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17515B - 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17515B
CN109217515B CN201810678563.4A CN201810678563A CN109217515B CN 109217515 B CN109217515 B CN 109217515B CN 201810678563 A CN201810678563 A CN 201810678563A CN 109217515 B CN109217515 B CN 1092175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support portion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motor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7856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17515A (zh
Inventor
十文字贤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580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2980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217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175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175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175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rotating magnetic parts on to, or to, the roto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24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ression or reduction of noise or vibr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转子的径向的振动的电动机。通过具有如下特征的电动机解决本发明的课题,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具备电动机壳体(30)、配置于所述电动机壳体内的转子(40)、支承所述转子的施力部件(50),所述施力部件具有在轴线方向上支承所述转子的端部支承部(51)和在径向上从所述转子的周向上的多个部位支承所述转子的周面支承部(52)。

Description

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机。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抑制转子的上下运动的施力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388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通常,电动机在其动作时在转子的轴线方向及径向产生振动。使转子的位置稳定的现有的板簧在轴线方向上对转子施力,减轻转子的上下方向的振动,但因为不能在径向上支承转子,所以不能抑制径向的振动。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抑制转子的径向的振动的电动机。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具备:电动机壳体、配置于所述电动机壳体内的转子、和支承所述转子的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具有在轴线方向上支承所述转子的端部支承部和在径向上从所述转子的周向上的多个部位支承所述转子的周面支承部。
本发明的电动机通过施力部件的端部支承部在轴线方向上支承转子来抑制转子的上下方向的振动,通过周面支承部在径向上支承转子来抑制转子的径向的振动。
另外,理想的是,所述周面支承部在径向上对所述转子施力。
通过周面支承部对转子的周面施力,可以消除转子的周面和周面支承部之间的间隙,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转子的径向的振动。
另外,理想的是,所述周面支承部在径向上从所述转子的外周面支承所述转子,所述周面支承部的与所述转子接触的接触面是沿着所述转子的外周面且曲率与所述外周面的曲率相同或比所述外周面的曲率小的曲面。
通过将接触面形成为沿着转子的外周面的曲面,可以确保接触面和转子的宽接触范围,可以稳定地获得周面支承部实现的振动抑制效果。
另外,理想的是,所述转子具有作为固定轴的支轴和供所述支轴插入的轴孔,所述轴孔在靠近所述施力部件一侧的端部具有扩径部,所述周面支承部在径向上从所述扩径部的内周面支承所述转子,所述周面支承部的与所述扩径部接触的接触面是沿着所述扩径部的内周面且曲率与所述内周面的曲率相同或比所述内周面的曲率大的曲面。
通过将接触面形成为沿着转子的扩径部的内周面的曲面,可以确保接触面和转子的宽接触范围,可以稳定地获得周面支承部实现的振动抑制效果。
另外,理想的是,所述施力部件是由一张金属板构成的板簧部件,所述端部支承部具有平板部,所述周面支承部是从下述位置向所述转子的外周面侧折弯的部位,该位置是自所述端部支承部向所述端部支承部的平面方向外侧突出的位置,所述施力部件具有多个施力部,所述施力部从所述端部支承部向所述端部支承部的平面方向外侧延伸,在所述转子的轴线方向上对所述端部支承部施力,所述周面支承部配置于相邻的所述施力部之间。
通过将周面支承部配置于相邻的施力部之间,能够从一张板材上冲裁施力部件。由此,能够抑制施力部件的制造成本、电动机的装配工序数量及电动机的装配误差。
理想的是,所述端部支承部是圆环形状的平板部。
通过将端部支承部形成圆环形状的平板部,能够将本发明的施力部件应用于固定轴被插通于转子的轴部的轴孔中的构造的电动机。
理想的是,在设置所述施力部件的设置部设有限制各所述施力部沿所述转子的周向移动的卡止部。
通过在设置部设置卡止部,能够防止施力部件与转子一起旋转。
另外,理想的是,在所述周面支承部的所述接触面,在沿着所述转子的周向的方向上的端部设有防卡合部,该防卡合部是向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弯曲的曲面或被实施了倒角加工的面。
通过在周面支承部的接触面设置防卡合部,能够防止接触面与转子的周面卡合导致的振动的产生、及周面支承部的变形或破损。
另外,理想的是,所述端部支承部是圆环形状的平板部,所述周面支承部是从下述位置以能够与所述转子的周面接触的方式折弯的部位,该位置是自所述端部支承部向所述端部支承部的径向外侧或径向内侧突出的位置,所述周面支承部具有与所述端部支承部连接的连接部,在作为所述连接部的弯曲部设有缺口。
通过在周面支承部和端部支承部的连接部即弯曲部设置缺口,可以抑制周面支承部折弯时的皱褶,可以提高折弯后的周面支承部的位置精度。
另外,理想的是,所述施力部件是金属制的板簧部件,所述转子的至少与所述施力部件接触的部位由树脂材料形成。
施力部件是金属制的板簧部件,与其接触的转子的部位由树脂材料形成,由此,与它们是相同材质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接触部的磨损。
另外,理想的是,所述电动机是步进电动机,所述周面支承部与所述转子的周面接触。
在步进电动机中,在其旋转原理的性质上,在转子停止时产生衰减。另外,在停止步进电动机时需要保持励磁状态,直至衰减收敛,例如,在为了节省电力而缩短了该励磁时间时,有可能引起过冲而衰减无法收敛。此外,在此,衰减是指电动机停止时的转子的衰减振动,过冲是指转子越过本来的停止位置,或者从本来的停止位置返回到倒转的位置的现象。
本结构的电动机的周面支承部与转子的周面接触。通过该周面支承部,在电动机动作时产生对转子的周向的制动效果。因此,在电动机停止时,通过周面支承部抑制衰减,提高衰减的收敛率。由此,可缩短保持电动机的励磁状态的时间,可以使电动机节省电力。此外,在此,衰减的收敛率是指衰减的振幅的衰减程度。
另外,理想的是,所述转子具有作为固定轴的支轴和具有供所述支轴插入的轴孔的轴部,在将所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上的端部中、被所述施力部件支承的一侧的端部设为所述轴部的基端部、将被所述施力部件支承的一侧的相反侧设为所述轴部的前端部时,在所述前端部设有输出齿轮。
通过在转子的轴部的前端部设置输出齿轮,轴部的前端部被其它齿轮与输出齿轮啮合的负荷沿径向按压。而且,该轴部的基端部由施力部件在轴线方向及径向上支承。由此,转子的位置稳定,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转子的振动。
另外,理想的是,所述转子在与所述端部支承部接触的接触面形成有凹部或槽部,更优选的是,在所述转子的所述凹部或所述槽部填充有润滑剂。
通过在转子的与端部支承部接触的接触面设置凹部或槽部,抑制附着于该接触面的润滑材料因离心力而流出到外部的情况。由此,能够长时间确保转子的顺畅的动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动机,能够提供抑制转子的径向的振动的电动机。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施力部件的外观图。
图3(a)及图3(b)是表示施力部件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设置了施力部件的状态的外观图。
图5是表示施力部件的外观图。
图6(a)及图6(b)是表示电动机停止时的衰减的曲线图。
图7是表示电动机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电动机的另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11 电动机
210 定子
211 驱动线圈
213a、214a 极齿
30 电动机壳体
303 槽部(设置部)
304 壁面(卡止部)
40 转子
41 轴部(旋转轴)
411 轴孔
411a 轴孔411的扩径部
412 基端部
412a 槽部
413 前端部
42 磁铁(永久磁体)
43 支轴
44 输出齿轮
45 外周面
46 内周面
50、60、70 板簧(施力部件)
51 端部支承部
52 周面支承部
53 脚部(施力部)
55 周面支承部52的与转子40的接触面
56 防卡合部
57 弯曲部
58 缺口
59 周面支承部52的与扩径部411a的接触面
具体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图1(a)及图1(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1(a)是表示电动机10的剖视图,图1(b)是图1(a)的虚线A包围的部分的局部放大图。以下,参照图1(a)及图1(b)说明电动机10的构造。此外,以下的说明中的“上”及“下”是指图1(a)及图1(b)的坐标轴显示中的与Z轴平行的方向上的上下。
图1(a)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是所谓的PM式步进电动机。电动机10具备作为永久磁体的磁铁42、及由与磁铁42一体成形的树脂制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旋转轴即轴部41构成的转子40、以及隔着规定的气隙与磁铁42的外周面对置配置的大致圆筒形状的定子210。
电动机10具备沿轴线方向并排配置的两相定子210。各定子210由卷绕有驱动线圈211的绕线架212、以将绕线架212从其内侧覆盖的方式支承绕线架212的第一内轭213及第二内轭214构成。第一内轭213在与磁铁42的对置面具有沿着周向以规定的节距配置的多个极齿213a,同样,第二内轭214在其与磁铁42的对置面也具有以与极齿213a相同的节距沿着周向配置的多个极齿214a。极齿213a及极齿214a沿周向交替排列配置。另外,定子210被收纳在有底大致圆筒形状的电动机壳体30内。
磁铁42是沿周向交替磁化有N极和S极的铁素体磁体或同样被磁化的钕磁体等稀土类磁体。磁铁42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通过在磁铁42上一体成形树脂,形成具有树脂制的轴部41的转子40。
另外,电动机10的转子40被收纳在电动机壳体30中。转子40由作为施力部件的板簧50支承。在板簧50上设有端部支承部51及周面支承部52。端部支承部51沿轴线方向支承转子40,周面支承部52在径向上对转子40从其周向的两个部位进行支承。
电动机10通过端部支承部51在轴线方向上支承转子40,抑制在电动机10动作时转子40的上下方向的振动。另外,在电动机10动作时,周面支承部52对转子40从其周向上的两个部位在径向上进行支承。由此,抑制转子40的径向的振动。在此,本例的周面支承部52配置于转子40的周向上的目标位置。通过将多个周面支承部52在转子40的周向上配置于线对称或点对称的位置,转子40在其全周无偏斜地均等地被支承,周面支承部52的径向位置稳定。
如上所述,转子40形成有磁铁42及与磁铁42一体成形的树脂制的大致圆筒形状的轴部41。另外,在转子40上形成有供支轴43插入的轴孔411。支轴43是固定轴,被固定在形成于电动机壳体30的底面的孔部301、及形成于以覆盖电动机壳体30的方式设置的齿轮板31上的孔部311。
板簧50的端部支承部51在轴线方向上按压转子40的轴部41,抑制转子40的上下方向的振动。另外,板簧50的周面支承部52在径向上按压转子40的轴部41,抑制转子40的径向的振动。因此,转子40即使在轴孔411的余隙具有富裕以使轴孔411不会将支轴43紧固而阻碍转子40的动作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板簧50抑制径向的振动,抑制电动机10动作时的振动。
另外,在轴部41的前端部413设有输出齿轮44。另外,轴部41的基端部412被板簧50支承。在此,轴部41的基端部412是指轴部41的轴线方向上的端部中、被板簧50支承的一侧的端部,轴部41的前端部413是指轴部41的被板簧50支承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
在转子40的轴部41,前端部413通过输出齿轮44与未图示的其它齿轮啮合时的负荷被沿径向按压。由此,与基端部412相比,前端部413的振动得到抑制。由此,转子的位置稳定,可更有效地抑制转子的振动。
〔施力部件的结构〕
图2是表示施力部件的外观图。另外,图3(a)及图3(b)是表示施力部件的侧视图。图3(a)是从图2中的A方向观察的侧视图,图3(b)是从图2中的B方向观察的侧视图。以下,参照图1(a)及图1(b)~图3(a)及图3(b)对作为施力部件的板簧50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板簧50是由一张金属板构成的板簧部件。另外,端部支承部51形成为圆环形状的平板,在环内插通有支轴43。另外,两个周面支承部52从端部支承部51向端部支承部51的平面方向的外侧突出,并折弯形成为能够与图2的用点划线表示的转子40的外周面45接触。另外,板簧50通过四个作为施力部的脚部53从端部支承部51向端部支承部51的平面方向的外侧延伸而形成。另外,脚部53在转子40的轴线方向上对端部支承部51施力。另外,脚部53形成为向端部支承部51的径向外侧延伸的细的短条状的平板形状。另外,周面支承部52设于相邻的脚部53之间。在此,平面方向是指各图的坐标轴显示中的与XY平面平行的方向。另外,轴线方向是指各图的坐标轴显示中的与Z轴平行的方向。此外,端部支承部51除使用圆环形状的平板以外,也可以使用大致四边形状的平板。
另外,周面支承部52将转子40的外周面45从其径向的外侧向内侧施力。由此,在转子40的外周面45和周面支承部52之间没有间隙,转子40的径向的振动被更有效地限制。
另外,本例的周面支承部52的与外周面45的接触面55沿着外周面45形成为以与外周面45的曲率大致相同的曲率弯曲的曲面。由此,外周面45和接触面55以面进行接触。将接触面55形成为比外周面45的曲率小的曲率的曲面时,外周面45和接触面55线接触。外周面45和接触面55的接触面积越大,越能够稳定地抑制转子40的径向的振动。因此,与外周面45和接触面55以点或线进行接触的情况相比,本例的周面支承部52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转子40的径向的振动。
另外,在周面支承部52的接触面55,在沿着转子40的周向的方向上的端部,形成有向转子40的径向的外侧(即远离转子40的方向)弯曲的曲面即防卡合部56。由此,防止接触面55与转子40的外周面45卡合导致的振动的产生、及周面支承部52的变形或破损。此外,防卡合部56的方式不限于本例的方式,例如也可以将接触面55的该端部形成为对角部实施了圆或锥形等倒角加工的面。
另外,如上所述,板簧50是由一张金属板构成的板簧部件,转子40的与板簧50接触的轴部41由树脂材料形成。由此,与板簧50和轴部41为相同的材质的情况相比,两者的接触部的磨损及腐蚀减少。在此,转子40只要至少与板簧50接触的轴部41由树脂材料形成即可。另外,本例的板簧50作为单一的部件形成,但端部支承部51和周面支承部52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部件构成。
如图3(a)所示,脚部53形成为在转子40的轴线方向上对端部支承部51施力。另外,脚部53形成有用于设置于电动机壳体30上的设置面54。另外,两个周面支承部52形成于彼此相邻的脚部53之间。
由于周面支承部52配置于彼此相邻的脚部53之间,因此能够从一张板材冲裁板簧50。由此,抑制了板簧50的制造成本、电动机10的装配工序数量及电动机10的装配误差。
另外,如图3(b)所示,周面支承部52具有与端部支承部51的连接部即弯曲部57,在弯曲部57设有缺口58。由此,可抑制周面支承部52折弯时的皱褶,提高折弯后的周面支承部52的位置精度。
图4是表示将板簧50设置于电动机壳体30上的状态的外观图。如图中的双点划线内所示,板簧50载置于设置板簧50的设置部即槽部303。槽部303通过将形成有缺口215的定子210嵌入电动机壳体30,由电动机壳体30的底面302和定子210的缺口215形成。
板簧50将脚部53的前端部53a载置于槽部303。在各槽部303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有限制脚部53沿转子40的周向移动的卡止部即壁面304。壁面304是图4的坐标轴显示中的与XY平面垂直的面。另外,在壁面304和前端部53a的侧面531之间形成有间隙d。另外,板簧50形成为在从转子40施加负载,脚部53向板簧50的径向的外侧延伸时,脚部53的前端部53a不会与定子210的端面216接触。
另外,板簧50形成为在转子40旋转时,只有脚部53的前端部53a的侧面531与壁面304卡止。在此,在从转子40施加负载而变形时的脚部53的高度形成为与壁面304的高度相同的高度或比壁面304的高度低的情况下,有可能因变形时的脚部53挂住壁面304而使板簧50动作不良。
板簧50形成为当从转子40施加负载而变形时的脚部53的高度比壁面304的高度高。因此,可抑制板簧50变形时的脚部53挂住壁面304导致的动作不良。在此,脚部53的高度及壁面304的高度是指图4的坐标轴显示中的与Z轴平行的方向的高度,脚部53的高度是指从设置面54到端部支承部51的上表面511的高度。
板簧50在转子40旋转时,只有脚部53的前端部53a的侧面531与壁面304卡止,由此,限制板簧50和转子40一起旋转。此外,在壁面304上也可以设置用于引导前端部53a的倾斜。
另外,在比板簧50的前端部53a靠径向内侧的脚部53和定子210之间形成有避让部217。由此,避免比前端部53a靠径向内侧的脚部53与定子210接触。另外,在端部支承部51、及周面支承部52和定子210之间形成有避让部218。由此,在转子40从其轴线方向的上侧移动到下侧时,也能够避免转子40与定子210接触。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板簧50的两个周面支承部52设置于转子40的周向上的目标位置,但周面支承部52的数量不限于本例的方式。
图5是表示具有三个周面支承部52的施力部件即板簧60的结构的外观图。板簧60被折弯形成为周向等间隔地配置的三个周面支承部52从端部支承部51向端部支承部51的径向的外侧突出,且能够与图5的点划线所示的转子40的外周面45接触。另外,三个脚部53从端部支承部51向端部支承部51的径向的外侧延伸而形成。另外,三个周面支承部52形成于彼此相邻的脚部53之间。
周面支承部52对转子40从其周向的三个部位在径向上进行支承。由此,板簧60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转子40的轴部41的偏芯及随之而来的振动。
〔电动机停止时的衰减〕
图6(a)及图6(b)是表示电动机停止时的衰减的图表。图6(a)是表示现有的步进电动机的旋转停止时的衰减的曲线图,图6(b)是表示本例的电动机10的旋转停止时的衰减的曲线图。以下,参照图1(a)及图1(b)、图6(a)及图6(b)对现有电动机及本例的电动机10的电动机停止时的衰减进行说明。在此,在图6(a)及图6(b)中,纵轴是转子的衰减振动的振幅,横轴是时间,时间A是停止电动机的驱动的定时。
步进电动机在其旋转原理的性质上,在转子停止时产生衰减。另外,在停止步进电动机时,需要保持励磁状态,直到衰减收敛为止,例如,在为了节省电力而缩短了该励磁时间时,有可能引起过冲而使衰减不会收敛。此外,在此所说的衰减是指步进电动机的旋转停止时转子的衰减振动,所谓过冲是指转子越过本来的停止位置,或者从本来的停止位置返回到倒转的位置的现象。
如图6(a)所示,现有电动机在时间A之后的衰减的振幅为a1,在经过了时间t1之后,衰减未收敛。此时,转子未停止在作为停止位置的角度θ。因此,例如,将励磁时间缩短为t1时,转子可能会过冲。
如图1(a)及图1(b)所示,本例的电动机10的周面支承部52与转子40的外周面45接触。通过与该周面支承部52的摩擦力,在电动机10动作时产生对转子10的周向的制动效果。因此,在电动机10停止时,通过周面支承部52抑制衰减,提高了衰减的收敛率。由此,可缩短保持电动机10的励磁状态的时间,能够使电动机节省电力。
如图6(b)所示,本例的电动机10在时间A的之后的衰减是比现有电动机的振幅a1小的振幅a2,在经过了时间t1时,转子40在角度θ停止。因此,即使在时间t1解除了励磁状态时,也不会产生过冲。
〔变形例〕
图7是表示电动机10的变形例即电动机11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以下,参照图7对电动机11的构造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具有与之前的实施方式相同或同样的功能的结构标注与之前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7所示,构成电动机11的转子40具备作为固定轴的支轴43和供支轴43插入的轴孔411,轴孔411在板簧70侧的端部具备扩径部411a。设于板簧70的周面支承部52从扩径部411a的内周面46在径向上支承转子40。另外,周面支承部52从端部支承部51向端部支承部51的径向的内侧突出,以能够与转子40的扩径部411a的内周面46接触的方式折弯形成。另外,在周面支承部52,与扩径部411a的接触面59沿着扩径部411a的内周面46形成为以与内周面46的曲率大致相同的曲率弯曲的曲面。此外,接触面59也可以形成为以比内周面46的曲率大的曲率弯曲的曲面。
通过将接触面59形成为沿着转子40的扩径部411a的内周面46的曲面,能够确保接触面59和转子40的内周面46的宽接触范围,稳定地获得周面支承部52带来的振动抑制效果。
图8是表示电动机10的另一变形例即电动机12的特征的剖视图。如图8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电动机12中,在转子40具有的轴部41的基端部412侧的端面(与板簧50的端部支承部51的接触面。以下称为“基端部412侧端面”。)形成有槽部412a。本例的槽部412a具有大致三角形的截面形状,遍及基端部412侧端面的全周形成。
上述实施方式的板簧50与现有转子用施力部件不同,通过对转子40不仅在其轴线方向上而且在径向上进行支承,获得不仅抑制转子40的上下方向的振动而且抑制径向的振动的效果。另一方面,上述实施方式的板簧50与现有的施力部件相比,具有与转子40的接触部位增加的性质。
一般在机械零件的滑动部涂布有润滑剂,通过润滑材料的减摩作用确保零件间的顺畅的滑动。通常,在开始使用装置的时点,大多显示良好的润滑性,但是,随着装置的工作期间延长,润滑性逐渐丧失。特别是由于转子40是旋转零件,因此,基端部412侧端面由平面构成时,附着于该端面的润滑剂会因离心力而流出到外侧。
于是,在本变形例的电动机12中,设定为在基端部412侧端面设置槽部412a,使润滑剂停留在槽部412a的构造。由此,减轻了离心力导致的润滑剂的流出。另外,随着工作期间延长,从槽部412a向端部支承部51及周面支承部52一点一点地供给润滑剂,从而能够长期保持转子40的顺畅的动作。
这样,在本例的电动机12中,通过在基端部412侧端面设置槽部412a,能够兼顾板簧50对上下方向及径向的振动抑制效果和润滑性的维持。此外,槽部412a的截面形状不限于本例的形状(大致三角形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根据润滑剤的粘度等设为矩形或半圆形。另外,认为通过在该端面适当地设置凹部而代替槽部412a,也能够获得与槽部412a相同的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412a遍及基端部412侧端面的全周而形成,但也可以不是全周。另外,槽部412a或凹部的数量、形成的位置均没有限定。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变。例如,还包括周面支承部52的至少一部分与转子40的外周面45或内周面46接触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获得抑制转子40的旋转停止时的衰减的制动力。
另外,周面支承部52和转子40的接触方式不仅包括面接触的方式,而且还包括线接触的方式。
另外,还包括周面支承部52设置在转子40的外周面45的全周或内周面46的全周的方式。
另外,本发明的电动机不限于电动机10及电动机11,也可以使用其它电动机,只要是内转子式电动机即可。

Claims (11)

1.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动机壳体;
配置于所述电动机壳体内的转子;以及
支承所述转子的施力部件,
所述施力部件具有在轴线方向上支承所述转子的端部支承部和在径向上从所述转子的周向上的多个部位支承所述转子的周面支承部,
所述周面支承部从所述转子的径向上的外侧向内侧在径向上对所述转子的轴部的外周面进行施力,
所述施力部件以能与所述转子的轴部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折弯而构成所述周面支承部,
所述施力部件是由一张金属板构成的板簧部件,
所述端部支承部具有平板部,
所述周面支承部是从下述位置向所述转子的外周面侧折弯的部位,该位置是自所述端部支承部向所述端部支承部的平面方向外侧突出的位置,
所述施力部件具有多个施力部,所述施力部从所述端部支承部向所述端部支承部的平面方向外侧延伸,在所述转子的轴线方向上对所述端部支承部施力,
所述周面支承部配置于相邻的所述施力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面支承部在径向上从所述转子的外周面支承所述转子,
所述周面支承部的与所述转子接触的接触面是沿着所述转子的外周面且曲率与所述外周面的曲率相同或比所述外周面的曲率小的曲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部支承部是圆环形状的平板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所述施力部件的设置部设有限制各所述施力部沿所述转子的周向移动的卡止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周面支承部的与所述转子接触的接触面,在沿着所述转子的周向的方向上的端部设有防卡合部,该防卡合部是向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弯曲的曲面或被实施了倒角加工的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部支承部是圆环形状的平板部,
所述周面支承部是从下述位置以能够与所述转子的周面接触的方式折弯的部位,该位置是自所述端部支承部向所述端部支承部的径向外侧突出的位置,
所述周面支承部具有与所述端部支承部连接的连接部,
在作为所述连接部的弯曲部设有缺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是金属制的板簧部件,
所述转子的至少与所述施力部件接触的部位由树脂材料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是步进电动机,所述周面支承部与所述转子的周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具有作为固定轴的支轴和具有供所述支轴插入的轴孔的轴部,
在将所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上的端部中、被所述施力部件支承的一侧的端部设为所述轴部的基端部,将被所述施力部件支承的一侧的相反侧设为所述轴部的前端部时,在所述前端部设有输出齿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在与所述端部支承部接触的接触面形成有凹部或槽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子的所述凹部或所述槽部填充有润滑剂。
CN201810678563.4A 2017-06-29 2018-06-27 电动机 Active CN1092175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6932 2017-06-29
JP2017126932 2017-06-29
JP2018-058058 2018-03-26
JP2018058058A JP7129803B2 (ja) 2017-06-29 2018-03-26 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17515A CN109217515A (zh) 2019-01-15
CN109217515B true CN109217515B (zh) 2021-12-03

Family

ID=64989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78563.4A Active CN109217515B (zh) 2017-06-29 2018-06-27 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217515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66297A (ja) * 1996-08-13 1998-03-06 Watanabe Seisakusho:Kk 回転駆動機構における小型モータ装置
CN101010854A (zh) * 2004-08-25 2007-08-0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轴向弹簧元件的电机
JP2017022912A (ja) * 2015-07-13 2017-01-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66297A (ja) * 1996-08-13 1998-03-06 Watanabe Seisakusho:Kk 回転駆動機構における小型モータ装置
CN101010854A (zh) * 2004-08-25 2007-08-0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轴向弹簧元件的电机
JP2017022912A (ja) * 2015-07-13 2017-01-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17515A (zh) 2019-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73299B2 (en) Step actuator
JP5414903B2 (ja) 回転電機
CN109217515B (zh) 电动机
EP1956697A1 (en) Motor for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rotor of buried magnet motor
US9118222B2 (en) Outer rotor-type brushless motor
JP2015047037A (ja)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7129803B2 (ja) モータ
JP5968650B2 (ja) モータ
CN110771014B (zh) 电动机以及电动机的组装方法
US20120062079A1 (en) Rotor for Motor
US20170288494A1 (en) Spindle motor
CN108933496B (zh) 马达
JP2016226117A (ja) モータ用ロ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5042116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20072485A (ja) モータ
CN113424397B (zh) 埋入磁铁型转子
CN110797998B (zh) 转子和马达
JP2011135661A (ja)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6311010B2 (ja) 直流電動機
JP5166835B2 (ja) モータ
KR101338621B1 (ko) 스텝 액츄에이터
JP5885470B2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JP2017118810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7099256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