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86481A - 马达和定子 - Google Patents

马达和定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86481A
CN109586481A CN201811119298.2A CN201811119298A CN109586481A CN 109586481 A CN109586481 A CN 109586481A CN 201811119298 A CN201811119298 A CN 201811119298A CN 109586481 A CN109586481 A CN 1095864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iron core
linking part
face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1929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86481B (zh
Inventor
牧野祐辅
郭瑞娟
上田智哉
连记宏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5864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864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864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864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02K3/34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和定子,马达具备:转子,其能够绕中心轴线旋转;环状铁芯,其沿包围中心轴线的周向配置,具有电磁钢板;导线,其卷绕在环状铁芯上;绝缘件,其对环状铁芯与绝缘件之间进行绝缘;以及外壳,其包围转子、环状铁芯、导线以及绝缘件。转子的至少一端在轴向上从外壳突出。环状铁芯具备:多个铁芯段;在周向上连结多个铁芯段的多个连结部;绝缘涂装形成的涂装面部;以及电磁钢板露出的露出面部。多个铁芯段的每一个具备:铁芯背部;以及齿部,其从铁芯背部沿与径向突出,在该齿部上卷绕有导线。涂装面部在齿部中设置于第1齿表面部及即第2齿表面部上。铁芯背部具备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第1连结部。绝缘件具备与第1连结部嵌合的第2连结部,绝缘件在径向上夹持铁芯背部。

Description

马达和定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和定子。
背景技术
无刷DC(BLDC)马达等马达例如通过使多个槽间的空间即齿槽狭窄,能够实现小型化及低成本化。此处,所谓齿槽是指卷绕有导线的2个齿部之间的空间。
但是,当齿槽变窄时,则在齿部上卷绕导线的绕线工序的高速化及高品质化成为课题。这是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越使绕线机的绕线嘴的动作高速化,绕线嘴的动作的抖动越会增大,绕线嘴可能与定子铁芯接触。
直铁芯对于解决该课题是有效的。直铁芯具有铁芯背部和齿部,齿部相对于呈直线状的延伸的铁芯背部而沿垂直方向延伸。齿部等间隔地排列。直铁芯在绕线工序后被向着齿部朝向中心轴线的方向弯曲(卷曲处理),形成环形铁芯。直铁芯的绕线工序在进行卷曲处理前的状态下进行。绕线工序(卷曲处理前)中的齿槽由于比卷曲处理后的齿槽宽,因此直铁芯适合于绕线工序的高速化。
此处,马达中使用的环形铁芯具有对直铁芯进行了卷曲处理而得的卷曲类型和层叠冲压成圆状的电磁钢板而成的圆铁芯类型。
另一方面,直铁芯与导线的绝缘一般使用称作绝缘件的绝缘材料进行。然而,绝缘件是利用模具成型的树脂成型品,因此难以使其厚度充分薄。
在不能使绝缘件的厚度薄的情况下,齿槽内的空间变窄,结果为占积率减小。另外,所谓占积率是导线相对于齿槽的体积所占据的体积比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用绝缘涂装形成的涂装面部的直铁芯并利用涂装面部来进行直铁芯与导线之间的绝缘是有效的。这是因为塗装面部以50μm以下的厚度能够确保绝缘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绝缘件不需要设置在直铁芯与导线之间。但是,如后述那样,由于连结有终端部的必要性等,绝缘件不能完全省略。因此,在利用涂装面部确保直铁芯与导线之间的绝缘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绝缘件与直铁芯的连结成为新的问题。
日本公开公报特许4730519号公报公开了马达的定子中使用直铁芯的技术。
日本公开公报特许4730519号公报所公开的技术中,定子铁芯与导线之间的绝缘利用绝缘件进行。因此,在专日本公开公报特许4730519号公报所公开的技术中,绕线嘴可能与定子铁芯接触,或者导线在齿槽内的占积率减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技术,其在利用涂装面部进行定子铁芯与导线之间的绝缘的情况下,可靠地进行绝缘件与定子铁芯的连结。
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是一种马达,其具备:转子,其能够绕中心轴线旋转;环状铁芯,其沿包围中心轴线的周向配置,具有电磁钢板;导线,其卷绕在所述环状铁芯上;绝缘件,其对所述环状铁芯与所述导线之间进行绝缘;以及外壳,其包围所述转子、所述环状铁芯、所述导线以及所述绝缘件。所述转子的至少一端在中心轴线延伸的轴向上从所述外壳突出。所述环状铁芯具备:多个铁芯段;在周向上连结所述多个铁芯段的多个连结部;绝缘涂装形成的涂装面部;以及所述电磁钢板露出的露出面部。所述多个铁芯段的每一个具备:铁芯背部;以及齿部,其从所述铁芯背部沿与中心轴线垂直的径向突出,在该齿部上卷绕有所述导线。所述涂装面部在所述齿部中设置于第1齿表面部以及第2齿表面部,所述第1齿表面部为面向周向的面,所述第2齿表面部为面向轴向的面。所述铁芯背部具备第1连结部,所述第1连结部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形形状。所述绝缘件具备与所述第1连结部嵌合的凸形的第2连结部,所述绝缘件在径向上夹持所述铁芯背部。
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是一种马达的定子,其具备:环状铁芯,其沿包围中心轴线的周向配置,具有电磁钢板;导线,其卷绕在所述环状铁芯上;以及绝缘件,其对所述环状铁芯与所述导线之间进行绝缘。所述环状铁芯具备:多个铁芯段;在周向上连结所述多个铁芯段的多个连结部;绝缘涂装形成的涂装面部;以及所述电磁钢板露出的露出面部。所述多个铁芯段的每一个具备:铁芯背部;以及齿部,其从所述铁芯背部沿与中心轴线垂直的径向突出,在该齿部上卷绕有所述导线。所述涂装面部在所述齿部中设置于第1齿表面部以及第2齿表面部,所述第1齿表面部为面向周向的面,所述第2齿表面部为面向中心轴线延伸的轴向的面。所述铁芯背部具备第1连结部,所述第1连结部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形形状。所述绝缘件具备与所述第1连结部嵌合的凸形的第2连结部,所述绝缘件在径向上夹持所述铁芯背部。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通过马达的结构,在利用涂装面部进行定子铁芯与导线之间的绝缘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进行绝缘件与定子铁芯的连结。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通过马达的定子的结构,在利用涂装面部进行定子铁芯与导线之间的绝缘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进行绝缘件与定子铁芯的连结。
由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马达的外形的例子的图。
图1B是示出图1A的马达的截面的图。
图2是示出第1外壳的外形的例子的图。
图3是示出定子及转子的外形的例子的图。
图4是示出定子的例子的图。
图5是示出环形铁芯的例子的图。
图6是示出绝缘件的例子的图。
图7是示出绝缘部与终端部的关系的图。
图8A是示出将绝缘件固定于定子铁芯的例子的图。
图8B是示出将绝缘件固定于定子铁芯的例子的图。
图8C是示出将绝缘件固定于定子铁芯的例子的图。
图8D是示出将绝缘件固定于定子铁芯的例子的图。
图8E是示出将绝缘件固定于定子铁芯的例子的图。
图9是示出定子的例子的图。
图10是示出直铁芯的例子的图。
图11是示出绝缘件的例子的图。
图12是示出进行绝缘涂装时使用的掩模的例子的图。
图13是示出绝缘涂装的例子的图。
图14是示出绝缘涂装的例子的图。
图15是示出绝缘件与连结部的凸部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6是示出马达的组装工序的例子的图。
图17是示出马达单元的外形的例子的图。
图18是沿着图17中的XVIII-XVIII线的剖视图。
图19是从背面观察图17中的马达单元的图。
图20是示出控制板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实施方式。
在实施方式中,为了容易理解该说明,对本发明的主要部分以外的结构或要素简化或省略说明。此外,在附图中,各要素的尺寸、形状、数量等均只是一个例子,并非意图限定于此。
此外,以下的说明中,轴向定义成马达的转子(轴线)的延伸方向、即转子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此外,径向定义成与转子的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周向定义成包围转子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周向以转子为中心,1圈为360°。
此外,轴向前侧定义成提取出马达的旋转输出的一侧、例如转子的一端从第1外壳突出的一侧。与此相对,所谓马达的后侧定义成与前侧相反的一侧、例如配置有检测马达的旋转的传感器的一侧。马达一般多以前侧作为上侧、以后侧作为下侧进行描述。因此,有时前侧称作上侧、后侧称作下侧。但是,在本说明书中,上侧/下侧并非以某部为基准定义上下,而仅仅是上侧意味着前侧,下侧意味着后侧。
此外,在将前侧设为上侧、将后侧设为下侧的情况下,对于左侧/右侧,也并非以某部为基准来定义左右。在使用附图进行说明时,在将前侧设为上侧、后侧设为下侧的情况下,将转子的中心轴线的左侧简称为左侧,将转子的中心轴线的右侧简称为右侧。
并且,所谓径向内侧意思是朝向转子的中心轴线的一侧,所谓径向外侧意思是远离转子的中心轴线的一侧。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xx沿~方向延伸”除了xx与~方向平行地延伸、即沿相对于~方向为0°的方向延伸的情况,还包括沿相对于~方向在大于0°且小于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此外,所谓“xx与~方向垂直”除了xx沿相对于~方向成90°的方向延伸的情况,还包括相对于~方向在大于45°、且小于135°的范围内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
图1A、图1B、图2、图3、以及图4示出了马达的例子。图1A示出马达的外形的例子。图1B示出了图1A的马达的截面。图2示出了第1外壳的外形的例子。图3示出了定子及转子的外形的例子。图4从图3中提取出了定子进行表示。
马达具备:转子11,其能够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旋转;环形铁芯12,其沿包围中心轴线J的周向配置;导线13,其卷绕在环形铁芯12上;绝缘件14,其对环形铁芯12与导线13之间进行绝缘;以及第1外壳10,其包围转子11、环形铁芯12、导线13以及绝缘件14。
马达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马达例如能够从无刷马达、伺服马达、步进马达、磁阻扭矩马达等中选择。此外,马达优选例如具备U相、V相、及W相的3个线圈的三相同步马达。
此处,所谓U相线圈是指产生使转子11旋转的磁场的多个线圈中的、被U相输入信号驱动的线圈。此外,所谓V相线圈是指产生使转子11旋转的磁场的多个线圈中的被V相输入信号驱动的线圈。此外,所谓W相线圈是指产生使转子11旋转的磁场的多个线圈中的被W相输入信号驱动的线圈。
马达既可以是控制转子11的旋转的控制装置被配置在第1外壳10内的机电一体式的马达,或者也可以是控制转子11的旋转的控制装置被配置在第1外壳10外的马达。此外,马达可以是内转子型马达,或者可以是外转子型马达。
下文中以内转子型的无刷马达为例进行说明。
第1外壳10具备例如金属或金属合金。但是,第1外壳10不限于导电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转子11沿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轴向延伸。转子11具备转子铁芯111。转子铁芯111具备铁芯部111A和磁极部(转子磁铁)111B。该转子11可以是磁极部111B配置在铁芯部111A的径向外侧的表面上的表面磁铁型(Surface Permanent Magnet:SPM),但也可以是嵌入式磁铁型(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IPM)。
磁极部111B具备铁氧体磁铁、铝镍钴磁铁、钐钴磁铁、钕磁铁等磁铁。磁传感器SEN检测磁极部111B的轴向的漏磁通。磁传感器SEN包括能够检测该漏磁通的元件、例如霍尔元件、磁阻元件等。
转子11由轴承(轴承件)112支承。轴承112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轴承112可以采用滚动轴承、滑动轴承等。止推垫圈TW作为承受沿转子11的轴向作用的力(推力)的轴承发挥功能。
转子11的前侧的一端在轴向上从第1外壳10突出。转子11的后侧的另一端在中心轴线J延伸的轴向上存在于第1外壳10内。但是,转子11的后侧的另一端也可以从第1外壳10突出。
环形铁芯12具备多个铁芯段SEG和在周向上连结多个铁芯段SEG的多个连结部COM。环形铁芯12具有例如在轴向上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成的结构。这些多个电磁钢板通过压紧(caulking)等彼此连结。
在本例中多个铁芯段SEG的数量为9个。即,马达为9槽型。例如,在与转子11一体化的转子铁芯111的磁极数为8个的情况下,马达是8极9槽型马达。但是,马达的磁极数及槽数仅为一例,并不限于此。在三相同步马达的情况下,多个铁芯段SEG的数量一般为3×n(n是1以上的自然数)。
此外,例如为了使马达的旋转顺畅,优选马达的磁极数及槽数较多。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着马达的小型化发展,齿槽变窄,绕线嘴可能与定子铁芯接触。因此,本例对于槽数比较多的马达、例如槽数在9个以上的马达特别有效。
多个铁芯段SEG的每一个具备:铁芯背部15;齿部16,其从铁芯背部15向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径向内侧突出,在该齿部16上卷绕有导线13;以及伞部UMB,其配置在齿部16的径向末端,从齿部16的末端沿周向延伸。例如,图5示出了图4的环形铁芯12的详情。
从图5可以明确,铁芯背部15具备:第1铁芯背表面部S1,其是面向径向内侧的面;第2铁芯背表面部S2,其是面向径向外侧的面;以及第1连结部F1,其配置于第2铁芯背表面部S2。第1连结部F1为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形,沿轴向延伸。
此外,伞部UMB的周向宽度比齿部16的周向宽度宽。伞部UMB具有抑制齿部16中的磁饱和的效果。即,即使增大线圈中流通的电流磁通密度也不会增加的磁饱和是因为齿部16内的磁通密度过密。为了解决磁通密度的过密,伞部UMB充分抑制了齿部16中的磁饱和。
齿部16具有作为面向周向的面的第1齿表面部St1、以及作为面向轴向的面的第2齿表面部St2。伞部UMB具有:第1伞表面部Su1,其为面向径向外侧的面,与第1齿表面部连接;以及第2伞表面部Su2,其为面向径向内侧的面。
伞部UMB的面向径向内侧的面、即第2伞表面部Su2例如具有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曲面。在这样的情况下,从伞部UMB作用于转子11的场磁通(magnetic flux)大致均匀。因此,该曲面具有使马达的旋转顺畅的效果。
多个连结部COM的每一个具备:沿轴向延伸的裂缝部G;以及沿着裂缝部G的边缘的2个凸部T。2个凸部T分别具有例如向径向内侧逐渐变尖的锥形。此外,2个凸部T彼此接触。这些裂缝部G及凸部T在环状铁芯12为卷曲型的情况下是有效的要素。
这些裂缝部G及凸部T具有使卷曲处理容易进行的效果。裂缝部G塑性变形、2个凸部T之间接触的结构容易使环状铁芯12为圆形、例如正圆。
另外,连结部COM’是相当于直铁芯的两端的部分。当直铁芯通过卷曲处理变形为环形铁芯12时,连结部COM弯曲,连结部COM’的两端彼此连结。连结部COM’的两端例如利用激光焊接、铆接等接合技术而被固定。连结部COM’的形状可以与连结部COM相同,或者也可以不同。
此外,环状铁芯12的表面具备:绝缘涂装形成的涂装面部CS;和露出面部ES,在该露出面部ES处,电磁钢板是露出的。涂装面部CS在图5中以被涂成黑色的区域示出,露出面部ES在图5中以白色的区域表示。在本例中,涂装面部CS在齿部16中至少设置于作为面向周向的面的第1齿表面部St1、以及作为面向轴向的面的第2齿表面部St2。涂装面部CS具有对环状铁芯12与导线13之间进行绝缘的作用。
环状铁芯12与导线13之间的绝缘一般使用称作绝缘件的绝缘材料、例如环氧树脂、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等树脂进行。然而,绝缘件是利用模具成型的树脂成型品,因此不能使其厚度薄。例如,绝缘件的厚度、具体而言对环状铁芯与导线之间进行绝缘的部分的厚度一般是200μm~500μm。
因此,当绝缘件使用于环状铁芯12与导线13之间的绝缘时,导线13在齿槽内的占积率减小。
因此,在本例中,环状铁芯12与导线13之间的绝缘并非通过绝缘件而是通过绝缘涂装的涂装面部CS进行。该涂装面部CS例如能够利用粉体涂装、喷雾涂装等喷涂绝缘微粒的涂装技术形成,因此其厚度能够实现50μm以下。
因此,导线在齿槽内的占积率也能够增大。
此处,绝缘涂装的绝缘技术结合于环状铁芯12的情况下,本发明人发现存在必须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该课题是在对直铁芯实施了绝缘涂装后该直铁芯通过卷曲变形成环状铁芯时产生。
例如,直铁芯与环状铁芯12同样地,具备多个铁芯段SEG和连结多个铁芯段SEG的连结部COM。连结部COM是用于使直铁芯变形成环状铁芯12所必需的要素。即,连结部COM是在弯曲时用于使直铁芯变形成正圆的环状铁芯12所必需的部分。
然而,如上所述,多个连结部COM的每一个具备沿着裂缝部G的边缘的2个凸部T。假设涂装面部CS也设置于连结部COM,则涂装剂分别呈珠状附着于2个凸部T。在这种情况下,涂敷于2个凸部T的涂装剂会发生干涉,环状铁芯12的正圆度下降,马达的特性变差。
因此,涂装面部CS设置于环状铁芯12与导线13的需要绝缘的位置、即齿部16中面向周向的面即第1齿表面部St1、及面向轴向的面即第2齿表面部St2。此外,未绝缘涂装的露出面部ES设置于连结部COM。由此,即使涂装面部CS的绝缘技术被采用于定子铁芯(直铁芯),也不妨碍得到正圆的环状铁芯12。
绝缘件14具备:绝缘部ISR,其配置在环状铁芯12与导线13之间;以及终端部TER1,其与绝缘部ISR连结。例如,图6及图7示出图4的绝缘件14的细节。
绝缘部ISR覆盖图5的第1铁芯背表面部S1以及第2铁芯背表面部S2。即,绝缘件14夹持第1铁芯背表面部S1及第2铁芯背表面部S2。换言之,绝缘件14覆盖铁芯背部15的作为面向径向内侧的面的第1铁芯背表面部S1。绝缘部ISR对基于涂装面部CS的环状铁芯12与导线13之间的绝缘进行加强。即,涂装面部CS能够利用例如粉体涂装、喷雾涂装等喷涂绝缘微粒的涂装技术形成,但在铁芯背部15的各个齿部16中,会产生难以对成为相邻的伞部UMB的阴影的部分进行涂装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人研究了结合利用涂装面部CS的绝缘技术和利用绝缘件14的绝缘技术。例如,环状铁芯12与导线13之间的绝缘基本上利用涂装面部CS来进行。而且,绝缘件14的绝缘部ISR例如以覆盖第1铁芯背表面部S1的方式辅助性地配置。
此外,利用涂装面部CS的环状铁芯12与导线13之间的绝缘即使充分,在本例中,如上所述,绝缘件14还具备终端部TER1。在这种情况下,如后所述,绝缘部ISR覆盖第1铁芯背表面部S1的结构对于将终端部TER1固定于环状铁芯12是有效的。
另外,绝缘部ISR可以是例如覆盖齿部16的下半部分的部分17与覆盖齿部16的上半部分的部分18的组合。此外,在绝缘部ISR覆盖第1铁芯背表面部S1的情况下,涂装面部CS可以配置于第1铁芯背表面部S1,或者也可以不配置。
绝缘件14固定于环状铁芯12。即,绝缘件14的绝缘部ISR具备与铁芯背部15的第1连结部F1连结的第2连结部F2。在这样的情况下,绝缘件14对铁芯背部15从径向外侧的面与径向内侧的面这两面(第1及第2铁芯背表面部S1、S2)进行夹持,并且第2连结部F2与第1连结部F1连结,由此绝缘件14被固定于环状铁芯12。
第1连结部F1例如为凹形,第2连结部F2例如为凸形。在这样的情况下,绝缘件14通过使第2连结部F2与第1连结部F1嵌合,而被容易地固定于环状铁芯12。此外,如果第1连结部F1沿轴向延伸,第2连结部F2能够沿着轴向插入第1连结部F1,则在马达的组装工序中,绝缘件14能更容易地固定于环状铁芯12。即,第1连结部F1沿轴向延伸,第2连结部F2能够沿着轴向与第1连结部F1连结。
图8A至图8E示出用于使利用第1及第2连结部F1、F2的环状铁芯12与绝缘件14的连结牢固的连结技术的例子。
第1及第2连结部F1、F2具备扣合结构,由此绝缘件14被牢固地固定于环状铁芯12。
在图8A的例子中,铁芯背部15的第1连结部F1是从铁芯背部15的轴向一侧延伸到轴向另一侧的缝隙SLT0。缝隙SLT0在缝隙SLT0内具备比缝隙SLT0进一步向径向内侧凹陷一节的捕捉部(凹部)CAT。即,第1连结部F1具备捕捉部CAT。绝缘件14具备钩部FK。钩部FK被固定于捕捉部CAT。即,第2连结部F2具备被固定于捕捉部CAT的钩部FK。在图8A的例子中,钩部FK沿轴向延伸,在径向上具有弹性。钩部FK被固定在捕捉部CAT的轴向上表面。
图8B的例子中,与图8A的例子相比,不同点在于,作为第1连结部F1的缝隙SLT0被分离部A分离为轴向一侧和轴向另一侧。即,在图8B的例子中,缝隙SLT0位于轴向一侧和轴向另一侧这两处。此外,捕捉部CAT和钩部FK位于轴向一侧和轴向另一侧这两处。图8C及图8D的例子中,与图8A及图8B的例子相比,不同点在于,捕捉部CAT设置在铁芯背部15的周向上。即,在图8C及图8D的例子中,捕捉部CAT的周向宽度比缝隙SLT0的周向宽度大。钩部FK的周向宽度比缝隙SLT0的周向宽度大。钩部FK在周向上具有弹性。钩部FK被固定在捕捉部CAT的轴向上表面。图8E的例子中,与图8A至图8D的例子相比,捕捉部CAT位于比缝隙SLT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且捕捉部CAT的周向宽度比缝隙SLT0的周向宽度大。在这种情况下,钩部FK向径向内侧延伸。
另外,扣合结构的形状及位置没有特别限定。即,扣合结构可以采用图8A至图8E所示的结构以外的结构。
终端部TER1保持端子。在本例中,端子是3个外部端子U、V、W。但是,终端部TER1保持的外部端子的数量不限于此。终端部TER1保持的外部端子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2个,或者可以是4个以上。
所谓终端部TER1是马达的设置有外部端子的部分。所谓马达的外部端子是指从马达的外部(例如控制装置)输入驱动马达的驱动信号、例如U相、V相、或W相的交流信号的输入端子。终端部TER1在轴向上与对应于多个铁芯段SEG中的1个铁芯段SEG的绝缘部ISR连结。
本例由于假定了三相同步马达,因此终端部TER1保持的多个外部端子是输入U相输入信号的外部端子U、输入V相输入信号的外部端子V、以及输入W相输入信号的外部端子W。即,利用三相输入信号控制转子的旋转,端子是输入三相输入信号的3个外部端子。此外,在U相线圈、V相线圈、及W相线圈为所谓的星形连接的情况下,终端部TER1可以在这些多个外部端子U、V、W的基础上,或者代替这些多个外部端子U、V、W,保持公共端子。
终端部TER1具有第1端面部Q1。第1端面部Q1是终端部TER1的轴向上的2个端面部中的位于轴向上侧的端面部。多个铁芯段SEG具有第2端面部Q2。第2端面部Q2是多个铁芯段SEG的轴向上的2个端面部中的位于轴向下侧的端面部。此外,在轴向上,第1端面部Q1位于比第2端面部Q2靠轴向下侧的位置。这意味着终端部TER1在轴向上从多个铁芯段SEG分离地配置。
在这种情况下,终端部TER1位于定子铁芯的轴向下侧(后侧)。当终端部TER1位于轴向下侧时,马达的外部端子U、V、W位于转子的与前侧相反的一侧。
终端部TER1具备从第1外壳10的径向内侧向第1外壳10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第1突出部PJ1。此外,第1外壳10具备供第1突出部PJ1插入的第1缝隙SLT1。第1缝隙SLT1是沿径向贯通第1外壳10的侧面的贯通孔。第1突出部PJ1从第1外壳10的径向内侧经由第1缝隙SLT1向第1外壳10的径向外侧突出。
因此,绝缘件14固定于环形铁芯12,并且终端部TER1的第1突出部PJ1与第1外壳10的第1缝隙SLT1接触,由此环形铁芯12及多个铁芯段SEG在周向上能正确地进行对准。
多个外部端子U、V、W为金属制成的棒体(metal bar)。多个外部端子U、V、W具有第1端部EP1及第2端部EP2。第1端部EP1是从终端部TER1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末端部分。这意味着,齿部16的突出方向与多个外部端子U、V、W的第1端部EP1的延伸方向相同,即为朝向径向内侧的方向。此外,导线13直接卷绕于多个外部端子U、V、W的第1端部EP1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绕线工序中,卷绕于齿部16上的导线13的卷绕面与卷绕于多个外部端子U、V、W的第1端部EP1上的导线13的卷绕面平行。
此处,所谓导线13的卷绕面是指,导线13在齿部16或第1端部EP1上卷绕1圈的情况下包含这1圈的环状的导线13的平面。在该定义下,卷绕于齿部16或第1端部EP1上的导线13的卷绕面存在多个,但这些多个卷绕面均实质上平行。如后面所述,绕线工序例如在图9所示的直铁芯的状态下进行。在图9中,在将第1、第2、及第3方向分别设为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的情况下,卷绕于齿部16上的导线13的卷绕面SF1和卷绕于多个外部端子U、V、W的第1端部EP1上的导线13的卷绕面SF2均与X-Z平面平行。另外,关于第1、第2、及第3方向,在图9的直铁芯的说明中详述。
因此,在绕线工序中,例如绕线机不必改变绕线嘴的方向。这意味着通过使绕线嘴的动作高速化来缩短制造节拍时间。此外,导线13直接卷绕于多个外部端子U、V、W的第1端部EP1上。因此,马达内部的布线结构得以简化。
这样,外部端子U、V、W的第1端部EP1从终端部TER1朝向径向内侧延伸意味着同时实现了马达的小型化及低成本化。
另外,关键点在于,卷绕于齿部16上的导线13的卷绕面与卷绕于多个外部端子U、V、W的第1端部EP1上的导线13的卷绕面平行。因此,例如在齿部16从铁芯背部15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外转子型的情况下,外部端子U、V、W的第1端部EP1也按照这一点优选从终端部TER1向径向外侧延伸。
此外,卷绕于齿部16上的导线13的卷绕方向与卷绕于外部端子U、V、W的第1端部EP1上的导线13的卷绕方向可以相同,或者也可以不同。但是,卷绕于齿部16上的导线13的卷绕方向与卷绕于外部端子U、V、W的第1端部EP1上的导线13的卷绕方向如果相同,则进一步实现了绕线工序的简化。
此处,所谓卷绕方向是指,当从齿部16的末端侧观察齿部16时,或者从外部端子U、V、W的末端侧观察外部端子U、V、W时,导线13卷绕至齿部16或外部端子U、V、W上的方向。
此外,所谓齿部16的末端是指齿部16的与根部即齿部16和铁芯背部16结合的部分相反一侧的末端。此外,所谓外部端子U、V、W的末端是指外部端子U、V、W的与根部即外部端子U、V、W从终端部TER1突出的部分相反一侧的末端。卷绕方向具有右旋(CW:clockwise,顺时针方向)和左旋(CCW:counter-clockwise,逆时针方向)。
并且,导线13在外部端子U、V、W的第1端部EP1上优选从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卷绕。这是因为,通过该结构,不易对外部端子U、V、W施加力矩载荷。其结果是,相对于外部端子U、V、W卷绕导线13时,能够抑制外部端子U、V、W变形。
外部端子U、V、W的第2端部EP2是外部端子U、V、W的从终端部TER1的第1突出部PJ1沿轴向延伸的部分。当第2端部EP2从第1突出部PJ1沿轴向延伸时,外部端子U、V、W的第1端部EP1的方向与外部端子U、V、W的第2端部EP2的方向不同。即,外部端子U、V、W在终端部TER1内具有弯曲的形状。
结果是,外部端子U、V、W的第2端部EP2与铁芯背部15在径向上具有间隙地对置。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例的马达例如对于控制马达的控制板被配置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面内的系统(马达单元)很是有效。这是因为,在这样的系统中,马达与控制板的电连接变得容易。另外,在马达单元的项目中对此进行详述。
优选多个外部端子U、V、W在周向上排列配置在规定宽度内。将周向上的多个外部端子U、V、W的宽度设为规定宽度H1,将周向上的从1个连结部COM至与其相邻的连结部COM为止的宽度设为铁芯背宽H2的情况下,规定宽度H1优选比铁芯背宽H2小。这考虑到了终端部TER1与绝缘部ISR的连结难易程度、以及导线13在外部端子U、V、W的第1端部EP1上的卷绕难易程度。
另外,在本例中,终端部TER1的数量为1个,但不限于此。终端部TER1的数量可以在2个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多个终端部的每一个例如能够从图6及图7假设的那样,与对应于1个铁芯段SEG的绝缘部ISR分别连结。但是,多个终端部优选与对应于彼此分离的铁芯段SEG的绝缘部ISR分别连结,以避免多个终端部彼此干涉。
多个外部端子U、V、W的第1端部EP1的延伸方向为径向,例如彼此平行地延伸。但是,这些多个外部端子U、V、W的第1端部EP1也可以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平行延伸。例如可以是,多个外部端子U、V、W中的1个、例如中央的外部端子V沿径向延伸,剩余的外部端子U、W以与外部端子V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
磁传感器SEN安装在电路板CB上。此外,电路板CB具有传感器端子Tsen。传感器端子Tsen输出由磁传感器SEN检测到的旋转角。电路板CB具备从第1外壳10的径向内侧向第1外壳10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第2突出部PJ2。此外,第1外壳10具备供第2突出部PJ2插入的第2缝隙SLT2。第2缝隙SLT1是沿径向贯通第1外壳10的侧面的贯通孔。第2突出部PJ2从第1外壳10的径向内侧经由第2缝隙SLT2向第1外壳10的径向外侧突出。
传感器端子Tsen与外部端子U、V、W同样是金属制成的棒体。传感器端子例如从第2突出部PJ2沿轴向延伸。
例如,在马达的旋转角及旋转速度由马达外部的控制装置控制的情况下,马达必须将表示转子11的旋转角的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马达优选例如具备输出由霍尔元件、磁阻效应元件等磁传感器SEN检测到的旋转角的传感器端子Tsen。
另外,与外部端子U、V、W的第2端部EP2同样,传感器端子Tsen也优选沿轴向延伸。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例,能够在绕线嘴与定子铁芯无接触的情况下提高导线在齿槽内的占积率,还能确保定子铁芯与导线之间的绝缘性能。此外,在利用涂装面部进行定子铁芯与导线之间的绝缘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进行绝缘件与定子铁芯的连结。
图9示出定子的例子。图10是从图9提取示出直铁芯的图。图11是从图9提取示出绝缘件的图。
本例的定子例如使用于图1至图7以及图8A至图8E的马达。该定子为直铁芯型。如上所述,这种类型的定子在通过卷曲处理变形为环形铁芯后,作为马达的定子使用。
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第1方向是多个铁芯段连结的方向,当直铁芯作为马达的定子使用时,第1方向与环形铁芯的周向对应。所谓第2方向是齿部的延伸方向,当直铁芯作为马达的定子使用时,第2方向与环形铁芯的径向对应。所谓第2方向内侧意思是第2方向上的齿部的末端侧,所谓第2方向外侧意思是第2方向上的齿部的根部侧。所谓齿部的根部是指齿部与铁芯背部结合的部分,所谓齿部的末端是指齿部的与根部相反一侧的末端。所谓第3方向是与第1方向及第2方向垂直的方向,当直铁芯作为马达的定子使用时,第3方向与环形铁芯的轴向对应。所谓第3方向下侧意思是第3方向上的终端部侧,所谓第3方向上侧意思是第3方向上的与终端部侧相反的一侧。但是,此处的内/外及下/上仅仅是用于简化说明,并非始终必须是内/外及下/上。
此外,以下说明直铁芯中的特征性要素,对于除此以外的要素,标注与图1至图7以及图8A至图8E的马达中标注的标号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直铁芯12’具备多个铁芯段SEG和在第1方向上连结多个铁芯段SEG的多个连结部COM。直铁芯12’具有例如在轴向上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成的结构。这些多个电磁钢板通过铆接等彼此连结。
多个铁芯段SEG的每一个具备:铁芯背部15;齿部16,其从铁芯背部15沿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突出,在该齿部16上卷绕有导线13;以及伞部UMB,其配置在齿部16的第2方向末端。
如图10所示,铁芯背部15具备:第1铁芯背表面部S1,其是面向第2方向内侧的面;第2铁芯背表面部S2,其是面向第2方向外侧的面;以及第1连结部F1,其配置于第2铁芯背表面部S2。第1连结部F1为向第2方向内侧凹陷的凹形,沿第3方向延伸。
多个连结部COM的每一个具备:沿第3方向延伸的槽部G’;以及沿着槽部G’的边缘的2个凸部T。2个凸部T分别具有例如向第2方向内侧逐渐变尖的锥形。这些槽部G’及凸部T具有使卷曲处理容易进行的效果。槽部G’发生塑性变形、2个凸部T彼此接触的结构使环形铁芯12容易为圆形、例如正圆形。
此外,直铁芯12’的表面具备绝缘涂装形成的涂装面部CS和电磁钢板露出的露出面部ES。涂装面部CS在图10中由涂黑的区域表示,露出面部ES在图10中由白色的区域表示。在本例中,涂装面部CS在齿部16中至少设置于作为面向第1方向的面的第1齿表面部St1、及作为面向第3方向的面的即第2齿表面部St2。涂装面部CS具有对直铁芯12’与导线13之间进行绝缘的作用。
此外,未进行绝缘涂装的露出面部ES设置于连结部COM。由此,即使涂装面部CS的绝缘技术被采用于直铁芯12’,也不会妨碍得到正圆的环状铁芯。
如图11所示,绝缘件14具备:绝缘部ISR,其配置在环状铁芯12与导线13之间;以及终端部TER1,其与绝缘部ISR连结。即,绝缘件14对环状铁芯12与导线13之间进行绝缘。或者,绝缘件14对环状铁芯12与线圈之间进行绝缘。绝缘部ISR覆盖铁芯背部15的面向第2方向内侧的面、即第1铁芯背面部S1及面向第2方向外侧的面、即第2铁芯背表面部S2。绝缘部ISR对利用涂装面部CS的直铁芯12’与导线13之间的绝缘进行加强。
绝缘件14固定于直铁芯12’。即,绝缘件14的绝缘部ISR具备与铁芯背部15的第1连结部F1连结的第2连结部F2。在这样的情况下,绝缘件14对铁芯背部15从第2方向外侧的面与第2方向内侧的面这两面(第1及第2铁芯背表面部S1、S2)进行夹持,并且第2连结部F2与第1连结部F1连结,由此绝缘件14被固定于直铁芯12’。即,绝缘件14在径向上夹持铁芯背部15。此外,绝缘件14具备与第1连结部F1嵌合的为凸形状的第2连结部F2。
终端部TER1保持多个外部端子U、V、W。在本例中,终端部TER1保持3个外部端子。此外,终端部TER1具有第1端面部Q1。第1端面部Q1是终端部TER1的第3方向上的2个端面部中的位于第3方向上侧的端面部。
另一方面,多个铁芯段SEG具有第2端面部Q2。第2端面部Q2是多个铁芯段SEG的第3方向上的2个端面中的位于第3方向下侧的端面部。此外,在第3方向上,第1端面部Q1位于比第2端面部Q2靠第3方向下侧的位置。
多个外部端子U、V、W的第1端部EP1从终端部TER1向第2方向内侧延伸。因此,齿部16的突出方向与多个外部端子U、V、W的第1端部EP1的延伸方向相同,即为第2方向内侧。此外,导线13直接卷绕于多个外部端子U、V、W的第1端部EP1上。
因此,在绕线工序中,能够实现制造节拍时间的缩短。
此外,卷绕于齿上的导线13的卷绕方向(CW或CCW)与卷绕于外部端子U、V、W的第1端部EP1上的导线13的卷绕方向(CW或CCW)可以相同,或者也可以不同。此外,导线13优选以逐渐接近外部端子U、V、W的第1端部EP1的末端的方式,例如如图9的箭头D所示,从第2方向外侧朝向第2方向内侧卷绕于外部端子U、V、W的第1端部EP1上。
外部端子U、V、W的第2端部EP2从终端部TER1沿第3方向延伸。此外,外部端子U、V、W的第2端部EP2与铁芯背部15在第2方向上具有间隙地对置。并且,多个外部端子U、V、W并列配置在第1方向的规定宽度H1内的情况下,规定宽度H1优选比铁芯背部15的第1方向的铁芯背宽H2小。
对直铁芯的绝缘涂装例如利用粉体涂装、喷雾涂装等喷涂绝缘微粒的涂装技术执行。此处,在绝缘涂装中,为了使至少露出面部ES设置于连结部COM,则在涂装方法中必须有一些技巧。以下说明该技巧的例子。
(1)使用掩模的涂装方法
在设置不实施绝缘涂装的露出面部ES时,例如在粉体涂装、喷雾涂装等喷涂绝缘微粒的涂装技术中,用掩模覆盖不希望涂装的区域是有效的。
图12示出进行绝缘涂装时使用的掩模的例子。
如图10所示,对直铁芯12’的绝缘涂装以涂装面部CS至少设置于第1及第2齿表面部St1、St2、并且露出面部ES设置于连结部COM的方式执行。
为此,掩模MK覆盖直铁芯12’的连结部COM。掩模MK可以是金属制成,也可以是环氧树脂、PTFE等树脂制成。在本例中,考虑掩模MK的处理难易度,掩模MK为阶梯形状。掩模MK具有覆盖直铁芯12’的掩模部MK1和使直铁芯12’露出的孔部MK2。掩模部MK1至少覆盖连结部COM。此外,掩模部MK1可以覆盖面向径向内侧的面、即第2伞表面部Su2。掩模MK的孔部MK2使面向周向的面、即第1齿表面部St1露出。
图13示出使用掩模的绝缘涂装的例子。
如该图所示,掩模MK搭载到直铁芯12’上后,例如利用粉体涂装、喷雾涂装等喷涂绝缘微粒的涂装技术进行绝缘涂装。此时,掩模MK覆盖连结部COM,因此涂装面部CS不会形成于连结部COM。
另外,为了使得连结部COM可靠地成为露出面部ES,在2个齿部16之间,掩模MK的第1方向的宽度Wmk优选大于等于包括2个凸部T的连结部COM的第1方向的宽度。
(2)设计绝缘微粒的射出角度的涂装方法
设置不实施绝缘涂装的露出面部ES时,例如在粉体涂装、喷雾涂装等喷涂绝缘微粒的涂装技术中,控制绝缘微粒的射出角度是有效的。
图14示出设计绝缘微粒的射出角度的绝缘涂装的例子。
首先,如图14所示,在直铁芯12’中,伞部UMB的第1方向的宽度Wu比齿部16的第1方向的宽度Wt宽。在这种情况下,将第1齿表面部St1与第1伞表面部Su1(与第1齿表面部St1连续)所成的角度设为第1角度θx。在本例中,第1角度θx是钝角。
此外,将第1齿表面部St1与第1伞表面部Su1所成的外角设为第3角度θ1。此处,第3角度θ1是从180°减去第1角度θx所得的角度。
此外,在多个铁芯段中的、相邻的第1铁芯段SEG1及第2铁芯段SEG2中,将连结第1铁芯段SEG1中的伞部UMB的第1方向的一端E1与第2铁芯段SEG2中的第1齿表面部St1的根部Rt的直线定义成L1。
在该前提下,直铁芯12’以满足以下的条件的方式制造。
即,设直线L1与第1齿表面部St1所成的角度为第2角度θ2。第2角度θ2比第3角度θ1大。
其理由如下。
为了确保直铁芯12’与导线之间的绝缘,涂装面部需要至少分别设置于面向第1方向的面、即第1齿表面部St1和面向第2方向的面、即第2齿表面部St2。
另一方面,涂装面部在利用粉体涂装或喷雾涂装等射出涂装剂的涂装技术形成的情况下,涂装面部不形成于成为伞部UMB的阴影的部分。因此,为了在第1及第2齿表面部St1、St2可靠地进行涂装,涂装剂的射出需要从斜方向进行。此时,在直铁芯12’中,角度θ2比角度θ1大,涂装剂的射出角度θirr设定成θ1≤θirr≤θ2,由此能够对第1及第2齿表面部St1、St2可靠地进行涂装。
图15示出绝缘件与连结部的凸部之间的关系。
该关系例如适合图5的环状铁芯12及图10的直铁芯12’这两者。但是,在此以直铁芯12’为例进行说明。
从图15可以明确,绝缘件14的绝缘部ISR在第2方向(径向)上位于与直铁芯12’的凸部T相同的位置或位于比凸部T靠第2方向(径向)的内侧的位置。在第1铁芯背表面部S1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不存在涂装面部CS的情况下,绝缘部ISR确保第1铁芯背表面部S1与导线13之间的绝缘。
图16示出马达的组装工序的例子。
首先,组装直铁芯与绝缘件。直铁芯例如是图10的直铁芯12’。此外,绝缘件例如是图11的绝缘件14。直铁芯12’与绝缘件14组装后,进行绕线工序STw及完结工序STf。
当绕线工序STw及完结工序STf结束时,例如完成图9的定子(直铁芯)。
接下来,进行卷曲工序STc。卷曲工序STc由卷曲装置执行。结束了卷曲工序STc的定子例如与图4的定子相同。最后,通过组装工序STa组合转子、卷曲处理后的定子、以及第1外壳等,从而完成马达。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的马达的输出经由减速齿轮等齿轮从轴(输出轴)输出的系统(马达单元)的例子。
图17示出马达单元的外形的例子。图18是沿着图17中的XVIII-XVIII线的剖视图。图19是从背面B观察图17中的马达单元的图。图20示出控制板的例子。
马达30例如是图1至图7的马达。控制板31配置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面内。控制板31具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即孔部H。马达30的外部端子U、V、W的第2端部EP2贯通控制电路31。
控制装置32及驱动器33被搭载于控制板31上。控制装置32输出例如控制马达30的旋转的控制信号。控制信号例如是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宽调制)信号。驱动器33接收控制信号,输出驱动马达30的驱动信号。驱动信号例如是通过多个电场效应晶体管的接通和断开而生成的驱动电流。
此外,在马达30为三相同步马达的情况下,驱动信号是三相(U相、V相、及W相)交流信号。
轴34作为马达单元的输出轴AX发挥功能。轴34能够以输出轴AX为中心旋转。齿轮35对马达30的转子11及轴34之间进行机械连接。齿轮35例如是减速齿轮。
第2外壳36包围马达30、控制板31、轴34、及齿轮35。第2外壳36例如具备金属或金属合金。但是,第2外壳36不限于导电体,也可以是绝缘件。第2外壳36能够从例如铝、铝合金、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等中选择。第2外壳36可以包含镁。
轴34的至少一端从第2外壳36突出。
此外,马达30的外部端子U、V、W的第2端部EP2沿轴向延伸,并且控制板31配置在与马达30的中心轴线J垂直的面内。在这种情况下,马达30的外部端子U、V、W的第2端部EP2容易插入到控制板31的孔部H中。因此,马达30与控制板31的连接变得容易。
(总结)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利用涂装面部进行定子铁芯与导线之间的绝缘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进行绝缘件与定子铁芯的连结。
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一例而提出,并非意图限定本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可以以上述以外的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等。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及主旨,并且对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内容,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及主旨。

Claims (18)

1.一种马达,该马达具备:
转子,其能够绕中心轴线旋转;
环状铁芯,其沿包围中心轴线的周向配置,具有电磁钢板;
导线,其卷绕在所述环状铁芯上;
绝缘件,其对所述环状铁芯与所述导线之间进行绝缘;以及
外壳,其包围所述转子、所述环状铁芯、所述导线以及所述绝缘件,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的至少一端在中心轴线延伸的轴向上从所述外壳突出,
所述环状铁芯具备:多个铁芯段;在周向上连结所述多个铁芯段的多个连结部;绝缘涂装形成的涂装面部;以及所述电磁钢板露出的露出面部,
所述多个铁芯段的每一个具备:铁芯背部;以及齿部,其从所述铁芯背部沿与中心轴线垂直的径向突出,在该齿部上卷绕有所述导线,
所述涂装面部在所述齿部中设置于第1齿表面部以及第2齿表面部,所述第1齿表面部为面向周向的面,所述第2齿表面部为面向轴向的面,
所述铁芯背部具备第1连结部,所述第1连结部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形形状,
所述绝缘件具备与所述第1连结部嵌合的凸形的第2连结部,所述绝缘件在径向上夹持所述铁芯背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件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作为面向径向内侧的面的第1铁芯背表面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结部沿轴向延伸,
所述第2连结部能够沿着轴向与所述第1连结部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结部具备捕捉部,
所述第2连结部具备固定于所述捕捉部的钩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结部是从所述铁芯背部的轴向一侧延伸到轴向另一侧的缝隙,
所述捕捉部比所述缝隙向径向内侧凹陷,
所述钩部沿轴向延伸,在径向上具有弹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结部是从所述铁芯背部的轴向一侧延伸到轴向另一侧的缝隙,
所述捕捉部的周向宽度比所述缝隙的周向宽度大,
所述钩部的周向宽度比所述缝隙的周向宽度大,
所述钩部在周向上具有弹性。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捕捉部位于所述缝隙的径向内侧,
所述钩部向径向内侧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隙、捕捉部以及钩部位于轴向一侧和轴向另一侧这两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件具有配置在所述环状铁芯与所述导线之间的绝缘部,所述绝缘部在径向上位于与所述凸部相同的位置或比所述凸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10.一种马达的定子,其具备:
环状铁芯,其沿包围中心轴线的周向配置,具有电磁钢板;
导线,其卷绕在所述环状铁芯上;以及
绝缘件,其对所述环状铁芯与所述导线之间进行绝缘,
所述定子的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铁芯具备:多个铁芯段;在周向上连结所述多个铁芯段的多个连结部;绝缘涂装形成的涂装面部;以及所述电磁钢板露出的露出面部,
所述多个铁芯段的每一个具备:铁芯背部;以及齿部,其从所述铁芯背部沿与中心轴线垂直的径向突出,在该齿部上卷绕有所述导线,
所述涂装面部在所述齿部中设置于第1齿表面部以及第2齿表面部,所述第1齿表面部为面向周向的面,所述第2齿表面部为面向中心轴线延伸的轴向的面,
所述铁芯背部具备第1连结部,所述第1连结部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形形状,
所述绝缘件具备与所述第1连结部嵌合的凸形的第2连结部,所述绝缘件在径向上夹持所述铁芯背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件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作为面向径向内侧的面的第1铁芯背表面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结部沿轴向延伸,
所述第2连结部能够沿着轴向与所述第1连结部连结。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结部具备捕捉部,
所述第2连结部具备固定于所述捕捉部的钩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结部是从所述铁芯背部的轴向一侧延伸到轴向另一侧的缝隙,
所述捕捉部比所述缝隙向径向内侧凹陷,
所述钩部沿轴向延伸,在径向上具有弹性。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结部是从所述铁芯背部的轴向一侧延伸到轴向另一侧的缝隙,
所述捕捉部的周向宽度比所述缝隙的周向宽度大,
所述钩部的周向宽度比所述缝隙的周向宽度大,
所述钩部在周向上具有弹性。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捕捉部位于所述缝隙的径向内侧,
所述钩部向径向内侧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隙、捕捉部以及钩部位于轴向一侧和轴向另一侧这两处。
18.根据权利要求10至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件具有配置在所述环状铁芯与所述导线之间的绝缘部,所述绝缘部在径向上位于与所述凸部相同的位置或位于比所述凸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CN201811119298.2A 2017-09-29 2018-09-25 马达和定子 Active CN1095864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0364 2017-09-29
JP2017190364A JP7035418B2 (ja) 2017-09-29 2017-09-29 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86481A true CN109586481A (zh) 2019-04-05
CN109586481B CN109586481B (zh) 2020-12-25

Family

ID=65919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19298.2A Active CN109586481B (zh) 2017-09-29 2018-09-25 马达和定子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35418B2 (zh)
CN (1) CN10958648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15290A (zh) * 2021-07-05 2021-08-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定子绝缘骨架组件、电机定子、电机、空调器
US11894755B2 (en) 2021-08-25 2024-02-06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Electric motor having segmented stato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30519B2 (ja) * 2005-03-31 2011-07-2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誘導電動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2872480U (zh) * 2012-09-04 2013-04-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定子绝缘骨架
CN104283356A (zh) * 2014-10-09 2015-01-14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定子组件结构
CN205123432U (zh) * 2015-11-23 2016-03-30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分块铁芯及具有其的电机
CN107017708A (zh) * 2016-01-28 2017-08-04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7541A (ja) * 1990-05-10 1992-01-22 Daikin Ind Ltd モータの固定子
JP5421180B2 (ja) 2010-04-12 2014-02-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034512A (ja) 2010-07-30 2012-02-16 Fujitsu General Ltd 電動機
JP2016082839A (ja) 2014-10-22 2016-05-16 株式会社一宮電機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30519B2 (ja) * 2005-03-31 2011-07-2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誘導電動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2872480U (zh) * 2012-09-04 2013-04-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定子绝缘骨架
CN104283356A (zh) * 2014-10-09 2015-01-14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定子组件结构
CN205123432U (zh) * 2015-11-23 2016-03-30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分块铁芯及具有其的电机
CN107017708A (zh) * 2016-01-28 2017-08-04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15290A (zh) * 2021-07-05 2021-08-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定子绝缘骨架组件、电机定子、电机、空调器
US11894755B2 (en) 2021-08-25 2024-02-06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Electric motor having segmented sta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86481B (zh) 2020-12-25
JP7035418B2 (ja) 2022-03-15
JP2019068564A (ja) 2019-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83496B2 (ja) 回転電機
JP3864986B2 (ja) 薄型ハイブリッド着磁型リング磁石、ヨーク付き薄型ハイブリッド着磁型リング磁石、およ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05850011B (zh) 旋转电机
JP5953672B2 (ja) モータ
CN109586431A (zh) 马达、马达单元及定子
US9024495B2 (en) Rotor
CN111542991B (zh) 旋转电机
JP2019122236A (ja) 回転電機
CN109586481A (zh) 马达和定子
JP2012528560A (ja) 電気機械の固定子巻線の製造方法、とりわけ交流発電機の製造方法
JP2003259593A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構造
US10797551B2 (en) Motor and compressor having insulator and stator core with non-overlapping grooves
CN106602826B (zh) 旋转电机
CN109586482A (zh) 马达和定子
CN109586483A (zh) 马达和定子
JP2020018130A (ja) 回転電機
CN209692461U (zh) 定子结构以及旋转变压器
JP2008236978A (ja) クローポールモータ
JP2019122230A (ja) 回転電機
WO2012131775A1 (ja) 電動機
CN109586428A (zh) 马达以及定子
WO2020050046A1 (ja) 回転電機
US20140042849A1 (en) Brushless motor
JP2020018132A (ja) 回転電機
JP2014036505A (ja) 回転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