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61536A -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61536A
CN109661536A CN201780051965.5A CN201780051965A CN109661536A CN 109661536 A CN109661536 A CN 109661536A CN 201780051965 A CN201780051965 A CN 201780051965A CN 109661536 A CN109661536 A CN 1096615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sheet
lamella
supporting part
supported
supporte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196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细木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6615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615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88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or other optical sheets in the packag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2/00Systems of light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F21S4/00 - F21S10/00 or F21S19/00, e.g. of modular constru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1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3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73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8Arrangements of plural sources, e.g. multi-colour light sour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照明装置的背光源装置(12)包括:光学片层(15);LED(17),其配置在光学片层(15)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片层支承部(21),其支承光学片层(15)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被支承部(22),其由片层支承部(21)支承;以及抵接部(25),其由被支承部(22)中的抵接于片层支承部(21)的部分构成,将中央侧部分(25a)与端侧部分(25b)连接而成,至少中央侧部分(25a)以从端侧部分(25b)在第一方向上朝向一端侧的方式沿相对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斜方向延伸,与第二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θ1)大于端侧部分(25b)。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例,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构造。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长方形的显示画面的液晶面板、长方形的光学片层和背光源,使多个销(pin)卡合于在光学片层的周缘部形成的多个孔而悬挂支承光学片层,多个孔包括在光学片层的长边及短边的周缘部并排设置的多个长边侧孔及短边侧孔,长边侧孔包括:定位孔,其具有长边平行方向的尺寸与销的直径大致相同的定位部;以及多个支承孔,其与长边平行方向的尺寸大于销的直径,且具有与长边平行的缘部,短边侧孔包括:定位孔,其具有与短边平行方向的尺寸与销的直径大致相同的定位部;以及多个支承孔,其与短边平行方向的尺寸大于销的直径,且具有与短边平行的缘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395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目的在于满足横置/纵置两种规格。但是,光学片层为始终以由销支承的部位为起点热膨胀的构造,因此必须对应于伴随热膨胀的伸长尺寸而将框缘设计得较宽,难以实现窄框缘化。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窄框缘化。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包括:光学片层,其具有与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平行的面,对光赋予光学作用;光源,其配置于所述光学片层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片层支承部,其支承所述光学片层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被支承部,其设置在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另一端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靠近端部,由所述片层支承部支承;以及抵接部,其由所述被支承部的与所述片层支承部抵接的部分构成,使分别位于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央侧和端侧的中央侧部分与端侧部分连接,至少所述中央侧部分以从所述端侧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所述一端侧的方式,沿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的斜方向延伸,与所述第二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端侧部分。
根据这种构造,从配置于光学片层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光源发出的光向光学片层中的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平行的面照射,由光学片层赋予光学作用。光学片层在第一方向上由与抵接部抵接的片层支承部支承,该抵接部设置于被支承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且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位于端部附近。光学片层在温度环境高温化时,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热膨胀,与之相伴,片层支承部从与抵接部的端侧部分抵接的状态朝向与中央侧部分抵接的状态相对位移。详细来说,首先,在相对较低的温度环境下,片层支承部抵接于光学片层的被支承部的抵接部的端侧部分。该端侧部分与第二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小于中央侧部分,若伴随温度环境的高温化而光学片层热膨胀,则片层支承部与端侧部分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以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在第一方向上与另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
伴随光学片层的热膨胀而与片层支承部抵接的抵接对象从抵接部的端侧部分向中央侧部分变化。该中央侧部分以从端侧部分在第一方向上朝向一端侧的方式沿相对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斜方向延伸,与第二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大于端侧部分,因此若伴随进一步的温度环境的高温化而光学片层热膨胀,则片层支承部与中央侧部分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以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在第一方向上与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由此,能够避免伴随热膨胀而在光学片层上产生起皱、挠曲等变形。
如上所述,在光学片层在第一方向上热膨胀时,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各自伸长,因此与构成为假设光学片层在第一方向上热膨胀时仅一端侧伸长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至少一端侧的框缘宽度。由此,适合于实现窄框缘化。若按照这种方式实现窄框缘化,则存在来自光源的光容易发生不射入光学片层的面而直接射出的漏光的倾向。在这一点上,由于在相对较低的温度环境下,片层支承部与抵接部中的端侧部分抵接,光学片层在热膨胀时以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因此即使实现窄框缘化也不易发生来自配置于光学片层的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光源的光不射入光学片层的面而漏出的情况。也就是说,能够同时实现窄框缘化和漏光抑制。
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优选下述构造。
(1)所述抵接部形成为,所述中央侧部分与所述第二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的正切值,与从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央位置到所述被支承部的距离相对于所述光学片层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相等。采用这种方式,若在片层支承部与中央侧部分抵接的状态下光学片层的热膨胀发展,则片层支承部与中央侧部分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仅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以在第一方向上与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能够避免一端侧以与另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
(2)所述抵接部形成为,所述端侧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采用这种方式,若在片层支承部与端侧部分抵接的状态下光学片层的热膨胀发展,则片层支承部与端侧部分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仅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以在第一方向上与另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而避免另一端侧以与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
(3)设有中央侧被支承部,其设置在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另一端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央位置;以及中央侧片层支承部,其支承所述中央侧被支承部,在所述中央侧被支承部设有开口部,该开口部贯通所述中央侧片层支承部且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中央侧片层支承部。采用这种方式,光学片层在第一方向上由中央侧片层支承部支承,该中央侧片层支承部配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且在第二方向的中央位置,并穿过在中央侧被支承部设置的开口部。若光学片层热膨胀,则中央侧被支承部相对于中央侧片层支承部仅沿第一方向相对位移。由于在该中央侧被支承部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中央侧片层支承部的开口部,因此能够容许上述中央侧被支承部的相对位移。
(4)具有片层承受部,其相对于所述片层支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将所述光学片层夹在二者之间而配置在相反侧,能够承受所述光学片层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在相对较低的温度环境下与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一端侧之间隔开间隔,但在相对较高的温度环境下与所述光学片层中的所述一端侧抵接。采用这种方式,若光学片层热膨胀,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以在第一方向上与另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则一端侧由片层承受部承受,从而限制一端侧的进一步伸长,并实现光学片层在第一方向上的支承。若从该状态光学片层进一步热膨胀,则光学片层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以在第一方向上与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按照这种方式,光学片层在第一方向上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双方由片层承受部及片层支承部支承,因此能够使光学片层的支承更加稳定。
(5)具有以沿所述光学片层的外周缘延伸的方式形成为框状的框状部件,所述片层支承部及所述片层承受部设置于所述框状部件。采用这种方式,由于片层支承部及片层承受部设置于同一框状部件,因此能够以高位置精度确定片层支承部与片层承受部的位置关系,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
(6)所述抵接部以隔着所述片层支承部并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有一对。采用这种方式,片层支承部由彼此相对的一对抵接部夹入且与该抵接部抵接,因此能够伴随光学片层的热膨胀而顺滑地引导被支承部相对于片层支承部相对位移的动作。
(7)所述被支承部形成为从所述光学片层的外缘局部突出的突片状。采用这种方式,无需使光学片层整体大型化,因此能够实现光学片层的材料成本的减少。
(8)具有:中央侧被支承部,其设置在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另一端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央位置;以及中央侧片层支承部,其支承所述中央侧被支承部,所述被支承部从所述光学片层中的外缘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中央侧被支承部朝向同一侧突出。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利用中央侧被支承部的配置空间配置被支承部。因此,与假设被支承部从光学片层的外缘沿第二方向突出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第二方向上使光学片层小型化。
(9)具有:第二片层支承部,其支承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一端侧;第二被支承部,其设置于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一端侧,由所述第二片层支承部支承;第二抵接部,其由所述第二被支承部的与所述第二片层支承部抵接的部分构成,使分别位于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央侧和端侧的第二中央侧部分与第二端侧部分连接,至少所述第二端侧部分以从所述第二中央侧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与所述另一端侧相反侧的方式沿所述斜方向延伸,与所述第二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二中央侧部分。采用这种方式,光学片层在温度环境高温化时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热膨胀,与之相伴,第二片层支承部从与第二抵接部的第二端侧部分抵接的状态向与第二中央侧部分抵接的状态相对位移。详细来说,首先,在相对较低的温度环境下,第二片层支承部与光学片层的第二被支承部的第二抵接部的第二端侧部分抵接。该第二端侧部分以从第二中央侧部分在第一方向上朝向与另一端侧相反侧的方式沿斜方向延伸,与第二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中央侧部分,因此,若伴随温度环境的高温化而光学片层热膨胀,则第二片层支承部与第二端侧部分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以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在第一方向上与另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伴随光学片层的热膨胀而与第二片层支承部抵接的抵接对象从第二抵接部的第二端侧部分向第二中央侧部分变化。该第二中央侧部分与第二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二端侧部分,因此若伴随温度环境的进一步高温化而光学片层热膨胀,则第二片层支承部与第二中央侧部分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以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在第一方向上与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由此,避免伴随热膨胀而在光学片层上产生起皱、挠曲等变形。如上所述,由于在在第一方向上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双方由第二片层支承部及片层支承部支承,因此光学片层的支承更加稳定。
(10)所述第二抵接部形成为,所述第二端侧部分与所述第二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的正切值,与从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央位置到所述第二被支承部的距离相对于所述光学片层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相等。采用这种方式,若在第二片层支承部抵接于第二端侧部分的状态下光学片层的热膨胀发展,则第二片层支承部与第二端侧部分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仅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以在第一方向上与另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而避免另一端侧以与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
(11)所述第二抵接部以所述第二中央侧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采用这种方式,若在第二片层支承部与第二中央侧部分抵接的状态下光学片层的热膨胀发展,则第二片层支承部与第二中央侧部分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仅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以在第一方向上与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而避免一端侧以与另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
(12)在所述第二被支承部上,供所述第二片层支承部穿过的开口部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与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另一端侧相反侧的开放方式形成。采用这种方式,与假设开口部形成为贯通第二被支承部的孔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二被支承部小型化,以此适合于实现进一步的窄框缘化上。
接下来,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以上所述的照明装置和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利用从所述照明装置照射的光显示图像。根据这种构造的显示装置,能够实现照明装置的窄框缘化并使外观美观。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窄框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视信号接收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电视信号接收装置具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构成液晶显示装置具有的背光源装置的底盘、LED基板及导光板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将液晶显示装置沿短边方向剖切的截面构成的剖视图。
图5是最低温度环境下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6是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7是框架的俯视图。
图8是第一常温环境中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9是第二常温环境中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10是最高温度环境下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最低温度环境下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12是第一常温环境中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13是第二常温环境中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14是最高温度环境下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最低温度环境下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16是第一常温环境中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17是第二常温环境中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18是最高温度环境下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最高温度环境下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最低温度环境下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最低温度环境下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根据图1至10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背光源装置12及使用该背光源装置12的液晶显示装置10。并且,各图局部示出的X轴、Y轴及Z轴,以各轴方向为各附图中示出的方向的方式绘制。其中,Y轴方向与铅直方向(第一方向)大致一致,X轴方向与水平方向(第二方向)大致一致。另外,只要没有特别声明,关于上下的记载以铅直方向(从图5到图10等)为基准。另外,将图4所示的上侧记为表侧,将该图下侧设为背侧,并且,将该图左侧设为铅直方向的下侧,将该图右侧设为铅直方向的上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信号接收装置10TV包括液晶显示装置10、将该液晶显示装置10以夹在之间的方式收容的表背两个机壳10Ca、10Cb、电源10P、接收电视信号的无线电(信号接收部)10T和机架10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作为整体形成为横长(长条)的方形状(矩形状),以纵置状态收容。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和向液晶面板11供给用于进行显示的光的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该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由框状的遮光板13等一体保持。
接下来,依次对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及背光源装置12进行说明。其中,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形成为俯视观察时的横长方形状,其构成为,一对玻璃基板以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贴合,且在两玻璃基板间封入含有作为伴随电场施加而光学特性变化的物质的液晶分子的液晶层(未图示)。在一个玻璃基板(阵列基板、有源矩阵基板)的内表面侧设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布线和栅极布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配置在由源极布线和栅极布线包围的方形区域中且与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以及以矩阵状平面配置的配向膜等。在另一玻璃基板(对向基板、CF基板)的内表面侧设有将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以规定排列而以矩阵状平面配置的滤色器,以及配置在各着色部之间形成为格子状的遮光层(黑色矩阵)、与像素电极相对的隔垫状的对向电极、配向膜等。并且,在两玻璃基板的外表面侧分别配置有偏光板。另外,液晶面板11中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且厚度方向Z轴方向一致。
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2包括:形成为大致箱型的底盘14,其具有朝向表侧(液晶面板11侧、出光侧)的外部开口的光射出部14b;多个光学片层15,其以覆盖底盘14的光射出部14b的方式配置;以及框架(框状部件)16,其从背侧承受光学片层15。此外,在底盘14内配置有:作为光源的LED17、安装有LED17的LED基板18、对来自LED17的光进行导光而向光学片层15(液晶面板11)引导的导光板19、以及层叠配置在导光板19背侧的反射片层(反射部件)20。并且,该背光源装置12在其长边侧的一对端部中的一个(铅直方向的下侧)端部配置有LED基板18,安装于该LED基板18的各LED17偏向液晶面板11中的长边侧的一端部附近。按照上述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为LED17的光相对于导光板19仅从一侧射入的单侧入光型的侧光型(side light type)。也就是说,LED17相对于光学片层15配置在Y轴方向(第一方向、铅直方向)的一端侧(下端侧)。接下来,对背光源装置12的各构成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底盘14为金属制,如图2及图3所示,由与液晶面板11同样地形成为横长方形的底部14a和分别从底部14a各边的外端立起的侧部14c构成,作为整体形成为朝向表侧开口的较浅的大致箱型。底盘14(底部14a)其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水平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铅直方向)一致。另外,侧部14c上能够固定框架16及遮光板13。
如图2所示,光学片层15与液晶面板11及底盘14同样地形成为俯视观察时的横长方形,具有与相互正交的X轴方向(水平方向、第二方向)及Y轴方向(铅直方向、第一方向)平行的面。光学片层15以覆盖底盘14的光射出部14b且夹设在液晶面板11与导光板19之间的方式配置。即,可以说光学片层15相对于LED17配置在出光路径的出口侧。光学片层15是对从LED17发出的光赋予规定的光学作用并发挥使其向液晶面板11侧射出的光学功能的部件(光学部件)。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片层15由以下三层构成,即:对从LED17发出的光赋予各向同性聚光作用的微透镜片层15a;对光赋予各向异性聚光作用的棱镜片层15b;以及对光进行偏光反射的反射型偏光片层15c。如图4所示,光学片层15从背侧起将微透镜片层15a、棱镜片层15b及反射型偏光片层15c依次相互层叠,将它们的外周缘相对于后述的框架16载置于其表侧。也就是说,构成光学片层15的微透镜片层15a、棱镜片层15b及反射型偏光片层15c相对于导光板19向表侧、即光射出侧隔开与框架16(详细来说是后述的框状部16a)相应的间隔形成为对置状。
微透镜片层15a构成为,在基材的板面上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排列配置有大量微透镜,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各向同性地对透过光赋予聚光作用。棱镜片层15b构成为,在基材的板面上,沿Y轴方向或X轴方向排列配置有大量沿X轴方向或Y轴方向延伸的棱镜,选择性地仅在棱镜的排列方向上对透过光赋予聚光作用。反射型偏光片层15c由对光进行偏光反射的反射型偏光膜和将反射型偏光膜从表背夹入的一对扩散膜构成,通过使透过光含有的p波透过并使s波向背侧反射,对原本由液晶面板11的偏光板吸收的s波再利用,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来说是亮度)。
框架16如图2所示,具有沿导光板19及光学片层15的外周缘延伸的横长的框状部(框缘状部、框状支承部)16a,利用该框状部16a在大致全周范围内从表侧按压导光板19的外周缘。框架16的框状部16a夹设在光学片层15与导光板19之间,且从背侧承受光学片层15的外周缘,由此,在光学片层15与导光板19之间保持为隔开与框状部16a相应的间隔。另外,在框架16的框状部16a中的背侧(导光板19侧)的面上,设有由例如薄龙(注册商标)等构成的缓冲材料16b。缓冲材料16b以在框状部16a的全周范围内延伸的方式形成为框状。
如图3及图4所示,LED17为表面安装在LED基板18上且其发光面17a朝向与LED基板18侧相反侧的所谓的顶面发光型。LED17通过使LED芯片为发出例如蓝色光的单色发光构件且在封固材料中分散配合萤光体(黄色萤光体、绿色萤光体、红色萤光体等)而作为整体发出白色光。
如图3及图4所示,LED基板18形成沿底盘14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板状,以安装有LED17的安装面18a形成与导光板19的端面对置状的方式配置在底盘14内。LED基板18以LED17的安装面18a的相反侧的板面与底盘14中的铅直方向下侧的侧部14c的内表面接触的方式安装于底盘14。在LED基板18的LED17的安装面18a上,将用于向LED17供电的布线图案(未图示)进行图案化,且多个LED17以沿X轴方向隔开间隔排列的方式安装。
导光板19由大致透明且折射率远高于空气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PMMA等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等)构成。如图2及图4所示,导光板19以使其板面与液晶面板11及光学片层15的板面平行的姿态,且以配置在液晶面板11及光学片层15正下方位置的方式收容在底盘14内。如图3所示,导光板19形成为厚度大于光学片层15的板状且形成为俯视观察时的横长方形,外周端面由相互正交的各为一对的短边侧端面和长边侧端面构成。导光板19使其外周端面中的位于铅直方向下侧的长边侧端面形成为与LED17对置,设为LED17的光直接射入的入光端面(光源对向端面)19a,而其余三个端面(另一长边侧端面及一对短边侧端面)不与LED17相对,分别设为LED17的光不直接射入的非入光端面(光源非对向端面)19d。导光板19将表背一对板面中朝向表侧(液晶面板11侧、光学片层15侧)的板面,设为使光朝向液晶面板11及光学片层15射出的出光板面19b,将朝向背侧的板面设为与出光板面19b相反侧的出光反侧板面19c。根据这种构造,导光板19具有将来自LED17的沿Y轴方向发出的光从入光端面19a导入,并使该光在内部传播后沿Z轴方向立起而从出光板面19b朝向光学片层15侧(表侧、光射出侧)射出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中,作为一起对透过光赋予光学作用的光学部件的光学片层15及导光板19,如图3及图5所示,中央侧部分为使光有效射出的有效出光区域EA,而包围有效出光区域EA的框缘状的外周端侧部分为无法使光有效射出的非有效出光区域NEA。该有效出光区域EA与非有效出光区域NEA的边界位置与框架16中的框状部16a的内周缘大致一致,并且,在液晶面板11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与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域的边界位置大致一致。并且,在图5、图8至图10中,将有效出光区域EA与非有效出光区域NEA的边界位置以单点划线示出。
如图4所示,反射片层20以其板面与导光板19等的板面平行,且覆盖导光板19的出光反侧板面19c的方式配置。反射片层20的光反射性优异,且能够使从导光板19的出光反侧板面19c漏出的光高效地朝向表侧(出光板面19b)立起。反射片层20具有比导光板19大一圈的外形,以其位于铅直方向下侧的长边侧的端部相对于入光端面19a向LED17侧突出的方式配置。
此外,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具有容许光学片层15的热膨胀或热收缩且将光学片层15沿铅直方向(Y轴方向、第一方向)支承(悬挂)的片层支承构造(另一端侧片层支承构造、上端侧片层支承构造、第一片层支承构造、片层悬挂构造)。片层支承构造包括:片层支承部(另一端侧片层支承部、上端侧片层支承部、第一片层支承部)21,其在光学片层15的铅直方向上支承上端侧(另一端侧、与LED17侧相反的相反侧);以及被支承部(另一端侧被支承部、上端侧被支承部、第一被支承部)22,其设置于光学片层15在铅直方向的上端部,具有供片层支承部21穿过的开口部(另一端侧开口部、上端侧开口部、第一开口部)23,穿过开口部23的片层支承部21支承。
如图4及图7所示,片层支承部21一体地设置于框架16。详细来说,片层支承部21设置于框架16的框状部16a的铅直方向上侧的长边部,相对于该长边部中的水平方向(第二方向)的中央位置配置在端部附近。片层支承部21在框状部16a的上侧的长边部上相对于水平方向的中央位置对称的位置设有一对。片层支承部21形成为俯视观察时的圆形的棒状(圆柱状),以从框状部16a朝向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与此相对,如图6所示,被支承部22形成为从光学片层15的外周缘在铅直方向的上缘局部地向上突出的突片状,具体来说,形成为例如俯视观察时的横长方形。根据这种构造,与例如通过使光学片层在全长范围内沿铅直方向向上延伸而形成被支承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光学片层15的材料成本的降低。被支承部22在光学片层15的上端侧(另一端侧)且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配置于端部附近。被支承部22在光学片层15的上端侧且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对称的位置设有一对。被支承部22的开口部23形成为沿厚度方向(Z轴方向)贯通的孔状。因此,被支承部22的外形尺寸大于开口部23的外形尺寸。
并且,在被支承部22的开口部23的开口缘部,如图5所示设有抵接部25,该抵接部25伴随光学片层15的热膨胀而沿相对于片层支承部21的相对位移方向延伸,与片层支承部21抵接。抵接部25使分别位于光学片层15中的水平方向上的中央侧和端侧的中央侧部分25a与端侧部分25b连接。端侧部分25b形成为沿水平方向大致笔直地延伸。因此,端侧部分25b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为0度。中央侧部分25a以从端侧部分25b的边界位置在铅直方向上朝向下端侧(一端侧、LED17侧)延伸的方式,沿相对于铅直方向及水平方向的斜方向延伸。中央侧部分25a与水平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大于端侧部分25b。另外,抵接部25以隔着片层支承部21并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有一对。也就是说,开口部23的开口宽度与片层支承部21的外形尺寸(直径尺寸)大致相等。
若光学片层15热膨胀而沿其平面伸长,则与之相伴,片层支承部21从与抵接部25中的端侧部分25b抵接的状态向与中央侧部分25a抵接的状态相对位移。详细来说,在片层支承部21抵接于端侧部分25b的状态下,若光学片层15的热膨胀发展,则片层支承部21与沿水平方向延伸而在铅直方向上位置不变的端侧部分25b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15仅铅直方向上的下端侧在铅直方向上与上端侧远离即向下伸长,而避免上端侧远离下端侧即向上伸长(参照图5及图8)。并且,在片层支承部21与中央侧部分25a抵接的状态下,若光学片层15的热膨胀发展,则片层支承部21与沿斜方向延伸且朝向与端侧部分25b侧相反侧在铅直方向上向下(向一端侧)改变位置的中央侧部分25a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15的铅直方向的上端侧在铅直方向上与下端侧远离即向上伸长(参照图9及图10)。在该期间内,片层支承部21由彼此相对的一对抵接部25夹入并与该抵接部25抵接,因此与光学片层15的热膨胀相伴,被支承部22相对于片层支承部21相对位移的动作被顺滑地引导。通过以上方式,能够避免伴随热膨胀而在光学片层15上产生起皱、挠曲等变形,并且光学片层15在铅直方向上热膨胀时,上端侧和下端侧分别伸长。因此,与假设构成为光学片层在铅直方向上热膨胀时仅下端侧伸长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至少一端侧的框缘宽度。由此,适合于实现窄框缘化。若按照这种方式实现窄框缘化,则存在容易产生来自LED17的光不射入光学片层15的面而直接射出的漏光的倾向。在这一点上,在相对较低的温度环境下片层支承部21与抵接部25中的端侧部分25b抵接,光学片层15在热膨胀时以铅直方向的下端侧与上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因此即使实现窄框缘化,也不易发生来自配置于光学片层15的铅直方向下端侧的LED17的光不射入光学片层15的面而漏出的情况。也就是说,能够同时实现窄框缘化和漏光抑制。
如图5所示抵接部25形成为,中央侧部分25a与水平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的正切值,与从光学片层15的水平方向的中央位置到被支承部22的距离相对于光学片层15在铅直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中央侧部分25a形成为,在将中央侧部分25a相对于水平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设为θ1,将从光学片层15的水平方向的中央位置到被支承部22的距离设为D1,将光学片层15在铅直方向上的尺寸设为V1时,“tanθ1=V1/D1”成立。根据这种构造,在片层支承部21与中央侧部分25b抵接的状态下,与中央侧部分25b滑动接触的片层支承部21伴随光学片层15的热膨胀发展而沿铅直方向及水平方向分别相对位移的位移量,与被支承部22伴随光学片层15的热膨胀而沿铅直方向及水平方向分别位移的位移量大致一致。因此,光学片层15能够仅使铅直方向的上端侧在铅直方向上与下端侧远离即向上伸长,而避免下端侧与上端侧远离即向下伸长。
并且,如图5所示该背光源装置12具有能够承受光学片层15的铅直方向的下端侧(相对于片层支承部21在铅直方向上将光学片层15夹在二者之间的相反侧)的片层承受部24。片层承受部24在相对较低的温度环境(最低温度环境)中,与光学片层15在铅直方向上的下端部之间隔开间隔C1,在相对较高的温度环境(第二常温环境)中,与热膨胀了的光学片层15在铅直方向上的下端部抵接(参照图9)。根据这种构造,若光学片层15热膨胀,铅直方向的下端侧在铅直方向上与上端侧远离即向下伸长,则下端侧由片层承受部24承受,由此能够限制下端侧的进一步伸长,并实现光学片层15在延长方向上的支承。若光学片层15从该状态进一步热膨胀,则光学片层15在铅直方向上的上端侧在铅直方向上与下端侧远离即向上伸长。按照这种方式,光学片层15在铅直方向上在上端侧和下端侧双方由片层支承部21及片层承受部24支承,因此能够使光学片层15的支承更加稳定,并能够辅助向上伸长。
如图4及图7所示,片层承受部24与前述的片层支承部21一起一体地设置于框架16。按照上述方式,片层支承部21及片层承受部24设置于同一框架16,因此能够以高位置精度确定片层支承部21与片层承受部24的位置关系,并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
如图7所示,片层承受部24设置于框架16的框状部16a中的至少铅直方向下侧的长边部。更详细来说,片层承受部24在框状部16a的铅直方向下侧的长边部的基础上,延长至一对短边部及上侧的长边部,作为整体形成为在框状部16a的全周范围内延伸的框状。片层承受部24以配置在框状部16a的外周缘部并从框状部16a朝向表侧突出的方式设置,能够由其突出顶端部从背侧承受液晶面板11的外周缘部(参照图4)。按照这种方式,在形成为框状的片层承受部24中,铅直方向的下侧部分形成为相对于光学片层15在铅直方向的下端部对置,如图6所示,在相对较低的温度环境(后述的最低温度环境或第一常温环境)中,与光学片层15的下端部之间隔开间隔C1,而在相对较高的温度环境(后述的第二常温环境或最高温度环境)中,与光学片层15的下端部抵接(参照图9)。并且,在形成为框状的片层承受部24中,配置在水平方向(X轴方向、第二方向)两侧的一对侧部,在相对较低的温度环境下,与光学片层15的沿铅直方向的一对侧端部之间隔开间隔,而在相对较高的温度环境(后述的最高温度环境)中,与光学片层15的各侧端部抵接(参照图10)。
接下来,对详细的尺寸设计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片层承受部24在设想的最低温度环境下,与光学片层15的下端部之间隔开的间隔C1,小于光学片层15在最低温度环境和设想的最高温度环境之间的铅直方向上的尺寸差。所谓该“尺寸差”,是图5所示的最低温度环境下的光学片层15的短边尺寸V1,与图10所示的最高温度环境下的光学片层15的短边尺寸V2的差(V2-V1)。与此相对,在被支承部22上,开口部23在铅直方向上的尺寸V3等于间隔C1与尺寸差(V2-V1)的差,其中,该间隔C1是在设想的最低温度环境下,光学片层15的下端部与片层承受部24之间隔开的间隔,该尺寸差(V2-V1)是光学片层15在最低温度环境与最高温度环境之间的沿铅直方向的尺寸差。也就是说,关于尺寸V3,“V3=(V2-V1)-C1”成立。换言之,开口部23在铅直方向上的尺寸V3与间隔C1的和等于尺寸差(V2-V1),其中,该间隔C1是在最低温度环境下,光学片层15的下端部与片层承受部24之间隔开的间隔,该尺寸差(V2-V1)是光学片层15在最低温度环境与最高温度环境之间沿铅直方向的尺寸差。根据这种构造,在从最低温度环境达到最高温度环境的期间,容许热膨胀的光学片层15的上端侧和下端侧分别沿铅直方向伸长,因此更加不易由于热膨胀而使光学片层15产生起皱、挠曲等变形。而且,被支承部22在铅直方向上的开口部23的形成范围为最小限即可,因此能够实现被支承部22小型化,以此适合于实现进一步的窄框缘化。
如图5所示,在光学片层15及框架16上,分别沿水平方向在中央位置设有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及中央侧被支承部27。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设置于框架16的框状部16a在铅直方向的上侧长边部,且配置在该长边部的水平方向的中央位置。因此,从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到各片层支承部21的距离大致相等。中央侧被支承部27在光学片层15的外周缘上,形成为从铅直方向的上缘局部向上即朝向与各被支承部22相同的方向突出的突片状。根据这种构造,能够利用中央侧被支承部27的配置空间配置各被支承部22。因此,与假设被支承部从光学片层15的外缘沿水平方向突出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光学片层15在水平方向上小型化。中央侧被支承部27形成为具体来说例如俯视观察时的横长方形。中央侧被支承部27在光学片层15的上端侧配置的水平方向的中央位置。因此,从中央侧被支承部27到各被支承部22的距离大致相等。在中央侧被支承部27,供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穿过的中央侧开口部(开口部)28形成为沿厚度方向贯通中央侧被支承部27的孔状。该中央侧开口部28沿铅直方向大致笔直延伸,铅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根据这种构造,光学片层15的上端侧在铅直方向上由穿过在中央侧被支承部27设置的开口部28的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支承。若光学片层15热膨胀,则由于中央侧被支承部27配置于水平方向的中央位置,因此相对于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仅沿铅直方向相对位移。在该中央侧被支承部27设置的中央侧开口部28沿铅直方向延伸,且铅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因此能够容许上述中央侧被支承部27的相对位移。另外,中央侧开口部28的开口缘部的沿铅直方向延伸的一对部分,以在水平方向上从两侧将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夹入的方式配置,且与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抵接,因此能够顺滑地引导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与中央侧被支承部27沿铅直方向的相对位移动作。
本实施方式为以上构造,接下来对其作用进行说明。若将上述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源接通,则液晶面板11的驱动由未图示的控制电路控制,且来自未图示的LED驱动电路的驱动电力被向LED基板18的各LED17供给而控制其驱动。如图4所示,来自各LED17的光被导光板19导光而经由光学片层15向液晶面板11照射,由此在液晶面板11上显示规定的图像。
然而,伴随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使用,若使各LED17点亮,则存在各LED17发热,且在背光源装置12的背侧配置的各种基板类发热,此外外部的环境温度(若在屋内使用则为室温,若在屋外使用则为大气温度)高温化的情况。按照这种方式,若温度环境高温化,则液晶显示装置10的构成部件发生热膨胀,特别是作为大型且薄型的光学部件的光学片层15,伴随热膨胀的伸长量容易变大,存在容易产生伴随伸长的起皱、挠曲等变形、光学性能容易劣化的倾向。鉴于这种状况,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容许光学片层15的热膨胀并沿铅直方向支承光学片层15的片层支承构造等,以下对其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外部环境温度的“常温”设为例如25℃,将“低温”设为例如0℃,将“高温”设为例如50℃。因此,外部的环境温度为低温时而背光源装置12未点亮的状态为设想的最低温度环境,而外部的环境温度为高温时背光源装置12以最大亮度点亮的状态为设想的最高温度环境。另一方面,将外部的环境温度为常温时而背光源装置12未点亮的状态设为第一常温环境,将外部的环境温度为常温时而背光源装置12以最大亮度点亮的状态设为第二常温环境。可以说,该第一常温环境及第二常温环境是通常的(一般的)使用状况且设想长时间使用,相比于第一常温环境接近最低温度环境的温度环境、相比于第二常温环境接近最高温度环境的温度环境,设想非通常使用状况的暂时使用。图5表示最低温度环境,图8表示第一常温环境,图9表示第二常温环境,图10表示最高温度环境。
首先,若在最低温度环境下开始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使用,使背光源装置12点亮,则由于来自LED17等的发热,液晶显示装置10的内部温度上升,因此光学片层15热膨胀。此外,即使在最低温度环境下未使用液晶显示装置10,若外部的环境温度从0℃上升,则液晶显示装置10的内部温度也会上升,光学片层15产生热膨胀。无论哪种情况,若光学片层15从最低温度环境热膨胀,则均从如图5所示的状态,以由各片层支承部21及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支承的各被支承部22及中央侧被支承部27(上端侧)为起点,光学片层15在铅直方向上的下端部向下伸长而向片层承受部24接近,且以中央侧被支承部27为起点,光学片层15的水平方向上的两侧端部横向伸长。按照上述方式,光学片层15不在铅直方向上向上伸长而仅在铅直方向上向下伸长的理由为,在各被支承部22设置的各抵接部25的端侧部分25b沿水平方向延伸而在垂直方向上位置不变,且各被支承部22以各片层支承部21与该端侧部分25b滑动接触的方式相对位移。与此相伴,在光学片层15的下端部与片层承受部24之间隔开的间隔C1逐渐变窄。
若在最低温度环境下未使用液晶显示装置10,而外部的环境温度高温化达到常温(25℃),则变为第一常温环境。在该第一常温环境下,如图8所示,各片层支承部21位于各抵接部25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端侧部分25b的中途。另一方面,在光学片层15的铅直方向的下端部与片层承受部24之间,隔开比最低温度环境下的间隔C1小的间隔C2,下端部与片层承受部24仍不接触。若在第一常温环境下例如开始使用液晶显示装置10,使背光源装置12以最大亮度点亮,则达到第二常温环境。若从该第一常温环境变为第二常温环境,则如图9所示,各片层支承部21到达各抵接部25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端侧部分25b与沿斜方向延伸的中央侧部分25a的边界位置。另一方面,光学片层15的铅直方向的下端部与片层承受部24抵接。此时,光学片层15的铅直方向的下端部由片层承受部24承受,因此,限制在铅直方向上进一步向下伸长。按照上述方式,在相比于最高温度环境为低温的第二常温环境下,光学片层15的下端部与片层承受部24抵接的理由为,在最低温度环境下光学片层15的下端部与片层承受部24之间隔开的间隔C1,小于光学片层15的在最低温度环境与最高温度环境之间的铅直方向上的尺寸差(V2-V1)。按照上述方式,在设想长时间使用的从第一常温环境到第二常温环境期间,光学片层15的铅直方向的下端部基本上不会被片层承受部24承受。因此,伴随光学片层15与片层承受部24干涉而可能产生的问题(异常声音等)在通常的使用状况下基本上不会发生。
若在第二常温环境下保持将背光源装置12以最大亮度点亮的状态且外部的环境温度高温化达到高温(50℃),则变为最高温度环境。详细来说,若从第二常温环境伴随高温化而光学片层15进一步热膨胀,则片层支承部21与中央侧部分25a滑动接触,朝向中央侧部分25a中与端侧部分25b侧相反侧的端部相对位移。该中央侧部分25a构成为,沿相对于铅直方向及水平方向的斜方向延伸,朝向与端侧部分25b侧相反侧而在铅直方向上向下改变位置,因此片层支承部21与该中央侧部分25a滑动接触,光学片层15的铅直方向的上端侧在铅直方向上向上伸长。特别是,形成为,中央侧部分25a相对于水平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θ1的正切值,与从光学片层15的水平方向的中央位置到被支承部22的距离D1相对于光学片层15在铅直方向上的尺寸V1的比值相等,因此,在片层支承部21与中央侧部分25b抵接的状态下,与中央侧部分25b滑动接触的片层支承部21伴随光学片层15的热膨胀发展而沿铅直方向及水平方向分别相对位移的位移量,与被支承部22伴随光学片层15的热膨胀而沿铅直方向及水平方向分别位移的位移量大致一致。由此,光学片层15不在铅直方向上向下伸长而仅在铅直方向上向上伸长。此时,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在中央侧被支承部27的中央侧开口部28内沿铅直方向向下相对位移。并且,光学片层15如前所述,下端部由片层承受部24承受,从而限制铅直方向上的向下伸长。
按照上述方式,在从第二常温环境达到图10所示的最高温度环境的期间,容许光学片层15的上端部向上伸长,从而避免伴随热膨胀而在光学片层15上产生起皱、挠曲等变形。若从第二常温环境达到最高温度环境,则如图10所示,光学片层15在铅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伸长至设想范围的最大限,各片层支承部21及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到达各被支承部22及中央侧被支承部27中的各开口部23及中央侧开口部28的铅直方向上的下端位置,并且,光学片层15的水平方向上的一对侧端部与片层承受部24的一对侧部抵接。按照这种方式,在最高温度环境下,各片层支承部21及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到达各被支承部22及中央侧被支承部27的各开口部23及中央侧开口部28的铅直方向上的下端位置的理由为,各被支承部22及中央侧被支承部27的各开口部23及中央侧开口部28在铅直方向上的尺寸V3等于间隔C1与的尺寸差(V2-V1)的差,该间隔C1为在最低温度环境下光学片层15的下端部与片层承受部24之间隔开的间隔,该的尺寸差(V2-V1)为光学片层15的最低温度环境与最高温度环境之间的铅直方向上的尺寸差。并且,在光学片层15热收缩时,各片层支承部21及各被支承部22与上述方向相反地相对位移,同样地,光学片层15不易产生起皱、挠曲等变形。
如以上说明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包括:光学片层15,其具有与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平行的面,对光赋予光学作用;LED(光源)17,其配置于光学片层15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片层支承部21,支承配置在光学片层15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被支承部22,其设置在光学片层15的另一端侧且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位于端部附近,由片层支承部21支承;以及抵接部25,其由被支承部22的与片层支承部21抵接的部分构成,使分别位于光学片层15的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和端侧的中央侧部分25a与端侧部分25b连接,至少中央侧部分25a以从端侧部分25b在第一方向上朝向一端侧的方式沿相对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斜方向延伸,与第二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θ1大于端侧部分25b。
根据这种构造,从配置在光学片层15的第一方向的一端侧的LED17发出的光,若向光学片层15的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平行的面照射,则由光学片层15赋予光学作用。光学片层15由与被支承部22的抵接部25抵接的片层支承部21在第一方向上支承,该被支承部22设置在第一方向的另一端侧,且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位于端部附近。光学片层15在温度环境高温化时,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热膨胀,与之相伴,片层支承部21从与抵接部25中的端侧部分25b抵接的状态向与中央侧部分25a抵接的状态相对位移。详细来说,首先,在相对较低的温度环境下,片层支承部21与光学片层15的被支承部22的抵接部25中的端侧部分25b抵接。该端侧部分25b与中央侧部分25a相比,与第二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较小,因此,若伴随温度环境的高温化而光学片层15热膨胀,则片层支承部21与端侧部分25b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15以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在第一方向上与另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
与光学片层15的热膨胀相伴,与片层支承部21抵接的抵接对象从抵接部25中的端侧部分25b向中央侧部分25a变化。该中央侧部分25a以从端侧部分25b在第一方向上朝向一端侧的方式沿相对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斜方向延伸,与第二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大于端侧部分25b,因此若伴随温度环境的高温化光学片层15进一步热膨胀,片层支承部21与中央侧部分25a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15以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在第一方向上与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由此,能够避免伴随热膨胀而在光学片层15上产生起皱、挠曲等变形。
如上所述,在光学片层15在第一方向上热膨胀时,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各自伸长,因此,与假设构成为光学片层在第一方向上热膨胀时仅一端侧伸长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至少一端侧的框缘宽度。由此,适合于实现窄框缘化。若按照这种方式实现窄框缘化,则存在容易发生来自LED17的光不射入光学片层15的面而直接射出的漏光的倾向。在这一点上,在相对较低的温度环境下片层支承部21与抵接部25中的端侧部分25b抵接,光学片层15在热膨胀时以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因此即使实现窄框缘化,也不易发生来自配置于光学片层15的第一方向的一端侧的LED17的光不射入光学片层15的面而漏出的情况。也就是说,能够同时实现窄框缘化和漏光抑制。
另外,抵接部25形成为,中央侧部分25a与第二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θ1的正切值,与从光学片层15的第二方向的中央位置到被支承部22的距离D1相对于光学片层15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V1的比值相等。采用这种方式,若在片层支承部21抵接于中央侧部分25a的状态下光学片层15的热膨胀发展,则通过使片层支承部21与中央侧部分25a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15仅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在第一方向上与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而避免一端侧与另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
另外,抵接部25以端侧部分25b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采用这种方式,若在片层支承部21抵接于端侧部分25b的状态下光学片层15的热膨胀发展,则通过使片层支承部21与端侧部分25b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15仅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以在第一方向上与另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而避免另一端侧以与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
另外,具有在光学片层15中的另一端侧且在第二方向上设置于中央位置的中央侧被支承部27和支承中央侧被支承部27的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在中央侧被支承部27上设有供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穿过且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的中央侧开口部(开口部)28。采用这种方式,光学片层15在第一方向上由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支承,该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穿过中央侧开口部28,该中央侧开口部28配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且在第二方向的中央位置。若光学片层15热膨胀,则中央侧被支承部27相对于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仅沿第一方向相对位移。由于在该中央侧被支承部27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的中央侧开口部28,因此能够容许上述中央侧被支承部27的相对位移。
另外,具有片层承受部24,其相对于片层支承部21在第一方向上将光学片层15夹在二者之间而配置在相反侧,能够承受光学片层15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在相对较低的温度环境下与光学片层15中的一端侧之间隔开间隔,但在相对较高的温度环境下与光学片层15的一端侧抵接。采用这种方式,若光学片层15热膨胀,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以在第一方向上与另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则一端侧由片层承受部24承受,从而限制一端侧的进一步伸长,且实现光学片层15在第一方向上的支承。若光学片层15从该状态进一步热膨胀,则光学片层15以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在第一方向上与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按照这种方式,光学片层15在第一方向上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双方由片层承受部24及片层支承部21支承,因此能够使得光学片层15的支承更加稳定。
另外,具有以沿光学片层15的外周缘延伸方式形成为框状的框架(框状部件)16,片层支承部21及片层承受部24设置于框架16。采用这种方式,片层支承部21及片层承受部24设置在同一框架16上,因此能够以高位置精度确定片层支承部21与片层承受部24的位置关系,并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
另外,抵接部25以隔着片层支承部21并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有一对。采用这种方式,片层支承部21由彼此相对的一对抵接部25夹入且与该抵接部25抵接,因此与光学片层15的热膨胀相伴,顺滑地引导被支承部22相对于片层支承部21相对位移的动作。
另外,被支承部22形成为从光学片层15中的外缘局部突出的突片状。采用这种方式,无需使光学片层15整体大型化,因此能够实现光学片层15的材料成本的减少。
另外,具有设置于光学片层15中的另一端侧且在第二方向的中央位置的中央侧被支承部27,和支承中央侧被支承部27的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6,被支承部22以从光学片层15中的外缘沿第一方向朝向与中央侧被支承部27同一侧突出的方式设置。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利用中央侧被支承部27的配置空间配置被支承部22。因此,与假设被支承部从光学片层15的外缘沿第二方向突出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第二方向上使光学片层15小型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包括上述记载的背光源装置12、和利用从背光源装置12照射的光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根据这种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0,能够实现背光源装置12的窄框缘化,因此美观性优异。
<第二实施方式>
根据图11至图14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追加了第二片层支承构造的情况。并且,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12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记载的片层支承构造的基础上,如图11所示具有用于在铅直方向上在下端侧(一端侧)支承光学片层115的第二片层支承构造(一端片层支承构造、下端侧片层支承构造)。第二片层支承构造包括:第二片层支承部(一端侧片层支承部、下端侧片层支承部)29,其支承光学片层115在铅直方向上的下端侧;以及第二被支承部(一端侧被支承部、下端侧被支承部)30,其设置在光学片层115在铅直方向的下端部,具有供第二片层支承部29穿过的第二开口部(一端侧开口部、下端侧开口部)31,由穿过第二开口部31的第二片层支承部29支承。
如图11所示,第二片层支承部29一体地设置于框架116,详细来说,设置于框状部116a的位于水平方向上的两端的两短边部,该短边部配置在铅直方向的下端位置附近。第二片层支承部29与片层支承部121同样地,形成为俯视观察时为圆形的棒状,以从框状部116a朝向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第二被支承部30形成为从光学片层115的外周缘中的沿铅直方向延伸的侧缘的下端部,局部地沿水平方向横向突出的突片状,具体来说,形成为例如俯视观察时的纵长的方形状。该第二被支承部30分别设置在光学片层115的一对侧缘的下端部而设有一对。在第二被支承部30上,第二开口部31形成为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孔状。
如图11所示,在第二被支承部30的第二开口部31的开口缘部,设有伴随光学片层115的热膨胀而沿相对于第二片层支承部29的相对位移方向延伸且与第二片层支承部29抵接的第二抵接部(一端侧部分、下端侧部分)32。第二抵接部32使分别位于光学片层115的水平方向上的中央侧和端侧的第二中央侧部分32a与第二端侧部分32b连接。第二中央侧部分32a以沿水平方向大致笔直延伸的方式形成。因此,第二中央侧部分32a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为0度。第二端侧部分32b以从第二中央侧部分32a的边界位置朝向铅直方向的下端侧的方式,沿相对于铅直方向及水平方向的斜方向延伸。第二端侧部分32b与水平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中央侧部分32a。具体来说,第二端侧部分32b形成为,与水平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θ2的正切值,与从光学片层115的水平方向的中央位置到第二被支承部30的距离D2相对于光学片层115在铅直方向上的尺寸V1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第二端侧部分32b以“tanθ2=V1/D2成立的方式形成。另外,第二抵接部32以隔着第二片层支承部29并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有一对。也就是说,第二开口部31设为,其开口宽度与第二片层支承部29的外形尺寸(直径尺寸)大致相等。
若光学片层115热膨胀而其平面伸长,则与之相伴,第二片层支承部29从与第二抵接部32中的第二端侧部分32b抵接的状态向与第二中央侧部分32a抵接的状态相对位移。详细来说,在第二片层支承部29与第二端侧部分32b抵接的状态下,若光学片层115的热膨胀发展,则第二片层支承部29与沿斜方向延伸而朝向第二中央侧部分32a侧在铅直方向上向上(朝向另一端侧)改变位置的第二端侧部分32b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115以铅直方向上的下端侧在铅直方向上与上端侧远离的方式向下伸长(参照图11及图12)。在该期间内,第二片层支承部29由彼此相对的一对第二抵接部32夹入且与该第二抵接部32抵接,因此,伴随光学片层115的热膨胀而第二被支承部30相对于第二片层支承部29相对位移的动作被顺滑地引导。并且,若在第二片层支承部29与第二中央侧部分32a抵接的状态下,光学片层115的热膨胀发展,则第二片层支承部29与沿水平方向延伸而在铅直方向上位置不变的第二中央侧部分32a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115仅铅直方向上的上端侧在铅直方向上与下端侧远离即向上伸长,避免下端侧与上端侧远离即向下伸长(参照图13及图14)。通过以上方式,能够避免伴随热膨胀而在光学片层115上产生起皱、挠曲等变形,并且,由于光学片层115在铅直方向上在上端侧和下端侧双方由片层支承部121及第二片层支承部29支承,因此能够使得光学片层115的支承更加稳定。
对更具体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若伴随从图11所示的最低温度环境高温化而光学片层115热膨胀,则如图12所示,光学片层115在铅直方向的下端部沿铅直方向向下、水平方向的两侧端部沿水平方向横向伸长。此时,第二片层支承部29与第二端侧部分32b滑动接触,朝向第二端侧部分32b的第二中央侧部分32a侧相对位移。该第二端侧部分32b构成为沿相对于铅直方向及水平方向的斜方向延伸,且朝向第二中央侧部分32a侧在铅直方向上向上改变位置,因此第二片层支承部29与该第二端侧部分32b滑动接触,光学片层115在铅直方向上的下端侧在铅直方向上向下伸长。特别是,第二端侧部分32b形成为,与水平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θ2的正切值,与从光学片层115的水平方向的中央位置到第二被支承部30的距离D2相对于光学片层115在铅直方向上的尺寸V1的比值相等,因此,在第二片层支承部29与第二端侧部分32b抵接的状态下,伴随光学片层115的热膨胀发展,与第二端侧部分32b滑动接触的第二片层支承部29分别沿铅直方向及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位移量,与伴随光学片层115的热膨胀而第二被支承部30分别沿铅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位移的位移量大致一致。由此,光学片层115不在铅直方向上向上伸长而仅在铅直方向上向下伸长。接下来,若温度环境从第一常温环境高温化达到第二常温环境,则各第二片层支承部29如图13所示,到达各第二抵接部32中的沿斜方向的第二端侧部分32b与沿水平方向的第二中央侧部分32a的边界位置。
并且,若温度环境从第二常温环境进一步高温化,而光学片层115进一步热膨胀,则如图14所示,与第二中央侧部分32a抵接的第二片层支承部29相对于第二中央侧部分32a朝向与第二端侧部分32b侧的相反侧相对位移。第二中央侧部分32a构成为沿水平方向延伸而在铅直方向上位置不变,因此第二片层支承部29与该第二中央侧部分32a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115在铅直方向上不向下伸长而仅向上伸长。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包括:第二片层支承部29,其支承光学片层115的一端侧;第二被支承部30,其设置于光学片层115中的一端侧,由第二片层支承部29支承;以及第二抵接部32,其由第二被支承部30的与第二片层支承部29抵接的部分构成,使分别位于光学片层115的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和端侧的第二中央侧部分32a与第二端侧部分32b连接,至少第二端侧部分32b以从第二中央侧部分32a朝向在第一方向上与另一端侧相反侧的方式沿斜方向延伸,其与第二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中央侧部分32a。采用这种方式,光学片层115在温度环境高温化时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热膨胀,与之相伴,第二片层支承部29从与第二抵接部32的第二端侧部分32b抵接的状态向与第二中央侧部分32a抵接的状态相对位移。详细来说,首先,在相对较低的温度环境下,第二片层支承部29与光学片层115的第二被支承部30的第二抵接部32的第二端侧部分32b。该第二端侧部分32b以从第二中央侧部分32a在第一方向上朝向与另一端侧相反侧的方式沿斜方向延伸,与第二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中央侧部分32a相比,因此,若伴随温度环境的高温化而光学片层115热膨胀,则第二片层支承部29与第二端侧部分32b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115以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在第一方向上与另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伴随光学片层115的热膨胀而与第二片层支承部29抵接的抵接对象,从第二抵接部32中的第二端侧部分32b变为第二中央侧部分32a。该第二中央侧部分32a与第二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二端侧部分32b,因此若伴随进一步的温度环境的高温化而光学片层115热膨胀,则第二片层支承部29与第二中央侧部分32a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115以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在第一方向上与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由此,能够避免伴随热膨胀而在光学片层115上产生起皱、挠曲等变形。如上所述,在第一方向上,由于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双方由第二片层支承部29及片层支承部121支承,因此光学片层115的支承更加稳定。
另外,第二抵接部32形成为,第二端侧部分32b与第二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θ2的正切值,与从光学片层115的第二方向的中央位置到第二被支承部30的距离D2相对于光学片层115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V1的比值相等。采用这种方式,在第二片层支承部29与第二端侧部分32b抵接的状态下,若光学片层115的热膨胀发展,则第二片层支承部29与第二端侧部分32b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115以仅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在第一方向上与另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而避免另一端侧以与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
另外,第二抵接部32以第二中央侧部分32a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采用这种方式,在第二片层支承部29与第二中央侧部分32a抵接的状态下,若光学片层115的热膨胀发展,则第二片层支承部29与第二中央侧部分32a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115仅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以在第一方向上与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避免一端侧以与另一端侧远离的方式伸长。
<第三实施方式>
根据图15至图18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对第二被支承部230的构成进行了变更的情况。并且,对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被支承部230以供第二片层支承部229穿过的第二开口部231在铅直方向上朝向下侧(与另一端侧相反侧)开放的方式形成。换言之,第二开口部231以切缺第二被支承部230在铅直方向上的下侧部分的方式形成。根据这种构造,如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所记载,与第二开口部31形成为贯通第二被支承部30的孔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二被支承部230小型化,以此适合于实现进一步的窄框缘化上。详细来说,第二被支承部230以在光学片层215中从相对于沿铅直方向延伸的两侧缘的下端位置略靠上的位置沿水平方向突出的方式设有一对。第二片层支承部229与第二被支承部230中由于第二开口部231而被切缺的铅直方向上的下端部抵接,由此,实现在光学片层215的下端侧的支承。
如图15所示,第二被支承部230的作为第二开口部231的开口缘部的下端部成为,沿伴随光学片层215的热膨胀而相对于第二片层支承部229的相对位移方向延伸,以与第二片层支承部229抵接的第二抵接部232。该第二抵接部232相对于第二片层支承部229仅配置在铅直方向上的上侧,而未配置在下侧。第二抵接部232使分别位于光学片层215的水平方向上的中央侧和端侧的第二中央侧部分232a与第二端侧部分232b连接。该第二中央侧部分232a及第二端侧部分232b的详细的构成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记载相同。因此,第二被支承部230从光学片层215的侧缘的突出基端侧部分设为恒定的高度尺寸,突出顶端侧部分朝向突出顶端侧而高度尺寸逐渐增加,且下端部形成为倾斜状。根据这种构造,首先,若伴随从如图15所示的最低温度环境高温化而光学片层215热膨胀,则如图16所示,光学片层215在铅直方向的下端部沿铅直方向向下伸长,水平方向的两侧端部沿水平方向横向伸长。此时,第二片层支承部229与第二端侧部分232b滑动接触,朝向第二端侧部分232b的第二中央侧部分232a侧相对位移。该第二端侧部分232b构成为,沿相对于铅直方向及水平方向的斜方向延伸,朝向第二中央侧部分232a侧而在铅直方向上向上改变位置,因此,第二片层支承部229与该第二端侧部分232b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215在铅直方向上不会向上伸长而仅向下伸长。接下来,若温度环境从第一常温环境高温化到第二常温环境,则各第二片层支承部229如图17所示,到达各第二抵接部232的沿斜方向的第二端侧部分232b和沿水平方向的第二中央侧部分232a的边界位置。
并且,若温度环境从该第二常温环境进一步高温化而光学片层215进一步热膨胀,则如图18所示,与第二中央侧部分232a抵接的第二片层支承部229相对于第二中央侧部分232a朝向与第二端侧部分232b侧的相反侧相对位移。第二中央侧部分232a构成为沿水平方向延伸而在铅直方向上位置不变,因此第二片层支承部229与该第二中央侧部分232a滑动接触,从而光学片层215在铅直方向上不会向下伸长而仅向上伸长。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被支承部230形成为,供第二片层支承部229穿过的第二开口部(开口部)231在第一方向上朝向与光学片层215中的另一端侧的相反侧开放。采用这种方式,与假设第二开口部形成为贯通第二被支承部230的孔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二被支承部230小型化,以此适合于实现进一步的窄框缘化上。
<第四实施方式>
根据图19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使开口部323的尺寸变更的情况。并且,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被支承部322如图19所示,开口部323在铅直方向上的尺寸V4大于在设想的最低温度环境下光学片层315的下端部与片层承受部324之间隔开的间隔与尺寸差(V2-V1)的差,该尺寸差(V2-V1)是光学片层315在最低温度环境与最高温度环境之间的铅直方向上的尺寸差。也就是说,关于尺寸V4,“V4>(V2-V1)-C1”成立。因此,如图19所示,即使在温度环境高温化达到最高温度环境的状态下,片层支承部321也相对于开口部323在铅直方向上的下端部配置于靠上的位置,与该下端部之间隔开间隙。根据这种构造,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从最低温度环境到最高温度环境的期间内,在容许热膨胀的光学片层315在铅直方向上伸长的基础上,由于还能够吸收尺寸误差,因此能够更高可靠性地防止光学片层315的起皱、挠曲等变形。
<第五实施方式>
根据图20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示出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使片层支承部421及被支承部422等的设置数量变更了的情况。并且,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片层支承部421及被支承部422如图20所示,在光学片层415及框架416上,分别配置在水平方向上的两端位置、中央位置(中央侧片层支承部426及中央侧被支承部427)与两端位置之间的两个中间位置共计四个部位。详细来说,四个片层支承部421包括:配置在框架416的水平方向上的两端位置的一对端侧片层支承部421E;以及配置在框架416的水平方向的中央位置与两端位置的中间位置的一对中间片层支承部421I。中间片层支承部421I相对于中央侧片层支承部426而言可以说是“端侧片层支承部”。四个被支承部422包括:配置在光学片层415的水平方向上的两端位置的一对端侧被支承部422E;以及配置在光学片层415的水平方向的中央位置与两端位置的中间位置的一对中间被支承部422I。中间被支承部422I相对于中央侧被支承部427而言可以说是“端侧被支承部”。此外,分别设置于四个被支承部422的抵接部425包括:分别设置于一对端侧被支承部422E的各一对的端侧抵接部425E;和分别设置于一对中间被支承部422I的各一对的中间抵接部425I。并且,以下在区分片层支承部421、被支承部422及抵接部425的情况下,在端位置的附图标记中添加后缀E,在中间位置的附图标记中添加后缀I,在不区分而统称的情况下,不在附图标记中添加后缀。
如图20所示,各片层支承部421E、421I及各被支承部422E、422I分别配置在铅直方向上大致相同高的位置。分别设置于端侧被支承部422E及中间被支承部422I的端侧抵接部425E及中间抵接部425I(各开口部423),均构成为使沿斜方向延伸的中央侧部分425a与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端侧部分425b连接,而整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形成范围不同,且沿斜方向延伸的中央侧部分425a的倾斜角度不同。具体来说,将光学片层415热膨胀时,端侧被支承部422E相对于端侧片层支承部421E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量,与中间被支承部422I相对于中间片层支承部421I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量进行比较,前者大于后者。因此,在端侧被支承部422E设置的端侧抵接部425E(开口部423)相比于在中间被支承部422I设置的中间抵接部425I(开口部423),整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形成范围较宽。并且,构成端侧抵接部425E的中央侧部分425a与水平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小于构成中间抵接部425I的中央侧部分425a与水平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并且,中央侧片层支承部426、中央侧被支承部427及开口部428的构成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六实施方式>
根据图21说明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示出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使片层支承部521及被支承部522等的设置数量及配置变更了的情况。并且,对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片层支承部521及被支承部522(抵接部525)如图21所示,在光学片层515及框架516上,分别配置在水平方向上的两端位置、两端附近的两个第一中间位置和中央附近的两个第二中间位置,共计六个部位。各为六个的片层支承部521及被支承部522包括:在水平方向上配置于两端位置的各一对的端侧片层支承部521E及端侧被支承部522E;在水平方向上配置于两端附近的两个第一中间位置的各一对的第一中间片层支承部521I1及第一中间被支承部522I1;以及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在中央附近的两个第二中间位置的各一对的第二中间片层支承部521I2及第二中间被支承部522I2。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设置上述第五实施方式所示的中央侧片层支承部426及中央侧被支承部427(参照图20)。
分别设置于端侧被支承部522E、第一中间被支承部522I1及第二中间被支承部522I2的端侧抵接部525E、第一中间抵接部525I1及第二中间抵接部525I2(各开口部523),均将沿斜方向延伸的中央侧部分525a与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端侧部分525b连接,但整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形成范围不同,且沿斜方向延伸的中央侧部分525a的倾斜角度不同。具体来说,将光学片层515热膨胀时,端侧被支承部522E相对于端侧片层支承部521E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量、第一中间被支承部522I1相对于第一中间片层支承部521I1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量与第二中间被支承部522I2相对于第二中间片层支承部521I2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量进行比较,端侧被支承部522E的位移量最大,第二中间被支承部522I2的位移量最小。因此,在端侧被支承部522E设置的端侧抵接部525E(开口部523)整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形成范围最大,而在第二中间被支承部522I2设置的第二中间抵接部525I2(开口部523)整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形成范围最小。并且,构成端侧抵接部525E的中央侧部分525a与水平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最小,而构成第二中间抵接部525I2的中央侧部分525a与水平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最大。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述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外部温度环境的“常温”设为例如25℃、将“低温”设为例如0℃、将“高温”设为例如50℃的情况,但外部的温度环境的“常温”、“低温”、“高温”的具体设定温度能够适当地变更。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第二常温环境(外部的温度环境为常温且背光源装置以最大亮度点亮的状态)下,光学片层在铅直方向上的下端部与片层承受部抵接的情况,但也可以采用下述构成:在相比于第二常温环境为低温的温度环境(包括第一常温环境、相比于第一常温环境为低温的温度环境等)或相比于第二常温环境为高温的温度环境下,光学片层在铅直方向上的下端部抵接于片层承受部。
(3)在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将片层支承部及被支承部(抵接部)的设置数量设为两个、四个的构造中,的水平方向的中央位置配置有中央侧片层支承部及中央侧被支承部的情况,但在将片层支承部及被支承部(抵接部)的设置数量设为两个、四个的构造中,也可以省略中央侧片层支承部及中央侧被支承部。
(4)在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将片层支承部及被支承部(抵接部)的设置数量设为六个的构造中,省略中央侧片层支承部及中央侧被支承部的情况,但在将片层支承部及被支承部(抵接部)的设置数量设为六个的构造中,也可以设置中央侧片层支承部及中央侧被支承部。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片层支承部及被支承部(抵接部)的设置数量设为两个、四个、六个的情况,但也可以将片层支承部及被支承部(抵接部)的设置数量设为一个、三个、五个或七个以上。在该情况下,可以设置中央侧片层支承部及中央侧被支承部,也可以省略。
(6)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片层支承部及被支承部(抵接部)的水平方向上的配置能够适当地变更。具体来说,例如在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中,能够将片层支承部及被支承部(抵接部)配置在水平方向上的端位置。另外,在第五、第六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中,也可以将端侧片层支承部及端侧被支承部(端侧抵接部)相比于水平方向上的端位置配置在中央附近。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中,也可以使中间片层支承部及中间被支承部(中间抵接部)在水平方向偏向与上端侧片层支承部及端侧被支承部(端侧抵接部)接近的一侧,或者反之偏向与端侧片层支承部及端侧被支承部(端侧抵接部)远离的一侧。另外,在第六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中,也可以使第一中间片层支承部及第一中间被支承部(第一中间抵接部)在水平方向上偏向与端侧片层支承部及端侧被支承部(端侧抵接部)接近的一侧,或者反之偏向与端侧片层支承部及端侧被支承部(端侧抵接部)远离的一侧。另外,在第六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中,也可以使第二中间片层支承部及第二中间被支承部(第二中间抵接部)在水平方向上偏向与第一中间片层支承部及第一中间被支承部(第一中间抵接部)接近的一侧,或者反之与第一中间片层支承部及第一中间被支承部(第一中间抵接部)远离的一侧。
(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水平方向上的配置不同的多个片层支承部配置于在铅直方向上对齐的位置的情况,但也可以采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不同的多个片层支承部在铅直方向上不同的配置。在该情况下,只要使被支承部、开口部在铅直方向上的形成范围、配置配合对应的片层支承部变更即可。
(8)在上述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二片层支承部及第二被支承部(第二抵接部)设置有一对设置情况,但也可以将第二片层支承部及第二被支承部(第二抵接部)的设置数量设为一个或三个以上。
(9)在上述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二被支承部在光学片层中从沿铅直方向延伸的侧缘沿水平方向突出的情况,但也可以构成为第二被支承部在光学片层中从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下缘沿铅直方向突出。在该情况下,只要设定在光学片层发生了热膨胀时防止第二被支承部与片层承受部干涉的构造(例如在片层承受部设置供第二被支承部穿过的切缺部等)即可。
(10)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贯通形成有第二开口部第二被支承部配置在光学片层中沿铅直方向延伸的侧缘的下端位置的情况,但也可以将贯通形成有第二开口部的第二被支承部配置在光学片层中相比于沿铅直方向延伸的侧缘中的下端位置靠上的位置。
(11)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切缺形成有第二开口部的第二被支承部配置在光学片层中沿铅直方向延伸的侧缘的相比于下端位置靠上的情况,但切缺形成有第二开口部的第二被支承部也可以配置在光学片层中沿铅直方向延伸的侧缘的下端位置。
(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以沿斜方向延伸的中央侧部分与水平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的正切值,与从光学片层的水平方向的中央位置到被支承部的距离相对于光学片层在铅直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相等的方式形成的抵接部,但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按照下述方式形成的抵接部:沿斜方向延伸的中央侧部分与水平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的正切值,与从光学片层的水平方向的中央位置到被支承部的距离相对于光学片层在铅直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不相等。
(1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构成抵接部的端侧部分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情况,但构成为构成抵接部的端侧部分沿斜方向延伸而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倾斜角度。在该情况下也只要使得构成抵接部的端侧部分与水平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小于中央侧部分与水平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即可。
(14)在上述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以沿斜方向延伸的端侧部分与水平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的正切值,与从光学片层的水平方向的中央位置到第二被支承部的距离相对于光学片层在铅直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相等的方式形成的第二抵接部,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按照下述方式形成的抵接部,即:沿斜方向延伸的端侧部分与水平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的正切值,与从光学片层的水平方向的中央位置到第二被支承部的距离相对于光学片层在铅直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不相等。
(15)在上述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构成第二抵接部的第二中央侧部分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情况,但也可以构成为,构成第二抵接部的第二中央侧部分沿斜方向延伸,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倾斜角度。在该情况,也只要使得构成第二抵接部的第二中央侧部分与水平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二端侧部分与水平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即可。
(1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片层承受部沿框架的框状部形成为框状的构成,但也可以采用仅在框状部的铅直方向的下侧的长边部设置片层承受部,利用该片层承受部承受光学片层在铅直方向的下端部的构成。另外,在框状部的上述下侧的长边部的基础上,也可以在沿铅直方向的一对短边部中的一方或两方延长形成片层承受部。另外,也可以在框状部的上述下侧的长边部的基础上,在上侧的长边部形成片层承受部。另外,也可以采用省略片层承受部,而光学片层的下端侧不受片层承受部限制的构造。
(1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片层承受部在框架的框状部的铅直方向下侧的长边部的全长范围内延伸的方式设置的情况,但也可以采用片层承受部在框状部的铅直方向下侧的长边部局部设置的构造。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片层承受部分割为多个。
(1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片层支承部及片层承受部均设置在框架上的情况,但也可以将片层支承部及片层承受部设置在除了框架以外的部件(导光板、遮光板、底盘等)上。另外,也可以将片层支承部和片层承受部设置在彼此独立的部件上。
(1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光学片层例示了微透镜片层、棱镜片层、反射型偏光片层三种,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除此以外种类的光学片层(对光赋予扩散作用的扩散片层、对含有光进行波长变换的萤光体的波长变换片层等)。
(2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用三片光学片层的情况,但光学片层的使用片数当然也可以是两片以下(包含一片)或四片以上。
(2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光学片层的外形为长方形的情况,但光学片层的外形也可以是正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在对光学片层的外形进行变更的情况下,框架的平面形状只要与之配合变更即可。
(2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光学片层的短边方向与铅直方向、长边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的横置配置的背光源装置(液晶显示装置),但当然也可以采用光学片层的长边方向与铅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的纵置配置的背光源装置(液晶显示装置)。
(2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导光板的铅直方向下侧的长边侧端面为入光端面的方式配置LED基板(LED)的情况,但也可以以使导光板的铅直方向上侧的长边侧端面为入光端面的方式配置LED基板(LED)。另外,也可以以使导光板的水平方向上的一对短边侧端面中的某一个为入光端面的方式配置LED基板(LED)。在该情况下,只要对应于LED基板(LED)的配置变更片层支承部及被支承部的配置即可。
(2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使导光板的四个端面中的仅一个端面为入光端面的方式配置有LED基板(LED)的单侧入光型,但也可以采用两侧入光型,其配置为,以使导光板的四个端面中的一对长边侧端面为入光端面的方式由一对LED基板(LED)在短边方向上将导光板夹入。另外,也可以采用下述配置的两侧入光型,即:以使导光板的四个端面中的一对短边侧端面为入光端面的方式,由一对LED基板(LED)在长边方向上将导光板夹入。在该情况下,只要对应于LED基板(LED)的配置变更片层支承部及被支承部的配置即可。
(25)除了在上述(24)以外,也可以以使导光板的任意三边的端面分别成为入光端面的方式配置LED基板(LED),或以使导光板四边的端面全部成为入光端面的方式配置LED基板(LED)。在该情况下,只要对应于LED基板(LED)的配置变更片层支承部及被支承部的配置即可。
(2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针对导光板的一条边配置一个LED基板的情况,但也可以针对导光板的一条边配置多个LED基板。
(2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顶面发光型的LED,但也能够将侧面发光型的LED作为光源使用。另外,LED基板中的LED的安装数量能够适当地变更。另外,也能够使用LED以外的光源(有机EL等)。
(2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侧光型的背光源装置,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正下方型的背光源装置。在该情况下,正下方型的背光源装置不具有设置于侧光型背光源装置的导光板,而是将LED基板以LED的安装面与底盘的底部板面平行且与底盘中的配置于光射出部的光学片层的板面隔开间隔呈对置状的方式配置。LED基板优选按照LED在底盘的底部面内以行列状配置的方式设置,另外,优选以覆盖LED基板的安装面的方式设置反射片层,并在该反射片层上形成供LED穿过的LED穿插孔。另外,也可以以覆盖LED的发光面的方式设置使光扩散的扩散透镜。
(2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使用了TFT,但也能够应用于使用除了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能够应用于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3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但除此以外,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半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
(3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作为显示面板使用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使用其他种类的显示面板(例如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Systems)显示面板等)的显示装置。
(3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有无线电的电视信号接收装置,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不具有无线电的显示装置。具体来说,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作为电子看板(数位看板)、电子黑板使用的液晶显示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1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5、115、215、315、415、515…光学片层、16、116…框架(框状部件)、21、121、321、421、521…片层支承部、22、322、422、522…被支承部、23、323、423、523…开口部、24、324…片层承受部、25、425、525…抵接部、25a、425a、525a…中央侧部分、25b、425b、525b…端侧部分、26、226、426…中央侧片层支承部、27、427…中央侧被支承部、28、428…中央侧开口部(开口部)、29、229…第二片层支承部(抵接部)、30、230…第二被支承部、31、231…第二开口部、32、232…第二抵接部、32a、232a…第二中央侧部分、32b、232b…第二端侧部分。

Claims (14)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学片层,其具有与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平行的面,对光赋予光学作用;
光源,其配置于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
片层支承部,其支承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
被支承部,其设置在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另一端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靠近端部,由所述片层支承部支承;以及
抵接部,其由所述被支承部的与所述片层支承部抵接的部分构成,使分别位于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央侧和端侧的中央侧部分与端侧部分连接而成,至少所述中央侧部分以从所述端侧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所述一端侧的方式,沿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的斜方向延伸,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而成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端侧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形成为,所述中央侧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而成的倾斜角度的正切值,与从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央位置到所述被支承部的距离比所述光学片层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形成为,所述端侧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装置具有:中央侧被支承部,其设置在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另一端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央位置;以及中央侧片层支承部,其支承所述中央侧被支承部,
在所述中央侧被支承部设有开口部,该开口部贯通所述中央侧片层支承部且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中央侧片层支承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装置具有片层承受部,所述片层承受部相对于所述片层支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将所述光学片层夹在二者之间而配置在相反侧,能够承受所述光学片层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在相对较低的温度环境下与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一端侧之间隔开间隔,但在相对较高的温度环境下与所述光学片层中的所述一端侧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装置具有以沿所述光学片层的外周缘延伸的方式形成框状的框状部件,
所述片层支承部及所述片层承受部设置于所述框状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以隔着所述片层支承部并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有一对。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支承部形成从所述光学片层的外缘局部突出的突片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装置包括:中央侧被支承部,其设置在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另一端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央位置;以及中央侧片层支承部,其支承所述中央侧被支承部,
所述被支承部以从所述光学片层的外缘沿所述第一方向向与所述中央侧被支承部相同侧突出的方式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片层支承部,其支承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一端侧;
第二被支承部,其设置于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一端侧,由所述第二片层支承部支承;以及
第二抵接部,其由所述第二被支承部的与所述第二片层支承部抵接的部分构成,使分别位于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央侧和端侧的第二中央侧部分与第二端侧部分连接,至少所述第二端侧部分以从所述第二中央侧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与所述另一端侧相反侧的方式沿所述斜方向延伸,与所述第二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二中央侧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抵接部形成为,所述第二端侧部分与所述第二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的正切值,与从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央位置到所述第二被支承部的距离相对于所述光学片层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相等。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抵接部形成为,所述第二中央侧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被支承部形成有贯通所述第二片层支承部的开口部,该开口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与所述光学片层的所述另一端侧的相反侧开放。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以及
显示面板,其利用从所述照明装置照射的光显示图像。
CN201780051965.5A 2016-08-24 2017-08-17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966153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63754 2016-08-24
JP2016163754 2016-08-24
PCT/JP2017/029525 WO2018037989A1 (ja) 2016-08-24 2017-08-17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61536A true CN109661536A (zh) 2019-04-19

Family

ID=61245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1965.5A Pending CN109661536A (zh) 2016-08-24 2017-08-17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187363A1 (zh)
CN (1) CN109661536A (zh)
WO (1) WO2018037989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1446A (zh) * 2000-12-25 2002-07-3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液晶显示装置
JP2009042633A (ja) * 2007-08-10 2009-02-26 Goyo Paper Working Co Ltd 光学シートの積層体
JP2012113873A (ja) * 2010-11-22 2012-06-14 Nippon Zeon Co Ltd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US20150205038A1 (en) * 2012-08-23 2015-07-2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ption device
US20150219838A1 (en) * 2014-02-03 2015-08-06 Samsung Display Co., Ltd.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5259607A (zh) * 2015-10-12 2016-01-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曲面背光单元、显示装置及制造方法
WO2016084155A1 (ja) * 2014-11-26 2016-06-02 堺ディスプレイプロダクト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72421B (en) * 2004-05-13 2007-02-01 Au Optronics Corp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tiliz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1446A (zh) * 2000-12-25 2002-07-3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液晶显示装置
JP2009042633A (ja) * 2007-08-10 2009-02-26 Goyo Paper Working Co Ltd 光学シートの積層体
JP2012113873A (ja) * 2010-11-22 2012-06-14 Nippon Zeon Co Ltd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US20150205038A1 (en) * 2012-08-23 2015-07-2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ption device
US20150219838A1 (en) * 2014-02-03 2015-08-06 Samsung Display Co., Ltd.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WO2016084155A1 (ja) * 2014-11-26 2016-06-02 堺ディスプレイプロダクト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05259607A (zh) * 2015-10-12 2016-01-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曲面背光单元、显示装置及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37989A1 (ja) 2018-03-01
US20190187363A1 (en) 2019-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5656B (zh) 液晶顯示裝置
EP2746649B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6461172B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9661609A (zh)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TWI715309B (zh) 液晶顯示裝置
JP5681987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れを含む表示装置
US10539818B2 (en) Display device
US9097936B2 (en) Backlight uni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9661538A (zh) 光学部件、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10068953A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WO2019100961A1 (zh) 柔性液晶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JP6644510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10712493B2 (en) Display apparatus
KR20160049105A (ko) 액정표시장치 모듈
CN109661536A (zh)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KR10192076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KR101795022B1 (ko) Led 어레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KR20110029752A (ko) 액정표시장치
TWI434105B (zh) 背光模組及光電裝置
CN103672746B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KR10235507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JP7108484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101408688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209148982U (zh) 一种裸眼3d显示装置
KR102073105B1 (ko)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