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19939A - 一种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319939A CN109319939A CN201811431093.8A CN201811431093A CN109319939A CN 109319939 A CN109319939 A CN 109319939A CN 201811431093 A CN201811431093 A CN 201811431093A CN 109319939 A CN109319939 A CN 1093199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pond
- water body
- plant
- lak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02F3/327—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characterised by animals and plan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C02F3/341—Consortia of bacteria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16—Nitrogen compounds, e.g. ammonia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16—Nitrogen compounds, e.g. ammonia
- C02F2101/166—Nitrit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007—Contaminated open waterways, rivers, lakes or pond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Hydroponics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包括:人工湖、雨水过滤井、生态养殖池、卵石‑植物池、隐蔽蓄水池和水回用控制器,其中人工湖与雨水过滤井之间通过污水管连接,生态养殖池与雨水过滤井之间通过净水管连接,卵石‑植物池与生态养殖池之间通过净水管连接,隐蔽蓄水池与卵石‑植物池之间通过净水管连接,水回用控制器与隐蔽蓄水池中的潜水泵连接,通过水回用控制器将隐蔽蓄水池中的水回流至人工湖、生态养殖池、卵石‑植物池。本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通过利用物理过滤、动物清理、植物净化和微生物分解等手段,使得人工湖形成一个自循环体系,实现人工湖水体的生态净化循环,并且可以形成工业产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工湖水体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氮磷等污染物被排向湖泊、水库,水体的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普通存在的环境问题之一。在我国湖泊中,已有65%的湖泊呈现富营养化状况,29%的湖泊正在转向富营养化状态。水体污染的日益加剧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水体污染治理迫在眉睫。目前关于水体污染治理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由于生物法不易产生二次污染、廉价和易操作,正在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利用水生植物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现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是,已有的植物修复技术,大多数依靠单一的水生植物对养分吸收去除水体氮磷,很难有效地控制水体富营养化。而且,现有的植物修复工程,往往忽略了原生态水生植物在水体净化中的作用,未对原生态植物加以恢复,仅注重引入植物对水质的改善效果,造成工程耗资量大、成效不显著。
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利用生物法修复水体的报告,例如,公开号为:CN101921020A的中国发明申请公开了一种利用原生态植物系统修复湖泊水生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3月份种植芦苇、与荇菜;3月份培育茭草苗;4月份进行菱苗营养钵育苗;3~4月在种菱区域外围布置软隔离和竹簖,在两道竹簖和软隔离后移栽已经育好的菱苗,在最靠岸边的一道软隔离至水深为1米的水体浅滩带内种植培育好的茭草苗作为植物消浪带;9~10月采收菱角;10月种植苦草;12月份将芦苇、荇菜、茭草与菱的叶茎清出水体。通过该发明的方法修复水体一年后,水生植物覆盖率达到95%左右;可以使得水体的蓝藻削减率达到84%以上;水体透明度提高至1~1.2m;防治区内的水质已由原来V类水标准达到III类水标准。但是该方法耗时长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消耗大、产出小,不具有工业价值。
又如,公开号为:CN105948270A的中国发明申请公开了一种自然水体生态修复方法和修复系统,通过在拟进行生态修复的自然水体岸边建设若干滤床型人工湿地,通过将自然水体内的水引入滤床型人工湿地内处理,处理好后的水重新排入自然水体内,如此循环处理达到自然水体生态修复的目的;在处理过程中根据光照强度,自动调节自然水体内的水进入人工湿地的速度,进而根据光照强度调节人工湿地处理速度并通过把滤床型人工湿地、自然水体、沉水植物、鱼、循环泵、太阳能发电装置共同组成一个微生态系统,该微生态系统无需外部输入能源,可根据气候状况自动调整;可确保自然水体长期稳定维持在低藻低浊的水平。但是该发明中需要建造人工湿地、太阳能发电装置等工程,不仅耗资量大、成效不显著,而且无法通过动植物、微生物的自平衡实现水体的修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通过设置雨水过滤井、生态养殖池、卵石-植物池、隐蔽蓄水池和水回用控制器,通过利用物理过滤、动物清理、植物净化和微生物分解等手段,使得人工湖形成一个自循环体系,实现人工湖水体的生态净化循环,并且可以形成工业产出,耗资小、产出大。
为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包括:
人工湖,人工湖内还设置有用于水源更新的补给管和排污的污水管,人工湖中的水源主要为生活污水和自然降雨后地下浸出水;
雨水过滤井,人工湖与所述雨水过滤井之间通过污水管连接,雨水过滤井包括雨水篦子、雨水过滤装置、隔挡、卵石层和过滤井组成,雨水通过雨水篦子流入雨水过滤装置,通过雨水过滤装置过滤后进入过滤井,过滤井由隔挡分隔成溢流区和顺流区,隔挡高度约为过滤井的2/3-3/4处,过滤井顺流区底部铺设有20-30cm厚的卵石层,卵石层上部铺设20-30cm厚的砂砾层;
生态养殖池,所述生态养殖池与雨水过滤井之间通过净水管连接,所述生态养殖池中设置有曝气装置,生态养殖池内放养漂浮于水面的凤眼莲、大薸等浮水植物,水中放养鳙鱼;
卵石-植物池,所述卵石-植物池与生态养殖池之间通过净水管连接,所述卵石-植物池包括泥沙层、卵石层以及种植的挺水植物,其中所述泥沙层中泥沙体积比为6-8:2-4,厚度为8-20cm,卵石层为20-30cm,挺水植物种植在泥沙层中,并在植株空隙处覆盖卵石层;
隐蔽蓄水池,所述隐蔽蓄水池与卵石-植物池之间通过净水管连接,所述隐蔽蓄水池底部铺设蓄排水箱,蓄排水箱上表面铺厚度约为20-30cm卵石层,并安装潜水泵,所述潜水泵通过管道与人工湖、生态养殖池、卵石-植物池以及绿地连接;
水回用控制器,所述水回用控制器与潜水泵连接,通过水回用控制器调节控制潜水泵将隐蔽蓄水池中的水回流至人工湖、生态养殖池、卵石-植物池或者用于绿地浇灌。
优选的,所述生态养殖池内注入人工湖内经过雨水过滤井初步过滤后的湖水,生态养殖池内池水水量为生态养殖池体积的2/3-4/5,每隔7-10天对生态养殖池注水,保持生态养殖池内池水体积稳定,生态养殖池是放养鳙鱼形成工业产出的场所,需要保持生态养殖池内池水的稳定。
优选的,所述生态养殖池中设置有增氧机,通过增氧机对水体进行增氧,提高池水溶氧量,控制水体溶解氧维持在3mg/L以上,鳙鱼为滤食性鱼类,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性情温驯,不爱跳跃,行动较迟缓,具有河湖洄游习性,滤食水中浮游动物和植物为生,对养殖的水质要求不是很高,经过雨水过滤井过滤后的人工湖水即可满足养殖要求,但是水体溶解氧量不宜过低,否则容易导致鳙鱼窒息,因此需要维持在3mg/L以上以保证鳙鱼养殖的需求。
优选的,所述生态养殖池内放养1/3-1/2面积的凤眼莲和大薸,凤眼莲和大薸的初始放养量为5-9kg/m2,凤眼莲和大薸的放养比例为3-5:2-4,凤眼莲和大薸为大型漂浮水生植物,根系发达、生长繁殖快、耐污能力强、能吸收水体中的N、P物质,可净化水体,生态养殖池的控制性放养可充分限制凤眼莲的扩散性生长,方便进行打捞,所以凤眼莲和大薸放养的面积需严格控制在1/3-1/2内,凤眼莲和大薸放养的面积过大会导致池面透气度降低,可能导致鳙鱼窒息,凤眼莲和大薸放养的面积过小难以为鳙鱼提供栖息地,不利于鳙鱼的快速成长,凤眼莲和大薸的初始放养量需要限定为5-9kg/m2,初始放养量过小不利于为鳙鱼提供栖息地,初始放养量过大,生长速度过快,需要经常打捞凤眼莲和大薸,浪费人力物力,凤眼莲和大薸的放养比例经过严格测定限制为3-5:2-4,利于凤眼莲和大薸共生,提高凤眼莲和大薸的存活率。
优选的,所述生态养殖池内放养鳙鱼,所投鳙鱼的投放比例为1-5尾/m3,鳙鱼规格为15-50g,放养前应对鳙鱼进行鱼病检疫和消毒,待鳙鱼适应生长后,适量添加助剂,助剂种类为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红糖的一种或几种,调节水中C/N比为15-20:1。
优选的,对生态养殖池内进行生物絮团培养,向生态养殖池内添加碳酸氢钠、碳酸钠、氢氧化钙、饲料和助剂,并且每投喂1kg饲料,添加0.2-0.4kg的助剂,对养殖池进行连续培养,并每天监测养殖池的温度、PH、溶解氧含量、氨氮含量、硝酸盐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碱度以及总悬浮固体物含量,连续监测15-25天后,生物絮团初步形成后,往养殖池内注入人工湖湖水,保持池水体积,控制总悬浮固体物浓度控制在200-500mg/L,生物絮团是附着了很多活性微生物的有机颗粒物,是通过碳源添加促进异养菌迅速增殖,进而絮凝形成由细菌、有机碎屑和浮游动植物组成的团聚体,在生物絮团系统内,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主要依靠异养菌的同化作用,即吸收转化为自身结构物质如菌体蛋白等;异养菌的团聚物易于被水生动物摄食与消化吸收,使得氮磷在营养级中自下向上进行传递,然后通过水生动物的获得、死亡沉积等输出过程使氮磷脱离水体的营养循环,进入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达到完全氮磷去除,使水体得到净化,大量生产实践和研究证明,生物絮团能吸收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减少有害物质积累,并为养殖鱼类提供额外的食物来源,改善养殖水体。
优选的,所述饲料的投饵量根据饲料的投放量公式进行计算,饲料的投放量公式为:Y=aVMk,式中,Y为饲料投放量;a为常数,取值为0.5kg/m3;V为养殖池体积;M为鳙鱼的平均体重;k为饲料投放系数,取值为15-30%,并调节碳源使水体中的C/N维持稳定,同时每日开启空压机保持池内水体微流动态,通过上述科学喂养,可以使得鳙鱼在一年内由15-50g成长至3-5kg,一年即可形成工业产出。
优选的,所述生态养殖池中的凤眼莲和大薸生长量增加1/3-2/3时,打捞,维持初始放养量,并将打捞后的凤眼莲和大薸晒干后碾碎,掺杂在饲料或谷物中饲喂家禽,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优选的,所述挺水植物为芦竹、再力花、旱伞草、水芹、梭鱼草中的两种或三种以上,芦竹、再力花、旱伞草、水芹、梭鱼草等挺水植物是景观水体美化的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且具有较好的成景效果。
优选的,所述过滤井的溢流区侧壁上设置有弃流管,当过滤井内的水流量过大时,多余的水量可以通过溢流区侧壁上设置的弃流管进行排水。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有益效果在于:
1)本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利用调节生态养殖池碳氮比、曝气等,培养生成生物絮团,在鳙鱼的养殖过程中,通过异养菌的同化作用有效地去除氨氮、亚硝态氮,实现养殖水质的净化,再通过卵石-植物池的植物对营养物质进行吸收和水中杂质的沉淀,通过植物根系的微生物活动和呼吸作用等,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输送到隐蔽蓄水池中,进一步对人工湖湖水和养殖水进行微循环交换,既可以增加人工湖水体的溶氧量,又可以实现人工湖湖水的良性循环,同时生物絮团富含粗蛋白和粗脂肪等营养物质,提高鳙鱼饲料利用率,减少人工饵量,避免鳙鱼养殖环境中因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过高的富营养化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可以形成工业产出,也实现人工湖水体的生态净化循环;
2)本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中生态养殖池将人工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通过浮水植物吸收一部分,一部分与水体中的微生物和残余饵料形成生物絮团被鳙鱼滤食,不仅可以使得水体得到再次净化,而且可以喂养的鳙鱼可以快速形成工业产出,卵石-植物池中的挺水植物会吸收一部分氮磷营养物质,卵石层能过滤水中的杂质,经过净化后进入隐蔽蓄水池,可以确保蓄水池中循环回用水符合要求;
3)本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中植物和鳙鱼的养殖均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水体中的总悬浮固体物浓度,而且可以利用植物、动物之间的自动平衡,使得喂养的鳙鱼快速形成产出,提高资源利用率;
4)本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应用生物絮团技术,通过添加碳源能够充分利用凤眼莲根部聚集生长的微生物固定水体中的无机氮培育生物絮团作为鳙鱼的天然饵料,可降低养殖水体中的饲料系数、净化水质,并且通过科学喂养,可以使得鳙鱼在一年内由15-50g成长至3-5kg,一年即可形成工业产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示意图。
图中:1、人工湖;2、雨水过滤井;21、雨水篦子;22、雨水过滤装置;23、弃流管;3、生态养殖池;4、卵石-植物池;5、隐蔽蓄水池;51、蓄排水箱;52、卵石层;53、潜水泵;6、水回用控制器;61、补给管;62、回用管;7、污水管;71、过滤网;8、净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种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
参照图1所示,一种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包括:
人工湖1,所述人工湖1中的水源主要为生活污水和自然降雨后地下浸出水,人工湖1内还设置有用于水源更新的补给管61和排污的污水管7,污水管7设置在人工湖1池壁的1/2处,通过污水管7的定时排放和补给管61的定时补给处理后的净水实现对人工湖1内的水体循环更新;
雨水过滤井2,人工湖1与所述雨水过滤井2之间通过污水管7连接,并且污水管7连接在雨水过滤井2的4/5高度处,雨水过滤2井包括雨水篦子21、雨水过滤装置22、隔挡、卵石层和过滤井组成,雨水通过雨水篦子21流入雨水过滤装置22,通过雨水过滤装置22过滤后进入过滤井,过滤井由隔挡分隔成溢流区和顺流区,隔挡高度约为过滤井的2/3-3/4处,过滤井顺流区底部铺设有30cm厚的卵石层,卵石层上部铺设20cm厚的砂砾层,并且过滤井的溢流区侧壁上设置有弃流管23,当过滤井内的水流量过大时,多余的水量可以通过溢流区侧壁上设置的弃流管23进行排水,雨水过滤井2一方面通过污水管7引入人工湖1的水体,另一方面收集过滤雨水篦子21渗流的自然降水和地表水,并通过提篮式雨水过滤装置22过滤进入过滤井,当过滤井中水体深度超过隔档时,一部分水体会通过弃流管23弃流进入土壤,另一部分水体经过砂砾层和卵石层再次沉淀过滤后通过净水管8进入生态养殖池3;
生态养殖池3,所述生态养殖池3与雨水过滤井2之间通过净水管8连接,所述生态养殖池中设置有曝气装置,生态养殖池内放养漂浮于水面的凤眼莲、大薸等浮水植物,水中放养鳙鱼,生态养殖池3内注入人工湖1内经过雨水过滤井2初步过滤后的湖水,生态养殖池内池水水量为生态养殖池体积的4/5,每隔7天对生态养殖池3注水,保持生态养殖池3内池水体积稳定,并且在生态养殖池3中设置有增氧机,通过增氧机对水体进行增氧,提高池水溶氧量,控制水体溶解氧维持在3mg/L以上,鳙鱼为滤食性鱼类,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性情温驯,不爱跳跃,行动较迟缓,具有河湖洄游习性,滤食水中浮游动物和植物为生,对养殖的水质要求不是很高,经过雨水过滤井2过滤后的人工湖1水即可满足养殖要求,但是水体溶解氧量不宜过低,否则容易导致鳙鱼窒息,因此需要维持在3mg/L以上以保证鳙鱼养殖的需求;
所述生态养殖池内放养1/2面积的凤眼莲和大薸,凤眼莲和大薸的初始放养量为6kg/m2,凤眼莲和大薸的放养比例为3:2,凤眼莲和大薸为大型漂浮水生植物,根系发达、生长繁殖快、耐污能力强、能吸收水体中的N、P物质,可净化水体,生态养殖池的控制性放养可充分限制凤眼莲的扩散性生长,方便进行打捞,所以凤眼莲和大薸放养的面积需严格控制在1/3-1/2内,凤眼莲和大薸放养的面积过大会导致池面透气度降低,可能导致鳙鱼窒息,凤眼莲和大薸放养的面积过小难以为鳙鱼提供栖息地,不利于鳙鱼的快速成长,凤眼莲和大薸的初始放养量需要限定为5-9kg/m2,初始放养量过小不利于为鳙鱼提供栖息地,初始放养量过大,生长速度过快,需要经常打捞凤眼莲和大薸,浪费人力物力,凤眼莲和大薸的放养比例经过严格测定限制为3-5:2-4,利于凤眼莲和大薸共生,提高凤眼莲和大薸的存活率;
同时,所述生态养殖池3内放养鳙鱼,所投鳙鱼的投放比例为2-3尾/m3,鳙鱼规格为15-50g,放养前应对鳙鱼进行鱼病检疫和消毒,待鳙鱼适应生长后,适量添加助剂,助剂种类为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红糖的一种或几种,调节水中C/N比为16:1,通过精准投放助剂,利于鳙鱼的快速生长,鳙鱼的投放比例不宜过小,否则产出减少,鳙鱼的投放比例也不宜过大,否则鳙鱼生产缓慢,同样难以形成大的产出,15-50g规格的鳙鱼成活率高,而且生长迅速,易于养殖;并且对生态养殖池3内进行生物絮团培养,向生态养殖池3内添加碳酸氢钠、碳酸钠、氢氧化钙、饲料和助剂,并且每投喂1kg饲料,添加0.3kg的助剂,对养殖池进行连续培养,并每天监测养殖池的温度、PH、溶解氧含量、氨氮含量、硝酸盐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碱度以及总悬浮固体物含量,连续监测15-25天后,生物絮团初步形成后,往养殖池内注入人工湖湖水,保持池水体积,控制总悬浮固体物浓度控制在300mg/L左右,生物絮团是附着了很多活性微生物的有机颗粒物,是通过碳源添加促进异养菌迅速增殖,进而絮凝形成由细菌、有机碎屑和浮游动植物组成的团聚体,在生物絮团系统内,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主要依靠异养菌的同化作用,即吸收转化为自身结构物质如菌体蛋白等;异养菌的团聚物易于被水生动物摄食与消化吸收,使得氮磷在营养级中自下向上进行传递,然后通过水生动物的获得、死亡沉积等输出过程使氮磷脱离水体的营养循环,进入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达到完全氮磷去除,使水体得到净化,大量生产实践和研究证明,生物絮团能吸收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减少有害物质积累,并为养殖鱼类提供额外的食物来源,改善养殖水体;
为了快速形成工业产出,喂养鳙鱼时,饲料的投饵量需要根据饲料的投放量公式进行计算,饲料的投放量公式为:Y=aVMk,式中,Y为饲料投放量;a为常数,取值为0.5kg/m3;V为养殖池体积;M为鳙鱼的平均体重;k为饲料投放系数,取值为20%,并调节碳源使水体中的C/N维持稳定,同时每日开启空压机保持池内水体微流动态,通过上述科学喂养,可以使得鳙鱼在一年内由15-50g成长至3-5kg,一年即可形成工业产出;
同时生态养殖池3中的凤眼莲和大薸生长量增加1/3时,打捞,维持初始放养量,并将打捞后的凤眼莲和大薸晒干后碾碎,掺杂在饲料或谷物中饲喂家禽,如此一来,通过控制养殖池的温度、PH、溶解氧含量、氨氮含量、硝酸盐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碱度以及总悬浮固体物含量等,以及人工养殖管理,利用生物絮团技术净化人工湖湖水和减少鳙鱼养殖时人工饵料的添加,不仅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形成了快速的工业产出;
卵石-植物池4,所述卵石-植物池4与生态养殖池3之间通过净水管8连接,所述卵石-植物池包括泥沙层、卵石层以及种植的挺水植物,其中所述泥沙层中泥沙体积比为2:1,厚度为10cm,卵石层为25cm,挺水植物以株行距10cm×10cm种植在泥沙层中,并在植株空隙处覆盖卵石层,卵石-植物池4引入生态养殖池3池水后,能够提供卵石-植物池4内的挺水植物3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且卵石层和泥沙层会滞留一部分生态养殖池3带来的杂质,挺水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进一步净化人工湖的水体,其中种植的挺水植物为芦竹、再力花、旱伞草、水芹、梭鱼草,芦竹、再力花、旱伞草、水芹、梭鱼草等挺水植物是景观水体美化的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有良好的净化作用,且具有较好的成景效果;
隐蔽蓄水池5,所述隐蔽蓄水池5与卵石-植物池4之间通过净水管8连接,所述隐蔽蓄水池5底部铺设蓄排水箱51,蓄排水箱51规格为600mm×600mm×600mm,蓄排水箱51上表面铺厚度约为20cm卵石层52,并安装潜水泵53,所述潜水泵53通过管道与人工湖1、生态养殖池3、卵石-植物池4以及绿地连接,一旦需要对人工湖1、生态养殖池3、卵石-植物池4或者绿地进行回水时,可以通过潜水泵53进行回用;
水回用控制器6,所述水回用控制器6与潜水泵53连接,通过水回用控制器6调节控制潜水泵53将隐蔽蓄水池5中经过净化后的水回流至人工湖1、生态养殖池3、卵石-植物池4或者用于绿地浇灌。
本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利用雨水过滤井2可以对人工湖1中的污水进行稀释和初步净化处理,并且具有自动调节水量的功能,使得经过初步处理后的人工湖1污水符合养殖鳙鱼的要求,利用调节生态养殖池3碳氮比、曝气等,培养生成生物絮团,在鳙鱼的养殖过程中,通过异养菌的同化作用有效地去除氨氮、亚硝态氮,实现养殖水质的净化,再通过卵石-植物池4内种植的植物对营养物质进行吸收和水中杂质的沉淀,通过植物根系的微生物活动和呼吸作用等,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输送到隐蔽蓄水池中,进一步对人工湖湖水和养殖水进行微循环交换,既可以增加人工湖水体的溶氧量,又可以实现人工湖湖水的良性循环,同时生物絮团富含粗蛋白和粗脂肪等营养物质,提高鳙鱼饲料利用率,减少人工饵量,避免鳙鱼养殖环境中因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过高的富营养化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可以形成工业产出,也实现人工湖水体的生态净化循环。
本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中生态养殖池3将人工湖1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通过浮水植物吸收一部分,一部分与水体中的微生物和残余饵料形成生物絮团被鳙鱼滤食,不仅可以使得水体得到再次净化,而且可以喂养的鳙鱼可以快速形成工业产出,卵石-植物池4中的挺水植物会吸收一部分氮磷营养物质,卵石层能过滤水中的杂质,经过净化后进入隐蔽蓄水池5,可以确保隐蔽蓄水池5中循环回用水符合要求。
本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应用生物絮团技术,通过添加碳源能够充分利用凤眼莲根部聚集生长的微生物固定水体中的无机氮培育生物絮团作为鳙鱼的天然饵料,可降低养殖水体中的饲料系数、净化水质,并且通过科学喂养,可以使得鳙鱼在一年内由15-50g成长至3-5kg,一年即可形成工业产出,同时本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中植物和鳙鱼的养殖均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水体中的总悬浮固体物浓度,而且可以利用植物、动物之间的自动平衡,使得喂养的鳙鱼快速形成产出,提高资源利用率。
以上所述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但本发明不应局限于该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所以凡是不脱离本发明所公开的精神下完成的等效或修改,都落入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人工湖,人工湖内还设置有用于水源更新的补给管和排污的污水管,人工湖中的水源主要为生活污水和自然降雨后地下浸出水;
雨水过滤井,人工湖与所述雨水过滤井之间通过污水管连接,雨水过滤井包括雨水篦子、雨水过滤装置、隔挡、卵石层和过滤井组成,雨水通过雨水篦子流入雨水过滤装置,通过雨水过滤装置过滤后进入过滤井,过滤井由隔挡分隔成溢流区和顺流区,隔挡高度约为过滤井的2/3-3/4处,过滤井顺流区底部铺设有20-30cm厚的卵石层,卵石层上部铺设20-30cm厚的砂砾层;
生态养殖池,所述生态养殖池与雨水过滤井之间通过净水管连接,所述生态养殖池中设置有曝气装置,生态养殖池内放养漂浮于水面的凤眼莲、大薸等浮水植物,水中放养鳙鱼;
卵石-植物池,所述卵石-植物池与生态养殖池之间通过净水管连接,所述卵石-植物池包括泥沙层、卵石层以及种植的挺水植物,其中所述泥沙层中泥沙体积比为6-8:2-4,厚度为8-20cm,卵石层为20-30cm,挺水植物种植在泥沙层中,并在植株空隙处覆盖卵石层;
隐蔽蓄水池,所述隐蔽蓄水池与卵石-植物池之间通过净水管连接。所述隐蔽蓄水池底部铺设蓄排水箱,蓄排水箱上表面铺厚度约为20-30cm卵石层,并安装潜水泵,所述潜水泵通过管道与人工湖、生态养殖池、卵石-植物池以及绿地连接;
水回用控制器,所述水回用控制器与潜水泵连接,通过水回用控制器调节控制潜水泵将隐蔽蓄水池中的水回流至人工湖、生态养殖池、卵石-植物池或者用于绿地浇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养殖池内注入人工湖内经过雨水过滤井初步过滤后的湖水,生态养殖池内池水水量为生态养殖池体积的2/3-4/5,每隔7-10天对生态养殖池注水,保持生态养殖池内池水体积稳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养殖池中设置有增氧机,通过增氧机对水体进行增氧,提高池水溶氧量,控制水体溶解氧维持在3mg/L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养殖池内放养1/3-1/2面积的凤眼莲和大薸,凤眼莲和大薸的初始放养量为5-9kg/m2,凤眼莲和大薸的放养比例为3-5:2-4。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养殖池内放养鳙鱼,所投鳙鱼的投放比例为1-5尾/m3,鳙鱼规格为15-50g,放养前应对鳙鱼进行鱼病检疫和消毒,待鳙鱼适应生长后,适量添加助剂,助剂种类为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红糖的一种或几种,调节水中C/N比为15-20:1。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对生态养殖池内进行生物絮团培养,向生态养殖池内添加碳酸氢钠、碳酸钠、氢氧化钙、饲料和助剂,并且每投喂1kg饲料,添加0.2-0.4kg的助剂,对养殖池进行连续培养,并每天监测养殖池的温度、PH、溶解氧含量、氨氮含量、硝酸盐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碱度以及总悬浮固体物含量,连续监测15-25天后,生物絮团初步形成后,往养殖池内注入人工湖湖水,保持池水体积,控制总悬浮固体物浓度控制在200-500mg/L。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饲料的投饵量根据饲料的投放量公式进行计算,饲料的投放量公式为:Y=aVMk,式中,Y为饲料投放量;a为常数,取值为0.5kg/m3;V为养殖池体积;M为鳙鱼的平均体重;k为饲料投放系数,取值为15-30%,并调节碳源使水体中的C/N维持稳定,同时每日开启空压机保持池内水体微流动态。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养殖池中的凤眼莲和大薸生长量增加1/3-2/3时,打捞,维持初始放养量,并将打捞后的凤眼莲和大薸晒干后碾碎,掺杂在饲料或谷物中饲喂家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挺水植物为芦竹、再力花、旱伞草、水芹、梭鱼草中的两种或三种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井的溢流区侧壁上设置有弃流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431093.8A CN109319939B (zh) | 2018-11-28 | 2018-11-28 | 一种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431093.8A CN109319939B (zh) | 2018-11-28 | 2018-11-28 | 一种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319939A true CN109319939A (zh) | 2019-02-12 |
CN109319939B CN109319939B (zh) | 2019-07-26 |
Family
ID=65258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431093.8A Active CN109319939B (zh) | 2018-11-28 | 2018-11-28 | 一种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319939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81102A (zh) * | 2019-12-19 | 2020-04-10 | 广东东华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对水体污染生态环境修复的景观池及其使用方法 |
CN113526794A (zh) * | 2021-07-27 | 2021-10-22 | 广东东篱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生活废水处理控制系统 |
CN115572023A (zh) * | 2022-11-10 | 2023-01-06 | 江苏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防堵塞高负荷污水处理系统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98864A (zh) * | 2002-11-06 | 2004-05-26 | 付长彪 | 水的生态净化及其装置 |
CN1935700A (zh) * | 2005-09-21 | 2007-03-28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富营养化河、湖水体与初期雨水复合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
CN101318718A (zh) * | 2007-06-05 | 2008-12-10 | 北京科净源环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景观水环境仿生强化净化方法 |
CN103739167A (zh) * | 2014-01-10 | 2014-04-23 | 安徽锋亚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 雨、污两用景观型生态净化系统 |
WO2015088258A1 (ko) * | 2013-12-12 | 2015-06-18 | (주)현진기업 | 빗물저장시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수생식물을 이용한 정화시스템 |
-
2018
- 2018-11-28 CN CN201811431093.8A patent/CN10931993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98864A (zh) * | 2002-11-06 | 2004-05-26 | 付长彪 | 水的生态净化及其装置 |
CN1935700A (zh) * | 2005-09-21 | 2007-03-28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富营养化河、湖水体与初期雨水复合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
CN101318718A (zh) * | 2007-06-05 | 2008-12-10 | 北京科净源环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景观水环境仿生强化净化方法 |
WO2015088258A1 (ko) * | 2013-12-12 | 2015-06-18 | (주)현진기업 | 빗물저장시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수생식물을 이용한 정화시스템 |
CN103739167A (zh) * | 2014-01-10 | 2014-04-23 | 安徽锋亚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 雨、污两用景观型生态净化系统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81102A (zh) * | 2019-12-19 | 2020-04-10 | 广东东华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对水体污染生态环境修复的景观池及其使用方法 |
CN110981102B (zh) * | 2019-12-19 | 2022-08-26 | 广东东华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对水体污染生态环境修复的景观池及其使用方法 |
CN113526794A (zh) * | 2021-07-27 | 2021-10-22 | 广东东篱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生活废水处理控制系统 |
CN115572023A (zh) * | 2022-11-10 | 2023-01-06 | 江苏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防堵塞高负荷污水处理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319939B (zh) | 2019-07-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20661B (zh) | 一种基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生态渔业养殖装置 | |
CN103922478B (zh) | 一种水库深水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方法 | |
CN103992187B (zh) | 一种用于防治水体青苔的生物菌肥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499154B (zh) | 一种可改善鱼类品质的生态循环水养殖方法 | |
CN104585081B (zh) | 一种地下水循环节水型鲟鱼生态养殖方法 | |
CN103276696B (zh) | 一种基于生态袋的水下护坡及水体生态治理方法 | |
CN106242064B (zh) | 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 | |
CN103250649A (zh) | 一种基于多营养级生态沟渠的综合水产养殖装置及方法 | |
CN109319939B (zh) | 一种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 | |
CN108967085A (zh) | 一种稻田-南美白对虾异位生态养殖系统 | |
CN108401970A (zh) | 一种鱼虾藻鲍参循环水生态综合养殖系统 | |
CN212425588U (zh) | 一种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 | |
US20220174916A1 (en)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rtificial coastal wetland | |
CN201107973Y (zh) | 一种基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生态渔业养殖装置 | |
CN108503029B (zh) | 控制污染物进入水体的生态防护系统 | |
CN106417114B (zh) | 田螺、青鱼配套养殖提高青鱼产量的生态环保养殖方法 | |
CN106605619A (zh) | 一种养殖河豚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0771543A (zh) | 一种基于多级生物自调节体系的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方法 | |
CN108901941B (zh) | 一种利用鱼类养殖改良碳酸盐型盐碱地的方法 | |
CN101397166A (zh) | 天然水域饮用水源地靶环式生态修复及水质改良技术 | |
CN112352715A (zh) | 一种利用对虾养殖废水规模化养殖双齿围沙蚕的设施及方法 | |
WO2020237780A1 (zh) | 一种对采油高盐污水人工湿地生态配置实现冬季达标运行的方法 | |
CN208273900U (zh) | 一种鱼虾藻鲍参循环水生态综合养殖系统 | |
CN104542426B (zh) | 一种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水体循环利用方法 | |
CN213924409U (zh) | 一种养殖塘转化型湿地生态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