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38518A - 微小极间距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微小极间距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38518A
CN109238518A CN201811091210.0A CN201811091210A CN109238518A CN 109238518 A CN109238518 A CN 109238518A CN 201811091210 A CN201811091210 A CN 201811091210A CN 109238518 A CN109238518 A CN 1092385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plate
diaphragm
frame
silicon wafer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9121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38518B (zh
Inventor
胡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109121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38518B/zh
Publication of CN109238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38518A/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93415 priority patent/WO2020057218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385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385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1/0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 G01L1/14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capacitance or inductance of electrical elements, e.g.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of frequency of electrical oscillators
    • G01L1/142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capacitance or inductance of electrical elements, e.g.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of frequency of electrical oscillators using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essure Sensors (AREA)
  • Measuring Fluid Press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弹性薄膜的电容式力敏传感器件,属微机电器件技术领域。在它的弹性薄膜的中心部位设有可动的电容极板。此电容的另一极板——固定极板则通过支架固定在边框上,与可动极板保持微小极间距。本发明的技术要点是:事先对用以制造弹性膜片的基片进行精密外形加工,然后把可动极板锚定到膜片表面,再把不动极板封接到边框上。从面精密控制膜片厚度、均匀性、平整度及传感电容的微小极间距,并制造出新结构的微型化的高精度、高稳定性的便于批量生产的廉价的电容式力敏传感器。

Description

微小极间距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小极间距电容式力敏传感器,特别涉及微型化的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属微 机电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容式力敏器件一般都把对力敏感的弹性薄膜作为传感电容的可动极板。为了提高电容 式力敏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线性度,陆续有人提出在传感膜片上附加平板电极的方案。如英国 专利GB2189607A,美国专利U.S.Patent4562742。及至MEMS器件问世,以U.S.Patent4203128 为代表的利用半导体微加工技术制造小型化的力敏传感器的发明很多,但未见在弹性膜片中 心附加平电极的方案。近年来市场上出现E型膜结构(也称岛膜结构)的电容式力敏器件, 如中国专利03284809.9,它的弹性膜片中心厚四周薄,这样虽改善了线性,但弹性牺牲很大, 仍有明显技术缺陷。
一般说,电容式力敏传感器有六大技术指标:1.重复性,2.线性度,3.产品一致性,4. 灵敏度,5.稳定性,6.小型化。把平膜片(包括E型膜片)作为传感电容可动极板的力敏器件,结构上难以兼顾以上六大指标。例如:要提高第1.2.3.项指标需要使电容极间距 加大,而要满足第4.5.6.项指标有应该减少电容极间距。有时同一技术指标又对结构参数 提出相反要求。例如:减小传感电容极间距可以增大传感电容量从而提高其稳定性,但如果弹性膜片有潜在的应力变化,或周边固支强度不足,则电容极间距的减小,反而会降低它的稳定性。再加上与表面微加工伴生的不同材料的叠加,导电层与绝缘层的叠加,带来了诸多漂移因素。这使制造精密的、稳定性好的电容式力敏传感器成为难事。最终的结果是它的精度每提高一个数量级,价格也提升一个数量级甚至更多。
经分析,本人认为通过在电容式力敏传感器的弹性膜片上附加可动平板电极的方法可以 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方便、廉价地生产出高精度、高灵敏度、高稳定性、高一致性、 高线性度、易于小型化的电容式力敏传感器。为此本人先后申请了以此为基本发明思想的三 个中国专利。专利号分别是93118056.2、98100185.8、03131054.0。申请号为98100185.8 的专利申请首次提出了用半导体微加工技术制造出弹性膜片中心带有附加平电极的MEMS电 容式传感器件。本发明是它的后续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已有技术基础上改进传感器结构,并提出精密控制膜片厚度和平整度、 均匀性、以及精密控制传感器微小极间距的简便的、便于批量生产方法。从而制造出高灵敏 度、高重复性、高精度、高稳定性、天然线性输出且漂移小的廉价的力敏传感器件,特别是 MEMS器件。
本发明的内容是电容式微小极间距力敏传感器。参见图10,它由膜片2、下边框5和上 边框5’、定极板6、可动极板4’、盖板19等部分组成。膜片2由硅片经化学机械抛光并 与边框键合后腐蚀产生。下边框5通过膜片外围部分和上边框5’键合成一个整体。不动极 板6通过支架6’借助于低熔点玻璃7与边框封结成一个整体,并与可动极板4’保持精确间 距。可动极板4’通过膜片2与边框5外侧的铝镀层13与外界保持低欧姆接触。而定极板6 上的导电层通过支架6’上的键合点8经由盖板中心孔17引出馈线。
本发明主要内容如下:
<1>在本发明中,膜片和边框先是分开制造的。先把可动极板4’(或12)锚定到膜片的 光滑表面,然后把它和边框熔融键合到一起,键合后在对膜片进行腐蚀减薄,这就使膜片的 厚度和均匀性得到更精密的控制且高度平整,且便于利用集成电路工艺、设备进行批量生产、 便于小型化。
<2>精密确定传感电容两极板微小极间距。基本步骤是:a.先在不动极板6的表面上真 空蒸镀上一层氯化钾。b.再在不动极板支架6’两端涂上低熔点玻璃浆料。c.然后把它们放 到可动极板正上方如图1<J>所示位置。d.接着沿不动极板6中心法线下压使不动极板6向 下平移直至接触到膜片2的上表面以达到稳定平衡。此时可动极板6向下平移的距离等于牺 牲层3的厚度。至此,低熔点玻璃浆料7被夹在支架6’与边框5’之间无缝隙。然后使低熔 点玻璃7熔化把不动极板6与边框5’封接成一个整体。最后撤去下压力,用去离子水冲洗氯化钾并脱水干燥即可。氯化钾层的厚度应是所设计的极间距加上牺牲层3的厚度。
<3>用外延或扩散掺杂的方式形成弹性膜片2及可动极板4’的厚度有限。本发明采用硅 -硅键合的方法突破这一限制。在形成膜片2(或2’)及可动极板4’(或12)的过程中,都采用化学机械抛光方法精密控制他们的厚度和均匀性。
<4>不动极板6(或14)的馈线由盖板19中心孔17引出以最大限度减少寄生电容及相关 的介电漂移。
<5>本发明还提出了此类电容式力敏传感器的新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不动极板14的支 架14’带有弯折部分,或是在平直的不动极板支架6’上开出狭缝18。此两项措施的作用都 是减小不动极板支架6(用硼硅玻璃如PYREX制造)和硅边框5’(或5)的热膨胀系数及杨 氏弹性模量的差异造成的温度、静压漂移。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例制造流程图。
图2为第二实施例制造流程图。
图3为固定极板6及其支架6’的侧视图<a>及顶视图<b>。
图4<a>表示第一第二实施例中可动极板4’直径可大于正方形膜片2(或2’)的边长。
图4<b>是第三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5是第四实施例的制作流程图。
图6是第五实施例的制造流程图。
图7是第六实施例的制造流程图。
图8是第七实施例的制造流程图。
图9表示另一种确定电容微小极间距的办法。
图10<a>所示为传感器盖板,<b>为该传感器立体图。
图11所示为不动极板6及其支架6’的制造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个实施例如下:
参见图1<A><B>。在(100)P型单晶硅片上用扩散法进行浓硼扩散,然后高温退火,形 成掺杂浓度为是的1019/cm3的掺杂层2。
参见图1<c>。双面氧化硅片1,形成1微米厚的二氧化硅层3。
参见图1<D>。在此硅片的上表面光刻腐蚀二氧化硅层3,形成约200微米×200微米的 孔,把孔下面的硅表面暴露出来,随后出去光刻胶。
参见图1<E>。在带有通孔的二氧化硅层3上外延生长浓硼掺杂的多晶硅层4。其厚度大 于15微米,随后对外延层4进行化学机械抛光,使其表面光滑平整无毛刺。
参见图1<F>。光刻、腐蚀外延层4形成可动极板4’,并以4’为掩膜去除4’以外的二氧化硅层3。可动极板4’下面的二氧化硅层仍保留,标记为3’。
参见图1<G>。把在(111)晶面自停止腐蚀的有通孔的另一(100)P型硅片5’准确叠加到硅片1上(注意两硅片事先要用标准的RCA步骤清洗)两硅片叠加后实行熔融键合(SFB)。 具体步骤参见“微机电系统(MEMS)工艺基础与应用”p106-p108。
当然,也可用用阳极键合或金硅共熔键合或共晶键合等方法把硅片1与上边框5’键合 成整体。这样可降低键合温度、降低环境设备要求,便于把传感器与相关电路一体化制作。 但两硅片之间的夹层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漂移。
阳极键合上边框5’的具体步骤如下:
<a>在已蚀好通孔的上边框5’的欲键合表面先氧化出1微米厚的二氧化硅层,再在上面 溅射约1微米厚的PYREX7740玻璃镀层。
<b>参见图1<F>。在形成了可动极板4’后,再以可动极板4’为掩膜去除其外的二氧化 硅层3,仅留二氧化硅层3’。
<c>参见图1<G>。经过充分清洁处理,把上边框5’的PYREX7740玻璃镀层与下硅片1叠 加。
<d>在上边框5’与下硅片1之间加200伏以上的适当直流电压,上边框为负极,升温至 450°,保温约20分钟完成键合。
参见图1<H><I>。对包括上边框5’的整个上表面隔离保护后,对下硅片1进行自停止腐 蚀。基本步骤如下:
<a>在下硅片1的二氧化硅层3上腐蚀出方孔,方孔的中心法线与可动极板4’的中心法 线重合,孔边与参考面平行。其边长与腐蚀形成上边框5’时所开的二氧化硅方孔的边长相 等(如果两边框厚度相等的话)。如果上下边框厚度不相等可以通过简单设计计算确定边长。 因为对于(100)硅片而言,(111)面与(100)面的交角54.7°是确定的。二氧化硅方孔的 边长决定膜片的边长。
腐蚀液可以是各向异性腐蚀用的EDP腐蚀液。正面腐蚀到浓硼扩散层自停止形成膜片2。 侧面腐蚀到(111)面自停止,形成下边框5。
参见图1<I>。图中13为含硅量为1-2%的铝-硅合金镀层。可动极板4’通过膜片2与其低欧姆电阻接触。13同时也是引线超声压焊的触点(焊盘)。铝镀层13应在边框5和5’ 熔融键合后形成,形成后需经500℃ 15分钟合金化处理。
参见图1<I>。合金化处理后,在带有可动极板4’及边框5’和导电层13的表面涂敷光 刻胶,经曝光显影,使光刻胶覆盖上边框5’与膜片2的交接处21以及导电层13以及上下边框的全部接缝,然后用49%的氢氟酸在常温下去除可动极板4’下面的二氧化硅牺牲层3’,为缩短去除牺牲层3’的时间,应使膜片2以低频率轻微振动并充分搅动腐蚀液。
参见图3<a><b>。该力敏传感器的固定极板6及支架6’是用硼硅玻璃制造。极板表面溅 射有导电铝层8.铝层8沿极板侧面延伸到背面再延伸支架6’上表面中部形成引线键合触点8’。导电层8的表面还需溅射上约50纳米厚的氧化铝层作为绝缘层。(此绝缘层在图中未画 出)
参见图1<J>。在不定极板6的端面镀层8上溅射一定厚度的氯化钾或氯化钠之类的金属 卤化物盐类,再在支架6’两端涂上低熔点玻璃浆料7,接着把它放在如图1<J>所示位置上。 沿着可动极板中心法线方向施加适当压力,使支架6’两端与边框5’通过低熔点玻璃浆料7 无缝连结。然后用激光使低熔点玻璃升温熔化,最终把不动极板6及支架6’与边框5’融封 成一个整体。用去离子水洗去两电容极板间的氯化钾层,脱水、干燥后制作完成。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精确保持传感电容的微小极间距,详细步骤如下:
精确控制氯化钾层的厚度。它的厚度应等于可动极板4’与不动极板6的设计间距加上 牺牲层3的厚度。
在熔封低熔点玻璃7时,应事先沿着可动极板4’中心法线施加适当的力,使可动极板4’ 向下平移直至其周边接触到膜片2形成稳定平衡。为降低对下压力的控制精度要求从而方便 操作,使可动极板4’的直径大于膜片2’的对边距离(参见图4<a>)。这样,当可动极板4’ (或12)被下压接触到边框5’的表面后,便难以随下压力的增加而改变位置,从而大大减 轻操作难度。显然,此精确确定两极板微小极间距的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实施例。如果膜片没 有下边框,可把膜片外表面周围垫高,则氯化钾层厚度不变。如果不垫高,则氯化钾厚度即 为设定的极间距离。
无论是扩散掺杂还是外延生长,受工艺条件限制,所形成的膜片都不会太厚,一般在20 微米以内较容易做到。若需要较厚的弹性膜片2’或较厚的可动极板4’,则需要略有不同的 实施途径。
下面是第二个实施例
如图2<A>所示。(100)型P型硅片1以及(100)P+型硅片2’。按与前一实施例相同的工艺规范对两个硅片实施熔融键合。再对硅片2’表面进行化学机械磨平抛光,使它达到所要求的的厚度并且有光洁平坦的表面。(参见图2<B>,图中虚线表示部分硅材料被磨削抛光。)
在此复合硅片上下表面氧化出二氧化硅层3。(参见图2<C>)
再把另一硅片9通过氧化层3与硅片2’熔融键合到一起。随后再次进行化学机械抛光, 使硅片9具有所要求的的厚度。(参见图2<D>)
然后在硅片9的中心部位通过光刻,用BHF腐蚀液腐蚀出窗口,并以此窗口为掩膜去除 它下面的二氧化硅层使硅片2’的相应部分裸露出来,形成锚定孔20,最后去除光刻胶。(参 见图2<E>)
在开有锚定孔20的硅片9的表面外延浓硼掺杂的多晶硅层10,其厚度为15微米左右。 (参见图2<F>)
参见图2<G>。对多晶硅外延层10的中心凹坑处加金属塞11。工艺过程如下:以Ti、Tin 为过渡层对多晶层10表面(包括中心孔处)淀积钨。然后用化学机械抛光去除中心凹坑以外 的金属层,并使其表面平坦光滑,形成金属赛11。
参见图2<H>。对硅片9及硅层10进行光刻腐蚀,形成可动极板12。因可动极板12较厚, 采用XeF2蒸气腐蚀是更好的选择。
参见图2<H>。以可动电极12为掩膜,去除其外的二氧化硅层,留下二氧化硅层3’,然 后去除光刻胶层。
此后的工艺流程可参照图1<G>至图1<J>进行。
在图1所示的第1个实施例中,膜片2的厚度约在1微米至15微米的大约范围内选择。 可动极板的厚度不大于20微米。可动极板的厚度的直径不大于1毫米。它锚定在膜片上的部 分的孔径与可动极板的直径的比例不大于1∶10。可动极板与不动极板的间距可小到1微米左 右。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膜片2’的厚度可达50微米以上。可动极板12的厚度100微米至400微米,其直径可达5mm以上。不同尺寸组合适应不同的量程和不同的驱动电路的要求。
图4<b>所示的是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它的特征在于其固定极板14的支架14’带有 弯折部分,通过低熔点玻璃层7和封接基座15与边框5封接成一个整体。封接基座15与可 动极板4’是同时生成的。它们的高度相同。不动极板支架14’的弯折部分的端面比不动极 板14端面内缩0.1毫米。封接前先在不动极板14表面溅射上氯化钾层,氯化钾厚度为传感 电容设计间距加上牺牲层3的厚度。在支架14’弯头端面上涂上适量的低熔点玻璃浆料7。 把不动极板14放到图4<b>所示位置,注意使可动极板4’和不动极板14的中心法线重合。沿着此中心法线施加适当的力,使可动极板4’向下平移直至接触到边框5的表面。这时低熔点玻璃浆料7被夹在支架14’的端面和封接基座15之间,使两者之间无缝隙。最后使用 激光焊接法局部加热或者整体升温使低熔点玻璃熔化,把两者封接成一个整体。当然低熔点玻璃也可用共晶合金如金锡合金、铋锡合金等来代替。如果这样做,应在拟封接的表面先溅射上一层铬-金镀层。
图4<b>所示的压焊引线用铝层13应在封接不动极板14前形成。这不但便于清洗,也使 它的合金化工序可以和封接不动极板14的工序合并进行。
本实施例中上边框5”和下面框5的键合使用环氧树脂类有机粘贴材料,这可以把附 属电路直接制作到边框5”上。
图5、图6所示为本发明的第四个和第五个实施例。它们的共同点是先把硅片熔融键合, 然后在进行化学机械抛光,以精密控制膜片2’的厚度,随后把可动极板4’(或12)制作 在膜片2’表面,接着把膜片2’与边框5’熔融键合,键合后再选择性腐蚀释放出膜片2’。这样做保证了膜片2’的厚度、精度及均匀性和平整度。从而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并便于大批量生产。
图5为第四个实施例的前段制造工艺流程图。图5<A>和图5<B>分别表示出(100)P型 下硅片1和(111)P+型上硅片2。
上硅片2的掺杂浓度约为8×1019cm3,两硅片熔融键合如图5<c>所示后,对(111)P+ 型上硅片2进行化学机械抛光以精确确定其厚度及均匀性。图5<D>中的虚线表示此硅片表面 部分被磨削抛光已达到要求的厚度、平整度、光洁度。接下去的工艺流程可按图1<c>至图1<J> 所示进行。
图6所示实施例是由上、下(100)P型硅片键合而成。图6<A>所示为下硅片1,图6<B>所示为上硅片2’。
先在下硅片2’的一个表面形成浓硼掺杂层2(参见图6<c>),对此表面进行化学机械抛 光后,将它与下硅片1熔融键合,键合后对上硅片2’的表面进行化学机械抛光,以精密控 制它的厚度、平整度(参见图6<D>),图中虚线表示被抛光去除的部分)。然后对此表面进行 浓硼掺杂如图6<E>所示。接下去的工艺流程可按照图2<C>至<H>进行。
图7为本发明的第六个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此实施例有别于前实施例的特点有三:1.它 的弹性膜片2’与固支它的边框5’所用的硅材料无论是晶向、掺杂材料、掺杂浓度乃至参考 面方位都相同,这样就从根本上消除了由材料差异带来的诸多漂移因素。2.它的边框5’除 中心通孔外,还在此通孔外开有小的通孔23,用以从正面引出膜片2’及可动极板4’的馈 线。这简化了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3.弹性膜片2’的外表面高度平坦,简化了确定传感 电容极间距的方法——只需用带有突出圆台25的平板24紧贴膜片2’的外表面,使膜片2’ 及可动极板4’向内凸起一定高度,然后再按常规方法用低熔点玻璃或共晶金锡合金或铋锡 合金封接即可。(参见图9)圆台25的高度即为传感电容极间距。如果圆台25的直径小于或 等于可动极板4’锚定孔直径的话。
下面参考图7叙述此例实施过程。
图7<A>示出两个硅片。上硅片2’为(111)P+型硅片,下硅片为100(P)型硅片。
如图7<B>所示。把两个硅片熔融键合后,对硅片2’表面进行化学机械抛光,使硅片2’ 的厚度达到设计要求,并且高度平坦。图中虚线为被抛光去除的部分。
参见图7<C>。接着在硅片2’表面产生二氧化硅层3,并在其中心部位腐蚀出锚定孔22, 使下面的硅表面裸露。
参见图7<D>。接着在二氧化硅层3及孔22内淀积浓硼掺杂的多晶硅层4,使其厚度达到 20微米左右。
参见图7<E>和<F>。对多晶硅层4进行化学机械抛光后,把它腐蚀成可动极板4’,接着 以4’为掩膜去除二氧化硅层3,仅保留4’下面的二氧化硅层3’。
图7<G>是用(111)P+型硅片制造的上边框5’。在它的中心通孔外侧还开有一个小通孔 23。通孔是用深反应离子蚀到(DRIE)形成的,有近乎垂直的侧壁。
参见图7<H>。把边框5’与复合硅片(2’+1)熔融键合后,再去除可动极板4’下面的二氧化硅层3’。去除二氧化硅层3’的方法与第一个实施例论述相同(参见图1<I>)。接着,在遮挡住中心通孔后对通孔23的孔壁及孔底及部分端面溅射铝-硅合金层,并进行合金化处 理,以形成对膜片2’和可动极板4’的馈电通道。
参见图7<I>。在保护住上表面的情况下腐蚀掉与膜片2’键合的(100)P型硅片。腐蚀 液用EDP腐蚀液。
参见图7<J>。最后用低熔点玻璃或金锡共晶合金或铋锡合金7把不动极板6与边框5’ 封接到一起。精确保持极间距的方法前面已论述。(参见图9)
图8为本发明的第七个实施例。
该实施例的结构与第六实施例基本相同,但它的弹性膜片2’及上下边框5’和5都是 (111)P+型硅片。他们的晶向、掺杂浓度、以及主、副参考面的方位完全一致。这使与之相关的温度漂移及静压漂移都达到最小。其制造流程如下:
图8<A>所示为SOI硅片,上硅片2’与下硅片1均为(100)P+型硅片,中间夹层为二氧化硅层3,厚度约几微米。
对上硅片进行精密磨削和化学机械抛光。以精确控制它的厚度和平整度形成膜片2’。 (参见图8<B>)然后双面氧化出二氧化硅层3。(参见图8<C>)在上氧化层上开锚定孔后淀 积多晶硅层4经化学机械抛光后,光刻腐蚀出可动极板4’并去除4’以外的二氧化硅层3,仅留自身下面的二氧化硅层3’。图8<F>所示为上边框5’,它用深反应离子蚀刻技术(DRIE)形成有近乎垂直孔壁的通孔。中心通孔外侧的小通孔23供溅射(铝-硅)导电层24以实现与膜片2’及可动极板4’的低欧姆接触及馈道。
参见图8<G>。将上边框5’与由膜片2’和下硅片1组成的SOI复合硅片熔融键合。然后对下硅片进行深反应离子刻蚀,形成下边框5并以5为掩膜去除二氧化硅中间层3使膜片2’释放。再依前例除去可动极板4’下面的二氧化硅层3’。接着在孔23内壁与孔底膜片2’ 的裸露部分溅射上厚的铝硅合金层。最后,把不动极板6放置于可动极板4’上方,并在支 架6’的端头涂上低熔点玻璃,并利用前述的确定微小极间距的方法把它们与上边框5’封成 一个整体。
应该说明的是:上边框5’与SOI硅片键合后,下硅片1可以全部去除,所以要保留一部分形成下边框5,是为了增加边框的刚度。但下边框5中心孔的直径应大于上边框5’中心孔的直径,以消除两者间的二氧化硅层3造成的漂移。
参见图10。图中示出此传感器的盖板19和该传感器的立体图。用环氧树脂类的粘接材 料把盖板19键合到上边框5’的上表面之后,在压焊触点8’及13超声焊接引出细铝丝或金 丝作为引出线。并用环氧树脂封堵引线孔17。若由膜片2或2’由上表面引出馈线,则在边 框5’端面上的导电铝层上超声压焊细铝丝或细金丝即可。当然,在与此相对的位置,盖板 19上应开有相应的引线孔。四个通孔16是导压用的。若制造絶对压传感器,则不开此四孔, 同时在真空状态下用环氧树脂封住中心孔。注意穿过中心孔17的不动极板的馈通细铝线应非 常清洁,并在孔17中盘旋几圈以防外界气体通过细铝线表面渗漏。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图3所示的一字型的不动极板支架6’和边框5’的材质差异会造成 漂移。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在不动极板支架6’上开狭缝的方法克服。
参见图11。图11<A>所示为表面精密抛光圆柱体,其外径等于不动极板支架6’的长度。 它的厚度为不动极板6的厚度加上不动极板支架6’的厚度再加上预设的两者的间隙26。其 材质为与硅膨胀系数相近的硅硼玻璃,如PYREX玻璃。
图11<B>为对此圆柱体的第一加工步骤后的侧视图(上图),及顶视图(下图),及顶视 图(下图)。如图所示,此圆柱体已加工成一个圆台,圆台的下表面为抛光面,直径等于不动 极板6的直径。
图11<C>示出第二个加工步骤。上图为顶视图,下图为侧视图。图中显示不动极板支架6’已用超声 切割法切出,并开有4条狭缝18。狭缝两两一组与中轴线对称,狭缝一端开口,另一端闭口。开口端分别 位于支架两侧。夹缝18宽0.4毫米以下,深度略超不动极板支架6’的厚度(如图11<C>下图所示)
图11<D>显示,不动极板6与其支架6’之间被切出一条宽约0.3毫米的夹缝26,但两者在中轴部分仍相连,而在狭缝18两两相邻部分与不动极板6完全分离。这使得支架6’沿着与夹缝18相垂直的方向具有大得多的弹性从而消解了支架6’与边框5’材质差异所带来的温度漂移和静压漂移。
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边框5’与膜片2’材质相同,且他们的晶向、掺杂成分,主、副参考面的方位都相同。这从根本上消除了诸多漂移因素,不动极板的馈线由盖板中心孔17引 出,最大限度地减少寄生电容和相关的介电漂移。不动极板支架6’上的狭缝18又大大降低 了它与边框5’材质数差异造成的温度漂移和静压漂移。这是一种自身稳定度极高的力敏传 感器件。
它本是压力传感器,也可用作精密加速度计、承重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振动传感器、 倾角传感器的核心元件。

Claims (15)

1.一种微小极间距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包括膜片、边框、不动极板及支架、可动极板、盖板。可动极板的中心部位锚定在膜片的中心部位。不动极板通过支架与边框封接成一个整体。盖板与边框上表面键合。其特征在于:先对膜片表面进行磨平抛光,再把可动极板锚定到膜片中心部位,然后把膜片周围部分与边框键合成一个整体,再对膜片的外表面腐蚀减薄,形成膜片外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膜片是对带有重硼掺杂层或重硼掺杂外延层的(100)P型硅片实行自停止腐蚀产生的;硅片未受腐蚀部分形成下边框,上边框通过膜片外围部分和下边框键合,膜片位于两边框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100)P+型硅膜片是通过对复合硅片进行自停止腐蚀产生的;复合硅片由(100)P+型重硼掺杂硅片(100)P型硅片熔融键合而成。对(100)P+型硅片进行化学机械抛光以精密确定其厚度和平整度;(100)P型硅片受腐蚀部分形成下边框,上边框通过膜片外围部分与下边框键合。膜片位于两边框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其(111)P+型硅膜片是通过对复合硅片进行自停止腐蚀产生;复合硅片由(100)P型硅片和(111)P+型重硼掺杂硅片熔融键合而成,键合后对(111)P+型硅片表面进行磨平抛光以精确控制其厚度和平整度;复合硅片中的(100)P型硅片的未受腐蚀部分形成膜片的下边框,上边框通过膜片外围部分与下边框键合。膜片位于两边框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它的(100)P型硅膜片是通过对复合硅片进行自停止腐蚀形成的;复合硅片由两片(100)P型硅片熔融键合而成,其中一硅片在键合前先掺杂一层重硼掺杂层,两硅片键合时此掺杂层夹在中间。键合后对有掺杂层的硅层表面进行化学机械抛光,然后对抛光表面再次进行重硼掺杂并再次进行化学机械抛光。在此表面锚定可动极板后,将此表面外围部分与边框键合。最后对此复合硅片的另一(100)P型硅片进行自停止腐蚀释放弹性膜片,其未受腐蚀部分形成下边框。下边框通过膜片外围部分与上边框键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其(111)P+型硅膜片是通过对复合硅片自停止腐蚀产生;复合硅片由(111)P+型硅片及(100)P型硅片熔融键合而成,然后对其中的(111)P+型硅片进行化学机械抛光并在上面形成可动极板;最终,此表面与同为(111)P+型硅片熔融键合,然后用自停止腐蚀的方法去除复合硅片中全部(100)P型硅片层以形成(111)P+型硅膜片。膜片外围部分和(111)P+型硅边框键合成整体。当然,对于这个(100)P型硅片也可以只去除中间部分形成硅片,四周保留形成边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其(100)P+型硅膜片是通过对SOI硅片的上层硅片进行磨削及化学机械抛光产生,然后在此表面形成可动极板;接着把此表面与(100)P+型的硅边框熔融键合;最后全部或部分蚀去SOI硅片的下层支撑硅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它的可动极板包含两层材料。一层是通过二氧化硅层与膜片键合的单晶硅层,另一层是淀积其上并通过锚定孔锚定在膜片上的多晶硅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其不动极板支架带有弯折部分。弯折部分的端头被封接在封接基座上,封接基座与下边框连为一体。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精确确定可动极板与不动极板微小极间距的方法。此方法基本步骤如下:
<a>在不动极板表面溅射上一层氯化钾。如果膜片四周带有下边框,氯化钾的厚度等于两极板之间设定的极间距加可动极板与膜片之间的间距。如果膜片周围不带有下边框,则氯化钾层的厚度即等于两极板间的设定极间距。在此情况下,也可将膜片外围垫高,垫高的高度大于可动极板与膜片之间距,则氯化钾层的厚度应等于两极板之间设定的极间距加可动极板与膜片之间的距离。
<b>将不动极板置于可动极板正上方,在支架端头与边框(或封接基座)之间用低熔点玻璃浆料填满无缝隙。
<c>沿着可动极板中心法线方向向下压可动极板,使它向下平移直至接触膜片表面形成稳定平衡。
<d>升温熔化低熔点玻璃,把不动极板与边框封成整体。
<e>用去离子水洗去氯化钾、脱水干燥。
低熔点玻璃可用金锡共晶合金或铋锡合金等焊料取代。但是先要在封接部位溅射上铬金镀层。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精确确定可动极板与不动极板微小极间距的方法。此方法基本步骤如下:
<a>在高度平坦的硼硅玻璃表面用镀膜光刻腐蚀的方法形成柱状凸起,其直径略小于可动极板锚定孔的直径,其高度或等于设定的两极板的极间距(在没有下边框的情况下),或等于设定的两极板的极间距加下边框的高度(在有下边框的情况下)。
<b>把待封结的传感器置于此玻璃表面,其柱状凸起对准膜片中心即可动极板锚定孔位置。
<c>对传感器边框施加适当压力,使它的下表面紧贴玻璃表面,从而使可动极板相对抬升。
<d>把不动极板放到可动极板正上方,在用低熔点玻璃浆料填充支架端头与边框内壁(或封接基座)之间的缝隙。
<e>升温熔化低熔点玻璃完成封接。
低熔点玻璃可用金锡共晶合金或铋锡合金封焊料取代,但事先要在支架端头及边框封结部位先镀上铬-金镀层。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精确确定可动极板与不动极板微小极间距的方法。此方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a>通过密封圈将待封接的传感器传压膜片外围与可控气压的管道连通。
<b>将管道内气压升至大于满量程的某一值。
<c>将不动极板放在可动极板的正上方,其支架与边框内壁或封接基座相邻,并用低熔点玻璃填充支架端头与边框间的缝隙。
<d>用激光焊接的方法把不动极板与边框封成一个整体。
<e>如果用金锡共晶合金或铋锡合金等金属焊料取代低熔点玻璃,应事先封接住镀上铬-金镀层。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不动极板的直径略大于膜片对边距离。如果膜片是圆形的,则不动极板直径略大于膜片直径。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不动极板的引出线被键合在不动极板支架中部顶端,由盖板中心孔引出。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不动极板支架上开有两两一组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口的狭缝。狭缝的开口端分别位于支架两侧。
CN201811091210.0A 2018-09-17 2018-09-17 微小极间距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92385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91210.0A CN109238518B (zh) 2018-09-17 2018-09-17 微小极间距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PCT/CN2019/093415 WO2020057218A1 (zh) 2018-09-17 2019-06-28 微小极间距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91210.0A CN109238518B (zh) 2018-09-17 2018-09-17 微小极间距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38518A true CN109238518A (zh) 2019-01-18
CN109238518B CN109238518B (zh) 2021-11-05

Family

ID=65059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91210.0A Active CN109238518B (zh) 2018-09-17 2018-09-17 微小极间距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238518B (zh)
WO (1) WO2020057218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65277A (zh) * 2019-02-14 2019-05-17 宁波大学 一种用于检测水中重金属的微纳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WO2020057218A1 (zh) * 2018-09-17 2020-03-26 胡耿 微小极间距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1413018A (zh) * 2020-04-21 2020-07-14 重庆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应力控制式加筋包裹体的预应力监测方法
CN113670485A (zh) * 2021-09-01 2021-11-19 青岛芯笙微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性能的mems压力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14199306A (zh) * 2021-12-06 2022-03-18 西安交通大学 测量热流密度以及压力的复合式薄膜传感器及制备方法
CN114623955A (zh) * 2021-10-18 2022-06-14 胡耿 微小极间距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5031878A (zh) * 2022-07-08 2022-09-09 北京智芯传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硬心结构的电容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90835B (zh) * 2021-09-23 2024-01-30 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 一种岛膜结构的硅压力传感器芯片制造方法
CN114136511B (zh) * 2021-12-07 2024-03-01 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 一种电缆线系soi压阻压力传感器
CN116625568B (zh) * 2023-07-26 2023-11-10 深圳市长天智能有限公司 高量程一体化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Citation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6228A (en) * 1978-07-21 1980-02-04 Hitachi Ltd Capacity type sensor
JPS6024428A (ja) * 1983-07-21 1985-02-07 Kinseki Kk 圧力センサ−
US4701826A (en) * 1986-10-30 1987-10-20 Ford Motor Company High temperature pressure sensor with low parasitic capacitance
CN87104354A (zh) * 1986-06-23 1988-01-20 罗斯蒙德公司 电容压力传感器
CN2228226Y (zh) * 1995-01-23 1996-05-29 东南大学 多晶硅膜微压传感器
CN1042858C (zh) * 1993-10-09 1999-04-07 胡耿 微小极间距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379228A (zh) * 2002-05-13 2002-11-13 厦门大学 静电键合密封电容腔体的压力传感器及制作工艺
CN1139087C (zh) * 1998-02-04 2004-02-18 胡耿 带有附加极板的可变形弹性薄膜电容器件
CN1193216C (zh) * 2003-05-16 2005-03-16 胡耿 微小极间距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US20060216849A1 (en) * 2003-05-30 2006-09-28 S.O.I.Tec Silicon On Insulator Technologies S.A. Substrate for stressed system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20080233716A1 (en) * 2007-03-20 2008-09-25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7448277B2 (en) * 2006-08-31 2008-11-11 Evigia Systems, Inc. Capacitive pressure sensor and method therefor
CN201355285Y (zh) * 2009-02-25 2009-12-02 宁波博达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拉式传感器
CN102768093A (zh) * 2011-05-04 2012-11-07 Nxp股份有限公司 Mems电容性压力传感器、操作方法和制造方法
CN102859650A (zh) * 2010-04-27 2013-01-02 汉斯·冯凯内尔 通过利用衬底图案化的无掩膜工艺的位错和应力管理以及设备制造方法
CN102928133A (zh) * 2012-10-12 2013-02-13 深圳市安培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CN102944352A (zh) * 2012-11-12 2013-02-27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〇研究所 可增强电极板稳定性的电容薄膜式压力传感器
CN103994854A (zh) * 2014-04-22 2014-08-20 江苏森博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微机电系统技术的硅电容真空传感器
CN104890330A (zh) * 2014-03-06 2015-09-09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Led芯片压接用热传导性复合片材及其制造方法
CN106323511A (zh) * 2016-08-05 2017-01-1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 单片式石英谐振压力/温度传感器及其工艺方法
CN205981503U (zh) * 2016-08-26 2017-02-22 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硅硅键合的高精度压力传感器
CN106744658A (zh) * 2016-12-12 2017-05-31 陕西启源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微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中梁的加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9177B (zh) * 2011-05-18 2014-02-05 上海丽恒光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微机电传感器及其形成方法
JP5813471B2 (ja) * 2011-11-11 2015-11-17 株式会社東芝 Mems素子
US8984950B2 (en) * 2012-04-20 2015-03-24 Rosemount Aerospace Inc. Separation mode capacitors for sensors
CN104515640B (zh) * 2013-10-08 2017-02-22 无锡华润上华半导体有限公司 电容式mems压力传感器
CN109238518B (zh) * 2018-09-17 2021-11-05 胡耿 微小极间距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6228A (en) * 1978-07-21 1980-02-04 Hitachi Ltd Capacity type sensor
JPS6024428A (ja) * 1983-07-21 1985-02-07 Kinseki Kk 圧力センサ−
CN87104354A (zh) * 1986-06-23 1988-01-20 罗斯蒙德公司 电容压力传感器
US4701826A (en) * 1986-10-30 1987-10-20 Ford Motor Company High temperature pressure sensor with low parasitic capacitance
CN1042858C (zh) * 1993-10-09 1999-04-07 胡耿 微小极间距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228226Y (zh) * 1995-01-23 1996-05-29 东南大学 多晶硅膜微压传感器
CN1139087C (zh) * 1998-02-04 2004-02-18 胡耿 带有附加极板的可变形弹性薄膜电容器件
CN1379228A (zh) * 2002-05-13 2002-11-13 厦门大学 静电键合密封电容腔体的压力传感器及制作工艺
CN1193216C (zh) * 2003-05-16 2005-03-16 胡耿 微小极间距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US20060216849A1 (en) * 2003-05-30 2006-09-28 S.O.I.Tec Silicon On Insulator Technologies S.A. Substrate for stressed system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7448277B2 (en) * 2006-08-31 2008-11-11 Evigia Systems, Inc. Capacitive pressure sensor and method therefor
US20080233716A1 (en) * 2007-03-20 2008-09-25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CN201355285Y (zh) * 2009-02-25 2009-12-02 宁波博达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拉式传感器
CN102859650A (zh) * 2010-04-27 2013-01-02 汉斯·冯凯内尔 通过利用衬底图案化的无掩膜工艺的位错和应力管理以及设备制造方法
CN102768093A (zh) * 2011-05-04 2012-11-07 Nxp股份有限公司 Mems电容性压力传感器、操作方法和制造方法
CN102928133A (zh) * 2012-10-12 2013-02-13 深圳市安培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CN102944352A (zh) * 2012-11-12 2013-02-27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〇研究所 可增强电极板稳定性的电容薄膜式压力传感器
CN104890330A (zh) * 2014-03-06 2015-09-09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Led芯片压接用热传导性复合片材及其制造方法
CN103994854A (zh) * 2014-04-22 2014-08-20 江苏森博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微机电系统技术的硅电容真空传感器
CN106323511A (zh) * 2016-08-05 2017-01-1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 单片式石英谐振压力/温度传感器及其工艺方法
CN205981503U (zh) * 2016-08-26 2017-02-22 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硅硅键合的高精度压力传感器
CN106744658A (zh) * 2016-12-12 2017-05-31 陕西启源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微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中梁的加工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毕克允: "《微电子技术——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精灵》", 31 July 2008 *
石庚辰: "《微机电系统技术》", 31 January 2002 *
章吉良等: "《微机电系统及其相关技术》", 31 July 2001 *
菲利普•加罗,克里斯多夫•鲍尔等: "《3D集成手册——3D集成电路技术与应用》", 31 May 2017 *
谢檬: "《电子装调实训教程》", 31 January 2018 *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57218A1 (zh) * 2018-09-17 2020-03-26 胡耿 微小极间距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9765277A (zh) * 2019-02-14 2019-05-17 宁波大学 一种用于检测水中重金属的微纳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9765277B (zh) * 2019-02-14 2023-11-17 宁波大学 一种用于检测水中重金属的微纳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11413018A (zh) * 2020-04-21 2020-07-14 重庆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应力控制式加筋包裹体的预应力监测方法
CN111413018B (zh) * 2020-04-21 2021-12-24 重庆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应力控制式加筋包裹体的预应力监测方法
CN113670485A (zh) * 2021-09-01 2021-11-19 青岛芯笙微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性能的mems压力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14623955A (zh) * 2021-10-18 2022-06-14 胡耿 微小极间距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4199306A (zh) * 2021-12-06 2022-03-18 西安交通大学 测量热流密度以及压力的复合式薄膜传感器及制备方法
CN115031878A (zh) * 2022-07-08 2022-09-09 北京智芯传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硬心结构的电容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38518B (zh) 2021-11-05
WO2020057218A1 (zh) 2020-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38518A (zh) 微小极间距电容式力敏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KR101296031B1 (ko) 압력 센서 및 그 제작 방법
US5313836A (en) Semiconductor sensor for accelerometer
JP3464657B2 (ja) ダイアフラム利用センサを使用して構成される装置
US6901804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membrane sensor
US5445991A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using a porous silicon region
CN109485011B (zh) 基于Si-Si-Si-玻璃晶圆键合技术的MEMS谐振压力传感器及制造工艺
JP2002273699A (ja) マイクロメカニカル素子およびその製法
CN103364118A (zh)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5181187A (zh) 硅基压力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US6078103A (en) Dimpled contacts for metal-to-semiconductor connections, and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same
CN101604069B (zh) 一种基于键合工艺的三层连续面型mems变形镜的制作工艺
CN105399047B (zh) 一种多电容梳齿式微加速度计的加工方法
CN110773408A (zh) 电容式微纳超声换能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08926A (zh) 一种基于压电厚膜mems工艺的微能量采集器及其制备方法
JP3290047B2 (ja) 加速度セ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940010492B1 (ko) 실리콘 용융접합을 이용한 센서용 실리콘 구조 및 그 제조방법
JP3173256B2 (ja) 半導体加速度センサとその製造方法
KR100411715B1 (ko) 페하미터의 기준전극 및 그 제조방법
JP3061249B2 (ja) 静電容量型圧力センサ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773698B2 (ja) 静電容量型加速度セ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0256568A (ja) 半導体慣性センサの製造方法
TWI420808B (zh)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Bending Plate Wave Micro - sensor
JP2003019624A (ja) 電解放電加工を用いたキャパシタの作製方法
JP4150530B2 (ja) 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Room 501, Unit 2, Building 4, No. 5 Yard, Hengda City, Shahe Street,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102206

Patentee after: Hu Geng

Address before: 102206 Room 102, door 4, building 3, Jiayuan district 1, North Street, Shahe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Hu G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