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20327B - 取暖器 - Google Patents

取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20327B
CN109520327B CN201710843160.6A CN201710843160A CN109520327B CN 109520327 B CN109520327 B CN 109520327B CN 201710843160 A CN201710843160 A CN 201710843160A CN 109520327 B CN109520327 B CN 1095203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source
fin
groups
heat s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4316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20327A (zh
Inventor
王文鹏
岳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84316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20327B/zh
Publication of CN1095203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203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203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203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取暖器,该取暖器包括:热源和多个第一散热片。沿热源的高度方向,第一散热片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且位于上端部处的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的距离大于位于下端部处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的距离,其中,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和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沿热源的厚度方向设置,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靠近热源设置,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远离热源设置。本发明提供的取暖器,位于上端部处的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到第二端部的距离大,位于下端部处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到第二端部的距离小,减小上下温差,提高上下方向温度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取暖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取暖器。
背景技术
取暖器例如油汀取暖器的工作原理是用热源(例如加热棒)加热内部导热油形成循环流动的热油,油路布置于散热片上,当热油在油路中流动时把热量传递给散热片,经由散热片传递给空气从而达到取暖效果。
取暖器工作时将周围空气加热,热空气密度小,在散热腔中更易沿自下而上的方向向上运动。热空气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被上端部的热源继续加热,温度继续升高,使得上端部的空气温度高于下端部的空气温度,因而第一散热片上端部的温度高、下端部的温度低,上下温度不均匀,存在温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取暖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暖器,包括:热源;和多个第一散热片,设置在所述热源的一侧,沿所述热源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散热片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且位于所述上端部处的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到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的距离大于位于所述下端部处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到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的距离,其中,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沿所述热源的厚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远离所述热源设置,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靠近所述热源设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多个第一散热片间隔设置,并位于热源的同一侧,热源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第一散热片,并经第一散热片传递到空气,实现取暖效果。因此,位于上端部处的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到第二端部的距离大,位于下端部处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到第二端部的距离小,减小上下温差,提高上下方向温度的均匀性。
另外,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位于所述下端部处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到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的距离与位于所述上端部处的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到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的距离的比值的范围为0.4~0.6。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沿自上而下的方向,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到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的距离逐渐减小。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沿自上而下的方向,位于所述下端部处的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到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的距离逐渐减小,以使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下端部呈楔形。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沿自上而下的方向,位于所述上端部处的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到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的距离相等。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楔形与所述上端部的连接处到所述第一散热片下端面的高度与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上端面与下端面之间的高度的比值的范围为0.3~0.5。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形成散热腔,所述散热腔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散热腔的第一端部开口,且所述散热腔的第一端部的宽度小于所述散热腔的第二端部的宽度,其中,所述散热腔的第一端部和所述散热腔的第二端部沿所述热源的厚度方向设置,所述散热腔的所述第一端部远离所述热源设置,所述散热腔的第二端部靠近所述热源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的宽度,即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的横截面积。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的宽度的比值的范围为3~6。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片的厚度的范围为0.5mm~1.2mm;和/或,所述第一散热片为金属第一散热片,且所述第一散热片通过挤压工艺成型;和/或,所述热源到所述第一散热片距离小于或等于0.5mm;和/或,所述热源的厚度的范围为0.6mm~1.5mm;和/或,所述热源包括电阻丝和包裹在所述电阻丝外表面的云母;和/或,所述第一散热片凸出形成加强筋。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取暖器还包括:多个第二散热片,位于所述热源的另一侧,多个所述第二散热片与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片关于所述热源对称或关于所述热源不对称。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片、所述热源和所述第二散热片上分别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三连接孔,以连接所述第一散热片、所述第二散热片和所述热源;和/或,所述第一散热片与所述热源相卡接;和/或,所述第二散热片与所述热源相卡接;和/或,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延伸形成第一连接部,相邻两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连接部相卡接或通过紧固件相连接或相焊接;和/或,所述第二散热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散热片的第二端部延伸形成第二连接部,相邻两所述第二散热片的第二连接部相卡接或通过紧固件相连接或相焊接,其中,所述第二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散热片的第二端部沿所述热源的厚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散热片的第一端部远离所述热源设置,所述第二散热片的第二端部靠近所述热源设置。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相关技术中取暖器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取暖器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取暖器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取暖器第三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取暖器,10’散热片,20’上盖,30’热源。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所述的取暖器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取暖器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的取暖器第三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5所示的取暖器第四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5所示的取暖器局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5所示的取暖器局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二所述的取暖器局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三所述的取暖器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取暖器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2所示的取暖器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所述的取暖器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取暖器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的取暖器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二个具体实施例所述的取暖器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三个具体的实施例所述的取暖器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的第四个具体的实施例所述的取暖器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的第五个具体的实施例所述的取暖器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的第六个具体的实施例所述的取暖器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四所述的取暖器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4所示的取暖器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四所述的取暖器的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26所示的取暖器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5至图2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热源,2第一散热片,21第一端部,22第二端部,23延伸部,231第一延伸部,232第二延伸部,24第一连接部,25中空区域,26延伸部,3第二散热片,4散热腔,5楔形,6过渡线,100取暖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5至27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取暖器100。
如图5和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暖器,包括:热源1和多个第一散热片2,多个第一散热片设置在热源1的一侧,沿热源1的高度方向,第一散热片2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且位于上端部处的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到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的距离大于位于下端部处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到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的距离,其中,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和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沿热源1的厚度方向设置,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远离热源1设置,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靠近热源1设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多个第一散热片2间隔设置,并位于热源1的同一侧,热源1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第一散热片2,并经第一散热片2传递到空气,实现取暖效果。因此,位于上端部处的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到第二端部的距离大,位于下端部处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到第二端部的距离小,减小上下温差,提高上下方向温度的均匀性。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为现有取暖器100’结构示意图,整体结构主要由散热片10’、热源30’和位于散热片上的上盖20’组成。散热片为周期结构,每个周期单元的基本形状一样,均为由内侧(靠近热源)向外侧渐缩的趋势。热源位于两侧散热片之间,一般为厚度较薄的发热体,通电后温度可达200摄氏度以上,高温热源的热量通过散热片传递到空气到达用户取暖的目的,这个过程中散热片和空气都被加热。
由以上结构可知,当热源通电发热后,热量通过散热片的散热效果传递到空气达到取暖目的。但是该散热片结构还存在散热不充分导致散热片的边缘(面向用户的一端)温度过高,对用户造成潜在的烫伤危险。
本申请提供一种取暖器100,包括:热源1和多个第一散热片2。多个第一散热片2设置在热源1的一侧,第一散热片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的横截面积,其中,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远离热源1设置,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靠近热源1设置。
优选地,如图5至图10所示,相邻两第一散热片2之间形成散热腔4,散热腔4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散热腔4的第一端部的横截面积小于散热腔4的第二端部的横截面积,其中,散热腔4的第一端部远离热源1设置,散热片的第二端部靠近热源1设置。
散热腔4的第一端部的宽度小于散热腔4的第二端部的宽度,即散热腔4的横截面呈第一端部小、第二端部大的形状。而相关技术中,由于第一散热片2第一端部的横截面积小、第二端部的横截面积大,导致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2之间围设出的散热腔4的第一端部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端部的横截面积。相比于相关技术,本申请中空气在散热腔4中自下而上运动时,更能够充分利用烟囱效应,增加单位时间内在自下而上的方向上,流过散热腔的空气量,同时强化侧面的空气进入散热腔体内,充分散热,进一步降低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边缘的温度,降低用户被烫伤的风险。
优选地,沿从散热腔4的第一端部到散热腔4的第二端部的方向,散热腔4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即散热腔的宽度逐渐增大。
优选地,第一散热片2围设出中空区域25,且第一散热片2的两侧壁呈直线形,以使第一散热片2呈梯形。
第一散热片2经过加工后围设出中空区域25。连接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侧壁呈直线形,使得第一散热片2和中空区域25呈梯形或大致呈梯形,使得第一散热片2第一端部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散热片2第二端部的横截面积,一方面增大了第一散热片第一端部的散热面积,另一方面形成了散热腔第一端部大于第二端部的构造。优选地,第一散热片2和中空区域25呈等腰梯形。此时,散热腔4呈梯形。优选地,沿从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到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的方向,第一散热片2的横截面积(该横截面积包括中空区域25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优选地,散热腔4的第一端部具有开口,且散热腔4的第一端部的开口宽度B的范围为3mm~6mm,优选地,散热腔4的开口宽度为3mm、4mm、5mm或6mm,散热腔4外侧的气流可以通过散热腔4的开口进入散热腔4内,有利于散热腔4充分利用烟囱效应进行散热。
优选地,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与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的范围为60mm~80mm,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越大,第一散热片2的加工难度越大,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过小会导致第一散热片2长度不足,对周围空气的加热效果差。优选地,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与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的范围为60mm、65mm、70mm、75mm、80mm。
优选地,第一散热片2的厚度的范围为0.5mm~1.2mm,避免厚度越小导致加工难度大,也避免厚度过大导致的第一散热片2成本过高、取暖器100重量过大,优选地,第一散热片2的厚度为0.5mm、0.8mm、1.0mm或1.2mm。
优选地,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的宽度D与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的宽度C的比值的范围为3~6,使得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的横截面积,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的宽度与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的宽度的比值的为3、4、5或6。
优选地,第一散热片2为金属第一散热片2,且第一散热片2通过挤压工艺成型,第一散热片2为金属材质,优选地,为导热性能好的金属,例如铝,第一散热片2通过挤压成型(也叫拉伸工艺)。
优选地,热源1的厚度的范围为0.6mm~1.5mm,优选地,热源1的厚度为0.6mm、0.9mm、1.2mm或1.5mm。优选地,热源呈薄片状,高度方向沿上下方向设置。
优选地,热源1包括电阻丝和包裹在电阻丝外表面的云母制成的云母发热体。
热源1到第一散热片2距离小于或等于0.5mm,以减小热源1到第一散热片2的距离,保证热源1产生的热量能够顺利高效的传递到第一散热片2,优选地,热源1到第一散热片2的距离为0、0.2mm或0.5mm。
优选地,如图23所示,所述第一散热片的外表面凸出形成延伸部26,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之间,进一步增大第一散热片的散热面积,增强第一散热片与空气之间的换热能力,同时提高第一散热片的强度。
优选地,如图15至图17所示,沿第一散热片2的高度方向(即为图15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第一散热片2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且位于上端部处的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到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的距离大于位于下端部处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到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的距离。
取暖器100工作时将周围空气加热,热空气密度小,在散热腔4中更易沿自下而上的方向向上运动。热空气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被上端部的热源1继续加热,温度继续升高,使得上端部的空气温度高于下端部的空气温度,因而第一散热片2上端部的温度高、下端部的温度低,上下温度不均匀,存在温差。因此,位于上端部处的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到第二端部的距离大,位于下端部处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到第二端部的距离小,减小上下温差,提高上下方向温度的均匀性。
优选地,位于下端部处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到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的距离与位于上端部处的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到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的距离的比值的范围为0.4~0.6,优选地,两者比值为0.4、0.5或0.6。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沿自上而下的方向,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到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的距离逐渐减小。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沿自上而下的方向,位于下端部处的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到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的距离逐渐减小,以使第一散热片2的下端部呈楔形5。优选地,沿自上而下的方向,位于上端部处的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到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的距离相等。优选地,楔形5与上端部的连接处形成过渡线6,过渡线6到第一散热片2下端面的高度H1与第一散热片2的上端面与下端面之间的高度H2的比值的范围为0.3~0.5,优选地,两者的比值为0.3、0.4或0.5。
优选地,取暖器100还包括:多个第二散热片3,位于热源1的另一侧,多个第二散热片3与多个第一散热片2关于热源1对称或关于热源1不对称。
当多个第二散热片3与多个第一散热片2关于热源1对称时,第二散热片3的结构、相邻两个第二散热片3之间围设出的散热腔4的结构均与第一散热片2的结构、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2之间围设出的散热腔4的结构相同。
优选地,第一散热片2、热源1和第二散热片3上分别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紧固件穿过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以连接第一散热片2、第二散热片3和热源1,使热源1夹在第一散热片2和第二散热片3之间。
优选地,第一散热片2与热源1相卡接;和/或,第二散热片3与热源1相卡接。优选地,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延伸形成第一连接部24,相邻两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连接部24相卡接或通过紧固件相连接或相焊接。
优选地,第二散热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二散热片的第二端部延伸形成第二连接部,相邻两第二散热片的第二连接部相卡接或通过紧固件相连接或相焊接,其中,第二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和第二散热片的第二端部沿热源的厚度方向设置,第二散热片的第一端部远离热源设置,第二散热片的第二端部靠近热源设置。
优选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平行于热源设置。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如图11所示,第一散热片2围设出中空区域25,且第一散热片2的两侧壁呈弧形。
第一散热片2的两侧壁呈弧形,为使得第一散热片2第一端部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散热片2第二端部的横截面积,弧形向中空区域25内凹陷。优选地,第一散热片2的两侧壁呈圆弧形。
优选地,第一散热片2的两侧壁之间的距离的范围为1mm~3mm;或者,第一散热片2的两侧壁之间的距离为0。
当第一散热片2的两侧壁呈弧形时,第一散热片2的两侧壁可以相贴合,使得第一散热片2的两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0,此时散热腔4的面积最大,散热腔4通过烟囱效应达到散热效果,散热效果好。还可以是第一散热片2的两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两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3mm,优选地,两侧壁之间的距离为1mm、2mm或3mm,避免两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过小导致的第一散热片2成型困难,也避免两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过大导致的散热腔4的面积过小。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不同在于,如图12至图14所示,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延伸形成延伸部23。
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发生延伸形成延伸部,延伸部23一方面增大了第一散热片第一端部的散热面积,另一方面形成了散热腔第一端部大于第二端部的构造。
优选地,延伸部23包括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向两侧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部231和第二延伸部232。
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向相对的两侧延伸分别形成第一延伸部231和第二延伸部232,即第一延伸部231和第二延伸部232分别位于第一散热片2相对的两侧。
优选地,散热腔4的第一端部具有开口,且散热腔4的开口宽度与位于散热腔4内的延伸部23的宽度的比值的范围为1/3~1/4,即散热腔4第一端部处,散热腔4的开口宽度与遮挡部分(延伸部23对散热腔4的第一端部进行遮挡)的宽度之比为1/3~1/4,优选地,开口宽度与遮挡部分的宽度的比值为1/3或1/4。
优选地,如图19所示,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向靠近热源1的方向延伸形成延伸部23,或者,如图20所示,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向远离热源1的方向延伸形成延伸部23。
优选地,如图18、图21和图22所示,第一散热片2呈曲线状,或者,如图14所示,第一散热片2呈直线状。
优选地,如图18所示,第一散热片2倾斜设置或如图14所示第一散热片2垂直于热源1设置。
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三的不同在于,如图24和图25所示,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向一侧延伸形成延伸部23。
优选地,如图26和图27所示,相邻两第一散热片2向其同一侧延伸形成延伸部23,或者,如图24和图25所示,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2相向延伸形成延伸部23。
当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向一侧延伸形成延伸部23时,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2可以分别向自身的同一侧延伸形成延伸部23,即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2同向延伸,此时,延伸部23位于与其相连的第一散热片2的同一侧。或者,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2分别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形成延伸部23,此时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2的延伸部23相向设置。
优选地,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与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的范围为50mm~75mm,优选地,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与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为50mm、55mm、60mm、65mm、70mm、75mm,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与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与取暖器100的发热功率有关,还与延伸部23的设置情况有关,具体地,相邻第一散热片2分别向其同一侧延伸形成延伸部23时,若发热功率为2000W,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与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的范围为50mm~70mm,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2相向延伸形成延伸部23时,若发热功率为2000W,第一散热片2的第一端部与第一散热片2的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的范围为55mm~75mm。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100,第一散热片2第一端部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散热片3第二端部的横截面积,从而增大第一端部与空气之间的散热面积,降低第一端部边缘的温度,且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2之间的形成的散热腔4的第一端部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二端部的横截面积,进一步利用烟囱效应降低第一散热片2第一端部边缘的温度。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源;和
多个第一散热片,设置在所述热源的一侧,沿所述热源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散热片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且位于所述上端部处的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到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的距离大于位于所述下端部处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到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的距离,其中,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沿所述热源的厚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远离所述热源设置,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靠近所述热源设置;
沿自上而下的方向,位于所述下端部处的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到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的距离逐渐减小,以使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下端部呈楔形;
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形成散热腔,空气在所述散热腔中自下而上运动时,能够增加单位时间内自下而上的方向上流过所述散热腔的空气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下端部处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到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的距离与位于所述上端部处的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到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的距离的比值的范围为0.4~0.6。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沿自上而下的方向,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到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的距离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沿自上而下的方向,位于所述上端部处的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到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的距离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楔形与所述上端部的连接处到所述第一散热片下端面的高度与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上端面与下端面之间的高度的比值的范围为0.3~0.5。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腔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散热腔的第一端部开口,且所述散热腔的第一端部的宽度小于所述散热腔的第二端部的宽度,其中,所述散热腔的第一端部和所述散热腔的第二端部沿所述热源的厚度方向设置,所述散热腔的所述第一端部远离所述热源设置,所述散热腔的第二端部靠近所述热源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热片的厚度的范围为0.5mm~1.2mm;和/或,
所述第一散热片为金属第一散热片,且所述第一散热片通过挤压工艺成型;和/或,
所述热源到所述第一散热片的距离小于或等于0.5mm;和/或,
所述热源的厚度的范围为0.6mm~1.5mm;和/或,
所述热源包括电阻丝和包裹在所述电阻丝外表面的云母;和/或,
所述第一散热片凸出形成加强筋。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第二散热片,位于所述热源的另一侧,多个所述第二散热片与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片关于所述热源对称或关于所述热源不对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热片、所述热源和所述第二散热片上分别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三连接孔,以连接所述第一散热片、所述第二散热片和所述热源;和/或,
所述第一散热片与所述热源相卡接;和/或,
所述第二散热片与所述热源相卡接;和/或,
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二端部延伸形成第一连接部,相邻两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第一连接部相卡接或通过紧固件相连接或相焊接;和/或,
所述第二散热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散热片的第二端部延伸形成第二连接部,相邻两所述第二散热片的第二连接部相卡接或通过紧固件相连接或相焊接,其中,所述第二散热片的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散热片的第二端部沿所述热源的厚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散热片的第一端部远离所述热源设置,所述第二散热片的第二端部靠近所述热源设置。
CN201710843160.6A 2017-09-18 2017-09-18 取暖器 Active CN1095203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43160.6A CN109520327B (zh) 2017-09-18 2017-09-18 取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43160.6A CN109520327B (zh) 2017-09-18 2017-09-18 取暖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20327A CN109520327A (zh) 2019-03-26
CN109520327B true CN109520327B (zh) 2024-04-09

Family

ID=65767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43160.6A Active CN109520327B (zh) 2017-09-18 2017-09-18 取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20327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31084Y (zh) * 1992-05-03 1993-04-28 王英放 剖分式取暖散热片
CN2238393Y (zh) * 1995-11-07 1996-10-23 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吸排型充油式电暖器
CN2457483Y (zh) * 2000-11-22 2001-10-31 李秀娟 无介质直热式电暖气片
JP2002368468A (ja) * 2001-06-07 2002-12-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ヒートシンク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却装置
CN2919802Y (zh) * 2006-06-15 2007-07-04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器
CN201615547U (zh) * 2009-11-26 2010-10-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暖器及其散热片结构
CN105156997A (zh) * 2015-10-08 2015-12-16 胡益锋 一种大功率led的新型散热器结构
CN205191522U (zh) * 2015-12-09 2016-04-27 谢彦涛 一种散热器结构及其应用的灯具
CN106338095A (zh) * 2016-10-28 2017-01-18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油汀取暖器
CN207231269U (zh) * 2017-09-18 2018-04-13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取暖器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31084Y (zh) * 1992-05-03 1993-04-28 王英放 剖分式取暖散热片
CN2238393Y (zh) * 1995-11-07 1996-10-23 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吸排型充油式电暖器
CN2457483Y (zh) * 2000-11-22 2001-10-31 李秀娟 无介质直热式电暖气片
JP2002368468A (ja) * 2001-06-07 2002-12-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ヒートシンク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却装置
CN2919802Y (zh) * 2006-06-15 2007-07-04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器
CN201615547U (zh) * 2009-11-26 2010-10-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暖器及其散热片结构
CN105156997A (zh) * 2015-10-08 2015-12-16 胡益锋 一种大功率led的新型散热器结构
CN205191522U (zh) * 2015-12-09 2016-04-27 谢彦涛 一种散热器结构及其应用的灯具
CN106338095A (zh) * 2016-10-28 2017-01-18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油汀取暖器
CN207231269U (zh) * 2017-09-18 2018-04-13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取暖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20327A (zh) 2019-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64781B1 (ko) 절곡 방열부를 갖는 방열 핀 및 상기 방열 핀을 사용한 전기 오일 히터
CN207231270U (zh) 取暖器
CN106907760B (zh) 散热组件及电热油汀
CN207231271U (zh) 取暖器
CN109520326B (zh) 取暖器
CN209297181U (zh) 一种高效液态循环温控装置
CN109520327B (zh) 取暖器
WO2018076543A1 (zh) 油汀取暖器
CN207231269U (zh) 取暖器
WO2018176830A1 (zh) 散热组件及电热油汀
CN109520005A (zh) 取暖器
CN215572293U (zh) 用于空气加热器的散热装置
CN216960582U (zh) 散热装置和具有其的功率模块、车辆
CN212157371U (zh) 一种速热散热单片、组件和取暖器
CN209748321U (zh) 一种散热结构及电机、车辆
CN208222643U (zh) 电暖器的散热组件及电暖器
CN212252808U (zh) 一种带有曲折散热翅片的散热单片、组件和取暖器
CN209263127U (zh) 一种散热单片及电热油汀
WO2019052300A1 (zh) 取暖器
WO2018176832A1 (zh) 散热单片及电热油汀
CN207936792U (zh) 散热器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20648393U (zh)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风暖浴霸
CN209420206U (zh) 散热器和电机控制器组件
CN108495537A (zh) 散热装置
KR102215754B1 (ko) 모듈형 방열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