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01972A - 电动机及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及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01972A
CN109301972A CN201810818243.4A CN201810818243A CN109301972A CN 109301972 A CN109301972 A CN 109301972A CN 201810818243 A CN201810818243 A CN 201810818243A CN 109301972 A CN109301972 A CN 1093019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s
output
parts
bearing
opposite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182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01972B (zh
Inventor
山本岳
原田雅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3019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019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019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019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7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sliding-contact or spherical cap bearings
    • H02K5/1672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sliding-contact or spherical cap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3/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13/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13/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4Shafts or bearings, or assemblies thereof
    • F04D29/041Axial thrust balancing
    • F04D29/0413Axial thrust balancing hydrostatic; hydrodynamic thrust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4Shafts or bearings, or assemblies thereof
    • F04D29/046Bearings
    • F04D29/047Bearings hydrostatic; hydrodynami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5Shafts or bearings, or assemblie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051Axial thrust balancing
    • F04D29/0513Axial thrust balancing hydrostatic; hydrodynamic thrust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5Shafts or bearings, or assemblie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056Bearings
    • F04D29/057Bearings hydrostatic; hydrodynami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6Lubrication
    • F04D29/061Lubrication e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6Lubrication
    • F04D29/063Lubric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7/00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7/02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radial load on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4Protection against moisture or chemical attack; Wind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liquid or ga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7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sliding-contact or spherical cap bea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80/00Electrical apparatus
    • F16C2380/26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r combinations therewith, e.g. electro-motors and gene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机与一种泵装置,其能够向支承旋转轴的轴承部件供给润滑剂。电动机包括:包括输出轴和转子本体的转子、将转子支承为能够沿输出轴的轴线L方向移动且能够绕轴线L旋转的第一轴承部件、保持第一轴承部件的树脂密封部件。第一轴承部件包括供输出轴贯通的筒部,筒部被插入保持于树脂密封部件的设于密封部件底部的对置面的轴承部件保持凹部。筒部和轴承部件保持凹部的底面之间的空间是第一润滑剂贮存部,贮存有润滑剂。在树脂密封部件和第一轴承部件之间设有从第一润滑剂贮存部向上方延伸并在树脂密封部件的对置面开口的连通路。

Description

电动机及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润滑剂介于转子的旋转轴和轴承部件之间的电动机。另外,涉及由该电动机驱动叶轮的泵装置。
背景技术
通过电动机使配置于泵室内的叶轮旋转的泵装置记载于专利文献1。在同文献的泵装置中,电动机包括与叶轮连接的转子、位于转子的外周侧的定子、将转子和定子之间隔开的隔壁部件、在隔壁部件的外周侧覆盖定子的树脂密封部件。在转子上保持有磁体,在定子上保持有线圈。转子可旋转地支承于固定轴上。树脂密封部件保护线圈不受在泵室流通的水等的影响,并且支承固定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35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作为泵装置,也可以考虑在电动机的转子上包括输出轴(旋转轴),使输出轴从泵室外向内侧突出,并将叶轮安装在输出轴上的结构。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需要包括轴承部件保持部,其通过轴承部件可旋转地支承输出轴,同时,将轴承部件保持在树脂密封部件上。另外,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理想的是,在轴承部件和输出轴之间涂布润滑脂等润滑剂,使输出轴顺畅地旋转,同时防止在轴承部和输出轴之间产生杂音等。
在此,仅在轴承部件和输出轴之间涂布润滑剂,润滑剂伴随转子的旋转而飞散。因此,存在润滑剂老化而耗净,阻碍输出轴的顺畅的旋转、产生杂音的问题。
于是,鉴于这一点,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向转子的旋转轴和支承该旋转轴的轴承部件之间供给润滑剂的电动机。另外,提供一种由该电动机驱动叶轮的泵装置。
[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子,所述转子包括输出轴及从外周侧保持所述输出轴的转子本体;轴承部件,所述轴承部件将所述输出轴支承为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且能够绕所述轴线旋转;轴承保持部件,所述轴承保持部件保持所述轴承部件,所述轴承部件包括:筒部,其在以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的一侧为输出侧、以另一侧为输出相反侧时,以所述输出相反侧的输出轴的轴部分以贯通的状态支承所述转子本体;滑动接触部,其能够从所述输出相反侧与所述转子本体滑动接触,所述轴承保持部件包括从所述输出相反侧与所述转子本体对置的对置面和设于所述对置面的凹部,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筒部被插入所述凹部,所述筒部与所述凹部的底面分离,在所述凹部的内侧,所述凹部的底面和所述筒部之间的空间是贮存润滑剂的润滑剂贮存部,在所述轴承保持部件和所述轴承部件之间,设有从所述润滑剂贮存部向所述输出侧延伸并在所述对置面开口的连通通道。
根据本发明,轴承部件包括将转子的输出轴支承为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且能够绕轴线旋转的筒部,通过将筒部插入凹部而被轴承保持部件保持。在此,在凹部的内侧,凹部的底面和轴承部件的筒部之间的空间是润滑剂贮存部,贮存有润滑剂。因此,当转子沿轴线方向移动时,贮存于润滑剂贮存部的润滑剂被引入(供给到)轴承部件和旋转轴之间。另外,与在轴承部件和输出轴之间涂布有润滑剂的情况相比,在润滑剂贮存部可保持大量的润滑剂。因此,即使在润滑剂伴随转子的旋转而飞散的情况下,也可防止或抑制轴承部件和输出轴之间的润滑剂随时间经过而耗净。其结果,能够防止或抑制输出轴的顺畅的旋转被阻碍、或者产生杂音。具体而言,在转子本体与所述滑动接触部滑动接触的位置,输出轴的输出相反侧的一端与所述凹部的底面分离,当这样构成时,能够在润滑剂贮存部保持大量的润滑剂。
另外,在轴承保持部件和轴承部件之间设有从润滑剂贮存部向输出侧延伸并在轴承保持部件的对置面开口的连通通道。因此,在润滑剂贮存部贮存有比润滑剂贮存部的容量多的润滑剂的情况下,多余的润滑剂经由连通通道及开口从润滑剂贮存部排出到外部。另外,转子成为在轴线方向上向输出相反侧移动并与轴承部件的滑动接触部滑动接触的状态,当从筒部朝向凹部的底面侧突出的输出轴的突出量变长时,润滑剂贮存部的容量变小,但在这种情况下,超过润滑剂贮存部的容量的润滑剂逸出到连通通道侧。因此,转子在轴线方向上的移动不会被润滑剂妨碍。另一方面,当转子在轴线方向上向输出侧移动而与滑动接触部分离时,从筒部朝向凹部的底面侧突出的输出轴的突出量变短,润滑剂贮存部的容量增大,但在这种情况下,逸出到连通通道侧的润滑剂被拉回润滑剂贮存部。因此,能够长期将润滑剂保持在润滑剂贮存部。
在本发明中,为了在轴承保持部件和轴承部件之间设置连通通道,理想的是,所述连通通道包括形成于所述筒部的外周面的槽部。具体而言,所述连通通道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筒部的外周面包括从所述筒部的输出相反侧的端面至所述对置面形成的槽部。
在本发明中,可能的是,所述轴承部件包括,所述凸缘部从所述筒部的所述输出侧的端部向外周侧扩展,且从所述输出侧与所述对置面抵接,所述凸缘部的所述输出侧的端面是所述滑动接触部,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所述凸缘部时的轮廓包括直线轮廓部分和连接所述直线轮廓部分的两端的圆弧轮廓部分,在所述轴承保持部件的所述凹部的开口边缘,设有朝向所述凹部侧且向所述输出相反侧倾斜的锥形的倒角部,所述连通通道在所述倒角部和所述凸缘部的所述直线轮廓部分之间开口。据此,轴承部件的凸缘部与轴承保持部件的对置面抵接,从而可规定筒部在凹部内的轴线方向的位置。另外,据此,能够使连通通道在轴承部件的凸缘部和轴承保持部件的倒角部之间弯曲,从而能够使连通通道的流路阻力上升。因此,可抑制逸出到连通通道侧的润滑剂从连通路经由开口向外侧飞散。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为了防止轴承部件绕轴线旋转,具有限制所述轴承部件绕所述轴线的旋转的止转机构,所述轴承部件是树脂成型件,在所述槽部形成有浇口标记,所述止转机构包括在所述筒部隔着所述轴线设于所述槽部的相反侧的突出部和设于所述凹部的环状内壁面以插入所述突出部的槽。在此,在作为树脂成型件的轴承部件中,将筒部的中心孔夹在中间在与浇口标记的相反侧形成有焊接线,形成有焊接线的部分的强度降低。与之相反,如果在筒部,将中心孔夹在中间在其与槽部(浇口标记)的相反侧包括突出部,则可确保轴承部件的强度。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在所述筒部的所述输出侧的端部分,设有朝向其中心孔向所述输出相反侧倾斜的锥面。据此,锥面和输出轴之间的空间形成润滑剂积存处,可以将润滑剂保持在轴承部件和转子本体之间。
在此,在轴承部件和转子之间,因轴承部件和转子的滑动接触而产生热。为了将该热放出到外部,理想的是,包括:定子,所述定子从外周侧包围所述转子;树脂密封部件,所述树脂密封部件从所述输出相反侧及外周侧覆盖所述定子,所述树脂密封部件是所述轴承保持部件,包括位于所述转子及所述定子的所述输出相反侧的输出相反侧密封部,所述对置面及所述凹部设于所述输出相反侧密封部,所述输出相反侧密封部在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在与所述凹部重叠的位置包括向所述输出相反侧突出的突部,所述凹部的底面位于所述突部的内侧。在树脂密封部件的输出相反侧密封部,如果在轴线方向上在与保持轴承部件的凹部重叠的位置设置突部,则输出相反侧密封部的表面积增加,所以,容易将从轴承部件传递到输出相反侧密封部的热放出到外部。另外,如果凹部的底面位于突部的内侧,则在突部的内侧形成润滑剂贮存部,因此,能够将因轴承部件和转子的滑动接触而产生的热从轴承部件经由贮存于润滑剂贮存部的润滑剂放出到输出相反侧密封部。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第二轴承部件,所述第二轴承部件将所述输出轴支承为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且能够绕所述轴线旋转;第二轴承保持部件,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件保持所述第二轴承部件,所述第二轴承部件包括:第二筒部,其以所述输出相反侧的输出轴的轴部分以贯通的状态支承所述转子本体;第二滑动接触部,其能够从所述输出侧与所述转子本体滑动接触,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件在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在与所述凹部重叠的位置包括沿所述轴线方向贯通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件的贯通孔,所述第二轴承部件的所述第二筒部被插入所述贯通孔,所述贯通孔在比所述第二筒部靠所述输出侧的贯通孔部分包括贮存润滑剂的第二润滑剂贮存部。据此,因为由两个轴承部件支承转子的输出轴,所以能够防止转子的旋转中心线偏离。另外,轴承部件包括可以从输出相反侧与转子本体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部,第二轴承部件包括可以从输出侧与转子本体滑动接触的第二滑动接触部,因此,转子的轴线方向的移动范围被规定在转子本体与第一滑动接触部滑动接触的第一位置和转子本体与第二滑动接触部滑动接触的第二位置之间的范围。进而,保持第二轴承部件的第二轴承保持部件的贯通孔的贯通孔部分是第二润滑剂贮存部,贮存有润滑剂,所以,润滑剂被供给到第二轴承部件和输出轴之间。因此,即使在润滑剂伴随转子的旋转而飞散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或抑制第二轴承部件和输出轴之间的润滑剂随时间经过而耗净。其结果,可以防止或抑制输出轴的顺畅的旋转被阻碍、或者产生杂音。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件的所述贯通孔的设于所述输出相反侧的开口和所述第二润滑剂贮存部可以构成为,经由形成于所述第二筒部的外周面的第二槽部和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件的所述贯通孔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隙连通。
在本发明中,所述转子在所述转子本体与所述滑动接触部滑动接触的第一位置和所述转子本体与所述第二滑动接触部滑动接触的第二位置之间沿所述轴线方向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输出轴的所述输出相反侧一端可以与所述凹部的底面分离。据此,可避免轴承保持部件的凹部的底面和输出轴的接触引起的杂音的产生。
接着,本发明的泵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电动机、泵室、配置于所述泵室内的叶轮,所述输出轴从所述泵室的外侧向所述泵室内延伸,所述叶轮安装在所述输出轴上。
根据本发明,当电动机的转子沿轴线方向移动时,贮存在润滑剂贮存部的润滑剂被供给到轴承部件和旋转轴之间。因此,可以防止或抑制润滑剂随时间经过而耗净。因此,可防止或抑制安装在电动机的输出轴上的叶轮的顺畅的旋转被阻碍、或者产生杂音。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动机,在支承转子的输出轴的轴承部件和保持轴承部件的轴承保持部件的凹部的底面之间设有润滑剂贮存部。另外,当转子沿轴线方向移动时,贮存在润滑剂贮存部的润滑剂被供给到轴承部件和旋转轴之间。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润滑剂随时间经过而耗净。
根据本发明的泵装置,在电动机中,润滑剂被供给到输出轴和支承输出轴的轴承部件之间。因此,可防止或抑制安装于输出轴的叶轮的顺畅的旋转被阻碍、或者产生杂音。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泵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泵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从输出侧观察的电动机的立体图。
图4是从输出相反侧观察电动机的仰视图。
图5是从输出侧观察的电动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输出相反侧观察的电动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拆下罩部件后的电动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转子10的分解立体图。
图9A与图9B是定子的立体图及从输出相反侧观察的俯视图。
图10A、图10B与图10C是一体成型件的连接器和绝缘体的立体图及剖视图。
图11是树脂密封部件及第一轴承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2A与图12B是第一轴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13是从输出相反侧观察罩部件的立体图。
图14是转子处于下侧位置的状态的润滑剂的供给动作的说明图。
图15是转子处于上侧位置的状态的润滑剂的供给动作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泵装置
2:电动机
3:壳体
4:泵室
5:叶轮
6:输出轴
6a:突出部分
7:吸入口
8:排出口
10:转子
10B上侧位置
11:定子
12:外壳
13:树脂密封部件(轴承保持部件)
14:罩部件(第二轴承保持部件)
15:第一轴承部件
16:第二轴承部件
18:电缆
19:电缆侧连接器
20:连接器
22:转子本体
23:磁体
24:保持部件
25:E型环
26:第一轴承板
27:第二轴承板
31:定子铁芯
32:绝缘体
32a:筒部
32b:内周侧凸缘部
32c:外周侧凸缘部
32d:连接部
33:线圈
35:环状部
35a:环状部露出部分
36:突极部
36a:内周侧端面
36b:突极部露出部分
41:连接器外壳
42:端子销
43:框部
43a:开口
44:封闭部
45:延设部
46:台阶部
46a:台阶部端面
47:第一框板部分
48:第二框板部分
49:第三框板部分
50:第四框板部分
51:第一台阶部部分
51a:第一台阶部部分端面
52:第二台阶部部分
52a:第二台阶部部分端面
53:连接台阶部
53a:连接台阶部端面
54:卡止用开口部
55:区隔壁
56:贯通孔
58:肋部
59:贯通孔
61:外部连接部
62:衔接部
63:线圈线连接部
63a:直线部
63b:折弯部
65:密封部件底部
65a:对置面
66:密封部件筒部
67:连接器密封部
68:轴承部件保持凹部(凹部)
68a:底面
68b:环状内壁面
68c:槽
69:倒角部
70:外周面部分
70a:第一外周面部分
70b:第二外周面部分
70c:第三外周面部分
71:筒部
72a:直线轮廓部分
72b:圆弧轮廓部分
72:凸缘部
73:槽部
74:突出部
75:浇口标记
76:锥面
77:开口
78:连通通道
79:止转机构
81:第一润滑剂贮存部
82:润滑剂
85:第一突出部(突部)
85a:圆形端面
86:环状突出部
87:环状面
88:锥面
89:环状端面
90:第二突出部
90a:矩形端面
91:大径筒部分
92:小径筒部分
93:圆弧状开口部
94:环状端面
95:卡止突起
96:小径内周面部分
97:大径内周面部分
98:开口部
99:缺口部
101:罩部件顶面部
102:罩部件筒部
103:贯通孔
104:圆形凹部
105:密封部件
107:轴承部件保持筒部
107a:槽
107b:倒角部
108:外侧环状肋
109:内侧环状肋
110:内侧肋
111:外侧肋
115:开口
116:连通通道
117:止转机构
118:第二润滑剂贮存部
119:润滑剂
121:上侧环状筒部分
122:下侧环状筒部分
123:环状台阶部
123a:环状面
124:被卡止部
D1:第二突出部的周向的长度尺寸
D2:框部的开口的周向长度尺寸
L:轴线
L1:上方(输出侧)
L2:下方(输出相反侧)
S…假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应用了本发明的泵装置及电动机的实施方式。
(泵装置)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泵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泵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从输出轴突出的一侧观察电动机时的立体图。图4是电动机的仰视图。图1及图2中用虚线表示壳体。
如图1所示,泵装置1包括电动机2和安装于电动机2上的壳体3。如图2所示,在电动机2和壳体3之间划分出泵室4。在泵室4内配置有叶轮5。叶轮5被安装于从电动机2侧(泵室4的外侧)向泵室4内延伸的电动机2的输出轴6的轴端部分。在壳体3上设有流体的吸入口7和排出口8。吸入口7设于与电动机2的输出轴6的轴线L重叠的位置。排出口8设于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上。当驱动电动机2使叶轮5旋转时,从吸入口7吸入的水等流体经由泵室4从排出口8排出。
在本说明书中,与附图的上下对应,将电动机2的输出轴6的轴线L方向的一侧设为上侧L1、上方L1,将另一侧设为下侧L2、下方L2。上侧L1是在输出轴6上安装有叶轮5的一侧,是电动机2的输出侧。下侧是电动机2的输出相反侧。另外,将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设为径向,将围绕轴线L设为周向。图1是从下侧L2观察泵装置1的外观立体图。输出轴6的轴线L是电动机2的转子10的旋转中心线,轴线L方向是旋转中心线方向。
电动机2是DC无刷电动机。如图2所示,电动机2包括:包括输出轴6的转子10、位于转子10的外周侧的定子11、收纳它们的外壳12。如图3所示,外壳12包括从下侧L2覆盖定子11的树脂密封部件13(轴承保持部件)和从上侧L1覆盖树脂密封部件13的罩部件14(第二轴承保持部件)。罩部件14固定在树脂密封部件13上。如图2所示,树脂密封部件13保持能够沿轴线L方向移动及能够绕轴线L旋转地支承转子10的输出轴6的下侧L2的轴部分的第一轴承部件15。罩部件14保持能够沿轴线L方向移动及能够绕轴线L旋转地支承输出轴6的中间的第二轴承部件16。转子10的输出轴6从下方L2向上方L1贯通罩部件14。
罩部件14从上侧L1盖住壳体3。由此,在罩部件14和壳体3之间划分出泵室4,输出轴6成为从泵室4的外侧向泵室4内延伸的状态。如图1所示,连接器20的一部分从树脂密封部件13的下端部分向外部露出。在连接器20上,从下侧L2可装拆地连接向电动机2供给电力的外部的电缆18的电缆侧连接器19。在此,从下方L2朝向上方L1的方向是将电缆侧连接器19插入连接器20的插入方向,上方L1是插入方向的前方,下方L2是插入方向的后方。因此,连接器20使电缆侧连接器19的插入方向的后方的端部分从树脂密封部件13的下端部分露出到外部。
(转子)
图5是从上侧L1观察时的电动机2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从下侧L2观察时的电动机2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拆下罩部件14后的状态的电动机2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转子10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5所示,转子10包括输出轴6和从外周侧保持输出轴6的转子本体22。如图7所示,转子本体22包括包围输出轴6的环状的磁体23和保持输出轴6及磁体23的保持部件24。磁体23与输出轴6同轴配置,在其外周面,在周向上交替磁化为N极和S极。输出轴6为不锈钢制。如图8所示,输出轴6在轴线L方向的中央附近形成环状槽,E型环25被固定在该环状槽内。E型环25是金属制的板状的部件。E型环25被嵌入固定于保持部件24的上端面。
另外,转子本体22包括固定于保持部件24的下端部分的第一轴承板26和固定于保持部件24的上端部分的第二轴承板27。第一轴承板26及第二轴承板27为大致圆环状的金属板,在本实施例中为金属制垫圈。如图2所示,第一轴承板26以使输出轴6贯通其中心孔的状态,从下侧L2覆盖保持部件24的径向的中央部分。第一轴承板26以与轴线L正交的姿势被保持部件24保持。如图7所示,第二轴承板27以使输出轴6贯通其中心孔的状态,从上侧L2覆盖E型环25及保持部件24的径向的中央部分。如图2所示,第二轴承板27与E型环25面接触。第二轴承板27以与轴线L正交的姿势被保持部件24保持。
(定子)
图9A是从上侧L1观察定子11及连接器20时的立体图,图9B是从下侧L2观察定子11及连接器20时的俯视图。图10A、图10B是从上侧L1观察连接器20及与该连接器20一体的绝缘体32时的立体图及从下侧L2观察连接器20及与该连接器20一体的绝缘体32时的立体图,图10C是连接器20及与该连接器20一体的绝缘体32的剖视图。
如图9A与图9B所示,定子11包括位于转子10的外周侧的环状的定子铁芯31和经由绝缘体32卷绕在定子铁芯31上的多个线圈33。多个线圈33以使中心孔朝向径向的姿势围绕轴线L呈环状排列。连接器20位于线圈33及定子铁芯31的外周侧。
定子铁芯31是将由磁性材料构成的薄的磁性板层叠而形成的层叠铁芯。定子铁芯31包括环状部35和从环状部35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多个突极部36。多个突极部36以等角度间距形成,在周向上以恒定的间距配置。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突极部36以以轴线L为中心的40°的角度间距形成。由此,定子铁芯31包括9个突极部36。突极部36的内周侧端面36a是以轴线L为中心的圆弧面,与转子10的磁体23的外周面隔开极小的间隙对置。
各绝缘体32为树脂制,包括绝缘性。各绝缘体32形成为在径向的两端具有凸缘部的带凸缘的筒状,以形成为筒状的绝缘体32的轴向和定子11的径向一致的方式安装于突极部36。即,如图10A所示,各绝缘体32包括插入突极部36的筒部32a、从筒部32a的内周侧的端部分扩展的内周侧凸缘部32b、从筒部32a的外周侧的端部分扩展的外周侧凸缘部32c。如图9A与图9B所示,外周侧凸缘部32c覆盖定子铁芯31的环状部35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直到径向的中途位置。
在此,如图10A、图10B与图10C所示,多个绝缘体32中位于连接器20的径向内侧的绝缘体32与连接器20的连接器外壳41是一体的。即,最接近连接器20的绝缘体32和连接器外壳41是由树脂形成的一体成型件。如图9B、图10A、图10B与图10C所示,与连接器外壳41一体成形的绝缘体32包括从外周侧凸缘部32c沿着定子铁芯31的环状部35的下端面向外周侧延伸并与连接器20连续的连接部32d。
多个线圈33分别经由绝缘体32卷绕于多个突极部36各自上。经由绝缘体32卷绕于突极部36的状态的各线圈33分别朝向径向的外侧(环状部35侧)向上方L1及下方L2突出。
线圈33由铝合金或铜合金制的导线(线圈线)构成。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由铜合金包覆铝合金的导线。在本实施例中,突极部36、绝缘体32及线圈33的数量是9。电动机2是三相无刷电动机,九个线圈33中的三个是U相线圈,剩余的六个中的三个是V相线圈,剩余的三个是W相线圈。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在周向上按顺序排列。此外,也可以是其它配置。
三个U相线圈通过将1根导线依次卷绕于三个突极部36而形成,三个V相线圈是通过将1根导线依次卷绕于三个突极部36而形成,三个W相线圈是通过将一根导线依次卷绕于三个突极部36而形成。如图9B所示,构成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的三根导线与连接器20的端子销42连接。
(连接器)
连接器20包括与绝缘体32一体成形的连接器外壳41和支承于连接器外壳41的三根端子销42。如图9A与图9B所示,连接器外壳41位于定子铁芯31的外周侧。
如图10C所示,连接器外壳41包括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框部43、堵塞框部43的上侧L1的开口的封闭部44、从框部43及封闭部44朝向定子铁芯31侧延伸的延设部45。阳型的电缆侧连接器19从下侧L2可装拆地插入框部43。绝缘体32的连接部32d从内周侧与延设部45连续。
如图9B所示,框部43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的轮廓形状为长方形,使长度方向朝向周向。框部43在其外周面包括从使轴线L方向从下侧L2朝向上侧L1的方向(电缆侧连接器19的插入方向)的中途位置向外周侧扩展的台阶部46。台阶部46从下侧L2观察时(从插入方向的后方观察时)的形状为环状。更详细而言,如图10B所示,框部43包括沿周向延伸并在径向上对置的第一框板部分47及第二框板部分48、连接第一框板部分47与第二框板部分48的周向的一侧端的第三框板部分49、连接第一框板部分47与第二框板部分48的周向的另一侧端的第四框板部分50。台阶部46包括设于第一框板部分47及第二框板部分48中接近轴线L的内周侧的第一框板部分47的外周面的第一台阶部部分51、和设于第二框板部分48、第三框板部分49及第四框板部分50的外周面的第二台阶部部分52。第一台阶部部分51包括朝向下侧L2的第一台阶部部分端面51a,第二台阶部部分52包括朝向下侧L2的第二台阶部部分端面52a。第一台阶部部分端面51a及第二台阶部部分端面52a分别是与轴线L正交的面。
在此,第一台阶部部分51位于比第二台阶部部分52靠下侧L2。因此,第一台阶部部分51的第一台阶部部分端面51a位于比第二台阶部部分52的第二台阶部部分端面52a靠下侧L2,但如图9B所示,从轴线L方向观察框部43时,第一台阶部部分端面51a和第二台阶部部分端面52a构成环状的台阶部端面46a。此外,如图10A所示,在第二框板部分48的外周面形成有沿轴线L方向延伸并将第一台阶部部分端面51a和第二台阶部部分端面52a之间连接的连接台阶部53。同样,在第四框板部分50的外周面形成有沿轴线L方向延伸并将第一台阶部部分端面51a和第二台阶部部分端面52a之间连接的连接台阶部53。各连接台阶部53包括沿轴线L方向延伸并朝向外周侧的连接台阶部端面53a。
另外,在第二框板部分48的比第二台阶部部分52靠下侧L2且比连接台阶部端面53a靠外周侧,设有用于卡止电缆侧连接器的卡止用开口部54。同样,在第四框板部分50的比第二台阶部部分52靠下侧L2且比连接台阶部端面53a靠外周侧,设有用于卡止电缆侧连接器的卡止用开口部54。各卡止用开口部54为矩形的贯通穴,在电缆侧连接器上设有钩的情况下,该钩从框部43的周向的外侧与卡止用开口部54卡止。
如图10B所示,在框部43的内侧设有将该框部43的内部空间局部划分成三个的两片分隔壁55。分隔壁55从封闭部44朝向下方L2与第三框板部分49及第四框板部分50平行地延伸。如图10C所示,在封闭部44位于被分隔壁55局部划分出的各空间内的部分,分别设有沿轴线L方向贯通的贯通孔56。
如图9B、图10B所示,延设部45包括向下侧L2突出并从框部43向定子铁芯31的环状部35侧延伸的两根肋部58。各肋部58位于框部43的内侧的各分隔壁55的内周侧。如图10C所示,各肋部58的下端位于比第二台阶部部分端面52a靠上侧L1。在延设部45的位于两根肋部58之间的部分、位于比两根肋部58中位于周向的一侧的肋部58靠一侧的部分、及位于比两根肋部58中位于周向的另一侧的肋部58靠另一侧的部分,分别设有沿轴线L方向贯通的贯通孔59。各贯通孔59分别位于设于封闭部44的各贯通孔56的内周侧。
各端子销42通过将截面形状为四边形的金属线折弯而形成。如图10C所示,端子销42包括从上方L1向下方L2贯通封闭部44的贯通孔56并在框部43的内侧延伸的外部连接部61、从外部连接部61的上端沿着延设部45的上表面向定子铁芯31的环状部35侧(绝缘体32侧)延伸的衔接部62、自衔接部62的环状部35侧的一端从上方L1向下方L2贯通延设部45的贯通孔59而延伸的线圈线连接部63。各端子销42被压入封闭部44的贯通孔56及延设部45的贯通孔59。由此,三根端子销42在周向上以等间隔排列。
各端子销42的外部连接部61分别位于在框部43的内侧由分隔壁55划分出的三个空间内。防止各端子销42的外部连接部61通过分隔壁55相互接触。在电缆侧连接器19与连接器20连接时,外部连接部61与电缆18电连接。另外,在三根线圈线连接部63中,在周向上相邻的两根线圈线连接部63之间存在肋部58。由此,防止各线圈线连接部63相互接触。
在此,衔接部62在外部连接部61和线圈线连接部63之间沿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从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处于与定子铁芯31重叠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将端子销42支承于连接器外壳41时(在贯通孔56及贯通孔59插入端子销42时),在对连接器外壳41施加与轴线L倾斜的方向的力而在作为一体成型件的绝缘体32和外壳12之间产生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以位于定子铁芯31的外周侧的端子销42的衔接部62为支撑,抑制其变形。
如图10C所示,线圈线连接部63包括从衔接部62向下侧L2呈直线状延伸并到达定子11的下侧L2的直线部63a和从直线部63a向定子11侧折弯的折弯部63b。如图9B所示,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折弯部63b的前端与定子铁芯31的环状部35重叠。在三根端子销42的线圈线连接部63各自上连接有构成U相线圈的导线、构成V相线圈的导线、构成W相线圈的导线。折弯部63b是防止线圈33线从端子销42脱落的防脱部。此外,如图10C所示,位于相邻的两根线圈线连接部63之间的两根肋部58位于比折弯部63b靠上侧L1。
(树脂密封部件)
图11是树脂密封部件13及第一轴承部件15的分解立体图。如图6、图7所示,树脂密封部件13包括从下侧L2覆盖线圈33、绝缘体32及定子铁芯31的圆盘形状的密封部件底部65(输出相反侧密封部)、从密封部件底部65向上方L1延伸的密封部件筒部66、从密封部件筒部66向外周侧突出的连接器密封部67。树脂密封部件13覆盖线圈33、绝缘体32。另外,除了环状部35的上表面的外周缘部分及突极部36的内周侧的端部分之外,树脂密封部件13覆盖定子铁芯31。
如图11所示,密封部件底部65在定子铁芯31的内侧与转子本体22对置的对置面65a包括保持第一轴承部件15的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轴承部件保持部)。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包括圆形的底面68a和从底面68a的外周缘立起并向上方L1延伸的环状内壁面68b。在环状内壁面68b的周向的一部分形成有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槽68c。另外,密封部件底部65在对置面65a的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开口边缘包括朝向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侧(轴线L)向下方L2倾斜的锥形的倒角部69。
图12A是从上方L观察第一轴承部件15时的立体图,图12B是从下方L2观察第一轴承部件15时的立体图。第一轴承部件15为树脂制。如图12A与图12B所示,第一轴承部件15包括:包括使输出轴6贯通的中心孔的筒部71、从筒部71的上端向外周侧扩展的凸缘部72。如图12A所示,在筒部71的外周面的周向的一部分,从筒部71的下端面到凸缘部72、即从筒部71的输出相反侧的端面到对置面65a形成有沿轴线L方向以一定宽度延伸的槽部73。因此,在筒部71的槽部73和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环状内壁面68b之间形成沿轴向连续的间隙。另外,如图12B所示,在筒部71的外周面,在将轴线L夹在中间的槽部73的相反侧,形成有沿轴线L方向以一定宽度延伸的突出部74。在槽部73内形成有在注塑成形第一轴承部件15时连接树脂注塑用的浇口的浇口标记75。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凸缘部72的轮廓为包括呈直线状延伸的直线轮廓部分72a和连接直线轮廓部分72a的两端的圆弧的圆弧轮廓部分72b的D字形状。直线轮廓部分72a绕轴线L设于与槽部73相同的角度位置。换言之,直线轮廓部分72a将轴线L夹在中间位于突出部74的相反侧。在位于凸缘部72的内周侧的筒部71的上端面80设有朝向该筒部71的中心孔向下侧L2倾斜的锥面76。
第一轴承部件15以使突出部74和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槽68c的位置绕轴线L一致的姿势将筒部71插入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而且,如图7所示,使凸缘部72从上方L1与密封部件底部65的对置面65a抵接,将其固定于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在将第一轴承部件15固定于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状态下,凸缘部72的上端面80与轴线L正交。筒部71和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底面68a在轴线L方向上分开。另外,第一轴承部件15的突出部74和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槽68c构成阻止第一轴承部件15绕轴线L的旋转的止转机构79。
另外,在将第一轴承部件15固定于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状态下,在对置面65a上设于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开口缘的锥形的倒角部69和凸缘部72的直线轮廓部分72a之间形成开口77。
在由第一轴承部件15支承转子10时,输出轴6的轴端部分贯通筒部71。筒部71将输出轴6(转子10)支承为能够沿轴线L方向移动及能够绕轴线L旋转。凸缘部72能够从下侧L2与转子本体22(第一轴支承板26)滑动接触。如图2所示,在转子本体22(第一轴支承板26)处于与凸缘部72滑动接触的下侧位置时,从筒部71向下方L2突出的输出轴6的突出轴部分的前端与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底面68a在轴线L方向上分开。即,即使输出轴6移动到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最底面68a侧,在输出轴6的突出轴部分的前端和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底面68a之间也可确保间隙。
在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内侧,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底面68a和第一轴承部件15的筒部71之间的空间是贮存润滑脂等润滑剂82的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在此,对置面65a的开口77和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经由筒部71的槽部73和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环状内壁面68b之间的间隙连通。换言之,筒部71的槽部73和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环状内壁面68b之间的间隙是使开口77和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连通的连通路78。
接着,如图6所示,在密封部件底部65的下表面侧设有从中央部分向下侧L2突出的圆柱形状的第一突出部85(突部)和在第一突出部85的外周侧包围第一突出部85并向下侧L2突出的环状突出部86。在第一突出部85和环状突出部86之间设有与轴线L正交的环状面87。环状突出部86包括从环状面87朝向外周侧向下侧L2倾斜的环状的锥面88和在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上从锥面88向外周侧延伸的环状端面89。在环状端面89上,在连接器20位于径向的外侧的外周缘部分设有第二突出部90。如图4所示,从轴线L方向观察第二突出部90的形状为在周向上长的矩形形状。第二突出部90在径向上位于第一突出部85和连接器20之间。第二突出部90位于比第一突出部85更接近连接器20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第一突出部85与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重叠。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底面68a位于第一突出部85的内侧。因此,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至少其下侧部分位于第一突出部85的内侧。环状突出部86的锥面88沿着卷绕在各突极部36的线圈33的下侧L2的倾斜度设置。从轴线L方向进行观察时,第二突出部90与定子铁芯31的环状部35的外周缘部分重叠,并且与连接器20的端子销42的线圈线连接部63的折弯部63b的前端重叠。环状突出部86的环状端面89位于比第一突出部85的下侧L2的圆形端面85a靠上方L1。第二突出部90的矩形端面90a(下端面)在轴线L方向上位于与第一突出部85的圆形端面85a相同的高度位置,且位于与轴线L正交的一个假想面S上。
接着,如图7所示,密封部件筒部66从下侧L2朝向上方L1包括大径筒部分91和外径尺寸不大径筒部分91小的小径筒部分92。如图2所示,大径筒部分91的外径比定子铁芯31的环状部35的外径大,小径筒部分92的外径比定子铁芯31的环状部35的外径小。
如图7所示,在密封部件筒部66的大径筒部分91和小径筒部分92的边界部分,设有使定子铁芯31的环状部35的外周缘部分从树脂密封部件13向上方L1露出的多个圆弧状开口部93。另外,在树脂密封部件13的圆弧状开口部93的外周侧设有与轴线L正交的环状端面94。从圆弧状开口部93露出的定子铁芯31的环状部露出部分35a和环状端面94位于与轴线L正交的同一平面上。在大径筒部分91的上端部分设有以等角度间隔向外周侧突出的四个卡止突起95。
密封部件筒部66的内周面从下方L2朝向上方L1包括小径内周面部分96和内径尺寸比小径内周面部分96大的大径内周面部分97。小径内周面部分96的曲率半径与突极部36的内周侧端面36a的曲率半径大致相等。在小径内周面部分96设有使定子铁芯31的各突极部36的内周侧端面36a向内周侧露出的多个开口部98。另外,在小径内周面部分96设有使各突极部36的内周侧的端部分向上方L1露出的缺口部99。各缺口部99形成为沿轴线L方向从开口部98的边缘延伸至小径内周面部分96的上端边缘的槽状。通过设置多个缺口部99,各突极部36的内周侧的端部分的上表面上的周向的中央部分形成向上方L1露出的突极部露出部分36b。
从开口部98露出的各突极部36的内周侧端面36a与小径内周面部分96无台阶地连续。在从开口部98露出的各突极部36的内周侧端面36a涂布有防锈剂。另外,在从缺口部99露出的各突极部36的突极部露出部分36b也涂布有防锈剂。防锈剂例如是环氧涂料。
如图6所示,连接器密封部67从上方L1覆盖连接器20,使框部43的下端部分向下方L2露出。即,在连接器20上,框部43的台阶部端面46a(第一台阶部部分端面51a及第二台阶部部分端面52a)、从台阶部端面46a起位于下侧L2的部分和连接台阶部端面53a露出在外部而不被连接器密封部67覆盖。
另外,如图4所示,连接器密封部67在其外周面包括包围框部43且与第一台阶部部分端面51a、第二台阶部部分端面52a、及连接台阶部端面53a各自无台阶地连续的外周面部分70。外周面部分70包括在第一台阶部部分端面51a的外周侧与第一台阶部部分端面51a无台阶地连续的第一外周面部分70a、在第二台阶部部分端面52a的外周侧与第二台阶部部分端面52a无台阶地连续的第二外周面部分70b、在连接台阶部端面53a的外周侧与连接台阶部端面53a无台阶地连续的第三外周面部分70c。在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第一外周面部分70a和第二外周面部分70b为包围框部43的环状。
在此,如图2所示,从树脂密封部件13向下方L2露出的连接器20的框部43的下端部分不从假想面S向下方突出。换言之,连接器20的下端(框部43的下端)位于比密封部件底部65的第一突出部85的圆形端面85a及第二突出部90的矩形端面90a靠上方L1。另外,如图4所示,第二突出部90的周向长度尺寸D1比框部43的开口43a的周向长度尺寸D2长。因此,在将泵装置1以输出相反侧朝向下方L2的姿势载置于作业台等载置面上时,泵装置1将密封部件底部65的第一突出部85的圆形端面85a及第二突出部90的矩形端面90a作为设置面自立于其上,并且,从树脂密封部件13向下方L2露出的连接器20的框部43的前端不与作业台的载置面接触。
树脂密封部件13由团状模塑料(Bulk Molding Compound,BMC)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将定子11及连接器20配置于模型内,向该模型内注入树脂并使其固化,由此形成树脂密封部件13。即,树脂密封部件13通过嵌入成形而与定子11及连接器20一体成形。
(罩部件)
图13是从下侧L2观察罩部件14时的立体图。罩部件14为树脂制,被固定于树脂密封部件13的上方L1。如图6及图13所示,罩部件14包括圆盘状的罩部件顶面部101和从罩部件顶面部101的外周侧向下侧L2延伸的罩部件筒部102。
如图13所示,罩部件顶面部101在中心包括沿轴线L方向贯通的贯通孔103。在从轴线L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贯通孔103处于与树脂密封部件13的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重叠的位置。如图5所示,在罩部件顶面部101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分设有包围贯通孔103的圆形凹部104。在圆形凹部104,从上方L1插入固定有圆环状的密封部件105。
如图13所示,在罩部件顶面部101的下表面,在其中央部分设有与贯通孔103同轴的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的中心孔为贯通孔103。在罩部件顶面部101的下表面,沿着其圆形的外周缘设有外侧环状肋108。进而,在罩部件顶面部101的下表面,在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和外侧环状肋108之间设有圆形的内侧环状肋109。在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和内侧环状肋109之间设有从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呈放射状延伸并到达内侧环状肋109的内侧肋110。在内侧环状肋109和外侧环状肋108之间设有从内侧环状肋109呈放射状延伸并到达外侧环状肋108的外侧肋111。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外侧环状肋108及内侧环状肋109同轴。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的下端面、外侧环状肋108的下端面、及、内侧环状肋109的下端面是与轴线L正交的平面。
如图2所示,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自罩部件顶面部101的下表面的突出量比内侧环状肋109自罩部件顶面部101的下表面的突出量大。内侧肋110的下表面和内侧环状肋109的下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内侧环状肋109自罩部件顶面部101的下表面的突出量比外侧环状肋108自罩部件顶面部101的下表面的突出量大。外侧肋111的下表面和外侧环状肋108的下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如图13所示,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在其中心孔(贯通孔103)的内周壁的周向的一部分包括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槽107a。另外,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在下端面的中心孔的开口边缘包括朝向中心孔并向上方L1倾斜的锥形的倒角部107b。如图6所示,在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的中心孔保持有第二轴承部件16。
在此,第二轴承部件16是将与图12A与图12B所示的第一轴承部件15相同的部件上下颠倒配置而成。因此,第二轴承部件16包括:包括使输出轴6贯通的中心孔的筒部71、从筒部71的下端向外周侧扩展的凸缘部72。在筒部71的外周面的周向的一部分形成有以恒定宽度在轴线L方向上延伸的槽部73。另外,在筒部71的外周面,在将轴线L夹在中间的槽部73的相反侧形成有以恒定宽度在轴线L方向上延伸的突出部74。在槽部73内形成有在注塑成形第二轴承部件16时连接树脂注塑用的浇口的浇口标记75。在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凸缘部72的轮廓为包括呈直线状延伸的直线轮廓部分72a和连接直线轮廓部分72a的两端的圆弧的圆弧轮廓部分72b的D字形状。直线轮廓部分72a在轴线L周围设于与槽部73相同的角度位置。换言之,直线轮廓部分72a将轴线L夹在中间位于突出部74的相反侧。在位于凸缘部72的内周侧的筒部71的下端面设有朝向该筒部71的中心孔向上侧L1倾斜的锥面76。
在第二轴承部件16中,在使筒部71的突出部74和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的槽107a的位置绕轴线L一致的状态下,筒部71被插入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而且,如图6所示,使凸缘部72从下方L2与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抵接,将其固定于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在第二轴承部件16被固定于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状态下,凸缘部72的下端面与轴线L正交。另外,筒部71和密封部件105在轴线L方向上隔开间隙对置。进而,在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的下端面上的凸缘部72的直线轮廓部分72a和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的倒角部107b之间形成有开口115(间隙)。在此,第二轴承部件16的突出部74和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的槽107a构成阻止第二轴承部件16绕轴线L的旋转的止转机构117。
第二轴承部件16以使输出轴6贯通的状态支承转子10。第二轴承部件16的筒部71将输出轴6(转子10)支承为能够沿轴线L方向移动并且能够绕轴线L旋转。凸缘部72能够从上侧L1与转子本体22(第二轴支承板27)滑动接触。因此,在该转子10旋转时,转子10在转子本体22与第一轴承部件15的凸缘部72滑动接触的下侧位置(参照图2)和转子本体22与第二轴承部件16的凸缘部72滑动接触的上侧位置之间沿轴线L方向移动。
在贯通孔103的内侧,第二轴承部件16和密封部件105之间的间隙(位于比第二轴承部件16靠上方L1输出侧的贯通孔部分)是贮存润滑脂等润滑剂119的第二润滑剂贮存部118。如图2所示,设于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的输出相反侧的下端面的开口115和第二润滑剂贮存部118经由筒部71的槽部73和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的中心孔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隙连通。换言之,筒部71的槽部73和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的中心孔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隙是使开口115和第二润滑剂贮存部118连通的连通路116。
接着,如图6、图13所示,罩部件筒部102从外侧环状肋108的外周侧向下侧L2延伸。如图2所示,罩部件筒部102包括与树脂密封部件13的小径筒部分92重叠并从外周侧覆盖在其上的上侧环状筒部分121和在上侧环状筒部分121的下侧位于大径筒部分91的外周侧的下侧环状筒部分122。在罩部件筒部102的内周面,在上侧环状筒部分121和下侧环状筒部分122之间设有环状台阶部123。环状台阶部123包括朝向下方L2的环状面123a。环状面123a是与轴线L正交的平面。如图6、图13所示,在下侧环状筒部分122,在周向的四个部位设有与树脂密封部件13的卡止突起95卡合的被卡止部124。
在此,罩部件14以转子10配置在树脂密封部件13的内侧、且转子10被第一轴承部件15支承的状态,从上方L1盖在树脂密封部件13上。在罩部件14被盖在树脂密封部件13上时,在树脂密封部件13的上表面的外周缘部分涂布粘接剂。
在将罩部件14盖在树脂密封部件13上时,如图2所示,使输出轴6贯通被保持于罩部件14上的第二轴承部件16的筒部71,将内侧环状肋109的下端部分嵌入树脂密封部件13的密封部件筒部66的内周侧。由此,罩部件14和树脂密封部件13在径向上被定位,从而输出轴6的轴线L和定子11的中心轴线一致。另外,使罩部件筒部102的环状台阶部123的环状面123a与树脂密封部件13的大径筒部分91和小径筒部分92之间的环状端面94抵接。由此,将罩部件14与树脂密封部件13在轴线L方向上定位。之后,使罩部件14和树脂密封部件13在周向上相对旋转,如图1所示,使树脂密封部件13的卡止突起95和罩部件14的被卡止部124卡合。由此,罩部件顶面部101以使输出轴6沿轴线L方向贯通的状态从上方L1盖住转子10和树脂密封部件13。另外,输出轴6贯通配置于罩部件顶面部101的圆形凹部104的密封部件105。密封部件105将输出轴6和罩部件14之间密封。进而,罩部件筒部102的上侧环状筒部分121从外周侧包围树脂密封部件13的小径筒部分92。
当罩部件14被固定于树脂密封部件13上时,转子10以在转子本体22与第一轴承部件15的凸缘部72(第一滑动接触部)的上端面滑动接触的下侧位置10A(第一位置:参照图14)和转子本体22与第二轴承部件16的凸缘部72(第二滑动接触部)的下端面滑动接触的上侧位置10B(第二位置:参照图15)之间能够沿轴线L方向移动的状态、且能够绕轴线L旋转的状态被第一轴承部件15及第二轴承部件16支承。此外,在下侧位置10A,输出轴6的下端与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底面68a分离。
在此,叶轮5连接到输出轴6的上端部分。之后,壳体3从上方L1盖在罩部件14上。由此,在罩部件14和壳体3之间划分出的空间形成泵室4,将叶轮5配置于泵室4内。
(润滑剂的供给动作)
图14及图15是润滑剂82、119向第一轴承部件15及第二轴承部件16的供给动作的说明图。图14是转子10处于与第一轴承部件15的凸缘部72滑动接触的下侧位置10A的状态,图15是转子本体22处于与第二轴承部件16的凸缘部72滑动接触的上侧位置10B的状态。
如图14、图15所示,第一轴承部件15包括将转子10的输出轴6支承为能够沿轴线L方向移动且能够绕轴线L旋转的筒部71。筒部71被插入保持于树脂密封部件13的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在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内侧,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底面68a和筒部71之间的空间为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贮存有润滑剂82。另一方面,第二轴承部件16包括将转子10的输出轴6支承为能够沿轴线L方向移动且能够绕轴线L旋转的筒部71。筒部71被插入保持于罩部件14的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的中心孔(罩部件14的贯通孔103)。罩部件14的贯通孔103的比筒部71靠上侧的贯通孔部分为第二润滑剂贮存部118,贮存有润滑剂119。
如图14所示,在转子10处于下侧位置10A的状态下,输出轴6的下端部分进入贮存于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的润滑剂82中。在此,当驱动电动机2时,在泵室4内旋转来压送流体的叶轮5在泵室4内上下移动。
当叶轮5从图14所示的状态向上方L1移动时,转子10与叶轮5一起向上方L1移动,到达图15所示的上侧位置10B。当转子10从下侧位置10A向上侧位置10B移动时,如图15中粗线箭头所示,被第一轴承部件15支承的输出轴6向上方L1移动。因此,贮存于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的润滑剂82如虚线箭头所示引入(供给)到输出轴6和第一轴承部件15之间。在此,即使在输出轴6处于下侧位置10A的状态下,在输出轴6的突出轴部分的前端和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底面68a之间也确保有间隙,因此,与在第一轴承部件15和输出轴6之间涂布润滑剂82的情况相比,在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保持有大量的润滑剂82。因此,即使在润滑剂82伴随转子10的旋转而飞散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或抑制输出轴6和第一轴承部件15之间的润滑剂82随时间经过而耗净。
接着,当叶轮5从图15所示的上侧位置10B的状态向下方L2移动时,转子10与叶轮5一起向下方L2移动,到达图14所示的下侧位置10A。当转子10从上侧位置10B向下侧位置10A移动时,如图14中粗线箭头所示,输出轴6向下方L2移动。因此,在输出轴6上从第一轴承部件15的筒部71向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底面68a侧突出的突出部分6a的突出量增加,输出轴6的下端部分进入贮存于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的润滑剂82中。在此,当突出部分6a的突出量增加时,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的容量相应减少。因此,如图14中划线箭头所示,不能贮存于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的润滑剂82如图14中虚线箭头所示,逸出到连通路78。此外,在泵装置1的制造时间点将比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的容量多的润滑剂82注入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的情况下,多余的润滑剂82经由连通路78及开口77排出到树脂密封部件13的对置面65a侧。
另外,当叶轮5从图15所示的状态向下方L2移动形成图14所示的状态时,输出轴6向下方L2移动,因此,如图14中虚线箭头所示,贮存于第二润滑剂贮存部118的润滑剂119被引入(供给到)输出轴6和第二轴承部件16之间。在此,与在第二轴承部件16和输出轴6之间涂布润滑剂82的情况相比,在第二润滑剂贮存部118保持有大量的润滑剂119。因此,即使在润滑剂119伴随转子10的旋转而飞散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或抑制第二轴承部件16和输出轴6之间的润滑剂119随时间经过而耗净。
之后,当叶轮5再次向上方L1移动时,转子10与叶轮5一起向上方L1移动,到达图15所示的上侧位置10B。当转子10从下侧位置10A向上侧位置10B移动时,输出轴6向上方L1移动,因此,在输出轴6上,从第一轴承部件15的筒部71向下方L2突出的突出部分6a的突出量减小。即,即使在移动到该上侧位置10B的状态下,输出轴6的下端(突出部分6a)也形成比筒部71向下侧突出的状态。因此,在转子10处于上侧位置10的状态下,与转子10处于下侧位置10A的状态相比,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的容量增大。
当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的容量增大时,如图15中单点划线所示,逸出到连通路78的润滑剂82被拉回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因此,能够长期将润滑剂82保持在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另外,在叶轮5再次向上方L1移动时,输出轴6向上方L1移动,所以如虚线箭头所示,贮存于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的润滑剂82被拉回(供给到)输出轴6和第一轴承部件15之间。
在此,使润滑剂82从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逸出的连通路78的开口77设于锥形的倒角部69和凸缘部72的直线轮廓部分72a之间,其中,锥形的倒角部69在树脂密封部件13的对置面65a设于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开口边缘。由此,能够使连通路78在第一轴承部件15的凸缘部72和树脂密封部件13的倒角部69之间弯曲,能够使连通路78的流路阻力上升。因此,能够抑制逸出到连通路78的润滑剂82从连通路78经由开口77向外侧飞散。
另外,如图14、图15所示,因为在第一轴承部件15的筒部71的上端部分设有锥面76,所以锥面76和输出轴6之间的空间形成润滑剂积存部,能够保持润滑剂82。同样,因为在第二轴承部件16的筒部71的下端部分设有锥面76,所以锥面76和输出轴6之间的空间形成润滑剂积存部,能够保持润滑剂119。
(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在树脂密封部件13的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内侧,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底面68a和第一轴承部件15的筒部71之间的空间为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贮存有润滑剂82。而且,每当转子10沿轴线L方向移动时,则从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向输出轴6和第一轴承部件15之间供给润滑剂82。另外,在保持第二轴承部件16的罩部件14的贯通孔103的内部设有第二润滑剂贮存部118,贮存有润滑剂119。而且,每当转子10沿轴线L方向移动时,则从第二润滑剂贮存部118向输出轴6和第二轴承部件16之间供给润滑剂119。因此,即使在润滑剂82、119伴随转子10的旋转而飞散的情况下,润滑剂82、119也不会随时间经过而耗净,能够防止或抑制输出轴6的顺畅的旋转被阻碍、或者产生杂音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安装在电动机2的输出轴6上的叶轮5的顺畅的旋转被阻碍、或者从泵装置1产生杂音的情况。
另外,因为在第一轴承部件15的筒部71设有槽部73,所以容易在第一轴承部件15和树脂密封部件13之间设置使润滑剂82从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逸出的连通通道78。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当转子10处于下侧位置10A时,输出轴6的下端与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底面68a分离。由此,能够避免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底面68a和输出轴6的接触引起的杂音的产生。
在此,在第一轴承部件15和转子10之间,因第一轴承部件15和转子10的滑动接触而产生热,但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保持第一轴承部件15的树脂密封部件13的密封部件底部65在其与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重叠的位置包括向下侧L2突出的第一突出部85。由此,因为密封部件底部65的表面积增加,所以容易向外部放出从第一轴承部件15向密封部件底部65传递的热。
另外,因为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底面68a位于第一突出部85的内侧,所以在第一突出部85的内侧形成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因此,能够将因第一轴承部件15和转子10的滑动接触而产生的热从第一轴承部件15经由贮存于第一润滑剂贮存部81的润滑剂82放出到密封部件底部65。
另外,在作为树脂成型件的第一轴承部件15及第二轴承部件16中,在与浇口标记75隔着其中心孔(轴线L)的相反侧形成有焊接线,形成有焊接线的部分的强度降低。与之相反,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轴承部件15及第二轴承部件16的筒部71,在与包括浇口标记75的槽部73隔着中心孔(轴线L)的相反侧设有沿轴线L方向以恒定宽度延伸的突出部74。因此,能够确保这些轴承部件15、16的强度。另外,因为第一轴承部件15的突出部74和轴承部件保持凹部68的槽68c构成止转机构79,所以第一轴承部件15绕轴线L的旋转被限制。同样,因为第二轴承部件16的突出部74和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的槽107a构成止转机构117,所以第二轴承部件16绕轴线L的旋转被限制。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在第二轴承部件16的筒部71和罩部件14的轴承部件保持筒部107的中心孔的内壁面之间设有连通通道116,但也可以省略连通通道116。

Claims (19)

1.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子,所述转子包括输出轴及从外周侧保持所述输出轴的转子本体;
轴承部件,所述轴承部件将所述输出轴支承为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且能够绕所述轴线旋转;
轴承保持部件,所述轴承保持部件保持所述轴承部件,
其中所述轴承部件包括:筒部,其在以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的一侧为输出侧、以另一侧为输出相反侧时,以所述输出相反侧的输出轴的轴部分以贯通的状态支承所述转子本体;滑动接触部,其能够从所述输出相反侧与所述转子本体滑动接触,
其中所述轴承保持部件包括从所述输出相反侧与所述转子本体对置的对置面和设于所述对置面的凹部,
其中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筒部被插入所述凹部,
其中所述筒部与所述凹部的底面分离,
其中在所述凹部的内侧,所述凹部的底面和所述筒部之间的空间是贮存润滑剂的润滑剂贮存部,
其中在所述轴承保持部件和所述轴承部件之间,设有从所述润滑剂贮存部向所述输出侧延伸并在所述对置面开口的连通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通道包括形成于所述筒部的外周面的槽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部件包括,凸缘部从所述筒部的所述输出侧的端部向所述外周侧扩展,且从所述输出侧与所述对置面抵接,
所述凸缘部的所述输出侧的端面是所述滑动接触部,
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所述凸缘部时的轮廓包括直线轮廓部分和连接所述直线轮廓部分的两端的圆弧轮廓部分,
在所述轴承保持部件的所述凹部的开口边缘,设有朝向所述凹部侧且向所述输出相反侧倾斜的锥形的倒角部,
所述连通通道在所述倒角部和所述凸缘部的所述直线轮廓部分之间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限制所述轴承部件绕所述轴线的旋转的止转机构,
其中所述轴承部件是树脂成型件,
其中在所述槽部形成有浇口标记,
其中所述止转机构包括在所述筒部隔着所述轴线设于所述槽部的相反侧的突出部和设于所述凹部的环状内壁面以插入所述突出部的槽。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部的所述输出侧的端部分,设有朝向其中心孔向所述输出相反侧倾斜的锥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子,所述定子从所述外周侧包围所述转子;
树脂密封部件,所述树脂密封部件从所述输出相反侧及所述外周侧覆盖所述定子,
其中所述树脂密封部件是所述轴承保持部件,包括位于所述转子及所述定子的所述输出相反侧的输出相反侧密封部,
其中所述对置面及所述凹部设于所述输出相反侧密封部,
其中所述输出相反侧密封部在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在与所述凹部重叠的位置包括向所述输出相反侧突出的突部,
其中所述凹部的底面位于所述突部的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通道在所述筒部的外周面包括从所述筒部的所述输出相反侧的端面至所述对置面形成的槽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部件包括,凸缘部从所述筒部的所述输出侧的端部向所述外周侧扩展,且从所述输出侧与所述对置面抵接,
所述凸缘部的所述输出侧的端面是所述滑动接触部,
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所述凸缘部时的轮廓包括直线轮廓部分和连接所述直线轮廓部分的两端的圆弧轮廓部分,
在所述轴承保持部件的所述凹部的开口边缘,设有朝向所述凹部侧且向所述输出相反侧倾斜的锥形的倒角部,
所述连通通道在所述倒角部和所述凸缘部的所述直线轮廓部分之间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限制所述轴承部件绕所述轴线的旋转的止转机构,
其中所述轴承部件是树脂成型件,
其中在所述槽部形成有浇口标记,
其中所述止转机构包括在所述筒部隔着所述轴线设于所述槽部的相反侧的突出部和设于所述凹部的环状内壁面以插入所述突出部的槽。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部的所述输出侧的端部分,设有朝向其中心孔向所述输出相反侧倾斜的锥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子本体与所述滑动接触部滑动接触的位置,所述输出轴的所述输出相反侧的一端与所述凹部的底面分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轴承部件,所述第二轴承部件将所述输出轴支承为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且能够绕所述轴线旋转;
第二轴承保持部件,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件保持所述第二轴承部件,
其中所述第二轴承部件包括:第二筒部,其以所述输出相反侧的输出轴的轴部分以贯通的状态支承所述转子本体;第二滑动接触部,其能够从所述输出侧与所述转子本体滑动接触,
其中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件在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在与所述凹部重叠的位置包括沿所述轴线方向贯通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件的贯通孔,
其中所述第二轴承部件的所述第二筒部被插入所述贯通孔,
其中所述贯通孔在比所述第二筒部靠所述输出侧的贯通孔部分包括贮存润滑剂的第二润滑剂贮存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在所述转子本体与所述滑动接触部滑动接触的第一位置和所述转子本体与所述第二滑动接触部滑动接触的第二位置之间沿所述轴线方向移动,
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输出轴的所述输出相反侧的一端与所述凹部的底面分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件的所述贯通孔的设于所述输出相反侧的开口和所述第二润滑剂贮存部经由形成于所述第二筒部的外周面的第二槽部和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件的所述贯通孔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隙连通。
15.一种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
泵室、以及
配置于所述泵室内的叶轮,
所述输出轴从所述泵室的外侧向所述泵室内延伸,
所述叶轮安装在所述输出轴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子本体与所述滑动接触部滑动接触的位置,所述输出轴的所述输出相反侧的一端与所述凹部的底面分离。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包括:
第二轴承部件,其将所述输出轴支承为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且能够绕所述轴线旋转;
第二轴承保持部件,其保持所述第二轴承部件,
其中所述第二轴承部件包括:第二筒部,其以所述输出相反侧的输出轴的轴部分以贯通的状态支承所述转子本体;第二滑动接触部,其能够从所述输出侧与所述转子本体滑动接触,
其中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件在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在与所述凹部重叠的位置包括沿所述轴线方向贯通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件的贯通孔,
其中所述第二轴承部件的所述第二筒部被插入所述贯通孔,
其中所述贯通孔在比所述第二筒部靠所述输出侧的贯通孔部分包括贮存润滑剂的第二润滑剂贮存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在所述转子本体与所述滑动接触部滑动接触的第一位置和所述转子本体与所述第二滑动接触部滑动接触的第二位置之间沿所述轴线方向移动,
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输出轴的所述输出相反侧的一端与所述凹部的底面分离。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件的所述贯通孔的设于所述输出相反侧的开口和所述第二润滑剂贮存部经由形成于所述第二筒部的外周面的第二槽部和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件的所述贯通孔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隙连通。
CN201810818243.4A 2017-07-25 2018-07-24 电动机及泵装置 Active CN1093019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3468 2017-07-25
JP2017143468A JP6937182B2 (ja) 2017-07-25 2017-07-25 モータおよびポン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01972A true CN109301972A (zh) 2019-02-01
CN109301972B CN109301972B (zh) 2021-05-07

Family

ID=63041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18243.4A Active CN109301972B (zh) 2017-07-25 2018-07-24 电动机及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70105B2 (zh)
EP (1) EP3434907A1 (zh)
JP (1) JP6937182B2 (zh)
CN (1) CN10930197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8510A (zh) * 2020-07-20 2022-01-2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泵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43759A (zh) 2018-07-26 2021-03-23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硼酸锂化合物、锂二次电池用添加剂、锂二次电池用非水电解液、锂二次电池前体、以及、锂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1911419A (zh) * 2019-05-10 2020-11-10 广东德昌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液泵
JP7114086B2 (ja) * 2019-09-09 2022-08-08 有限会社ナカミチ 部品供給装置
JP6964734B1 (ja) * 2020-09-08 2021-11-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KR102484381B1 (ko) * 2020-10-13 2023-01-03 주식회사 케이퓨얼셀 윤활제의 충진이 가능한 내장형 모터
KR102488546B1 (ko) * 2020-10-20 2023-01-17 주식회사 현대케피코 모터의 베어링 조립장치 및 방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27770A (en) * 1972-06-09 1974-08-06 Bbc Brown Boveri & Cie Hydrodynamic combined axial and radial bearing
EP0392739A2 (en) * 1989-04-08 1990-10-17 Smiths Industrie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Motor bearing assemblies
CN1114720A (zh) * 1994-07-08 1996-01-10 株式会社帝国电机制作所 密封电动泵
EP1713159A1 (en) * 2005-04-11 2006-10-18 Askoll Holding S.r.l. Variable speed synchronous electric motor with rotor immersed in a fluid particularly for pumps
CN203743028U (zh) * 2014-01-08 2014-07-30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
CN104426286A (zh) * 2013-08-20 2015-03-18 东京零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致动器
CN104514969A (zh) * 2013-10-03 2015-04-15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润滑循环构造
CN105579721A (zh) * 2013-09-24 2016-05-11 Ntn株式会社 烧结金属轴承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157493A (fr) * 1956-08-28 1958-05-29 Emerjy Perfectionnements aux groupes électro-pompes pour chauffage central et analogues
JP2002139026A (ja) * 2000-10-31 2002-05-1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流体軸受装置
KR20130054697A (ko) * 2011-11-17 2013-05-2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유체 동압 베어링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JP6415868B2 (ja) 2014-06-13 2018-10-3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ポン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27770A (en) * 1972-06-09 1974-08-06 Bbc Brown Boveri & Cie Hydrodynamic combined axial and radial bearing
EP0392739A2 (en) * 1989-04-08 1990-10-17 Smiths Industrie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Motor bearing assemblies
CN1114720A (zh) * 1994-07-08 1996-01-10 株式会社帝国电机制作所 密封电动泵
EP1713159A1 (en) * 2005-04-11 2006-10-18 Askoll Holding S.r.l. Variable speed synchronous electric motor with rotor immersed in a fluid particularly for pumps
CN104426286A (zh) * 2013-08-20 2015-03-18 东京零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致动器
CN105579721A (zh) * 2013-09-24 2016-05-11 Ntn株式会社 烧结金属轴承及其制造方法
CN104514969A (zh) * 2013-10-03 2015-04-15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润滑循环构造
CN203743028U (zh) * 2014-01-08 2014-07-30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贤明: "中小型高速电机滚动轴承发热与噪音问题的探讨", 《上海大中型电机》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8510A (zh) * 2020-07-20 2022-01-2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泵装置
CN113958510B (zh) * 2020-07-20 2023-11-17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30031A (ja) 2019-02-21
US20190036413A1 (en) 2019-01-31
JP6937182B2 (ja) 2021-09-22
EP3434907A1 (en) 2019-01-30
CN109301972B (zh) 2021-05-07
US11070105B2 (en) 2021-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01972A (zh) 电动机及泵装置
CN102338098B (zh) 电动泵
CN102570640B (zh) 定子铁芯及电机
CN110224550A (zh) 旋转电机
CN104734418B (zh) 防水型轴流风扇
CN204696841U (zh) 内转子马达
DE112017004041B4 (de) Antriebsvorrichtung
US20170321707A1 (en) Fan motor
US11303180B2 (en) Motor and pump device
CN110268602A (zh) 电动机及泵装置
US10718343B2 (en) Ceiling fan motor with axle and a sleeve with cable groove and a shoulder, the sleeve wrapped around the axle, bearings around the sleeve and rotor/stator coupling portions
CN109301978A (zh) 马达以及泵装置
CN109391085A (zh) 马达
CN107370270B (zh) 马达及马达的旋转组件
KR101197950B1 (ko) 팬 모터
WO2017028356A1 (zh) 一种直流无刷电机
KR102087523B1 (ko) 팬 모터
CN109962556A (zh) 电动机和泵装置
US11342807B2 (en) Motor and pump device
CN104011981A (zh) 电动机
JP6438518B2 (ja) 電動機
US10995759B2 (en) Water pump
CN207732538U (zh) 电动机和泵装置
CN105829720B (zh) 泵装置
CN108736603B (zh) 旋转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