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92118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92118A
CN109792118A CN201780062428.0A CN201780062428A CN109792118A CN 109792118 A CN109792118 A CN 109792118A CN 201780062428 A CN201780062428 A CN 201780062428A CN 109792118 A CN109792118 A CN 1097921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tail
terminal
tail portion
ax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6242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92118B (zh
Inventor
山中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CN1097921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21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921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211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86Parallel contacts arranged about a common ax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3Bases or cases for heavy duty; Bases or cases for high voltage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corona or arc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5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exchangeable elements on case or base
    • H01R13/6456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exchangeable elements on case or base comprising keying element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along the periphery of the conn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其具有一连接器本体、接触部、尾部以及多个端子。所述连接器本体由一绝缘材料制成,以相对一配合连接器沿一插拔方向延伸的一柱状形成。所述接触部与所述配合连接器的配合端子接触。所述尾部从所述接触部的相反侧露出于所述连接器本体并连接于导线。所述多个端子由一导电材料制成、装载在所述连接器本体中。所述多个端子围绕沿所述连接器本体的一插拔方向延伸的轴线布置,从而所述多个尾部的位置在垂直于所述轴线的方向的一平面视图上形成多边形。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沿轴线方向延伸的一尾保持部。各相邻的端子的尾部沿轴线方向在不同的位置露出于所述尾保持部。

Description

连接器
相关申请
本申请主张于2016年10月24日提交的日本申请JP2016-207833的优先权,其通过援引其整体上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诸如线对线连接器等的连接器已常规地用于将均设有多条芯线的线缆电连接在一起。这些连接器均配置有多个端子,其中一线缆的各芯线通过诸如焊接等的连接手段连接于各端子的一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7是示出一常规的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在图中,811是由一绝缘树脂形成的一线缆连接器的壳体,线缆连接器的壳体嵌合图中未示出的一配合连接器的一配合壳体。此外,壳体811设有多个端子,且各端子的尾部852在壳体811的后方露出。由图中未示出的一线缆提供的芯线的端部连接于尾部852。
因为存在有多个端子(即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为十二个),多个端子布置成形成同心圆,且多个尾部852布置成形成一二重圆。在这种情况下,由一绝缘树脂制成的一保持元件821连接于壳体811的后部,且尾部852以嵌入状态保持于在保持元件821的表面上形成的槽826中。注意的是,保持元件821具有向后突出的一两段(two level)形状,且多个槽826形成在各段的周面上以向后延伸。因此,因为多个端子的尾部852沿轴方向以两段划分的状态布置,所以能容易地进行将多条芯线的端部连接于多个尾部852的焊接作业。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公告S62-20146。
发明内容
然而,因为在上述常规的连接器中彼此相邻的尾部852之间的绝缘距离短,所以增大端子之间的电压会存在限制。即,尽管沿圆周方向彼此相邻的尾部852嵌入保持元件821的槽826中并由此由保持元件821的凸部绝缘,但是漏电(creepage)距离(其是沿凸部的表面的最短距离)不长。此外,沿轴方向彼此相邻的尾部852之间的漏电距离也是不长。
由此,在此的一目的是通过提供一高可靠性的连接器来解决上述常规的连接器的问题,其中多个端子围绕一连接器本体的轴线布置,相邻端子的尾部沿轴线方向在不同的位置露出,且对角位置的端子的尾部彼此沿轴线方向在相同的位置露出,从而即使连接器小型化,也能使相邻端子之间的漏电距离增长。
为此,一种连接器为设有由导电材料制成的装载在一连接器本体中的多个端子,具有:连接器本体,由一绝缘材料制成,以相对一配合连接器沿一插拔方向延伸的一柱状形成;接触部,其与配合连接器和配合端子接触;以及尾部,连接于导线,从所述接触部的相反侧露出于所述连接器本体;其中,所述多个端子围绕沿所述连接器本体的一插拔方向延伸的轴线布置,从而所述多个尾部的位置在垂直于所述轴线的方向的一平面视图上形成多边形,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沿轴线方向延伸的一尾保持部,相邻的端子的尾部沿轴线方向在不同的位置露出于所述尾保持部。
此外,在另一连接器中,在所述尾保持部上的对角位置的端子的尾部沿轴线方向在相同的位置露出。
在又一连接器中,所述多个端子布置成位于以所述连接器本体的轴线方向的为中心的一圆周上。
在再一连接器中,相邻的端子的尾部沿轴线方向在不同的位置露出于所述尾保持部,且以轴线方向为中心布置在大体对称的对角位置的端子沿轴线方向在相同的位置露出。
在还一连接器中,所述尾保持部包括形成在所述尾保持部的前表面上且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多个槽部,且所述多个端子的尾部露出在对应的槽部内。
在仍一连接器中,所述多个端子为沿轴线方向延伸的除尾部外的部分均埋设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元件,且所述多个尾部从所述多个槽部的前端面向后突出。
在依然有的一连接器中,所述多个槽部从所述多个前端面延伸至所述尾保持部的一后端,所述多个前端面的位置沿轴线方向顺次不同,且对角位置的槽部为前端面的位置沿轴线方向顺次相同。
根据本发明,连接器使多个端子围绕一连接器本体的轴线布置,相邻的端子的尾部沿轴线方向在不同的位置露出,且对角位置的端子的尾部沿轴线方向在相同的位置露出。因此,即使连接器小型化,也能使相邻的端子之间的漏电距离增长,由此提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一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图1A是从斜前方观察到的一视图,而图1B是从后斜方观察到的一视图。
图2A至图2C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三面视图,其中图2A是一前视图,图2B是一侧视图,而图2C是一后视图。
图3A至图3C是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导线收容槽的结构的视图,其中图3A是一侧视图,图3B是沿图3A的箭头作出的一剖视图,而图3C是沿图3A的箭头B-B作出的一剖视图。
图4A至图4E是根据本实施例的一第二连接器的五面视图,其中图4A是一后视图,图4B是一侧视图,图4C是一前视图,图4D是从斜后方观察到的一立体图,而图4E是从斜前方观察到的一立体图。
图5A至图5C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有导线的第一连接器的视图,其中图5A是一侧视图,图5B是从斜前方观察到的一立体图,而图5C是从斜后方观察到的一立体图。
图6A至图6C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在嵌合完成状态下的视图,其中图6A是从第二连接器侧观察到的一立体图,图6B是从第一连接器侧观察到的一立体图,而图6C是一侧视图,其中第一连接器的一导线连接部由一外周包覆元件包覆。
图7是示出一常规的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例。
图1A和图1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一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A至图2C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三面视图,而图3A至图3C是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导线收容槽的结构的视图。注意的是,图1A是从斜前方观察到的一视图,而图1B是从后斜方观察到的一视图;图2A是一前视图,图2B是一侧视图,而图2C是一后视图;以及图3A是一侧视图,图3B是沿图3A的箭头作出的一剖视图,而图3C是沿图3A的箭头B-B作出的一剖视图。
在图中,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是一对线对线连接器的一第一连接器,连接于后述的设有多条导线91的一线缆的一末端,并与后述的一配合的第二连接器101嵌合。此外,第二连接器101同样连接于图中未示出的设有多条导线的一线缆的末端。
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可使用在诸如产业用电气机器、家庭用电气器具、空调机器、热水器、医疗用机器等的各种类的机器、装置等中,但是,为了便于说明,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在此连接于能用于施加比较高的电压(例如数千伏以上)的环境中的线缆。
此外,用于说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各部分的构成和动作的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的指示方向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尽管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各部分处于图中所示的姿势时这些表述是合适的,但是当这些姿势变化时,这些方向应对应所述变化来解释。
第一连接器1采用一合成树脂等的一绝缘材料一体形成,且设有:一第一壳体11,作为一连接器本体,与一后述的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壳体111嵌合;以及一第一端子51,作为一端子,其是由金属等的一导电材料制成的一直线状的柱状元件,埋设于第一壳体11。第一端子51通过例如其本体的至少一部分一体接合于第一壳体11的绝缘材料而固定于第一壳体11。
第一壳体11是相对第二连接器101沿一插拔方向(嵌合方向)(即沿前后方向,换言之,沿第一连接器1的轴方向)延伸的一大体圆柱状的元件,其中将第一端子51的一接触部54收容的一端子孔13的前端在嵌合侧的端面(即前表面11f)开口。一个第一端子51的接触部54收容在一个端子孔13中。注意的是,可存在有任意数量的端子孔13和第一端子51,且它们的数量可任意地设定,但是,为了便于说明,在此说明的数量均为六个,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因为多个端子孔13形成为围绕作为第一壳体11的一假想轴线的一中心轴x布置,所以多个第一端子51和多个接触部54也围绕中心轴x布置。更具体地,因为多个端子孔13布置成位于以中心轴x为中心的一圆周上,所以多个第一端子51和多个接触部54也布置成位于以中心轴x为中心的一圆周上,且由此形成作为一多边形的一六边形。注意的是,因为接触部54相对前表面11f向后缩(pull back)地收容在端子孔13内,且接触部54的前端由此位于相对前表面11f更靠后的位置,第一端子51的在端子孔13内的一本体接触第一壳体11的绝缘材料的位置显著处于前表面11f的后方。
此外,沿轴方向延伸的一极性突起15一体形成在第一壳体11的外周面的一个部位。极性突起15是通过与后述的在第二壳体111上形成的一极性凹部115接合来限制第一壳体11相对第二壳体111的定向的一元件。
此外,第一壳体11包括:一凸缘部16,形成在第一壳体11的后端;以及一导线连接部21,作为一尾保持部,一体形成为从凸缘部16向后突出。导线连接部21是沿轴方向延伸的一大体圆柱状的元件,且多个导线收容槽26作为沿轴方向延伸的多个槽部形成在导线连接部21的外周面上。正如同端子孔13和第一端子51一样,可存在有任意数量的导线收容槽26,且导线收容槽26的数量可任意地设定,但是,为了便于说明,在此说明的数量为六个,从而各导线收容槽26对应于各端子孔13和各第一端子51。
如图所示,多个导线收容槽26也围绕第一壳体11的中心轴布置。更具体地,这些槽布置成位于以中心轴x为中心的一圆周上。此外,所有的导线收容槽26延伸至导线连接部21的后端,即,所有的导线收容槽26的后端在导线连接部21的后端开放,但是多个导线收容槽26的前端面27的位置沿轴方向顺次(sequentially)不同。然而,位于对角的(positioneddiagonally)导线收容槽26的前端面27的位置相同。换言之,尽管多个导线收容槽26的长度顺次不同,但是位于对角的导线收容槽26的长度相同。在此,为了便于说明,最长的导线收容槽26称为一第一收容槽26a,次长的导线收容槽26称为一第二收容槽26b,而最短的导线收容槽26称为一第三收容槽26c。注意的是,当统一说明时,第一收容槽26a、第二收容槽26b以及第三收容槽26c称为导线收容槽26。
最长的第一端子51a布置在与第一收容槽26a对应的部位,次长的第一端子51b布置在与第二收容槽26b对应的部位,而最短的第一端子51c布置在与第三收容槽26c对应的部位。注意的是,当统一说明时,最长的第一端子51a、次长的第一端子51b以及最短的第一端子51c称为第一端子51。
各第一端子51的尾部52从导线收容槽26的前端面27(即从凸缘部16附近的面)向后突出,并露出在导线收容槽26内。
在此,第一收容槽26a的前端面27、第二收容槽26b的前端面27以及第三收容槽26c的前端面27和从它们上突出的尾部52分别称为一第一前端面27a和一第一尾部52a、一第二前端面27b和一第二尾部52b以及一第三前端面27c和一第三尾部52c,且当统一说明时,分别称为前端面27和尾部52。
注意的是,多个第一端子51的除尾部52外的部分均埋设于第一壳体11。如图所示,多个尾部52按照第一尾部52a、第二尾部52b和第三尾部52c的顺序沿轴方向在不同的位置顺次露出在对应的导线收容槽26内。然而,位于对角的尾部52(即隔着中心轴x布置在点对称位置的第一尾部52a、第二尾部52b以及第三尾部52c)沿轴方向在相同的位置露出在导线收容槽26内。注意的是,鉴于第一端子51为沿轴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柱状端子,因为收容在多个端子孔13内的多个接触部54布置成位于以第一壳体11的中心轴x为中心的一圆周上,所以多个尾部52也布置成以位于以第一壳体11的中心轴x为中心的一圆周上并露出在多个导线收容槽26内。
接下来将说明作为一对线对线连接器中的另一个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101的构成。
图4A至图4E是根据本实施例的一第二连接器的五面视图。注意的是,在图中,图4A是一后视图,图4B是一侧视图,图4C是一前视图,图4D是从斜后方观察到的一立体图,而图4E是从斜前方观察到的一立体图。
第二连接器101设有:第二壳体111,作为一配合连接器本体,采用一合成树脂等的一绝缘材料一体形成;以及一第二端子151,作为一配合端子,由金属等的一导电材料制成,埋设于第二壳体111。第二端子151通过例如其本体的至少一部分一体接合于第二壳体111的绝缘材料而固定于第一壳体111。
第二壳体111是沿一插拔方向(即沿前后方向,换言之,沿第二连接器101的轴方向)相对第一连接器1延伸的一大体圆柱状的元件,其中第一壳体11的从前表面11f至凸缘部16的范围嵌合的一嵌合凹部112形成于一前表面111f。此外,与第一壳体11的极性突起15接合的一极性凹部115形成于限定嵌合凹部112的一圆周的一壁部。
第二端子151的接触部154布置在嵌合凹部112内。接触部154为圆筒状且从嵌合凹部112的一底面112a向前延伸。注意的是,接触部154的前端位于相对前表面111f更靠后。注意的是,可存在有任意数量的接触部154和第二端子151且它们的数量可任意地设定,但是,为了便于说明,在此说明的数量为六个,以匹配第一端子51。如图所示,多个接触部154和多个端子孔113a布置成位于以第二壳体111的一中心轴为中心的一圆周上。此外,当第二壳体111嵌合于第一壳体11时,接触部154进入对应的端子孔13,且收容在端子孔13内的第一端子51的接触部54进入圆筒状的接触部154。因此,第二端子151和第一端子51导通。
此外,一后方凹部113形成于第二壳体111的一后表面111r,且端子孔113a的后端开口于后方凹部113。此外,第二端子151收容在端子孔113a内,而第二端子151的尾部152从端子孔113a的开口向后延伸。尾部152的后端相对后表面111r进一步向后突出。
下来将说明将具有前述构成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嵌合的动作。
图5A至图5C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有导线的第一连接器的视图,而图6A至图6C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在嵌合完成状态下的视图。注意的是,图5A是一侧视图,图5B是从斜前方观察到的一立体图,而图5C是从斜后方观察到的一立体图;屠户图6A是从第二连接器侧观察到的一立体图,图6B是从第一连接器侧观察到的一立体图,而图6C是一侧视图,其中第一连接器的一导线连接部由一外周包覆元件包覆。
如图5A至图5C所示,多条(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为六条)导线91的端部上的绝缘包覆元件93被除去以露出芯线92。注意的是,优选地,露出的芯线92的长度长于第一端子51的尾部52。此外,导线91置于与第一连接器1的轴方向平行的对应的导线收容槽26内。导线91的芯线92通过诸如焊接等的连接手段连接于尾部52,并置于第一端子51的在导线收容槽26内的前端露出尾部52上。
第一端子51的尾部52以及与尾部52连接的导线91的芯线92未被一绝缘材料包覆。因此,为了在一尾部52与另一尾部52之间或者在连接于该尾部52的芯线92和连接于另一尾部52的芯线92之间达成足够的电绝缘,必须使该尾部52和另一尾部52之间以及在连接于该尾部52的芯线92和连接于另一尾部52的芯线92之间的漏电距离增长。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尾部52沿轴方向在不同的位置顺次露出并露出在对应的导线收容槽26内,且隔着中心轴x位于相反两侧的对角的尾部52沿轴方向在相同的位置露出在导线收容槽26内。因此,尽管对于相邻的第一尾部52a和第二尾部52b或者第二尾部52b和第三尾部52c而言沿导线连接部21的表面的圆周方向的漏电距离是短的,但是因为它们之间沿轴方向存在有间隔,所以沿导线连接部21的表面的轴方向的漏电距离是长的,且由此总的漏电距离是足够的。此外,尽管对于隔着中心轴x的第一尾部52a、第二尾部52b以及第三尾部52c而言沿导线连接部21的表面的轴方向的漏电距离为零,但是沿导线连接部21的表面的圆周方向是具有180度的中心角的一扇形的圆弧长,且由此足够长。相应地,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导线连接部21的直径小,也能维持尾部52之间的足够长的漏电距离。此外,连接于多个尾部52的多条芯线92同样具有足够长的漏电距离。因此,因为在尾部52之间和在芯线92之间的漏电距离足够长,所以即使高电压施加于第一端子51和芯线92,也会有效地防止短路事故的发生。
如果多个第一端子51所处的圆周的半径增加,也可每隔一个对角设置第一端子51。在这种情况下,圆周方向的距离漏电距离是具有120度的中心角的一扇形的圆弧长。在本实施例中,对角位置的尾部52隔着中心轴x置于相反两侧,即置于具有180度的中心角的一扇形的圆弧长的位置,且当如此布置时,当相同数量的端子采用时,它能布置成最靠近中心轴。
最佳的是,当采用偶数个端子时,使这些端子布置成处于对称位置的会在相同的轴方向的位置,而当采用奇数个端子时,使这些端子布置成处于大体点对称位置。
注意的是,如图6C所示,为了对收容多个导线收容槽26内的多条导线91等进行保护,其中多条导线91收容在多个导线收容槽26内的整个导线连接部21可由一外周包覆元件95包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外周包覆材料95也不必与尾部52的表面和芯线92的表面发生紧密接触,所以外周包覆材料95的内侧如图5A至图5C所示的那样可能处于与当尾部52和芯线92露出在导线收容槽26内时相同的状态,然而,如上所述样,因为漏电距离足够长,所以会有效地防止短路事故的发生。
此外,如上所述,第一端子51的接触部54相对前表面11f向后缩地收容在端子孔13内此外,第一端子51的在端子孔13内的本体接触第一壳体11的绝缘材料的位置显著处于前表面11f的后方。因此,因为对于收容在端子孔13内的接触部54和第一端子51而言为漏电距离足够长,所以能有效地防止短路事故。
当使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嵌合在一起时,一操作者首先将前表面11f(其是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壳体11的嵌合面)和前表面111f(其是第二壳体111的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面)设定为彼此面对,然后,操作者使第一壳体11的极性突起15的位置与第二壳体111的极性凹部115的位置对齐。这完成了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位置对齐。
在这种状态下,当操作者使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朝向彼此(即沿嵌合方向)移动时,极性突起15和极性凹部115锁定在一起,且第一壳体11的从前表面11f至凸缘部16的范围嵌入第二壳体111的嵌合凹部112。此外,第二端子151的圆筒状的接触部154进入第一壳体11的端子孔13内,收容于端子孔13内的第一端子51的接触部54进入第二端子151的接触部154,且由此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导通。如图6A至图6C所示,这就完成了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设有:第一壳体11,由一绝缘材料制成,以相对第二连接器101沿一插拔方向延伸的一柱状形成;多个接触部54,其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多个第二端子151接触;以及多个尾部52,连接于多条导线91,从多个接触部54的相反侧露出于第一壳体11;且第一连接器1设有由一导电材料制成的埋设于第一壳体11的多个第一端子51。此外,所述多个第一端子51布置成所述多个尾部52的位置为在围绕第一壳体11的沿插拔方向延伸的中心轴x的垂直于中心轴的方向的一平面视图上的多边形;第一壳体11包括沿轴方向延伸的导线连接部21;而且,在导线连接部21上,相邻的第一端子51的尾部52沿中心轴x方向在不同的位置露出,且对角位置的第一端子51的尾部52沿中心轴x方向在相同的位置露出。
因此,因为露出的多个第一端子51的尾部52的漏电距离足够长,所以即使连接器1小型化且导线连接部21的直径小,即使高电压施加于第一端子51,也不会发生短路事故。
此外,在导线连接部21上,相邻的第一端子51的尾部52沿轴方向在不同的位置顺次露出,而且,对角位置的第一端子51为使第一端子51布置在以中心轴x为中心的大体点对称的位置。另外,所述多个第一端子51布置成位于以第一壳体11的中心轴x为中心的一圆周上。此外,导线连接部21包括形成在导线连接部21的一面上、沿轴方向延伸的多个导线收容槽26,且多个第一端子51的尾部52露出在对应的导线收容槽26内。相应地,多个尾部52的漏电距离变得更长,从而可甚至更有效地防止短路事故。
此外,多个第一端子51为沿轴方向延伸的除尾部52外的部分均埋设于第一壳体11的元件,且多个尾部52从多个导线收容槽26的前端面27向后突出。最后,多个导线收容槽26从多个前端面27延伸至导线连接部21的后端,从而多个前端面27的位置沿轴方向顺次不同,且对角位置的导线收容槽26是前端面27的位置沿轴方向顺次相同。因此,因为多个第一端子51的除尾部52外的部分均埋设于第一壳体11且露出在多个导线收容槽26内,所以能有效地防止短路事故的发生。
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说明了与优选实施例及示范性实施例相关的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总结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自然会构思出处于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各种其它实施例、修改以及变形。
本发明能适用于连接器。

Claims (7)

1.一种连接器,包括:
一连接器本体,由一绝缘材料制成,以相对于一配合连接器沿一插拔方向延伸的一柱状形成;
接触部,其与所述配合连接器的配合端子接触;以及
多个端子,由一导电材料制成,所述多个端子具有连接于多条导线的多个尾部,所述多个尾部从所述接触部的相反侧露出于所述连接器本体,
其中,所述多个端子是围绕着沿所述连接器本体的一插拔方向延伸的轴线布置,使所述多个尾部的位置在垂直于所述轴线的方向的一平面视图上呈多边形,
其中,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沿轴线方向延伸的一尾保持部,以及
其中,相邻的端子的尾部沿轴线方向在不同的位置露出于所述尾保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对角位置的端子的尾部沿轴线方向在相同的位置露出于所述尾保持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多个端子布置成位于以所述连接器本体的轴线方向为中心的一圆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相邻的端子的尾部沿轴线方向在不同的位置露出于所述尾保持部,且以轴线方向为中心布置在大体对称的对角位置的端子沿轴线方向在相同的位置露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尾保持部包括形成在所述尾保持部的前表面上且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多个槽部,且所述多个端子的尾部露出在对应的槽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多个端子为沿轴线方向延伸的除所述尾部外的部分均埋设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元件,且所述多个尾部从所述多个槽部的前端面向后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多个槽部从所述多个前端面延伸至所述尾保持部的一后端,所述多个前端面的位置沿轴线方向顺次不同,且对角位置的槽部为所述前端面的位置沿轴线方向顺次相同。
CN201780062428.0A 2016-10-24 2017-10-19 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7921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07833A JP6772025B2 (ja) 2016-10-24 2016-10-24 コネクタ
JP2016-207833 2016-10-24
PCT/US2017/057292 WO2018080880A1 (en) 2016-10-24 2017-10-19 Connecto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92118A true CN109792118A (zh) 2019-05-21
CN109792118B CN109792118B (zh) 2020-02-07

Family

ID=62025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6242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792118B (zh) 2016-10-24 2017-10-19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83703B2 (zh)
JP (1) JP6772025B2 (zh)
CN (1) CN109792118B (zh)
WO (1) WO20180808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72025B2 (ja) 2016-10-24 2020-10-21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USD878304S1 (en) 2018-06-29 2020-03-17 Molex, Llc Contact for a connector
USD877702S1 (en) * 2018-06-29 2020-03-10 Molex, Llc Socket connecto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02717C (de) * 1922-07-09 1924-09-25 Ludwig Schmitt Kontaktstoepsel zum gleichzeitigen Schliessen mehrerer Leitungen von Stark- und Schwachstromanlagen
DE3925122A1 (de) * 1989-07-28 1991-02-07 Siemens Ag Stecker fuer mehradrige rundkabel
CN1557040A (zh) * 2001-08-08 2004-12-22 ����˹���ʹ�˾ 电连接装置
CN202749543U (zh) * 2012-08-15 2013-02-20 深圳市南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高低Pin针的连接器
CN104617406A (zh) * 2015-01-28 2015-05-13 西安格威石油仪器有限公司 多芯连接器
CN105490055A (zh) * 2015-12-29 2016-04-13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语音插头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74860B2 (en) 2002-07-19 2011-01-25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318226U (en) 2007-02-09 2007-09-01 Guo-An Guo Structure for fast connection of waterproof cable connector
JP5449033B2 (ja) * 2010-05-28 2014-03-19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20140256171A1 (en) * 2013-03-11 2014-09-11 Li-Chen Liu Quick Connector Assembly
DE102014116322B3 (de) * 2014-11-10 2015-08-13 Lumberg Connect Gmbh Steckverbinder mit Vibrationssicherung
JP6772025B2 (ja) 2016-10-24 2020-10-21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02717C (de) * 1922-07-09 1924-09-25 Ludwig Schmitt Kontaktstoepsel zum gleichzeitigen Schliessen mehrerer Leitungen von Stark- und Schwachstromanlagen
DE3925122A1 (de) * 1989-07-28 1991-02-07 Siemens Ag Stecker fuer mehradrige rundkabel
CN1557040A (zh) * 2001-08-08 2004-12-22 ����˹���ʹ�˾ 电连接装置
CN202749543U (zh) * 2012-08-15 2013-02-20 深圳市南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高低Pin针的连接器
CN104617406A (zh) * 2015-01-28 2015-05-13 西安格威石油仪器有限公司 多芯连接器
CN105490055A (zh) * 2015-12-29 2016-04-13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语音插头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37921A1 (en) 2019-08-01
CN109792118B (zh) 2020-02-07
WO2018080880A1 (en) 2018-05-03
JP2018073476A (ja) 2018-05-10
JP6772025B2 (ja) 2020-10-21
US10483703B2 (en) 2019-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47372B2 (en) High-voltage finger protection
US9847591B2 (en) Electric terminal assembly
US11101602B2 (en) Connector system for accommodating either UTP or STP connection terminals
US7064266B2 (en) Shielded connector
US6143987A (en) Structure for waterproofing an end portion of a cable
US8251748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a cavity sealing plug
KR20070049191A (ko) 전기 플러그 및 상기 플러그를 설치하는 방법
CN109792118A (zh) 连接器
US7601028B2 (en) Housing and electrical plug for transmitting electrical drive power
JP2016031931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170256894A1 (en) Communication connector
CN110582912A (zh) 电线布线构件及电线布线结构
US10263360B2 (en) Waterproof connector
JP2017037731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283620B1 (ko) 삽입형 커넥터 쉴드 연결구조
CN110504597A (zh) 屏蔽连接器
CN115706367A (zh) 连接器连接结构
JP7350636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US20230318233A1 (en) Connector and cable with connector
CN214478087U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JP2019003807A (ja) コネクタ
JP2017199617A (ja) コネクタ組立方法及びコネクタ
JP2024081893A (ja) コネクタ装置、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3102015A (ja) 防水栓及びコネクタ
JP2023018172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