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41314A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41314A
CN110741314A CN201980002824.3A CN201980002824A CN110741314A CN 110741314 A CN110741314 A CN 110741314A CN 201980002824 A CN201980002824 A CN 201980002824A CN 110741314 A CN110741314 A CN 1107413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light
backlight
guide plate
refle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28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文轩
沈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i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id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iding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7413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413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91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source relative to the light gu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背光源、导光板和导光组件,导光板设置在背板上,背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背离出光面的一侧,导光组件设置在导光板的侧方,且背光源的出光方向朝向导光组件,导光组件用于将背光源的出射光传导至导光板的入光面。本发明的背光模组能够减小屏幕上非显示区域的面积、提高屏占比。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具有机身薄、省电、无辐射等众多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中。
液晶显示器是一种被动发光显示器,其显示屏本身并不能发光,而是由显示屏背后的背光模组照亮。在现有的采用液晶显示器的电子装置中,大多采用侧入式的背光模组,如图1所示,现有的侧入式的背光模组包括屏幕导光板81、安装背板82以及LED光源83。屏幕导光板81位于液晶屏幕的下方,其设置位置和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屏幕设置位置相对应。屏幕导光板81设置在安装背板82上,LED光源83位于屏幕导光板81的侧方。此外,由于LED光源83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发热,当热量聚集过多时,会导致其周围的屏幕导光板81等元器件发生变形,因此,为了保证LED光源83的良好的散热性,需要使其出光面和屏幕导光板81的入光面间隔一定距离地设置,使LED光源83的背面和背板的侧壁84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地设置。上述背光模组在具体工作时,由LED光源83发出的光经过屏幕导光板81的入光面进入屏幕导光板81内,经过屏幕导光板81的匀光作用而转换为均匀的面光源。
然而,在现有的采用侧入式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中,由于背光源位于屏幕导光板的侧方,其和周围的元器件在水平方向上要保持一定距离以满足散热需求,在导光板侧方占据了较大的安装空间,导致屏幕上非显示区域的面积较大,显示装置的屏占比相对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采用侧入式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中,非显示区域的面积较大、屏占比相对较低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背光源、导光板和导光组件,导光板设置在背板上,背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背离出光面的一侧,导光组件设置在导光板的侧方,且背光源的出光方向朝向导光组件,导光组件用于将背光源的出射光传导至导光板的入光面。
可选的,导光组件包括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第一反射面朝向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第二反射面朝向背光源的出光侧设置,第二反射面用于将背光源发出的光反射至第一反射面,第一反射面用于将来自第二反射面的光反射至导光板的入光面。
可选的,第一反射面与导光板设置在相同高度,第二反射面和背光源设置在相同高度。
可选的,第一反射面和导光板入光面的夹角为45°,第二反射面与背光源的出光方向的夹角为45°。
可选的,导光组件为反射棱镜,反射棱镜的主截面为梯形,梯形的下底对应的面为反射棱镜的底面,梯形的两个腰所对应的两个面为反射棱镜的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分别形成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
可选的,导光组件为反射棱镜,反射棱镜的主截面为三角形,三角形的其中一条边所对应的面为反射棱镜的底面,三角形的其余两条边所对应的两个面为反射棱镜的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分别形成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
可选的,反射棱镜的两个反射面上涂敷有反射膜。
可选的,反射膜通过蒸镀或溅镀的方式沉积形成。
可选的,底面上与第一反射面对应的位置处具有凹面,凹面凹向反射棱镜内部。
可选的,凹面为一个,且凹面沿反射棱镜的宽度方向延伸;或者,凹面为多个,且多个凹面沿反射棱镜的宽度方向排列。
可选的,导光组件包括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第一反射镜用于形成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镜用于形成第二反射面。
可选的,导光组件包括导光光纤,导光光纤的第一端朝向导光板入光面,导光光纤的第二端朝向背光源的出光侧。
可选的,导光光纤呈圆弧状弯曲,且导光光纤弯曲成的圆弧凸向背离导光板的一侧。
可选的,背板包括底板和侧板,背光源设置在底板上,导光组件安装在侧板上,底板和侧板与导光板之间具有不同的间距。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显示面板设置在背光模组的出光侧。
本发明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背光源、导光板和导光组件,导光板设置在背板上,背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背离出光面的一侧,导光组件设置在导光板的侧方,且背光源的出光方向朝向导光组件,导光组件用于将背光源的出射光传导至导光板的入光面。通过将占据较大安装空间的背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背面,仅在导光板的侧方设置导光组件,导光组件无需和其周围的部件、例如导光板等保持散热间距,因此所占据的安装空间较小,即能够减小位于导光板侧方的部件所占用的空间,因此能够减小屏幕上非显示区域的面积,从而显示装置的屏占比也会增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的反射棱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的另一种反射棱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的另一种反射棱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的另一种反射棱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背板;2-背光源;3-导光板;4-反光膜;5-导光组件;6-反射棱镜;11-底板;12-侧板;13-支撑部;14-主侧板部;15-第一支撑面;16-第二支撑面;17-反射镜安装槽;21-背光源安装槽;22-背光源支座;31-导光板的出光面;32-导光板的入光面;51-第一反射面;52-第二反射面;53-第一反射镜;54-第二反射镜;55-导光光纤;56-导光光纤的第一端;57-导光光纤的第二端;58-基底;61-底面;62-凹面;81-屏幕导光板;82-安装背板;83-LED光源;84-侧壁;85-光源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实施例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背光源2、导光板3和导光组件5,导光板3设置在背板1上,背光源2设置在导光板3的背离导光板的出光面31的一侧,导光组件5设置在导光板3的侧方,且背光源2的出光方向朝向导光组件5,导光组件5用于将背光源2的出射光传导至导光板的入光面32。如上述这样,通过将占据较大安装空间的背光源2设置在导光板3的背面,仅在导光板3的侧方设置导光组件5,导光组件5无需和其周围的部件、例如导光板3等保持散热间距,因此所占据的安装空间较小,即能够减小位于导光板3侧方的部件所占用的空间,因此能够在不改变原有发光效果的基础上,减小屏幕上非显示区域的面积,从而显示装置的屏占比也会增大。
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可以用于与液晶面板贴合形成显示模组,具体的,背光模组位于液晶面板的背后,其功能是提供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以使显示模组能够正常的显示影像。此外,背光源2可以选择LED光源等,当然,若使用LED点光源,为了便于导光板3将点光源更好地匀光成为面光源,可以使背光源2包含多个LED点光源,其数量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排列方式可以选择排成一列,且优选该列方向平行于导光板的入光面32,并且所述多个LED点光源的出光方向均朝向导光组件5。另外,图2所示的是背光源2位于导光板3一侧的情况,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将背光源2分布在导光板3的多侧,此时导光组件5以及其相对于背光源2的设置方式与背光源2设置在导光板3一侧的情况类似。
进一步的,对于背光源2的安装位置,只要是位于导光板3的背离出光面的一侧即可,例如可以是将背光源2安装在导光板3背面的背板1上。可选的,背板1可以包括底板11和侧板12,底板11用于固定导光板3,而侧板12的顶端部分可以和导光板3的入光面相对设置。背光源2设置在底板11上,底板11和侧板12与导光板3之间具有不同的间距,具体的,如图2所示,在所述背板1上靠近导光板入光面32的位置设有背光源安装槽21,背光源安装槽21从背板1的表面向远离导光板3的方向凸出而形成,使背光源安装槽21形成为朝向导光板3开口的容纳腔,背光源2可以设置在背光源安装槽21内。此处,显然底板11上设置有背光源安装槽21的部分距离导光板3的距离较大,大于侧板11和导光板3的距离。
而背板1上未设置有背光源安装槽21的部分与导光板3的背面贴合设置,以尽量减少背光模组在厚度方向的尺寸。另外,由于导光组件5设置在导光板3的侧方,所以为了减少背光源2和导光组件5的距离,本实施例如图2所示那样,将背光源2设置在俯视看去靠近导光板入光面32的位置,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其他位置,但背光源2的位置俯视看去不能超出导光板3的范围之外。
此外,可选的,如图2所示,在所述背光源安装槽21内还设有背光源支座22,背光源2固定在在背光源支座22上,背光源支座22可以对背光源2起到散热的作用,为了增强散热效果,也可以在背光源支座22上设有散热件,例如散热鳍片。优选当背光源2固定在背光源支座22上时,背光源2的出光面垂直于导光板的出光面31。
而导光组件5可以选择安装在侧板12上,具体的,导光组件5的入光端要和背光源2的出光面相对应设置,导光组件5的出光端要和导光板的入光面32相对应设置,而由于背光源2设置在导光板3的下方,因此导光组件5要以出光端在上、入光端在下的方式设置在导光板3的侧方,即导光组件5设置在导光板3的侧方也包括这种导光组件5的部分结构位于导光板3的侧方、靠下的情况。此外,在背板1和导光板3之间还设有反光膜4,用于使入射到导光板3中的光均匀的射向导光板3上方的屏幕中的显示区域。
以下详细介绍导光组件的结构。
导光组件5用于将背光源2的出射光传导至导光板的入光面32。可选的,导光组件5包括第一反射面51和第二反射面52,第一反射面51朝向导光板的入光面32设置,第二反射面52朝向背光源2的出光侧设置,第二反射面52用于将背光源2发出的光反射至第一反射面51,第一反射面51用于将来自第二反射面52的光反射至导光板的入光面32。由此,通过第一反射面51和第二反射面52形成用于将背光源2的出射光传导至导光板3的光路。此外,第一反射面51和第二反射面52要相对设置,这样可以使从第二反射面52反射的光尽可能地全部入射到第一反射面52上。
进一步的,第一反射面51与导光板3设置在相同高度,第二反射面52和背光源2设置在相同高度。这样能够保证从背光源2出射的光尽可能地入射到第二反射面52上,而从第一反射面51反射的光尽可能地进入到导光板的入射面32中,从而最大效率地利用背光源2出射的光。此外,可选的,第一反射面51和导光板的入光面32的夹角为45°,第二反射面52与背光源2的出光方向的夹角为45°。在图2中,黑色箭头表示光的传导路径,如图2所示,背光源2平行出射的光入射到第二反射面52时,在第二反射面52上发生反射,由于第二反射面52与背光源2的出光方向的夹角为45°,因此反射后的光垂直向上、并入射到第一反射面51上,在第一反射面51上再次发生反射,由于第一反射面51和导光板的入光面32的夹角为45°,因此再次反射后的光水平出射、并入射到导光板的入光面32上,由上述过程可以看出,从背光源2水平出射的光经过第二反射面52和第一反射面51的反射后,无损地水平进入到导光板3中,此过程中,对光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另外,在上述过程中只绘出了从背光源2大致水平出射的光的传导路径,对于以其他角度出射的光,由于光路情况较为复杂,此处没有涉及其具体的传导过程。但是,对于出光面垂直设置的背光源2而言,沿水平方向出射的光的强度最大,上述第一反射面51和第二反射面52相互垂直的设置方式能够使光强度最强的出射光得到有效的反射而进入到导光板3中,因而能够使光能利用率较高。
另外,在图1所示的现有的背光模组中,非显示区域的宽度,如图1中所述的字母D1表示的宽度,包括LED光源83的宽度,侧壁84以及用于固定LED光源83的光源安装座85(还固定有散热部件)的宽度,同时还包括了LED光源83分别和侧壁84、屏幕导光板81之间有一定的间距以形成散热空间的宽度;而图2所示的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中,非显示区域宽度D2仅包括导光组件5的宽度以及侧壁14的宽度,由于第一反射面51和第二反射面52垂直设置,因此导光组件5的厚度(图2中水平方向的尺寸)与背光源2的宽度(图2中竖直方向的尺寸)近似,由此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可以大大减小非显示区域的宽度。
对于形成第一反射面51和第二反射面52的具体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本实施例以反射棱镜形成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为例来进行说明。
可选的,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的反射棱镜的结构示意图。反射棱镜6的主截面为梯形,梯形的下底对应的面为反射棱镜的底面61,梯形的两个腰所对应的两个面为反射棱镜的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分别形成第一反射面51和第二反射面52。
结合图2所示,主截面为梯形的反射棱镜6的底面61与导光板的入光面32平行设置,即反射棱镜6的底面61与竖直方向平行地设置。如上所述,反射棱镜6可以安装在侧板12上,具体的,侧板12包括竖直直立设置的主侧板部14,可以选择将反射棱镜6上与底面61平行的面贴合固定在主侧板部14上,从而将反射棱镜6立设。此外,为了更好地支撑反射棱镜6,还可以选择使侧板12包括支撑部13,支撑部13的顶端具有倾斜的安装表面,该安装表面和水平面的夹角和第二反射面52和底面61的夹角互为余角,以使得当反射棱镜6固定在主侧板部14上时,第二反射面52也和上述倾斜的安装表面贴合。
可选的,反射棱镜6的主截面为等腰梯形,并且,反射棱镜6上所形成的第一反射面51和第二反射面52与底面61的夹角均为45°,此情况下,背光源2的出射光的传播路径图2中所示:其中,黑色箭头表示光的传导路径,从背光源2平行出射的光垂直于底面61地入射到反射棱镜6中,并入射到第二反射面52,在第二反射面52上发生反射,由于第二反射面52与背光源2的出光方向的夹角为45°,因此反射后的光垂直向上、并入射到第一反射面51上,在第一反射面51上再次发生反射,由于第一反射面51和导光板的入光面32的夹角为45°,因此再次反射后的光水平出射,并入射到导光板的入光面32上,由上述过程可以看出,从背光源2水平出射的光经过第二反射面52和第一反射面51的反射后,无损地水平进入到导光板3中,此过程中,对光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另外,在上述过程中只绘出了从背光源2大致水平出射的光的传导路径,对于以其他角度出射的光,由于光路情况较为复杂,此处没有涉及其具体的传导过程。但是,对于出光面垂直设置的背光源2而言,沿水平方向出射的光的强度最大,上述第一反射面51和第二反射面52相互垂直的设置方式能够使光强度最强的出射光得到有效的反射而进入到导光板3中,因而能够使光能利用率较高。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反射棱镜6的主截面为三角形,三角形的其中一条边所对应的面为反射棱镜的6底面61,三角形的其余两条边所对应的两个面为反射棱镜6的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分别形成第一反射面51和第二反射面52。进一步优选反射棱镜6的主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此方案与主截面是梯形的反射棱镜类似,在设置方式、光的传导过程等方面均相同,此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反射棱镜6的第一反射面51和第二反射面52垂直相交所形成的棱边无法贴合固定在主侧板部14上,因此,可以选择使反射棱镜6的第二表面52贴合固定在支撑部13顶端的安装表面上。
另外,考虑到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可以使反射棱镜6选择全反射棱镜。
全反射棱镜是指入射到棱镜中的光在棱镜的侧面上发生全反射而未被折射的棱镜。全反射是指光由光密介质(即光在此介质中的折射率大的)射到光疏介质(即光在此介质中折射率小的)的界面时,全部被反射回原介质内的现象。当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入射角增大到某临界角时,会产生全反射。该临界角可根据经验公式算出,针对本实施例,若棱镜为玻璃材质,折射率为1.53,会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40.8°,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反射面51和第二反射面52与底面61的夹角大于该临界角,即可使从背光源2垂直入射到底面61中的光发生全反射。当然,对于上述的第一反射面51和第二反射面52与底面61的夹角均为45°的情况,由于满足上述全反射条件,能够使从背光源2垂直入射到底面61中的光发生全反射,从而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率。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光的反射效率,可以选择在反射棱镜6的两个反射面上涂敷有反射膜。反射膜可以通过使镀膜材料蒸镀或溅镀而沉积在第一反射面51和第二反射面52上而形成,这里的镀膜材料可以包含Ag、Al、Au、Cu、SiO2中的至少一种材料。当然,也可以将镀膜材料通过涂覆等方式设置在第一反射面51和第二反射面52上。
另外,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的另一种反射棱镜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的另一种反射棱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的另一种反射棱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4、5、6所示,为了增大从反射棱镜6出射的光的出射角度,以使出射光可以覆盖更多的导光板3区域,可以选择使底面61上与第一反射面51对应的位置处具有凹面62,凹面62凹向反射棱镜6内部。凹面62对出射光的发散作用原理和凹透镜类似,如图4中黑色箭头所示的光路示意路径可以较为明显的看出,出射光经过上述凹面62的发散作用,出射的角度和范围都有所增大,可以对应于导光板3上更大的范围,对应到图2中,可以使从底面61射出的光抵达导光板3的整个厚度范围内。
当背光源3间隔设置有多个时,可以对应于每个背光源3,均设置有凹面62,具体的,可以如图5所示,凹面62为一个整体的结构,且凹面62沿反射棱镜6的宽度方向延伸,此处凹面62沿宽度方向的延伸长度要能够覆盖多个背光源3的排列长度;或者,如图6所示,凹面62为多个,且多个凹面62沿反射棱镜6的宽度方向排列,优选此时多个凹面62的设置位置和多个背光源3一一对应,以使得从每个背光源3出射的光镜第二反射面52和第一反射面51反射后,都能经过相应的凹面62的发散,从而对应于导光板3上更大的范围,使得入射到导光板3中的光更加均匀。
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背光源、导光板和导光组件,导光板设置在背板上,背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背离出光面的一侧,导光组件设置在导光板的侧方,且背光源的出光方向朝向导光组件,导光组件用于将背光源的出射光传导至导光板的入光面。通过将占据较大安装空间的背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背面,仅在导光板的侧方设置导光组件,导光组件无需和其周围的部件、例如导光板等保持散热间距,因此所占据的安装空间较小,即能够减小位于导光板侧方的部件所占用的空间,因此能够减小屏幕上非显示区域的面积,从而显示装置的屏占比也会增大。
实施例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对第一反射面51和第二反射面52的构成方式、以及导光组件5的安装方式进行了改进,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的,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中,导光组件5包括第一反射镜53和第二反射镜54,第一反射镜53用于形成第一反射面51,第二反射镜54用于形成第二反射面52。具体的,第一反射镜53上用于反射的表面形成第一反射面51,第二反射镜54上用于反射的表面形成第二反射面52。此外,第一反射镜53和第二反射镜54的用于反射的表面要相对设置,以便于传导光路的形成。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镜53和第二反射镜54的安装方式与实施例一不同,具体的,在侧板12上设有反射镜安装槽17,反射镜安装槽17的两个相对的槽壁分别形成第一支撑面15和第二支撑面16,第一反射镜53固定在第一支撑面15上,第二反射镜54固定在第二支撑面16上。此外,为了使第一反射面51和导光板的入光面32的夹角为45°,第二反射面52与背光源2的出光方向的夹角为45°,需要使第一支撑面15和第二支撑面16与竖直平面(导光板3的入光面)的夹角均为45°。当然,此处仅是例示,第一反射镜53和第二反射镜54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安装到侧板12上,例如可以在侧板12上设置反射镜安装支架,以将第一反射镜53和第二反射镜54以预设角度固定在反射镜安装支架上。
下面描述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的出射光传导路径。在图7中,黑色箭头表示光的传导路径,如图7所示,背光源2平行出射的光入射到第二反射镜54的第二反射面52时,在第二反射面52上发生反射,由于第二反射面52与背光源2的出光方向的夹角为45°,因此反射后的光垂直向上、并入射到第一反射镜53的第一反射面51上,在第一反射面51上再次发生反射,由于第一反射面51和导光板的入光面32的夹角为45°,因此再次反射后的光水平出射、并入射到导光板的入光面32上,由上述过程可以看出,从背光源2水平出射的光经过第二反射面52和第一反射面51的反射后,无损地水平进入到导光板3中,此过程中,对光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另外,在上述过程中只绘出了从背光源2大致水平出射的光的传导路径,对于以其他角度出射的光,由于光路情况较为复杂,此处没有包含其具体的传导过程。但是,对于出光面垂直设置的背光源2而言,沿水平方向出射的光的强度最大,上述第一反射镜53和第二反射镜53相互垂直的设置方式能够使光强度最强的出射光得到有效的反射而进入到导光板3中,因而能够使光能利用率较高。
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中,导光组件包括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第一反射镜用于形成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镜用于形成第二反射面。由于分别用两个反射镜形成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因而导光组件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实施例三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对导光组件的构成方式、以及安装方式进行了改进,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导光组件5包括导光光纤55,导光光纤55的第一端56朝向导光板的入光面32,导光光纤的第二端57朝向背光源2的出光侧。这样,如图8中的黑色箭头所表示的光路传导路径所示,从背光源2出射的光入射到导光光纤的第二端57,然后在导光光纤55中无损地传导,并经过导光光纤的第一端56射出,然后经过导光板的入光面32而入射到导光板3中。此过程中,光能的损失较小,光能利用率较高。
可选的,导光光纤55呈圆弧状弯曲,且导光光纤55弯曲成的圆弧凸向背离导光板3的一侧,这样设置便于从背光源2出射的光在导光光纤55中无损地传播。
此外,导光光纤55的固定方式也与实施例一不同,具体的,导光组件5还包括基底58,导光光纤55嵌入到基底58中。此处,形成基底58的材料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是由玻璃等硬质透明材料形成的硬质基底,也可以是由聚酰亚胺等有机材料组成的软质基底,当基底58是软质基底时,其承载的导光光纤55具有可弯折的特点,从而可以更进一步减小整个导光组件的结构尺寸。需要注意的是导光光纤55在基底58内的形状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实现将光从背光源2传导至导光板的入光面32的功能即可,例如可以是弯曲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带棱角的形状,这样的变换均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中,导光组件包括导光光纤,导光光纤的第一端朝向导光板入光面,导光光纤的第二端朝向背光源的出光侧。通过用导光光纤形成导光组件,因而导光组件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实施例一~实施例三任一项的背光模组,并且显示面板设置在背光模组的出光侧。
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显示器件以及包括显示器件的电视、数码相机、手机、平板电脑、电脑、智能手表、电子书、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其中,背光模组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已在前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三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前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三中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背光源、导光板和导光组件,导光板设置在背板上,背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背离出光面的一侧,导光组件设置在导光板的侧方,且背光源的出光方向朝向导光组件,导光组件用于将背光源的出射光传导至导光板的入光面。通过将占据较大安装空间的背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背面,仅在导光板的侧方设置导光组件,导光组件无需和其周围的部件、例如导光板等保持散热间距,因此所占据的安装空间较小,即能够减小位于导光板侧方的部件所占用的空间,因此能够减小屏幕上非显示区域的面积,从而显示装置的屏占比也会增大,提高了使用者的观感体验。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背光源、导光板和导光组件,所述导光板设置在所述背板上,所述背光源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背离出光面的一侧,所述导光组件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侧方,且所述背光源的出光方向朝向所述导光组件,所述导光组件用于将所述背光源的出射光传导至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组件包括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朝向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所述第二反射面朝向所述背光源的出光侧设置,所述第二反射面用于将所述背光源发出的光反射至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二反射面的光反射至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导光板设置在相同高度,所述第二反射面和所述背光源设置在相同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导光板入光面的夹角为45°,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背光源的出光方向的夹角为45°。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组件为反射棱镜,所述反射棱镜的主截面为梯形,所述梯形的下底对应的面为所述反射棱镜的底面,所述梯形的两个腰所对应的两个面为所述反射棱镜的两个反射面,所述两个反射面分别形成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
6.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组件为反射棱镜,所述反射棱镜的主截面为三角形,所述三角形的其中一条边所对应的面为所述反射棱镜的底面,所述三角形的其余两条边所对应的两个面为所述反射棱镜的两个反射面,所述两个反射面分别形成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棱镜的两个反射面上涂敷有反射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通过蒸镀或溅镀的方式沉积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上与所述第一反射面对应的位置处具有凹面,所述凹面凹向所述反射棱镜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面为一个,且所述凹面沿所述反射棱镜的宽度方向延伸;或者,所述凹面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凹面沿所述反射棱镜的宽度方向排列。
11.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组件包括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所述第一反射镜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镜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反射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组件包括导光光纤,所述导光光纤的第一端朝向所述导光板入光面,所述导光光纤的第二端朝向所述背光源的出光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光纤呈圆弧状弯曲,且所述导光光纤弯曲成的圆弧凸向背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背光源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导光组件安装在所述侧板上,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具有不同的间距。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和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
CN201980002824.3A 2019-04-28 2019-04-28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07413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9/084841 WO2020220167A1 (zh) 2019-04-28 2019-04-28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41314A true CN110741314A (zh) 2020-01-31

Family

ID=69274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2824.3A Pending CN110741314A (zh) 2019-04-28 2019-04-28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41314A (zh)
WO (1) WO202022016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87539A (zh) * 2021-08-16 2021-11-2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终端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58336A (ja) * 2002-11-07 2004-06-03 Advanced Display Inc 面状光源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03851418A (zh) * 2012-12-06 2014-06-1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CN104570483A (zh) * 2015-01-06 2015-04-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7154799A1 (ja) * 2016-03-11 2017-09-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9683398A (zh) * 2019-02-22 2019-04-26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9690675U (zh) * 2019-04-28 2019-11-26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26074C (zh) * 2004-02-27 2008-10-1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CN1940664A (zh) * 2005-09-30 2007-04-0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系统和其光源模组
CN102644890B (zh) * 2012-04-01 2013-11-2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窄边框背光模组
CN102661543B (zh) * 2012-04-27 2015-02-1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2927524B (zh) * 2012-10-29 2014-09-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混光件、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4153587U (zh) * 2014-09-29 2015-02-11 创维液晶器件(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侧光式背光模组
CN104776363A (zh) * 2015-04-28 2015-07-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58336A (ja) * 2002-11-07 2004-06-03 Advanced Display Inc 面状光源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03851418A (zh) * 2012-12-06 2014-06-1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CN104570483A (zh) * 2015-01-06 2015-04-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7154799A1 (ja) * 2016-03-11 2017-09-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9683398A (zh) * 2019-02-22 2019-04-26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9690675U (zh) * 2019-04-28 2019-11-26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87539A (zh) * 2021-08-16 2021-11-2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终端
CN113687539B (zh) * 2021-08-16 2024-02-0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20167A1 (zh) 2020-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81023B (zh) 背光模组
CN101078795B (zh)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US20050264716A1 (en) LED package and backlight assembly for LCD comprising the same
US20100085773A1 (en) Optic system light guide with controlled output
CN111665591B (zh) 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模组
WO2012071749A1 (zh) 拼接式导光板构造及背光模块
WO2019019613A1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I503609B (zh) 直下式背光模組
JP2006128072A (ja) 導光板及び面発光装置
EP2725292B1 (en) Light mixing element,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70276863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6189796A (ja) 導光板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WO2020000729A1 (zh) 反射片、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TW200411277A (en) Surface 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CN209690675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70059764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US20070041701A1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a backlight system
CN106054469B (zh) 超薄型液晶显示器
WO2015062259A1 (zh) 导光元件、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111665664B (zh) 柔性显示装置
CN110741314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4006353A (zh) 反射片、光源模块与显示装置
US7898615B2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light guide plate having partially overlapped reflective structures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same
US11137537B2 (en) Area light source assembly,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2006133583A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