的结构,通过在对应粗糙面部分32的模具处设计模具磨砂面结构,以使密封圈10在注塑过程中在该相应模具磨砂面处直接成型由磨砂面构造出的粗糙面部分32,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快捷方便的优点,和/或设计粗糙面部分32包括设有凹凸纹路的表面,具体如,可通过蚀刻、激光刻印或铣、削等方式在下唇边111表面的相应位置处制作出凹凸纹路以构造出粗糙面部分32,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快捷方便的优点,其中,由于磨砂面及凹凸纹路表面凹凸不平,这样,在粗糙面部分32与内胆20内壁面22贴合时,粗糙面部分32的凹陷部位与内胆20内壁面22之间会限定出可供气体进入的天然缝隙,利用天然缝隙向粗糙面部分32与内胆20内壁面22之间吸入气体,这样可以使粗糙面部分32与内胆20内壁面22之间的吸合力较小,以当内压未将下唇边111压向内胆20内壁面22时,即锅内热态状态时,下唇边111可容易地与内胆20内壁面22分离,可实现盖板40依靠自身重力能自由落下,不再鼓起,以相应使压力烹饪器具上盖的盖牙51与内胆20的锅牙21不直接贴紧,避免吸锅问题,同时减少热态状态下的开盖摩擦力,以良好地实现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粗糙面部分32位于光滑面部分31的上侧,这样,在密封圈10与内胆20内壁面22对应配合时,使得光滑面部分31与内胆20内壁面22之间的通道位于粗糙面部分32与内胆20内壁面22之间通道的上游位置,在锅内起压时,光滑面部分31与内胆20内壁面22贴合可以实现下唇边111与内胆20内壁面22之间整体密封,防止水汽进入下唇边111与内胆20内壁面22之间形成密封反作用力,可以使结构更具密封可靠性。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下唇边111为一端被连接(例如下唇边111的该一端被上唇边114连接或与上唇边114过渡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的结构,其中,光滑面部分31邻近下唇边111的该自由端,和/或粗糙面部分32邻近下唇边111的该被连接的一端112。其中,设计下唇边111为一端被连接、另一端为未被连接的自由端113的结构,这样的结构使得下唇边111挠曲变形能力强,下唇边111能在内胆20内压作用下发生挠曲变形以贴向内胆20内壁面22与之密封连接,其中,设计光滑面部分31邻近下唇边111的自由端,利用自由端部位挠度更大的特点,在锅内起压时,可使下唇边111的光滑面部分31能更容易地贴向内胆20内壁面22形成更紧密地密封,而设计粗糙面部分32邻近下唇边111被连接的一端,利用下唇边111被连接的一端挠度小于自由端的特点,在锅内热态时,利用下唇边111邻近被连接的一端的部位所具有的回弹力促使粗糙面部分32能更容易地与内胆20内壁面22分离,进而使下唇边111可容易地与内胆20内壁面22分离,实现盖板40依靠自身重力能自由落下,不再鼓起,以相应使压力烹饪器具上盖的盖牙51与内胆20的锅牙21不直接贴紧,避免吸锅问题,同时减少热态状态下的开盖摩擦力,以良好地实现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粗糙面部分32与光滑面部分31接壤,这样可以精简下唇边111的结构尺寸,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粗糙面部分32与光滑面部分31间隔设置。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粗糙面部分32的轴向长度H为2mm~8mm。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下唇边111设有直线段部位,该直线段部位的上缘通过弧形结构与上唇边114过渡连接,直线段部位下缘延伸至光滑面部位31的上缘处,其中,粗糙面部分32设于直线段部位上,且粗糙面部分32的轴向长度H可以理解为该直线段部位与该弧形结构的接壤处至光滑面部位31上缘的距离。
在本方案中,设计粗糙面部分32的轴向长度H为2mm~8mm,可良好地保证在锅内热态时,下唇边111能够有效地与内胆20内壁面22分离,实现盖板40依靠自身重力能自由落下,不再鼓起,以相应使压力烹饪器具上盖的盖牙51与内胆20的锅牙21不直接贴紧,避免吸锅问题,同时减少热态状态下的开盖摩擦力,以良好地实现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若设计粗糙面部分32的轴向长度H大于0mm小于2mm,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分离的辅助作用,但效果不明显,难以达到实现盖板40能够重力下落的效果,若设计粗糙面部分32的轴向长度H大于8mm,在确保实现盖板40能够重力下落的效果的前提下,无疑增大了下唇边111不必要的轴向长度尺寸要求,会对下唇边111的强度产生削弱影响,设计粗糙面部分32的轴向长度H为2mm~8mm,可在确保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的效果的同时,使得下唇边的尺寸更协调优化。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光滑面部分31被设置为:与内胆20内壁面22贴合时,光滑面部分31与内胆20内壁面22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宽度为1mm~10mm,若该轴向宽度尺寸偏小,会导致下唇边111与内胆20内壁面22贴合面积不足、密封性不足的问题,而若该轴向宽度尺寸偏大,会导致下唇边111与内胆20内壁面22吸合力过大而在热态状态下难以分离,开合盖阻力大、难以开盖的问题,此处,设计该轴向宽度为1mm~10mm,这样可以良好地保证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优选地,光滑面部分31被设置为:与内胆20内壁面22贴合时,光滑面部分31与内胆20内壁面22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宽度为3mm~7mm。更优选地,压力烹饪器具上盖的HT5077P盖板40加上盖的排气阀总重为655g(克),在这个重量下,经过验证该光滑面部分31与内胆20内壁面22最佳的接触高度(即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宽度)为5mm。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粗糙面部分32的形状与内胆20适配,和/或光滑面部分31呈逐渐向密封圈10中心倾斜的结构。
在本方案中,设计光滑面部分31呈逐渐向密封圈10中心倾斜的结构,这样,在锅内起压时,锅内压力作用使得下唇边111光滑面部分31的部位膨胀而使光滑面部分31向外移动与内胆20内壁面22适配并贴合,形成接触密封,保证起压之后不会漏气,在锅内热态时,下唇边111回弹使得光滑面部分31恢复至呈逐渐向密封圈10中心倾斜的结构,而使得光滑面部分31与内胆20内壁面22分离,这时,由于光滑面部分31与内胆20内壁面22之间的通道被打开,锅内蒸汽能够沿光滑面部分31与内胆20内壁面22之间的缝隙进一步进入到粗糙面部分32与内胆20内壁面22之间的天然缝隙中,使粗糙面部分32与内胆20内壁面22贴合力减小,可实现盖板40依靠自身重力能自由落下,不再鼓起,以相应使压力烹饪器具上盖的盖牙51与内胆20的锅牙21不直接贴紧,避免吸锅问题,同时减少热态状态下的开盖摩擦力,以良好地实现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由于粗糙面部分32与内胆20内壁面22即便贴合也会在两者间存在天然缝隙,因此设计粗糙面部分32的形状与内胆20适配,也可以实现粗糙面部分32与内胆20内壁面22容易分离,且通过设计粗糙面部分32的形状与内胆20适配,可以减小起压过程中下唇边111上的变形量,减小下唇边111回弹力引起的密封阻力,提升起压状态下的密封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所示,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10,密封圈10下唇边111的贴合面分段磨砂与光面处理,以对应构造出粗糙面部分32与光滑面部分31,本特征为行业首创,密封圈10下唇边111上半部分磨砂,下半部分光面,在保证压力烹饪器具工作状态不漏气的情况下彻底解决热态开合盖不良问题。
具体地,本设计主要体现在密封圈10局部表面处理上,具体为:将密封圈10与内胆20的配合面进行分段表面处理,上半部分为磨砂面以作为粗糙面部分32,下半部分为光面作为光滑面部分31。
当起压之后,密封圈10下半部分在气压的作用下会膨胀靠外表面与内胆20内壁面22贴紧,靠密封圈10下半部分外表面密封,因此密封圈10下半部分外表面必须做成适于与内胆20贴紧的光滑面结构,才能保证起压之后盖板40不会漏气。
热态的时候(锅内压力等于外面大气压,密封圈10下半部不再膨胀贴紧内胆20),但由于内锅与盖板40之间还充满高温蒸汽,此时盖板40与内胆20靠上端配合面接触,如果密封圈10上半部保持光滑面,盖板40不容易掉落,导致盖板40上浮使盖牙51与锅牙21保持扣紧,导致摩擦力太大难以开盖。
本方案对密封圈10分段表面处理后,上半部采用磨砂面,减小与内胆20的贴合力之后,在内外气压基本相当的时候,盖板4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可以自己落下,不再鼓起,从而使得盖牙51与锅牙21不直接贴紧,减少摩擦力,就可以在热态状态下也能顺利开盖。
优选地,HT5077P盖板40加排气阀总重为655g,在这个重量下,经验证下唇边111光滑面部分31与内胆20的接触高度为5mm,下唇边111上半部为磨砂面时,即为粗糙面部分32时,刚好可以保证加热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
优选地,本方案中磨砂面轴向长度控制在2mm~8mm。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20,内胆20具有锅口,内胆20的邻近锅口位置处设有锅牙21,优选地,内胆20为金属内胆,内胆20的内壁面22包括用于与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10下唇边111进行接触密封的光滑面部分31及粗糙面部分32。
值得说明的是,本方案所述的光滑面部分31并非特指绝对光滑表面,仅作为光滑面部分31相对于粗糙面部分32而言更光滑的区别性说明,而实际上,光滑面部分31仅需具有一定的平滑度以能够满足密封要求即可,光滑面部分31也可以理解为常规内胆20作为密封部11位的表面。
优选地,该内胆20的光滑面部分31及粗糙面部分32位于邻近锅口的位置处,以方便其与密封圈10的下唇边111配合。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20,其内壁面22包括用于与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10下唇边111进行接触密封的光滑面部分31和粗糙面部分32,当锅内起压之后,下唇边111在锅内气压的作用下向内胆20内壁面22贴紧,这时,内胆20内壁面22的光滑面部分31由于结构光滑而能够与下唇边111形成紧密贴合实现密封,保证起压后锅内蒸汽不会从下唇边111与内胆20内壁面22之间泄漏,当锅内热态状态时,即锅内压力大致等于锅外大气压,以使下唇边111不再因受锅内气压作用向内胆20内壁面22紧贴时,内胆20内壁面22的粗糙面部分32由于表面凹凸不平而使得气体容易进入到粗糙面部分32与下唇边111之间,以减小下唇边111与内胆20的贴合力,使下唇边111能更容易地与内胆20内壁面22分离,相对于内胆20内壁面22用于与下唇边111进行接触密封的表面整体为光滑面的结构而言,本结构在锅内、外气压基本相当的时候,由于下唇边111与内胆20内壁面22吸合力较小,可实现盖板40依靠自身重力能自由落下,不再鼓起,以相应使压力烹饪器具上盖的盖牙51与内胆20的锅牙21不直接贴紧,避免吸锅问题,同时减少热态状态下的开盖摩擦力,以良好地实现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
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粗糙面部分32包括磨砂面和/或设有凹凸纹路的表面。
在本方案中,设计粗糙面部分32包括磨砂面,具体如,对内胆20内壁面22的相应部位进行磨砂处理以制作出磨砂面,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快捷方便的优点,和/或设计粗糙面部分32包括设有凹凸纹路的表面,具体如,可通过蚀刻、激光刻印或铣、削等方式在内胆20内壁面22的相应位置处制作出凹凸纹路以构造出粗糙面部分32,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快捷方便的优点,其中,由于磨砂面及凹凸纹路表面凹凸不平,这样,在下唇边111与内胆20内壁面22的粗糙面部分32贴合时,粗糙面部分32的凹陷部位与下唇边111之间会限定出可供气体进入的天然缝隙,利用天然缝隙向粗糙面部分32与下唇边111之间吸入气体,这样可以使粗糙面部分32与下唇边111之间的吸合力较小,以当内压未将下唇边111压向内胆20内壁面22时,即锅内热态状态时,下唇边111可容易地与内胆20内壁面22分离,可实现盖板40依靠自身重力能自由落下,不再鼓起,以相应使压力烹饪器具上盖的盖牙51与内胆20的锅牙21不直接贴紧,避免吸锅问题,同时减少热态状态下的开盖摩擦力,以良好地实现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粗糙面部分32位于光滑面部分31的上侧。
在本方案中,设计粗糙面部分32位于光滑面部分31的上侧,这样,在密封圈10与内胆20内壁面22对应配合时,使得光滑面部分31与上唇边之间的通道位于粗糙面部分32与上唇边之间通道的上游位置,在锅内起压时,光滑面部分31与下唇边111贴合可以实现下唇边111与内胆20内壁面22之间整体密封,防止水汽进入下唇边111与内胆20内壁面22之间形成密封反作用力,可以使结构更具密封可靠性。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粗糙面部分32与光滑面部分31接壤,当然,粗糙面部分32也可与光滑面部分31间隔设置。
在本方案中,设计粗糙面部分32与光滑面部分31接壤,这样可以相应精简用于与内胆20内壁面22进行接触密封的下唇边111的结构尺寸,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粗糙面部分32与光滑面部分31间隔分布。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粗糙面部分32被设置为:与下唇边111贴合时,粗糙面部32与下唇边111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长度为2mm~8mm。
在本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粗糙面部分32与下唇边111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长度为2mm~8mm,需至少保证粗糙面部分32的轴向长度长于或等于该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长度,其中,通过设计粗糙面部分32与下唇111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长度为2mm~8mm,可良好地保证在锅内热态时,下唇边能够有效地与内胆内壁面分离,实现盖板依靠自身重力能自由落下,不再鼓起,以相应使压力烹饪器具上盖的盖牙51与内胆20的锅牙22不直接贴紧,避免吸锅问题,同时减少热态状态下的开盖摩擦力,以良好地实现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若设计粗糙面部分32与下唇边111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长度大于0mm小于2mm,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分离的辅助作用,但效果不明显,难以达到实现盖板能够重力下落的效果,若设计粗糙面部分32与下唇边111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长度大于8mm,在确保实现盖板40能够重力下落的效果的前提下,会导致下唇边111与内胆20内壁面22光滑贴合部位的轴向配合长度相对较短,不利于保证加热过程的气密性。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光滑面部分31被设置为:与下唇边111贴合时,光滑面部分31与下唇边111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宽度为1mm~10mm。
在本方案中,设计光滑面部分31被设置为与内胆20内壁面22贴合时,光滑面部分31与内胆20内壁面22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宽度为1mm~10mm,若该轴向宽度尺寸偏小,会导致下唇边111与内胆20内壁面22贴合面积不足、密封性不足的问题,而若该轴向宽度尺寸偏大,会导致下唇边111与内胆20内壁面22吸合力过大而在热态状态下难以分离,开合盖阻力大、难以开盖的问题,此处,设计该轴向宽度为1mm~10mm,这样可以良好地保证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优选地,光滑面部分31被设置为:与内胆20内壁面22贴合时,光滑面部分31与内胆20内壁面22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宽度为3mm~7mm。更优选地,压力烹饪器具上盖的HT5077P盖板40加上盖的排气阀总重为655g(克),在这个重量下,经过验证该光滑面部分31与内胆20内壁面22最佳的接触高度(即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宽度)为5mm。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压力烹饪器具,包括上盖、密封圈和内胆,上盖上设有盖牙51,密封圈设于上盖上,其中,密封圈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10,或内胆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20。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10或设置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20,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更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上盖包括盖板40和内盖50,盖板40与内盖50连接,密封圈10被盖板40装固实现相对固定,内盖50上设有盖牙51,盖牙51用于与内胆20上的锅牙21扣合。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密封圈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10时,用于与之配合的内胆被设置为:用于与密封圈10的下唇边111进行接触密封的内壁面为光滑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内胆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20时,用于与之配合的密封圈被设置为:用于与内胆20内壁面22进行接触密封的下唇边外表面为光滑表面。
可选地,压力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微压饭煲或蒸汽煲。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压力烹饪器具,包括上盖、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10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20,上盖上设有盖牙51,密封圈10设于上盖上,其中,密封圈10下唇边111的光滑面部分31与内胆20内壁面22的光滑面部分31对应,且下唇边111的粗糙面部分32与内胆20内壁面22的粗糙面部分32对应。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10或设置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20,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更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上盖包括盖板40和内盖50,盖板40与内盖50连接,密封圈10被盖板40装固实现相对固定,内盖50上设有盖牙51,盖牙51用于与内胆20上的锅牙21扣合。
可选地,压力烹饪器具为电压力烹饪器具、微压饭煲或蒸汽煲。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压力烹饪器具及其密封圈和其内胆,相对于下唇边用于与内胆进行接触密封的表面整体为光滑面的结构而言,本结构在锅内、外气压基本相当的时候,由于下唇边与内胆内壁面吸合力较小,可实现盖板依靠自身重力能自由落下,不再鼓起,以相应使压力烹饪器具上盖的盖牙与内胆的锅牙不直接贴紧,避免吸锅问题,同时减少热态状态下的开盖摩擦力,以良好地实现加热过程(即锅内起压过程)不漏气,排气后热态可顺利开合盖。
在本发明中,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部,用于与所述压力烹饪器具的上盖连接;
密封部,包括用于与所述压力烹饪器具内胆的内壁面进行接触密封的下唇边,所述下唇边用于与所述内胆内壁面接触的表面包括光滑面部分及粗糙面部分;
所述粗糙面部分位于所述光滑面部分的上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粗糙面部分包括磨砂面和/或设有凹凸纹路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唇边为一端被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的结构,其中,所述光滑面部分邻近所述下唇边的所述自由端,和/或所述粗糙面部分邻近所述下唇边被连接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粗糙面部分与所述光滑面部分接壤,或所述粗糙面部分与所述光滑面部分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粗糙面部分的轴向长度为2mm~8m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粗糙面部分的形状与所述内胆适配,和/或所述光滑面部分呈逐渐向所述密封圈中心倾斜的结构。
7.一种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胆具有锅口,所述内胆的内壁面包括用于与所述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下唇边进行接触密封的光滑面部分及粗糙面部分;
所述粗糙面部分位于所述光滑面部分的上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其特征在于,
所述粗糙面部分包括磨砂面和/或设有凹凸纹路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其特征在于,
所述粗糙面部分与所述光滑面部分接壤,或所述粗糙面部分与所述光滑面部分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其特征在于,
所述粗糙面部分被设置为:与所述下唇边贴合时,所述粗糙面部分与所述下唇边相互贴合部位的轴向长度为2mm~8mm。
11.一种压力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密封圈和内胆,所述密封圈设于所述上盖上,其中,所述密封圈为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或所述内胆为如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
12.一种压力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密封圈及如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内胆,所述密封圈设于所述上盖上,其中,所述密封圈下唇边的光滑面部分与所述内胆内壁面的光滑面部分对应,且所述下唇边的粗糙面部分与所述内胆内壁面的粗糙面部分对应。
CN201711354213.4A 2017-12-15 2017-12-15 压力烹饪器具及其密封圈和其内胆 Active CN1099248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54213.4A CN109924867B (zh) 2017-12-15 2017-12-15 压力烹饪器具及其密封圈和其内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54213.4A CN109924867B (zh) 2017-12-15 2017-12-15 压力烹饪器具及其密封圈和其内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24867A CN109924867A (zh) 2019-06-25
CN109924867B true CN109924867B (zh) 2021-07-20

Family

ID=66980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54213.4A Active CN109924867B (zh) 2017-12-15 2017-12-15 压力烹饪器具及其密封圈和其内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248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38582B (zh) * 2019-08-27 2022-03-15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吸胆烹饪器具
CN112438583B (zh) * 2019-08-27 2022-12-06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防吸胆功能的烹饪器具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08575A (ja) * 1999-04-28 2000-11-07 Zojirushi Corp 圧力調理器のシール構造
CN204169632U (zh) * 2014-09-02 2015-02-25 浙江炬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锅密封圈
CN204765009U (zh) * 2015-07-21 2015-11-18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压力锅及其内锅
CN205458018U (zh) * 2016-01-28 2016-08-17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热锅
CN206284813U (zh) * 2016-10-10 2017-06-3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08575A (ja) * 1999-04-28 2000-11-07 Zojirushi Corp 圧力調理器のシール構造
CN204169632U (zh) * 2014-09-02 2015-02-25 浙江炬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锅密封圈
CN204765009U (zh) * 2015-07-21 2015-11-18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压力锅及其内锅
CN205458018U (zh) * 2016-01-28 2016-08-17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热锅
CN206284813U (zh) * 2016-10-10 2017-06-3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24867A (zh) 2019-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24867B (zh) 压力烹饪器具及其密封圈和其内胆
KR101272819B1 (ko) 음식 용기용 진공 패킹
CN101828863B (zh) 一种电蒸箱内胆密封装置
WO2018090556A1 (zh) 一种储物盒
CN113662423B (zh) 一种具负压真空状态的压力锅
CN207532306U (zh) 电饭煲密封盖及电饭煲内胆和电饭煲
CN206080457U (zh) 一种洗碗机
CN204169632U (zh) 一种高压锅密封圈
CN216454451U (zh) 一种新型保温钛杯真空穴结构
CN210540804U (zh) 门封圈结构及蒸烤装置
WO2018227826A1 (zh) 一种门封胶条
CN107939973B (zh) 烹饪器密封圈及烹饪器
CN209965496U (zh) 一种聚乳酸pla餐盒盖
TWI441608B (zh) Built-in universal pressure cooker lid
CN207450700U (zh) 真空保鲜盒
CN209863348U (zh) 一种安全的压力烹饪器具
CN207220670U (zh) 烹饪器具
CN210446687U (zh) 烹饪器具
CN219125952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7984732U (zh) 电机轴密封结构
CN112438583B (zh) 一种具有防吸胆功能的烹饪器具
CN102824101A (zh) 压力支撑加强型盖封装体以及具备其的压力烹调器
CN209091000U (zh) 一种密封性好的食品加工机
CN215457387U (zh) 一种用于电烤箱的密封结构
CN207146860U (zh) 防止凝露的配管盖板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