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54285A - 可变容量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可变容量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54285A
CN109154285A CN201780030134.XA CN201780030134A CN109154285A CN 109154285 A CN109154285 A CN 109154285A CN 201780030134 A CN201780030134 A CN 201780030134A CN 109154285 A CN109154285 A CN 1091542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ressure
control valve
mentioned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013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54285B (zh
Inventor
田口幸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de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dian Auto Parts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dian Auto Parts Co filed Critical Sandian Auto Parts Co
Publication of CN1091542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42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542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42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4Control
    • F04B27/16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8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by vary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a swash plate and a cylinder blo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变容量压缩机,能实现设于放压通路的第二控制阀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的迅速转换。在可变容量压缩机中,设于放压通路的第二控制阀(350A)包括与压力供给通路中位于第一控制阀和止回阀之间的区域连通的背压室(354)、具有构成上述放压通路一部分的阀孔(150b)的阀室(353)以及阀芯(352)。第二控制阀(350A)在上述第一控制阀的打开时阀芯(352)的阀部(352a)将阀孔(150b)封堵,以将上述放压通路的开度设为最小,并且经由内部通路(352d)和阀孔(150b)使背压室(354)与曲柄室连通,在上述第一控制阀的关闭时阀芯(352)的阀部(352a)将阀孔(150b)释放,以将上述放压通路的开度设为最大。此外,设有不经由背压室(354),并使上述压力供给通路中位于上述第一控制阀和上述止回阀之间的区域与吸入室连通的节流通路(104d)。

Description

可变容量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变容量压缩机,尤其涉及通过曲柄室的压力调节对吐出容量进行控制的可变容量压缩机。
背景技术
这种可变容量压缩机记载在专利文献1中。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包括:第一控制阀33,上述第一控制阀33对将制冷剂从吐出压力区域向控制压力室(曲柄室)供给的供给通路的通路截面积进行调节;第二控制阀34,上述第二控制阀34对用于将制冷剂从上述曲柄室向吸入压力区域排出的排出通路的通路截面积进行调节;以及止回阀35,上述止回阀35配置于上述供给通路的上述第一控制阀与上述曲柄室之间。构成为当上述第一控制阀33从打开状态转换至关闭状态时,上述第二控制阀34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1851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可变容量压缩机中,在第二控制阀34处于关闭状态时使排出室59与背压室60连通的节流通路(第一缺口槽542)保留在第二阀部57的端面573与阀座形成环54之间。因此,当第一控制阀33从打开状态转换至关闭状态时,上述供给通路中的、位于比第一控制阀33的阀孔38更靠下游侧且比止回阀35更靠上游侧的区域的制冷剂,具体来说是通路49、52内的制冷剂,经由背压室60以及上述节流通路向排出室59一侧放出。此时,由上述制冷剂的流动产生的动压作用于阀芯55。
作用于阀芯55的上述动压成为阻碍第二控制阀34的阀芯55从关闭位置移动至打开位置的主要原因,并且若制冷剂密度变大,则上述动压变大。因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可变容量压缩机中,尤其在以储存有液态制冷剂的状态下启动的情况下,存在第二控制阀34不会迅速地打开的担忧。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容量压缩机,能实现设于放压通路的第二控制阀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的迅速的转换。
解决技术问题所使用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可变容量压缩机通过曲柄室内的压力调节对吐出容量进行控制,包括:压力供给通路,上述压力供给通路使吐出室与曲柄室连通;第一控制阀,上述第一控制阀设于上述压力供给通路;止回阀,上述止回阀配置于上述压力供给通路中的比上述第一控制阀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处,并构成为在上述第一控制阀的打开时允许制冷剂从上述吐出室向上述曲柄室的流动,并在上述第一控制阀的关闭时阻止制冷剂从上述曲柄室向上述第一控制阀的流动;放压通路,上述放压通路使上述曲柄室与吸入室连通;第二控制阀,上述第二控制阀设于上述放压通路;以及节流通路,上述节流通路使上述吸入室与上述压力供给通路中位于上述第一控制阀和上述止回阀之间的区域连通。上述第二控制阀包括:背压室,上述背压室使上述压力供给通路中位于上述第一控制阀和上述止回阀之间的上述区域连通;阀室,上述阀室具有阀孔,上述阀孔构成上述放压通路的一部分;以及阀芯,上述阀芯具有收容于上述阀室的阀部、收容于上述背压室的受压部以及内部通路,并且构成为响应于上述压力供给通路中位于上述第一控制阀和上述止回阀之间的上述区域的压力与上述曲柄室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而移动,以将上述阀孔打开、关闭,第二控制阀构成为在上述第一控制阀的打开时上述阀部将上述阀孔封堵以将上述放压通路的开度设为最小,并且经由上述内部通路和上述阀孔使上述背压室与上述曲柄室连通,另一方面,在上述第一控制阀的关闭时上述阀部将上述阀孔释放以将上述放压通路的开度设为最大。此外,上述节流通路形成为不经由上述背压室而使上述吸入室与上述压力供给通路中位于上述第一控制阀和上述止回阀之间的上述区域连通。
发明效果
在上述可变容量压缩机中,上述节流通路形成为不经由上述背压室而使上述吸入室与上述压力供给通路中位于上述第一控制阀和上述止回阀之间的上述区域连通。因此,在上述第一控制阀的关闭时,经由上述节流通路流出至上述吸入室的制冷剂流不会妨碍上述阀芯的移动,从而能实现上述第二控制阀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的迅速转换。此外,在上述第一控制阀的打开时,在上述第二控制阀中产生制冷剂通过上述内部通路而从上述背压室向上述阀孔的流动。因而,异物等不停留在上述背压室,从而防止上述阀芯的移动被异物阻碍的情况。此外,除了形成有上述压力供给通路之外,还形成有经由上述第二控制阀的压力供给通路,因此,例如还能实现上述曲柄室内的润滑区域的扩大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可变容量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上述可变容量压缩机的第一控制阀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上述控制阀的线圈通电量与设定压力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4是表示上述可变容量压缩机的止回阀的结构的剖视图,图4的(a)是表示上述第一控制阀将压力供给通路打开时的状态的图,图4的(b)是表示上述第一控制阀将上述压力供给通路关闭时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上述可变容量压缩机的第二控制阀的结构的剖视图,图5的(a)是表示上述第一控制阀将上述压力供给通路打开时的状态的图,图5的(b)是表示上述第一控制阀将上述压力供给通路关闭时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上述第二控制阀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图。
图7是表示上述第二控制阀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可变容量压缩机进行说明。实施方式的可变容量压缩机主要构成为适用于车用空气调节器系统的无离合器压缩机。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剖视图。可变容量压缩机100包括:缸体101,上述缸体101形成有多个缸膛101a;前外壳102,上述前外壳102设于缸体101的一端;以及缸盖104,上述缸盖104隔着阀板103设于缸体101的另一端。通过缸体101和前外壳102构成曲柄室140,驱动轴110设置成横穿曲柄室140内。
在驱动轴110的轴向的中间部周围配置有斜板111。斜板111构成为经由连杆机构120连结到固定于驱动轴110的转子112,并能对斜板111相对于驱动轴110的轴线的角度(斜板111的倾角)进行变更。
连杆机构120包括:第一臂112a,上述第一臂112a从转子112突出设置;第二臂111a,上述第二臂111a从斜板111突出设置;以及连杆臂121,上述连杆臂121的一端侧经由第一连结销122连结成相对于第一臂112a自由转动,另一端侧经由第二连结销123连结成相对于第二臂111a自由转动。
供驱动轴110插通的斜板111的通孔111b形成为如下形状,即斜板111能在最大倾角与最小倾角的范围内倾斜运动。在通孔111b形成有最小倾角限制部,上述最小倾角限制部与驱动轴110抵接。在将斜板111与驱动轴110正交时的斜板111的倾角设为0°的情况下,通孔111b的上述最小倾角限制部形成为,当斜板111的倾角为大致0°时与驱动轴110抵接,并对斜板111的进一步倾斜运动进行限制。当斜板111的倾角为最大倾角时,斜板111与转子112抵接以对其进一步的倾斜运动进行限制。
在驱动轴110安装有倾角减少弹簧114和倾角增大弹簧115,上述倾角减少弹簧114将斜板111朝使斜板111的倾角减少的方向施力,上述倾角增大弹簧115将斜板111朝使斜板111的倾角增大的方向施力。倾角减少弹簧114配置于斜板111与转子112之间,倾角增大弹簧115安装于斜板111与固定于驱动轴110的弹簧支承构件116之间。
在此,在斜板111的倾角为最小倾角时,设定为倾角增大弹簧115的施力比倾角减少弹簧114的施力大,在驱动轴110不旋转时,斜板111被定位于倾角减少弹簧114的施力与倾角增大弹簧115的施力平衡的倾角处。
驱动轴110的一端(图1中的左端)在朝外壳102的外侧突出的轴套部102a内贯穿并延伸至前外壳102的外侧。此外,在驱动轴110的上述一端连结有省略图示的动力传递装置。在驱动轴110与轴套部102a之间设有轴封装置130,将曲柄室140内与外部空间阻断。
由驱动轴110和固定于驱动轴110的转子112构成的连结体在径向方向上被轴承131、132支承,在推力方向上被轴承133、推力板134支承。此外,驱动轴110构成为因来自外部驱动源的动力被传递至上述动力传递装置,而与上述动力传递装置的旋转同步地旋转。另外,驱动轴110的另一端、即推力板134一侧的端部与推力板134之间的间隙被调节螺钉135调节成规定的间隙。
在各缸膛101a内配置有活塞136。在形成于活塞136朝曲柄室140内突出的突出部的内侧空间收容有斜板111的外周部及其附近,斜板111构成为经由一对滑履137而与活塞136连动。此外,通过斜板111伴随着驱动轴110的旋转而旋转,使得活塞136在缸膛101a内往复移动。
在缸盖104上划分形成有配置于中央部的吸入室141和将吸入室141呈环状包围的吐出室142。吸入室141和缸膛101a经由设于阀板103的连通孔103a和形成于吸入阀形成板150的吸入阀(未图示)而连通。吐出室142和缸膛101a经由形成于吐出阀形成板151的吐出阀(省略图示)和设于阀板103的连通孔103b而连通。
外壳102、中心垫圈(未图示)、缸体101、缸垫圈152(参照图4)、吸入阀形成板150、阀板103、吐出阀形成板151、盖垫圈153(参照图4)、缸盖104依次连接,并通过多个贯通螺栓105紧固,以形成压缩机主体。
在缸体101的上部设有消音器。因盖构件106和消音器形成壁101b隔着省略图示的密封构件并采用螺栓进行紧固,从而形成消音器,其中,上述盖构件106形成有吐出端口106a,上述消音器形成壁101b形成在缸体101的上部。
由盖构件106和消音器形成壁101b围成的消音器空间143经由连通路径144而与吐出室142连通,在消音器空间143内配置有吐出止回阀200。吐出止回阀200配置于连通路径144与消音器空间143的连接部。吐出止回阀200响应于连通路径144(上游侧)与消音器空间143(下游侧)间的压力差而动作,在上述压力差小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吐出止回阀200将连通路径144关闭,在压力差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吐出止回阀200将连通路径144打开。
连通路径144、吐出止回阀200、消音器空间143以及吐出端口106a构成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吐出通路,吐出室142经由上述吐出通路连接于上述空气调节器系统的制冷剂回路(的高压侧)。
在缸盖104形成有由吸入端口(省略图示)以及连通路径104a构成的吸入通路。上述吸入通路以从缸盖104的径外侧横穿吐出室142的一部分的方式呈线状延伸。吸入室141经由上述吸入通路而与上述空气调节器系统的制冷剂回路(的低压侧)连接。
在缸体101和缸盖104形成有压力供给通路145(后述),上述压力供给通路145使吐出室142与曲柄室140连通,在压力供给通路145设有第一控制阀30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阀300收容于构成压力供给通路145一部分的第一收容孔104b,并构成为能对压力供给通路145的开度(通路截面积)进行调节。第一收容孔104b以沿缸盖104的径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缸盖104。第一控制阀300根据经由连通路径104c导入的吸入室141的压力和基于外部信号在螺线管中流动的电流所产生的电磁力,对压力供给通路145的开度(通路截面积)进行调节,由此,对吐出室142内的制冷剂气体(压缩吐出气体)向曲柄室140的导入量(压力供给量)进行控制。另外,关于压力供给通路145和第一控制阀300将在后文中进行详细说明。
在压力供给通路145中的、比第一控制阀300更靠下游侧的位置配置有止回阀250。止回阀250构成为与第一控制阀300的开闭连动地将压力供给通路145打开、关闭。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回阀250构成为在第一控制阀300打开以将压力供给通路145释放时打开,从而将压力供给通路145释放,并在第一控制阀300关闭以将压力供给通路145封堵时关闭,从而将压力供给通路145封堵。压力供给通路145中的第一控制阀300与止回阀250之间的区域经由具有节流部104d1的节流通路104d而与吸入室141连通。另外,关于止回阀250和节流通路104d将在后文中进行详细说明。
此外,设有放压通路,上述放压通路用于使曲柄室140与吸入室141连通,并使曲柄室140内的制冷剂流出(排出)至吸入室141。上述放压通路的开度(通路截面积)通过第二控制阀350A调节。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放压通路包括:经由连通路径101c、空间101d和第二控制阀350A的第一放压通路146;以及经由连通路径101c、空间101d、形成于阀板103的固定节流孔103c的第二放压通路147。第一放压通路146通过第二控制阀350A打开、关闭。第二放压通路147绕过第二控制阀350A,以使曲柄室140与吸入室141始终连通。第二控制阀350A内的通路截面积、换言之第二控制阀350A打开时的第一放压通路146的通路截面积设定得比第二放压通路147的固定节流孔103c的通路截面积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放压通路146和第二控制阀350A配置于比驱动轴110的轴线更靠重力方向下侧的位置处,固定节流孔103c配置于比驱动轴110的轴线更靠重力方向上侧的位置处。另外,在后文中对第二控制阀350A进行详细说明。
在第一控制阀300和止回阀250关闭时,第二控制阀350A打开以将第一放压通路146释放,上述放压通路由第一放压通路146和第二放压通路147构成。因而,曲柄室140内的制冷剂迅速地流出至吸入室141,使得曲柄室140的压力与吸入室141的压力相同。此时,斜板111的倾角变为最大,活塞136的行程(即,吐出容量)变为最大。
另一方面,第一控制阀300和止回阀250打开时,第二控制阀350A将第一放压通路146封堵,上述放压通路由包括固定节流孔103c的第二放压通路147构成。因而,曲柄室140内的制冷剂流出至吸入室141的情况被限制,使得曲柄室140的压力容易上升。因而,根据由第一控制阀300实现的压力供给通路145的开度,使得曲柄室140的压力上升以使得斜板111的倾角从最大开始减小,由此,可变地控制活塞136的行程(吐出容量)。
这样,可变容量压缩机100构成为经由压力供给通路145将吐出室142内(吐出压力区域)的制冷剂供给至曲柄室140,并经由上述放压通路(第一放压通路146、第二放压通路147)使曲柄室140内的制冷剂流出至吸入室141(吸入压力区域),由此,进行曲柄室140内的压力调节,并通过上述曲柄室140内的压力调节对吐出容量进行控制。另外,在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内部封入有润滑用的油,通过伴随着驱动轴110的旋转而进行的油的搅拌、或是伴随着制冷剂气体的移动而发生的油的移动,从而能使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内部得到润滑。
“压力供给通路145”
压力供给通路145包括:第一收容孔104b,上述第一收容孔104b供第一控制阀300收容;连通路径104e,上述连通路径104e形成于缸盖104;以及连通路径145a,上述连通路径145a形成于缸体101和缸盖104。连通路径104e使吐出室142与第一收容孔104b连通。连通路径145a由缸体侧通路101e、第二收容孔101f(后述)和缸盖侧通路104f构成,其中,上述缸体侧通路101e形成于缸体101,上述第二收容孔101f形成于缸体101并构成止回阀250;以及缸盖侧通路104f,上述缸盖侧通路104f形成于缸盖104,上述连通路径145a使第一收容孔104b与曲柄室140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路径145a配置于比驱动轴110更靠重力方向下侧的位置处。
“第一控制阀300”
图2是表示第一控制阀300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油通电量(电流I)与设定压力之间的关系的图。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阀300包括阀单元和使阀单元进行开闭动作的驱动单元(螺线管)。
第一控制阀300的阀单元具有圆筒状的阀外壳301。在阀外壳301的内部从上述阀外壳301的一端(下端)侧沿轴向依次并排地形成有第一感压室302、阀室303和第二感压室307。
第一感压室302经由形成于阀外壳301的外周面的连通孔301a、第一收容孔104b以及连通路径145a而与曲柄室140连通。第二感压室307经由形成于阀外壳301的外周面的连通孔301e、第一收容孔104b以及连通路径104c而与吸入室141连通。阀室303经由形成于阀外壳301的外周面的连通孔301b、第一收容孔104b以及连通路径104e而与吐出室142连通。第一感压室302和阀室303构成为能经由阀孔301c连通。在阀室303与第二感压室307之间形成有支承孔301d。
在第一感压室302内配设有波纹管305。波纹管305的内部设为真空并且内置有弹簧。波纹管305配置成能沿阀外壳301的轴向移位,其具有作为承受第一感压室302内的压力、即曲柄室140内的压力的感压元件的功能。
在阀室303内收容有圆柱状的阀芯304。阀芯304构成为其外周面与支承孔301d的内周面紧贴,并且能在支承孔301d内滑动,从而能沿阀外壳301的轴线方向移动。阀芯304的一端(下端)能将阀孔301c打开、关闭,阀芯304的另一端(上端)突出到第二感压室307内。
在阀芯304的上述一端突出形成有棒状的连结部306。连结部306的端部(前端)配置成能够与波纹管305抵接,并且具有将波纹管305的移位传递至阀芯304的功能。
驱动单元具有圆筒状的螺线管外壳312。螺线管外壳312同轴连结于阀外壳301的另一端(上端)。在螺线管外壳312内收容有用树脂将电磁线圈覆盖而成的模制线圈314。此外,在螺线管外壳312内的模制线圈314的内侧收容有与模制线圈314同心的圆筒状的固定芯部310。固定芯部310从阀外壳301延伸至模制线圈314的中央附近处。与阀外壳301相反一侧的螺线管外壳312的端部被以包围固定芯部310的方式设置的有底筒状的套筒313封堵。
固定芯部310在中央具有插通孔310a,插通孔310a的一端(下端)朝着第二感压室307开口。此外,在固定芯部310与套筒313的封堵端(底部)之间收容有圆筒状的可动芯部308。
在插通孔310a中插通有螺线管杆309。螺线管杆309的一端(下端)固定于阀芯304的上述另一端,螺线管杆309的另一端(上端)被嵌合(压入)至形成于可动芯部308的通孔。也就是说,阀芯304、可动芯部308和螺线管杆309被一体化。此外,在固定芯部310与可动芯部308之间设置有强制释放弹簧311,上述强制释放弹簧311将可动芯部308朝远离固定芯部310的方向(开阀方向)施力。
可动芯部308、固定芯部310和螺线管外壳312由磁性材料形成,以构成磁路。另一方面,套筒313由非磁性材料的不锈钢类材料形成。
模制线圈314经由信号线等而与控制装置(未图示)连接,上述控制装置设于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外部。当从上述控制装置供给控制电流I时,模制线圈314产生电磁力F(I)。当模制线圈314产生电磁力F(I)时,可动芯部308被朝向固定芯部310抽吸,以使阀芯304朝闭阀方向移动。
在第一控制阀300的阀芯304上,除了由模制线圈314产生的电磁力F(I)之外,还作用有由强制释放弹簧311施加的作用力f、由阀室303的压力(吐出压力Pd)产生的力、由第一感压室302的压力(曲柄室压力Pc)产生的力、由第二感压室307的压力(吸入压力Ps)产生的力以及内置于波纹管305的弹簧施加的作用力F。在此,由于将波纹管305的有效受压面积Sb、被阀芯304遮蔽的阀孔301c的面积即密封面积Sv、阀芯304的圆筒外周面的截面积Sr设为Sb=Sv=Sr,因此,作用于阀芯304的力的平衡由下述数学式(1)表示,若将下述数学式(1)变形,则成为下述数学式(2)。另外,在数学式(1)、(2)中,符号“+”表示阀芯304的闭阀方向,符号“-”表示阀芯304的开阀方向。
F(I)-f+Ps·Sb-F=0…(1)
Ps=(F+f-F(I))/Sb…(2)
当吸入室141的压力大于由控制电流I设定的设定压力时,为了使吐出容量增大,波纹管305、连结部306和阀芯304的连结体减小压力供给通路145的开度(通路截面积),以使曲柄室140的压力下降,当吸入室141的压力小于上述设定压力时,为了使吐出容量减小,波纹管305、连结部306和阀芯304的连结体增大压力供给通路145的开度(通路截面积),以使曲柄室140的压力上升。也就是说,第一控制阀300对压力供给通路145的开度(通路截面积)进行自我控制,以使吸入室141的压力接近于设定压力。
由于在阀芯304上,模制线圈314的电磁力经由螺线管杆309朝闭阀方向作用,因此,当向模制线圈314的通电量增加时,使压力供给通路145的开度减小的方向的力会增大,如图3所示设定压力会朝减小方向变化。上述控制装置通过在例如400Hz~500Hz的范围的规定频率下的脉宽调制(PWM控制)对向模制线圈314的通电进行控制,并对脉宽(占空比)进行改变,以使流过模制线圈314的电流值成为所期望的值。
在上述空气调节器系统动作时、即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动作状态下,上述控制装置基于上述空气调节器系统中的空调设定(设定温度等)及外部环境,对朝模制线圈314的通电量进行调节。由此,以使吸入室141的压力成为与上述通电量对应的设定压力的方式对吐出容量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在上述空气调节器系统的非动作时、即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非动作状态下,上述控制装置将向模制线圈314的通电切断。由此,压力供给通路145被强制释放弹簧311释放,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吐出容量被控制为最小的状态。
“止回阀250”
图4是表示止回阀250的结构的剖视图。图4的(a)表示第一控制阀300将压力供给通路145打开时的状态,图4的(b)表示第一控制阀300将压力供给通路145关闭时的状态。
止回阀250配置于压力供给通路145中的比第一控制阀300更靠下游侧的部位,具体而言为使第一收容孔104b与曲柄室140连通的连通路径145a中的位于缸体101侧的部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回阀250包括:第二收容孔101f;作为阀座形成构件的吸入阀形成板150;以及收容于第二收容孔101f的阀芯251。
第二收容孔101f沿驱动轴110的轴线平行地延伸,并且形成为朝向缸体101的、与缸盖104相对的贴合面101g开口的有底的带台阶的圆孔状,并具有:大径孔部101f1,上述大径孔部101f1配置于上述开口侧;以及小径孔部101f3,上述小径孔部101f3配置于底壁101f2侧,并且直径比大径孔部101f1的直径小。
吸入阀形成板150将第二收容孔101f(的大径孔部101f1)的上述开口封堵(覆盖),并且具有:阀座150a,上述阀座150a供阀芯251分开、接触;以及阀孔150b,上述阀孔150b因阀芯251的分开、接触而被打开、关闭。
阀芯251具有:带台阶的圆筒状的侧壁251a,上述侧壁215a由小径部251a1和外径比小径部251a1大的大径部251a2构成;以及端壁251b,上述端壁251b将侧壁251a的靠小径部251a1侧的开口端封堵。换言之,阀芯251形成为有底的带台阶的圆筒状。此外,阀芯251具有内部通路251c,上述内部通路251c由侧壁251a的内部空间251c1和形成于侧壁251a的小径部251a1处的通孔251c2构成。虽然阀芯251优选由树脂材料形成,但也可以由金属材料等其它材料形成。
阀芯251被支承成大径部251a2能在第二收容孔110f的小径孔部101f3中自由滑动。此外,阀芯的小径部251a1与第二收容孔110f的大径孔部101f1之间的空间形成与阀芯251的内部通路251c连通的环状的通路。
在第二收容孔101f内,阀芯251能沿与驱动轴110的轴线平行的方向移动。通过阀芯251的端壁251b与吸入阀形成板150的阀座部150a抵接,以限制阀芯251的一方的移动,通过阀芯251的侧壁251a的开口端(与端壁251b相反一侧的端部)与第二收容孔101f的底壁101f2抵接,以限制阀芯251的另一方的移动。此外,当阀芯251的端壁251b与阀座部150a抵接时,阀孔150b被封堵,当阀芯251的端壁251b离开阀座部150a时,阀孔150b被释放。
第二收容孔101f的大径孔部101f1内的空间经由阀孔150b以及缸盖侧通路104f而与第一收容孔101b的、比第一控制阀300的阀孔301c更靠下游的区域连通。此外,缸体侧通路101e的一端开口于第二收容孔101f的底壁101f2,缸体侧通路101e的另一端开口于曲柄室140内。即,第二收容孔101f的小径孔部101f3内的空间经由缸体侧通路101e而与曲柄室140连通。
比止回阀250更靠上游侧的压力供给通路145的压力Pc’以及比止回阀250更靠下游侧的曲柄室140的压力Pc作用于阀芯251。因而,阀芯215响应于阀芯251的上游侧压力与下游侧压力之差(Pc’-Pc)而沿驱动轴110的轴线阀芯移动。
此外,如上所述,压力供给通路145中的第一控制阀300与止回阀250之间的区域经由具有节流部104d1的节流通路104d而与吸入室141连通。
在第一控制阀300的阀芯304将阀孔301c释放的状态、即第一控制阀300打开以将压力供给通路145打开的状态下,吐出室142的制冷剂气体从第一控制阀300的阀孔301c经由下游的压力供给通路145到达止回阀250的阀孔150b。因而,阀芯251上游侧的压力Pc’上升而变为(Pc’-Pc)>0,如图4的(a)所示,成为阀芯251的端壁251b从阀座部150a离开,阀芯251的侧壁251a的上述开口端与第二收容孔101f的底壁101f2抵接的状态。因而,吐出室142内的制冷剂气体如图中箭头所示那样,从阀孔150b经由第二收容孔101f的大径孔部101f1、内部通路251c以及缸体侧通路101e而供给至曲柄室140。
在第一控制阀300的阀芯340将阀孔301c释放的状态开始将阀孔301c封堵时,即当第一控制阀300关闭以将压力供给通路145关闭时,吐出室142的制冷剂气体未被供给至压力供给通路145中的、比第一控制阀300的阀孔301c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处,此外,压力供给通路145中的、位于第一控制阀300与止回阀250之间的区域的制冷剂气体经由节流通路104d而流出至吸入室141。因而,变为(Pc’-PC)<0,而且,在内部通路251c中逆流的制冷剂流所产生的动压的作用下,如图4的(b)所示,阀芯251的侧壁251a的上述开口端离开第二收容孔101f的底壁101f2,阀芯251的端壁251b与阀座部150b抵接以将阀孔150b封堵。由此,从曲柄室140向第一控制阀300的制冷剂的流动被阻止。
这样,止回阀250构成为在第一控制阀300打开以将压力供给通路145打开时允许制冷剂从吐出室142向曲柄室140的流动,在第一控制阀300关闭以将压力供给通路145关闭时阻止制冷剂从曲柄室140向第一控制阀300的流动。另外,止回阀250也可以具有对阀芯251朝阀座部150a施力的施力元件(压缩螺旋弹簧等)。
此外,在此,吸入阀形成板150具有阀座部150a和阀孔150b,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阀板103具有阀座部150a和阀孔150b。
“节流通路104d”
节流通路104d的一端开口于第一收容孔101b内的比第一控制阀300的阀孔301c更靠下游侧的区域,节流通路104d的另一端开口于吸入室141的底壁附近。
如上所述,当第一控制阀300将压力供给通路145关闭时,制冷剂气体不会被供给至压力供给通路145中的第一控制阀300与止回阀250之间的区域。此外,位于压力供给通路145中的第一控制阀300与止回阀250之间的区域的制冷剂气体经由节流通路104d流出(排出)至吸入室141。因而,压力供给通路145中的第一控制阀300与止回阀250之间的区域的压力逐渐接近于吸入室141的压力。另一方面,当第一控制阀300将压力供给通路145打开时,止回阀250打开以将吐出室142内的制冷剂气体供给至曲柄室140。此时,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经由节流通路104d泄漏到吸入室141。
因而,较为理想的是,节流通路104d的节流部104d1的通路截面积设定得尽可能小。此外,在节流通路104d的节流部104d1的通路截面积的设定中考虑到第一控制阀300将压力供给通路145关闭时的、压力供给通路145中固定第一控制阀300与止回阀250之间的区域的制冷剂的流出性(排出性)以及第一控制阀300将压力供给通路145打开时的、经由节流通路104d的制冷剂向吸入室141泄漏的泄漏量。
“第二控制阀350A”
图5是表示第二控制阀350A的结构的剖视图。图5的(a)表示第一控制阀300将压力供给通路145打开时的状态,图5的(b)表示第一控制阀300将压力供给通路145关闭时的状态。
第二控制阀350A配置于缸盖104中的比驱动轴110的轴线更靠重力方向下侧的区域。第二控制阀350A包括:第三收容孔104k,上述第三收容孔104k形成于缸盖104的、与缸体101相对的贴合面104h侧;阀外壳351,上述阀外壳351安装于第三收容孔104k;作为阀座形成构件的吐出阀形成板151;以及阀芯352,上述阀芯352收容于第三收容孔104k并能在第三收容孔104k内移动。阀芯352具有阀部352a、受压部352b以及将它们连结的轴部352c。
第三收容孔104k与驱动轴110的轴线平行地延伸,并且形成为朝吸入室141内开口的有底的带台阶的圆孔状,并具有位于上述开口侧的大径孔部104k1以及位于底壁104k2侧的、直径比大径孔部141k1的直径小的小径孔部104k3。连通路径104m的一端开口于第三收容孔104k的底壁104k2,连通路径104m的另一端开口于第一收容孔104b中的、比第一控制阀300的阀孔301c更靠下游侧的区域。换言之,连通路径104m构成从压力供给通路145中的第一控制阀300与止回阀250之间的区域分岔出的分岔通路。
阀外壳351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具有侧壁351a和端壁351b。通过在侧壁351a的开口端面351a1与吐出阀形成板151抵接的状态下将侧壁351a压入并嵌合于第三收容孔104k的大径孔部104k1,从而将阀外壳351安装于第三收容孔104k。此外,被吐出阀形成板151封堵的侧壁351a的内部空间构成对阀芯352的阀部352a进行收容的阀室353,第三收容孔104k内的、比阀外壳351(的端壁351b)更靠底壁104k2一侧的空间(主要是小径孔部104k3)构成背压室354,上述背压室354对阀芯352的受压部352b进行收容。此外,在阀外壳351的端壁351b的中央部处形成有插通孔351b1,上述插通孔351b1供阀芯352的轴部352c插通。
阀室353经由形成于阀外壳351的侧壁351a的连通孔351a2而与吸入室141连通。背压室354经由连通路径(分岔通路)104m而与压力供给通路145中的第一控制阀300与止回阀250之间的区域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室353和背压室354被阀外壳351的端壁351b区划,阀外壳351的端壁351b相当于本发明的“区划壁”。
在吐出阀形成板151(的上述封闭部)形成有阀座部151a和阀孔151b,其中,上述阀座部151a供阀芯352的阀部352a分开、接触,上述阀孔151b使空间101d与阀室353连通,并且通过阀芯352的阀部352a相对于阀座部151a的分开、接触而被打开、关闭。
另外,阀孔151b、阀室353以及连通孔351a2与连通路径101c和空间101d一起构成第一放压通路146。
如上所述,阀芯352具有:阀部352,上述阀部352收容于阀室353;受压部352b,上述受压部352b收容于背压室354;以及轴部352c,上述轴部352c将阀部352a与受压部352b连结,并且插通到形成于阀外壳351的端壁351b处的插通孔351b1。
阀部352a通过其一端面352a1与阀座部151a分开、接触,以将阀孔151b打开、关闭。
受压部352b具有:大径部352b1,上述大径部352b1配置于第三收容孔104k的底壁104k2侧并支承于背压室354的内周面;以及小径部352b2,上述小径部352b2配置于阀外壳351的端壁351b侧,且直径比大径部352b1的直径小。此外,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侧的端面构成为与第三收容孔104k的底壁104k2分开、接触,受压部352b的小径部352b2侧的端面与阀外壳351的端壁351b分开、接触。在此,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的外周面与背压室354(第三收容孔104k的小径孔部104k3)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具有能供可变容量压缩机100内的异物通过的程度的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的外周面相当于本发明的“被支承部”。
轴部352c的直径比阀部352a以及受压部352b(的小径部352b2)的直径更小,并插通于插通孔351b1。
阀芯352还具有内部通路352d,上述内部通路352d用于使阀室353与背压室354连通。内部通路352d具有:沿轴向延伸的主通路352d1,上述主通路352d1的一端开口于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1,另一端被堵塞;以及节流通路352d2,上述节流通路352d2使主通路352d1与背压室354(始终)连通。节流通路352d2的一端开口于主通路352d1,节流通路352d2的另一端开口于受压部352b的小径部352b2的外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受压部352b与轴部352c一体形成,阀部352a安装于轴部352c。具体而言,在阀部352a形成有与轴部352c对应的通孔,通过在使轴部352c插通到形成于阀外壳351的端壁351b处的插通孔351b1的状态下,使阀部352a的上述通孔与轴部352c位置对准,并将轴部352c压入并嵌合于阀部352a的上述通孔,从而形成阀芯352。因而,阀外壳351和阀芯352构成一个组装体。
在压入作业中,将阀外壳351的侧壁351a的开口端面351a1和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1放置于同一平面上,并将轴部352c压入阀部352a的上述通孔,直至受压部352b的小径部352b2侧的端面与阀外壳351的端壁351b抵接。其结果是,在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1与阀座部151a抵接时,经由插通孔351b1的阀室353与背压室354之间的连通被截断。此外,在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侧的端面与第三收容孔104k的底壁104k2抵接时,连通路径(分岔通路)104m的开口被封堵,经由连通路径(分岔通路)104m的背压室354与压力供给通路145中的第一控制阀300与止回阀250之间的区域的连通被截断。
另外,在此,吐出阀形成板151具有阀座部151a和阀孔151b以作为阀座形成构件,但并不局限于此。既可以是配置于缸体101与缸盖104之间的其它压缩机构成部件(阀板103等)具有阀座部151a和阀孔151b,也可以在阀外壳上附加专门的阀座形成构件。只要将吐出阀形成板151、阀板103用作阀座形成构件,则无需附加专门的阀座形成构件,此外,吐出阀形成板151以及阀板103的平面度和表面粗糙度的精度高,因此,作为阀座形成构件较为合适。
在此,对第二控制阀350A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在第一控制阀300将压力供给通路145打开时,第二控制阀350A利用作用于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侧的端面的压力、即压力供给通路145中的第一控制阀300与止回阀250之间的区域的压力Pc’(以下,称作“背压Pc’”)的上升使阀芯352移动,并使阀芯352的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1与阀座部151a抵接,以将第一放压通路146关闭。由此,上述放压通路由仅第二放压通路147构成,上述放压通路的开度(通路截面积)最小。
此外,此时阀芯352的内部通路352d使阀孔151b与背压室354连通。由此,背压室354经由内部通路352d和阀孔151b而与曲柄室140连通。进一步来说,压力供给通路145中的第一控制阀300与止回阀250之间的区域经由连通路径(分岔通路)104m、背压室354、内部通路352d、阀孔151b、空间101d以及连通路径101c与曲柄室140连通。因而,除了经由止回阀250的上述压力供给通路145之外,还形成有经由第二控制阀350的第二压力供给通路145b。但是,构成内部通路352d的节流通路352d2的通路截面积设定得比经由止回阀250的压力供给通路145的最小通路截面积小,因此,来自吐出室142的制冷剂的主流流过压力供给通路145。
经由连通路径(分岔通路)104流入至背压室354的制冷剂通过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的外周面与背压室354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并流入节流通路352d2(内部通路352d)。即,在制冷剂流入至背压室354的期间内,在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的外周面与背压室354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始终产生制冷剂的流动。因此,混入到制冷剂流中的异物并未停留在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的外周面与背压室354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使得上述异物通过内部通路352d和阀孔151b而向曲柄室140流出(排出)。因此,阀芯352的移动不会被上述异物阻碍。
接着,在第一控制阀300将压力供给通路145关闭时,第二控制阀350A利用作用于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侧的端面的背压Pc’的降低使阀芯352移动,并使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侧的端面与第三收容孔104k的底壁104k2抵接,并且使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1从阀座部151a离开,以将第一放压通路146释放。由此,上述放压通路由第一放压通路146和第二放压通路147构成,上述放压通路的开度(通路截面积)最大。此外,连通路径(分岔通路)104m的开口被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侧的端面封堵,因此,第二压力供给通路145b被关闭。
对第二控制阀350A的动作进一步进行详细说明。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侧的端面受到背压Pc’,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1受到曲柄室140的压力Pc。此外,阀室353的压力与吸入室141的压力相等,因此,吸入室141的压力Ps作用于阀芯352。
在此,将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侧的端面与第三收容孔104k的底壁104k2抵接时的背压Pc’的受压面积设为S1,将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1与阀座部151a抵接时承受压力Pc的受压面积设为S2,将由受压部352b的小径部352b2侧的端面与阀外壳351的端壁351b抵接时的抵接部的直径规定的面积设为S3。在受压部352b的抵接部352b1侧的端面与第三收容孔104k的底壁104k2抵接的状态下,上述放压通路被释放到最大(上述放压通路的通路截面积最大),因此,曲柄室140的压力与吸入室141的压力相等。因而,用于使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侧的端面从第三收容孔104k的底壁104k2离开的条件是下述数学式(3)。
Pc’·S1>Ps·S1+f+F1…(3)
在此,符号f是摩擦力,符号F1是由于在第一放压通路146中流动的(来自阀孔151b的)制冷剂流冲击而作用于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1的动压所产生的力。
因此,通过将第一控制阀300打开(即,将压力供给通路145打开)以使背压Pc’上升,从而能使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侧的端面从第三收容孔104k的底壁104k2离开,并使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1与阀座部151a抵接(对阀孔151b进行封堵)。
此外,用于使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1从阀座部151a离开的条件是下述数学式(4)。
Pc’·S3+f<Ps·(S3-S2)+Pc·S2(4)
但是,由于S3=S2,因此,(Pc’-Pc)·S2+f<0(4’)
当第一控制阀300关闭(即,压力供给通路145被关闭)时,吐出室142的制冷剂气体不会被供给至压力供给通路145中的比第一控制阀300更靠下游的位置处。此外,如上所述,压力供给通路145中的第一控制阀300与止回阀250之间的区域的制冷剂气体经由节流通路104d流出至吸入室141,使得Pc’<Pc,从而止回阀250将压力供给通路145关闭。由此,可靠地使Pc’=Ps,使得由静压差(Pc’-Pc)产生的力比摩擦力f大,以使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1从阀座部151a离开。
在此,在阀芯352形成有内部通路352d,因此,在Pc’<Pc时,来自阀孔151b侧的制冷剂在内部通路352d中逆流,上述制冷剂的逆流所产生的动压作用于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1。也就是说,由于阀芯352具有内部通路352d,因此,除了由静压差(Pc’-Pc)所产生的力作用于阀芯352之外,由上述动压产生的力也沿开阀方向作用于阀芯352上。因而,在第一控制阀300将压力供给通路145关闭时,能迅速地进行第二控制阀350A的打开。
此外,节流通路104d形成为不经由背压室354,而使压力供给通路145中位于第一控制阀300和止回阀250之间的区域与吸入室141连通。因此,流出(排出)至吸入室141的制冷剂流不会与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侧的端面发生冲击,使得对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侧的端面进行按压的方向的动压不会作用于阀芯352上。也就是说,流出(排出)至吸入室141的制冷剂流不会产生妨碍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1从阀座部151a离开的力,因此,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能顺利地从阀座151a离开。另外,受压面积S1~S3被适当调节成使阀芯352能顺畅地动作。
“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动作”
首先,在车辆的发动机停止等情况下,在可变容量压缩机100停止的状态下,对第一控制阀300的模制线圈314的通电切断,第一控制阀300将压力供给通路145释放到最大(将通路截面积设为最大)。此外,止回阀250处于阀芯251的端壁251b从阀座部150a离开,并且阀芯251的侧壁251a的上述开口端与第二收容孔101f的底壁101f2抵接,以将压力供给通路145(连通路径)145a释放的状态。此外,第二控制阀350的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1与阀座部151a抵接以将第一放压通路146关闭,上述放压通路由仅第二放压通路147构成,使得上述放压通路的通路截面积最小。此时,第二压力供给通路145b处于释放的状态。
当在上述状态下使车辆的发动机启动,使得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驱动轴110旋转时,吐出止回阀200将吐出通路封堵,因此,压缩并吐出的制冷剂(吐出室142内的制冷剂气体)经由压力供给通路145和第二压力供给通路145b而被供给至曲柄室140。这样,曲柄室140的压力上升使得斜板111的倾角最小,活塞136的行程(吐出容量)变成最小。此时,可变容量压缩机100成为以非动作状态运转的状态。另外,上述压缩吐出的制冷剂在由吐出室142、压力供给通路145、第二压力供给通路145b、曲柄室140、第二放压通路147、吸入室141以及缸膛101a构成的内部循环通路中循环。
接着,当上述空气调节器动作时,电流在第一控制阀300的模制线圈314中流通,使得阀芯304将阀孔301c关闭。即,第一控制阀300关闭以将压力供给通路145关闭。此时,上述压缩吐出的制冷剂未被供给至压力供给通路145中的、比第一控制阀300更靠下游的位置处,此外,压力供给通路145中的位于第一控制阀300与止回阀250之间的区域的制冷剂经由节流通路104d流至吸入室141,以使得Pc’<Pc。因而,止回阀250将压力供给通路145(连通路径145a)关闭。此外,第二控制阀350A将第二压力供给通路145b关闭,并且将第一放压通路146释放,上述放压通路由第一放压通路146和第二放压通路147这两条路径构成,上述放压通路的通路截面积最大。
因而,曲柄室140内的制冷剂迅速地流出至吸入室141,使得曲柄室140的压力与吸入室141的压力相同。其结果是,斜板111的倾角变为最大,活塞136的行程(即,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吐出容量)变为最大。此外,吐出止回阀200打开,使得制冷剂在上述空气调节器系统中循环,从而使得上述空气调节器系统成为动作状态。
在此,第二控制阀350A设于比驱动轴110的轴线更靠重力方向下侧的位置处。因此,在曲柄室140中储存有液态制冷剂的情况下,储存的液态制冷剂经由第一放压通路146直接排出至吸入室141。此外,节流通路104d形成为不经由背压室354,而使压力供给通路145中位于第一控制阀300和止回阀250之间的区域与吸入室141连通。因而,即使在压力供给通路145中位于第一控制阀300与止回阀250之间的区域被液态制冷剂填满的情况下,经由节流通路104d排出至吸入室141的制冷剂流不会产生妨碍第二控制阀350A的打开的力,从而能使第二控制阀350A迅速地打开。
此外,当吸入室141的压力降低至由在模制线圈314中流通的电流设定的设定压力时,第一控制阀300的阀芯304将阀孔301c打开,由此,上述压缩吐出的制冷剂被供给至压力供给通路145中的比第一控制阀300更靠下游的位置处。这样,Pc’>Pc,止回阀250将压力供给通路145(连通路径145a)释放,以将上述压缩吐出的制冷剂供给至曲柄室140。此外,第二控制阀350A将第二压力供给通路145b释放并且将第一放压通路146关闭,上述放压通路由仅第二放压通路147构成,使得上述放压通路的通路截面积最小。由此,曲柄室140的压力上升使得斜板111的倾角减小,活塞136的行程(吐出容量)减小,从而成为吐出容量控制状态。
在上述吐出容量控制状态中,上述压缩吐出的制冷剂经由压力供给通路145和第二压力供给通路145b供给至曲柄室140。也就是说,用于将上述压缩吐出的制冷剂供给至曲柄室140的压力供给通路由两条路径构成。因此,曲柄室140内的润滑区域能被扩大。此外,构成第二放压通路147的固定节流孔103c设于比驱动轴110的轴线更靠重力方向上侧的位置处,因此,上述吐出容量控制状态下的从曲柄室140向吸入室141的油的流出得到抑制。
[第二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控制阀350B的结构的剖视图。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控制阀350B具有内部通路352d’,以代替上述的内部通路352d。对于除此之外的结构,由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控制阀350A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第二控制阀350B中,内部通路352d’开口于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侧的端面,并且沿轴向延伸,使得阀室353与背压室354连通,在上述内部通路352d’的中途具有节流部352d’。节流部352d’1只要形成于远离开口于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的端面的开口端的位置处即可,并不局限于图6所示的位置。根据这种内部通路352d’,混入在来自连通路径104m(分岔通路)的制冷剂流中的异物直接被引导至内部通路352d’,因此,能更可靠地防止阀芯352’的移动被上述异物阻碍的情况。
[第三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控制阀350C的结构的剖视图。图7的(a)表示第一控制阀300将压力供给通路145打开时的状态,图7的(b)表示第一控制阀300将压力供给通路145关闭时的状态。
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控制阀350C配置于缸体101的比驱动轴110的轴线更靠重力方向下侧的区域。第二控制阀350C包括:第四收容孔101h,上述第四收容孔101h形成于缸体101的与缸盖104相对的贴合面101g;环状构件355,上述环状构件355安装于第四收容孔101h;以及阀芯352,上述阀芯352收容于第四收容孔101h,并能沿轴向在第四收容孔101h中移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阀芯352具有阀部352a、受压部352b、轴部352c以及内部通路352d(352d1、352d2),上述轴部352c将阀部352a和受压部352b连结。
第四收容孔101h形成为与驱动轴110的轴线平行地延伸的有底的带台阶的圆孔状。第四收容孔101h的开口端被吸入阀形成板150封堵。第四收容孔101h具有位于上述开口端侧的大径孔部101h1和位于底壁101h2侧的、直径比大径孔部101h1的直径小的小径孔部101h3。
环状构件355安装于第四收容孔101h的大径孔部101h1。环状构件355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阀外壳351的端壁351b,其将第四收容孔101h内区划为由小径孔部101h3构成的阀室353和由大径孔部101h1构成的背压室354。此外,阀芯352的阀部352a收容于阀室353,阀芯352的受压部352b收容于背压室354,阀芯352的轴部352c插通于环状构件355的孔部(通孔)355a。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构件355相当于本发明的“区划壁”,环状构件355的孔部355a相当于本发明的“插通孔”。
连通路径101i的一端开口于第四收容孔101h的底壁101h2,连通路径101i的另一端曲柄室140开口。此外,连通路径101j的一端朝第四收容孔101h的小径孔部101h3开口,连通路径101j的另一端朝吸入室141开口。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室353经由连通路径101j而与吸入室141连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连通路径101i、第四收容孔101h(阀室353)以及连通路径101j构成第一放压通路146。通过阀芯352的阀部352a与底壁101h2分开、接触,以使开口于底壁101h2的连通路径101i的上述一端被打开、关闭。因而,第四收容孔101h的底壁101h2构成阀座部,连通路径101i的上述一端构成阀孔。
吸入阀形成板150在将第四收容孔101h的上述开口端封堵的封堵部具有:被分开接触部150c,上述被分开接触部150c供阀芯352的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侧的端面分开、接触;以及通孔150d,上述通孔150d通过阀芯352的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侧的端面与被分开接触部150c的分开、接触而被打开、关闭。通孔150d与压力供给通路145中位于第一控制阀300和止回阀250之间的区域分岔延伸的分岔通路104n连通。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背压室354经由通孔150d以及分岔通路101n而与压力供给通路145中位于第一控制阀300和止回阀250之间的区域连通。另外,与供阀芯352的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侧的端面分开、接触的被分开接触部以及与分岔通路104n连通的通孔也可以设于阀板103或缸垫圈152。
与上述的第二控制阀350A、350B同样地,受压部352b与轴部352c一体形成,阀部352a安装于轴部352c。具体而言,在阀部352a形成有与轴部352c对应的通孔,通过在将轴部352c插通于环状构件355的孔部355a的状态下,将轴部352c压入并嵌合于阀部352a的上述通孔,以形成阀芯352。因而,阀芯352和环状构件355构成一个组装体(阀组装体)。
上述阀组装体的组装作业以下述方式进行。首先,在将轴部352c插通于环状构件355的孔部355a的状态下将轴部352c临时压入阀部352a的上述通孔,以使阀芯352与环状构件355一体化。上述临时压入的进行是设想将上述阀组装体收容于第四收容孔101h的状态,将压入的压入量调节成在使环状构件355抵接于第四收容孔101h的大径孔部101h1和小径孔部101h3的连接部(层差面)且使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抵接于第四收容孔101h的底壁101h2的状态下,受压部352b的小径部352b2侧的端面与环状构件355的一端面355b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
接着,将临时压入状态的阀组装体收容于第四收容孔101h,并将轴部352c相对于阀部352a的上述通孔的压入位置最终调节成以使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1抵接于第四收容孔101h的底壁101h2,且使环状构件355的另一端面355c抵接于第四收容孔101h的大径孔部101h1与小径孔部101h3的连接部(层差部)的状态下,受压部352b的小径部352b2侧的端面与环状构件355的一端面355b抵接。
由此,在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1抵接于第四收容孔101h的底壁101h2时,受压部352b的小径部352b2侧的端面与环状构件355的一端面355b抵接,以将经由环状构件355的孔部355a的阀室353与背压室354之间的连通截断。
在第一控制阀300将压力供给通路145打开时,第二控制阀350C利用在受压部的大径部352b1侧作用于端面的背压Pc’的上升使阀芯352移动,使得阀部352的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1与第四收容孔101h的底壁101h2抵接,以将第一放压通路146关闭。由此,上述放压通路由仅第二放压通路147构成。此时,由于阀芯352的内部通路352d将开口于底壁101h2的连通路径101i的上述一端(阀孔)与背压室354连通,因此,除了形成有经由止回阀1250的压力供给通路145之外,还形成有经由分岔通路104n、第二控制阀350C以及连通路径101i的第二压力供给通路145c。因此,曲柄室140内的润滑区域能被扩大。但是,构成内部通路352d的节流通路352d2的通路截面积设定得比经由止回阀250的压力供给通路145的最小通路截面积小,因此,来自吐出室142的制冷剂的主流通过压力供给通路145。
经由分岔通路104n流入至背压室354的制冷剂通过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的外周面与背压室354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并流入节流通路352d2(内部通路352d)。即,在制冷剂流入至背压室354的期间内,在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的外周面与背压室354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始终产生制冷剂的流动。因而,混入到制冷剂流中的异物并未停留在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的外周面与背压室354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使得上述异物通过内部通路352d和阀孔151b而向曲柄室140流出(排出)。因而,阀芯352的移动不会被上述异物阻碍。
在第一控制阀300将压力供给通路145关闭时,第二控制阀350C利用作用于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侧的端面的背压Pc’的降低使阀芯352移动,并使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侧的端面与吸入阀形成板150的被分开接触部150c抵接,并且使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1从第四收容孔101h的底壁101h2离开,以将第一放压通路146释放。由此,上述放压通路由第一放压通路146和第二放压通路147构成,上述放压通路的通路截面积最大。此外,与分岔通路104n连通的通孔150d被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侧的端面封堵,因此,第二压力供给通路145c被关闭。
另外,第二控制阀350C中的阀芯352的打开、关闭的条件式与上述的第二控制阀350A的情况相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节流通路104d也形成为不经由背压室354,而使压力供给通路145中位于第一控制阀300和止回阀250之间的区域与吸入室141连通。因此,在第一控制阀300将压力供给通路145关闭时,流出(排出)至吸入室141的制冷剂流不会与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侧的端面发生冲击,对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侧的端面进行按压的方向的动压不会作用于阀芯352上。也就是说,流出(排出)至吸入室141的制冷剂流不会产生妨碍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1从第四收容孔101h的底壁101h2(阀座部)离开的力,因此,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能顺利地从第四收容孔101h的底壁101h2(阀座部)离开。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各种变形及改变。以下对其中的几个变形例进行记载。
节流通路104d只要形成为不经由背压室354,而使压力供给通路145中位于第一控制阀300和止回阀250之间的区域与吸入室141连通即可,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例如,节流通路104d也可以经由第一控制阀300的内部而使压力供给通路145中位于第一控制阀300和止回阀250之间的区域与吸入室141连通。
在第二控制阀350A~350C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1形成槽或节流通路等,在阀部352a的一端面352a1与阀座部151a或第四收容孔101h的底壁101h2抵接时,不完全将第一放压通路146截断。此外,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受压部352b的小径部352b2侧的端面与区划壁(阀外壳351的端壁351b或环状构件355)抵接时,允许制冷剂从背压室354向阀室353的些许泄漏。此外,在受压部352b的大径部352b1侧的端面与第三收容孔104k的底壁104k2或吸入阀形成板150的被分开接触部150c抵接时,背压室354与连通路径(分岔通路)104m之间的连通或背压室354与分岔通路104n之间的连通未被完全截断。
也可以形成为阀外壳353对阀芯352进行收容,还可以将供阀芯352的阀部352a分开、接触的阀座部形成于阀外壳353。
止回阀250也可以配置于缸盖104,第二控制阀350A~350C也可以配置于比驱动轴110的轴线更靠重力方向上侧的位置处。此外,也可以在阀外壳353与第三收容孔104k之间不夹着密封构件,还可以使第二控制阀350A、350B配置于缸体101,使第二控制阀350B配置于缸盖104。
第一控制阀300既可以是无螺线管的机械式控制阀,也可以是不具有波纹管等感压构件的电磁阀。
可变容量压缩机并不局限于斜板式的无离合器式压缩机,也可以采用安装有电磁离合器的可变容量压缩机或通过马达驱动的可变容量压缩机。
(符号说明)
100可变容量压缩机;104d节流通路;110驱动轴;140曲柄室;141吸入室;142吐出室;145压力供给通路;146第一放压通路;147第二放压通路;150吸入阀形成板;150b阀孔;151吐出阀形成板;250止回阀;300第一控制阀;350A~350C第二控制阀;351阀外壳;351b阀外壳的端壁;351b1插通孔;352阀芯;352a阀部;352b受压部;352b1受压部的大径部;352b2受压部的小径部;352c轴部;352d内部通路;352d2节流部;352d’内部通路;352d’1节流部;353阀室;354背压室。

Claims (6)

1.一种可变容量压缩机,通过曲柄室内的压力调节对吐出容量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力供给通路,所述压力供给通路使吐出室与曲柄室连通;
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设于所述压力供给通路;
止回阀,所述止回阀配置于所述压力供给通路中的、比所述第一控制阀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处,并构成为在所述第一控制阀的打开时允许制冷剂从所述吐出室向所述曲柄室的流动,并在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关闭时阻止制冷剂从所述曲柄室向所述第一控制阀的流动;
放压通路,所述放压通路使所述曲柄室与吸入室连通;
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设于所述放压通路;以及
节流通路,所述节流通路使所述吸入室与所述压力供给通路中位于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止回阀之间的区域连通,
所述第二控制阀包括:
背压室,所述背压室与所述压力供给通路中位于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止回阀之间的所述区域连通;
阀室,所述阀室具有阀孔,所述阀孔构成所述放压通路的一部分;以及
阀芯,所述阀芯具有收容于所述阀室的阀部、收容于所述背压室的受压部以及内部通路,并且构成为响应于所述压力供给通路中位于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止回阀之间的所述区域的压力与所述曲柄室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而移动,以将所述阀孔打开、关闭,
所述第二控制阀构成为在所述第一控制阀的打开时所述阀部将所述阀孔封堵以将所述放压通路的开度设为最小,并且经由所述内部通路和所述阀孔使所述背压室与所述曲柄室连通,另一方面,在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关闭时所述阀部将所述阀孔释放以将所述放压通路的开度设为最大,
所述节流通路形成为不经由所述背压室而使所述吸入室与所述压力供给通路中位于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止回阀之间的所述区域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压室与所述阀室通过区划壁区划,
所述阀芯具有轴部,所述轴部将所述阀部与所述受压部连结,并且插通到形成于所述区划壁的插通孔,
在所述阀部将所述阀孔封堵时,所述受压部与所述区划壁抵接以将所述背压室与所述阀室的经由所述插通孔的连通截断。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压通路包括:经由所述第二控制阀的第一放压通路;以及第二放压通路,所述第二放压通路具有节流部并绕过所述第二控制阀,以使所述曲柄室与所述吸入室始终连通。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放压通路和所述第二控制阀配置于比所述可变容量压缩机的驱动轴的轴线更靠重力方向下侧的位置处。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通路具有节流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被支承部,所述被支承部以在所述受压部的外周面与所述背压室的内周面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的方式被支承,
所述内部通路的一端开口于所述阀部,所述内部通路的另一端开口于所述受压部的所述外周面的、比所述被支承部更靠所述区划壁侧的部位。
CN201780030134.XA 2016-05-31 2017-05-11 可变容量压缩机 Active CN1091542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09572A JP2017214877A (ja) 2016-05-31 2016-05-31 可変容量圧縮機
JP2016-109572 2016-05-31
PCT/JP2017/018606 WO2017208835A1 (ja) 2016-05-31 2017-05-11 可変容量圧縮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4285A true CN109154285A (zh) 2019-01-04
CN109154285B CN109154285B (zh) 2020-01-24

Family

ID=60477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0134.XA Active CN109154285B (zh) 2016-05-31 2017-05-11 可变容量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7214877A (zh)
CN (1) CN109154285B (zh)
WO (1) WO201720883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74275A (zh) * 2019-03-20 2021-10-29 三电汽车部件株式会社 可变容量压缩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90092234A (ko) * 2018-01-29 2019-08-07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압축기의 제어장치, 그에 사용되는 전자식 제어밸브 및 그를 포함한 전동 압축기
JP2020020275A (ja) * 2018-07-30 2020-02-06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可変容量圧縮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96153A2 (en) * 1997-08-08 1999-02-10 Sanden Corporation Variabl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CN1266946A (zh) * 1999-03-15 2000-09-20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控制变容式压缩机排量的装置及方法
US20030010048A1 (en) * 2001-07-13 2003-01-16 Masakazu Murase Flow restricting structure in displacement controlling mechanism of variabl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EP1643124A2 (en) * 2004-10-04 2006-04-05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Displacement control mechanism for variabl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CN101725498A (zh) * 2008-10-28 2010-06-09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具有排量控制机构的可变排量式压缩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81965B2 (ja) * 2000-07-07 2008-04-3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容量可変型圧縮機の容量制御機構
JP2005009422A (ja) * 2003-06-19 2005-01-13 Toyota Industries Corp 容量可変型圧縮機の容量制御機構
JP5458965B2 (ja) * 2010-03-08 2014-04-0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可変容量型圧縮機における容量制御機構
JP6192365B2 (ja) * 2013-06-03 2017-09-06 サンデ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可変容量圧縮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96153A2 (en) * 1997-08-08 1999-02-10 Sanden Corporation Variabl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CN1266946A (zh) * 1999-03-15 2000-09-20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控制变容式压缩机排量的装置及方法
US20030010048A1 (en) * 2001-07-13 2003-01-16 Masakazu Murase Flow restricting structure in displacement controlling mechanism of variabl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EP1643124A2 (en) * 2004-10-04 2006-04-05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Displacement control mechanism for variabl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CN101725498A (zh) * 2008-10-28 2010-06-09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具有排量控制机构的可变排量式压缩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74275A (zh) * 2019-03-20 2021-10-29 三电汽车部件株式会社 可变容量压缩机
CN113574275B (zh) * 2019-03-20 2022-10-28 三电汽车部件株式会社 可变容量压缩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208835A1 (ja) 2017-12-07
CN109154285B (zh) 2020-01-24
JP2017214877A (ja) 2017-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37431B2 (en) Control valve for variabl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CN101410620B (zh) 容量控制阀
EP1696123B1 (en) Variabl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KR101570926B1 (ko) 가변 용량형 압축기
JP4100254B2 (ja) 容量可変型圧縮機の容量制御機構
EP2963292B1 (en) Control valve for variabl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CN107002648B (zh) 可变容量压缩机
CN104685211A (zh) 容量控制阀
CN107002650A (zh) 可变容量压缩机
KR20130119354A (ko) 가변 용량 압축기용 제어 밸브
CN109154285A (zh) 可变容量压缩机
WO2017002784A1 (ja) 可変容量型圧縮機
KR20080101664A (ko) 고정 용량형 피스톤식 압축기에 있어서의 냉매 흡입 구조
JP2009062834A (ja) 固定容量型ピストン式圧縮機における冷媒吸入構造
US9022759B2 (en) Capacity modulated scroll compressor
EP2975266B1 (en) Control valve for variabl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JP7146262B2 (ja) 制御弁
JP2008133810A (ja) 圧縮機
KR20160018390A (ko) 제어 밸브
CN110199120A (zh) 可变容量压缩机
CN106662087B (zh) 压缩机
WO2020189604A1 (ja) 可変容量圧縮機
CN109937300A (zh) 可变容量压缩机
EP3012454B1 (en) Control valve
JP4501083B2 (ja) 可変容量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20

Address after: Gunma

Patentee after: SANDEN Corp.

Address before: Gunma

Patentee before: SANDEN AUTOMOTIVE CONPONENT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