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93499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93499A
CN109693499A CN201811071901.4A CN201811071901A CN109693499A CN 109693499 A CN109693499 A CN 109693499A CN 201811071901 A CN201811071901 A CN 201811071901A CN 109693499 A CN109693499 A CN 1096934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d
tire
width direction
banding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7190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仲俣常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6934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934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02Carca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0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Abstract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够防止带束层形变,从而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耐久性。充气轮胎(10)具备:带束层(23),其是将2片以上的带束(24A、24B)在轮胎径向上进行层叠而得到的;以及边缘帘布(30),其设置于带束层(2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端部(23a)。边缘帘布(30)包括:内侧边缘帘布(31A),其设置于带束层(23)的轮胎径向内侧;以及外侧边缘帘布(31B),其与内侧边缘帘布(31A)分开,且设置于带束层(23)的轮胎径向外侧。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充气轮胎,其在带束层的两端设置有磁屏蔽 部件(边缘帘布)。该边缘帘布配置成:相对于带束层而言从轮胎径向 上的内侧向外侧弯曲,并将带束层的端部覆盖。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731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对于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没有提及到由边缘帘布所引起的带束层 形变、以及轮胎自身的耐久性提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防止带束层形变,提高充气轮胎的耐久性。
本发明的一方案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带束层,该带束层是 将2片以上的带束在轮胎径向上进行层叠而得到的;以及边缘帘布,该 边缘帘布设置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所述边缘帘布包 括:内侧边缘帘布,该内侧边缘帘布设置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径向内侧; 以及外侧边缘帘布,该外侧边缘帘布与所述内侧边缘帘布分开,且设置 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径向外侧。
根据该充气轮胎,在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且带束层的轮胎 径向上的内侧和外侧,设置有:内侧边缘帘布和外侧边缘帘布,因此,能 够防止带束层的端部形变,从而能够将带束层保持为水平。由此,能够抑 制:除了胎面部和带束层以外的部分(主体)活动,能够防止主体的位置 偏离,因此,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耐久性。另外,内侧边缘帘布和外侧边 缘帘布分开,因此,在硫化前的缠绕工序中,不需要反包,所以能够提高 生产率。
所述带束层包括第一带束和第二带束,该第二带束在轮胎宽度方向 上的尺寸比包括该第一带束在内的其它带束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大,所述内侧边缘帘布或所述外侧边缘帘布是以所述第二带束的轮胎宽 度方向上的外端为基准来进行配置的。
所述内侧边缘帘布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配置在下述的第一范 围内,即:相对于所述第二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外端而言,朝 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为10mm处的位置、至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为 5mm处的位置的范围。根据该方案,能够通过内侧边缘帘布,来充分地 保持带束层,并且,能够防止:内侧边缘帘布自身形变、以及带束层的水 平性的降低。
优选为,所述第一范围为: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为10mm的位置、 至与所述第二带束的所述外端相一致的位置。根据该方案,能够防止: 由从带束层向外侧突出所导致的内侧边缘帘布自身形变,从而能够防止包 括边缘帘布在内的带束层的水平性的降低。
另外,更优选为,使所述内侧边缘帘布的所述外端与所述第二带束 的所述外端相一致。根据该方案,能够通过内侧边缘帘布而可靠地保持带 束层的端部,从而能够防止包括边缘帘布在内的带束层的水平性的降低, 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充气轮胎的耐久性。
所述外侧边缘帘布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配置在下述的第二范 围内,即:相对于所述第二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外端而言,朝 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为10mm处的位置、至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为 5mm处的位置的范围。根据该方案,能够防止外侧边缘帘布自身形变以 及带束层的水平性的降低。
优选为,所述第二范围为: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为10mm的位置、 至与所述第二带束的所述外端相一致的位置。根据该方案,能够防止由 从带束层向外侧突出所导致的外侧边缘帘布形变,从而能够防止包括边缘 帘布在内的带束层的水平性的降低。
另外,更优选为,使所述外侧边缘帘布的所述外端与所述第二带束 的所述外端相一致。根据该方案,能够防止包括外侧边缘帘布在内的带束 层的水平性的降低,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充气轮胎的耐久性。
在所述内侧边缘帘布的轮胎径向内侧具备胎体帘布,该胎体帘布具 有并排设置的多个帘线,所述内侧边缘帘布具有并排设置的多个帘线, 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最内侧位置的所述内侧边缘帘布的所述帘线与所 述胎体帘布的所述帘线之间的间隙为1.5mm以上。根据该方案,能够防 止由内侧边缘帘布和胎体帘布的帘线过度接近而导致的耐久性降低。
本发明中,在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且在带束层的轮胎径 向上的内侧和外侧,设置有:分开的内侧边缘帘布、和外侧边缘帘布,因 此,能够防止带束层形变,从而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示出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表示充气轮胎的耐久性的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
符号说明:
10…轮胎,12…胎面部,13…主沟槽,14…胎肩部,15…胎侧部,17… 内衬,20…胎体帘布,20a…弯曲部,21…帘线,23…带束层,23a…端部, 24A…内侧带束(第二带束),24B…外侧带束(第一带束),25A、25B… 帘线,26A、26B…外端,28…衬垫,30…边缘帘布,31A…内侧边缘帘布, 31B…外侧边缘帘布,32A、32B…帘线,33A、33B…外端,34A、34B… 内端,36A…内侧带束(第一带束),36B…中间带束(第二带束),36C… 外侧带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及图2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橡胶制的充气轮胎 (以下称为轮胎)10。
(轮胎的概要)
如图1所示,轮胎10具备:胎面部12、胎肩部14、一对的胎侧部 15、以及一对的胎圈部(未图示)。以从一对的胎圈部朝向轮胎径向外 侧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内衬17和胎体帘布20。在胎体帘布20的轮胎径 向外侧,设置有:带束层23和衬垫28,在带束层23和衬垫28的径向 外侧,形成有:胎面部12和胎肩部14。另外,在胎体帘布20和衬垫 28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形成有:胎侧部15。
胎面部12和胎肩部14构成与路面接触的踏面。在该踏面形成有: 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主沟槽13。本实施方式中,位于比轮胎宽度方 向上的最外侧的主沟槽13更靠内侧(图1中为左侧)的位置的部分为: 胎面部12,位于比主沟槽13更靠外侧(图1中为右侧)的位置的部分: 为胎肩部14。
如图1及图2所示,胎体帘布20被层叠于内衬17的外侧,在胎圈 部处,被卷绕于胎圈芯。本实施方式的胎体帘布20仅由1片构成,不 过,也可以将2片以上沿着轮胎径向进行层叠来构成。胎体帘布20的 位于胎肩部14处的位置的部分为:以规定曲率弯曲而得到的弯曲部 20a。
参照图2,胎体帘布20为:将并排设置的多条帘线21用橡胶进行 被覆而得到的带状。帘线21在胎面部12侧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在 胎侧部15侧沿着轮胎径向延伸。此外,帘线21可以相对于轮胎径向而 言以规定角度倾斜。
带束层23具备:内侧带束(第二带束)24A,其被层叠于胎体帘布 20的轮胎径向外侧;以及外侧带束(第一带束)24B,其被层叠于内侧 带束24A的轮胎径向外侧。带束层2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23a 被层叠于衬垫28的轮胎径向外侧,相对于带束层23的中间部分而言, 呈大致平面状存在。
参照图2,带束24A、24B为:将并排设置的多条帘线25A、25B用 橡胶进行被覆而得到的带状。帘线25A、25B沿着轮胎周向延伸。此外, 帘线25A、25B可以相对于轮胎周向而言以规定角度倾斜。
衬垫28将带束层23的端部23a保持为水平,并被设置在胎体帘布 20的弯曲部20a与带束层23的端部23a之间。衬垫28为:截面呈大致 三角形的形状,在轮胎径向外侧层叠有:带束层23和胎面部12,在轮 胎宽度方向外侧层叠有:胎侧部15。
(边缘帘布的概要)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带束层2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端部23a设 置有:用于防止端部23a形变、并能提高轮胎10的耐久性的边缘帘布 30。边缘帘布30包括:内侧边缘帘布31A、以及与内侧边缘帘布31A 分开的外侧边缘帘布31B。
边缘帘布31A、31B为:将并排设置的多条帘线(钢丝帘线)32A、 32B用尼龙进行被覆而得到的带状。帘线32A、32B沿着轮胎周向延伸。 此外,帘线32A、32B可以相对于轮胎周向而言以规定角度倾斜。
内侧边缘帘布31A能够防止带束层23的端部23a形变,并能够保 持带束层23的水平性,且被设置于带束层23的轮胎径向内侧。亦即, 内侧边缘帘布31A被设置在衬垫28与内侧带束24A的外端部之间。
外侧边缘帘布31B能够提高带束层23的周向刚性,并能够使轮胎 10的高速耐久性得到提高,且被设置于带束层23的轮胎径向外侧。亦 即,外侧边缘帘布31B被设置在胎面部12与外侧带束24B的外端部之 间。
此处,胎侧部15、内衬17、胎体帘布20、以及衬垫28构成第一贴 附部件(主体)。胎面部12、胎肩部14、带束层23、以及边缘帘布30 构成第二贴附部件。将第二贴附部件配置于第一贴附部件的外周部,并 将第一贴附部件固定安装于第二贴附部件的内表面,由此,能够形成硫 化前的轮胎10。
在将第一贴附部件固定安装于第二贴附部件的内表面时,如果带束 层23的端部23a产生形变,则构成第一贴附部件的部件、特别是衬垫 28就会被压缩,从而发生位置偏离。这种情况下,由于无法确保:在带 束层23与胎体帘布20之间所确定的间隔,所以,胎肩部14的厚度会 发生变化。其结果,胎肩部14的散热性降低,轮胎10的耐久性降低。
针对于此,本实施方式中,在带束层23的端部23a的轮胎径向内侧 和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分开的边缘帘布31A、31B,因此,能够防 止端部23a形变。由此,能够保持带束层23的水平性,并能够确保: 在带束层23与胎体帘布20之间所确定的间隔。并且,能够抑制:构成 第一贴附部件的部件的活动、特别是衬垫28的活动,从而能够防止主 体的位置偏离。其结果,能够防止胎肩部14的厚度发生变化,从而能 够防止轮胎10的高速耐久性的降低。
(边缘帘布的外端的配置)
如图1及图2所示,边缘帘布31A、31B的外端33A、33B被配置 于:以带束层23的外端(内侧带束24A的外端26A)为基准(或称基 点)而规定的范围(第一范围R1和第二范围R2)内。亦即,能够防止 边缘帘布31A、31B从带束层23过度突出、以及带束层23从边缘帘布31A、31B过度暴露,并能够可靠地防止带束层23的端部23a发生形变, 从而得到充分的加强效果。
详细而言,将构成带束层23的内侧带束(第二带束)24A和外侧带 束(第一带束)24B进行比较,前者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后者 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内侧带束24A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总长和外 侧带束24B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总长设定为:内侧带束24A的外端26A 和外侧带束24B的外端26B位于隔开10~15mm间隔的位置的尺寸。 并且,边缘帘布31A、31B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端33A、33B以总长 较长的内侧带束24A的外端26A为基准进行配置。此外,本实施方式 的边缘帘布31A、31B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总长为25mm。
内侧边缘帘布31A的外端33A被配置在:相对于内侧带束24A的 外端26A而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所规定的第一范围R1。外侧边缘帘布31B 的外端33B被配置在:相对于内侧带束24A的外端26A而在轮胎宽度 方向上所规定的第二范围R2。这些范围R1、R2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相 同的,分别设定为:相对于内侧带束24A的外端26A而言,朝向轮胎 宽度方向上的内侧10mm处的位置、至朝向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5mm 处的位置。
如果在范围R1、R2内配置边缘帘布31A、31B的外端33A、33B, 则能够通过内侧边缘帘布31A,来防止带束层23的端部23a形变,并 且,能够防止边缘帘布30自身形变、以及带束层23的水平性的降低。 亦即,如果以内侧带束24A的外端26A为基点,使边缘帘布31A、31B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而超过5mm的位置,则边缘帘布31A、31B 的突出部分就会发生形变,并且,也使带束层23的端部23a发生形变。 另一方面,如果以内侧带束24A的外端26A为基点,将边缘帘布31A、 31B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配置于内侧而超过10mm的位置,则就会无 法对带束层23充分地进行加强,并且,无法充分地保持端部23a。由此, 边缘帘布31A、31B的外端33A、33B优选为以内侧带束24A的外端26A 为基准而配置在前述的范围R1、R2内。
该规定的范围R1、R2优选设定为: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10mm处 的位置起、至与内侧带束24A的外端26A相一致的位置(±0mm)为止。 另外,最优选为,边缘帘布31A、31B的外端33A、33B如图2所示那 样与内侧带束24A的外端26A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一致。
这样,能够通过内侧边缘帘布31A来可靠地保持带束层23的端部 23a。另外,能够防止边缘帘布30自身形变,从而可靠地防止包括边缘 帘布30在内的带束层23的水平性的降低。据此,能够确保在带束层23 与胎体帘布20之间所确定的间隔,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轮胎10的耐 久性。
在此,以往是通过使1片边缘帘布弯曲来对带束层23的端部23a 进行覆盖的。这种情况下,边缘帘布的外端一定会相对于内侧带束24A 的外端26A而朝向外侧突出,无法配置于内侧。并且,在使得具有钢丝 帘线的边缘帘布弯曲的情况下,该弯曲部分在轮胎径向上的尺寸会大于 2片的边缘帘布厚度。由此,胎肩部14的散热性降低,还会导致耐久性 降低。并且,在硫化前的贴附工序中,需要将边缘帘布反包,因此,作 业性变差。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了分开的边缘帘布31A、31B, 因此,能够防止反包的1片边缘帘布的情况下的不良情形。亦即,本实 施方式的轮胎10中,与反包的边缘帘布相比,能够抑制胎肩部14的厚 度增加,也就能够防止散热性降低,因此,能够提高轮胎10的耐久性。 另外,在硫化前的缠绕工序中,不需要将边缘帘布31A、31B反包,因 此,能够提高生产率。
(边缘帘布的内端的配置)
如图2及图3所示,内侧边缘帘布31A的帘线32A和胎体帘布20 的帘线21配置成:隔开规定的间隙S。亦即,按照位于轮胎宽度方向 上最内侧位置的帘线32A、和胎体帘布20的帘线21是处于隔开了规定 的间隙S的位置的方式,来设定内侧边缘帘布31A的内端34A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中,各帘线21、32A的直径为0.8mm,间隙S为1.5mm以 上。
由此,能够通过内侧边缘帘布31A而可靠地保持带束层23。并且, 能够防止由内侧边缘帘布31A的帘线32A和胎体帘布20的帘线21过 度接近而导致的轮胎10的耐久性降低。
外侧边缘帘布31B的内端34B的位置不是像内侧边缘帘布31A那样 导致轮胎10的耐久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更。 例如,可以利用连续的1个片材,来构成:设置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 侧的外侧边缘帘布31B。另外,可以在两侧的外侧边缘帘布31B之间配 置:与边缘帘布30同样的具备多个帘线的带状的冠带帘布。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0,在带束层23的轮胎宽度方向 上的端部、且在带束层23的轮胎径向上的内侧和外侧,设置有:分开 的内侧边缘帘布31A和外侧边缘帘布31B,因此,能够防止带束层23 形变,从而能够提高轮胎10的耐久性。并且,如果是硫化前的贴附直 径与硫化后的实际轮胎直径之间的差值(提升率)为较低的0~2%的情 形下的轮胎10,则对于使用2片边缘帘布31A、31B的结构就会特别有 效。
(第二实施方式)
图4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10。该轮胎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 轮胎的不同点在于:在前述的规定范围R1、R2内,将边缘帘布31A、 31B的外端33A、33B配置在相对于内侧带束24A的外端26A而朝向轮 胎宽度方向内侧5mm的位置。此外,内侧边缘帘布31A的外端33A和 外侧边缘帘布31B的外端33B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相同位置。
(第三实施方式)
图5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的轮胎10。该轮胎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 轮胎的不同点在于:在前述的规定范围R1、R2内,将边缘帘布31A、 31B的外端33A、33B配置在相对于内侧带束24A的外端26A而朝向轮 胎宽度方向外侧5mm的位置。此外,内侧边缘帘布31A的外端33A和 外侧边缘帘布31B的外端33B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另 外,边缘帘布31A、31B的从内侧带束24A突出出来的部分重合。
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的轮胎10中,内侧边缘帘布31A、31B 的外端33A、33B的位置被配置于规定的范围R1、R2内。由此,与第 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防止带束层23的端部23a形变,从而能够提 高轮胎10的耐久性。
(第四实施方式)
图6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的轮胎10。该轮胎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 轮胎的不同点在于:使外侧边缘帘布31B为双层结构。详细而言,外侧 边缘帘布31B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卷绕1周,对此,在第四实施方 式中则构成为卷绕2周。此外,外侧边缘帘布31B还可以构成为卷绕3 周以上。
(第五实施方式)
图7示出了第五实施方式的轮胎10。该轮胎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 轮胎的不同点在于:将外侧边缘帘布31B缠绕成螺旋状。详细而言,第 五实施方式的外侧边缘帘布31B的宽度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外侧边缘帘 布31B的宽度要窄。并且,外侧边缘帘布31B形成为:从内侧带束24A 的外端26A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而缠绕成螺旋状。此外,缠绕外侧边 缘帘布31B的方向也可以为: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至外侧。
像第四实施方式和第五实施方式那样,外侧边缘帘布31的结构可以 根据需要进行变更。并且,根据这样的第四实施方式和第五实施方式的 轮胎10,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及效果。另外,关于将外 侧边缘帘布31B缠绕为双层以上或螺旋状的结构,也能够适用于:将外 侧边缘帘布31B的外端33B像第二实施方式那样配置于比内侧带束24A的外端26A更靠内侧的配置的结构、以及像第三实施方式那样配置于比 内侧带束24A的外端26A更靠外侧的位置的结构。
实施例
以图9所示的比较例1、2、以及实施例1~3的充气轮胎为对象, 进行了耐久性的评价试验。
在比较例1、2所涉及的充气轮胎中,相对于带束层而言,仅在两端 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边缘帘布。在比较例1的充气轮胎中,边缘帘布 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端是与总长较长的内侧带束的外端相一致(±0) 的。在比较例2的充气轮胎中,边缘帘布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端是被配 置在:相对于总长较长的内侧带束的外端而位于外侧5mm(+5)处的 位置。
在实施例1~3所涉及的充气轮胎中,相对于带束层而言,在两端的 轮胎径向上的内侧和外侧,分别设置有分开的边缘帘布。实施例1的充 气轮胎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各边缘帘布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 外端是与总长较长的内侧带束的外端相一致(±0)的。实施例2的充气 轮胎是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各边缘帘布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 端配置在:相对于总长较长的内侧带束的外端而位于内侧5mm(-5) 处的位置。实施例3的充气轮胎是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各边缘 帘布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配置在:相对于总长较长的内侧带束的外 端而位于外侧5mm(+5)处的位置。
对轮胎尺寸为195/85R16的比较例1、2以及实施例1~3所涉及 的充气轮胎进行了评价。依据ECE-R54,实施了耐久性的评价。具体 而言,将轮胎装配于规定轮辋,填充规定气压,施加规定的载荷,使其 以既定的速度进行行驶,并逐渐增加载荷,使其行驶至轮胎发生故障为 止。并且,关于比较例1、2和实施例1~3的轮胎的行驶时间,把比较 例1的轮胎设为指数100,而进行指数化。该值越大越理想。规定轮辋 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按照每一轮胎 所确定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采用“标准轮辋”,如果是TRA, 则采用“设计轮辋”,如果是ETRTO,则采用“测量轮辋”。规定气压为: 在上述规格中,与轮胎尺寸对应的单轮最大负荷对应空气压。
参照表1,比较例2的轮胎与比较例1的轮胎相比,耐久性变差。 实施例1~3的轮胎与比较例1的轮胎相比,耐久性优异。如果分别观 察实施例1~3的轮胎,则实施例1的轮胎的耐久性最优异,按实施例2、 实施例3的顺序,耐久性降低。
由这些结果可确认到:与将边缘帘布仅由外侧边缘帘布构成相比, 由内侧边缘帘布和外侧边缘帘布这2片帘布构成则能够提高轮胎的耐久 性。另外,可确认到: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与边缘帘布的外端被配置在 比带束层的外端更靠向外侧的位置相比,被配置在内侧的位置这一方能 够提高轮胎的耐久性。亦即,可以确认到:不使边缘帘布的外端从带束层的外端过度突出出来为宜。此外,可确认到:使边缘帘布的外端与带 束层的外端相一致的结构在提高轮胎的耐久性方面,非常有效。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0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可以进 行各种变更。
特别是,内侧边缘帘布31A的外端33A和外侧边缘帘布31B的外 端33B的配置只要在前述的范围R1、R2内即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 更。
例如,可以使内侧边缘帘布31A的外端33A与内侧带束24A的外 端26A相一致,将外侧边缘帘布31B的外端33B配置在:相对于内侧 带束24A的外端26A而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或外侧。
另外,可以使外侧边缘帘布31B的外端33B与内侧带束24A的外端 26A相一致,将内侧边缘帘布31A的外端33A配置在:相对于内侧带 束24A的外端26A而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或外侧。
另外,可以相对于内侧带束24A的外端26A而言,将内侧边缘帘布 31A的外端33A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将外侧边缘帘布31B 的外端33B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
另外,可以相对于内侧带束24A的外端26A而言,将内侧边缘帘布 31A的外端33A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将外侧边缘帘布31B 的外端33B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
并且,即便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将内侧边缘帘布31A的外端33A 和外侧边缘帘布31B的外端33B这两者均配置于内侧带束24A的外端 26A的内侧或外侧的情况下,两个外端33A、33B也可以配置于轮胎宽 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
另外,带束层23可以由3片带束36A~36C构成,也可以由4片以 上的带束构成。例如,如图8所示,带束层23具备:内侧带束36A、 中间带束36B、以及外侧带束36C,按该顺序从轮胎径向上的内侧朝向 外侧层叠。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中间带束(第二带束)36B的总长比内 侧带束(第一带束)36A的总长以及外侧带束36C的总长要长。这种情 况下,构成边缘帘布30的内侧边缘帘布31A和外侧边缘帘布31B是以 中间带束36B的外端为基准来设定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亦即,只要 以构成带束层的2片以上的带束中的最长的第二带束的外端为基准,来 设置边缘帘布31A、31B即可。

Claims (10)

1.一种充气轮胎,其中,具备:
带束层,该带束层是将2片以上的带束在轮胎径向上进行层叠而得到的;以及
边缘帘布,该边缘帘布设置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端部,
所述边缘帘布包括:
内侧边缘帘布,该内侧边缘帘布设置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径向内侧;以及
外侧边缘帘布,该外侧边缘帘布与所述内侧边缘帘布分开,且设置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径向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带束层包括第一带束和第二带束,该第二带束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包括该第一带束在内的其它带束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要大,
所述内侧边缘帘布或所述外侧边缘帘布是以所述第二带束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端为基准来进行配置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内侧边缘帘布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配置在下述的第一范围内,即该第一范围为:相对于所述第二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外端而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为10mm处的位置、至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为5mm处的位置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范围为: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为10mm处的位置、至与所述第二带束的所述外端相一致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使所述内侧边缘帘布的所述外端与所述第二带束的所述外端相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外侧边缘帘布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配置在下述的第二范围内,即该第二范围为:相对于所述第二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外端而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为10mm处的位置、至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为5mm处的位置的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范围为: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为10mm处的位置、至与所述第二带束的所述外端相一致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使所述外侧边缘帘布的所述外端与所述第二带束的所述外端相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7、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所述内侧边缘帘布的轮胎径向内侧,具备胎体帘布,该胎体帘布具有:并排设置的多个帘线,
所述内侧边缘帘布具有:并排设置的多个帘线,
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最内侧的所述内侧边缘帘布的所述帘线、与所述胎体帘布的所述帘线之间的间隙为1.5mm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所述内侧边缘帘布的轮胎径向内侧具备胎体帘布,该胎体帘布具有:并排设置的多个帘线,
所述内侧边缘帘布具有:并排设置的多个帘线,
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最内侧的所述内侧边缘帘布的所述帘线、与所述胎体帘布的所述帘线之间的间隙为1.5mm以上。
CN201811071901.4A 2017-10-23 2018-09-14 充气轮胎 Pending CN1096934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04257 2017-10-23
JP2017204257A JP2019077260A (ja) 2017-10-23 2017-10-23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93499A true CN109693499A (zh) 2019-04-30

Family

ID=66229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71901.4A Pending CN109693499A (zh) 2017-10-23 2018-09-14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077260A (zh)
CN (1) CN10969349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28404A (zh) * 2021-12-03 2022-03-25 泰凯英(青岛)专用轮胎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重载用途的低断面轮胎带束环及其制作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46106A1 (en) * 1988-06-07 1989-12-13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imited Pneumatic tyre
JPH06156014A (ja) * 1992-11-18 1994-06-03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JPH1044711A (ja) * 1996-08-01 1998-02-17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5329822A (ja) * 2004-05-20 2005-12-0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01568439A (zh) * 2006-12-27 2009-10-28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ES2366097T3 (es) * 2004-12-27 2011-10-17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Neumático.
JP2016215853A (ja) * 2015-05-21 2016-12-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58316B2 (ja) * 2012-08-20 2017-01-11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46106A1 (en) * 1988-06-07 1989-12-13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imited Pneumatic tyre
JPH06156014A (ja) * 1992-11-18 1994-06-03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JPH1044711A (ja) * 1996-08-01 1998-02-17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5329822A (ja) * 2004-05-20 2005-12-0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ES2366097T3 (es) * 2004-12-27 2011-10-17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Neumático.
CN101568439A (zh) * 2006-12-27 2009-10-28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6058316B2 (ja) * 2012-08-20 2017-01-11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215853A (ja) * 2015-05-21 2016-12-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28404A (zh) * 2021-12-03 2022-03-25 泰凯英(青岛)专用轮胎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重载用途的低断面轮胎带束环及其制作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77260A (ja) 2019-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59102B1 (en) Pneumatic tire
US10589577B2 (en) Heavy-duty pneumatic tire
JP6153858B2 (ja)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06393755B (zh)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及充气轮胎
CN102858557A (zh) 车辆充气轮胎
CN106274300B (zh) 重载荷用轮胎
EP2910392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3874590A (zh) 充气轮胎
US20190176529A1 (en) Pneumatic tire
JP620903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08809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8116168A (zh) 充气轮胎
EP2944484B1 (en) Pneumatic tire
JP645011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9693499A (zh) 充气轮胎
US6267166B1 (en) Radial tire with asymmetric construction
JP201303985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235664A1 (en) Pneumatic tire
RU2709368C1 (ru)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ая шина
CN109562650B (zh) 充气轮胎
CN107531112B (zh) 具有泄气保用性能的车辆充气轮胎
US20210394563A1 (en) Tire
JP600151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48262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144933B2 (ja) 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