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53207A - 液封式防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封式防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253207A CN109253207A CN201810550297.7A CN201810550297A CN109253207A CN 109253207 A CN109253207 A CN 109253207A CN 201810550297 A CN201810550297 A CN 201810550297A CN 109253207 A CN109253207 A CN 1092532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surface
- liquid chamber
- flow path
- spool
- compon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4—Units of the bushing type, i.e. loaded predominantly radially
- F16F13/1463—Units of the bushing type, i.e. loaded predominantly radially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passages between working cha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Abstract
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早期消除负压的液封式防振装置。解决手段:第一流路以被由轴向隔壁形成的第一壁面、与第一壁面相对的第二壁面、将第一壁面与第二壁面连结的第三壁面、以及与第三壁面相对并将第一壁面与第二壁面连结的第四壁面所包围的方式形成,第一阀芯具备:与第四壁面空开间隔地配置的板状的第一部、以及与第一部的第四壁面侧连接的板状的第二部,第一部及第二部与第一壁面连接而落座于第二壁面,并彼此交叉地在所述第一液室侧形成为凸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封式防振装置,其具有利用两液室间的液压差进行开闭的阀。
背景技术
以往,出于减振、缓冲的目的,在车轮、发动机等振动源与车体的连结部位配置了液封式防振装置。液封式防振装置例如是利用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防振基体将内筒与外筒连结。而且,已知一种液封式防振装置,其通过防振基体以夹持内筒的方式在相对的位置划分形成第一液室及第二液室,并利用节流孔(日文:オリフィス)将该第一液室与第二液室连通(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除了节流孔以外,在防振基体中还另外形成了将第一液室与第二液室连通的第一副节流孔及第二副节流孔。而且,可利用第一橡胶阀及第二橡胶阀切断该第一副节流孔及第二副节流孔的流动。矩形状的第一橡胶阀及第二橡胶阀的三个边与第一副节流孔及第二副节流孔的壁面连接,剩余的一个边落座于壁面。在第一液室与第二液室的液压差成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落座于壁面的一个边因第一橡胶阀及第二橡胶阀的弹性变形而远离壁面,从而第一副节流孔或第二副节流孔连通。由此,液体从第一副节流孔、第二副节流孔向第一液室、第二液室流动,能够消除第一液室、第二液室的负压,并抑制因气穴现象导致的异常噪音的产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7-169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对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进一步在早期消除负压的要求。
本发明是为了满足上述要求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早期消除负压的液封式防振装置。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具备:内筒;外筒,其围绕所述内筒的外周侧;防振基体,其由将所述内筒及所述外筒连结的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第一液室及第二液室,其通过所述防振基体的轴向隔壁以夹持所述内筒的方式被划分于相对的位置;节流孔,其将所述第一液室与所述第二液室连通;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其形成于所述轴向隔壁,并且与所述节流孔不同地另外分别将所述第一液室与所述第二液室连通;第一阀芯,其可切断所述第一流路的从所述第一液室侧向所述第二液室侧的流动,另一方面切断所述第一流路的从所述第二液室侧向所述第一液室侧的流动;以及,第二阀芯,其可切断所述第二流路的从所述第二液室侧向所述第一液室侧的流动,另一方面切断所述第二流路的从所述第一液室侧向所述第二液室侧的流动,其中,所述第一流路以被由所述轴向隔壁形成的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一壁面相对的第二壁面、将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二壁面连结的第三壁面、以及与所述第三壁面相对并将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二壁面连结的第四壁面所包围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阀芯具备:与所述第四壁面空开间隔地配置的板状的第一部;以及,与所述第一部的所述第四壁面侧连接的板状的第二部,其中,所述第一部及所述第二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壁面连接而落座于所述第二壁面,并彼此交叉地在所述第一液室侧形成为凸状。
(三)有益效果
根据第一方案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第一部及第二部与第一壁面连接而落座于第二壁面。因此,若第一液室的液压相对于第二液室高规定值以上,则第一部及第二部向第二壁面的落座解除,第一阀芯开启,第一流路连通。由于第一部与第二部彼此交叉地在第一液室侧形成为凸状,因此第一部与第二部向不同的两个方向倒伏,第一阀芯开启。其结果为,与第一阀芯仅向一个方向倒伏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连通时的第一流路的流量,因此能够在早期消除负压。
根据第二方案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刚性比第一部低的第二部与第四壁面连接。由此,在第一部不倒伏的情况下,第二部支撑于第一部与第四壁面,从而能够使第二部不倒伏。另一方面,在第一部倒伏时,由于第二部的刚性比第一部低,因此第二部与第一部一起倒伏,并能够在短时间内较大程度地开启第一阀芯。这样,除了第一方案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容易地设定使第一阀芯开始倒伏的第一液室与第二液室的液压差,并且能够在早期使连通时的第一流路的流量增加,从而能够进一步在早期消除负压。
根据第三方案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将第一部与第四壁面侧连结的距离即第二部的宽度设定为比第三壁面与第四壁面的相对方向的尺寸即第一部的宽度大。由此,在刚性比第二部高的第一部倒伏时,能够使第一部不易介由第二部被向第四壁面侧牵拉,并进一步使第一部易于倒伏。由此,能够进一步较大程度地开启第一阀芯,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连通时的第一流路的流量。其结果为,除了第二方案的效果以外,还能够进一步在早期消除负压。
根据第四方案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第一部与第二部互相垂直地配置。由此,能够将第一部用作抑制第二部倒伏的支撑件,并且能够将第二部用作抑制第一部倒伏的支撑件。由此,能够在第一液室与第二液室的液压差小的情况下使第一部及第二部不易倒伏。其结果为,除了第一方案的效果以外,还能够使得不易从第一阀芯漏液。
根据第五方案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节流孔形成部件具有在第一液室侧配置的第一部件、以及在第二液室侧配置的第二部件。节流孔形成部件通过在轴向隔壁的位置使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对接,从而形成节流孔。第二壁面由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形成。第一部落座于由第一部件形成的第二壁面。由此,使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对接时,在第一流路连通时第一部倒伏方向的力从第一部件赋予至第一部。其结果为,在使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对接时,适度地使第一阀芯倒伏,因此除了第一方案的效果以外,还能够抑制第一阀芯的耐久性降低。
根据第六方案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第一部落座于第三壁面。即,第一部未固定于第三壁面,因此若第一液室的液压相对于第二液室高规定值以上,则第一部及第二部向第四壁面侧变形。由此,第一部向第三壁面的落座解除,第三壁面与第一部分离。其结果为,由于能够进一步使连通时的第一流路的流量增加,因此除了第一方案至第五方案中任一项的效果以外,还能够进一步在早期消除负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液封式防振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图1的IV-IV线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图2的V-V线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省略了外筒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的主视图。
图7是将外筒及节流孔形成部件省略并将第一阀芯附近扩大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的立体图。
图8的(a)是使第一流路连通的第一阀芯的示意图,图8的(b)是从图8的(a)的箭头VIIIb方向观察的第一阀芯的示意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取下了外筒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的主视图。
图10是图9的X-X线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液封式防振装置1的俯视图。图2是液封式防振装置1的主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液封式防振装置1主要具备:形成为圆筒状的内筒10、以同心状围绕内筒10外周侧的圆筒状的外筒20、以及夹设于外筒20与内筒10之间的防振基体30。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内筒10的轴心O方向称为轴向来进行说明。同样地,将与内筒10的轴心O垂直的方向称为径向(与轴垂直的方向)并将内筒10的周向简称为周向来进行说明。
图3是图1的III-III线的液封式防振装置1的剖视图。图4是图1的IV-IV线的液封式防振装置1的剖视图。图5是图2的V-V线的液封式防振装置1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内筒10由形成为圆筒状的金属、合成树脂等刚性材料构成。外筒20具备:形成为圆筒状的由金属、合成树脂等刚性材料构成的筒部21;硫化粘合于筒部21的内周面且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橡胶膜22;以及,外嵌有筒部21的中间筒40。
防振基体30是将内筒10与外筒20连结且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部件。防振基体30具备:在内筒10及外筒20的轴向两侧形成为圆环状的一对径向隔壁31、以及在径向隔壁31间形成的橡胶限位块32。径向隔壁31及橡胶限位块32一体地硫化成型,径向隔壁31及橡胶限位块32的内周硫化粘合于内筒10的外周。
径向隔壁31的外周硫化粘合于以同心状围绕内筒10的中间筒40的嵌合周壁41的内周。利用一对径向隔壁31将内筒10与外筒20之间的轴向两端封闭,从而形成第一液室61及第二液室62。在第一液室61及第二液室62中封入乙二醇等防冻液(液体)。
如图4所示,中间筒40具备:外嵌有筒部21的一对环状的嵌合周壁41;以及将嵌合周壁41彼此连结并位于比嵌合周壁41更靠近径向内侧的位置且径向剖视为圆弧状的连结壁42。在连结壁42的内周面硫化粘合有与径向隔壁31一体地硫化成型的一对轴向隔壁33、34。此外,在连结壁42的外周面侧也以环绕的方式设置有轴向隔壁33、34。而且,轴向隔壁33、34硫化粘合于连结壁42的外周面侧,连结壁42埋入于轴向隔壁33、34。
一对轴向隔壁33、34分别具备比连结壁42更靠近径向外侧设置的壁面部36、38。壁面部36、38的外周面与橡胶膜22接触。从该外周面的轴向中央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37、39分别形成于壁面部36、38。凹部37的轴向尺寸设定为比凹部39的轴向尺寸大。
如图5所示,第一液室61及第二液室62被沿轴向在径向隔壁31之间连结的轴向隔壁33沿周向划分。由此,形成以夹着内筒10的方式相对的大致对称的第一液室61及第二液室62这两个液室。
如图3及图5所示,在内筒10与外筒20(筒部21)之间配置有节流孔形成部件50。节流孔形成部件50是用于形成使第一液室61及第二液室62连通的节流孔63(参照图5)的部件。
节流孔形成部件50是圆环形状的金属制或合成树脂制的部件。在节流孔形成部件50的外周面设置有螺旋状的槽部53。在该槽部53与外筒20的橡胶膜22之间形成有节流孔63。
节流孔形成部件50具备:构成第一液室61侧的半周部分的第一部件51、以及构成第二液室62侧的半周部分的第二部件52。第一部件51和第二部件52为相同的部件。第一部件51及第二部件52设定为周向端部54、55的轴向尺寸相对于中央部分的轴向尺寸小。周向端部54的轴向尺寸设定为比周向端部55的轴向尺寸大。沿轴向排列的两个槽部53在周向端部54分别开口于周向。一个槽部53在周向端部55开口于周向。
将第一部件51及第二部件52的周向端部54分别嵌入凹部37,并且将第一部件51及第二部件52的周向端部55分别嵌入凹部39。这样一来,第一部件51与第二部件52的周向端部54彼此以及周向端部55彼此在轴向隔壁33的位置沿周向互相对接。由此,第一部件51与第二部件52的槽部53连通,形成节流孔63。
就液封式防振装置1而言,若输入与轴向隔壁33、34的延伸方向(图5上下方向)交叉的与轴垂直的方向(图5左右方向)的负荷(以下称为“主输入负荷”),则轴向隔壁33、34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内筒10与外筒20发生相对位移。由于划分第一液室61及第二液室62的轴向隔壁33、34发生变形,因此在第一液室61及第二液室62产生液压变动,第一液室61及第二液室62内的液体通过节流孔63流动。利用节流孔63产生液体共振,可使振动衰减。
在主输入负荷大的情况下,第一液室61及第二液室62的液压急剧变动。由于节流孔63的流量有限度,因此在液压急剧降低而成为负压的第一液室61或第二液室62,可能会产生气穴现象,并因该气穴现象而产生异常噪音。
为了抑制该气穴现象,如图4所示,在液封式防振装置1中设置有:与节流孔63不同地另外分别将第一液室61与第二液室62连通的第一流路64及第二流路65;以及,可切断第一流路64及第二流路65的流动的橡胶状弹性体制的第一阀芯80及第二阀芯90。
在图4的基础上,参照图6、图7、图8的(a)及图8的(b),对第一流路64、第二流路65、第一阀芯80及第二阀芯90进行说明。图6是省略了外筒20的液封式防振装置1的主视图。图7是将外筒20及节流孔形成部件50省略并将第一阀芯80附近扩大的液封式防振装置1的立体图。图8的(a)是使第一流路64连通的第一阀芯80的示意图。图8的(b)是从图8的(a)的箭头VIIIb方向观察的第一阀芯80的示意图。
如图4及图6所示,第一流路64及第二流路65为分别在轴向隔壁34的壁面部38形成的流路。第一流路64与第二流路65分别配置于节流孔形成部件50的轴向两侧。第一流路64中设置有第一阀芯80,第二流路65中设置有第二阀芯90。
若第二流路65及第二阀芯90若进行上下及左右翻转,则分别成为与第一流路64及第一阀芯80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第一流路64及第一阀芯80进行说明,并部分地省略对第二流路65及第二阀芯90的说明。更详细而言,在对第二流路65及第二阀芯90的说明中,只要将对第一流路64及第一阀芯80的说明中的“第一液室61”、“第二液室62”、“第一流路64”、“第一阀芯80”分别替换为“第二液室62”、“第一液室61”、“第二流路65”、“第二阀芯90”来解释即可。
如图6及图7所示,壁面部38从凹部39与壁面部38的外周面的角起沿着轴向及径向整周地设置有槽。在该槽中,朝向轴向的面为第一壁面66,朝向径向的面为第四壁面69。
如图4及图6所示,通过节流孔形成部件50的周向端部55嵌入凹部39,从而由节流孔形成部件50形成与第一壁面66相对的第二壁面67,并由第四壁面69将第一壁面66与第二壁面67连结。此外,由外筒20的橡胶膜22以与第四壁面69相对的方式形成将第一壁面66与第二壁面67连结的第三壁面68。另外,第一壁面66及第二壁面67互相平行,且与第三壁面68及第四壁面69垂直。
在由壁面部38形成的第一壁面66及第四壁面69、由节流孔形成部件50形成的第二壁面67、以及由外筒20形成的第三壁面68所围成的空间中,形成有在壁面部38的周向两端开口的第一流路64。另外,节流孔形成部件50中,在壁面部38的周向外侧形成有从外周面及轴向端面凹陷的凹槽56。通过第一流路64在该凹槽56与外筒20之间的空间开口,从而使第一流路64与第一液室61及第二液室62分别连通。
第一阀芯80是可切断第一流路64的从第一液室61侧向第二液室62侧的流动,另一方面将第一流路64的从第二液室62侧向第一液室61侧的流动切断的阀。第一阀芯80与壁面部38一体成型。如图7所示,第一阀芯80具备:以在径向上与第四壁面69空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的第一部81(第二阀芯90中为第一部91);以及,将第一部81与第四壁面69连结的第二部82(第二阀芯90中为第二部92)。
第一部81为大致矩形板状的橡胶膜,其一个边在全长上与第一壁面66连接。第一部81从第一壁面66沿轴向突出,并具有远离该第一壁面66的一边即顶部83(第一部91中为顶部93)。第一部81相对于第三壁面68(参照图4)垂直配置,并且随着朝向顶部83而向第二液室62(参照图6)侧倾斜。
第二部82为大致四角板状的橡胶膜,其刚性设定为比第一部81低。第二部82为其一个边在全长上与第一壁面66连接,并从第一壁面66大致垂直地设置。第二部82为其一个边在全长上与第一部81的第四壁面69侧连接,并从第一部81向第二液室62侧沿周向配置。第二部82以相对于第一部81垂直(相对于第三壁面68平行)的方式设置。以此方式,第一部81与第二部82彼此交叉地在第一液室61侧形成为凸状。此外,第二部82的宽度(周向尺寸)设定为比第一部81的宽度(径向尺寸)大。第二部82的高度(轴向尺寸)设定为与第一部81的高度(轴向尺寸)大致相同。
第二部82的与连接于第一部81的一个边相反侧的一个边在全长上与第四壁面69连接。此处,在第一流路64的第四壁面69中,以第二液室62侧相对于第一液室61侧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阶梯70。第二部82与该阶梯70的径向外侧的端缘连接,从而使第二部82与第四壁面69在径向上远离。
此外,由于第二部82与第四壁面69的阶梯70的径向外侧的端缘连接,因此能够将第二部82的第三壁面68侧的面及第四壁面69做成连续的平面。防振基体30、第一阀芯80、第二阀芯90可利用在第一液室61侧及第二液室62侧两分的模具通过硫化成型进行制造。通过将第二部82的第三壁面68侧的面与第四壁面69做成连续的平面,能够减少模具形状的凹凸,并且即使取消底切而不在模具中使用型芯也能够成型第四壁面69、第二部82。
如图6所示,与第一壁面66连接的第一阀芯80的第一部81及第二部82的高度设定为比第一壁面66与第二壁面67的间隔大。由此,在第一液室61与第二液室62的液压差小的情况下,第一部81及第二部82落座于第二壁面67。
在正面观察下,顶部83从第一部81沿第一液室61侧的板厚方向呈大致圆形状突出。由此,能够使第一部81易于通过顶部83承受来自第一液室61侧的液压,并且能够使第一部81不易向第一液室61侧变形。此外,顶部83落座于由节流孔形成部件50的第一部件51与第二部件52形成的第二壁面67中的第一部件51(顶部93中为第二部件52)侧。
如图4及图6所示,与第一壁面66连接的第一部81落座于第二壁面67及第三壁面68,将第一部81与第四壁面69连结的第二部82落座于第二壁面67,从而可利用第一阀芯80将第一流路64切断。第一流路64被第一部81沿周向划分,且第一流路64被第二部82沿径向划分。
第一部81随着朝向顶部83而向第二液室62侧倾斜,并且从第一部81向第二液室62侧延伸形成的第二部82与第四壁面69连接。由此,即使第二液室62的液压比第一液室61的液压大,也能够防止第一部81向第一液室61侧变形,并能够不使第一流路64连通。
此外,利用向第一液室61侧突出的顶部83,能够容易地向第一部81赋予来自第一液室61侧的液压,并且能够使第一部81不易向第一液室61侧变形。由此,易于使第一阀芯80向第二液室62侧倒伏,提高第一阀芯80对液压差的响应性,并且能够使得不易从第一阀芯80向第一液室61侧漏液。
如图8的(a)及图8的(b)所示,若第一液室61(参照图6)的液压比第二液室62(参照图6)的液压高规定值以上,则第一部81及第二部82向第二壁面67的落座解除,第一阀芯80开启,第一流路64连通。就落座时沿周向划分第一流路64的第一部81而言,其向第二壁面67的落座解除,并以与第一壁面66的连结部分为中心向第二液室62侧(图8的(a)纸面左侧)沿周向(第一部81的板厚方向)倒伏。就落座时沿径向划分第一流路64的第二部82而言,其向第二壁面67的落座解除,并以向第四壁面69侧(径向内侧)弯曲的方式沿第二部82的板厚方向倒伏。
以此方式,由于第一部81与第二部82彼此交叉地在第一液室61侧形成为凸状,因此第一部81与第二部82沿不同的两个方向倒伏,第一阀芯80开启。其结果为,与第一阀芯80仅向一个方向倒伏的情况相比,即使不增大第一流路64、第一阀芯80,也能够增加第一流路64的流量。由此,能够利用第一流路64及第一阀芯80、第二流路65及第二阀芯90,在早期消除第一液室61、第二液室62的负压。其结果为,能够充分地抑制因气穴现象导致的异常噪音的产生。
由于刚性比第一部81低的第二部82与第一部81及第四壁面69连接,因此在第一部81不倒伏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二部82被第一部81及第四壁面69支撑而不倒伏。另一方面,在第一部81倒伏时,由于第二部82的刚性比第一部81低,因此第二部82与第一部81一起倒伏,能够在短时间使第一阀芯80较大程度地开启。以此方式,能够容易地设定使第一阀芯80开始倒伏的第一液室61与第二液室62的液压差,并且使连通时的第一流路64的流量在早期增加,从而能够进一步在早期消除负压。
就第一部81而言,由于其落座于第二壁面67的前端部分因顶部83而形成得较厚从而难以变形,因此也能够使第二部82落座于第二壁面67的前端部分难以变形。由此,在第一液室61与第二液室62的液压差小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第二部82的前端部分变形从而使与第二壁面67的落座解除、或是第一部81及第二部82的连结部分发生倒伏的情况。其结果为,能够使得不易从第一阀芯80发生漏液。
此外,由于第一部81与第二部82配置为互相垂直,能够将第一部81用作抑制第二部82倒伏的支撑件,并且能够将第二部82用作抑制第一部81倒伏的支撑件。由此,在第一液室61与第二液室62的液压差小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第一部81及第二部82的连结部分发生倒伏的情况。其结果为,能够使得不易从第一阀芯80发生漏液。
作为将第一部81与第四壁面69连结的距离,第二部82的宽度(周向尺寸)越大,就越能够使得:在刚性比第二部82高的第一部81倒伏时,第一部81不易介由第二部82被向第四壁面69牵拉,使第一部81易于倒伏。由于第二部82的宽度设定为比第一部81的宽度大,因此能够使第一部81更易于倒伏。由此,能够使第一阀芯80进一步较大程度地开启,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连通时的第一流路64的流量。其结果为,由于能够进一步在早期消除第一液室61、第二液室62的负压,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因气穴现象导致的异常噪音的产生。
由于第一部81落座于第三壁面68,即第一部81未固定于第三壁面68,因此在第一液室61的液压比第二液室62的液压高规定值以上时,第一部81也以向第四壁面69侧扭曲的方式倒伏。由此,由于第一部81向第三壁面68的落座解除,第三壁面68与第一部81远离,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连通时的第一流路64的流量。其结果为,由于能够进一步在早期消除第一液室61、第二液室62的负压,因此能够抑制因气穴现象导致的异常噪音的产生。
此外,在制造液封式防振装置1时,首先,在模具中设置内筒10及中间筒40,并使防振基体30、第一阀芯80及第二阀芯90硫化成型,并且使内筒10及中间筒40与防振基体30、第一阀芯80及第二阀芯90硫化粘合。接着,将该硫化成型品、第一部件51、第二部件52、外筒20浸入液体中。接着,将第一部件51及第二部件52嵌于硫化成型品的凹部37、39,并且使第一部件51与第二部件52的周向端部54、55彼此对接。
此时,以第一部81的顶部83与第二壁面67接触的状态,使第一部件51与第二部件52的周向端部55彼此对接。此处,在顶部83落座于(接触)由第二部件52形成的第二壁面67的情况下,在使第一部件51与第二部件52对接时,从第一部件51对第一部81赋予向第一液室61侧(图6纸面左侧)的周向的力。在第一流路64连通时对第一部81赋予与第一部81倒伏方向相反的力,由于第一阀芯80受到过度的力,可能会导致第一阀芯80的耐久性降低。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顶部83落座于由第一部件51形成的第二壁面67,因此在使第一部件51与第二部件52对接时,在第一流路64连通时第一部81倒伏方向的力从第一部件51赋予至第一部81。由此,在使第一部件51与第二部件52对接时,由于适度地使第一阀芯80倒伏,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阀芯80的耐久性降低。
另外,由于第二部82落座于(接触)由第二部件52形成的第二壁面67,因此在使第一部件51与第二部件52对接时,从第二部件52对第二部82赋予牵拉方向(向第一部81侧)的力。然而,由于从第一部件51介由第一部81对第二部82赋予压缩方向的力,因此能够抑制第二部82的牵拉变形,能够抑制第一阀芯80的耐久性降低。
此外,在使第一部件51与第二部件52对接时,虽然从第一部件51对第一部81赋予向第二部件52侧的力,但是也会从第二部件52介由第二部82对第一部81赋予向第一部件51侧的力。由此,能够使落座于第一部件51的第一部81不易被夹在第一部件51与第二部件52之间。
第一流路64的第三壁面68由外筒20的橡胶膜22形成。由此,通过将外筒20拉深加工,能够将第一部81强力地按压于由橡胶膜22构成的第三壁面68。由此,即使第二液室62的液压变得比第一液室61的液压大,也能够使第一部81与第三壁面68之间不易张开。因此,能够使得不易从第一部81漏液。
接下来,参照图9及图10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第一阀芯80的第二部82沿径向将第一流路64划分,并且第二阀芯90的第二部92沿径向将第二流路65划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之相对,第二实施方式中,对第一阀芯130的第二部132沿轴向将第一流路120划分,并且第二阀芯140的第二部142沿轴向将第二流路121划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以下的说明。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取下了外筒20的液封式防振装置100的主视图,图10是图9的X-X线的液封式防振装置100的剖视图。
如图9及图10所示,液封式防振装置100的防振基体110具备壁面部112,该壁面部112具有供第一部件51及第二部件52的周向端部55分别嵌入的凹部39。壁面部112是轴向隔壁34(参照图4)的一部分。
壁面部112中,形成有与节流孔63不同地另外分别将第一液室61与第二液室62连通的第一流路120及第二流路121。第一流路120中设置有可切断第一流路120的从第一液室61侧向第二液室62侧的流动,另一方面将第一流路120的从第二液室62侧向第一液室61侧的流动切断的第一阀芯130。此外,第二流路121中设置有可切断第二流路121的从第二液室62侧向第一液室61侧的流动,另一方面将第二流路121的从第一液室61侧向第二液室62侧的流动切断的第二阀芯140。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若第二流路121及第二阀芯140进行上下及左右翻转,则分别成为与第一流路120及第一阀芯130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第一流路120及第一阀芯130进行说明,并部分地省略对第二流路121及第二阀芯140的说明。更详细而言,在对第二流路121及第二阀芯140的说明中,只要将对第一流路120及第一阀芯130的说明中的“第一液室61”、“第二液室62”、“第一流路120”、“第一阀芯130”分别替换为“第二液室62”、“第一液室61”、“第二流路121”、“第二阀芯140”来解释即可。
在壁面部112中,从凹部39与壁面部112的外周面间的角沿轴向及径向在整周上设置有槽。在该槽中,朝向径向的面为第一壁面122,朝向轴向的面为第四壁面125。通过节流孔形成部件50的周向端部55嵌入凹部39,从而由节流孔形成部件50形成与第四壁面125相对的第三壁面124。此外,由外筒20的橡胶膜22,形成与第一壁面122相对的第二壁面123。另外,第一壁面122及第二壁面123互相平行,且与第三壁面124及第四壁面125垂直。
在由壁面部112形成的第一壁面122及第四壁面125、由外筒20形成的第二壁面123、以及由节流孔形成部件50形成的第三壁面124所围成的空间中形成有在壁面部38的周向两端开口的第一流路120。第一流路120在节流孔形成部件50的凹槽56与外筒20之间的空间开口。其结果为,第一流路120与第一液室61及第二液室62分别连通。
第一阀芯130为设置于第一流路120的阀,并与壁面部112一体成型。第一阀芯130具备:以在轴向上与第四壁面125空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的第一部131(第二阀芯140中为第一部141);以及,将第一部131与第四壁面125连结的第二部132(第二阀芯140中为第二部142)。
第一部131为大致矩形板状的橡胶膜,其一个边在全长上与第一壁面122连接。第一部131从第一壁面122向径向突出,并具备远离该第一壁面122的一个边即顶部83。第一部131相对于第三壁面124垂直配置,并且随着朝向顶部83而向第二液室62侧倾斜。
第二部132为大致四角板状的橡胶膜,其刚性设定为比第一部131低。第二部132为其一个边在全长上与第一壁面122连接,并从第一壁面122大致垂直地设置。第二部132为其一个边在全长上与第一部131的第四壁面125侧连接,并从第一部131向第二液室62侧沿周向配置。第二部132以相对于第一部131垂直(相对于第三壁面124平行)的方式设置。以此方式,第一部131与第二部132彼此交叉地在第一液室61侧形成为凸状。此外,第二部132的宽度(周向尺寸)设定为比第一部131的宽度(轴向尺寸)大。第二部132的高度(径向尺寸)设定为与第一部131的高度(径向尺寸)大致相同。
第二部132的与连接于第一部131的一个边相反侧的一个边在全长上与第四壁面125连接。此处,第一流路120的第四壁面125中,以第二液室62侧相对于第一液室61侧向轴向内侧(第三壁面124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阶梯126。第二部132与该阶梯126的轴向外侧的端缘连接,从而第二部132与第四壁面125在轴向上远离。
与第一壁面122连接的第一阀芯130的第一部131及第二部132的高度设定为比第一壁面122与第二壁面123的间隔大。由此,在第一液室61与第二液室62的液压差小的情况下,第一部131及第二部132落座于第二壁面123。此外,第一部131落座于第三壁面124。其结果为,可由第一阀芯130将第一流路120切断。第一流路120沿周向被第一部131划分,第一流路120沿周向被第二部132划分。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部131与第二部132彼此交叉地在第一液室61侧形成为凸状,因此第一部131与第二部132沿不同的两个方向倒伏,第一阀芯130开启。由此,能够增加连通时的第一流路120的流量。其结果为,利用第一流路120及第一阀芯130、第二流路121及第二阀芯140,能够在早期消除第一液室61、第二液室62的负压,因此能够充分地抑制因气穴现象导致的异常噪音的产生。
此外,液封式防振装置100的制造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液封式防振装置1的制造方法相同。在利用节流孔形成部件50的第一部件51与第二部件52形成节流孔63时,以第一部131的一个边与第三壁面124接触的状态,使第一部件51与第二部件52的周向端部55彼此对接。由于第一部131落座于由第一部件51形成的第三壁面124,因此在使第一部件51与第二部件52对接时,在第一流路120连通时第一部131倒伏方向的力从第一部件51赋予至第一部131。由此,在使第一部件51与第二部件52对接时,由于适度地使第一阀芯130倒伏,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阀芯130的耐久性降低。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可利用节流孔形成部件50形成第二壁面67,因此在使第一部件51与第二部件52对接时,从第二部件52对第二部82赋予使第二部82向第一部81侧变形的力。即,在使第一部件51与第二部件52对接时,由于使第二部82牵拉变形,可能会导致第一阀芯80的耐久性降低。
与之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利用外筒20的橡胶膜22形成第二壁面123,利用节流孔形成部件50形成第三壁面124。由于第二部132落座于第二壁面123,而未落座于第三壁面124,因此在使第一部件51与第二部件52对接时,能够防止第二部132牵拉变形。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阀芯130的耐久性降低。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定,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容易推测各种可能的改良变形。例如,内筒10、外筒20、防振基体30、节流孔形成部件50、第一流路64、120、第二流路65、121、第一阀芯80、130、第二阀芯90、140等的形状是一个例子,当然可采用各种形状。例如,当然可将第二阀芯作为在落座时仅沿周向划分第二流路的阀。该情况下,通过增大第二阀芯、第二流路,从而能够将连通时的第一流路64、120与第二流路的流量调整为相同。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第一部81、91、131、141与第二部82、92、132、142彼此垂直地连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只要第一部81、131与第二部82、132彼此交叉地在第一液室61侧形成为凸状,或第一部91、141与第二部92、142彼此交叉地在第二液室62侧形成为凸状,当然可以使第一部81、91、131、141与第二部82、92、132、142以除了垂直以外的方式交叉连结。此外,不仅限于第三壁面68、124与第一部81、91、131、141垂直的情况、第三壁面68、124与第二部82、92、132、142平行的情况,当然可以将第一部81、91、131、141、第二部82、92、132、142相对于第三壁面68、124倾斜地配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第一壁面66、122及第二壁面67、123互相平行、第一壁面66、122及第二壁面67、123与第三壁面68、124及第四壁面69、125垂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当然也可以使第二壁面67、123相对于第一壁面66、122倾斜,或者使第三壁面68、124、第四壁面69、125相对于第一壁面66、122或第二壁面67、123倾斜。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第四壁面69、125设置有阶梯70、126、第二部82、92、132、142与该阶梯70、126的端缘连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当然也可以省略阶梯70、126、将相对于第四壁面69、125倾斜的第二部82、92、132、142与第四壁面69、125连结。此外,例如,也可以省略阶梯70、126、并以将第一流路120的第四壁面69、125随着朝向第二液室侧而向第三壁面68、124侧弯曲的方式,将与第三壁面68、124平行的第二部82、92、132、142与第四壁面69、125连结。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第一部81、91、131、141落座于第三壁面68、12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当然也可以利用粘合剂、超声波焊接等将第一部81、91、131、141固定于第三壁面68、124。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一部81、91、131、141不会远离第三壁面68、124,因此第一部81、91、131、141及第二部82、92、132、142难以向第四壁面69、125侧倒伏。然而,第二部82、92、132、142以向第三壁面68、124侧弯曲的方式倒伏,而且第一部81、91、131、141以向第三壁面68、124侧扭曲的方式倒伏。该情况下,由于第一阀芯80、130、第二阀芯90、140向不同的两个方向倒伏,因此能够增加连通时的第一流路64、120、第二流路65、121的流量,能够充分地抑制因气穴现象导致的异常噪音的产生。
此外,第一阀芯80的第一部81、131落座于第三壁面68、124的情况下,第二液室62的液压大于第一液室61的液压的情况下,第一部81、131与第三壁面68、124之间张开,可能从第一部81、131漏液。然而,通过将第一部81、131固定于第三壁面68、124,即使第二液室62的液压大于第一液室61的液压,也能够防止第一部81、131与第三壁面68、124之间张开。因此,能够防止来自第一部81、131的漏液。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第二部82、92、132、142与第四壁面69、125连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第二部82、92、132、142落座于第四壁面69、125。在该情况下,需要提高第二部82、92、132、142的刚性,防止来自第二部82、92、132、142与第四壁面69、125之间的漏液。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在第一部81、91、131、141设置顶部83、9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也可以在第二部82、92落座于第二壁面67的部位设置向径向突出的顶部、或者在第二部132、142落座于第二壁面123的部位设置向轴向突出的顶部。通过使顶部从第二部82、92、132、142向第三壁面68、124侧突出,能够使第二部82、92、132、142难以向第三壁面68、124侧倒伏。此外,通过使顶部从第二部82、92、132、142向第四壁面69、125侧突出,能够使第二部82、92、132、142难以向第四壁面69、125侧倒伏。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第一部81、91、131、141相对于第一壁面66、122倾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当然可以将第一部81、91、131、141相对于第一壁面66、122大致垂直地设置。此外,不限于第二部82、92、132、142相对于第一壁面66、122大致垂直设置的情况,也可以使第二部82、92、132、142随着远离第一壁面66、122而向第三壁面68、124侧倾斜。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第二部82、92、132、142易于向第三壁面68、124侧倒伏,而难以向第四壁面69、125侧倒伏。与之相对,通过使第二部82、92、132、142随着远离第一壁面66、122而向第四壁面69、125侧倾斜,能够使第二部82、92、132、142易于向第四壁面69、125侧倒伏,而不易向第三壁面68、124侧倒伏。
附图标记说明
1、100 液封式防振装置
10 内筒
20 外筒
30、110 防振基体
33、34 轴向隔壁
50 节流孔形成部件
51 第一部件
52 第二部件
61 第一液室
62 第二液室
63 节流孔
64 第一流路
65 第二流路
66、122 第一壁面
67、123 第二壁面
68、124 第三壁面
69、125 第四壁面
80、130 第一阀芯
81、91、131、141 第一部
82、92、132、142 第二部
90、140 第二阀芯。
Claims (6)
1.一种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内筒;
外筒,其围绕所述内筒的外周侧;
防振基体,其由将所述内筒及所述外筒连结的橡胶状弹性体构成;
第一液室及第二液室,其通过所述防振基体的轴向隔壁以夹持所述内筒的方式被划分于相对的位置;
节流孔,其将所述第一液室与所述第二液室连通;
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其形成于所述轴向隔壁,并且与所述节流孔不同地另外分别将所述第一液室与所述第二液室连通;
第一阀芯,其可切断所述第一流路的从所述第一液室侧向所述第二液室侧的流动,另一方面切断所述第一流路的从所述第二液室侧向所述第一液室侧的流动;以及,
第二阀芯,其可切断所述第二流路的从所述第二液室侧向所述第一液室侧的流动,另一方面切断所述第二流路的从所述第一液室侧向所述第二液室侧的流动,
所述第一流路以被由所述轴向隔壁形成的第一壁面、
与所述第一壁面相对的第二壁面、
将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二壁面连结的第三壁面、以及
与所述第三壁面相对并将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二壁面连结的第四壁面所包围的方式形成,
所述第一阀芯具备:与所述第四壁面空开间隔地配置的板状的第一部;以及
与所述第一部的所述第四壁面侧连接的板状的第二部,
所述第一部及所述第二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壁面连接而落座于所述第二壁面,并彼此交叉地在所述第一液室侧形成为凸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的刚性比所述第一部低,并与所述第四壁面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四壁面侧连结的距离即所述第二部的宽度设定为比所述第三壁面与所述第四壁面的相对方向的尺寸即所述第一部的宽度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互相垂直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节流孔形成部件,该节流孔形成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液室侧配置的第一部件、以及在所述第二液室侧配置的第二部件,并通过在所述轴向隔壁的位置使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对接,从而形成所述节流孔,
所述第二壁面由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形成,
所述第一部落座于由所述第一部件形成的所述第二壁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落座于所述第三壁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35912A JP2019019836A (ja) | 2017-07-12 | 2017-07-12 |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
JP2017-135912 | 2017-07-1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253207A true CN109253207A (zh) | 2019-01-22 |
Family
ID=65051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550297.7A Pending CN109253207A (zh) | 2017-07-12 | 2018-05-31 | 液封式防振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9019836A (zh) |
CN (1) | CN109253207A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235948A1 (en) * | 2002-07-09 | 2005-10-27 | Yukihiro Hayasaka | Diesel engine dme fuel supply device |
US20060119025A1 (en) * | 2004-12-06 | 2006-06-08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Hydraulic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 |
JP2007270866A (ja) * | 2006-03-30 | 2007-10-18 | Tokai Rubber Ind Ltd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JP2008175321A (ja) * | 2007-01-19 | 2008-07-31 | Bridgestone Corp | 防振装置 |
CN102734375A (zh) * | 2011-03-31 | 2012-10-17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液封式防振装置 |
US20130112839A1 (en) * | 2011-11-08 | 2013-05-09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Vibration isolation unit |
US20150211597A1 (en) * | 2012-08-07 | 2015-07-30 | Yamashita Rubber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sealed bushing |
-
2017
- 2017-07-12 JP JP2017135912A patent/JP2019019836A/ja active Pending
-
2018
- 2018-05-31 CN CN201810550297.7A patent/CN10925320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235948A1 (en) * | 2002-07-09 | 2005-10-27 | Yukihiro Hayasaka | Diesel engine dme fuel supply device |
US20060119025A1 (en) * | 2004-12-06 | 2006-06-08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Hydraulic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 |
JP2007270866A (ja) * | 2006-03-30 | 2007-10-18 | Tokai Rubber Ind Ltd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JP2008175321A (ja) * | 2007-01-19 | 2008-07-31 | Bridgestone Corp | 防振装置 |
CN102734375A (zh) * | 2011-03-31 | 2012-10-17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液封式防振装置 |
US20130112839A1 (en) * | 2011-11-08 | 2013-05-09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Vibration isolation unit |
US20150211597A1 (en) * | 2012-08-07 | 2015-07-30 | Yamashita Rubber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sealed bushing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019836A (ja) | 2019-02-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769311B (zh) |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 |
US11635072B2 (en) | Pump | |
JP5786893B2 (ja) | 燃料供給システム | |
US8608464B2 (en) | Check valve | |
CN104094012B (zh) | 缓冲器的阻尼阀 | |
KR20120033252A (ko) | 완충기 | |
CN107076074B (zh) | 燃料过滤装置 | |
JP6410502B2 (ja) | 緩衝器 | |
CN104736878A (zh) | 液压减振的套筒轴承 | |
CN104781576A (zh) | 液压减振的套筒轴承 | |
CN105757160A (zh) |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 |
CN108474436A (zh) | 带有真空阀的液压支承 | |
JP2018204675A (ja) | 防振装置 | |
CN104105902A (zh) |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 |
CN102165216A (zh) | 液封式防振装置 | |
CN109253207A (zh) | 液封式防振装置 | |
CN110192045A (zh) | 防振装置 | |
US20240052933A1 (en) | Valve, fluid control device, pressurizing device, and sphygmomanometer | |
US10018241B2 (en) | Vibration isolator | |
CN102395810B (zh) | 液封式防振装置 | |
US7955061B2 (en) | Priming pump for a circuit subjecting said pump to an outlet pressure greater than an inlet pressure | |
CN106030150A (zh) | 隔振装置 | |
US11448284B2 (en) |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 | |
US20150362081A1 (en) | Pressure control valve and control valve | |
CN102395809A (zh) | 液封式防振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122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