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05505A - 壳体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壳体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05505A
CN109905505A CN201910214682.9A CN201910214682A CN109905505A CN 109905505 A CN109905505 A CN 109905505A CN 201910214682 A CN201910214682 A CN 201910214682A CN 109905505 A CN109905505 A CN 1099055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teral wall
wall
hole
inner sidewall
bottom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1468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05505B (zh
Inventor
唐义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1468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05505B/zh
Publication of CN109905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0550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77795 priority patent/WO2020187030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055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055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4Cases; Covers
    • H01H13/06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8Telephone s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hips, mines, or other places exposed to adverse environ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壳体及电子设备,该壳体包括底壁、外侧壁及内侧壁,外侧壁与内侧壁立于底壁同侧并相对间隔设置,以使得外侧壁、内侧壁与底壁形成第一容纳空间,底壁对应第一容纳空间开设有贯穿底壁的贯穿孔,贯穿孔连通于第一容纳空间,外侧壁远离内侧壁的一侧受到外力作用时,贯穿孔作为外侧壁朝着靠近内侧壁的方向发生形变的形变空间。通过上述方式,在底壁靠近外侧壁的位置开设贯穿孔,一方面,局部切断了外侧壁与底壁的连接关系,降低了外侧壁的局部强度;另一方面,贯穿孔也为外侧壁提供了一个发生形变的形变空间,增加了外侧壁的形变量,从而降低了外侧壁形变的难度。

Description

壳体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壳体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设备(比如手机)一般使用机械按键来实现开关机、音量调节等功能,这样就需要在机身上开设安装孔以嵌装机械按键,安装孔的存在一方面影响了电子设备的整体美观,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电子设备进水等问题。
随着全面屏的不断普及,电子设备也越来越趋向于少(或不)开设上述安装孔,而是将机械按键设置于机身内,或采用其他的诸如压力触控按键来替代机械按键,这样就需要用户的按压动作能够经机身传递至按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该壳体包括底壁、外侧壁及内侧壁,外侧壁与内侧壁立于底壁同侧并相对间隔设置,以使得外侧壁、内侧壁与底壁形成第一容纳空间,底壁对应第一容纳空间开设有贯穿底壁的贯穿孔,贯穿孔连通于第一容纳空间,外侧壁远离内侧壁的一侧受到外力作用时,贯穿孔作为外侧壁朝着靠近内侧壁的方向发生形变的形变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及压力触控组件,壳体包括底壁、外侧壁及内侧壁,外侧壁与内侧壁立于底壁同侧并相对间隔设置,以使得外侧壁、内侧壁与底壁形成第一容纳空间,底壁对应第一容纳空间开设有贯穿底壁的贯穿孔,贯穿孔连通于第一容纳空间,压力触控组件容置于第一容纳空间并贴设于外侧壁,以在外侧壁远离内侧壁的一侧受到外力作用时,贯穿孔作为外侧壁朝着靠近内侧壁的方向发生形变的形变空间,从而触发压力触控组件。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壳体包括底壁、外侧壁及内侧壁,外侧壁与内侧壁立于底壁同侧并相对间隔设置,以使得外侧壁、内侧壁与底壁形成第一容纳空间,底壁对应第一容纳空间开设有贯穿底壁的贯穿孔,贯穿孔连通于第一容纳空间,外侧壁远离内侧壁的一侧受到外力作用时,贯穿孔作为外侧壁朝着靠近内侧壁的方向发生形变的形变空间。通过上述方式,在底壁靠近外侧壁的位置开设贯穿孔,一方面,局部切断了外侧壁与底壁的连接关系,降低了外侧壁的局部强度;另一方面,贯穿孔也为外侧壁提供了一个发生形变的形变空间,增加了外侧壁的形变量,从而降低了外侧壁形变的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壳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图2中壳体沿着IV-IV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2中壳体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图2中壳体又一种实施方式沿着IV-IV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图1中压力触控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8是图1中电子设备沿着VIII-VIII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图8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随着全面屏的不断普及,电子设备也越来越趋向于少(或不)开设用于嵌装机械按键的安装孔,而是将机械按键设置于机身内,或采用其他的诸如压力触控按键来替代机械按键,这样就需要用户的按压动作能够经机身传递至按键。因此,不论是机械按键,还是压力触控按键,当用户按压机身对应于上述按键的按压区域时,该按压区域需要发生形变,以使得用户能够触及上述按键,相应的按压动作也能够被电子设备检测。显然,当上述按键内置于机身之后,上述按压区域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及形变量大小影响着上述按键的灵敏度,同时也影响着电子设备在该按压区域的结构强度。为此,本申请提出了如下实施例。
本申请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其中,本申请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进一步地,基于上述描述,本申请以压力触控按键内置于手机的机身为例进行说明。
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包括壳体11及压力触控组件12,壳体11可以用于放置或安装一些诸如显示屏、电池、摄像头及处理器等功能部件,压力触控组件12内置于壳体11,并贴设于壳体11的内壁,以在用户按压壳体11对应于压力触控组件12的按压区域时,触及压力触控组件12,从而实现相应的功能。例如:压力触控组件12可以对应于手机的电源键,用户按压壳体11并触及压力触控组件12时,可以实现手机的开机、关机等功能。再例如:压力触控组件12可以对应于手机游戏的虚拟按键,用户按压壳体11并触及压力触控组件12时,可以实现游戏中人物的行走、奔跑、射击及换装等操作。
参阅图2,图2是图1中壳体11的结构示意图。
壳体11包括底壁111、外侧壁112及内侧壁113,外侧壁112与内侧壁113立于底壁111同侧并相对间隔设置,以使得外侧壁112、内侧壁113与底壁111形成第一容纳空间114,底壁111对应第一容纳空间114开设有贯穿底壁111的贯穿孔115,贯穿孔115连通于第一容纳空间114,外侧壁112远离内侧壁113的一侧受到外力作用时,贯穿孔115作为外侧壁112朝着靠近内侧壁113的方向发生形变的形变空间。
其中,本申请可以定义:外侧壁112对应第一容纳空间114及贯穿孔115的部分为壳体11上供用户按压的按压区域,图2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为用户按压壳体11的按压区域产生外力作用的方向,也即是外侧壁112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方向。
相较于普通的外侧壁112与底壁111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本实施例在底壁111靠近外侧壁112的位置开设贯穿孔115,如图2所示。一方面,局部切断了外侧壁112与底壁111的连接关系,降低了外侧壁112的局部强度;另一方面,贯穿孔115也为外侧壁112提供了一个发生形变的形变空间,增加了外侧壁112的形变量,从而降低了外侧壁112形变的难度。
本实施例中,外侧壁112、内侧壁113与底壁111为一体成型件,从而降低壳体11的制造成本。
本实施例中,内侧壁113连接于外侧壁112,以在降低壳体11上按压区域的局部强度时,增加壳体11上其他非按压区域的强度,从而保证壳体11的整体强度。进一步地,内侧壁113可以与外侧壁112围绕形成一个诸如长圆形的环形区域,以使得第一容纳空间114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如图2所示,从而避免电子设备10内的其他功能部件干涉第一容纳空间114及其中容纳的功能部件。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内侧壁113也可以不与外侧壁112连接,例如:内侧壁113沿着平行于外侧壁112的方向朝着两边延伸,也即是,内侧壁113平行于外侧壁112,这样能够简化壳体11的结构,并降低壳体11的制造成本。
共同参阅图2至图4,图3是图2中壳体11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图2中壳体11沿着IV-IV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外侧壁112包括第一侧壁面1121及第二侧壁面1122,第一侧壁面1121远离内侧壁113,用于供用户对外侧壁112进行按压,第二侧壁面1122靠近内侧壁113。
可选地,第一侧壁面1121为弧面,以增加用户触摸、按压的手感;第二侧壁面1122为直面,如图4所示,以简化加工,从而降低壳体11的制造成本。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侧壁面1122也可以为弧面,如图5所示,这样能够减小外侧壁112的局部厚度,从而进一步降低按压区域的局部强度,进而使得外侧壁112发生形变更加容易。
本实施例中,贯穿孔115可以是诸如长圆形的条形孔,如图3所示,其长度L影响着外侧壁112在箭头A所示的方向上的形变量。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能受到电子设备10中其他结构的影响,贯穿孔115也可以是异形孔。
其中,贯穿孔115对应底壁111有第一孔壁面1151及第二孔壁面1152,第一孔壁面1151靠近外侧壁112,第二孔壁面1152靠近内侧壁113,如图4所示,且第一孔壁面1151与外侧壁112的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阈值。
本实施例以贯穿孔115为长圆形孔为例进行说明,此时,第一孔壁面1151平行于外侧壁112,第二孔壁面1152平行于第一孔壁面1151,第一孔壁面1151与外侧壁112的距离如图4中T所示,也即是第一孔壁面1151与第二侧壁面1122的距离。当然,在其他一些贯穿孔115为异形孔的实施例中,距离T可以是一个平均值。如前所述,贯穿孔115的长度L影响着外侧壁112在箭头A所示的方向上的形变量;同样地,距离T的大小也影响着外侧壁112在箭头A所示的方向上的形变量。其中,长度L越大,距离T越小,壳体11在该按压区域的局部强度越小;相应地,外侧壁112发生形变也越容易。换句话说,贯穿孔115的大小与外侧壁112的局部强度大小及其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有关。因此,距离阈值可以根据外侧壁112的局部强度大小、形变的难易程度及长度L等参数而设计。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孔壁面1151也可以为弧面,如图5所示,这样能够进一步降低按压区域的局部强度,从而使得外侧壁112发生形变更加容易。在其他另一些实施例中,贯穿孔115还可以继续朝着外侧壁112的方向扩张,如图6所示,这样能够进一步降低按压区域的局部强度,从而使得外侧壁112发生形变更加容易。
进一步地,第二孔壁面1152与第一孔壁面1151的距离影响着外侧壁112在箭头A所述方向上允许的最大形变量,以使得外侧壁112不会发生损坏。例如:如果外侧壁112承受的外力过大(比如手机跌落的情况),使得第一孔壁面1151抵接于第二孔壁面1152,那么外侧壁112将被止挡而无法继续发生形变,从而使得壳体11得到保护。
可选地,外侧壁112远离底壁111的自由端朝着内侧壁113延伸形成凸起部116,此时,凸起部116凸出于第二侧壁面1122,如图4所示,以增加壳体11在按压区域的防水效果。
本实施例中,外侧壁112朝着远离凸起部116的方向延伸并与底壁111形成第二容纳空间117,第二容纳空间117与第一容纳空间114位于底壁111相对的两侧,并经贯穿孔115连通。此时,外侧壁112与底壁111在贯穿孔115处是完全断开的,如图4所示,从而达到降低按压区域的局部强度的目的,进而使得外侧壁112发生形变更加容易。其中,第二容纳空间117能够用于放置电子设备10的显示屏(图中未示出)。
参阅图7,图7是图1中压力触控组件12的分解示意图。
压力触控组件12包括支撑件121、柔性电路板122及压电薄膜123,柔性电路板122绕设于支撑件121,此时,柔性电路板122呈如图7所示的U型结构,压电薄膜123贴设于柔性电路板122远离支撑件121的一面,并与柔性电路板122电连接。其中,压电薄膜123发生形变时产生电流,该电流经柔性电路板122传递至电子设备10的处理器,以实现相应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压电薄膜一般对应力应变非常敏感的特点,例如:厚度为28μm的聚偏氟乙烯(PVDF)高分子膜的灵敏度典型值为10~15mV/微应变。本申请中所述的形变可以是微小形变,具体大小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即可。
支撑件1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211、第二表面1212及第三表面1213,第三表面1213夹在第一表面1211与第二表面1212之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可选地,支撑件121的数量为多个,柔性电路板122绕设于支撑件121时,多个支撑件121间隔排布,如图7所示。由于支撑件121间隔排布,两两之间留有缝隙,那么压电薄膜123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过程中,不仅会带动柔性电路板122发生形变,还会使得多个支撑件121发生相对位移,从而减小按压薄膜123发生形变的阻力,进而增加压力触控组件12的灵敏度。本实施例中,以支撑件121的数量为三个为例进行说明,也即是,支撑件121为三段式结构。进一步地,支撑件121之间的距离为0~1.0mm,本实施例中该距离为0.5mm为例进行说明。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121也可以是一体成型件,具有一定弹性、刚性及强度,在压电薄膜123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过程中,支撑件121作为一个整体随之发生形变,这样也能够使得压力触控组件12获得不错的灵敏度,还能够避免柔性电路板122及压电薄膜123发生不必要的弯折。
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柔性电路板122包括首尾顺次相连的第一柔性段1221、第二柔性段1222及第三柔性段1223,在柔性电路板122绕设于支撑件121时,第一柔性段1221贴设于第一表面1211,第二柔性段1222贴设于第二表面1212,从而使得柔性电路板122弯折成如图7所示的U型结构。
可选地,柔性电路板122通过泡棉、双面胶、胶水等与支撑件121粘接,以增加两者之间的贴合度。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121开设有卡槽类结构,柔性电路板122插设于卡槽,以使得柔性电路板122贴设于支撑件121。
可选地,第一柔性段1221与第二柔性段1222之间开设有缺口1224,并在柔性电路板122绕设于支撑件121时,缺口1224对应第三表面1213。由于压电薄膜123的形变方向(近似)垂直于支撑件121的第一表面1211,且柔性电路板122绕设于支撑件121之后,柔性电路板122呈U型结构,如果第一柔性段1221与第二柔性段1222在U型结构的底部是全部连接的,那么这种结构将阻碍柔性电路板122随之发生形变。对此,如果针对性地在柔性电路板122上开设缺口1224,使得上述U型结构的底部不是全部连接的,如图7所示,那么这种结构将有效地便于柔性电路板122发生形变。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缺口1224也可以是不连续的间断孔。
共同参阅图8至图9,图8是图1中电子设备10沿着VIII-VIII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9是图8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压力触控组件12容置于第一容纳空间114并贴设于外侧壁112,用户在按压外侧壁112时,能够触及压力触控组件12,从而实现相应的功能。
可选地,压力触控组件12通过泡棉、双面胶、胶水等与外侧壁112粘接,以增加两者之间的贴合度,使得压力触控组件12能够更好地感应外侧壁112的形变。
具体地,在压力触控组件12容置于第一容纳空间114时,压电薄膜123贴设于第二侧壁面1122,第三柔性段1223铺设于内侧壁113远离底壁111的一面,以在第一侧壁面1121受外力作用,使得外侧壁112发生形变时,带动压电薄膜123发生形变以产生电流。承前所述,由于在底壁111靠近外侧壁112的位置开设贯穿孔115,不仅局部切断了外侧壁112与底壁111的连接关系,降低了外侧壁112的局部强度;而且为外侧壁112提供了一个发生形变的形变空间,增加了外侧壁112的形变量,从而降低了外侧壁112形变的难度,使得压电薄膜123也能够更好地随之发生形变,进而增加了压力触控组件12的灵敏度,提高了电子设备10的体验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通过在底壁靠近外侧壁的位置开设贯穿孔,一方面,局部切断了外侧壁与底壁的连接关系,降低了外侧壁的局部强度;另一方面,贯穿孔也为外侧壁提供了一个发生形变的形变空间,增加了外侧壁的形变量,从而降低了外侧壁形变的难度。进一步地,由于外侧壁更加容易发生形变,使得压电薄膜也能够更好地随之发生形变,从而增加了压力触控组件的灵敏度,提高了电子设备的体验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壁、外侧壁及内侧壁,所述外侧壁与所述内侧壁立于所述底壁同侧并相对间隔设置,以使得所述外侧壁、所述内侧壁与所述底壁形成第一容纳空间,所述底壁对应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开设有贯穿所述底壁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连通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所述外侧壁远离所述内侧壁的一侧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述贯穿孔作为所述外侧壁朝着靠近所述内侧壁的方向发生形变的形变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孔对应所述底壁有第一孔壁面及第二孔壁面,所述第一孔壁面靠近所述外侧壁,所述第二孔壁面靠近所述内侧壁,且所述第一孔壁面与所述外侧壁的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壁远离所述底壁的自由端朝着所述内侧壁延伸形成凸起部,所述外侧壁包括第一侧壁面及第二侧壁面,所述第一侧壁面远离所述内侧壁,所述第二侧壁面靠近所述内侧壁,所述凸起部凸出于所述第二侧壁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壁朝着远离所述凸起部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底壁形成第二容纳空间,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位于所述底壁相对的两侧,并经所述贯穿孔连通。
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及压力触控组件,所述壳体包括底壁、外侧壁及内侧壁,所述外侧壁与所述内侧壁立于所述底壁同侧并相对间隔设置,以使得所述外侧壁、所述内侧壁与所述底壁形成第一容纳空间,所述底壁对应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开设有贯穿所述底壁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连通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所述压力触控组件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并贴设于所述外侧壁,以在所述外侧壁远离所述内侧壁的一侧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述贯穿孔作为所述外侧壁朝着靠近所述内侧壁的方向发生形变的形变空间,从而触发所述压力触控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孔对应所述底壁有第一孔壁面及第二孔壁面,所述第一孔壁面靠近所述外侧壁,所述第二孔壁面靠近所述内侧壁,且所述第一孔壁面与所述外侧壁的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壁远离所述底壁的自由端朝着所述内侧壁延伸形成凸起部,所述外侧壁包括第一侧壁面及第二侧壁面,所述第一侧壁面远离所述内侧壁,所述第二侧壁面靠近所述内侧壁,所述凸起部凸出于所述第二侧壁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触控组件包括支撑件、柔性电路板及压电薄膜,所述支撑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首尾顺次相连的第一柔性段、第二柔性段及第三柔性段,所述柔性电路板绕设于所述支撑件,以使得所述第一柔性段贴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柔性段贴设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压电薄膜贴设于所述第一柔性段远离所述支撑件的一面并与所述柔性电路板电连接,在所述压力触控组件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时,所述压电薄膜贴设于所述第二侧壁面,所述第三柔性段铺设于所述内侧壁远离所述底壁的一面,以在所述第一侧壁面受外力作用,使得所述外侧壁发生形变时,带动所述压电薄膜发生形变以产生电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柔性电路板绕设于所述支撑件时,多个所述支撑件间隔排布,以在所述压电薄膜发生形变时,多个所述支撑件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使得所述支撑件跟随所述压电薄膜发生形变。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段与所述第二柔性段之间开设有缺口,所述支撑件进一步包括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夹在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并在所述柔性电路板绕设于所述支撑件时,所述缺口对应所述第三表面。
CN201910214682.9A 2019-03-20 2019-03-20 壳体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99055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14682.9A CN109905505B (zh) 2019-03-20 2019-03-20 壳体及电子设备
PCT/CN2020/077795 WO2020187030A1 (zh) 2019-03-20 2020-03-04 壳体、中框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14682.9A CN109905505B (zh) 2019-03-20 2019-03-20 壳体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05505A true CN109905505A (zh) 2019-06-18
CN109905505B CN109905505B (zh) 2020-09-04

Family

ID=66953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14682.9A Active CN109905505B (zh) 2019-03-20 2019-03-20 壳体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05505B (zh)
WO (1) WO2020187030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59872A (zh) * 2019-08-19 2019-11-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WO2020187030A1 (zh) * 2019-03-20 2020-09-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中框及电子设备
CN112311921A (zh) * 2020-10-26 2021-02-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电子设备
CN112506269A (zh) * 2019-09-16 2021-03-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10295B2 (ja) * 2011-03-15 2015-11-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CN107465983A (zh) * 2016-06-03 2017-12-12 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 Mems麦克风及其制备方法
US20180002160A1 (en) * 2016-06-30 2018-01-04 Cirrus Logic International Semiconductor Ltd. Mems device and process
US20180272795A1 (en) * 2017-03-27 2018-09-27 Asustek Computer Inc.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ver thereof
JP2018179544A (ja) * 2017-04-04 2018-11-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携帯型電子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97159B2 (ja) * 2012-06-07 2015-10-21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防水用押釦スイッチ部材
CN103515134A (zh) * 2012-06-20 2014-01-1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按键薄膜及具有按键薄膜的电子设备
CN106790864A (zh) * 2016-12-20 2017-05-3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06952764B (zh) * 2017-03-06 2019-04-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按键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09905505B (zh) * 2019-03-20 2020-09-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10295B2 (ja) * 2011-03-15 2015-11-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CN107465983A (zh) * 2016-06-03 2017-12-12 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 Mems麦克风及其制备方法
US20180002160A1 (en) * 2016-06-30 2018-01-04 Cirrus Logic International Semiconductor Ltd. Mems device and process
US20180272795A1 (en) * 2017-03-27 2018-09-27 Asustek Computer Inc.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ver thereof
JP2018179544A (ja) * 2017-04-04 2018-11-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携帯型電子機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87030A1 (zh) * 2019-03-20 2020-09-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中框及电子设备
CN110459872A (zh) * 2019-08-19 2019-11-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0459872B (zh) * 2019-08-19 2021-07-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US12027757B2 (en) 2019-08-19 2024-07-02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Housing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506269A (zh) * 2019-09-16 2021-03-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CN112311921A (zh) * 2020-10-26 2021-02-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05505B (zh) 2020-09-04
WO2020187030A1 (zh) 2020-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05505A (zh) 壳体及电子设备
US10429897B2 (en) Foldable terminal
EP3270574B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eal member
US9615473B2 (en)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KR101587138B1 (ko) 이동 단말기
US8947882B2 (e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mobile terminal using the same
US8144475B2 (en) Electrical components coupled to circuit boards
EP2773086B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tructure for inserting card type external device
KR20170081347A (ko) 전자 디바이스
KR20090127633A (ko) 휴대 단말기
KR20170081345A (ko) 전자 디바이스
EP2947539B1 (en) Watch type mobile terminal and mobile terminal system having the same
US8717296B2 (en) Mouse with detachable cover
US960569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holding element
KR20140113853A (ko) 단말기 케이스
US9552021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06961791B (zh) 一种模块化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09076274A (zh) 电子设备
KR200453310Y1 (ko) 안테나가 탑재된 다기능 젠더
KR20160100732A (ko) 전자기기
US8993909B2 (en) Button structure
KR200476384Y1 (ko) 분리 가능한 휴대단말기용 케이스
KR101789536B1 (ko) 이동 단말기
KR100630357B1 (ko) 휴대 전화 단말기
CN109917854A (zh) 电子设备、触控屏、物理键盘及触控屏的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