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16522B - 摄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摄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16522B
CN109116522B CN201811339846.2A CN201811339846A CN109116522B CN 109116522 B CN109116522 B CN 109116522B CN 201811339846 A CN201811339846 A CN 201811339846A CN 109116522 B CN109116522 B CN 1091165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optical axis
image side
imaging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3984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16522A (zh
Inventor
娄琪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6037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43460B/zh
Priority to CN201811339846.2A priority patent/CN109116522B/zh
Publication of CN1091165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16522A/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02141 priority patent/WO2020098328A1/zh
Priority to US17/022,600 priority patent/US20200409123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165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165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摄像镜头,该摄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满足‑1<f1/f3<‑0.5;以及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满足‑8<f2/f3<‑3。

Description

摄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摄像镜头,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包括六片透镜的摄像镜头。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超广角镜头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车载、监控、虚拟现实等领域中。然而,超广角镜头通常具有较大的尺寸,使其无法应用于日趋小型化的各类便携式电子设备。另外,目前大部分的超广角镜头还均存在像素低、相对照度较低的问题,因而使得拍摄画面不够均匀,无法提供较佳的图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可至少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缺点的、可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超广角摄像镜头。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摄像镜头,该摄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一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以及第六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中,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可满足-1<f1/f3<-0.5;以及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可满足-8<f2/f3<-3。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摄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可满足0.5<R2/f<1。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以及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D可满足(CT2+CT3+CT4+CT5)/TD<0.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可满足0.3<CT4/CT6<0.8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5可满足N5<1.6。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11与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上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可满足1.2<DT11/ImgH<1.8。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62与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上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可满足0.8<DT62/ImgH<1.1。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12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21可满足1.2<DT12/DT21<1.7。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与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可满足1<CT2/ET2<1.3。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11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12可满足0.5<SAG11/SAG12<1。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12与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可满足1<SAG12/CT1<1.7。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上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与摄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可满足ImgH2/f>4.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还可包括光阑,光阑至摄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SL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摄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可满足0.6<SL/TTL<1。可选地,光阑设置在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主光线入射至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上的电子感光元件的最大入射角度CRAmax可满足10°<CRAmax<2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的工作波段范围可为约800nm至约1000nm。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这样一种摄像镜头,该摄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一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以及第六透镜具有光焦度。其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11与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上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可满足1.2<DT11/ImgH<1.8。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这样一种摄像镜头,该摄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六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在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任意相邻两透镜之间均具有空气间隔。其中,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上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与摄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ImgH2/f>4.5。
再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这样一种摄像镜头,该摄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一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以及第六透镜具有光焦度。其中,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62与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上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可满足0.8<DT62/ImgH<1.1。
再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这样一种摄像镜头,该摄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一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以及第六透镜具有光焦度。其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12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21可满足1.2<DT12/DT21<1.7。
再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这样一种摄像镜头,该摄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一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以及第六透镜具有光焦度。其中,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与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可满足1<CT2/ET2<1.3。
再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这样一种摄像镜头,该摄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一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以及第六透镜具有光焦度。其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11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12可满足0.5<SAG11/SAG12<1。
再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这样一种摄像镜头,该摄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一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以及第六透镜具有光焦度。其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12与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可满足1<SAG12/CT1<1.7。
本申请采用了六片透镜,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使得上述摄像镜头具有小尺寸、高亮度、高成像质量、超广角等至少一个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以下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A和图2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和相对照度曲线;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A和图4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和相对照度曲线;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A和图6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和相对照度曲线;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A和图8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和相对照度曲线;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和图10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和相对照度曲线;
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和图12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和相对照度曲线;
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7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4A和图14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7的摄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和相对照度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每个透镜中最靠近被摄物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物侧面,每个透镜中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像侧面。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度正式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以下对本申请的特征、原理和其他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可包括例如六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这六片透镜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各相邻透镜之间均可具有空气间隔。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以及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摄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f1/f3<-0.5,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更具体地,f1和f3进一步可满足-0.8<f1/f3<-0.5,例如,-0.75≤f1/f3≤-0.57。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摄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8<f2/f3<-3,其中,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更具体地,f2和f3进一步可满足-8<f2/f3<-3.3,例如,-7.96≤f2/f3≤-3.45。
合理分配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焦距值,有助于更好的分担超广角视场,同时,有利于减小系统的象散和彗差,从而有效地提升成像品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以及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摄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ImgH2/f>4.5,其中,ImgH为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上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f为摄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更具体地,ImgH和f进一步可满足ImgH2/f>5,例如,5.23≤ImgH2/f≤5.59。满足条件式ImgH2/f>4.5,有利于保证镜头的大像面、短焦距,同时有助于实现清晰的拍摄像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六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摄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5<R2/f<1,其中,R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为摄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更具体地,R2和f进一步可满足0.76≤R2/f≤0.94。满足条件式0.5<R2/f<1,能够更好的分担超广角视场,并可有效地减小系统的场曲和象散。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摄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CT2+CT3+CT4+CT5)/TD<0.5,其中,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D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更具体地,CT2、CT3、CT4、CT5和TD进一步可满足0.2<(CT2+CT3+CT4+CT5)/TD<0.4,例如,0.32≤(CT2+CT3+CT4+CT5)/TD≤0.39。满足条件式(CT2+CT3+CT4+CT5)/TD<0.5,能够有效地缩短系统的总长,并减小系统的场曲。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摄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3<CT4/CT6<0.85,其中,C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为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更具体地,CT4和CT6进一步可满足0.43≤CT4/CT6≤0.80。满足条件式0.3<CT4/CT6<0.85,能够很好的实现场曲矫正,实现高像素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摄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N5<1.6,其中,N5为第五透镜的折射率。更具体地,N5进一步可满足1.5<N5<1.6,例如,N5=1.53。合适设置第五透镜的折射率,有助于减小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屈光度,减小系统的偏心敏感度。
根据本申请的摄像镜头还可设置有光阑,以提升镜头的成像质量。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摄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6<SL/TTL<1,其中,SL为光阑至摄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摄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更具体地,SL和TTL进一步可满足0.68≤SL/TTL≤0.70。合理设置光阑位置,有助于缩短系统的总长以及系统前端的口径。可选地,光阑可设置在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摄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2<DT11/ImgH<1.8,其中,DT1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口径,ImgH为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上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更具体地,DT11和ImgH进一步可满足1.43≤DT11/ImgH≤1.68。合理约束第一透镜的口径和像面的尺寸,有助于缩小系统的尺寸。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摄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8<DT62/ImgH<1.1,其中,DT62为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ImgH为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上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更具体地,DT62和ImgH进一步可满足0.96≤DT62/ImgH≤0.99。合理约束第六透镜口径和像面的尺寸,有助于系统主光线入射角和芯片主光线入射角的匹配,实现像面的均匀化。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摄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2<DT12/DT21<1.7,其中,DT1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21为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口径。更具体地,DT12和DT21进一步可满足1.21≤DT12/DT21≤1.64。合理约束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口径,有助于视场角的分配及象散的矫正。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摄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CT2/ET2<1.3,其中,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ET2为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更具体地,CT2和ET2进一步可满足1.01≤CT2/ET2≤1.20。满足条件式1<CT2/ET2<1.3,有助于场曲和彗差的矫正,实现清晰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摄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5<SAG11/SAG12<1,其中,SAG1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1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的轴上距离。更具体地,SAG11和SAG12进一步可满足0.65≤SAG11/SAG12≤0.90。合理分配第一透镜物侧面和像侧面的矢高,有利于在满足加工能力的条件下较好地分担超广角视场。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摄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SAG12/CT1<1.7,其中,SAG1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的轴上距离,CT1为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更具体地,SAG12和CT1进一步可满足1.03≤SAG12/CT1≤1.64。满足条件式1<SAG12/CT1<1.7,可在满足加工条件的前提下,很好的实现视场角分配及场曲矫正。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摄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0°<CRAmax<20°,其中,CRAmax为主光线入射电子感光元件的最大入射角度。更具体地,CRAmax进一步可满足10°<CRAmax<15°,例如,12.93°≤CRAmax≤14.80°。满足条件式10°<CRAmax<20°,有助于提高成像质量,实现高像素画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摄像镜头的工作波段范围为约800nm至约1000nm。根据本申请的摄像镜头用于红外波段,可用于眼球追踪、动作捕捉、监控摄像等。
另外,根据本申请摄像镜头的光学总长度TTL(即,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摄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可满足9.5mm≤TTL≤10.5mm;同时,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可满足85°≤Semi-FOV≤95°。因而,根据本申请的摄像镜头能够同时实现较小的光学总长度和较大的视场角,能够兼顾小尺寸和超广角的特性。
可选地,上述摄像镜头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光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可采用多片镜片,例如上文所述的六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可有效地缩小镜头的体积、降低镜头的敏感度并提高镜头的可加工性,使得摄像镜头更有利于生产加工并且可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通过上述配置的摄像镜头还可具有超广角、高亮度、高成像质量等有益效果,可适用于近红外波段并且能够应用于车载、监控、虚拟现实等领域。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可选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镜面。
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摄像镜头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六个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该摄像镜头不限于包括六个透镜。如果需要,该摄像镜头还可包括其他数量的透镜。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至图2B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光阑STO、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L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本实施例中的摄像镜头的工作波段范围为约800nm至约1000nm。
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
由表1可知,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在本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在表1中已给出);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2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和A16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S1 1.5504E-03 -1.4594E-05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S2 1.1446E-02 1.0266E-03 -6.0327E-03 4.8206E-03 -2.2428E-03 6.3193E-04 -7.3384E-05
S3 3.1137E-02 -2.6838E-02 3.8729E-03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S4 8.9924E-02 -1.2020E-01 4.5270E-01 -1.0312E+00 1.4372E+00 -1.0664E+00 3.3677E-01
S5 7.6535E-03 -3.6104E-01 1.8206E+00 -5.2697E+00 8.6252E+00 -7.4858E+00 2.6706E+00
S6 -1.1681E-01 6.2606E-02 -2.4730E-02 1.7049E-02 -2.8212E-02 2.2478E-02 -6.5513E-03
S7 -1.3699E-03 -6.8685E-02 7.2577E-02 -3.7851E-02 1.1934E-02 -2.2312E-03 2.0270E-04
S8 4.1897E-02 -8.1579E-02 4.4810E-02 -5.4009E-03 -3.5890E-03 1.3357E-03 -1.2342E-04
S9 1.5493E-02 -1.0635E-02 -7.5882E-03 1.3307E-02 -6.4257E-03 1.3147E-03 -9.7762E-05
S10 -1.3912E-02 2.0543E-02 -1.3465E-02 6.9247E-03 -2.0480E-03 3.0781E-04 -1.8206E-05
S11 -1.7878E-02 5.0975E-03 -1.1656E-03 1.2205E-04 2.5224E-07 -8.0101E-07 3.5763E-08
S12 -5.2101E-02 1.2466E-02 -2.5719E-03 3.0316E-04 -1.9419E-05 6.9331E-07 -1.5345E-08
表2
表3给出了实施例1中摄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6、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成像面S15上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以及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
f(mm) 1.90 f5(mm) -291.18
f1(mm) -2.85 f6(mm) 8.67
f2(mm) -39.59 TTL(mm) 10.00
f3(mm) 4.97 ImgH(mm) 3.26
f4(mm) 5.40 Semi-FOV(°) 90.6
表3
实施例1中的摄像镜头满足:
f1/f3=-0.57,其中,f1为第一透镜E1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E3的有效焦距;
f2/f3=-7.96,其中,f2为第二透镜E2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E3的有效焦距;
ImgH2/f=5.59,其中,ImgH为成像面S15上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f为摄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
R2/f=0.76,其中,R2为第一透镜E1的像侧面S2的曲率半径,f为摄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
(CT2+CT3+CT4+CT5)/TD=0.32,其中,CT2为第二透镜E2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透镜E3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镜E4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E5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D为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第六透镜E6的像侧面S12在光轴上的距离;
CT4/CT6=0.43,其中,CT4为第四透镜E4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为第六透镜E6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SL/TTL=0.68,其中,SL为光阑STO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为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
DT11/ImgH=1.43,其中,DT11为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的有效半口径,ImgH为成像面S15上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
DT62/ImgH=0.99,其中,DT62为第六透镜E6的像侧面S12的有效半口径,ImgH为成像面S15上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
DT12/DT21=1.31,其中,DT12为第一透镜E1的像侧面S2的有效半口径,DT21为第二透镜E2的物侧面S3的有效半口径;
CT2/ET2=1.10,其中,CT2为第二透镜E2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ET2为第二透镜E2的边缘厚度;
SAG11/SAG12=0.65,其中,SAG11为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12为第一透镜E1的像侧面S2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E1的像侧面S2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的轴上距离;
SAG12/CT1=1.53,其中,SAG12为第一透镜E1的像侧面S2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E1的像侧面S2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的轴上距离,CT1为第一透镜E1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CRAmax=13.73°,其中,CRAmax为主光线入射电子感光元件的最大入射角度。
图2A示出了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B示出了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相对照度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相对照度。根据图2A和图2B可知,实施例1所给出的摄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2
以下参照图3至图4B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在本实施例及以下实施例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实施例1相似的描述。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光阑STO、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L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本实施例中的摄像镜头的工作波段范围为约800nm至约1000nm。
表4示出了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4
由表4可知,在实施例2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5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2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5
表6给出了实施例2中摄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6、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成像面S15上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以及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
f(mm) 1.87 f5(mm) 17.00
f1(mm) -3.06 f6(mm) 7.01
f2(mm) -20.19 TTL(mm) 9.99
f3(mm) 4.65 ImgH(mm) 3.12
f4(mm) 9.86 Semi-FOV(°) 87.2
表6
图4A示出了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4B示出了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相对照度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相对照度。根据图4A和图4B可知,实施例2所给出的摄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3
以下参照图5至图6B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光阑STO、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L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凹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本实施例中的摄像镜头的工作波段范围为约800nm至约1000nm。
表7示出了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7
由表7可知,在实施例3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8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3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8
表9给出了实施例3中摄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6、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成像面S15上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以及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
f(mm) 1.87 f5(mm) 61.14
f1(mm) -3.24 f6(mm) 6.06
f2(mm) -15.92 TTL(mm) 9.99
f3(mm) 4.49 ImgH(mm) 3.13
f4(mm) 7.40 Semi-FOV(°) 87.5
表9
图6A示出了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6B示出了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相对照度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相对照度。根据图6A和图6B可知,实施例3所给出的摄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4
以下参照图7至图8B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光阑STO、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L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本实施例中的摄像镜头的工作波段范围为约800nm至约1000nm。
表10示出了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0
由表10可知,在实施例4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11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4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11
表12给出了实施例4中摄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6、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成像面S15上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以及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
f(mm) 1.87 f5(mm) -158.21
f1(mm) -3.43 f6(mm) 5.45
f2(mm) -21.88 TTL(mm) 9.99
f3(mm) 5.13 ImgH(mm) 3.13
f4(mm) 6.84 Semi-FOV(°) 87.5
表12
图8A示出了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8B示出了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相对照度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相对照度。根据图8A和图8B可知,实施例4所给出的摄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5
以下参照图9至图10B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9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光阑STO、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L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本实施例中的摄像镜头的工作波段范围为约800nm至约1000nm。
表13示出了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3
由表13可知,在实施例5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14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5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14
表15给出了实施例5中摄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6、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成像面S15上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以及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
f(mm) 1.87 f5(mm) -36.65
f1(mm) -3.40 f6(mm) 5.85
f2(mm) -20.43 TTL(mm) 9.99
f3(mm) 5.92 ImgH(mm) 3.13
f4(mm) 4.96 Semi-FOV(°) 87.5
表15
图10A示出了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0B示出了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的相对照度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相对照度。根据图10A和图10B可知,实施例5所给出的摄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6
以下参照图11至图12B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光阑STO、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L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本实施例中的摄像镜头的工作波段范围为约800nm至约1000nm。
表16示出了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6
由表16可知,在实施例6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17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6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S1 1.2403E-03 -8.7272E-06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S2 1.5361E-02 -7.2896E-03 1.8740E-03 -1.8662E-03 1.0462E-03 -2.3724E-04 1.8997E-05
S3 3.0624E-02 -3.4178E-02 7.1144E-03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S4 8.1784E-02 -1.6804E-01 7.9320E-01 -2.2051E+00 3.6935E+00 -3.2906E+00 1.2423E+00
S5 3.3945E-02 -6.8086E-01 4.4276E+00 -1.6169E+01 3.3357E+01 -3.6330E+01 1.6229E+01
S6 -9.3465E-02 1.1142E-01 -1.3860E-01 1.1636E-01 -5.3110E-02 8.9465E-03 6.8670E-04
S7 -1.3441E-02 -7.3627E-04 -6.3023E-04 1.5496E-03 -4.5745E-04 3.5111E-05 7.6310E-07
S8 6.3100E-03 -2.8234E-02 2.2757E-02 -1.2361E-02 4.0744E-03 -6.9475E-04 4.6929E-05
S9 3.3704E-02 -4.0311E-02 3.0519E-02 -1.4777E-02 4.2258E-03 -6.6200E-04 4.3489E-05
S10 -4.1325E-02 3.3237E-02 -1.5755E-02 6.4782E-03 -1.6616E-03 2.1624E-04 -1.0902E-05
S11 -1.5810E-02 4.3852E-04 6.7938E-04 -1.9894E-04 2.9923E-05 -2.2609E-06 6.7124E-08
S12 -5.2796E-02 8.6321E-03 -1.2122E-03 9.7540E-05 -3.3834E-06 0.0000E+00 0.0000E+00
表17
表18给出了实施例6中摄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6、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成像面S15上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以及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
f(mm) 1.87 f5(mm) 8.13
f1(mm) -3.13 f6(mm) 8.47
f2(mm) -23.52 TTL(mm) 9.99
f3(mm) 4.43 ImgH(mm) 3.13
f4(mm) 15.68 Semi-FOV(°) 87.5
表18
图12A示出了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2B示出了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的相对照度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相对照度。根据图12A和图12B可知,实施例6所给出的摄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7
以下参照图13至图14B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7的摄像镜头。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7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光阑STO、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L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本实施例中的摄像镜头的工作波段范围为约800nm至约1000nm。
表19示出了实施例7的摄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9
由表19可知,在实施例7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20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7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S1 1.2169E-03 -7.5778E-06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S2 1.3264E-02 -3.1907E-03 -1.7399E-03 5.1376E-04 8.1654E-05 -3.9222E-05 3.4064E-06
S3 3.1206E-02 -3.4094E-02 6.8593E-03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S4 8.9257E-02 -2.3116E-01 1.1425E+00 -3.2946E+00 5.6192E+00 -5.0693E+00 1.9179E+00
S5 3.4758E-02 -6.8627E-01 4.4545E+00 -1.6236E+01 3.3443E+01 -3.6372E+01 1.6228E+01
S6 -9.7433E-02 1.0392E-01 -1.1837E-01 9.1187E-02 -3.8504E-02 5.7679E-03 6.2938E-04
S7 -1.9591E-02 8.4483E-03 -5.0070E-03 2.4026E-03 -5.2098E-04 3.6338E-05 7.9273E-07
S8 -2.4605E-04 -2.3907E-02 2.0174E-02 -1.0669E-02 3.3449E-03 -5.4244E-04 3.4955E-05
S9 4.3327E-02 -4.9661E-02 3.2583E-02 -1.3834E-02 3.5526E-03 -5.0514E-04 3.0185E-05
S10 -3.3140E-02 2.7989E-02 -1.3275E-02 5.1938E-03 -1.2587E-03 1.5673E-04 -7.6864E-06
S11 -2.5125E-02 4.8594E-03 -8.2862E-04 1.4158E-04 -1.3388E-05 5.5893E-07 -6.6044E-09
S12 -6.0891E-02 1.1325E-02 -1.6984E-03 1.4581E-04 -5.3341E-06 0.0000E+00 0.0000E+00
表20
表21给出了实施例7中摄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6、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成像面S15上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以及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
f(mm) 1.87 f5(mm) 8.61
f1(mm) -3.37 f6(mm) 9.26
f2(mm) -15.98 TTL(mm) 9.99
f3(mm) 4.47 ImgH(mm) 3.13
f4(mm) 12.86 Semi-FOV(°) 87.5
表21
图14A示出了实施例7的摄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4B示出了实施例7的摄像镜头的相对照度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相对照度。根据图14A和图14B可知,实施例7所给出的摄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综上,实施例1至实施例7分别满足以下表22所示的关系。
表22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摄像装置,其电子感光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摄像装置可以是诸如数码相机的独立摄像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的摄像模块。该摄像装置装配有以上描述的摄像镜头。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4)

1.摄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凹面;
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满足-1<f1/f3<-0.5;
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满足-8<f2/f3<-3;
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上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与所述摄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4.5 mm<ImgH2/f≤5.59 mm;以及
所述摄像镜头中具有光焦度的透镜的片数是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所述摄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0.5<R2/f<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以及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TD满足0.2<(CT2+CT3+CT4+CT5)/TD<0.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与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满足0.3<CT4/CT6<0.8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5满足1.5<N5<1.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11与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上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1.2<DT11/ImgH<1.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62与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上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0.8<DT62/ImgH<1.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12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口径DT21满足1.2<DT12/DT21<1.7。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与所述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满足1<CT2/ET2<1.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11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12满足0.5<SAG11/SAG12<1。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12与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满足1<SAG12/CT1<1.7。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至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SL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TTL满足0.6<SL/TTL<1。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主光线入射至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上的电子感光元件的最大入射角度CRAmax满足10°<CRAmax<20°。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的工作波段范围为800nm至1000nm。
CN201811339846.2A 2018-11-12 2018-11-12 摄像镜头 Active CN1091165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60377.3A CN111443460B (zh) 2018-11-12 2018-11-12 摄像镜头
CN201811339846.2A CN109116522B (zh) 2018-11-12 2018-11-12 摄像镜头
PCT/CN2019/102141 WO2020098328A1 (zh) 2018-11-12 2019-08-23 摄像镜头
US17/022,600 US20200409123A1 (en) 2018-11-12 2020-09-16 Camera lens assembl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39846.2A CN109116522B (zh) 2018-11-12 2018-11-12 摄像镜头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60377.3A Division CN111443460B (zh) 2018-11-12 2018-11-12 摄像镜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16522A CN109116522A (zh) 2019-01-01
CN109116522B true CN109116522B (zh) 2024-04-23

Family

ID=6485395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39846.2A Active CN109116522B (zh) 2018-11-12 2018-11-12 摄像镜头
CN202010360377.3A Active CN111443460B (zh) 2018-11-12 2018-11-12 摄像镜头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60377.3A Active CN111443460B (zh) 2018-11-12 2018-11-12 摄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409123A1 (zh)
CN (2) CN109116522B (zh)
WO (1) WO20200983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16522B (zh) * 2018-11-12 2024-04-2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CN111766684A (zh) * 2020-07-31 2020-10-1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I804795B (zh) * 2021-01-07 2023-06-11 光芒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及其製造方法
CN116300007B (zh) * 2023-05-22 2023-10-03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CN116338912B (zh) * 2023-05-30 2023-10-03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38236U (zh) * 2007-10-05 2010-04-14 富士能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JP2013073165A (ja) * 2011-09-29 2013-04-22 Fujifilm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4991331A (zh) * 2015-08-06 2015-10-2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超广角镜头
CN107436476A (zh) * 2017-06-22 2017-12-0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08732716A (zh) * 2017-04-14 2018-11-02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系统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09148945U (zh) * 2018-11-12 2019-07-2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38884B2 (ja) * 2005-11-16 2013-02-06 リコー光学株式会社 超広角レンズ
JP2007279632A (ja) * 2006-04-12 2007-10-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超広角レンズ
JP2008112000A (ja) * 2006-10-31 2008-05-15 Nidec Copal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KR100961124B1 (ko) * 2008-04-04 2010-06-0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초광각 광학계
JP5586369B2 (ja) * 2010-08-09 2014-09-1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撮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内視鏡
WO2012127826A1 (ja) * 2011-03-18 2012-09-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438471B (zh) * 2011-08-24 2014-05-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
JP5633937B2 (ja) * 2011-09-29 2014-12-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795379B2 (ja) * 2011-09-29 2015-10-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533018B (zh) * 2013-08-28 2016-05-11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定焦鏡頭
JP2015190999A (ja) * 2014-03-27 2015-11-02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結像光学系
CN104330868B (zh) * 2014-07-29 2017-05-1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CN104330869B (zh) * 2014-07-29 2016-08-24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之电子装置
KR102508341B1 (ko) * 2015-09-04 2023-03-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초광곽 광학계
TWI582483B (zh) * 2015-10-12 2017-05-11 今國光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六片式廣角鏡頭
TWI594010B (zh) * 2016-07-05 2017-08-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44141B (zh) * 2016-10-14 2018-1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取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6501922A (zh) * 2016-12-27 2017-03-15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小型超广角低畸变定焦镜头
JP2018116076A (ja) * 2017-01-16 2018-07-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8663773B (zh) * 2017-03-31 2020-10-23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和成像设备
CN108020909B (zh) * 2017-12-12 2020-09-11 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2.8mm焦距高清超广角车载镜头
CN108398767B (zh) * 2018-05-03 2023-06-2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CN108513049A (zh) * 2018-05-15 2018-09-07 南京中高知识产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水下焊缝自动识别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8469669B (zh) * 2018-05-25 2023-06-3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CN208833990U (zh) * 2018-10-10 2019-05-0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透镜组
CN108983401B (zh) * 2018-10-10 2023-08-0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透镜组
CN109116522B (zh) * 2018-11-12 2024-04-2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38236U (zh) * 2007-10-05 2010-04-14 富士能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JP2013073165A (ja) * 2011-09-29 2013-04-22 Fujifilm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4991331A (zh) * 2015-08-06 2015-10-2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超广角镜头
CN108732716A (zh) * 2017-04-14 2018-11-02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系统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7436476A (zh) * 2017-06-22 2017-12-0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209148945U (zh) * 2018-11-12 2019-07-2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98328A1 (zh) 2020-05-22
CN111443460A (zh) 2020-07-24
CN111443460B (zh) 2022-03-22
CN109116522A (zh) 2019-01-01
US20200409123A1 (en) 2020-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96244B (zh) 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摄像光学系统
CN108469669B (zh) 摄像镜头
CN114114656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007444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9239891B (zh) 光学成像透镜组
CN108761730B (zh) 摄像镜头
CN109782418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9116522B (zh) 摄像镜头
CN107976787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9358416B (zh) 摄像镜头
CN107436478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045488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361854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0286474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0488468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0376720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9613678B (zh) 成像镜头
CN107422459B (zh) 摄像镜头
CN108663782B (zh) 摄像镜头
CN107656358B (zh) 光学镜头
CN107608057B (zh) 摄像透镜组
CN108008525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9683286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9212722B (zh) 光学透镜组
WO2019019626A1 (zh) 成像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