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65805B - 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与用户设备 - Google Patents

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与用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65805B
CN109565805B CN201780046769.9A CN201780046769A CN109565805B CN 109565805 B CN109565805 B CN 109565805B CN 201780046769 A CN201780046769 A CN 201780046769A CN 109565805 B CN109565805 B CN 1095658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erence signal
training reference
user equipment
base st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676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65805A (zh
Inventor
游家豪
桂建卿
张铭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dia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Media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diaTek Inc filed Critical MediaTek Inc
Publication of CN1095658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658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658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658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26Power distribution
    • H04B7/043Power distribution using best eigenmode, e.g. beam forming or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8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04B7/061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4Antenna weights or vector/matrix coeffici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些方面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处的波束管理方法。本方法可包括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基站发送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给用户设备;发送锚定联系索引,其中所述锚定联系索引指示波束对链路与所述基站的第二发送波束集合之间的关联,所述波束对链路由所述基站的第一发送波束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接收波束形成;根据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在所述第二发送波束集合上发送波束训练参考信号;以及接收测量报告,其中所述测量报告包括所述接收波束与第二发送波束的子集上的经波束形成的信道的质量测量。

Description

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与用户设备
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6年8月12日递交的,发明名称为“Transparent Beam Managementin Beamforming Systems”的美国临时申请案62/374,056的优先权;要求2017年5月5日递交的,发明名称为“Method for Beam Management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with Beamforming”的美国临时申请案62/501,936的优先权,且将上述申请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能够进行经波束形成的(beamformed)传送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技术,且尤其有关于基于分层(hierarchical)波束形成架构确定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和基站(Base Station,BS)之间波束对链路(beam pair link)的波束训练进程。
背景技术
在此提供的背景描述旨在总体上呈现本发明的上下文。当前署名的发明人的工作(在此背景技术部分描述的范围内)以及在提交申请时可能并无资格成为现有技术的本说明书的各方面,既不明示也不暗示地被承认是本发明的现有技术。
波束形成方案可用于将发送以及/或者接收的信号集中到所需方向,以补偿不利的路径损耗。毫米波(Millimeter Wave,mm-Wave)频带便于以压缩形式使用大量天线单元,以合成高定向(highly directional)天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些方面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处的波束管理方法。本方法可包括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基站发送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给用户设备;发送锚定联系索引,其中所述锚定联系索引指示波束对链路与所述基站的第二发送波束集合之间的关联,所述波束对链路由所述基站的第一发送波束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接收波束形成;根据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在所述第二发送波束集合上发送波束训练参考信号;以及接收测量报告,其中所述测量报告包括所述接收波束与第二发送波束的子集上的经波束形成的信道的质量测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为多个第一发送波束之一,所述接收波束为多个接收波束之一,所述多个发送波束之一与所述多个接收波束之一形成的波束对的一子集被各自分配一锚定联系索引。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与所述第二发送波束的空间分辨率不同。在一实施例中,每个第二发送波束的空间分辨率优于所述第一发送波束的空间分辨率。
本方法的实施例可进一步包括从所述基站发送数据传送参考信号资源分配给所述用户设备;以及根据所述数据传送参考信号资源分配在第二发送波束上发送数据,其中所述第二发送波束基于所述测量报告从所述第二发送波束集合中选出。在一示范例中,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与所述数据传送参考信号资源分配采用相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
本方法的一实施例进一步包括通过一波束对链路建立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其中所述波束对链路由所述基站的第三发送波束与所述用户设备的第二接收波束形成,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与所述数据传送参考信号资源分配通过所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发送。在一示范例中,所述锚定联系索引通过所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或物理层控制信道发送。在一示范例中,所述第三发送波束与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为相同波束,所述第二接收波束与所述接收波束为相同波束。
本发明的一些方面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UE的波束管理的第二方法。该方法可包括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用户设备从基站接收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接收锚定联系索引,其中所述锚定联系索引指示波束对链路与所述基站的第二发送波束集合之间的关联,所述波束对链路由所述基站的第一发送波束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接收波束形成;采用所述锚定联系索引指示的所述接收波束接收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其中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根据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所配置并在所述第二发送波束集合上发送;以及发送测量报告,其中所述测量报告包括所述接收波束和第二发送波束的子集上的经波束形成的信道的质量测量。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进一步包括由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基站接收数据传送参考信号资源分配;以及通过所述接收波束根据所述数据传送参考信号资源分配接收数据,其中所述数据在第二发送波束上发送,所述第二发送波束基于所述测量报告从所述第二发送波束集合中选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与所述数据传送参考信号资源分配采用相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
在一实施例中,本方法进一步包括通过波束对链路建立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其中所述波束对链路由所述基站的第三发送波束与所述用户设备的一第二接收波束形成,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与所述数据传送参考信号资源分配通过所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发送。在一示范例中,所述锚定联系索引通过所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或物理层控制信道发送。在一示范例中,所述第三发送波束与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为相同波束,所述第二接收波束与所述接收波束为相同波束。
本发明的一些方面提供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波束管理的移动装置。移动装置可包括电路,实现第二方法。
附图说明
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附图中相同的标号指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能够进行波束成形的示范性收发机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示范性波束训练进程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分层波束形成架构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经波束形成的传送的示范性子帧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数据信道波束训练进程的示意图。
图6A-6B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示范性数据信道波束训练进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示范性收发机100的示意图。收发机100能够进行经波束形成的传送和接收。举例来说,收发机100可部署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BS或UE中。无线通信系统可采用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开发的5G技术。举例来说,毫米波频带和波束形成技术可用于上述无线通信系统中。
收发机100可由BS或UE用来进行经波束形成的传送或接收。在经波束形成的传送中,无线信号能量可集中于特定方向,以覆盖目标服务区域。如此一来,与全向天线传送相比,可获得更高的天线发送增益。类似地,在经波束形成的接收中,从特定方向接收的无线信号能量可被合并。与全向天线接收相比,这样可获得更高的天线接收增益。
在图1所示的示范例中,收发机100可包含发送机110和接收机120。发送机110可包括调制器(modulator)111、数模转换器(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DAC)112、上变频器(up-converter)113、一组移相器(phase shifter)114、一组功率放大器(PowerAmplifier,PA)115以及天线阵列116。如图1所示,这些组件耦接在一起。
调制器111用来接收比特流并产生调制后信号。举例来说,比特流可承载控制信道信息、数据信道信息、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RS)序列等。举例来说,对应于协议栈(stack)中不同协议层的协议实体可在BS或UE处创建,以利于BS和UE之间的通信。控制和数据信道是从物理层的角度定义的。控制信道信息可包括物理层生成的控制信令。控制信道信息可在BS和UE之间发送,如可用来提供成功解调制数据信道信息所需的信息。数据信道信息可包括UE中用户应用所生成数据或待接收数据,以及/或者媒介访问控制(MediaAccess Control,MAC)层或MAC层之上的更高层所生成的控制面信息。举例来说,用户应用可包含语音或视频应用、网页浏览等。在调制器111接收之前,数据信道信息或控制信道信息可通过各种信道编码技术进行编码。
RS序列可包含UE与BS均已知的不同序列,用于各种目的。举例来说,不同的RS序列可用于信道估计、波束对链路质量测量、初始存取进程中的同步或随机存取等。在一示范例中,调制器111为正交分频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调制器。相应地,控制信道信息、数据信道信息或RS序列可映射到调制后信号承载的OFDM子帧中的特定时频资源上。
DAC 112用来以数字形式接收调制后信号,并生成模拟信号。上变频器113将模拟信号转换到载波频带上,以生成上变频后信号。
上变频后信号被分成多个信号,各自通过一独立路径。每个独立路径可包括多个移相器114之一以及多个PA 115之一,并随后耦接至天线阵列116的天线单元117。每个移相器114与PA 115上可施加一组发送波束形成权重101,使得每个分离信号可根据各波束形成权重101被延迟以及增益控制。在一实施例中,发送波束形成权重101仅需对上变频后信号进行相位控制,并因而被应用于移相器114。如此一来,PA 115的增益不受发送波束形成权重101的影响。PA 115的输出信号随后用于驱动天线阵列116。请注意,图1所示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目的,并无意图限制本发明。举例来说,PA 115与移相器114的顺序可交换。
天线阵列116可包含多个天线单元117。在一示范例中,天线单元117在平面上均匀分布,并且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等距。每个天线单元117由具有特定延迟的分离信号驱动,可基于其天线辐射样式在各方向上辐射无线电波并传播。来自多个天线单元117的无线电波可彼此干扰。朝向与天线阵列116有特定夹角的无线电波可获得相加干扰(constructiveinterference)或相消干扰(destructive interference)。发送波束102因而可在相加干扰发生的方向上形成。发送波束102包括定向发送的无线信号,导致信号能量集中在特定方向上。与此相反,相消干扰发生的方向上的信号彼此消除,导致在这些方向上的辐射能量降低。
在实作上,通过施加不同组波束形成权重101,发送波束102可指向不同的方向。此外,波束102的方向也可通过调整波束形成权重101而进行调整。举例来说,通过调整波束形成权重101,发送波束102的宽度可被调整得更窄或更宽。在一些示范例中,分离信号的幅度的调整结合相位的调整,可调整发送波束102的相位以及/或者方向。
在一些示范例中,收发机100可包含额外的一组或多组发送机电路,其中上述发送机电路可包含与发送机110相似的组件。多组发送机电路可各自产生发送波束,多个发送波束可同时发送。如此一来,相同组数据或不同组数据可通过多个发送波束在多个方向上同时发送。
接收机120可包含解调器(demodulator)121、模数转换器(Analog to DigitalConverter,ADC)122、下变频器123、一组移相器124、一组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Amplifier,LNA)125以及天线阵列126。移相器124和天线阵列126的架构、功能可与移相器114和天线阵列116的架构、功能类似。LNA 125放大从天线阵列126的天线单元接收的信号。
在实作中,移相器124、LNA 125和天线阵列126可一起操作以形成接收波束104。具体来说,天线阵列126的每个天线单元可基于其天线辐射样式,在各方向上接收无线信号,并生成指示无线信号接收能量的电流信号(current signal)。每个电流信号可随后馈入包含一LNA 125与一移相器124的一路径。LNA 125可接收一组接收波束形成增益控制权重103。电流信号可由LNA 125根据增益控制权重放大。移相器124可接收一组接收波束形成权重103,并相应引起每个已放大电流信号的延迟。增益控制后和延迟后信号随后可被组合,生成组合后信号。在另一些示范例中,该组接收波束形成权重103仅需相位控制,因此并不应用于LNA 125。放大、移相和组合操作可获得接收波束104。在组合后信号中,从接收波束104的方向上接收的无线信号可相加地组合,而从其他方向上接收的无线信号可彼此相消。
下变频器123可将组合后信号从载波频带转换成基带模拟信号。ADC 122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解调制器121解调制量位信号,并生成信息位。举例来说,信息位可对应于控制信道信息、数据信道信息或输出RS序列。请注意,图1的示范例仅为说明目的,并无意图限制本发明。举例来说,LNA 125和移相器124的顺序可交换。
虽然图1所示示范例中收发机100具有模拟波束形成架构,其中模拟电路用于波束形成操作,在其他示范例中,可采用其他波束形成架构。举例来说,收发机可通过数字波束形成架构实现,其中移相或幅度缩放(amplitude scaling)可在基带信号上通过数字处理电路进行。或者,可采用混合波束形成架构,可进行数字和模拟处理以用于经波束形成的传送和接收。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示范性波束训练进程200的示意图。可进行波束训练进程200,以基于BS 210与UE 220之间的多个可能波束对链路的质量测量,来选择波束对链路。所选波束对链路可用于BS 210和UE 220之间随后进行的通信。波束对链路可代表BS与UE之间的通信链路,由BS和UE之间采用的接收波束与发送波束对形成。对于BS和UE的特定环境来说,不同的波束对链路可具有不同的质量,可在其中选择波束对链路用于BS和UE之间的通信。根据一示范例,上述选择可基于一阈值,使得质量高于该阈值的波束对链路可被选择。
BS 210可为无线通信网络的一部分,其中无线通信网络中采用毫米波频带与经波束形成的传送。BS 210可采用波束形成收发机,如图1所示示范例中的收发机100,以在每次产生一发送波束或同时产生多个发送波束。在图2所示的示范例中,4个发送波束211-214可相继生成,以覆盖基站210的服务区域。服务区域可为BS站台整个服务区域的一个扇区。
UE 220位于4个发送波束211-214覆盖的服务区域中。UE 220可为手机、平板计算机、车载移动通信装置等。类似地,UE 220可采用波束形成收发机,如图1所示示范例中的收发机100,以每次产生一发送波束或同时产生多个发送波束。在图2所示的示范例中,4个接收波束221-224可相继生成,以覆盖接收区域。
波束训练进程200可包含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进行波束对质量测量进程。具体来说,BS 210可相继生成发送波束211-214,扫描(sweeping)所覆盖扇区。发送波束211-214可各自承载RS资源RS1-RS4。举例来说,当一个发送波束正在发送时,UE 220可在各发送波束211-214的不同发送时机(occasion)中,轮流采用(rotate through)4个接收波束221-224。如此一来,发送波束211-214与接收波束221-224之间的所有波束对组合均可被建立并检查。举例来说,对每个波束对来说,UE 220可采用RS资源计算各波束对链路的一个或多个质量测量,如信号噪声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相关矩阵、SINR相关矩阵或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RSRP)。
在第二阶段,可确定用于BS 210与UE 220之间下行链路通信的波束对链路。在一示范例中,UE 220选择具有最高质量的波束对链路,并将上述选择告知BS 210。在另一示范例中,由UE 220将包含所计算出质量测量的测量报告提供给BS 210。BS 210随后做出决定,并告知UE 220其选择。无论采用哪种示范例,可为每个波束对链路分配波束对索引(index)。波束对索引可用于指示BS 210与UE 220之间的波束对链路。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分层波束形成架构300的示意图。分层波束形成架构300可包含BS 310发送的两级发送波束:第一级发送波束320-340,也被称为控制波束;第二级发送波束321-323、331-333和341-343,也被称为专用波束(dedicated beam)。特别地,每个控制波束320-340与一组专用波束有关。举例来说,控制波束320与专用波束321-323有关。控制波束320与专用波束具有不同的空间分辨率(special resolution),且每个相关专用波束321-323的覆盖角(angular coverage)为控制波束320的覆盖角的子集。类似地,控制波束330与专用波束331-333有关,控制波束340与专用波束341-343有关。
与专用波束321-323、331-333和341-343相比,控制波束320-340可具有粗糙(coarse)空间分辨率。在一示范例中,控制波束320-340可用于控制信道的传送。举例来说,与LTE系统类似,每个控制波束320-340可广播非小区特定(non-cell-specific)系统信息,如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IB)或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Block,MIB)。每个控制波束320-340也可用于承载UE特定控制或数据业务(traffic)。每个控制波束320-340的传送可包含UE已知的RS组,用于初始时频同步、控制波束的识别、波束对链路质量测量等。
在图3所示的示范例中,控制波束320-340以时序扫描(time sweeping)的方式发送。具体来说,一个时间点产生一个控制波束,控制波束320-340相继产生以覆盖一服务区域,如BS 310的整个覆盖范围的一扇区。时序扫描进程可在服务区域上重复进行。
与控制波束320-340相比,专用波束321-323、331-333和341-343可具有更优的空间分辨率。专用波束321-323、331-333和341-343可用于发送UE特定数据(如用户应用的数据)或发送UE特定控制信息。专用波束321-323、331-333和341-343的传送也可包括UE已知的RS,以用于波束训练、信道估计等目的。在图3所示的示范例中,多个专用波束321-323、331-333和341-343用于覆盖与控制波束320-340所覆盖服务区域相同的服务区域。然而,在一示范例中,仅在UE出现的特定方向上,在一段时间内发送专用波束321-323、331-333和341-343的一子集。对于UE不存在的其他方向来说,并不产生朝向这些方向的专用波束。专用波束321-323、331-333和341-343的子集可同时产生以覆盖不同的方向,或者以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TDM)的方式产生。从UE的角度来说,可采用波束训练进程来决定哪(些)个BS波束当作控制信道波束,用于控制信道信息传送;哪(些)个BS波束当作数据信道波束,用于数据信道传送。用于UE的控制信道波束可为控制波束或专用波束。用于UE的数据信道波束可为控制波束或专用波束。在一优选示范例中,用于UE的控制信道波束从控制波束中选择,用于UE的数据信道波束从专用波束中选择。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示范性子帧400的示意图。子帧400可代表图3所示示范例中从BS 310发送的信号的架构。如图所示,子帧400可包括控制区域410与数据区域420。控制区域410可通过控制波束320-340传送。举例来说,控制区域410可包含3个子区域411-433,对应于3个连续的时隙。每个子区域411-433可通过3个控制波束320-340中的一个控制波束传送。数据区域420可通过专用波束321-323、331-333和341-343的子集传送,或者通过控制波束320-340的子集传送。上述传送可为同时传送,也可以TDM方式进行传送。在一示范例中,采用OFDM技术。相应地,控制区域410或数据区域420可包含多个OFDM符号,每个OFDM符号可包含多个时频资源。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专用波束训练进程500的示意图。专用波束训练进程500可用来确定BS与UE之间数据通信采用的波束对,其中波束对由BS发送专用波束与UE接收波束形成。包括BS发送专用波束的所确定的波束对可作为用于有关UE的数据信道波束。专用波束训练进程500可基于图3所示示范例中描述的分层波束形成架构。
图5左边示出了与图3所示示范例类似的分层波束形成架构。分层波束形成架构501包括BS 510发送的4个控制波束520-550。每个控制波束520-550与具有更优波束宽度的一组专用波束有关。然而,图中只示出了与控制波束530有关的一组专用波束531-534。图5右边示出了UE 560。UE 560可具有3个接收波束570-590,覆盖UE 560周围的360度接收区域。在一示范例中,一个时段产生一个接收波束570-590,并在其他时段被引向覆盖不同的方向。
在一示范例中,进行专用波束训练进程500之前,BS 510与UE 560之间的控制连接通过波束对建立,其中波束对由一控制波束520-550以及一接收波束570-590形成。波束对至少作为用于有关UE的控制信道波束。此外,也可建立BS 510与UE 560均已知的锚定联系(anchor association),以用于波束训练进程500。锚定联系将波束对链路(由BS控制波束520-550与UE接收波束570-590形成)与待训练专用波束相关。锚定联系可通报待训练专用波束与哪个控制波束相关,并可通过分配给各波束对的波束对索引(可被称为锚定联系索引)指示。从UE的角度来说,锚定联系指示来自待训练专用波束的有关传送可与锚定联系指示的相关控制波束采用相同的接收方法接收,如可采用相同的UE接收波束。从网络的角度来说,将控制波束与一组专用波束相关联意味着这些波束(控制波束与该组专用波束)具有重迭的覆盖角(angular coverage)。举例来说,从网络的角度来说,控制波束530与专用波束531-534有关。控制连接与锚定联系可用于使专用波束训练进程500顺利进行。
在一示范例中,控制连接可在TDD系统中的初始存取进程期间建立。举例来说,BS510可按照与图4所示示范例中子帧类似的方式,在子帧的控制区域的连续时隙中发送控制波束520-550。每个控制波束520-550可承载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SS)序列(图未示)。传送可在BS 510发送的每个子帧中重复进行。UE 560在开机后开始初始存取进程。UE 560可通过第一接收波束570监测第一子帧中的连续SS序列传送。如此一来,波束对520-570、530-570、540-570以及550-570的波束对链路质量可基于SS序列测量。
类似地,第二接收波束580和第三接收波束590可分别用于在第二子帧和第三子帧期间接收SS传送。如此一来,对应于控制波束520-550与接收波束570-590之间所有可能波束对的波束对链路质量可被测量。基于测量结果,UE 560可选择合适的波束对链路,用于BS510与UE 560之间的下行链路通信。
随后,UE 560可进行随机存取进程,并至少告知BS 510基于控制波束520-550的波束对链路选择结果。如此一来,BS 510可由控制波束520-550与接收波束570-590建立波束对链路。每个波束对链路可分配有波束对索引,其可用作锚定联系索引。锚定联系的信息随后可在配置或触发专用波束训练进程500时发送给UE 560。这样一来,BS 510与UE 560对专用波束训练进程500期间待训练专用波束的锚定联系有共识。基于测量结果,UE 560也可确定相应的上行链路波束对链路用于上行链路通信。如此,基于各控制波束和接收波束的控制连接得以建立。
对于专用波束训练进程500来说,BS 510可首先通过已建立的控制连接,发送波束训练配置信息给UE 560。举例来说,可发送锚定联系索引,并由UE 560接收。其中,锚定联系索引指示包括控制波束530与接收波束570的波束对。基于锚定联系索引,UE 560可了解接收波束570可用于训练进程。
此外,也可发送波束对链路质量测量的配置。在上述示范例中,如锚定联系索引所指示,与控制波束530有关的专用波束531-534将在训练进程中被评估。因此,对应于每个专用波束531-534的波束训练RS资源RS1-RS4的配置可发送给UE 560。波束训练RS资源分配可规定物理资源域、信号序列域的RS资源,以及其时域重复样式(若需要)。举例来说,可为每个专用波束531-534指定子帧的数据区域中的时频资源以及RS序列。
此外,数据信道波束选出后,用于数据传送的数据传送RS资源也可发送给UE 560。数据传送RS资源可具有各种格式,用于各种目的。举例来说,数据传送RS资源可用于估计下行链路信道状况。估计结果可用于UE 560的解调制操作,或作为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State Information,CSI)报告给BS 510。数据传送RS资源可与图5所示示范例中的波束训练RS资源RS1-RS4具有相同或不同的格式以及/或者目的。在一示范例中,波束训练RS资源RS1-RS4之一可用作数据传送RS资源。举例来说,第一波束训练RS资源RS1可用于数据传送。如此一来,在一示范例中,RS资源在专用波束训练与数据信道传送之间重用(reused)。需注意,数据传送RS资源的配置可与专用波束训练进程500中的配置位于不同的信令。
发送配置信息之后,可按照与图2所示示范例类似的方式,进行波束对链路质量测量进程。然而,在波束对链路质量测量进程中,仅采用一接收波束570。相应地,可测量对应于波束对531-570、532-570、533-570和534-570的波束对品质。在质量测量进程中,UE 560采用锚定联系索引指示的接收波束570,从每个专用波束531-534接收波束训练RS。
在质量测量进程中,4个专用波束531-534可在子帧的数据域相继生成。每个专用波束531-534的传送可持续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对应于每个专用波束531-534的OFDM符号可包括为各专用波束531-534配置的波束训练RS资源R1-R4。波束对链路质量测量进程的结果可报告给BS 510,如可通过控制连接进行报告。
随后,BS 510可基于波束对链路质量测量进程的结果,从专用波束531-534中选择数据信道波束。举例来说,具有最高所报告质量的专用波束可被选作用于有关UE的数据信道波束。其后,BS 510可将先前配置的数据传送RS资源用于所选数据信道波束,以进行数据传送。特别地,在一示范例中,BS 510并不告知UE 560选择了哪个数据信道波束。UE 560可采用与先前指示相同的接收方法(接收波束)进行数据接收。在一示范例中,指示所选数据信道波束可采用锚定联系的形式。也就是说,UE可通过与锚定联系类似的信息所指示的接收方法接收后续数据传送,而不需要了解用于数据传送的确切BS波束。在另一示范例中,当与先前锚定联系的信息无差别时,这种信息可被忽略。请注意,用于数据接收的锚定联系的信息并不一定与专用波束训练进程500中的锚定联系的信息相同。他们可有类似的格式,但可有各自的信令实例(signaling instance)以用于不同的目的。
图6A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示范性数据信道波束训练进程600A流程图。进程600A将参照图5进行解释。进程600A可用来根据分层波束形成架构,从与控制波束530有关的一组候选专用波束531-534中,选择数据信道波束用于UE的数据传送。进程600A可由UE560和BS 510进行。
在S610中,用于进行进程600A的配置信息由BS 510发送给UE 560。举例来说,UE560处于连接模式(connected mode)。UE 560与BS 510之间的连接可通过波束对建立。波束对可为控制波束530与接收波束570的波束对,专用波束531与接收波束570的波束对,或者控制波束520与接收波束570的波束对。采用已建立连接,BS 510可发送配置给BS 560,如可通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协议消息而发送。或者,部分配置信息(如锚定联系索引)可通过物理层控制信道单独发送。
配置信息可包括波束训练RS资源分配、数据传送RS资源分配以及锚定联系索引。可配置多组波束训练RS资源。当一个或多个波束训练RS资源用作数据传送RS资源时,用来告知这种配置的指示可替换数据传送RS资源的明确配置。锚定联系索引指示接收波束570将用于评估该组候选专用波束531-534。请注意,锚定联系索引所指示的控制波束(如控制波束530)可与当前用于UE 560和BS 510之间控制信息传送的控制信道波束不同。然而,由于不同的相关控制波束仅意味着采用不同的接收方法(如接收波束)用于所指示的训练进程,这并不会影响UE对接收方法的选择。
在S612,触发波束对链路质量测量进程。举例来说,可调度一个或多个子帧,用于候选专用波束531-534的传送。每个候选专用波束531-534可持续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这种传送的调度信息可提供给UE 560,如可通过S610中的配置。当配置多组波束训练RS资源时,每个RS组可与各锚定联系相关。一经触发RS传送,表明一组资源的指示可提供给UE560。在一示范例中,锚定联系索引不在S610发送。相反,锚定联系索引可在S612发送,即触发波束对链路质量测量进程时发送。举例来说,触发信息和锚定联系索引信息可通过物理控制信道发送。如此一来,触发测量进程可快速地定期进行,而不用RRC连接。此外,触发操作可重复进行,无需配置信息(波束训练RS资源分配、数据传送RS资源分配)的重传。
在S614,按照波束训练RS资源分配,波束训练RS相继从专用波束531-534发送。在S616,UE 560进行质量测量。特别地,根据所接收到的锚定联系索引,UE 560采用接收波束570来接收波束训练RS。此外,UE 560按照波束训练RS资源分配,获取并处理波束训练RS。在S618,UE 560提供测量报告给BS 510。测量报告可包含所测量的每个或部分波束对链路531-570、532-570、533-570和534-570的质量,以及所报告的专用波束的识别符(如以RS资源索引的形式)。
在S620,基于测量报告选择数据信道波束。选择结果无需提供给UE 560。举例来说,在波束对链路531-570、532-570、533-570以及534-570中,波束对链路531-570具有最高的质量。相应地,数据信道波束531可被选出。在S622,可利用所选数据信道波束531进行数据传送。特别地,S610处配置的数据传送RS资源可与所选数据信道波束531有关,并用于后续数据传送。在S624,按照先前对数据接收的指示,UE 560采用接收波束570进行数据接收。此外,各数据传送RS可根据从BS 510接收的数据传送RS资源分配获取并处理。某种意义上来说,新确定的数据信道波束并不需要告知UE,因为新数据信道波束并未改变锚定联系状态(与上次联系相比)。若需要改变这种联系,则需要额外指示。举例来说,假定原始锚定联系为BS波束530。若新专用波束训练涉及与控制波束540有关的专用波束,以及与控制波束540有关的一专用波束将在专用波束训练之后作为新数据信道波束,可通过信令发送暗示UE对数据信道波束的接收方法的更新信息。
图6B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数据信道波束监测与重选进程600B的流程图。类似地,进程600B将参照图5进行解释。进程600B可在进程600A之后进行,以基于波束对链路质量测量进程从先前选择数据信道波束切换到新选择数据信道波束。举例来说,UE 560可移动到新位置,当前波束对链路531-570的质量可能会变差,不再适于后续数据通信。在此场景中,可进行数据信道波束重选。特别地,进程600B可采用与进程600A相同的波束训练与数据传送RS资源分配集合。此外,进程600B中无需发送暗示UE对数据信道波束以及/或者专用波束训练的接收方法的更新信息。
在S626中,可触发波束对链路质量测量,如可监测可用波束对531-570、532-570、533-570以及534-570的质量。举例来说,BS 510可提供信息给UE 560,以指示将采用与S610发送的相同波束训练与数据传送RS资源分配集合以及相同的锚定联系索引。举例来说,发送触发信息而不发送任何配置信息可意味着采用S610处发送的先前配置信息。在S628,与S614类似,相同波束训练RS集合通过相同波束训练RS资源分配发送。在S630,与S616类似,采用S610处发送的锚定联系索引所指示的相同接收波束进行波束对链路质量测量。在S632,提供包括新测量结果的新测量报告。
在S634,可基于新测量报告选择与当前采用的数据信道波束531不同的数据信道波束。举例来说,由于UE 560的移动,波束对532-570的波束对链路变得比波束对531-570的波束对链路更适于数据传送。相应地,可选择数据信道波束532。在S636,来自BS 510的数据传送通过新选择的数据信道波束532进行。新选择的数据信道波束532可采用与S610处配置的相同数据传送RS资源进行数据传送。上述数据信道波束切换操作并不需要告知UE 560。因为新数据信道波束532也与控制波束530有关,相应的锚定联系并未改变。在S638,基于相同数据传送RS资源集合,利用相同接收波束570进行数据接收。
虽然本发明已就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界定的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当可对各实施例中的各特征进行各种变更、润饰和组合。

Claims (18)

1.一种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包括: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基站发送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给用户设备;
发送锚定联系索引,所述锚定联系索引指示所述基站的一发送波束与所述用户设备的一接收波束之间的关联,其中所述锚定联系索引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用于接收波束训练参考信号的所述接收波束,其中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根据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而配置;
根据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发送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以及
从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测量报告,其中所述测量报告包括对应于所接收波束训练参考信号的子集的索引的质量测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定联系索引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接收波束与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之间的关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测量包括所述所接收波束训练参考信号的最高质量测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接收波束基于波束形成权重集合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基于所述测量报告选择所述基站的发送波束;
从所述基站发送数据传送参考信号资源分配给所述用户设备;以及
根据所述数据传送参考信号资源分配在所选择发送波束上发送数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与所述数据传送参考信号资源分配采用相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通过波束对链路建立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其中所述波束对链路由所述基站的发送波束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接收波束形成,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通过所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发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定联系索引通过所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或物理层控制信道发送。
9.一种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包括: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用户设备从基站接收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
接收锚定联系索引,所述锚定联系索引指示所述基站的一发送波束与所述用户设备的一接收波束之间的关联,其中所述锚定联系索引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用于接收波束训练参考信号的所述接收波束,其中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根据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而配置;
根据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采用所述锚定联系索引指示的所述接收波束来接收波束训练参考信号;以及
发送测量报告,其中所述测量报告包括对应于所接收波束训练参考信号的子集的索引的质量测量。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由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基站接收数据传送参考信号资源分配;以及
通过所述接收波束根据所述数据传送参考信号资源分配接收数据,其中所述数据在所述基站的发送波束上发送,所述发送波束基于所述测量报告选出。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与所述数据传送参考信号资源分配采用相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通过波束对链路建立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其中所述波束对链路由所述基站的发送波束与所述用户设备的第二接收波束形成,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通过所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发送。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定联系索引通过所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或物理层控制信道发送。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收波束与所述接收波束为相同波束。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定联系索引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接收波束与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之间的关联。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测量包括所述所接收波束训练参考信号的最高质量测量。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接收波束基于波束形成权重集合形成。
18.一种用户设备,包括电路用来: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用户设备从基站接收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
接收锚定联系索引,所述锚定联系索引指示所述基站的一发送波束与所述用户设备的一接收波束之间的关联,其中所述锚定联系索引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用于接收波束训练参考信号的所述接收波束,其中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根据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而配置;
根据所述波束训练参考信号资源分配,采用所述锚定联系索引指示的所述接收波束来接收波束训练参考信号;以及
发送测量报告,其中所述测量报告包括对应于所接收波束训练参考信号的子集的索引。
CN201780046769.9A 2016-08-12 2017-08-11 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与用户设备 Active CN1095658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662374056P 2016-08-12 2016-08-12
US62/374,056 2016-08-12
US201762501936P 2017-05-05 2017-05-05
US62/501,936 2017-05-05
PCT/CN2017/097177 WO2018028690A1 (en) 2016-08-12 2017-08-11 Beam management in beamforming system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65805A CN109565805A (zh) 2019-04-02
CN109565805B true CN109565805B (zh) 2023-08-25

Family

ID=61159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6769.9A Active CN109565805B (zh) 2016-08-12 2017-08-11 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与用户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271223B2 (zh)
EP (1) EP3494746B1 (zh)
CN (1) CN109565805B (zh)
BR (1) BR112019002841A2 (zh)
TW (1) TWI660601B (zh)
WO (1) WO20180286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69662B1 (ko) * 2014-03-10 2020-10-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결정 장치 및 방법
CN110233655B (zh) * 2017-01-06 2020-10-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和网络设备以及终端设备
US20180269956A1 (en) * 2017-03-14 2018-09-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beam management
US11032822B2 (en) 2017-04-03 2021-06-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er based UE side beam sweeping for quick link blockage recovery
CN110537335B (zh) * 2017-04-21 2022-06-0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无线设备的波束训练
US10985848B2 (en) 2017-05-15 2021-04-20 Apple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adio link monitoring
WO2018232399A2 (en) 2017-06-16 2018-12-20 Kyungmin Park Distributed unit configuration update
EP3523885A1 (en) * 2017-07-04 2019-08-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Ue rx beam switching during ue beam training
WO2019120476A1 (en) * 2017-12-18 2019-06-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Beam training for a radio transceiver device
CN109995405A (zh) * 2017-12-29 2019-07-09 索尼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US10601477B2 (en) * 2018-04-05 2020-03-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itial integration of wireless devices in a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system
CN112106307B (zh) * 2018-05-04 2024-05-24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波束管理和参与波束管理过程
US10742295B2 (en) * 2018-05-04 2020-08-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for early stoppage of beam refinement in millimeter wave systems
MX2020012794A (es) * 2018-05-28 2021-02-15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anejo de enlaces de pares de haces.
US11483053B2 (en) 2018-06-01 2022-10-2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pproaches for beam selection
CN110649947B (zh) * 2018-06-26 2023-09-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波束赋形训练的方法和装置
CN110535580B (zh) * 2018-08-08 2022-08-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控制方法、探测参考信号传输方法、终端、基站及介质
US11082117B2 (en) 2018-09-28 2021-08-03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Facilitation of beam management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US11019627B2 (en) 2018-09-28 2021-05-25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Facilitation of signal alignment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US10715238B2 (en) 2018-09-28 2020-07-14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Outcome based receiver beam tuning
US10819413B2 (en) 2018-11-13 2020-10-27 Nxp Usa, Inc. Beam track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11106864B (zh) * 2018-11-16 2023-02-2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上行波束训练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US11122571B2 (en) 2018-11-30 2021-09-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pproaches for beam selection
CN116963169A (zh) * 2018-12-04 2023-10-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CN109923800B (zh) * 2019-02-02 2022-06-1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波束对应方法和装置、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11757475B (zh) * 2019-03-28 2022-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更新波束的方法与通信装置
DE102020101300A1 (de) * 2019-04-12 2020-10-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für eine ein Strahltraining beinhaltende drahtlose Kommunikation
US11229061B2 (en) * 2019-06-28 2022-01-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Listen-before-talk beam adjustment procedures
WO2020091879A2 (en) * 2019-08-22 2020-05-07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ecuring communications
TWI718796B (zh) 2019-12-04 2021-02-11 國立交通大學 通訊網路資源分配方法及系統
US11444735B2 (en) 2020-06-15 2022-09-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using a data channel for beam refinement
CN112600605B (zh) * 2020-12-04 2022-12-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切换天线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575421B2 (en) * 2020-12-09 2023-02-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beam shaping for in-band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large bandwidth millimeter wave systems
CN113328773B (zh) * 2021-06-23 2022-05-20 复旦大学 一种两级波束赋形方法
WO2023151001A1 (en) * 2022-02-11 2023-08-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configurable surface training for sidelink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017562A (ko) * 2011-08-11 2013-02-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추적 방법 및 장치
CA2867495A1 (en) * 2012-03-16 2013-09-19 Jialing Liu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ference signals an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CN104115419A (zh) * 2011-12-16 2014-10-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毫米波宽带通信中增强可靠性的方法和装置
CN104620551A (zh) * 2012-04-30 2015-05-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具有大量天线的无线系统中的控制信道波束管理的装置和方法
CN104734759A (zh) * 2013-12-20 2015-06-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Mimo波束赋形通信系统中波束识别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CN105009626A (zh) * 2013-02-24 2015-10-28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报告用于3维波束形成的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
CN105308880A (zh) * 2014-05-23 2016-02-03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效波束训练方法以及相关通信装置和网络控制装置
CN105308881A (zh) * 2014-05-23 2016-02-03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效波束训练方法以及相关通信装置和网络控制装置
WO2016089120A1 (ko) * 2014-12-02 2016-06-0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다중-입력 다중-출력 방식을 지원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운용 장치 및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64261B1 (ko) * 2011-07-15 2017-08-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고정 장치 및 방법
KR101884332B1 (ko) * 2011-09-14 2018-08-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가상 셀 형성 방법 및 장치
US9137698B2 (en) 2012-02-24 2015-09-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Beam management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9769842B2 (en) * 2013-01-10 2017-09-19 Telefonaktiebolgaet LM Ericsson (Publ) Simultaneous uplink transmissions in dual connectivity mode
US9204395B2 (en) * 2013-01-15 2015-12-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scontinuous receive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large number of antennas
KR102322507B1 (ko) 2013-08-17 2021-11-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운딩 참조 신호의 전송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3095288A1 (en) * 2014-01-17 2016-11-23 Idac Holding, Inc. 3gpp mmw access link system architecture
KR102171561B1 (ko) * 2014-04-07 2020-10-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빔포밍 기반 셀룰러 시스템의 상향링크 빔 추적 방법 및 장치
US9786985B2 (en) * 2014-08-27 2017-10-10 Intel IP Corpor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beamforming training
US9853707B2 (en) * 2014-09-16 2017-12-26 Mediatek Inc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beamforming
US10251071B2 (en) * 2014-09-26 2019-04-02 Mediatek Inc. Incremental schedul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beamforming
US10355761B2 (en) * 2014-10-07 2019-07-16 Mediatek Inc. Beam administration methods for cellular/wireless networks
US9955491B2 (en) * 2014-12-30 2018-04-24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itial acces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367677B2 (en) * 2016-05-13 2019-07-3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etwork architecture,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017562A (ko) * 2011-08-11 2013-02-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추적 방법 및 장치
CN104115419A (zh) * 2011-12-16 2014-10-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毫米波宽带通信中增强可靠性的方法和装置
CA2867495A1 (en) * 2012-03-16 2013-09-19 Jialing Liu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ference signals an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CN104620551A (zh) * 2012-04-30 2015-05-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具有大量天线的无线系统中的控制信道波束管理的装置和方法
CN105009626A (zh) * 2013-02-24 2015-10-28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报告用于3维波束形成的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
CN104734759A (zh) * 2013-12-20 2015-06-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Mimo波束赋形通信系统中波束识别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CN105308880A (zh) * 2014-05-23 2016-02-03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效波束训练方法以及相关通信装置和网络控制装置
CN105308881A (zh) * 2014-05-23 2016-02-03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效波束训练方法以及相关通信装置和网络控制装置
WO2016089120A1 (ko) * 2014-12-02 2016-06-0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다중-입력 다중-출력 방식을 지원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운용 장치 및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94746A4 (en) 2019-10-23
CN109565805A (zh) 2019-04-02
TWI660601B (zh) 2019-05-21
EP3494746B1 (en) 2023-03-01
US10271223B2 (en) 2019-04-23
WO2018028690A1 (en) 2018-02-15
BR112019002841A2 (pt) 2019-05-21
EP3494746A1 (en) 2019-06-12
US20180049042A1 (en) 2018-02-15
TW201813332A (zh) 2018-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65805B (zh) 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与用户设备
US9877327B2 (en) Beam misalignment detec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beamforming
US1108209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iggering a beam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576253B (zh) 波束成形中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csi收集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US9967004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beamforming gain difference compensation according to change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beam pattern in beamforming 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016685B1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US1037466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E beamforming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966724B1 (ko) 빔 포밍 기반의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빔을 선택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9894624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and obtaining system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01473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eam allo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9024210A (ja) 基地局トランシーバおよびモバイル・トランシーバのための装置、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906928B2 (ja) アナログビームフォーミング通信システム
KR102219997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이드링크 리소스에 대한 빔 센싱을 핸들링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9226297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network entr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7157515B2 (ja) ユーザ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WO2020064914A1 (en) Indicating user equipment (ue) polarization tracking capacity
JP2016506681A (ja) ビームフォーミングに基づい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アップリンク電力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KR20130030404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다중 빔포밍 송수신기를 운용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KR20180081466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관리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EP4088391A1 (en) Millimeter-wave multi-bea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