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31238A - 一种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31238A
CN109431238A CN201811322096.8A CN201811322096A CN109431238A CN 109431238 A CN109431238 A CN 109431238A CN 201811322096 A CN201811322096 A CN 201811322096A CN 109431238 A CN109431238 A CN 1094312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liner
heating region
generating disc
ring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2209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詹耀
郑钢英
常情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32209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31238A/zh
Publication of CN1094312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312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02Construction of cooking-vessels; Method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24Warming devices
    • A47J36/2444Drinking cups with heating means
    • A47J36/2461Drinking cups with heating means with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盖体,所述锅体上设有发热盘及其上方的内胆,所述内胆包括弧形的第一过渡部及与其分别连接的侧壁和底壁,所述发热盘上设有内环发热区域和外环发热区域,其中所述内环发热区域与内胆之间设有第一间隙,所述外环发热区域与所述内胆外表面贴合。采用本技术使得内胆上与发热盘外环发热区域贴合的位置区域温度高于与内环对应的位置区域,进而在内胆上形成加热强区与加热弱区,在米饭的烹饪过程中尤其是在吸水升温阶段时内胆侧部温度升高快,促进第一过渡部区域的米其提前吸水,避免烹饪后期由于缺水而导致米饭偏硬生的问题,最终烹饪出来的米饭均匀性较好。

Description

一种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烹饪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饭煲是现有家庭中的必备的烹饪器具,随着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饭煲烹饪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目前大多数饭煲都是采用平盘状发热盘加热,由于加工误差的存在以及加热过程中的内胆变形,制作出的米饭均匀性不好。
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方案,具体是通过将普通的平盘状发热盘改进为内凹的碗状结构,通过增加发热盘表面与内胆的接触面积来保证均匀加热性,但发热盘与内胆也只是在冷态时贴合完全,在实际烹饪时发热盘与内胆均处于热膨胀状态,再加上两者之间的膨胀率和膨胀方向不同导致无法完全贴合。
对此,现有技术CN201620247009.7中还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案,具体是在与内锅底壁配合的第一盘体与内锅的外壁面之间设置第一间隙,以及在盘体的延伸部与内锅的外壁面之间设置第二间隙,通过间隙的设置为盘体受热变形预留了一定的变形空间,从而防止发热盘受热变形后与内锅干涉,该方案实际上是使加热过程中内胆变形从而能够消除间隙,进而增加发热盘表面与内胆的接触面积。
因此,上述现有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加发热盘表面与内胆的接触面积来保证均匀加热性。事实上,发热盘的自身结构及加热过程时的“内聚效应”决定了发热盘表面本身的热量传递/分布不均匀,因为现有的发热盘都是呈圆盘形,环状的加热管为呈环状被浇铸在发热盘内,加热管通电加热时分别向其内侧与外侧传递热量,其向内侧传递热量时呈聚集的效果,而向外侧传热时热量呈发散效果,使得发热盘中部温度高,外侧的温度较低。因此,无论通过何种方式来提升发热盘表面与内胆的接触面积,都难以保证发热盘与内胆之间传热均匀,无法从根本上提升烹饪米饭的均匀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部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烹饪米饭均匀性的烹饪器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盖体,所述锅体上设有发热盘及其上方的内胆,所述发热盘上设有内环发热区域和外环发热区域,其中所述内环发热区域与内胆之间设有第一间隙,所述外环发热区域与所述内胆外表面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内胆包括底壁与侧壁,所述底壁与侧壁之间设有弧形的第一过渡部,所述外环发热区域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过渡部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发热盘内设有发热管,所述外环发热区域至少部分位于发热管的正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间隙范围为0.3~1.5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弧形半径与内胆半径的比值范围为0.45~ 0.95。
进一步的,所述内胆侧壁的内表面为弧面,且内表面的横截面内径由最大内径处向两端逐渐减小。
进一步的,所述外环发热区域的宽度与发热盘半径的比值范围为1/3~2/3。
进一步的,所述内环发热区域的最大半径与发热盘半径的比值大于1/4。
进一步的,所述发热盘的内表面为回转面形状,所述发热盘包括第二过渡部以及分别连接第二过渡部的盘底与盘壁,所述盘壁包括下弧段,所述盘底包括上弧段,所述下弧段和上弧段分别连接第二过渡部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间隙由内环发热区域的最小半径处向最大半径处逐渐减小。
采用本技术方案的主要有益效果为:
1、本技术方案通过在发热盘上设置内环发热区域与外环发热区域,其中外环发热区域与内胆贴合,内环发热区域与发热盘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传递热量时需要借助该间隙的空气进行传递,使得内胆上与发热盘外环发热区域贴合的位置区域温度高于与内环对应的位置区域,使内胆的中心区域在单位时间内的吸收热量小于第一过渡部及其附近区域的吸收热量,进而在内胆上形成加热强区与加热弱区,在米饭的烹饪过程中尤其是在吸水升温阶段时内胆侧部温度升高快,促进该区域的米其提前吸水,避免烹饪后期由于缺水而导致米饭偏硬生的问题,最终烹饪出来的米饭均匀性较好。此外,经改进后具有内外环发热区域的发热盘,能够使内胆的最高温度位置限制在与内胆中心有一定距离范围的位置,从而减小烹饪程序的控制误差。
2、通过将外环发热区域至少部分与所述内胆上的第一过渡部贴合,使得发热盘上发热量多的外环发热区域上能够集中在第一过渡部区域形成加热强区,在米饭的烹饪过程中尤其是在吸水升温阶段时内胆侧部温度升高快,促进该区域的米其提前吸水,避免烹饪后期由于缺水而导致米饭偏硬生的问题,最终烹饪出来的米饭均匀性较好。
3、通过将所述外环发热区域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发热管的上方,使得发热管上方区域厚度相对较厚,保证浇注过程中能够及时填充,还使得发热管与外环发热区域距离最近,发热管产生的热量能够快速、及时的向外环发热区域传递。
4、通过将所述第一间隙δ范围设置为0.3~1.5mm,能够保证内环发热区域有效的向内胆传热,并在内胆上形成温度基本恒定的加热强区和加热弱区,进而保证每次烹饪出来的米饭均匀性和一致性较好。若所述第一间隙小于 0.3mm,可能导致内胆或者发热盘受热变形,使得内胆与内环发热区域贴合,从而贴合部位温度也较高,造成米饭的烹饪效果不佳;若所述第一间隙大于1.5mm,可能导致发热盘的内环发热区域厚度不足而强度不够,还会造成内环发热区域无法及时的向内胆传热。
5、将第一过渡部的弧形半径与内胆半径的比值范围限定在0.45~0.95之间,能够保证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弧形区域保持一定的高度,烹饪过程中内胆中心区域与第一过渡部的水位形成一定的偏差,从而保持各区域的米饭均匀性。所述比值太小,也即在内胆半径恒定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弧形半径太小,或者所述比值太大,也即在内胆半径恒定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弧形半径太大,都会使得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弧形区域高度不够,米饭烹饪过程时内胆中各部位的水位高度偏差较小,内胆中与外环发热区域对应的周边部分米饭吸水过多而太烂,影响米饭的品质。
6、将所述外环发热区域的宽度与发热盘半径的比值范围限位为1/3~2/3,能够在内胆的弧形第一过渡部区域和中心区域形成稳定的加热强区与加热弱区,不会因为内胆放置位置的微小偏差而受影响。倘若所述外环发热区域的宽度与发热盘半径的比值太小,则在发热盘半径恒定的情况下,外环发热区域较窄,可能导致发热盘与内胆贴合的区域面积太小,在内胆安装不到位的情况下无法在内胆靠近第一过渡部形成加热强区;倘若所述外环发热区域的宽度与发热盘半径的比值太小,则在发热盘半径恒定的情况下,外环发热区域的宽度太大,可能导致内环发热区域的面积太小,无法在内胆的弧形第一过渡部区域和中心区域形成稳定的加热强区与加热弱区。
7、通过将发热盘的内表面设置为回转面形状,且具有盘底与盘壁,使得所述发热盘整体呈碗形,发热盘能够更好的包覆内胆,保证每次放置内胆时内胆与发热盘之间的相对位置恒定,贴合准确。具体的,还在盘底和盘壁分别设置上弧段和下弧段与第二过渡部的两端连接,使得第二过渡部与盘底和盘壁平滑过渡。
附图说明
作为本申请技术方案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于对本发明进一步的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图1是现有技术中烹饪前期内胆中的米水状态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烹饪后期内胆中的米水状态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中的发热盘与内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实施例一中发热盘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一中发热盘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一中发热盘的又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一烹饪效果测试米饭取样位置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一烹饪效果测试结果表;
图10是实施例二中的发热盘与内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实施例二中的发热盘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C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实施例二烹饪效果测试结果表;
图15是实施例三中的发热盘与内胆一种具体实现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三中的发热盘与内胆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实施例三烹饪效果测试结果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如图3至7所示,所述烹饪器具包括锅体100和盖体(图中未示出),所述锅体100上设有发热盘110,所述发热盘110的上方设有与其贴合的内胆120,所述内胆120为回转体形状,所述发热盘110上设有与发热盘中心轴X-X同心的内环发热区域112与外环发热区域113,其中,所述内环发热区域112与内胆120之间设有第一间隙δ,所述外环发热区域113与所述内胆120外表面贴合。具体的,所述发热盘110为平盘状,发热盘110的中心还设有用于设置测温元件的通孔111,所述内胆120包括底壁121与侧壁122,所述底壁121与侧壁122之间设有弧形的第一过渡部123。
众所周知,初始大米含水率通常在13~15%左右,制作米饭的水米比例通常在1.1:1左右,米饭的烹饪过程主要分为吸水、沸腾和焖饭三个阶段,在吸水阶段中,米饭浸泡并进行一定的温度加热以促进其吸水,吸水阶段结束后大米含水率一般能够达到30%左右,该烹饪前期时内胆中的米水状态如图1所示,由于现有技术中电饭煲的发热盘热量内聚效应,所以导致图1中I区温度高,因而I区的米吸水速度快,而II区的米吸水速度慢;随着温度继续升高达到沸腾阶段后,米饭的含水率会达到60~63%左右(仍未达到米饭含水率的极限值);沸腾阶段结束后进入焖饭阶段,内胆中的流动水逐步减少,此时内胆中的米水状态如图2所示,流动的水逐渐集中到I区的底部,虽然此时该区域的上部已经脱离水的浸泡,但是由于加热持续进行,该区域下部的水已经会通过气泡上浮而被带上来,使得I区的米饭在完全没有水之前还能够持续的吸水,由于内胆的底壁与侧壁之间通过圆弧过渡,II区的米基本脱离水的浸泡,也就没有水能够通过气泡上浮而被带到上层的米饭区域,使得II区的米饭中水分普遍比I区的少,从而导致其制作出来的米饭往往会出现中间部分偏湿软,而边缘部分偏硬生的现象。
其次,盛有米水混合物的内胆在加热过程中,其外底壁由于与发热盘直接接触,其温度最高,受热膨胀,而内壁由于与米水混合物接触,温度较低,两者之间形成较大的温差,从而使内胆外侧的膨胀幅度要显著大于内侧,使内胆底部拱曲,内胆截面由“U”型呈向“V”的趋势,内胆底部与发热盘的接触面积减小,而且接触位置向发热盘的中心部位转移,进一步导致加热不均匀。
再次,传统的发热盘与内胆的贴合位置会因为各自制造工艺的不稳定性而导致在整个发热盘范围内随机出现,内胆与发热盘贴合的位置处温度高,升温最快,使得不同的贴合位置热量传递到内胆中心(圆心位置)时间不同,导致在程序控制时形成较大的控制误差。
本技术方案通过在发热盘上设置内环发热区域与外环发热区域,其中外环发热区域与内胆贴合,内环发热区域与发热盘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传递热量时需要借助该间隙的空气进行传递,使得内胆上与发热盘外环发热区域贴合的位置区域温度高于与内环对应的位置区域,使内胆的中心区域在单位时间内的吸收热量小于第一过渡部及其附近区域的吸收热量,进而在内胆上形成加热强区与加热弱区,在米饭的烹饪过程中尤其是在吸水升温阶段时内胆侧部温度升高快,促进该区域的米其提前吸水,避免烹饪后期由于缺水而导致米饭偏硬生的问题,最终烹饪出来的米饭均匀性较好。此外,经改进后具有内外环发热区域的发热盘,能够使内胆的最高温度位置限制在与内胆中心有一定距离范围的位置,从而减小烹饪程序的控制误差。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间隙δ范围为0.3~1.5mm。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间隙δ的值是恒定的。具体的,所述第一间隙δ取值为0.5mm、0.6mm、0.7mm、0.8mm、0.9mm、1mm中的任意一个。优选的,所述第一间隙δ取0.6mm。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间隙δ的值是变化的,也就是说,所述内环发热区域上任意一点与内胆之间的距离处于0.3~1.5mm的范围内。
若所述第一间隙小于0.3mm,可能导致内胆或者发热盘受热变形,使得内胆与内环发热区域贴合,从而贴合部位温度也较高,造成米饭的烹饪效果不佳;若所述第一间隙大于1.5mm,可能导致发热盘的内环发热区域厚度不足而强度不够,还会造成内环发热区域无法及时的向内胆传热。通过将所述第一间隙δ范围设置为0.3~1.5mm,能够保证内环发热区域有效的向内胆传热,并在内胆上形成温度基本恒定的加热强区和加热弱区,进而保证每次烹饪出来的米饭均匀性和一致性较好。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所述第一间隙由内环发热区域的最小半径处向最大半径处逐渐减小。从而进一步减小发热盘的内聚效应,使得在内胆上形成温度基本恒定的加热强区和加热弱区。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过渡部123的弧形半径r与内胆半径R 比值范围为0.45~0.95。
所述比值太小,也即在内胆半径恒定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弧形半径太小,或者所述比值太大,也即在内胆半径恒定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弧形半径太大,都会使得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弧形区域高度不够,米饭烹饪过程时内胆中各部位的水位高度偏差较小,内胆中与外环发热区域对应的周边部分米饭吸水过多而太烂,影响米饭的品质。将所述比值限定在0.45~0.95之间,能够保证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弧形区域保持一定的高度,烹饪过程中内胆中心区域与第一过渡部的水位形成一定的偏差,从而保持各区域的米饭均匀性。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内胆的半径是指内胆开口部的半径。
作为较佳的具体实现方式,第一过渡部的弧形半径r与内胆的半径D比例范围为0.55~0.85。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内胆120的底壁121为平面。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内胆120的底壁 121设置为向内胆120内侧凸起的曲面,所述曲面的凸起高度h不大于8mm。
由于与平盘状发热盘相配合的内胆底壁面积较大,倘若将其底壁也加工成平面度较好的平面难度较大,而且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变形从而造成内胆放置不平稳的问题。通过内胆的底壁设置为项内胆内侧凸起的曲面,强化了内胆底壁的强度,减少受力变形,而且减少了放置时内胆的受力面积,并使受力区域集中在环形的区域上,保证放置平稳。具体的还将曲面的凸起高度h设置为不大于8mm,假如h太大,可能导致内胆中部高度太高,而实际上内胆中部温度较低,造成中部的米吸水不足,从而导致米饭缺水偏硬。
进一步的,所述发热盘110内设有发热管114,所述外环发热区域11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发热管114的正上方。
由于发热管是浇注于发热盘中,发热管上部区域的发热盘厚度较薄,可能导致在浇注过程中无法及时完整的填充,从而造成次品率较高。通过将所述外环发热区域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发热管的上方,使得发热管上方区域厚度相对较厚,保证浇注过程中能够及时填充,而且使发热管与外环发热区域距离最近,发热管产生的热量能够快速、及时的向外环发热区域传递。
进一步的,所述外环发热区域的宽度与发热盘半径的比值范围为1/3~2/3。
倘若所述外环发热区域的宽度与发热盘半径的比值太小,则在发热盘半径恒定的情况下,外环发热区域较窄,可能导致发热盘与内胆贴合的区域面积太小,在内胆安装不到位的情况下无法在内胆靠近第一过渡部形成加热强区;倘若所述外环发热区域的宽度与发热盘半径的比值太小,则在发热盘半径恒定的情况下,外环发热区域的宽度太大,可能导致内环发热区域的面积太小,无法在内胆的弧形第一过渡部区域和中心区域形成稳定的加热强区与加热弱区。将所述外环发热区域的宽度与发热盘半径的比值范围限位为1/3~2/3,能够在内胆的弧形第一过渡部区域和中心区域形成稳定的加热强区与加热弱区,不会因为内胆放置位置的微小偏差而受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内环发热区域的最大半径与发热盘半径的比值大于1/4。
在发热盘半径恒定的情况下,所述内环发热区域太小,将导致无法在内胆的弧形第一过渡部区域和中心区域形成稳定的加热强区与加热弱区。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如图5所示,所述外环发热区域的外径等于发热盘的外径。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如图6所示,所述外环发热区域的外径小于于发热盘的外径。
作为本实施例的又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如图7所示,所述外环发热区域还包括第一外环发热区域与第二外环发热区域,所述第一外环发热区域与第二外环发热区域之间设有环形隔热槽。此时,外环发热区域的宽度即为第一外环发热区域的宽度与第二外环发热区域的宽度之和。
需要说明的是,图5、6、7中,虚线环部分表示为发热管区域,剖面线区域为与内胆贴合的外环发热区域。
通过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加热盘进行米饭烹饪测试,在烹饪设备、烹饪程序、内胆、米种、米水量、外部测试环境均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发热盘与原有发热盘的烹饪效果比较,从烹饪完成后的内胆不同位置提取米饭样本进行含水量测试,具体的提取位置参见示意图8,具体的测试结果如图 9中所示,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本实施例的发热盘结构的米饭一致均匀性较好提升。
实施例二:
如图10至13所示,本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外环发热区域113 至少部分与所述内胆120上的第一过渡部123贴合。
通过将外环发热区域至少部分与所述内胆上的第一过渡部贴合,使得发热盘上发热量多的外环发热区域上能够集中在第一过渡部区域形成加热强区,在米饭的烹饪过程中尤其是在吸水升温阶段时内胆侧部温度升高快,促进该区域的米其提前吸水,避免烹饪后期由于缺水而导致米饭偏硬生的问题,最终烹饪出来的米饭均匀性较好。
具体的,在所述外环发热区域包括第一外环发热区域与第二外环发热区域时,所述第一外环发热区域与第二外环发热区域中任意一个至少部分与所述内胆上的第一过渡部贴合,或者两者同时至少部分与所述内胆上的第一过渡部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发热盘110的内表面为回转面形状,所述发热盘110包括第二过渡部115以及分别连接第二过渡部的盘底116与盘壁117,所述盘壁117 包括下弧段117a,所述盘底116包括上弧段116a,所述下弧段117a和上弧段 116a分别连接第二过渡部115的两端。
通过将发热盘的内表面设置为回转面形状,且具有盘底与盘壁,使得所述发热盘整体呈碗形,发热盘能够更好的包覆内胆,保证每次放置内胆时内胆与发热盘之间的相对位置恒定,贴合准确。具体的,还在盘底和盘壁分别设置上弧段和下弧段与第二过渡部的两端连接,使得第二过渡部与盘底和盘壁平滑过渡。
进一步的,所述下弧段的圆心01与上弧段的圆心O2位于内胆回转中心X-X 的同一侧,且下弧段的半径r1小于上弧段的半径r2。具体的,所述下弧段的圆心低于所述上弧段的圆心。
进一步的,所述盘底为平面或者具有向内胆侧凸起的曲面。
通过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加热盘进行米饭烹饪测试,在烹饪设备、烹饪程序、内胆、米种、米水量、外部测试环境均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发热盘与原有发热盘的烹饪效果比较,从烹饪完成后的内胆不同位置提取米饭样本进行含水量测试,具体的提取位置与实施例一中相同,具体的测试结果如图14中所示,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本实施例的发热盘结构的米饭一致均匀性进一步提升。
实施例三:
如图15、1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所述内胆侧壁的内表面为弧面,且内表面的横截面内径由最大内径处向两端逐渐减小。
如此,使得在烹饪过程中,侧壁的弧形内表面会诱使热水往内胆中心区域流动,而内胆中心区域的水则补充到四周的侧壁,通过水的流动带动热量的对流传递。
具体的所述内胆为回转体形,该回转体是回转母线绕着回转轴线旋转360 度形成的,所述内胆为铁制内胆或者铝合金内胆。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内表面为半径变化的弧面,图13 中示出了一种半径分别为p1、p2的弧面。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内表面为半径恒定的弧面,且其圆心与弧面位于回转中心轴线的同一侧,即内胆是球形发热内胆。如此,能够有效的扩大内胆中心区域的面积,在加热过程中,内胆侧壁的水从各个方向流往内胆中心区域时,该中心区域能够有足够的水补充到周围的侧壁,从而改善内胆内的热对流形式,使得内胆中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通过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发热盘和内胆进行米饭烹饪测试,在烹饪设备、烹饪程序、米种、米水量、外部测试环境均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本实施例方案与现有技术方案的烹饪效果比较,从烹饪完成后的内胆不同位置提取米饭样本进行含水量测试,具体的提取位置与实施例一、二中相同,具体的测试结果如图17中所示,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本实施例的发热盘结构的米饭一致均匀性显著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而不应当作为本申请及其应用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盖体,所述锅体上设有发热盘及其上方的内胆,所述内胆包括弧形的第一过渡部及与其分别连接的侧壁和底壁,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上设有内环发热区域和外环发热区域,其中所述内环发热区域与内胆之间设有第一间隙,所述外环发热区域与所述内胆外表面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发热区域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过渡部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内设有发热管,所述外环发热区域至少部分位于发热管的正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范围为0.3mm~1.5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弧形半径与内胆半径的比值范围为0.45~0.95。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侧壁的内表面为弧面,且内表面的横截面内径由最大内径处向两端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发热区域的宽度与发热盘半径的比值范围为1/3~2/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发热区域的最大半径与发热盘半径的比值大于1/4。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的内表面为回转面形状,所述发热盘包括第二过渡部以及分别连接第二过渡部的盘底与盘壁,所述盘壁包括下弧段,所述盘底包括上弧段,所述下弧段和上弧段分别连接第二过渡部的两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由内环发热区域的最小半径处向最大半径处逐渐减小。
CN201811322096.8A 2018-11-08 2018-11-08 一种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 Pending CN10943123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22096.8A CN109431238A (zh) 2018-11-08 2018-11-08 一种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22096.8A CN109431238A (zh) 2018-11-08 2018-11-08 一种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31238A true CN109431238A (zh) 2019-03-08

Family

ID=65551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22096.8A Pending CN109431238A (zh) 2018-11-08 2018-11-08 一种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3123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75386A (zh) * 2019-04-24 2019-06-14 上海纯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米饭口感均衡的电饭煲
CN113598596A (zh) * 2021-09-13 2021-11-05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一种用于烹饪研究的智能化分子料理平台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50071A (ja) * 2012-09-14 2012-12-20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炊飯器
CN105011733A (zh) * 2014-04-23 2015-11-04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及其内胆
CN204813324U (zh) * 2015-06-29 2015-12-02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煮饭器
CN205548298U (zh) * 2016-03-25 2016-09-0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N206612591U (zh) * 2016-12-22 2017-11-0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及电压力锅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50071A (ja) * 2012-09-14 2012-12-20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炊飯器
CN105011733A (zh) * 2014-04-23 2015-11-04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及其内胆
CN204813324U (zh) * 2015-06-29 2015-12-02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煮饭器
CN205548298U (zh) * 2016-03-25 2016-09-0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N206612591U (zh) * 2016-12-22 2017-11-0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及电压力锅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75386A (zh) * 2019-04-24 2019-06-14 上海纯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米饭口感均衡的电饭煲
CN109875386B (zh) * 2019-04-24 2024-03-29 纯米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米饭口感均衡的电饭煲
CN113598596A (zh) * 2021-09-13 2021-11-05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一种用于烹饪研究的智能化分子料理平台
CN113598596B (zh) * 2021-09-13 2022-08-26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一种用于烹饪研究的智能化分子料理平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31238A (zh) 一种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
CN103876609A (zh) 一种用于电饭煲内的多用型内胆
CN211408584U (zh) 一种传热效率高的电饭锅
CN207940630U (zh) 一种复合锅
CN209436904U (zh) 一种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
CN208192792U (zh) 一种蒸汽加热用烹饪器具及蒸汽饭煲
CN101862112B (zh) 煮粥装置
CN206565766U (zh) 一种烹饪辅件及采用该烹饪辅件的蒸箱微波炉一体机
CN205885311U (zh) 一种电磁加热的煎烤盘及电磁加热烹饪装置
CN105011733B (zh) 烹饪器具及其内胆
CN110089925A (zh) 一种电饭锅
CN207928184U (zh) 锅具和厨房器具
CN209436903U (zh) 一种均匀加热的电磁烹饪器具
CN207323268U (zh) 一种变频回旋式智能电饭锅
CN108888092A (zh) 一种能实现无水料理和脱糖煮饭的功能锅
CN104433779A (zh) 一种新型节能分区式电加热锅
CN211748742U (zh) 一种新型的电饭锅
CN211961709U (zh) 内锅和烹饪器具
CN109875386A (zh) 米饭口感均衡的电饭煲
CN207341619U (zh) 电水壶
CN205338595U (zh) 一种多用锅
CN207754986U (zh) 电饭煲内胆及电饭煲
CN205814194U (zh) 一种饮用水加热腔
CN206403648U (zh) 一种空气隔热式电烤炉
CN109965715A (zh) 一种防溢电饭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