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74275B - 可变容量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可变容量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74275B
CN113574275B CN202080021418.4A CN202080021418A CN113574275B CN 113574275 B CN113574275 B CN 113574275B CN 202080021418 A CN202080021418 A CN 202080021418A CN 113574275 B CN113574275 B CN 1135742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chamber
wall surface
port
end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14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74275A (zh
Inventor
田口幸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de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den Automotive Conponent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den Automotive Conponents Corp filed Critical Sanden Automotive Conponent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5742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42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742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42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4Control
    • F04B27/16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8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by vary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a swash plate and a cylinder block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0873Component parts, e.g. sealings;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y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4Control
    • F04B27/16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8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by vary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a swash plate and a cylinder block
    • F04B27/1804Controlled by crankcase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4Control
    • F04B27/16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8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by vary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a swash plate and a cylinder block
    • F04B27/1804Controlled by crankcase pressure
    • F04B2027/1809Controlled pressure
    • F04B2027/1813Crankcase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4Control
    • F04B27/16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8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by vary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a swash plate and a cylinder block
    • F04B27/1804Controlled by crankcase pressure
    • F04B2027/1822Valve-controlled fluid connection
    • F04B2027/1827Valve-controlled fluid connection between crankcase and discharge cha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4Control
    • F04B27/16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8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by vary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a swash plate and a cylinder block
    • F04B27/1804Controlled by crankcase pressure
    • F04B2027/1822Valve-controlled fluid connection
    • F04B2027/1831Valve-controlled fluid connection between crankcase and suction cha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4Control
    • F04B27/16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8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by vary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a swash plate and a cylinder block
    • F04B27/1804Controlled by crankcase pressure
    • F04B2027/184Valve controlling parameter
    • F04B2027/185Discharge pres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可变容量压缩机中,谋求对用于将压力控制室的制冷剂排出至吸入室的排出通路的开度进行调节的第二控制阀的成本降低和生产性提高。可变容量压缩机的第二控制阀(400)构成为当收容于阀室(410)的阀芯(420)的第一端面(421a)与阀室(410)的第一端壁面(411)抵接以关闭第二端口(432)及第三端口(433)时使所述排出通路的开度最小,当阀芯(420)的第一端面(421a)与阀室(410)的第一端壁面(411)分离以打开第二端口(432)及第三端口(433)时使所述排出通路的开度最大。通过引导轴部(415a)能滑动地插通在形成于阀芯(420)的径向中央部的被插通部(423),阀芯(420)被支承为不与阀室(410)的周壁面(413)接触且能沿与第一端壁面(411)正交的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可变容量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变容量压缩机,该可变容量压缩机通过将吐出室内的制冷剂供给至压力控制室并将所述压力控制室内的制冷剂排出至吸入室来调节所述压力控制室的压力而使吐出容量发生变化。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可变容量压缩机,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可变容量压缩机,该可变容量压缩机包括:第一控制阀,该第一控制阀对将吐出室内的制冷剂供给至曲柄室的供给通路的开度进行调节;以及第二控制阀,该第二控制阀对将所述曲柄室内的制冷剂排出至吸入室的排出通路的开度进行调节。上述第二控制阀具有:背压室,该背压室与上述供给通路的比上述第一控制阀靠下游侧的区域连通;阀室,该阀室通过划分构件与上述背压室划分开而构成上述排出通路的一部分,并且在与上述背压室相反一侧的壁面形成有与上述曲柄室连通的阀孔;以及滑阀,该滑阀具有配置于上述背压室内的受压部、配置于上述阀室内的阀部及插通形成于上述划分构件的贯通孔的轴部。
上述第二控制阀构成为:当上述第一控制阀将上述供给通路打开而使作用于上述受压部的压力变大时,上述滑阀朝上述阀孔移动从而上述阀部将上述阀孔关闭,由此,使上述排出通路的开度变成最小,并且当上述第一控制阀将上述供给通路关闭而使作用于上述受压部的压力变小时,上述滑阀以与上述阀孔分开的方向移动从而上述阀部将上述阀孔打开,由此,使上述排出通路的开度变成最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089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第二控制阀中,上述划分构件、上述滑阀的上述阀部与上述轴部的一体构成物、上述滑阀的上述受压部分别分开地形成。此外,这些构件以在上述阀部将上述阀孔关闭时使上述受压部同时与上述划分构件抵接的方式组装。因此,上述第二控制阀的结构比较复杂,上述第二控制阀的组装工时和管理项目不得不变多,在成本方面和生产性方面存在问题。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谋求在可变容量压缩机中对用于将压力控制室的制冷剂排出至吸入室的排出通路的开度进行调节的第二控制阀的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性的提高。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可变容量压缩机,该可变容量压缩机通过使吐出室内的制冷剂经由供给通路供给至压力控制室并且使所述压力控制室内的制冷剂经由排出通路排出至吸入室来调节所述压力控制室的压力以使吐出容量发生变化。所述可变容量压缩机包括: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对所述供给通路的开度进行调节;止回阀,所述止回阀设置于所述供给通路中的比所述第一控制阀靠近所述压力控制室侧,并阻止从所述压力控制室朝向所述第一控制阀侧的制冷剂的流动;节流通路,所述节流通路用于将所述供给通路中的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止回阀之间的区域的制冷剂排出至所述吸入室;以及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对所述排出通路的开度进行调节。所述第二控制阀具有:阀室,所述阀室具有第一端壁面、与所述第一端壁面相对的第二端壁面、在所述第一端壁面与所述第二端壁面之间延伸的周壁面以及从所述周壁面的延伸方向中间部朝径向内侧伸出的伸出面;以及阀芯,所述阀芯具有第一端面和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面,且收容于所述阀室并通过所述区域与所述压力控制室的压差而在所述阀室内移动。在所述阀室中,连通于所述区域的第一端口在第二端壁面开口,或是在所述周壁面中的比所述伸出面靠近所述第二端壁面侧的部位开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在所述第一端壁面开口,其中,所述第二端口连通于所述压力控制室并且形成所述排出通路的一部分,所述第三端口连通于所述吸入室并且形成所述排出通路的一部分。此外,第二控制阀构成为当所述第一控制阀将所述供给通路打开而所述区域的压力变得高于所述压力控制室的压力时,所述阀芯的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阀室的所述第一端壁面抵接以关闭所述第二端口及所述第三端口,由此,使所述排出通路的开度最小,而当所述第一控制阀将所述供给通路关闭而所述区域的压力变得低于所述压力控制室的压力时,所述阀芯的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阀室的所述第一端壁面分离以打开所述第二端口及所述第三端口,由此,使所述排出通路的开度最大,并且,所述阀芯的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伸出面抵接以将所述阀室内划分为所述第一端口开口的第一空间以及所述第二端口及所述第三端口开口的第二空间,或是所述阀芯的第二端面与所述阀室的所述第二端壁面抵接以使所述伸出面与和所述伸出面相对的所述阀芯的相对面之间的间隙最小。此外,在所述阀室设置有阀芯支承部,所述阀芯支承部以使所述阀芯不与所述周壁面接触且能沿与所述第一端壁面正交的方向移动的方式对所述阀芯的径向中央部进行支承。
发明效果
上述可变容量压缩机的第二控制阀的结构与上述以往的第二控制阀相比大幅简化。因此,上述第二控制阀的成本降低并且上述第二控制阀的生产性提高。此外,上述第二控制阀的上述阀芯的径向中央部被支承为上述阀芯不与上述阀室的上述周壁面接触且能沿与上述阀室的上述第一端壁面正交的方向移动。因此,可确保上述阀室中的上述阀芯的稳定且平滑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容量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2是示意性示出上述可变容量压缩机的供给通路和排出通路(第一排出通路、第二排出通路)等的图。
图3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是上述可变容量压缩机的第一控制阀的剖视图。
图5是上述可变容量压缩机的第二控制阀的剖视图,图5的(A)示出上述第一控制阀开阀时的第二控制阀的状态,图5的(B)示出上述第一控制阀闭阀时的第二控制阀的状态。
图6是构成第二控制阀的阀室的剖视图。
图7是图6的A-A剖视图。
图8是上述可变容量压缩机的止回阀的剖视图,图8的(A)示出上述第一控制阀开阀时的止回阀的状态,图8的(B)示出上述第一控制阀闭阀时的止回阀的状态。
图9是示出上述第一控制阀中的线圈通电量与设定压力(吸入室)的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10是示出上述供给通路的变形例的图。
图11是示出上述第二控制阀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图12是示出上述第二控制阀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图13是示出上述第二控制阀的第三变形例的图。
图14是示出上述第二控制阀的第四变形例的图。
图15是示出上述第一排出通路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可变容量压缩机的剖视图。实施方式的可变容量压缩机主要构成为适用于车用空调系统(空气调节系统)的无离合器压缩机。另外,图1中的上侧是重力方向的上侧,图1中的下侧是重力方向的下侧。
如图1所示,可变容量压缩机100包括:缸体101,上述缸体101具有排列成环状的多个缸膛101a;前外壳102,上述前外壳102设置于缸体101的一端;以及缸盖104,上述缸盖104经由阀板103设置于缸体101的另一端。
此外,前外壳102、中心垫圈(省略图示)、缸体101、缸垫圈152、吸入阀形成板150、阀板103、吐出阀形成板151、盖垫圈153和缸盖104以此顺序配置,并通过多个贯穿螺栓105紧固,从而形成压缩机外壳。此外,通过缸体101和前外壳102形成曲柄室140,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驱动轴110以贯通曲柄室140的方式设置。
在驱动轴110的轴向的中间部配设有斜板111。斜板111经由连杆机构120而与固定于驱动轴110的转子112连结,并与驱动轴110一起旋转。此外,斜板111构成为能改变相对于与驱动轴110的轴线(中心线)O正交的平面的角度(斜板111的倾角)。
连杆机构120包括:第一臂112a,上述第一臂112a从转子112突出设置;第二臂111a,上述第二臂111a从斜板111突出设置;以及连杆臂121,上述连杆臂121的一端侧经由第一连结销122相对于第一臂112a能自由转动地连结,另一端侧经由第二连结销123相对于第二臂111a能自由转动地连结。
在斜板111形成有供驱动轴110插通的贯通孔111b。贯通孔111b形成为斜板111能在最大倾角与最小倾角的范围内的倾斜运动的形状。在贯通孔111b形成有最小倾角限制部。在将斜板111与驱动轴110正交时的斜板111的倾角设为最小倾角(=0°)的情况下,贯通孔111b的上述最小倾角限制部在斜板111的倾角为大致0°时与驱动轴110抵接,并对斜板111的进一步倾斜运动进行限制。此外,斜板111在其倾角为最大倾角时与转子112抵接以限制进一步倾斜运动。
在驱动轴110上安装有倾角减小弹簧114和倾角增大弹簧115,其中,上述倾角减小弹簧114朝使斜板111的倾角减小的方向对斜板111施力,上述倾角增大弹簧115朝使斜板111的倾角增大的方向对斜板111施力。倾角减小弹簧114配置于斜板111与转子112之间,倾角增大弹簧115安装于斜板111与固定于驱动轴110的弹簧支承构件116之间。
在此,在斜板111的倾角为最小倾角时,设定为倾角增大弹簧115的施加力比倾角减少弹簧114的施加力大,在驱动轴110并未旋转时,斜板111被定位于倾角减少弹簧114的施加力与倾角增大弹簧115的施加力平衡的倾角处。
驱动轴110的一端侧(图1中的左端侧)在局部地朝外侧突出的前外壳102的突出部102a内贯通并延伸至前外壳102的外侧。在驱动轴110的上述一端侧连结有省略图示的动力传递装置。曲柄室140的内部通过设置于突出部102a的轴封装置130而与外部空间遮断。
驱动轴110的另一端侧(图1中的右端侧)插通在形成于缸体101的中心孔101b。中心孔101b在多个缸膛101a的大致中央贯通缸体101,从缸盖104侧朝向曲柄室140具有在缸体101的缸盖104侧的端面开口的大径孔部101b1、直径小于大径孔部101b1的中径孔部101b2及直径小于中径孔部101b2的小径孔部101b3。
由驱动轴110和固定于驱动轴110的转子112构成的连结体在径向上被第一轴承131和第二支承132支承,在推力方向上被第三轴承133和推力承接构件134支承。驱动轴110构成为因来自外部驱动源的动力被传递至上述动力传递装置,而与上述动力传递装置的旋转同步地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131安装于前外壳102的突出部102a中的轴封装置130的内侧,第二支承132安装于缸体101的中心孔101b的小径孔部101b3。此外,第三轴承133配设于前外壳102的内表面与转子112之间,推力承接构件134安装于缸体101的中心孔101b的中径孔部101b2。
在各缸膛101a内收容有活塞136。各活塞136具有突出至曲柄室140内的突出部136a。在突出部136a内形成有收容空间,斜板111的外缘部及其附近经由一对滑履137收容于上述收容空间。由此,通过斜板111随着驱动轴110的旋转而旋转,各活塞136在对应的缸膛101a内往复运动。
在缸盖104形成有吸入室141和吐出室142。吸入室141配置于缸盖104的大致中央,吐出室142形成为呈环状包围吸入室141。吸入室141与各缸膛101a经由贯通阀板103等的第一贯通孔103a和形成于吸入阀形成板150的吸入阀(省略图示)连通。吐出室142与各缸膛101a经由贯通阀板103等的第二贯通孔103b和形成于吐出阀形成板151的吐出阀(省略图示)连通。
在缸体101的上部设有消音器。通过隔着密封构件(省略图示)利用螺栓(省略图示)将形成有吐出端口106a的盖构件106和形成于缸体101上部的消音器形成壁101c紧固,从而形成消音器。
由盖构件106和消音器形成壁101c围成的消音器空间143经由连通路径144与吐出室142连通,在消音器空间143内配置吐出止回阀200。吐出止回阀200配置于连通路径144与消音器空间143的连接部。吐出止回阀200响应于连通路径144(上游侧)与消音器空间143(下游侧)的压力差而动作。吐出止回阀200构成为在上述压力差小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将连通路径144关闭,并在上述压力差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将连通路径144打开。
连通路径144、吐出止回阀200、消音器空间143及吐出端口106a形成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吐出通路,吐出室142经由上述吐出通路而与上述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回路(的高压侧)连接。
在缸盖104形成有吸入端口107及将吸入端口107与吸入室141连通的连通路108。吸入端口107及连通路108形成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吸入通路,吸入室141经由上述吸入通路而与上述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回路(的低压侧)连接。
上述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回路的低压侧的制冷剂(低压制冷剂)经由上述吸入通路被引导(吸入)至吸入室141。吸入室141内的制冷剂通过各活塞136的往复运动而被对应的吸入缸膛101a内,并被压缩而吐出至吐出室142。此外,吐出至排出室142的制冷剂(即高压制冷剂)经由上述吐出通路而被引导(吐出)至上述空调系统的上述制冷剂回路的高压侧。此外,通过吐出止回阀200阻止制冷剂(制冷剂气体)从上述空调系统的上述制冷剂回路的高压侧朝向吐出室142的回流。
可变容量压缩机100具有:供给通路145,上述供给通路145用于将吐出室142内的制冷剂供给至曲柄室140;以及排出通路146,上述排出通路146用于将曲柄室140内的制冷剂排出至吸入室141。图2是示意性示出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供给通路145和排出通路146等的图。
供给通路145将吐出室142与曲柄室140连接,并在中途设置有第一控制阀300。第一控制阀300构成为对供给通路145的开度(通路截面积)进行调节,由此,对吐出室142内的制冷剂(高压制冷剂)朝曲柄室140的供给量进行控制。
在供给通路145中的、比第一控制阀300靠曲柄室140一侧(下游侧)设置有止回阀500。止回阀500构成为:一方面,允许从第一控制阀300朝曲柄室140的制冷剂的流动,另一方面,阻止从曲柄室140朝第一控制阀300的制冷剂的流动(制冷剂的回流)。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回阀500构成为与第一控制阀300的开闭连动地对供给通路145进行开闭。具体而言,止回阀500构成为:当第一控制阀300将供给通路145打开时将供给通路145打开,以允许从第一控制阀300朝向曲柄室140的制冷剂的流动,且当第一控制阀300将供给通路145关闭时将供给通路145关闭,以阻止从曲柄室140向第一控制阀300的制冷剂的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通路146由两个通路组成。上述两个通路中的一方是使曲柄室140与吸入室141始终连通的通路(以下称为“第一排出通路146a”)。在第一排出通路146a的中途设置有节流部。上述两个通路中的另一方是将曲柄室140与吸入室141连接并且在其中途设置有第二控制阀400的通路(以下称为“第二排出通路146b”)。第二排出通路146b通过第二控制阀400进行开闭。在此,第二排出通路146b的各部的通路截面积设定为大于第一排出通路146a的上述节流部的通路截面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通路145形成为经过第二控制阀400。具体而言,第二控制阀400的一部分形成供给通路145中的第一控制阀300与止回阀500之间的区域的一部分。此外,第二控制阀400构成为与第一控制阀300的开闭连动地对第二排出通路146b进行开闭。具体而言,第二控制阀400构成为:当第一控制阀300将供给通路145打开时将第二排出通路146b关闭,而当第一控制阀300将供给通路145关闭时将第二排出通路146b打开。当第二排出通路146b被关闭时,排出通路146仅由第一排出通路146a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排出通路146的开度(通路截面积)最小。另一方面,当第二控制阀400将第二排出通路146b打开时,排出通路146由第一排出通路146a及第二排出通路146b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排出通路146的开度(通路截面积)最大。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控制阀300将供给通路145关闭时,停止吐出室142内的制冷剂(高压制冷剂)朝曲柄室140的供给,第二控制阀400将第二排出通路146b打开。当第二控制阀400将第二排出通路146b打开时,曲柄室140内的制冷剂经由第一排出通路146a及第二排出通路146b排出至吸入室141。因此,曲柄室140的压力降低(变成与吸入室141的压力相等)。当曲柄室140的压力降低时,斜板111的倾角增加,活塞136的行程(即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吐出容量)也增加。
另一方面,当第一控制阀300将供给通路145打开时,吐出室142内的制冷剂(高压制冷剂)朝曲柄室140供给,第二控制阀400将第二排出通路146b关闭。当第二控制阀400将第二排出通路146b关闭时,曲柄室140内的制冷剂仅经由具有上述节流部的第一排出通路146a排出至吸入室141。即,曲柄室140内的制冷剂朝吸入室141的排出受到限制。因此,曲柄室140的压力上升。当曲柄室140的压力上升时,斜板111的倾角减少,活塞136的行程(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吐出容量)也减少。在此,吐出室142内的制冷剂朝曲柄室140的供给量越多,曲柄室140的压力越高。因此,可与根据第一控制阀300的供给通路145的开度(通路截面积)相应地对活塞136的行程(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吐出容量)进行可变控制。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可变容量压缩机100构成为:通过吐出室142内的制冷剂经由供给通路145向曲柄室140供给并且曲柄室140内的制冷剂经由排出通路(第一排出通路146a、第二排出通路146b)向吸入室141排出来对曲柄室140的压力进行调节,由此,使吐出容量发生变化。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曲柄室140相当于本发明的“压力控制室”。
另外,可变容量压缩机100还具有节流通路147,该节流通路147用于将供给通路145中的第一控制阀300与止回阀500之间的上述区域的制冷剂排出至吸入室141。在本实施方式中,节流通路147形成为:将形成供给通路145中的第一控制阀300和止回阀500之间的区域的上述一部分的第二控制阀400的上述一部分与吸入室141连通。
此外,在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内部(主要是曲柄室140)封入有润滑用油,通过随着驱动轴110的旋转而被斜板111等搅拌的油或与制冷剂(气体)一起移动的油,对可变容量压缩机100内部进行润滑。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第一排出通路146a、第一控制阀300、第二控制阀400、止回阀500、供给通路145、第二排出通路146b及节流通路147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排出通路146a)
图3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曲柄室140和吸入室141始终连通的第一排出通路146a由形成于缸体101的第一连通路101d和作为上述节流部发挥作用的节流孔161形成。第一连通路101d的一端在曲柄室140开口,第一连通路101d的另一端在缸体101的缸盖104侧的端面开口。节流孔161将夹设于缸体101与缸盖104之间的夹设构件IM贯通,从而将第一连通路101d的上述另一端与吸入室141连接。在此,夹设构件IM基本上是指缸垫圈152、吸入阀形成板150、阀板103、吐出阀形成板151和盖垫圈153,但还存在不包括缸垫圈152和/或盖垫圈153。此外,第一连通路101d经由形成于缸体101的第二连通路101e而与中心孔101b的大径孔部101b1连通。
(第一控制阀300)
图4是第一控制阀300的剖视图。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控制阀300收容在形成于缸盖104的收容孔104a。在第一控制阀300的外周面安装有三个O形环300a~300c。此外,通过这三个O形环300a~300c,收容孔104a内的第一控制阀300的外侧空间被划分为第一区域SR1~第三区域SR3。
第一区域SR1经由形成于缸盖104的第三连通路104b而与吸入室141连通。第二区域SR2经由形成于缸盖104的第四连通路104c而与吐出室142连通。第三区域SR3经由形成于缸盖104的第五连通路104d、第二控制阀400、形成于缸盖104的第六连通路104e、止回阀500及形成于缸体101的第七连通路101f而与曲柄室140连接。
第一控制阀300包括阀单元和使阀单元进行开闭动作的驱动单元(螺线管),并构成为响应于经由第三连通路104b及第一区域SR1导入的吸入室141的压力以及根据与外部信号相应地流动于螺线管的电流而产生的电磁力,对供给通路145的开度进行控制。
第一控制阀300的阀单元具有圆筒状的阀外壳301。在阀外壳301的内部,从上述阀外壳301的一端侧(收容孔104a的底部侧)沿轴线方向依次排列地形成有第一感压室302、阀室303和第二感压室307。
第一感压室302经由形成于阀外壳301的外周面的第一连通孔301a而与收容孔104a内的第三区域SR3连通。
阀室303经由形成于阀外壳301的外周面的第二连通孔301b而与收容孔104a内的第二区域SR2连通。
第二感压室307经由形成于阀外壳301的外周面的第三连通孔301e而与收容孔104a内的第一区域SR1连通。
第一感压室302与阀室303经由阀孔301c彼此连通,在阀室303与第二感压室307之间形成有支承孔301d。
在第一感压室302内配设有波纹管305。波纹管305的内部是真空的,在波纹管305的内部设置有弹簧。波纹管305配置成能沿阀外壳301的轴向移位,且具有作为承受第一感压室302内的压力、即主要是曲柄室140内的压力的感压单元的功能。
在阀室303收容有圆柱状的阀芯304的一方的端部。阀芯304的外周面被支承孔301d滑动支承,阀芯304能沿阀外壳301的轴线方向移动。阀芯304的上述一方的端部构成对阀孔301c进行开闭的阀部。阀芯304的另一方的端部突出至第二感压室307内,构成承受第二感压室307内的压力、即吸入室141的压力的受压部。此外,当通过阀芯304的上述一方的端部(阀部)打开阀孔301c时,第二区域SR2与第三区域SR3经由第二连通孔301b、阀室303、阀孔301c、第一感压室302及第一连通孔301a连通。
在阀芯304的上述一方的端部的中央部设置有呈轴状突出的连结部306。连结部306的前端与波纹管305连接成能接触、分离,连结部306具有作为将波纹管305的位移传递至阀芯304的传递部的功能。
驱动单元具有圆筒状的螺线管外壳312。螺线管外壳312与阀外壳301的另一端(与收容孔104a的底部侧相反的一侧)连结。在螺线管外壳312内收容有用树脂覆盖电磁线圈的大致圆筒状的模制线圈314,在模制线圈314的内侧配置有收容于有底筒状的收容构件313的固定芯部310和可动芯部308。
收容构件313配置为收容构件313的开口端朝向阀外壳301。固定芯部310具有从收容构件313的上述开口端突出的突出部310a。固定芯部310的突出部310a与形成于阀外壳301的嵌合孔301f嵌合,突出部310a的前端面构成第二感压室307的壁面。
此外,固定芯部310具有插通孔310b。插通孔310b将固定芯部310沿长度方向(轴线方向)贯通。即,插通孔310b的一端在突出部310a的端面开口,插通孔310b的另一端在固定芯部310的与突出部310a相反的一侧的端面开口。
螺线管杆309以具有间隙的方式插通于插通孔310b。螺线管杆309的一端固定于阀芯304的上述另一方的端部,螺线管杆309的另一端被嵌合(压入)至形成于可动芯部308的贯通孔。也就是说,阀芯304、可动芯部308和螺线管杆309被一体化。
此外,在固定芯部310与可动芯部308之间设置有强制释放弹簧311,该强制释放弹簧311以朝与固定芯部310分开的方向、即朝阀芯304的上述一方的端部(阀部)将阀孔301c打开的方向(开阀方向)对可动芯部308施力。
可动芯部308、固定芯部310和螺线管外壳312由磁性材料形成,以构成磁路。另一方面,收容构件313由不锈钢类材料等非磁性材料形成。
模制线圈314经由信号线等而与设于可变容量压缩机100外部的控制装置(未图示)连接。当从上述控制装置向模制线圈314供给控制电流I时,上述驱动单元产生电磁力F(I)。当上述驱动单元产生电磁力F(I)时,可动芯部308被朝向固定芯部310吸引,由此,阀芯304朝将阀孔301c关闭的方向(闭阀方向)移动。
(第二控制阀400的结构)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控制阀400以位于驱动轴110的轴线O的延长线上的方式配置于缸盖104。图5是第二控制阀400的剖视图。图5的(A)示出第一控制阀300将阀孔301c打开时(即开阀时)的第二控制阀400的状态,图5的(B)示出第一控制阀300将阀孔301c关闭时(即闭阀时)的第二控制阀400的状态。
第二控制阀400包括阀室410和阀芯420。
图6是阀室410的剖视图。阀室410主要由设置于缸盖104的收容孔104f形成。收容孔104f形成为在缸盖104的缸体101侧的端面开口的带阶梯圆筒状的有底孔。即,收容孔104f具有:大径孔部104f1,上述大径孔部104f1在缸盖104的缸体101侧的上述端面开口;以及小径孔部104f2,上述小径孔部104f2的直径小于大径孔部104f1,且小径孔部104f2在大径孔部104f1的底面开口。
收容孔104f与吸入室141相邻,并且隔着夹设构件IM与形成于缸体101的中心孔101b的大径孔部101b1相对。
收容孔104f的开口(即大径孔部104f1的开口)被夹设构件IM封堵。在本实施方式中,缸盖104的收容孔104f的上述开口的周围的部位与盖垫圈153抵接,收容孔104f的上述开口被吐出阀形成板151封堵。不过,不限于此,收容孔104f的上述开口也可以被盖垫圈153封堵。
此外,夹设构件IM(在此,吐出阀形成板151)中的对收容孔104f的上述开口进行封堵的部位构成阀室410的一方的端壁面(以下称为“第一端壁面”)411,收容孔104f的底面(即小径孔部104f2的底面)构成与第一端壁面411相对的阀室410的另一方的端壁面(以下称为“第二端壁面”)412,收容孔104f的内周面构成在第一端壁面411与第二端壁面412之间延伸的阀室410的周壁面413。此外,收容孔104f中的大径孔部104f1的上述底面(换言之,大径孔部104f1与小径孔部104f2的台阶面)构成从周壁面413的延伸方向中间部朝径向内侧伸出的伸出面414。伸出面414形成为与第一端壁面411平行的环状面。
在夹设构件IM中的对收容孔104f的上述开口进行封堵的部位固定有圆柱状的轴构件415。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构件415配置于驱动轴110的轴线O的延长线上。即,轴构件415的轴线与驱动轴110的轴线O的延长线一致。轴构件415的长度方向(轴线方向)的中间部与形成于夹设构件IM(在此,主要是阀板103)的嵌合孔嵌合并固定,轴构件415具有引导轴部415a和突出部415b,其中,上述引导轴部415a在阀室410内从第一端壁面411朝第二端壁面412突出,上述突出部415b突出至中心孔101b的大径孔部101b1内。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构件415形成有沿轴线方向贯通轴构件415(即,从引导轴部415a的前端面贯通至突出部415b的前端面)的轴贯通孔415c。
第五连通路104d的一端作为第一端口431开口在阀室410的周壁面413中的比伸出面414靠第二端壁面412侧的部位。第五连通路104d的另一端开口在对第一控制阀300进行收容的收容孔104a内的第三区域SR3。也就是说,第一端口431与处于第一控制阀300与第二控制阀400之间的第五连通路104d连通。进一步而言,第一端口431经由第五连通路104d而与第三区域SR3连通。另外,也可以使第五连通路104d的上述一端作为第一端口431而开口在阀室410的第二端壁面412,以代替开口在阀室410的周壁面413的比伸出面414靠第二端壁面412侧的上述部位。
至少一个第二端口432及至少一个第三端口433开口在阀室410的第一端壁面411。第二端口432贯通夹设构件IM。第二端口432经由中心孔101b的大径孔部101b1、第二连通路101e及第一连通路101d而与曲柄室140连通(参照图3)。第二端口433贯通吐出阀形成板151。第三端口433经由连通槽103c及连接孔162而与吸入室141连通,其中,上述连通槽103c形成于阀板103且从与第三端口433对应的位置延伸至与吸入室141对应的位置,上述连接孔162贯通吐出阀形成板151及盖垫圈153且将连通槽103c与吸入室141连接。
第六连通路104e的一端作为第四端口434而开口在阀室410的周壁面413中的比伸出面414靠第一端壁面411侧的部位。第六连通路104e沿夹设构件IM延伸,第六连通路104e的另一端与止回阀500连接(参照图3)。也就是说,第四端口与处于第二控制阀400和止回阀500之间的第六连通路104e连通。
图7是图6的A-A放大剖视图。如图7所示,引导轴部415a(轴构件415)位于阀室410的第一端壁面411的中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二端口432和一个第三端口433开口在阀室410的第一端壁面411。两个第二端口432和一个第三端口433分别形成为以引导轴部415a(轴构件415)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孔,并配置成围绕引导轴部415a。不过,不限于此,第二端口432和第三端口433的形状和个数能任意设定。在此,第二端口432的开口面积(总开口面积)设定为比第三端口433的开口面积(总开口面积)大。
形成于阀板103的连通槽103c具有与第三端口433对应的槽宽,连接孔162形成为连接孔162的长度方向尺寸比连通槽103c稍小的矩形形状的孔。
此外,在阀室410的第一端壁面411形成有将第三端口433的径向外侧的部位局部切除而得的缺口部435。缺口部435与第三端口433同样地贯通吐出阀形成板151,且经由形成于阀板103的连通槽103c和贯通吐出阀形成板151及盖垫圈153的连接孔162而与吸入室141连通。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连通槽103c由两个路径构成。此外,缺口部435形成为延伸到比后述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的向第一端壁面411的抵接部靠近径向外侧处,在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与第一端壁面411抵接时,缺口部435的第三端口433侧的端部由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覆盖。此外,此时,阀室410经由缺口部435中的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与阀板103的端面之间的区域、第三端口433、连通槽103c及连接孔162而与吸入室141连通。另外,图7中的双点划线示出在后述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与第一端壁面411抵接时由阀芯420的大径部421覆盖的区域。
回到图5的(A)、(B),阀芯420形成为带阶梯的圆柱状,且具有大径部421和直径比大径部421小的小径部422。阀芯420的大径部421形成为直径比形成阀室410的收容孔104f的大径孔部104f1小且比小径孔部104f2大,阀芯420的小径部422形成为直径比小径孔部104f2小。
在阀芯420形成有供引导轴部415a能滑动地插通的被插通部423。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插通部423形成为在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的中央开口并且沿阀芯420的中心线延伸的圆柱形状的有底引导孔。作为上述引导孔的被插通部423具有比引导轴部415a长度大的深度。另外,阀芯420的上述中心线与引导轴部415a(轴构件415)的轴线一致。此外,在大径部421的另一方的端面421b形成有从周缘部朝径向内侧延伸的缺口槽424。
阀芯420以引导轴部415a插通在被插通部423的状态收容于阀室410。即,阀芯420以大径部421位于阀室410内的第一端壁面411侧且小径部422位于阀室410内的第二端壁面412侧的方式收容于阀室410。此外,通过引导轴部415a能滑动地插通在被插通部423,阀芯420被支承为不与阀室410的周壁面413接触且能在阀室410内沿引导轴部415a(轴构件415)的轴线方向、即沿与第一端壁面411正交的方向移动。阀芯420的被插通部(有底孔)423的底部(封堵空间)经由形成于引导轴部415a(轴构件415)的轴贯通孔415c、中心孔101b的大径孔部101b1、第二连通路101e及第一连通路101d而与曲柄室140连通,且引导有曲柄室140的压力(参照图3)。
在此,虽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的是,引导轴部415a(的外周面)与被插通部423(的内周面)的间隙设定为0.1~0.4mm。当上述间隙过小时,阀芯420的移动可能因微小异物侵入上述间隙而被阻碍,当上述间隙过大时,可能无法确保阀芯420的稳定的移动。此外,优选的是,阀芯420形成为即使在移动到最远离第一端壁面411的位置时阀芯420的重心也位于引导轴部415a上。
通过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与阀室410的第一端壁面411抵接来对阀芯420的朝一方的移动进行限制,且通过大径部421的另一方的端面421b与阀室410的伸出面414抵接来对阀芯420的朝另一方的移动进行限制。即,阀芯420构成为当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与阀室410的第一端壁面411抵接时,大径部421的另一方的端面421b与阀室410的伸出面414分开,当大径部421的另一方的端面421b与阀室410的伸出面414抵接时,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与阀室410的第一端壁面411分开。另外,在大径部421的另一方的端面421b与阀室410的伸出面414抵接时,在小径部422的前端面422a与第二端壁面412(收容孔104f的底面)之间形成有足够的间隙(参照图5)。
此外,如图5的(A)所示,当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与阀室410的第一端壁面411抵接时,第二端口432及第三端口433被关闭。而且,由于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另一方的端面421b与伸出面414分离,因此,第一端口431和第四端口434经由阀室410连通。不过,即使在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与第一端壁面411抵接的情况下,形成于第一端壁面411的缺口部435也不会被关闭(参照图7)。
另一方面,如图5的(B)所示,当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另一方的端面421b与伸出面414抵接时,阀室410内被划分成第一端口431开口的第一空间(第二端壁面412侧的空间)411和第二端口432、第三端口433及第四端口434开口的第二空间(第一端壁面411侧的空间)442。但是,第一空间411和第二空间442经由形成在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另一方的端面421b的缺口槽424连通。此外,由于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与阀室410的第一端壁面411分离,因此,第二端口432及第三端口433被打开,从而第二端口432及第三端口433经由第二空间442连通。
阀芯420例如可由金属或树脂材料形成,优选的是,为了轻量化而由树脂材料形成。在阀芯420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作为树脂材料,可理想地选择聚苯硫醚(PPS)树脂或尼龙(聚酰胺)类树脂等。此外,也可以在阀室410的第一端壁面411或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形成有非黏性的涂层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上述涂层等中使用聚四氟乙烯(PTFE)等氟类树脂。若是这样,则能抑制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贴着第一端壁面411,并能确保阀芯420与第一端壁面411顺畅的分离。
(止回阀500的结构)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回阀500配置为比驱动轴110靠下方。图8是阀室500的剖视图。图8的(A)示出第一控制阀300开阀时(阀孔301c开放时)的止回阀500的状态,图8的(B)示出第一控制阀300闭阀时(阀孔301c封闭时)的止回阀500的状态。
止回阀500包括阀室(以下称为“止回阀室”)510和阀芯(以下称为“止回阀芯”)520。
止回阀室510主要由设置于缸体101的收容孔101g形成。收容孔101g形成为在缸体101的缸盖104侧的端面开口的带阶梯圆筒状的有底孔。即,收容孔101g具有:大径孔部101g1,上述大径孔部104g1在缸体101的缸盖104侧的上述端面开口;以及小径孔部101g2,上述小径孔部101g2的直径小于大径孔部101g1,且小径孔部101g2在大径孔部101g1的底面开口。
收容孔101g的开口(即大径孔部101g1的开口)被夹设构件IM封堵。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缸体101中的收容孔101g的上述开口的周围的部位与缸垫圈152,收容孔101g的上述开口由吸入阀形成板150封堵。另外,缸体101的上述开口也可以由缸垫圈152封堵。
此外,如图8的(A)、(B)所示,夹设构件IM(在此,吸入阀形成板150)的对收容孔101g的上述开口进行封堵的部位构成止回阀室510的一方的端壁面511,收容孔101g的底面(即,小径孔部101g2的底面)构成止回阀室510的另一方的端壁面512,收容孔101g的内周面构成在一方的端壁面511与另一方的端壁面512之间延伸的止回阀室510的周壁面513。
第五端口531在止回阀室510的一方的端壁面511开口。第五端口531贯通夹设构件IM,且与第六连通路104e的上述另一端侧连接。
第七连通路101f的一端作为第六端口532而开口在止回阀室510的另一方的端壁面512。第六端口532的另一端在曲柄室140开口。也就是说,第六端口532经由第七连通路101f而与曲柄室140连通。
止回阀芯520形成为带阶梯圆柱状,且具有:大径部521;第一小径部522,该第一小径部522的直径比大径部521小且从大径部521的一方的端面突出;以及第二小径部523,该第二小径部523的直径比大径部521小且从大径部521的另一方的端面突出。
止回阀芯520的大径部521形成为直径比形成止回阀室510的收容孔101g的大径孔部101g1大且比小径孔部101g2大,阀芯的第二小径部523形成为直径比小径孔部101g2小。另外,在止回阀芯520的外周面与止回阀室510的周壁面513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
此外,在止回阀芯520形成有内部通路524。内部通路524包括第一通路524a和至少一个第二通路524b,其中,上述第一通路524a的一端在第二小径部523的端面523a开口并朝向第一小径部522的端面522a延伸,而另一端被关闭,至少一个上述第二通路524b的一端在第一小径部522的侧面(周面)开口且另一端在第一通路524a开口。优选的是,多个(例如四个)第二通路524b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
止回阀芯520以第一小径部522位于止回阀室510的一方的端壁面511侧且第二小径部523位于止回阀室510的另一方的端壁面512侧的方式收容于止回阀室510。此外,止回阀芯520能在止回阀室510内朝向一方的端壁面511移动以及朝向另一方的端壁面512移动。
通过第一小径部522的端面522a与止回阀室510的一方的端壁面511抵接来对止回阀芯520朝一方的移动进行限制,通过第二小径部523的端面523a与止回阀室510的另一方的端壁面512抵接来对止回阀芯520朝另一方的移动进行限制。
此外,如图8的(A)所示,当止回阀芯520的第一小径部522的端面522a与止回阀室510的一方的端壁面511分离时,第五端口531被打开,从而第五端口531与第六端口532经由止回阀室510和内部通路524连通。
另一方面,如图8的(B)所示,当止回阀芯520的第一小径部522的端面522a与止回阀室510的一方的端壁面511抵接时,第五端口531被关闭,从而第五端口531与第六端口532的连通被遮断。
与第二控制阀400同样地,止回阀芯520也例如可由金属或树脂材料形成,优选的是,为了轻量化而由树脂材料形成。此外,也可以在止回阀室510的一方的端壁面511和/或止回阀芯520的第一小径部522的端面522a形成有非黏性的涂层等。
(供给通路145)
如上所述,当第一控制阀300开阀时,经由第四连通路104c连通于吐出室142的第二区域SR2与第三区域SR3经由第一控制阀300的第二连通孔301b、阀室303、阀孔301c、第一感压室302及第一连通孔301a而连通。在第二控制阀400中,经由第五连通路104d连通于第三区域SR3的第一端口431与第六连通路104e的一端即第四端口434经由阀室410而连通(参照图5的(A))。在止回阀500中,连接于第六连通路104e的第五端口531与经由第七连通路101f连通于曲柄室140的第六端口532经由止回阀室510及止回阀芯520的内部通路524而连通(参照图8的(A))。
因此,吐出室142和曲柄室140通过由第四连通路104c、第二区域SR2、第一控制阀300(第二连通孔301b、阀室303、阀孔301c、第一感压室302及第一连通孔301a)、第三区域SR3、第五连通路104d、第二控制阀400(第一端口431、阀室410及第四端口434)、第六连通路104e、止回阀500(第五端口531、止回阀室510及内部通路524、第六端口532)及第七连通路101f构成的第一通路连通,吐出室142内的制冷剂(高压制冷剂)经由上述第一通路被供给至曲柄室140。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通路145由上述第一通路形成。此外,当第一控制阀300对阀孔301c的开度进行调节时(对阀孔301c进行开闭时),供给通路145的开度受到调节(被开闭),止回阀500与第一控制阀300的开闭连动地对第五端口531进行开闭。
(第二排出通路146b)
当第一控制阀300闭阀时,阀孔301c(即供给通路145)被关闭,因此,吐出室142内的制冷剂不会被供给至曲柄室140。此外,如上所述,当第一控制阀300闭阀时,在止回阀500中,第五端口531被关闭(参照图8的(B))。此外,在第二控制阀400中,阀室410内被划分成第一端口431开口的第一空间411和第二端口432、第三端口433及第四端口434开口的第二空间442,并且第二端口432和第三端口433(及缺口部435)经由第二空间442而连通(参照图5的(B))。在此,第二端口432经由中心孔101b的大径孔部101b1、第二连通路101e及第一连通路101d而与曲柄室140连通,第三端口433(及缺口部435)经由形成于阀板103的连通槽103c及贯通夹设构件IM的连接孔162而与吸入室141连通。
因而,曲柄室140与吸入室141不仅通过第一排出通路146a连通,还通过由第一连通路101d、第二连通路101e、中心孔101b的大径孔部101b1、第二控制阀400(第二端口432、第二空间442、第三端口433、缺口部435)、连通槽103c及连接孔162构成的第二通路连通,由此,曲柄室140内的制冷剂经由第一排出通路146a及上述第二通路被排出至吸入室141。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排出通路146b由上述第二通路形成。此外,当第二控制阀400中第二端口432及第三端口433被关闭时,第二排出通路146b被关闭。
(节流通路147)
如上所述,第二控制阀400的阀室410形成供给通路145的一部分且位于供给通路145中的第一控制阀300与止回阀500之间。此外,第二控制阀400的阀室410通过由缺口部435、第三端口433、连通槽103c、连接孔162构成的第三通路而与吸入室141连通(参照图5的(A)、图7),供给通路145中的第一控制阀300与止回阀500之间的区域的制冷剂经由上述第三通路而排出至吸入室141。在此,如上所述,第二控制阀的阀室410经由缺口部435中的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与阀板103的端面之间的上述区域、第三端口433、连通槽103c及连接孔162而与吸入室141连通,缺口部435中的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与阀板103的端面之间的上述区域作为“节流部”发挥作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节流通路147由上述第三通路形成。
(第一控制阀300的动作)
在控制阀300的阀芯304上,除了由上述驱动单元产生的电磁力F(I)之外,还作用有由强制释放弹簧311产生的施加力f、由阀室303的压力(吐出室142的压力Pd)产生的力、由第一感压室302的压力(曲柄室140的压力Pc)产生的力、由第二感压室307的压力(吸入室141的压力Ps)产生的力以及由内置于波纹管305的弹簧产生的施加力F。
在此,设定为使波纹管305的有效受压面积Sb、由阀芯304遮蔽的阀孔301c的面积即密封面积Sv、阀芯304的上述一方的端部(阀部)的受压面积Sr相等(Sb=Sv=Sr),因此,排除由吐出室142的压力Pd产生的力及由曲柄室140的压力Pc产生的力,作用于阀芯304的力的平衡由下式(1)示出,将下式(1)变形后形成下式(2)。另外在式(1)、(2)中,“+”表示阀芯304将阀孔301c关闭的方向(阀芯304的闭阀方向),“-”表示阀芯304将阀孔301c打开的方向(阀芯304的开阀方向)。
F(I)-f+Ps·Sb-F=0……(1)
Ps=(F+f-F(I))/Sb……(2)
当吸入室141的压力高于根据控制电流I设定的设定压力时,为了增大吐出容量,波纹管305、连结部306和阀芯304的连结体使阀孔301c(即供给通路145)的开度(通路截面积)减小,以使曲柄室140的压力下降,当吸入室141的压力小于上述设定压力时,为了减小吐出容量,波纹管305、连结部306和阀芯304的连结体使阀孔301c(即供给通路145)的开度增大,以使曲柄室140的压力上升。也就是说,控制阀300以使吸入室141的压力接近于上述设定压力的方式对供给通路145的开度进行自主控制。
在阀芯304上,上述驱动单元的电磁力经由螺线管杆309朝闭阀方向作用,因此,当模制线圈314的通电量增加时,使供给通路145的开度减小的方向(即闭阀方向)的力增大,如图9所示设定压力会朝下降的方向变化。上述控制装置以例如400Hz~500Hz的范围内的规定频率通过脉宽调制(PWM控制)对朝模制线圈314的通电进行控制,并以使流过模制线圈314的电流值成为所期望的值的方式对脉宽(占空比)进行改变。
在上述空调系统工作时、即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工作状态下,上述控制装置基于上述空调系统中的空调设定(设定温度等)及外部环境对朝模制线圈314的通电量进行调节。由此,以使吸入室141的压力成为与上述通电量对应的设定压力的方式对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吐出容量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在上述空调系统的非工作时、即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非工作状态下,上述控制装置将向模制线圈314的通电切断。由此,供给通路145被强制释放弹簧311释放,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吐出容量被控制为最小的状态。
(第二控制阀400及止回阀500的动作)
在第二控制阀400中,若将朝向阀室410的第二端壁面412按压阀芯420的力设为F1,将朝向阀室410的第一端壁面411按压阀芯420的力设为F2,则F1及F2表示成下式。
F1=Ps×S1+Pc×S2
F2=Pm×(S1+S2)
Ps是吸入室141的压力,Pc是曲柄室140的压力,Pm是阀室410的压力,S1是吸入室141的压力所作用的面积,S2是阀室410的压力所作用的面积(包括被插通部423的底面积)。另外,S2>S1。
在此,在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非工作状态时,第二控制阀400处于图5的(A)示出的状态,止回阀500处于图8的(A)示出的状态。另外,如上所述,在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非工作状态时,第一控制阀300将供给通路145打开。
在上述状态下,排出通路146仅由第一排出通路146a构成,此外,吐出止回阀200将连通路径144关闭。因此,当可变容量压缩机100的驱动轴110被驱动时,通过活塞136的往复运动而被压缩并被吐出至吐出室142的制冷剂(高压制冷剂)经由供给通路145被导入曲柄室140。由此,曲柄室140的压力上升,活塞136的行程(吐出容量)维持在最小。
然后,当对第一控制阀300的模制线圈314通电时,第一控制阀300将供给通路145关闭。若是这样,则吐出室142内的制冷剂不再被供给至第二控制阀400的阀室410。此外,第二控制阀400的阀室410内的制冷剂经由节流通路147排出至吸入室141。因此,第二控制阀400的阀室410的压力降低。第二控制阀400的阀室410经由第六连通路104e、止回阀500和第七连通路101f而与曲柄室140连通,因此,曲柄室140内的制冷剂向第七连通路101f流出。即,产生从曲柄室140朝向第二控制阀400的阀室410的制冷剂的回流。止回阀500的止回阀芯520由回流的制冷剂按压,从而将第五端口531关闭(止回阀500变成图8的(B)示出的状态)。由此,从曲柄室140朝向第一控制阀300侧的制冷剂的流动被阻止。
当止回阀500的止回阀芯520将第五端口531关闭时,第二控制阀400的阀室410的压力变成与吸入室141的压力同等。即,变成Pm=Ps,变成F1-F2=(Pc-Ps)×S2(Pc>Ps)。
因此,在第二控制阀400中,当“(Pc-Ps)×S2”大于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从第一端壁面411分开所需的抵抗力f1时,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从第一端壁面411分离,从而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另一方的端面421b与伸出面414抵接。即,第二控制阀400变成图5的(B)示出的状态。由此,第二端口432和第三端口433(及缺口部435)经由第二空间442连通,第二排出通路146b被打开。
也就是说,当第一控制阀300将供给通路145关闭时,止回阀500将供给通路145关闭,由此,第二排出通路146b打开,从而排出通路146由第一排出通路146a及第二排出通路146b构成。即,排出通路146的开度变成最大。因此,曲柄室140内的制冷剂快速地向吸入室141排出以使曲柄室140的压力变成与吸入室141同等,从而活塞136的行程(吐出容量)变成最大。此外,因活塞136的往复运动而被压缩并被吐出至吐出室142的制冷剂的压力上升,从而吐出止回阀200将连通路径144打开,制冷剂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上述制冷剂回路中循环。
另外,在第二控制阀400中,在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另一方的端面421b与伸出面414抵接时,第一空间411和第二空间442经由形成在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另一方的端面421b的缺口槽424而连通,第一空间411的压力和第二空间442的压力大致相等。因此,阀芯420由从第二端口432流入第二空间442的制冷剂流按压,大径部421的另一方的端面421b与伸出面414抵接的状态被保持。
当可变容量压缩机100在活塞136的行程(吐出容量)最大的状态下运转,吸入室141的压力降低至与向模制线圈314的通电量对应的设定压力时,第一控制阀300将供给通路145打开,吐出室142内的制冷剂流入第一空间411。第一空间411是仅通过缺口槽424而与第二空间442连通,几乎被封堵的空间,因此,第一空间411的压力(即,阀室410的压力)Pm瞬间上升。若将第一空间411的压力Pm起作用的面积设为S3,则F2=Pm×S3,由于曲柄室140的压力Pc=吸入室141的压力Ps,因此,F1=Ps×S3。即,变成F2-F1=(Pm-Ps)×S3。
因此,在第二控制阀400中,当“(Pm-Ps)×S3”大于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另一方的端面421b与伸出面414分开所需的抵抗力f2时,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另一方的端面421b与伸出面414分离,从而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与第一端壁面411抵接。即,第二控制阀400变成图5的(A)示出的状态。由此,第二端口432及第三端口433被关闭,第二排出通路146b被关闭。
也就是说,当第一控制阀300将供给通路145打开时,第二排出通路146b被关闭,从而排出通路146仅由第一排出通路146a构成。同时,吐出室142内的制冷剂穿过第一控制阀300及第二控制阀400,该制冷剂流对止回阀500的止回阀芯520进行按压,以打开第五端口531。由此,吐出室142内的制冷剂向曲柄室140供给,曲柄室140的压力上升,活塞136的行程(吐出容量)从最大开始减少。此外,以吸入室141的压力维持与向模制线圈314的通电量对应的设定压力的方式调节活塞136的行程。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相当于本发明的“阀芯的第一端面”,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另一方的端面421b相当于“阀芯的第二端面”,引导轴部415a相当于本发明的“阀芯支承部”,形成于轴构件415的轴贯通孔415c相当于本发明的“导压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例如,通过将阀芯420安装于引导轴部415a并以安装于引导轴部415a的阀芯420收容于收容孔104f的方式将缸体101和缸盖104紧固,形成第二控制阀400。在此,引导轴部415a的设置是容易的,阀芯420能以单个部件形成。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第二控制阀的结构大幅简化,能够谋求第二控制阀的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性的提高。
此外,通过引导轴部415a插通在被插通部423,阀芯420被支承为不与阀室410的周壁面413接触且能沿与阀室410的第一端壁面411正交的方向移动。因此,可确保阀室410内的阀芯420的稳定且平滑的移动。
在此,形成于阀芯420的被插通部423形成为有底孔(引导孔)。因此,能防止异物从阀室410侧侵入引导轴部415a与被插通部423的间隙而造成阀芯420的移动受到阻碍。此外,曲柄室140的压力经由形成于轴构件415(引导轴部415a)的轴贯通孔415c而引导到被插通部423的底部(封堵空间)。因此,曲柄室140的压力也可靠地作用于被插通部423的底部,阀芯420能敏感地响应于曲柄室140的压力Pc和阀室410的压力(即,供给通路145中的第一控制阀300与止回阀500之间的压力)Pm的差而移动。另外,也可以在轴构件415的外周面形成从引导轴部415a的前端面延伸到突出部415b的前端面的槽,以代替轴贯通孔415c。
以下,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根据以下的各变形例,也能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以下,主要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适当省略针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共用的结构的说明。
(供给通路145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供给通路145经过第二控制阀400,第二控制阀400的一部分(第一端口431、阀室410及第四端口434)形成供给通路145的一部分(参照图5的(A))。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供给通路145也可以不经过第二控制阀400。例如,如图10所示,也可以设置第八连通路104g以代替第六连通路104e(当然,第二控制阀400的第四端口434也不再存在)。第八连通路104g的一端与止回阀500的第五端口531连接,第八连通路104g的另一端与第五连通路104d的上述另一端同样地在对第一控制阀300进行收容的收容孔104a内的第三区域SR3开口。
在这种情况下,供给通路145通过由第四连通路104c、第二区域SR2、第一控制阀300(第二连通孔301b、阀室303、阀孔301c、第一感压室302及第一连通孔301a)、第三区域SR3、第八连通路104g、止回阀500(第五端口531、止回阀室510及内部通路524、第六端口532)及第七连通路101f构成的通路形成。此外,第五连通路104d作为将供给通路145中的第一控制阀300和止回阀500之间的区域的压力引导至第二控制阀400的阀室410的引导通路而发挥作用。
(第二控制阀400的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控制阀400中,形成于阀芯420的、供引导轴部415a能滑动地插通的被插通部423形成为有底的引导孔。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如图11所示,被插通部423也可以形成为从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至小径部422的前端面422a贯通阀芯420的贯通引导孔。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不在轴构件415形成轴贯通孔415c。
(第二控制阀400的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轴构件415固定于夹设构件IM,引导轴部415a在室410内从第一端壁面411朝第二端壁面412突出。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如图12所示,也可以是,轴构件415嵌合并固定于形成在收容孔104f的上述底面的嵌合孔,引导轴部415a在室410内从第二端壁面412朝第一端壁面411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供引导轴部415a能滑动地插通的被插通部423形成为在阀芯420的小径部422的前端面422a的中央开口并沿阀芯420的中心线延伸的圆柱状的有底孔。此外,在被插通部423的内周面形成有将被插通部423的底部(封堵空间)与阀室410连通的至少一个连通槽423a。也可以在引导轴部415a的外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连通槽(省略图示),以代替至少一个连通槽423a,或是除了至少一个连通槽423a之外,在引导轴部415a的外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连通槽(省略图示)。另外,在第二控制阀400的第二变形例中,形成在被插通部423的内周面的至少一个连通槽423a和/或形成在引导轴部415a的外周面的至少一个连通槽相当于本发明的“连通部”。
(第二控制阀400的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大径部421的另一方的端面421b与阀室410的伸出面414抵接来对阀芯420朝上述另一方的移动进行限制。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如图13所示,也可以通过小径部422的前端面422a与阀室410的第二端壁面412抵接来对阀芯420朝上述另一方的移动进行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在阀芯420的小径部422的前端面422a与阀室410的第二端壁面412抵接时,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另一方的端面421b与伸出面414之间的间隙变成最小(微小间隙)。此外,不在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另一方的端面421b形成缺口槽424。另外,在第二控制阀400的第三变形例中,阀芯420的小径部422的前端面422a相当于本发明的“阀芯的第二端面”,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另一方的端面421b相当于本发明的“阀芯的相对面”。
在此,也可以使用弹簧销作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轴构件415、第二控制阀400的第二变形例中的轴构件415及第二控制阀400的第三变形例中的轴构件415。在这种情况下,无需在轴构件415中形成轴贯通孔415c或槽,或是在引导轴部415a的外周面形成上述连通槽,因此,更为方便,还有助于降低成本。
(第二控制阀400的第四变形例)
如图14所示,也可以是阀芯420具有从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的中央突出的第一轴部425和从大径部421的另一方的端面421b的中央突出的第二轴部426,以代替小径部422及被插通部423,在夹设构件IM(阀室410的第一端壁面411)形成有将第一轴部425支承为能滑动的第一支承部416,并在收容孔104f的上述底面(阀室410的第二端壁面412)形成有将第二轴部426支承为能滑动的第二支承部417,以代替固定有轴构件415。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支承部416形成为贯通夹设构件IM的贯通孔,第二支承部417形成为有底孔。此外,在第二轴部426的外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连通槽426a,该至少一个连通槽426a将形成为有底孔的第二支承部417的底面侧(封堵空间)与阀室410连通。也可以在第二支承部417的内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连通槽(省略图示),以代替至少一个连通槽426a,或是除了至少一个连通槽426a之外,在第二支承部417的内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连通槽(省略图示)。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形成在第二轴部426的外周面的至少一个连通槽426a和/或形成在第二支承部417的内周面的至少一个连通槽相当于本发明的“连通部”。
(第一排出通路146a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排出通路146a由形成于缸体101的第一连通路101d和贯通夹设构件IM的节流孔161形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如图15所示,也可以在阀芯420的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形成有环状槽428,以代替节流孔161。环状槽428以作为“节流部”发挥作用的方式设定其宽度和深度,且配置为在大径部421的一方的端面421a与阀室410的第一端壁面411抵接时,环状槽428的一部分与第二端口432及第三端口433重叠。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排出通路146a由第一连通路101d、第二连通路101e、中心孔101b的大径孔部101b1、第二控制阀400(第二端口432、环状槽428、第三端口433)、连通槽103c及连接孔162形成。另外,第二排出通路146b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能够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进一步的变形及改变。
(符号说明)
100可变容量压缩机;101缸体;101a缸膛;101b中心孔;140曲柄室(压力控制室);141吸入室;142吐出室;145供给通路;146排出通路;146a第一排出通路;146b第二排出通路;147节流通路;300第一控制阀;400第二控制阀;410阀室;411第一端壁面;412第二端壁面;413周壁面;414伸出面;415轴构件;415a引导轴部(阀芯支承部);415c轴贯通孔(导压部);416第一支承部(阀芯支承部);417第二支承部(阀芯支承部);420阀芯;421大径部;421a大径部的一方的端面(第一端面);421b大径部的另一方的端面(第二端面、相对面);422小径部;422a小径部的前端面(第二端面);423被插通部;424缺口槽;425第一轴部;426第二轴部;431第一端口;432第二端口;433第三端口;434第四端口;IM夹设构件。

Claims (10)

1.一种可变容量压缩机,所述可变容量压缩机通过使吐出室内的制冷剂经由供给通路供给至压力控制室并且使所述压力控制室内的制冷剂经由排出通路排出至吸入室来调节所述压力控制室的压力以使吐出容量发生变化,其中,包括:
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对所述供给通路的开度进行调节;
止回阀,所述止回阀设置于所述供给通路中的比所述第一控制阀靠近所述压力控制室侧,并阻止从所述压力控制室朝向所述第一控制阀侧的制冷剂的流动;
节流通路,所述节流通路用于将所述供给通路中的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止回阀之间的区域的制冷剂排出至所述吸入室;以及
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对所述排出通路的开度进行调节,
所述第二控制阀具有:
阀室,所述阀室具有第一端壁面、与所述第一端壁面相对的第二端壁面、在所述第一端壁面与所述第二端壁面之间延伸的周壁面以及从所述周壁面的延伸方向中间部朝径向内侧伸出的伸出面,在所述阀室中,连通于所述区域的第一端口在第二端壁面开口,或是在所述周壁面中的比所述伸出面靠近所述第二端壁面侧的部位开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在所述第一端壁面开口,其中,所述第二端口连通于所述压力控制室并且形成所述排出通路的一部分,所述第三端口连通于所述吸入室并且形成所述排出通路的一部分;以及
阀芯,所述阀芯具有第一端面以及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面,且收容于所述阀室并通过所述区域与所述压力控制室的压差而在所述阀室内移动,
所述第二控制阀构成为:当所述第一控制阀将所述供给通路打开而所述区域的压力变得高于所述压力控制室的压力时,所述阀芯的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阀室的所述第一端壁面抵接以关闭所述第二端口及所述第三端口,由此,使所述排出通路的开度最小,而当所述第一控制阀将所述供给通路关闭而所述区域的压力变得低于所述压力控制室的压力时,所述阀芯的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阀室的所述第一端壁面分离以打开所述第二端口及所述第三端口,由此,使所述排出通路的开度最大,并且,所述阀芯的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伸出面抵接以将所述阀室内划分为所述第一端口开口的第一空间以及所述第二端口及所述第三端口开口的第二空间,或是所述阀芯的第二端面与所述阀室的所述第二端壁面抵接以使所述伸出面与和所述伸出面相对的所述阀芯的相对面之间的间隙最小,
在所述阀室设置有阀芯支承部,所述阀芯支承部以使所述阀芯不与所述周壁面接触且能沿与所述第一端壁面正交的方向移动的方式对所述阀芯的径向中央部进行支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芯支承部是从所述第一端壁面及所述第二端壁面中的任意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的引导轴部,
通过使所述引导轴部能滑动地插通在形成于所述阀芯的径向中央部的被插通部,所述阀芯被支承为不与所述阀室的所述周壁面接触且能沿与所述第一端壁面正交的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插通部形成为在所述阀芯的所述第一端面或所述第二端面的中央开口并且沿所述阀芯的中心线延伸的有底的引导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芯支承部是从所述第一端壁面朝向所述第二端壁面突出的引导轴部,
所述被插通部形成为在所述阀芯的所述第一端面的中央开口并且沿所述阀芯的中心线延伸的有底的引导孔,
在作为所述阀芯支承部的所述引导轴部设置有导压部,所述导压部将所述压力控制室的压力引导至作为所述被插通部的所述引导孔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芯支承部是从所述第二端壁面朝向所述第一端壁面突出的引导轴部,
所述被插通部形成为在所述阀芯的所述第二端面的中央开口并且沿所述阀芯的中心线延伸的有底的引导孔,
在作为所述阀芯支承部的所述引导轴部和作为所述被插通部的所述引导孔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连通部,所述连通部将作为所述被插通部的所述引导孔的底部与所述阀室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可变容量压缩机具有:
缸盖,所述缸盖形成有所述吸入室及所述吐出室;
缸体,所述缸体形成有对活塞进行收容的缸膛;以及
夹设构件,所述夹设构件介于所述缸体与所述缸盖之间,并且具有将所述缸膛与所述吸入室连通的第一贯通孔和将所述缸膛与所述吐出室连通的第二贯通孔,
所述可变容量压缩机构成为通过使所述活塞往复运动来将制冷剂从所述吸入室吸入至所述缸膛并进行压缩后吐出至吐出室,
所述阀室由设置于所述缸盖且被所述夹设构件封堵的收容孔形成,所述夹设构件中的对所述收容孔进行封堵的部位形成所述阀室的所述第一端壁面,所述阀芯支承部固定于所述夹设构件中的对所述收容孔进行封堵的所述部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芯具有从所述第一端面的中央突出的第一轴部和从所述第二端面的中央突出的第二轴部,
所述阀芯支承部是形成于所述第一端壁面且将所述第一轴部支承为能沿轴线方向滑动的第一支承部和形成于所述第二端壁面且将所述第二轴部支承为能沿轴线方向滑动的第二支承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轴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连通部,所述连通部将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内部与所述阀室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于所述供给通路中的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止回阀之间,在所述阀室中,所述第一端口连通于所述区域中的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第二控制阀之间的区域,并且连通于所述区域中的所述第二控制阀与所述止回阀之间的区域的第四端口在所述周壁面的、比所述伸出面靠近所述第一端壁面侧的部位开口,
所述第二控制阀构成为在所述阀芯的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阀室的所述第一端壁面抵接而关闭所述第二端口及所述第三端口时,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四端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阀芯的所述第一端面形成有第二连通部,所述第二连通部在所述阀芯的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阀室的所述第一端壁面抵接时将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连通,在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经由所述第二连通部连通时,所述排出通路的开度最小。
CN202080021418.4A 2019-03-20 2020-03-16 可变容量压缩机 Active CN1135742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2134A JP7185568B2 (ja) 2019-03-20 2019-03-20 可変容量圧縮機
JP2019-052134 2019-03-20
PCT/JP2020/011350 WO2020189604A1 (ja) 2019-03-20 2020-03-16 可変容量圧縮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74275A CN113574275A (zh) 2021-10-29
CN113574275B true CN113574275B (zh) 2022-10-28

Family

ID=72520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1418.4A Active CN113574275B (zh) 2019-03-20 2020-03-16 可变容量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841010B2 (zh)
JP (1) JP7185568B2 (zh)
CN (1) CN113574275B (zh)
DE (1) DE112020001321T5 (zh)
WO (1) WO2020189604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61687A (zh) * 2010-12-14 2013-08-21 三电有限公司 可变容量压缩机
CN107002648A (zh) * 2014-12-02 2017-08-01 三电控股株式会社 可变容量压缩机
JP2018109364A (ja) * 2016-12-28 2018-07-12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可変容量圧縮機
JP2018178792A (ja) * 2017-04-06 2018-11-15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可変容量圧縮機
CN109154285A (zh) * 2016-05-31 2019-01-04 三电汽车部件株式会社 可变容量压缩机
WO2019139132A1 (ja) * 2018-01-15 2019-07-18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可変容量圧縮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4452A (en) * 1883-09-04 William c
US5100299A (en) * 1990-09-26 1992-03-31 Intevep, S.A. Process for pumping a two phase mixture
JP5391648B2 (ja) * 2008-10-28 2014-01-1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可変容量型圧縮機における容量制御機構
JP5458965B2 (ja) * 2010-03-08 2014-04-0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可変容量型圧縮機における容量制御機構
JP6495634B2 (ja) * 2014-12-02 2019-04-03 サンデ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可変容量圧縮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61687A (zh) * 2010-12-14 2013-08-21 三电有限公司 可变容量压缩机
CN107002648A (zh) * 2014-12-02 2017-08-01 三电控股株式会社 可变容量压缩机
CN109154285A (zh) * 2016-05-31 2019-01-04 三电汽车部件株式会社 可变容量压缩机
JP2018109364A (ja) * 2016-12-28 2018-07-12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可変容量圧縮機
JP2018178792A (ja) * 2017-04-06 2018-11-15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可変容量圧縮機
WO2019139132A1 (ja) * 2018-01-15 2019-07-18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可変容量圧縮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74275A (zh) 2021-10-29
US11841010B2 (en) 2023-12-12
DE112020001321T5 (de) 2021-12-09
JP7185568B2 (ja) 2022-12-07
US20220145869A1 (en) 2022-05-12
WO2020189604A1 (ja) 2020-09-24
JP2020153287A (ja) 2020-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82641B (zh) 螺线管控制阀和包括该螺线管控制阀的可变容量压缩机
WO2017057160A1 (ja) 可変容量型圧縮機の制御弁
JP6495634B2 (ja) 可変容量圧縮機
EP2182213A2 (en) Variable displacement type compressor with displacement control mechanism
JP6402426B2 (ja) 可変容量圧縮機
CN107002649B (zh) 可变容量压缩机
CN115427684A (zh) 容量控制阀
CN109154285B (zh) 可变容量压缩机
KR101641817B1 (ko) 가변 용량형 사판 압축기
US20150252797A1 (en) Variable-Capacity Compressor
CN113574275B (zh) 可变容量压缩机
CN111699320B (zh) 可变容量型压缩机
CN109937300B (zh) 可变容量压缩机
WO2019139132A1 (ja) 可変容量圧縮機
CN112334654B (zh) 容量控制阀
CN114080502B (zh) 可变容量压缩机的控制阀
WO2020026699A1 (ja) 可変容量圧縮機
CN110418889B (zh) 可变容量压缩机
CN110869611B (zh) 可变容量压缩机
CN113272554B (zh) 压缩机
JP2019031935A (ja) 可変容量圧縮機
JP2019056353A (ja) 可変容量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02

Address after: Ise City Shou Qi Japanese qunma County town 20 times

Patentee after: SANDEN Corp.

Address before: Gunma

Patentee before: SANDEN AUTOMOTIVE CONPONENTS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