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00406B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00406B
CN109300406B CN201811156370.9A CN201811156370A CN109300406B CN 109300406 B CN109300406 B CN 109300406B CN 201811156370 A CN201811156370 A CN 201811156370A CN 109300406 B CN109300406 B CN 1093004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display area
display
gate
pixe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563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00406A (zh
Inventor
李波
胡天庆
曹兆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15637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00406B/zh
Publication of CN1093004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004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004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004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2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geometrical disposition of the individual element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包括:显示区、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槽体;显示区包括多条数据线、多条栅极线、多条电源线、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数据线、电源线和第一边缘沿列方向延伸,栅极线和第二边缘沿行方向延伸;第一边缘朝向显示区内部凹陷形成槽体;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栅极线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栅极线和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栅极线,各第一栅极线包括第一甲栅极线和与第一甲栅极线连接的第一乙栅极线,各第一甲栅极线与第二栅极线平行,第一乙栅极线在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电源线在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且与开口区不交叠。有利于改善分屏问题,提升显示均一性。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常见的显示装置,例如显示器、电视机、手机、平板电脑等,其显示区通常为规则的矩形,并在显示区域中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多个子像素。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有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使得人们对显示面板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不再只满足于显示面板的大尺寸、高清晰度等常规的性能指标,也对显示面板的外形有了更多样化的要求,因此出现了异形显示面板。
异形显示面板的出现突破了显示面板单一矩形结构的局限性,不但使得显示效果更加多样化,而且使得显示面板的应用途径也越来越广泛,已经成功应用到诸如手表、眼镜或智能手环之类的可穿戴的电子设计中。相较于常规显示屏,异形显示屏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显示区域呈现非矩形的特殊形状,这就使得异形显示面板的在显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分屏或显示不均的问题,影响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在显示面板的侧面引入了槽体,将显示区划分为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对于第一显示区,在第一栅极线的基础上引入第一甲栅极线和第一乙栅极线,并使第一乙栅极线与电源线在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从而增大了第一栅极线与电源线之间的电容,有利于减小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之间的电容差异,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槽体;
所述显示区包括:多条数据线、多条栅极线、多条电源线、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数据线、所述电源线和所述第一边缘均沿列方向延伸,所述栅极线和所述第二边缘沿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边缘朝向所述显示区内部凹陷形成所述槽体;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上设置有多个子像素单元,所述子像素单元由所述数据线和所述栅极线交叉限定,所述子像素单元包括开口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的子像素单元和所述槽体沿所述行方向投影至所述第一边缘时所形成的正投影重合,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子像素单元和所述槽体沿所述行方向投影至所述第一边缘时所形成的正投影不交叠;
所述栅极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栅极线和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二栅极线,各所述第一栅极线包括第一甲栅极线和与所述第一甲栅极线连接的第一乙栅极线,各所述第一甲栅极线与所述第二栅极线平行,所述第一乙栅极线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电源线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且与所述开口区不交叠。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在显示面板的侧边框位置引入了槽体,该槽体将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划分为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在行方向的宽度小于第二显示区在行方向的宽度,特别是,位于第一显示区中的第一栅极线包括第一甲栅极线和与该第一甲栅极线电连接的第一乙栅极线,且第一乙栅极线与电源线在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二者交叠的区域将形成补偿电容,从而相当于增加了第一显示区中第一栅极线与电源线之间的电容,如此有利于减小由于第一显示区宽度较小而导致的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之间的电容差异,改善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之间可能会出现的分屏显示的现象,提高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之间的显示均一性,从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的整体显示效果,进而有利于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效果。此外,本申请在显示面板的侧边框引入槽体时,方便用户拿取的同时,在显示时还可为用户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效果。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显示区的局部放大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显示区第一栅极线的一种绕线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显示区第一栅极线的另一种绕线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位于第一显示区中的子像素单元和位于第二显示区中的子像素单元的对比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截面图;
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异形显示面板的出现突破了显示面板单一矩形结构的局限性,不但使得显示效果更加多样化,而且使得显示面板的应用途径也越来越广泛,已经成功应用到诸如手表、眼镜或智能手环之类的可穿戴的电子设计中。相较于常规显示屏,异形显示屏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显示区域呈现非矩形的特殊形状,这就使得异形显示面板的在显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分屏或显示不均的问题,影响显示效果。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在显示面板的侧面引入了槽体,将显示区划分为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对于第一显示区,在第一甲栅极线的基础上引入第一乙栅极线,并使第一乙栅极线与电源线在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从而增大了第一栅极线与电源线之间的电容,有利于减小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之间的电容差异,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以下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显示区的局部放大图,参见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11、围绕显示区11的非显示区12、槽体13;
显示区11包括:多条数据线23、多条栅极线30、多条电源线24、第一边缘41和第二边缘42;数据线23、电源线24和第一边缘41均沿列方向延伸,栅极线30和第二边缘42沿行方向延伸;第一边缘41朝向显示区11内部凹陷形成槽体13;
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衬底基板10,衬底基板10上设置有多个子像素单元40,子像素单元40由数据线23和栅极线30交叉限定,子像素单元40包括开口区;显示区11包括第一显示区21和第二显示区22,位于第一显示区21中的子像素单元401和槽体13沿行方向投影至第一边缘41时所形成的正投影重合,位于第二显示区22中的子像素单元402和槽体13沿行方向投影至第一边缘41时所形成的正投影不交叠;
栅极线30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21的第一栅极线31和位于第二显示区22的第二栅极线32,各第一栅极线31包括第一甲栅极线31c和与第一甲栅极线31c连接的第一乙栅极线31d,各第一甲栅极线31c与第二栅极线32平行,第一乙栅极线31d在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电源线24在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且与开口区不交叠。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实施例仅示出了槽体13在显示面板100上的一种位置示意图,在本申请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槽体13还可位于第一边缘41上的其他位置,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此外,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示出的栅极线30、数据线23、电源线24以及子像素单元40仅为示意性说明,并不代表实际的尺寸和数量。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及的电源线24指的是为各子像素单元40提供电信号的电源线PVDD。
具体地,请继续参见图1,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第一边缘41朝向显示区11内部凹陷形成位于显示面板100一侧的槽体13,该槽体13将显示区11划分为了沿行方向的宽度较小的第一显示区21和宽度较大的第二显示区22,位于第一显示区21中的子像素单元401和槽体13沿行方向投影至第一边缘41时所形成的正投影重合,位于第二显示区22中的子像素单元402和槽体13沿行方向投影至第一边缘41时所形成的正投影不交叠。在显示区11设置有多条沿行方向延伸的栅极线30,位于第一显示区21中的栅极线30为第一栅极线31,位于第二显示区22中的栅极线30为第二栅极线32,特别是上述第一栅极线31包括与第二栅极线32平行的第一甲栅极线31c以及与该第一甲栅极线31c连接的第一乙栅极线31d,相当于在第一甲栅极线31c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得到第一乙栅极线31d,该第一乙栅极线31d和电源线24在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请参见图2。通常,若未将第一甲栅极线31c进行延伸时,与各第一甲栅极线31c交叠的电源线24的数量将小于与第二栅极线32交叠的电源线24的数量,也就是说,第一显示区21中第一甲栅极线31c与电源线24之间的交叠面积小于第二显示区22中第二栅极线32与电源线24的交叠面积,由于电容C=εS/4πkd,其中ε是个常数,S为电容极板的正对面积(对应到本申请中即上述交叠面积),d为电容极板的距离(对应到本申请中为栅极线30与第一电源线24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定值),k则是静电力常量,对应到本申请中时,栅极线30与电源线24之间的电容取决于栅极线30与电源线24的交叠面积,因此,当第一显示区21中各栅极线30与电源线24的交叠面积较小时,栅极线30与电源线24之间的电容也较小,因此会导致第一显示区21和第二显示区22之间存在电容差异,从而导致第一显示区21和第二显示区22的显示亮度出现差异,因而出现分屏显示的问题。基于此,本申请将第一甲栅极线31c进行了延伸,引入了第一乙栅极线31d,且第一乙栅极线31d与电源线24交叠,如此相当于增加了第一显示区21中的第一栅极线31与电源线24的交叠面积,二者交叠的区域将形成补偿电容,从而相当于增加了第一显示区21中第一栅极线31与电源线24之间的电容,如此有利于减小由于第一显示区21宽度较小而导致的第一显示区21与第二显示区22之间的电容差异,改善第一显示区21和第二显示区22之间可能会出现的分屏显示的现象,提高第一显示区21和第二显示区22之间的显示均一性,从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整体显示效果,进而有利于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效果。此外,本申请在显示面板100的侧边框引入槽体13时,方便用户拿取的同时,在显示过程中还可为用户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效果。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第一乙栅极线31d与子像素单元40的开口区不交叠,该开口区指的是有效的透光区域,通常各子像素单元40中会包括对应的配线区域、晶体管区域、存储电容区域等,经过这些区域的光线并不能穿过显示面板100,上述开口区指的是除去子像素单元40的配线部、晶体管(通常采用黑色矩阵隐藏)、存储电容等后的光线能够通过的区域。本申请实施例在引入第一乙栅极线31d后,第一乙栅极线31d与开口区不交叠,这就使得第一栅极线31的引入并不会对显示面板100的开口率造成影响,从而有利于保持显示面板100的开口率。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第一显示区21中的各子像素单元40是由第一甲栅极线31c和数据线23交叉限定而成的,第二显示区22中的各像素单元是由第二栅极线32和数据线23交叉限定而成的。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1,非显示区12包括与槽体对应的第一非显示区121,数据线23包括多条第一数据线231和位于所述第一数据线231靠近所述槽体13一侧的第二数据线232,第二数据线232中的至少部分线段设置在第一非显示区121。
具体地,在图1所示视角下,本申请实施例在显示面板100的侧边引入了向显示区11内部凹陷的槽体13,位于槽体13上下位置的子像素单元40所对应的第二数据线232在槽体13位置进行绕线,本申请将第二数据线232中与槽体13相邻的线段置于第一非显示区121中时(也就是在第一非显示区121进行绕线),减小了数据线23在显示区11中所占用的空间,因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开口率,进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屏占比。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各第一栅极线31与电源线24在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交叠面积等于各第二栅极线32与电源线24在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交叠面积。
具体地,考虑到电容C=εS/4πkd,而本申请中对应电容的大小取决于栅极线30与电源线24的交叠面积的大小,因此,当将各第一栅极线31与电源线24在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交叠面积设置的等于各第二栅极线32与电源线24在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交叠面积时,使得各第一栅极线31与电源线24之间形成的电容值与各第二栅极线32与电源线24之间形成的电容值相等,从而使得第一显示区21中各像素单元行形成的电容值与第二显示区22中各像素单元行形成的电容值相同,有效消除了现有技术中第一显示区21和第二显示区22存在的电容差异,从而有效消除在显示过程中所出现的分屏问题,从而更加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并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效果。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各第一栅极线31的总长度与各第二栅极线32的总长度相同。
具体地,请参见图2,本申请相当于延长了第一显示区21所对应的栅极线30的长度,通常显示面板100中各栅极线30的直径是相同的,当位于第一显示区21中的各第一栅极线31的总长度与位于第二显示区22中的各第二栅极线32的总长度相同时,使得各第一栅极线31和第二栅极线32的电阻均相同,如此相当于对第一显示区21所对应的电阻进行了补偿,因此,在对第一显示区21中的电容进行补偿的前提下,再对第一显示区21所对应的电阻进行补偿时,更加有利于减小第一显示区21和第二显示区22的显示差异,更有利于提升第一显示区21和第二显示区22的显示均一性,因而更有利于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效果。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2,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第一乙栅极线31d包括第一子线段31a和第二子线段31b,第一子线段31a的第一端与第一甲栅极线31c连接,第一子线段31a的第二端与第二子线段31b连接;第一子线段31a和第一甲栅极线31c的延伸方向不同,第一子线段31a和第二子线段31b的延伸方向不同。
具体地,在图2所示视角下,第一乙栅极线31d的引入相当于将第一甲栅极线31c进行了延伸,第一乙栅极线31d从第一甲栅极线31c的左侧或右侧绕线至第一甲栅极线31c的上侧,第一乙栅极线31d中的第一子线段31a位于第一甲栅极线31c的左侧或右侧,第一乙栅极线31d中的第二子线段31b位于第一甲栅极线31c的上侧。通过此种方式增加位于第一显示区21中的栅极线30的长度,制作工艺简单易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生产效率。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乙栅极线31d在第一显示区21进行绕线时,对于不同的像素单元行,第一乙栅极线31d可从第一甲栅极线31c的同一侧绕线,即均从第一甲栅极线31c的左侧进行绕线或者均从第一甲栅极线31c的右侧进行绕线,例如请参见图2,或者,部分第一乙栅极线31d从第一甲栅极线31c的左侧绕线,另一部分第一乙栅极线31d从第一甲栅极线31c的右侧绕线,请参见图3,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第一显示区21第一栅极线31的一种绕线示意图,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可选地,对于任意相邻两个像素单元行中,第一乙栅极线31d可分别从第一甲栅极线31c的左侧和右侧绕线,例如请参见图4,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第一显示区21第一栅极线31的另一种绕线示意图,图4所提供的交叉绕线的方式使得第一显示区21的显示更加均匀,从而有利于提升第一显示区21的显示均一性。
可选地,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位于第一显示区21中的子像素单元401和位于第二显示区22中的子像素单元402的对比图,请参见图5,位于第一显示区21的子像素单元401沿列方向的高度小于位于第二显示区22的子像素单元402沿列方向的高度;
在第一显示区21中,沿列方向相邻的子像素单元401之间包括第一间隙80,第二子线段31b在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间隙80中。
具体地,请参见图5,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将位于第一显示区21的子像素单元401进行了纵向压缩,使得位于第一显示区21中的子像素单元401的高度小于位于第二显示区22的子像素单元402的高度,进而在第一显示区21中任意相邻两行像素单元行之间形成了第一间隙80,如此可将第一乙栅极线31d中的第二子线段31b置于上述第一间隙80中,为第二子线段31b形成了容置空间,使第二子线段31b能够与第一甲栅极线31c平行,平直的第二子线段31b较易形成,因而有利于简化第二子线段31b的生产工艺,进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生产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第一显示区21的子像素单元401的压缩时,压缩的是子像素单元40本身的高度,对子像素单元40所对应的开口区的尺寸并未进行压缩,如此在实现对第一显示区21的电阻电容进行补偿的同时,还有利于保持显示面板100的开口率。
可选地,请参见图1和图5,位于第二显示区22的子像素单元402与位于第一显示区21的子像素单元401的高度差为D0,第一间隙80的宽度为D1,其中,D1=D0,且4μm≤D1≤10μm。
具体地,请结合图1和图5,对比图5中位于第一显示区21的子像素单元401和位于第二显示区22的子像素单元402,第一显示区21中各行的子像素单元401相当于保持顶部边缘的位置不变,将底部边缘的位置整体上移,上移的距离即为位于第二显示区22的子像素单元402与位于第一显示区21的子像素单元401的高度差D0,将子像素单元401的底部边缘上移后,在相邻两个像素单元行之间即形成第一间隙80,由于子像素单元401的上边缘未发生移动,因此上述第一间隙80的宽度即为子像素单元401底部边缘上移的高度。本申请中将第一间隙80的宽度设置为4μm≤D1≤10μm,该宽度大于第一乙栅极线31d中第二子线段31b的宽度,因此有利于放置第二子线段31b,同时上述宽度小于等于10μm,还有利于避免压缩子像素单元401的过程中对子像素单元401的开口区造成影响,因此还有利于保持显示面板100的开口率。需要说明的是,图5所示实施例仅示出了将子像素单元401的底部边缘上移形成第一间隙80的结构,除此种方式外,本申请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将子像素单元401的顶部边缘整体下移以形成上述第一间隙80,或者还可同时移动子像素单元401的顶部边缘和底部边缘来形成上述第一间隙80,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可选地,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另一种俯视图,参见图6,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位于非显示区12的栅极驱动单元90,子像素单元40形成多个子像素单元行,栅极驱动单元90分别与子像素单元行电连接;
子像素单元行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21的第一子像素单元行71和位于第二显示区22的第二子像素单元行72;
第一子像素单元行71与栅极驱动单元90一一对应电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行71电连接的所述栅极驱动单元90位于与所述槽体13相对
的非显示区12。
具体地,请参见图6,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在第一显示区21形成多个第一子像素单元行71,在第二显示区22形成多个第二子像素单元行72,由于槽体13的存在,使得第一子像素单元行71的宽度小于第二子像素单元40的宽度,本申请引入了分别与第一子像素单元行71和第二子像素单元行72电连接的栅极驱动单元90,通过栅极驱动单元90对多个子像素单元行进行逐行扫描,例如可控制整个显示面板100进行从上到下扫描,还可控制整个显示面板100进行从下到上扫描,从而使得显示面板100实现显示功能。特别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将于第一显示区21中的第一子像素单元行71对应的栅极驱动单元90设置在与槽体13相对的非显示区,在槽体13中不设置栅极驱动单元90,如此有利于简化与槽体13相邻的非显示区中的电路构造,从而有利于缩小与槽体13相邻的非显示区12的边框宽度,进而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的窄边框设计。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第一子线段31a均是位于第一甲栅极线31c靠近槽体13的一侧的。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6,该实施例给出了栅极驱动单元90与子像素单元行的一种连接关系图,图6所示实施例中,栅极驱动单元90与第二子像素单元行72一一对应电连接,且与相邻两个第二子像素单元行电连接的栅极驱动单元90分别位于子像素单元行的两侧。在扫描过程中,位于第二子像素单元行72两侧的栅极驱动单元90分别向相邻两个子像素单元行交替输入栅极驱动信号,从而使显示面板100上位于第二显示区22中的各子像素单元行实现逐行扫描。图6所示实施例中将与第二子像素单元行72对应的栅极驱动单元90分别分布于子像素单元行的两侧,从而使子像素单元行两侧的非显示区12的电路排布更加均匀,有利于保证显示面板100的边框宽度的一致性。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7,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位于第二显示区22的第二子像素单元行72分别与两个栅极驱动单元90电连接,且与第二子像素单元行72电连接的栅极驱动单元90分别位于第二子像素单元行72的两侧。
具体地,图7所示实施例的第二显示区22中采用双边驱动的方式对各第二子像素单元行72进行扫描,即同一第二子像素单元行72分别与两个栅极驱动单元90电连接,在扫描过程中,与同一第二子像素单元40电连接的两个栅极驱动单元90同时向对应的第二子像素单元行72发送栅极驱动信号,使位于相同第二子像素单元行72的子像素单元40同步启动即同时进行显示,如此,则可使整个显示面板100实现逐行显示,显示过程有序可寻,降低了对显示的控制难度,还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另一种俯视图,请参见图8,第二子像素单元40与栅极驱动单元90一一对应电连接,且与第二子像素单元行72电连接的栅极驱动单元90位于第二子像素单元行72的同一侧。
具体地,图8所示实施例的第二显示区22中采用单边驱动的方式对各第二子像素单元行72进行扫描,即,各第二子像素单元行72与栅极驱动单元90一一对应电连接,且栅极驱动单元90位于第二子像素单元行72的同一侧,在扫描过程中,栅极驱动单元90逐行向第二子像素单元行72提供栅极驱动信号,使整个显示面板100实现逐行显示。
可选地,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一种截面图,请参见图9,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依次设置在衬底基板10上的驱动功能层91和发光功能层92;
驱动功能层91包括依次设置的栅极金属层83和源漏极金属层84,栅极金属层83位于源漏极金属层84靠近衬底基板10的一侧,源漏极金属层84包括漏极85;发光功能层92包括依次设置的阳极层921、发光层922和阴极层923,阳极层921位于发光层靠近衬底基板10的一侧,且阳极层921与漏极85电连接。
具体地,请参见图9,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驱动功能层91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82,薄膜晶体管82的漏极85与发光功能层92中的阳极层921一一对应连接,通过薄膜晶体管82来控制发光功能层92的发光。在外加电压的驱动下,空穴和电子分别从阳极层921和阴极层923注入到发光层922中,空穴和电子在发光层922中相遇、复合,释放出能量,然后将能量传递给发光层92中有机发光物质的分子,使其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激发态很不稳定,受激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辐射跃迁产生发光现象。
通常,请继续参见图9,在发光功能层92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会设置薄膜封装层93,以对外界的水分和氧气进行阻隔,防止水分和氧气进入发光功能层92中对发光功能层92造成影响。需要说明的是,图9是以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82为例进行说明的,即栅极金属层83位于半导体有缘层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除此种方式外,薄膜晶体管82还可体现为底栅结构,即栅极金属层83位于半导体有源层86靠近衬底基板10的一侧,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200,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一种构成示意图,参见图10,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面板100,该显示面板100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面板100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现实功能的产品或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中,在显示装置200的侧边引入了向显示区内部凹陷的槽体13,该槽体13的引入,方便用户对显示装置200拿取的同时,在显示过程中还可为用户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效果。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在显示面板的侧边框位置引入了槽体,该槽体将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划分为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在行方向的宽度小于第二显示区在行方向的宽度,特别是,位于第一显示区中的第一栅极线包括第一甲栅极线和与该第一甲栅极线电连接的第一乙栅极线,且第一乙栅极线与电源线在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二者交叠的区域将形成补偿电容,从而相当于增加了第一显示区中第一栅极线与电源线之间的电容,如此有利于减小由于第一显示区宽度较小而导致的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之间的电容差异,改善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之间可能会出现的分屏显示的现象,提高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之间的显示均一性,从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的整体显示效果,进而有利于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效果。此外,本申请在显示面板的侧边框引入槽体时,方便用户拿取的同时,在显示时还可为用户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效果。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2)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槽体;
所述显示区包括:多条数据线、多条栅极线、多条电源线、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数据线、所述电源线和所述第一边缘均沿列方向延伸,所述栅极线和所述第二边缘沿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边缘朝向所述显示区内部凹陷形成所述槽体;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上设置有多个子像素单元,所述子像素单元由所述数据线和所述栅极线交叉限定,所述子像素单元包括开口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的子像素单元和所述槽体沿所述行方向投影至所述第一边缘时所形成的正投影重合,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子像素单元和所述槽体沿所述行方向投影至所述第一边缘时所形成的正投影不交叠;
所述栅极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栅极线和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二栅极线,各所述第一栅极线包括第一甲栅极线和与所述第一甲栅极线连接的第一乙栅极线,各所述第一甲栅极线与所述第二栅极线平行,所述第一乙栅极线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电源线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且与所述开口区不交叠;其中,
所述第一乙栅极线包括第一子线段和第二子线段,所述第一子线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甲栅极线连接,所述第一子线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子线段连接;所述第一子线段和所述第一甲栅极线的延伸方向不同,所述第一子线段和所述第二子线段的延伸方向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包括与所述槽体对应的第一非显示区,所述数据线包括多条第一数据线和位于所述第一数据线靠近所述槽体一侧的第二数据线,所述第二数据线中的至少部分线段设置在所述第一非显示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栅极线与所述电源线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交叠面积等于各所述第二栅极线与所述电源线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交叠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栅极线的总长度与各所述第二栅极线的总长度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第一显示区的所述子像素单元沿所述列方向的高度小于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所述子像素单元沿所述列方向的高度;
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中,沿列方向相邻的所述子像素单元之间包括第一间隙,所述第二子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间隙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所述子像素单元与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所述子像素单元的高度差为D0,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为D1,其中,D1=D0,且4μm≤D1≤10μ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栅极驱动单元,所述子像素单元形成多个子像素单元行,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分别与所述子像素单元行电连接;所述子像素单元行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子像素单元行和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子像素单元行;
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行与所述栅极驱动单元一一对应电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行电连接的所述栅极驱动单元位于与所述槽体相对的所述非显示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行一一对应电连接,且与相邻两个第二子像素单元行电连接的栅极驱动单元分别位于所述子像素单元行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行分别与两个所述栅极驱动单元电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行电连接的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行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与所述栅极驱动单元一一对应电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行电连接的所述栅极驱动单元位于所述第二子像素单元行的同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驱动功能层和发光功能层;
所述驱动功能层包括依次设置的栅极金属层和源漏极金属层,所述栅极金属层位于所述源漏极金属层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源漏极金属层包括漏极;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依次设置的阳极层、发光层和阴极层,所述阳极层位于所述发光层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且所述阳极层与所述漏极电连接。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1之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1811156370.9A 2018-09-30 2018-09-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093004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56370.9A CN109300406B (zh) 2018-09-30 2018-09-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56370.9A CN109300406B (zh) 2018-09-30 2018-09-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00406A CN109300406A (zh) 2019-02-01
CN109300406B true CN109300406B (zh) 2021-04-02

Family

ID=65161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56370.9A Active CN109300406B (zh) 2018-09-30 2018-09-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004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58824B (zh) * 2019-02-28 2021-07-0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550607A (zh) * 2019-12-02 2022-05-2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882605B (zh) * 2021-03-01 2022-06-10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光触控显示面板
CN113885264B (zh) * 2021-10-29 2023-08-2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677925A (zh) * 2022-03-07 2022-06-28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171550B (zh) * 2022-06-30 2023-11-2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48775A (ja) * 2015-02-12 2016-08-1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07180593A (zh) * 2017-06-30 2017-09-1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异形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481669A (zh) * 2017-09-08 2017-12-1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610636A (zh) * 2017-10-30 2018-01-1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908030A (zh) * 2017-12-26 2018-04-1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CN108227327A (zh) * 2018-02-28 2018-06-29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417172A (zh) * 2018-05-14 2018-08-1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CN108598139A (zh) * 2018-06-26 2018-09-2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598127A (zh) * 2018-05-14 2018-09-28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驱动基板和显示面板
CN108598143A (zh) * 2018-06-28 2018-09-2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48775A (ja) * 2015-02-12 2016-08-1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07180593A (zh) * 2017-06-30 2017-09-1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异形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481669A (zh) * 2017-09-08 2017-12-1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610636A (zh) * 2017-10-30 2018-01-1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908030A (zh) * 2017-12-26 2018-04-1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CN108227327A (zh) * 2018-02-28 2018-06-29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417172A (zh) * 2018-05-14 2018-08-1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CN108598127A (zh) * 2018-05-14 2018-09-28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驱动基板和显示面板
CN108598139A (zh) * 2018-06-26 2018-09-2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598143A (zh) * 2018-06-28 2018-09-2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00406A (zh) 2019-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00406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0871842B2 (en)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fabricatio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CN10859813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322567B2 (en)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e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791034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305888B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11092108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085646A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30095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767713A (zh) 显示装置及其oled基板、oled透光基板
US11980068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multiplexed photosensitive and display region
CN109494243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669180B2 (en) Touch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863897B (zh) 一种无边框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拼接型显示装置
CN111900267A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EP2757411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US894180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9698208B1 (en)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US2023018959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208861616U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CN109212832B (zh)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液晶显示装置
CN113498534A (zh) 显示基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US1184961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208861646U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CN115050803B (zh) 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