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18555A - 一种岩溶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跨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岩溶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跨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518555A CN109518555A CN201811459233.2A CN201811459233A CN109518555A CN 109518555 A CN109518555 A CN 109518555A CN 201811459233 A CN201811459233 A CN 201811459233A CN 109518555 A CN109518555 A CN 10951855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inforcement
- reinforced concrete
- ratio
- concrete pavement
- continuous reinforc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5/00—Pavings made of prefabricated single units
- E01C5/06—Pavings made of prefabricated single units made of units with cement or like binders
- E01C5/08—Reinforced units with steel fr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一种岩溶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跨越方法,包括基于塑性铰线理论计算配筋率,以及根据对配筋率的影响,基于塑性铰线理论优化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计算配筋率的步骤包括:在不同长宽比的条件下,分别求取塑性应变增量分布图并抽象出相应破坏形式;在不同支撑条件下,分别求取塑性应变增量分布图并抽象出相应破坏形式;根据支撑条件和破坏形式,采取塑性铰线理论计算极限弯矩和配筋率;优化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的步骤包括:根据溶洞尺寸和上覆土层性质估计塌陷坑大小;根据塌陷坑规模和荷载大小,计算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对配筋率的影响,并选择使配筋率最小的位置作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的最佳布置位置,该方法能快速计算出配筋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岩溶地区路基修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岩溶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跨越方法。
背景技术
岩溶区的地基塌陷通常是局部性的,且规模不大,其平面形态多为圆形,少量椭圆形。例如,在桂林市发生的岩溶塌陷中,圆形及椭圆形的塌陷占总塌陷的85%,直径一般为1m~5m,小于3m的占75%。对于规模不大的塌陷,采用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路面结构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处理方法,但是现行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以验算为主,需要根据经验拟定配筋率,当经过核算不满足截面抗弯和抗剪要求时,通常凭借经验增加配筋再进行复核。
上述方法虽在岩溶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配筋率的计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上述现有的方法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计算过程繁杂易出错,且不易校核;
(2)往往要经多次试算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效率较为低下;
(3)一次仅能针对一处下伏溶洞进行计算,地质条件改变时需要重新计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岩溶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跨越方法,能够快速计算出配筋需求,适用于不同岩溶地区的地基塌陷,节省工程造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岩溶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跨越方法包括基于塑性铰线理论计算配筋率,以及根据对配筋率的影响,基于塑性铰线理论优化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
一、基于塑性铰线理论计算配筋率的步骤包括:
步骤1.1、在不同长宽比的条件下,分别求取塑性应变增量分布图并抽象出相应破坏形式;
步骤1.2、在不同支撑条件下,分别求取塑性应变增量分布图并抽象出相应破坏形式;
步骤1.3、根据支撑条件和破坏形式,采取塑性铰线理论计算极限弯矩和配筋率;
二、基于塑性铰线理论优化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的步骤包括:
步骤2.1、根据溶洞尺寸和上覆土层性质估计塌陷坑大小;
步骤2.2、根据塌陷坑规模和荷载大小,计算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对配筋率的影响,并选择使配筋率最小的位置作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的最佳布置位置。
所述的步骤1.3中采取塑性铰线理论计算极限弯矩的具体步骤如下:
设板上作用有均布荷载q,在板的微单元面积dxdy上引起的虚位移为δ,则总的外功为:
W=∫∫qδdxdy=q∫∫δdxdy=qΩ
式中,Ω为板下垂位置与原平面之间的体积;
板中点的虚位移δ为1,计算得到Ω=(3λ-η)ly 2/6,则:
式中,λ为长宽比;η为塑性铰线的位置参数;ly为短跨方向跨度;
板中塑性铰线所做的内功为:
式中,i=m1/muy,k=mux/muy,m1为长跨方向支座塑性铰线上单位长度内的极限弯矩,mux、muy分别为矩形钢筋混凝土板长跨、短跨方向承受的极限弯矩;
根据内功与外功的能量平衡关系:W=D,计算得到极限荷载q:
另得到极值条件下的极限荷载q:
以极限荷载q作为自变量,求解矩形钢筋混凝土板承受的极限弯矩muy:
所述的步骤1.3中采取塑性铰线理论计算配筋率的具体步骤如下:
板内沿x、短跨方向的极限弯矩分别为mux、muy,所需的配筋面积Asx、Asy由下式计算:
式中,z为内力臂,即钢筋中心到受压区中心的距离,表示为γsh0;
γs为内力臂系数,范围为0.85~0.97,h0为截面有效高度;fts为钢筋的抗拉强度;
因此,所需钢筋的总用量为:
根据mux=kmuy及极限弯矩muy的计算式,得到:
令求得钢筋用量为最少时的k=1/(3λ2-2),进一步得到:
钢筋总用量Vmin与矩形板总体积lxlyh之比即为配筋率解析解:
式中,lx为长跨方向跨度;h为矩形钢筋混凝土板厚度。
所述的步骤2.1根据溶洞尺寸和上覆土层性质估计塌陷坑大小的具体步骤为:
溶洞上覆土层厚度为hs,内摩擦角为溶洞跨度为lr;
设溶洞顶板沿全跨塌陷,并经由上覆土层向地面发展形成塌陷坑,且塌陷坑的倾角与上覆土层的内摩擦角一致,也等于从而得到地面位置的塌陷坑大小l0:
设地面上方的路基填筑高度为he,内摩擦角为重度为γe;
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自地面起算的布置高度为ht,当塌陷坑经由路基填土向上发展至连续配筋混凝土板时,其尺寸lt将进一步增长为:
所述的步骤2.2求取配筋率最小时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的具体步骤如下:
设车辆等效均布荷载为qv;连续配筋混凝土板上方的路基厚度为he-ht,he为地面上方的路基填筑高度;
故其所需承担的荷载q为:
q=qv+(he-ht)·γe
根据基于塑性铰线理论的配筋率解析解,得到:
令求得配筋率为最小时的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
根据路基土内摩擦角取为0.5,重度γe取20kN/m,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为:
qv取10kN/m2,地面塌陷坑直径l0为1m~5m,因此,(10l0-qv)/30不超过1.3m;
得出,将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在比2/3路基高度略低的位置,配筋率最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根据支撑条件和破坏形式,采取塑性铰线理论计算极限弯矩和配筋率,根据塌陷坑规模和荷载大小,计算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对配筋率的影响,并选择使配筋率最小的位置作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的最佳布置位置。通过本发明获取到的配筋率能够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无需调整参数试算,因此使得效率大为提高,针对不同跨度的溶洞,配筋率解析解均适用,无需重新推导。基于塑性铰线理论优化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能够使配筋率最小,最节约钢筋,降低工程造价。
进一步的,由于路基土内摩擦角为一般为25°~35°左右,本发明取为0.5,重度γe一般为20kN/m左右,车辆等效均布荷载qv取10kN/m2,地面塌陷坑直径l0为1m~5m得出,将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在比2/3路基高度略低的位置,配筋率最小。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钢筋混凝土板在各长宽比条件下的破坏形式示意图;
图2本发明钢筋混凝土板在各支撑条件下的破坏形式示意图;
图3本发明采取的塑性铰线假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基于岩溶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跨越方法,包括基于塑性铰线理论计算配筋率,以及根据对配筋率的影响,基于塑性铰线理论优化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
基于塑性铰线理论计算配筋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参见图1,在不同长宽比的条件下,分别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得到塑性应变增量分布图,并抽象出相应的破坏形式。具体地,取长宽比λ的变化范围为1~4。当λ=1(方形板)时,产生沿对角线的4条塑性铰线和沿固支边的4条负塑性铰线,分割成4个三角形刚性块体;当1.5≤λ≤2(双向板)时,共产生5条塑性铰线和沿固支边的4条负塑性铰线,分割成沿短边的2个三角形刚性块体和沿长边的2个梯形刚性块体;当3≤λ≤4(单向板)时,塑性铰线较之双向板更为狭长,短跨弯矩muy远大于长跨弯矩mux。
步骤二、参见图2,在固支边、简支边、自由边等类型的支撑条件下,分别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得到塑性应变增量分布图,并抽象出相应的破坏形式。具体地,在3边固支1边自由和3边固支1边简支的情况下,共产生5条塑性铰线和沿固支边的3条负塑性铰线,分割成4个刚性块体;在2边固支2边自由的情况下,共产生1条沿板中的塑性铰线和1条沿固支边的负塑性铰线,分割成2个矩形刚性块体;在2边固支2边简支的情况下,破坏形式较为复杂,共产生8条塑性铰线和2条沿固支边的负塑性铰线,分割成5个刚性块体。
步骤三、参见图3,根据连续配筋混凝土板的支撑条件和数值模拟得到的破坏形式,采取塑性铰线理论计算极限弯矩和配筋率。一般情况下,连续配筋混凝土板的支撑条件为四周固支,长宽比λ大于4。故其破坏形式与四周固支单向板相同,共产生5条塑性铰线和沿固支边的4条负塑性铰线,分割成沿短边的2个三角形刚性块体和沿长边的2个梯形刚性块体,塑性铰线较之双向板更为狭长,短跨弯矩muy远大于长跨弯矩mux。
为方便计算,首先对符号进行说明。矩形板的长、短边跨度分别为lx、ly;mux、muy分别表示跨中塑性铰线上两个方向单位长度内的极限弯矩;ml、m'l、m2、m'2分别表示两个方向支座塑性铰线上单位长度内的极限弯矩;η为塑性铰线的位置参数。
设板上作用有均布荷载q,在板的微单元面积dxdy上引起的虚位移为δ,则总的外功为:
W=∫∫qδdxdy=q∫∫δdxdy=qΩ
式中Ω为板下垂位置与原平面之间的体积。
设板中点的虚位移δ为1,则可计算得到Ω=(3λ-η)ly 2/6,进一步得到:
板中塑性铰线所做的内功为:
式中i=m1/muy。
根据内功与外功的能量平衡关系(W=D),计算得到极限荷载q:
进一步地,另得到极值条件下的极限荷载q:
以极限荷载q作为自变量,求解矩形钢筋混凝土板承受的极限弯矩muy:
板内沿x、短跨方向的极限弯矩分别为mux、muy,所需的配筋面积Asx、Asy可由下式计算:
式中z为内力臂,即钢筋中心到受压区中心的距离,可以表示为γsh0。γs为内力臂系数,范围一般为0.85~0.97,h0为截面有效高度。
因此,所需钢筋总用量为:
根据mux=kmuy及极限弯矩muy的计算式,得到:
令可求得钢筋用量为最少时的k=1/(3λ2-2)。因此,可以进一步得到:
钢筋总用量Vmin与矩形板总体积lxlyh之比即为配筋率解析解:
本发明基于塑性铰线理论优化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的步骤包括:
步骤一、根据溶洞尺寸和上覆土层性质估计塌陷坑大小。
设溶洞上覆土层厚度为hs,内摩擦角为溶洞跨度为lr。设溶洞顶板沿全跨塌陷,并经由上覆土层向地面发展形成塌陷坑,且塌陷坑的倾角为与上覆土层的内摩擦角一致。从而得到地面位置的塌陷坑大小l0:
设地面上方的路基填筑高度为he,内摩擦角为重度为γe。
连续配筋混凝土板的布置高度为ht(自地面起算)。当塌陷坑经由路基填土向上发展至连续配筋混凝土板时,其尺寸lt将进一步增长为:配筋板下方浮空的跨度ly=lt。
步骤二、根据塌陷坑规模和荷载大小,计算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对配筋率的影响,并选择使配筋率最小的位置作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的最佳布置位置。
设车辆等效均布荷载为qv。连续配筋混凝土板上方的路基厚度为he-ht,故其所需承担的荷载q为:q=qv+(he-ht)·γe;根据基于塑性铰线理论的配筋率解析解,得到:
令可求得配筋率为最小时的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
由于路基土内摩擦角为一般为25°~35°左右,
重度γe一般为20kN/m左右,进一步可以得到:
一般的,qv一般为10kN/m2左右,地面塌陷坑直径l0多为1m~5m。
因此,(10l0-qv)/30一般不超过1.3m。
将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在比2/3路基高度略低的位置,可使配筋率最小,最节约钢筋。
以上内容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给出的具体实例,并不用以对本发明做任何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原则下,还可以进行若干等同修改和替换,这些修改和替换也会落入本发明所提交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岩溶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跨越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于塑性铰线理论计算配筋率,以及根据对配筋率的影响,基于塑性铰线理论优化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
一、基于塑性铰线理论计算配筋率的步骤包括:
步骤1.1、在不同长宽比的条件下,分别求取塑性应变增量分布图并抽象出相应破坏形式;
步骤1.2、在不同支撑条件下,分别求取塑性应变增量分布图并抽象出相应破坏形式;
步骤1.3、根据支撑条件和破坏形式,采取塑性铰线理论计算极限弯矩和配筋率;
二、基于塑性铰线理论优化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的步骤包括:
步骤2.1、根据溶洞尺寸和上覆土层性质估计塌陷坑大小;
步骤2.2、根据塌陷坑规模和荷载大小,计算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对配筋率的影响,并选择使配筋率最小的位置作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的最佳布置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溶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跨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3中采取塑性铰线理论计算极限弯矩的具体步骤如下:
设板上作用有均布荷载q,在板的微单元面积dxdy上引起的虚位移为δ,则总的外功为:
W=∫∫qδdxdy=q∫∫δdxdy=qΩ
式中,Ω为板下垂位置与原平面之间的体积;
板中点的虚位移δ为1,计算得到Ω=(3λ-η)ly 2/6,则:
式中,λ为长宽比;η为塑性铰线的位置参数;ly为短跨方向跨度;
板中塑性铰线所做的内功为:
式中,i=m1/muy,k=mux/muy,m1为长跨方向支座塑性铰线上单位长度内的极限弯矩,mux、muy分别为矩形钢筋混凝土板长跨、短跨方向承受的极限弯矩;
根据内功与外功的能量平衡关系:W=D,计算得到极限荷载q:
另得到极值条件下的极限荷载q:
以极限荷载q作为自变量,求解矩形钢筋混凝土板承受的极限弯矩muy: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岩溶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跨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3中采取塑性铰线理论计算配筋率的具体步骤如下:
板内沿x、短跨方向的极限弯矩分别为mux、muy,所需的配筋面积Asx、Asy由下式计算:
式中,z为内力臂,即钢筋中心到受压区中心的距离,表示为γsh0;γs为内力臂系数,范围为0.85~0.97,h0为截面有效高度;fts为钢筋的抗拉强度;
因此,所需钢筋的总用量为:
根据mux=kmuy及极限弯矩muy的计算式,得到:
令求得钢筋用量为最少时的k=1/(3λ2-2),进一步得到:
钢筋总用量Vmin与矩形板总体积lxlyh之比即为配筋率解析解:
式中,lx为长跨方向跨度;h为矩形钢筋混凝土板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溶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跨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1根据溶洞尺寸和上覆土层性质估计塌陷坑大小的具体步骤为:
溶洞上覆土层厚度为hs,内摩擦角为溶洞跨度为lr;
设溶洞顶板沿全跨塌陷,并经由上覆土层向地面发展形成塌陷坑,且塌陷坑的倾角与上覆土层的内摩擦角一致,也等于从而得到地面位置的塌陷坑大小l0:
设地面上方的路基填筑高度为he,内摩擦角为重度为γe;
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自地面起算的布置高度为ht,当塌陷坑经由路基填土向上发展至连续配筋混凝土板时,其尺寸lt将进一步增长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岩溶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跨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2求取配筋率最小时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的具体步骤如下:
设车辆等效均布荷载为qv;连续配筋混凝土板上方的路基厚度为he-ht,he为地面上方的路基填筑高度;
故其所需承担的荷载q为:
q=qv+(he-ht)·γe
根据基于塑性铰线理论的配筋率解析解,得到:
令求得配筋率为最小时的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岩溶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跨越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路基土内摩擦角取为0.5,重度γe取20kN/m,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为:
qv取10kN/m2,地面塌陷坑直径l0为1m~5m,因此,(10l0-qv)/30不超过1.3m;
得出,将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在比2/3路基高度略低的位置,配筋率最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459233.2A CN109518555B (zh) | 2018-11-30 | 2018-11-30 | 一种岩溶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跨越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459233.2A CN109518555B (zh) | 2018-11-30 | 2018-11-30 | 一种岩溶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跨越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518555A true CN109518555A (zh) | 2019-03-26 |
CN109518555B CN109518555B (zh) | 2021-03-09 |
Family
ID=65794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459233.2A Active CN109518555B (zh) | 2018-11-30 | 2018-11-30 | 一种岩溶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跨越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518555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41216A (zh) * | 2020-12-08 | 2021-03-23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溶洞覆盖层表面极限均布荷载的计算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RU94580U1 (ru) * | 2010-01-21 | 2010-05-27 | Христофор Авдеевич Джантимиров | Сборная предварительно напряженная железобетонная дорожная плита |
CN105389432A (zh) * | 2015-11-09 | 2016-03-09 | 宋伟宁 | 一种矩形双向板体系荷布集度及最大弯矩计算方法 |
CN105862703A (zh) * | 2016-03-29 | 2016-08-17 | 长安大学 | 一种岩溶地区路基承载能力的原位测试方法及测试装置 |
-
2018
- 2018-11-30 CN CN201811459233.2A patent/CN10951855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RU94580U1 (ru) * | 2010-01-21 | 2010-05-27 | Христофор Авдеевич Джантимиров | Сборная предварительно напряженная железобетонная дорожная плита |
CN105389432A (zh) * | 2015-11-09 | 2016-03-09 | 宋伟宁 | 一种矩形双向板体系荷布集度及最大弯矩计算方法 |
CN105862703A (zh) * | 2016-03-29 | 2016-08-17 | 长安大学 | 一种岩溶地区路基承载能力的原位测试方法及测试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肖剑秋等: "娄新高速公路下伏岩溶塌陷与路基相互作用及治理措施 ",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 |
蒋秀根等: "矩形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板底塑性弯矩比设计取值研究 ", 《工程力学》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41216A (zh) * | 2020-12-08 | 2021-03-23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溶洞覆盖层表面极限均布荷载的计算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518555B (zh) | 2021-03-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673041B (zh) | 一种地铁盾构施工通用环管片拼装点位确定方法 | |
CN107587429B (zh) | 悬索桥索夹安装位置修正方法 | |
CN105133850B (zh) | 一种既有黄土窑洞的加固方法 | |
CN103114732A (zh) | 铸钢相贯管节点空间定位方法 | |
CN107762530B (zh) | 一种盾构隧道衬砌环的分块方法 | |
CN108179877A (zh) | 缓和螺旋曲线多层现浇扭板圆弧车道施工方法 | |
CN102493569B (zh) | 一种建筑结构基于抗震性能的优化方法和系统 | |
CN109518555A (zh) | 一种岩溶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跨越方法 | |
CN102744774B (zh) | 弯桥预制小箱梁可调式模板 | |
CN105421476A (zh) | 在筏板基础上安装塔吊预埋件的施工方法及安装结构 | |
CN113239427B (zh) | 既有桩基抵抗侧向变形力学性能增强方法 | |
CN103955603B (zh) | 考虑时间效应和共同作用的超高层建筑结构内力计算方法 | |
CN104612142A (zh) | 一种基于复合柔性桩的整体式桥台桥梁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2021915B (zh) | 一种线路大板型基础施工的方法 | |
CN110700308B (zh) | 一种加筋土结构中的加筋体非均匀铺设的设计方法 | |
CN108570934A (zh) | 悬链线拱桥拱肋施工放样方法及系统 | |
CN103823948B (zh) | 一种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板防翘曲变形设计方法 | |
CN103821121B (zh) | 大型钢筋混凝土海洋平台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4631453B (zh) | 边坡锚杆加固最优入射倾角的测定方法 | |
CN103452241B (zh) | Rc矩形柱角部纵筋集中内置型钢加强结构及制备方法 | |
CN110016866A (zh) | 一种城市桥梁上跨管廊的现浇施工方法 | |
CN110094015A (zh) | 一种建筑施工用的复合梁柱结构 | |
CN209162565U (zh) | 一种重载交通路面基层 | |
CN105569073A (zh) | 悬挂式变壁厚椭圆形逆作竖井及其变壁厚整定方法 | |
CN205276119U (zh) | 一种薄壁桥台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15 Address after: 710076 704, Building A, Greenland SOHO Alliance, No. 5, Zhangba'er Road, Hi tech Zone, Xi'an, Shaanxi Patentee after: Shaanxi Xinglingjie Industrial Co.,Ltd. Address before: 710000 No.8 Renmin Road, Fuyi District,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AANXI TECHNICAL INSTITUTE OF DEFENSE INDUSTRY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