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91998A -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91998A
CN109891998A CN201780065423.3A CN201780065423A CN109891998A CN 109891998 A CN109891998 A CN 109891998A CN 201780065423 A CN201780065423 A CN 201780065423A CN 109891998 A CN109891998 A CN 1098919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ta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transmission
waiting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6542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91998B (zh
Inventor
马岳林
菅谷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riority to CN20231055596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67847A/zh
Publication of CN1098919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919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919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919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downlink, i.e. towards the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4Scheduled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控制多用户环境中的信道接入动作的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通过从AP发送的触发帧控制在多用户(MU)模式终止之后的各个STA的信道接入动作,从而防止MU模式刚刚终止之后的冲突。此外,在AP发送触发帧时使用的竞争窗口(CW)被设定成小于各个STA的CW,从而使触发帧优先被发送,从而使得与单用户(SU)模式下的通信相比,优先级较高地进行MU模式下的通信。此外,通过不重置模式切换时的各个STA的CW,缩短从MU模式的终止开始的发送等待时间。

Description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涉及控制多用户环境下的信道接入操作的通信设备以及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以IEEE 802.11等为代表的无线LAN中,通过引入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FDMA)和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可以实现通信速度的提高(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这里,在OFDM(其为其中多项数据被分配给“正交的”,即不相互干扰的频率子载波的多载波方式)中,通过对各个子载波进行逆快速傅里叶变换(FFT),频率轴上的各个子载波可被转换成时间轴上的信号并被传送。OFDMA是其中不是一个通信站占用OFDM信号的所有子载波,而是频率轴上的子载波集被分配给多个通信站以使得在多个通信站之间共享子载波的多址接入方式。
此外,MIMO是通过设置在发送器侧和接收器侧双方处的多个天线元件来实现空间复用流的通信方式。可以说MU-MIMO是其中在多个用户之间共享空间轴上的无线资源的空分多址接入方式。
利用OFDMA或MU-MIMO的通信被称为多用户(MU)模式。与此相反,没有多址接入的一对一通信被称为单用户(SU)模式。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 5437307B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使多用户环境下的信道接入操作的更好控制成为可能的优异的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问题的解决方案
鉴于上面说明的问题,发明了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一方面是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发送其中记载与其它终端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的帧。
按照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二方面,按照第一方面的通信设备被配置成起接入点的作用,并且在向下属终端通知多用户发送的许可的所述帧中记载指定在所述多用户发送结束之后的终端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按照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三方面,按照第二方面的通信设备被配置成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向各个终端指定比在所述多用户发送结束之后、所述通信设备进行下次多用户发送的情况下的发送等待时间长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按照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四方面,按照第二方面的通信设备被配置成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指定针对每个终端不同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按照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五方面,按照第二方面的通信设备被配置成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指定与所述终端的发送次数相应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按照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六方面,按照第五方面的通信设备被配置成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指定发送等待时间使得与发送次数较大的终端相比,发送次数较小的终端具有较短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按照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七方面,按照第五方面的通信设备被配置成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对于进行数据重发的终端,指定比其它终端的发送等待时间短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按照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八方面,按照第二方面的通信设备被配置成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对于被允许进行多用户发送的终端,指定比进行数据重发的终端的剩余发送等待时间长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按照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九方面,按照第二方面的通信设备被配置成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有利于所述多用户发送的类别、以及对于所述终端指定在所述多用户发送结束之后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按照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十方面,按照第九方面的通信设备被配置成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对于所述终端,指定与所述类别相应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按照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十一方面,按照第九方面的通信设备被配置成在其中指定具有较高优先级的类别的帧中,记载指定比在指定具有较低优先级的类别的情况下设定的发送等待时间的剩余时间短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十二方面是一种通信方法,包括:发送其中记载与其它终端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的帧的步骤。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十三方面是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基于在接收的帧中记载的、与所述通信设备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设定在进行与所述接收的帧相关的通信处理之后的发送等待时间。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十四方面是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发送其中记载与在下次帧发送时的所述通信设备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的帧。
按照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十五方面,按照第十四方面的通信设备被配置成起接入点的作用,并且在向下属终端通知多用户发送的许可的所述帧中记载与在下次帧发送时的所述通信设备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
按照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十六方面,按照第十五方面的通信设备被配置成在所述帧被发送之后暂时不发送下一帧的情况下,记载预定值作为所述信息。
按照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十七方面,按照第十五方面的通信设备被配置成还在所述帧中,记载与在所述终端通过多用户发送而发送的帧的重发时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
按照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十八方面,按照第十六方面的通信设备被配置成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有利于所述多用户发送的类别、以及关于与所述类别相应的重发时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十九方面是一种通信方法,包括:发送其中记载与在下次帧发送时的自身通信设备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的帧的步骤。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二十方面是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基于在接收的帧中记载的、与所述帧的发送源的下次帧发送时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设定在进行与所述接收的帧相关的通信处理之后的所述通信设备的发送等待时间。
发明的有益效果
按照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可以提供在存在多个终端的多用户环境下,能够作为接入点更好地控制下属终端的信道接入操作的优异的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按照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可以提供在存在多个终端的多用户环境下,能够更好地控制自身终端的信道接入操作的优异的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注意,记载在本说明书中的效果仅仅是例子,并且本发明的效果不限于此。此外,还存在本发明进一步提供除上述效果以外的附加效果的情况。
根据基于后面将说明的实施例和附图的详细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晰。
附图说明
图1是图解说明在无线LAN网络中进行模式切换时的通信序列例子的示图。
图2是图解说明在无线LAN网络中进行模式切换时的通信序列例子的示图。
图3是图解说明在无线LAN网络中进行模式切换时的通信序列例子的示图。
图4是图解说明无线LAN系统的构成例子的示图。
图5是图解说明通信设备500的构成例子的示图。
图6是图解说明无线LAN系统内的操作过程的流程图。
图7是图解说明触发帧的构成例子的示图。
图8是图解说明依据AP的裁量设定各个STA的CW的参数值的通信序列例子(依据发送次数的CW设定)的示图。
图9是图解说明依据AP的裁量设定各个STA的CW的参数值的通信序列例子(依据重发的CW设定)的示图。
图10是图解说明AC等级的优先级的示图。
图11是图解说明依据AP的裁量设定各个STA的CW的参数值的通信序列例子(按照AC等级的CW设定)的示图。
图12是图解说明AP发送触发帧时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3是图解说明触发帧的构成例子的示图。
图14是图解说明依据STA的裁量设定各个STA的CW的参数值的通信序列例子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实施例。
在作为无线LAN的代表性标准之一的IEEE 802.11中,作为各个终端自主获取发送机会的机制,规定了载波侦听多址接入/冲突避免(CSMA/CA)。具体地,终端在发送之前等待随机时间(进行退避)。此外,在终端在退避期间观测周围的无线电波环境(进行载波侦听),并且检测到功率等于或大于特定检测阈值的无线电波的情况下,终端停止退避并抑制分组的发送。借助这种退避和载波侦听的机制,终端在以自主且分散的方式获取发送机会的同时避免分组的冲突。
通常,在无线LAN中模式从MU模式被切换成SU模式时,用于确定发送等待时间的设定值(比如竞争窗口(CW)和退避(BO))被重置。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终端站(STA)无法在模式被切换后立即重新开始发送,因此担心传送路径的利用效率可能会降低。此外,作为设定值被重置的结果,由于各个STA同时开始向接入点(AP)进行发送,所以存在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图1至图3图解说明在无线LAN网络中进行模式切换时的通信序列例子。但是,图中的各个水平轴指示时间轴,各个矩形指示在与水平轴上的位置对应的时间从对应通信设备发送的帧,并且平行四边形指示发送等待时间。此外,从帧沿垂直方向延伸的箭头指示帧的发送的方向(向上的箭头指示上行链路,而向下的箭头指示下行链路)。
在各个图中图解说明的例子中,设想其中2个终端站STA 1和STA 2在接入点(AP)的控制下进行通信操作的网络构成,并且假设各个STA具有上行链路MU功能,并且响应于来自AP的触发帧(Trigger),模式被切换成MU模式。
此外,在各个图中,AP、STA 1和STA 2分别在帧发送之前设定退避,在退避时间期间(即,在CW期间),未检测到干扰信号的时候就可获取发送机会。一般地,通过把随机值乘以约为数微秒的时隙时间来计算CW。此外,虽然在分组被成功发送时或者在通信模式被切换时CW被重置,不过如果在设定退避的时候开始另外的分组发送,那么退避被中断,并且在发送结束之后从剩余时间重新开始退避。另外在图1至图3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假设AP和各个STA随机设定CW并在模式切换时重置CW。
在图1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在STA 1设定退避时,AP以可被多个STA接收的格式向下属的STA 1和STA 2发送触发帧。这里说明的触发帧是用于向STA 1和STA 2通知上行链路数据帧的发送许可的帧,并且指示用于开始发送的精确定时和帧的精确持续时间。
STA 1检测到来自AP的信号,并且中断退避。随后,响应于通过触发帧的上行链路发送的许可,STA 1和STA 2进入MU模式,按照所述帧的指令同时开始向AP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帧(UL MU PLCP协议数据单元(PPDU)),并且同时完成发送。随后,AP以可被STA 1和STA 2两者接收的格式发送多STA块确认(M-BA)帧,并且通知从STA 1和STA 2中的每一个发送的数据帧的接收结果。
在STA 1和STA 2从AP接收M-BA之后,STA 1和STA 2返回到SU模式。随后,在其数据帧在AP处被成功接收的STA可准备下一个新数据的发送的时候,其数据帧未被接收的STA准备所述数据的重发。在图1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AP未接收到从STA 1发送的数据帧,并且AP只向STA 2发送M-BA。
在STA 1在MU模式结束之后准备发送重发数据帧的时候,上述中断的退避不是从剩余时间重新开始,而是通过在返回到SU模式时CW被重置而从最初起再次进行。于是,对于STA1设定较长的等待时间,直到在退避途中STA 1通过模式被切换成MU模式而获取了数据帧(UL SU PPDU)的重发机会为止。
此外,在图2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通过AP发送用于上行链路的触发帧,通过触发帧被允许上行链路发送的STA 1和STA 2的模式被切换成MU模式(如上所述)。
随后,STA 1和STA 2按照触发帧的指令同时开始上行链路数据帧(UL MU PPDU))的发送,并且同时完成发送,响应于此,AP发送M-BA帧,并且通知从STA 1和STA 2中的每一个发送的数据帧的接收结果。这里,由于AP未能接收到从STA 1和STA 2发送的两个数据帧,因此STA 1和STA 2分别准备重发数据帧的发送。
之后,如果模式从MU模式返回到SU模式,那么STA 1和STA 2分别重置CW,并且尝试向AP重发数据(UL SU PPDU)。在图2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STA 1和STA 2同时将CW设定为CWmin(CW的最小值)。于是,存在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增大的问题。
此外,在图3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在AP和STA 2两者都设定退避的时候,AP首先结束CW,从而获取发送机会,并且向STA 1和STA 2发送通知上行链路数据帧的发送许可的触发帧。
STA 1和STA 2响应于该触发帧进入MU模式,同时开始上行链路数据帧(UL MUPPDU)的发送,并且同时完成发送,响应于此,AP发送M-BA帧,并且通知从STA 1和STA 2中的每一个发送的数据帧的接收结果。这里,假设从STA 1和STA 2发送的数据帧在AP都被接收到。
之后,AP设定退避以发送第二触发帧。此外,STA 2设定退避,以在SU模式下向AP发送数据帧(UL SU PPDU)。这里,由于STA 2的退避计数器比AP的退避计数器早到期,因此开始通过STA 2的上行链路单用户发送(UL SU PPDU),并且AP不能在第一次上行链路复用通信之后立即发送第二触发帧。
总之,在图3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在AP尝试连续两次进行上行链路复用通信时,由于通信被下属的STA 2的单用户发送所中断,因此AP不能连续开始第二次上行链路复用通信。结果,存在与连续进行上行链路复用通信的情况相比,系统吞吐量变低的问题。
于是,本说明书公开了通过控制在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结束之后的各个STA的信道接入操作,解决如图1至图3中图解所示的问题的技术。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是利用下述两种方法(1)和(2)实现的。
(1)在待从AP侧发送的触发帧中记载在作为发送目的地的各个STA的MU模式结束之后的接入控制参数(比如CW和BO)。响应于此,各个STA在MU模式结束之后,按照触发帧的记载设定参数。
(2)在待从AP侧发送的触发帧中记载AP自身及重发时的STA的接入控制参数。
在以上方法之中,在(1)的方法中,AP按照状态适当地设定递送给各个STA的在MU结束之后的接入控制参数。例如,通过按照STA之间的优先级指定接入控制参数,对于优先级高的STA可以缩短在MU模式结束之后的等待时间,以致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吞吐量。此外,通过把在MU模式结束之后的各个STA的接入控制参数设定为不同的值,可以避免冲突。另外,通过各个STA在模式被切换之时(在模式返回到SU模式之时)重新开始退避,而不重置诸如CW和BO之类的接入控制参数的值,各个STA可以在等待时间不变长的情况下立即获取信道接入权。
AP可按照每个下属STA的数据发送的状态设定每个STA的接入控制参数。例如,AP可以设定每个STA的接入控制参数,以致各个STA具有相等的发送机会。
替代地,AP可以与相邻的BSS协同地设定下属STA的接入控制参数。例如,AP可设定每个STA的接入控制参数,以致其干扰波对相邻的BSS的影响较小的STA可优先获取发送机会。
此外,在上述(2)的方法中,每个STA响应于AP的接入控制信息,依据该STA的裁量设定该STA的参数。此外,在MU模式结束之后进行重发的STA按照由AP记载在触发帧中的重发时的STA的接入控制参数,设定该STA的参数。
图4示意性地图解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可应用于的无线LAN系统的构成例子。例示的无线LAN系统包括其间建立连接的一个AP和多个STA,并且假设STA 1、STA 2、STA 3、…都在AP之下(或者属于AP的基本服务集(BSS))。AP和各个STA具有OFDMA或MU-MIMO功能,并且是可以按所谓的MU模式进行通信的通信设备。
图5图解说明在如图4中图解所示的无线LAN系统中,作为AP或STA进行通信操作的通信设备500的功能构成例子。应注意的是,AP的基本构成类似于STA的基本构成。
通信设备500包括数据处理单元501、控制单元502、通信单元503和电源单元504。此外,通信单元501还包括调制/解调单元511、空间信号处理单元512、信道估计单元513、无线接口(IF)单元514、放大器单元515和天线516。但是,一组无线接口单元514、放大器单元515和天线516可构成一个发送/接收分支,并且两个或更多个发送/接收分支可构成通信单元501。此外,还存在放大器单元515的功能被合并到无线接口单元514中的情况。
在其间从协议上层(未图示)输入数据的发送时,数据处理单元501根据数据生成用于无线发送的分组,进行诸如用于媒体接入控制(MAC)的报头的添加和检错码的添加之类的处理,并且把处理后的数据提供给调制/解调单元511。此外,在其间存在来自调制/解调单元511的输入的接收时,数据处理单元501进行MAC报头的分析、分组错误的检测、重排处理等,并且把处理后的数据提供给数据处理单元501的协议上层。
控制单元502在通信设备500内的各个单元之间传递信息。此外,控制单元502进行在调制/解调单元511和空间信号处理单元512的参数的设定,以及在数据处理单元501的分组的调度。另外,控制单元502进行无线接口单元514和放大器单元515的参数的设定,以及发送功率控制。
在通信设备500起AP的作用的情况下,控制单元502控制自身BSS内的通信模式的切换(到MU模式的转变)。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502控制各个单元,以便在切换到MU模式时向下属STA发送其中记载适当参数的触发帧。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502使在作为发送目的地的各个STA的MU模式结束之后的接入控制参数(比如CW和BO之类的用于确定发送等待时间的参数,以及关于发送优先级的参数等)被记载,或者使AP自身及重发时的STA的接入控制参数被记载。
此外,在通信设备500起STA的作用的情况下,控制单元502按照记载在从AP接收的触发帧中的内容,控制每个单元与该AP的其它下属STA进行上行链路复用通信。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502按照记载在触发帧中的接入控制参数,设定在MU模式结束之后的发送等待时间(CW和BO),或设定与其它下属STA不同的值,或者基于记载在触发帧中的内容依据控制单元502的裁量设定诸如数据重发时的CW和BO之类的参数。
在发送时,调制/解调单元511基于由控制单元501设定的编码和调制方式,对来自数据处理单元501的输入数据进行编码、交织和调制的处理,生成数据符号流,并把数据符号流提供给空间信号处理单元512。此外,在接收时,调制/解调单元511基于由控制单元501设定的编码和调制方式,对来自空间信号处理单元512的输入进行与发送时的处理相反的解调、解交织和解码的处理,并且把数据提供给数据处理单元501或控制单元502。
在发送时,空间信号处理单元512根据需要对来自调制/解调单元511的输入进行用于空间分离的信号处理,并把获得的一个或多个发送符号流提供给相应的无线接口单元514。同时,在接收时,空间信号处理单元512对从相应的无线接口单元514输入的接收符号流进行信号处理,根据需要进行流的空间分离,并把结果提供给调制/解调单元511。
信道估计单元513根据来自各个无线接口单元514的输入信号中的前导码部分和训练信号部分,计算传播路径的复信道增益信息。随后,计算的复信道增益信息通过控制单元502,用于在调制/解调单元511处的解调处理和在空间信号处理单元512处的空间处理,从而启用MU模式。
在发送时,无线接口单元514把来自空间信号处理单元512的输入转换成模拟信号,进行滤波和到载频的上变频,然后把信号发出给天线516或放大器单元515。同时,在接收时,无线接口单元514对来自天线516或放大器单元515的输入(载频的接收信号)进行下变频和到数字信号的转换(与发送时的处理相反的处理),然后把数据提供给空间信号处理单元512和信道估计单元513。
在发送时,放大器单元515把从无线接口单元514输入的模拟信号放大到预定功率,然后把信号发出给天线516。此外,在接收时,放大器单元515把从天线516输入的接收信号低噪声放大到预定功率,然后把信号输出给无线接口单元514。存在放大器单元515的发送时的功能和/或接收时的功能被合并到无线接口单元514中的情况。
电源单元504由诸如商用电源之类的固定电源或电池电源构成,并且向通信设备500内的每个单元供给用于驱动的电力。
注意,尽管通信设备500还可包括除图示的模块以外的功能模块,不过由于除图示的模块以外的功能模块与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并不直接相关,因此这里将省略图示和说明。
在无线LAN系统中,用于设定每个STA的CW的方法可被大致分成按照来自AP的通知进行设定的方法,和依据STA的裁量进行设定的方法这两种方法。这同样也适用于设定BO的方法。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利用使用依据AP的裁量进行设定的方法的例1和使用依据STA的裁量进行设定的方法的例2进行说明。
[例1]
图6以流程图的形式图解说明在按照来自AP的通知设定每个STA的CW的情况下的无线LAN系统内的操作过程。
在无线LAN中,采用随机接入信道的规范。于是,AP和各个下属STA为在网络内进行发送而相互竞争(步骤S601)。
这里,AP已在AP连接到各个STA的早期阶段获取了具有MU功能的STA的信息。于是,AP对于具有MU功能的多个STA设定信道接入用参数(比如CW和BO),并创建其中记载这些设定的信道接入用参数的触发帧(步骤S602)。随后,在获取了信道接入权之后,AP把其中记载信道接入用参数的上述触发帧发送给被允许按MU模式向AP进行上行链路数据发送的各个STA(步骤S603)。
接收触发帧的各个STA的模式被切换成MU模式,并且各个STA按照触发帧的指令同时开始上行链路数据帧(UL MU PPDU)的发送,并且同时完成发送(步骤S604)。
响应于此,AP通知从各个STA发送的数据帧的接收结果(步骤S605)。AP通过发送M-BA帧(如上所述)或者借助下行链路复用发送或多次单用户发送向各个STA发送BA帧(未图示),把该接收结果通知各个STA。
各个STA在与AP的通信完成之后,即,在MU模式结束之后,设定在步骤S603中接收的触发帧中所记载的CW值(步骤S606)。例如,接收到指示AP未能接收按MU模式发送的数据帧的通知的STA通过在返回到SU模式时利用按照触发帧的记载设定的CW值进行信道的接入控制,可缩短等待时间或者避免与其它STA的冲突。
上述方法(1)是AP依据该AP的裁量,设定各个STA在MU模式结束之后的CW或BO的至少一个参数值的方法。AP把要用于在STA侧设定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比如指定给各个STA的CW或BO的参数值记载在触发帧中,并把该触发帧发送给各个STA作为上行链路复用通信的提示。
图7图解说明包括要指定给各个STA的CW或BO的参数值的记载的触发帧的构成例子。除了在成为目的地的STA之间公共的信息之外,该触发帧还具有用于每个STA(用户)的信息的用户信息(User Info)字段。在图7中图解所示的帧构成例子中,依据AP的裁量对于各个STA设定的CW和BO的参数值记载在相应的对应用户信息字段中。此外,在图解所示的例子中,虽然在各个用户信息字段中包含CW和BO两个参数值,不过也可采用只包含其中一个参数值的构成。
存在一些供AP确定各个STA的CW或BO的参数值的可能方法。例如,所述方法的例子包括利用各个STA的发送次数设定CW的方法、按照各个STA的优先级设定CW的方法、按照接入类别(AC)设定CW的方法,等等。
将参考在图8中图解所示的通信序列例子说明AP基于各个STA的发送次数设定CW的方法。但是,在该图中,各个矩形指示帧,箭头指示发送的方向(向上的箭头指示上行链路,而向下的箭头指示下行链路)。此外,设想其中3个终端站STA 1、STA 2和STA 3在AP的控制下进行通信操作的网络构成,并且假设各个STA具有上行链路MU功能。此外,紧接在第n次多用户发送之后,对第i个终端STAi设定的CW值被表示成CW_i_n。通过把CW_i_n乘以时隙时间,终端STAi可以计算紧接在第n次多用户发送之后的发送等待时间(以下同样如此)。
在AP获取了信道接入权时,在AP从STA 1和STA 2通过UL MU进行接收的情况下,AP把基于UL MU的预期持续时间分别为STA 1和STA 2设定的CW值CW_1_1和CW_2_1记载在第一触发帧中,并发送第一触发帧。注意,虽然存在在各个STA处设定BO的对应值Backoff_1_1和Backoff_2_1的情况,不过为了简化说明,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省略这种情况。AP依据该AP的裁量,分别在STA 1和STA 2处设定不同的值作为CW_1_1和CW_2_1。于是,不会由于在UL MU结束之后STA 1和STA 2同时发送帧而发生冲突。
STA 1和STA 2按照触发帧的指令,同时开始上行链路数据帧(UL MU PPDU)的发送,并且同时完成发送。随后,AP发送M-BA帧,以通知从STA 1和STA 2中的每一个发送的数据帧的接收结果。在图解所示的例子中,假设从STA 1和STA 2发送的数据帧都在AP处被成功接收,并且AP向STA 1和STA 2发送通知接收结果的M-BA。
此外,在图8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预期AP还利用第二次UL MU从STA进行接收。于是,记载在第一触发帧中的分别用于STA 1和STA 2的两个CW设定值CW_1_1和CW_2_1被设定成比AP自身的CW设定值CW_AP_1大。下面将说明对于AP、STA 1和STA 2中的每一个设定的CW的条件。
CW_1_1≠CW_2_1
CW_1_1,CW_2_1>CW_AP_1
在第一次UL MU发送结束之后,AP和STA 2在网络内有发送安排,并且都开始退避。如上所述,由AP对STA 2设定的并在第一触发帧中指定的CW值CW_2_1大于对AP自身设定的CW值CW_AP_1。于是,在第一次UL MU发送结束之后,AP优先获取信道接入权的可能性较高。于是,AP可继续发送第二触发帧,以致在第二次UL MU中从STA进行接收变得容易。这种情况下,STA 2中断退避。
此外,虽然在第二次UL MU中,AP对于STA 1和STA 3允许上行链路数据发送,不过由于对于STA 2不允许数据发送,因此AP把基于第二次UL MU的预期持续时间对于STA 1和STA 3分别设定的CW值CW_1_2和CW_3_2记载在第二触发帧中,并发送第二触发帧。
STA 1和STA 3按照第二触发帧的指令,同时开始第二次上行链路数据帧(UL MUPPDU)的发送,并且同时完成发送。这种情况下,AP成功接收来自STA 1和STA 3的数据帧,并且向STA 1和STA 3发送通知接收结果的M-BA。
在第二次UL MU发送结束之后,由于STA 2仍然有发送安排,因此STA 2重新开始被从AP的第二触发帧的发送所中断的退避。这里,在返回到SU模式之时,STA 2的CW不被重置。于是,由于在第二次UL MU发送结束之后,STA 2以CW_2_1的剩余值(即,CW_2_1-CW_AP_1)重新开始退避,因此STA 2可立即获取信道接入权,以致STA 2可以容易地以SU模式进行发送。随后,在AP成功接收来自STA 2的数据帧(UL SU PPDU)的情况下,AP向STA 2发送通知接收结果的S-BA。
同时,在第一次UL MU模式结束的时刻STA 1获取了比STA 2和STA 3多的UL MU发送权的情况下,通过降低STA 1的发送优先级,改善系统的公平性。例如,通过按照以下条件在第二触发帧中使STA 1的CW_1_2大于STA 3的CW_3_2,可以通过缩短在第二次UL MU模式结束的时刻的STA 3的发送等待时间,降低STA 1的发送优先级(或者提高STA 3的发送优先级)。此外,通过把STA 1的CW_1_2设定成大于与STA 2的剩余发送等待时间对应的CW值(CW_2_1-CW_AP_1),可以通过使在第二次UL MU模式结束的时刻重新开始退避的STA 2的发送等待时间比STA 1的发送等待时间短,降低STA 1的发送优先级(或者提高STA 2的发送优先级)。
CW_1_2>CW_3_2
CW_1_2>CW_2_1-CW_AP_1
通过各个STA的CW值的上述设定条件,提供可以通过延迟在第二次MU模式结束之后的STA 1的发送开始时间,确保发送次数较少的STA 2和STA 3的发送优先级的效果。
随后将参考在图9中图解所示的通信序列图,说明AP通过重发设定CW的方法。但是,在该图中,各个矩形指示帧,并且箭头指示发送的方向(向上的箭头指示上行链路,而向下的箭头指示下行链路)。此外,设想其中3个终端站STA 1、STA 2和STA 3在AP的控制下进行通信操作的网络构成,并且假设各个STA具有上行链路MU功能。
如果AP获取了信道接入权,那么在AP从STA 1和STA 2通过UL MU进行接收的情况下,AP把在STA 1和STA 2处分别设定的CW值CW_1_1和CW_2_1记载在第一触发帧中,并发送第一触发帧。
这里,在预期AP还通过第二次UL MU从STA进行接收的情况下,以与图8中图解所示的通信序列例子相似的方式,记载在第一触发帧中的用于相应的STA 1和STA 2的两个CW设定值CW_1_1和CW_2_1可被设定成比AP自身的CW设定值CW_AP_1大。
STA 1和STA 2按照触发帧中的指令,同时开始第一次上行链路数据帧(UL MUPPDU)的发送,并且同时完成发送。这种情况下,虽然AP成功接收来自STA 1的数据帧,不过AP未能接收来自STA 2的数据帧。于是,AP通过在通知接收结果的M-BA中排除递送给STA 2的BA,促使STA 2重发数据。
在第一次UL MU发送结束之后,AP开始退避,以进一步通过第二次UL MU从STA进行接收。此外,STA 2开始退避,以重发未能在AP处接收的数据帧。在由AP对STA 2设定的并在第一触发帧中指示的CW值CW_2_1大于对AP自身设定的CW值CW_AP_1的情况下,AP优先获取了信道接入权,从而继续发送第二触发帧。这种情况下,STA 2中断退避。
此外,虽然在第二次UL MU中AP对于STA 1和STA 3允许上行链路数据发送,不过由于对于STA 2不允许数据发送,因此AP把基于第二次UL MU的预期持续时间对于STA 1和STA3分别设定的CW值CW_1_2和CW_3_2记载在第二触发帧中,并发送第二触发帧。
STA 1和STA 3按照第二触发帧的指令,同时开始第二次上行链路数据帧(UL MUPPDU)的发送,并且同时完成发送。这种情况下,AP成功接收来自STA 1和STA 3的数据帧,向STA 1和STA 3发送通知接收结果的M-BA。同时,由于在第二触发帧中不允许STA 2的发送,因此STA 2不能通过第二次UL MU重发未能在AP处接收的数据。
在第二次UL MU发送结束之后,由于STA 2有向AP重发数据的安排,因此STA 2通过来自AP的第二触发帧发送,重新开始用于数据重发的退避。这里,使STA 2的重发在第二次UL MU模式结束之后优先进行。
例如,通过按照以下条件,在第二触发帧中把STA 1的CW_1_2设定成大于与STA 2的剩余发送等待时间对应的CW值(CW_2_1-CW_AP_1),并且把STA 3的CW_3_2设定成大于与STA 2的剩余发送等待时间对应的CW值(CW_2_1-CW_AP_1),可以通过使在第二次UL MU模式结束的时刻重新开始退避的STA 2的发送等待时间比STA 1和STA 3的发送等待时间短,提高STA 2的重发的优先级。
CW_1_2>CW_2_1-CW_AP_1
CW_3_2>CW_2_1-CW_AP_1
按照各个STA的CW值的上述设定条件,通过把STA 1和STA 3的发送等待时间设定成较长,即使STA 1或STA 3至少之一在第二次MU模式结束之后开始退避,也提供STA 2可优先进行重发的效果。
即,在返回到SU模式时,由于STA 2以CW_2_1的剩余值(CW_2_1-CW_AP_1)重新开始退避而不重置CW值,因此STA 2可立即获取信道接入权,以致STA 2可容易地进行数据重发。随后,如果AP成功接收来自STA 2的数据帧(UL SU PPDU),那么AP向STA 2发送通知接收结果的S-BA。
接下来,将说明AP按照AC等级设定CW的方法。
例如,在针对提供服务质量(QoS)功能的IEEE 802.11e标准中规定的增强分布式信道接入(EDCA)中,采用把分组分类成4种AC,存储在相应的队列中并按照各个AC的优先级进行发送的机制。这里说明的4种AC是AC_VO(语音)、AC_VI(视频)、AC_BE(尽力)和AC_BK(背景),各个AC的优先级如图10中所示。
为了使MU的效果最大化,认为可取的是AP允许具有相同AC的STA同时以UL MU模式进行数据发送。为了实现这一点,在从AP发送的触发帧的公共信息字段(参见图7)中记载理想的AC等级,响应于此,在被允许进行发送的STA侧发送最符合该AC等级的信号。在触发帧中允许发送的情况下,STA以UL MU模式发送具有与在触发帧中指定的AC等级相同或更高的优先级的分组。
在这种方法中,AP按照各个AC等级对多个STA设定CW。将参考图11中图解所示的通信序列图,说明按照AC等级设定CW的方法。但是,在该图中,各个矩形指示帧,箭头指示发送的方向(向上的箭头指示上行链路,而向下的箭头指示下行链路)。此外,设想其中3个终端站STA 1、STA 2和STA 3在AP的控制下进行通信操作的网络构成,并且假设每个STA具有上行链路MU功能。
在AP获取了信道接入权时,AP把理想的AC等级记载在第一触发帧的公共信息字段中,把基于AC的优先级(参见图10)对被允许进行发送的STA 1和STA 2设定的CW值记载在相应的用户信息字段中,并进行发送。基本上,对优先级较高的AC设定较小的CW值。这里,由于STA 1和STA 2的AC等级较低,因此在设定较大的CW值CW_1_1和CW_2_1并记载在第一触发帧的时候进行发送。
STA 1和STA 2同时开始具有与在触发帧中指定的AC等级相同或更高的优先级的分组的发送,并且同时完成发送。这种情况下,AP成功接收来自STA 1和STA 2的数据帧,并且向STA 1和STA 2发送通知接收结果的M-BA。
在第一次UL MU发送结束之后,AP开始退避,以进一步通过第二次UL MU从STA进行接收,如果AP获取了信道接入权,那么AP继续发送第二触发帧。这里,AP设定比前次的MU模式中的AC等级高的AC等级,按照AC等级对被允许进行发送的STA 1和STA 3设定较小的CW值CW_1_2和CW_3_2,并发送其中记载这些种类的信息的第二触发帧。例如,AP按照以下条件,在其中指定优先级高的AC等级的第二触发帧中,比与STA 1和STA 2按照优先级低的第一触发帧分别设定的发送等待时间的剩余时间对应的CW值(CW_1_1-CW_AP_1和CW_2_1-CW_AP_1)小地设定STA 1的CW_1_2,并按照类似的方式,比与剩余的发送时间对应的CW值(CW_1_1-CW_AP_1和CW_2_1-CW_AP_1)小地设定STA 3的CW_3_2。
CW_1_2>CW_1_1-CW_AP_1,CW_2_1-CW_AP_1
CW_3_2>CW_1_1-CW_AP_1,CW_2_1-CW_AP_1
此外,由于STA 1已能够进行第二次数据发送,就系统的公平性而言(如上所述),CW_3_2被设定成比CW_1_2小的值,以按照发送次数降低STA 1的优先级。
CW_3_2<CW_1_2
STA 1和STA 3按照第二触发帧的指令,同时开始第二次上行链路数据帧(UL MUPPDU)的发送,并且同时完成发送。这种情况下,AP成功接收来自STA 1和STA 3的数据帧,并且向STA 1和STA 3发送用于通知接收结果的M-BA。
在第二次UL MU发送结束之后,由于STA 3仍然有发送安排,因此STA 3利用记载在第二触发帧中的CW设定值(CW_3_2)开始退避。如上所述,CW_3_2小于与由STA 1和STA 2在第一次UL MU发送之后设定的退避时间的剩余时间对应的CW值(CW_1_1-CW_AP_1和CW_2_1-CW_AP_1)任意之一,并且小于对于STA 1在第二触发帧中指定的CW_1_2。于是,具有高AC等级且已进行UL MU发送的STA 3容易获取发送机会。
随后,在STA 3可获取信道接入权的情况下,STA 3以SU模式向AP发送数据帧(ULSU PPDU)。随后,在AP成功接收来自STA 3的数据帧的情况下,AP向STA 3发送通知接收结果的S-BA。
虽然上面已经说明了依据AP的裁量设定CW的三种方法,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如果AP同时利用这三种方法综合地进行判断以控制各个STA的CW或BO的值则是充分的。
图12以流程图的形式,图解说明在本示例中AP发送触发帧的处理过程。在图5中图解所示的通信设备500起AP的作用时,图解所示的处理过程基本上主要由控制单元502进行。
AP首先确定触发帧的发送目的地,即,被允许在下次的MU模式下向AP自身进行上行链路数据发送的STA(步骤S1201)。
随后,AP设定UL MU模式下的发送次数。这种情况下,在预期AP连续进行UL MU通信的情况下,AP对于各个STA设定比AP自身的CW值大的CW值(步骤S1202)。
随后,AP把被允许进行发送的各个STA的UL MU模式下的发送次数加1(步骤S1203)。
随后,AP按照发送次数,对在步骤S1201中被允许进行发送的各个STA设定CW值(步骤S1204)。具体地,对于发送次数较少的STA,AP设定较小的CW值(如上所述)。
此外,AP按照记载在触发帧中的AC等级,调整对各个STA设定的CW值(步骤S1205)。
随后,AP检查成为触发帧的发送目的地的各个STA是否存在于重发列表中(步骤S1206)。随后,在作为发送目的地的STA存在于重发列表中的情况下(步骤S1206:是),AP减小该STA的CW值(步骤S1207)。替代地,在步骤S1207中,处理可被替换为增大不存在于重发列表中(即,不进行重发)的STA的CW值的处理。
随后,AP把如上所述设定的各个STA的CW值记载在触发帧中的各自对应的用户信息字段中(步骤S1208),然后结束本处理例程。
[例2]
在依据STA的裁量设定CW或BO的方法中,在除重发时之外的设定时,代替从AP指定各个STA的CW或BO的设定值,除了依据STA的裁量以外,STA还基于记载在从AP接收的触发帧中记载的信息来设定CW、BO等的参数值。
图13图解说明在这种方法中使用的触发帧的构成例子。在图解所示的触发帧中,增加了称为控制参数字段的字段。控制参数字段包括触发CW参数、退避参数和重试参数。
其中,触发CW参数和退避参数分别记载在AP发送下一个触发帧时的CW和BO的值。接收到触发帧的下属STA例如依据STA的裁量设定比AP的CW值大的CW值,以便防止AP接下来试图发送的触发帧中的中断。
此外,重试参数是只用于进行重发的STA的CW设定值,并且控制接收触发帧的STA进行重发时的CW值。AP按照优先级设定重试参数。例如,AP按照AC等级,确定STA进行重发时的CW值。通过在其中记载优先级较高的AC等级的触发帧中记载较小的重试参数,在多个STA进行重发的情况下,其AC的优先级较高的STA可首先进行发送。
注意,在AP结束本次的UL MU通信之后AP暂时不进行UL MU的情况下,可以例如通过在触发CW参数和退避参数中记载特定值(例如,0)向下属STA进行通知。接收到这样的触发帧的STA只需要利用预定方法进行退避。
在预期AP通过第二次UL MU进一步从STA进行接收的情况下,AP可通过触发帧内的触发CW参数或退避参数的记载,通知直到AP发送下一个触发帧为止的等待时间。响应于此,STA侧设定比在触发帧中通知的AP的等待时间长的STA的等待时间。这样,STA不能在UL MU通信结束之后立即中断AP,以致AP可以容易地继续开始UL MU通信。
将参考图14中图解所示的通信序列图,说明STA从AP接收图13中图解所示的触发帧,并依据STA的裁量设定CW的方法。但是,在该图中,各个矩形指示帧,箭头指示发送的方向(向上的箭头指示上行链路,而向下的箭头指示下行链路)。此外,设想其中3个终端站STA1、STA 2和STA3在AP的控制下进行通信操作的网络构成,并且假设各个STA具有上行链路MU功能。
当AP获取了信道接入权时,AP向STA 1和STA 2发送允许进行发送的第一触发帧。这种情况下,在预期AP通过第二次UL MU进一步从STA进行接收的情况下,AP在触发帧内的控制参数字段内记载触发CW参数或退避参数,以把在第一次UL MU通信之后直到AP自身发送下一个触发帧为止的等待时间(CW_AP_1)通知各个下属STA。
此外,通过在触发帧内的控制参数字段内的重试参数中记载只用于进行重发的STA的CW设定值,AP可控制接收触发帧的STA进行重发时的CW值。
STA 1和STA 2按照第一触发帧的指令,同时开始第一次上行链路数据帧(UL MUPPDU)的发送,并且同时完成发送。这种情况下,虽然AP成功接收来自STA 1的数据帧,不过AP未能接收来自STA 2的数据帧。于是,AP通过在通知接收结果的M-BA中排除递送给STA 2的BA,促使STA 2重发数据。
在第一次UL MU发送结束之后,AP开始退避,以进一步通过第二次UL MU从STA进行接收。此外,STA 2开始退避,以重发未能在AP接收的数据帧。
这种情况下,STA 2依据STA 2自身的裁量,比通过第一触发帧内的触发CW参数或退避参数通知的AP的CW值(CW_AP_1)大地设定STA 2的CW值。于是,AP可优先获取信道接入权,并且AP继续发送第二触发帧。
替代地,当在第一触发帧的重试参数字段中记载只用于重发的CW值时,STA 2基于该CW值设定发送等待时间,并开始退避,以用于重发在第一次UL MU发送中未能在AP接收的数据帧。在预期继续进行UL MU发送的情况下,AP在重试参数字段中记载比对于AP设定的CW值(CW_AP_1)大的CW值。于是,如果STA 2按照重试参数字段中的记载设定用于数据重发的发送等待时间,那么AP可优先获取信道接入权,并且继续发送第二触发帧。
注意,AP可按照AC等级确定只用于重发的CW设定值。例如,在第一触发帧中记载优先级较高的AC等级,并且随着优先级越高,在重试参数中记载越小的CW值,而在第二触发帧中记载优先级较低的AC等级,并且随着优先级越低,在重试参数中记载越大的CW值。这样,通过与第二次UL MU发送已失败的STA相比,对于STA 2设定更短的发送等待时间,进行在第一次UL MU发送中未能在AP接收的数据的重发的STA 2可首先重发具有较高AC等级的数据。
再次参考图14,将继续进行说明。虽然AP在第二触发帧中,对于STA 1和STA 3允许上行链路数据发送,不过对于STA 2,AP不允许数据发送。
STA 1和STA 3按照第二触发帧的指令,同时开始第二次上行链路数据帧(UL MUPPDU)的发送,并且同时完成发送。这种情况下,AP成功接收来自STA 1和STA 3的数据帧,并且向STA 1和STA 3发送通知接收结果的M-BA。同时,STA 2不能通过第二次UL MU重发未能在AP接收的数据。
在第二次UL MU发送结束之后,由于STA 2有向AP重发数据的安排,因此STA 2重新开始退避。这里,由于STA 2在返回到SU模式时以CW的剩余值重新开始退避,而不重置CW设定值,因此STA 2可立即获取信道接入权,以致STA 2可容易地进行数据重发。随后,如果AP成功接收来自STA 2的数据帧(UL SU PPDU),那么AP向STA 2发送通知接收结果的S-BA。
注意,通过AP把AP发送下一个触发帧时的CW和BO的值记载在信标帧中而不是记载在触发帧中,在BSS内通知CW和BO的值,也可实现这种方法。
通过把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应用于支持MU模式的无线LAN系统,可以预期以下效果。
(1)通过利用待从AP发送的触发帧控制在MU模式结束之后的各个STA的信道接入操作,可以避免紧接在MU模式结束之后的冲突。
(2)作为在AP发送触发帧时的CW被设定成比STA的CW小的结果,或者通过把MU模式结束之后的STA的CW设定成较大,通过使触发帧能够优先从AP被发送,可以与SU模式相比优先进行MU模式下的通信。
(3)由于在模式从MU模式被切换到SU模式时各个STA的CW不被重置,因此STA可以缩短从MU模式结束以来直到发送为止的等待时间,以致提高通信效率。
(4)通过按照STA的优先级设定CW,可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
工业实用性
上面已经参考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了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不过,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然可以在不脱离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对实施例进行修改和替换。
虽然在本说明书中,已经主要描述了把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应用于IEEE802.11ax标准适用于的无线LAN网络的实施例,不过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要点不限于此。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也可类似地应用于其中进行上行链路多用户发送或者一个或多个终端在接入点的控制下操作的各种通信系统。
总之,例示地说明了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并且不应限制性地解释本说明书的记载。应当参考权利要求书来判断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要点。
另外,也可如下构成本技术。
(1)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发送其中记载与其它终端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的帧。
(2)按照(1)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通信设备起接入点的作用,并且在向下属终端通知多用户发送的许可的所述帧中记载指定在所述多用户发送结束之后的终端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3)按照(2)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向各个终端指定比在所述多用户发送结束之后、所述通信设备进行下次多用户发送的情况下的发送等待时间长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4)按照(2)或(3)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指定针对每个终端不同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5)按照(2)-(4)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指定与所述终端的发送次数相应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6)按照(5)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指定发送等待时间使得与发送次数较大的终端相比,发送次数较小的终端具有较短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7)按照(5)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对于进行数据重发的终端,指定比其它终端的发送等待时间短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8)按照(2)-(7)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对于被允许进行多用户发送的终端,指定比进行数据重发的终端的剩余发送等待时间长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9)按照(2)-(8)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有利于所述多用户发送的类别、以及对于所述终端指定在所述多用户发送结束之后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10)按照(9)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对于所述终端,指定与所述类别相应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11)按照(9)或(10)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在指定具有较高优先级的类别的帧中,记载指定比在指定具有较低优先级的类别的情况下设定的发送等待时间的剩余时间短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12)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发送其中记载与其它终端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的帧的步骤。
(13)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基于在接收的帧中记载的、与所述通信设备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设定在进行与所述接收的帧相关的通信处理之后的发送等待时间。
(14)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发送其中记载与在下次帧发送时的所述通信设备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的帧。
(15)按照(14)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起接入点的作用,并且在向下属终端通知多用户发送的许可的所述帧中记载与在下次帧发送时的所述通信设备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
(16)按照(15)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在所述帧被发送之后暂时不发送下一帧的情况下,记载预定值作为所述信息。
(17)按照(15)或(16)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还在所述帧中,记载与在所述终端通过多用户发送而发送的帧的重发时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
(18)按照(17)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有利于所述多用户发送的类别、以及关于与所述类别相应的重发时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19)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发送其中记载与在下次帧发送时的自身通信设备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的帧的步骤。
(20)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基于在接收的帧中记载的、与所述帧的发送源的下次帧发送时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设定在进行与所述接收的帧相关的通信处理之后的所述通信设备的发送等待时间。
附图标记列表
500 通信设备
501 数据处理单元
502 控制单元
503 通信单元
504 电源单元
511 调制/解调单元
512 空间信号处理单元
513 信道估计单元
514 无线接口单元
515 放大器单元
516 天线

Claims (20)

1.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发送其中记载与其它终端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的帧。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起接入点的作用,并且在向下属终端通知多用户发送的许可的所述帧中记载指定在所述多用户发送结束之后的终端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向各个终端指定比在所述多用户发送结束之后、所述通信设备进行下次多用户发送的情况下的发送等待时间长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指定针对每个终端不同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5.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指定与所述终端的发送次数相应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指定发送等待时间使得与发送次数较大的终端相比,发送次数较小的终端具有较短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对于进行数据重发的终端,指定比其它终端的发送等待时间短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8.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对于被允许进行多用户发送的终端,指定比进行数据重发的终端的剩余发送等待时间长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9.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有利于所述多用户发送的类别、以及对于所述终端指定在所述多用户发送结束之后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对于所述终端,指定与所述类别相应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11.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在指定具有较高优先级的类别的帧中,记载指定比在指定具有较低优先级的类别的情况下设定的发送等待时间的剩余时间短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12.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发送其中记载与其它终端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的帧的步骤。
13.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基于在接收的帧中记载的、与所述通信设备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设定在进行与所述接收的帧相关的通信处理之后的发送等待时间。
14.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发送其中记载与在下次帧发送时的所述通信设备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的帧。
15.按照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起接入点的作用,并且在向下属终端通知多用户发送的许可的所述帧中记载与在下次帧发送时的所述通信设备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
16.按照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在所述帧被发送之后暂时不发送下一帧的情况下,记载预定值作为所述信息。
17.按照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还在所述帧中,记载与在所述终端通过多用户发送而发送的帧的重发时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
18.按照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发送所述帧,在所述帧中记载有利于所述多用户发送的类别、以及关于与所述类别相应的重发时的发送等待时间的信息。
19.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发送其中记载与在下次帧发送时的自身通信设备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的帧的步骤。
20.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基于在接收的帧中记载的、与所述帧的发送源的下次帧发送时的发送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设定在进行与所述接收的帧相关的通信处理之后的所述通信设备的发送等待时间。
CN201780065423.3A 2016-10-31 2017-08-16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Active CN1098919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55964.1A CN116567847A (zh) 2016-10-31 2017-08-16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12506 2016-10-31
JP2016212506 2016-10-31
PCT/JP2017/029482 WO2018079016A1 (ja) 2016-10-31 2017-08-16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55964.1A Division CN116567847A (zh) 2016-10-31 2017-08-16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91998A true CN109891998A (zh) 2019-06-14
CN109891998B CN109891998B (zh) 2023-06-09

Family

ID=6202340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55964.1A Pending CN116567847A (zh) 2016-10-31 2017-08-16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CN201780065423.3A Active CN109891998B (zh) 2016-10-31 2017-08-16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55964.1A Pending CN116567847A (zh) 2016-10-31 2017-08-16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3) US11291043B2 (zh)
EP (2) EP3534664B1 (zh)
JP (2) JP7036023B2 (zh)
CN (2) CN116567847A (zh)
MX (1) MX2019004449A (zh)
RU (1) RU2740302C2 (zh)
SG (1) SG11201901978VA (zh)
TW (1) TWI739926B (zh)
WO (1) WO2018079016A1 (zh)
ZA (1) ZA20190198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04404A1 (zh) * 2019-07-05 2021-0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保护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82167B2 (en) * 2015-04-29 2021-08-03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Triggered transmission opportunity and multiple user ACK procedures in WLAN systems
JP2022047551A (ja) 2019-01-24 2022-03-25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63702A (ja) * 2003-06-02 2004-12-24 Seiko Epson Corp 通信制御システム、マスタ通信端末、スレーブ通信端末、マスタ通信端末用プログラム及びスレーブ通信端末用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通信制御方法
US20150071051A1 (en) * 2013-09-10 2015-03-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cknowledgement, error recovery and backoff operation of uplink multi-user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US20160067611A1 (en) * 2014-09-10 2016-03-10 John Carlton Ware Adjusting object adaptive modification or game level difficulty and physical gestures through level definition files
US20160198500A1 (en) * 2015-01-07 2016-07-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tation contention behavior in uplink multiple user protocols
US20170171886A1 (en) * 2014-11-18 2017-06-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78637B2 (en) * 2003-08-26 2011-07-12 Avaya Inc. Power-saving mechanisms for 802.11 clients
JP2006054595A (ja) 2004-08-10 2006-02-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KR100678939B1 (ko) * 2004-08-27 2007-02-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프라스트럭처 모드의 무선 네트워크 환경에 있어서,무선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US8045574B2 (en) * 2008-02-27 2011-10-25 Bae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Systems Integration Inc. Contention protocols for wireless medium access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KR101289944B1 (ko) * 2008-12-12 2013-07-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초고처리율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추정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0134768A2 (en) * 2009-05-22 2010-11-2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system
US20110044303A1 (en) * 2009-08-18 2011-02-24 Xuquan Ji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of adjusting a contention window for wireless transmission
US8705340B2 (en) * 2009-12-23 2014-04-22 Intel Corporation Packet-loss handling for downlink multi-user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wireless network
US8693414B2 (en) * 2010-01-15 2014-04-08 Ralink Technology Corp. Multi-user transmission method,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transmiss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scheduling method and access point using the same for schedul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CN106028270B (zh) 2010-02-12 2020-08-04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从wtru执行随机接入信道传输的方法、wtru、以及节点b
US8306010B2 (en) 2010-04-28 2012-11-06 Intel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plink multi-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U MIMO) medium access and error recovery
CN102802171B (zh) 2011-05-25 2016-06-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退避方法和退避设备
US20130058222A1 (en) 2011-08-30 2013-03-07 Yoav Ben-Yehezkel Collision handling and synchronization of nodes in a csma/ca network
KR101979724B1 (ko) * 2011-10-26 2019-05-1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JP5955627B2 (ja) * 2012-05-02 2016-07-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
US9521694B2 (en) * 2012-06-18 2016-12-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itial access distribution over wireless LAN
US9712231B2 (en) * 2013-04-15 2017-07-18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Multiple narrow bandwidth channel access and MAC operation with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O2016108672A1 (ko) * 2014-12-31 2016-07-07 주식회사 윌러스표준기술연구소 다중 사용자 상향 전송을 위한 무선 통신 단말 및 무선 통신 방법
US9991996B2 (en) * 2015-02-03 2018-06-05 Stmicroelectronics, Inc. Scheduling for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 transmissions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WO2016129979A1 (ko) * 2015-02-13 2016-08-18 주식회사 윌러스표준기술연구소 다중 사용자 상향 전송을 위한 무선 통신 단말 및 무선 통신 방법
CN112272415A (zh) * 2015-02-24 2021-01-26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 无线lan基站装置以及无线lan终端装置
WO2016167438A1 (ko) * 2015-04-15 2016-10-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10028142B2 (en) * 2015-04-21 2018-07-17 Newracom,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hannel access in WLAN
WO2016172639A1 (en) * 2015-04-24 2016-10-27 Newracom, Inc. Multi-user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US10492223B2 (en) * 2015-05-21 2019-11-26 Newracom, Inc. Channel access for multi-user communication
US20170127447A1 (en) * 2015-11-02 2017-05-04 Po-Kai Huang Station (sta) and method for contention based neighborhood awareness network (nan) communication
JP6640670B2 (ja) * 2016-07-15 2020-02-05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63702A (ja) * 2003-06-02 2004-12-24 Seiko Epson Corp 通信制御システム、マスタ通信端末、スレーブ通信端末、マスタ通信端末用プログラム及びスレーブ通信端末用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通信制御方法
US20150071051A1 (en) * 2013-09-10 2015-03-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cknowledgement, error recovery and backoff operation of uplink multi-user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US20160067611A1 (en) * 2014-09-10 2016-03-10 John Carlton Ware Adjusting object adaptive modification or game level difficulty and physical gestures through level definition files
US20170171886A1 (en) * 2014-11-18 2017-06-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160198500A1 (en) * 2015-01-07 2016-07-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tation contention behavior in uplink multiple user protocol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04404A1 (zh) * 2019-07-05 2021-0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保护方法及装置
US11665264B2 (en) 2019-07-05 2023-05-3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unication protection method for sensing commmunication and updating or skipping updating a NAV accordingly, and apparatus theref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36023B2 (ja) 2022-03-15
MX2019004449A (es) 2019-06-06
EP4250857A2 (en) 2023-09-27
EP3534664B1 (en) 2023-08-16
EP3534664A1 (en) 2019-09-04
US20240057151A1 (en) 2024-02-15
US11832301B2 (en) 2023-11-28
RU2019112319A3 (zh) 2020-10-23
RU2019112319A (ru) 2020-10-23
SG11201901978VA (en) 2019-04-29
JP2022060402A (ja) 2022-04-14
JP7235148B2 (ja) 2023-03-08
CN116567847A (zh) 2023-08-08
CN109891998B (zh) 2023-06-09
JPWO2018079016A1 (ja) 2019-09-12
TW201818780A (zh) 2018-05-16
EP4250857A3 (en) 2023-12-20
US11291043B2 (en) 2022-03-29
US20210289544A1 (en) 2021-09-16
TWI739926B (zh) 2021-09-21
EP3534664A4 (en) 2019-10-16
WO2018079016A1 (ja) 2018-05-03
US20220183056A1 (en) 2022-06-09
RU2740302C2 (ru) 2021-01-13
ZA201901987B (en) 2019-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89572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cluding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for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vehicle-to-everything communication and apparatus for the same
KR101760074B1 (ko) 프라이머리 및 세컨더리 액세스 카테고리를 가진 무선 통신
EP3323268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 control of contention window in laa
US1082024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ad distribution using heterogeneous 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vehicle-to-everything communication
JP6507232B2 (ja) 無線lanシステムにおいて上りリンク多重ユーザ送信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JP5493459B2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US2019030691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communication using aggregated carriers in v2x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70018397A (ko)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멀티플렉스 wlan 내의 서브채널 할당
CN106134122A (zh) 用于无线局域网的上行链路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
CN110268778A (zh) 下行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9792779A (zh) 用于多用户edca操作的无线通信终端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8353424A (zh) 在无线lan系统中发送多个用户的上行链路帧的方法
JP7235148B2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KR20170108066A (ko)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화(ofdm) 프레임 포맷을 통신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7852222B (zh) 通过频率分集进行传输的系统和方法
CN101662345A (zh) 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接收终端
EP3174355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data transmission
US11974163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5790810B2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