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83398A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83398A
CN109683398A CN201910131438.6A CN201910131438A CN109683398A CN 109683398 A CN109683398 A CN 109683398A CN 201910131438 A CN201910131438 A CN 201910131438A CN 109683398 A CN109683398 A CN 1096833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reflecting surface
backlight
light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3143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伟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3143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83398A/zh
Publication of CN1096833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833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2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and the light source, or around the light source
    • G02B6/0031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膜片组、第一反射件以及背光源。所述第一反射件具有一第一反射面。所述背板、所述膜片组、所述第一反射件围成一反射腔室,所述背光源置于所述反射腔室中。所述背光模组通过增设反射件以及反射面,形成反射腔室,并且改变背光源的出光方向以及出光路线,从而延长光线从背光源至膜片组之间的路程,使光线能在反射腔室内部进行充分的耦合和反射,减少光源的浪费。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显示面板为被动发光原件,其本身并不发光,而是由其下方的背光模组照亮的。背光模组是一个平面的均匀照明装置,如图1所示,其一般设有背光源、导光板、反射片、膜片模组、背板以及中框。背光源一般为EL(ElectroLuminescent,电致发光)、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冷阴极荧光灯管)以及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由于LED使用寿命长、成本低、节能低耗等特点,其一已成为市场上主要的背光源材料。CCFL是线光源,LED是点光源,把线光源以及点光源转换为面光源需要使用导光板。导光板一般由高透光率的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成,表面非常光滑平整,以致于大部分内部光线会在其平整表面上规则的全反射,而不会射出到导光板外部。液晶显示器的导光板的底部印有白色的网点。在导光板印有网点的位置上,光线不再规则的全反射而是会向导光板上方射出。控制每个位置网点的密度就可以控制导光板在这个位置射出光线的多少。精密设计的导光板网点可以让两侧入射的光线均匀的铺散在整个平面上。导光板上方会放置光学膜片,其下方会放置高反射率的反射片。光学膜片以及反射片主要是在不增加光源数量的情况下,通过改善光线的角分布,均匀光线,将光线集中到正视角度上,提高轴向亮度,同时减少光线损耗,提高总的出光光通量。
随着显示装置的发展,人们对显示装置的外光要求也越来越高,窄边框以及无边框显示装置相对于宽边框显示装置更加美观且拥有更佳的视觉效果,已经成为现有显示装置中的主流。在窄边框以及无边框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其背光模组均普遍采用侧入式窄边框设计,但因侧入式结构设计、散热以及生产成本考量,灯条上的LED数量一般偏少,这样就容易造出现如图2所示的亮暗不均的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亮暗不均的不良情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膜片组、第一反射件以及背光源。所述背板设有侧板和底板,所述侧板连接至所述底板上。所述膜片组设于两块所述侧板之间,所述膜片组的侧面为入光侧,所述膜片组远离所述背板的一面为出光侧。所述第一反射件位于所述侧板与所述膜片组之间,且所述第一反射件具有一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朝向所述入光侧。所述背板、所述膜片组、所述第一反射件围成一反射腔室,所述背光源置于所述反射腔室中。
所述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反射腔室的反射,通过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至所述入光侧。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反射件,设于所述反射腔室中;所述第二反射件具有第二反射面,该第二反射面朝向所述背光源。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包括第一板块以及第二板块。所述第一板块朝向所述第一反射件,并且其一端与一所述侧板连接。所述第二板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板块连接,另一端与另一所述侧板垂直连接。所述膜片组设于所述第二板块上。所述第二反射件,设于所述第一板块上且所述第二反射面平行于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背光源设于一所述侧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包括第三板块、第四板块以及第五板块。所述第三板块的一端垂直连接至一所述侧板上,所述膜片组设于所述第三板块上。所述第四板块的上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三板块的另一端。所述第五板块的一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四板块的下端,另一端垂直连接至一所述侧板,所述第二反射件设于所述第五板块上。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面具有一用以反射的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0°-90°。所述背光源设于所述第四板块上。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包括第三板块、第四板块以及第五版块。第三板块的一端垂直连接至一所述侧板上,所述膜片组设于所述第三板块上。第四板块的上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三板块的一侧。所述第五板块的一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四板块的下端,另一端垂直连接至一所述侧板。
进一步地,两块所述侧板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两侧。所述第二反射件设于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反射件所在的一侧。所述背光源设于一所述侧板上。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面具有一用以反射的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0°-90°。
进一步地,所述膜片组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支架层,所述背光源固定于所述支架层上,所述支架层朝向所述底板的一面为第三反射面。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反射片、导光板以及光学膜片。所述反射片具有第四反射面和第五反射面,所述第四反射面朝向所述出光侧,所述第五反射面背离所述出光侧。所述导光板覆于所述反射片的所述第四反射面上。所述光学膜片覆于所述导光片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膜片组的出光侧具有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0°-9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具有所述的背光模组。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的一种背光模组,通过增设反射件以及反射面,形成反射腔室,并且改变背光源出光方向以及出光路线,从而延长光线从背光源至膜片组之间的路程,使光线能在反射腔室内部进行充分的耦合和反射,减少光源的浪费,最后再将所有光线射入膜片组,从而解决亮暗不均的问题。同时,所述背光模组还可以进一步减少背光源中发光二极管的数量,从而节省成本。使用时,由于发光二极管的减少,还能节约能源。本发明的一种显示装置,由于其包括所述背光模组,所述显示装置可以实现窄边框甚至无边框显示装置的设计,同时增加显示装置的画面亮度以及画面质感,提高用户的视觉感受。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层状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不良情况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背光模组层状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背光模组层状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背光模组层状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的背光模组层状示意图。
图中部件表示如下:
背光模组1000;反射腔室1001;
背板100;侧板110;底板120;
第一板块121;第二板块122;第三板块123;
第四板块124;第五板块125;第六反射面126;
膜片组200;
反射片210;第四反射面211;第五反射面212;
导光板220;入光侧221;
光学膜片230;出光侧231;
支架层240;第三反射面241;
背光源300;
发光二极管310;灯条320;粘贴层330;
中框400;
侧梁410;横梁420;
第一反射件500;第一反射面510;
第二反射件600;第二反射面61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说明书附图介绍本发明的四个优选实施例,证明本发明可以实施,所述实施例可以向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完整介绍本发明,使其技术内容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发明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
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附图所示的每一部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发明并没有限定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为了使图示更清晰,附图中有些地方适当夸大了部件的厚度。
此外,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发明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发明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当某些部件被描述为“在”另一部件“上”时,所述部件可以直接置于所述另一部件上;也可以存在一中间部件,所述部件置于所述中间部件上,且所述中间部件置于另一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描述为“安装至”或“连接至”另一部件时,二者可以理解为直接“安装”或“连接”,或者一个部件通过一中间部件间接“安装至”、或“连接至”另一个部件。
实施例1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背光模组1000,所述背光模组1000包括背板100、膜片组200、第一反射件500、第二反射件600以及背光源300。背板100、膜片组200以及第一反射件500围成一反射腔室1001。
背板100设有侧板110和底板120,侧板110垂直连接至底板120上。所述底板120包括第一板块121以及第二板块122。第一板块121朝向第一反射件500,并且其一端与一侧板110连接。第二板块122的一端连接至第一板块121的另一端,另一端垂直连接至另一侧板110。
膜片组200设于两块侧板110之间,其设有入光侧221以及出光侧231。入光侧221为膜片组200靠近第一反射件500的一侧面,所有光线耦合、汇聚后通过此入光侧221进入膜片组200内。出光侧231为膜片组200远离所述背板100的一面,所有光线最后通过此出光侧231从背光模组1000射出,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源。该膜片组200包括反射片210、导光板220以及光学膜片230。反射片210具有第四反射面211和第五反射面212。第四反射面211为反射片朝向出光侧231的一表面,用于反射、分散进入膜片组200的光线。第五反射面212为反射片背离出光侧231的一表面,用于反射反射腔室1001内的光线。导光板220贴覆于反射片210的第四反射面211上,光学膜片230贴覆于导光板220的上表面上。导光板220用于引导光的散射方向,提高面板的亮度,并确保面板亮度的均匀性。光学膜片230以及反射片210主要是在不增加光源数量的情况下,通过改善光线的角分布,均匀光线,将光线集中到正视角度上,提高轴向亮度。
背光源300设于一侧板110上,其包括发光二极管310、灯条320以及粘贴层330。发光二极管310排布在灯条320的一表面上,灯条320为发光二极管310传输电能,发光二极管310将电能转化为光能,为背光模组1000提供光源。灯条320的另一表面上覆有粘贴层330,背光源300通过粘贴层330固定于背板100的侧板110上。
背光模组1000还包括中框400,所述中框400设有侧梁410以及横梁420。横梁420垂直连接至侧梁410的顶端,并且封装于出光侧231的边缘。侧梁410封装于侧板110外侧。
背板100与中框400皆用于固定以及保护背光模组1000中的各部件。
第一反射件500位于一侧板110与膜片组200之间,并连接至一横梁420的下表面,其具有一第一反射面510,该第一反射面朝向入光侧221。第二反射件600设于第一板块121朝向第一反射面510的一面上,其具有一第二反射面610,该第二反射面610朝向背光源30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面510与膜片组200的出光侧231具有一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的角度为45°。第二反射面610平行于第一反射面510。
反射腔室1001由底板120的第一板块121、膜片组200、第一反射件500、第二反射件600以及侧板110构成,背光源300置于反射腔室1001内。背光源300射出光线,光线通过第二反射件600的第二反射面610反射至第一反射件500的第一反射面510上,再通过第一反射面510再次反射,使光线通过入光侧221进入膜片组200中,延长了光线的路程,增加了光线的耦合机会。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未示),其包括以上所述的背光模组1000,所述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显示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其中,当第一夹角的角度为45°时,可以实现窄边框效果;当第一夹角的角度大于45°并且小于90°时,可以实现更窄边框的效果,拥有更佳的视觉效果。
本实施例中,在背光模组1000内设置了反射件,形成反射腔室1001,用于改变背光源300的出光路线,延长光线从背光源300至膜片组200之间的路程,使光线在反射腔室1001内通过反射进行充分的耦合,减少光源的浪费,从而解决背光模组1000中亮暗不均的问题。同时,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显示装置能拥有更窄的边框设计,增加显示装置的画面亮度以及画面质感,有助于提高用户的视觉感受。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背光模组1000,所述背光模组1000包括背板100、膜片组200、第一反射件500、第二反射件600以及背光源300。背板100、膜片组200以及第一反射件500围成一反射腔室1001。
背板100设有侧板110和底板120,侧板110垂直连接至底板120上。所述底板120包括第三板块123、第四板块124以及第五板块125。第三板块123的一端垂直连接至一侧板110上。第四板块124的上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三板块123的另一端。第五板块125的一端垂直连接于第四板块124的下端,其另一端垂直连接至另一侧板110上。
膜片组200设于两块侧板110之间,其设有入光侧221以及出光侧231。入光侧221为膜片组200靠近第一反射件500的一侧面,所有光线耦合、汇聚后通过此入光侧221进入膜片组200内。出光侧231为膜片组200远离所述背板100的一面,所有光线最后通过此出光侧231从背光模组1000射出,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源。该膜片组200包括反射片210、导光板220以及光学膜片230。反射片210具有第四反射面211和第五反射面212。第四反射面211为反射片朝向出光侧231的一表面,用于反射、分散进入膜片组200的光线。第五反射面212为反射片背离出光侧231的一表面,用于反射反射腔室1001内的光线。导光板220贴覆于反射片210的第四反射面211上,光学膜片230贴覆于导光板220的上表面上。导光板220用于引导光的散射方向,提高面板的亮度,并确保面板亮度的均匀性。光学膜片230以及反射片210主要是在不增加光源数量的情况下,通过改善光线的角分布,均匀光线,将光线集中到正视角度上,提高轴向亮度。
背光源300设于第四板块124上,其包括发光二极管310、灯条320以及粘贴层330。发光二极管310排布在灯条320的一表面上,灯条320为发光二极管310传输电能,发光二极管310将电能转化为光能,为背光模组1000提供光源。灯条320的另一表面上覆有粘贴层330,背光源300通过粘贴层330固定于第四板块124上。
背光模组1000还包括中框400,所述中框400设有侧梁410以及横梁420。横梁420垂直连接至侧梁410的顶端,并且封装于出光侧231的边缘。侧梁410封装于背板100的侧板110外侧。
背板100与中框400皆用于固定以及保护背光模组1000中的各部件。
第一反射件500位于一侧板110与膜片组200之间,并连接至一横梁420的下表面,其具有一第一反射面510,该第一反射面朝向入光侧22。第二反射件600设于第五板块125上,位于反射腔室1001内第一反射件500的下方,其具有一第二反射面610,该第二反射面610朝向背光源30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面510与膜片组200的出光侧231具有一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的角度为45°。第二反射面610与第一反射面510具有一用以反射的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的角度为90°。
反射腔室1001由底板120的第四板块124、第五板块125以及膜片组200、第一反射件500、第二反射件600、侧板110构成,背光源300置于反射腔室1001内。背光源300射出光线,光线通过第二反射件600的第二反射面610反射至第一反射件500的第一反射面510上,再通过第一反射面510再次反射,使光线通过入光侧221进入膜片组200中,延长了光线的路程,增加了光线的耦合机会。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未示),其包括以上所述的背光模组1000,所述显示装置具有窄边框设计效果,其可以为液晶显示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本实施例中,在背光模组1000内设置了反射件,形成反射腔室1001,并改变了背光源300的出光方向,在改变背光源300的出光路线的同时延长了光线从背光源300至膜片组200之间的路程,使光线在反射腔室1001内通过反射进行充分的耦合,减少光源的浪费,从而解决背光模组1000中亮暗不均的问题。同时,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显示装置拥有窄边框设计,增加了显示装置的画面亮度以及画面质感,有助于提高用户的视觉感受。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背光模组1000,所述背光模组1000包括背板100、膜片组200、第一反射件500、第二反射件600以及背光源300。背板100、膜片组200以及第一反射件500围成一反射腔室1001。
背板100设有侧板110和底板120,两块侧板110分别垂直连接至底板120的两侧。本实施例中的背板100可通过钣金工艺冲压成型。底板120具有一第六反射面126,该第六反射面126为底板120朝向膜片组200的一面,可在背板100通过钣金工艺制造的过程中,使第六反射面126具有反射功能。第六反射面126还可以通过贴覆反射膜或者喷漆的方式增加反射效果。
膜片组200设于两块侧板110之间,其设有入光侧221以及出光侧231。入光侧221为膜片组200靠近第一反射件500的一侧面,所有光线耦合、汇聚后通过此入光侧221进入膜片组200内。出光侧231为膜片组200远离所述背板100的一面,所有光线最后通过此出光侧231从背光模组1000射出,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源。该膜片组200包括反射片210、导光板220以及光学膜片230。反射片210具有第四反射面211和第五反射面212。第四反射面211为反射片朝向出光侧231的一表面,用于反射、分散进入膜片组200的光线。第五反射面212为反射片背离出光侧231的一表面,用于反射反射腔室1001内的光线。导光板220贴覆于反射片210的第四反射面211上,光学膜片230贴覆于导光板220的上表面上。导光板220用于引导光的散射方向,提高面板的亮度,并确保面板亮度的均匀性。光学膜片230以及反射片210主要是在不增加光源数量的情况下,通过改善光线的角分布,均匀光线,将光线集中到正视角度上,提高轴向亮度。
背光源300设于一侧板110上,其包括发光二极管310、灯条320以及粘贴层330。发光二极管310排布在灯条320的一表面上,灯条320为发光二极管310传输电能,发光二极管310将电能转化为光能,为背光模组1000提供光源。灯条320的另一表面上覆有粘贴层330,背光源300通过粘贴层330固定于侧板110上。
背光模组1000还包括中框400,所述中框400设有侧梁410以及横梁420。横梁420垂直连接至侧梁410的顶端,并且封装于发光面的边缘。侧梁410封装于背板100的侧板110外侧。
背板100与中框400皆用于固定以及保护背光模组1000中的各部件。
第一反射件500位于背板100的侧板110与膜片组200之间,并连接至一横梁420的下表面,其具有一第一反射面510,该第一反射面朝向入光侧221。第二反射件600设于底板120上,位于反射腔室1001内第一反射件500的下方,其具有一第二反射面610,该第二反射面610朝向背光源30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面510与膜片组200的出光侧231具有一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的角度为45°,第二反射面610与第一反射面510具有一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的角度为90°。
反射腔室1001由底板120、膜片组200、第一反射件500、第二反射件600以及侧板110构成,背光源300置于反射腔室1001内。背光源300射出光线,光线通过底板120的第六反射面126和反射片210的第五反射面212不断反射、耦合,最后通过第二反射件600的第二反射面610反射至第一反射件500的第一反射面510上,从第一反射面510反射进膜片组200中,进一步延长了光线的路程,增加了更多的光线耦合机会。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未示),其包括以上所述的背光模组1000,所述显示装置具有窄边框设计效果,其可以为液晶显示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本实施例中,在背光模组1000内设置了反射件,将底板120的上表面以及反射片210的下表面设为反射面,形成反射腔室1001,并改变了背光源300的出光方向,在改变背光源300的出光路线的同时进一步延长了光线从背光源300至膜片组200之间的路程,使光线在反射腔室1001内拥有更多的耦合机会,减少光源的浪费,从而解决背光模组1000中亮暗不均的问题。同时,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显示装置拥有窄边框设计,增加了显示装置的画面亮度以及画面质感,有助于提高用户的视觉感受。
实施例4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背光模组1000,所述背光模组1000包括背板100、膜片组200、第一反射件500、第二反射件600以及背光源300。背板100、膜片组200以及第一反射件500围成一反射腔室1001。
背板100设有侧板110和底板120,两块侧板110分别垂直连接至底板120的两侧。本实施例中的背板100可通过钣金工艺冲压成型。底板120具有一第六反射面126,该第六反射面126为底板120朝向膜片组200的一面,可在背板100通过钣金工艺制造的过程中,使第六反射面126具有反射功能。
膜片组200设于两块侧板110之间,其设有入光侧221以及出光侧231。膜片组的两个侧面均为入光侧221,所有光线耦合、汇聚后通过此入光侧221进入膜片组200内。出光侧231为膜片组200远离所述背板100的一面,所有光线最后通过此出光侧231从背光模组1000射出,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源。该膜片组200包括反射片210、导光板220以及光学膜片230。反射片210朝向出光侧231的一表面为第四反射面211,用于反射、分散进入膜片组200的光线。导光板220贴覆于反射片210的第四反射面211上,光学膜片230贴覆于导光板220的上表面上。导光板220用于引导光的散射方向,提高面板的亮度,并确保面板亮度的均匀性。光学膜片230以及反射片210主要是在不增加光源数量的情况下,通过改善光线的角分布,均匀光线,将光线集中到正视角度上,提高轴向亮度。膜片组200还包括支架层240,设于膜片组200朝向底板120的一侧,用于固定以及支撑背光源300。支架层240朝向底板120的一面为第三反射面241,用于反射反射腔室1001内的光线。
第三反射面241和第六反射面126还可以通过贴覆反射膜或者喷漆的方式增加反射效果。
背光源300设于支架层240上,并且朝向底板120,其包括发光二极管310、灯条320以及粘贴层330。发光二极管310排布在灯条320的一表面上,灯条320为发光二极管310传输电能,发光二极管310将电能转化为光能,为背光模组1000提供光源。灯条320的另一表面上覆有粘贴层330,背光源300通过粘贴层330固定于支架层240上。
背光模组1000还包括中框400,所述中框400设有侧梁410以及横梁420。横梁420垂直连接至侧梁410的顶端,并且封装于出光侧231的边缘。侧梁410封装于背板100的侧板110外侧。
背板100与中框400皆用于固定以及保护背光模组1000中的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设有两个第一反射件500以及两个第二反射件600。两个第一反射件500分别位于背板100的两个侧板110与膜片组200之间,并连接至两端横梁420的下表面上,其分别具有一第一反射面510,该第一反射面510分别朝向膜片组200两侧的入光侧221。两个第二反射件600分别设于底板120的两端上,并分别位于两个第一反射件500的下方,其分别具有一第二反射面610,该第二反射面610均朝向背光源30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面510与膜片组200的出光侧231具有一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的角度为45°。第二反射面610与第一反射面510具有一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的角度为90°。
反射腔室1001由底板120、膜片组200、第一反射件500、第二反射件600以及侧板110构成,背光源300置于反射腔室1001内。背光源300射出光线,光线通过底板120的第六反射面126和支架层240的第三反射面241不断反射、耦合,最后通过两端第二反射件600的第二反射面610分别反射至第一反射件500的第一反射面510上,从第一反射面510反射进膜片组200中,进一步延长了光线的路程,增加了更多的光线耦合机会。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未示),其包括以上所述的背光模组1000,所述显示装置具有窄边框设计效果,其可以为液晶显示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本实施例中,在背光模组1000内设置了反射件,并将底板120的上表面以及膜片组200的下表面设为反射面,形成反射腔室1001,并改变了背光源300的出光方向,在改变背光源300的出光路线的同时进一步延长了光线从背光源300至膜片组200之间的路程,使光线在反射腔室1001内拥有更多的耦合机会,减少光源的浪费,从而解决背光模组1000中亮暗不均的问题。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进一步减少背光源300中发光二极管310的数量,最后实现只设置单颗大功率发光二极管的设计效果,进一步减少了生产成本,使用时也能节约能源。同时,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显示装置拥有窄边框设计,增加了显示装置的画面亮度以及画面质感,有助于提高用户的视觉感受。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板,设有侧板和底板,所述侧板连接至所述底板;
膜片组,设于两块所述侧板之间,所述膜片组的侧面为入光侧,所述膜片组远离所述背板的一面为出光侧;
第一反射件,位于所述侧板与所述膜片组之间,且所述第一反射件具有一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朝向所述入光侧;
所述背板、所述膜片组、所述第一反射件围成一反射腔室;
背光源,置于所述反射腔室中;
所述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反射腔室的反射,通过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至所述入光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反射件,设于所述反射腔室中;所述第二反射件具有第二反射面,该第二反射面朝向所述背光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
第一板块,朝向所述第一反射件,并且其一端与一所述侧板连接;以及
第二板块,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板块连接,另一端与另一所述侧板垂直连接;所述膜片组设于所述第二板块上;
所述第二反射件,设于所述第一板块上且所述第二反射面平行于所述第一反射面;
所述背光源设于一所述侧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
第三板块,其一端垂直连接至一所述侧板上,所述膜片组设于所述第三板块上;
第四板块,其上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三板块的另一端;以及
第五板块,其一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四板块的下端,另一端垂直连接至一所述侧板;
所述第二反射件设于所述第五板块上;
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面具有一用以反射的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0°-90°;
所述背光源设于所述第四板块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两块所述侧板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两侧;
所述第二反射件设于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反射件所在的一侧;
所述背光源设于一所述侧板上;
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面具有一用以反射的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0°-9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两块所述侧板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两侧;
所述第二反射件设于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反射件所在的一侧;
所述背光源设于所述膜片组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
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面具有一用以反射的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0°-9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片组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支架层,所述背光源固定于所述支架层上,所述支架层朝向所述底板的一面为第三反射面。
8.根据权利要求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反射片,具有第四反射面和第五反射面,所述第四反射面朝向所述出光侧,所述第五反射面背离所述出光侧;
导光板,覆于所述反射片的所述第四反射面上;
光学膜片,覆于所述导光片上。
9.根据权利要求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膜片组的出光侧具有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0°-90°。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1910131438.6A 2019-02-22 2019-02-22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968339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31438.6A CN109683398A (zh) 2019-02-22 2019-02-22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31438.6A CN109683398A (zh) 2019-02-22 2019-02-22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83398A true CN109683398A (zh) 2019-04-26

Family

ID=66196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31438.6A Pending CN109683398A (zh) 2019-02-22 2019-02-22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8339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41314A (zh) * 2019-04-28 2020-01-31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200715A (zh) * 2021-12-13 2022-03-1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3312A (zh) * 2006-06-19 2007-12-26 启萌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组
CN101158773A (zh) * 2006-10-08 2008-04-09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背光结构
CN101403807A (zh) * 2008-11-12 2009-04-08 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101881402A (zh) * 2010-07-21 2010-11-10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二极管光源结构
CN202025105U (zh) * 2011-04-02 2011-11-0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液晶显示模组
CN202327888U (zh) * 2011-11-24 2012-07-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源及使用该背光源的显示设备
CN102767768A (zh) * 2012-08-08 2012-11-0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侧光式的背光模块及其液晶显示器
WO2013024719A1 (ja) * 2011-08-12 2013-02-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203298217U (zh) * 2013-05-31 2013-11-20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的承载结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4456290A (zh) * 2014-09-11 2015-03-2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205139530U (zh) * 2015-11-26 2016-04-06 苏州炘知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模组中灯条安装结构
CN108132565A (zh) * 2018-02-09 2018-06-0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8156229U (zh) * 2018-05-25 2018-11-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3312A (zh) * 2006-06-19 2007-12-26 启萌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组
CN101158773A (zh) * 2006-10-08 2008-04-09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背光结构
CN101403807A (zh) * 2008-11-12 2009-04-08 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101881402A (zh) * 2010-07-21 2010-11-10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二极管光源结构
CN202025105U (zh) * 2011-04-02 2011-11-0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液晶显示模组
WO2013024719A1 (ja) * 2011-08-12 2013-02-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202327888U (zh) * 2011-11-24 2012-07-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源及使用该背光源的显示设备
CN102767768A (zh) * 2012-08-08 2012-11-0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侧光式的背光模块及其液晶显示器
CN203298217U (zh) * 2013-05-31 2013-11-20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的承载结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4456290A (zh) * 2014-09-11 2015-03-2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205139530U (zh) * 2015-11-26 2016-04-06 苏州炘知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模组中灯条安装结构
CN108132565A (zh) * 2018-02-09 2018-06-0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8156229U (zh) * 2018-05-25 2018-11-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41314A (zh) * 2019-04-28 2020-01-31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200715A (zh) * 2021-12-13 2022-03-1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WO2023108510A1 (zh) * 2021-12-13 2023-06-2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67451B2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out light guiding plate and diffusing plate
US7229194B2 (en) Direct-type backlight unit structure
KR101789067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105116594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WO2014015541A1 (zh) 背光模组
US20110090713A1 (en) Flexible backlight module
CN108549178A (zh) 液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2081187A (zh) 拼接式导光板构造及背光模块
US10241255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4964213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202056691U (zh) 一种显示器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TW201305681A (zh) 背光模組及使用該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CN101881402A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光源结构
CN101071230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CN105333334A (zh) 一种led灯条及液晶显示模组
TW201734520A (zh) 可切換視角的背光單元
CN102207565B (zh) 多功能光学片及具备该光学片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
US9494722B2 (en) Backlight module
WO2016169173A1 (zh) 导光板、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CN109683398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1880136B1 (ko) 조명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2853343A (zh) 一种直下式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KR101274687B1 (ko)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104776344A (zh) Led灯条、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201803318U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