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25588U - 一种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25588U
CN212425588U CN202020684195.7U CN202020684195U CN212425588U CN 212425588 U CN212425588 U CN 212425588U CN 202020684195 U CN202020684195 U CN 202020684195U CN 212425588 U CN212425588 U CN 2124255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ond
wetland
subsurface flow
sub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8419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力
金枫
宋玉君
胡敏
于林堂
刘进
季俊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Meijing Tim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Meijing Tim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Meijing Tim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Meijing Tim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8419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255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255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255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包括生态湖,生态湖内设置进水调节塘、第一、二潜流湿地A、植物净化塘、第二潜流湿地、充氧调节塘、第三潜流湿地、出水稳定塘;第一潜流湿地A、第一潜流湿地B进水分别通过集水管道与进水调节塘相连接;第一潜流湿地A、B出水分别通过管道与植物净化塘相连接;植物净化塘出水与第二潜流湿地相连接;第二潜流湿地出水与出水稳定塘相连接;出水稳定塘上设有溢流排放管道,出水稳定塘通过回流管道与进水调节塘相连接,回流管道上设有泵。本实用新型通过人工与自然的方法将水平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稳定塘相互有机结合,可有效的降解水体中的剩余污染物。

Description

一种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尾水水质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涉及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提升的工艺方法主要包括“膜系统”“人工湿地”和“稳定塘”等。
膜系统主要是利用膜对混合物中各组分的选择渗透作用性能的差异,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混合的气体或液体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根据膜的孔径不同,可以将膜系统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目前膜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中,但由于膜系统的运行需要多级增压,系统运行能耗相对较高,废水处理成本直线上升。此外,由于污水水质的复杂性,运行中膜通量不稳定,运行后期,反洗次数会指数增加。同时膜系统产生的浓水,虽然量少,但处理起来也相对困难,大多采用蒸发后作为危废填埋,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人工湿地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尾水水质提升方法,它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当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目前涉及的工艺形式主要包括表面流、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由于占地限制,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主要是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垂直潜流具有很好的脱氮除磷效果,但由于填料床埋设较深,后期维护相对复杂。
稳定塘旧称氧化塘或生物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构筑物的总称。其净化过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相似。通常是将土地进行适当的人工修整,建成池塘,并设置围堤和防渗层,依靠塘内生长的微生物来处理污水。主要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稳定塘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基建投资和运转费用低、维护和维修简单、便于操作等优点。但由于系统相对简单,无法长期稳定运行,受气候影响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人工与自然的方法将水平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稳定塘相互有机结合,可以有效的降解水体中的剩余污染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生态湖,生态湖内设置进水调节塘、第一潜流湿地A、第一潜流湿地B、植物净化塘、第二潜流湿地、充氧调节塘、第三潜流湿地、出水稳定塘;
第一潜流湿地A、第一潜流湿地B进水分别通过集水管道与进水调节塘相连接;
第一潜流湿地A、第一潜流湿地B出水分别通过管道与植物净化塘相连接;
植物净化塘出水与第二潜流湿地相连接;
第二潜流湿地出水与出水稳定塘相连接;
出水稳定塘上设有溢流排放管道,出水稳定塘通过回流管道与进水调节塘相连接,回流管道上设有泵。
优选的,所述进水调节塘进水端设有进水缓冲井,进水调节塘深度为0~1.5m,进水调节塘整体为缓坡区,缓坡区种植挺水植物,挺水植物分层布置,缓坡区高层(0.5-1.5m)种植芦苇,缓坡区中层(0.2~0.5m)种植茭白、香蒲,缓坡区底层(0.1m以下)种植莲;进水调节塘内设置砾石。
优选的,所述第一潜流湿地A与第一潜流湿地B结构相同,两者均位于地下,水流形式均为水平潜流;
第一潜流湿地A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覆盖层、填料层和防渗层,覆盖层、填料层上种植植物;
第一潜流湿地A、B进水由前端收集管收集接入,出水通过出水渠收集排放;
第一潜流湿地A与第一潜流湿地B的水力坡度0.5%;
第一潜流湿地A与第一潜流湿地B内的填料层的填料空隙率为40%。
优选的,所述植物净化塘内间隔布置解层式太阳能曝气机,植物净化塘包括第一缓坡区、第一浅水区、过渡区、第一深水区;第一缓坡区深度0~1.0m,第一浅水区深度1~1.5m,过渡区深度1.5~2.0m,第一深水区深度2.0~2.5m;第一缓坡区、第一浅水区、过度区、第一深水区的面积比控制为2:5:3:1;
第一缓坡区种植挺水植物,植物分层布置,高层(0.5~1.0m)种植芦苇,中层(0.2~0.5m)种植茭白、香蒲,底层(0.1m以下)种植莲;第一浅水区种植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及沉水植物;过渡区和第一深水区布置组合生态浮床,组合生态浮床上栽培观赏花卉;
植物净化塘内土壤为砂质土壤。
优选的,所述第二潜流湿地为整体埋地式结构,水流形式为水平潜流,第二潜流湿地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覆盖层、填料层和防渗层,覆盖层、填料层上种植植物;第二潜流湿地进水由前端收集管收集接入,出水通过出水渠收集排放;
第二潜流湿地水力坡度0.5%;第二潜流湿地内填料空隙率为40%。
优选的,所述充氧调节塘包括第二缓坡区、第二浅水区、过度区、第二深水区,第二缓坡区0~1.5m,第二浅水区1~1.5m,过度区1.5~2.0m,第二深水区2.0~2.5m;第二缓坡区、第二浅水区、过度区、第二深水区的面积比控制为2:5:3:1;
第二缓坡区种植挺水植物,植物分层布置,高层(0.75~1.5m)种植芦苇,中层(0.3-0.75m) 种植茭白、香蒲,底层(0.15m以下)种植莲;
第二浅水区种植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及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布置于水面,浮叶植物布置在湖湾深处和接近于进水的环境;过渡区和第二深水区布置组合生态浮床,生态浮床上栽培观赏的花卉;
充氧调节塘内设有浮水喷泉曝气机;
充氧调节塘内的土壤为砂质土壤;
充氧调节塘内投放水生动物,水生动物包括:肉食性鱼类40%~50%,滤食性鱼类10%~20%,杂食性鱼类10%~20%,底栖食性鱼类<15%,草食性鱼类<6%。
优选的,所述第三潜流湿地整体埋地式结构,水流形式为水平潜流,第三潜流湿地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覆盖层、填料层和防渗层,覆盖层、填料层上种植植物;第三潜流湿地进水由前端收集管收集接入,出水通过出水渠收集排放;第三潜流湿地水力坡度0.5%;第三潜流湿地内的填料空隙率为40%。
优选的,所述出水稳定塘为水平表面流人工湿地,出水稳定塘水体深度0~1.5m;出水稳定塘整体区域为缓坡区,缓坡区种植挺水植物,植物分层布置,高层(0.75~1.5m)种植芦苇,中层(0.3-0.75m)种植茭白、香蒲,底层(0.15m以下)种植莲。
优选的,所述进水调节塘、第一潜流湿地A、第一潜流湿地B、植物净化塘、第二潜流湿地、充氧调节塘、第三潜流湿地、出水稳定塘中,进水调节塘的高程最高。
优选的,所述进水调节塘与植物净化塘之间设有第一拦水坝,植物净化塘与充氧调节塘之间设有第二拦水坝,充氧调节塘与出水稳定塘之间设置第三拦水坝;
进水调节塘、植物净化塘、充氧调节塘、出水稳定塘围成U形结构,进水调节塘、植物净化塘、充氧调节塘、出水稳定塘内设置第一潜流湿地A、第一潜流湿地B、第二潜流湿地,充氧调节塘与出水稳定塘外侧设置第三潜流湿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的节约能耗,本项目整个系统依靠污水厂排放尾水的势能,中间无需提升,仅在后端设置一组回流泵,与膜系统方法相比,可以节约大量的能耗。
2、与单纯的稳定塘、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相比,本本实用新型运行会更加稳定,受气候影响会相对减小。
3、通过间隔连续的稳定塘、表面流湿地、水平潜流湿地的设置,可以形成一个连续性的多级 AO生物反应器,系统处理效果将相对更好。
4、运行维护相对简单,本实用新型运行后期维护工作量主要为大部分植物的收割和补种工作,与膜系统相比,对操作人员要求相对降低。
5、本本实用新型构建完成后,以一个生态公园的形式对外开放,可以吸引周边民众来参观学习,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实现环保设施与人民群众的和谐共生。
6、本本实用新型将相对机械化工厂化的传统污水处理方法,与景观美学相结合,打破了学科界限,突破了专业限制,具有跨越性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的水流流向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的原理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的原理图;
图5是图4中进水调节塘的放大图;
图6是图4中第一潜流湿地A的放大图;
图7是图4中植物净化塘的放大图;
图8是图4中第二潜流湿地的放大图;
图9是图4中充氧调节塘的放大图;
图10是图4中第三潜流湿地的放大图;
图11是图4中出水稳定塘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
如图1-9所示,以盐城市静脉产业园生态湖项目设计为列 1、1#“原生水草内碳源+大气富氧”浅塘即进水调节塘1,整体区域形式为缓坡区,主要种植挺水植物,植物分层布置,高层(0.5-1.5m)种植芦苇,中层(0.2~0.5m)种植茭白、香蒲,底层(0.1m以下)种植莲等。部分参数如下:
①控制水深:0~1.5m;
②停留时间:1d;
③其他:进水调节塘1塘体与4#“植物丰富性碳源富集+太阳能增氧”深浅结合塘(即植物净化塘4)交界处建第一拦水坝9;配套水质在线监测室,在线动态监测进水COD、氨氮、总磷等指标,并配置进水缓冲井等设施。
2、2#“缺氧+短程反硝化”第一潜流湿地A、3#“缺氧+短程反硝化”第一潜流湿地B,整体位于地下,自上而下包括覆盖层,填料层和防渗层。填料层包括卵石层和石英砂层。进水由前端收集管收集接入,出水通过出水渠收集排放,部分设计参数如下。
①停留时间;14h;
②COD负荷:≤15g/(m2·d);
③水力坡度:0.5%;
④填料种类:卵石,石英砂;
⑤填料空隙率:40%;
3、4#“植物丰富性碳源富集+太阳能增氧”深浅结合塘,即植物净化塘4,设计形式属于稳定塘中的兼性曝气塘通过区域内第一缓坡区40、第一浅水区41、过渡区、第一深水区42的设置,实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达到水体的综合净化,设计参数如下。
①第一缓坡区40、第一浅水区41、过度区、第一深水区42的面积比控制为2:5:3:1;
②停留时间:8d;
③水体深度:第一缓坡区0~1.0m,第一浅水区1~1.5m,过渡区1.5~2.0m,第一深水区2.0~2.5m;
④土质条件:砂质土壤;
⑤植物种植:第一缓坡区主要种植挺水植物,植物分层布置,高层(0.5~1.0m)种植芦苇,中层(0.2~0.5m)种植茭白、香蒲,底层(0.1m以下)种植莲等;第一浅水区主要种植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及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布置于水面,利用种植槽控制生长范围,浮叶植物布置在湖湾深处和接近于进水的环境;沉水植物通过适当组合,形成夏绿、东绿沉水植物群里,使湖中保持常绿,浮叶植物布置于沉水植物内沿;过渡区和第一深水区布置组合生态浮床,主要栽培观赏的花卉品种,美人蕉、旱伞草等。
⑥其他:水体东侧与6#“生化多样化碳源补充+机械充氧”深塘(即充氧调节塘6)交界处建第二拦水坝10;内设4台太阳能解层式曝气机43,单台增氧能力≥0.5kgO 2/h,功率450w,含配套太阳能(48V)供电及控制系统(需根据实际项目水质选择)。
4、5#“好氧+硝化”第二潜流湿地5,主要部分参数如下:
①停留时间;10h;
②COD负荷:≤20g/(m2·d);
③水力坡度:0.5%;
④填料种类:卵石,石英砂;
⑤填料空隙率:40%;
5、6#“生化多样化碳源补充+机械充氧”深塘(即充氧调节塘6)设计形式属于稳定塘中的好氧塘,主要作用是通过浮水喷泉曝气机为水体大量增氧,提高水体的生态活性,通过水生动物的投放,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生存能力,构件完成的生物链,设计参数如下:
①第二缓坡区60、第二浅水区61、过度区、第二深水区62的面积比控制为2:5:3:1;
②停留时间:4.5d;
③水体深度:第二缓坡区0~1.5m,第二浅水区1~1.5m,过度区1.5~2.0m,第二深水区2.0~2.5m;
④土质条件:砂质土壤;
⑤植物种植:第二缓坡区主要种植挺水植物,植物分层布置,高层(0.75-1.5m)种植芦苇,中层(0.3-0.75)种植茭白、香蒲,底层(0.15m以下)种植莲等;第二浅水区主要种植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及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布置于水面,利用种植槽控制生长范围,浮叶植物布置在湖湾深处和接近于进水的环境;沉水植物通过适当组合,形成夏绿、东绿沉水植物群里,使湖中保持常绿,浮叶植物布置于沉水植物内沿;过渡区和第二深水区布置组合生态浮床,主要栽培观赏的花卉品种,美人蕉、旱伞草等。
⑥浮水曝气喷泉63:充氧能力3.5kgO2/h,功率3.7kw,配套自动控制系统,根据实测DO值自动启停(需根据实际项目水质选择);
⑦水生动物投放:借鉴同区域条件相似、鱼类结构相对合理的湖泊,适当调整。首先投放少量滤食性鱼类,同时构建肉食性鱼类群落来调控滤食性种群鱼类数量,保护浮游动物;其次为控制水体透明度及底质再悬浮以促进沉水植物在吸收营养盐方面能竞争过藻类,严格控制杂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以及底栖食性鱼类。根据相关经验,建议投放比例为肉食性鱼类 40%~50%,滤食性鱼类10%~20%,杂食性鱼类10%~20%,底栖食性鱼类<15%,草食性鱼类<6%。本项目设计鱼类总放养量约2000尾。宜分批进行,由少及多;
表1充氧调节塘中水生动物投放分布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806630850000061
⑧其他:水体南侧与8#“缓冲调节+流速控制”出水稳定塘8交界处建第三拦水坝11;
6、7#“好氧缺氧+连续硝化反硝化”第三潜流湿地7,主要部分参数如下:
①停留时间;10h;
②COD负荷:≤16g/(m2·d);
③水力坡度:0.5%;
④填料种类:卵石,石英砂;
⑤填料空隙率:40%;
7、8#“缓冲调节+流速控制”出水稳定塘8设计形式为水平表面流人工湿地,整体区域为缓坡区,主要种植挺水植物,植物分层布置,高层(0.75-1.5m)种植芦苇,中层(0.15-0.75m) 种植茭白、香蒲,底层(0.1m以下)种植莲等。设计参数如下:
①水体深度:0~1.5m;
②停留时间:3d;
③回流系统:配套轴流泵13两台;
配套回流管道12一批;
配套阀门及控制系统一套,可实现自动控制;控制回流流比50%~200%。
④其他:水体北侧与6#“生化多样化碳源补充+机械充氧”深塘(即充氧调节塘6)交界处建第三拦水坝11;配套水质在线监测室,在线动态监测出水COD、氨氮、总磷等指标。
本实用新型将水平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以及稳定塘有机结合,可以将园区污水厂排放的Ⅳ类尾水进一步净化,使COD、BOD、氨氮、DO等主要指标能够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同时整个系统可以以景观公园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种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的工作过程:
步骤一:污水厂排放的尾水首先通过污水厂末端的排放泵,泵入1#“原生水草内碳源+ 大气富氧”浅塘(即进水调节塘1)的进水缓冲井,消能后溢流进入1#“原生水草内碳源+大气富氧”浅塘(即进水调节塘1)。此时应注意通过进水监测室监测主要进水指标,主要控制指标如下,若不满足应立即通知污水厂停止排水,并封闭进水闸门。
表2设计进水水质指标
指标 CODcr BOD5 NH3-N TP DO
设计进水水质 30 6 1.5 0.3 3
注:表2中单位为mg/L
步骤二:1#“原生水草内碳源+大气富氧”浅塘(即进水调节塘1),采用表面流人工湿地的构造原理构造宽阔的浅层湖面,并结合污水处理的方法设计合适的池容,通过景观的表达方式搭配移栽部分本土适生的水生植物,1#“原生水草内碳源+大气富氧”浅塘(即进水调节塘1)主要进行水质水量的调节,同时通过砾石和浅水植物对水质进行初步的过滤净化处理,并通过宽阔的湖面进行简单的大气富氧。此塘设计高程最高,可为后续单元水体提供重力势能,保证流速,减少能耗。
步骤三:1#“原生水草内碳源+大气富氧”浅塘(即进水调节塘1)出水通过集水管道引入2#“缺氧+短程反硝化”第一潜流湿地A2、第一潜流湿地B3,此湿地采用整体埋地式设计,水流形式为水平潜流,地面以上部分仅可见部分植物,植物扎根于湿地填料中,通过填料和植物根部富集的微生物的缺氧反应和短程反硝化的作用去除部分水体中的COD、氨氮,同时填料可以吸附部分水体中的磷,通过出水井中旋转弯头调节控制湿地中的水位,保证水位处在一个恰当的水平。
步骤四:2#“缺氧+短程反硝化”第一潜流湿地A、3#“缺氧+短程反硝化”第一潜流湿地B的出水进入4#“植物丰富性碳源富集+太阳能增氧”深浅结合塘(即植物净化塘4),此塘采用兼性曝气塘的构造原理构造深浅结合的多样性塘体结构,并结合污水处理的方法设计合适的池容,通过景观的表达方式搭配种植多样化的水生植物,深水区种植浮床植物和沉水植物,浅水区种植多样化的挺水植物和滨水植物。间隔布置适量的解层式太阳能曝气机,通过对大量根系发达植物的生长收割,将大部分水体中的氮、磷转移出水体。通过解层式太阳能曝气机的设置,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结合植物的呼吸作用,在去除水体污染物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增加水体的微生物种类。
步骤五:4#“植物丰富性碳源富集+太阳能增氧”深浅结合塘(即植物净化塘4)的出水通过管道接入5#“好氧+硝化”第二潜流湿地5,此湿地仍然采用整体埋地式设计,水流形式为水平潜流,地面以上部分仅可见部分植物,植物扎根于湿地填料中,4#深浅结合塘(即植物净化塘4)富集的微生物会在5#第二潜流湿地5的砾间大量生长,与水体中携带的氧气发生好氧反应进一步去除水体中的剩余污染物;通过出水井中旋转弯头调节控制水平潜流湿地中的水位,保证水位处在一个恰当的水平。
步骤六:5#“好氧+硝化”第二潜流湿地出水自流进入6#“生化多样化碳源补充+机械充氧”深塘,即第三潜流湿地7,此塘采用好氧曝气塘的构造原理构造广阔的深塘结构,并结合污水处理的方法设计合适的池容,在多样化的水生植物种植的同时投加部分适生的本土鱼苗和螺蛳,蚌,泥鳅等水生动物,在浮水喷泉曝气机的作用下大量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提高水体的活性,增加了水生动物存活的可能性,水生动物的生长会吸引大量的虫类、鸟类及陆生动物的聚集,大大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使水体剩余污染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代谢出水体,出水通过管道进入6#“好氧缺氧+连续硝化反硝化”潜流湿地。
步骤七:此时水体中各类污染物已经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7#“好氧缺氧+连续硝化反硝化”潜流湿地主要为整个系统起保护作用,防止因为前端超标进水而对系统冲击影响,保证后续出水的稳定性,此湿地仍然采用整体埋地式设计,水流形式为水平潜流,地面以上部分仅可见部分植物,植物扎根于湿地填料中。
步骤八:7#“好氧缺氧+连续硝化反硝化”第三潜流湿地出水排入8#“缓冲调节+流速控制”出水稳定塘8,此塘采用表面流人工湿地的构造原理构造宽阔的浅层湖面,并结合污水处理的方法设计合适的池容,通过相对机械的手法构建回流泵站。此塘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整个人工湖的缓冲能力,并通过泵的作用为前端1#“原生水草内碳源+大气富氧”浅塘(即进水调节塘1)补水,提高人工湖水体的整体流速,达到生态流速的需求,剩余水体通过溢流管道溢流排放,此时应注意监测出水水质是否达到下表要求,若水质达不到下述标准,应加大回流水量,并排查原因,解决问题。
表3设计出水水质指标
指标 CODcr BOD5 NH3-N TP DO
设计出水水质 20 4 1.0 0.2 5
注:表3中单位为mg/L。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生态湖,生态湖内设置进水调节塘(1)、第一潜流湿地A(2)、第一潜流湿地B(3)、植物净化塘(4)、第二潜流湿地(5)、充氧调节塘(6)、第三潜流湿地(7)、出水稳定塘(8);
第一潜流湿地A(2)、第一潜流湿地B(3)进水分别通过集水管道与进水调节塘(1)相连接;
第一潜流湿地A(2)、第一潜流湿地B(3)出水分别通过管道与植物净化塘(4)相连接;植物净化塘(4)出水与第二潜流湿地(5)相连接;
第二潜流湿地(5)出水与出水稳定塘(8)相连接;
出水稳定塘(8)上设有溢流排放管道,出水稳定塘(8)通过回流管道(12)与进水调节塘(1)相连接,回流管道上设有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进水调节塘(1)进水端设有进水缓冲井,进水调节塘(1)深度为0~1.5m,进水调节塘(1)整体为缓坡区,缓坡区种植挺水植物,挺水植物分层布置,缓坡区高层种植芦苇,缓坡区中层种植茭白、香蒲,缓坡区底层种植莲;进水调节塘(1)内设置砾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潜流湿地A(2)与第一潜流湿地B(3)结构相同,两者均位于地下,水流形式均为水平潜流;
第一潜流湿地A(2)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覆盖层、填料层和防渗层,覆盖层、填料层上种植植物;第一潜流湿地A、B(2、3)进水由前端收集管收集接入,出水通过出水渠收集排放;第一潜流湿地A(2)与第一潜流湿地B(3)的水力坡度0.5%;
第一潜流湿地A(2)与第一潜流湿地B(3)内的填料层的填料空隙率为4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植物净化塘(4)内间隔布置解层式太阳能曝气机(43),植物净化塘(4)包括第一缓坡区(40)、第一浅水区(41)、过渡区、第一深水区(42);第一缓坡区深度0~1.0m,第一浅水区深度1~1.5m,过渡区深度1.5~2.0m,第一深水区深度2.0~2.5m;第一缓坡区、第一浅水区、过度区、第一深水区的面积比控制为2:5:3:1;
第一缓坡区种植挺水植物,植物分层布置,高层种植芦苇,中层种植茭白、香蒲,底层种植莲;第一浅水区种植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及沉水植物;
过渡区和第一深水区布置组合生态浮床,组合生态浮床上栽培观赏花卉;
植物净化塘(4)内土壤为砂质土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潜流湿地(5) 为整体埋地式结构,水流形式为水平潜流,第二潜流湿地(5)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覆盖层、填料层和防渗层,覆盖层、填料层上种植植物;第二潜流湿地(5)进水由前端收集管收集接入,出水通过出水渠收集排放;
第二潜流湿地(5)水力坡度0.5%;第二潜流湿地(5)内填料空隙率为4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充氧调节塘(6)包括第二缓坡区(60)、第二浅水区(61)、过度区、第二深水区(62),第二缓坡区0~1.5m,第二浅水区1~1.5m,过度区1.5~2.0m,第二深水区2.0~2.5m;第二缓坡区、第二浅水区、过度区、第二深水区的面积比控制为2:5:3:1;
第二缓坡区种植挺水植物,植物分层布置,高层种植芦苇,中层种植茭白、香蒲,底层种植莲;
第二浅水区种植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及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布置于水面,浮叶植物布置在湖湾深处和接近于进水的环境;过渡区和第二深水区布置组合生态浮床,生态浮床上栽培观赏的花卉;
充氧调节塘(6)内设有浮水喷泉曝气机(63);
充氧调节塘(6)内的土壤为砂质土壤;
充氧调节塘(6)内投放水生动物,水生动物包括:肉食性鱼类40%~50%,滤食性鱼类10%~20%,杂食性鱼类10%~20%,底栖食性鱼类<15%,草食性鱼类<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三潜流湿地(7)整体埋地式结构,水流形式为水平潜流,第三潜流湿地(7)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覆盖层、填料层和防渗层,覆盖层、填料层上种植植物;第三潜流湿地(7)进水由前端收集管收集接入,出水通过出水渠收集排放;第三潜流湿地(7)水力坡度0.5%;第三潜流湿地(7)内的填料空隙率为4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出水稳定塘(8)为水平表面流人工湿地,出水稳定塘(8)水体深度0~1.5m;出水稳定塘(8)整体区域为缓坡区,缓坡区种植挺水植物,植物分层布置,高层种植芦苇,中层种植茭白、香蒲,底层种植莲。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进水调节塘(1)、第一潜流湿地A(2)、第一潜流湿地B(3)、植物净化塘(4)、第二潜流湿地(5)、充氧调节塘(6)、第三潜流湿地(7)、出水稳定塘(8)中,进水调节塘(1)的高程最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进水调节塘(1) 与植物净化塘(4)之间设有第一拦水坝(9),植物净化塘(4)与充氧调节塘(6)之间设有第二拦水坝(10),充氧调节塘(6)与出水稳定塘(8)之间设置第三拦水坝(11);
进水调节塘(1)、植物净化塘(4)、充氧调节塘(6)、出水稳定塘(8)围成U形结构,进水调节塘(1)、植物净化塘(4)、充氧调节塘(6)、出水稳定塘(8)内设置第一潜流湿地A(2)、第一潜流湿地B(3)、第二潜流湿地(5),充氧调节塘(6)与出水稳定塘(8)外侧设置第三潜流湿地(7)。
CN202020684195.7U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 Active CN2124255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84195.7U CN212425588U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84195.7U CN212425588U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25588U true CN212425588U (zh) 2021-01-29

Family

ID=74294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84195.7U Active CN212425588U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25588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49223A (zh) * 2021-04-01 2021-07-23 朴草(重庆)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适应于山地丘陵地区的环湖小微湿地的营建方法
CN113233611A (zh) * 2021-06-08 2021-08-10 河海大学 人工湿地尾水补给景观水体及其生态修复系统及其方法
CN115818905A (zh) * 2023-02-17 2023-03-21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碳复氧的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CN115947459A (zh) * 2023-03-13 2023-04-11 湖南博世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封闭水体构建自循环生态净化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49223A (zh) * 2021-04-01 2021-07-23 朴草(重庆)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适应于山地丘陵地区的环湖小微湿地的营建方法
CN113233611A (zh) * 2021-06-08 2021-08-10 河海大学 人工湿地尾水补给景观水体及其生态修复系统及其方法
CN115818905A (zh) * 2023-02-17 2023-03-21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碳复氧的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CN115947459A (zh) * 2023-03-13 2023-04-11 湖南博世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封闭水体构建自循环生态净化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425588U (zh) 一种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
CN101318718B (zh) 景观水环境仿生强化净化方法
CN105502670B (zh) 一种立体型浮床-沉床组合式河水净化装置
CN202369438U (zh) 太阳能与生态浮床联合修复景观水体系统
CN107720973A (zh) 一种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CN101481177A (zh) 表面流-水平潜流复合人工湿地系统
CN208413989U (zh) 用于水体黑臭治理及水质提升的潜浮式生态修复水立方
CN101074134B (zh) 介质复合型人工湿地的景观水生态净化处理系统及其方法
CN104098187A (zh) 一种太阳能微动力自浇灌干式生态浮岛
CN109095617A (zh) 亚热带地区复合型人工湿地净化海水养殖用水的生态系统以及净化方法
KR20080007964A (ko) 수생초목을 이용한 오수의 자연고도 정화장치
CN109179894B (zh) 集微生物-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协同深度降解废水中污染物的装置和方法
CN113072188A (zh) 一种鱼塘尾水处理系统
CN109987713A (zh) 用于水体黑臭治理及水质提升的潜浮式生态修复水立方
CN101880106A (zh) 兼具污水脱氮除磷与再生回用功能的多级串联景观生态塘
CN107585868B (zh) 水体深度净化系统
CN209759238U (zh) 一种采用组合工艺净化湖泊水的系统
CN109319939B (zh) 一种人工湖水体复合生态净化系统
CN213924409U (zh) 一种养殖塘转化型湿地生态系统
KR100691562B1 (ko) 소형 수생식물을 이용한 다단계 수처리 시스템
CN110092546A (zh) 一种河道治理净化方法
CN109574234A (zh) 一种高效低碳湿地系统
CN113582445A (zh) 一种生态地下式污水处理系统及其方法
CN108545832A (zh) 一种适用于微污染水源水的生态工程净化系统
CN204569656U (zh) 一种再生水补给景观水的生态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