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68725B - 一种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768725B CN109768725B CN201910167718.2A CN201910167718A CN109768725B CN 109768725 B CN109768725 B CN 109768725B CN 201910167718 A CN201910167718 A CN 201910167718A CN 109768725 B CN109768725 B CN 10976872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pacitor
- inductor
- diode
- switch tube
- photovolta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力电子变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包括光伏直流电源V pv,第一电容C 1,第二电容C 2,第三电容C 3,第四电容C 4,第一电感L 1,第二电感L 2,第三电感L 3,第一二极管D 1,第二二极管D 2,第三二极管D 3,第一开关管S 1,第二开关管S 2和单相交流配电网V g。该拓扑结构简单,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互补导通,并添加必要死区。通过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感使电流断续输入,并调节开关频率可实现光伏发电功率和交流并网功率解耦,通过第四电容可实现第一开关管零电压开通,交流配电网与光伏电池板共地可以避免产生共模漏电流,并能使光伏电池板能够保持最大功率输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电子变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化石能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利用清洁能源发电,例如光伏发电,逐步代替化石能源发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由于光伏电池板输出电能为直流的方式,因此需要通过逆变器实现光伏发电并网。单相非隔离型光伏逆变器具有体积小、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功率光伏发电并网。
目前,已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被提出,例如单相全桥、单相半桥、中点钳位型等。然而,由于缺乏变压器的隔离,光伏电池板与交流电网之间存在电气连接,使得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普遍存在共模漏电流的问题,不利于效率的提高。针对共模漏电流的问题,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针对单相全桥逆变器采用双极性SPWM调制以消除共模漏电流,但不利于提高转换效率;另一种是改进拓扑结构以消除共模漏电流,但这种方法大多需要增加额外的元件,增加了成本与体积。因此,对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包括光伏直流电源Vpv,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和单相交流配电网Vg;光伏直流电源Vpv的正负两极分别与第三电容C3的正负两极连接,光伏直流电源Vpv的正极和第三电容C3的正极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一电感L1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正极、第二电感L2的一端、第四电容C4的正极和第一开关管S1的漏极连接;第一电容C1的负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源极和第三电感L3的一端连接;第三电感L3的另一端与交流配电网的火线连接;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和第二电容C2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和阴极分别与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和漏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和阴极分别与第二开关管S2的源极和漏极连接;光伏直流电源Vpv的负极、第三电容C3的负极、第四电容C4的负极、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第二电容C2的负极和交流配电网的零线与地线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实现了光伏电池板与交流侧共地,无需额外的辅助电路即可消除共模漏电流;通过调节开关频率即可实现光伏电池板输出功率与交流侧并网功率的解耦,使光伏电池板能够保持最大功率输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一种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电路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第一开关管S1导通期间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第一开关管S1断开,第二开关管S2未导通的死区期间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第二开关管S2导通和第一二极管D1导通期间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第二开关管S2导通和第一二极管D1截止期间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第二开关管S2断开,第一开关管S1未导通的死区期间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包括光伏直流电源Vpv,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和单相交流配电网Vg。
并且,光伏直流电源Vpv的正负两极分别与第三电容C3的正负两极连接;所述光伏直流电源Vpv的正极和第三电容C3的正极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一电感L1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正极、第二电感L2的一端、第四电容C4的正极和第一开关管S1的漏极连接;第一电容C1的负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源极和第三电感L3的一端连接;第三电感L3的另一端与交流配电网的火线连接;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和第二电容C2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和阴极分别与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和漏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和阴极分别与第二开关管S2的源极和漏极连接;光伏直流电源Vpv的负极、第三电容C3的负极、第四电容C4的负极、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第二电容C2的负极和交流配电网的零线与地线连接。
具体实施时,如图1所示,设第一电感L1的电流为iL1,第二电感L2的电流为iL2,第三电感L3的电流为iL3,第一电容C1的电压为vC1,第二电容C2的电压为vC2,第三电容C3的电压为vC3,第四电容C4的电压为vC4。
图2~图6为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工作模态等效电路示意图,图2是第一开关管S1导通期间的等效电路示意图;图3是第一开关管S1断开,第二开关管S2未导通的死区期间的等效电路示意图;图4是第二开关管S2导通和第一二极管D1导通期间的等效电路示意图;图5是第二开关管S2导通和第一二极管D1截止期间的等效电路示意图;图6是第二开关管S2断开,第一开关管S1未导通的死区期间的等效电路示意图。以下将对各模态的工作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由于通过调频可以实现光伏电池板输出功率和交流并网功率解耦,因此第一电感L1的单个开关周期内的平均电流iL1ave是恒定的,各模态分析中将不再列出iL1和vC3的变化率表达式,在稳态分析中使用iL1ave代替第一电感L1的电流值iL1,实现iL1ave恒定的开关频率fs的解析式将在模态分析后续部分给出。
1.如图2所示,模态1:
第一开关管S1导通,光伏直流电源Vpv和第三电容C3给第一电感L1充电,第二电感L2给第二电容C2充电,第三电感L3给第一电容C1充电。此模态下相关的电气参数关系式为:
2.如图3所示,模态2:
第一开关管S1断开,第二开关管S2未导通,第三二极管D3导通,第一电感L1给第四电容C4、第二电感L2和第一电容C1充电,第二电感L2给第二电容C2充电,第三电感L3给第一电容C1充电。当第四电容C4的电压vC4等于vC1+vC2时停止充电,此模态下相关的电气参数关系式为:
3.如图4所示,模态3:
第二开关管S2导通,第一二极管D1导通,第一电感L1给第二电感L2和第一电容C1充电,第二电感L2给第二电容C2充电,第三电感L3给第一电容C1充电。此模态下相关的电气参数关系式为:
4.如图5所示,模态4:
第二开关管S2导通,第一二极管D1截止,第一电容C1给第二电感L2充电,第二电容C2给第三电感L3充电。此模态下相关的电气参数关系式为:
5.如图6所示,模态5:
第二开关管S2断开,第一开关管S1未导通,第四电容C4向第二电感L2和第一电容C1放电,当第四电容C4的电压vC4等于0时停止放电,此过程即为第一开关管S1的零电压开通条件的实现过程。第二电感L2给第二电容C2充电,第三电感L3给第一电容C1充电,此模态下相关的电气参数关系式为:
根据以上各模态的分析,对第二电感L2和第三电感L3分别运用伏秒平衡原则、对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分别运用安秒平衡原则分析稳态情况下系统各参数之间的关系。设第一开关管S1开通的时间为Du1Ts,其中Du1为第一开关管S1的占空比,Ts为开关周期,针对第二电感L2可得:
针对第三电感L3并结合(6)式可得:
针对第一电感L1可得:
设第二开关管开通期间iL1下降至0的时间相对于开关周期的占空比为Du2,针对第一电容C1可得:
结合(8)式和(9)式可得:
同理,针对第二电容并结合(8)式可得:
结合(10)式和(11)式可得IL2=IL3。第一电感L1的电流iL1是断续的,其单周期平均电流为:
由于稳态情况下第三电容的电压是恒定的,因此IL1ave=IPV,其中IPV为光伏电池板输出电流,则当开关频率满足式时,可以实现IL1ave恒定。
本实施例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互补导通,并添加必要死区。通过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感使电流断续输入,并调节开关频率可实现光伏发电功率和交流并网功率解耦,通过第四电容可实现第一开关管零电压开通,交流配电网与光伏电池板共地可以避免产生共模漏电流。
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未详细阐述的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
虽然以上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形或修改,而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Claims (1)
1.一种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其特征是,包括光伏直流电源Vpv,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和单相交流配电网Vg;光伏直流电源Vpv的正负两极分别与第三电容C3的正负两极连接,光伏直流电源Vpv的正极和第三电容C3的正极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一电感L1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正极、第二电感L2的一端、第四电容C4的正极和第一开关管S1的漏极连接;第一电容C1的负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源极和第三电感L3的一端连接;第三电感L3的另一端与单相交流配电网Vg的火线连接;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和第二电容C2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和阴极分别与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和漏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和阴极分别与第二开关管S2的源极和漏极连接;光伏直流电源Vpv的负极、第三电容C3的负极、第四电容C4的负极、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第二电容C2的负极和单相交流配电网Vg的零线与地线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167718.2A CN109768725B (zh) | 2019-03-06 | 2019-03-06 | 一种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167718.2A CN109768725B (zh) | 2019-03-06 | 2019-03-06 | 一种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768725A CN109768725A (zh) | 2019-05-17 |
CN109768725B true CN109768725B (zh) | 2020-08-07 |
Family
ID=66457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167718.2A Active CN109768725B (zh) | 2019-03-06 | 2019-03-06 | 一种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76872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318454B (zh) * | 2023-11-28 | 2024-02-02 | 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低频共模漏电流抑制方法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84522A (zh) * | 2011-03-09 | 2012-09-19 | 上海康威特吉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202889183U (zh) * | 2012-09-28 | 2013-04-17 | 北京京仪绿能电力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抑制非隔离型逆变器共模漏电流电路 |
CN103117650A (zh) * | 2013-01-24 | 2013-05-22 | 东南大学 | 一种准z源逆变器 |
CN203193536U (zh) * | 2012-12-10 | 2013-09-11 | 江西南昌供电公司 | 一种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 |
CN103779874A (zh) * | 2014-01-16 | 2014-05-0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单级升压逆变器非隔离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5186919A (zh) * | 2015-07-24 | 2015-12-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非隔离并网变换器、空调系统及变换器控制方法 |
CN205123579U (zh) * | 2015-11-26 | 2016-03-30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平顶山供电公司 | 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的高增益dc-dc光伏升压变换器 |
JP2016185045A (ja) * | 2015-03-26 | 2016-10-20 | 新電元工業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CN106487267A (zh) * | 2016-12-26 | 2017-03-08 | 三峡大学 | 一种单相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251064B1 (ko) * | 2011-06-29 | 2013-04-05 | 한국에너지기술연구원 | 고승압비 다중입력 양방향 dc-dc 컨버터 |
-
2019
- 2019-03-06 CN CN201910167718.2A patent/CN10976872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84522A (zh) * | 2011-03-09 | 2012-09-19 | 上海康威特吉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202889183U (zh) * | 2012-09-28 | 2013-04-17 | 北京京仪绿能电力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抑制非隔离型逆变器共模漏电流电路 |
CN203193536U (zh) * | 2012-12-10 | 2013-09-11 | 江西南昌供电公司 | 一种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 |
CN103117650A (zh) * | 2013-01-24 | 2013-05-22 | 东南大学 | 一种准z源逆变器 |
CN103779874A (zh) * | 2014-01-16 | 2014-05-0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单级升压逆变器非隔离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JP2016185045A (ja) * | 2015-03-26 | 2016-10-20 | 新電元工業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CN105186919A (zh) * | 2015-07-24 | 2015-12-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非隔离并网变换器、空调系统及变换器控制方法 |
CN205123579U (zh) * | 2015-11-26 | 2016-03-30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平顶山供电公司 | 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的高增益dc-dc光伏升压变换器 |
CN106487267A (zh) * | 2016-12-26 | 2017-03-08 | 三峡大学 | 一种单相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768725A (zh) | 2019-05-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70215B (zh) | 一种三电平boost共地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1841252B (zh) | 一种主动能量解耦的光伏并网逆变器 | |
CN103051233B (zh) | 一种非隔离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开关控制时序 | |
CN103023362A (zh) | 一种无桥逆变电路与太阳能无桥逆变器 | |
CN105939126B (zh) | 一种开关电感型混合准z源逆变器 | |
Arab Ansari et al. |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new zero current switching flyback inverter | |
CN103326606A (zh) | 一种单相五电平逆变器 | |
CN111049182A (zh) | 一种五电平共地型单相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电路及其调制方法 | |
CN104158427B (zh) | 单相无变压器隔离型z源光伏并网逆变器及调制方法 | |
JP2013021907A (ja) | インバータ | |
CN110165921B (zh) | 一种具有高输出电压增益开关电感型准z源逆变器 | |
CN108770126A (zh) | 一种双输入升压*uk的LED驱动电路及其工作方法 | |
CN102088252A (zh) | 一种开关电容实现无变压器型逆变器及应用 | |
CN109768725B (zh) | 一种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 | |
CN212033777U (zh) | 一种改进的非隔离型光伏逆变器装置 | |
CN105553271A (zh) | 一种三相直流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 |
CN110061523B (zh) | 一种新型拓扑结构的多功能单相并网逆变系统及方法 | |
CN102769394B (zh) | 单相可控整流电路 | |
CN111446874A (zh) | 一种单相升压共模逆变器及其调制方法 | |
CN102412748B (zh) | 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4539180A (zh) | 一种减小系统漏电流的单相无变压器结构逆变器 | |
CN206211838U (zh) | 一种耦合电感型准z源dc‑dc变换器 | |
CN103066623A (zh) | 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 | |
CN112202346A (zh) | 一种基于改进型电流校正方法的增强型z源拓扑电路 | |
CN203219215U (zh) | 一种包括功率优化装置的太阳能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