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81288B - 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81288B
CN109681288B CN201811598030.1A CN201811598030A CN109681288B CN 109681288 B CN109681288 B CN 109681288B CN 201811598030 A CN201811598030 A CN 201811598030A CN 109681288 B CN109681288 B CN 1096812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oil
oil
temperature
dilution rate
control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9803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81288A (zh
Inventor
王新政
李钊
褚国良
冯海浩
王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chai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chai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59803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81288B/zh
Publication of CN109681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812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812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812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10Indicating devices; Othe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5/00Heating, cooling, 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of lubricant; Lubrication means facilitating engine starting
    • F01M5/001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5/00Heating, cooling, 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of lubricant; Lubrication means facilitating engine starting
    • F01M5/002Coo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方法应用于机油稀释率的控制系统中的ECU,车辆上电后控制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检测机油稀释率;当机油稀释率大于稀释率限值且主油道的机油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限值时,控制电控旁通阀开启,以使油底壳内的机油通过所述电控旁通阀流入主油道,主油道中的机油温度升高,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限值大于柴油的最低挥发温度值并小于机油的最低挥发温度值。本发明通过提高机油温度实现机油中混入柴油的挥发,降低机油稀释率。

Description

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控制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轻型车一般采用的远后喷再生技术中,从喷油器远后喷喷出的柴油不参与缸内的燃烧,在气缸内滞留一段时间后随废气经过排气门排到后处理的DOC内,在DOC内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提升DPF前温度从而达到再生的目的。
柴油喷入缸内后虽然不参与缸内的燃烧,但是会有一部分附着在气缸壁上,并通过气缸壁与活塞之间的间隙流到油底壳,并通过设置在油底壳与主油道之间的机油冷却器流入主油道,主油道中的机油混入柴油,提高了机油稀释率,这会导致机油的粘度值下降,影响机油的润滑性能和机油的使用寿命,进而影响柴油机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通过提高机油温度实现机油中混入柴油的挥发,降低机油稀释率。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系统,包括:电子控制单元ECU,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机油温度传感器、以及设置在油底壳与主油道之间,并与机油冷却器的进油口和出油口相连通的电控旁通阀,所述电控旁通阀开启时油底壳内的机油通过所述电控旁通阀流入主油道;
所述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用于在车辆上电后在所述ECU的控制下检测机油稀释率;
所述机油温度传感器,用于在所述ECU的控制下检测主油道的机油温度;
所述ECU,用于接收所述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发送的机油稀释率信息和所述机油温度传感器发送的机油温度信息,并当机油稀释率大于稀释率限值且主油道的机油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限值时,控制所述电控旁通阀开启,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限值大于柴油的最低挥发温度值并小于机油的最低挥发温度值。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油底壳内的加热电阻丝,用于在所述电控旁通阀处于开启状态的时间达到第一预设时间之后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仍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限值时,在所述ECU的控制下通电加热。
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机油稀释率的控制系统中的ECU,所述方法包括:
车辆上电后控制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检测机油稀释率;
当机油稀释率大于稀释率限值且主油道的机油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限值时,控制电控旁通阀开启,以使油底壳内的机油通过所述电控旁通阀流入主油道,主油道中的机油温度升高,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限值大于柴油的最低挥发温度值并小于机油的最低挥发温度值。
可选的,在所述控制电控旁通阀开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一预设时间之后,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仍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限值时,控制设置在油底壳内的加热电阻丝通电加热。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限值的时间达到第二预设时间时,控制所述电控旁通阀关闭。
可选的,在所述控制设置在油底壳内的加热电阻丝通电加热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主油道的机油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限值时,控制所述加热电阻丝停止通电加热,并在第三预设时间之后,若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仍大于第二温度限值时控制所述电控旁通阀关闭。
可选的,在所述控制设置在油底壳内的加热电阻丝通电加热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限值的时间达到第二预设时间时,控制所述加热电阻丝停止通电加热,并控制所述电控旁通阀关闭。
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装置,包括:
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控制单元,用于车辆上电后控制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检测机油稀释率;
电控旁通阀开启控制单元,用于当机油稀释率大于稀释率限值且主油道的机油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限值时,控制电控旁通阀开启,以使油底壳内的机油通过所述电控旁通阀流入主油道,主油道中的机油温度升高,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限值大于柴油的最低挥发温度值并小于机油的最低挥发温度值。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加热电阻丝控制单元,用于在第一预设时间之后,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仍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限值时,控制设置在油底壳内的加热电阻丝通电加热。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电控旁通阀关闭控制单元,用于当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限值的时间达到第二预设时间时,控制所述电控旁通阀关闭。
可选的,所述加热电热丝控制单元,还用于当主油道的机油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限值时,控制所述加热电阻丝停止通电加热;
所述电控旁通阀关闭控制单元,还用于在第三预设时间之后,若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仍大于第二温度限值时控制所述电控旁通阀关闭。
可选的,所述加热电热丝控制单元,还用于当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限值的时间达到第二预设时间时,控制所述加热电阻丝停止通电加热。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公开的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装置,应用于机油稀释率的控制系统,系统中包括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在车辆上电后在ECU的控制下检测机油稀释率,系统中还包括设置在油底壳与主油道之间,并与机油冷却器的进油口和出油口相连通的电控旁通阀。ECU检测到机油稀释率过高,且主油道机油的温度低于第一温度限不足于使机油中的柴油挥发时,控制电控旁通阀开启,使油底壳内的机油通过电控旁通阀流入主油道,由于油底壳内的机油不通过机油冷却器流入主油道,主油道中的机油温度升高,使机油中的柴油挥发,降低了机油稀释率,提高了机油的润滑性能和机油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了柴油机的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系统,请参阅图1,该机油稀释率的控制系统包括:电子控制单元ECU101、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102、机油温度传感器103和电控旁通阀104。
其中,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102,设置在油底壳底部,用于在车辆上电后在ECU101的控制下检测机油稀释率,并将检测到的机油稀释率信息发送到ECU101。
机油温度传感器103,用于在ECU101的控制下检测主油道的机油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机油温度信息发送到ECU101。
电控旁通阀104设置在油底壳与主油道之间,并与机油冷却器的进油口和出油口相连通,当电控旁通阀104开启时,油底壳内的机油通过电控旁通阀104流入主油道;当电控旁通阀104关闭时,油底壳内的机油通过机油冷却器流入主油道。
ECU101接收到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102发送的机油稀释率信息和机油温度传感器103发送的机油温度信息,并当机油稀释率大于稀释率限值且主油道的机油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限值时,控制电控旁通阀104开启。
其中,第一温度限值大于柴油的最低挥发温度值并小于机油的最低挥发温度值,如柴油的开始挥发的温度在70度左右,而机油开始挥发的温度一般在180度左右,因此,第一温度限值为[70,180]之间的温度值,如110度。
电控旁通阀104处于开启状态的时间达到第一预设时间,如5分钟之后,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仍小于第一温度限值时,表示只打开电控旁通阀104在短时间之内不足以使主油道的机油温度升高到第一温度限值,使主油道中机油中混入的柴油挥发,此时需要采取其他加热措施使主油道中的机油温度升高。
基于此,优选的,请参阅图2,机油稀释率的控制系统在油底壳内设置加热电阻丝105,当电控旁通阀104处于开启状态的时间达到第一预设时间之后,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仍小于第一温度限值时,ECU101控制加热电阻丝105通电加热,使主油道的机油温度迅速升高到第一温度限值,使主油道中机油中混入的柴油挥发,降低机油稀释率。
本实施例公开的机油稀释率的控制系统,系统中包括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在车辆上电后在ECU的控制下检测机油稀释率,还包括用于检测主油道的机油温度的机油温度传感器,并通过在油底壳与主油道之间设置电控旁通阀,与机油冷却器的进油口和出油口相连通,当ECU检测到机油稀释率过高,且主油道机油的温度低于第一温度限不足于使机油中的柴油挥发时,控制电控旁通阀开启,使油底壳内的机油通过电控旁通阀流入主油道,由于油底壳内的机油不通过机油冷却器流入主油道,主油道中的机油温度升高,使机油中的柴油挥发,降低了机油稀释率,提高了机油的润滑性能和机油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了柴油机的性能。
基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机油稀释率的控制系统,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机油稀释率的控制系统中的ECU,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公开的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01:车辆上电后控制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检测机油稀释率。
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其中的一种实现方式为: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安装在油底壳底部,分为接插件总成和测量总成两部分。测量总成包括隔热罩、测量电阻丝、流通阀三部分组成,接插件总成主要是将测量的信号发给ECU,同时接收ECU传送过来的信号。
隔热罩采用传热系数极低的塑料制作,防止内部机油与外部机油进行热传递。测量电阻丝采用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它的电阻值与温度成正比,温度越高,电阻值越高。流通阀只有在测量液位时关闭,形成一个液位测量的密闭空间,其余工况流通阀打开,使隔热罩内的液位与油底壳的液位保持相等,形成一个连通器。
当整车静止发动机转速为0,同时ECU上电的条件下,启动液位测量功能。同时关闭流通阀,此时在隔热罩内得到一个相对封闭的测量环境,并有效降低内部机油和外部机油进行热传递。此时ECU给测量电阻丝一个固定的电流值:处于机油液位以下的电阻丝产生的热量被机油冷却,温度不会升高,而处于液面以上的电阻丝由于自身的加热温度升高,电阻上升。最终会输出一个电压值。液位变化时液面以上的电阻因高温会产生一个不同的电阻值,继而输出一个不同的电压值,因此建立一个电压值与液位的关系:液位不同,电压值不同。因此通过电压值得到一个具体的液位值H1,接着实时测量的液位H1与初始的机油液位值H0做差,得到最终的机油稀释率值。
S302:判断机油稀释率是否大于稀释率限值。
实验证明机油稀释率大于7%时,继续运行发动机会存在拉缸风险,因此,本实施例预先设定稀释率限值,使机油稀释率限值小于7%,如5%,当机油稀释率大于稀释率限值时必须启用降低机油稀释率控制功能。
若不大于稀释率限值,则返回执行S301,继续检测机油稀释率。
若大于稀释率限值,执行S303:判断主油道的机油温度是否小于第一温度限值。
第一温度限值大于柴油的最低挥发温度值并小于机油的最低挥发温度值,如110度。
若小于第一温度限值,执行S304:控制电控旁通阀开启。
若不小于第一温度限值,返回执行S302,判断机油稀释率是否大于稀释率限值。
本实施例公开的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车辆上电后,控制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检测主油道的机油稀释率,当机油稀释率高于限值时,控制机油温度传感器检测主油道的机油温度,当主油道的机油温度过低不足以使机油中混入的柴油挥发时,通过控制电控旁通阀开启,使油底壳的机油通过电控旁通阀流入主油道,由于机油不通过机油冷却器流入主油道,主油道的机油温度升高,使主油道的机油中的柴油挥发,降低机油稀释率。
可以理解的是,主油道中机油加热的时间不能过长,不然会导致机油性能降低,需要在一段时间后关闭电控旁通阀。在此基础上,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401:车辆上电后控制机油稀释检测装置检测机油稀释率。
S402:判断机油稀释率是否大于稀释率限值。
若否,返回执行S401。
若是,执行S403:判断主油道的机油温度是否小于第一温度限值。
若不小于第一温度限值,返回执行S402。
若小于第一温度限值,执行S404:控制电控旁通阀开启。
S405:判断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不小于第一温度限值的时间是否达到第二预设时间。
若达到第二预设时间,控制电控旁通阀关闭。
需要说明的是,当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不小于第一温度限值的时间达到第二预设时间,如60分钟,主油道的机油稀释率足以下降到正常值的范围内,若继续加热将影响机油性能,此时控制电控旁通阀关闭。当检测到主油道的机油稀释率过高,且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不足以使机油中混入的柴油挥发时,在此控制电控旁通阀开启。
进一步,为了保证主油道的机油温度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第一温度限值,使主油道中机油混入的柴油尽快挥发,若只开启电控旁通阀不足以使主油道的机油温度在第一预设值,如5分钟达到第一温度限值,此时,需要控制油底壳内的加热电阻丝通电加热,使主油道的机油温度迅速升高到第一温度限值。在此基础上,请参阅图5,本实施例公开了另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501:车辆上电后控制机油稀释检测装置检测机油稀释率。
S502:判断机油稀释率是否大于稀释率限值。
若否,返回执行S501。
若是,执行S503:判断主油道的机油温度是否小于第一温度限值。
若不小于第一温度限值,返回执行S502。
若小于第一温度限值,执行S504:控制电控旁通阀开启。
S505:在第一预设时间之后,判断主油道的机油温度是否仍小于第一温度限值。
若是,S506:控制设置在油底壳内的加热电阻丝通电加热。
本实施例公开的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在开启电控旁通阀的第一预设时间之后,主油道的机油温度还小于第一温度限值,不足以使主油道中机油混入的柴油挥发使,通过控制油底壳内的加热电阻丝通电加热,辅助电控旁通阀,使主油道的机油温度迅速升高到第一温度限值,使主油道中机油混入的柴油迅速挥发,进而使主油道的机油稀释率迅速回到安全范围内。
加热电阻丝的通电加热过程中,机油的加热时间也不能过长,基于此,请参阅图6,本实施例公开了又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601:车辆上电后控制机油稀释检测装置检测机油稀释率。
S602:判断机油稀释率是否大于稀释率限值。
若否,返回执行S601。
若是,执行S603:判断主油道的机油温度是否小于第一温度限值。
若不小于第一温度限值,返回执行S602。
若小于第一温度限值,执行S604:控制电控旁通阀开启。
S605:在第一预设时间之后,判断主油道的机油温度是否仍小于第一温度限值。
若是,S606:控制设置在油底壳内的加热电阻丝通电加热。
S607:判断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不小于第一温度限值的时间是否达到第二预设时间;
若是,执行S608:控制加热电阻丝停止通电加热,并控制电控旁通阀关闭。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主油道的机油温度过高时,会影响机油性能。因此,在主油道的机油加热过程中,需要实时监测主油道的机油温度,当温度过高时,关闭电控旁通阀,并停止对加热电阻丝的通电加热。基于此,请参阅图7,本实施例公开了又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701:车辆上电后控制机油稀释检测装置检测机油稀释率。
S702:判断机油稀释率是否大于稀释率限值。
若否,返回执行S701。
若是,执行S703:判断主油道的机油温度是否小于第一温度限值。
若不小于第一温度限值,返回执行S702。
若小于第一温度限值,执行S704:控制电控旁通阀开启。
S705:在第一预设时间之后,判断主油道的机油温度是否仍小于第一温度限值。
若是,S706:控制设置在油底壳内的加热电阻丝通电加热。
S707:判断主油道的机油温度是否大于第二温度限值。
若是,S708:控制加热电阻丝停止通电加热。
其中,第二温度限值可以为130度,当主油道的机油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限值时,影响机油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当控制加热电阻丝停止通电加热后第三预设时间之后,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仍大于第二温度限值时,控制电控旁通阀关闭。其中,第三预设时间可以与第一预设时间相同,也可以与第一预设时间不同。
还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哪种使主油道机油温度升高的措施,主油道机油温度不小于第一温度限值的时间不能高于第二预设时间,当达到第二预设时间之后,若加热电阻丝处于通电加热状态时,控制加热电阻丝停止通电加热,并控制电控旁通阀关闭。
基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本实施例对应公开了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装置,请参阅图8,该装置具体包括:
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控制单元801,用于车辆上电后控制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检测机油稀释率;
电控旁通阀开启控制单元802,用于当机油稀释率大于稀释率限值且主油道的机油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限值时,控制电控旁通阀开启,以使油底壳内的机油通过所述电控旁通阀流入主油道,主油道中的机油温度升高,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限值大于柴油的最低挥发温度值并小于机油的最低挥发温度值。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加热电阻丝控制单元,用于在第一预设时间之后,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仍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限值时,控制设置在油底壳内的加热电阻丝通电加热。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电控旁通阀关闭控制单元,用于当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限值的时间达到第二预设时间时,控制所述电控旁通阀关闭。
可选的,所述加热电热丝控制单元,还用于当主油道的机油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限值时,控制所述加热电阻丝停止通电加热;
所述电控旁通阀关闭控制单元,还用于在第三预设时间之后,若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仍大于第二温度限值时控制所述电控旁通阀关闭。
可选的,所述加热电热丝控制单元,还用于当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限值的时间达到第二预设时间时,控制所述加热电阻丝停止通电加热。
本发明公开的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装置,应用于机油稀释率的控制系统,系统中包括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在车辆上电后在ECU的控制下检测机油稀释率,系统中还包括设置在油底壳与主油道之间,并与机油冷却器的进油口和出油口相连通的电控旁通阀。ECU检测到机油稀释率过高,且主油道机油的温度低于第一温度限不足于使机油中的柴油挥发时,控制电控旁通阀开启,使油底壳内的机油通过电控旁通阀流入主油道,由于油底壳内的机油不通过机油冷却器流入主油道,主油道中的机油温度升高,使机油中的柴油挥发,降低了机油稀释率,提高了机油的润滑性能和机油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了柴油机的性能。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子控制单元ECU,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机油温度传感器、以及设置在油底壳与主油道之间,并与机油冷却器的进油口和出油口相连通的电控旁通阀,所述电控旁通阀开启时油底壳内的机油通过所述电控旁通阀流入主油道;
所述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用于在车辆上电后在所述ECU的控制下检测机油稀释率;
所述机油温度传感器,用于在所述ECU的控制下检测主油道的机油温度;
所述ECU,用于接收所述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发送的机油稀释率信息和所述机油温度传感器发送的机油温度信息,并当机油稀释率大于稀释率限值且主油道的机油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限值时,控制所述电控旁通阀开启,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限值大于柴油的最低挥发温度值并小于机油的最低挥发温度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油底壳内的加热电阻丝,用于在所述电控旁通阀处于开启状态的时间达到第一预设时间之后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仍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限值时,在所述ECU的控制下通电加热。
3.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油稀释率的控制系统中的ECU,所述方法包括:
车辆上电后控制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检测机油稀释率;
当机油稀释率大于稀释率限值且主油道的机油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限值时,控制电控旁通阀开启,以使油底壳内的机油通过所述电控旁通阀流入主油道,主油道中的机油温度升高,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限值大于柴油的最低挥发温度值并小于机油的最低挥发温度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电控旁通阀开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一预设时间之后,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仍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限值时,控制设置在油底壳内的加热电阻丝通电加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限值的时间达到第二预设时间时,控制所述电控旁通阀关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设置在油底壳内的加热电阻丝通电加热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主油道的机油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限值时,控制所述加热电阻丝停止通电加热,并在第三预设时间之后,若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仍大于第二温度限值时控制所述电控旁通阀关闭。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设置在油底壳内的加热电阻丝通电加热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限值的时间达到第二预设时间时,控制所述加热电阻丝停止通电加热,并控制所述电控旁通阀关闭。
8.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控制单元,用于车辆上电后控制机油稀释率检测装置检测机油稀释率;
电控旁通阀开启控制单元,用于当机油稀释率大于稀释率限值且主油道的机油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限值时,控制电控旁通阀开启,以使油底壳内的机油通过所述电控旁通阀流入主油道,主油道中的机油温度升高,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限值大于柴油的最低挥发温度值并小于机油的最低挥发温度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加热电阻丝控制单元,用于在第一预设时间之后,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仍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限值时,控制设置在油底壳内的加热电阻丝通电加热。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电控旁通阀关闭控制单元,用于当主油道的机油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限值的时间达到第二预设时间时,控制所述电控旁通阀关闭。
CN201811598030.1A 2018-12-26 2018-12-26 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1096812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98030.1A CN109681288B (zh) 2018-12-26 2018-12-26 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98030.1A CN109681288B (zh) 2018-12-26 2018-12-26 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81288A CN109681288A (zh) 2019-04-26
CN109681288B true CN109681288B (zh) 2020-04-24

Family

ID=66188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98030.1A Active CN109681288B (zh) 2018-12-26 2018-12-26 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812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60815B (zh) * 2020-09-21 2021-12-17 上海理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延迟机油稀释的方法、装置及车辆
CN114352377A (zh) * 2022-01-17 2022-04-15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发动机系统机油稀释率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40056A (ja) * 2003-05-16 2004-12-02 Mitsubishi Motors Corp 内燃機関の潤滑油希釈防止装置
CN101617114A (zh) * 2007-02-19 2009-12-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多种燃料内燃机
CN102084109A (zh) * 2008-12-24 2011-06-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控制装置
CN102216572A (zh) * 2009-02-09 2011-10-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机油稀释抑制装置及方法
CN203717065U (zh) * 2013-12-07 2014-07-16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装置
CN105422209A (zh) * 2014-09-22 2016-03-23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减少柴油发动机的燃油稀释的装置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40056A (ja) * 2003-05-16 2004-12-02 Mitsubishi Motors Corp 内燃機関の潤滑油希釈防止装置
CN101617114A (zh) * 2007-02-19 2009-12-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多种燃料内燃机
CN102084109A (zh) * 2008-12-24 2011-06-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控制装置
CN102216572A (zh) * 2009-02-09 2011-10-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机油稀释抑制装置及方法
CN203717065U (zh) * 2013-12-07 2014-07-16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装置
CN105422209A (zh) * 2014-09-22 2016-03-23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减少柴油发动机的燃油稀释的装置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81288A (zh) 2019-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716943C2 (ru) Способ для определения температуры отработавших газов (варианты)
CN109681288B (zh) 一种机油稀释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JP4122731B2 (ja) 蓄熱装置を備えた内燃機関
EP2957744A1 (en)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for intercooler
CN103867283B (zh) 柴油机智能热管理系统
KR20120019442A (ko) 내연 기관의 배기 가스 영역에 배치된 부품을 모니터링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4005832A (zh) 柴油机电控热管理系统
JP5240397B2 (ja) 燃料性状検出装置の異常検出装置
EP1517029A2 (en) Regeneration control of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
US20150240702A1 (en) Cooling control system for engine
US10190479B2 (en) Cooling system with a coolant pump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4667645A (en) Control device for diesel engine intake air heater and priming fluid injection system
CN203756414U (zh) 一种车辆的冷却液加热系统
CN105143649A (zh) 内燃机中的预测校正
CN104047741A (zh) 用于控制混合动力车辆中的egr系统的方法
CN104110341B (zh)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冷起动的预热系统和方法
CN101429900B (zh) 用于控制柴油发动机的方法和设备
EP2400136A1 (en) Detector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JP2016079935A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制御装置
CN111255542A (zh) 一种检测机油稀释率的装置和方法
CN110566382B (zh) 一种汽车进气加热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4675538A (zh) 用于确定新鲜空气质量流量的方法和测量设备
CN102322365B (zh) 用于操作柴油燃料滤清器加热器的方法
CN203879607U (zh) 柴油机电控热管理系统
CN203809097U (zh) 柴油机智能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