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5723B - 导管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导管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5723B
CN109475723B CN201780045687.2A CN201780045687A CN109475723B CN 109475723 B CN109475723 B CN 109475723B CN 201780045687 A CN201780045687 A CN 201780045687A CN 109475723 B CN109475723 B CN 1094757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heter
needle
inner needle
side locking
cathete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56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75723A (zh
Inventor
横田崇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4757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57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757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57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06"Over-the-needle" catheter assemblies, e.g. I.V. cath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9/00Materials for catheters, medical tubing, cannulae, or endoscopes or for coating catheters
    • A61L29/04Macromolecular materials
    • A61L29/06Macromolecular material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016Endoscopic cutting instruments, e.g. arthroscopes, resectosco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9/00Materials for catheters, medical tubing, cannulae, or endoscopes or for coating catheters
    • A61L29/14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unction o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5Guide 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17/3478Endoscopic needles, e.g. for infus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17/349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with safety 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cutting or pricking, e.g. limiting insertion depth, pressure sensors
    • A61B17/3496Protecting sleeves or inner probes; Retractable ti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025/0004Catheters; Hollow probes having two or more concentrically arranged tubes for forming a concentric catheter system
    • A61M2025/0006Catheters; Hollow probes having two or more concentrically arranged tubes for forming a concentric catheter system which can be secured against axial movement, e.g. by using a locking cuff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62Guide tubes
    • A61M2025/0687Guide tubes having means for atraumatic insertion in the body or protection of the tip of the sheath during insertion, e.g. special designs of dilators, needles or sheath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61M5/3286Needle tip design, e.g. for improved penetration

Abstract

导管组装体(10)具备:沿着轴心具有内腔(20a)的导管(20)、和以能够后退的方式插通于内腔(20a)的内针(50)。内针(50)包括:内针侧主体部(52);刀刃面(58),其相对于内针(50)的轴心倾斜;以及卡止面(64a),其设置于将内针侧主体部(52)与刀刃面(58)连接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导管(20)具有:在组装状态下与卡止面(64a)抵接的第二对置面(32)。

Description

导管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将内针插通于导管内,并使内针从导管的前端露出的多重构造的针的导管组装体。
背景技术
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管线的导入部导入患者时,使用导管组装体。导管组装体如日本特开2015-47493号公报公开的那样,具有在导管内插通内针并使其针尖从导管的前端露出的双重构造的针。用户在使用导管组装体的时,将双重构造的针穿刺于患者的体内并使导管进入血管内后,从导管拔去内针而留置导管。
然而,这种导管组装体通过将导管柔软地构成,从而能够容易地插入以及留置于患者的体内。然而,柔软的导管由于时间流逝、外部环境的影响等而容易收缩,若产生轴向的收缩,则导致导管的前端相对于内针后退。其结果,从导管的前端突出的内针的突出量增大,从而用户意识到导管的插入而将针进行较深地穿刺的趋势增高。若这样将针进行较深地穿刺,则有可能使内针的针尖刺到血管内壁,根据情况会使导管的插入变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简单的结构来抑制导管的前端后退,从而使从导管突出的内针的突出量总是稳定地较小,能够将导管良好地插入生物体内的导管组装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导管组装体具备:导管,其沿着轴心具有内腔;内针,其以能够后退的方式插通于所述内腔,所述导管组装体的特征在于,所述内针包括:主体部;刀刃面,其设置于比所述主体部靠前端侧,并相对于所述内针的轴心倾斜;以及内针侧卡止面,其设置于将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刀刃面连接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导管的内表面具有导管侧卡止面,该导管侧卡止面在所述内针插通于所述内腔的组装状态下,抵接于所述内针侧卡止面,在所述组装状态下,所述内针侧卡止面与所述导管侧卡止面抵接,由此抑制所述导管相对于所述内针向基端方向的相对移动。
根据上述内容,导管组装体通过在组装状态下内针侧卡止面与导管侧卡止面抵接的简单的结构,就能够抑制导管的前端后退。即,导管在组装状态下导管侧卡止面卡挂于内针侧卡止面,从而成为总是抑制相对于内针的向基端方向的相对移动的状态。由此即使导管产生收缩,也能够使内针从导管突出的突出量总是稳定地较小,从而用户能够将导管良好地插入生物体内。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所述内针具有中间面,该中间面形成于所述内针侧卡止面与所述刀刃面之间,由所述内针侧卡止面和所述中间面形成有相对于所述主体部而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
这样,内针具有相对于主体部而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从而在组装状态下导管侧卡止面容易抵接于内针侧卡止面。因此导管组装体能够更可靠地限制导管前端的后退。
另外,优选为所述内针侧卡止面以及所述导管侧卡止面均相对于所述内针的轴心正交。
由此,内针侧卡止面与导管侧卡止面沿内针的轴向更牢固地卡挂,导管组装体能够牢固地限制导管向基端方向的相对移动。
此外,所述中间面可以与所述内针的轴心平行。
由此,导管组装体能够使从中间面的基端延伸的内针侧卡止面的延出长度变长,导管更容易卡止。另外,在从导管拔去内针时,中间面被导管的内表面引导,从而能够使内针顺畅地后退。
在此,所述导管的内周部也可以具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鼓出部,所述导管侧卡止面形成于所述鼓出部。
这样,由于导管具有鼓出部,从而鼓出部简单地卡挂于内针侧卡止面,能够更可靠地限制导管向基端方向的相对移动。
或者,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内针侧卡止面绕所述内针的轴心以环状延伸,并且朝向前端方向外径减小,所述导管侧卡止面朝向前端方向内径减小,所述导管侧卡止面的最小内径比所述内针侧卡止面的最大外径小。
这样,内针侧卡止面的外径朝向前端方向减少,而导管侧卡止面的最小内径小于内针侧卡止面的最大外径,导管组装体也能够将导管的前端可靠地卡止于内针。
另外,也可以所述导管的最前端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位于所述刀刃面的基端。
由此,导管组装体仅使刀刃面从导管的最前端突出,因此不会有损刀刃面的穿刺功能,并能够使内针的突出量更小。
另外,优选为所述导管由含有聚氨酯的材料构成。
这样,若导管由包括聚氨酯的材料构成,则在导管的制造中,能够采用通过按压于加热的模具等方法而加工为预期的形状后,对沿着内针或者内针的过渡部的形状的部分覆盖管状的材料而进行加热的制造方法。根据该制造方法,通过加热使导管产生热收缩,从而能够使内针侧卡止面与导管侧卡止面更可靠地抵接。
根据本发明,导管组装体利用简单的结构来抑制导管前端的后退,从而能够使内针从导管的突出量总是稳定地较小而将导管良好地插入生物体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的双重构造的针的前端侧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双重构造的针的侧剖视图。
图4A是图3的IVA-IVA线剖视图,图4B是图3的IVB-IVB线剖视图,图4C是图3的IVC-IVC线剖视图,图4D是图3的IVD-IVD线剖视图。
图5是将第一变形例的双重构造的针的前端侧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6是将第二变形例的双重构造的针的前端侧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双重构造的针的侧剖视图。
图8是将第三变形例的双重构造的针的前端侧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9是图8的双重构造的针的侧剖视图。
图10A是第四变形例的双重构造的针的侧剖视图,图10B是第五变形例的双重构造的针的侧剖视图,图10C是第六变形例的双重构造的针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导管组装体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并进行详细地说明。
本发明的导管组装体例如为了在对患者(生物体)进行输液、输血等时形成输液剂、输血剂的导入部而使用。作为该导管组装体,例如可列举出:外周静脉导管、外周动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线导管等。另外,本发明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的导管,能够应用于利用内针将生物体组织切开而将导管插入内部的各种设备(例如,注射器)。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具备:导管20、固定保持导管20的导管毂40、内针50、以及固定保持内针50的针毂70。而且,导管组装体10具有:在组装状态下使导管20与内针50重叠(在导管20内插通有内针50)的双重构造的针12。另外,导管组装体10的针也可以呈三个以上部件(例如,从外侧依次为导管20、内针50、未图示的导丝)重叠的多重构造。
在使用导管组装体10时,将双重构造的针12穿刺于患者的静脉,将导管20插入静脉内,然后从导管20将内针50拔出。由此将导管20插入静脉内,并且使导管20的基端侧以及导管毂40在患者的皮肤上露出。然后,通过在导管毂40的基端连接未图示的输液管,从而能够从该输液管对患者供给输液剂等。
导管20是具有适度的挠性的管体,在上述的双重构造的针12中构成外针。在导管20的内部设置有沿着导管20的轴心延伸并且将导管20的前端以及基端贯通的内腔20a。内腔20a形成为能够收容内针50并且使输液剂等能够流动的直径。
另外,该导管20具有:沿轴向形成为长条且构成导管20的大部分的外针侧主体部22、和从外针侧主体部22的前端向前端方向较短地突出的锥形部24。
外针侧主体部22沿着轴向以恒定的外径延伸。另外,外针侧主体部22的内腔20a形成为比内针50的外径稍大的直径。外针侧主体部22的基端部通过熔接、粘接、铆接等适当的固定方法而固定于导管毂40内的前端部。另外,在外针侧主体部22的基端设置有与内腔20a连通的未图示的基端开口。外针侧主体部22的长度根据用途、各个条件设计即可,例如设定为14~500mm左右,或者设定为14~400mm左右,或者设定为14~200mm左右。
如图2所示,锥形部24的外径呈从与外针侧主体部22相连的基端朝向前端方向而逐渐减小的尖细的形状。在锥形部24(导管20)的最前端24a设置有与内腔20a连通的前端开口26。对于该锥形部24的结构,由于与内针50的形状有关,因此详见后述。
导管20的构成材料未特别限定,优选软质树脂材料,例如,可列举出:聚四氟乙烯(P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全氟烷氧基氟树脂(PFA)等氟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类树脂或者它们的混合物、聚氨酯、聚酯、聚酰胺、聚醚尼龙树脂、烯烃类树脂和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混合物等。本实施方式的导管20由具有热收缩性的聚氨酯构成。
返回图1,导管毂40为比导管20硬质且大径,并形成为沿轴向较长的圆筒状。在导管毂40的内部设置有与外针侧主体部22的基端开口连通的中空部40a。另外虽省略图示,但也可以在中空部40a收容有在内针50穿刺时防止血液逆流的止血阀、以及伴随输液管的插入而贯通止血阀从而能够输液的插塞等。
导管毂40的构成材料未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应用聚丙烯、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砜、多芳基化合物、甲基丙烯酸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等热塑性树脂。
另一方面,内针50构成为具有能够穿刺生物体的皮肤的刚性的中空管,在图1所示的组装状态下,贯通配置于导管20的内腔20a以及导管毂40的中空部40a。该内针50具备:比导管20的全长更长的内针侧主体部52(主体部);在内针50的前端较短地延伸的针尖部54;以及在内针侧主体部52与针尖部54之间将两部位连设的过渡部56。另外,在内针50的轴心部以直线状贯通形成有针孔50a。
内针50的内针侧主体部52是在内针50的轴向上以管状延伸的部位,并沿着内针50的轴心以恒定的外径以及内径延伸。内针侧主体部52的基端部通过熔接、粘接、嵌入成形等适当的固定方法,牢固地固定于针毂70的内部。
如图2所示,内针50的针尖部54形成为:通过在制造时适当地切割与内针侧主体部52同径地制造的管体,由此在周向的一部分具有刀刃面58。在该刀刃面58设置有与针孔50a连通的针尖开口58a。针尖部54的轴向长度也取决于内针50的全长、外径,但例如可以为1mm~10mm。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刀刃面58由四个面(一对前端分割面60、一对基端倾斜面62)构成。一对前端分割面60在最前端的尖部60a以及峰部60b处相连,通过朝向基端侧而环绕针尖开口58a并且以在宽度方向上远离的方式延伸,从而构成彼此的宽度逐渐增加的第一部位61。一对基端倾斜面62与一对前端分割面60的基端分别相连,并形成朝向基端方向而环绕针尖开口58a的半椭圆的圆弧的一部分,从而构成彼此的宽度逐渐减小的第二部位63。一对前端分割面60以及一对基端倾斜面62可以通过对管体进行三次切割而形成。
一对前端分割面60(刀刃面58的第一部位61)形成为彼此面临相反的宽度方向外侧的平坦状,在图3所示的侧面剖视观察时,沿轴向较短地形成,构成通过尖部60a以及峰部60b将生物体组织切开的部分。峰部60b相对于内针50的轴心的倾斜角度Y1,优选设计为能够使第一部位61容易地刺入的角度,例如可以为15°~40°的范围。
另一方面,一对基端倾斜面62(刀刃面58的第二部位63)在图3所示的侧面剖视观察时,彼此以相同的倾斜角度倾斜,呈面临上方且面临前端方向的平坦状。基端倾斜面62的形成位置,在与内针50的轴心正交的剖视(参照图4A)观察时,构成为上部成为针尖开口58a的C字状的圆弧壁部54a。圆弧壁部54a基于基端倾斜面62的倾斜而朝向基端方向逐渐变高。将基端倾斜面62相对于内针50的轴心的倾斜角度Y2设计为峰部60b的倾斜角度Y1以下(0°<Y2≤Y1)。一对基端倾斜面62的倾斜角度Y2例如可以为5°~20°的范围。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内针50的过渡部56是对管状的内针侧主体部52、与具有刀刃面58的针尖部54之间进行桥接的部位。该过渡部56在与内针50的轴心正交的剖视观察时(参照图4B、图4C),形成为使针孔50a的上部开放并与圆弧壁部54a连结的C字状的圆弧壁部56a。在过渡部56的轴心延伸有与上部的开放口57a连通的半圆状的针孔50a。另外,圆弧壁部56a的外周面以及内周面沿着轴向而与内针侧主体部52以及针尖部54的外周面和内周面以成为同一平面的方式相连。
在过渡部56的上表面,在宽度方向上隔着开放口57a而设置有一对延伸面57(圆弧壁部56a的两端面:中间面)。一对延伸面57形成为与内针50的轴心平行地延伸的平坦状。即,内针50在针尖部54的形成范围中,剖面C字状的圆弧壁部54a的高度朝向基端方向逐渐增加,相对于此,在过渡部56的形成范围内,剖面C字状的圆弧壁部56a的高度朝向基端方向保持恒定地延伸。换言之,过渡部56具有凹部64,该凹部64使针尖部54的刀刃面58侧朝向径向内侧切缺(凹陷)。而且过渡部56通过该凹部64而具有一对延伸面57以及后述的卡止面64a,并且呈上下方向的尺寸比内针侧主体部52短(从内针侧主体部52的外周面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半管状。
一对延伸面57在侧面剖视观察时,位于比内针50(内针侧主体部52)的轴心稍微靠上侧的位置。由此,良好地确保针孔50a的轴向的连通性。过渡部56的轴向的长度也取决于内针50的全长、外径,但例如可以为0.5mm~8mm。
另外,在过渡部56与内针侧主体部52的边界,形成有从一对延伸面57的基端向上方(垂直方向)突出而限制导管20相对于内针50后退的卡止面64a(内针侧卡止面)。如图4D所示,该卡止面64a与内针侧主体部52的管状对应而呈剖面圆弧状,并面临内针50的前端方向。
内针50的构成材料未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出:不锈钢、铝或者铝合金、钛或者钛合金那样的金属材料、硬质树脂、陶瓷等。另外,内针50可以通过外周面的一部分沿着轴向切缺来设置槽部,或者也可以设置与针孔50a连通的横孔。另外,内针50也可以是实心针。
返回图1,针毂70构成为在基端侧能够操作双重构造的针12的壳体,并在该壳体的内部固定保持内针50。针毂70收容并连接导管毂40的基端侧,并且形成为单手容易把持的细长的形状。此外,导管组装体10的导管毂40、针毂70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各种结构。
接下来,对将上述的结构组装而成为能够向患者穿刺的状态(组装状态)的双重构造的针12详细地进行说明。如上述那样,导管组装体10在组装状态下在导管20的内腔20a插通内针50,将导管20与内针50的各轴心配置在同轴上。而且,使内针50的前端的针尖部54从导管20的前端(最前端24a)露出。
在此,如图2、图3、图4B~图4D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导管20的锥形部24覆盖内针50的过渡部56整体。详细而言,锥形部24从与内针侧主体部52的前端重叠的位置延伸直至内针50的针尖部54(基端倾斜面62)与过渡部56的边界。由此,从导管20的前端突出的内针50的突出量变少。另外,锥形部24的最前端24a位于刀刃面58的基端,并在与针尖部54的外周面之间没有阶梯差。
另外,在锥形部24的内表面(内周部),且在相位与包围过渡部56的周向位置中的一对延伸面57一致的位置,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内侧鼓出部28。内侧鼓出部28以埋入过渡部56的凹部64的方式形成,在侧面剖视观察时,其壁厚从最前端朝向基端方向急剧地逐渐增加。相对于此,锥形部24的内侧鼓出部28以外的周向位置成为从最前端朝向基端方向而逐渐地逐渐增加的圆弧部30。
详细而言,内侧鼓出部28在侧面剖视观察时形成为直角三角形状,并具有:与过渡部56的一对延伸面57对置的第一对置面31;和与内针50的卡止面64a对置的第二对置面32(导管侧卡止面)。第一对置面31形成为与导管20(外针侧主体部22)的轴心平行的平坦面,第二对置面32形成为与导管20的轴心正交的平坦面。
在导管组装体10的组装状态下,锥形部24的第一对置面31与过渡部56的一对延伸面57接触,锥形部24的第二对置面32与内针50的卡止面64a接触。而且,通过内侧鼓出部28的第二对置面32卡挂于卡止面64a,从而即使导管20产生收缩也可抑止锥形部24相对于内针50的向基端方向的相对移动。
另外,锥形部24在内侧鼓出部28的形成位置的外周面具备外侧平坦面33。外侧平坦面33形成为与内针50的基端倾斜面62大致对称的半椭圆状,并以规定的倾斜角度X1倾斜。优选外侧平坦面33相对于导管20的轴心的倾斜角度X1为比内针50的基端倾斜面62的倾斜角度Y2稍大的程度。由此,外侧平坦面33与刀刃面58(基端倾斜面62)之间的角度足以成为钝角。此外,外侧平坦面33的倾斜角度X1可以根据锥形部24所需要的强度、长度,比倾斜角度Y2小地设定,也可以与倾斜角度Y2一致。
另外,通过导管20由包含聚氨酯的材料构成,从而能够容易地形成导管20的锥形部24的形状。即,在导管20的制造中,在将导管20按压于已加热的模具而加工为预期的形状后,在沿着内针50或者内针50的过渡部56(一对延伸面57、卡止面64a)的形状的部分覆盖管状的材料而进行加热。由此,导管20产生热收缩,能够使锥形部24成形为预期的形状(使第二对置面32与卡止面64a更可靠地抵接的形状)。锥形部24的加工不限定于上述的方法,为加热熔融、加热变形、切削等能够加工为预期的形状的方法即可。另外,锥形部24的成形可以仅通过加热熔融等作为最终的成形,也可以仅通过使管状的材料覆盖并热收缩而成形。
本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基本上如以上那样构成,以下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2~图4D所示,导管组装体10在组装状态下,导管20的内侧鼓出部28配置于内针50的过渡部56(凹部64)而对用户提供产品。在该组装状态下,导管20的第一对置面31与内针50的一对延伸面57抵接,而且,第二对置面32与内针50的卡止面64a抵接。
在此,在保管导管组装体10期间,导管20产生收缩。在该情况下,构成导管20的大部分的外针侧主体部22收缩,从而对导管20的锥形部24施加有使其从外针侧主体部22相对于内针50而向基端方向移动的力。然而,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而言,锥形部24(内侧鼓出部28)的第二对置面32与内针侧主体部52的前端面的卡止面64a接触。即,在内针50的前端中卡挂有内侧鼓出部28,因此限制锥形部24的向基端方向的移动。因此即使导管20产生收缩,锥形部24也维持组装状态下的配置位置,从而不会改变内针50的针尖部54从锥形部24的最前端24a突出的突出量。
并且,导管组装体10在构建向患者导入输液的导入部时等使用。在该导管组装体10的使用中,用户把持操作针毂70而使双重构造的针12穿刺于患者。此时,从导管20的前端露出的第一部位61将生物体组织(皮肤、皮下组织、血管壁等)切开而进行针尖部54向血管内的刺入。
此外,若使双重构造的针12进入则基端倾斜面62(第二部位63)插入生物体组织,导管20也插入生物体组织。如上述那样,锥形部24的最前端24a与针尖部54的外周面接触,因此不会在内针50与导管20之间产生阶梯差。另外,基端倾斜面62与外侧平坦面33以较大的钝角连续。由此,可抑制导管20的生物体组织的阻力,使锥形部24顺畅地插入血管壁内。特别是,在导管20的插入时,即使施加使导管20后退的力,也由于锥形部24的第一对置面31与内针50的卡止面64a卡挂,从而能够抑制导管20的偏离等。
另外,导管组装体10针尖部54从导管20的前端突出的突出量较少,从而在锥形部24插入血管壁内的阶段,能够抑制针尖部54到达血管内壁的相对侧而损伤它。其结果,在导管20插入血管内后,使导管20相对于内针50相对地进入,从而能够使导管20顺畅地插入血管内。
在导管20的插入后,使内针50相对于导管20向基端方向后退而从导管20拔去内针50。此时,在导管20的内表面不存在对内针50的后退进行限制的部分,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内针50后退。另外,在内针50的后退时,第一对置面31与一对延伸面57沿轴向平行地接触,从而也能够将内针50只向基端方向顺畅地引导。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通过卡止面64a与第二对置面32抵接这样的简单的结构,能够抑制导管20的前端的后退。即,导管20在组装状态下第二对置面32卡挂于卡止面64a,从而成为总是限制导管20相对于内针50的向基端方向的相对移动的状态。由此,即使导管20产生收缩,也能够使内针50从导管20突出的突出量总是稳定地较小,从而能够将导管20良好地插入生物体内。
在该情况下,过渡部56具有一对延伸面57和卡止面64a,卡止面64a相对于内针50的轴心而正交,从而能够使导管20牢固地卡挂于卡止面64a。此时,导管20的内侧鼓出部28具有相对于导管20的轴心而正交的第二对置面32,并卡挂于内针50的卡止面64a,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限制导管20的向基端方向的相对移动。另外,导管20的锥形部24在组装状态下覆盖至刀刃面58的基端,从而未有损刀刃面58的穿刺功能,并能够使内针50的突出量更小。
另外,导管组装体10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可以采用各种结构。例如,导管组装体10构成为在前端侧不具备锥形部24,而使直线状的管延伸并在其内部设置有内侧鼓出部28,也能够对锥形部24相对于内针50的相对的后退进行限制。
以下对导管组装体10的几个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与本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相同的结构或者相同的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5所示,第一变形例的双重构造的针13与上述的双重构造的针12的不同点在于:导管20的锥形部24与针尖部54一起在过渡部56的前端侧的延伸面57露出。导管组装体10像这样即使锥形部24的最前端24a处于从刀刃面58的基端离开的位置,也能够与过渡部56(凹部64)对应地在导管20形成内侧鼓出部28。而且,内侧鼓出部28与本实施方式的双重构造的针12同样,能够容易使第二对置面32(参照图3)相对于内针50的卡止面64a抵接。
如图6以及图7所示,第二变形例的双重构造的针14与上述的双重构造的针12、13的不同点在于:内针50的过渡部56的上表面与内针50的轴心成为非平行,与此匹配地与导管20的第一对置面31也成为非平行。
具体而言,过渡部56具有:相对于内针侧主体部52而向径向内侧切缺的凹部64,并形成有朝向内针50的基端方向而向斜上方缓慢地倾斜的上表面(中间面)。因此,过渡部56的上表面由一对延伸面57;和与一对延伸面57的基端侧以成为同一平面的方式相连并以与一对延伸面57相同的倾斜角度倾斜的基端连结面65构成,该上表面相对于内针50的轴心的倾斜角度Y3小于基端倾斜面62(刀刃面58)的倾斜角度Y2。基端连结面65堵塞针孔50a的上方,形成针尖开口58a的口缘59。另外,在过渡部56与内针侧主体部52的边界形成有阶梯差,内针侧主体部52的前端面构成与内针50的轴心正交的卡止面64a。
另一方面,锥形部24(内侧鼓出部28)的第一对置面31A形成为与一对延伸面57、针尖开口58a以及基端连结面65一致,其倾斜角度也以相同的倾斜角度倾斜。锥形部24的第二对置面32A通过第一对置面31A倾斜,从而以与内针50的轴心正交的角度,沿径向较短地形成。
第二变形例的双重构造的针14基本上如以上那样构成,该双重构造的针14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的双重构造的针12、13相同的效果。即,通过导管20的第二对置面32A相对于内针50的卡止面64a卡挂,从而即使导管20产生收缩也可抑制锥形部24向基端方向的移动。由此能够将双重构造的针14良好地穿刺于血管内。
如图8以及图9所示,第三变形例的双重构造的针15与上述的双重构造的针12~14的不同点在于:内针侧主体部52与针尖部54之间形成有尖细的过渡部66,导管20的锥形部24覆盖该过渡部66。这样内针50的过渡部66未切缺而是成为向径向内侧以锥状凹陷的形状,也能够限制导管20的锥形部24的后退。
具体而言,过渡部66的外周面具有:在侧面剖视相对于内针50的轴心以规定角度倾斜且从内针侧主体部52的前端朝向针尖部54的基端而外径逐渐减少的圆锥面66a。具有该圆锥面66a的过渡部66通过使内针50的外径整体成为小径,从而使针尖部54的轴向长度(刀刃面58的形成范围)较短。因此,导管20的锥形部24即使在组装状态下仅覆盖过渡部66,也能够使内针50的突出量较少。此外,刀刃面58为了形成顺畅地插入导管20那样的伤口,优选构成为:从过渡部66的前端朝向前端方向而向宽度方向(或者上下方向)外侧扩张。
另一方面,导管20的锥形部24的内表面形成为沿着内针50的圆锥面66a而倾斜的锥形内表面34(导管侧卡止面)。该锥形内表面34与外周面一起朝向前端方向而内径减少。锥形部24与内针50的圆锥面66a的基端接触,并且其最前端24a位于内针50的过渡部66与针尖部54的边界而与内针50的外周面接触。
另外,锥形部24的最前端24a的锥形内表面34(导管侧卡止面)的最小内径相比圆锥面66a(内针侧卡止面)的最大外径而成为小径。由此,导管20的锥形内表面34卡挂于内针50的圆锥面66a,从而在产生了导管20的收缩的情况下,也可抑制锥形部24向基端方向的移动。
在该情况下,导管20的锥形部24能够成为不具备内侧鼓出部28、外侧平坦面33且壁厚朝向前端方向而逐渐减小的形状,由此导管20的成形变容易。锥形部24的最前端24a除了同针尖部54与过渡部66的边界接触之外,也可以与过渡部66的中途位置(过渡部66的圆锥面66a上)接触,也可以构成为覆盖至内针50的刀刃面58的基端侧。
如以上那样,第三变形例的双重构造的针15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的双重构造的针12~14相同的效果。即,通过导管20的锥形内表面34相对于内针50的圆锥面66a抵接,从而即使导管20产生收缩也可抑制锥形部24向基端方向的移动。由此能够将双重构造的针15良好地穿刺于血管内。
另外内针50也可以构成为:不具备过渡部66而刀刃面58(基端倾斜面62)延伸至卡止面64a。在该情况下,导管20构成为覆盖刀刃面58的基端侧,并且其内表面(导管侧卡止面)与卡止面64a接触即可。
另外,作为导管20与内针50的卡合状态,除此以外可列举出各种变形例。例如,图10A所示的第四变形例的双重构造的针16与上述的双重构造的针12~15的不同点在于:内针50的卡止面67通过朝向径向内侧而向基端方向倾斜从而与内针50的轴心非正交地相交。在该情况下,锥形部24的内侧鼓出部28也通过使第二对置面35以与卡止面67的倾斜匹配的方式朝向径向内侧而向基端方向倾斜,从而能够更牢固地卡止锥形部24。
另外,例如图10B所示的第五变形例的双重构造的针17与上述的双重构造的针12~16的不同点在于:锥形部24不具有内侧鼓出部28而设置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卡止突起36。这样双重构造的针17即使在组装状态下卡止突起36与卡止面64a接触,也能够容易地限制锥形部24向基端方向的移动。
或者,图10C所示的第六变形例的双重构造的针18与上述的双重构造的针12~17的不同点在于:内针50的卡止面68通过朝向径向内侧而向前端方向倾斜,从而与内针50的轴心非正交地相交。在该情况下,使锥形部24的内表面37以与卡止面68的倾斜匹配的方式朝向径向内侧而向前端方向倾斜,从而能够与卡止面68面接触。因此,能够限制锥形部24向基端方向的移动。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言而喻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变。

Claims (7)

1.一种导管组装体(10),具备:导管(20),其沿着轴心具有内腔(20a);内针(50),其以能够后退的方式插通于所述内腔(20a),所述导管组装体(10)的特征在于,
所述内针(50)包括:
主体部(52);
刀刃面(58),其设置于比所述主体部(52)靠前端侧,并相对于所述内针(50)的轴心倾斜;以及
内针侧卡止面(64a、66a、67、68),其设置于将所述主体部(52)与所述刀刃面(58)连接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导管(20)的内表面具有导管侧卡止面(32、32A、34、35),该导管侧卡止面(32、32A、34、35)在所述内针(50)插通于所述内腔(20a)的组装状态下,抵接于所述内针侧卡止面(64a、66a、67、68),
在所述组装状态下,所述内针侧卡止面(64a、66a、67、68)与所述导管侧卡止面(32、32A、34、35)抵接,由此抑制所述导管(20)相对于所述内针(50)向基端方向的相对移动,
所述内针(50)具有中间面(57),该中间面(57)形成于所述内针侧卡止面(64a、66a、67、68)与所述刀刃面(58)之间,
由所述内针侧卡止面(64a、66a、67、68)和所述中间面(57)形成有相对于所述主体部(52)而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6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组装体(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针侧卡止面(64a)以及所述导管侧卡止面(32、32A)均相对于所述内针(50)的轴心正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组装体(10),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面(57)与所述内针(50)的轴心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组装体(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20)的内周部具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鼓出部(28),
所述导管侧卡止面(32、32A、35)形成于所述鼓出部(2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组装体(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针侧卡止面(66a)绕所述内针(50)的轴心以环状延伸,并且朝向前端方向外径减小,
所述导管侧卡止面(34)朝向前端方向内径减小,
所述导管侧卡止面(34)的最小内径比所述内针侧卡止面(66a)的最大外径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组装体(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20)的最前端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位于所述刀刃面(58)的基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组装体(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20)由含有聚氨酯的材料构成。
CN201780045687.2A 2016-08-04 2017-08-03 导管组装体 Active CN1094757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53600 2016-08-04
JP2016-153600 2016-08-04
PCT/JP2017/028310 WO2018025968A1 (ja) 2016-08-04 2017-08-03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5723A CN109475723A (zh) 2019-03-15
CN109475723B true CN109475723B (zh) 2021-06-11

Family

ID=61072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5687.2A Active CN109475723B (zh) 2016-08-04 2017-08-03 导管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28466B2 (zh)
JP (1) JP6934873B2 (zh)
CN (1) CN109475723B (zh)
WO (1) WO20180259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20850A1 (ja) * 2017-06-02 2018-12-0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穿刺針
US20200324086A1 (en) * 2019-04-15 2020-10-15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Introducer needle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JP7396843B2 (ja) * 2019-09-25 2023-12-12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WO2021095807A1 (ja) * 2019-11-14 2021-05-20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KR20230147637A (ko) * 2021-01-29 2023-10-23 피어스 홀딩스, 에프엘피 혈관 내 카테터 및 그 사용 방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661A (zh) * 1994-11-30 1996-07-31 美帝安殿有限公司 注射针装置
JP2002045423A (ja) * 2000-08-01 2002-02-12 Doctor Japan Kk 穿刺針
CN1646183A (zh) * 2002-04-16 2005-07-27 茵普林制药有限公司 带有侧开口的针
CN1655840A (zh) * 2002-04-24 2005-08-17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导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02387832A (zh) * 2009-03-02 2012-03-21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双向可接合插管起伏特征部
CN203677210U (zh) * 2014-01-23 2014-07-02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专用穿刺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47493A (ja) 2013-11-26 2015-03-16 メディキット株式会社 針組立体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661A (zh) * 1994-11-30 1996-07-31 美帝安殿有限公司 注射针装置
JP2002045423A (ja) * 2000-08-01 2002-02-12 Doctor Japan Kk 穿刺針
CN1646183A (zh) * 2002-04-16 2005-07-27 茵普林制药有限公司 带有侧开口的针
CN1655840A (zh) * 2002-04-24 2005-08-17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导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02387832A (zh) * 2009-03-02 2012-03-21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双向可接合插管起伏特征部
CN203677210U (zh) * 2014-01-23 2014-07-02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专用穿刺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34873B2 (ja) 2021-09-15
JPWO2018025968A1 (ja) 2019-06-13
US10828466B2 (en) 2020-11-10
WO2018025968A1 (ja) 2018-02-08
CN109475723A (zh) 2019-03-15
US20190160263A1 (en) 2019-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75723B (zh) 导管组装体
CN109562245B (zh) 导管组装体
EP1872819B1 (en) Centesis instrument
JP2019084371A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6872488B2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US20160089513A1 (en) Catheter assembly
US11291800B2 (en) Catheter body and hub securing apparatus
JP6941207B2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EP3597258A1 (en) Catheter assembly
US20140180325A1 (en) Dilator
EP3932460A1 (en) Catheter assembly
US20220203073A1 (en) Catheter assembly
JP6771406B2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5419515B2 (ja) カテーテル固定具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薬液注入ポートセット
JP7245863B2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2019063133A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US20210220618A1 (en) Catheter assembly
JP7355681B2 (ja) 留置カテーテル及び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WO2023181870A1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US20210196925A1 (en) Catheter assembly
WO2020116363A1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及びカテーテル留置体
JP2022143935A (ja) カテーテルシステム
JP2019170828A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2009268630A (ja) 血管拡張具、イントロデューサー、ガイドワイヤー及び医療器具導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