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30465A - 一种橘红管塞上料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橘红管塞上料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30465A
CN109230465A CN201810873676.XA CN201810873676A CN109230465A CN 109230465 A CN109230465 A CN 109230465A CN 201810873676 A CN201810873676 A CN 201810873676A CN 109230465 A CN109230465 A CN 1092304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close
exocarpium citri
citri rubrum
pip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7367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月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087367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30465A/zh
Publication of CN1092304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30465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15/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resses; Auxiliary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9/00P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 B65G47/82Rotary or reciprocating members for direct action on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pushers, rakes, shov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橘红管塞上料机构,包括管塞、上料平台、第一推料部、第二推料部和压料部;所述管塞与料管配合,所述料管为上端敞口的方筒,橘红沿竖直方向荣置于料管中;所述管塞能够沿上料轨道进入上料平台,所述第一推料部和第二推料部能够配合将管塞送至料管上方,所述压料部能够将管塞向下压紧在料管上。本发明还提供了包括所述管塞上料机构的橘红加工系统。本发明提供的管塞上料机构的优点在于:通过第一推料部和第二推料部的配合将管塞从推料平台上送至上料区,并通过压料部将管塞与料管配合在一起,得到近似立体结构的橘红,便于统一切片和包装,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橘红管塞上料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橘红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橘红管塞上料机构。
背景技术
橘红具有良好的药用功效,无论寒咳或干咳,服用橘红均可见效。目前市场上的橘红主要以风干切片或切块的方式进行出售,在对橘红进行切片前,需要将橘红进行挤压固定成近似长方体的结构,现有技术一般是人工将润湿的橘红干果先压成长条状塞进竹筒内,然后再用管塞塞住管口,管塞内端将橘红端部压平。本发明的发明人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橘红自动定型烘干设备,为了进一步提高该设备的运行效率,还需要一套管塞自动上料机构进行配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长条形橘红长度方向进行压缩的管塞上料机构。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橘红管塞上料机构,包括上料平台、第一推料部、第二推料部和压料部;上料平台上活动设置有管塞,所述管塞能够卡合在料管开口端,将料管内的长条状橘红沿长度方向压平两端,得到近似长方体形状的橘红;所述第一推料部和第二推料部被装配为能够将管塞沿上料平台送至料管行走路径上方,所述压料部用于将管塞向下推动压紧在料管上。
优选地,所述管塞包括与料管开口配合的紧配部和与紧配部连接的卡合板,所述紧配部为上大下小的楔形结构,所述卡合板与紧配部上端连接处四周形成台阶面。
优选地,所述上料平台包括备料区和上料区,所述备料区和上料区沿垂直于输送带运动路径的方向并排设置,上料区位于料管运动路径正上方,管塞能够从备料区与第一推料部配合,并跟随第一推料部运动到与上料区配合的位置,第二推料部能够驱动管塞脱离第一推料部并运动到上料区位置;所述备料区至少包括两个水平设置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间隔设置,卡合板下表面分别与两个支撑板相接触,紧配部被限制在两个支撑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推料部包括第一推板以及支撑第一推板的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柱,所述第一推板上设置有与限位柱配合的滑槽,所述滑槽的方向与料管的运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一推板上还设置有驱动槽,所述驱动槽与滑槽方向垂直,所述驱动槽通过曲柄连接驱动电机,所述曲柄一端与驱动电机固定配合,另一端与驱动槽活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推板上设置有容置管塞的管塞槽,管塞槽设置于第一推板下表面,管塞槽包括与卡合板配合的第一槽口和设置于第一槽口下方与紧配部配合的第二槽口;第一推板能够沿第一固定板运动将管塞槽从与备料区配合的位置推送到与上料区配合的位置,管塞能够从备料区依次进入管塞槽。
优选地,所述第二推料部包括第二推板和第二固定板,第二推板能够在第二固定板上沿垂直于料管行走路径的方向滑动改变位置;第二推板包括与管塞槽配合的推出板,所述推出板被装配为将管塞从管塞槽内推送到上料区;
优选地,所述上料区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被装配为能够将管塞支撑在上料区,并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与管塞分离;所述压料部包括设置于上料区上方的压料板,所述压料板沿竖直方向运动;管塞中间还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压料板下方中间还设置有与定位孔配合的定位销。
本发明还提供了包括所述管塞上料机构的橘红加工系统。
本发明提供的管塞上料机构的优点在于:通过第一推料部和第二推料部的配合将管塞从推料平台上送至上料区,并通过压料部将管塞与料管配合在一起,得到近似立体结构的橘红,便于统一切片和包装,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压型装置和烘干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挤压机构和调向机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挤压机构和推出机构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推出机构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传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管塞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管塞上料机构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上料平台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推板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推板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敲击单元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切片装置和包装装置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推送机构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切刀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传送机构和壳体组装机构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料槽隐去单侧U型槽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包装装置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干燥剂上料机构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包装壳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一种橘红加工系统,包括将橘红1逐级压成长条形的压型装置2,携带压型后的橘红1进行烘干的烘干装置3,将定型烘干后的橘红1进行切片的切片装置4,对切片后的橘红1进行包装的包装装置6。
结合图1和图2,所述压型装置2包括第一挤压机构21和第二挤压机构22;所述第一挤压机构2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导带211以及驱动所述导带211的多个辊轮212,辊轮212支撑两个导带211的相对面挤压橘红1,两个导带211的入口向外张开,出口逐渐靠近,优选实施例中,两个导带211出口沿橘红1行走方向延伸并平行设置,便于橘红1保持成型状态。
采摘得到的橘红1进行清洗、干燥等预处理,生产前先对干燥后的橘红1进行润湿,防止加工过程中因挤压导致橘红1外皮破裂;将润湿后的橘红1投放于导带211的开口处;自然生长的橘红1接近球形,橘红1沿导带211前进被挤压成饼状。
在对橘红1进行挤压时,球形橘红1受力有可能直接离开第一挤压机构21,优选实施例中两个导带211之间形成一开口朝上的通道,防止橘红1受力离开。
参考图2,所述压型装置2还包括连接第一挤压机构21和第二挤压机构22的过渡机构23,所述过渡机构23包括输送单元231和调向单元232,所述输送单元231为弧形腔体,输送单元231入口朝向上方与导带211出口连接,承接导带211加工后的饼状橘红1,输送单元231的出口切向基本水平,所述基本水平的具体角度范围为5~-10°,输送单元231的出口向上倾斜时角度为正,从而将饼状橘红1送至调向单元232。
所述调向单元232包括支撑橘红1的底板233和设置于底板两侧的翼板234,沿橘红1行走路径所述调向单元232被分为连续设置的水平部(图未示)、调向部(图未示)和竖直部(图未示),所述水平部与输送单元231的出口连接,饼状橘红1以轴向与底板233垂直的状态进入水平部,所述调向部的底板233一侧下沉,另一侧逐渐变窄直到消失,调向部两侧的翼板234逐渐靠近并与竖直部的翼板234自然连接,所述竖直部的两侧翼板234的宽度能够容纳饼状橘红1以轴向水平状态通过;饼状橘红1沿调向单元232行走调整位姿状态,从而进入第二挤压机构22。
结合图3,所述第二挤压机构22包括至少两个挤压单元221,所述挤压单元221包括设置于橘红行走路径上下两侧的挤压辊222和设置于各组挤压单元211之间的过渡槽223;沿橘红1行走方向,上下挤压辊222两侧分别设置有互相贴合的凸环(图未示),上下挤压辊222及两侧凸轮拼接构成供橘红1穿过的成型通道(图未示);各挤压单元221的成型通道沿橘红1行进路线高度减小宽度增大。
所述过渡槽223为封闭的管体,所述过渡槽223的高度和宽度分别与设置于其前方的挤压辊222的成型通道的高度和宽度相对应;从而确保只有经过挤压辊222挤压成对应形状的橘红1才能通过对应的过渡槽223,所述过渡槽223上表面具有沿长度方向贯穿的缺口(图未示),当橘红1卡在过渡槽223内部时,便于通过该缺口直接调整橘红1的位姿状态。
沿橘红1行进路线的最后一个挤压辊222连接有一上料过渡槽224;上料过渡槽224的高度和宽度分别与设置于其前方的挤压辊222的成型通道的高度和宽度相对应;所述上料过渡槽224为末端切线向下的曲线管槽,同样也可以在上料过渡槽224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调整橘红1位姿状态的缺口(图未示)。上料过渡槽224下方设置有一个推出机构24,所述推出机构24将运动到上料过渡槽224尾部的长条状橘红1推送到烘干装置3。
结合图3和图4,所述推出机构24包括竖直设置的推出筒241,推出筒241下方固定有水平设置的第一承接板242,推出筒241上方向运动方向后侧水平延伸设置有第二承接板243,所述推出筒241能够从与过渡槽224连接的位置沿第一承接板242直线运动将橘红1推离第一承接板242。推出筒241初始状态时与上料过渡槽224的底端连接,长条状橘红1依次沿上料过渡槽224向前传送进入推出筒241,长条状橘红1的端部抵接第二承接板243;所述推出筒241向前运动离开第一承接板242时,第二承接板243与上料过渡槽224的尾端抵接,推出筒241携带进入其内的橘红1离开后,下一个橘红1底端抵接在第二承接板243上,推出筒241回到与上料过渡槽224配合的位置时,与第二承接板243抵接的橘红1进入推出筒241内,从而完成一次上料过程。
在生产中,橘红1的尺寸不固定,有可能会存在压型后长度超过推出筒241高度的橘红1,为了确保橘红1能够离开上料过渡槽224,上料过渡槽224下方与推出筒241连接的部分前侧具有用于对推出筒241内不同长度的橘红1上端进行避让的第一缺口(图未示)。
上述实施例描述的是单个压型装置2的结构,如图1所示,在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并列设置多排压型装置2。处于压型装置2内的橘红主要依靠挤压辊222转动提供的驱动力以及后面的橘红1对前面的橘红1的推力实现向前传送。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压型装置2从进料到橘红1以长条状运动到上料过渡槽224尾部过程中,整体高度上逐渐降低,同时给压型装置2外接振动器等振动机构(图未示),从而帮助橘红1在重力及振动效果作用下沿压型装置2传送。
第一承接板242上设置有驱动推出筒241直线运动的推出气缸244,所述推出气缸244的动力输出端与推出筒241固定第二承接板243的一侧挡板固接。当需要并排设置多列压型装置2时,同时应该设置多个推出筒241,此时多个推出筒241后方的挡板可以设置为一个整体,从而由一个推出气缸244控制所有推出筒241共同运动。
所述压型装置2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将润湿后的橘红1放置于第一挤压机构21的导带211入口处,经辊轮212驱动挤压得到饼状橘红1;
步骤b:饼状橘红1平躺进入调向单元232,经调向部作用从平躺状态调整为竖直状态,进入第二挤压机构22;
步骤c:第二挤压机构22沿橘红1径向至少对饼状橘红1进行两次挤压成型,得到长条状橘红1。
结合图1和图5,所述烘干装置3包括循环输送机构31,所述循环输送机构31上沿驱动方向间隔均匀的设置有多个料管8,所述料管8为透气材料制成的上端敞口的方筒;料管8跟随循环输送机构31运动,沿料管8运动路径还设置有管塞上料机构5、烘干机构(图未示)、脱模机构32、管塞收料机构33和橘红收料机构34;管塞上料机构5给携带橘红1的料管8提供管塞81并沿竖直方向挤压橘红1进一步定型;烘干机构对料管8内的橘红1进行加热烘干,脱模机构32将管塞81与料管8分离,管塞81分离后的料管8运动至开口朝下状态,橘红1与料管8自然分离,所述管塞收料机构33和橘红收料机构34分别用于收集管塞81和橘红1。
所述循环输送机构31包括至少两个驱动辊311,所述驱动辊311至少沿转动方向两侧分别设置有一条输送带312,驱动辊311带动输送带312循环转动,输送带312上均匀设置有多个与循环输送机构31运动方向垂直的固定杆(图未示),所述料管8两端通过固定杆固定连接输送带312;当需要设置多列料管8时,料管8之间同样通过固定杆固定连接,输送带312能够跟随驱动辊311沿转动方向运动并带动料管8运动。
所述料管8开口方向与输送带312的运动方向垂直,所述料管8可以通过人工上料的方式放入压型装置2处理后的长条状橘红1,也可以与压型装置2配合直接接收推出筒241推送的长条状橘红1。本实施例中,所述循环输送机构31的其中一个驱动辊311设置于第一承接板242下方,料管8在该驱动辊311处由开口朝下转向开口朝上状态,料管8运动到第一承接板242边缘处,此时料管8开口朝向上方,推出筒241将长条状橘红1推送入料管8中。
参考图6,所述管塞81包括与料管8开口配合的紧配部82和与紧配部82连接的卡合板83,所述紧配部82为上大下小的楔形结构,卡合板83与紧配部82上端连接,卡合板83四周超出紧配部82的上端从而形成一台阶面。
参考图7,所述管塞上料机构5包括上料平台51、第一推料部52、第二推料部53和压料部54;所述上料平台51设置于输送带312上方,管塞81活动设置于上料平台51上,所述第一推料部52和第二推料部53被装配为能够将管塞81沿上料平台51推送到料管8行走路径上方,压料部54被装配为用于将管塞向下推动压紧在料管8上。
结合图8,所述上料平台51包括三个沿垂直于输送带312运动路径方向设置的支撑板511,所述支撑板511将上料平台51划分为两列并排的备料区512和上料区513,上料区513位于料管8运动路径的正上方,管塞81在备料区512与第一推料部52配合并被驱动到与上料区513配合的位置,第二推料部53驱动管塞81脱离第一推料部52运动到上料区513所在的位置,压料部54设置于上料区513上方。
备料区512对应的两个支撑板511之间的距离与紧配部82的宽度相对应,卡合板83的下表面分别与两个支撑板511相接触,从而使管塞81能够沿备料区512运动,所述管塞81可以通过人工方式放置于备料区512位置;优选实施例中通过振动盘(图未示)连接备料区512实现管塞81自动上料;其中振动盘的具体结构和设置方式为本领域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第一推料部52包括第一推板521以及支撑第一推板521的第一固定板522,第一固定板522设置于送料平台51外侧并与距离最近的支撑板511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522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柱5221,第一推板521上设置有与限位柱5221配合的滑槽5211,所述滑槽5211的方向与料管8的运动方向相同;第一固定板522上方还固定有一动力输出端朝向第一固定板522的驱动电机523,第一推板521上设置有一驱动槽5212,所述驱动槽5212与滑槽5211的方向垂直;驱动电机523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一曲柄5231,曲柄5231另一端与驱动槽5212滑动配合。
驱动电机523转动时,能够带动曲柄5231转动,从而使曲柄5231与驱动槽5212发生相对运动,带动滑槽5211相对于限位柱5221运动,从而改变第一推板521在第一固定板522上的位置。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将限位柱5231设置在第一推板522上,将滑槽5221设置在第一固定板523上。
参考图9,所述第一推板521上还设置有容置管塞81的管塞槽524,管塞槽524设置于第一推板521的下表面,管塞槽514包括与卡合板83配合的第一槽口(图未示)和设置于第一槽口下方与紧配部82配合的第二槽口(图未示)。第一推板521能够沿第一固定板522运动将管塞槽524从与备料区512配合的位置运动到与上料区513配合的位置,管塞81能够从备料区512依次进入管塞槽524。
所述第二推料部53包括第二推板531和第二固定板532,第二推板531能够在第二固定板532上沿垂直于料管8行走路径的方向滑动改变位置,第二推板531实现滑动的技术方案与第一推板521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参考图10,所述第二推板531包括与管塞槽524配合的推出板5311,所述推出板5311能够跟随第二推板531沿第二固定板532运动,从而将管塞81从管塞槽524内推送到上料区513内。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板532为上料区513的其中一个支撑板511。
本实施例中,所述推出板5311通过一连接块5312连接第二推板531,连接块5312设置于推出板5311远离管塞槽524的一端,从而在第二推板531和推出板5311之间形成避让管塞槽524的侧面的间隙。
结合图7和图8,所述上料区513两侧的支撑板511侧面与卡合板83的侧面相匹配,上料区513上还设置有支撑部5131,所述支撑部5131分别设置于上料区513两侧支撑板511的相对侧面上,支撑部5131能够支撑卡合板83两侧的下表面,支撑部5131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向下转动与管塞81分离。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5121可以采用磁性板或由气缸或弹簧支撑的硬板等方式实现。
所述压料部54包括设置于上料区513上方的压料板541,所述压料板541能够沿竖直方向下降与放置于上料区513位置的管塞81接触,并给管塞81提供向下的压力,从而使支撑部5131向下转动,管塞81向下运动卡合在料管8的开口处,同时将料管8中长条状橘红1的两端压平,从而得到近似长方体方体结构的橘红1。
为了便于料管8中的橘红1透气,所述管塞81上还设置有沿竖直方向贯穿的定位孔84,压料板541设置有与定位孔84配合的定位销(图未示)。驱动所述压料板541进行上下移动可以采用气缸、油缸等本领域常用的直线驱动机构,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提高效率,有可能在循环输送机构31上并排设置多列料管8,本实施例中间隔设置有多组备料区512,并在每组之间的间隔处设置所述管塞槽524,多个管塞槽524设置于同一第一推板521上,同时还设置有与每个管塞槽524配合的上料区513,第二推板531上的推出板5311和压料板541同样重复设置即可。
优选实施例中,管塞槽524和备料区512中恰好仅能容纳一个管塞81,相邻料管8之间的间距与备料区512的长度相同。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备料区512的长度设置为能够容纳多个管塞81。
固定有管塞81的料管8跟随输送带312行走进入烘干机构,烘干机构选择现有技术即可实现,为了提高烘干效果,料管8优选由透气材料制成,如木材或竹板等,料管8底部还可以设置透气孔(图未示),从而便于橘红1在料管8中干燥。另外,可以适当增加料管8在烘干机构中的运行时间来提供烘干效果,具体方式可以增加烘干机构的长度,也可以在烘干机构作用区域内增加驱动辊311使料管8在烘干机构中沿竖直方向改变高度,从而增加料管8在烘干机构中的行程。
另外,由于烘干后的橘红1还要进行切片作业,如果橘红1太干会在切片时会容易破碎,优选实施例中,橘红1经过烘干后应保持10%~30%的含水量。
再参考图5,料管8与管塞81配合时,卡合板83的下表面与料管8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隙形成脱模槽85,所述脱模机构32包括沿管塞81两侧的脱模槽85的行走路径设置的两个脱模条321,脱模条321前端设置于料管8开口朝上的位置,脱模条321向料管8运动方向延伸并向下弯曲远离驱动辊311;料管8跟随输送带312行走,到达脱模条321位置时管塞81和料管8被脱模条321分开,料管8跟随输送带312运动,管塞81沿脱模条321运动,从而使管塞81与料管8分离。料管8跟随输送带312运动至开口朝下状态,此时料管8内的长方体状橘红1在重力作用下自动从料管8中脱离。
料管8和管塞81分开时,料管8会受到管塞81的拉力,管塞8将带动输送带312向脱模条321一侧改变位置,从而增大输送带312的张力,会影响输送带312的使用寿命。所述循环输送机构31还设置有阻止料管8向受力方向改变位置的限位杆314,在料管8与管塞81脱离的位置,限位杆314沿输送带312行走路径与连接管塞81的固定杆外侧抵接;在管塞81与料管8配合的位置,可以将限位杆314沿输送带312行走路径与连接料管8的固定杆323内侧抵接;当然,也可以在料管8设置支撑平台(图未示)来辅助料管8与管塞81紧配。
脱模条321尾端延伸到所述管塞收料机构33处,所述管塞收料机构33可以直接设置为用于承接和收集管塞81的收料桶(图未示),本实施例中将管塞收料机构33设置为一传送带,再另外进行收集。在管塞81通过振动盘上料进入备料区512的情况下,可以将管塞收料机构33直接连接振动盘,从而实现管塞81的自动上料与回收的循环。
橘红收料机构34设置于循环输送机构31下方,优选实施例中,将橘红收料机构34配置为设置于循环输送机构31下方并至少包括料管8开口相对水平面向下的路径的橘红收料传送带。
参考图11,经过管塞81的挤压,料管8开口朝下时,橘红1有可能仅依靠重力无法离开料管8,所述循环输送机构31上还设置有敲击单元35,所述敲击单元35包括固定座351、敲击轴352、锤柄353、敲击锤354和抬升部355;所述敲击轴352通过固定座351固定于下方输送带312的上侧,本实施例中,循环输送机构31行走路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固定座351,所述锤柄353沿料管8行走路径设置,所述敲击锤354为垂直于锤柄353的柱体或球体,当然也可以设置为椎体、台体等具有敲击功能的结构,所述抬升部355设置于锤柄353下方;料管8经过抬升部355时能够将抬升部355顶起并使锤柄353倾斜从而抬起敲击锤354,料管8离开抬升部355时敲击锤354下落击打前面一排料管8;从而仅通过料管8的行走来驱动敲击单元35的动作,确保橘红1离开料管8。
所述抬升部355朝向料管8运动方向的一侧与锤柄353自然连接缓慢抬升,背向料管8运动方向的一侧与锤柄353具有落差。本实施例中,抬升部355朝向料管8运动方向的一面与锤柄353的夹角大于90度,背向料管8运动方向的一侧与锤柄353的夹角不大于90度。从而能够在与料管8接触时缓慢抬升,并在料管8离开时直接降落敲击前排的料管8。
所述烘干装置3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①:推出筒241将长条状橘红1沿竖直方向推送入料管8中;
步骤②:料管8携带橘红1行走至管塞上料机构5处,管塞上料机构5将管塞81沿竖直方向压入料管8中,将长条状橘红1两端压平,对橘红1进一步定型得到近似长方体的橘红1;
步骤③:料管8携带橘红1进入烘干机构,将橘红1烘干至含水量10%~30%的状态;
步骤④:料管8跟随输送带312经过脱模机构32将管塞81与料管8脱离,脱离后的管塞81被管塞收料机构33收集;
步骤⑤:管塞81脱离后的料管8跟随输送带312变成开口向下状态,在重力作用及敲击单元35的作用下,橘红1离开料管8并被橘红收料机构34收集。
参考图12,所述切片装置4包括切刀41和推送机构42;所述切刀41沿橘红长度方向旋转切削橘红1,推送机构42沿橘红1长度方向将橘红1推送进入切刀41。
参考图13,所述推送机构42包括进料通道421、设置于进料通道421端部的第一送料单元422和正对切刀41的第二送料单元423,所述进料通道421与第二送料单元422的推送方向平行,橘红1沿进料通道421依次前进至第一送料单元422位置;所述第一送料单元422沿垂直于进料通道421的方向将橘红1推送到切刀41刀刃一侧,第二送料单元423沿橘红1长度方向推动橘红1进入切刀41,切刀41转动切削所述橘红1;从而将橘红1切成螺旋状结构。
所述橘红1采用所述烘干装置3处理后得到的长方体状橘红1,在切片时要求橘红1含有一定水分,可以通过调整烘干机构的参数和长方体状橘红1在烘干机构内的烘干时间保留一定水分。
所述进料通道421为能容置长方体状橘红1通过的方管,进料通道421可以采用人工上料的方式提供长方体状橘红1,也可以外接振动盘等上料设备进行上料;为了防止长方体状橘红1在进料通道421内卡住,进料通道421上方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调整槽4211,且长方体状橘红1不能从调整槽4211离开进料通道421。
所述第一送料单元422包括第一推送气缸4221,第一推送气缸4221的动力输出端固接有一限位部4222,限位部4222结构与进料通道421相同,限位部4222初始位置与进料通道421端部直接相接,长方体状橘红1能够直接从进料通达421进入到限位部422,所述第一推送气缸4221与第二送料单元423分置于进料通道421两侧,第一推送气缸4221能够将限位部4222从与进料通道421连接的位置推送到第二送料单元423所在的位置,由第二送料单元423将限位部4222携带的橘红1推送进入切刀41。
当长方体状橘红1太短时,长方体状橘红1完全进入限位部4222后,下一个橘红1的前端也会进入限位部4222,会阻碍限位部4222的横向移动,因此限位部4222的长度不宜太长;而当长方体状橘红1过长时,可能无法完全进入限位部4222,同样也会因为进料通道421侧面的阻挡作用而阻止限位部4222的横向运动,所述进料通道421与限位部4222连接的尾端朝向第二送料单元423的一侧具有对长方体状橘红1沿前进方向的后部进行避让的第二缺口(图未示),从而确保长方体状橘红1能够从跟随限位部4222离开进料通道421。
所述限位部4222与进料通道421接触的一面向第一推送气缸4221一侧延伸设置有一遮挡板4223,第一推送气缸4221驱动限位部4222到达第二送料单元423位置时,遮挡板4223限制送料通道421内的长方体状橘红1继续运动。
所述第二送料单元423包括第二推送气缸4231和正对切刀41的送料板4232,所述第二推送气缸4231的动力输出端与送料板4232固接,第二推送气缸4231能够驱动送料板4232靠近或远离切刀41;从而将限位部4222内的橘红1送入切刀41。
参考图14,所述切刀41包括一圆盘411,圆盘411沿半径具有通槽412,通槽412朝向第二送料单元423的一侧设置有相对竖直面的刀刃(图未示),所述刀刃至少覆盖橘红1中心到圆盘边缘的位置。
所述圆盘411转动带动刀刃转动切削橘红1,同时第二推送气缸4231推送橘红1沿长度方向运动进入切刀41,橘红1通过圆盘411后变成跟薯塔类似的螺旋形结构。
所述切片装置4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i:将烘干后的橘红1沿进料通道421进入到限位部4222内;
步骤ii:限位部4222在第一推送气缸4221作用下将橘红1携带到切刀41刀刃一侧;
步骤iii:第二推送气缸4231将橘红1推送入旋转的切刀41内,切削得到螺旋形橘红1。
参考图12,所述包装装置6包括传送机构61、壳体组装机构62及封装机构63,所述传送机构61将切片后的橘红1输送到包装工位(图未示),壳体组装机构62将包装壳7与切片后的螺旋形橘红1组装在一起,封装机构63对组装后的包装壳7进行密封包装。
参考图15,所述传送机构61包括进料槽611和夹持部612,所述进料槽61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在橘红1行走路径两侧并具有间隙的U型槽6111,切片后的橘红1能够沿进料槽611前进。所述夹持部612能够从进料槽611下方升起穿过U型槽6111的间隙夹紧螺旋形橘红1并带动橘红1沿U型槽6111的间隙移动。
所述进料槽611可以通过人工或机械上料方式放入切片后的橘红1,优选实施例中,进料槽611直接与切刀41连接,切片后的橘红1直接进入到进料槽611中。
参考图16,沿橘红1前进方向,U型槽6111前端分别设置有一伸缩板6112,所述伸缩板6112自然状态下遮挡螺旋形橘红1的行走路径,所述U型槽6111外侧垂直固定有一固定销6113,伸缩板6112延伸到U型槽6111外侧的一端向进料槽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有一滑动板6114,固定销6113穿过滑动板6114并与滑动板6114沿长度方向自由配合,固定销6113上固定有一与滑动板抵接的弹簧6115;所述U型槽6111外侧固定连接有一与滑动板固接的从动杆6116,所述从动杆6116朝向下方具有一与U型槽6111侧面夹锐角的第一斜面6117。所述从动杆6116能够带动滑动板6114沿固定销6113长度方向滑动并带动伸缩板6112滑动向U型槽6111外侧运动并同时压缩弹簧6115,使螺旋状橘红1能够沿进料槽611继续前进。
所述进料槽611下方设置有与进料槽611平行的第一滑轨613,第一滑轨613上活动设置有第一抬升气缸614,第一抬升气缸614的动力输出端与夹持部612固接。
所述夹持部612包括能够穿过U型槽6111间隙的夹板6121,螺旋形橘红1能够夹持固定于夹板6121中;夹板6121移动方向的两侧分别固定有一主动板6122,所述主动板6122上方具有与第一斜面6117配合的第二斜面6123。
在使用时,第一抬升气缸614将夹持部612收缩于进料槽611下方,并跟随第一滑轨613运动到橘红1下方后,第一抬升气缸614将夹持部612向上抬升,夹板6121穿过U型槽6111之间的间隙夹持橘红1,在夹持部612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主动板6122的第二斜面6123与从动杆6116的第一斜面6117接触,第二斜面6123向上挤压第一斜面6117,驱动从动杆6116沿水平方向离开U型槽6111,从而让两侧的伸缩板6112相互远离;然后第一抬升气缸614沿滑轨613运动,使夹板6121携带橘红离开进料槽611到达包装工位;主动板6122离开从动杆6114后,弹簧6115自动驱动伸缩板6112回到初始位置封堵进料槽611。
再参考图15,所述壳体组装机构62包括供料平台621和组装吸盘625,供料平台621上设置有开口朝下的包装壳7,包装壳7为长方体形状,能够容纳螺旋形橘红1。供料平台621中间具有设置有一包装皮带机(图未示),包装皮带机上均匀设置有第一拨齿622,包装皮带机转动时,第一拨齿622能够在供料平台621表面推动包装壳7行进。包装皮带机转动方向垂直于进料槽611长度方向。
供料平台621上方固定有第二滑轨623,第二滑轨623的方向与供料平台621的传动方向相同,第二滑轨623上活动设置有第二抬升气缸624,所述第二抬升气缸624的动力输出端固定有组装吸盘625,组装吸盘625能够在第二抬升气缸624作用下沿竖直方向运动,并跟随第二抬升气缸沿第二滑轨623运动改变位置。
放置在供料平台621上的包装壳7在第一拨齿622的作用下向橘红1方向运动到组装吸盘625下方,组装吸盘625在第二抬升气缸624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下降吸取包装壳7,第二抬升气缸624将组装吸盘625及包装壳7一起抬升起来并沿第二滑轨623运动到橘红1上方。第二抬升气缸624带动包装壳7下落卡住夹持橘红1的夹板6121,包装壳7落下后,第一抬升气缸614带动夹持部612下降使夹板6121离开包装壳7,橘红1留在包装壳7内完成装配过程。
结合图12和图17,所述封装机构63包括包装传送带631和与包装传送带631连接的枕式包装机632,装配包装壳7的包装工位连接有一向下的斜坡633,下一个橘红1跟随夹持部612运动到达包装工位时,前面的包装壳7受到夹持部612作用沿斜坡633下滑,所述斜坡633底部具有水平延伸到枕式包装机632入口的导向板634,所述导向板634两侧向上延伸防止包装壳7掉落,导向板634中间具有拨齿槽(图未示),所述包装传送带631设置于导向板634下方,包装传送带631上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二拨齿636,第二拨齿636穿过拨齿槽延伸到导向板634上方,包装壳7沿斜坡633滑动进入到导向板634后失去动力,停止运动;第二拨齿636跟随包装传送带631转动遇到包装壳7后推动包装壳7进入到枕式包装机632中。
所述枕式包装机632可以采用现有技术来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从前文可以知道,为了便于切片,橘红1还保留一定的水分,结合图18和图19,为了进一步提高橘红1的保质期,所述包装装置6还设置有干燥剂上料机构64;所述包装壳7的底部向包装壳7内部凹陷形成储放干燥剂641的容置槽71;所述干燥剂上料机构64包括干燥剂固定板644、容置筒643和干燥剂推板642,所述干燥剂固定板644固定于包装传送带631行走路径的侧面,且干燥剂固定板644的高度高于包装壳7高度;所述容置筒643固定于干燥剂固定板644上,干燥剂固定板644与容置筒643之间沿垂直于包装传送带631长度的方向具有贯通的推出口(图未示),干燥剂641堆放在容置筒643内,所述推出口的高度仅能够允许一袋干燥剂641通过;所述干燥剂推板642固定于干燥剂固定板644上并处于容置筒643远离包装传送带631的一侧,干燥剂推板642能够沿垂直于包装传送带631长度的方向穿过推出口,从而将干燥剂641推送入容置槽71内。
在使用时,将干燥剂641堆放在容置筒内,包装壳7经过推出口时,干燥剂推板642运动将容置筒643底部的干燥剂641推出进入到容置槽71,包装壳7携带螺旋形橘红1和干燥剂641进入枕式包装机632进行密封包装。既能实现干燥效果,又能防止包装后的橘红1和干燥剂641直接接触。
所述包装装置6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甲:橘红进入进料槽611,在夹持部612作用下脱离进料槽611前进抵达包装工位;
步骤乙:组装吸盘625吸取包装壳7卡合在螺旋形橘红1上;
步骤丙:包装壳7携带鞠红1进入包装传送带631,经过干燥剂上料机构64,干燥剂推板642穿过容置筒底部的推出口将一袋干燥剂641推送到包装壳7底部的容置槽71内;
步骤丁:携带有干燥剂641的包装壳7沿包装传送带631进入枕式包装机632完成密封包装。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橘红管塞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平台(51)、第一推料部(52)、第二推料部(53)和压料部(54);上料平台(51)上活动设置有管塞(81),所述管塞(81)能够卡合在料管(8)开口端,将料管(8)内的长条状橘红(1)沿长度方向压平两端,得到近似长方体形状的橘红(1);所述第一推料部(52)和第二推料部(53)被装配为能够将管塞(81)沿上料平台(51)送至料管(8)行走路径上方,所述压料部(514)用于将管塞(81)向下推动压紧在料管(8)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橘红管塞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塞(81)包括与料管(8)开口配合的紧配部(82)和与紧配部(82)连接的卡合板(83),所述紧配部(82)为上大下小的楔形结构,所述卡合板(83)与紧配部(82)上端连接处四周形成台阶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橘红管塞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平台(51)包括备料区(512)和上料区(5113),所述备料区(512)和上料区(513)沿垂直于输送带(312)运动路径的方向并排设置,上料区(513)位于料管(8)运动路径正上方,管塞(81)能够从备料区(512)与第一推料部(52)配合,并跟随第一推料部(52)运动到与上料区(5113)配合的位置,第二推料部(53)能够驱动管塞(81)脱离第一推料部(52)并运动到上料区(513)位置;所述备料区(512)至少包括两个水平设置的支撑板(511),所述支撑板(511)间隔设置,卡合板(83)下表面分别与两个支撑板(511)相接触,紧配部(82)被限制在两个支撑板(51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橘红管塞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料部(52)包括第一推板(521)以及支撑第一推板(521)的第一固定板(522),所述第一固定板(522)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柱(5221),所述第一推板(521)上设置有与限位柱(5221)配合的滑槽(5211),所述滑槽(5211)的方向与料管(8)的运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一推板(521)上还设置有驱动槽(5212),所述驱动槽(5212)与滑槽(5211)方向垂直,所述驱动槽(5212)通过曲柄(5231)连接驱动电机(523),所述曲柄(5231)一端与驱动电机(523)固定配合,另一端与驱动槽(5212)活动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管塞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板(521)上设置有容置管塞(81)的管塞槽(524),管塞槽(524)设置于第一推板(521)下表面,管塞槽(524)包括与卡合板(83)配合的第一槽口和设置于第一槽口下方与紧配部(82)配合的第二槽口;第一推板(521)能够沿第一固定板(522)运动将管塞槽(524)从与备料区(512)配合的位置推送到与上料区(513)配合的位置,管塞(81)能够从备料区(512)依次进入管塞槽(52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橘红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推料部(53)包括第二推板(531)和第二固定板(532),第二推板(531)能够在第二固定板(532)上沿垂直于料管(8)行走路径的方向滑动改变位置;第二推板(531)包括与管塞槽(524)配合的推出板(5311),所述推出板(5311)被装配为将管塞(81)从管塞槽(524)内推送到上料区(51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橘红管塞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区(513)包括支撑部(5131),所述支撑部(5131)被装配为能够将管塞(81)支撑在上料区(513),并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与管塞(81)分离;所述压料部(54)包括设置于上料区(513)上方的压料板,所述压料板沿竖直方向运动;管塞(81)中间还设置有定位孔(84),所述压料板下方中间还设置有与定位孔(84)配合的定位销。
8.一种橘红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橘红管塞上料机构。
CN201810873676.XA 2018-08-02 2018-08-02 一种橘红管塞上料机构 Withdrawn CN1092304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73676.XA CN109230465A (zh) 2018-08-02 2018-08-02 一种橘红管塞上料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73676.XA CN109230465A (zh) 2018-08-02 2018-08-02 一种橘红管塞上料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30465A true CN109230465A (zh) 2019-01-18

Family

ID=65072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73676.XA Withdrawn CN109230465A (zh) 2018-08-02 2018-08-02 一种橘红管塞上料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23046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03488A (zh) * 2019-09-23 2020-02-18 韩秀良 一种导向式建筑工件传送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03488A (zh) * 2019-09-23 2020-02-18 韩秀良 一种导向式建筑工件传送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74717B (zh) 一种一次性筷子包装设备
CN105539912B (zh) 多工位柔性大闸蟹定型捆绑一体机及其使用方法
US4357126A (en) Infeed counting conveyor
CN105691779B (zh) 一种自动拆包回收装置及方法
CN105478566B (zh) 扣环切口机
CN106473225B (zh) 一种自动上料拆包的烟叶切断设备及方法
CN110584149A (zh) 一种新型山楂去核切片一体化装置
CN105707963B (zh) 一种穿签装置及采用该穿签装置的自动穿签机
CN205125021U (zh) 一种自动上料拆包的烟叶切断设备
CN109129651A (zh) 一种橘红切片装置
CN103311565A (zh) 小型全自动包片机
CN109941493A (zh) 一种全自动水果发泡网带包装机
CN109230465A (zh) 一种橘红管塞上料机构
CN109203538A (zh) 一种橘红压型装置
CN108938788A (zh) 一种橘红烘干装置
CN108190567A (zh) 取纸送纸装置
CN205837949U (zh) 一种光伏板中转机构
CN205309046U (zh) 扣环切口机
CN208490778U (zh) 一种芡实果壳去皮机
CN207290202U (zh) 一种甘蔗切割器
CN109160008A (zh) 一种橘红包装装置
CN109203539A (zh) 一种橘红烘干压型方法
CN205469986U (zh) 多工位柔性大闸蟹定型捆绑一体机
CN109172365A (zh) 一种橘红加工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8478671B (zh) 一种灯心草取芯生产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