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44267B - 蒸汽涡轮 - Google Patents

蒸汽涡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44267B
CN109844267B CN201780063846.1A CN201780063846A CN109844267B CN 109844267 B CN109844267 B CN 109844267B CN 201780063846 A CN201780063846 A CN 201780063846A CN 109844267 B CN109844267 B CN 1098442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main body
valve
flow path
steam turb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6384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44267A (zh
Inventor
上地英之
椙下秀昭
松村卓美
绘上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844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442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442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442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21/00Shutting-down of machines or engines, e.g. in emergency; Regulating, controlling, or safety mea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1D21/12Shutting-down of machines or engines, e.g. in emergency; Regulating, controlling, or safety mea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sponsive to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11/00Preventing or minimising internal leakage of working-fluid, e.g. between stages
    • F01D11/08Preventing or minimising internal leakage of working-fluid, e.g. between stages for sealing space between rotor blade tips and stator
    • F01D11/14Adjusting or regulating tip-clearance, i.e. distance between rotor-blade tips and stator casing
    • F01D11/20Actively adjusting tip-clearance
    • F01D11/24Actively adjusting tip-clearance by selectively cooling-heating stator or rotor compon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17/00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by varying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21/00Shutting-down of machines or engines, e.g. in emergency; Regulating, controlling, or safety mea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2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other groups
    • F01D25/24Casings; Casing parts, e.g. diaphragms, casing fastenings
    • F01D25/26Double casings; Measures against temperature strain in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20/00Application
    • F05D2220/30Application in turbines
    • F05D2220/31Application in turbines in steam turb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40/00Components
    • F05D2240/10Stators
    • F05D2240/14Casings or housings protecting or supporting assemblies with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70/00Control
    • F05D2270/30Control parameters, e.g. input parameters
    • F05D2270/303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Turb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蒸汽涡轮,具有:外侧壳体(19),包括将在轴线(O1)方向上流过在内侧壳体主体(45)与外侧壳体主体(51)之间划分的流路(21)的全部长度的排气蒸汽向外侧壳体(19)的外部导出的第一蒸汽导出口(54)、及设置于外侧壳体主体(51)并将通过了流路(21)的一部分的排气蒸汽或者未通过流路(21)的排气蒸汽向外侧壳体(19)的外部导出的第二蒸汽导出口(55);第一阀(28),调节第一蒸汽导出口(54)的开度;及第二阀(32),调节第二蒸汽导出口(55)的开度。

Description

蒸汽涡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蒸汽涡轮。
本申请关于在2016年10月21日向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6-207164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蒸汽涡轮具备以轴线为中心而旋转的转子和覆盖该转子的壳体。转子具有在以轴线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的转子轴的周围配置有多个的动叶片。在壳体设有在动叶片的上游侧且在转子周围配置有多个的静叶片。
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了具有安装静叶片的内侧壳体和将内侧壳体从外侧覆盖的外侧壳体的蒸汽涡轮。
在该蒸汽涡轮中,在外侧壳体与内侧壳体之间形成有供在内侧壳体与转子之间的工作蒸汽流路中流动的工作蒸汽流通的流路。由此,外侧壳体及内侧壳体由在流路中流动的工作蒸汽冷却。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076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即使如上所述在外侧壳体与内侧壳体之间形成供蒸汽流通的流路的情况下,根据蒸汽涡轮的运转状况而存在动叶片的前端与内侧壳体的内周面的间隙或静叶片的前端与转子的间隙不慎变窄的可能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转子侧与内侧壳体侧之间的间隙设定为适当的值的蒸汽涡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涡轮具有:转子,包含绕轴线旋转的转子主体及在该转子主体的外周面上排列成圆环状的多个动叶片;内侧壳体,包括内侧壳体主体及蒸汽导入部,所述内侧壳体主体收容所述转子并将导入的蒸汽从所述轴线方向的一端作为排气蒸汽导出,所述内侧壳体主体具备在与所述多个动叶片的前端之间形成第一间隙的内周面,所述蒸汽导入部设置在该内侧壳体主体的外侧并向该内侧壳体主体内导入所述蒸汽;多个静叶片,在所述内侧壳体的内表面上排列成圆环状,前端隔着第二间隙而与所述转子主体的外周面相对;外侧壳体,包括外侧壳体主体、第一蒸汽导出口及第二蒸汽导出口,所述外侧壳体主体收容所述内侧壳体并且在与该内侧壳体主体的外周面之间划分出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并供所述排气蒸汽流动的流路,所述第一蒸汽导出口设置于该外侧壳体主体并将流过所述流路的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全部长度的所述排气蒸汽向外部导出,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设置于所述外侧壳体主体并将通过了所述流路的一部分的所述排气蒸汽或者未通过所述流路的所述排气蒸汽向外部导出;第一阀,调节所述第一蒸汽导出口的开度;及第二阀,调节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的开度。
根据本发明,通过具有将在轴线方向上流过流路(在内侧壳体主体的外周面与外侧壳体主体之间划分的流路)的全部长度的排气蒸汽向外侧壳体的外部导出的第一蒸汽导出口和调节第一蒸汽导出口的开度的第一阀,在蒸汽涡轮的额定运转时,能够使用温度下降后的蒸汽即排气蒸汽,通过对内侧壳体主体进行冷却而使其收缩。
由此,在额定运转时能够缩小第一间隙及第二间隙,因此能够减少蒸汽的泄漏,提高能量的转换效率。
然而,在从蒸汽涡轮额定运转的状态向运转停止转变的期间中,如果利用温度下降后的蒸汽即排气蒸汽将内侧壳体主体及外侧壳体主体冷却,则在厚度薄且热容量小的内侧壳体主体中,与热容量大的转子相比温度快速下降、收缩,因此可能会发生静叶片与转子主体的接触、及动叶片与内侧壳体主体的接触。
另一方面,在从运转停止状态起动而达到额定运转为止的期间,如果利用排气蒸汽对内侧壳体主体及外侧壳体主体进行冷却,则内侧壳体主体及外侧壳体主体收缩,转子为热膨胀的状态残存的状态,因此可能会发生静叶片与转子的接触、及动叶片与内侧壳体主体的接触。
通过具有将通过了上述的流路的一部分的排气蒸汽或未通过流路的排气蒸汽向外侧壳体的外部导出的第二蒸汽导出口、调节第二蒸汽导出口的开度的第二阀,由此,在从额定运转的状态向运转停止转变的期间、或从运转停止状态起动而达到额定运转为止的期间中的至少一方,能够抑制内侧壳体主体及外侧壳体主体被排气蒸汽冷却的情况,能够抑制内侧壳体主体及外侧壳体主体的收缩,因此在这些期间中,能够抑制间隙的收缩,抑制静叶片与转子的接触及动叶片与内侧壳体主体的接触。
通过以上所述,由于内侧壳体主体及外侧壳体主体与转子的热膨胀量的差异,在从第一间隙及第二间隙存在变小的倾向的额定运转的状态向运转停止转变的期间、或者从运转停止状态起至达到额定运转为止的期间中的至少一方,能抑制间隙的缩小,能够将初期组装时的间隙设定得较小,相应地,能够减小稳定运转时的间隙。此外,使用稳定运转时温度下降后的蒸汽即排气蒸汽对内侧壳体主体及外侧壳体主体进行冷却,能够缩小间隙。
即,根据本发明,能够缩小稳定运转时的第一间隙及第二间隙,减少蒸汽的泄漏,提高蒸汽涡轮的效率。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涡轮中,也可以是,所述外侧壳体主体包括与所述内侧壳体主体的一端相对的一端和与所述内侧壳体主体的另一端相对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蒸汽导出口配置在比设置有所述蒸汽导入部的位置更靠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另一端侧处,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配置在比设置有所述蒸汽导入部的位置更靠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一端侧处。
这样,在比设有蒸汽导入部的位置更靠外侧壳体主体的另一端侧处配置第一蒸汽导出口,由此,经由第一蒸汽导出口能够将流过流路的全部长度的排气蒸汽向外侧壳体的外部导出。
另外,在比设有蒸汽导入部的位置更靠外侧壳体主体的一端侧处配置第二蒸汽导出口,由此,能够经由第二蒸汽导出口将通过了流路的一部分的排气蒸汽或未通过流路的排气蒸汽向外侧壳体的外部导出。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涡轮中,也可以是,所述蒸汽涡轮在位于所述内侧壳体主体的一端侧的该内侧壳体主体的外周面与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内周面之间具有缩窄所述流路的入口的流路入口调整构件。
这样,在位于内侧壳体主体的一端侧的内侧壳体主体的外周面与外侧壳体主体的内周面之间具有缩窄流路的入口的流路入口调整构件,由此在流路内,相对于内侧壳体主体的周向能够均匀地供给排气蒸汽。由此,能够将划分流路的内侧壳体主体及外侧壳体主体均匀地冷却。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涡轮中,也可以是,所述外侧壳体主体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成上部和下部,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配置在位于所述内侧壳体主体的一端侧的所述上部或所述下部处,所述蒸汽涡轮设置有流路闭塞构件,该流路闭塞构件配置在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所述上部及所述下部中的未设置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的一方与所述内侧壳体主体之间,并将所述流路中的未设置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一侧的一半闭塞,所述第一蒸汽导出口配置在所述外侧壳体主体中的位于所述流路闭塞构件与所述内侧壳体主体的另一端侧之间的部分。
通过具有形成为上述结构的第一蒸汽导出口、第二蒸汽导出口及流路闭塞构件,在蒸汽涡轮的额定运转时,从内侧壳体主体的一端刚导出之后朝向流路的下部的排气蒸汽受到流路闭塞构件的干扰,排气蒸汽的全部量向流路的上部流动。
因此,即便不是仅在外侧壳体主体的上部或仅在外侧壳体主体的下部配置第一蒸汽导出口及第二蒸汽导出口,利用第一蒸汽导出口,也能够仅将通过了流路的上部的排气蒸汽向外侧壳体的外部导出。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涡轮中,也可以是,所述外侧壳体主体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成上部和下部,所述外侧壳体包括设置在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上部的外侧的第一凸缘部和设置在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下部的外侧的第二凸缘部,所述外侧壳体由与所述第一凸缘部连接的架台支承,所述蒸汽涡轮在所述内侧壳体主体的下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下部之间具有流量控制构件,该流量控制构件减少向所述流路的下部流动的所述排气蒸汽的流量。
这样,在通过与设置于外侧壳体主体的上部的外侧的第一凸缘部连接的架台支承外侧壳体的情况下,由于在内侧壳体主体的下部的另一端与外侧壳体主体的下部之间具有减少向流路流动的排气蒸汽的流量的流量控制构件,由此能够与流路的下部侧相比向流路的上部侧流过更多的量的排气蒸汽。
由此,能够抑制外侧壳体主体的上部的热膨胀,因此能够抑制以外侧壳体主体的上部的热膨胀为起因的第一凸缘部相对于架台的上端的倾斜。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涡轮中,也可以是,所述外侧壳体主体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成上部和下部,所述外侧壳体包括设置在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上部的外侧的第一凸缘部和设置在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下部的外侧的第二凸缘部,所述外侧壳体由与所述第二凸缘部连接的架台支承,所述蒸汽涡轮在所述内侧壳体主体的上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上部之间具有流量控制构件,该流量控制构件减少向所述流路的上部流动的所述排气蒸汽的流量。
这样,在通过与设置于外侧壳体主体的下部的外侧的第二凸缘部连接的架台来支承外侧壳体的情况下,由于在内侧壳体主体的上部的另一端与外侧壳体的上部之间具有减少向流路流动的排气蒸汽的流量的流量控制构件,由此能够与流路的上部侧相比向流路的下部侧流动更多的量的排气蒸汽。
由此,能够抑制外侧壳体主体的下部的热膨胀,因此能够抑制以外侧壳体主体的下部的热膨胀为起因的第二凸缘部相对于架台的上端的倾斜。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涡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为开闭阀,所述蒸汽涡轮具备与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电连接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在额定运转时进行将所述第一阀打开并将所述第二阀关闭的控制,所述控制部在从额定运转的状态向运转停止转变的期间或者从所述运转停止时起动而达到所述额定运转为止的期间中的至少一方,进行将所述第一阀关闭并将所述第二阀打开的控制。
通过具有形成为上述结构的第一阀、第二阀及控制部,能够通过自动控制进行如下操作:在额定运转时经由第一蒸汽导出口将流过流路的全部长度的排气蒸汽的全部量向外侧壳体的外部导出;在从额定运转的状态向运转停止转变的期间或从运转停止时起动而达到额定运转为止的期间中的至少一方,经由第二蒸汽导出口将流过流路的一部分的排气蒸汽的全部量或未流过流路的排气蒸汽的全部量向外侧壳体的外部导出。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涡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为流量调整阀,所述蒸汽涡轮具备与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电连接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通过调节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的开度,在额定运转时,将在所述外侧壳体内存在的所述排气蒸汽的全部量中的比一半多的量从所述第一蒸汽导出口导出,在从额定运转的状态向运转停止转变的期间或者从所述运转停止时起动而达到所述额定运转为止的期间中的至少一方,将所述排气蒸汽的全部量中的比一半多的量从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导出。
通过具有形成为上述结构的第一阀、第二阀及控制部,能够通过自动控制进行如下操作:在额定运转时经由第一蒸汽导出口将流过流路的全部长度的排气蒸汽的全部量中的比一半多的量向外侧壳体的外部导出;在从额定运转的状态向运转停止转变的期间或从运转停止时起动而达到额定运转为止的期间中的至少一方,经由第二蒸汽导出口将流过流路的一部分的排气蒸汽或未通过流路的排气蒸汽的全部量中的比一半多的量向外侧壳体的外部导出。
此外,由于第一阀及第二阀的开度能够调节,由此能够控制流过流路的排气蒸汽的流量。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涡轮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外侧壳体主体设置有向所述蒸汽导入部导入所述蒸汽的蒸汽导入口,所述蒸汽涡轮具备:控制部,与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电连接;及温度检测部,检测所述蒸汽导入口的温度、所述第一蒸汽导出口的温度、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的温度、所述内侧壳体主体的温度、所述外侧壳体主体内的排气蒸汽的温度及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温度,在所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温度的曲线的一定时间的斜度比规定的斜度大时,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的开闭。
通过具有上述控制部及温度检测部,与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电连接的控制部基于蒸汽导入口的温度、第一蒸汽导出口的温度、第二蒸汽导出口的温度、内侧壳体主体的温度、外侧壳体主体内的排气蒸汽的温度及外侧壳体主体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温度,能够控制第一阀及第二阀,因此在额定运转时、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能够提高抑制静叶片与转子的接触、及动叶片与内侧壳体主体的接触的效果。
另外,与第一阀及第二阀电连接的控制部通过使用蒸汽导入口的温度、第一蒸汽导出口的温度、第二蒸汽导出口的温度、内侧壳体主体的温度、外侧壳体主体内的排气蒸汽的温度、及外侧壳体主体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温度,能够推定排气蒸汽的温度,因此在额定运转时、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能够进一步提高抑制静叶片与转子的接触、及动叶片与内侧壳体主体的接触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涡轮中,也可以是,所述内侧壳体主体包括:第一壳体主体部,被导入形成为第一压力的第一蒸汽,并将所述第一蒸汽作为第一排气蒸汽从一端导出;及第二壳体主体部,被供给形成为比第一压力高的第二压力的第二蒸汽,并将所述第二蒸汽作为第二排气蒸汽从一端导出,所述蒸汽导入部包括向所述第一壳体主体部内导入所述第一蒸汽的第一蒸汽导入部和向所述第二壳体主体部内导入所述第二蒸汽的第二蒸汽导入部,在所述外侧壳体主体设置有将所述第二排气蒸汽向所述外侧壳体的外部导出的第三蒸汽导出口,在所述第一壳体主体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内周面之间划分出供所述第一排气蒸汽流动的所述流路,所述第一蒸汽导出口将在所述轴线方向上流过所述流路的全部长度的所述第一排气蒸汽向所述外侧壳体的外部导出,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将通过了所述流路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一排气蒸汽、或者将不通过所述流路的所述第一排气蒸汽向所述外侧壳体的外部导出。
通过设为上述结构,即使在内侧壳体主体具有被导入形成为第一压力的第一蒸汽并将第一蒸汽作为第一排气蒸汽从一端导出的第一壳体主体部和被供给形成为比第一压力高的第二压力的第二蒸汽并将第二蒸汽作为第二排气蒸汽从一端导出的第二壳体主体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提高了额定运转时的能量的转换效率的基础上,在额定运转时、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抑制静叶片与转子的接触、及动叶片与内侧壳体的接触。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涡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为开闭阀,所述蒸汽涡轮具备与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电连接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在额定运转时进行将所述第一阀打开并将所述第二阀关闭的控制,所述控制部在从所述额定运转的状态向运转停止转变的期间或者从所述运转停止时起动而达到所述额定运转为止的期间中的至少一方,进行将所述第一阀关闭并将所述第二阀打开的控制。
通过具有形成为上述结构的第一阀、第二阀及控制部,在额定运转时,能够经由第一蒸汽导出口将流过流路的全部长度的排气蒸汽的全部量向外侧壳体的外部导出,并且在从额定运转的状态向运转停止转变的期间或从运转停止时起动而达到额定运转为止的期间中的至少一方,能够经由第二蒸汽导出口将流过流路的全部长度的排气蒸汽的全部量向外侧壳体的外部导出。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涡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为流量调整阀,所述蒸汽涡轮具备与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电连接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通过调节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的开度,在额定运转时,将在所述外侧壳体内存在的所述排气蒸汽的全部量中的比一半多的量从所述第一蒸汽导出口导出,在从所述额定运转的状态向运转停止转变的期间或者从所述运转停止状态起动而达到所述额定运转为止的期间中的至少一方,将所述排气蒸汽的全部量中的比一半多的量从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导出。
通过具有形成为上述结构的第一阀、第二阀及控制部,在额定运转时,能够经由第一蒸汽导出口将流过流路的全部长度的排气蒸汽的全部量中的比一半多的量向外侧壳体的外部导出,并且在从额定运转的状态向运转停止转变的期间或者从运转停止时起动而达到额定运转为止的期间中的至少一方,能够经由第二蒸汽导出口将流过流路的全部长度的排气蒸汽的全部量中的比一半多的量向外侧壳体的外部导出。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涡轮中,也可以是,所述蒸汽涡轮具备间隙测定部,该间隙测定部测定形成在所述多个动叶片的前端与所述内侧壳体主体之间的第一间隙、及形成在所述多个静叶片的前端与所述外侧壳体主体之间的第二间隙中的至少一方的间隙的值,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间隙的值来调节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的开度。
通过具有形成为上述结构的间隙测定部及控制部,能够进一步提高在额定运转时、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抑制静叶片与转子的接触、及动叶片与内侧壳体的接触的效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提高了额定运转时的能量的转换效率的基础上,在额定运转时、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能够抑制静叶片与转子的接触、及动叶片与内侧壳体主体的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图示出蒸汽涡轮的额定运转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的剖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图示出蒸汽涡轮的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蒸汽涡轮的外观的侧视观察的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图示出蒸汽涡轮的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图示出蒸汽涡轮的额定运转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图示出蒸汽涡轮的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图5所示的蒸汽涡轮的A1-A2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蒸汽涡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蒸汽涡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图示出蒸汽涡轮的额定运转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蒸汽涡轮的B1-B2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图示出蒸汽涡轮的额定运转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的剖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图示出蒸汽涡轮的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的剖视图。
图14是图5所示的蒸汽涡轮的C1-C2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外侧壳体主体的上部的热膨胀为起因的第一凸缘部相对于架台的上端倾斜的状态的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蒸汽涡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蒸汽涡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蒸汽涡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蒸汽涡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剖视图。
图21是用于说明控制部的运算部描绘的温度曲线的图。
图22是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与第一阀及第二阀的开闭相关的流程图。
图2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图示出蒸汽涡轮的额定运转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的剖视图。
图2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图示出蒸汽涡轮的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的剖视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图26是用于说明控制部进行的第一阀及第二阀的开度调整的流程图。
图27是表示第一阀及第二阀的开度与间隙的值之间的关系的坐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使用的附图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图,图示的各部的大小或厚度或尺寸等有时与实际的蒸汽涡轮的尺寸关系不同。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图示出蒸汽涡轮的额定运转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的剖视图。在图1中,X方向表示转子主体41的延伸方向,Y方向表示与X方向正交的蒸汽涡轮10的宽度方向,Z方向表示与X方向及Y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铅垂方向),轴线O1表示转子主体41的旋转轴。图1所示的点线的箭头表示蒸汽涡轮10的额定运转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图示出蒸汽涡轮的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的剖视图。图2所示的点线的箭头表示蒸汽涡轮10的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在图2中,对于与图1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停止转变时是指从额定运转向运转停止转变的期间,起动时是指从转子11未充分冷却的运转停止状态起动而到达额定运转为止的期间。
图3是图1所示的蒸汽涡轮的外观的侧视观察的图。在图3中,对于与图1及图2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参照图1~图3,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10具有转子11、一对轴承12、内侧壳体14、密封构件15、22、多个静叶片17、外侧壳体19、架台25、第一导出管线27、第一阀28、第二导出管线31、第二阀32、及控制部35。
转子11具有转子主体41和多个动叶片42。转子主体41是形成为圆筒形状的金属制的构件,以沿X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转子主体41设为能够绕轴线O1旋转的结构。
多个动叶片42在转子主体41的外周面41a上排列成圆环状。多个动叶片42在与后述的内侧壳体主体45的内周面45a相对的方向上竖立设置。多个动叶片42的前端42A与内侧壳体主体45的内周面45a相对。在多个动叶片42的前端42A与内侧壳体主体45的内周面45a之间设有第一间隙CL1。第一间隙CL1的大小设定成规定的值。
一对轴承12将转子主体41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进行支承。
内侧壳体14为金属制的壳体,具有内侧壳体主体45和蒸汽导入部46。
内侧壳体主体45设为在内部能够连通转子主体41的圆筒形状。内侧壳体主体45收容转子主体41。
内侧壳体主体45具有与转子主体41的外周面41a相对的内周面45a、与外侧壳体19相对的外周面45b、导出蒸汽作为排气蒸汽的一端45A、及另一端45B。
在内侧壳体主体45的另一端45B侧设有用于向内侧壳体主体45内导入高温的蒸汽的蒸汽导入孔45C。
内侧壳体主体45将由于在内侧壳体主体45内通过而温度下降的蒸汽作为排气蒸汽从一端45A向外侧壳体19内导出。
蒸汽导入部46在内侧壳体主体45的外侧设置多个。蒸汽导入部46沿着与内侧壳体主体45交叉的方向延伸出,并与外侧壳体19的内侧连接。由此,内侧壳体主体45经由蒸汽导入部46而支承于外侧壳体19。
蒸汽导入部46经由蒸汽导入孔45C向内侧壳体主体45内导入高温的蒸汽。
设为上述结构的内侧壳体14的厚度比先前说明的转子11的厚度薄。
密封构件15设置于内侧壳体主体45的另一端45B的内周面45a。密封构件15以间隔有间隙的状态将转子主体41的周向包围。
多个静叶片17在内侧壳体主体45的内周面45a上排列成圆环状。多个静叶片17在与转子主体41的外周面41a相对的方向上竖立设置。
多个静叶片17的前端17A与转子主体41的外周面41a相对。在多个静叶片17的前端17A与转子主体41的外周面41a之间设有第二间隙CL2。第二间隙CL2的大小设定成为规定的值。
外侧壳体19为金属制的壳体,具有外侧壳体主体51、蒸汽导入口52、第一蒸汽导出口54、第二蒸汽导出口55、第一凸缘部56、及第二凸缘部57。
外侧壳体主体51收容内侧壳体14。外侧壳体主体51具有与内侧壳体主体45的一端45A相对的一端51A和与内侧壳体主体45的另一端45B相对的另一端51B。
外侧壳体主体51在Z方向上被分割成上部58和下部59。
另外,在外侧壳体主体51设有在X方向上相对配置的一对转子插入孔51C。向一对转子插入孔51C插入转子主体41。
在外侧壳体主体51中的与内侧壳体主体45的外周面45b相对的部分和内侧壳体主体45的外周面45b之间,划分出从内侧壳体主体45的一端45A导出的排气蒸汽(高温的蒸汽的温度下降的蒸汽)能够沿轴线O1方向流动的筒状的流路21。即,外侧壳体主体51以能够划分出流路21的状态收容内侧壳体14。
蒸汽导入口52设置于与蒸汽导入部46相对的外侧壳体主体51。蒸汽导入口52经由蒸汽导入部46向内侧壳体主体45内导入高温的蒸汽。
第一蒸汽导出口54在外侧壳体主体51上设置多个。第一蒸汽导出口54配置在比设有蒸汽导入口52的位置靠外侧壳体主体51的另一端51B侧处。
第一蒸汽导出口54将流过轴线O1方向上的流路21的全部长度的排气蒸汽向外侧壳体19的外部导出(参照图1的点线的箭头)。
第二蒸汽导出口55在外侧壳体主体51上设置多个。第二蒸汽导出口55配置于比设有蒸汽导入口52的位置靠外侧壳体主体的一端51A侧处。
第二蒸汽导出口55将通过了流路21的一部分的排气蒸汽向外侧壳体19的外部导出(参照图2的点线的箭头)。
第一凸缘部56设置在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上部58的下端的外周部。第一凸缘部56与沿X方向分离配置的架台25的上端连接。第一凸缘部56与架台25的连接使用例如螺栓(未图示)等。由此,外侧壳体19利用架台25支承于地板1的上方。
第二凸缘部57设置于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下部59的上端的外周部。第二凸缘部57通过例如螺栓等(未图示)而与第一凸缘部56连接。
设为上述结构的外侧壳体19的厚度比先前说明的转子11的厚度薄。
密封构件22设置于一对转子插入孔51C。密封构件22以间隔有间隙的状态将转子主体41的周向包围。
架台25沿X方向配置。架台25将下端固定于地板1,将上端与第一凸缘部56连接。
第一导出管线27与第一蒸汽导出口54连接。第一导出管线27是用于将排气蒸汽向外侧壳体19的外部导出的管线。
第一阀28与第一导出管线27连接。在额定运转时,如果第一阀28打开,则向第一导出管线27导出排气蒸汽,如果第一阀28关闭,则向第一导出管线27的排气蒸汽停止导出。第一阀28是用于调节第一蒸汽导出口54的开度的阀。
作为第一阀28,可以使用例如开闭阀或流量调整阀等。
第二导出管线31与第二蒸汽导出口55连接。第二导出管线31是用于将排气蒸汽向外侧壳体19的外部导出的管线。
第二阀32与第二导出管线31连接。在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如果第二阀32打开,则向第二导出管线31导出排气蒸汽,如果第二阀32关闭,则向第二导出管线31的排气蒸汽停止导出。第二阀32是用于调节第二蒸汽导出口55的开度的阀。
作为第二阀32,可以使用例如开闭阀或流量调整阀等。
控制部35进行蒸汽涡轮10的整体控制。控制部35具有存储部35A和运算部35B。
在存储部35A存储有与蒸汽涡轮10的控制相关的程序、与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的开闭的时刻相关的程序等。而且,在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为流量调整阀的情况下。在存储部35A存储有与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的开度相关的信息。
控制部35与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电连接。
在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为开闭阀的情况下,控制部35在额定运转时,进行将第一阀28打开并将第二阀32关闭的控制,在从额定运转的状态向运转停止转变的期间(停止转变时)、或从运转停止时起动而到达额定运转为止的期间(起动时)中的至少一方,进行将第一阀28关闭并将第二阀32打开的控制。
在上述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为开闭阀的情况下,通过具有设为上述结构的控制部35,能够通过自动控制进行如下操作:在额定运转时经由第一蒸汽导出口54将流过流路21的全部长度的排气蒸汽的全部量向外侧壳体19的外部导出的操作;在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经由第二蒸汽导出口55将流过流路21的一部分的排气蒸汽的全部量或不流过流路21的排气蒸汽的全部量向外侧壳体19的外部导出的操作。
另外,在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为流量调整阀的情况下,通过具有设为上述结构的控制部35,能够通过自动控制进行如下操作:在额定运转时经由第一蒸汽导出口54将流过流路21的全部长度的排气蒸汽的全部量中的比一半多的量向外侧壳体19的外部导出的操作;在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经由第二蒸汽导出口55将流过流路21的一部分的排气蒸汽或未通过流路的排气蒸汽的全部量中的比一半多的量向外侧壳体的外部导出的操作。
此外,通过使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的开度能够调节,能够控制流过流路21的排气蒸汽。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10,通过具有将在轴线O1方向上流过流路21的全部长度的排气蒸汽向外侧壳体19的外部导出的第一蒸汽导出口54和调节第一蒸汽导出口54的开度的第一阀28,在蒸汽涡轮10的额定运转时,使用温度下降后的蒸汽即排气蒸汽,对内侧壳体主体45进行冷却,从而能够收缩。
由此,在额定运转时能够缩小第一间隙及第二间隙CL1、CL2,因此能够减少蒸汽的泄漏,提高能量的转换效率。
然而,在蒸汽涡轮10的停止转变时,如果利用温度下降后的蒸汽即排气蒸汽对内侧壳体主体45及外侧壳体主体51进行冷却,则在厚度薄且热容量小的内侧壳体主体45中,与热容量大的转子11相比温度快速下降、收缩,因此可能会发生静叶片17与转子主体41的接触、及动叶片42与内侧壳体主体45的接触。
另一方面,在从运转停止状态起动而到达额定运转为止的期间,如果利用排气蒸汽对内侧壳体主体45及外侧壳体主体51进行冷却,则内侧壳体主体45及外侧壳体主体51收缩,转子11为热膨胀的状态残存的状态,因此可能会发生静叶片17与转子11的接触、及动叶片42与内侧壳体主体45的接触。
然而,由于具有将通过了上述的流路21的一部分的排气蒸汽向外侧壳体19的外部导出的第二蒸汽导出口55和调节第二蒸汽导出口55的开度的第二阀32,在从额定运转的状态向运转停止转变的期间、或者从运转停止状态起动而到达额定运转为止的期间中的至少一方,能够抑制内侧壳体主体45及外侧壳体主体被排气蒸汽冷却的情况,能够抑制内侧壳体主体45及外侧壳体主体51的收缩,因此在上述的期间中,能够抑制第一间隙及第二间隙CL1、CL2的收缩,抑制静叶片17与转子11的接触、及动叶片42与内侧壳体主体45的接触。
即,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10,能够缩小稳定运转时的第一间隙及第二间隙CL1、CL2,减少蒸汽的泄漏,提高蒸汽涡轮10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列举使用控制部35来控制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的开闭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例如也可以手动地进行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的开闭。
(第二实施方式)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图示出蒸汽涡轮的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的剖视图。图4所示的点线的箭头表示蒸汽涡轮的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在图4中,对于与图1及图2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参照图4,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65除了将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10的第二蒸汽导出口55配置在比内侧壳体主体45的一端45A靠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一端51A侧处的情况之外,与蒸汽涡轮10同样地构成。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65,在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排气蒸汽通过流路21的情况消失,因此能够抑制内侧壳体主体45被排气蒸汽冷却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65中,也通过与先前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方法,能够控制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
(第三实施方式)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图示出蒸汽涡轮的额定运转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的剖视图。图5所示的点线的箭头表示蒸汽涡轮70的额定运转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在图5中,对于与图4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图示出蒸汽涡轮的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的剖视图。图6所示的点线的箭头表示蒸汽涡轮70的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
图7是图5所示的蒸汽涡轮的A1-A2线方向的剖视图。在图7中,省略图3所示的第一凸缘部56及第二凸缘部57的图示。在图7中,对于与图5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参照图5~图7,第三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70除了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65的结构中还具有流路入口调整构件71的情况之外,与蒸汽涡轮65同样地构成。
流路入口调整构件71是环状的构件,以在与内侧壳体主体45的一端45A之间划分出环状的空间(流路21的入口21A)的方式设置于外侧壳体主体51的内周面51a。流路入口调整构件71具有缩窄流路21的入口21A的功能。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70,在位于内侧壳体主体45的一端45A侧的内侧壳体主体45的外周面45b与外侧壳体主体51的内周面51a之间具有缩窄流路21的入口21A的流路入口调整构件71,由此能够相对于内侧壳体主体45的周向均匀地将排气蒸汽向流路21内供给,因此能够将划分流路21的内侧壳体主体45及外侧壳体主体51均匀地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流路入口调整构件71只要设置在位于内侧壳体主体45的一端45A侧的内侧壳体主体45的外周面45b与外侧壳体主体51的内周面51a之间即可。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70中,通过与先前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方法,能够控制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蒸汽涡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在图7中,省略图3所示的第一凸缘部56及第二凸缘部57的图示。在图8中,对于与图7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参照图8,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蒸汽涡轮75除了取代构成第三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70的流路入口调整构件71而具有流路入口调整构件76的情况之外,与蒸汽涡轮70同样地构成。
流路入口调整构件76由多个板部78构成。多个板部78以将内侧壳体主体45的外周面45b与外侧壳体主体51的内周面51a连接的方式设置。多个板部78相对于内侧壳体主体45的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在彼此相邻的2个板部78之间划分出流路21的入口21B。
设为这样的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蒸汽涡轮75能够得到与第三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70同样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流路入口调整构件76只要设置在位于内侧壳体主体45的一端45A侧的内侧壳体主体45的外周面45b与外侧壳体主体51的内周面51a之间即可。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蒸汽涡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在图9中,省略图3所示的第一凸缘部56及第二凸缘部57的图示。在图9中,对于与图7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参照图9,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蒸汽涡轮80除了取代构成第三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70的流路入口调整构件71而具有流路入口调整构件81的情况之外,与蒸汽涡轮70同样地构成。
流路入口调整构件81以将内侧壳体主体45的外周面45b与外侧壳体主体51的内周面51a连接的方式设置。流路入口调整构件81设为在板材上以均匀的密度形成有多个贯通孔81A的结构。贯通孔81A的形状可以设为例如圆形,但是没有限定为该形状。贯通孔81A的形状也可以是例如多边形。
设为这样的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蒸汽涡轮80能够得到与第三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70同样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流路入口调整构件81只要设置在位于内侧壳体主体45的一端45A侧的内侧壳体主体45的外周面45b与外侧壳体主体51的内周面51a之间即可。
(第四实施方式)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图示出蒸汽涡轮的额定运转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的剖视图。图10所示的点线的箭头表示蒸汽涡轮85的额定运转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在图10中,对于与图1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图11是图10所示的蒸汽涡轮的B1-B2线方向的剖视图。在图11中,对于与图10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参照图10及图11,第四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85除了将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10的第一蒸汽导出口及第二蒸汽导出口54、55仅形成为1个,并在与蒸汽涡轮10不同的位置配置第一蒸汽导出口54,进而设有流路闭塞构件86的情况之外,与蒸汽涡轮10同样地构成。
第二蒸汽导出口55当位于内侧壳体主体45的一端45A侧时,配置于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上部58。
流路闭塞构件86为形成为环状的板材的对开体,将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下部59的内周面51a与内侧壳体主体45的下部的外周面45b连接。流路闭塞构件86将在内侧壳体主体45的下部的一端45A的周围配置的流路21(即,流路21的下部)闭塞。
第一蒸汽导出口54设置于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下部59中的流路闭塞构件86与配置于内侧壳体主体45的下部侧的蒸汽导入部46之间。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85,通过具有在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上部58配置的第二蒸汽导出口55、在内侧壳体主体45的下部的一端45A的周围配置并将流路21的下部闭塞的流路闭塞构件86、设置于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下部59中的流路闭塞构件86与在内侧壳体主体45的下部侧配置的蒸汽导入部46之间的第一蒸汽导出口54,在蒸汽涡轮85的额定运转时,从内侧壳体主体45的一端45A刚导出之后朝向流路21的下部的排气蒸汽受到流路闭塞构件86的干扰,排气蒸汽的全部量向流路21的上部流动。
因此,即使不是仅在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上部58或者仅在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下部59配置第一蒸汽导出口及第二蒸汽导出口54、55,利用第一蒸汽导出口54也能够仅将通过了流路21的上部的排气蒸汽向外侧壳体19的外部导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四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85中,也通过与先前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方法,能够控制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
另外,第一蒸汽导出口及第二蒸汽导出口54、55也可以隔着轴线O1而在Z方向上相对配置。
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列举在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上部58设置第二蒸汽导出口55并在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下部59设置第一蒸汽导出口54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在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上部58设置第一蒸汽导出口54,在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下部59设置第二蒸汽导出口55,以将流路21的上部闭塞的方式配置流路闭塞构件86。
另外,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流路闭塞构件86也可以适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65。
(第五实施方式)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图示出蒸汽涡轮的额定运转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的剖视图。图12所示的点线的箭头表示蒸汽涡轮90的额定运转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在图12中,对于与图1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图示出蒸汽涡轮的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的剖视图。图13所示的点线的箭头表示蒸汽涡轮90的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在图13中,对于与图12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图14是图12所示的蒸汽涡轮的C1-C2线方向的剖视图。在图14中,省略图3所示的第一凸缘部及第二凸缘部56、57的图示。在图14中,对于与图12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参照图12~图14,第五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90除了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10的结构中还设有流量控制构件91的情况之外,与蒸汽涡轮10同样地构成。
因此,蒸汽涡轮90的外侧壳体19由与第一凸缘部56(参照图3)连接的架台25(参照图3)支承。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外侧壳体主体的上部的热膨胀为起因的第一凸缘部相对于架台的上端倾斜的状态的图。在图15中,对于与图3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如图15所示,在利用与第一凸缘部56(参照图3)连接的架台25(参照图3)支承外侧壳体19的情况下,如果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上部58进行热膨胀,则以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上部58的膨胀为起因,第一凸缘部56相对于架台25的上端倾斜。
流量控制构件91设置在内侧壳体主体45的下部的另一端45B与外侧壳体的下部59之间。流量控制构件91是形成为环状的板材的对开体。流量控制构件91具有在额定运转时减少向流路21的下部流动的排气蒸汽的流量的功能。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90,在内侧壳体主体45的下部的另一端45B与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下部59之间具有减少向流路21的下部流动的排气蒸汽的流量的流量控制构件91,由此与流路21的下部侧相比能够向流路21的上部侧流动更多的量的排气蒸汽。
由此,能够抑制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上部的热膨胀,因此能够抑制以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上部的热膨胀为起因的第一凸缘部56相对于架台25的上端的倾斜(图15所示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五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90中,也通过与先前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方法,能够控制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
图16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蒸汽涡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在图16中,对于与图14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参照图16,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蒸汽涡轮95除了取代构成第五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90的流量控制构件91而具有流量控制构件96的情况之外,与蒸汽涡轮90同样地构成。
流量控制构件96设置在内侧壳体主体45的下部的另一端45B与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下部59之间。流量控制构件96具有环状的板材的对开体97和设置于对开体的多个贯通孔98。
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蒸汽涡轮95通过具有上述流量控制构件96,能够得到与第五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90同样的效果。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蒸汽涡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在图17中,对于与图15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参照图17,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蒸汽涡轮100除了取代构成第五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90的流量控制构件91而具有流量控制构件101的情况之外,与蒸汽涡轮90同样地构成。
流量控制构件101设置于与内侧壳体主体45的另一端45B相对的外侧壳体主体51的内周面51a。流量控制构件101配置在内侧壳体主体45的另一端45B与外侧壳体主体51之间。流量控制构件101是径向的宽度不同的环状的板材,宽度宽的部分配置于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上部58,宽度窄的部分配置于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下部59。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蒸汽涡轮100,通过具有形成为上述结构的流量控制构件101,由在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下部59设置的流量控制构件101和内侧壳体主体45的下部的另一端45B划分的流路21的一部分21C(额定运转时的排气蒸汽的流路21的入口部分)比由在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上部58设置的流量控制构件101和内侧壳体主体45的上部的另一端45B划分的流路21的一部分21D(额定运转时的排气蒸汽的流路21的入口部分)窄,在额定运转时,能够使向流路21的下部流动的排气蒸汽的量比向流路21的上部流动的排气蒸汽的量少,因此能够得到与第五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90同样的效果。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蒸汽涡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在图18中,对于与图15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参照图18,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蒸汽涡轮105除了取代构成第五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90的流量控制构件91而具有流量控制构件106的情况之外,与蒸汽涡轮90同样地构成。
流量控制构件106具有多个板材107。多个板材107以将外侧壳体主体51的内周面51a与内侧壳体主体45的另一端45B连接的方式设置在外侧壳体主体51与内侧壳体主体45之间。
多个板材107以在内侧壳体主体45的周向上分离的状态配置。具体而言,多个板材107以在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下部59配置于相邻的位置的板材107的间隔比在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上部58配置于相邻的位置的板材107的间隔窄的方式配置。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蒸汽涡轮105,通过具有上述结构的流量控制构件106,能够使配置在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下部59的多个板材107划分的流路21的一部分21E(额定运转时的排气蒸汽的流路21的入口部分)比配置在外侧壳体主体51的上部58的多个板材107划分的流路21的一部分21F(额定运转时的排气蒸汽的流路21的入口部分)窄。
由此,在额定运转时,能够使向流路21的下部流动的排气蒸汽的量比向流路21的上部流动的排气蒸汽的量少,因此能够得到与第五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90同样的效果。
图19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蒸汽涡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在图19中,对于与图15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参照图19,第五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蒸汽涡轮110除了取代构成第五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90的流量控制构件91而具有流量控制构件111的情况之外,与蒸汽涡轮90同样地构成。
流量控制构件111具有环状的板材112和多个贯通孔113。
环状的板材112以将外侧壳体主体51的内周面51a与内侧壳体主体45的另一端45B连接的方式设置。
多个贯通孔113在环状的板材112中的配置于内侧壳体主体45的下部侧的部分,与配置于内侧壳体主体45的上部侧的部分相比以低密度形成。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蒸汽涡轮110,通过具有形成为上述结构的流量控制构件111,在额定运转时,能够使向流路21的下部流动的排气蒸汽的量比向流路21的上部流动的排气蒸汽的量减少,因此能够得到与第五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90同样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流量控制构件91、96、101、106、111也可以适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65。
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列举第一凸缘部56支承于架台25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在第二凸缘部57支承于架台25的情况下,只要使上述的流量控制构件91、96、101、106、111的上下颠倒地使用即可。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得到与第五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90同样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图20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剖视图。在图20中,对于与图4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参照图20,第六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120除了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65的结构中还设置温度检测部121,控制部35基于温度检测部121检测出的温度来进行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的开闭控制的情况之外,与蒸汽涡轮65同样地构成。
温度检测部121内设于蒸汽导入口52。温度检测部121与控制部35电连接。温度检测部121连续地检测蒸汽导入口52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连续地向控制部35发送。
这样,通过检测蒸汽导入口52的温度,能够基于蒸汽导入口52的温度来推定排气蒸汽的温度。
图21是用于说明控制部的运算部描绘的温度曲线的图。在图21中,Δt1、Δt2表示一定时间(以下,称为“时间Δt1、Δt2”),TC表示控制部35的运算部35B描绘的温度曲线(以下,称为“温度曲线TC”)。
控制部35的运算部35B基于温度检测部121检测出的温度来描绘温度曲线TC,并基于向存储部35A预先输入的时间t1、t2、成为时间t1时的阈值的规定的斜度S1、成为时间t2时的阈值的规定的斜度S2,对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的开闭进行控制。
图22是与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第一阀及第二阀的开闭相关的流程图。
在此,参照图22,说明蒸汽涡轮120的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的开闭控制。
首先,当图22所示的流程图的处理开始时,在S1中,利用温度检测部121连续地检测蒸汽导入口52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向控制部35连续地发送。在控制部35的运算部35B中,基于温度检测部121测定到的温度来制成图21中说明的温度曲线TC。
接下来,在S2中,通过运算部35B,利用运算来求出Δt1时的温度曲线TC的斜度,即,温度检测部121检测到的温度的下降率。
接下来,在S3中,进行利用S2求出的温度曲线TC的斜度是否超过规定的斜度S1的判定。在S3中,当判定为温度曲线TC的斜度超过了规定的斜度S1(“是”判定)时,处理进入S4。在S3中,当判定为温度曲线TC的斜度未超过规定的斜度S1时(“否”判定),处理返回S2。
接下来,在S4中,将第二阀32打开,并将第一阀28关闭。该处理在从额定运转的状态向运转停止转变的期间或者从运转停止时起动而达到额定运转为止的期间中的至少一方实施。
接下来,在S5中,进行与先前说明的S1同样的处理。
接下来,在S6中,通过运算部35B,利用运算求出Δt2时的温度曲线TC的斜度。
接下来,在S7中,进行利用S6求出的温度曲线TC的斜度是否超过了规定的斜度S2的判定。当在S7中判定为温度曲线TC的斜度超过了规定的斜度S2(“是”判定)时,处理进入S8。当在S7中判定为温度曲线TC的斜度未超过规定的斜度S2(“否”判定)时,处理返回S6。
接下来,在S8中,将第一阀28打开,将第二阀32关闭。该处理在额定运转时进行。
通过反复进行上述那样的处理而进行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的切换处理。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120,通过具有上述的温度检测部121及控制部35,基于温度检测部121测定的蒸汽导入口52的温度,能够控制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因此在额定运转时、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能够提高抑制静叶片17与转子主体41的接触、及动叶片42与内侧壳体主体45的接触的效果。
另外,通过使用蒸汽导入口52的温度的斜度,能够可靠地检测处于外侧壳体19及内侧壳体14或转子11的温度不断下降的状态的情况,并且通过切换蒸汽的流动能抑制热容量小的外侧壳体19及内侧壳体14与热容量大的转子11相比快速地冷却而导致的第一间隙及第二间隙CL1、CL2的过度的缩小,能够进一步提高抑制静叶片17与转子主体41的接触、及动叶片42与内侧壳体14的接触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列举设有检测蒸汽导入口52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121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温度检测部121只要配置成能够测定蒸汽导入口52的温度、第一蒸汽导出口54的温度、第二蒸汽导出口55的温度、内侧壳体主体45的温度、外侧壳体主体51内的排气蒸汽的温度及外侧壳体主体51的温度中的至少1个温度即可。
使用了这样配置的温度检测部121的情况也能够得到与第六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120同样的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
图2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图示出蒸汽涡轮的额定运转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的剖视图。图23所示的点线的箭头表示蒸汽涡轮130的额定运转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在图23中,对于与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65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图2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是图示出蒸汽涡轮的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的剖视图。图24所示的点线的箭头表示蒸汽涡轮130的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的排气蒸汽的流动方向。在图24中,对于与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65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参照图22及图24,第七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130取代动叶片42、内侧壳体14、静叶片17及外侧壳体19而具有动叶片131、132、内侧壳体133、静叶片134、135及外侧壳体137,并且还具有再热蒸汽导入管线138、第三阀139、排气蒸汽导出管线142、第四阀143、再加热部146。
动叶片131设置在转子主体41的一方侧。动叶片132设置在转子主体41的另一方侧。
内侧壳体133收容在外侧壳体137内。内侧壳体133具有第一壳体主体部151、第二壳体主体部152、第一蒸汽导入部153、及第二蒸汽导入部154。
第一壳体主体部及第二壳体主体部151、152收容转子主体41。
第一壳体主体部151的内周面隔着第一间隙161而与动叶片131相对。向第一壳体主体部151内导入形成为第一压力的第一蒸汽即中压蒸汽(再热蒸汽),从在外侧壳体137的一端137A侧配置的一端151A导出上述中压蒸汽作为第一排气蒸汽。
流路21配置在第一壳体主体部151的外周面与外侧壳体137之间。
第二壳体主体部152的内周面隔着第一间隙162而与动叶片132相对。向第二壳体主体部152内导入形成为比第一压力高的第二压力的第二蒸汽即高压蒸汽,从配置在外侧壳体137的另一端137B侧的一端152A导出上述高压蒸汽作为第二排气蒸汽。
第一蒸汽导入部153设置在第一壳体主体部151与外侧壳体137之间。第一蒸汽导入部153向第一壳体主体部151内导入中压蒸汽。
第二蒸汽导入部154设置在第二壳体主体部152与外侧壳体137之间。第二蒸汽导入部154向第二壳体主体部152内导入高压蒸汽。
静叶片134设置于第一壳体主体部151的内周面,隔着第二间隙163而与转子主体41的外周面相对。静叶片135设置于第二壳体主体部152的内周面,隔着第二间隙164而与转子主体41的外周面相对。
外侧壳体137具有收容内侧壳体133的外侧壳体主体167、设置于外侧壳体主体167的第一蒸汽导出口54、第二蒸汽导出口55、第一蒸汽导入口171、第二蒸汽导入口172、及第三蒸汽导出口173。
第一蒸汽导出口54设置在外侧壳体主体167的下部中的与第二壳体主体部152相对的部分。
第二蒸汽导出口55设置在外侧壳体主体167的下部中的外侧壳体137的一端137A侧。
第一蒸汽导入口171设置在外侧壳体主体167的上部中的与第一蒸汽导入部153相对的部分。第一蒸汽导入口171经由第一蒸汽导入部153向第一壳体主体部151内导入中压蒸汽。
第二蒸汽导入口172设置在外侧壳体主体167的上部中的与第二蒸汽导入部154相对的部分。第二蒸汽导入口172经由第二蒸汽导入部154向第二壳体主体部152内导入高压蒸汽。
第三蒸汽导出口173设置在外侧壳体主体167的上部中的外侧壳体137的另一端137B侧。第三蒸汽导出口173将从第二壳体主体部152的一端152A导出的第二排气蒸汽向外侧壳体137的外部导出。
再热蒸汽导入管线138将一端与再加热部146连接,并将另一端与第一蒸汽导入口171连接。再热蒸汽导入管线138将从再加热部146供给的中压蒸汽(第一蒸汽)经由第一蒸汽导入口171向第一壳体主体部151内供给。
第三阀139设置于再热蒸汽导入管线138,并与控制部35电连接。当第三阀139打开时,向第一壳体主体部151内供给中压蒸汽,当第三阀139关闭时,停止中压蒸汽向第一壳体主体部151内的供给。
作为第三阀139,可以使用例如开闭阀或流量调整阀等。
排气蒸汽导出管线142将一端与第三蒸汽导出口173连接,并将另一端与再加热部146连接。排气蒸汽导出管线142将第二排气蒸汽(温度及压力下降的高压蒸汽)向再加热部146供给。
第四阀143设置于排气蒸汽导出管线142。第四阀143与控制部35电连接。当第四阀143打开时,向再加热部146供给第二排气蒸汽,当第四阀143关闭时,停止第二排气蒸汽向再加热部146的供给。
作为第四阀143,可以使用例如开闭阀或流量调整阀等。
再加热部146通过对第二排气蒸汽进行加热而生成中压蒸汽,并将该中压蒸汽作为第一蒸汽向再热蒸汽导入管线138导出。
如图22所示,在蒸汽涡轮130的额定运转时,向第二壳体主体部152内供给作为第二蒸汽的高压蒸汽,从第二壳体主体部152的一端152A导出的第二排气蒸汽向再加热部146供给。
并且,从再加热部146将作为第一蒸汽的中压蒸汽向第一壳体主体部151内供给,从第一壳体主体部151的一端151A导出第一排气蒸汽。第一排气蒸汽在流路21的下部通过,由此,对划分流路21的第一壳体主体部151及外侧壳体主体167进行冷却。
通过了流路21的全部长度的第一排气蒸汽经由第一蒸汽导出口54向外侧壳体137的外部导出。
如图24所示,在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向第二壳体主体部152内供给作为第二蒸汽的高压蒸汽,从第二壳体主体部152的一端152A导出的第二排气蒸汽向再加热部146供给。
并且,从再加热部146将作为第一蒸汽的中压蒸汽向第一壳体主体部151内供给,从第一壳体主体部151的一端151A导出第一排气蒸汽。第一排气蒸汽不通过流路21而从第二蒸汽导出口55向外侧壳体137的外部导出。
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130,即使在内侧壳体133具有被导入形成为第一压力的第一蒸汽并将第一蒸汽作为第一排气蒸汽从一端导出的第一壳体主体部151、及被供给形成为比第一压力高的第二压力的第二蒸汽并将第二蒸汽作为第二排气蒸汽从一端导出的第二壳体主体部152的情况下,在提高额定运转时的能量的转换效率的基础上,在额定运转时、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也能够抑制静叶片134、135与转子主体41及动叶片131、132的接触、及动叶片131、132与第一壳体主体部及第二壳体主体部151、152的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例如,控制部35在额定运转时进行将第一阀28打开(全开)并将第二阀32关闭(全闭)的控制,在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进行将第一阀28关闭(全闭)并将第二阀32打开(全开)的控制。
另一方面,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例如,在使用流量调整阀的情况下,通过自动控制进行如下操作:在额定运转时经由第一蒸汽导出口54将流过流路21的全部长度的第一排气蒸汽的全部量中的比一半多的量向外侧壳体137的外部导出的操作;在停止转变时及起动时经由第二蒸汽导出口55将流过流路21的一部分的第一排气蒸汽或不通过流路的第一排气蒸汽的全部量中的比一半多的量向外侧壳体137的外部导出的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列举使用中压蒸汽作为形成为第一压力的第一蒸汽并使用高压蒸汽作为形成为比第一压力高的第二压力的第二蒸汽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一蒸汽及第二蒸汽没有限定于此。
(第八实施方式)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在图25中,对于与图23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
参照图25,第八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180除了在第七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130的结构中还具有间隙测定部181,并使用流量调整阀作为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的情况之外,与蒸汽涡轮130同样地构成。
间隙测定部181设置于外侧壳体主体167的内侧,并与控制部35电连接。
间隙测定部181测定第一间隙及第二间隙161~164中的至少1个间隙的值,并将测定到的间隙的值连续地向控制部35发送。作为间隙测定部181,可以使用例如激光式的测定器。
控制部35基于从间隙测定部181发送的间隙的值,来调整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的开度。
图26是用于说明控制部进行的第一阀及第二阀的开度调整的流程图。图27是表示第一阀及第二阀的开度与间隙的值之间的关系的坐标图。
在此,参照图26及图27,说明控制部35进行的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的开度的调整方法。
当图26所示的处理开始时,在S1中,利用间隙测定部181测定第一间隙及第二间隙161~164中的至少1个间隙的值,并将间隙测定部181测定到的间隙的值连续地向控制部35发送。
接下来,在S2中,基于图27所示的坐标图和测定到的间隙的值,以使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的开度成为所希望的开度的方式,利用控制部35调节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的开度。
根据第八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180,通过反复进行上述的S1及S2的处理,能够自动且控制良好地控制第一阀及第二阀28、32的开度。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没有限定为上述的特定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蒸汽涡轮。
标号说明
1 地板
10、65、70、75、80、85、90、95、100、105、110、120、130、180 蒸汽涡轮
11 转子
12 轴承
14、133 内侧壳体
15、22 密封构件
17、134、135 静叶片
17A、42A 前端
19、137 外侧壳体
21 流路
21A、21B 入口
21C、21D、21E、21F 一部分
25 架台
27 第一导出管线
28 第一阀
31 第二导出管线
32 第二阀
35 控制部
35A 存储部
35B 运算部
41 转子主体
41a、45b 外周面
42、131、132 动叶片
45 内侧壳体主体
45a、51a 内周面
45A、51A、137A、151A、152A 一端
45B、51B、137B 另一端
45C 蒸汽导入孔
46 蒸汽导入部
51、167 外侧壳体主体
51C 转子插入孔
52 蒸汽导入口
54 第一蒸汽导出口
55 第二蒸汽导出口
56 第一凸缘部
57 第二凸缘部
58 上部
59 下部
71、76、81 流路入口调整构件
78 板部
81A、98、113 贯通孔
86 流路闭塞构件
97 对开体
91、96、101、106、111 流量控制构件
107、112 板材
121 温度检测部
139 第三阀
142 排气蒸汽导出管线
143 第四阀
146 再加热部
151 第一壳体主体部
152 第二壳体主体部
153 第一蒸汽导入部
154 第二蒸汽导入部
161、162 第一间隙
163、164 第二间隙
171 第一蒸汽导入口
172 第二蒸汽导入口
173 第三蒸汽导出口
181 间隙测定部
O1 轴线
CL1 第一间隙
CL2 第二间隙。

Claims (12)

1.一种蒸汽涡轮,具有:
转子,绕轴线旋转;
内侧壳体,包括内侧壳体主体及蒸汽导入部,所述内侧壳体主体收容所述转子并将导入的蒸汽从轴线方向的一端作为排气蒸汽导出,所述蒸汽导入部设置在该内侧壳体主体的外侧并向该内侧壳体主体内导入所述蒸汽;
外侧壳体,包括外侧壳体主体、第一蒸汽导出口及第二蒸汽导出口,所述外侧壳体主体收容所述内侧壳体并且在与该内侧壳体主体的外周面之间划分出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并供所述排气蒸汽流动的流路,所述第一蒸汽导出口设置于该外侧壳体主体并将流过所述流路的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全部长度的所述排气蒸汽向外部导出,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设置于所述外侧壳体主体并将通过了所述流路的一部分的所述排气蒸汽或者未通过所述流路的所述排气蒸汽向外部导出;
第一阀,调节所述第一蒸汽导出口的开度;及
第二阀,调节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的开度,
所述蒸汽涡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为开闭阀,
所述蒸汽涡轮具备与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电连接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在额定运转时进行将所述第一阀打开并将所述第二阀关闭的控制,所述控制部在从额定运转的状态向运转停止转变的期间或者从所述运转停止时起动而达到所述额定运转为止的期间中的至少一方,进行将所述第一阀关闭并将所述第二阀打开的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涡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侧壳体主体设置有向所述蒸汽导入部导入所述蒸汽的蒸汽导入口,
所述蒸汽涡轮具备:
控制部,与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电连接;及
温度检测部,检测所述蒸汽导入口的温度、所述第一蒸汽导出口的温度、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的温度、所述内侧壳体主体的温度、所述外侧壳体主体内的排气蒸汽的温度及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温度,
在所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温度的曲线的一定时间的斜度比规定的斜度大时,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的开闭。
3.一种蒸汽涡轮,具有:
转子,绕轴线旋转;
内侧壳体,包括内侧壳体主体及蒸汽导入部,所述内侧壳体主体收容所述转子并将导入的蒸汽从轴线方向的一端作为排气蒸汽导出,所述蒸汽导入部设置在该内侧壳体主体的外侧并向该内侧壳体主体内导入所述蒸汽;
外侧壳体,包括外侧壳体主体、第一蒸汽导出口及第二蒸汽导出口,所述外侧壳体主体收容所述内侧壳体并且在与该内侧壳体主体的外周面之间划分出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并供所述排气蒸汽流动的流路,所述第一蒸汽导出口设置于该外侧壳体主体并将流过所述流路的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全部长度的所述排气蒸汽向外部导出,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设置于所述外侧壳体主体并将通过了所述流路的一部分的所述排气蒸汽或者未通过所述流路的所述排气蒸汽向外部导出;
第一阀,调节所述第一蒸汽导出口的开度;及
第二阀,调节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的开度,
所述蒸汽涡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为流量调整阀,
所述蒸汽涡轮具备与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电连接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通过调节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的开度,在额定运转时,将在所述外侧壳体内存在的所述排气蒸汽的全部量中的比一半多的量从所述第一蒸汽导出口导出,在从额定运转的状态向运转停止转变的期间或者从所述运转停止时起动而达到所述额定运转为止的期间中的至少一方,将所述排气蒸汽的全部量中的比一半多的量从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导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汽涡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汽涡轮具备间隙测定部,该间隙测定部测定形成在多个动叶片的前端与所述内侧壳体主体之间的第一间隙、及形成在多个静叶片的前端与所述外侧壳体主体之间的第二间隙中的至少一方的间隙的值,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间隙的值来调节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的开度。
5.一种蒸汽涡轮,具有:
转子,绕轴线旋转;
内侧壳体,包括内侧壳体主体及蒸汽导入部,所述内侧壳体主体收容所述转子并将导入的蒸汽从轴线方向的一端作为排气蒸汽导出,所述蒸汽导入部设置在该内侧壳体主体的外侧并向该内侧壳体主体内导入所述蒸汽;
外侧壳体,包括外侧壳体主体、第一蒸汽导出口及第二蒸汽导出口,所述外侧壳体主体收容所述内侧壳体并且在与该内侧壳体主体的外周面之间划分出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并供所述排气蒸汽流动的流路,所述第一蒸汽导出口设置于该外侧壳体主体并将流过所述流路的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全部长度的所述排气蒸汽向外部导出,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设置于所述外侧壳体主体并将通过了所述流路的一部分的所述排气蒸汽或者未通过所述流路的所述排气蒸汽向外部导出;
第一阀,调节所述第一蒸汽导出口的开度;及
第二阀,调节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的开度,
所述蒸汽涡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壳体主体包括:第一壳体主体部,被导入形成为第一压力的第一蒸汽,并将所述第一蒸汽作为第一排气蒸汽从一端导出;及第二壳体主体部,被供给形成为比第一压力高的第二压力的第二蒸汽,并将所述第二蒸汽作为第二排气蒸汽从一端导出,
所述蒸汽导入部包括向所述第一壳体主体部内导入所述第一蒸汽的第一蒸汽导入部和向所述第二壳体主体部内导入所述第二蒸汽的第二蒸汽导入部,
在所述外侧壳体主体设置有将所述第二排气蒸汽向所述外侧壳体的外部导出的第三蒸汽导出口,
在所述第一壳体主体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内周面之间划分出供所述第一排气蒸汽流动的所述流路,
所述第一蒸汽导出口将在所述轴线方向上流过所述流路的全部长度的所述第一排气蒸汽向所述外侧壳体的外部导出,
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将通过了所述流路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一排气蒸汽、或者将不通过所述流路的所述第一排气蒸汽向所述外侧壳体的外部导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汽涡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为开闭阀,
所述蒸汽涡轮具备与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电连接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在额定运转时进行将所述第一阀打开并将所述第二阀关闭的控制,所述控制部在从所述额定运转的状态向运转停止转变的期间或者从所述运转停止时起动而达到所述额定运转为止的期间中的至少一方,进行将所述第一阀关闭并将所述第二阀打开的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汽涡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为流量调整阀,
所述蒸汽涡轮具备与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电连接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通过调节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的开度,在额定运转时,将在所述外侧壳体内存在的所述排气蒸汽的全部量中的比一半多的量从所述第一蒸汽导出口导出,在从所述额定运转的状态向运转停止转变的期间或者从所述运转停止状态起动而达到所述额定运转为止的期间中的至少一方,将所述排气蒸汽的全部量中的比一半多的量从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导出。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涡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壳体主体包括与所述内侧壳体主体的一端相对的一端和与所述内侧壳体主体的另一端相对的另一端,
所述第一蒸汽导出口配置在比设置有所述蒸汽导入部的位置更靠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另一端侧处,
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配置在比设置有所述蒸汽导入部的位置更靠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一端侧处。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涡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汽涡轮在位于所述内侧壳体主体的一端侧的该内侧壳体主体的外周面与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内周面之间具有缩窄所述流路的入口的流路入口调整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涡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壳体主体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成上部和下部,
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配置在位于所述内侧壳体主体的一端侧的所述上部或所述下部处,
所述蒸汽涡轮设置有流路闭塞构件,该流路闭塞构件配置在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所述上部及所述下部中的未设置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的一方与所述内侧壳体主体之间,并将所述流路中的未设置所述第二蒸汽导出口一侧的一半闭塞,
所述第一蒸汽导出口配置在所述外侧壳体主体中的位于所述流路闭塞构件与所述内侧壳体主体的另一端侧之间的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涡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壳体主体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成上部和下部,
所述外侧壳体包括设置在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上部的外侧的第一凸缘部和设置在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下部的外侧的第二凸缘部,
所述外侧壳体由与所述第一凸缘部连接的架台支承,
所述蒸汽涡轮在所述内侧壳体主体的下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下部之间具有流量控制构件,该流量控制构件减少向所述流路的下部流动的所述排气蒸汽的流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涡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壳体主体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成上部和下部,
所述外侧壳体包括设置在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上部的外侧的第一凸缘部和设置在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下部的外侧的第二凸缘部,
所述外侧壳体由与所述第二凸缘部连接的架台支承,
所述蒸汽涡轮在所述内侧壳体主体的上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外侧壳体主体的上部之间具有流量控制构件,该流量控制构件减少向所述流路的上部流动的所述排气蒸汽的流量。
CN201780063846.1A 2016-10-21 2017-10-20 蒸汽涡轮 Active CN1098442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07164 2016-10-21
JP2016207164A JP6614502B2 (ja) 2016-10-21 2016-10-21 蒸気タービン
PCT/JP2017/038025 WO2018074593A1 (ja) 2016-10-21 2017-10-20 蒸気タービ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44267A CN109844267A (zh) 2019-06-04
CN109844267B true CN109844267B (zh) 2021-10-19

Family

ID=62018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63846.1A Active CN109844267B (zh) 2016-10-21 2017-10-20 蒸汽涡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19121B2 (zh)
JP (1) JP6614502B2 (zh)
CN (1) CN109844267B (zh)
WO (1) WO20180745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07470A (zh) * 2018-11-30 2019-05-03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双层筒形缸结构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50794A (en) * 1949-02-02 1953-09-01 Karl A Roder Pressure fluid turbine
JPS58202311A (ja) * 1982-05-21 1983-11-25 Hitachi Ltd 蒸気タ−ビン冷却系統
JPS597204U (ja) * 1982-07-07 1984-01-18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タ−ビンのケ−シング構造
JPS59229003A (ja) * 1983-06-10 1984-12-22 Hitachi Ltd 蒸気タ−ビンの主蒸気入口構造
JPS60195304A (ja) * 1984-03-19 1985-10-03 Hitachi Ltd 蒸気タ−ビンケ−シングの熱応力制御装置
CN102112703A (zh) * 2009-01-20 2011-06-29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燃气轮机设备
CN105637200A (zh) * 2013-10-15 2016-06-01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燃气轮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204A (ja) 1982-07-06 1984-01-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視覚装置
JP4541950B2 (ja) * 2005-03-31 2010-09-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タービン排気装置及びその改造方法
US8662823B2 (en) 2010-11-18 2014-03-0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Flow path for steam turbine outer casing and flow barrier apparatus
US9695705B2 (en) * 2014-10-29 2017-07-0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rotor to stator clearances in a steam turbine
JP2016125355A (ja) * 2014-12-26 2016-07-11 株式会社東芝 タービン冷却装置
EP3128136A1 (de) * 2015-08-07 2017-02-0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Überlasteinleitung in eine dampfturbine
JP6639514B2 (ja) * 2015-10-23 2020-02-05 東芝エネルギー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軸流タービン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50794A (en) * 1949-02-02 1953-09-01 Karl A Roder Pressure fluid turbine
JPS58202311A (ja) * 1982-05-21 1983-11-25 Hitachi Ltd 蒸気タ−ビン冷却系統
JPS597204U (ja) * 1982-07-07 1984-01-18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タ−ビンのケ−シング構造
JPS59229003A (ja) * 1983-06-10 1984-12-22 Hitachi Ltd 蒸気タ−ビンの主蒸気入口構造
JPS60195304A (ja) * 1984-03-19 1985-10-03 Hitachi Ltd 蒸気タ−ビンケ−シングの熱応力制御装置
CN102112703A (zh) * 2009-01-20 2011-06-29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燃气轮机设备
CN105637200A (zh) * 2013-10-15 2016-06-01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燃气轮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14502B2 (ja) 2019-12-04
US11719121B2 (en) 2023-08-08
WO2018074593A1 (ja) 2018-04-26
JP2018066363A (ja) 2018-04-26
US20210355841A1 (en) 2021-11-18
CN109844267A (zh) 2019-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14930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heat from a turbomachine
EP2287500B1 (en) Seal structure of rotary machine
JP3564286B2 (ja) ガスタービン静翼の段間シールアクティブクリアランス制御システム
KR101274928B1 (ko) 가스 터빈 설비
US20080310949A1 (en) Casing and Gas Turbine
JP6776092B2 (ja) 蒸気タービン及び温度制御方法
JP4143060B2 (ja) ガスタービンエンジンのためのラビリンスシール装置
US10329940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assive clearance control in a gas turbine engine
JP2004239262A (ja) 蒸気タービンロータと蒸気タービンおよび蒸気タービンロータの能動的冷却方法と能動的冷却の使用方法
EP3112607B1 (en) Gas turbine cool-down phase operation methods
CN109891057B (zh) 蒸汽涡轮及蒸汽涡轮的控制方法
US11105201B2 (en) Steam turbine
CN109844267B (zh) 蒸汽涡轮
KR20160106491A (ko) 침입 손실을 제어하기 위한 터빈 버킷 플랫폼
JP4707956B2 (ja) 蒸気タービンとその運転方法
CN108884723B (zh) 涡轮叶片的脱氢处理方法
JP2000356140A (ja) ガスタービン起動時の車室変形防止方法
JPH055403A (ja) 蒸気タービン
JP6492737B2 (ja) ガスタービン、及びガスタービン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