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96702A - 蓄电元件 - Google Patents

蓄电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96702A
CN109196702A CN201780033032.3A CN201780033032A CN109196702A CN 109196702 A CN109196702 A CN 109196702A CN 201780033032 A CN201780033032 A CN 201780033032A CN 109196702 A CN109196702 A CN 1091967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body
spacer
charge storage
storage element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303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榎本行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1967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967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26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e.g. multi-layered, porosity or surface fea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3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466U-shaped, bag-shaped or fold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元件,蓄电元件(10)具备:电极体(400);容器(100),收纳电极体(400);间隔件(700),介于容器(100)与电极体(400)之间;和带状部件(800),与间隔件(700)和电极体(400)各自的侧面抵接来固定间隔件(700)和电极体(400)。间隔件(700)中的与带状部件(800)抵接的部位的整体成为凹部(716)。

Description

蓄电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元件。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在蓄电元件中,电极体隔着间隔件收纳于容器,电极体与间隔件通过带部件而一体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735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在将电极体与间隔件仅用带部件固定的情况下,有可能带部件脱落(剥离)而电极体因自重从规定位置下降从而发生位置偏移。此外,带由于粘贴在间隔件上而从间隔件的表面突出。由此,容器内的电极体的设置空间变窄。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抑制电极体的位置偏移,并且确保容器中的电极体的设置空间。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具备:电极体;容器,收纳电极体;间隔件,介于容器与电极体之间;和带状部件,分别与间隔件和电极体抵接来固定间隔件和电极体,间隔件中的与带状部件抵接的部位的整体为凹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电极体的位置偏移,并且确保容器中的电极体的设置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从外侧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间隔件的主视图。
图5是从内侧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间隔件的后视图。
图6是从包括图4的VI-VI切断线的X-Y面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间隔件的剖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通过带部件固定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体和侧间隔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从内侧观察变形例1所涉及的侧间隔件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变形例2所涉及的电极体和侧间隔件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具备:电极体;容器,收纳电极体;间隔件,介于容器与电极体之间;和带状部件,分别与间隔件和电极体抵接来固定间隔件和电极体,间隔件中的与带状部件抵接的部位的整体为凹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间隔件中的与带状部件抵接的部位的整体为凹部,因此,带状部件卡于该凹部。因此,带状部件从间隔件偏移的情况得到抑制,电极体与间隔件的位置偏移也得到抑制。由此,能够抑制电极体由于自重而从规定位置下降。
而且,由于间隔件中的与带状部件抵接的部位的整体为凹部,因此,能够抑制带状部件整体相对于间隔件的突出量。因此,能够增大容器内的电极体的设置空间。
由此,能够抑制电极体的位置偏移,并且,能够确保容器中的电极体的设置空间。
此外,可以设置多个带状部件,在间隔件上可以与多个带状部件对应地形成有多个凹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设置有多个带状部件,因此,能够抑制带状部件从间隔件脱落。此外,由于存在多个带状部件相对于间隔件卡住的部分(凹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电极体由于自重而从规定位置下降。
此外,带状部件也可以是具有粘接性的带部件。
根据该结构,由于带状部件是带部件,因此,能够简单地固定间隔件和电极体。此外,即使带状部件从间隔件剥离,也能够在凹部卡住带状部件。
此外,凹部也可以具有与带状部件中的抵接于间隔件的部位对应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由于凹部成为与带状部件中的抵接于间隔件的部位对应的形状,因此,能够将带状部件嵌入凹部。因此,能够使带状部件不易位置偏移。
此外,间隔件可以是在电极体中的沿着该电极体插入容器的方向延伸的一侧部的全长范围内连续地进行抵接的一体物。
根据该结构,在电极体的一侧部的全长范围内,作为一体物的间隔件连续地进行抵接,因此,在从开始将电极体插入容器到结束为止的期间,间隔件保护电极体。因此,能够减小插入时作用于电极体的力,能够提高电极体的耐性。
此外,由于间隔件在电极体的一侧部的全长范围内连续地进行抵接,因此,能够提高间隔件与电极体的紧贴性,能够进一步抑制电极体与间隔件的位置偏移。
此外,间隔件也可以直接固定于电极体。
根据该结构,由于间隔件直接固定于电极体,因此,在间隔件和电极体之间不存在其他部件。换句话说,能够提高间隔件与电极体的紧贴性,能够进一步抑制电极体与间隔件的位置偏移。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蓄电元件进行说明。另外,各图是示意图,并不一定是严密图示的图。
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例。以下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形状、材料、结构要素、结构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制造工序的顺序等是一个例子,并不是限定本发明的主旨。此外,关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中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没有记载的结构要素,作为任意的结构要素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图1以及图2,对实施方式中的蓄电元件10进行整体的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分解立体图。
此外,关于图1以及以下的图,为了方便说明,以Z轴方向为上下方向进行了说明,但在实际的使用方式中,也存在Z轴方向与上下方向不一致的情况。
蓄电元件10是能够充电和放电的二次电池。具体地说,蓄电元件10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蓄电元件10例如适用于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HEV)或者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等。另外,蓄电元件10不限定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可以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外的二次电池,也可以是电容器。此外,关于蓄电元件10的形状,不限于方形,例如也可以是圆筒型等其他形状。此外,蓄电元件10也可以是一次电池。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蓄电元件10具备容器100、正极端子200、负极端子300、电极体400和侧间隔件700。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蓄电元件10除了上述的结构要素以外,还具备将电极体400的正极与正极端子200电连接的正极集电体、将电极体400的负极与负极端子300电连接的负极集电体。此外,在蓄电元件10的容器100的内部封入有电解液(非水电解质)等液体,但省略该液体的图示。另外,作为封入容器100的电解液,只要不损坏蓄电元件10的性能,则不特别限定其种类,能够选择各种各样的电解液。
容器100是方形箱体,具备主体111和盖体110。主体111以及盖体110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优选为不锈钢、铝、铝合金等能够焊接的金属。
主体111是俯视时呈矩形的筒体,在一端部具备开口112,并且,在另一端部具备底113。在组装时,电极体400和侧间隔件700等经由开口112插入容器100的主体111。将相对于该开口112插入电极体400和侧间隔件700等的方向作为插入方向(Z轴方向)。主体111在将电极体400等收纳于内部后,通过对盖体110进行焊接等而将内部密封。
盖体110是封闭主体111的开口112的板状部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盖体110上形成有气体排出阀以及注液口。气体排出阀在容器100的内压上升的情况下打开,从而释放容器100的内部的气体。注液口是用于向容器100内注入电解液的开口。
电极体400具备正极板、负极板和隔板,是能够蓄积电力的部件。关于电极体400的详细结构,使用图3等在后面描述。
正极端子200是经由正极集电体与电极体400的正极侧的接头束410电连接的电极端子。负极端子300是经由负极集电体与电极体400的负极侧的接头束420电连接的电极端子。换句话说,正极端子200以及负极端子300是将蓄积在电极体400中的电力导出至蓄电元件10的外部空间、以及为了将电力蓄积于电极体400而用于向蓄电元件10的内部空间导入电力的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等的电极端子。此外,正极端子200以及负极端子300隔着具有绝缘性的垫片(未图示)而安装在配置于电极体400的上方的盖体110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极体400的和电极体400及盖体110的排列方向(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X轴方向的两侧面)与容器100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侧间隔件700。侧间隔件700例如起到限制电极体400的位置的作用。此外,侧间隔件700配置在电极体400与容器100之间,作为将电极体400插入容器100时的引导部件发挥作用。此外,侧间隔件700与电极体400所具备的隔板470a、470b(参照图3)等绝缘部件相比刚性较高。侧间隔件700例如由聚碳酸酯(PC)、聚丙烯(PP)、聚乙烯(PE)或者聚苯硫醚树脂(PPS)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
接下来,使用图3,对电极体4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体400的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在图3中,将电极体400的卷绕状态一部分展开来进行图示。
电极体400是能够蓄积电力的蓄电要素(发电要素)。电极体400通过将正极450以及负极460、隔板470a、470b交替层叠且卷绕而形成。换句话说,电极体400通过依次层叠正极450、隔板470a、负极460和隔板470b,并且被卷绕成截面成为长圆形状而形成。
正极450是在由铝或者铝合金等构成的长条带状的金属箔即正极基材层的表面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极板。另外,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层中使用的正极活性物质,只要是能够吸藏释放锂离子的正极活性物质,则可以适当使用公知的材料。例如,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使用LiMPO4、LiMSiO4、LiMBO3(M为选自Fe、Ni、Mn、Co等中的1种或者2种以上的过渡金属元素)等多阴离子化合物、钛酸锂、锰酸锂等尖晶石化合物、LiMO2(M为选自Fe、Ni、Mn、Co等中的1种或者2种以上的过渡金属元素)等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等。
负极460是在由铜或者铜合金等构成的长条带状的金属箔即负极基材层的表面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极板。另外,作为在负极活性物质层中使用的负极活性物质,只要是能够吸藏释放锂离子的负极活性物质,则可以适当使用公知的材料。例如,作为负极活性物质,除了锂金属、锂合金(锂-铝、锂-铅、锂-锡、锂-铝-锡、锂-镓及伍德合金等含锂金属的合金)以外,还可以列举能够吸藏/释放锂的合金、碳材料(例如石墨、难石墨化碳、易石墨化碳、低温烧成碳、无定形碳等)、金属氧化物、锂金属氧化物(Li4Ti5O12等)、聚磷酸化合物等。
隔板470a、470b是由树脂构成的微多孔性的片材。另外,作为蓄电元件10所使用的隔板470a、470b的材料,只要不损坏蓄电元件10的性能,则可以适当使用公知的材料。
正极450具有在卷绕轴方向的一端向外侧突出的多个接头411。负极460也同样在卷绕轴方向的一端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多个接头421。这些多个接头411以及多个接头421是未涂敷活性物质而基材层露出的部分(活性物质未涂敷部)。
另外,卷绕轴是成为卷绕正极450以及负极460等时的中心轴的假想的轴,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通过电极体400的中心的与Z轴方向平行的直线。
多个接头411和多个接头421配置在卷绕轴方向的相同侧的端(图3中的Z轴方向正侧的端),通过层叠正极450以及负极460,在电极体400的规定的位置层叠。具体地说,多个接头411通过卷绕层叠正极450而在卷绕轴方向的一端在周向的规定的位置层叠。此外,多个接头421通过卷绕层叠负极460而在卷绕轴方向的一端在与层叠有多个接头411的位置不同的周向的规定的位置层叠。
其结果为,在电极体400上形成有通过层叠多个接头411而形成的接头束410和通过层叠多个接头421而形成的接头束420。接头束410例如朝向层叠方向的中央聚集,例如通过超声波焊接与正极集电体接合。此外,接头束420例如朝向层叠方向的中央聚集,例如通过超声波焊接与负极集电体接合。
另外,接头束(410、420)是在电极体400中进行电力的导入以及导出的部分,也有被赋予“引线(部)”、“集电部”等其他名称的情况。
在此,由于接头束410通过层叠作为基材层露出的部分的接头411而形成,因此成为无助于发电的部分。同样地,由于接头束420通过层叠作为基材层露出的部分的接头421而形成,因此成为无助于发电的部分。另一方面,电极体400的与接头束410、420不同的部分是通过将基材层上涂敷有活性物质的部分层叠而形成的,因此成为有助于发电的部分。以下,将该部分称为主体部430。主体部430在X轴方向上的两端部成为其外周面弯曲的弯曲部431、432。此外,电极体400中的弯曲部431、432之间的部分成为外侧面平坦的平坦部433。这样,电极体400被形成为在两个弯曲部431、432之间配置有平坦部433的长圆状。
接下来,对侧间隔件7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在此,例示负极侧的侧间隔件700,但对于正极侧的侧间隔件700也是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正极侧的说明。
图4是从外侧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间隔件700的主视图。图5是从内侧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间隔件700的后视图。图6是从包括图4的VI-VI切断线的X-Y面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间隔件700的剖视图。另外,在图6中,虚线表示带部件800,双点划线表示电极体400的弯曲部432。
如图4~图6所示,侧间隔件700是在插入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状的部件,由PC、PP、PE或者PPS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侧间隔件700被配置成与容器100的主体111的内侧面中的一对短侧面对置。
侧间隔件700是在电极体400中的沿着该电极体400插入容器100的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一侧部的全长范围内连续地进行抵接的一体物。这里所说的电极体400的一侧部是与容器100的主体111的短侧面对置的侧部。
具体地说,侧间隔件700一体地具有壁部710、与壁部710的上端部连结的顶板720以及与壁部710的下端部连结的底板730。
壁部710是沿着插入方向延伸并覆盖电极体400的一侧部的部位。具体地说,如图6所示,壁部710中的容器100的内侧的内侧面711是与电极体400的弯曲部432对置的面,成为与该弯曲部432对应的平滑的弯曲面。当侧间隔件700组装于电极体400时,壁部710的内侧面711与电极体400在弯曲部432抵接。
此外,壁部710中的容器100侧的外侧面712与容器100的内部形状相对应,一对角部形成为R形状。该一对R形状部分与矩形的容器100内部的相邻的一对角部对置。将壁部710中的一对R形状部分作为角部区域713,将被一对角部区域713夹持而相邻的部分作为中央区域714。中央区域714是覆盖电极体400的弯曲部432的顶部的区域,角部区域713是覆盖弯曲部432的顶部的侧方的区域。
此外,如图4~图6所示,在壁部710的外侧面712,在该外侧面712的整体范围内形成有沿周向同样地连续的凹部716。凹部716形成在外侧面712的上下两个位置。固定电极体400和侧间隔件700的带部件800与该凹部716抵接。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通过带部件800固定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体400和侧间隔件700的状态的侧视图。在图7中,双点划线表示容器100的主体111。如图7所示,侧间隔件700和电极体400通过带部件800直接固定。换句话说,在固定后,在侧间隔件700与电极体400之间不存在其他部件。
带部件800是长条的矩形的可挠性片材,一面为具有粘接性的粘接面。如图6以及图7所示,通过带部件800的粘接面粘接在电极体400的平坦部433和侧间隔件700的凹部716,从而电极体400和侧间隔件700被固定。具体地说,带部件800的两端部粘接于电极体400的平坦部433,带部件800的其他部分粘接于侧间隔件700的凹部716。在各凹部716分别设置有一个带部件800。换句话说,相对于一个侧间隔件700设置有多个带部件800。
此外,凹部716具有与带部件800中的抵接于侧间隔件700的部位对应的形状。换句话说,仅将带部件800与侧间隔件700重叠的区域作为凹部716即可。例如,在带部件800是长条的矩形的片材的情况下,将凹部716展开成平面的形状与带部件800同样地成为矩形。此外,凹部716的深度D1比带部件800的厚度大。由此,粘贴于侧间隔件700的凹部716的带部件800被收纳于凹部716内。换句话说,防止带部件800从侧间隔件700的外周面突出。
顶板720以及底板730是相邻的一对角部为R形状的板体。顶板720与壁部710的上端部(一端部)连结,是从上方覆盖电极体400的开口112侧的一端部的部位。底板730与壁部710的下端部(另一端部)连结,是从下方覆盖电极体400的另一端部的部位。
接下来,对蓄电元件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电极体形成工序中,交替层叠且卷绕正极450以及负极460、隔板470a、470b,形成图3所示的电极体400。
当卷绕结束时,在电极体400的平坦部433粘贴粘合带(省略图示),以使该电极体400不展开。
接下来,将电极体400的接头束420焊接固定于负极集电体,并且,将电极体400的接头束410焊接固定于正极集电体。
接下来,相对于电极体400的主体部430安装侧间隔件700。具体地说,分别对主体部430的弯曲部431、432单独安装侧间隔件700。然后,将带部件800粘贴于侧间隔件700的各凹部716以及主体部430的平坦部433,将侧间隔件700固定于主体部430。此时,作业者能够以凹部716为标记来粘贴带部件800。
接下来,将一体化的电极体400以及侧间隔件700从容器100的主体111的开口112插入,由此收纳于容器400。此时,由于带部件800不从侧间隔件700的凹部716突出,因此带部件800不会干扰到容器100的主体111。因此,能够将电极体400以及侧间隔件700顺畅地推入主体111内。
接下来,将盖体110焊接在主体111上,组装容器100,从注液口注入电解液。然后,将注液塞焊接于盖体110而堵塞注液口,由此制造蓄电元件10。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侧间隔件700中的与带部件800抵接的部位的整体为凹部716,因此,带部件800卡于该凹部716。因此,能够抑制带部件800从侧间隔件700偏移,也抑制电极体400与侧间隔件700的位置偏移。由此,能够抑制电极体400由于自重而从规定位置下降。
而且,侧间隔件700中的与带部件800抵接的部位的整体成为凹部716,因此能够抑制带部件800整体相对于侧间隔件700的突出量。因此,能够增大容器100内的电极体400的设置空间,即使不增大蓄电元件10整体,也能够增大电极体400的外形尺寸,提高电容。
由此,能够抑制电极体400的位置偏移,并且能够确保容器100中的电极体400的设置空间。
此外,在容器100内,电极体400与侧间隔件700重叠的部分的厚度最大。换句话说,电极体400和侧间隔件700在容器100内成为密集的状态。而且,在作为该厚度大的部分的一部分的侧间隔件700上设置有凹部716,带部件800抵接于该凹部716内,因此带部件800在容器100内不易剥离。
此外,在将带部件800与侧间隔件700抵接时,由于凹部716成为标记,因此能够提高安装作业性。
此外,通过抑制带部件800整体相对于侧间隔件700的突出量,在将电极体400以及侧间隔件700插入容器100内时,也能够抑制带部件800干扰到容器100。因此,在插入时,带部件800不易从侧间隔件700剥离。
此外,由于相对于一个侧间隔件700设置有多个带部件800,因此,能够抑制带部件800从侧间隔件700脱落。此外,由于带部件800相对于侧间隔件700卡住的部分(凹部716)有多个,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电极体400由于自重而从规定位置下降。
此外,由于带状部件是带部件800,因此能够简单地固定侧间隔件700和电极体400。此外,即使带部件800从侧间隔件700剥离,也能够将带部件800卡于凹部716。
此外,凹部716成为与带部件800中的抵接于侧间隔件700的部位对应的形状,因此能够将带部件800嵌入凹部716。因此,能够使带部件800不易位置偏移。
此外,在电极体400的一侧部的全长范围内,作为一体物的侧间隔件700连续地进行抵接,因此,在从开始将电极体400插入容器100之后到结束为止的期间,侧间隔件700保护电极体400。因此,能够减小插入时作用于电极体400的力,能够提高电极体400的耐性。
此外,由于在电极体400的一侧部的全长范围内,侧间隔件700连续地进行抵接,因此能够提高侧间隔件700与电极体400的紧贴性,能够进一步抑制电极体400与侧间隔件700的位置偏移。
此外,由于侧间隔件700直接固定于电极体400,因此,在侧间隔件700与电极体400之间不存在其他部件。换句话说,能够提高侧间隔件700与电极体400的紧贴性,能够进一步抑制电极体400与侧间隔件700的位置偏移。
(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具有顶板720以及底板730的侧间隔件700为例进行了说明。在该变形例1中,对不具有底板730的侧间隔件700A进行说明。
图8是从内侧观察变形例1所涉及的侧间隔件700A的后视图。具体地说,图8是与图5对应的图。如图8所示,侧间隔件700A除了除去底板730以外,与上述的侧间隔件700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在侧间隔件700A被固定于电极体400的状态下,优选地,侧间隔件700A中的壁部710的下端部比电极体400的下端面向下方突出。由此,如果是壁部710的下端部与容器100接触的状态,则能够防止电极体400与容器100的干扰。换句话说,变得也可以不在电极体400的下端面与容器100之间设置缓冲片材等缓冲材料。另外,也可以在电极体400和容器100之间设置不具有缓冲性的绝缘片材。
另外,若能够确保侧间隔件700A的刚性为一定程度以上,则不仅能够除去底板730,还能够除去顶板720。
(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相对于卷绕型的电极体400安装侧间隔件700的结构。但是,侧间隔件700也能够应用于卷绕型以外的电极体。在该变形例2中,对将侧间隔件700应用于层叠型的电极体400b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变形例2所涉及的电极体和侧间隔件的分解立体图。如图9所示,电极体400b是具备正极板、负极板和隔板,能够蓄积电力的层叠型的蓄电要素(发电要素)。具体地说,电极体400b以在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夹入隔板的方式配置成层状而形成。由此,在电极体400b上,层叠正极板的接头束410b,并且层叠负极板的接头束420b。在该层叠型的电极体400b的两侧部安装一对侧间隔件700。
另外,在变形例2中,将上述实施方式的侧间隔件700直接应用于层叠型的电极体400b,也可以采用与电极体400b的形状对应的侧间隔件。具体地说,如果将侧间隔件所形成的内部空间(壁部、顶板以及底板所形成的空间)设为长方体状,则能够不使电极体400的侧部变形地收纳在侧间隔件内。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元件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对上述实施方式实施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想到的各种变形,或者组合上述说明的多个结构要素而构筑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例如,蓄电元件10所具备的电极体400的个数并不限定于一个,也可以是两个。在蓄电元件10具备多个电极体400的情况下,只要相对于各电极体400安装一对侧间隔件700即可。
此外,电极体400具有的正极侧的接头束410与负极侧的接头束420的位置关系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卷绕型的电极体400中,接头束410和接头束420也可以配置在卷绕轴方向的彼此相反侧。此外,在蓄电元件10具备层叠型的电极体的情况下,在从层叠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正极侧的接头束与负极侧的接头束也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突出地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在与正极侧的接头束和负极侧的接头束分别对应的位置配置有下部绝缘部件、集电体等即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侧间隔件700是在电极体400中的沿着Z轴方向延伸的一侧部的全长范围内连续地进行抵接的一体物的情况。但是,侧间隔件也可以是在Z轴方向上被分割的分体型的间隔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间隔件,以覆盖电极体400的侧方的侧间隔件70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作为间隔件,只要介于容器与电极体之间就都可以。作为其他间隔件,例如可举出介于电极体的上表面与容器的盖体之间的上部间隔件、介于电极体的下表面与容器的底之间的下部间隔件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带状部件,以带部件80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作为带状部件,只要是固定间隔件和电极体的带状的部件就都可以。作为其他带状部件,例如可举出通过约束间隔件与电极体而固定的带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等蓄电元件等。
符号说明
10 蓄电元件
100 容器
400、400b 电极体
700、700A 侧间隔件(间隔件)
716 凹部
800 带部件(带状部件)

Claims (6)

1.一种蓄电元件,具备:
电极体;
容器,收纳所述电极体;
间隔件,介于所述容器与所述电极体之间;和
带状部件,分别与所述间隔件和所述电极体抵接来固定所述间隔件和所述电极体,
所述间隔件中的与所述带状部件抵接的部位的整体成为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设置有多个所述带状部件,
在所述间隔件上与多个所述带状部件对应地形成有多个所述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带状部件是具有粘接性的带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凹部具有与所述带状部件中的抵接于所述间隔件的部位对应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间隔件是在所述电极体中的沿着该电极体插入所述容器的方向延伸的一侧部的全长范围内连续地进行抵接的一体物。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间隔件直接固定于所述电极体。
CN201780033032.3A 2016-06-24 2017-06-23 蓄电元件 Pending CN1091967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5518 2016-06-24
JP2016125518 2016-06-24
PCT/JP2017/023141 WO2017222039A1 (ja) 2016-06-24 2017-06-23 蓄電素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96702A true CN109196702A (zh) 2019-01-11

Family

ID=60784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3032.3A Pending CN109196702A (zh) 2016-06-24 2017-06-23 蓄电元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11798B2 (zh)
JP (1) JP6867610B2 (zh)
CN (1) CN109196702A (zh)
DE (1) DE112017003158T5 (zh)
WO (1) WO20172220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15397B2 (ja) * 2019-09-27 2024-01-1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JP7280906B2 (ja) * 2021-03-10 2023-05-24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23874A (ja) * 2002-05-07 2003-11-14 Fuji Heavy Ind Ltd 板状電池の組付構造
CN1992385A (zh) * 2005-09-05 2007-07-04 三星Sdi株式会社 具有改进的单元电池组件耦连结构的电池模块
CN102047490A (zh) * 2009-03-31 2011-05-04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和电池系统
CN102290550A (zh) * 2010-06-21 2011-12-21 株式会社东芝 电池
CN202308182U (zh) * 2010-10-29 2012-07-04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03258983A (zh) * 2012-02-15 2013-08-21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JP2014011115A (ja) * 2012-07-02 2014-01-20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蓄電装置
JP2014049269A (ja) * 2012-08-31 2014-03-17 Hitachi Ltd 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CN104067411A (zh) * 2012-01-23 2014-09-24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JP2015146252A (ja) * 2014-02-03 2015-08-1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91047B2 (ja) 2002-06-10 2007-03-0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池
JP2010073580A (ja) 2008-09-19 2010-04-02 Toshiba Corp 非水電解質電池
JP5537094B2 (ja) 2009-08-27 2014-07-02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
JP2014033736A (ja) 2012-08-07 2014-02-24 Toshiba Corp X線撮影装置
JP5811070B2 (ja) 2012-10-11 2015-11-1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KR102580236B1 (ko) * 2015-11-20 2023-09-1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23874A (ja) * 2002-05-07 2003-11-14 Fuji Heavy Ind Ltd 板状電池の組付構造
CN1992385A (zh) * 2005-09-05 2007-07-04 三星Sdi株式会社 具有改进的单元电池组件耦连结构的电池模块
CN102047490A (zh) * 2009-03-31 2011-05-04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和电池系统
CN102290550A (zh) * 2010-06-21 2011-12-21 株式会社东芝 电池
CN202308182U (zh) * 2010-10-29 2012-07-04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04067411A (zh) * 2012-01-23 2014-09-24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03258983A (zh) * 2012-02-15 2013-08-21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JP2014011115A (ja) * 2012-07-02 2014-01-20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蓄電装置
JP2014049269A (ja) * 2012-08-31 2014-03-17 Hitachi Ltd 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JP2015146252A (ja) * 2014-02-03 2015-08-1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67610B2 (ja) 2021-04-28
JPWO2017222039A1 (ja) 2019-05-16
WO2017222039A1 (ja) 2017-12-28
US11011798B2 (en) 2021-05-18
US20190326581A1 (en) 2019-10-24
DE112017003158T5 (de) 2019-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58898B2 (en) Battery with wound electrode group a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 insulating covers
JP5274026B2 (ja) 角形電池
JP4359857B1 (ja) 角型電池
CN102918680B (zh) 电池以及电池组
JP6003662B2 (ja)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08028342B (zh)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JP6844534B2 (ja) 蓄電素子
CN104067411A (zh) 二次电池
JP6237849B2 (ja)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08028343B (zh) 蓄电元件
CN108701802B (zh) 能量存储装置和用于制造能量存储装置的方法
CN108028348A (zh)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08028328A (zh) 能量储存装置
CN108028350B (zh) 电化学能量储存装置
KR101821488B1 (ko) 전지
CN113287222A (zh) 二次电池
CN108140794A (zh)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09196702A (zh) 蓄电元件
JP2022127948A (ja) 二次電池
CN110612618B (zh) 二次电池模块
JP7039687B2 (ja) 電池組立体および電池
EP3996197A1 (en) Battery
JP2022127181A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5948987B2 (ja) 蓄電素子、電極体、芯材及び巻軸
CN117954809A (zh) 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