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16605B - 放电装置及空气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放电装置及空气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16605B
CN109716605B CN201780056645.9A CN201780056645A CN109716605B CN 109716605 B CN109716605 B CN 109716605B CN 201780056645 A CN201780056645 A CN 201780056645A CN 109716605 B CN109716605 B CN 1097166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harge
electrode
shaft member
discharge electrodes
counter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664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16605A (zh
Inventor
黑井圣史
铃村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7166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166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166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166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r operation thereof
    • B03C3/40Electrode constructions
    • B03C3/41Ionising-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9/00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 H01T19/04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having pointed electro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9/22Ionis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01Pretreatment of the gases prior to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ion
    • B03C3/011Prefiltering; Flow control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r operation thereof
    • B03C3/36Controlling flow of gases or vapour
    • B03C3/368Controlling flow of gases or vapour by other than static mechanical means, e.g. internal ventilator or recycl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3Venti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ir clea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2201/00Details of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 B03C2201/10Ionising electrode has multiple serrated ends or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轴部件(32)构成为具有与放电电极(60)相同的极性,各放电电极(60)分别具有电极主体(65)、以及与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相向地形成在电极主体(65)的端部的顶端部(63),并且各放电电极(60)以顶端部(63)和电极主体(65)在轴部件(32)的轴向上错开的方式延伸。从各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朝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展开流光放电。

Description

放电装置及空气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放电装置及具有该放电装置的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安装在空气净化装置等中并进行流光放电的放电装置已为人所知。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放电装置具有多个放电电极、和与各放电电极相向的对置电极。多个放电电极形成为与对置电极平行的棒状。这些放电电极由长方体状的底座部的侧缘部支承,并且彼此之间留出规定间隔地沿底座部的长度方向排列。
如果从电源向放电电极和对置电极施加电压,就会从多个放电电极的顶端朝对置电极产生流光放电。一旦伴随流光放电而在空气中生成活性种,该活性种就会被用于分解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臭气成分、变应原等)。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761424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就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放电装置而言,因为使放电电极彼此之间留出规定间隔地沿底座部的长度方向排列,所以会导致放电装置在长度方向上大型化。另一方面,如果为了实现放电装置的小型化而过度缩小放电电极之间的间隔,则各放电电极周围的电场就会互相干扰,而有可能无法产生稳定的流光放电。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紧凑且能够产生稳定的流光放电的放电装置、及具有该放电装置的空气净化装置。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发明涉及一种放电装置,其具有轴部件32、围绕该轴部件32的轴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放电电极60、在内部设有该轴部件32和上述放电电极60的呈筒状的对置电极20、以及向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和上述对置电极20施加电压的电源81,其特征在于:上述轴部件32构成为具有与上述放电电极60相同的极性,各上述放电电极60分别具有电极主体65、及与上述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相向地形成在该电极主体65的端部的顶端部63,并且各上述放电电极60以上述顶端部63和上述电极主体65在上述轴部件32的轴向上错开的方式延伸,从各上述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朝着上述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展开流光放电。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多个放电电极60沿周向排列在轴部件32的外周面43上,在其外周侧形成了对置电极20的呈筒状的内周面21。如果电源81向放电电极60和对置电极20施加电压,就会从各放电电极60的顶端朝着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以朝径向外侧呈放射状的方式产生流光放电。通过以上述方式将放电电极60排列在周向上,而能够在不使放电电极像现有示例那样在长度方向上产生大型化的情况下高密度地生成活性种。
并且,在本发明中,因为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与电极主体65在轴部件32的轴向上错开,所以在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与轴部件32的外周面43之间,在整个径向上形成空间。因为轴部件32的外周面43具有与各放电电极60相同的极性,所以在该空间中,会形成使流光放电朝径向外侧展开的电场。也就是说,在该电场的作用下,从各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产生的放电不会朝轴部件32一侧展开,而是指向与轴部件32相反的一侧(即,对置电极20)。这样一来,就能够从各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朝对置电极20稳定地产生呈放射状的流光放电。
第二方面的发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沿上述轴部件32的轴向排列有多列电极列L,上述电极列L具有沿上述周向排列的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在各电极列中形成的放射状放电区域沿轴部件32的轴向扩大,进而生成活性种的区域亦得以扩大。
第三方面的发明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以相对于与上述轴部件32的轴垂直的平面成规定角度的方式延伸。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放电电极60并没有朝着对置电极20向径向外侧延伸,而是以相对于与轴部件32的轴垂直的平面成规定角度的方式延伸。这样一来,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就会位于靠近轴的位置处。因此,即使缩小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的直径,也能够充分确保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与对置电极20之间的距离。
并且,在放电电极60沿着与上述轴垂直的平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结构下,当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随放电而熔融、后退时,放电电极60与对置电极20之间的电极间距离会发生较大变化。对此,在本发明中,因为放电电极60以相对于与轴垂直的平面成规定角度的方式延伸,所以即使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后退,电极间距离也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能够长期稳定地产生流光放电。
第四方面的发明在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以越靠近上述顶端部63就越接近上述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的方式倾斜延伸。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因为即使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熔融,顶端部63也会相对于与轴垂直的平面倾斜后退,所以电极间距离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能够长期稳定地产生流光放电。
并且,若如上述那样使放电电极60倾斜排列,就能够增大相邻的电极列L间的放电电极60的距离。即,在该结构下,因为在相邻的电极列L中,一列电极列L的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与另一列电极列L的放电电极60的基部之间的距离较长,所以能够缩小各电极列L的间距。因此,能够使放电装置10在轴向上实现小型化。
第五方面的发明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沿着上述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的轴向延伸。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因为即使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熔融,顶端部63也会与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平行地后退,所以电极间距离几乎不会发生变化。因此,能够长期稳定地产生流光放电。
第六方面的发明在第三到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在上述轴部件32与上述对置电极20之间,形成有供空气沿该轴部件32的轴向流动的空气流路12,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以上述顶端部63朝向空气流的下游侧的方式延伸。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因为放电电极60以朝向空气流的下游侧的方式延伸,所以放电电极60难以成为空气流路的阻力。因此,能够减小空气流路中的压力损失。
第七方面的发明在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沿上述轴部件32的轴向看去,上述电极列L的多个放电电极60的各顶端部63、与和该电极列L相邻的另一电极列L的多个放电电极60的各顶端部63在周向上相互错开。
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在相邻的电极列L中,使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的位置在周向上相互错开。这样一来,因为一列电极列L的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与另一列电极列L的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之间的距离较长,所以能够缩小各电极列L的间距。因此,能够使放电装置10在轴向上实现小型化。
第八方面的发明在第一到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以彼此之间留出等间隔的方式围绕上述轴部件32的轴排列。
在第八方面的发明中,通过使多个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的间距相等,从而使得各放电电极60周围的电场得以均匀化。其结果是,能够更稳定地产生放射状的流光放电。
第九方面的发明以一种空气净化装置为对象,其具有第一到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所述的放电装置10。
在第九方面的发明中,能够提供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具有紧凑且能够稳定产生流光放电的放电装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因为能够从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放电电极60朝着对置电极20产生放射状的流光放电,所以能够提供一种紧凑且进行稳定的流光放电的放电装置。
在使多个放电电极60沿周向排列的结构下,所有放电电极60的两侧各布置有一个放电电极60。并且,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和轴部件32的外周面43的相对于所有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的相对位置亦相同。因此,能够使各放电电极60周围的电场实现均匀化,从而能够实现均匀且稳定的放射状的流光放电。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能够使放电区域在轴部件32的轴向上扩大,从而能够增大活性种的生成量。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能够缩小对置电极20的直径,从而能够使放电装置10更加紧凑。并且,能够抑制起因于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后退所造成的电极间距离的变化。尤其是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能够缩小各电极列L的间距,从而能够使放电装置10更加紧凑。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基本能够抑制起因于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后退所造成的电极间距离的变化。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能够减小空气流路12中的流路阻力。
根据第七方面的发明,能够进一步缩小各电极列L的间距,从而能够使放电装置10更加紧凑。
根据第八方面的发明,能够进一步使放射状的流光放电实现均匀化、稳定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净化器的简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示出放电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II-II线剖视图。
图4是示出放电部单元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放电部单元的组装状态之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放电部件的俯视图,示出了多个放电电极排列在第一角度位置上的情况。
图7是放电部件的俯视图,示出了多个放电电极排列在周向上与第一角度位置错开的第二角度位置上的情况。
图8是放大示出放电部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视图。
图9是放大示出放电部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横向剖视图。
图10是变形例1所涉及的相当于图8的图。
图11是变形例2所涉及的相当于图8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的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对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的意图。
(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涉及的放电装置10例如适用于对住宅等室内的空气进行处理的空气净化器1(空气净化装置)。
〈空气净化器的整体结构〉
如图1示意性示出的那样,空气净化器1具有空心状的机壳2。在机壳2的内部,形成有被引入空气的空气处理流路3。在空气处理流路3中,布置有对空气进行处理的功能部件。作为一例,例如在空气处理流路3中,从空气流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设有预滤器4、集尘部5、除臭过滤器6和风扇7。除臭过滤器6和风扇7之间的流路与回送流路8的流入端相连。回送流路8的流出端与预滤器4和集尘部5之间的流路相连。在回送流路8中,设有放电装置10。
预滤器4物理性地捕集空气中相对较大的尘埃。集尘部5由利用电气捕集空气中较小的尘埃的电气集尘机构成。除臭过滤器6是在例如蜂窝结构的基材的表面上承载催化剂、吸附剂而构成的。风扇7对被吸入机壳2内的空气处理流路3中的被处理空气(例如室内空气)进行输送。放电装置10通过放电生成用以除去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的活性种。在回送流路8的放电装置10中生成的活性种被供往空气处理流路3中的集尘部5的上游侧,并被用于分解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细菌和病毒等。依次经过预滤器4、集尘部5和除臭过滤器6后的空气被供往对象空间(例如室内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例如空气净化器1还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即:省略图1中的回送流路8,在集尘部5与除臭过滤器6之间布置放电装置10。
〈放电装置〉
参照图2~图9来说明放电装置10的详细结构。放电装置10具有壳体单元11(壳体部件)、以及收纳在该壳体单元11的内部的对置电极20和放电部单元30。放电装置10具有向放电部单元30的放电电极60、和对置电极20施加电压的电源单元80。
〈壳体单元〉
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单元11由竖长的空心状绝缘部件构成。在壳体单元11的内部,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空气流路12。壳体单元11具有呈筒状的躯干部13、第一盖部14和第二盖部15。躯干部13形成为两端敞开的圆筒状。第一盖部14设在躯干部13的轴向上的一端侧(图3中的上侧)。第二盖部15设在躯干部13的轴向上的另一端侧(图3中的下侧)。
第一盖部14形成为朝向上侧逐渐变细的圆台筒状。在第一盖部14的顶部,形成有近似圆形的流出口14a。
在第二盖部15的外周壁的下部,形成有多个(例如三个)流入口15a。各流入口15a由沿第二盖部15的外周壁在周向上延伸的横向长度较长的开口构成。多个流入口15a以等间隔排列在周向上。在第二盖部15的底壁上,形成有用于支承放电部单元30的轴主体31(轴部)的轴支承部16。轴支承部16形成为从第二盖部15的底壁中央向上方突出的圆筒状,轴主体31的端部(下端部)插入该轴支承部16的内部。
〈对置电极〉
如图3所示,对置电极20布置在壳体单元11的躯干部13的内侧。对置电极20由内嵌到躯干部13中的圆筒状的导电性材料(例如金属材料)制成。在对置电极20的内侧,形成有筒状(严格来讲是圆筒状)的内周面21。内周面21构成与多个放电电极60相向的相对面。对置电极20由壳体单元11支承,并且该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的轴心与轴主体31的轴心P重合。
〈放电部单元〉
如图3~图5所示,在放电部单元30中,设有一根轴主体31、多个(本例中为四个)绝缘子35、多个(本例中为五个)间隔部40、及多个(本例中为五个)放电部件50。绝缘子35、间隔部40和放电部件50均被轴主体31贯穿,且可拆装地安装在轴主体31上(参照图5)。轴主体31和间隔部40构成轴部件32。轴主体31构成轴部,该轴部以横跨多个间隔部40的方式延伸。
〔轴主体〕
轴主体31构成从第二盖部15的轴支承部16朝上方延伸的圆柱状的支柱。轴主体31由与电源81的正极侧通电的导电性材料(例如金属材料)制成。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让轴主体31与电源81的负极侧通电。
在轴主体31的上部,固定有直径比轴主体31大的圆环状的止动器33。在轴主体31的下部,例如拧合有两个螺母34。在将绝缘子35、间隔部40和放电部件50安装到轴主体31上的状态下,将两个螺母34紧固。这样一来,绝缘子35、间隔部40和放电部件50就被夹在止动器33和两个螺母34之间。
〔绝缘子〕
绝缘子35构成由陶瓷材料制成的绝缘部件。绝缘子35布置在轴主体31的两端部。具体而言,在轴主体31上且位于轴支承部16与最下端的间隔部40之间,设有两个绝缘子35。并且,在轴主体31上且位于轴支承部16与最上端的间隔部40之间,设有两个绝缘子35。在绝缘子35的中心,形成有供轴主体31插入的绝缘侧插入部36。在绝缘子35上,形成有外径随着靠近轴主体31的端部而增大的扩径部37。借助该扩径部37使得绝缘子35的爬电距离得以扩大。
〔间隔部〕
在上下绝缘子35之间,五个间隔部40沿轴心方向排列。具体而言,五个间隔部40中最下侧的间隔部(亦称作最下层间隔部40a)布置在绝缘子35与最下侧的放电部件50的支承板部51之间。在五个间隔部40中,除了最下层间隔部40a以外的四个间隔部40布置在相邻的放电部件50的支承板部51之间。
间隔部40例如由导电性树脂材料制成。间隔部40形成为圆筒状,在其轴心处形成有供轴主体31插入的间隔件侧插入部41(插入部)。在间隔部40的轴向上的两端(上端和下端),分别形成有圆环状的平面部42。
在间隔部40上,形成有圆筒状的外周面43。外周面43与多个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相向,并构成使从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朝对置电极20进行的流光放电稳定的放电稳定部(详情见后述)。并且,各间隔部40决定相邻的电极列L(放电部件50)的相对位置(间隔)。
〔放电部件〕
如图5~图9所示,放电部件50具有支承板部51(支承部)和由该支承板部51的外周缘部支承的多个放电电极60。支承板部51和放电电极60例如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为一体。
支承板部51形成为沿与轴心P垂直的平面(图8所示的假想平面F)延伸的平板状。在支承板部51的中央,形成有供轴主体31内嵌的圆形嵌合孔52。在支承板部5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形成有与间隔部40的平面部42进行面接触的圆环状的抵接面53。也就是说,支承板部51通过其上下抵接面53分别与上下间隔部40的平面部42抵接而被支承住。这样一来,就能够精确地保持支承板部51的平面度。
支承板部51的外径大于间隔部40的外径。因此,支承板部51从间隔部40的外周面43进一步朝径向外侧扩展开。该突出来的部分构成圆环状的突出板部54。
本实施方式的放电部件50例如具有十五个放电电极60。多个放电电极60以轴心P为中心围绕着轴主体31或间隔部40(即,轴部件32)的轴排列在周向上。放电电极60具有电极主体65和形成在该电极主体65的端部的顶端部63。电极主体65具有矩形板状的基部61、和从该基部61开始朝径向外侧突出的近似三角板状的锥形部62。顶端部63以轴心P为中心等间隔(图6所示的周向上的间距W)地排列在周向上。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构成流光放电的起点。
如图8所示,放电电极60与支承板部51(即,与轴心P垂直的平面F)成规定的角度θ1。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放电电极60以越靠近顶端部63就越接近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的方式倾斜延伸。换言之,上述角度θ1与平面F成锐角。
在各放电部件50中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放电电极60构成一个电极列L。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侧朝向下侧,第一~第五电极列L1~L5等间隔(留出图8所示的间隔H)地依次排列在轴心P的延伸方向上。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轴心P方向看去,在相邻的电极列L中,一列电极列L的多个放电电极60的各顶端部63与另一列电极列L的多个放电电极60的各顶端部63在周向上相互错开。例如第一电极列L1、第三电极列L3和第五电极列L5的各放电电极60的各顶端部63(例如图6)与第二电极列L2和第四电极列L4的各放电电极60的各顶端部63(例如图7)在周向上相互错开角度θ2。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角度θ2被设定为相邻的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的角度差θ3(参照图6)的一半。这样一来,能够最大限度地拉开相邻电极列L之间的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的距离。需要说明的是,该错开的角度θ2不限于此,还可以是其他值。
〈电源单元〉
电源单元80向放电电极60和对置电极20供给高压(例如约6.0kV)的直流电压。本实施方式的电源单元80具有一个高压直流的电源81。电源81的正极侧与轴主体31的位于上下绝缘子35之间的部分相连。电源81的负极侧与对置电极20相连。电源81的负极侧接地。这样一来,放电电极60就构成阳极电极,对置电极20构成接地电极。还可以让放电电极60构成阴极电极。
-放电装置的动作和作用-
下面说明放电装置10的动作和作用。
当空气净化器1运转时,放电装置10就进行工作。壳体单元11外部的空气从多个流入口15a流入壳体单元11内部的空气流路12。空气流路12中的空气沿放电部单元30向上方流动,并通过放电电极60与对置电极20之间。
在放电装置10中,电源81向放电电极60和对置电极20施加电压。具体而言,电源81经轴主体31和间隔部40向放电电极60供给电压。其结果是,如图8和图9所示,从各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朝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产生流光放电。
间隔部40的外周面43为了与放电电极60通电而具有与放电电极60相同的极性(例如正极)。间隔部40的外周面43以与各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及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相向的方式布置。即,各放电电极60以各顶端部63和各电极主体65在轴主体31的轴向上错开的方式延伸。这样一来,就在间隔部40的外周面43,沿轴主体31的径向(沿与轴垂直的面延伸的方向)形成了空间S(参照图8)。通过如上述那样形成空间S,间隔部40的外周面43就作为使从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朝对置电极20进行的流光放电稳定的放电稳定部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从各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产生的流光放电不会向极性与该放电电极60相同的间隔部40扩展,而是分别指向与其方向相反的对置电极20。其结果是,如图9所示,在放电装置10中,产生均匀且稳定的放射状的流光放电。伴随该流光放电会在空气中生成活性种,该活性种被用于分解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臭气成分、变应原等)。
如图6、图7和图9所示,相同电极列L的多个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在周向上的间距为等间隔。并且,从各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到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为止的距离彼此相等,且从各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到间隔部40的外周面43为止的距离也彼此相等。因此,在放电装置10中,因为所有放电电极60周围的电场得以均匀化,所以能够产生更加均匀且稳定的放射状的流光放电。
如图8所示,各放电电极60以越靠近其顶端部63就越接近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的方式倾斜延伸。这样一来,例如与使放电电极60朝径向外侧笔直延伸的比较例的放电电极(图8中用双点划线E示出的放电电极)相比,各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离轴心P较近。这样一来,即使缩小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的直径,也能够确保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与对置电极20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实现对置电极20的小直径化、小型化。
一旦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随流光放电而熔融,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就会逐渐后退。当比较例中的放电电极E的顶端部后退时,放电电极60与对置电极20之间的电极间距离G就会发生较大变化。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一旦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熔融,该顶端部63就会倾斜后退。因此,亦不会因为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熔融而导致电极间距离G发生较大变化。其结果是,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流光放电。
而且,若如上所述的那样倾斜布置多个放电电极60,则能够增长在相邻的电极列L中一列电极列L的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与另一列电极列L的放电电极60的基端部之间的距离(图8中的距离b)。这样一来,就能够抑制相邻电极列L的电场干扰,从而能够缩小电极列L的间隔。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使相邻的电极列L各自的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的位置在周向上错开。这样一来,就能够进一步抑制相邻电极列L的电场干扰,从而能够进一步缩小电极列L的间隔。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即:沿轴向看去,使相邻电极列L的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对齐。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因为能够从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放电电极60朝着对置电极20产生放射状的流光放电,所以能够提供一种紧凑且进行稳定的流光放电的放电装置10。在使多个放电电极60沿周向排列的结构下,所有放电电极60的两侧都布置有另一放电电极60。并且,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和轴部件32的外周面43的相对于所有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的相对位置亦相同。因此,能够使各放电电极60周围的电场实现均匀化,从而能够实现均匀且稳定的放射状的流光放电。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还可以采用下述变形例的结构。
<变形例1>
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1的结构下,多个放电电极60沿着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的轴向(轴心P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多个放电电极60沿着与平面F垂直的方向延伸,其中该平面F与轴心P垂直。这样一来,各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与电极主体65就在轴向上错开,因此在间隔部40的外周面43,就沿着轴主体31的径向(沿与轴垂直的面延伸的方向)形成了空间S。其结果是,间隔部40的外周面43就作为使从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朝对置电极20进行的流光放电稳定的放电稳定部发挥作用。
在变形例1中,也由于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靠近轴心P,因此能够实现对置电极20的小直径化、小型化。并且,在变形例1中,当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产生了熔融时,该顶端部63就会沿着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所延伸的方向后退。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电极间距离因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熔融而发生变化,从而能够长期且稳定地产生流光放电。
<变形例2>
在图11所示的变形例2的结构下,多个放电电极60以朝向空气流的下游侧(例如上方侧)的方式倾斜延伸。需要说明的是,放电电极60还可以朝向空气流的下游侧(上方)笔直延伸。
在变形例2中,各放电电极60沿着空气流动方向延伸,因此各放电电极60在空气流路12中难以成为阻力。其结果是,能够减小空气流路12中的压力损失。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采用以下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放电电极60形成为三角板状或锥状。不过,放电电极60还可以是横截面形状相同的棒状或柱状。此时,放电电极60的截面可以采用圆形、矩形、三角形、多边形等。此外,放电电极60还可以是以下形状,即:在三角板状或锥状的基部的突端上结合横截面形状相同的棒状或柱状的顶部而得到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别使轴部件32的外周面(间隔部40的外周面43)和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形成为圆筒状。不过,轴部件32的外周面43和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也可以为彼此相向的多边形。
放电装置10例如可以安装在对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的空调装置、对空气进行除湿或加湿的调湿装置上。此外,放电装置10还可以安装在进行室内换气的换气装置上。上述空调装置、调湿装置和换气装置亦构成广义上的空气净化装置。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放电装置及空气净化装置很有用。
-符号说明-
10 放电装置
12 空气流路
20 对置电极
21 内周面
32 轴部件
43 外周面
60 放电电极
63 顶端部
65 电极主体
81 电源
L 电极列

Claims (11)

1.一种放电装置,其具有轴部件(32)、围绕该轴部件(32)的轴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放电电极(60)、在内部设有该轴部件(32)和上述放电电极(60)的呈筒状的对置电极(20)、以及向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和上述对置电极(20)施加电压的电源(81),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部件(32)构成为具有与上述放电电极(60)相同的极性,
各上述放电电极(60)分别具有电极主体(65)、及与上述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相向地形成在该电极主体(65)的端部的顶端部(63),并且各上述放电电极(60)以上述顶端部(63)和上述电极主体(65)在上述轴部件(32)的轴向上错开的方式延伸,
从各上述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朝着上述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展开流光放电,
上述轴部件(32)包括轴主体(31)以及筒状部件(40),上述筒状部件(40)供上述轴主体(31)插通且由导电性的树脂材料构成,
上述筒状部件(40)的外周面(43)构成与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对置且使从上述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朝对置电极(20)进行的流光放电稳定的放电稳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上述轴部件(32)的轴向排列有多列电极列(L),上述电极列(L)具有沿上述周向排列的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以相对于与上述轴部件(32)的轴垂直的平面成规定角度的方式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以越靠近上述顶端部(63)就越接近上述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的方式倾斜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沿着上述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的轴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上述轴部件(32)的轴向看去,上述电极列(L)的多个放电电极(60)的各顶端部(63)、与和该电极列(L)相邻的另一电极列(L)的多个放电电极(60)的各顶端部(63)在周向上相互错开。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以彼此之间留出等间隔的方式围绕上述轴部件(32)的轴排列。
8.一种放电装置,其具有轴部件(32)、围绕该轴部件(32)的轴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放电电极(60)、在内部设有该轴部件(32)和上述放电电极(60)的呈筒状的对置电极(20)、以及向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和上述对置电极(20)施加电压的电源(81),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部件(32)构成为具有与上述放电电极(60)相同的极性,
各上述放电电极(60)分别具有电极主体(65)、及与上述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相向地形成在该电极主体(65)的端部的顶端部(63),并且各上述放电电极(60)以上述顶端部(63)和上述电极主体(65)在上述轴部件(32)的轴向上错开的方式延伸,
从各上述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朝着上述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展开流光放电,
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以相对于与上述轴部件(32)的轴垂直的平面成规定角度的方式延伸,
在上述轴部件(32)与上述对置电极(20)之间,形成有供空气沿该轴部件(32)的轴向流动的空气流路(12),
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以上述顶端部(63)朝向空气流的下游侧的方式延伸。
9.一种放电装置,其具有轴部件(32)、围绕该轴部件(32)的轴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放电电极(60)、在内部设有该轴部件(32)和上述放电电极(60)的呈筒状的对置电极(20)、以及向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和上述对置电极(20)施加电压的电源(81),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部件(32)构成为具有与上述放电电极(60)相同的极性,
各上述放电电极(60)分别具有电极主体(65)、及与上述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相向地形成在该电极主体(65)的端部的顶端部(63),并且各上述放电电极(60)以上述顶端部(63)和上述电极主体(65)在上述轴部件(32)的轴向上错开的方式延伸,
从各上述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朝着上述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展开流光放电,
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以越靠近上述顶端部(63)就越接近上述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的方式倾斜延伸,
在上述轴部件(32)与上述对置电极(20)之间,形成有供空气沿该轴部件(32)的轴向流动的空气流路(12),
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以上述顶端部(63)朝向空气流的下游侧的方式延伸。
10.一种放电装置,其具有轴部件(32)、围绕该轴部件(32)的轴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放电电极(60)、在内部设有该轴部件(32)和上述放电电极(60)的呈筒状的对置电极(20)、以及向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和上述对置电极(20)施加电压的电源(81),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部件(32)构成为具有与上述放电电极(60)相同的极性,
各上述放电电极(60)分别具有电极主体(65)、及与上述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相向地形成在该电极主体(65)的端部的顶端部(63),并且各上述放电电极(60)以上述顶端部(63)和上述电极主体(65)在上述轴部件(32)的轴向上错开的方式延伸,
从各上述放电电极(60)的顶端部(63)朝着上述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展开流光放电,
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沿着上述对置电极(20)的内周面(21)的轴向延伸,
在上述轴部件(32)与上述对置电极(20)之间,形成有供空气沿该轴部件(32)的轴向流动的空气流路(12),
多个上述放电电极(60)以上述顶端部(63)朝向空气流的下游侧的方式延伸。
11.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到10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放电装置(10)。
CN201780056645.9A 2016-09-30 2017-08-04 放电装置及空气净化装置 Active CN1097166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94907 2016-09-30
JP2016194907A JP6512202B2 (ja) 2016-09-30 2016-09-30 放電装置、及び空気浄化装置
PCT/JP2017/028443 WO2018061483A1 (ja) 2016-09-30 2017-08-04 放電装置、及び空気浄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16605A CN109716605A (zh) 2019-05-03
CN109716605B true CN109716605B (zh) 2020-07-24

Family

ID=61760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6645.9A Active CN109716605B (zh) 2016-09-30 2017-08-04 放电装置及空气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18478B2 (zh)
EP (1) EP3487017A4 (zh)
JP (1) JP6512202B2 (zh)
CN (1) CN109716605B (zh)
WO (1) WO20180614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03671B2 (ja) * 2018-01-29 2020-06-03 グレンカル・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有機物分解処理用イオン生成装置及び有機物分解処理装置
US11890398B2 (en) * 2022-02-17 2024-02-06 Mikhail Aleksandrovich Meshchaninov Air cleaning devic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26573A (ja) * 2000-10-26 2002-05-08 Ohm Denki Kk 電気集塵装置
JP2005080835A (ja) * 2003-09-08 2005-03-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浄化装置
JP2013124556A (ja) * 2011-12-13 2013-06-24 Denso Corp 内燃機関の排ガス処理装置
CN204306829U (zh) * 2014-09-30 2015-05-06 师维 卷轴式便携成趟足迹静电吸附提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92113A (en) 1931-10-26 1935-02-19 Int Precipitation Co Electrical precipitating apparatus
JPS5231485Y2 (zh) * 1975-03-05 1977-07-18
JPS51111280A (en) 1975-03-24 1976-10-01 Rohm & Haas Laminated sheet
JP4077994B2 (ja) * 1999-08-02 2008-04-23 日本メッシュ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集塵装置
JP2002233789A (ja) * 2001-02-08 2002-08-20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湿式電気集塵機の放電極
CN100525924C (zh) * 2001-10-23 2009-08-12 吉康姆控股公司 发射极
AU2004302996B2 (en) * 2003-08-29 2008-05-29 Daikin Industries, Ltd. Discharge device and air purifying device
JP2009142808A (ja) * 2007-11-20 2009-07-0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排ガス浄化装置
JP5761424B2 (ja) 2013-12-27 2015-08-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放電装置及び空気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26573A (ja) * 2000-10-26 2002-05-08 Ohm Denki Kk 電気集塵装置
JP2005080835A (ja) * 2003-09-08 2005-03-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浄化装置
JP2013124556A (ja) * 2011-12-13 2013-06-24 Denso Corp 内燃機関の排ガス処理装置
CN204306829U (zh) * 2014-09-30 2015-05-06 师维 卷轴式便携成趟足迹静电吸附提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87017A4 (en) 2020-03-04
US20190210038A1 (en) 2019-07-11
CN109716605A (zh) 2019-05-03
EP3487017A1 (en) 2019-05-22
JP2018056103A (ja) 2018-04-05
US11318478B2 (en) 2022-05-03
WO2018061483A1 (ja) 2018-04-05
JP6512202B2 (ja) 2019-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55122B2 (ja) 微生物・ウイルスの捕捉・不活化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KR100745952B1 (ko) 가스처리장치
KR100625425B1 (ko) 방전장치 및 공기정화장치
JP5546630B2 (ja) 微生物・ウイルスの捕捉・不活化装置
KR101156349B1 (ko) 집진장치
RU2737111C1 (ru) Биполярный ионизатор для очистки воздуха и диффузор для биполярного ионизатора
CN104353101B (zh) 高能脉冲电场裂解空气消毒净化器
CN109716605B (zh) 放电装置及空气净化装置
KR100754111B1 (ko) 방전장치 및 공기정화장치
JP6409979B2 (ja) 放電装置、空気清浄機、及び換気装置
WO1992005875A1 (en)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and cleaning an air flow
CN111318374B (zh) 碳纤维起电装置及具有碳纤维起电装置的电器
CN219375583U (zh) 一种等离子体消杀装置
JP5696718B2 (ja) 放電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CN216143934U (zh) 消毒杀菌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空调室内机
JP4683149B2 (ja) 液処理用放電ユニット、及び調湿装置
JP2006224054A (ja) 電気集塵ユニット
JP2018056056A (ja) 放電装置、及び空気浄化装置
JP2007196199A (ja) 放電装置並びに該放電装置を備えた空気浄化装置及び起風装置
RU2801666C2 (ru) Нов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лазменной очистки воздуха
KR102559209B1 (ko) 이온화부가 별도로 구비된 협소 유로용 집진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 살균기
JP7475115B2 (ja) 放電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JP5098885B2 (ja) 荷電装置及び空気処理装置
KR20220121995A (ko) 공기 살균기
JP2010149000A (ja) 集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