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42635B - 支承构件 - Google Patents
支承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642635B CN109642635B CN201780052363.1A CN201780052363A CN109642635B CN 109642635 B CN109642635 B CN 109642635B CN 201780052363 A CN201780052363 A CN 201780052363A CN 109642635 B CN109642635 B CN 10964263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ibration damping
- support member
- damping member
- vibration
- sp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0805 composite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9000012783 reinforcing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45 non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3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PPBRXRYQALVLMV-UHFFFAOYSA-N Styr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1=CC=CC=C1 PPBRXRYQALVLM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793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18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223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XQUPVDVFXZDTLT-UHFFFAOYSA-N 1-[4-[[4-(2,5-dioxopyrrol-1-yl)phenyl]methyl]phenyl]pyrrole-2,5-dione Chemical compound O=C1C=CC(=O)N1C(C=C1)=CC=C1CC1=CC=C(N2C(C=CC2=O)=O)C=C1 XQUPVDVFXZDTL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XLJMAIOERFSOGZ-UHFFFAOYSA-M cyanate Chemical compound [O-]C#N XLJMAIOERFSOGZ-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2 fibre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11 pheno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192 poly(bis male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9719 polyimid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337 unsaturated polyester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430 Fibre-reinforced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830 Polyurethane Foa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47 exhib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1 fibre-reinforced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57 fib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1 foam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87 fo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96 polyurethane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45 silicone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0391 vin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C([H])[H]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554 viny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759 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将基端设为固定端且将顶端设为自由端并以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状态支承物品的支承构件,该支承构件包括管壁部,该管壁部构成为包含增强纤维复合树脂材料,并在内部形成有空间,在空间内配置有减振构件,该减振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在该空间内能够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支承物品的支承构件。
背景技术
作为支承物品的支承构件,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述的支承构件。该支承构件将基端设为固定端、且将顶端设为自由端并以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状态支承物品。支承构件构成为包含增强纤维复合纤维材料,并在内部形成有空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966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如上所述将基端设为固定端、且将顶端设为自由端来支承物品的支承构件中,在使用时,存在有在物品的设置时、撤去时产生振动的情况。因而,要求抑制在支承构件产生的振动。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振动的支承构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支承构件,该支承构件将基端设为固定端、且将顶端设为自由端并以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状态支承物品,该支承构件包括管壁部,该管壁部构成为包含增强纤维复合树脂材料,并在内部形成有空间,在空间内配置有减振构件,该减振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在该空间内能够移动。
在支承构件中,在管壁部的空间内配置有减振构件。该减振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在空间内能够移动。因而,在支承构件振动时,减振构件在空间内移动,并伴随着该移动与管壁部反复碰撞,由此,能够使支承构件的振动衰减。由上所述,能够抑制支承构件的振动。
在支承构件中,可以是,减振构件由相比于增强纤维复合树脂材料容易变形的易变形材料构成。利用这样的结构,减振构件的冲击吸收性提高。
在支承构件中,可以是,减振构件在空间内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利用这样的结构,由于减振构件能够在长度方向上的一定范围内进行碰撞,因此,减振构件的冲击吸收性提高。
在支承构件中,可以是,减振构件固定于管壁部。利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在管壁部的空间内防止减振构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变更。
在支承构件中,可以是,减振构件相对于管壁部设为非固定。利用这样的结构,在制造时,由于仅将减振构件配置于管壁部的空间内即可,因此容易制造。
在支承构件中,可以是,减振构件在空间内配置于顶端侧的位置。由于对支承构件的振动而言,顶端侧的振幅较大,因此,通过在该顶端侧配置减振构件,能够高效地使振动衰减。
在支承构件中,可以是,减振构件在顶端侧的位置固定于管壁部。若减振构件在顶端侧的位置固定,则能够抑制减振构件整体的位置自冲击吸收性较佳的顶端侧偏移。
在支承构件中,可以是,减振构件的体积密度为0.02g/cm3以上。利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减振构件的冲击吸收性能。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能够抑制支承构件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的基板收纳盒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支承构件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支承构件的剖视图。
图4是概念性地表示减振构件的剖视图。
图5的(a)和图5的(b)是表示减振构件的配置的例子的剖视图。
图6的(a)和图6的(b)是表示减振构件的配置的例子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的支承构件的制造条件的表。
图8是表示实施例的支承构件所使用的预浸料的规格的表。
图9的(a)是表示支承构件的重量的测量结果的表,图9的(b)是表示减振构件的规格的表。
图10是表示减振构件的规格的表。
图11的(a)是表示比较例的振动衰减性能的测量结果的一个例子的图表,图11的(b)是表示实施例的振动衰减性能的测量结果的一个例子的图表。
图12是表示实施例的条件和测量结果的表。
图13是表示实施例的条件和测量结果的表。
图14是表示实施例的条件和测量结果的表。
图15的(a)是表示实施例的条件和测量结果的表,图15的(b)是表示实施例的条件的表。
图16是表示实施例的条件和测量结果的表。
图17是表示塑料绳(日语:ポリロープ)的规格的表。
图18是表示塑料绳的长度与振动抑制规格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9是表示实施例的减振构件的规格的表。
图20是表示实施例的条件和测量结果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支承构件10为用于支承物品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将支承构件10作为基板收纳盒的支承杆使用的情况的例子。另外,支承构件10能够用于所有的用途,例如能够应用于机械手、机械臂、自动仓库用升降机、物品输送用叉、叉车的爪等。
如图1所示,基板收纳盒1包括用于收纳基板S的长方体箱状的壳体2。在壳体2的一侧壁形成有用于进行基板S的相对于壳体2内的输入和输出的开口2a。在壳体2内设有多层(例如20层~30层)收纳部3。该基板收纳盒1例如在液晶显示器(LCD)的制造工程中被使用,作为基板S的玻璃基板利用机械手暂时收纳于各收纳部3。
在各收纳部3设有多根(例如3根)作为支承杆发挥功能的支承构件10、多根(例如3根)侧杆4以及多根(例如3根)侧杆5。由此,在各收纳部3中,利用多根支承构件10、多根侧杆4以及多根侧杆5水平地支承一张基板S。
支承构件10以悬臂状态固定于壳体2的与开口2a相对的背面,并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即,支承构件10将基端10a设为固定端且将顶端10b设为自由端并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状态支承基板S。支承构件10的顶端10b到达开口2a的附近。
侧杆4以悬臂状态固定于壳体2的相对于与开口2a相对的背面垂直的一个侧面,并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即,侧杆4将基端4a设为固定端且将顶端4b设为自由端并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状态支承基板S的一个缘部。侧杆4的顶端4b到达一侧的支承构件10的附近。
侧杆5以悬臂状态固定于壳体2的相对于与开口2a相对的背面垂直的另一侧面,并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即,侧杆5将基端5a设为固定端且将顶端5b设为自由端并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状态支承基板S的另一个缘部。侧杆5的顶端5b到达另一侧的支承构件10的附近。
对上述的支承构件10的结构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侧杆4、5也能够采用与支承构件10相同的结构。
如图2所示,支承构件10为朝向顶端10b而顶部变细的锥形状的中空管。由此,即使载置基板S而支承构件10的顶端10b略向下方挠曲,也能够在上下方向相邻的收纳部3之间充分地维持支承构件10的顶端10b之间的间隔。另外,虽然在图1中未示出,但在壳体2的与开口2a相对的背面竖立设置有相当于后述的铝构件15的圆柱状的突起构件,该突起构件插入于支承构件10的基端10a侧的端部,并利用粘接等相互固定。另外,铝构件15包括利用螺栓等固定于壳体2的基部和插入于支承构件10的棒状部。更具体而言,支承构件10构成为包含增强纤维复合树脂材料,包括在内部形成有空间21(参照图2)的管壁部20。支承构件10在基端10a侧具有笔直地延伸的直部10A,在顶端10b侧具有朝向顶端10b而顶部变细的锥部10B。而且,在直部10A中的距离基端10a规定尺寸的区域插入有上述的铝构件15。铝构件15为实心或中空的棒状构件,以填充中空的管壁部20的内部的空间21的方式设置。
如图3所示,管壁部20包括自基端10a延伸到顶端10b的圆管状(换言之,圆筒状)的内侧层11。此外,内侧层11的上侧和下侧利用自基端10a延伸到顶端10b的截面呈圆弧状的外侧层14覆盖。另外,圆弧状的外侧层14的截面圆周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为相当于圆周的大致1/4的长度、即在角度上相当于大致90°的长度。而且,还可以省略外侧层14。
内侧层11和外侧层13、14构成为包含增强纤维复合树脂材料。作为增强纤维复合树脂材料,可列举玻璃纤维增强树脂(GFRP:glass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碳纤维增强树脂(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等纤维增强塑料。内侧层11和外侧层13、14通过层叠一张或多张预浸料而构成。
碳纤维增强树脂的纤维可以是PAN类碳纤维(拉伸模量:230GPa~600GPa)或沥青类碳纤维(拉伸模量:600GPa~900GPa)。作为构成碳纤维增强树脂片的预浸料,能够使用单向预浸料、织物预浸料等。单向预浸料为纤维仅在一个方向上取向的预浸料,可以使用于想要获得强度和刚性的部位。织物预浸料为平织、斜织等而成的预浸料,可以用于防止在使圆管状的支承构件承载了半径方向载荷的情况下产生裂纹、防止在用于承接基板的承接件(日语:受けゴマ)安装用的孔等机械加工部位产生毛边。作为浸渗于碳纤维增强树脂片的树脂,可以采用环氧树脂、酚醛树脂、氰酸酯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等热固性树脂,也可以采用聚乙烯、聚丙烯等热塑性树脂。碳纤维增强树脂片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可以设定为25g/m2~500g/m2。碳纤维增强树脂片的树脂含量可以设定为18wt%~50wt%。碳纤维增强树脂片的厚度可以设定为0.03mm~0.5mm。
作为构成玻璃纤维增强树脂的预浸料,能够使用单向预浸料、织物预浸料等。作为浸渗于玻璃纤维增强树脂的树脂,可以采用环氧树脂、酚醛树脂、氰酸酯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等热固性树脂,也可以采用聚乙烯、聚丙烯等热塑性树脂。玻璃纤维增强树脂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可以设定为25g/m2~500g/m2。玻璃纤维增强树脂的树脂含量可以设定为18wt%~50wt%。玻璃纤维增强树脂的厚度可以设定为0.03mm~0.5mm,也可以设定为0.1mm以上。
如图4所示,在空间21内配置有至少一部分在该空间21内能够移动的减振构件30。减振构件30为用于以下目的的构件:通过伴随着支承构件10的振动在空间21内移动,从而反复与管壁部20碰撞并使支承构件10的振动衰减。例如,如图4所示,伴随着支承构件10的振动,减振构件30如实线所示地与管壁部20的下端侧碰撞,并如假想线所示地与管壁部20的上端侧碰撞。而且,减振构件30还可以与管壁部20的横向上的端部侧碰撞。
减振构件30可以由比增强纤维复合材料容易变形的易变形材料构成。易变形材料不是金属等那样的具有较高的刚性的材料,而是具有低到通过被规定的力按压而变形的程度的刚性的材料。例如,作为易变形材料,可列举树脂材料、弹性材料、发泡材料等。作为树脂材料,可列举乙烯树脂、聚酯、聚苯乙烯、聚氨酯等。作为弹性材料,可列举橡胶、硅橡胶等。作为发泡材料,可列举聚苯乙烯、聚氨酯等。
减振构件30可以在空间21内沿着管壁部20的长度方向延伸。例如,如图4所示,减振构件30可以具有绳状、棒状的纵长的形状。减振构件30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星形、异形等任意形状,无论是实心还是中空都可以是任意形状。而且,减振构件30可以是一根绳体,也可以由多根绳体构成,还可以是将纤维状的构件编织而成的。而且,减振构件30可以在使纵长的形状沿着管壁部2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状态下配置于空间21内。另外,还可以将绳状的减振构件30折叠地配置于空间21内。
另外,减振构件30也可以不是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结构。例如,减振构件30可以是具有安装于顶端的棒、板、管的形状的结构,且其截面形状为正方形、矩形、圆形、椭圆、中空、实心这样的形状。
减振构件30可以固定于管壁部20。例如,如图4所示,减振构件30可以借助固定构件31固定于管壁部20。固定构件31固定于管壁部20的内表面,减振构件30固定于该固定构件31。固定构件31可以通过构成为管壁部20的内径以上的尺寸,从而利用与管壁部20之间的摩擦力固定。或者,固定构件31也可以使用粘接剂等固定于管壁部20。固定构件31的材质没有特殊限定,可以由发泡苯乙烯(聚苯乙烯)、发泡聚乙烯、聚氨酯泡沫等构成。另外,减振构件30的固定方法没有特殊限定,可以通过在管壁部20的空间21内设置使减振构件30卡合的卡合部,并使减振构件30与该卡合部卡合而固定。而且,还可以将减振构件30利用粘接剂等固定于管壁部20。另外,在将减振构件30固定于管壁部20的情况下,并不是将减振构件30整体固定于管壁部20,而是以至少减振构件30的一部分相对于管壁部20能够移动的方式将减振构件30的一部分固定于管壁部20。
或者,减振构件30还可以相对于管壁部20设为非固定。即,可以将减振构件30仅载置于管壁部20的内表面上。例如,如图6的(b)所示,在减振构件30具有绳状的形状时,可以仅将减振构件30以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状态载置于管壁部20内。
减振构件30可以在空间21内配置于顶端10b侧的位置。即,如图4、图5的(a)、图5的(b)以及图6的(b)所示,减振构件30可以配置于空间21中的顶端10b附近的区域。然而,减振构件30在空间21内的位置没有特殊限定,例如,如图6的(a)所示,减振构件30可以配置于空间21中的基端10a侧的位置。或者,减振构件30也可以配置于空间21中的在支承构件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附近。
减振构件30可以在顶端10b侧的位置固定于管壁部20。即,减振构件30由于沿着长度方向具有纵长的形状,因此,可以将固定构件31配置于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任意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固定构件31配置于减振构件30中的与最顶端10b侧的端部相对应的位置。利用这样的结构,减振构件30中的顶端10b侧的端部附近的部分伴随着支承构件10的振动能够在空间21内移动。然而,在哪一部分固定减振构件30并没有特殊限定,可以在减振构件30中的任意位置固定。例如,支承构件10可以在基端10a侧的端部固定,也可以在减振构件30中的中央位置附近固定。
作为减振构件30的形状,在采用纵长的构件的情况下,对减振构件30的长度(除已被固定的部分以外的能够自由移动的部分的长度)而言,在减振构件30配置于支承构件10的顶端侧的情况下,可以为50mm以上,也可以为100mm以上。另外,在减振构件30配置于支承构件10的基端侧的情况下,可以将减振构件30的长度设为750mm以上。通过设定为这样的长度,减振构件30能够充分地抑制振动。减振构件30的长度相对于支承构件10整体的长度可以为3%以上,也可以为6%以上。而且,减振构件30的长度的上限值没有特殊限定,还可以插入于支承构件10的全部空间内。而且,减振构件30的横截面的直径(圆以外的形状的情况下为平均直径)可以为1.5mm以上,也可以为2mm以上。减振构件30的直径或者垂直方向上的高度相对于支承构件10的内侧尺寸可以为8.0%以上且94%以下。通过设定为这样的直径,减振构件30能够充分地抑制振动。而且,减振构件30的直径的上限值可以设为管壁部20的内径以下的尺寸,以使得减振构件30至少在管壁部20内能够移动。
减振构件30的体积密度可以为0.02g/cm3以上,也可以为0.03g/cm3以上。另外,减振构件30的体积密度的上限值没有特殊限定,可以为0.83g/cm3以下。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10中,减振构件30配置于管壁部20的空间21内。该减振构件30的至少一部分在空间21内能够移动。因而,在支承构件10振动时,减振构件30在空间21内移动,并伴随着该移动反复与管壁部20碰撞,由此能够使支承构件10的振动衰减。由上所述,能够抑制支承构件10的振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10中,减振构件30由相比于增强纤维复合材料容易变形的易变形材料构成。利用这样的结构,减振构件30的冲击吸收性提高。作为减振构件30,例如在采用了金属的构件的情况下,除重量的增加以外,还存在减振特性意外地未发挥作用的情况。即,在将金属的构件配置于支承构件10的顶端的情况下,由于金属材料通常刚性较高,因此,金属的构件即使振动也难以与支承构件10内部的管壁反复碰撞。因而,在使用金属的构件作为减振构件的情况下,存在无法达成抑制振动的情况。此外,在使用金属的构件作为减振构件的情况下,由于还成为在支承构件10的顶端安装重量物,因此,导致支承构件10的固有振动频率下降,而存在无法达成期待那样的振动的收敛行为的情况。相对于此,与将金属构件设为减振构件的结构相比,作为减振构件30而采用由易变形材料构成的构件的结构能够较佳地进行冲击吸收。
在此,作为支承构件的减振结构,考虑在支承构件的顶端隔着弹性体配置重量体的结构。但是,在该结构中,需要调整重量体部的固有振动频率与支承构件自身(管自身)的固有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即,需要以重量体向与支承构件振动的朝向相反的方向振动的方式调整弹性体的长度、弹性模量、重量体的质量。特别是,从支承构件单独来看,则其固有振动频率在堆叠有基板的情况下和无堆叠的状态下产生变化。因而,在配置了规定的弹性体及重量体的组合的情况下,即使在基板堆叠时减振效果较高,也可能在无堆叠的情况下反而成为共振状态。这样的情况下,振动一直未收敛,或即使在无堆叠的情况下减振效果较高,在基板堆叠时反而成为共振状态,而可能成为振动一直未收敛的事态。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10中,与基板堆叠、无堆叠无关,能够改善支承构件的减振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10中,减振构件30在空间21内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利用这样的结构,减振构件30能够在长度方向上的一定范围内进行碰撞,因此,减振构件30的冲击吸收性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10中,减振构件30固定于管壁部20。利用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减振构件30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在管壁部20的空间21内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10中,减振构件30相对于管壁部20设为非固定。利用这样的结构,在制造时,仅将减振构件30配置于管壁部20的空间21内即可,因此,容易制造。
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10中,减振构件30在空间21内配置于顶端10b侧的位置。由于对于支承构件10的振动而言顶端10b侧的振幅较大,因此,通过在该顶端10b侧配置减振构件30,能够高效地使振动衰减。
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10中,减振构件30在顶端10b侧的位置固定于管壁部20。若减振构件30在顶端10b侧的位置被固定,则能够抑制减振构件30整体的位置自冲击吸收性较佳的顶端侧偏移。例如,如图5的(b)所示,在减振构件30配置于顶端10b侧、且在基端10a侧被固定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经过,存在减振构件30中的配置于顶端10b侧的部分可能逐渐向基端10a侧的固定构件31侧靠近。该情况下,可能导致顶端10b附近处的减振构件30的振动抑制效果下降。另一方面,如图5的(a)所示,若在顶端10b侧固定减振构件30,则至少能够防止减振构件30以自顶端10b附近远离的方式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10中,减振构件30的体积密度为0.02g/cm3以上。利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减振构件30的冲击吸收性能。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对减振构件的形状、大小、配置而言,只要能够降低支承构件的振动,就可以采用任何结构。
[实施例]
接着,对支承构件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支承构件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支承构件的结构)
将支承构件的全长设为1850mm(图1的“支承杆全长”的尺寸),其中,将直部设为310mm(图1的“近身直部长度”的尺寸)。而且,将基端侧的直部的长径(垂直方向上的直径)设为22mm,将顶端的长径(垂直方向上的直径)设为15mm。对锥部而言,使其以朝向顶端而直径以一定的比例自22mm减少到15mm的方式倾斜。对铝构件的插入长度而言,准备282mm、200mm、150mm(图1的“铝插入长度”的尺寸)的三种类型的长度。
通过层叠多张CFRP的片而构成支承构件的管壁部。自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对各层标注序号No1~No5,图7中表示各层的条件。另外,图7的表中的“层叠角度”为纤维的相对于支承构件的轴向的角度。“PPG”表示预浸料的型号。“MPT”表示每张预浸料的成型后的厚度。“PLY数”表示预浸料的层叠的张数。“层叠位置”表示片的安装状况,表示在整周缠绕片(与图3的内侧层11相对应)还是仅在上下的端部缠绕片(与图3的外侧层14相对应)。图8表示各预浸料的规格的详细。图8的“AFW”表示增强纤维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RC”表示预浸料中含有的基质树脂的重量比,“GF”表示玻璃纤维的状态。
(刚性和重量)
在上述的制造条件下,将铝构件的插入长度设为282mm、200mm、150mm并准备三个支承构件。对这些支承构件的顶端赋予300gf的负荷,并测量挠曲。作为支承杆,更优选满足“负荷挠曲”为6mm以下的条件。如图9的(a)所示,对任意铝插入长度的支承构件而言,挠曲均为6mm,满足“负荷挠曲±6mm”这样的条件。另一方面,对重量而言,作为支承杆,更优选为450g以下,如图9的(a)所示,在铝插入长度为150mm的情况下,能够将重量设为450g以下。另外,铝插入长度为200mm情况下的重量为450g,但在插入减振构件的情况下,变得大于450g。因而,在以下的各实验中,将铝插入长度设为150mm。
(比较例和实施例)
将铝插入长度设为150mm,并以上述的制造条件准备支承构件。其中,将未设置减振构件的支承构件设为比较例,将配置了各种条件的减振构件的支承构件设为实施例。具体而言,作为具有图12和图13所示的条件的减振构件的支承构件,准备实施例1~26。而且,作为具有图14所示的条件的减振构件的支承构件,准备实施例31~36。在“减振构件”的项目中,表示采用的减振构件的产品名。在图9的(b)和图10中表示各产品名的规格。“插入位置”表示支承构件的内部的空间内的配置减振构件的位置。该项目中“顶端”的情况表示以支承构件的顶端与减振构件的顶端一致的方式配置的情况。在“里侧”的情况下,以支承构件的基端与减振构件的基端侧的端部一致的方式配置。在“插入长度”的项目中,表示使减振构件在支承构件内延伸时的全长的尺寸。在“固定”的项目中,表示减振构件的固定的有无及固定部位。“顶端固定”的情况表示以在支承构件的基端的位置配置有固定构件的状态固定有减振构件。关于固定构件的具体的结构,在使用了透明管B的情况下,在直径为13mm的圆柱形发泡苯乙烯上形成直径为7mm的圆形凹陷,并在该凹陷插入透明管从而固定。在使用了塑料绳的情况下,将直径为13mm的圆柱形发泡苯乙烯压入支承构件的顶端部,并在此时同时夹入塑料绳从而固定。在“成本”的项目中,表示减振构件的成本。在“总重量”的项目中,表示包含减振构件在内的支承构件的合计的重量。
此外,作为具有图20所示的条件的减振构件的支承构件,准备实施例37~40。在实施例37~40中,作为减振构件而采用了“硅管C”。在图19中表示“硅管C”的规格。“插入位置”均为“里侧”、即支承构件的基端。如“固定”所示,减振构件固定于在支承构件的基端侧设置的铝构件。其他的条件与其他的实施例相同。
(振动衰减特性)
使用弯曲振动衰减特性评价装置测量振动衰减特性。在该装置中,通过将支承构件的基端固定而设为悬臂固定状态。利用激光位移计测量振动时的支承构件的位移。将测量的采样间隔设定为1msec,将采样点数设定为40000点,将测量时间设定为40sec。在该设定条件下,对支承构件的顶端赋予900gf的负荷(初始挠曲约为18mm),在解除了该负荷后,测量从支承构件的顶端的振幅为±7.5mm的状态到振幅为±1.5mm以下为止所需的时间作为振动抑制规格。图11中表示测量结果的一例子。图11的(a)中表示比较例的衰减的状况,图11的(b)中表示实施例的衰减的状况。如图11的(a)所示,在比较例中,挠曲的衰减速度较慢,如图11的(b)所示,在实施例中,挠曲快速地变小。在图12~图14中,“振动抑制规格”的项目中示出测量结果。而且,在“评价”的项目中,振动抑制规格为5秒以下的情况作为振动抑制效果特别大的情况而评价为“○”。而且,将振动抑制规格大于5秒但至少小于比较例的情况评价为“△(衰减)”。另外,总重量大于450g的情况评价为“△(重量)”。由图12~图14以及图20可理解,通过将减振构件配置于支承构件的内部的空间,至少相比于比较例提高了振动抑制规格。由此可理解,通过使用减振构件,能够抑制支承构件的振动。
(减振构件的选定)
通过对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12进行评价,从而进行了更适当的减振构件的选定。其中,在实施例3的透明管A的情况下,振动抑制规格为0.25秒,在实施例12的塑料绳的情况下,振动抑制规格为0.68秒,而表示了较高的减振性能。另外,在实施例3的透明管A的情况下,在总重量的方面超出了条件。由这样的结构可理解,通过减振构件具有一定程度的重量,并设定为在支承构件内能够充分移动的直径,能够发挥充分的振动抑制性能。因而可理解,作为减振构件,在采用透明管和塑料绳时,能够进一步提高振动抑制性能。而且,如图14所示,可理解,在使用了硅管、低发泡苯乙烯、带状无纺布、棉绳、毛毡材料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振动抑制性能。
(减振构件的位置)
通过对实施例4、实施例5、实施例6、实施例7进行评价,能够对更适当的减振构件的位置进行研究。在实施例4和实施例5以及实施例6和实施例7中,仅在减振构件配置于顶端侧还是配置于基端侧的方面条件不同。在任意情况下,在顶端侧配置减振构件的做法的振动抑制规格均有所提高。因而,可理解,通过将减振构件配置于支承构件的顶端侧,能够进一步提高振动抑制性能。
(减振构件的长度)
通过对实施例18~20以及实施例21~26进行评价,能够对更适当的减振构件的长度进行研究。实施例18~20采用透明管B,并仅使减振构件的插入长度进行变化。实施例21~26采用塑料绳,并仅使减振构件的插入长度进行变化。对于实施例21~26,图18中表示对塑料绳的长度与振动抑制规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绘制而成的图表。在各实施例中,越增加减振构件的长度,则振动抑制规格越上升。特别是,对透明管B和塑料绳中的任一者而言,可理解,在减振构件插入于支承构件的顶端侧的情况下,若插入长度为400mm,则对于刚性、总重量、振动抑制性能、成本中的任意项目均能够获得良好的评价。
(最终评价)
根据上述的评价以及研究,将作为相对于支承杆的减振构件而设定了较佳的条件的实施例27制成为最终评价用的样品。在实施例27中,作为减振构件而采用600mm的塑料绳,作为固定构件而在聚乙烯材料上开孔并插入于塑料绳,在支承构件的顶端使用粘接剂固定。另外,在实施例27中,如图15的(b)所示,相对于图7的(a)中表示的层结构,除将No4的“PLY数”设为4的方面以外,设为相同的条件。作为实施例27,准备三个样品并设为实施例27-1、27-2、27-3。图15的(a)中表示这些样品的挠曲、总重量以及振动抑制规格的测量结果。“总重量(支承构件+减振构件)”表示支承构件整体的总重量,“总重量(仅支承构件)”表示从支承构件去除减振构件的重量后的重量。由图12所示的结果可知,对于任意最终样品,在刚性、总重量、振动抑制性能方面均获得良好的评价。
(减振构件的质量变化以及体积密度)
实施例27的减振构件为三股的绳状,将从轴向上看将其分割成2/3(三股中的两股量)的构件设为实施例28。将从轴向上看将实施例27的减振构件分割成1/3(三股中的一股量)的构件设为实施例29。而且,将实施例27的减振构件设为支撑材料(日语:バックアップ材)的构件设为实施例30。图17中表示塑料绳的具体的规格。图16中表示各实施例的测量结果。根据实施例27~29的测量结果可理解,单位长度的质量越大,则振动抑制效果越高。而且,设为塑料绳三股中的一股量的情况下的体积密度为0.83g/cm3,支撑材料的体积密度为0.02g/cm3,根据实施例29与实施例30之间的比较可理解,即使减振构件为相同的重量,体积密度较高的塑料绳的振动抑制效果较高。
(减振构件的相对于基端侧的配置)
如图12的实施例5、7以及图20的实施例37~40所示,在将减振构件配置于支承构件的基端侧的情况下,“评价”也成为相比于比较例较良好的“○”或“△”。在“插入长度”为750mm以上的实施例37~39中,“评价”成为“○”。在“插入长度”为500mm的实施例40中,从衰减性能方面看,“评价”成为“△”。根据这一点可理解,在将减振构件配置于支承构件的基端侧的情况下,通过确保减振构件的充分的插入长度,能够提高振动抑制效果。可理解,在将使用了硅管C的减振构件配置于支承构件的基端侧的情况下,通过将插入长度设为750mm以上,能够提高振动抑制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10、支承构件;20、管壁部;21、空间;30、减振构件;31、固定构件。
Claims (9)
1.一种支承构件,其将基端设为固定端且将顶端设为自由端并以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状态支承物品,其中,
该支承构件包括管壁部,该管壁部构成为包含增强纤维复合树脂材料,并在内部形成有空间,
在所述空间内配置有减振构件,该减振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在该空间内能够移动,
所述减振构件由相比于所述增强纤维复合树脂材料容易变形的易变形材料构成,所述易变形材料由树脂材料、弹性材料、将纤维状的构件编织而成的材料、或使用无纺布的材料形成,具有纵长的形状的所述易变形材料与所述管壁部的下端侧和上端侧反复碰撞,
所述减振构件通过碰撞来吸收冲击,
所述减振构件配置为在所述空间内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构件,其中,
所述减振构件的长度相对于所述支承构件整体的长度为3%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承构件,其中,
在所述支承构件未振动的状态下,所述减振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空间内载置于所述管壁部的内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构件,其中,
所述减振构件在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的固定位置固定于所述管壁部,所述减振构件的除了固定位置以外的部分在所述空间内移动,由此,与所述管壁部碰撞。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承构件,其中,
所述减振构件相对于所述管壁部设为非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承构件,其中,
所述减振构件在所述空间内配置于所述顶端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承构件,其中,
所述减振构件在所述顶端侧的位置固定于所述管壁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承构件,其中,
所述减振构件的体积密度为0.02g/cm3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承构件,其中,
所述减振构件由绳体构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63921 | 2016-08-24 | ||
JP2016-163921 | 2016-08-24 | ||
PCT/JP2017/030181 WO2018038174A1 (ja) | 2016-08-24 | 2017-08-23 | 支持部材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642635A CN109642635A (zh) | 2019-04-16 |
CN109642635B true CN109642635B (zh) | 2021-01-15 |
Family
ID=61245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52363.1A Active CN109642635B (zh) | 2016-08-24 | 2017-08-23 | 支承构件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592201B2 (zh) |
KR (1) | KR102122695B1 (zh) |
CN (1) | CN109642635B (zh) |
TW (2) | TW201825560A (zh) |
WO (1) | WO2018038174A1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111538A (ja) * | 2006-10-31 | 2008-05-15 | Toyota Motor Corp | 制振材料の取付け構造および取付け方法 |
CN102668055A (zh) * | 2009-11-20 | 2012-09-12 | 吉坤日矿日石能源株式会社 | 支承杆和基板容纳盒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406091A (en) * | 1972-07-13 | 1975-09-17 | Brown Tractors Ltd | Tractor roll-bars and the like |
GB2305220B (en) * | 1981-07-02 | 1998-01-07 | Secr Defence | Propeller dampers |
JP3771360B2 (ja) * | 1997-10-24 | 2006-04-26 | 新日本石油株式会社 | 繊維強化複合材料製管状体 |
JP3560140B2 (ja) * | 2000-01-18 | 2004-09-0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制振装置 |
JP2003266359A (ja) * | 2002-03-08 | 2003-09-24 | Tatsumo Kk | 制振機能を持った搬送装置 |
JP4029104B2 (ja) | 2006-01-30 | 2008-01-09 | 新日本石油株式会社 | 楕円状支持部材 |
JP2008215405A (ja) * | 2007-02-28 | 2008-09-18 | Tokai Rubber Ind Ltd | 板ばね式制振装置 |
JP4881905B2 (ja) * | 2008-03-29 | 2012-02-22 |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フォーク用制振装置 |
JP6144084B2 (ja) * | 2013-03-27 | 2017-06-07 | Jxtg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 支持部材 |
FR3014517B1 (fr) * | 2013-12-05 | 2016-01-01 | Seco E P B | Element d'amortissement adaptable a au moins un facteur extrinseque de l'amortisseur |
-
2017
- 2017-08-23 KR KR1020197008329A patent/KR10212269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7-08-23 JP JP2018535744A patent/JP6592201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8-23 WO PCT/JP2017/030181 patent/WO201803817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8-23 CN CN201780052363.1A patent/CN109642635B/zh active Active
- 2017-08-24 TW TW106128741A patent/TW201825560A/zh unknown
- 2017-08-24 TW TW108214538U patent/TWM590592U/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111538A (ja) * | 2006-10-31 | 2008-05-15 | Toyota Motor Corp | 制振材料の取付け構造および取付け方法 |
CN102668055A (zh) * | 2009-11-20 | 2012-09-12 | 吉坤日矿日石能源株式会社 | 支承杆和基板容纳盒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90039805A (ko) | 2019-04-15 |
JPWO2018038174A1 (ja) | 2019-03-14 |
TWM590592U (zh) | 2020-02-11 |
TW201825560A (zh) | 2018-07-16 |
JP6592201B2 (ja) | 2019-10-16 |
CN109642635A (zh) | 2019-04-16 |
WO2018038174A1 (ja) | 2018-03-01 |
KR102122695B1 (ko) | 2020-06-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428324B2 (en) | Packaging unit for a roll of material | |
JP5182283B2 (ja) | 板状体の梱包パレット | |
US7108252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force transmitted from a base structure to a supported structure | |
JP2014521572A (ja) | 巻芯に巻き上げられたガラス用の梱包ユニット | |
WO2015018655A1 (de) | Verpackungseinheit für ein auf einen wickelkern aufgerolltes glas | |
CN109642635B (zh) | 支承构件 | |
CN210259241U (zh) | 防振托盘以及玻璃梱包体 | |
JP2007297056A (ja) | 大型精密貨物の輸送用パレット装置 | |
CN212202944U (zh) | 支承构件 | |
US20230391534A1 (en) | System for transporting fragile objects | |
TWI498260B (zh) | Support rod and substrate storage case | |
US5478058A (en) | Shock isol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KR20110094062A (ko) | Cfrp 제 반송용 부재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로봇 핸드 | |
JP4520367B2 (ja) | 航空機の耐衝撃構造 | |
JP4957533B2 (ja) | ロール受け具 | |
KR200490752Y1 (ko) | 진동 개선 구조를 갖는 플랫 패널 이송용 바 | |
KR20140138032A (ko) | 파이프 성형체 | |
JP2020026836A (ja) | 制振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KR100760168B1 (ko) | 반송용 부재 | |
JP2011504566A (ja) | 荷重を振動減衰して支持するための、特に座標測定装置を支持するための支持体 | |
KR101664621B1 (ko) | 충격 흡수를 위한 구조물, 의도된 파손 유도를 위한 최초 파손 유발 구조, 및 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 |
JP2024086464A (ja) | パレット | |
TW202138257A (zh) | 懸臂、其減振結構以及具有該懸臂之卡匣 | |
JP2005054541A (ja) | 炭素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製梁部材および炭素繊維により補強した梁部材 | |
SE445029B (sv) | Anordning vid lastbanka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Yinnengshi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JXTG Energy Co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