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57666B - 促淤装置及自然海岸线生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促淤装置及自然海岸线生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57666B
CN109457666B CN201811507322.XA CN201811507322A CN109457666B CN 109457666 B CN109457666 B CN 109457666B CN 201811507322 A CN201811507322 A CN 201811507322A CN 109457666 B CN109457666 B CN 1094576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lture medium
shore fixing
shore
fixing component
ree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0732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57666A (zh
Inventor
王德刚
于淼
程传国
程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Original Assignee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filed Critical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Priority to CN20181150732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57666B/zh
Publication of CN1094576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576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576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576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18Reclamation of land from water or marsh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11Hard structures, e.g. dams, dykes or breakwa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淤装置及自然海岸线生成方法,涉及海岸带整治修复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促淤装置包括:第一固岸组件和第一培养基;所述第一固岸组件与所述第一培养基连接,所述第一固岸组件用于吸附造礁生物;所述第一培养基用于培育藻类植物,本发明提供的促淤装置解决了生态促淤难以水下施工的技术问题,造礁生物能够在第一固岸组件上扩散生长,形成生物礁体,并能够增大水流阻力,有助于泥沙沉积,为藻类植物提供基质和养料,藻类植物和生物礁体共同作用,可以进一步增大水流阻力,促使区域泥沙沉积,并且第一固岸组件与第一培养基均可置于水下,便于水下施工,能够以生态方式促使滩面升高,加速海堤外生成自然海岸线。

Description

促淤装置及自然海岸线生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岸带整治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促淤装置及自然海岸线生成方法。
背景技术
海岸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发展沿海经济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根据《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自然岸线可分为砂质岸线、淤泥质岸线、基岩岸线、生物岸线等原生岸线,经整治修复后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海岸线纳入自然岸线管控目标管理。
现有技术中促淤装置和促淤方法主要包括:以永久的实体建筑物为主的促淤装置,如丁坝、潜锁坝以及土工编织袋坝体、潜坝等传统工程促淤方式;以及种植互花米草等植物的纯生态促淤方法。传统的促淤装置存在耗资较大,工期长且破坏区域海洋环境等缺点,而促淤植物对滩面高程要求较高,海堤外侧一般不符合促淤植物生长条件,因而无法水下施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促淤装置及自然海岸线生成方法,以解决生态促淤难以水下施工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的促淤装置,包括:第一固岸组件和第一培养基;所述第一固岸组件与所述第一培养基连接,所述第一固岸组件用于吸附造礁生物;所述第一培养基用于培育藻类植物。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固岸组件包括第一生物礁和第一生物桩,所述第一生物礁上设有第一侧通孔和第一主通孔,所述第一主通孔贯穿所述第一生物礁,且与所述第一侧通孔连通,所述第一生物桩插接在所述第一主通孔内。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固岸组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固岸组件均连接在所述第一培养基的一侧,且相邻的所述第一固岸组件的所述第一侧通孔流体连通。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促淤装置包括第二培养基,所述第二培养基与所述第一培养基连接,所述第二培养基上设有贯穿所述第二培养基的培植孔。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二培养基和所述第一培养基之间连接中部固岸组件,所述第二培养基背离所述第一培养基的一侧连接第四固岸组件。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中部固岸组件包括第二固岸组件和第三固岸组件,所述第二固岸组件与所述第一培养基连接,所述第三固岸组件与所述第二培养基连接,所述第二固岸组件与所述第三固岸组件间隔设置。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的自然海岸线生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第一培养基放置在低潮时水深小于等于6m,且大于2m的潮下带。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自然海岸线生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第二培养基放置在低潮时水深小于等于2m,且大于0m的潮下带。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将第一培养基放置在低潮时水深小于等于6m,且大于2m的潮下带的步骤包括:
将造礁生物移植到第一固岸组件和第二固岸组件上;
将藻类幼苗移植到藻类培养孔内;
将第一固岸组件、第一培养基和第二固岸组件均放置到目标海域,并使第一固岸组件位于第一培养基背离海堤的一侧,第二固岸组件位于第一培养基和海堤之间;
所述将第二培养基放置在低潮时水深小于等于2m,且大于0m的潮下带的步骤包括:
将造礁生物移植到第四固岸组件和第三固岸组件上;
将盐沼植物移植到第二培养基上;
将第三固岸组件、第二培养基和第四固岸组件均放置到目标海域,并使第二培养基位于第一培养基和海堤之间,第三固岸组件位于第二培养基背离海堤的一侧,第四固岸组件位于第二培养基和海堤之间。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自然海岸线生成方法包括:
沿海堤的延伸方向设置多个第一培养基和多个第二培养基,并使相邻第一培养基的间距范围为2m~5m,相邻第二培养基的间距范围为1m~2m;
相邻的第一培养基之间形成第一缓流通道,相邻的第二培养基之间形成第二缓流通道,使第二培养基与第一缓流通道相对设置,第一培养基与第二缓流通道相对设置。
本发明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采用第一固岸组件与第一培养基连接,第一固岸组件用于吸附造礁生物,第一培养基用于培育藻类植物的方式,通过第一固岸组件吸附牡蛎和藤壶等造礁生物,造礁生物能够在第一固岸组件上扩散生长,形成生物礁体,并能够增大水流阻力,有助于泥沙沉积,为藻类植物提供基质和养料;第一培养基用于培育藻类植物,通过藻类植物和生物礁体共同作用,进一步增大了水流阻力,促使区域泥沙沉积,增大滩面高程。其中,第一固岸组件与第一培养基均可置于水下,便于水下施工,能够作用于海堤靠海的一侧,以纯生态方式促使滩面升高,进而有利于促使人工岸线形成自然海岸线,加速海岸线的生态化建设。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促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促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促淤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一;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促淤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二。
图标:1-第一固岸组件;11-第一生物礁;12-第一生物桩;2-第一培养基;21-藻类培养孔;3-中部固岸组件;31-第二固岸组件;311-第二生物礁;312-第二生物桩;32-第三固岸组件;4-第二培养基;5-第四固岸组件;51-第四生物礁;52-第四生物桩;6-海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促淤装置,包括:第一固岸组件1和第一培养基2,第一固岸组件1与第一培养基2连接,第一固岸组件1用于吸附造礁生物;第一培养基2用于培育藻类植物。
具体地,通过人工移植手段将牡蛎和藤壶等造礁生物移植到第一固岸组件1上,吸附在第一固岸组件1上的牡蛎和藤壶能够形成粗糙的表面,从而增大水流阻力,由此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沉积。牡蛎可以在第一固岸组件1上生长形成生物礁体,随着牡蛎的扩散生长增强生物礁体的稳定性,并提高泥沙的沉积速率。在第一固岸组件1的作用下,沉积的泥沙和浮游生物能够为藻类植物提供生长基质和养分,进而促进藻类植物的生长;第一培养基2用于盛放海藻幼苗或者海藻孢子,随着藻类植物的生长,藻类植物对水流的阻力逐渐增大,在藻类植物和生物礁体的共同作用下,可以进一步增大水流阻力,促使区域泥沙沉积。经实验对比,当海藻株高50cm时,促淤装置的促淤效率较同一区域自然淤积效率高2~5倍。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培养基2中的藻类植物能够在水中生长,第一固岸组件1能够为藻类植物提供生长基质和养分,从而促进藻类植物生长;藻类植物能够增大水流阻力,有利于造礁生物在第一固岸组件1上扩散生长,由此第一固岸组件1和第一培养基2相辅相成,并能够布置在水下,以便在海堤6靠海的一侧以纯生态方式促使滩面升高。
如图1所示,第一固岸组件1包括第一生物礁11和第一生物桩12,第一生物礁11上设有第一侧通孔和第一主通孔,第一主通孔贯穿第一生物礁11,且与第一侧通孔连通,第一生物桩12插接在第一主通孔内。其中,第一生物礁11为水泥构件,考虑投放的便利性及加工效率,第一生物礁11在竖直方向上的延伸尺寸应小于等于2m,第一生物礁11的外形优选为长宽高均为1m的正方体。以第一生物礁11的外形为正方体为例,第一主通孔沿竖直方向贯穿第一生物礁11,第一生物桩12插接在第一主通孔内,并与第一生物礁11固定连接,第一生物礁11的侧面设有第一侧通孔,泥沙和海水流动可通过第一侧通孔流动,当多个第一固岸组件1组合使用时,相邻的第一生物礁11通过第一侧通孔流体连通,由此不仅可以使沉积的泥沙均匀分布在多个第一生物礁11中,而且有利于减轻第一生物礁11的质量。
进一步的,单个第一生物礁11的第一主通孔内插接有1根~5根第一生物桩12,以第一生物礁11的外形为长宽高均为1m的正方体为例,第一主通孔内可插接两根截面直径为25cm的第一生物桩12,通过增多单个第一主通孔内第一生物桩12的数量,可以增大第一生物桩12的布置密度,从而增大水流阻力,提高促淤效果。
进一步的,第一固岸组件1设有多个,多个第一固岸组件1均连接在第一培养基2的一侧,且相邻的第一固岸组件1的第一侧通孔流体连通。其中,多个第一固岸组件1之间形成了多个流体连通的第一主通孔,沿第一生物桩12延伸方向沉积的泥沙下落至第一主通孔内,在水流作用下可以使泥沙均匀沉积在多个第一生物礁11中。
进一步的,第一生物桩12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一生物礁11的第一主通孔的延伸长度。其中,第一生物桩12的延伸长度为2m~4m,第一生物桩12的延伸长度优选为第一生物礁11的第一主通孔的延伸长度的二倍,当第一生物礁11的第一主通孔的延伸长度为1m时,第一生物桩12的延伸长度为2m。造礁生物吸附在第一生物桩12上,且位于第一生物礁11的上方,沿第一生物桩12轴向沉积的泥沙随水流向靠近第一培养基2的一侧流动,并在重力作用下沉积至藻类培养孔21中,进而可以为藻类植物提供生长基质和养分。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培养基2上设有贯穿第一培养基2的藻类培养孔21,藻类培养孔21的两端开口处均连接有保护网。其中,保护网将藻类培养孔21内部封闭形成海藻室,保护网的网孔直径小于5mm,从而避免海藻室内物质被水流冲走。第一培养基2为长方体水泥构件,第一培养基2长6m,宽5m,高1米,第一培养基2上间隔设置有30个藻类培养孔21,藻类培养孔21的截面直径为50cm,相邻藻类培养孔21的轴线间距为1m,海藻室内可盛放已经培育好的海藻幼苗或者海藻孢子,以及海藻生长所需要的缓释肥料包,海藻生长在藻类培养孔21的底部,且可以穿过保护网生根。
如图2所示,促淤装置包括第二培养基4,第二培养基4与第一培养基2连接,第二培养基4上设有贯穿第二培养基4的培植孔,所培植孔用于容纳盐沼植物。其中,第二培养基4用于对低潮水深小于等于2m的区域进行促淤,盐沼植物可选用海三棱藨草、芦苇或者红树林,盐沼植物的根部可以长时间浸没在水中,盐沼植物的茎叶在海水中延伸,从而增大了水流阻力,促使区域内泥沙沉积。以海三棱藨草为例,当海三棱藨草长到株高30cm时,促淤装置的促淤效率可达同区域自然淤积效率的5~10倍。实验表明,当海浪经过密集的海三棱藨草时,海浪动能衰减。海浪每流经海三棱藨草1m宽的草带,能量就损失约27.5%。海三棱藨草对底层流速具有较大的滞缓效应,其茎叶对悬浮细颗粒泥沙具有沾附作用,因而能促进泥沙沉降。海三棱藨草平均年积淤厚度可达6.9cm~11.7cm,显著高于裸滩的平均年积淤量。海三棱藨草的盐沼植物在滩面抬高后,可自然生长,从而在海堤6外侧形成自然岸线的湿地景观。
进一步的,第二培养基4和第一培养基2之间连接中部固岸组件3,第二培养基4背离第一培养基2的一侧连接第四固岸组件5,中部固岸组件3和第四固岸组件5均用于吸附造礁生物。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中部固岸组件3包括第二固岸组件31,第二固岸组件31设有多个,且多个第二固岸组件31均与第一培养基2连接。第二固岸组件31包括:第二生物礁311和第二生物桩312,第二生物礁311上设有第二侧通孔和第二主通孔,第二主通孔贯穿第二生物礁311,且与第二侧通孔连通,第二生物桩312插接在第二主通孔内,中部固岸组件3作用在第二培养基4和第一培养基2之间。涨潮时,沿中部固岸组件3沉积的泥沙随水流降落在第二培养基4上,为盐沼植物提供生长基质和养分;退潮时,沿中部固岸组件3沉积的泥沙随水流降落在第一培养基2上,为藻类植物提供生长基质和养分。第四固岸组件5包括第四生物礁51和第四生物桩52,第四生物礁51上设有第四侧通孔和第四主通孔,第四主通孔贯穿第四生物礁51,且与第四侧通孔连通,第四生物桩52插接在第四主通孔内,第一固岸组件1、第一培养基2、中部固岸组件3、第二培养基4和第四固岸组件5,均可以对水流产生阻碍,从而促进泥沙沉积。
如图4所示,中部固岸组件3还包括第三固岸组件32,第三固岸组件32包括:第三生物礁和第三生物桩,第三生物礁上设有第三侧通孔和第三主通孔,第三主通孔贯穿第三生物礁,且与第三侧通孔连通,第三生物桩插接在第三主通孔内。第三固岸组件32设有多个,多个第三固岸组件32均与第二培养基4连接,且相邻的第三固岸组件32的第三侧通孔连通。第一培养基2位于第二培养基4背离海堤6的一侧,第三固岸组件32与第二固岸组件31间隔设置,在第三固岸组件32与第二固岸组件31之间形成平行于海堤6延伸方向的水流通道。流过第一固岸组件1、第一培养基2和第二固岸组件31的海水,沿第三固岸组件32与第二固岸组件31之间的水流通道流动,并冲击第三固岸组件32、第二培养基4和第四固岸组件5,通过第三固岸组件32与第二固岸组件31之间的水流通道将水流分散,进而可以使多个第二培养基4上沉积的泥沙厚度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生物桩312、第三生物桩和第四生物桩52均用于吸附造礁生物,为使水流所受阻力沿水流流动方向均匀分布,第二生物桩312、第三生物桩和第四生物桩52的截面尺寸和设置密度均与第一生物桩12相同。在促淤作业中,为了加速局部沉积速率,可对第一生物桩12、第二生物桩312、第三生物桩和第四生物桩52的设置密度进行调整。例如,第一生物桩12和第二生物桩312的布置密度大于第三生物桩和第四生物桩52的布置密度,从而可以使第一培养基2上泥沙的沉积效率大于第二培养基4上泥沙的沉积效率。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然海岸线生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第一培养基2放置在低潮时水深小于等于6m,且大于2m的潮下带。
进一步的,将第二培养基4放置在低潮时水深小于等于2m,且大于0m的潮下带。
具体地,对海堤6外侧人工海岸线治理时,根据低潮水深选择合适的促淤方式。低潮时水深小于等于6m,且大于2m的潮下带,在水中培植藻类植物,提高藻类植物茎叶对水流产生阻力,从而加速泥沙沉积;低潮时水深小于等于2m,且大于0m的潮下带,在水中培植盐沼植物,通过盐沼植物的根部固沙保土,盐沼植物的茎叶部对水流产生阻力,从而可以实现对下潮带区域内促淤,加速海堤6外侧自然海岸线的生成。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第一培养基2放置在低潮时水深小于等于6m,且大于2m的潮下带的步骤包括:
将造礁生物移植到第一固岸组件1和第二固岸组件31上,其中,造礁生物可选用牡蛎和藤壶等;
将藻类幼苗移植到藻类培养孔21内,藻类植物能够在水中长期浸没并正常生长,从而通过培育藻类幼苗达到阻水促淤的作用;
将第一固岸组件1、第一培养基2和第二固岸组件31均放置到目标海域,并使第一固岸组件1位于第一培养基2背离海堤6的一侧,第二固岸组件31位于第一培养基2和海堤6之间;第一固岸组件1和第二固岸组件31均通过造礁生物生成生物礁体,通过生物礁体促进泥沙沉积,促使泥沙沉积在第一培养基2上;
将第二培养基4放置在低潮时水深小于等于2m,且大于0m的潮下带的步骤包括:
将造礁生物移植到第四固岸组件5和第三固岸组件32上,将盐沼植物移植到第二培养基4上,盐沼植物能够在低潮时自水底延伸至水面上方,因此促淤效果更明显,将盐沼植物培植在水深小于等于2m的区域,不仅可以确保盐沼植物存活,而且能够提高促淤效率。
将第三固岸组件32、第二培养基4和第四固岸组件5均放置到目标海域,并使第二培养基4位于第一培养基2和海堤6之间,第三固岸组件32位于第二培养基4背离海堤6的一侧,第四固岸组件5位于第二培养基4和海堤6之间。第三固岸组件32和第四固岸组件5均通过造礁生物生成生物礁体,通过生物礁体促进泥沙沉积,并防止第二培养基4上的泥沙流失。
进一步的,自然海岸线生成方法包括:沿海堤6的延伸方向设置多个第一培养基2和多个第二培养基4,并使相邻第一培养基2的间距范围为2m~5m,相邻第二培养基4的间距范围为1m~2m;
如图4所示,相邻的第一培养基2之间形成第一缓流通道,相邻的第二培养基4之间形成第二缓流通道,使第二培养基4与第一缓流通道相对设置,第一培养基2与第二缓流通道相对设置。
具体地,相邻第一培养基2的间距为2m~5m,含有泥沙的海水可通过相邻第一培养基2之间的孔隙流动至第二培养基4上;由于第一培养基2的阻隔,流动至低潮水深0m~2m区域内的泥沙量减少,相邻第二培养基4的间距为1m~2m,由此提高第二培养基4在低潮水深0m~2m区域内的促淤效率。海水能够通过第一缓流通道和第二缓流通道流动,进而减少海水流过第一培养基2和第二培养基4的水量,以此可以避免海水流量过大将第一培养基2和第二培养基4中的泥沙冲入海中。第一培养基2和第二培养基4之间间隔设置,海水可沿第一培养基2和第二培养基4之间的间隙流动,从而使海水均匀冲击多个第二培养基4;第二培养基4与海堤6间距2m~3m,沿海堤6的延伸方向,流动在第二培养基4和海堤6之间的海水流速较低,从而使第二培养基4和海堤6之间同样会产生淤积,由此提升了海堤6外侧的滩面高度,使得靠近海堤6的区域内形成自然海岸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促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岸组件(1)和第一培养基(2);
所述第一固岸组件(1)与所述第一培养基(2)连接,所述第一固岸组件(1)用于吸附造礁生物;
所述第一培养基(2)用于培育藻类植物,所述第一培养基(2)上设有贯穿所述第一培养基(2)的藻类培养孔(21),所述藻类培养孔(21)的两端开口处均连接有保护网;
所述第一固岸组件(1)包括第一生物礁(11)和第一生物桩(12),所述第一生物礁(11)上设有第一侧通孔和第一主通孔,所述第一主通孔贯穿所述第一生物礁(11),且与所述第一侧通孔连通,所述第一生物桩(12)插接在所述第一主通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促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岸组件(1)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固岸组件(1)均连接在所述第一培养基(2)的一侧,且相邻的所述第一固岸组件(1)的所述第一侧通孔流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促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促淤装置包括第二培养基(4),所述第二培养基(4)与所述第一培养基(2)连接,所述第二培养基(4)上设有贯穿所述第二培养基(4)的培植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促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培养基(4)和所述第一培养基(2)之间连接中部固岸组件(3),所述第二培养基(4)背离所述第一培养基(2)的一侧连接第四固岸组件(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促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固岸组件(3)包括第二固岸组件(31)和第三固岸组件(32),所述第二固岸组件(31)与所述第一培养基(2)连接,所述第三固岸组件(32)与所述第二培养基(4)连接,所述第二固岸组件(31)与所述第三固岸组件(32)间隔设置。
6.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促淤装置的自然海岸线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第一培养基(2)放置在低潮时水深小于等于6m,且大于2m的潮下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然海岸线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海岸线生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第二培养基(4)放置在低潮时水深小于等于2m,且大于0m的潮下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然海岸线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第一培养基(2)放置在低潮时水深小于等于6m,且大于2m的潮下带的步骤包括:
将造礁生物移植到第一固岸组件(1)和第二固岸组件(31)上;
将藻类幼苗移植到藻类培养孔(21)内;
将第一固岸组件(1)、第一培养基(2)和第二固岸组件(31)均放置到目标海域,并使第一固岸组件(1)位于第一培养基(2)背离海堤(6)的一侧,第二固岸组件(31)位于第一培养基(2)和海堤(6)之间;
所述将第二培养基(4)放置在低潮时水深小于等于2m,且大于0m的潮下带的步骤包括:
将造礁生物移植到第四固岸组件(5)和第三固岸组件(32)上;
将盐沼植物移植到第二培养基(4)上;
将第三固岸组件(32)、第二培养基(4)和第四固岸组件(5)均放置到目标海域,并使第二培养基(4)位于第一培养基(2)和海堤(6)之间,第三固岸组件(32)位于第二培养基(4)背离海堤(6)的一侧,第四固岸组件(5)位于第二培养基(4)和海堤(6)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然海岸线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海岸线生成方法包括:
沿海堤(6)的延伸方向设置多个第一培养基(2)和多个第二培养基(4),并使相邻第一培养基(2)的间距范围为2m~5m,相邻第二培养基(4)的间距范围为1m~2m;
相邻的第一培养基(2)之间形成第一缓流通道,相邻的第二培养基(4)之间形成第二缓流通道,使第二培养基(4)与第一缓流通道相对设置,第一培养基(2)与第二缓流通道相对设置。
CN201811507322.XA 2018-12-10 2018-12-10 促淤装置及自然海岸线生成方法 Active CN1094576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07322.XA CN109457666B (zh) 2018-12-10 2018-12-10 促淤装置及自然海岸线生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07322.XA CN109457666B (zh) 2018-12-10 2018-12-10 促淤装置及自然海岸线生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57666A CN109457666A (zh) 2019-03-12
CN109457666B true CN109457666B (zh) 2023-09-15

Family

ID=65612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07322.XA Active CN109457666B (zh) 2018-12-10 2018-12-10 促淤装置及自然海岸线生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57666B (zh)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29200B1 (en) * 2004-11-24 2006-04-18 Granger Plastics Company Shoreline erosion barrier
CN202148511U (zh) * 2011-05-18 2012-02-22 上海嘉洁生态型混凝土草坪有限公司 一种水岸生态礁
CN102487899A (zh) * 2011-12-01 2012-06-13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适于高沉积水体环境的造礁石珊瑚野外培植方法及其装置
US8226325B1 (en) * 2009-10-09 2012-07-24 Pierce Jr Webster Wave suppressor and sediment collection system
CN102598934A (zh) * 2012-03-21 2012-07-25 云南大学 一种水生植物栽种装置及栽种方法
CN103081794A (zh) * 2011-11-02 2013-05-08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兼顾藻类附着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
CN103953003A (zh) * 2014-05-16 2014-07-30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一种用于围海造地的促淤堤坝及促淤方法
CN104652366A (zh) * 2015-01-15 2015-05-27 中交天航滨海环保浚航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透空块围海促淤堤的施工方法
CN104782538A (zh) * 2015-03-26 2015-07-2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多功能组合拼装式子母牡蛎礁及其使用方法
WO2015175975A1 (en) * 2014-05-15 2015-11-19 Coastal Environments, Incorporated Apparatus facilitating formation of a vertical oyster reef and shoreline rehabilitation with induced oyster reef barrier and lagoon implementing the same
CN205134272U (zh) * 2015-09-10 2016-04-06 重庆交通大学 一种新型菱形框架生态护岸结构
CN105970875A (zh) * 2016-05-02 2016-09-28 浙江科技学院 利用自然能量在海滩促淤固砂的方法
CN106759291A (zh) * 2016-11-30 2017-05-31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人工生态岛礁建设的施工方法
CN107018889A (zh) * 2017-05-16 2017-08-08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一种组装式多功能人工藻礁
CN107268537A (zh) * 2017-06-23 2017-10-20 杭州东茂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促淤堤坝及促淤方法
CN206768729U (zh) * 2017-03-27 2017-12-19 大连海洋大学 一种半潜透空式消浪装置
CN207151625U (zh) * 2017-09-19 2018-03-30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基于人工鱼礁立体布局的抗风浪海钓平台
CN108104054A (zh) * 2018-01-10 2018-06-01 李熙 一种用于自然海岸线修复的离岸堤构建方法
CN207633320U (zh) * 2017-12-01 2018-07-20 广东航鑫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人工岛的防护加固结构
CN209384199U (zh) * 2018-12-10 2019-09-13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促淤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99911B2 (en) * 2000-12-01 2002-12-31 Parker Beach Restoration, Inc Compliant porous groin and shoreline reclamation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29200B1 (en) * 2004-11-24 2006-04-18 Granger Plastics Company Shoreline erosion barrier
US8226325B1 (en) * 2009-10-09 2012-07-24 Pierce Jr Webster Wave suppressor and sediment collection system
CN202148511U (zh) * 2011-05-18 2012-02-22 上海嘉洁生态型混凝土草坪有限公司 一种水岸生态礁
CN103081794A (zh) * 2011-11-02 2013-05-08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兼顾藻类附着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
CN102487899A (zh) * 2011-12-01 2012-06-13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适于高沉积水体环境的造礁石珊瑚野外培植方法及其装置
CN102598934A (zh) * 2012-03-21 2012-07-25 云南大学 一种水生植物栽种装置及栽种方法
WO2015175975A1 (en) * 2014-05-15 2015-11-19 Coastal Environments, Incorporated Apparatus facilitating formation of a vertical oyster reef and shoreline rehabilitation with induced oyster reef barrier and lagoon implementing the same
CN103953003A (zh) * 2014-05-16 2014-07-30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一种用于围海造地的促淤堤坝及促淤方法
CN104652366A (zh) * 2015-01-15 2015-05-27 中交天航滨海环保浚航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透空块围海促淤堤的施工方法
CN104782538A (zh) * 2015-03-26 2015-07-2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多功能组合拼装式子母牡蛎礁及其使用方法
CN205134272U (zh) * 2015-09-10 2016-04-06 重庆交通大学 一种新型菱形框架生态护岸结构
CN105970875A (zh) * 2016-05-02 2016-09-28 浙江科技学院 利用自然能量在海滩促淤固砂的方法
CN106759291A (zh) * 2016-11-30 2017-05-31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人工生态岛礁建设的施工方法
CN206768729U (zh) * 2017-03-27 2017-12-19 大连海洋大学 一种半潜透空式消浪装置
CN107018889A (zh) * 2017-05-16 2017-08-08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一种组装式多功能人工藻礁
CN107268537A (zh) * 2017-06-23 2017-10-20 杭州东茂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促淤堤坝及促淤方法
CN207151625U (zh) * 2017-09-19 2018-03-30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基于人工鱼礁立体布局的抗风浪海钓平台
CN207633320U (zh) * 2017-12-01 2018-07-20 广东航鑫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人工岛的防护加固结构
CN108104054A (zh) * 2018-01-10 2018-06-01 李熙 一种用于自然海岸线修复的离岸堤构建方法
CN209384199U (zh) * 2018-12-10 2019-09-13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促淤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i-gui Wang ; Ning Wang ; Degang Wang ; Ananda Colace ; Li Sun ; Chunqiu Liu.The Study of Island Natural Disaste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2014,13(2),全文. *
飞雁滩油田岸滩防护方案探索;季耀华, 初新杰, 徐松森;海洋地质动态(06);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57666A (zh) 2019-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10777B (zh) 一种非宜林河口淤泥质潮间带滩涂乔木消浪林带的构建和营造方法
CN101498126B (zh) 准生态湖河堤岸斜坡的防护方法
CN214737799U (zh) 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带的生态修复结构
CN106245576B (zh) 一种大规模江河湖海近岸湿地的改造方法
CN113179847B (zh) 一种基于牡蛎礁体的红树林宜林地构建方法
CN102160522A (zh) 一种硬质化人工景观水体水生植物的种植方法
CN111636373A (zh) 牡蛎礁排、海堤堤脚防护装置及堤脚防护方法
KR100972333B1 (ko) 연안습지 복원용 인공둑 및 이를 이용한 연안습지 복원방법
CN104179149B (zh) 一种改善大型浅水湖泊基础环境的消浪方法
CN109457666B (zh) 促淤装置及自然海岸线生成方法
JP2002330651A (ja) 藻場造成方法と藻草育成ネット
CN111742834A (zh) 一种硬质水底水生植物快速定植方法
CN112359775A (zh) 一种消减波浪和减少沙滩泥化的生态带构建方法
CN111727871A (zh) 一种硬质基底锚定式水生植物快速定植方法
CN216627129U (zh) 一种浅海塔型生态鱼礁
CN216982723U (zh) 一种适用于滨海河道红树林的种植装置
CN209384199U (zh) 促淤装置
CN107926671B (zh) 一种悬挂式生态种植沉水植物的方法
KR20160092604A (ko) 인공 생태섬
JP2022169327A (ja) 海藻増殖装置及び洋上風力発電設備の基礎構造
JP2002330652A (ja) 藻場造成方法と藻草育成プランター
CN220013553U (zh) 一种应用于海洋滨岸的生态修复护坡
KR100944112B1 (ko) 연안습지 복원용 인공둑 및 이를 이용한 연안습지 복원방법
JP6583732B2 (ja) 保存可能な海草類播種体の製造方法
CN212641339U (zh) 一种适用于沿海地区的植物蜂巢生态护岸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310000 No. 36 Baoluo North Road, Xihu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Address before: 310000 No. 36 Baoluo North Road, Xihu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THE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OA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