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43947B - 发电输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电输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43947B
CN109643947B CN201780052328.XA CN201780052328A CN109643947B CN 109643947 B CN109643947 B CN 109643947B CN 201780052328 A CN201780052328 A CN 201780052328A CN 109643947 B CN109643947 B CN 1096439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r
urging
magnet
magnetized portion
torsion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232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43947A (zh
Inventor
二宫伸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6439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439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439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439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5/00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coil system, magnet, armature or other part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35/02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coil system, magnet, armature or other part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moving magnets and stationary coil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使磁体高速地动作而提高发电效率的发电输入装置。具有:芯体(21);磁轭部件(23);线圈(25);支承于磁轭部件(23)的辊部件(27);具有辊部件(27)所接触的第一磁化部(29a)与第二磁化部(29b)的磁体(29);向(Y1-Y2)方向移动的滑动部件(31);以及扭簧(33a、33b)。若滑动部件(31)向第一方向移动,则因扭簧(33a、33b)的作用力的反转,辊部件(27)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从第一磁化部(29a)向第二磁化部(29b)变化,在滑动部件(31)向第二方向移动时,也因扭簧(33a、33b)的作用力的反转,辊部件(27)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从第二磁化部(29b)向第一磁化部(29a)变化。

Description

发电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支承磁体的滑块材料移动而使磁轭部件内的磁通的朝向变化,由此在线圈中感应出电力的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关于发电输入装置的发明。
该发电输入装置具有磁路形成部件。磁路形成部件具有第一臂部与第二臂部,设有卷绕于各个臂部的周围的发电线圈。在第一臂部与第二臂部之间设有驱动体(转动体)。驱动体具备具有第一磁化面与第二磁化面的磁体、以及固定于第一磁化面的第一磁化部件及固定于第二磁化面的第二磁化部件。
驱动体以第一磁化部件与第一臂部对置且第二磁化部件与第二臂部对置的第一姿势、以及第一磁化部件与第二臂部对置且第二磁化部件与第一臂部对置的第二姿势成为稳定状态。
在通过操作部件而进行动作的滑动部件形成有连结长孔,设于驱动体的连结销滑动自如地插入连结长孔。
若按压操作部件,则该按压力经由第一弹性部件传递至滑动部件,所述连结长孔与连结销滑动,滑动部件的运动被转换为驱动体的旋转力。在驱动体旋转而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变化时,磁路形成部件内的磁通的朝向发生变化,在发电线圈中感应出电力。若解除操作部件的按压力,则在第二弹性部件的作用力下,滑动部件复位。此时,通过滑动部件的恢复力,驱动体从第二姿势向第一姿势转动,磁路形成部件内的磁通的朝向再次变化,此时也在发电线圈中感应出电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392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道,在操作部件被按压时,该按压力经由第一弹性部件作用于滑动部件,并施加第一弹性部件的辅助力,从而能够进一步加快驱动体的姿势发生变化的速度。
但是,由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电输入装置在按压部件被按压时,将滑动部件移动的力转换为驱动体的旋转力,因此在将操作力转换为发电力时的运动的传递效率较差。并且,由于驱动体主要通过磁体的力以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成为稳定状态,因此通过按压部件的按压操作来加快驱动体的转动力存在界限。
本发明解决上述以往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操作部件的按压操作力高效地转换为磁体的移动力,始终使磁体以高速进行移动而发挥较大的电动势的发电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为发电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施力滑块,向第一方向和与其反向的第二方向移动;磁体,支承于所述施力滑块;磁性体的磁轭部件,穿过内部的磁通通过所述磁体的移动而变化;以及线圈,通过所述磁轭部件内的磁通的变化进行发电,
在该发电输入装置中,
所述磁体具有一磁化部与第二磁化部,该第一磁化部与第二磁化部对所述磁轭部件赋予的磁通彼此反向,所述第一磁化部和所述第二磁化部以所述第一磁化部位于第一方向侧、所述第二磁化部位于第二方向侧的方式排列,设有切换弹簧部件,该切换弹簧部件将所述施力滑块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施力,
(1)在所述第一磁化部与所述磁轭部件对置时,所述施力滑块被所述切换弹簧部件向第二方向施力,
(2)若使所述施力滑块向第一方向移动,则在所述第一磁化部与所述第二磁化部的边界部通过所述磁轭部件的与该边界部对置的对置部之前,基于所述切换弹簧部件的施力方向从第二方向向第一方向切换,
(3)在所述施力滑块向第一方向移动后,所述第二磁化部与所述磁轭部件对置,并且所述施力滑块被所述切换弹簧部件向第一方向施力,
(4)在所述施力滑块向第二方向移动时,在所述边界部通过所述磁轭部件的与该边界部对置的对置部之前,基于所述切换弹簧部件的施力方向从第一方向向第二方向切换。
本发明的发电输入装置为,所述磁体被所述施力滑块支承为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自如地相对移动规定距离的装置。
本发明的发电输入装置优选的是,所述磁体保持于磁体保持部件,所述磁体保持部件被所述施力滑块支承为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自如地相对移动规定距离。
关于本发明的发电输入装置,在所述(1)中所述第一磁化部与所述磁轭部件对置时、以及在所述(3)中所述第二磁化部与所述磁轭对置时,在所述磁体与所述磁轭部件之间作用有磁保持力,该磁保持力使所述磁体停止,
所述切换弹簧部件使所述施力滑块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移动的力大于所述磁保持力。
本发明的发电输入装置能够构成为,设有操作滑块,该操作滑块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移动,利用所述操作滑块,使所述施力滑块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移动。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施力滑块被所述操作滑块支承为,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自如地相对移动规定距离,
在所述(2)中,在基于所述切换弹簧部件的施力方向从第二方向向第一方向切换了时,所述施力滑块不被所述操作滑块约束地向第一方向移动,
在所述(4)中,在基于所述切换弹簧部件的施力方向从第一方向向第二方向切换了时,所述施力滑块不被所述操作滑块约束地向第二方向移动。
本发明的发电输入装置的所述切换弹簧部件为扭簧。
另外,本发明中的施力滑块及磁体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的移动并不限于施力滑块与磁体直线地进行往复动作,也包括施力滑块与磁体进行转动移动。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发电输入装置利用扭簧等切换弹簧部件,使得施力滑块被施力。在施力滑块向第一方向移动时,由于在磁体的第一磁化部与第二磁化部的边界部通过磁轭部件的与该边界部对置的对置部之前,基于切换弹簧部件的施力方向从第二方向向第一方向切换,因此磁体向第一方向高速地移动,磁轭部件内的磁通迅速地反转,能够在线圈中感应出较大的电力。这与施力滑块向第二方向移动时也相同。
另外,若磁体或保持有磁体的磁体保持部件被施力滑块支承为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对移动自如,则在施力滑块向第一方向移动时、以及向第二方向移动时的双方,能够在第一磁化部与第二磁化部的边界部到达磁轭部件的与该边界部对置的对置部之前对切换弹簧部件的施力方向进行切换,能够加快边界部在磁轭的与该边界部对置的对置部中移动时的磁体的移动速度。
而且,若设置操作滑块,施力滑块相对于操作滑块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对移动自如,则在将操作滑块向第一方向等按压操作时,能够不被操作滑块的移动速度约束地在切换弹簧部件的作用力下使施力滑块高速地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磁体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处于自由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处于自由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及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被压入的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被压入的中途的状态的侧视图及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被最大程度压入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被最大程度压入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及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复位的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复位的中途的状态的侧视图及剖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处于自由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处于自由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及剖面图。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处于自由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被压入的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被压入的中途的状态的侧视图及剖面图。
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被压入的中途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被最大程度压入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被最大程度压入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及剖面图。
图2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被最大程度压入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复位的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复位的中途的状态的侧视图及剖面图。
图2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复位的中途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8是连续地示出操作滑块、施力滑块以及磁体向第一方向(Y2方向)的移动的说明图。
图29是连续地示出操作滑块、施力滑块以及磁体向第二方向(Y1方向)的移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各图中,X1为左方向,X2为右方向,Y1为上方向且第二方向,Y2为下方向且第一方向,Z1为沿着辊部件的旋转轴的方向且为跟前侧,Z2为沿着辊部件的旋转轴的方向且为里侧。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磁体的说明图。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具备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以及设于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的内部的内部构造体2。
如图2及图3所示,内部构造体2具有芯体21、磁轭部件23、线圈25、辊部件27、磁体29、滑动部件31、切换弹簧部件33、以及作为复位弹簧部件的螺旋弹簧35。
芯体21沿Y1-Y2方向延伸。芯体21以穿过保持线圈25的线圈保持部件39的一方的孔(在图3中为Y1侧的孔)39a、穿过线圈25的内部、并穿过线圈保持部件39的另一方的孔(在图3中为Y2侧的孔)39b的状态被保持。芯体21例如由铁(Fe)等磁性材料形成,构成磁路的至少一部分。关于磁路的详细情况以后进行叙述。
磁轭部件23例如由铁(Fe)等磁性材料形成,构成磁路的至少一部分。磁轭部件23具有连接于芯体21的第一磁轭23a与第二磁轭23b。如图3所示,第一磁轭23a通过芯体21的一方的端部(在图3中为Y1侧的端部)21a穿过第一磁轭23a的孔26a而连接于芯体21。第二磁轭23b通过芯体21的另一方的端部(在图3中为Y2侧的端部)21b穿过第二磁轭23b的孔26b而连接于芯体21。
线圈25保持于线圈保持部件39,在内部穿过有芯体21。线圈25的轴沿Y1-Y2方向延伸。线圈25的导线的一端与安装于线圈保持部件39的一方的端子41电连接。线圈25的导线的另一端与安装于线圈保持部件39的另一方的端子41电连接。线圈25利用通过磁路的磁通的变化而产生电压。关于线圈25产生电压的构成的详细情况以后进行叙述。
辊部件27例如由铁(Fe)等磁性材料形成,构成磁路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发明中,辊部件27作为磁轭部件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辊部件27被支承为相对于磁轭部件23转动自如,并具有第一辊27a与第二辊27b。第一辊27a保持于第一磁轭23a的突起部24a,以沿着突起部24a延伸的方向的轴为中心转动自如地支承于第一磁轭23a。第二辊27b保持于第二磁轭23b的突起部24b,以沿着突起部24b延伸的方向的轴为中心转动自如地支承于第二磁轭23b。
磁体29与辊部件27接触地设置。具体而言,磁体29被夹在第一辊27a与第二辊27b之间,并与第一辊27a的圆周面28a(例如参照图5)及第二辊27b的圆周面28b(例如参照图5)接触。另外,也可以在第一辊27a的圆周面28a及第二辊27b的圆周面28b的至少某一个设有例如橡胶等非磁性体。在这种情况下,磁体29经由非磁性体与第一辊27a的圆周面28a及第二辊27b的圆周面28b间接地接触。这样,只要磁通通过磁体29与辊部件27之间,也可以将例如橡胶等非磁性体设于第一辊27a的圆周面28a以及第二辊27b的圆周面28b的至少某一个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辊27a和第二辊27b与磁体接触、或经由非磁性体接触,从而成为磁轭部件23与磁体29对置的构造。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如下构造:不设置第一辊27a与第二辊27b,磁轭部件23的一部分经由间隙与磁体29对置、或经由非磁性体与磁体29接触。
如图4(a)~图4(c)所示,磁体29为板状的永久磁体,具有第一磁化部29a与第二磁化部29b。第一磁化部29a设于磁体29中的第一方向侧(Y2侧),在两面具有彼此不同的极性。第二磁化部29b设于磁体29中的第二方向侧(Y1侧),在两面具有彼此不同的极性。第一磁化部29a及第二磁化部29b在磁体29中彼此邻接。
第一磁化部29a的一方的磁化面(在图4(a)~图4(c)中为X2侧的面)291a例如被磁化为N极。第一磁化部29a的另一方的磁化面(在图4(a)~图4(c)中为X1侧的面)291b例如被磁化为S极。另一方面,第二磁化部29b的一方的磁化面(在图4(a)~图4(c)中为X2侧的面)292a例如被磁化为S极。第二磁化部29b的另一方的磁化面(在图4(a)~图4(c)中为X1侧的面)292b例如被磁化为N极。这样,第二磁化部29b在两面具有第一磁化部29a的两侧的磁化面的极性相互交换后的极性。
如图3所示,滑动部件31具有操作滑块31a与施力滑块31b,基于来自外部的操作力向沿着辊部件27的旋转的切线方向的Y2方向(第一方向)移动。在操作滑块31a的下部设有作为复位弹簧部件的螺旋弹簧35。螺旋弹簧35的一端安装于操作滑块31a的下部。螺旋弹簧35的另一端安装于第一壳体11。螺旋弹簧35将操作滑块31a向Y1方向(第二方向)施力。若操作滑块31a被施加来自外部的操作力,则操作滑块31a克服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并向Y2方向(第一方向)移动。若来自外部的操作力被解除,则操作滑块31a通过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向Y1的方向(第二方向)复位移动。
施力滑块31b被保持为相对于操作滑块31a在Y2方向(第一方向)及Y1方向(第二方向)上滑动自如。即,施力滑块31b能够相对于操作滑块31a向Y1-Y2方向相对地移动。施力滑块31b在内部具有供磁体29能够在Y1-Y2方向上移动的间隙,磁体29在施力滑块31b的内部能够在Y1-Y2方向上移动微小的距离。磁体29保持于磁体保持部件37(参照图2及图3)。磁体保持部件37在保持了磁体29的状态下,被保持为相对于施力滑块31b在Y1-Y2方向上自如地滑动微量的距离。
操作滑块31a、施力滑块31b、以及磁体保持部件37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磁体保持部件37覆盖磁体29的周围,能够抑制对磁体29施加冲击。也就是说,磁体保持部件37作为缓冲部件而发挥功能,用于缓和沿上下移动而碰撞到施力滑块31b时的冲击。
切换弹簧部件33为扭簧,将施力滑块31b向Y1方向及Y2方向施力。切换弹簧部件33由第一扭簧33a与第二扭簧33b构成。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扭簧33a设于施力滑块31b的X2侧。第二扭簧33b设于施力滑块31b的X1侧。也就是说,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在X1-X2方向上排列配置。
第一扭簧33a的一端安装于施力滑块31b。第一扭簧33a的另一端安装于第二壳体12等固定部。第二扭簧33b的一端安装于施力滑块31b。第二扭簧33b的另一端安装于第二壳体12等固定部。
如图2与图5所示,在第一扭簧33a的安装于施力滑块31b的一端位于比安装于第二壳体12的另一端更靠Y1侧的位置时,第一扭簧33a将施力滑块31b向Y1方向施力。另一方面,若施力滑块31b向Y2方向移动,第一扭簧33a的安装于施力滑块31b的一端位于比安装于第二壳体12的另一端更靠Y2侧的位置,则第一扭簧33a将施力滑块31b向Y2方向施力。
同样,在第二扭簧33b的安装于施力滑块31b的一端位于比安装于第二壳体12的另一端更靠Y1侧的位置时,第二扭簧33b将施力滑块31b向Y1方向施力。另一方面,若施力滑块31b向Y2方向移动,第二扭簧33b的安装于施力滑块31b的一端位于比安装于第二壳体12的另一端更靠Y2侧的位置,则第二扭簧33b将施力滑块31b向Y2方向施力。这样,切换弹簧部件33将施力滑块31b向Y1方向及Y2方向施力。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以下,为了方便说明,省略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使用表示内部构造体2的附图进行说明。
在图28(a)(b)(c)(d)中,依次示意性地示出操作滑块31a被向第一方向(Y2方向)压入时的、操作滑块31a、施力滑块31b以及磁体29的相对的位置。在图29(a)(b)(c)(d)中,依次示意性地示出操作滑块31a向第二方向(Y1方向)复位动作时的、操作滑块31a、施力滑块31b以及磁体29的相对的位置。以下,比较并参照图5以下的各图与图28及图29的各图,对发电输入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处于自由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处于自由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及剖面图。
图6(a)是向X2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内部构造体2时的侧视图。图6(b)是图6(a)所示的切断面C1-C1的剖面图。
如图5~图6(b)所示,在未对操作滑块31a作用来自外部的操作力时,操作滑块31a在作为复位弹簧部件的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下复位到向Y1侧。
此时,如图6(a)所示,第一扭簧33a的安装于施力滑块31b的一端位于比安装于第二壳体12的另一端更靠Y1侧的位置。因此,第一扭簧33a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a具有Y1方向的成分Fay。另外,如图28(a)所示,第二扭簧33b的安装于施力滑块31b一端(i)位于比安装于第二壳体12的另一端(ii)更靠Y1侧的位置。因此,第二扭簧33b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b具有Y1方向的成分Fby。由此,施力滑块31b被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的作用力向Y1侧施力而复位。此时,在操作滑块31a与施力滑块31b之间,在施力滑块31b的Y2侧形成有间隙S2。
如图6(a)所示,第一扭簧33a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a具有Z1方向的成分Faz。第二扭簧33b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b具有Z2方向的成分Fbz。这样,第一扭簧33a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a具有与第二扭簧33b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b的成分Fbz相反方向的成分Faz。
由此,在Z1-Z2方向上,能够将第一扭簧33a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a的成分Faz与第二扭簧33b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b的成分Fbz相互抵消。由此,能够抑制对施力滑块31b施加仅一个方向的作用力,实现施力滑块31b的更加顺畅的移动。这在关于图7~图12(b)后述的状态下也相同。
如图5及图6(b)所示,第一辊27a及第二辊27b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存在于第一磁化部29a。第一辊27a由于由磁性材料形成,因此被磁性吸引于第一磁化部29a的一方的磁化面291a(参照图4(a)~图4(c))。另外,第二辊27b由于由磁性材料形成,因此被磁性吸引于第一磁化部29a的另一方的磁化面291b(参照图4(a)~图4(c))。第一磁化部29a在第一辊27a与第二辊27b之间由磁保持力保持。
此时,如图6(a)与图28(a)所示,在施力滑块31b与磁体保持部件37之间在磁体保持部件37的Y1侧,形成有间隙S1。
如图6(b)所示,连结第一辊27a的旋转中心271a与第二辊27b的旋转中心271b的假想直线L1相对于第一磁化部29a与第二磁化部29b之间的边界面29c平行,假想直线L1与磁体29的移动方向即Y1-Y2方向正交。连结第一辊27a的旋转中心271a与第二辊27b的旋转中心271b的假想直线L1相当于连结第一辊27a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和第二辊27b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的假想直线。另外,假想直线L1为磁体29与第一辊27a及第二辊27b的对置中心线。在不设置第一辊27a与第二辊27b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假想直线L1为磁体29与磁轭部件23的对置中心线。
如图5所示的双点划线的箭头那样,从第一磁化部29a的一方的磁化面291a出来的磁通依次通过第一辊27a、第一磁轭23a、芯体21、第二磁轭23b、以及第二辊27b,并进入第一磁化部29a的另一方的磁化面291b。由此,在操作滑块31a处于自由位置的状态下,构成了磁路。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被压入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被压入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及剖面图。
图8(a)是向X2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内部构造体2时的侧视图。图8(b)是图8(a)所示的切断面C2-C2的剖面图。
若从外部对操作滑块31a作用Y2方向(第一方向)的操作力(按压力),则操作滑块31a克服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并向Y2方向移动。若操作滑块31a向Y2方向移动,则施力滑块31b被操作滑块31a向Y2方向按压,施力滑块31b与操作滑块31a一起向Y2方向移动。
由于磁体29在第一辊27a与第二辊27b之间由磁力保持,因此在施力滑块31b开始向Y2方向移动时磁体29不动,如图8(a)与图28(b)所示,到此为止曾形成于磁体保持部件37的Y1侧的间隙S1消失,施力滑块31b与磁体保持部件37的上部接触。
取而代之,如图8(a)与图28(b)所示那样在施力滑块31b与磁体保持部件37之间,在磁体保持部件37的Y2侧形成间隙S3。另外,形成于施力滑块31b的Y2侧的间隙S2被维持原样。
若操作滑块31a被向Y2方向按压而施力滑块31b进一步向Y2方向移动,则磁体保持部件37从施力滑块31b受力,在保持了磁体29的状态下向Y2方向移动。若施力滑块31b被从图28(b)的位置进一步向Y2方向按压,并到达图7、图8(a)以及图28(c)的位置,则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成为中立姿势。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中立姿势”是指,扭簧的一端(i)的位置相对于扭簧的另一端(ii)的位置在水平面(X-Z平面)上并排的姿势。或者,“中立姿势”是指,扭簧对任意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仅具有水平方向的成分、不具有铅垂方向(Y1-Y2方向)的成分的姿势。
在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处于中立姿势时,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各自的挠曲成为最大。如图8(b)所示,在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处于中立姿势时,第一扭簧33a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a与第二扭簧33b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b平衡。
如图7及图8(b)所示,在操作滑块31a的压入时,在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处于中立姿势时,第一辊27a及第二辊27b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存在于第一磁化部29a。如图28(c)所示,假想直线L1位于第一磁化部29a上。具体而言,第一辊27a及第二辊27b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存在于边界面29c的附近的第一磁化部29a侧。换言之,第一辊27a及第二辊27b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为从第一磁化部29a向第二磁化部29b变化紧前的状态。
若从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处于中立姿势的状态起,如图28(d)所示那样,操作滑块31a进一步克服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并被向Y2方向按压,且施力滑块31b被操作滑块31a向Y2方向按压,则第一扭簧33a的安装于施力滑块31b的一端移动到比安装于第二壳体12的另一端靠Y2侧。因此,第一扭簧33a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a被转换为具有Y2方向的成分Fay。另外,如图28(d)所示,第二扭簧33b的安装于施力滑块31b的一端(i)也移动到比安装于第二壳体12的另一端(ii)靠Y2侧。因此,第二扭簧33b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b也被转换为具有Y2方向的成分Fby。由此,施力滑块31b被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向Y2方向施力。
此时,施力滑块31b与操作滑块31a分开地设置,在图28(c)的时刻,间隙S2形成于施力滑块31b的Y2侧,因此在第一扭簧33a与第二扭簧33b的作用力被切换为Y2方向的瞬间,施力滑块31b与操作滑块31a独立地向Y2方向移动。然后,在操作滑块31a与施力滑块31b之间,在施力滑块31b的Y1侧形成间隙S4。
由于能够将施力滑块31b的运动与操作滑块31a的运动设定为不同的运动,因此施力滑块31b能够几乎不受外部操作的速度(操作滑块31a的速度)的影响地以更快的速度向Y2方向移动。施力滑块31b通过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的作用力向Y2方向加速而移动。
若操作滑块31a及施力滑块31b向Y2方向移动,磁体保持部件37在保持了磁体29的状态下向Y2方向移动,则如图9及图10(b)所示,第一辊27a及第二辊27b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从第一磁化部29a向第二磁化部29b变化。于是,通过芯体21、磁轭部件23以及辊部件27的磁通的朝向反转。
即,如图9所示的双点划线的箭头那样,从第二磁化部29b的另一方的磁化面292b(参照图4(a)~图4(c))出来的磁通依次通过第二辊27b、第二磁轭23b、芯体21、第一磁轭23a、以及第一辊27,并进入第二磁化部29b的一方的磁化面292a。由此,第一辊27a及第二辊27b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从第一磁化部29a向第二磁化部29b变化,通过芯体21、磁轭部件23以及辊部件27的磁通的朝向反转。
由此,通过卷绕于芯体21的线圈25的内部的磁通的朝向反转。由此,在操作滑块31a及施力滑块31b向Y2方向移动时,在线圈25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另外,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被最大程度压入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被最大程度压入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及剖面图。
图10(a)是向X2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内部构造体2时的侧视图。图10(b)是图10(a)所示的切断面C3-C3的剖面图。
在图9与图10中,也如图29(a)所示那样,施力滑块31b被操作滑块31a进一步压下,在操作滑块31a与施力滑块31b之间,在施力滑块31b的Y2侧形成间隙S2。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复位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复位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及剖面图。
图12(a)是向X2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内部构造体2时的侧视图。图12(b)是图12(a)所示的切断面C4-C4的剖面图。
如图9、图10(b)以及图29(a)所示,若从操作滑块31a最大程度向Y2方向压入的状态起解除对操作滑块31a作用的来自外部的操作力,则操作滑块31a通过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向Y1方向复位移动。在图9、图10(b)以及图29(a)的状态下,磁体29的第二磁化部29b在第一辊27a与第二辊27b之间由磁力保持。因此,在操作滑块31a刚开始向Y1方向移动后,磁体29不会移动,操作滑块31a与施力滑块31b向Y1方向移动而曾形成于施力滑块31b的Y2侧的间隙S2消失,操作滑块31a与施力滑块31b的下部接触,如图29(b)所示那样在操作滑块31a与施力滑块31b之间,在施力滑块31b的Y1侧形成间隙S4。
然后,若操作滑块31a向Y1方向移动,施力滑块31b向Y1方向移动,则如图29(b)所示那样在磁体保持部件37与施力滑块31b之间,曾形成于磁体保持部件37的Y2侧的间隙S3消失而施力滑块31b与磁体保持部件37的下部接触。然后,在施力滑块31b与磁体保持部件37之间,在磁体保持部件37的Y1侧形成间隙S1。
若操作滑块31a及施力滑块31b在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下移动至图11、图12(a)以及图29(c)的位置,则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成为中立姿势。在操作滑块31a的复位时,在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成为了中立姿势的时刻,第一辊27a及第二辊27b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存在于第二磁化部29b。如图29(c)所示,假想直线L1位于第二磁化部29b。具体而言,第一辊27a及第二辊27b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存在于边界面29c的附近的第二磁化部29b侧。换言之,第一辊27a及第二辊27b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为从第二磁化部29b向第一磁化部29a变化紧前的状态。
若从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处于中立姿势的状态起通过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使操作滑块31a进一步向Y1方向移动,且第一扭簧33a的一端位于比第一扭簧33a的另一端更靠Y1侧的位置,则第一扭簧33a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a将具有Y1方向的成分Fay。另外,第二扭簧33b的一端(i)位于比第二扭簧33b的另一端(ii)更靠Y1侧的位置,第二扭簧33b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b将具有Y1方向的成分Fby(参照图29(d))。由此,施力滑块31b被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向Y1方向施力。
此时,如图29(c)~图29(d)所示,由于施力滑块31b能够先于操作滑块31a向Y1方向移动,因此即使基于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的操作滑块31a向Y1方向的移动速度较慢,施力滑块31b也不被操作滑块31a约束地以高速向Y1方向移动。
磁体保持部件37在保持了磁体29的状态下向Y1方向以高速移动,第一辊27a及第二辊27b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从第二磁化部29b向第一磁化部29a急剧地变化。于是,通过芯体21、磁轭部件23以及辊部件27的磁通的朝向反转。即,磁通的朝向关于图5所述与磁通的朝向相同。
于是,通过卷绕于芯体21的线圈25的内部的磁通的朝向反转。由此,在操作滑块31a及施力滑块31b向Y1方向移动时,在线圈25中产生感应电动势。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在操作滑块31a的压入时及复位时的双方,在线圈25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在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中,在图28(c)的状态下,磁体29的第一磁化部29a在第一辊27a与第二辊27b中由磁保持力保持。因此,在施力滑块31b从图28(c)进一步向Y2方向移动了时,第一扭簧33a的作用力Fa的Y2方向的成分Fay、以及第二扭簧33b的作用力Fb的Y2方向的成分Fby的总和需要比由磁力保持第一磁化部29a的力大。这与如图29所示那样施力滑块31b向Y1方向复位时也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中,第一扭簧33a与第二扭簧33b的作用力被赋予给施力滑块31b,但保持有磁体29的磁体保持部件37在施力滑块31b的内部具有向Y1-Y2方向的移动余量(间隙S1、S3)。其结果,在施力滑块31b向Y2方向移动时,能够如图28(c)所示那样在第一磁化部29a与第二磁化部29b的边界部通过假想直线L1紧前,使第一扭簧33a与第二扭簧33b成为中立姿势,在施力滑块31b向Y1方向复位移动时,也能够如图29(c)所示那样在第一磁化部29a与第二磁化部29b的边界部通过假想直线L1紧前,将第一扭簧33a与第二扭簧33b设定为中立姿势。
由此,在施力滑块31b向Y2方向移动时,在第一扭簧33a与第二扭簧33b的向Y2方向的作用力下,第一磁化部29a与第二磁化部29b的边界部通过假想直线L1,在施力滑块31b向Y1方向复位移动时,也能够在第一扭簧33a与第二扭簧33b的向Y1方向的作用力下,使第一磁化部29a与第二磁化部29b的边界部通过假想直线L1。因此,能够使导入磁轭部件的内部的磁通的朝向高速地反转。
另外,由于施力滑块31b相对于操作滑块31a向Y1-Y2方向具有移动余量(间隙S2、S4),因此从图28(c)至图28(d),在第一扭簧33a与第二扭簧33b的向Y2方向的作用力下,在施力滑块31b向Y2方向移动时,操作滑块31a不会阻碍施力滑块31b的高速移动。这与从图29(c)至图29(d)操作滑块31a向Y1方向复位时也相同。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分解图。
图13~图15的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A具备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以及设于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的内部的内部构造体2A。
如图14及图15所示,内部构造体2A具有芯体21、磁轭部件23、线圈25、辊部件27、磁体29、滑动部件31、以及切换弹簧部件33。
芯体21沿X1-X2方向延伸。伴随于此,卷绕于芯体21的线圈25的轴沿X1-X2方向延伸。在芯体21及线圈25的配置中,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A与关于图1~图3所述的发电输入装置1不同。
另外,在操作滑块31a的下部,在X1-X2方向上排列配置有两个螺旋弹簧35。两个螺旋弹簧35各自的一端安装于操作滑块31a的下部。两个螺旋弹簧35各自的另一端安装于第一壳体11。两个螺旋弹簧35将操作滑块31a向Y1方向施力。在螺旋弹簧35的设置数量上,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A与关于图1~图3所述的发电输入装置1不同。
在施力滑块31b的X2侧设有第一扭簧33a。第一扭簧33a的一端安装于施力滑块31b。第一扭簧33a的另一端安装于第二壳体12。在施力滑块31b的X1侧设有第二扭簧33b。第二扭簧33b的一端安装于施力滑块31b。第二扭簧33b的另一端安装于第二壳体12。
第一扭簧33a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a(参照图18)具有X1方向的成分Fax(参照图18)。第二扭簧33b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b(参照图18)具有X2方向的成分Fbx。在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在水平面(X-Z平面)内的成分上,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A与关于图1~图3所述的发电输入装置1不同。
其他各部件的结构、材料以及配置与关于图1~图3所述的相同。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A所具备的磁体29与关于图4所述的相同。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以下,为了方便说明,省略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使用表示内部构造体2A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处于自由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处于自由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及剖面图。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处于自由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7(a)是向X2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内部构造体2A时的侧视图。图17(b)是图17(a)所示的切断面C5-C5的剖面图。
图18是向Z2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内部构造体2A时的主视图。该动作状态相当于图28(a)。
如图16~图18所示,在未对操作滑块31a作用来自外部的操作力时,操作滑块31a通过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位于Y1侧。
此时,如图18所示,第一扭簧33a的一端位于比第一扭簧33a的另一端更靠Y1侧的位置。因此,第一扭簧33a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a具有Y1方向的成分Fay。另外,第二扭簧33b的一端位于比第二扭簧33b的另一端更靠Y1侧的位置。因此,第二扭簧33b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b具有Y1方向的成分Fby。由此,施力滑块31b通过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的作用力位于Y1侧。而且,如图17(a)所示,在操作滑块31a与施力滑块31b之间,在施力滑块31b的Y2侧形成有间隙S6。
另外,如图18所示,第一扭簧33a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a具有X1方向的成分Fax。第二扭簧33b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b具有X2方向的成分Fbx。这样,第一扭簧33a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a具有与第二扭簧33b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b的成分Fbx相反方向的成分Fax。
由此,在X1-X2方向上,能够将第一扭簧33a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a的成分Fax与第二扭簧33b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b的成分Fbx相互抵消。由此,能够抑制对施力滑块31b施加仅一个方向的作用力,实现施力滑块31b的更加顺畅的移动。这在关于图19~图27后述的状态下也相同。
如图16及图17(b)所示,第一辊27a及第二辊27b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存在于第一磁化部29a。第一辊27a由于由磁性材料形成,因此被磁性吸引于第一磁化部29a的一方的磁化面291a(参照图4(a)~图4(c))。另外,第二辊27b由于由磁性材料形成,因此被磁性吸引于第一磁化部29a的另一方的磁化面291b(参照图4(a)~图4(c))。
此时,如图17(a)所示,在施力滑块31b与磁体保持部件37之间,在磁体保持部件37的Y1侧形成有间隙S5。
如图17(b)所示,连结第一辊27a的旋转中心271a与第二辊27b的旋转中心271b的假想直线L1相对于第一磁化部29a与第二磁化部29b之间的边界面29c平行。连结第一辊27a的旋转中心271a与第二辊27b的旋转中心271b的假想直线L1相当于连结第一辊27a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和第二辊27b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的假想直线。
如图16所示的双点划线的箭头那样,从第一磁化部29a的一方的磁化面291a出来的磁通依次通过第一辊27a、第一磁轭23a、芯体21、第二磁轭23b、以及第二辊27b,并进入第一磁化部29a的另一方的磁化面291b。由此,在操作滑块31a处于自由位置的状态下,构成了磁路。
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被压入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被压入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及剖面图。
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被压入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0(a)是向X2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内部构造体2A时的侧视图。图20(b)是图20(a)所示的切断面C6-C6的剖面图。图21是向Z2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内部构造体2A时的主视图。该动作状态相当于图28(c)。
若从外部对操作滑块31a作用Y2方向的操作力,则操作滑块31a克服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并向Y2方向移动。若操作滑块31a向Y2方向移动,则施力滑块31b从操作滑块31a受力,与操作滑块31a一起向Y2方向移动。
于是,形成于磁体保持部件37的Y1侧的间隙S5消失,施力滑块31b与磁体保持部件37的上部接触。由此,如图20(a)所示,在施力滑块31b与磁体保持部件37之间,在磁体保持部件37的Y2侧形成间隙S7。另外,形成于施力滑块31b的Y2侧的间隙S6被维持原样。
若操作滑块31a及施力滑块31b进一步向Y2方向移动,则磁体保持部件37从施力滑块31b受力,在保持了磁体29的状态下向Y2方向移动。于是,如图21所示,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成为中立姿势。
在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处于中立姿势的情况下,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各自的挠曲成为最大。在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处于中立姿势的情况下,第一扭簧33a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a与第二扭簧33b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b平衡。
如图21所示,在操作滑块31a的压入时,在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处于中立姿势的情况下,第一辊27a及第二辊27b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存在于第一磁化部29a。具体而言,第一辊27a及第二辊27b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存在于边界面29c的附近的第一磁化部29a侧。换言之,第一辊27a及第二辊27b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为从第一磁化部29a向第二磁化部29b变化紧前的状态。
因此,第一辊27a被磁性吸引于第一磁化部29a的一方的磁化面291a(参照图4(a)~图4(c))。另外,第二辊27b被磁性吸引于第一磁化部29a的另一方的磁化面291b(参照图4(a)~图4(c))。然后,构成了与关于图16所述的磁路相同的磁路。换言之,关于图16所述的磁路(参照图16所示的双点划线的箭头)被维持。如关于图17(b)所述那样,假想直线L1相对于第一磁化部29a与第二磁化部29b之间的边界面29c平行。
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被最大程度压入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被最大程度压入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及剖面图。
图2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被最大程度压入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3(a)是向X2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内部构造体2A时的侧视图。图23(b)是图23(a)所示的切断面C7-C7的剖面图。
图24是向Z2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内部构造体2A时的主视图。该动作状态相当于图29(a)。
若从关于图19~图20所述的中立姿势起,操作滑块31a克服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并进一步向Y2方向移动,则第一扭簧33a的一端位于比第一扭簧33a的另一端更靠Y2侧的位置。因此,如图24所示,第一扭簧33a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a具有Y2方向的成分Fay。另外,第二扭簧33b的一端位于比第二扭簧33b的另一端更靠Y2侧的位置。因此,第二扭簧33b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b具有Y2方向的成分Fby。由此,施力滑块31b被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向Y2方向施力。
此时,由于施力滑块31b与操作滑块31a分开地设置,在施力滑块31b的Y2侧形成有间隙S6,因此施力滑块31b能够独立于操作滑块31a向Y2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将施力滑块31b的运动与操作滑块31a的运动设定为不同的运动,施力滑块31b能够几乎不受外部操作的速度(操作滑块31a的速度)的影响地以更快的速度移动。即,施力滑块31b通过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的作用力被向Y2方向加速。
于是,磁体保持部件37从施力滑块31b受力,在保持了磁体29的状态下向Y2方向加速。此时,由于在磁体保持部件37的Y2侧形成有间隙S7,因此磁体保持部件37能够独立于施力滑块31b地向Y2方向移动。由此,磁体29能够几乎不受外部操作的速度的影响地以更快的速度移动。
若操作滑块31a及施力滑块31b向Y2方向移动,磁体保持部件37在保持了磁体29的状态下向Y2方向移动,则如图22及图23(b)所示,第一辊27a及第二辊27b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从第一磁化部29a向第二磁化部29b变化。于是,通过芯体21、磁轭部件23以及辊部件27的磁通的朝向反转。
即,如图22所示的双点划线的箭头那样,从第二磁化部29b的另一方的磁化面292b(参照图4(a)~图4(c))出来的磁通依次通过第二辊27b、第二磁轭23b、芯体21、第一磁轭23a、以及第一辊27a,并进入第二磁化部29b的一方的磁化面292a。由此,在第一辊27a及第二辊27b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从第一磁化部29a向第二磁化部29b变化了时,通过芯体21、磁轭部件23以及辊部件27的磁通的朝向反转。
于是,通过卷绕于芯体21的线圈25的内部的磁通的朝向反转。由此,在操作滑块31a及施力滑块31b向Y2方向移动时,在线圈25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图2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复位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复位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及剖面图。
图2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滑块复位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6(a)是向X2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内部构造体2A时的侧视图。图26(b)是图26(a)所示的切断面C8-C8的剖面图。图27是向Z2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内部构造体2A时的主视图。该动作状态相当于图29(c)。
若从图22~图24所示的状态起解除对操作滑块31a作用的来自外部的操作力,则操作滑块31a通过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向Y1方向移动。若操作滑块31a向Y1方向移动,则曾形成于施力滑块31b的Y2侧的间隙S6消失,操作滑块31a与施力滑块31b的下部接触。由此,在操作滑块31a与施力滑块31b之间,在施力滑块31b的Y1侧形成间隙(未图示)。
若操作滑块31a进一步向Y1方向移动,则施力滑块31b从操作滑块31a受力,与操作滑块31a一起向Y1方向移动。
于是,形成于磁体保持部件37的Y2侧的间隙S7消失,施力滑块31b与磁体保持部件37的下部接触。由此,如图26(a)所示,在施力滑块31b与磁体保持部件37之间,在磁体保持部件37的Y1侧形成间隙S5。
若操作滑块31a及施力滑块31b进一步向Y1方向移动,则磁体保持部件37从施力滑块31b受力,在保持了磁体29的状态下向Y1方向移动。于是,如图27所示,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成为中立姿势。
如图25及图26(b)所示,在操作滑块31a的复位时,在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处于中立姿势的情况下,第一辊27a及第二辊27b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存在于第二磁化部29b。具体而言,第一辊27a及第二辊27b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存在于边界面29c的附近的第二磁化部29b侧。换言之,第一辊27a及第二辊27b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为从第二磁化部29b向第一磁化部29a变化紧前的状态。
因此,第一辊27a被磁性吸引于第二磁化部29b的一方的磁化面292a。另外,第二辊27b被磁性吸引于第二磁化部29b的另一方的磁化面292b。然后,构成了与关于图22所述的磁路相同的磁路。换言之,关于图22所述的磁路(参照图22所示的双点划线的箭头)被维持。如关于图17(b)所述的那样,假想直线L1相对于第一磁化部29a与第二磁化部29b之间的边界面29c平行。
在操作滑块31a的复位时,若从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处于中立姿势的状态起,操作滑块31a通过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进一步向Y1方向移动,则第一扭簧33a的一端位于比第一扭簧33a的另一端更靠Y1侧的位置。因此,第一扭簧33a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a具有Y1方向的成分Fay(参照图18)。另外,第二扭簧33b的一端位于比第二扭簧33b的另一端更靠Y1侧的位置。因此,第二扭簧33b对施力滑块31b赋予的作用力Fb具有Y1方向的成分Fby(参照图18)。由此,施力滑块31b被第一扭簧33a及第二扭簧33b向Y1方向施力。
若操作滑块31a及施力滑块31b向Y1方向移动,磁体保持部件37在保持了磁体29的状态下向Y1方向移动,则如图16及图17(b)所示,第一辊27a及第二辊27b与磁体29的接触位置从第二磁化部29b向第一磁化部29a变化。于是,通过芯体21、磁轭部件23以及辊部件27的磁通的朝向反转。即,磁通的朝向与关于图16所述的磁通的朝向相同。
于是,通过卷绕于芯体21的线圈25的内部的磁通的朝向反转。由此,在操作滑块31a及施力滑块31b向Y1方向移动时,在线圈25中产生感应电动势。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A,在操作滑块31a的压入时及复位时的双方,在线圈25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A,由于芯体21沿X1-X2方向延伸,卷绕于芯体21的线圈25的轴沿X1-X2方向延伸,因此能够实现在Y1-Y2方向上发电输入装置1A的小型化。另外,得到了与关于图1~图12所述的发电输入装置1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对本实施方式及其应用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子。例如,也可以是磁体及施力滑块通过操作力进行转动的构造。
附图标记说明
1 发电输入装置
1A 发电输入装置
2 内部构造体
2A 内部构造体
11 第一壳体
12 第二壳体
21 芯体
21a 端部
21b 端部
23 磁轭部件
23a 第一磁轭
23b 第二磁轭
24a 突起部
24b 突起部
25 线圈
26a 孔
26b 孔
27 辊部件
27a 第一辊
27b 第二辊
28a 圆周面
28b 圆周面
29 磁体
29a 第一磁化部
29b 第二磁化部
29c 边界面
31 滑动部件
31a 操作滑块
31b 施力滑块
33 切换弹簧部件
33a 第一扭簧
33b 第二扭簧
35 螺旋弹簧
37 磁体保持部件
39 线圈保持部件
39a 孔
39b 孔
41 端子
271a 旋转中心
271b 旋转中心
291a 面
291b 面
292a 面
292b 面
C1 切断面
C2 切断面
C3 切断面
C4 切断面
C5 切断面
C6 切断面
C7 切断面
C8 切断面
Fa 作用力
Fax 成分
Fay 成分
Faz 成分
Fb 作用力
Fbx 成分
Fby 成分
Fbz 成分
L1 假想直线
S1 间隙
S2 间隙
S3 间隙
S4 间隙
S5 间隙
S6 间隙
S7 间隙

Claims (10)

1.一种发电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施力滑块,向第一方向和与该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移动;磁体,支承于所述施力滑块;磁性体的磁轭部件,穿过内部的磁通通过所述磁体的移动而变化;以及线圈,通过所述磁轭部件内的磁通的变化进行发电,
在该发电输入装置中,
所述磁体具有第一磁化部与第二磁化部,该第一磁化部与第二磁化部对所述磁轭部件赋予的磁通彼此反向,所述第一磁化部和所述第二磁化部以所述第一磁化部位于第一方向侧、所述第二磁化部位于第二方向侧的方式排列,设有切换弹簧部件,该切换弹簧部件将所述施力滑块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施力,
所述发电输入装置包括如下情形:
第一情形,在所述第一磁化部与所述磁轭部件对置时,所述施力滑块被所述切换弹簧部件向第二方向施力,
第二情形,若使所述施力滑块向第一方向移动,则在所述第一磁化部与所述第二磁化部的边界部通过所述磁轭部件的与该边界部对置的对置部之前,基于所述切换弹簧部件的施力方向从第二方向向第一方向切换,
第三情形,在所述施力滑块向第一方向移动后,所述第二磁化部与所述磁轭部件对置,并且所述施力滑块被所述切换弹簧部件向第一方向施力,
第四情形,在所述施力滑块向第二方向移动时,在所述边界部通过所述磁轭部件的与该边界部对置的对置部之前,基于所述切换弹簧部件的施力方向从第一方向向第二方向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磁体被所述施力滑块支承为,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自如地相对移动规定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电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磁体保持于磁体保持部件,所述磁体保持部件被所述施力滑块支承为,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自如地相对移动规定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电输入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情形中,所述第一磁化部与所述磁轭部件对置时、以及在所述第三情形中所述第二磁化部与所述磁轭部件对置时,在所述磁体与所述磁轭部件之间作用有使所述磁体停止的磁保持力,
所述切换弹簧部件使所述施力滑块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移动的力大于所述磁保持力。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电输入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情形中,所述第一磁化部与所述磁轭部件对置时、以及在所述第三情形中所述第二磁化部与所述磁轭部件对置时,在所述磁体与所述磁轭部件之间作用有使所述磁体停止的磁保持力,
所述切换弹簧部件使所述施力滑块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移动的力大于所述磁保持力。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发电输入装置,其中,
设有操作滑块,该操作滑块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移动,利用所述操作滑块,使所述施力滑块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电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施力滑块被所述操作滑块支承为,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自如地相对移动规定距离,
在所述第二情形中,在基于所述切换弹簧部件的施力方向从第二方向向第一方向切换了时,所述施力滑块不被所述操作滑块约束地向第一方向移动,
在所述第四情形中,在基于所述切换弹簧部件的施力方向从第一方向向第二方向切换了时,所述施力滑块不被所述操作滑块约束地向第二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发电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切换弹簧部件为扭簧。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电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切换弹簧部件为扭簧。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电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切换弹簧部件为扭簧。
CN201780052328.XA 2016-09-12 2017-08-18 发电输入装置 Active CN1096439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77749 2016-09-12
JP2016-177749 2016-09-12
PCT/JP2017/029613 WO2018047606A1 (ja) 2016-09-12 2017-08-18 発電入力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43947A CN109643947A (zh) 2019-04-16
CN109643947B true CN109643947B (zh) 2020-12-22

Family

ID=61561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2328.XA Active CN109643947B (zh) 2016-09-12 2017-08-18 发电输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678245B2 (zh)
CN (1) CN109643947B (zh)
WO (1) WO2018047606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39267A (ja) * 2014-01-22 2015-07-30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発電入力装置、及び、発電入力装置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WO2016021456A1 (ja) * 2014-08-07 2016-02-1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発電入力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10039A (ja) * 2008-10-28 2010-05-13 Isuzu Motors Ltd 直動発電機
JP5859763B2 (ja) * 2011-07-07 2016-02-1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発電入力装置および前記発電入力装置を使用した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39267A (ja) * 2014-01-22 2015-07-30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発電入力装置、及び、発電入力装置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WO2016021456A1 (ja) * 2014-08-07 2016-02-1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発電入力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43947A (zh) 2019-04-16
WO2018047606A1 (ja) 2018-03-15
JP6678245B2 (ja) 2020-04-08
JPWO2018047606A1 (ja) 2019-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45950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
JP5585550B2 (ja) 継電器
JP6155470B2 (ja) 発電装置
JP5007373B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11462984B2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JP2015112013A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
JP4546894B2 (ja) 触覚情報提示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359574B2 (ja) 携帯端末
JP2011510386A (ja) 傾倒操作感を改善された操作要素
US11374476B2 (en) Sounding device
WO2012073780A1 (ja) ラッチングリレー
CN109643945B (zh) 发电输入装置
CN109643947B (zh) 发电输入装置
CN109643946B (zh) 发电装置
JP5781002B2 (ja) 電位測定装置
JP6243549B2 (ja) 発電入力装置
JP2013109248A (ja) 防振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6655696B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TWI584322B (zh) Switchgear
WO2016021456A1 (ja) 発電入力装置
CN109997209B (zh) 电磁继电器及智能仪表
JP6074633B1 (ja) 発電装置
JP3173881U (ja) 多方向入力装置
WO2012137241A1 (ja) リニアモータ
JP2013192373A (ja) 発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