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56834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56834A
CN109856834A CN201811408709.XA CN201811408709A CN109856834A CN 109856834 A CN109856834 A CN 109856834A CN 201811408709 A CN201811408709 A CN 201811408709A CN 109856834 A CN109856834 A CN 1098568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ubstrate
terminal region
wiring
capacitance wi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0870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川阳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8568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568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5Flexible substrates, e.g. plastics, organic fil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6Substrate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e.g. non-rectangula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能够抑制导电部中的电阻的不均匀。液晶面板(电子设备)(11)包括:阵列基板(11B),其呈纵长状,具有配置在长边侧基板端的第一端子区域(11TA1)和配置在短边侧基板端的第二端子区域(11TA2);电容布线(17),其为以在至少沿第一端子区域(11TA1)的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的导电部;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其设置在第一端子区域(11TA1),与作为导电部的电容布线(17)连接;以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其设置在第二端子区域(11TA2),相对于作为导电部的电容布线(17)中的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的连接部位,与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的部位连接。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例,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构成装置。根据专利文献1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将COF薄膜与液晶单元连接,在液晶单元上安装驱动IC,进而也与配置了LED芯片的FPC连接。在液晶单元的背面配置背光源用导光部件。将FPC向背光源用导光部件的背面弯曲。由此,LED芯片配置在背光源用导光部件的端面附近。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沿弯曲轴弯曲的曲面显示器,该曲面显示器具有像素以矩阵状形成的TFT基板、相对基板和将TFT基板与相对基板粘接的密封材料,与弯曲轴垂直方向的边上的密封材料的宽度比与弯曲轴平行方向的边上的密封材料的宽度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647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905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述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均形成为纵长状,其画面的长边尺寸与短边尺寸的比值(纵横比)例如通常为4:3或16:9等。但是,近年来,存在将具有长边尺寸的比值更大的所谓“超宽画面”等的细长画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应用于例如车载用途等的情况。在这种液晶显示装置中,用于显示的布线或电极包含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细长构成。但是,以往由于通过将这种布线或电极与配置在其一端侧的端子部连接来施加信号,因此,从布线或电极中的端子到与端子部侧为相反侧的端部附近的电阻变高,可能会出现信号延迟等问题。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导电部中的电阻不均匀。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包括:基板,其呈纵长状,具有配置在长边侧基板端的第一端子区域和配置在短边侧基板端的第二端子区域;导电部,其以至少在沿着所述第一端子区域的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第一端子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子区域中,与所述导电部连接;以及第二端子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端子区域中,与所述导电部中的相对于与所述第一端子部连接的连接部位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远离的部位连接。
根据上述方式,在呈纵长状的基板中的以至少在沿第一端子区域的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的导电部,设置在第一端子区域中的第一端子部与设置在第二端子区域中的第二端子部连接,因此,例如能够从第一端子部及第二端子部双方对导电部施加信号。第二端子部由于与导电部中的相对于与第一端子部连接的连接部位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的部位连接,因此,与假设仅使导电部与第一端子部或第二端子部连接的情况相比,不易在从第一端子部及第二端子部到形成为纵长状的导电部中的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为止的合成电阻和从第一端子部及第二端子部到另一端侧为止的合成电阻之间产生电阻差。由此,不易在导电部产生信号延迟等。另外,与假设仅使导电部与第一端子部或第二端子部连接、并使导电部加厚等实现电阻减小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等。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导电部中的电阻不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2是液晶面板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中的显示区域的电路构成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构成液晶面板的CF基板中的显示区域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阵列基板的电路构成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阵列基板的电路构成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阵列基板的电路构成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阵列基板的电路构成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1)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2)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3)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5)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6)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根据图1至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并且,在部分图中示出X轴、Y轴及Z轴,各轴方向以成为在各图中示出的方向的方式绘制。另外,将图2的上侧设为表面侧,将该图下侧设为背面侧。
液晶显示装置10如图1所示,代表性的情况具有能够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电子设备、显示面板)11、和向液晶面板11照射显示使用的光的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液晶面板11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其长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厚度方向(液晶面板11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以下将液晶面板11中的长边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将液晶面板11中的短边方向设为第二方向。液晶面板11将其画面中央侧设为能够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主动区域)AA,将外周端侧设为包围显示区域AA的非显示区域(非主动区域)NAA。显示区域AA及非显示区域NAA仿照液晶面板11的外形而形成为细长平面形状。并且,在图1中,单点划线表示显示区域AA的外形,与该单点划线相比的外侧的区域成为非显示区域NAA。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用于例如汽车的仪表板,形成为以使长边与水平方向一致的姿态组装的使用形态,构成仪表面板的一部分。因此,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画面纵横比与通常的4:3或16:9等相比,长边侧的比值变高。也就是说,该液晶显示装置10与通常的构成相比形成为细长形状。并且,液晶显示装置10的具体用途能够适当地变更为车载以外。
液晶面板11如图1及图2所示,将一对大致透明的(具有透光性)玻璃制基板11A、11B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贴合。两基板11A、11B之间夹设有含有作为伴随电场施加而使其取向变化的物质的液晶分子的液晶层(光调制材料)、由环氧树脂构成的保持两基板11A、11B间的间隙并包围液晶层且对液晶层进行密封的密封部(液晶层均未图示)。两基板11A、11B中的表面侧(正面侧)为CF基板(相对基板、公共电极基板)11A,背面侧(背面侧)为阵列基板(基板、设备基板、元件基板)11B。两基板11A、11B均形成为长方形状,各具有一对长边及短边。并且,在两基板11A、11B的外面侧分别粘贴有偏光板(未图示)。
CF基板11A如图1所示,长边尺寸及短边尺寸均比阵列基板11B的相应尺寸小,并且,以使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图1所示的上侧)的短边侧端部(短边侧基板端)与第二方向上的一侧(图1所示的左侧)的长边侧端部(长边侧基板端)分别一致的状态与阵列基板11B贴合。因此,阵列基板11B中的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图1所示的下侧)的短边侧端部和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图1所示的右侧)的长边侧端部成为不与CF基板11A重合的CF基板非重叠部11B1。CF基板非重叠部11B1在非显示区域NAA中作为整体在俯视观察时呈L字型,由长边侧部分和短边侧部分构成。CF基板非重叠部11B1的表面侧的板面未由CF基板11A覆盖而是露出在外部,且成为设置有各种端子类的端子区域11TA。在端子区域11TA上安装有后述的驱动器12和柔性基板(未图示)等部件,端子区域11TA也可以称为安装区域。端子区域11TA由在CF基板非重叠部11B1中的长边侧部分配置的第一端子区域(副安装区域)11TA1、和在CF基板非重叠部11B1中的短边侧部分配置的第二端子区域(主安装区域)11TA2构成。第一端子区域11TA1沿第一方向延伸,而第二端子区域11TA2沿第二方向延伸,彼此的延伸方向呈正交关系。并且,关于在端子区域11TA设置的端子类如后详述。
驱动器12如图1及图2所示,未安装在阵列基板11B的端子区域11TA中的第一端子区域11TA1,而是选择安装在第二端子区域11TA2。驱动器12由在内部具有驱动电路的LSI芯片构成,COG(Chip On Glass)安装在第二端子区域11TA2中,对由安装在该第二端子区域11TA2的柔性基板传送的各种信号进行处理。驱动器12呈纵长状,其长边方向与第二方向一致。另一方面,未图示的柔性基板为在具有绝缘性及可挠性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酰亚胺系树脂等)构成的基材上形成有多条布线图案(未图示)的构成,分别独立地安装在端子区域11TA中的第一端子区域11TA1和第二端子区域11TA2。柔性基板的与同液晶面板11连接一侧为相反侧的端部与未图示的控制基板(信号供给源)连接,能够将从控制基板供给的各种信号传送至液晶面板11。并且,以下在对柔性基板进行区分的情况,将安装在第一端子区域11TA1的基板设为第一柔性基板,将安装在第二端子区域11TA2的基板设为第二柔性基板。
接下来对液晶面板11中的显示区域AA的构成进行说明。在阵列基板11B的显示区域AA中,如图3所示至少设置有TFT(薄膜晶体管、开关元件)13及像素电极14。TFT13及像素电极14沿着X轴方向及Y轴方向隔开间隔排列分别有多个而设置为矩阵状(行列状)。在这些TFT13及像素电极14的周围,配置有彼此正交(交叉)的栅极布线(扫描布线)15及源极布线(信号布线)16。栅极布线15沿X轴方向延伸,而源极布线16沿Y轴方向延伸。TFT13包括:与栅极布线15连接的栅极13A;与源极布线16连接的源电极13B;与像素电极14连接的漏电极13C;与源电极13B及漏电极13C连接且由半导体材料(优选低温多结晶硅)构成的通道部13D。并且,TFT13基于由栅极布线15供给的扫描信号被驱动。从而,由源极布线16供给的图像信号(数据信号)的电位经由通道部13D向漏电极13C供给,由此像素电极14被充电为与图像信号有关的电位。像素电极14由透明电极材料(例如ITO等)构成。像素电极14配置在由栅极布线15和源极布线16包围的区域中,平面形状呈例如大致长方形,其长边方向配置为与第一方向一致。通过在阵列基板11B上且在与该像素电极14之间形成静电电容,从而设置有用于保持充电为像素电极14的电位的电容布线(导电部)17,在显示区域AA中配置有构成电容布线17的电容分支布线17A。电容分支布线17A以在将像素电极14沿第一方向从两侧夹入的一对栅极布线15之间的位置与栅极布线15平行的方式延伸,成为横穿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像素电极14及源极布线16的配置(参照图5)。数量与栅极布线15及像素电极14的沿第一方向的设置数量相同的电容分支布线17A,沿第一方向隔开间隔排列配置。电容分支布线17A隔着绝缘膜而配置为与像素电极14及源极布线16不同的层,且与像素电极14的一部分重叠,在与像素电极14之间形成静电电容。优选电容分支布线17A配置为与栅极布线15相同的层,并设为与后述的公共电极20相同的电位。
在CF基板11A的显示区域AA中,如图4所示至少设置有彩色滤光片18及遮光部(黑色矩阵)19。彩色滤光片18以呈青色(B)、绿色(G)及红色(R)三种颜色的方式设置。对于彩色滤光片18来说,使得大量彼此颜色不同的彩色滤光片沿第二方向(栅极布线15的延伸方向)重复排列,通过使其沿第一方向(源极布线16的延伸方向)延伸,作为整体排列为条带状。这些彩色滤光片18配置为在俯视观察时与阵列基板11B侧的各像素电极14重叠。遮光部19以将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彩色滤光片18之间(颜色边界)隔开的方式配置,沿彩色滤光片18及源极布线16延伸。在该液晶面板11中,沿X轴方向排列的R、G、B彩色滤光片18和与各彩色滤光片18相对的三个像素电极14构成三种颜色的像素部。在彩色滤光片18及遮光部19的表面上,如图3所示,设置有与阵列基板11B侧的像素电极14相对的整面状的公共电极20。公共电极20始终保持为恒定的基准电位(公共电位),能够对应于在与像素电极14之间产生的电位差在与像素电极14之间产生电场。液晶层所包含的液晶分子对应于上述电场而使取向状态变化,根据其取向状态,液晶面板11的透过光量按像素部变化。
接下来,对阵列基板11B中的非显示区域NAA的构成进行说明。在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区域NAA中,如图5所示设置有能够向栅极布线15供给扫描信号并驱动TFT13的单片电路部21。单片电路部21呈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带状,配置为在第二方向上夹在显示区域AA与第一端子区域11TA1之间。也就是说,单片电路部21配置为与CF基板11A重叠。单片电路部21以横穿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条栅极布线15全部的方式延伸,分别与多条栅极布线15的端部连接,并能够依次向多条栅极布线15供给扫描信号。单片电路部21使用构成TFT13的通道部13D的半导体材料等以单片方式设置在阵列基板11B上,具有在规定的定时输出扫描信号的电路和用于将扫描信号放大的缓冲电路等。
在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区域NAA中,如图5所示,设置有构成电容布线17的电容主干布线17B。电容主干布线17B沿第一方向延伸,以在第二方向上从两侧将显示区域AA夹入的方式配置有一对。一对电容主干布线17B配置为在第二方向上夹在显示区域AA和一对单片电路部21之间。也就是说,电容主干布线17B与单片电路部21相比配置在显示区域AA的附近。一对电容主干布线17B以横穿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条电容分支布线17A的全部的方式延伸,分别与多条电容分支布线17A的两端部连接,并始终向多条电容分支布线17A供给基准电位。电容主干布线17B与例如源极布线16同层配置,从而防止与交叉的栅极布线15间的短路。电容主干布线17B与电容分支布线17A经由在夹设在二者之间的绝缘膜上开口形成的连接孔(未图示)连接。
接下来,对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区域NAA中的端子区域11TA的构成进行说明。在端子区域11TA中,如图5所示,设置有用于向源极布线16或单片电路部21供给信号的布线类或端子类。在构成端子区域11TA的第二端子区域11TA2中,设置有与要安装的驱动器12连接的驱动连接端子部22、和与要安装的第二柔性基板连接的柔性基板连接端子部23。驱动连接端子部22配置在驱动器12的安装区域,柔性基板连接端子部23配置在第二柔性基板的安装区域。驱动连接端子部22包含向驱动器12输入信号的输入端子部22A、和输出来自驱动器12的信号的输出端子部22B。输入端子部22A在第一方向上与输出端子部22B相比配置在柔性基板连接端子部23的附近,输出端子部22B在第一方向上与输入端子部22A相比配置在显示区域AA的附近。输入端子部22A及输出端子部22B分别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排列配置有多个。输入端子部22A及输出端子部22B经由各向异性导电膜(ACF:Anisotropic ConductiveFilm)与驱动器12侧的各端子部(未图示)连接。输出端子部22B的大部分与从源极布线16向第二端子区域11TA2侧引出的源极引出布线24连接,经由源极引出布线24向源极布线16输出来自驱动器12的图像信号。输出端子部22B的一部分与从单片电路部21向第二端子区域11TA2侧引出的驱动用单片电路引出布线25连接,经由驱动用单片电路引出布线25向单片电路部21输出来自驱动器12的信号(时钟信号或启动脉冲信号等控制信号)。
柔性基板连接端子部23包含向上述输入端子部22A供给信号的驱动用端子部23A、向单片电路部21供给信号的单片电路用端子部23B、和向电容布线17供给信号的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第二端子部、主端子部)23C。该驱动用端子部23A、单片电路用端子部23B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沿第二方向以规定的顺序隔开间隔排列设置有多个。驱动用端子部23A经由在与输入端子部22A之间配置形成的驱动连接布线26而向输入端子部22A供给利用第二柔性基板传送的信号。单片电路用端子部23B与从单片电路部21向第二端子区域11TA2侧引出的柔性基板用单片电路引出布线27连接,经由柔性基板用单片电路引出布线27向单片电路部21输出来自第二柔性基板的信号(High电源信号或Low电源信号等)。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与从构成电容布线17的电容主干布线17B向第二端子区域11TA2侧引出的第二电容引出布线28连接,经由第二电容引出布线28向电容布线17输出来自第二柔性基板的信号。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在第二端子区域11TA2中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部附近各配置有一个。该一对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经由一对第二电容引出布线28分别与一对电容主干布线17B连接。更详细来说,一对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配置为夹在分别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侧配置的单片电路用端子部23B组、和在中央侧配置的驱动用端子部23A组之间。
另一方面,在构成端子区域11TA的第一端子区域11TA1中,如图5所示,设置有与要安装的第一柔性基板连接的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第一端子部、副端子部)29。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与从构成电容布线17的电容分支布线17A和一侧(图5所示的右侧)电容主干布线17B连接的连接部位附近向第一端子区域11TA1侧引出的第一电容引出布线30连接,经由第一电容引出布线30向电容布线17输出来自第一柔性基板的信号。根据上述方式,电容布线17与在第一端子区域11TA1中设置的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和在第二端子区域11TA2中设置的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连接,因此能够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双方向电容布线17进行信号供给。在此基础上,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在第一端子区域11TA1中,利用第一电容引出布线30,与电容布线17中的相对于第二电容引出布线28与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连接的连接部位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的部位连接。根据上述方式,与假设电容布线仅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和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中的某一方连接的情况相比,不易使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到呈纵长状的电容布线17的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为止的合成电阻,与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到另一端侧为止的合成电阻产生电阻差。具体来说,构成电容布线17的一对电容主干布线17B中的在第二方向上配置在第一端子区域11TA1侧(图5所示的右侧)的电容主干布线17B,第一方向上的驱动器12侧的端部经由第二电容引出布线28被供给来自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的信号,第一方向上的与驱动器12侧为相反侧的端部经由第一电容引出布线30被供给来自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的信号。并且,一对电容主干布线17B中的在第二方向上配置在与第一端子区域11TA1侧为相反侧(图5所示的左侧)的电容主干布线17B,第一方向上的驱动器12侧的端部经由第二电容引出布线28被供给来自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的信号,而第一方向上与驱动器12侧为相反侧的端部经由第一电容引出布线30及电容分支布线17A被供给来自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的信号。根据以上方式,电容布线17不易在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到在第一方向上的驱动器12侧(第二端子区域11TA2侧)的端部为止的合成电阻、与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到与驱动器12侧为相反侧的端部为止的合成电阻之间产生电阻差。由此,由于不易在电容布线17中产生信号延迟等,因此能够使得像素电极14的电位保持功能优异,从而实现显示品质的提高。另外,与假设仅将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和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中的某一方与电容布线连接并使电容布线17加厚或增宽来实现电阻减小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和电容布线17的线宽减小。只要能够实现电容布线17的线宽减小,就能够实现液晶面板11的框缘宽度减小。电容布线17的线宽减小了的尺寸若与第一端子区域11TA1沿第二方向的尺寸T1相同,则能够使液晶面板11沿第二方向的外部尺寸保持与以往相同,此外,电容布线17的线宽减小了的尺寸只要大于第一端子区域11TA1沿第二方向的尺寸T1,就能够使液晶面板11沿第二方向的外部尺寸比以往小。
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如图5所示,在第一端子区域11TA1中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端子区域11TA2侧为相反侧的端部配置有一个。因此,第一电容引出布线30通过沿X轴方向以大致直线状延伸,从而能够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和电容布线17的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端子区域11TA2侧为相反侧的端部连接。第一电容引出布线30相对于单片电路部21配置在沿第一方向与第二端子区域11TA2侧为相反侧的位置,配置为与单片电路部21不交叉。根据上述方式,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与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之间沿第一方向的距离最大化,因此,更加不易在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到电容布线17的第一方向上的第二端子区域11TA2侧的端部为止的合成电阻,与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到与第二端子区域11TA2侧为相反侧的端部为止的合成电阻之间产生电阻差。而且,第一端子区域11TA1中成为第一柔性基板的连接对象的端子类仅设为一个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因此第一柔性基板的构成比第二柔性基板简单,从而作为第一柔性基板能够使用价格便宜的部件。此外,第一端子区域11TA1中没有安装驱动器12,没有配置与栅极布线15连接的端子部或与源极布线16连接的端子部等,因此与第二端子区域11TA2相比,能够减小第一端子区域11TA1的形成范围。
与此相对,在第二端子区域11TA2中,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如图5所示,在第二端子区域11TA2中沿第二方向分别配置在第一端子区域11TA1侧的端部附近和与第一端子区域11TA1侧为相反侧的端部附近。根据上述方式,两个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利用第二电容引出布线28与电容布线17的第二方向上的两端部附近连接,因此,从电容布线17的任意位置到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为止的合成电阻在第二方向上也被均匀化。而且,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与在第二方向上配置于第一端子区域11TA1侧的端部附近的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呈对角状配置。因此,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与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间的距离不仅在第一方向上,在第二方向上也被最大化。由此,从电容布线17的任意位置到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为止的合成电阻进一步被均匀化。
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如图5所示,平面形状均成为长方形。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L1比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W2大,而第二方向上的尺寸W1比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L2小。也就是说,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以其长边方向与第一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第二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而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以长边方向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的短边方向即第二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的长边方向即第一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由此,通过使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W1比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L2小,从而能够使配置有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的第一端子区域11TA1的第二方向上的尺寸T1,比配置有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的第二端子区域11TA2的第一方向上的尺寸T2小。由此,能够减小液晶面板11的长边部中的第二方向上的框缘宽度,使外观设计优异。而且,通过使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L1比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W2大,能够在安装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连接的第一柔性基板时,容易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在第一方向上对位,并提高连接可靠性。更具体来说,使得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的尺寸L1、W1相乘得到的表面积,比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的尺寸L2、W2相乘得到的表面积大。根据上述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安装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连接的第一柔性基板时的连接可靠性。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电子设备)11包括:阵列基板(基板)11B,其呈纵长状,具有配置在长边(长边侧基板端)的第一端子区域11TA1和配置在短边(短边侧基板端)的第二端子区域11TA2;电容布线17,其为以至少在沿第一端子区域11TA1的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的导电部;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第一端子部)29,其设置在第一端子区域11TA1,与作为导电部的电容布线17连接;以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第二端子部)23C,其设置在第二端子区域11TA2,与作为导电部的电容布线17中的相对于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连接的连接部位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的部位连接。
根据上述方式,呈纵长状的阵列基板11B中的以至少在沿第一端子区域11TA1的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的作为导电部的电容布线17,与在第一端子区域11TA1设置的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和在第二端子区域11TA2设置的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连接,因此,例如能够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双方向作为导电部的电容布线17施加信号。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与作为导电部的电容布线17中的相对于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连接的连接部位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的部位连接,因此与假设仅将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或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与作为导电部的电容布线连接的情况相比,不易在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到呈纵长状的作为导电部的电容布线17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为止的合成电阻,与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到另一端侧为止的合成电阻之间产生电阻差。由此,作为导电部的电容布线17不易产生信号延迟等。另外,与假设仅将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或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与作为导电部的电容布线连接并使作为导电部的电容布线17增厚等实现电阻减小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等。
另外,阵列基板11B具有一对短边,且第二端子区域11TA2仅选择配置在一个短边侧,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在第一端子区域11TA1中至少配置于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端子区域11TA2侧为相反侧的端部。根据上述方式,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与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间的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最大化,因此,更加不易在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到作为导电部的电容布线17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为止的合成电阻,与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到另一端侧为止的合成电阻产生电阻差。
另外,作为导电部的电容布线17不仅在第一方向上延伸设置,也在沿第二端子区域11TA2的第二方向上延伸设置,阵列基板11B具有一对长边,第一端子区域11TA1仅选择配置在一个长边侧,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在第二端子区域11TA2中至少配置于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端子区域11TA1侧为相反侧的端部。根据上述方式,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与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以对角状配置,因此,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与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间沿第二方向的距离也最大化。由此,进一步不易在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到作为导电部的电容布线17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为止的合成电阻,与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到另一端侧为止的合成电阻之间产生电阻差。
另外,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在第二端子区域11TA2中也沿第二方向配置在第一端子区域11TA1侧的端部。根据上述方式,能够将两个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与作为导电部的电容布线17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部附近连接。由此,从作为导电部的电容布线17的任意位置到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为止的合成电阻在第二方向上也被均匀化。
另外,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L1比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在沿第二端子区域11TA2的第二方向上的尺寸W2大,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W1比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L2小。根据上述方式,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W1比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L2小,从而能够使第一端子区域11TA1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T1比第二端子区域11TA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T2小。而且,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L1比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W2大,从而在安装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连接的外部的连接部件时,容易相对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在第一方向上进行对位,且提高连接可靠性。
另外,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的表面积比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大。根据上述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安装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连接的外部的连接部件时的连接可靠性。
另外,阵列基板11B设置有与第一端子区域11TA1及第二端子区域11TA2相邻的显示区域AA、配置在显示区域AA的像素电极14、与像素电极14连接的源极布线(信号布线)16、和选择安装于第二端子区域11TA2且向源极布线16供给信号的驱动器12。根据上述方式,通过从驱动器12向源极布线16供给信号,从而对配置于显示区域AA的像素电极14进行充电。驱动器12由于选择安装于第二端子区域11TA2,因此与假设将驱动安装于第一端子区域11TA1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安装数量。
另外,阵列基板11B上设置有:配置在显示区域AA的栅极布线(扫描布线)15;配置在显示区域AA且与栅极布线15及源极布线16连接的TFT(开关元件)13;以及单片电路部21,其配置在显示区域AA与第一端子区域11TA1之间,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与栅极布线15连接且驱动TFT13。根据上述方式,通过从单片电路部21向扫描信号供给信号,从而驱动在显示区域AA配置的TFT13。与栅极布线15连接的单片电路部21配置在显示区域AA与第一端子区域11TA1之间,且沿第一方向延伸,未将栅极布线15配置在第一端子区域11TA1。由于按照这种方式不在第一端子区域11TA1配置驱动器12和栅极布线15,因此与第二端子区域11TA2相比,能够减小第一端子区域11TA1的形成范围。
另外,在阵列基板11B上设置有像素电极14、和在与像素电极14之间形成静电电容的电容布线17,导电部设为电容布线17。根据上述方式,电容布线17通过在与像素电极14之间形成静电电容,从而能够保持对像素电极14进行充电的电位。该电容布线17由于是导电部,因此能够避免在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为止的合成电阻,与从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到另一端侧为止的合成电阻之间产生电阻差,从而使像素电极14的电位保持功能优异,由此实现显示品质的提高。另外,与通过假设将电容布线增宽来实现电阻减小的情况相比,能够保持电容布线17的宽度较小。
<第二实施方式>
根据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变更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129的设置数量的情况。并且,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129如图6所示,在第一端子区域111TA1中沿第一方向隔开间隔排列配置有多个。具体来说,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129从第一端子区域111TA1在第一方向上的与第二端子区域111TA2侧为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到第二端子区域111TA2侧的端部附近,以大致等间隔的方式共计配置有四个。各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129分别连接有第一电容布线引出布线130。共计四条第一电容布线引出布线130中的、与配置在第一端子区域111TA1的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部附近的两个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129连接的引出布线配置为与单片电路部121不交叉,另外与两个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129连接的引出布线配置为与单片电路部121交叉。根据上述方式,四个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129与电容布线117的在第一方向上分离的四个部位连接,因此,从电容布线117的任意位置到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129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123C为止的合成电阻无论其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如何都被均匀化。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129在第一端子区域111TA1中沿第一方向隔开间隔排列配置有多个。根据上述方式,能够将多个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129与作为导电部的电容布线117在第一方向上的多个部位连接。由此,从作为导电部的电容布线117的任意位置到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129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123C为止的电阻,无论其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如何都被均匀化。
<第三实施方式>
根据图7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对第一端子区域211TA1的构成进行了变更的情况。并且,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端子区域211TA1中,如图7所示,取代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设置有向单片电路部221供给信号的单片电路用副端子部(第一端子部)31。单片电路用副端子部31与从单片电路部221向第一端子区域211TA1侧引出的第一单片电路引出布线32连接,经由第一单片电路引出布线32向单片电路部221输出来自第二柔性基板的信号(High电源信号或Low电源信号等)。与此相对,在第二端子区域211TA2设置有向单片电路部221供给信号的单片电路用主端子部(第二端子部)33。单片电路用主端子部33与从单片电路部221向第二端子区域211TA2侧引出的第二单片电路引出布线34连接,经由第二单片电路引出布线34向单片电路部221输出来自第一柔性基板的信号。并且,单片电路用主端子部33及第二单片电路引出布线34分别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单片电路用端子部23B及柔性基板用单片电路引出布线27(参照图5)相同的构成,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单片电路用副端子部31在第一端子区域211TA1中,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端子区域211TA2侧为相反侧的端部附近沿第一方向隔开间隔排列配置有两个。两个单片电路用副端子部31分别连接有第一单片电路引出布线32。两条第一单片电路引出布线32从两个单片电路部221在第一方向上的与第二端子区域211TA2侧为相反侧的端部引出。各第一单片电路引出布线32与两个单片电路部221连接。因此,从第二柔性基板输入至两个单片电路用副端子部31的信号,经由两条第一单片电路引出布线32向两个单片电路部221供给。按照这种方式,单片电路部221连接有在第一端子区域211TA1设置的单片电路用副端子部31和在第二端子区域211TA2设置的单片电路用主端子部33,因此能够从单片电路用副端子部31及单片电路用主端子部33双方向单片电路部221供给信号。因此,单片电路用副端子部31利用第一单片电路引出布线32,在第一端子区域211TA1中与单片电路部221中的相对于第二单片电路引出布线34与单片电路用主端子部33相连的连接部位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的部位连接。根据上述方式,与假设仅将单片电路用副端子部31和单片电路用主端子部33中的某一方与单片电路部连接的情况相比,不易在从单片电路用副端子部31及单片电路用主端子部33到呈纵长状的单片电路部221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为止的合成电阻,与从单片电路用副端子部31及单片电路用主端子部33到另一端侧为止的合成电阻之间产生电阻差。由此,从单片电路部221输出并用于驱动TFT的信号不易发生电压降低。另外,与假设通过将单片电路部增宽来实现电阻减小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单片电路部221的宽度保持得较窄。由此,能够减小液晶面板211在第二方向上的框缘宽度,使外观设计优异。并且,单片电路用副端子部31及单片电路用主端子部33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的各尺寸的关系,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与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的各尺寸的关系(参照图5)相同。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阵列基板211B上设置有TFT、和驱动TFT的单片电路部221,导电部设为单片电路部221根据上述方式,能够利用单片电路部221驱动TFT。该单片电路部221由于是导电部,因此不易在从单片电路用副端子部31及单片电路用主端子部33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为止的合成电阻,与从单片电路用副端子部31及单片电路用主端子部33到另一端侧为止的合成电阻之间产生电阻差,从而,用于驱动TFT的信号不易发生电压降低。另外,与假设通过将单片电路部增宽来实现电阻减小的情况相比,能够保持单片电路部221的宽度较窄。
<第四实施方式>
根据图8或图9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对CF基板311A的构成进行了变更的情况。并且,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CF基板311A如图8所示,在表面侧即与阵列基板311B侧为相反侧的板面具有屏蔽电极(导电部)35。屏蔽电极35由与像素电极等相同的透明电极材料(例如ITO等)构成。屏蔽电极35在CF基板311A的表面侧的板面上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双方延伸,在该板面的大致全域内以贴近状成膜。屏蔽电极35与以横跨阵列基板311B和CF基板311A配置的导电性浆料部36的一端侧连接。导电性浆料部36由银浆料材料等构成,另一端侧与阵列基板311B连接,从而能够将接地电位(信号)向屏蔽电极35供给。通过使屏蔽电极35成为接地电位,从而能够遮蔽由阵列基板311B所具有的各电路产生的不需要辐射。
在阵列基板311B上,如图9所示设置有与导电性浆料部36的另一端侧连接的屏蔽焊盘部37、与屏蔽焊盘部37连接的屏蔽端子部38、和将屏蔽焊盘部37与屏蔽端子部38连接的屏蔽连接布线39。屏蔽焊盘部37包含在第一端子区域311TA1配置的第一屏蔽焊盘部37A、和在第二端子区域311TA2配置的第二屏蔽焊盘部37B。导电性浆料部36配置在第一端子区域311TA1及第二端子区域311TA2双方,配置在第一端子区域311TA1中的为与第一屏蔽焊盘部37A连接的第一导电性浆料部36A,配置在第二端子区域311TA2中的为与第二屏蔽焊盘部37B连接的第二导电性浆料部36B。屏蔽端子部38包含配置在第一端子区域311TA1的第一屏蔽端子部(第一端子部)38A,和配置在第二端子区域311TA2的第二屏蔽端子部(第二端子部)38B。第一屏蔽端子部38A被从安装于第一端子区域311TA1的第一柔性基板输入接地电位,第二屏蔽端子部38B被从安装于第二端子区域311TA2的第二柔性基板输入接地电位。第二屏蔽焊盘部37B及第二屏蔽端子部38B在第二端子区域311TA2中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端子区域311TA1侧为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各配置有一个。与此相对,第一屏蔽焊盘部37A及第一屏蔽端子部38A在第一端子区域311TA1中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二端子区域311TA2侧的端部附近和其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分别配置有两个。另外,屏蔽连接布线39包括配置在第一端子区域311TA1且将第一屏蔽焊盘部37A与第一屏蔽端子部38A连接的第一屏蔽连接布线39A、和配置在第二端子区域311TA2且将第二屏蔽焊盘部37B与第二屏蔽端子部38B连接的第二屏蔽连接布线39B。
按照上述方式,屏蔽电极35如图9所示,与在第一端子区域311TA1设置的第一屏蔽端子部38A、和在第二端子区域311TA2设置的第二屏蔽端子部38B连接,因此能够从第一屏蔽端子部38A及第二屏蔽端子部38B双方向屏蔽电极35供给接地电位。因此,第一屏蔽端子部38A在第一端子区域311TA1中,在相对于第二导电性浆料部36B的与屏蔽电极35中的第二屏蔽端子部38B相连的连接部位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的部位利用第一导电性浆料部36A连接。根据上述方式,与假设仅将第一屏蔽端子部38A和第二屏蔽端子部38B中的某一方与屏蔽电极连接的情况相比,不易在从第一屏蔽端子部38A及第二屏蔽端子部38B到呈纵长状的屏蔽电极35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为止的合成电阻,与从第一屏蔽端子部38A及第二屏蔽端子部38B到另一端侧为止的合成电阻之间产生电阻差。由此,能够充分地获得基于屏蔽电极35的遮蔽效果。另外,与假设通过增大屏蔽电极的厚度来实现电阻减小的情况相比,能够大量确保屏蔽电极35的透过光量,由此提高显示图像的亮度,使得显示品质优异。另外,从实现低电力消耗的角度也优选。并且,第一屏蔽端子部38A及第二屏蔽端子部38B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的各尺寸的关系,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与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的各尺寸的关系(参照图5)相同。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以与阵列基板311B相对的方式配置且在与阵列基板311B侧为相反侧的板面上设置有屏蔽电极35的CF基板(相对基板)311A,导电部设为屏蔽电极35。根据上述方式,能够利用屏蔽电极35遮蔽由阵列基板311B产生的不需要辐射。该屏蔽电极35由于是导电部,因此不易在从第一屏蔽端子部38A及第二屏蔽端子部38B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为止的合成电阻,与从第一屏蔽端子部38A及第二屏蔽端子部38B到另一端侧为止的合成电阻之间产生电阻差,从而能够提高不需要辐射的遮蔽功能。另外,与假设通过使屏蔽电极加厚来实现电阻减小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和显示品质的提高。
另外,CF基板311A以与第一屏蔽端子部(第一端子部)38A及第二屏蔽端子部(第二端子部)38B不重叠的方式配置,设置有以横跨阵列基板311B和CF基板311A的方式配置且与屏蔽电极35、第一屏蔽端子部38A及第二屏蔽端子部38B连接的导电性浆料部36。根据上述方式,与CF基板311A不重叠的第一屏蔽端子部38A及第二屏蔽端子部38B,利用以横跨阵列基板311B和CF基板311A的方式配置的导电性浆料部36,与在CF基板311A上设置的屏蔽电极35连接。
<第五实施方式>
根据图10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示出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使液晶面板411弯曲的情况。并且,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411如图10所示,以自身的长边方向(第一方向)上的中央部拉向背面侧,且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向表面侧鼓出的方式(内翘曲形状),作为整体弯曲为大致圆弧状。对于液晶面板411的弯曲轴线CAX来说,其轴线方向与沿第二端子区域411TA2的第二方向一致。因此,液晶面板411的弯曲方向(板面的曲率变化的方向)与沿第一端子区域411TA1的第一方向一致。液晶面板411的弯曲轴线CAX配置于在Z轴方向上与阵列基板411B侧为相反侧的CF基板411A侧。也就是说,CF基板411A在Z轴方向上与阵列基板411B相比配置在靠近弯曲轴线CAX的位置。另外,构成液晶面板411的阵列基板411B及CF基板411A,可以说其板面绕与呈不同颜色的多个彩色滤光片的排列方向(参照图4)平行的弯曲轴线CAX弯曲。若阵列基板411B及CF基板411A绕上述的弯曲轴线CAX弯曲,则CF基板411A侧的彩色滤光片与阵列基板411B侧的像素电极的位置关系能够在弯曲方向上分散。在这一点上,阵列基板411B及CF基板411A绕与呈不同颜色的多个彩色滤光片的排列方向平行的弯曲周CAX弯曲,因此即使伴随弯曲使得彩色滤光片与像素电极的位置关系在弯曲方向上分散,也由于在弯曲方向上一种颜色的彩色滤光片延伸且排列大量呈相同颜色的像素部,而不易发生混色(参照图4)。而且,驱动器412选择安装于以与弯曲轴线CAX平行的方式延伸的第二端子区域411TA2,因此与假设安装在第一端子区域411TA1侧的情况相比,驱动器412不易因阵列基板411B及CF基板411A的弯曲而变形。并且,关于彩色滤光片及像素电极等构成,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3及图4等记载所述。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阵列基板411B的板面绕沿第二端子区域411TA2的第二方向平行的弯曲轴线CAX弯曲。根据上述方式,驱动器412安装在第二端子区域411TA2,因此与假设将驱动器安装于第一端子区域411TA1的情况相比,不易因阵列基板411B的弯曲而产生变形。
另外,像素电极分别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具有以与阵列基板411B相对的方式配置的CF基板411A,在CF基板411A上以多个像素电极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且呈不同颜色的多个彩色滤光片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以沿第二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根据上述方式,若阵列基板411B及CF基板411A绕弯曲轴线弯曲,则彩色滤光片与像素电极的位置关系可能会在弯曲方向上分散。在这一点上,阵列基板411B及CF基板411A绕与第二方向即呈不同颜色的多个彩色滤光片排列的方向平行的弯曲轴线弯曲,因此,即使伴随弯曲而使彩色滤光片与像素电极的位置关系在弯曲方向上分散,也由于呈相同颜色的彩色滤光片沿弯曲方向延伸,而不易发生混色。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定于根据以上记载根据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内。
(1)作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如图11所示,也可以设置一对第一端子区域11TA1-1。在该情况下,优选在一对第一端子区域11TA1-1中分别设置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1。并且,在图11中示出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1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1。
(2)作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如图12所示,也可以设置一对第二端子区域11TA2-2。在该情况下,优选在一对第二端子区域11TA2-2中分别设置驱动器12-2和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2。并且,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2优选以在第一端子区域11TA1-2中在第一方向上位于均匀位置的方式配置。例如,在设置一处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2的情况下,优选将其配置在第一端子区域11TA1-2中沿第一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
(3)作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如图13所示,也可以使液晶面板11-3的平面形状为非矩形(不规则形状)。在图13中,液晶面板11-3在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侧部分距离驱动器12-3越远宽度越小。与此相伴,第一端子区域11TA1-3在第一方向上在中途屈曲。并且,在图13中示出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3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3。
(4)上述(1)至(3)中记载的构成也能够应用于第二至第五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另外,也可以将下述(5)记载的构成应用于第二至第五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
(5)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液晶面板的具体的平面形状能够适当变更。作为液晶面板的其他平面形状,例如能够举出长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梯形、菱形等,但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形状。即,在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长边”,是指将具有纵长状的形状的电子设备的平面形状的轮廓分为大致沿长轴方向的轮廓和大致沿短轴方向的轮廓,其中沿长轴的相对较长区间的轮廓(在本说明书中记为“长边侧基板端”)。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短边”,是指沿上述短轴方向延伸的相对较短区间的轮廓(在本说明书中记为“短边侧基板端”)。因此,所谓“长边侧基板端”并不是指单纯的直线的一条边,而是包含多条边连续或除了直线以外变形为曲线等概念。另外,“短边侧基板端”也可以除了直线以外以曲线等方式局部变形。因此,具有长方形平面形状的电子设备可以是具有两个长边侧基板端和两个短边侧基板端的电子设备。另外,例如具有等腰三角形平面形状的电子设备可以是具有两个长边侧基板端和具有一个短边侧基板端的电子设备。或者,具有炮弹截面的包含平缓圆弧轮廓的平面形状的电子设备可以是具有两个长边侧基板端、和一个短边侧基板端的电子设备。这种平面形状作为形成为炮弹型的液晶面板11-5(电子设备)的外形的一例,可以举出图14所示的情况。该液晶面板11-5成为短边侧基板端局部凹陷的平面形状,而其相反侧的端部成为以圆弧状弯曲的平面形状。在该液晶面板11-5中,具有一对第一端子区域11TA1-5,并在该处设置一对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5,并且诶,具有一个第二端子区域11TA2-5,并在该处分别设置一对驱动器12-5及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5。并且,上述一个短边侧基板端也可以呈直线状。
(6)除了上述(5)中图14所示的平面形状以外,炮弹型的液晶面板的平面形状也可以进行变更。例如、液晶面板11-6如图15所示,也可以是,在长边方向上形成为距离短边侧基板端(第二端子区域11TA2-6)越远宽度越小的尖细状,而一对长边侧基板端成为非直线状。并且,与上述(5)同样地,在一对第一端子区域11TA1-6设置有一对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29-6,在一个第二端子区域11TA2-6设置有一对驱动器12-6及一对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23C-6。
(7)除了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以外,还可以对电容布线的构成进行适当变更。另外,也可以省略第二电容主干布线。另外,也可以仅设置一条第一电容主干布线。
(8)除了上述(7)以外,也可以取代电容布线,设置与公共电极相同的贴近状的电容电极。
(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栅极布线的两端部与一对单片电路部连接的构成,但也可以是仅将栅极布线的一个端部与单片电路部连接的构成。在该情况下,例如可以从第一方向上的端部数起,使第奇数条栅极布线的一个端部与一侧的单片电路部连接,使第偶数条栅极布线的一个端部与另一侧的单片电路部。
(10)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将单片电路部的设置数量设为仅一个。
(11)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将在CF基板上设置的公共电极设为“导电部”。公共电极经由例如密封部含有的导电材(导电性粒子)与在阵列基板侧设置并始终施加基准电位的公共电极焊盘部连接,从而接受基准电位的供给。只要将该公共电极焊盘部分别配置在长边侧和短边侧,分别与在第一端子区域设置的第一端子部、和在第二端子区域设置的第二端子部连接即可。
(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公共电极设置在CF基板侧的情况,但也可以将公共电极设置在阵列基板侧。上述构成适合于FFS模式的液晶面板。在将公共电极设置于CF基板侧的构成中,如上述(11)所示,也可以将在CF基板设置的公共电极设为“导电部”。
(13)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一个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配置于第一端子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端部附近的情况,但第一端子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的配置能够适当地变更。
(14)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各一个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分别配置于第二端子区域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部附近的情况,但第二端子区域在第二方向上的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的配置能够适当地变更。另外,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的设置数量也可以适当地变更。
(15)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四个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等间隔配置的情况,但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的具体设置数量和配列间隔等能够适当变更可能。例如,也可以将多个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不等间距排列。
(16)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两个单片电路用副端子部配置于第一端子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端部附近的情况,但第一端子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单片电路用副端子部的配置和设置数量可以适当变更。
(17)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各两个单片电路用主端子部分别配置于第二端子区域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部附近的情况,但第二端子区域在第二方向上的单片电路用主端子部的配置和设置数量可以适当变更。
(18)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各两个第一屏蔽焊盘部、第一屏蔽端子部及第一屏蔽连接布线分别配置于第一端子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部附近的情况,但第一端子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屏蔽焊盘部、第一屏蔽端子部及第一屏蔽连接布线的配置和设置数量能够适当变更。
(19)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各一个第二屏蔽焊盘部、第二屏蔽端子部及第二屏蔽连接布线配置于第二端子区域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附近的情况,但第二端子区域在第二方向上的第二屏蔽焊盘部、第二屏蔽端子部及第二屏蔽连接布线的配置和设置数量能够适当变更。
(20)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屏蔽电极直接设置在CF基板的板面上的情况,但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屏蔽电极将设置于在贴附于CF基板板面上的偏光板上。
(21)也可以将上述各实施方式组合起来。具体来说,可以将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第三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单片电路用副端子部和第四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第一屏蔽端子部中的两个或三个,合并设置在第一端子区域中。在该情况下,在第二柔性基板上连接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单片电路用副端子部及第一屏蔽端子部中的两个或三个。
(2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有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的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但也可以是使用外光进行显示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在该情况下,能够省略背光源装置。另外,也可以是半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
(2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液晶面板的开关元件使用了TFT,但也可以应用于使用除了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面板,另外,除了彩色显示的液晶面板以外,也可以应用于黑白显示的液晶面板。
(2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子设备例示了液晶面板,但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显示面板(PDP(等离子显示器面板)、有机EL面板、EPD(电泳显示器面板)、MEMS(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显示面板等)。
附图标记说明
11、11-3、11-5、11-6、211…液晶面板(电子设备)、11A、311A…CF基板(相对基板)、11B、211B、311B…阵列基板(基板)、11TA1、11TA1-1、11TA1-2、11TA1-3、11TA1-5、11TA1-6、111TA1、211TA1、311TA1、411TA1…第一端子区域、11TA2、11TA2-2、11TA2-5、11TA2-6、111TA2、211TA2、311TA2、411TA2…第二端子区域、12、12-2、12-3、12-5、12-6、412…驱动器、13…TFT(开关元件)、14…像素电极、15…栅极布线(扫描布线)、16…源极布线(信号布线)、17、117…电容布线(导电部)、18…彩色滤光片、21、121、221…单片电路部、23C、23C-1、23C-2、23C-3、23C-5、23C-6、123C…电容布线用主端子部(第二端子部)、29、29-1、29-2、29-3、29-5、29-6、129…电容布线用副端子部(第一端子部)、31…单片电路用副端子部(第一端子部)、33…单片电路用主端子部(第二端子部)、35…屏蔽电极(导电部)、36…导电性浆料部、38A…第一屏蔽端子部(第一端子部)、38B…第二屏蔽端子部(第二端子部)、221…单片电路部(导电部)、AA…显示区域、CAX…弯曲轴线。

Claims (16)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其呈纵长状,具有配置在长边侧基板端的第一端子区域和配置在短边侧基板端的第二端子区域;
导电部,其以至少在沿着所述第一端子区域的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
第一端子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子区域中,与所述导电部连接;以及
第二端子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端子区域中,与所述导电部中的相对于与所述第一端子部连接的连接部位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远离的部位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具有一对所述短边侧基板端,且所述第二端子区域选择配置于仅一个所述短边侧基板端,
所述第一端子部在所述第一端子区域中至少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端子区域侧为相反侧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不仅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设置,在沿所述第二端子区域的第二方向上也延伸设置,
所述基板具有一对所述长边侧基板端,所述第一端子区域选择配置在仅一个长边侧基板端,
所述第二端子部在所述第二端子区域中至少配置于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子区域侧为相反侧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端子部在所述第二端子区域中的所述第二方向上还配置在所述第一端子区域侧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部在所述第一端子区域中沿所述第一方向隔开间隔而排列配置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第二端子部中的沿所述第二端子区域的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第二端子部中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部的表面积比所述第二端子部的表面积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上设置:与所述第一端子区域及所述第二端子区域相邻的显示区域;配置在所述显示区域中的像素电极;与所述像素电极连接的信号布线;以及选择安装于所述第二端子区域并向所述信号布线供给信号的驱动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上设置:配置在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扫描布线;配置在所述显示区域并与所述扫描布线及所述信号布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以及单片电路部,其配置在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一端子区域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与所述扫描布线连接并驱动所述开关元件。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中,板面围绕与沿所述第二端子区域的第二方向平行的弯曲轴线弯曲。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分别排列配置多个,
具有以与所述基板相对的方式配置的相对基板,
在所述相对基板上,以与多个所述像素电极分别重叠的方式配置且呈不同颜色的多个彩色滤光片,以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上设置有像素电极、和在与所述像素电极之间形成静电电容的电容布线,
所述导电部为所述电容布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基板隔着光调制材料以相对的方式配置的相对基板,
在所述基板上设置像素电极,
在所述基板或所述相对基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像素电极相对的公共电极,
所述导电部为所述公共电极。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上设置有开关元件、和驱动所述开关元件的单片电路部,
所述导电部为所述单片电路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有以与所述基板相对的方式配置,且在与所述基板侧为相反侧的板面上设置屏蔽电极的相对基板,
所述导电部为所述屏蔽电极。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对基板以与所述第一端子部及所述第二端子部不重叠的方式配置,
设置有导电性浆料部,其以横跨所述基板和所述相对基板的方式配置,且与所述屏蔽电极、所述第一端子部及所述第二端子部连接。
CN201811408709.XA 2017-11-30 2018-11-23 电子设备 Pending CN1098568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0199 2017-11-30
JP2017230199A JP2019101145A (ja) 2017-11-30 2017-11-30 電子デバイ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56834A true CN109856834A (zh) 2019-06-07

Family

ID=66634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08709.XA Pending CN109856834A (zh) 2017-11-30 2018-11-23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162994A1 (zh)
JP (1) JP2019101145A (zh)
CN (1) CN10985683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11445B2 (en) * 2019-07-16 2021-12-28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Foldable display panel
KR102467411B1 (ko) * 2021-01-25 2022-11-16 주식회사 에스제이하이테크 투명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을 구비한 미디어 파사드 시스템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1110A (zh) * 2001-09-28 2005-03-09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显示装置
CN1916741A (zh) * 2005-08-18 2007-02-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装置及其检查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1398544A (zh) * 2007-09-25 2009-04-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1539693A (zh) * 2008-03-18 2009-09-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检查电路、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1673014A (zh) * 2008-09-11 2010-03-17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
CN101907788A (zh) * 2009-06-03 2010-12-08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显示装置
CN103207486A (zh) * 2012-01-12 2013-07-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3718231A (zh) * 2011-08-09 2014-04-09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4221072A (zh) * 2012-04-20 2014-12-17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4246860A (zh) * 2012-04-25 2014-12-24 夏普株式会社 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04285177A (zh) * 2012-05-16 2015-01-14 夏普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
CN104769657A (zh) * 2012-11-08 2015-07-08 夏普株式会社 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06165005A (zh) * 2014-05-22 2016-11-23 夏普株式会社 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7121B (zh) * 2007-08-24 2011-05-25 夏普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和显示装置
US8395738B2 (en) * 2007-10-17 2013-03-12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30328840A1 (en) * 2011-02-25 2013-12-1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with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provided with display panel
WO2014034566A1 (ja) * 2012-08-31 2014-03-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表示パネル、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7090528A (ja) * 2015-11-04 2017-05-2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1110A (zh) * 2001-09-28 2005-03-09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显示装置
CN1916741A (zh) * 2005-08-18 2007-02-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装置及其检查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1398544A (zh) * 2007-09-25 2009-04-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1539693A (zh) * 2008-03-18 2009-09-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检查电路、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1673014A (zh) * 2008-09-11 2010-03-17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
CN101907788A (zh) * 2009-06-03 2010-12-08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显示装置
CN103718231A (zh) * 2011-08-09 2014-04-09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3207486A (zh) * 2012-01-12 2013-07-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6932981A (zh) * 2012-01-12 2017-07-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4221072A (zh) * 2012-04-20 2014-12-17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4246860A (zh) * 2012-04-25 2014-12-24 夏普株式会社 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04285177A (zh) * 2012-05-16 2015-01-14 夏普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
CN104769657A (zh) * 2012-11-08 2015-07-08 夏普株式会社 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06165005A (zh) * 2014-05-22 2016-11-23 夏普株式会社 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62994A1 (en) 2019-05-30
JP2019101145A (ja) 2019-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1648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604392B2 (en)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US1016859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1313918B1 (ko) 디바이스 기판
CN109283717A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8492761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KR102576547B1 (ko) 표시 장치
EP3067736A1 (en)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a reduced-width bez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he same
US10453363B2 (en) Annular display apparatus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231741A (zh) 有源矩阵基板以及显示面板
CN109946894A (zh) 显示装置
CN108700787A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检查方法
CN109856834A (zh) 电子设备
CN100381891C (zh) 显示设备
CN109961733A (zh) 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装置
US20190033646A1 (en) 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9716421A (zh) 安装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10312963A (zh) 带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CN112305795A (zh) 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多显示装置
CN11467798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192237A (zh) 显示装置
CN210467105U (zh) 一种双面显示组件、显示装置、显示组件以及交通工具
CN110320716A (zh) 柔性布线板及显示装置
KR102248646B1 (ko) 연성회로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US11250804B2 (en) Display driver circuit board and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60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