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95405A -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95405A
CN109995405A CN201711469227.0A CN201711469227A CN109995405A CN 109995405 A CN109995405 A CN 109995405A CN 201711469227 A CN201711469227 A CN 201711469227A CN 109995405 A CN109995405 A CN 1099954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ve beam
channel path
path parameter
channel
electronic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6922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培尧
王昭诚
曹建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146922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95405A/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23602 priority patent/WO2019129006A1/zh
Priority to CN201880083060.0A priority patent/CN111512565B/zh
Priority to US16/760,460 priority patent/US11265071B2/en
Priority to KR1020207013795A priority patent/KR102558847B1/ko
Priority to KR1020237024707A priority patent/KR20230114321A/ko
Priority to EP18893796.5A priority patent/EP3734851A4/en
Priority to CN202211270437.8A priority patent/CN115622600A/zh
Publication of CN1099954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954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04B7/06952Selecting one or more beams from a plurality of beams, e.g. beam training, management or sweep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64Delay profi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Weighted combining using weights depending on external parameters, e.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predetermined weights or beam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2Estimation of channel variability, e.g. coherence bandwidth, coherence time, fading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common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multiple user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Abstract

本公开内容涉及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基于不同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的匹配状况来进行波束管理。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根据来自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基于包含在第一波束的覆盖范围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对应于第二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参数。其中,基于所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选择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的特定第二波束,对应于所述特定第二波束的被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匹配。

Description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地涉及无线通信系统,并且具体地涉及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波束管理的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无线通信前所未有地满足了人们的语音和数据通信需求。随着使用频段的增加(比如26GHz、60GHz或者更高的频段),无线信道必将承受比低频段(如2GHz)更大的路径损耗、大气吸收损耗等负面影响。为了提供更高的通信质量和容量,无线通信系统采用了不同层面的各种技术。
近年来,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技术和毫米波(Millimeter Wave)技术被认为是未来5G关键技术的一部分,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毫米波频段具有大量可用频谱资源,能够满足移动通信日益增长的业务流量需求。此外,由于毫米波的波长较短,根据天线理论,毫米波系统的天线尺寸也较小,使得能够在小范围空间中放置几百甚至上千根天线,更有利于大规模天线技术在现实系统中的应用。
此外,在大规模天线技术中,通过波束赋形(Beam forming)技术能有效弥补毫米波信道路径衰落过大的缺点,为毫米波技术应用于移动通信提供了可能。波束赋形可以通过增加天线发射和/或接收的指向性,提供波束赋形增益以补偿无线信号的损耗。为此,3GPP在5G的标准制定中引入了波束管理(Beam Management)的概念,其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波束扫描(Beam Sweeping)。在波束扫描技术中,通过波束扫描(Beam Sweeping)过程找出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匹配的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从而建立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的波束对链接(Beam Pair Link,BPL)。
在波束赋形技术的应用中,随着供扫描的波束越来越多,波束管理会变得越来越繁琐。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公开提供了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涉及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接收机端的电子设备。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可被配置为根据来自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基于包含在第一波束的覆盖范围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对应于第二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参数。其中,可以基于所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选择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的特定第二波束,对应于所述特定第二波束的被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匹配。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涉及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电子设备。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可以被配置为经由包含在第一波束的覆盖范围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向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传输参考信号。其中,可以基于所估计的对应于第二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参数,选择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的特定第二波束,对应于所述特定第二波束的被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匹配。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的电子设备。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可以被配置为基于将第一波束作为接收波束而接收的来自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以第二波束作为发射波束而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接收信道路径参数;以及将第一波束作为发射波束向所述发射机端传输参考信号,其中,所述发射机端以第二波束作为接收波束来接收所述参考信号,使得发射信道路径参数能被估计。其中,可以基于所述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和发射信道路径参数来确定所述发射机端和所述接收机端之间的波束互易性。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涉及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电子设备。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可以被配置为将第二波束作为发射波束向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传输参考信号,其中,所述接收机端以第一波束作为接收波束来接收所述参考信号,使得发射信道路径参数能被估计;基于将第二波束作为接收波束而接收的来自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的以第一波束作为发射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其中,可以基于所述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和发射信道路径参数来确定所述发射机端和所述接收机端之间的波束互易性。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涉及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的电子设备。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可以被配置为对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的多个发射波束中的每一个,根据基于该发射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对应于该发射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其中,可以基于所估计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确定所述多个发射波束中的特定发射波束。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涉及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电子设备。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可以被配置为经由多个发射波束中的每一个,向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传输参考信号。其中,对于所述多个发射波束中的每一个,可以根据基于该发射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对应于该发射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其中,基于所估计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确定所述多个发射波束中的特定发射波束。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的方法。根据一些实施例,该方法包括根据来自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基于包含在第一波束的覆盖范围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对应于第二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参数。其中,可以基于所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选择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的特定第二波束,对应于所述特定第二波束的被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匹配。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方法。根据一些实施例,该方法可以包括经由包含在第一波束的覆盖范围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向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传输参考信号。其中,可以基于所估计的对应于第二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参数,选择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的特定第二波束,对应于所述特定第二波束的被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匹配。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的方法。根据一些实施例,该方法可以包括基于将第一波束作为接收波束而接收的来自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以第二波束作为发射波束而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接收信道路径参数;以及将第一波束作为发射波束向所述发射机端传输参考信号。其中,所述发射机端以第二波束作为接收波束来接收所述参考信号,使得发射信道路径参数能被估计。其中,可以基于所述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和发射信道路径参数来确定所述发射机端和所述接收机端之间的波束互易性。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方法。根据一些实施例,该方法可以包括将第二波束作为发射波束向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传输参考信号,其中,所述接收机端以第一波束作为接收波束来接收所述参考信号,使得发射信道路径参数能被估计;基于将第二波束作为接收波束而接收的来自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的以第一波束作为发射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其中,可以基于所述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和发射信道路径参数来确定所述发射机端和所述接收机端之间的波束互易性。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的方法。根据一些实施例,该方法可以包括:对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的多个发射波束中的每一个,根据基于该发射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对应于该发射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其中,可以基于所估计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确定所述多个发射波束中的特定发射波束。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方法。根据一些实施例,该方法可以包括经由多个发射波束中的每一个,向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传输参考信号。其中,对于所述多个发射波束中的每一个,可以根据基于该发射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对应于该发射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其中,可以基于所估计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确定所述多个发射波束中的特定发射波束。
本公开的再一个方面涉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一个或多个指令可以在由电子设备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电子设备执行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方法。
本公开的再一个方面涉及各种装置,包括用于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各方法的操作的部件或单元。
提供上述概述是为了总结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以提供对本文所描述的主题的各方面的基本理解。因此,上述特征仅仅是例子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以任何方式缩小本文所描述的主题的范围或精神。本文所描述的主题的其他特征、方面和优点将从以下结合附图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变得明晰。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实施例的以下具体描述时,可以获得对本公开内容更好的理解。在各附图中使用了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者相似的部件。各附图连同下面的具体描述一起包含在本说明书中并形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用来例示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和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和优点。其中:
图1A示意性地示出了基站的概念性结构。
图1B示意性地示出了用户设备的概念性结构。
图2示意性地示出示例性波束赋形操作。
图3示意性示出了基站和用户设备之间的分级波束扫描操作的示例。
图4为信道稀疏性的示意图。
图5示出示例性的通信系统。
图6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发射机端的示例性电子设备。
图6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接收机端的示例性电子设备。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波束管理流程。
图8为毫米波大规模多入多出天线系统收发机结构的示意图。
图9为参考信号均匀分布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路径增益和延迟的估计示例。
图11为频域稀疏参考信号的示意图。
图12为应用增益提高准则的匹配操作的示意图。
图13为应用延时相似性准则的匹配操作的示意图。
图14为根据本实施的波束管理操作的示意图。
图15为在下行通信中终端设备端进行波束选择的信令流程图。
图16为终端设备反馈波束终止信息的示意图。
图17为在下行通信中基站端进行波束选择的信令的流程图。
图18为在上行通信中波束选择的信令流程图。
图19为根据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获得最优波束概率的仿真结果。
图20为根据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可达概率的仿真结果。
图21为根据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波束扫描开销的仿真结果。
图22A和22B分别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用于接收机端的电子设备和用于发射机端的电子设备。
图23为波束互易性确定的示意图。
图24为波束互易性确定的信令的流程图。
图25为作为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可采用的信息处理设备的个人计算机的示例结构的框图;
图26为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的技术的gNB的示意性配置的第一示例的框图;
图27为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的技术的gNB的示意性配置的第二示例的框图;
图28为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的技术的智能电话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以及
图29为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的技术的汽车导航设备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
虽然在本公开内容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可能易于有各种修改和另选形式,但是其具体实施例在附图中作为例子示出并且在本文中被详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附图以及对其的详细描述不是要将实施例限定到所公开的特定形式,而是相反,目的是要涵盖属于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修改、等同和另选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根据本公开的设备和方法等各方面的代表性应用。这些例子的描述仅是为了增加上下文并帮助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明晰的是,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具体细节当中的一些或全部的情况下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众所周知的过程步骤没有详细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模糊所描述的实施例。其他应用也是可能的,本公开的方案并不限制于这些示例。
典型地,无线通信系统至少包括基站和用户设备(UE),基站为一个或多个UE提供通信服务。
在本公开中,术语“基站”具有其通常含义的全部广度,并且至少包括被用于作为无线通信系统或无线电系统的一部分以便于通信的无线通信站。作为例子,基站例如可以是4G通信标准的eNB、5G通信标准的gNB、远程无线电头端、无线接入点、无人机控制塔台或者执行类似功能的通信装置。下文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基站的应用示例。
在本公开中,术语“用户设备”或“UE”具有其通常含义的全部广度,并且至少包括被用于作为无线通信系统或无线电系统的一部分以便于通信的终端设备。作为例子,UE例如可以是移动电话、膝上型电脑、平板电脑、车载通信设备等之类的终端设备或其元件。后面的章节将详细描述UE的应用示例。
在本公开中,术语“发射机端”/“发射端”具有其通常含义的全部广度,通常指示通信系统中发射信号流的一端。依赖于通信系统中信号流的方向,例如上行/下行信号传输,“发射机端”/“发射端”可以指示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或者“用户设备”一端。类似地,术语“接收机端”/“接收端”具有其通常含义的全部广度,并且相应地可以指示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或者“基站”一端。
应指出,以下虽然主要基于包含基站和用户设备的通信系统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这些描述可以相应地扩展到包含发射机端和接收机端的通信系统的情况。例如,依赖于通信系统中信号流的方向,发射机端的操作可对应于基站的操作或者用户设备的操作,而接收机端的操作可相应地对应于用户设备操作或者基站的操作。需注意,发射机和接收机可以同为用户设备,例如在设备到设备(D2D),车联网(V2X)等基于近距离的通信中收发两端均为用户设备。相应地,发射机和接收机也可以同为基站,例如包含移动(moving)基站的系统中移动基站和固定基站或者移动基站和移动基站之间的无线通信中收发两端皆为基站。
基站和UE可以具有支持MIMO技术的多个天线。MIMO技术的使用使得基站和UE能够利用空域来支持空间复用、波束赋形和发射分集。空间复用可被用于在相同频率上同时传送不同的数据流。这些数据流可被发送给单个UE以提高数据率(可归为SU-MIMO技术)或发送给多个UE以增加系统总容量(可归为MU-MIMO技术)。这是藉由对每个数据流进行空间预编码(即,执行幅度的比例缩放和/或相位调整)并且随后通过多个发射天线在从基站到UE的下行链路(DL)上传送每个经空间预编码的流来达成的。经空间预编码的数据流带有不同空间签名地抵达一个或多个UE处,这使得每个UE能够经由它的多个天线接收数据流并且恢复以该UE为目的地的一个或多个数据流。在从UE到基站的上行链路(UL)上,每个UE通过它的多个天线传送经空间预编码的数据流,这使得基站能够通过它的天线接收数据流,并且标识每个经空间预编码的数据流的源。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常,在发射端(例如,基站端)和接收端(例如,用户设备),每根天线连接一个射频链路,以便进行发送和接收。一般概念上而言,在操作中,在发射端,待发射的数据流首先进行基带处理,然后经由射频链路被转换成射频信号以通过对应的天线被发射,而接收端对应的射频链路将接收的射频信号处理为基带信号,然后进一步进行基带处理以获得希望的数据流。
通常,在基带数据处理中,为了便于多个数据流复用相同传输资源经由射频链路和对应的天线进行发送,主要采用数字预编码架构,在各个射频链路上发送信号的幅值均可调,以降低在相同的传输资源上承载的多路数据信号彼此间的干扰。这样的在数据经由射频链路和天线被发送之前的处理可被称为发射端的数据的基带数字处理。
例如,图1A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种现有技术的基站的概念性结构。如图1A所示,在数字预编码架构下,基站端配备有M根天线(M为整数且M≥1),每根天线布置有对应的射频链路。数字预编码器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获取K路数据流(K为整数且K≥1),对这K路数据流进行数字预编码(例如,使K路数据流经大小为M×K的数字预编码矩阵B)。编码后的数据经由射频链路和天线被发送给一个或多个用户。
相应地,用户端可以有多种配置形式,以便在通过射频链路接收到编码的数据之后进行对应的基带数字处理以便获得希望的数据流。
图1B示出了一种配置有多个天线的用户端。如图1B所示,该用户端配置有N根天线(N为整数且N≥1)。每根天线通过对应的射频链路把接收到的数据传输给数字预编码器。数字预编码器在控制器的控制下,使用例如大小为Ku×N的数字预编码矩阵W(Ku为整数且Ku≧1)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数字预编码,从而得到单路(Ku=1时)或多路数据(Ku>1时)。
进一步地,在无线通信系统、尤其是高频的例如毫米波通信系统、以及5G NR等等中,基站端和用户端均可以采用定向波束以克服6GHz以上频段的大路径衰减,并且为了降低硬件复杂度,波束通常采用模拟波束赋形的方式产生。在模式波束赋形的实现中,射频链路通过移相器连接到天线单元,通过调整移相器的相位产生波束。为了提高接收端信噪比,波束方向需要与信道方向匹配,即基站端波束对准信道发射角(Angle of Departure,AoD),用户端波束对准信道到达角(Angle of Arrival,AoA)。
由于射频链路数有限,现有技术采用波束扫描的方式确定收发端波束,即收发端预先存储波束赋形码本,通过波束扫描从码本中选择最匹配的收发端波束对。这一点也往往被称为模拟波束赋形训练。模拟波束赋形训练是指优化基站和用户设备的射频配置信息(例如,涉及基站和用户设备的移相器的配置值,也被称为用于移相器的权重矢量)的过程,其主要作用是提高用户接收信噪比。以下行链路为例,基站通过配置与其多个天线连接的多个移相器的值来形成具有指向性的发送波束,用户设备通过配置与其多个天线连接的多个移相器的值来形成具有指向性的接收波束,基站的发送波束与用户设备的接收波束构成了下行链路的一组波束对。下行波束赋形训练的过程即找到由最优的基站发送波束和最优的用户设备接收波束构成的一组最优的波束对的过程。类似地,在上行链路中,基站的接收波束与用户设备的发送波束也构成一组波束对。
下面结合图2简单介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波束扫描过程。图2中的向右的箭头表示从基站100到终端设备104的下行链路方向,向左的箭头表示从终端设备104到基站100的上行链路方向。如图2所示,基站100包括nt_DL个下行发射波束(nt_DL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图2中例示为nt_DL=9),终端设备104包括nr_DL个下行接收波束(nr_DL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图2中例示为nr_DL=5)。另外,在图2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100的上行接收波束的个数nr_UL以及各波束的覆盖范围与下行发射波束相同,终端设备104的上行发射波束的个数nt_UL以及各波束的覆盖范围与下行接收波束相同。应当理解,根据系统需求和设定,基站的上行接收波束和下行发射波束的覆盖范围以及数量可以不同,终端设备也是如此。
如图2所示,在下行波束扫描过程中,基站100的nt_DL个下行发射波束中的每个下行发射波束102向终端设备104发送nr_DL个下行参考信号,终端设备104通过nr_DL个下行接收波束分别接收该nr_DL个下行参考信号。以这种方式,基站100的nt_DL个下行发射波束依次向终端设备104发送nt_DL×nr_DL个下行参考信号,终端设备104的每个下行接收波束106接收nt_DL个下行参考信号,即终端设备104的nr_DL个下行接收波束共接收来自基站100的nt_DL×nr_DL个下行参考信号。终端设备104对该nt_DL×nr_DL个下行参考信号进行测量(例如测量下行参考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例如RSRP)),从而将测量结果较好或最好时基站100的下行发射波束和终端设备104的下行接收波束确定为下行链路匹配的发射接收波束对,并建立下行链路波束对链接(以下简称BPL)。
在上行波束扫描过程中,与下行波束扫描类似地,终端设备104的nt_UL个上行发射波束中的每个上行发射波束106向基站100发送nr_UL个上行参考信号,基站100通过nr_UL个上行接收波束分别接收该nr_UL个上行参考信号。以这种方式,终端设备104的nt_UL个上行发射波束依次向基站100发送nt_UL×nr_UL个上行参考信号,基站100的每个上行接收波束102接收nt_UL个上行参考信号,即基站100的nr_UL个上行接收波束共接收来自终端设备104的nr_UL×nt_UL个上行参考信号。基站100对该nr_UL×nt_UL个上行参考信号进行测量(例如测量上行参考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例如RSRP)),从而将测量结果较好或最好时终端设备104的上行发射波束和基站100的上行接收波束确定为上行链路匹配的发射接收波束对,并建立上行链路波束对链接。
应理解,基站的上行接收波束和下行发射波束的覆盖范围以及数量可以不同以及终端设备的上行发射波束和下行接收波束的覆盖范围以及数量可以不同,而上述确定操作仍可被类似地执行。例如,上述描述中发射端(基站)和接收端(终端设备)都采用了波束成形技术,但是在中实现中,接收端不使用接收波束成形并仅设置有1个全宽的接收波束。此处,全宽的波束可以指在不使用波束成形的情况下的波束,即其波束宽度没有通过波束成形处理而变窄。例如,全向天线的波束可以认为是全宽的波束。
此外,在波束扫描方法中,还可以采用多级扫描方法,其将波束训练拆分为多个等级的波束进行。其中发射端可以设置有分等级的发射波束,例如第一等级发射波束(也称粗发射波束,宽波束等)和第二等级发射波束(也称细发射波束,窄波束等)。粗发射波束的波束宽度可以比细发射波束的宽,并且一个粗发射波束可以覆盖若干个细发射波束,而细发射波束的增益可以比粗发射波束的大。
在波束扫描操作中,可以首先扫描宽波束确定粗糙的信道方向,然后在所确定的粗糙信道方向的范围内用窄波束扫描确定精细的信道方向。例如,发射端可以首先进行第一等级的发射波束扫描,接收端可以以上述类似方式确定与其匹配的第一等级发射波束。在发射端通过该匹配的第一等级发射波束所覆盖的第二等级的发射波束进行波束扫描时,接收端可以类似地确定与其匹配的第二等级发射波束。
图3示出了示例性的分级波束扫描操作,其中采用宽波束进行初始接入,再进行窄波束扫描的方案。如图3所示。在初始接入阶段确定最优波束对为基站端宽波束1和用户端接收波束3。在窄波束扫描阶段,对宽波束1覆盖范围内的4个窄波束进行扫描以确定最优的波束方向。
目前在进行窄波束扫描时,需要测量所有备选波束的接收质量,并反馈若干个波束的信息供基站进行波束选择。该方法进行波束扫描的开销和延时固定,并且当备选窄波束数量较多时,面临较高的开销和延时。
另一方面,注意到,高频段电磁波信号由于路径衰减和反射衰减较大,信道具有稀疏的特性,即信道路径数目较少且路径延时较小。随着波束变窄,信道路径数目和路径延时进一步下降。并且,窄波束下信道路径是宽波束下信道路径的子集。如图4所示,信道存在一条直射径和两条反射径。当采用宽波束时,所有路径均在宽波束覆盖范围内,因此基带信道的时域冲击响应存在三条不同延时的路径。而当采用窄波束时,由于窄波束只覆盖了直射径和非直射径-1,因此基带信道的时域冲击响应只存在两条不同延时的路径。并且,注意到直射径和非直射径1中的每一个在宽波束和窄波束下的延时应该基本相同,且在窄波束下的增益更大。
基于上述认知,提出一种改进的快速波束管理机制。该快速波束管理机制的基本原理在于将宽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与该宽波束所覆盖的各窄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进行匹配,如果满足匹配条件,则可判定该窄波束为最优波束,从而无需扫描剩余的备选波束,可以提前终止波束扫描过程。
由此,本公开所提出的快速波束管理机制能够降低窄波束扫描的开销和延时,而与扫描所有备选波束的方案相比性能损失很小。
另一方面,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常认为可以存在如下的信道互易性:当上下行信道处在相关时间和带宽内时,可以在上下行信道上观察到相同的信道冲击响应(ChannelImpulse Response,CIR),此时可以认为上下行信道一致,即存在信道互易性。而且,本公开的发明人认识到,当存在信道互易性时,基站和终端设备的射频波束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即波束对称性(beam correspondence)(有时也称为波束互易性或波束一致性)。例如,波束对称性可能包括基站和终端设备中的每一个的波束对称性,也被称为收发波束对称性,其表示通信链路的一侧的通信设备(例如基站或者终端设备)的最强接收波束与最强发射波束是相同的。由此,可以利用下行发送(接收)波束确定上行接收(发送)波束,从而只需在上行或下行方向进行波束扫描,节省波束扫描开销。
现有技术中通常假设有静态的波束互易性,即根据上下行载波频率差、小区部署时的测量结果等确定波束互易性。但是,其缺点在于对于不同的用户不同的信道状态假设了相同的波束互易性状态,而这样必然导致波束状态设置不准确。
基于上述认知,还提出一种改进的波束互易性确定机制。该波束互易性确定机制的基本原理在于将上行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与下行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进行匹配,如果二者满足匹配条件,则判定满足波束互易性。
本公开提出的互易性测量技术能够对特定用户的特定信道状态测量波束互易性,准确度更高。
还另一方面,基于上述认知,还提出一种改进的波束管理机制。该波束管理机制的基本原理在于估计各波束下的信道的时域路径参数,并且基于所估计的时域路径参数来选择特定的发射波束以用于后续的操作。
以下将详细描述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各种实现。
应指出,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主要是结合波束扫描/成形的技术来应用的,其通过在波束扫描/成形中对于每个扫描的波束进行估计、匹配和判断,从而有助于波束扫描/成形的进行。而波束扫描/成形的技术可以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各个操作阶段得到应用,由此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同样可以在无线通信系统的这些操作阶段中应用,从而改进了这些阶段中波束扫描/成形的实现。
一方面,波束成形技术可特别地应用于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经由参考信号进行的通信过程。作为示例,波束成形可以用于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收发过程。在利用参考信号完成了下行波束扫描和上行波束扫描过程之后,利用所建立的BPL来进行接下来的数据和/或控制信号的传输。在此情况下,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是基于参考信号来进行的。
参考信号是一种由发射端提供给接收端用于信道估计或信道探测的已知信号,可被用来各种测量、确定基站到UE的无线电信号经历的实际的信道情况。比起地理位置估计等理论方式,基于参考信号的信道估计更加准确。参考信号对于移动性管理、资源分配、MIMO操作、数据解调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按照传输方向,参考信号可以典型地分为上行参考信号和下行参考信号。在时域和/或频域中参考信号与用户数据流复用于上行链路资源或下行链路资源中,参考信号其中占用一定的通信资源。下行参考信号是从基站发送至UE的、占用特定下行通信资源(例如时频资源块中的特定资源元素)的预定义的信号,用于下行信道估计、下行信道探测、小区搜索等。下行参考信号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小区参考信号(CRS)、数据解调参考信号(DM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等。上行参考信号是从UE发送至基站的、占用特定上行通信资源(例如时频资源块中的特定资源元素)的预定义的信号,用于上行信道估计、上行信道质量测量等。上行参考信号例如包括但不限于DMRS、探测参考信号(SRS)等。在一个示例中,CSI-RS被用于进行下行信道状态反馈。
这里所言的“通信资源”在不同的通信系统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通信资源”可以是时域和/或频域资源。以LTE为例,每个LTE帧(10ms)可被划分为10个相等大小的子帧,每个子帧(1ms)可包括2个连贯的时隙,每个时隙包括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资源块可以用资源网格来表示,资源网络可被划分为多个资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RE),例如,每个资源块包含频域中的12个连贯的副载波,并且对于每个OFDM码元中的正常循环前缀而言,每个资源块包含时域中的7个连贯的OFDM码元,也就是说,每个资源块包含84个资源元素。在这样的LTE帧中,用户数据或参考信号的符号被分配对应的资源元素。但是,除了时频资源之外,“通信资源”还可以指空域资源或码域资源等。
在本公开的通信系统中,不同的参考信号通常具有不同的使用场景和目的。例如,DMRS可以主要伴随PUCCH、PDCCH、PUSCH或PDSCH一起发送,以供基站进行信道状态估计和相关解调。SRS可以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地被发送,以供基站进行信道状态估计以便支持上行链路依赖于信道的调度和链路自适应。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参考信号可以是CSI-RS/SRS这种专门用来做信道估计的参考信号;也可以是DMRS这种插在数据当中的用来做解调的参考信号(其可以插的比现有的稀疏且少),其中接收端用部分子载波上的DMRS可以得到承载数据的整个资源块上的其他子载波上的信道并且用于解调。当然,取决于具体应用的通信系统,参考信号还可以是其它类型的参考信号。
另一方面,波束成形技术可特别地应用于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经由同步信号进行的通信过程。终端设备与基站之间的初始连接/同步(包括例如,基站发送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SS),终端设备发送随机接入信号至基站)是使得终端设备能够与基站进行适当的通信的第一步。例如,波束成形技术可以用于同步信号的收发过程以及随机接入信号的收发过程。在这样的同步信号波束成形中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也是适用的,以补偿同步信号的损耗以确保终端设备适当地进行下行链路同步以及随机接入过程。
一般而言,同步信号中可以包括同步序列,该同步序列对于基站和终端设备均是已知的。例如在LTE系统中,同步信号包括主同步信号(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PSS)和辅同步信号(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SSS)。主同步信号可以是长度为63的Zadoff-Chu序列,辅同步信号可以是长度为62的序列并由两个长度为31的M序列级联得到。而且,同步信号可以以一定的时间周期或时间模式发送,例如同步信号可以在下行链路帧中的固定位置(例如固定的子帧、时隙以及符号位置)处发送。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同步信号的发送可以指示发送该同步信号所使用的发射波束信息,从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接收同步信号来获得该发射波束信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同步信号可以由基站基于发射波束配置利用不同的发射波束向终端设备在内的多个终端设备重复地发送,并且同步信号可以包括发送该同步信号所使用的发射波束信息。
终端设备可以以多种方式来接收同步信号。在接收同步信号时,终端设备可以至少确定与终端设备相匹配的基站的发射波束,并且通过任何适当的方式将该匹配的发射波束反馈给基站。至少该匹配的基站的发射波束可用于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后续通信(包括随机接入过程以及数据收发过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接收同步信号时可以也使用接收波束成形。此时,可以确定成功接收同步信号时匹配的终端设备侧的接收波束和基站侧的发射波束,并且可以将该匹配的发射波束反馈给基站。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终端设备也采用波束成形技术来接收同步信号的情况下,终端设备也可以基于基站发射同步信号的发射波束配置来设定终端设备的接收波束以接收同步信号。例如,由于终端设备需要进行接收波束扫描,也就是使用不同的接收波束来接收基站侧通过同一发射波束发送的信号,因此终端设备可能需要知晓基站的发射波束配置。在一个例子中,基站的发射波束配置可被预先告知给终端设备,例如终端设备可以从另一基站获得基站的发射波束配置信息。在另一个例子中,终端设备可以从基站发射的同步信号来获得基站的发射波束配置。例如,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同步信号的测量过程估计基站的发射波束配置。
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用于各种通信频段,包括几百MHz到几GHz范围的传统射频通信频段。随着无线通信系统频段的提高,例如使用26GHz、60GHz或者更高的频段,无线信道将经受相比低频段(例如2GHz)更大的路径损耗、大气吸收损耗等负面影响。因此,根据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对于高频段(例如毫米波)通信同样适用,甚至更为重要。
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具有多种实现方式,并且可应用于多种无线通信系统,尤其适用于具有信道稀疏性的无线通信系统。
根据一些实施例,本公开的实施例尤其优选地可用于毫米波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利用毫米波信道本身的稀疏性及其在经过波束赋形后更强的稀疏性,来实现改进的波束管理。
根据一些实施例,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可用于主要通过直射径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除了毫米波系统有直射径的特点,在传统的分米波/厘米波等系统中现在出现了飞行器和地面基站通信的场景,这种情况中飞行器和基站之间也大多是直射径,没有很多障碍物阻挡,也适合本公开的设定。
应指出,上述的应用场景仅仅是示例性的,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可以用于其它具有信道稀疏性的无线通道系统。
根据一些实施例,本公开中所描述的通信系统为基于OFDM的通信系统,通信资源对应于子载波。下文将基于此来进行详细阐述,但是应理解,以下描述的实现可以同样地应用于其它类型的通信资源。作为一个示例,基于OFDM的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通信系统也可以使用。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基本实现。应指出,这些基本实现可以同样地适用于上述的发射机端/接收机端的实施例,也可以同样适用于本公开的其它实施例。
系统配置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通信系统0200的示意图。通信系统0200可以包括彼此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装置0210和通信装置0220。虽然图5中示出一个通信装置0210和一个通信装置0220通信,但是通信装置0210可以和多个通信装置0220通信,通信装置0220可以和多个通信装置0210通信(例如,在多点协作的情况下)。
通信装置0210可以包括电子设备0211和天线0213。此外,通信装置0210还可以包括未示出的其它部件,诸如射频链路、基带处理单元、网络接口、处理器、存储器、控制器等。电子设备0211可以与天线0213关联。例如,电子设备0211可以直接或间接(例如,中间可能连接有其它部件)连接到天线0213,经由天线0213发送无线电信号以及经由天线0213接收无线电信号。
电子设备0211可以包括处理电路0212。此外,电子设备0211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接口和存储器等。电子设备0211中的处理电路0212可以向通信装置0210中的其它部件输出信号(数字或模拟),也可以从通信装置0210中的其它部件接收信号(数字或模拟)。此外,处理电路0212还可以控制通信装置0210中的其它部件的部分或全部操作。
处理电路021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的形式,也可以是专用处理电路,例如ASIC。例如,处理电路0212能够由电路(硬件)或中央处理设备(诸如,中央处理单元(CPU))构造。此外,处理电路0212上可以承载用于使电路(硬件)或中央处理设备工作的程序(软件)。该程序能够存储在存储器(诸如,布置在通信装置0210或电子设备0211中)或从外面连接的外部存储介质中,以及经网络(诸如,互联网)下载。
虽然图5中示出了电子设备0211与天线0213分离,但是电子设备0211也可以被实现为包括天线0213。此外,电子设备0211还可以被实现为包括通信装置0210中的一个或多个其它部件,或者电子设备0211可以被实现为通信装置0210本身。在实际实现时,电子设备0211可以被实现为芯片(诸如包括单个晶片的集成电路模块)、硬件部件或完整的产品。
通信装置0220可以包括电子设备0221和天线0223,电子设备0221包括处理电路0222。此外,上面对通信装置0210的结构的描述同样适用于通信装置0220,这里不再赘述。
通信系统0200可以是蜂窝通信系统、机器型通信(MTC,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系统、自组织网络或者认知无线电系统(例如,IEEE P802.19.1a和频谱访问系统(Spectrum Access System,SAS))等。
通信装置0210可以被实现为蜂窝通信系统中的基站(BS)、小基站、Node B、e-NodeB(eNB)、g-NodeB(gNB)、中继等,机器型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自组织网络中的传感器节点,认知无线电系统中的共存管理器(Coexistence Managers,CM)、SAS等。例如,通信装置0210优选地可以被实现为任何类型的节点gNB,诸如宏gNB(与宏小区相关联)和小gNB(与小小区相关联)。小gNB可以为覆盖比宏小区小的小区的gNB,诸如微微gNB、微gNB和家庭(毫微微)gNB。代替地,通信装置0210可以被实现为任何其他类型的基站,诸如eNB、NodeB和基站收发台(BTS)。通信装置0210可以包括:被配置为控制无线通信的主体(也称为基站设备);以及设置在与主体不同的地方的一个或多个远程无线头端(RRH)。另外,后面将描述的各种类型的终端均可以通过暂时地或半持久性地执行基站功能而作为通信装置0210工作。
通信装置0220可以被实现为终端设备或用户设备(UE)。例如,通信装置0220可以被实现为移动终端(诸如智能电话、平板个人计算机(PC)、笔记本式PC、便携式游戏终端、便携式/加密狗型移动路由器和数字摄像装置)、无人机或者车载终端(诸如汽车导航设备)。通信装置0220还可以被实现为执行机器对机器(M2M)通信的终端(也称为机器类型通信(MTC)终端)。此外,通信装置0220可以为安装在上述终端中的每个终端上的无线通信模块(诸如包括单个晶片的集成电路模块)。通信装置0220也可以被实现为智能表计、智能家电,或者认知无线电系统中的地理位置能力对象(Geolocation Capability Object,GCO)、公民宽带无线服务用户(Citizens Broadband Radio Service Device,CBSD)。
为了描述的简便,下面将在假设通信装置0210为基站、通信装置0220为用户设备的情况下描述通信装置0210和0220的处理,并且将从通信装置0210到通信装置0220的通信称为下行,将从通信装置0220到通信装置0210的通信称为上行。注意,在通信装置0210不是基站、通信装置0220不是用户设备的情况下,例如在两个用户设备之间的邻近服务(Proxmity-based service)通信的情况下或者两个基站之间的无线通信情况下,通信装置0210和0220也可以执行以下描述的处理。此外,在下面描述的通信装置0210和0220所执行的处理的部分或全部可以由处理电路0212和0222执行,也可以由处理电路0212和0222控制通信装置0210和0220中的其它部件和/或其它装置中的部件来执行。
本公开中所描述的电子设备还可以通过各种其它方式来实现。根据一些实施例,该电子设备的处理电路可以包括各种单元以实现根据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例如,接收机端的电子设备的处理电路可以包括各种估计单元以实现文中所述的各种估计操作。发射机端的电子设备的处理电路还可以包括发送和接收单元,以实现文中所述的在发射机端所进行的各种操作。
第一实施例
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主要涉及一种改进的快速波束管理,其利用了第一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和被第一波束所覆盖的第二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之间的匹配状况,来选择特定的第二波束。
根据一些实施例,提出了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接收机端的电子设备。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可被配置为根据来自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基于包含在第一波束的覆盖范围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对应于第二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参数。其中,可以基于所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选择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的特定第二波束,对应于所述特定第二波束的被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匹配。
根据一些实施例,提出了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电子设备。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可以被配置为经由包含在第一波束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向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传输参考信号。其中,可以基于所估计的对应于第二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参数,选择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的特定第二波束,对应于所述特定第二波束的被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匹配。
根据一些实施例,该电子设备的处理电路可以包括各种单元以实现根据本公开的各实施例。当然,处理电路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实现,而并不局限于此。
图6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接收机端的电子设备600的示例性的实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600可被实现为接收机或其一部分,或者可被实现为用于控制接收机或以其他方式与接收机相关的设备或该设备的一部分。
图6A所示的电子设备600可以包括处理电路601,其可以指在计算系统中执行功能的数字电路系统、模拟电路系统或混合信号(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组合)电路系统的各种实现。处理电路可以包括例如诸如集成电路(IC)、专用集成电路(ASIC)之类的电路、单独处理器核心的部分或电路、整个处理器核心、单独的处理器、诸如现场可编程们阵列(FPGA)的可编程硬件设备、和/或包括多个处理器的系统。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处理电路601至少包括估计单元602。以下描述的各种操作可以由电子设备600的单元602或者其他可能的单元实现。
在一个实施例中,估计单元602可以根据来自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基于包含在第一波束的覆盖范围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对应于第二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参数。相应的估计处理将在下文具体描述。
处理电路还可以包括选择单元603,该选择单元可以基于所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选择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的特定第二波束,其中对应于所述特定第二波束的被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匹配。根据一些方面,该选择单元603可以包括比较单元,该比较单元可将对应于第二波束的被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结果满足匹配条件,则该第二波束可被选择单元选择为特定第二波束。
应指出,这样的选择单元603并不必然位于处理单路中,也可位于处理电路之外或者电子设备之外。因此,选择单元603在附图中被用虚线会出,并且相应的处理将在下文具体描述。
电子设备600还可以包括例如通信单元604和存储器605。
通信单元604可以被配置为在处理电路601的控制下与接收端进行通信。在一个示例中,通信单元604可以被实现为发射机或收发机,包括上面所述的天线阵列和/或射频链路等通信部件。在一个实施例中,该通信单元可以将在处理电路601中所得出的估计结果来提供给基站端电子设备。在一个实施例中,通信单元也可发送和接收用于波束赋形处理的信息,甚至可以包括用于进行波束赋形处理的处理单元。当然,这样的处理单元可以在通信单元之外。
通信单元604用虚线绘出,因为它还可以位于电子设备600外。
存储器605可以存储由处理电路601产生的各种信息(例如,关于波束训练的信息、关于目标信道方向的信息和基础补偿相位信息等)、用于电子设备600操作的程序和数据、将由通信单元604发送的数据等。存储器605用虚线绘出,因为它还可以位于处理电路601内或者位于电子设备600外。存储器605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和/或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存储器605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存储存储器(RAM)、动态随机存储存储器(D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只读存储器(ROM)、闪存存储器。
图6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发射机端的电子设备的示例性实现。图6B所示的电子设备610可以处理电路611,该处理电路611可如上所述地以各种方式实现。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处理电路611可以包括发送单元612和接收单元613。下文的各种操作可以由单元612和613或者其他可能的单元实现。
在一个实施例中,发送单元612可以经由包含在第一波束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向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传输参考信号。接收单元613可以接收来自接收机端的关于估计结果的任何信息,例如所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所选定的波束的波束信息等等。
处理电路还可以包括选择单元614,该选择单元可以基于所估计的对应于第二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参数,选择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的特定第二波束,对应于所述特定第二波束的被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匹配。根据一些方面,该选择单元614可以类似于图6A中所示选择单元603那样实现。应指出,这样的选择单元614并不必然位于处理单路中,也可位于处理电路之外或者电子设备之外。因此,选择单元614在附图中被用虚线会出,并且相应的处理将在下文具体描述。
电子设备610还可以包括例如如上所述的通信单元和存储器。
应注意,上述各个单元仅是根据其所实现的具体功能划分的逻辑模块,而不是用于限制具体的实现方式,例如可以以软件、硬件或者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在实际实现时,上述各个单元可被实现为独立的物理实体,或者也可由单个实体(例如,处理器(CPU或DSP等)、集成电路等)来实现。
应注意,上述各个单元的布置也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情况。例如,考虑到估计处理还可以分布于接收机和发射机两侧来执行,接收机端的估计单元中的部分功能也可至少部分地分布于发射机端,通过接收来自接收机的反馈信息而进行进一步计算。此外,例如,发射机端的发送和接收单元也可同样布置于接收机端。
应注意,上述的发射机端和接收机端可对应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各方。例如,发射机端可对应于基站,而接收机端可对应于用户设备,这样的操作尤其对应于下行通信传输。例如,发射机端可对应于用户设备,而接收机端可对应于基站,这样的操作尤其对应于上行通信传输。
以下将详细描述本实施例中的波束管理机制的示例性实现。图7示出了示例性的根据本实施例的波束管理机制的流程,其尤其适用于分等级波束管理的情况。以下参照包含第一等级波束(第一波束)和第二等级波束(第二波束)的情况来进行描述,但是应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等同地应用于更多等级波束的情况,其中针对每两个相邻等级的波束即可应用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首先,估计被第一波束覆盖的第二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步骤701)。
通常,第一波束下可能覆盖至少两个第二波束,因此该估计步骤是分别针对这至少两个第二波束依次进行的。而该至少两个第二波束可以按照任何顺序进行排序编号,由此可以相应地按照任何顺序对各第二波束依次进行信道路径参数估计。
在步骤701的操作中,每次将针对一个第二波束进行信道路径参数估计,此估计可如下文所述地那样进行。
然后,比较所估计的第二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与第一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以判断它们是否匹配(步骤702)。
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可以被预先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例如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可以通过与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估计相似的估计方法被估计得到。
此外,取决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应用情境,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可以与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在相似的阶段进行,例如两者都可以在波束成形中配置参考信号进行波束扫描的阶段中执行,在此情况下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与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都是利用参考信号来进行,当然两者应用的参考信号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参考信号包括CSI-RS、UE-RS、SRS、DMRS中的一个或多个。
根据一些方面,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可以与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例如,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可以在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之前的阶段中执行,例如,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可以在波束成形应用同步信号进行初始同步/随机接入的阶段来执行,在此情况下,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可以是应用同步信号来进行的,而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可以在之后的配置参考信号进行波束扫描的阶段来进行。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同步信号包括PSS或SSS中的一个或两者。
接下来,如果它们匹配,则选定该第二波束为适当的第二波束,并且停止对于剩余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估计。
如果它们不匹配,在仍存在第二波束的情况下,则继续对剩余的第二波束依次进行如前所述的信道参数估计和匹配,直到找到匹配的第二波束。应指出,如果在所有第二波束都被估计之后仍没有找到匹配的,则可以选择所有第二波束中所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最优的第二波束作为特定的第二波束。
应指出,这里主要简述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波束管理方案的基本操作流程,而不特别局限于上行通信或者下行通信。即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波束管理方案适用于上行通信和下行通信中的每一者。例如,在下行通信中,发射机端和接收机端可分别对应于基站和终端设备,而第一波束和第二波束分别为源自发射机端的第一下行发射波束和第二下行发射波束;在上行通信中,发射机端和接收机端可分别对应于终端设备和基站,第一波束和第二波束分别为源自终端设备的第一上行发射波束和第二上行发射波束。
此外,各步骤的执行主体并不具体受限。这些步骤可以都在无线通信系统的一侧进行,例如都在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下行通信)或者发射机端(上行通信)进行,也可分布在无线通信系统的两侧进行。
根据一些方面,上述的操作都可以由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来进行。在此情况下,接收机端基于来自所述发射机端的、基于所述第二发射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对应于所述第二发射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接收机端可以选定适当的第二发射波束,并且向发射机端反馈所选定的第二波束的波束信息。
根据一些方面,所反馈的波束信息可至少包括波束索引、波束质量中的一个或两者。例如,波束质量可以包含接收功率例如RSRP、信干噪比例如SINR、时域增益、差错率例如BLER等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一些实施例,在选定所述特定第二波束之后,接收机端将停止对应于其余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附加地或者作为替代,根据一些实施例,在选定所述特定第二波束之后,接收机可以告知所述发射机端停止经由其它第二波束传输参考信号。
根据另一些方面,上述的选择步骤可以由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来进行。根据一些实施例,对应于第二波束的所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被反馈至所述发射机端。由此,发射机端可将所接收到的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与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进行匹配,由此选择特定的第二波束。根据一些实施例,在选定所述特定第二波束之后,所述发射机端可以停止经由其它第二波束传输参考信号。
根据一些实施例,在选定所述特定第二波束之后,所述发射机端可以将该特定第二波束的波束信息提供给接收机端。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波束信息至少包括波束索引、波束质量中的一个或两者。例如,波束质量可以包含RSRP,时域增益、BLER等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一些方面,第一波束是第一波束集合中的通过发射机端到接收机端的波束扫描操作而确定的。此波束扫描操作可以通过多种公知的波束扫描技术来实现,在此将不再进行详细描述。
根据一些方面,对应于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可以在接收机端被估计。根据一些实施例,基于来自所述发射机端的、基于所述第一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或同步信号,估计对应于所述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由此,接收端可以根据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和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两者来进行匹配。
在匹配操作将在发射机端进行的情况下,根据一些实施例,所估计的对应于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可被从接收机端被反馈至发射机端。作为替代,该对应于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可以由其它设备告知发射机端。由此,发射机端可以根据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和反馈的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两者来进行匹配。
当然,此匹配和选择操作还可以在除接收机和发射机之外的设备上进行操作,只要该设备可获得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并且将选择结果告知发射机端和/或接收机端即可。
接下来将进一步详细描述所要估计的对应于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
根据一些实施例,要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可以包括路径增益。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信道路径参数包含时域中的路径增益的幅值。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信道路径参数还可以包括路径延时。
以下将结合无线系统、尤其是毫米波系统中的信道模型来更详细地了解信道路径参数的示例,图8示出了毫米波大规模多入多出天线系统收发机的示意性结构。
毫米波时域信道可以用下式描述:
其中L为路径数量,其中通常L较小,在稀疏情况下尤其如此。αl和τl为第l条路径的复增益和延时,ar和at为接收端和发送端的天线响应向量,Nr和Nt为接收端和发送端天线数,θ和φ分别表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离开角/到达角。进而,频域信道可表示为
在OFDM系统中,第n,0≤n≤N-1个子载波上的信道系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Δf为子载波间隔。假设发送端采用波束接收端采用接收波束则波束赋形后的基带等效信道可以表示为:
其中为第l条路径的等效增益。
通过在OFDM子载波上发送参考信号,我们可以估计信道路径参数,该信道路径参数可以包括信道路径增益,还可以包括信道路径延时。
由此通过参照上述模型估计出波束对应的信道路径参数,并且将第一波束的路径参数与其覆盖的第二波束的路径参数进行匹配,就可以相对快速地确定特定的第二波束,这也是本实施例的基本工作原理。
以下将描述信道路径参数、尤其是信道路径增益和信道路径延时的示例性估计。
根据一些实施例,可以通过如下的操作来估计信道路径参数:基于来自发射机端的参考信号来估计携带所述参考信号的通信资源上的信道状态;并且利用已估计的通信资源的信道状态,估计信道路径参数。
这里,以在OFDM子载波上均匀插入参考信号为例,给出路径延时和增益估计的一种示例性实现过程。应指出,此估计过程仅仅是示例的,而可以等同地应用于基于其他信号(例如,同步信号)的估计过程。
如图9所示,设OFDM子载波数为N,参考信号数量为K,参考信号间隔为Kp,第一个参考信号的子载波索引为Ns。现有LTE系统中的参考信号,如UE-RS、CSI-RS、PSS、SRS、DMRS等均可以用该模型描述。利用经典的信道估计算法如最新二乘、最小均方误差等算法可以得到传输参考信号的子载波上的信道估计为
根据上述信道模型,可以得到
其中为传输参考信号的子载波上的信道估计,Φ和A分别表示延时矩阵和增益矩阵。
然后可以对上述模型式进行数学运算。上述问题为经典的谱分析问题,可以利用一些经典算法,如基于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变换的算法、MUltiple SIgnalClassification(MUSIC)算法、Estimating Signal Parameters via RotationalInvariance Techniques(ESPRIT)算法等,估计路径延时。然后利用最小二乘算法估计增益矩阵注意,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我们关心路径增益的幅值(即|A|),不必考虑其相位。
这里简单给出利用FFT算法进行路径延时估计的过程。对信道估计做Nfft点FFT变化,获得其时域冲击响应,并得到若干个幅值大于某一阈值的峰,令表示其索引,则可以得到路径延时估计结果
图10中给出了一个路径延时估计示例,其中利用K=64个间隔为Kp=8的参考信号,子载波间隔为Δf=120kHz,采用Nfft=2048点FFT变换。图10给出了信道估计的FFT变换后各个元素的幅值,可以看到,存在大于阈值的两个峰由此可以得到路径延时估计结果
应指出,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还与参考信号在子载波上的配置相关。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参考信号之间的预定间隔Kp和/或承载参考信号的子载波的数目K的设定会影响信道估计性能。
最大延时估计范围延时超出此范围的径无法估计;
延时估计精度,表示对于某条路径径,无噪声条件下延时估计的精度;
延时估计分辨率,表示为不造成混叠不同路径间延时差别的最小值,即延时差小于Δτ的路径在延时估计时无法分辨。
可以看到,提高参考信号间隔Kp可以提高延时估计精度和分辨率,提高参考信号数量K可以提高延时估计分辨率。由上,可以清楚地了解参考信号的配置与信道路径参数估计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基于此对参考信号的、尤其是参考信号的间隔和数据进行适当的配置。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参考信号在频域上相隔预定的间隔被分布,并且所述预定的间隔是基于信道的最大时延扩展和通信系统中相邻通信资源的频域间隔被确定的。
根据一些实施例,参考信号的数目可基于信道估计的精度以及包含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预期所占的第一频域范围的总带宽被确定。
以下将示例性描述参考信号数目的设定。
例如,在Kp固定的情况下,当导频总数Ks增大时估计精度也会相应地提升。其原因是当Ks增大时1024点FFT由补零操作引起的旁瓣影响会减小,并且主瓣宽度变窄,这将会提升总路径数L和路径延时参数Δl的估计精度。除此之外,在估计强度参数βl时所采用的最小二乘法估计的精度也会随Ks的增大而提升。但随着Ks取值的增大导频开销也将增大。
相反,如果Ks取值过小,将会使FFT频谱峰值对应的旁瓣幅度较大且主瓣宽度较大,从而产生较大的估计误差。这里假定在路径估计中采用的FFT点数为2n(1024-FFT对应n=10),为了保证估计精度Ks应满足
例如,如果采用1024-FFT,则至少需要Ks取值为16。
综合以上内容,对于Kp与Ks的选取,应先根据信道的最大时延扩展、子载波间隔确定Kp的上界,在不超过上界的前提下选一个较大的Kp。进一步,根据所选用的FFT点数,确定Ks的下界,同时考虑带宽和导频开销的限制,在此下界的基础上取尽量大的Ks可以提高信道估计的精度。
包含导频的频带所占带宽约为KpKs个子载波的带宽,如果在Ks取最小值的情况下KpKs个子载波对应的带宽仍然超过了预期的总带宽,那么可以通过减小Kp的取值使得KpKs个子载波对应的带宽小于预期的总带宽。
在实现上,可以利用LTE标准中现有的上下行参考信号进行路径延时和增益估计,如下行的PSS(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CSI-RS,UE-RS和下行的SRS、DMRS等。PSS信号位于中心的K=62个子载波,子载波间隔Kp=1,延时估计的精度和分辨率相对较低。并且,由于PSS信号只通过宽波束广播,因此只能用于宽波束下的延时估计。好处在于PSS信号是周期性广播的,不需要额外占用资源。对于CSI-RS和UE-RS,其数量是可配置的,子载波间隔相对较大(CSI-RS:Kp=12,UE-RS:Kp=6),因此能够实现较精确的延时估计。CSI-RS和UE-RS可以在宽波束或窄波束下进行配置。此外,SRS和DMRS也是连续分布的(Kp=1),其数量取决于为用户分配的上行带宽。为了提高延时估计精度,可以在接收端对信道估计进行采样,等效提高子载波间隔Kp。SRS和DMRS适用于宽波束和窄波束下的延时估计。
应指出,参考信号的布置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的均匀布置,还可以采取其他的布置方式。
根据一些实施例,可以将参考信号仅布置于所述通信系统的部分子载波上;并且通过所述部分子载波将参考信号发送至接收机端。如图11所示,参考信号可仅仅分布在通信系统的部分频域范围(诸如第一频域范围)的子载波上,该部分频域范围仅仅是整个频域范围的一小部分。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参考信号可以分布在所述通信系统的第一频域范围的通信资源上,所述通信系统的频域资源被划分为包含所述第一频域范围的多个正交的频域范围。
根据一些实施例,参考信号的分布还可考虑了时隙的情况。在一些实现中,利用至少分布在一个时隙上的参考信号来联合估计包含所述参考信号的子载波的信道状态。
根据一些实施例,在特定时隙中所述参考信号分布于整个传输频带,并且在除了所述特定时隙之外的其余时隙中所述参考信号只分布于部分频带范围内。
根据一些实施例,在所有的时隙中,参考信号均只分布在部分频带范围内上。
根据一些实施例,对于偶数时隙和奇数时隙,所述参考信号交替分布于频率较低的一半频带范围或频率较高的一半频带范围。
接下来,将结合上述的信道路径参数来进一步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快速波束管理机制。基于通过上述估计过程所获得的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结果,本实施例可以进行比较从而实现有利的快速波束管理。
本公开的快速波束管理机制基本原理在于,窄波束下信道路径是宽波束下信道路径的子集,因此窄波束下测量到的路径延时应与宽波束下的测量结果匹配。如果在波束扫描过程中搜索到满足匹配条件的窄波束,则可以选择该窄波束即为最优波束方向,无需扫描剩余的备选波束从而降低波束扫描的开销和延时。
根据一些实施例,要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可以包括路径增益。在此情况下,当对应于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的路径增益比对应于第一波束的目标路径的路径增益大于增益阈值时,可认为对应于该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匹配。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增益阈值是基于对应于第一波束的最大路径增益和对应于第二波束的最大路径增益之间的差来设置的。在本公开中,增益阈值也可被称为增益匹配参数。
此通过估计路径增益来进行窄波束和宽波束的匹配的方案对应于所谓的增益提高(Gain Improvement)准则,该准则是基于窄波束的增益应大于宽波束这一理论而做出。
假设在宽波束下估计得到L条路径的增益在L条路径中选择一条作为目标路径,设目标路径的编号为ld。目标路径的选择取决于波束选择的策略,例如通常可为了获得最优窄波束而选择增益最强的路径。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还可以为了获得备用窄波束而选择增益次强的波束。
以下来以选择最强路径为例描述增益提高准则。设在扫描窄波束时,测量到最强路径的增益为Gnarrow。延时相似性可以表示为
其中ηG为增益提高的阈值,取决于宽波束和窄波束最大增益的差。例如,如果宽波束最大增益比窄波束最大增益低3dB,则可设ηG=2dB。图12给出了一个增益提高准则的示例,可以看到,窄波束3的最强径延时与宽波束下直射径相同,但其增益过低,不满足增益提高准则,因此不是期望找到的最优波束。而窄波束2的最强径增益高,满足增益提高准则,因此是期望找到的最优波束。
根据一些方面,,此匹配操作可以在接收机端进行。因此,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增益阈值被从发射机端传输至接收机端。作为替代,此匹配操作可以在例如发射机端进行,在此情况下,增益阈值在发射机端设定并存储,并且发射机端基于从接收端端反馈的估计的路径参数来进行匹配操作。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信道路径参数还可以包括路径延时。在此情况下,其中,当对应于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的路径延时与对应于第一波束的目标路径的路径延时的差小于延时阈值时,可认为对应于该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匹配。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延时阈值是基于延时估计精度来设置的。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延时阈值是由接收机端基于延时估计精度来设置的,或者由所述发射机端告知接收机端。
此通过估计路径延时来进行窄波束和宽波束的匹配的方案对应于所谓的延时相似性(Delay Similarity)准则,该准则是基于窄波束的延时应该与宽波束的延时基本一致这一理论而做出。
假设在宽波束下估计得到L条路径的延时在L条路径中选择一条作为目标路径,设目标路径的编号为ld。设在扫描窄波束时,测量到路径的延时为τnarrow。延时相似性可以表示为
其中ητ为延时差的阈值,例如可以设为延时估计精度的若干倍。图13给出了一个延时相似性准则的示例。可以看到,窄波束2满足延时相似性准则,而窄波束4则不满足。
应指出,在本公开的快速波束管理机制中,可以仅仅进行信道路径增益匹配和信道路径延时匹配之一。并且优选地,考虑到信道路径增益的变化往往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宽窄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本公开的快速波束管理机制中可以仅仅进行信道路径增益匹配。
另一方面,根据一些实施例,本公开的快速波束管理机制可以组合信道路径增益匹配和信道路径延时匹配这两者,由此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路径匹配。例如,可以首先考虑信道路径延时来进行初步选择,然后利用信道路径增益进行进一步选择。
作为示例,实际系统中由于噪声等的影响,可能在窄波束搜索过程中不存在同时满足上述准则的波束,此时我们选择满足延时相似性准则的增益最大的窄波束。如果没有波束满足延时相似性准则,则选择增益最大的窄波束。理想情况下,每个备选的窄波束等概率的被选择,因此本公开需要的平均搜索次数为:
其中Nnarrow为备选窄波束的数量。在实际系统中,由于有一定概率找不到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波束,因此平均搜索次数可能略大于上述值。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快速波束管理机制的示意图。
可以看到,基站和用户间存在两条传输路径,已确定采用的宽波束并估计得到了该宽波束下的路径延时和增益。从延时估计结果中可分辨出两条径,径1延时小增益大,径2延时大增益小。以希望窄波束对准径1为例,当扫描到窄波束2时可以看到,测量到窄波束下最强径的延时与径1延时相同,并且增益提高,因此我们可以判断窄波束2即对准径1,从而可以终止波束扫描过程无需扫描窄波束3和4,降低了扫描开销和延时。类似地,如果希望窄波束对准径2,则扫描到波束4时发现测量到窄波束下最强径的延时与径2延时相同,并且增益提高,判断窄波束4即对准径2。
以下将结合附图来进一步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波束管理方案分别主要在基站端和终端设备端实施的信令流程。图15和16特别地示出了在下行链路通信中实施的根据本实施例的波束管理方案,其中基站和终端设备(用户)可分别对应于本实施例中的发射机端和接收机端。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波束管理方案主要在终端设备实施的信令流程。其中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案中的信道路径估计和匹配主要是在终端设备端(接收机端)进行的。
首先在步骤1和3完成终端设备与基站之间的初始连接/同步。终端设备与基站之间的初始连接/同步(包括例如,基站发送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SS),终端设备发送随机接入信号至基站)是使得终端设备能够与基站进行适当的通信的第一步。
终端设备与基站之间的初始连接/同步可以通过本领域中已知的多种实施方式来实现。以下简要描述此初始连接/同步的一种示例性实施。
基站发送同步信号,以便使终端设备能够获取小区帧定时(步骤1)。基站例如可以定期地进行同步信号发送。一般而言,同步信号中可以包括同步序列,该同步序列对于基站和终端设备均是已知的。而且,同步信号可以以一定的时间周期或时间模式发送,例如同步信号可以在下行链路帧中的固定位置(例如固定的子帧、时隙以及符号位置)处发送。这样,终端设备可以在载波中心处对例如单个子帧内接收到的信号与已知的同步序列进行相关运算,相关性的峰值所在位置则对应于同步信号在下行链路帧中的位置,由此终端设备可以获得下行链路小区同步。
在获得下行链路小区同步之后,终端设备可以在下行链路帧中的适当位置接收小区系统信息。系统信息可以由基站通过广播用的信道(例如广播信道PBCH、共享信道PDSCH等)周期广播,并且可以包括终端设备要接入基站所必需的信息,如随机接入相关信息。
之后,为了获得上行链路小区同步,终端设备需要进行随机接入过程(步骤3)。例如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向基站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例如包括在MSG-1中)来向基站通知自己的接入行为。在一个例子中,在随机接入过程成功之后,可认为终端设备与基站之间的初始连接/同步过程结束,终端设备可以与基站进行后续的通信。
应指出,第一波束(宽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可以在该终端设备与基站之间的初始连接/同步过程中被估计。根据一些实施例,第一波束(宽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可以利用同步信号被估计。例如如步骤2所示,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所接收的同步信号来估计第一波束(宽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包括路径延时和增益估计,其中该同步信号可以是例如PSS信号。估计的第一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被存储在终端设备中。
作为替代,第一波束(宽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可以在该终端设备与基站之间的初始连接/同步过程之后被估计。根据一些实施例,第一波束(宽波束)的扫描以及该第一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可借助于参考信号来进行。例如,如步骤4所示,基站配置参考信号,以通过第一波束向用户设备进行波束扫描,然后如步骤5所示,终端设备基于所接收的参考信号来估计第一波束(宽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包括路径延时和增益估计,其中该参考信号可以是例如CSI-RS或UE-RS信号进行测量。估计的第一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被存储在终端设备中。
随后,在进行窄波束扫描前,基站配置匹配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延时相似性阈值、增益提高阈值等,并且将所配置的匹配参数告知终端设备,如步骤6所示。应指出,匹配参数还可通过其他方式被告知终端设备,例如匹配参数可以被在其它操作中预先告知终端设备,或者被其它设备预先告知终端设备。
应指出,匹配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延时相似性阈值、增益提高阈值等)也可以由基站在其它的处理中告知终端设备。例如,基站可以在系统广播中加入延时和增益匹配参数,在步骤1中的小区搜索阶段告知终端设备。在此情况下,步骤6可以被省略。
根据一些方面,基站配置的匹配参数可以仅仅包括增益提高阈值,而延时相似性阈值可以由终端设备自行设定。例如,终端设备可以设定延时相似性阈值为延时估计精度的若干倍,延时估计精度可以如上文所述那样被计算得到。由此,步骤6中可以不传递延时相似性阈值,节省了通信开销。
接着,基站扫描被包含在第一波束的覆盖范围中的第二波束(窄波束),如步骤7所示。此处的窄波束扫描是针对每个第二波束逐个进行的。
对于每个扫描的窄波束,终端设备估计对应于该窄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包括延时和增益,并利用延时相似性准则和增益提高准则中的至少一个或者两者进行匹配,如步骤8所示。
应指出,如上所述地,匹配操作可以仅仅信道路径的增益来进行,因此在步骤8的操作中,延时匹配操作是可选的。根据一些方面,如果匹配操作仅仅是基于信道路径增益来进行,则在先前的估计结果中,可以仅存储信道路径增益的估计结果,由此可以一定程度地节省存储资源。
如果满足匹配条件,则判定发现了期望的波束,终端设备通知基站终止波束扫描,由此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将停止,如步骤9所示。
作为替代,不是通知基站终止扫描,而是终端设备自身可直接停止对应于窄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此时虽然基站仍在继续发送窄波束,而由于终端设备不再进行参数估计,终端设备本身可以省电,而且通信过程也被一定程度地简化。在此情况下,步骤9也是可以省略的。
在确定了期望的波束之后,终端设备可以将选择的波束的波束信息反馈给基站,包括波束质量、波束索引等,如步骤10所示。
而如果不满足匹配条件,则终端设备将接收下一窄波束,并且对于该窄波束重复步骤8-10中的操作,直到确定了期望的波束,并且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将停止。
由此,能够成本高效地确定适当的窄波束并告知基站端,从而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波束对可以被成本高效地建立,降低了波束扫描的开销和延时。
目前的波束扫描过程中主要是由基站自行扫描波束,而并没有终端设备进行主动终止的机制,而本实施例的方案中则能够实现这样的机制,如步骤9所示。以下将参照图16来简要描述终端设备反馈波束终止信息的示例。
在波束扫描操作中,基站可为终端设备配置CSI-RS资源来进行波束扫描,每个波束扫描在时域占用一个OFDM符号的长度。根据现有的帧结构,每个时隙(Slot)中包含14个OFDM符号,其中有若干个OFDM符号可以放置CSI-RS,即每个时隙内可以扫描若干个备选波束。在时隙结束的时候,终端设备可以发生上行信号。
结合本公开,如果在扫描过程中发现满足匹配条件的波束,则在该时隙结束的上行信道上,向基站发送扫描终止信令,从而提起完成波束扫描。
例如,基站端有64个备选波束(编号为Tx1-Tx64),每个时隙内可以扫描8个备选波束,波束扫描按照顺序进行。现有方案中用户需8个时隙完成波束扫描。在本公开中,例如用户发现波束Tx21满足匹配条件,则在第3个时隙时反馈终止信令,只用3个时隙完成了波束扫描,降低了波束扫描的延时和开销。
图17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波束管理方案主要在基站端实施的信令流程。根据实施例的方案中的信道路径估计和匹配主要是在基站(发射机端)进行的。
步骤1-5示出了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初始同步/接入以及宽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估计,其可以如图15中的步骤1-5那样实施,在此将不再具体描述。
随后,终端设备将估计的对应于宽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反馈给基站,如步骤6所示。
接着,基站扫描被包含在第一波束的覆盖范围中的第二波束(窄波束),如步骤7所示。此处的窄波束扫描是针对每个第二波束逐个进行的。
对于每个扫描的窄波束,终端设备估计对应于该窄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包括延时和增益,如步骤8所示,并且向基站进行反馈,所反馈的内容可以包括对应于窄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结果,还可以包括该窄波束的波束信息,该波束信息包括波束质量、波束索引等,如步骤9所示。
接下来,基站将反馈得到的第一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与第二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进行匹配,该匹配可以利用延时相似性准则和增益提高准则中的至少一个或者两者进行。如果满足匹配条件,则判定发现了期望的波束,基站终止波束扫描,由此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将停止,如步骤10所示。
在该匹配中所使用的匹配参数可以由基站本身设定,包括但不限于延时相似性阈值、增益提高阈值等。应指出,匹配参数还可通过其他方式被告知基站,例如被其它设备预先告知终端设备。根据一些方面,如果延时相似性阈值是由终端设备设定的,则延时相似性阈值可以由终端设备反馈给基站,例如在步骤6或者9中。
应指出,如上所述地,匹配操作可以仅仅信道路径的增益来进行,因此在步骤10的操作中,延时匹配操作是可选的。根据一些方面,如果匹配操作仅仅是基于信道路径增益来进行,则从终端设备反馈的信道路径估计结果中,可仅反馈信道路径增益,由此可以一定程度地节省通信开销。
而如果不满足匹配条件,则基站将扫描下一窄波束,并且对于该窄波束重复步骤8-10中的操作,直到确定了期望的波束,并且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将停止。
在确定了期望的波束之后,基站可以将所选择的波束的信息,例如波束索引告知终端设备。由此,能够成本高效地确定适当的窄波束并告知基站端,从而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波束对可以被成本高效地建立。
应指出,上述描述的示例主要是针对下行通信链路的情况的,而其操作可以类似地应用上行通信链路,在上行通信链路中,基站对应于接收机端,而终端设备(用户)对应于发射机端。
图18示出了在上行通信中波束选择的信令流程图。
如步骤1所示,终端设备配置参考信号,以通过第一波束(宽波束)向基站进行上行波束扫描。基站在接收到宽波束之后可以进行宽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估计,如步骤2所示。该估计可以包括路径延时和增益估计。
随后,如步骤3所示,终端设备配置参考信号,通过被包含在第一波束的覆盖范围中的第二波束(窄波束)向基站进行上行波束扫描。此处的窄波束扫描是针对每个第二波束逐个进行的。
对于每个扫描的窄波束,基站估计对应于该窄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包括延时和增益,并利用延时相似性准则和增益提高准则中的至少一个或者两者进行匹配,如步骤4所示。
在该匹配中所使用的匹配参数可以由基站本身设定,包括但不限于延时相似性阈值、增益提高阈值等。应指出,匹配参数还可通过其他方式被告知基站,例如被其它设备预先告知终端设备。根据一些方面,如果延时相似性阈值是由终端设备设定的,则延时相似性阈值可以由终端设备在扫描过程中告知基站。
应指出,如上所述地,匹配操作可以仅仅信道路径的增益来进行,因此在步骤4的操作中,延时匹配操作是可选的。根据一些方面,如果匹配操作仅仅是基于信道路径增益来进行,则在先前的估计结果中,可以仅存储信道路径增益的估计结果,由此可以一定程度地节省存储资源。
如果满足匹配条件,则判定发现了期望的波束,基站通知终端设备终止波束扫描,如步骤5所示。作为替代,不是通知终端设备终止扫描,而是基站自身可直接停止对应于窄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在此情况下,步骤5也是可以省略的。
在确定了期望的波束之后,基站可以将选择的波束的波束信息反馈给终端设备,包括波束质量、波束索引等,如步骤6所示。从而终端设备可以知晓最优的上行发送窄波束。
而如果不满足匹配条件,则终端设备将接收下一窄波束,并且对于该窄波束重复步骤3-6中的操作,直到确定了期望的波束,并且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将停止。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在波束训练中,对每个扫描的窄波束(第二波束)进行估计、匹配和反馈的。与目前的技术相比,反馈的信息可以减少。例如,宽波束测量时,反馈路径的个数可以由基站配置(最少为1);在窄波束测量时,可以仅反馈最强径,从而减少了反馈的信息。进一步地,反馈的信道路径参数中的路径增益可以可以仅仅是路径增益的幅值,甚至反馈的信道路径参数中可以只有路径增益,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少反馈的信息。由此节省了通信开销。
由此,本公开所提出的快速波束管理机制能够降低窄波束扫描的开销和延时,并且相对于扫描所有备选波束的方案性能损失很小。
以下参照附图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基于信道路径参数的快速波束管理机制的仿真结果。
仿真条件为信道包含一条直射径和一条反射径,基站和用户分别配备16根和4根天线。信道延时扩展为300ns,OFDM大小为2048,子载波间隔为120kHz。宽波束宽度约30度,并覆盖了5个宽度约为7.5度的窄波束。采用DFT码本进行波束赋形,采用间隔为6个子载波的64个参考信号进行路径延时和增益估计。与搜索所有备选波束并选择增益最高的穷尽搜索算法进行对比。
图19给出了不同信噪比下获得最优波束概率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到,在低信噪比下本公开方法获得最优波束的概率优于穷尽搜索,高信噪比下本公开方法达到了80%以上的概率获得最优波束。需要注意的是,及时没有获得最优波束,但增益提高准则保证了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获得足够的波束赋形增益。
图20给出了不同信噪比下可达速率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到,由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较大概率获得最优波束,且即使未获得最优波束,也能够保证足够高的波束赋形增益,因此可达速率与穷尽搜索算法相比损失极小。
图21给出了不同信噪比下的平均波束搜索次数。可以看到,随着信噪比增加,本公开方法的平均搜索次数降低,当信噪比足够高时,接近等概率下的理论极限证明了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波束搜索的开销和延时。
第二实施例
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主要涉及一种改进的波束互易性确定,其利用了上行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和下行波束下的信道路径参数之间的匹配状况,来确定上下行波束之间是否满足互易性。
波束互易性也可被称为波束对称性,其可包括基站和终端设备中的每一个的波束对称性,也被称为收发波束对称性,其表示通信链路的一侧的通信设备(例如基站或者终端设备)的最强接收波束与最强发射波束是相同的。根据波束互易性,可以根据下行发送(接收)波束确定上行接收(发送)波束,其原理在于上下行信道传输路径离开角/到达角的互易性,从而简化了波束的确定过程。
在TDD系统中,互易性通常是存在的。而在FDD系统中,由于上下行载波频率不同,难以确定波束互易性是否存在。确定波束互易性最简单的方法为根据上下行载波频率间隔确定,如果间隔较小,则认为互易性成立;如果间隔较大,则认为互易性不成立。另一种方法为,在部署基础设施时测量小区内的波束互易性。然而,上述方法均是静态的,即对于所有用户任何时间波束互易性均一样。
本实施例提出了改进的波束/信道互易性确定方案,该方案特别地通过利用对应于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可包括信道路径增益和/或信道路径延时)来确定波束/信道互易性,其原理在于,如果信道传输路径离开角/到达角具有互易性,则上下行信道的对应传输路径将经历相似的信道状况,因此上下行信道的路径的参数应相似。因此,可以通过判断上下行信道的信道路径参数是否匹配来判断上下行信道/波束是否存在互易性。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侧(发射机端/接收机端)利用波束向无线通信系统的另一侧(接收机端/发射机端)进行发射,并利用同样的波束接收来自另一侧的信号,估计发射和接收情况下各自的信道路径参数,并且通过对所估计的两个信道路径参数进行匹配来确定是否存在信道/波束互易性。
根据一些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可被配置为基于将第一波束作为接收波束而接收的来自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以第二波束作为发射波束而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接收信道路径参数;以及将第一波束作为发射波束向所述发射机端传输参考信号,其中,所述发射机端以第二波束作为接收波束来接收所述参考信号,使得发射信道路径参数能被估计。其中,基于所述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和发射信道路径参数来确定所述发射机端和所述接收机端之间的波束互易性。
根据一些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可被配置为将第二波束作为发射波束向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传输参考信号,其中,所述接收机端以第一波束作为接收波束来接收所述参考信号,使得发射信道路径参数能被估计;基于将第二波束作为接收波束而接收的来自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的以第一波束作为发射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接收信道路径参数;以及其中,基于所述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和发射信道路径参数来确定所述发射机端和所述接收机端之间的波束互易性。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可以包含一条或多条信道路径各自的接收信道路径参数。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发射信道路径参数可以包含一条或多条信道路径各自的发射信道路径参数。
根据一些方面,本实施例中的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可以如上文参照第一实施例描述地那样进行,例如可以基于传输的参考信号和/或同步信号来进行,在此将不再详细描述。
根据一些方面,本实施例中的波束互易性的确定可以通过判断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和发射信道路径参数是否匹配来判断是否存在波束互易性。
根据一些方面,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和发射信道路径参数中的每一个可包括如上文所述的信道路径增益和信道路径延时中的至少一个,其估计方式也可如上文所述地执行,在此将不在具体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遵从增益相似性准则和延时相似性准则来判断各自的信道路径增益和信道路径延时是否匹配。
根据一些实施例,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和发射信道路径参数可包含信道路径延时。其中,当接收信道路径延时与发射信道路径延时之间的差小于延时阈值时,所述发射机端和所述接收机端之间具有波束互易性。
根据一些实施例,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和发射信道路径参数可包含信道路径增益。其中,当接收信道路径增益与发射信道路径增益之间的差小于增益阈值时,所述发射机端和所述接收机端之间具有波束互易性。
具体而言,设上下行信道估计得到的路径延时和增益为延时相似性和增益相似性准则可表示为
其中βτ和βG为延时相似性和增益相似性的阈值。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上下行发射功率等因素不同,增益应预先进行校正,以使得两者基本位于同一数量级中。例如下行功率比上行功率大10dB,则应预先缩小10dB。
应指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波束互易性确定的操作中,可以仅仅基于信道延时来进行确定,也就是说根据延时相似性准则来判断是否存在波束互易性。另一方面,根据一些实施例,本公开的波束互易性确定可以组合信道路径增益相似和信道路径延时相似这两者,由此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互易性。
根据一些方面,根据本实施例的互易性确定的操作可以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任一侧(接收机端/发射机端)进行,并且在确定之后可以将确定结果(波束互易性)告知另一侧(发射机端/接收机端)。
根据一些实施例,电子设备的处理电路可以包括各种单元以实现根据本公开的各实施例。当然,处理电路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实现,而并不局限于此。
图22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接收机端的电子设备2000的示例性的实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2000可被实现为接收机或其一部分,或者可被实现为用于控制接收机或以其他方式与接收机相关的设备或该设备的一部分。
图22A所示的电子设备2000可以包括处理电路2001,其可以指在计算系统中执行功能的数字电路系统、模拟电路系统或混合信号(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组合)电路系统的各种实现。处理电路可以包括例如诸如集成电路(IC)、专用集成电路(ASIC)之类的电路、单独处理器核心的部分或电路、整个处理器核心、单独的处理器、诸如现场可编程们阵列(FPGA)的可编程硬件设备、和/或包括多个处理器的系统。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处理电路2001至少包括估计单元2002。以下描述的各种操作可以由单元2002或者其他可能的单元实现。
在一个实施例中,估计单元2002可以基于将第一波束作为接收波束而接收的来自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以第二波束作为发射波束而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接收信道路径参数。相应的估计处理可如第一实施例所描述地那样实施,或者如本领域已知的其他方式来实施,这里将不再具体描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电路还可以包括发送单元2003,其可以将第一波束作为发射波束向所述发射机端传输参考信号。
处理电路还可以可选地包括确定单元2003,该确定单元可以基于所述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和发射信道路径参数来确定所述发射机端和所述接收机端之间的波束互易性。根据一些方面,该确定单元可以包括比较单元,该比较单元将所述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和发射信道路径参数进行比较,例如如前文所述那样计算二者的差值。如果差值小于阈值,则可确定存在波束互易性。
应指出,这样的确定单元2003并不必然位于处理单路中,也可位于处理电路之外或者电子设备之外。因此,确定单元2003在附图中被用虚线会出,并且相应的处理将在下文具体描述。
根据一些实施例,电子设备可以进一步包含接收单元,其在第一波束作为接收波束的情况下接收来自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以第二波束作为发射波束而传输的参考信号。这样的接收单元可以位于处理电路中、位于估计单元中,或者位于电子设备的其他位置。附加地,电子设备还可以包含用于接收来自发射机端的关于信道路径参数估计结果或者波束互易性确定结果等等的任何信息的接收单元。
电子设备2000还可以包括例如用于与发射机端通信的通信单元和存储相关信息的存储器。该通信单元和存储器可以如图6中的通信单元604或存储器605那样实现,也可如本领域已知的其他方式来实现,这里将不再详细描述。
图22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发射机端的电子设备的示例性实现。图22B所示的电子设备2010可以处理电路2011,该处理电路2011可如上所述地以各种方式实现。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处理电路可基本如图22A中所示的处理电路2001那样实现。例如,处理电路中所包含的各个单元可以如图22A所示的相应单元那样实现,在此将不在具体描述。
应注意,上述各个单元仅是根据其所实现的具体功能划分的逻辑模块,而不是用于限制具体的实现方式,例如可以以软件、硬件或者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在实际实现时,上述各个单元可被实现为独立的物理实体,或者也可由单个实体(例如,处理器(CPU或DSP等)、集成电路等)来实现。
应注意,上述各个单元的布置也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情况。例如,考虑到估计处理还可以分布于接收机和发射机两侧来执行,接收机端的估计单元中的部分功能也可至少部分地分布于发射机端,通过接收来自接收机的反馈信息而进行进一步计算。此外,例如,发射机端的发送和接收单元也可同样布置于接收机端。
应注意,上述的发射机端和接收机端可对应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各方。例如,发射机端可对应于基站,而接收机端可对应于用户设备,这样的操作尤其对应于下行通信传输。例如,发射机端可对应于用户设备,而接收机端可对应于基站,这样的操作尤其对应于上行通信传输。
图23给出了一个满足延时相似性和增益相似性准则的示例。如图所示,下行信道中的两个路径的路径增益和延时分别与上行信道中的对应路径的路径增益和延时是匹配的,因此上行和下行信道是具有互易性的。
图24给出了波束互易性测量的信令流程图。其中的互易性确定主要是在基站(发射机端)进行的。
步骤1和3示出了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初始同步/接入,其可以如第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那样实施,也可通过本领域已知的其他方式来进行,在此将不再具体描述。
从基站到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路径参数可以在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初始同步/接入的过程中被估计,如步骤2所示。在此情况下,此估计是基于同步信号进行的,同步信号可以是是例如PSS信号。估计的下行信道路径参数被存储在终端设备中。
在进行随机接入的过程中,基站可以根据所接收到的参考信号来估计上行信道路径参数,如步骤4所示。
优选地,基站与终端设备各自的接收、发送都可以使用宽波束,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因此被用户搜索到的基站广播同步信号所使用的基站发射波束与基站在随机接入过程中接收到用户信号时的基站接收波束通常对应同一波束方向,而终端设备侧接收到广播信号时的用户接收波束以及进行随机接入时被基站接收到的用户发射波束也通常对应同一波束方向。
接下来,用户在成功完成随机接入之后则可以通过步骤7向基站反馈在步骤2估计出的下行信道路径参数。
根据一些实施例,下行信道路径参数和上行信道路径参数也可在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初始同步/接入之后被估计。在此情况下,从基站到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路径参数以及从终端设备到基站的上行信道路径参数可借助于参考信号来进行。例如,如步骤5所示,基站配置参考信号,然后如步骤6所示,终端设备基于所接收的参考信号来估计下行信道路径参数,包括路径延时和增益估计,其中该参考信号可以是例如CSI-RS或UE-RS信号。估计的下行信道路径参数被存储在终端设备中。另一方面,尽管未示出,终端设备可配置上行参考信号以对于基站进行上行参考信号传输,由此,基站基于所接收的参考信号来估计上行信道路径参数,包括路径延时和增益估计。
优选地,基站与终端设备各自的参考信号接收、发送都可以使用宽波束,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因此被终端设备所接收到的最强下行参考信号所对应的基站发射波束与基站接收到最强用户信号时的基站接收波束通常对应同一波束方向,而被基站所接收到的终端设备的最强参考信号所对应的用户发射波束与终端设备接收到最强基站参考信号时所使用的用户接收波束也通常对应同一波束方向。
根据一些实施例,上述的在初始同步/接入之后进行的上行信道路径参数估计和下行信道路径参数估计可以作为在初始同步/接入过程中进行的上行信道路径参数估计和下行信道路径参数估计的补充来进行。
例如,可以判断在初始同步/接入过程中所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是否准确,如果不够准确则可以执行作为替代的信道路径参数估计,例如基于参考信号的信道路径参数估计。
作为示例,如果如上所述的通过广播同步信号而进行的下行信道路径参数估计的结果不够准确,则可进一步执行基于参考信号的下行信道路径参数估计,如步骤5和6所示。作为示例,如果如上所述的在随机接入过程中进行的信道路径参数估计的结果不够准确,则可进一步执行上述的基于参考信号的上行信道路径参数估计。
信道路径参数估计的结果是否准确可以基于多种条件来判断,例如可以通过设定阈值并且在结果低于阈值时判断结果是准确的。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判断,这里将不再进行详细描述。
随后,终端设备向基站进行反馈,所反馈的内容可以包括下行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结果,如步骤7所示。
接下来,基站将反馈得到的下行信道路径参数与其所估计的上行信道路径参数进行匹配,该匹配可以利用延时相似性准则和增益相似性准则至少之一进行。如步骤8所示,如果满足匹配条件,则确定存在波束互易性,并且将波束互易性告知终端设备,如步骤9所示。
应指出,上述步骤8所进行的波束互易性确定也可在终端设备侧进行,例如,基站可以将基站的所估计的上行信道路径参数告知终端设备,由此在终端设备处进行互易性确定,并且终端设备将互易性确定结果告知基站。在此情况下,终端设备将无需将下行信道路径参数反馈给基站。
在该匹配中所使用的匹配参数可以由基站本身设定,包括但不限于延时相似性阈值、增益相似性阈值等。应指出,匹配参数还可通过其他方式被告知基站,例如被其它设备预先告知终端设备。根据一些方面,如果延时相似性阈值是由终端设备设定的,则延时相似性阈值可以由终端设备告知基站,例如在反馈过程中告知基站。
应指出,如上所述地,匹配操作可以仅仅信道路径延时来进行,因此在步骤8的操作中,可仅仅基于信道路径延时来确定波束互易性。根据一些方面,如果匹配操作仅仅是基于信道路径延时来进行,则在先前的估计结果中,可以仅存储和反馈信道路径延时估计结果,由此可以一定程度地节省存储资源和通信开销。
应指出,上述描述的示例主要是针对下行通信链路的情况的,而其操作可以同样地应用上行通信链路,在上行通信链路中,基站对应于接收机端,而终端设备(用户)对应于发射机端。
本公开提出的互易性测量技术可以高效地确定波束互易性,准确度更高。特别地,本公开提出的互易性测量技术不必如现有技术一般使用窄波束进行扫描,只需要收发双方使用宽波束扫描结合上下行信道路径参数即可判断在窄波束(用于数据通信的波束)下的互易性,能够在保证准确度的情况下显著减少互易性测量的开销。
而且,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能够使得波束互易性作为信令显式地通知用户。
第三实施例
还另一方面,基于上述认知,还提出一种改进的波束管理机制。该波束管理机制的基本原理在于估计各波束下的信道的时域路径参数,并且基于所估计的时域路径参数来选择特定的发射波束以用于后续的操作。
根据实施例,该信道的时域路径参数可以包含信道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优选地可以是路径增益幅值。
根据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对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的多个发射波束中的每一个,根据基于该发射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对应于该发射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其中,基于所估计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确定所述多个发射波束中的特定发射波束。
根据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经由多个发射波束中的每一个,向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传输参考信号。其中,对于所述多个发射波束中的每一个,根据基于该发射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对应于该发射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其中,基于所估计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确定所述多个发射波束中的特定发射波束。
根据实施例,在所述多个发射波束中,所述特定发射波束所涵盖的信道路径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最大。
根据实施例,所述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为信道路径的时域冲击响应的幅值。
本实施例中所涉及的信道路径在时域中的参数、尤其是信道路径在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可以如第一实施例中那样执行,在此将不再详细进行描述。
此外,特定发射波束的确定可以在接收机端进行,并且接收机端将确定的发射波束的波束信息告知发射机端。作为替代,特定发射波束的确定也可在发射机端进行,其中发射机根据从接收机反馈的所估计的信道时域参数来进行确定,并且将确定的发射波束的波束信息,例如波束索引等告知接收机端。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的方法。根据一些实施例,该方法包括根据来自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基于包含在第一波束的覆盖范围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对应于第二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参数。其中,可以基于所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选择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的特定第二波束,对应于所述特定第二波束的被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匹配。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方法。根据一些实施例,该方法可以包括经由包含在第一波束的覆盖范围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向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传输参考信号。其中,可以基于所估计的对应于第二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参数,选择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的特定第二波束,对应于所述特定第二波束的被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匹配。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的方法。根据一些实施例,该方法可以包括基于将第一波束作为接收波束而接收的来自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以第二波束作为发射波束而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接收信道路径参数;以及将第一波束作为发射波束向所述发射机端传输参考信号。其中,所述发射机端以第二波束作为接收波束来接收所述参考信号,使得发射信道路径参数能被估计。其中,可以基于所述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和发射信道路径参数来确定所述发射机端和所述接收机端之间的波束互易性。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方法。根据一些实施例,该方法可以包括将第二波束作为发射波束向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传输参考信号,其中,所述接收机端以第一波束作为接收波束来接收所述参考信号,使得发射信道路径参数能被估计;基于将第二波束作为接收波束而接收的来自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的以第一波束作为发射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其中,可以基于所述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和发射信道路径参数来确定所述发射机端和所述接收机端之间的波束互易性。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的方法。根据一些实施例,该方法可以包括:对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的多个发射波束中的每一个,根据基于该发射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对应于该发射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其中,可以基于所估计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确定所述多个发射波束中的特定发射波束。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方法。根据一些实施例,该方法可以包括经由多个发射波束中的每一个,向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传输参考信号。其中,对于所述多个发射波束中的每一个,可以根据基于该发射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对应于该发射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其中,可以基于所估计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确定所述多个发射波束中的特定发射波束。
应指出,这些方法实施例可通过任何方式来实现。例如,可以由接收机和/或发射机中相应的设备、电路、装置等以任何适当的方式来实现。方法的实现方式在此将不再具体阐述。
应当理解,这些电子设备的操作或功能可以相互组合,从而实现比所描述的更多或更少的操作或功能。各方法的操作步骤也可以以任何适当的顺序相互组合,从而类似地实现比所描述的更多或更少的操作。
应指出,上述的应用实例仅仅是示例性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在上述应用实例中还可以任何其它适当的方式执行,仍可实现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获得的有利效果。而且,本公开的实施例同样可应用于其它类似的应用实例,仍可实现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获得的有利效果。
应当理解,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或程序产品中的机器可执行指令可以被配置为执行与上述设备和方法实施例相应的操作。当参考上述设备和方法实施例时,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或程序产品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明晰的,因此不再重复描述。用于承载或包括上述机器可执行指令的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也落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这样的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软盘、光盘、磁光盘、存储卡、存储棒等等。
另外,应当理解,上述系列处理和设备也可以通过软件和/或固件实现。在通过软件和/或固件实现的情况下,从存储介质或网络向具有专用硬件结构的计算机,例如图25所示的通用个人计算机1300安装构成该软件的程序,该计算机在安装有各种程序时,能够执行各种功能等等。图25是示出作为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可采用的信息处理设备的个人计算机的示例结构的框图。在一个例子中,该个人计算机可以对应于根据本公开的上述示例性终端设备。
在图25中,中央处理单元(CPU)1301根据只读存储器(ROM)1302中存储的程序或从存储部分1308加载到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303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在RAM 1303中,也根据需要存储当CPU 1301执行各种处理等时所需的数据。
CPU 1301、ROM 1302和RAM 1303经由总线1304彼此连接。输入/输出接口1305也连接到总线1304。
下述部件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1305:输入部分1306,包括键盘、鼠标等;输出部分1307,包括显示器,比如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和扬声器等;存储部分1308,包括硬盘等;和通信部分1309,包括网络接口卡比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通信部分1309经由网络比如因特网执行通信处理。
根据需要,驱动器1310也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1305。可拆卸介质1311比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被安装在驱动器1310上,使得从中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到存储部分1308中。
在通过软件实现上述系列处理的情况下,从网络比如因特网或存储介质比如可拆卸介质1311安装构成软件的程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种存储介质不局限于图25所示的其中存储有程序、与设备相分离地分发以向用户提供程序的可拆卸介质1311。可拆卸介质1311的例子包含磁盘(包含软盘(注册商标))、光盘(包含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和数字通用盘(DVD))、磁光盘(包含迷你盘(MD)(注册商标))和半导体存储器。或者,存储介质可以是ROM 1302、存储部分1308中包含的硬盘等等,其中存有程序,并且与包含它们的设备一起被分发给用户。
本公开的技术能够应用于各种产品。例如,本公开中提到的基站可以被实现为任何类型的演进型节点B(gNB),诸如宏gNB和小gNB。小gNB可以为覆盖比宏小区小的小区的gNB,诸如微微gNB、微gNB和家庭(毫微微)gNB。代替地,基站可以被实现为任何其他类型的基站,诸如NodeB和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基站可以包括:被配置为控制无线通信的主体(也称为基站设备);以及设置在与主体不同的地方的一个或多个远程无线头端(Remote Radio Head,RRH)。另外,下面将描述的各种类型的终端均可以通过暂时地或半持久性地执行基站功能而作为基站工作。
例如,本公开中提到的终端设备在一些示例中也称为用户设备,可以被实现为移动终端(诸如智能电话、平板个人计算机(PC)、笔记本式PC、便携式游戏终端、便携式/加密狗型移动路由器和数字摄像装置)或者车载终端(诸如汽车导航设备)。用户设备还可以被实现为执行机器对机器(M2M)通信的终端(也称为机器类型通信(MTC)终端)。此外,用户设备可以为安装在上述终端中的每个终端上的无线通信模块(诸如包括单个晶片的集成电路模块)。
以下将参照图26至图29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
[关于基站的示例]
应当理解,本公开中的基站一词具有其通常含义的全部广度,并且至少包括被用于作为无线通信系统或无线电系统的一部分以便于通信的无线通信站。基站的例子可以例如是但不限于以下:基站可以是GSM系统中的基站收发信机(BTS)和基站控制器(BSC)中的一者或两者,可以是WCDMA系统中的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和Node B中的一者或两者,可以是LTE和LTE-Advanced系统中的eNB,或者可以是未来通信系统中对应的网络节点(例如可能在5G通信系统中出现的gNB,eLTE eNB等等)。本公开的基站中的部分功能也可以实现为在D2D、M2M以及V2V通信场景下对通信具有控制功能的实体,或者实现为在认知无线电通信场景下起频谱协调作用的实体。
第一示例
图26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gNB的示意性配置的第一示例的框图。gNB 1400包括多个天线1410以及基站设备1420。基站设备1420和每个天线1410可以经由RF线缆彼此连接。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此处的gNB 1400(或基站设备1420)可以对应于上述电子设备300A、1300A和/或1500B。
天线1410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基站设备1420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26所示,gNB 140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1410。例如,多个天线1410可以与gNB 1400使用的多个频段兼容。
基站设备1420包括控制器1421、存储器1422、网络接口1423以及无线通信接口1425。
控制器1421可以为例如CPU或DSP,并且操作基站设备1420的较高层的各种功能。例如,控制器1421根据由无线通信接口1425处理的信号中的数据来生成数据分组,并经由网络接口1423来传递所生成的分组。控制器1421可以对来自多个基带处理器的数据进行捆绑以生成捆绑分组,并传递所生成的捆绑分组。控制器1421可以具有执行如下控制的逻辑功能:该控制诸如为无线资源控制、无线承载控制、移动性管理、接纳控制和调度。该控制可以结合附近的gNB或核心网节点来执行。存储器142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由控制器1421执行的程序和各种类型的控制数据(诸如终端列表、传输功率数据以及调度数据)。
网络接口1423为用于将基站设备1420连接至核心网1424的通信接口。控制器1421可以经由网络接口1423而与核心网节点或另外的gNB进行通信。在此情况下,gNB 1400与核心网节点或其他gNB可以通过逻辑接口(诸如S1接口和X2接口)而彼此连接。网络接口1423还可以为有线通信接口或用于无线回程线路的无线通信接口。如果网络接口1423为无线通信接口,则与由无线通信接口1425使用的频段相比,网络接口1423可以使用较高频段用于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接口1425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长期演进(LTE)和LTE-先进),并且经由天线1410来提供到位于gNB 1400的小区中的终端的无线连接。无线通信接口1425通常可以包括例如基带(BB)处理器1426和RF电路1427。BB处理器1426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层(例如L1、介质访问控制(MAC)、无线链路控制(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代替控制器1421,BB处理器1426可以具有上述逻辑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BB处理器1426可以为存储通信控制程序的存储器,或者为包括被配置为执行程序的处理器和相关电路的模块。更新程序可以使BB处理器1426的功能改变。该模块可以为插入到基站设备1420的槽中的卡或刀片。可替代地,该模块也可以为安装在卡或刀片上的芯片。同时,RF电路1427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1410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虽然图26示出一个RF电路1427与一根天线1410连接的示例,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该图示,而是一个RF电路1427可以同时连接多根天线1410。
如图26所示,无线通信接口1425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1426。例如,多个BB处理器1426可以与gNB 1400使用的多个频段兼容。如图26所示,无线通信接口1425可以包括多个RF电路1427。例如,多个RF电路1427可以与多个天线元件兼容。虽然图26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1425包括多个BB处理器1426和多个RF电路1427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1425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1426或单个RF电路1427。
第二示例
图27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gNB的示意性配置的第二示例的框图。gNB 1530包括多个天线1540、基站设备1550和RRH 1560。RRH 1560和每个天线1540可以经由RF线缆而彼此连接。基站设备1550和RRH 1560可以经由诸如光纤线缆的高速线路而彼此连接。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此处的gNB 1530(或基站设备1550)可以对应于上述电子设备300A、1300A和/或1500B。
天线1540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RRH 1560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27所示,gNB 153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1540。例如,多个天线1540可以与gNB 1530使用的多个频段兼容。
基站设备1550包括控制器1551、存储器1552、网络接口1553、无线通信接口1555以及连接接口1557。控制器1551、存储器1552和网络接口1553与参照图26描述的控制器1421、存储器1422和网络接口1423相同。
无线通信接口1555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LTE和LTE-先进),并且经由RRH1560和天线1540来提供到位于与RRH 1560对应的扇区中的终端的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1555通常可以包括例如BB处理器1556。除了BB处理器1556经由连接接口1557连接到RRH1560的RF电路1564之外,BB处理器1556与参照图26描述的BB处理器1426相同。如图27所示,无线通信接口1555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1556。例如,多个BB处理器1556可以与gNB 1530使用的多个频段兼容。虽然图27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1555包括多个BB处理器1556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1555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1556。
连接接口1557为用于将基站设备1550(无线通信接口1555)连接至RRH 1560的接口。连接接口1557还可以为用于将基站设备1550(无线通信接口1555)连接至RRH 1560的上述高速线路中的通信的通信模块。
RRH 1560包括连接接口1561和无线通信接口1563。
连接接口1561为用于将RRH 1560(无线通信接口1563)连接至基站设备1550的接口。连接接口1561还可以为用于上述高速线路中的通信的通信模块。
无线通信接口1563经由天线1540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1563通常可以包括例如RF电路1564。RF电路1564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1540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虽然图27示出一个RF电路1564与一根天线1540连接的示例,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该图示,而是一个RF电路1564可以同时连接多根天线1540。
如图27所示,无线通信接口1563可以包括多个RF电路1564。例如,多个RF电路1564可以支持多个天线元件。虽然图27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1563包括多个RF电路1564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1563也可以包括单个RF电路1564。
[关于用户设备的示例]
第一示例
图28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智能电话1600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智能电话1600包括处理器1601、存储器1602、存储装置1603、外部连接接口1604、摄像装置1606、传感器1607、麦克风1608、输入装置1609、显示装置1610、扬声器1611、无线通信接口1612、一个或多个天线开关1615、一个或多个天线1616、总线1617、电池1618以及辅助控制器1619。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此处的智能电话1600(或处理器1601)可以对应于上述终端设备300B和/或1500A。
处理器1601可以为例如CPU或片上系统(SoC),并且控制智能电话1600的应用层和另外层的功能。存储器160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数据和由处理器1601执行的程序。存储装置1603可以包括存储介质,诸如半导体存储器和硬盘。外部连接接口1604为用于将外部装置(诸如存储卡和通用串行总线(USB)装置)连接至智能电话1600的接口。
摄像装置1606包括图像传感器(诸如电荷耦合器件(CCD)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并且生成捕获图像。传感器1607可以包括一组传感器,诸如测量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麦克风1608将输入到智能电话1600的声音转换为音频信号。输入装置1609包括例如被配置为检测显示装置1610的屏幕上的触摸的触摸传感器、小键盘、键盘、按钮或开关,并且接收从用户输入的操作或信息。显示装置1610包括屏幕(诸如液晶显示器(LC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并且显示智能电话1600的输出图像。扬声器1611将从智能电话1600输出的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
无线通信接口1612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LTE和LTE-先进),并且执行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1612通常可以包括例如BB处理器1613和RF电路1614。BB处理器1613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用于无线通信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同时,RF电路1614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1616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1612可以为其上集成有BB处理器1613和RF电路1614的一个芯片模块。如图28所示,无线通信接口1612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1613和多个RF电路1614。虽然图28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1612包括多个BB处理器1613和多个RF电路1614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1612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1613或单个RF电路1614。
此外,除了蜂窝通信方案之外,无线通信接口1612可以支持另外类型的无线通信方案,诸如短距离无线通信方案、近场通信方案和无线局域网(LAN)方案。在此情况下,无线通信接口1612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BB处理器1613和RF电路1614。
天线开关1615中的每一个在包括在无线通信接口1612中的多个电路(例如用于不同的无线通信方案的电路)之间切换天线1616的连接目的地。
天线1616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无线通信接口1612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28所示,智能电话160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1616。虽然图28示出其中智能电话1600包括多个天线1616的示例,但是智能电话1600也可以包括单个天线1616。
此外,智能电话1600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天线1616。在此情况下,天线开关1615可以从智能电话1600的配置中省略。
总线1617将处理器1601、存储器1602、存储装置1603、外部连接接口1604、摄像装置1606、传感器1607、麦克风1608、输入装置1609、显示装置1610、扬声器1611、无线通信接口1612以及辅助控制器1619彼此连接。电池1618经由馈线向图28所示的智能电话1600的各个块提供电力,馈线在图中被部分地示为虚线。辅助控制器1619例如在睡眠模式下操作智能电话1600的最小必需功能。
第二示例
图29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汽车导航设备1720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汽车导航设备1720包括处理器1721、存储器1722、全球定位系统(GPS)模块1724、传感器1725、数据接口1726、内容播放器1727、存储介质接口1728、输入装置1729、显示装置1730、扬声器1731、无线通信接口1733、一个或多个天线开关1736、一个或多个天线1737以及电池1738。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此处的汽车导航设备1720(或处理器1721)可以对应于上述终端设备300B和/或1500A。
处理器1721可以为例如CPU或SoC,并且控制汽车导航设备1720的导航功能和另外的功能。存储器172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数据和由处理器1721执行的程序。
GPS模块1724使用从GPS卫星接收的GPS信号来测量汽车导航设备1720的位置(诸如纬度、经度和高度)。传感器1725可以包括一组传感器,诸如陀螺仪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和空气压力传感器。数据接口1726经由未示出的终端而连接到例如车载网络1741,并且获取由车辆生成的数据(诸如车速数据)。
内容播放器1727再现存储在存储介质(诸如CD和DVD)中的内容,该存储介质被插入到存储介质接口1728中。输入装置1729包括例如被配置为检测显示装置1730的屏幕上的触摸的触摸传感器、按钮或开关,并且接收从用户输入的操作或信息。显示装置1730包括诸如LCD或OLED显示器的屏幕,并且显示导航功能的图像或再现的内容。扬声器1731输出导航功能的声音或再现的内容。
无线通信接口1733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LTE和LTE-先进),并且执行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1733通常可以包括例如BB处理器1734和RF电路1735。BB处理器1734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用于无线通信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同时,RF电路1735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1737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1733还可以为其上集成有BB处理器1734和RF电路1735的一个芯片模块。如图29所示,无线通信接口1733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1734和多个RF电路1735。虽然图29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1733包括多个BB处理器1734和多个RF电路1735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1733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1734或单个RF电路1735。
此外,除了蜂窝通信方案之外,无线通信接口1733可以支持另外类型的无线通信方案,诸如短距离无线通信方案、近场通信方案和无线LAN方案。在此情况下,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无线通信接口1733可以包括BB处理器1734和RF电路1735。
天线开关1736中的每一个在包括在无线通信接口1733中的多个电路(诸如用于不同的无线通信方案的电路)之间切换天线1737的连接目的地。
天线1737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无线通信接口1733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29所示,汽车导航设备172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1737。虽然图29示出其中汽车导航设备1720包括多个天线1737的示例,但是汽车导航设备1720也可以包括单个天线1737。
此外,汽车导航设备1720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天线1737。在此情况下,天线开关1736可以从汽车导航设备1720的配置中省略。
电池1738经由馈线向图29所示的汽车导航设备1720的各个块提供电力,馈线在图中被部分地示为虚线。电池1738累积从车辆提供的电力。
本公开内容的技术也可以被实现为包括汽车导航设备1720、车载网络1741以及车辆模块1742中的一个或多个块的车载系统(或车辆)1740。车辆模块1742生成车辆数据(诸如车速、发动机速度和故障信息),并且将所生成的数据输出至车载网络1741。
以上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公开当然不限于以上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得到各种变更和修改,并且应理解这些变更和修改自然将落入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内。
例如,在以上实施例中包括在一个单元中的多个功能可以由分开的装置来实现。替选地,在以上实施例中由多个单元实现的多个功能可分别由分开的装置来实现。另外,以上功能之一可由多个单元来实现。无需说,这样的配置包括在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内。
在该说明书中,流程图中所描述的步骤不仅包括以所述顺序按时间序列执行的处理,而且包括并行地或单独地而不是必须按时间序列执行的处理。此外,甚至在按时间序列处理的步骤中,无需说,也可以适当地改变该顺序。
虽然已经详细说明了本公开及其优点,但是应当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变、替代和变换。而且,本公开实施例的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Claims (45)

1.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根据来自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基于包含在第一波束的覆盖范围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对应于第二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参数,以及
其中,基于所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选择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的特定第二波束,对应于所述特定第二波束的被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进一步被配置为基于来自所述发射机端的、基于所述第一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或同步信号,估计对应于所述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信道路径参数包括路径增益,以及
其中,当对应于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的路径增益比对应于第一波束的目标路径的路径增益大于增益阈值时,可认为对应于该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信道路径参数包含时域中的路径增益的幅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增益阈值是基于对应于第一波束的最大路径增益和对应于第二波束的最大路径增益之间的差来设置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增益阈值被从发射机段传输至接收机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信道路径参数包括路径延时,以及
其中,当对应于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的路径延时与对应于第一波束的目标路径的路径延时的差小于延时阈值时,可认为对应于该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延时阈值是基于延时估计精度来设置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延时阈值是由接收机端基于延时估计精度来设置的,或者由所述发射机端告知接收机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参考信号包括CSI-RS、UE-RS、SRS、DMRS中的一个或多个。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同步信号包括PSS或SSS中的一个或两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对应于所述特定第二波束的所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或者所述特定第二波束的波束信息被反馈至所述发射机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波束信息至少包括波束索引、波束质量中的一个或两者。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估计的对应于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被反馈至所述发射机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波束是第一波束集合中的通过发射机端到接收机端的波束扫描操作而确定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在选定所述特定第二波束之后,将停止对应于其余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的估计。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在选定所述特定第二波束之后,告知所述发射机端停止经由其它第二波束传输参考信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基于来自发射机端的参考信号来估计携带所述参考信号的通信资源上的信道状态;并且
利用已估计的通信资源的信道状态,估计信道路径参数。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参考信号分布在所述通信系统的第一频域范围的通信资源上,所述通信系统的频域资源被划分为包含所述第一频域范围的多个正交的频域范围。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参考信号在频域上相隔预定的间隔被分布,并且所述预定的间隔是基于信道的最大时延扩展和通信系统中相邻通信资源的频域间隔被确定的。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利用至少分布在一个时隙上的参考信号来联合估计包含所述参考信号的子载波的信道状态。
22.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经由包含在第一波束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向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传输参考信号,以及
其中,基于所估计的对应于第二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参数,选择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的特定第二波束,对应于所述特定第二波束的被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匹配。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进一步被配置为:
将所接收的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进行比较,来选择所述特定第二波束。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对应于所述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是基于从所述发射机端到所述接收机端的、基于所述第一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或同步信号被估计的,并且
对应于所述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被从所述接收机端提供给所述发射机端。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特定第二波束的波束信息被提供给所述接收机端。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在选定所述特定第二波束之后,停止经由其它第二波束传输参考信号。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信道路径参数包括路径增益,以及
其中,当对应于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的路径增益与对应于第一波束的目标路径的路径增益的差大于增益阈值时,可认为对应于该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匹配。
28.根据权利要求22或2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信道路径参数包括路径延时,以及
其中,当对应于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的路径延时与对应于第一波束的目标路径的路径延时的差小于延时阈值时,可认为对应于该第二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匹配。
29.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基于将第一波束作为接收波束而接收的来自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以第二波束作为发射波束而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接收信道路径参数;以及
将第一波束作为发射波束向所述发射机端传输参考信号,其中,所述发射机端以第二波束作为接收波束来接收所述参考信号,使得发射信道路径参数能被估计;
其中,基于所述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和发射信道路径参数来确定所述发射机端和所述接收机端之间的波束互易性。
30.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将第二波束作为发射波束向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传输参考信号,其中,所述接收机端以第一波束作为接收波束来接收所述参考信号,使得发射信道路径参数能被估计;
基于将第二波束作为接收波束而接收的来自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的以第一波束作为发射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接收信道路径参数;以及
其中,基于所述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和发射信道路径参数来确定所述发射机端和所述接收机端之间的波束互易性。
31.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包含一条或多条信道路径各自的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并且
其中,所述发射信道路径参数包含一条或多条信道路径各自的发射信道路径参数。
32.根据权利要求29-3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和发射信道路径参数包含信道路径延时,并且
其中,当接收信道路径延时与发射信道路径延时之间的差小于延时阈值时,所述发射机端和所述接收机端之间具有波束互易性。
33.根据权利要求29-3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和发射信道路径参数包含信道路径增益,并且
其中,当接收信道路径增益与发射信道路径增益之间的差小于增益阈值时,所述发射机端和所述接收机端之间具有波束互易性。
34.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对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的多个发射波束中的每一个,
根据基于该发射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对应于该发射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以及
其中,基于所估计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确定所述多个发射波束中的特定发射波束。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在所述多个发射波束中,所述特定发射波束所涵盖的信道路径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最大。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为信道路径的时域冲击响应的幅值。
37.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经由多个发射波束中的每一个,向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传输参考信号;
其中,对于所述多个发射波束中的每一个,根据基于该发射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对应于该发射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以及
其中,基于所估计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确定所述多个发射波束中的特定发射波束。
38.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的方法,包括:
根据来自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基于包含在第一波束的覆盖范围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对应于第二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参数,以及
其中,基于所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选择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的特定第二波束,对应于所述特定第二波束的被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匹配。
39.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方法,包括:
经由包含在第一波束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向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传输参考信号,以及
其中,基于所估计的对应于第二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参数,选择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的特定第二波束,对应于所述特定第二波束的被估计的信道路径参数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波束的信道路径参数匹配。
40.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的方法,包括:
基于将第一波束作为接收波束而接收的来自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以第二波束作为发射波束而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接收信道路径参数;以及
将第一波束作为发射波束向所述发射机端传输参考信号,其中,所述发射机端以第二波束作为接收波束来接收所述参考信号,使得发射信道路径参数能被估计;
其中,基于所述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和发射信道路径参数来确定所述发射机端和所述接收机端之间的波束互易性。
41.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方法,包括:
将第二波束作为发射波束向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传输参考信号,其中,所述接收机端以第一波束作为接收波束来接收所述参考信号,使得发射信道路径参数能被估计;
基于将第二波束作为接收波束而接收的来自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的以第一波束作为发射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接收信道路径参数;以及
其中,基于所述接收信道路径参数和发射信道路径参数来确定所述发射机端和所述接收机端之间的波束互易性。
42.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的方法,包括:对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的多个发射波束中的每一个,
根据基于该发射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对应于该发射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以及
其中,基于所估计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确定所述多个发射波束中的特定发射波束。
43.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端的方法,包括:
经由多个发射波束中的每一个,向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端传输参考信号;
其中,对于所述多个发射波束中的每一个,根据基于该发射波束传输的参考信号,估计对应于该发射波束的所述发射机到所述接收机的信道路径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以及
其中,基于所估计的时域中的路径增益幅值确定所述多个发射波束中的特定发射波束。
44.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在被执行时使得设备执行根据权利要求38到4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45.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装置,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38-4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操作的部件。
CN201711469227.0A 2017-12-29 2017-12-29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099954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69227.0A CN109995405A (zh) 2017-12-29 2017-12-29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PCT/CN2018/123602 WO2019129006A1 (zh) 2017-12-29 2018-12-25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201880083060.0A CN111512565B (zh) 2017-12-29 2018-12-25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US16/760,460 US11265071B2 (en) 2017-12-29 2018-12-25 Electronic devic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KR1020207013795A KR102558847B1 (ko) 2017-12-29 2018-12-25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을 위한 전자 디바이스,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및 저장 매체
KR1020237024707A KR20230114321A (ko) 2017-12-29 2018-12-25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을 위한 전자 디바이스, 방법 및 디바이스및 저장 매체
EP18893796.5A EP3734851A4 (en) 2017-12-29 2018-12-25 ELECTRONIC DEVIC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STORAGE MEDIA
CN202211270437.8A CN115622600A (zh) 2017-12-29 2018-12-25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69227.0A CN109995405A (zh) 2017-12-29 2017-12-29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95405A true CN109995405A (zh) 2019-07-09

Family

ID=67063187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69227.0A Pending CN109995405A (zh) 2017-12-29 2017-12-29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201880083060.0A Active CN111512565B (zh) 2017-12-29 2018-12-25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202211270437.8A Pending CN115622600A (zh) 2017-12-29 2018-12-25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3060.0A Active CN111512565B (zh) 2017-12-29 2018-12-25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202211270437.8A Pending CN115622600A (zh) 2017-12-29 2018-12-25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65071B2 (zh)
EP (1) EP3734851A4 (zh)
KR (2) KR20230114321A (zh)
CN (3) CN109995405A (zh)
WO (1) WO2019129006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43026A (zh) * 2020-12-10 2021-03-23 杭州万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路信号同步采样系统、方法、装置及介质
CN113727388A (zh) * 2021-11-01 2021-11-30 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 一种基于定向监听的信道使用方法及系统
CN114615745A (zh) * 2022-03-10 2022-06-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一种无线自组织网络信道接入与传输功率联合调度方法
WO2022253127A1 (zh) * 2021-06-03 2022-12-08 索尼集团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967918B2 (en) 2019-12-06 2024-04-23 Goldwind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generator-side terminal voltage of converter, and controller of converte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87664A (zh) 2017-11-15 2019-05-21 索尼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US11272509B2 (en) * 2018-08-09 2022-03-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timing adjustment in beamform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O2020167194A1 (en) * 2019-02-14 2020-08-20 Sony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establishing beam reciprocity, related wireless devices and related network nodes
WO2021047760A1 (en) * 2019-09-10 2021-03-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adjusting a set of candidate beams
US11223411B2 (en) * 2019-11-01 2022-01-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joint beam sweep configuration in 5G networks
US20220022246A1 (en) * 2020-07-15 2022-01-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sensing with multiple beams in a shared spectrum
US11923934B2 (en) * 2020-08-03 2024-03-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te-specific and dynamic base station beam codebook design
US11728849B2 (en) 2020-11-25 2023-08-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objective beam management
US11219028B1 (en) * 2020-12-09 2022-01-04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Millimeter wave access system for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CN114641009B (zh) * 2020-12-16 2023-06-1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波束扫描方法和装置
EP4130777A1 (en) * 2021-07-01 2023-02-08 Nokia Technologies Oy Positioning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23097564A1 (en) * 2021-12-01 2023-06-0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 and receive beam determination
CN116347468A (zh) * 2021-12-22 2023-06-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感知的参数确定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6232453B (zh) * 2023-03-20 2023-08-15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 一种卫星太赫兹通信信道大气传输损耗计算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28836B1 (ko) * 2011-08-23 2018-02-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빔 포밍 기반의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빔 스캐닝을 통한 스케줄링 장치 및 방법
US9215650B2 (en) 2011-10-19 2015-12-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Uplink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749095B1 (en) * 2011-12-28 2017-02-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a beam-forming gain parameter, user equipment, base station, computer program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CN102545987B (zh) * 2012-01-16 2014-01-01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延时反馈的多小区自适应协作传输方法
EP3468057B1 (en) * 2012-02-17 2021-07-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control channels for beamforming-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KR101881847B1 (ko) 2012-02-21 2018-08-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9137698B2 (en) 2012-02-24 2015-09-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Beam management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KR102008467B1 (ko) * 2012-12-27 2019-08-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빔포밍 기반 무선 통신시스템의 상향링크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GB2512389A (en) * 2013-03-28 2014-10-01 Airspan Network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modulation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a reference signal design to be used by a transmitter node
KR20140126555A (ko) * 2013-04-23 2014-10-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빔포밍 통신시스템의 피드백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KR102299326B1 (ko) * 2013-09-27 2021-09-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정보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KR101993967B1 (ko) * 2014-05-08 2019-06-27 텔레호낙티에볼라게트 엘엠 에릭슨(피유비엘) 안테나 배열체를 사용하는 빔 포밍
CN105099636B (zh) * 2014-05-16 2018-07-0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导频信号发送方法、信道信息反馈方法及设备
US9531605B2 (en) * 2015-02-02 2016-12-2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Determination of radiation beam pattern
CN107925605B (zh) * 2015-09-10 2021-01-15 苹果公司 针对5g rat中的基于波束的无小区操作的随机接入过程
US10524150B2 (en) * 2016-01-14 2019-12-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cell measurement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088749B2 (en) * 2016-02-25 2021-08-10 Apple Inc. Device and method of using BRRS configuration
US10554279B2 (en) * 2016-02-25 2020-02-04 Apple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synchronous beam switching
WO2017146550A1 (en) * 2016-02-26 2017-08-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random access in beam-formed system
JP6632915B2 (ja) * 2016-03-11 2020-01-2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推定装置
US11245456B2 (en) * 2016-05-11 2022-02-08 Idac Holding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beamformed uplink transmission
US10404457B2 (en) * 2016-05-20 2019-09-03 Qatar University Method for generating a secret key for encryp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KR102185482B1 (ko) 2016-06-17 2020-12-03 노키아 테크놀로지스 오와이 대규모 mimo 시스템을 위한 강화된 업링크 빔 선택
US10841057B2 (en) * 2016-08-08 2020-11-17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E-specific beam management for high frequen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9565805B (zh) * 2016-08-12 2023-08-25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波束形成系统中的波束管理方法与用户设备
US10411777B2 (en) * 2016-08-24 2019-09-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pping between a control beam and a data channel beam
US10425139B2 (en) * 2016-09-21 2019-09-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eam management reference signa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102486281B1 (ko) * 2017-03-22 2023-01-06 아이디에이씨 홀딩스, 인크. 새로운 무선 (nr) 시스템에서 전력 제어를 수행하는 방법
WO2018174586A1 (ko) * 2017-03-22 2018-09-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빔 회복 과정 수행 방법과 사용자기기, 및 빔 회복 과정 지원 방법 및 기지국
CN107276649B (zh) * 2017-06-08 2020-04-24 东南大学 低精度模数转换与混合预编码结合的无反馈波束训练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67918B2 (en) 2019-12-06 2024-04-23 Goldwind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generator-side terminal voltage of converter, and controller of converter
CN112543026A (zh) * 2020-12-10 2021-03-23 杭州万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路信号同步采样系统、方法、装置及介质
WO2022253127A1 (zh) * 2021-06-03 2022-12-08 索尼集团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727388A (zh) * 2021-11-01 2021-11-30 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 一种基于定向监听的信道使用方法及系统
CN113727388B (zh) * 2021-11-01 2022-01-18 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 一种基于定向监听的信道使用方法及系统
CN114615745A (zh) * 2022-03-10 2022-06-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一种无线自组织网络信道接入与传输功率联合调度方法
CN114615745B (zh) * 2022-03-10 2023-08-0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一种无线自组织网络信道接入与传输功率联合调度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114321A (ko) 2023-08-01
WO2019129006A1 (zh) 2019-07-04
KR20200104854A (ko) 2020-09-04
CN111512565B (zh) 2022-11-08
KR102558847B1 (ko) 2023-07-25
EP3734851A4 (en) 2021-04-28
CN111512565A (zh) 2020-08-07
US20210013954A1 (en) 2021-01-14
EP3734851A1 (en) 2020-11-04
US11265071B2 (en) 2022-03-01
CN115622600A (zh) 2023-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95405A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US1183157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channel estimation
US20220078065A1 (en) Base st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EP3522585A1 (en) User equipment,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therefor
CN110492913A (zh)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和装置
JP2020503802A (ja) ユーザ機器内で信号を経路指定するための構成に対応する複数のビームのセットを識別するための技法
CN108370359A (zh) 在dft-扩展-odfm内使用循环前缀及零值尾部
KR20200096704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을 위한 전자 디바이스, 방법, 및 저장 매체
CN110313134A (zh) 电子设备、通信装置和信号处理方法
US20220182844A1 (en) Electronic device performing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CN109586771A (zh) 电子设备和通信方法
WO2016047373A1 (ja)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9565318A (zh) 终端装置,基站,方法和记录介质
CN110383706A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TW201731322A (zh) 裝置及方法
CN113170347A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0401501A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US10608728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WO2016047372A1 (ja)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24065810A1 (en) Method for uplink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precoder selection for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WO2022267910A1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侧电子设备和终端侧电子设备
WO2023202772A1 (en) Uplink receiver processing in extreme massive multi-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systems
KR20220079399A (ko) 간섭 제거를 수행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이의 동작 방법
CN113875163A (zh) 与协调基站进行并行波束成形训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0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