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4105B - 背光模組及光電裝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及光電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34105B
TWI434105B TW98109512A TW98109512A TWI434105B TW I434105 B TWI434105 B TW I434105B TW 98109512 A TW98109512 A TW 98109512A TW 98109512 A TW98109512 A TW 98109512A TW I434105 B TWI434105 B TW I43410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acklight module
magnetic member
optical
optical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8109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35644A (en
Inventor
Chi Hung Chang
Ching Sang Yang
Yu Yuan Teng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981095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34105B/zh
Publication of TW2010356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356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41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4105B/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及光電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背光模組及光電裝置,且特別是關於一種能夠精準定位組裝的背光模組以及組裝程序簡單的光電裝置。
在一般液晶顯示器中,由於液晶顯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並不具有主動發光的功能,因此液晶顯示面板必須搭配背光光源方可進行影像的顯示。
圖1A及圖1B為習知一種側向式背光模組100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A,在習知技術中,是使用黏膠(未標示)將已設置有發光元件120的電路板110固定在膠框130或是導光板140上。但是,上述以黏膠固定的方式容易因導光板140的位移或是其他因素而導致導光板140與發光元件120之間的存在間隙d,如圖1B所示。如此一來,背光模組100容易產生漏光。此外,因導光板140與發光元件120的定位精度不易控制,因此以黏膠來固定上述組件也不易使導光板140與發光元件120能夠精準對位。另外,當需要對背光模組100進行重工程序時(rework process)時,還必須要克服粘膠的黏性與殘留的問題,因此重工程序不易進行。
本發明提出一種背光模組,可提高組裝定位精度。
本發明又提出一種背光模組,可減低光源毀損的風 險。
本發明再提出一種光電裝置,具有上述的背光模組,可簡化組裝程序以及重工程序。
本發明提出一種背光模組,其包含一發光裝置,所述發光裝置包含光學板以及至少一發光元件。光學板包括入光面與出光面。發光元件設置於電路板上,且發光元件面對於入光面,其中,發光元件是利用設置於光學板及電路板其中至少一者之上之至少一磁吸件而磁吸於光學板上。
本發明又提出一種背光模組,包含光學板、背板、至少一燈管以及多個燈管固定裝置。光學板包括入光面以及出光面。背板位於光學板的入光面的下方。燈管設置於背板與光學板的入光面之間。多個燈管固定裝置分別包覆於燈管的末端,並且光學板設置於燈管固定裝置上,其中每一燈管固定裝置包括彈性主體、埋於彈性主體內的磁吸件以及埋於彈性主體內且與燈管的末端電性連接的電極,其中埋設於多個燈管固定裝置內的磁吸件磁吸於背板或光學板之入光面上。
本發明再提出一種光電裝置,其包括上述之背光模組。
由於本發明所提出的背光模組是使用磁吸件進行組裝,因此可提高組裝定位精度、並可減低光源毀損的風險。此外,由於本發明的光電裝置具有上述背光模組,因此可簡化組裝及重工程序。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2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背光模組200的分解示意圖。圖3A為圖2之背光模組的局部構件示意圖。圖3B為圖3A的側視示意圖。在此實施例中,背光模組200為側向式背光模組,且圖3A與圖3B為圖2之發光裝置300中的導光板與電路板組立之前的示意圖。
請參照圖2、圖3A及圖3B,背光模組200包括發光裝置300,較佳的是,背光模組200更包括反射板210、光學片組220以及框架230。反射板210設置於發光裝置300之下。光學片組220設置於發光裝置300的上方。框架230的容納側邊232定義出一容納空間232a,以容納發光裝置300、反射板210以及光學片組220。
具體而言,設置於發光裝置300底下的反射板210可將發光裝置300所產生的光線反射,以使光線往特定方向射出。另外,設置於發光裝置300上方的光學片組220例如可使用擴散片(Diffuser)、增亮片(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偏極轉換片(DBEF)、或其它合適的膜片,其中,光學片組220是由至少一種以上選自上述的光學膜片所搭配而成,以使光線均勻且集中。此處要注意的是,本發明並不限定反射板210的設置,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在光學板310的底面310c上設置一塗層或圖案以取代反射板210的配置。
發光裝置300包含光學板310以及至少一發光元件320,如圖3A及圖3B所示。
在此實施例中,光學板310例如為一導光板。光學板310包括入光面310a與出光面310b。所謂入光面310a指的是光線射入光學板310之處,而出光面310b則是光線自光學板310射出之處。而光學板310除了入光面310a以及出光面310b以外的表面(例如是底面310c以及其他側表面),可設計成反射面,進而提高光學板310的出光效率。光學板310的材質可為透明聚合物材質,例如聚甲基丙醯酸甲酯類(PMMA)、聚碳酸酯類(PC)、聚苯乙烯類、全氟樹脂類、環氧樹脂類、或其它合適的材料。
發光元件320設置於電路板330上。在本實施例中,電路板330上具有電路設計,因此設置於電路板330上的發光元件320便可透過電路板330上的電路而與外部電路或電源電性連接。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元件320例如是以發光二極體來描述說明。特別是,本實施例之發光元件320如圖4所示。請參照圖4,發光元件320包括容置槽322、發光二極體晶片324以及光學膠326。發光二極體晶片324位於容置槽322內,而光學膠326填滿容置槽322、並覆蓋發光二極體晶片324以阻隔水氣或其他外力對發光二極體晶片324造成影響。光學膠326例如包含聚甲基丙醯酸甲酯類(PMMA)、聚碳酸酯類(PC)、聚苯乙烯類、全氟樹脂類、環氧樹脂類、或其它合適的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請參照圖3A及圖3B,設置於電路板330上的發光元件320是面對於光學板310的入光面310a,因此發光元件320所發出的光線會直接射向光學板 310的入光面310a。特別是,發光元件320是利用設置於光學板310及電路板330其中至少一者之上之至少一磁吸件340而磁吸於光學板310上。
詳細地說,在本實施例之發光裝置300中,於光學板310的入光面310a上可設置磁吸件340,並且在相對的電路板330上則設置有至少一被磁吸件350,由圖3B可知,此時磁吸件340是突出於光學板310的入光面310a。在其他實施例中,磁吸件340更佳可嵌入光學板310的入光面310a中,此時,磁吸件340之表面340a可切齊於光學板310的入光面310a、或內陷於光學板310的入光面310a中,以節省組裝時所需空間。當將電路板330與光學板310進行組立時,如圖2所示,由於被磁吸件350的表面350a與磁吸件340的表面340a會因磁力吸引而相互緊靠,進而使電路板330上的發光元件320與光學板310的入光面310a相互緊靠。此時,一部分的電路板330會貼合在光學板310的底面310c。
在此實施例中,是在電路板上設置被磁吸件,並且在光學板上設置磁吸件。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在電路板上設置磁吸件,並且在光學板上設置被磁吸件。舉例而言,磁吸件與被磁吸件的組合可以是磁化金屬-可被磁化金屬所吸附的金屬,或是磁吸件與被磁吸件兩者皆為磁化金屬。磁化金屬例如為磁鐵,此外,亦可將磁鐵與聚合物混合而形成軟性磁鐵,以形成上述磁吸件。
另外,本發明不限定磁吸件340與被磁吸件350的數 量。事實上,磁吸件340與被磁吸件350可以設置一組、兩組或以上。本發明也不限定磁吸件340與被磁吸件350的位置,其也可以僅設置在導光板310與電路板330的兩處、三處或以上位置。
由於上述的發光裝置300是利用磁吸件340進行發光元件320與光學板310的定位組裝,因此可以確保發光元件320與光學板310的組裝對位精準、且確實緊靠而不產生漏光。此外,由於不需要先將光學板310緊壓發光元件320即可完成組裝對位,因此可以減低發光元件320損毀的風險。
另外,在其他實施例中,背光模組200的發光裝置300還可以使用不同設計的發光裝置加以取代,以下將舉數個實施例加以說明。
圖5A為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之發光裝置400組立之前的側視示意圖。圖5B為發光裝置400組立後的側視示意圖。請參照圖5A及圖5B,發光裝置400具有與圖3A及圖3B所述之發光裝置300相似的構件,因此相同或相似的構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並可對應於先前之說明,於此並不再贅述。發光裝置400與發光裝置300的不同之處在於,發光裝置400的電路板330是面對光學板310的入光面310a配置。而設置於電路板330上的被磁吸件350與光學板310上的磁吸件340相互吸引而使得發光元件320得以緊靠光學板310的入光面310a。
圖6A為根據本發明又一較佳實施例之發光裝置500 組立之前的示意圖。圖6B為發光裝置500組立之後的上視示意圖。圖6C為發光裝置500組立後的側視示意圖。請參照圖6A、圖6B及圖6C,發光裝置500與圖3A及圖3B之發光裝置300相同的構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並可參照先前之說明,於此不再贅述。發光裝置500與發光裝置300不同之處在於,在發光裝置500中,光學板510具有多個凹槽(未標示),且光學板510具有入光面510a、出光面510b以及底面510c。另外,在發光裝置500中,磁吸件340是被設置在光學板510的底面510c上,且電路板330鄰近於光學板510的底面510c的一部分,因此當電路板330上的被磁吸件350與光學板510上的磁吸件340彼此磁吸在一起之後,有一部分的電路板330會貼附在光學板510的底面510c。在其他實施例中,磁吸件340更佳可嵌入光學板510中,以節省組裝時所需空間。此時,由圖6C可知,磁吸件340之側面可切齊於光學板510的入光面510a、或內陷在光學板510的入光面510a中,或磁吸件340之側面可切齊於光學板510的的底面510c,或磁吸件340之側面內陷於光學板510的底面510c。這裡要強調的是,本發明並不限制光學板與磁吸件的形狀、以及磁吸件與被磁吸件的個數與位置。
上述的各實施例中的發光裝置300、400及500中的發光元件320均為以發光二極體為例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使用陰極燈管、外部電極燈管、或其它合適的燈管作為側向式背光模組的 光源,換言之,對於使用陰極燈管、外部電極燈管、或其它合適的燈管的側向式背光模組中亦可以採用本發明所述的磁吸件與被磁吸件的方式,來達成光源與光學板對位以及組立之目的。
此外,本發明亦可應用在直下式的背光模組上。
圖7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背光模組600’的分解示意圖。圖7B為圖7A之發光裝置600組立之前的側視示意圖。圖7C為發光裝置600組立後的側視示意圖。請參照圖7A、圖7B及圖7C,背光模組600’包括發光裝置600,較佳的是,背光模組600’更包括背板610’、反射板620’以及光學片組630’。背板610’位於反射板620’之下且面對光學板610的入光面610a以容納發光裝置600及反射板620’,而反射板620’設置於發光裝置600之下。光學片組630’設置於發光裝置600的上方。
發光裝置600包含光學板610以及多個發光元件620,如圖7B及圖7C所示。光學板610包括入光面610a與出光面610b。發光元件620設置於電路板630上,且發光元件620面對於光學板610的入光面610a。在本實施例中,光學板610例如為一擴散板。
在發光裝置600中,多個發光元件620例如可直接使用白光發光二極體、或多種不同色光的發光二極體混光以產生白光。詳言之,當發光元件620使用多種不同色光的發光二極體時,發光元件620與光學板610之間可具有一間隙d以進行混光,此間隙d可藉由調整磁吸件640以及 被磁吸件650的厚度來達到理想的混光距離。本實施例之發光元件620亦可以採用如圖4所示之發光二極體結構。
請繼續參考圖7B及圖7C,特別是,在光學板610的四個角落各配置有一個磁吸件640,且在電路板630的四個對應於磁吸件640的位置各配置有一個被磁吸件650。光學板610以及多個發光元件620可藉由磁吸件640以及被磁吸件650的磁吸而緊靠。於其他實施例中,為了讓光學板610與發光元件620更加緊靠,則光學板610上之磁吸件640或被磁吸件650之數目及其位置可加以變更之。例如:於電路板630的四個角落之間再加入至少一個磁吸件640或被磁吸件650,或是於電路板630的中央區域再加入至少一個磁吸件640或被磁吸件650,或是於電路板630的合適位置上再加入至少一個磁吸件640或被磁吸件650。
在本實施例中,發光裝置600的電路板630為一連續的平板。而在其他實施例中,電路板也可以是由多個條狀電路板所排列而成,且每一條狀電路板上至少設置有一磁吸件或是被磁吸件,此時,光學板610上相對應於每一條狀電路板之磁吸件或是被磁吸件,亦會設置至少一組磁吸件、或是被磁吸件。此外,被磁吸件與磁吸件的相關設計煩請參照上述圖4~圖6之說明,於此不再重述。
在上述的實施例中,由於皆使用磁性吸附的方式進行光學板與發光元件的定位組裝,因此不會有習知技術中黏膠黏附面積不足、或定位不易的問題,而本發明的背光模 組均可精準定位組裝。
此外,本發明的發光裝置600除了可以使用發光二極體作為光源之外,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使用陰極燈管、外部電極燈管、或其它合適的燈管作為光源。
上述幾個實施例都是將磁吸件與被磁吸件設計於電路板以及光學板上,然,本發明不限於此。在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中,還可將磁吸件以及被磁吸件設計在其他的構件上,如下述實施例之說明。
圖8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背光模組700組立之前的側視示意圖。圖8B為背光模組700組立後的側視示意圖。請參照圖8A及圖8B,背光模組700包含光學板710、背板720、至少一燈管730以及多個燈管固定裝置740。
光學板710包括入光面710a以及出光面710b。在本實施例中,光學板710為一擴散板。另外,除了入光面710a以及出光面710b之外,光學板710的四個側表面較佳的是反射面。
背板720位於光學板710的入光面710a的下方。在本實施例中,背板720之材質較佳的是金屬。
燈管730設置於背板720與光學板710的入光面710a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燈管730例如是陰極燈管、外部電極燈管或其它合適的燈管。本發明不限制燈管的數量以及形狀。一般而言,燈管的數量會與背光模組的尺寸有關。而燈管730可以是直式燈管或是彎曲式燈管。
燈管固定裝置740分別包覆於燈管730的末端732, 並且光學板710設置於燈管固定裝置740上。特別是,每一燈管固定裝置740包括彈性主體742、埋於彈性主體742內的磁吸件744以及埋於彈性主體742內且與燈管730的末端732電性連接的電極E1。埋設於多個燈管固定裝置740內的磁吸件744磁吸於光學板710之入光面710a上。
這裡要說明的是,在背光模組700中,光學板710之入光面710a上相對於磁吸件744之處設置有另一被磁吸件750,以使燈管固定裝置740與光學板710緊靠而使燈管730定位。此時,由圖8B可知,被磁吸件750是突出於光學板710的入光面710a。在其他實施例中,被磁吸件750更佳可嵌入光學板710的入光面710a中,以使被磁吸件750之下表面切齊於光學板710的入光面710a、或內陷於於光學板710的入光面710a中,以節省組裝時所需空間。此外,在其他實施例中,磁吸件744之上表面亦可突出於彈性主體742之表面,亦即磁吸件744之上表面高於彈性主體742之上表面。於其他實施例中,磁吸件744與被磁吸件750之位置與其材質可參照上述圖4~圖6之說明。另外,在背板720上對應於電極E1的位置還設置有電極E2,電極E2可與電極E1電性連接使外部電源訊號能導通燈管730之電極E1,進而使燈管730發光。此外,燈管固定裝置740所使用彈性主體742例如為橡膠材料。
另外,藉由磁吸件744與被磁吸件750的高度設計,可以控制燈管730與光學板710之間的距離,以達到理想光均勻射出光學板710之目的。
在本實施例中,由於背光模組700是透過磁吸件744與被磁吸件750的磁吸以使燈管730與光學板710定位,因此光學板710與燈管730的定位簡單且精準,光學板710不易位移。當燈管730或其他構件故障而需要重工時,僅需克服磁吸件744與被磁吸件744之間的磁力即可將光學板710與燈管730分離以完成重工程序,重新將背光模組700組立也相當方便。
圖9A為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之背光模組700’組立之前的側視示意圖。圖9B為背光模組700’組立後的側視示意圖。請參照圖9A及圖9B,背光模組700’具有與圖8A及圖8B所述之背光模組700相似的構件,因此相同或相似的構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請參閱上述說明,於此不再贅述。背光模組700’與背光模組700的不同之處在於,背光模組700’的背板720’是由可被磁吸件744磁吸的金屬所構成,而磁吸件744的位置較靠近背板720’以與背板720’磁吸。在背光模組700’中,由於僅需克服磁吸件744與背板720’間的磁力即可將燈管730與背板720’分離,當再次進行背光模組700’的組裝時,僅需將電極E1與電極E2對位而不需重新焊接以使電極E1與電極E2電性連接,因此背光模組700’的組裝相當簡便。
圖10A為本發明又一較佳實施例之背光模組700”組立之前的側視示意圖。圖10B為背光模組700”組立後的側視示意圖。請參照圖10A及圖10B,背光模組700’具有與圖9A及圖9B所述之背光模組700’相似的構件,因此相同 或相似的構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請參照上述說明,於此不再贅述。背光模組700”與背光模組700’的不同之處在於,背光模組700”的背板720”不具有磁性而無法與磁吸件744磁吸,此時,可藉由在背板720”上相對於磁吸件744之處設置另一被磁吸件750以使燈管730定位於背板720”上。
此外,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還可將圖8B之實施例與圖9或圖10B之實施例組合,也就是將磁吸件744或被磁吸件750同時設置於光學板710、背板720及燈管固定裝置740上,以使光學板710、背板720及燈管730皆使用磁吸方式固定。於其他實施例中,磁吸件744與被磁吸件750之位置與其材質可參照圖4~圖6之說明。
因此,由上述的所有實施例可知磁吸件或被磁吸件之位置及數目,可以相互對調之,或是磁吸件或被磁吸件可同時出現於一個物件上,例如:光學板上,或背板上,或電路板上、或燈管固定裝置上。
圖11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顯示模組800示意圖。請參照圖11,舉例來說,顯示裝置800可具有顯示面板810及背光模組820,而背光模組820例如可具有上述發光裝置300、400、500、600的其中任何一種或是背光模組700、700’及700”的其中任何一種。
顯示面板810可為半穿透半反射式顯示面板、反射型顯示面板、彩色濾光片於主動層上(color filter on array)之顯示面板、主動層於彩色濾光片上(array on color filter) 之顯示面板、垂直配向型(VA)顯示面板、水平切換型(IPS)顯示面板、多域垂直配向型(MVA)顯示面板、扭曲向列型(TN)顯示面板、超扭曲向列型(STN)顯示面板、圖案垂直配向型(PVA)顯示面板、超級圖案垂直配向型(S-PVA)顯示面板、先進大視角型(ASV)顯示面板、邊緣電場切換型(FFS)顯示面板、連續焰火狀排列型(CPA)顯示面板、軸對稱排列微胞型(ASM)顯示面板、光學補償彎曲排列型(OCB)顯示面板、超級水平切換型(S-IPS)顯示面板、先進超級水平切換型(AS-IPS)顯示面板、極端邊緣電場切換型(UFFS)顯示面板、藍相顯示面板(Blue phase display panel)、高分子穩定配向型顯示面板、雙視角型(dual-view)顯示面板、電泳型顯示面板、藍相顯示面板(Blue Phase)、三視角型(triple-view)顯示面板、三維顯示面板(three-dimensional)或其它型面板。
圖12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光電裝置的示意圖。圖11之顯示模組800可以跟電子元件900電連接而組合成一光電裝置950。電子元件900包括如:控制元件、操作元件、處理元件、輸入元件、記憶元件、驅動元件、發光元件、保護元件、感測元件、偵測元件、或其它功能元件、或前述之組合。而光電裝置320之類型包括可攜式產品(如手機、攝影機、照相機、筆記型電腦、遊戲機、手錶、音樂播放器、電子信件收發器、地圖導航器、數位相片、或類似之產品)、影音產品(如影音放映器或類似之產品)、 螢幕、電視、看板、投影機內之面板等。
綜上所述,由於本發明所提出的背光模組是使用磁吸件進行組裝,因此可提高組裝定位精度、減低光源毀損的風險、並可節省組裝時間。此外,由於本發明所提出的光電裝置具有上述的背光模組,因此可簡化組裝及重工程序以減少製造成本。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200、600’、820、700、700’、700”‧‧‧背光模組
110、330、630‧‧‧電路板
120、320、620‧‧‧發光元件
130‧‧‧膠框
140‧‧‧導光板
210、620’‧‧‧反射板
220、630’‧‧‧光學片組
230‧‧‧框架
232‧‧‧容納側邊
300、400、500、600‧‧‧發光裝置
310、510、610、710‧‧‧光學板
310c、510c‧‧‧底面
310a、510a、610a、710a‧‧‧入光面
310b、510b、610b、710b‧‧‧出光面
322‧‧‧容置槽
324‧‧‧發光二極體晶片
326‧‧‧光學膠
340、640、744‧‧‧磁吸件
340a‧‧‧磁吸件340的表面
350a‧‧‧被磁吸件350的表面
350、650、750‧‧‧被磁吸件
610’、720、720’、720”‧‧‧背板
730‧‧‧燈管
732‧‧‧末端
740‧‧‧燈管固定裝置
742‧‧‧彈性主體
800‧‧‧顯示模組
810‧‧‧顯示面板
900‧‧‧電子元件
950‧‧‧光電裝置
d‧‧‧間隙
E1、E2‧‧‧電極
圖1A及圖1B為習知一種側向式背光模組100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背光模組200的分解示意圖。
圖3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發光裝置300的示意圖。
圖3B為圖3A的側視示意圖。
圖4為發光元件320之示意圖。
圖5A為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之發光裝置400組立之前的側視示意圖。
圖5B為發光裝置400組立後的側視示意圖。
圖6A為根據本發明又一較佳實施例之發光裝置500組立之前的示意圖。
圖6B為發光裝置500組立之後的上視示意圖。
圖6C為發光裝置500組立後的側視示意圖。
圖7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背光模組600’的分解示意圖。
圖7B為圖7A之發光裝置600組立之前的側視示意圖。
圖7C為發光裝置600組立後的側視示意圖。
圖8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背光模組700組立之前的側視示意圖。
圖8B為背光模組700組立後的側視示意圖。
圖9A為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之背光模組700’組立之前的側視示意圖。
圖9B為背光模組700’組立後的側視示意圖。
圖10A為本發明又一較佳實施例之背光模組700”組立之前的側視示意圖。
圖10B為背光模組700”組立後的側視示意圖。
圖11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顯示模組的示意圖。
圖12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光電裝置的示意圖。
300‧‧‧發光裝置
310‧‧‧光學板
310a‧‧‧入光面
310b‧‧‧出光面
310c‧‧‧底面
320‧‧‧發光元件
330‧‧‧電路板
340‧‧‧磁吸件
350‧‧‧被磁吸件

Claims (15)

  1.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發光裝置,該發光裝置包括:一光學板,其包括一入光面與一出光面;至少一發光元件,設置於一電路板上,且該發光元件面對於該入光面,其中該發光元件是利用設置於該光學板及該電路板其中至少一者之上之至少一磁吸件而磁吸於該光學板上以位於該光學板上方,其中該光學板與該電路板僅藉由磁力吸引而相互吸附,以及藉由移除磁力彼此分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背光模組,其中該磁吸件設置於該入光面的一部份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背光模組,其中該電路板面對該入光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背光模組,其中該光學板更包含一底面,該磁吸件設置於該底面上,且該電路板鄰近於該底面的一部份。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背光模組,更包含一反射板,其設置於該光學板之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一光學片組,設置於該出光面之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背光模組,更包含一背板,其面對該入光面,以容納該光學板。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發光元件包括:一容置槽; 一發光二極體晶片,位於該容置槽內;一光學膠,填滿該容置槽,並覆蓋該發光二極體晶片。
  9.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一光學板,其包括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一背板,位於該光學板的入光面的下方;至少一燈管,設置於該背板與該光學板的入光面之間;以及多個燈管固定裝置,分別包覆於該燈管的末端,並且該光學板設置於該燈管固定裝置上,其中每一燈管固定裝置包括一彈性主體、埋於該彈性主體內的一磁吸件以及埋於該彈性主體內且與該燈管的末端電性連接的一電極,其中埋設於該些燈管固定裝置內的該磁吸件磁吸於該背板或該光學板之該入光面上,其中該磁吸件與該背板或該光學板僅藉由磁力吸引而相互吸附,以及藉由移除磁力彼此分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光學板之該入光面上相對於該磁吸件之處設置有另一磁吸件。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背板相對於該磁吸件之處設置有另一磁吸件。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背板由可被該磁吸件磁吸之金屬所構成。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彈性主體為橡膠材料。
  14. 一種光電裝置,其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背光模組以及與該背光模組電性連接的一電子元件。
  15. 一種光電裝置,其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至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背光模組以及與該背光模組電性連接的一電子元件。
TW98109512A 2009-03-24 2009-03-24 背光模組及光電裝置 TWI4341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8109512A TWI434105B (zh) 2009-03-24 2009-03-24 背光模組及光電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8109512A TWI434105B (zh) 2009-03-24 2009-03-24 背光模組及光電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35644A TW201035644A (en) 2010-10-01
TWI434105B true TWI434105B (zh) 2014-04-11

Family

ID=44855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8109512A TWI434105B (zh) 2009-03-24 2009-03-24 背光模組及光電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341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25169B (zh) * 2011-07-07 2014-02-01 Innolux Corp 發光裝置、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TWI452395B (zh) * 2011-12-30 2014-09-11 Au Optronics Corp 背光模組及製作具有對位圖案之電路板的方法
KR20160121724A (ko) * 2015-04-10 2016-10-2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35644A (en) 2010-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5656B (zh) 液晶顯示裝置
KR101807442B1 (ko) 백라이트 모듈 및 상기 백라이트 모듈을 이용한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5390704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04880839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1509625B (zh) 背光模块及光电装置
JP7166413B2 (ja)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05249942A (ja) 表示装置
TWI619989B (zh) 光學元件及具有其之顯示裝置
TWI686633B (zh) 背光模組
CN101988688A (zh) 导光板以及包括该导光板的液晶显示设备
KR20120078234A (ko) 도광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소자
KR20150073267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995777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TWI434105B (zh) 背光模組及光電裝置
US20170192147A1 (en) Display apparatus
TWI390302B (zh) 背光模組及包含其之光電裝置
KR20150079231A (ko) 이물침투가 방지된 액정표시소자
TWM512146U (zh) 具有光學功能膜之雙面顯示模組
TWI540362B (zh) 具有光學功能膜之雙面顯示模組
KR20130071925A (ko) 백라이트 유닛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KR20080060406A (ko) 광학 시트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US20140111732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1604375B2 (en)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chassis having a groove portion recessed in a direction opposite to a diffuser plate
KR101408688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40024576A (ko)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포함한 액정표시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