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70098A - 油分离器 - Google Patents

油分离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70098A
CN109070098A CN201680084325.XA CN201680084325A CN109070098A CN 109070098 A CN109070098 A CN 109070098A CN 201680084325 A CN201680084325 A CN 201680084325A CN 109070098 A CN109070098 A CN 1090700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oil
partition wall
wall member
r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432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70098B (zh
Inventor
石田耕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yo Rok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yo Ro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yo Ro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yo Ro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070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00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700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00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4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5/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01D45/12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centrifugal forces
    • B01D45/14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centrifugal forces generated by rotating vanes, discs, drums or brus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4CENTRIFUGAL APPARATUS OR MACHINES FOR CARRYING-OUT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 B04BCENTRIFUGES
    • B04B5/00Other centrifuges
    • B04B5/08Centrifuges for separating predominantly gaseous mix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4CENTRIFUGAL APPARATUS OR MACHINES FOR CARRYING-OUT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 B04BCENTRIFUGES
    • B04B5/00Other centrifuges
    • B04B5/12Centrifuges in which rotors other than bowls generate centrifugal effects in stationary conta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4CENTRIFUGAL APPARATUS OR MACHINES FOR CARRYING-OUT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 B04BCENTRIFUGES
    • B04B7/00Elements of centrifuges
    • B04B7/02Casings; Lids
    • B04B7/04Casings facilitating discharg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4Filling or draining lubricant of or from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M11/0458Lubricant filling and drai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4CENTRIFUGAL APPARATUS OR MACHINES FOR CARRYING-OUT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 B04BCENTRIFUGES
    • B04B5/00Other centrifuges
    • B04B5/12Centrifuges in which rotors other than bowls generate centrifugal effects in stationary containers
    • B04B2005/125Centrifuges in which rotors other than bowls generate centrifugal effects in stationary containers the rotors comprising separating w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4CENTRIFUGAL APPARATUS OR MACHINES FOR CARRYING-OUT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 B04BCENTRIFUGES
    • B04B5/00Other centrifuges
    • B04B5/005Centrifugal separators or filters for fluid circulation systems, e.g. for lubricant oil circulation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4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 F01M2013/0422Separating oil and gas with a centrifuge dev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4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 F01M2013/0438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with a fil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entrifugal Separators (AREA)
  • Separating Particles In Gases By Inertia (AREA)
  • Separation Of Particles Using Liqui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中,通过取消在转子(60)的下部支架(72)的中央侧设置的连通孔,即使在吸入了在高温下产生的油烟的情况下也不会吸入在低温时不存在的大粒的雾,能避免分离效率的降低。并且,通过在下部隔壁部件(31)的上表面侧设置第一隔壁部(31b),避免应沿箱体(22)的内壁面(22f)垂下而排出的油在成为超高流量的窜气的逸出路的转子(60)下部的外周的缝隙(43a)处被转子(60)的旋转所产生的回旋流携带,防止油停滞于箱体(22)的内壁面(22f)。由此,朝向下方的油与朝向相反方向的气体能不相互干涉地错开,从而能从具有转子(60)的分离室(43)向下部箱体(21)连续地排出油,能避免油积存于油分离室(43)来防止转子(60)被油浸没。

Description

油分离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处理对象气体所含有的雾状油从该气体分离的油分离器。
背景技术
公知一种将处理对象气体所含有的雾状油从该处理对象气体分离的油分离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以下,将在专利文献1中使用的符号加上括弧来使用,对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油分离器进行说明。此外,各部的名称使用普通的名称,并不限定为一定与专利文献1一致。
在筒状的下部外壳(1)上设有筒状的上部壳体(2),该上部壳体(2)的中空部的上侧由顶板部(3)封堵,并且上部壳体(2)的中空部的下侧由分隔件(5)封堵。在上部壳体(2)的内侧设有用于净化气体的气体净化装置(13),并在下部外壳(1)的内侧设有用于净化液体的离心分离转子(11)。
气体净化装置(13)是离心分离型油分离器,该气体净化装置(13)的转子由堆叠的多片分离盘(37)构成。上述分离盘(37)通过被夹持在板状的上部支架(36)与下部支架(35)之间来保持于上述支架(35、36)。上述分离盘(37)、上部支架(36)以及下部支架(35)利用离心分离转子(11)的液压而与离心分离转子(11)一起旋转。在分离盘(37)的中央部形成有开口。而且,上述分离盘(37)的开口上下重叠,由此在分离盘(37)的层叠体的中央部形成吸入腔(39)。在下部支架(35)且在分隔件(5)的开口部(8)的上方的位置形成有孔(38)。
来自曲轴箱的窜气(处理对象气体)从下部外壳(1)内通过分隔件(5)的开口部(8)以及下部支架(35)的孔(38)向吸入腔(39)流入。而且,当该窜气在分离盘(37)间的缝隙向径向外侧流动时,窜气所含有的雾状油被分离盘(37)间的缝隙捕捉。从分离盘(37)的外周吹出的窜气在上部壳体(2)内上升而排出。被分离盘(37)间的缝隙捕捉的油因分离盘(37)的离心力而朝向上部壳体(2)的内周面吹出,之后附着于该内周面的油沿该内周面流下。这样,处理对象气体与所含有的雾状油分离,从而被净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5-5150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油分离器所示,在利用了由分离盘构成的转子的旋转的离心分离型油分离器中,从分离盘排出的油沿箱体的内壁(上部壳体(2)的内周面)垂下,并从下部轴承附近的流路向曲轴箱侧排出。此时,例如产生超高流量的窜气,为了应对与该油分离器在通常时处理的少量的油量相比而暂时流入大量的油的情况,在从下保持构成转子的多个分离盘的下部支架的中央侧设有向下方的连通孔,能够也从该连通孔排出油。
然而,在这样的油分离器中,有时从设于转子中的下部支架的中央侧的连通孔吸入在高温(120℃左右)下产生的油烟,因吸入在低温时不存在的大粒的雾,从而有产生分离效率的降低的担忧。因此,考虑封堵连通孔来避免分离效率的降低,但在该情况下,转子下部的外周的缝隙成为超高流量的窜气的逸出路,应沿箱体的内壁面垂下而排出的油被转子的回旋流携带,从而停滞于箱体的内壁面。由此,难以从具有转子的分离室向下部箱体(下部外壳(1))连续地排出油,因油积存于分离室,从而有转子被油浸没的担忧。
并且,从分离室排出至下部箱体的油最终从最下部的排出口排出,但根据从箱体排出的油的体积而在箱体内部产生负压,从而有油的排出性(排出能力)降低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能够从分离室连续地排出油,从而能够避免油积存在分离室而防止转子被油浸没。并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能够防止在箱体内部产生负压来提高油的排出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油分离器向能够与支柱一起旋转地设置的转子的内周侧空间导入含有雾状油的处理对象气体和分离用油并使上述转子旋转,由此从上述处理对象气体分离上述雾状油,上述油分离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箱体,其具有内部空间以及进气孔,该内部空间收纳具有上述支柱及上述转子的分离室,该进气孔与该内部空间连通;以及
下部隔壁部件,其配置于上述内部空间的下端,并在中央上下贯通地设有使上述支柱插通的通孔,
上述转子具备:
多个分离盘,其在上下方向上空开间隔地堆叠在上述分离室内;以及
下部支架,其从下方保持上述多个分离盘,
在上述下部支架,除了使上述支柱插通的插通孔以外,未设置在上述转子的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
在上述下部隔壁部件的上表面侧设有:
第一隔壁部,其遍及上述箱体的内壁面与上述下部支架的外周缘之间的整周地竖立设置;以及
排泄孔,其配置于上述第一隔壁部的整周的至少一部分的下方,并上下贯通上述下部隔壁部件。
根据本发明,通过取消在转子中的下部支架的中央侧设置的连通孔,能够防止处理对象气体从下部支架的内周缘的内侧向下方泄漏,并且即使在吸入了在高温下产生的油烟的情况下,也不会吸入在低温时不存在的大粒的雾,从而能够避免分离效率的降低。并且,通过在下部隔壁部件的上表面侧,设置遍及箱体的内壁面与下部支架的外周缘之间的整周竖立设置的第一隔壁部,避免应沿箱体的内壁面垂下而排出的油在成为超高流量的窜气的逸出路的转子下部的外周的缝隙处被转子的旋转所产生的回旋流(风)携带,防止油停滞于箱体的内壁面。由此,朝向下方的油与朝向相反方向的气体能够不相互干涉地错开,从而能够从具有转子的分离室向下部箱体连续地排出油,能够避免油积存于分离室来防止转子被油浸没。
此时,在上述的油分离器中,
在上述下部隔壁部件的上述第一隔壁部的外周侧,以预定间隔设有肋。
由此,能够防止位于下部隔壁部件上的第一隔壁部外周侧的油被在转子的旋转中产生的回旋流(风)携带,并且容易使该油向设于第一隔壁部的下方的排泄孔流入,作为结果,能够使该油高效地向下部隔壁部件的下方的室排出。
并且,在上述的油分离器中,还具备:
下部箱体,其覆盖上述下部隔壁部件的下表面侧,并在该下部隔壁部件的下方划分喷射室;以及
喷嘴,其在上述驱动室内从上述支柱的外周面突出设置,并朝向周向喷射驱动用油,使上述支柱以及上述转子旋转,
在上述下部隔壁部件的下表面侧,设有在比上述喷嘴的旋转轨迹靠外周侧向下方垂下的筒状的第二隔壁部,
在上述第二隔壁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多个上下延伸的凸部以及凹部的至少一方。
此时,第二隔壁部也可以以向下方垂下的多棱柱形状设于比上述喷嘴的旋转轨迹靠外周侧的位置,另外,也可以在其内周面形成有多个上下延伸的凸部以及凹部的至少一方。
这样,由于在下部隔壁部件的下表面侧,设有在比喷嘴的旋转轨迹靠外周侧的位置向下方垂下的筒状的第二隔壁部,所以能够限制从喷嘴喷射出的油的飞散,从而能够防止使油从分离室向下部箱体内排出的排泄孔被油浸没。并且,由于在第二隔壁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多个上下延伸的凸部以及凹部的至少一方,所以能够防止一边伴随支柱的旋转而回旋一边被吹送至第二隔壁部的内周面的油因离心力而在水平方向上旋转,能够容易使油向下方垂下。此时,第二隔壁部也可以设为多棱柱形状,另外也可以在其内周面形成有多个上下延伸的凸部以及凹部的至少一方,根据这些方式,也与上述相同,能够防止被吹送至第二隔壁部的内周面的油因离心力而在水平方向上旋转,能够容易使油向下方垂下。
另外,在上述的油分离器中,还具备设于上述下部箱体且从上述喷射室连通至发动机的曲轴箱的连通筒部,
在上述连通筒部的内部且在比上述第二隔壁部靠外周侧,设有用于促进上述油的排出的通气口。
这样,通过在比成为从喷嘴排出的油的轨迹的外侧的第二隔壁部靠外周侧的位置设置通气口,能够使气体的移动变得容易且能够促进油的排出,从而能够提高从箱体内部排出油的排出性。因而,在分离后的油从分离室经由下部箱体从最下部的排出口排出时,能够防止油的体积移动来避免在箱体内部产生负压,从而能够提高油的排出性(排出能力)。并且,利用第二隔壁部来限制从喷嘴喷射出的油的飞散,能够防止使油从分离室向下部箱体内排出的排泄孔被油浸没,并且能够使油通过该排泄孔有效地向下部隔壁部件的下方的下部箱体侧排出。
另外,在上述的油分离器中,还具备:
筒状的分隔壁,其从上述下部支架的外周缘朝向上方突出;以及
凸缘,其从上述分隔壁向径向外侧呈凸边状地突出,
上述凸缘以在与上述箱体的内周面之间具有缝隙的方式配置,
上述第一隔壁部配置于上述箱体的内周面与上述分隔壁之间,
在上述凸缘与上述下部隔壁部件之间形成有油处理室,
上述油处理室通过上述凸缘与上述箱体的内周面之间的上述缝隙而与上述分离室连通,
上述排泄孔在上述油处理室内的部位贯通上述下部隔壁部件。
因而,油处理室内的压力比分离室内的压力低,并且油处理室内的压力与喷射室内的压力的差较小,从而比下部隔壁部件靠上方的油连续地向排泄孔流入,难以引起油的逆流。
并且,在上述的油分离器中,
上述下部隔壁部件的上述排泄孔从上述第一隔壁部的下方朝向上述通孔侧扩展。
因而,能够更有效使分离出的油通过排泄孔向下部隔壁部件的下方排出。
另外,在上述的油分离器中,
上述下部隔壁部件在上述通孔的周围,设有防止油从下方升起的导向件。
因而,能够防止一边伴随支柱的旋转而回旋一边被吹送至油挡的内周面的油沿内周面上升。
另外,在上述的油分离器中,
上述下部隔壁部件在上述导向件与上述排泄孔之间,设有防止越过上述导向件的油向上述下部隔壁部件的外周侧移动的壁部。
因而,即使油越过导向件,也能够防止该油向下部隔壁部件的外周侧移动。
另外,在上述的油分离器中,
上述下部隔壁部件在上述导向件与上述壁部之间,设有用于向下方排出上述油的孔。
因而,能够向下方的流路侧排出越过导向件的油。
另外,在上述的油分离器中,
上述壁部以贯穿上述下部隔壁部件的表背的方式垂直设置。
因而,能够高效地向流路侧引导越过导向件且从孔排出的油。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能够从分离室连续地排出油,从而能够避免油积存在分离室来防止转子被油浸没,并且能够防止在箱体内部产生负压来提高油的排出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封闭型曲轴箱换气系统的简图。
图2是从右侧、上侧以及后侧观察油分离器的立体图。
图3是油分离器的俯视图。
图4是油分离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朝向箭头方向观察图3所示的沿V-V的面来示出的剖视图。
图6是朝向箭头方向观察图3所示的沿VI-VI的面来示出的剖视图。
图7是图6的上侧的放大图。
图8是图6的下侧的放大图。
图9是图6的中部的放大图。
图10是在沿图3所示的V-V截面切开油分离器的状态下从前侧、上侧以及右侧观察来示出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在沿图3所示的VI-VI截面切开油分离器的状态下从右侧、下侧以及后侧观察来示出的立体图。
图12是在沿图3所示的VI-VI截面切开油分离器的状态下从右侧、下侧以及后侧观察来示出的立体图。
图13是在沿图3所示的VI-VI截面切开油分离器的状态下从右侧、下侧以及后侧观察来示出的立体图。
图14是从上侧观察下部隔壁部件来示出的放大立体图。
图15是从下侧观察下部隔壁部件来示出的放大立体图。
图16是在沿图3所示的VI-VI截面切开油分离器的状态下从右侧观察下部隔壁部件的第一隔壁部来示出的放大剖视图。
图17是用于说明箱体的内壁面的油的流动的图,且是从右侧以及下侧观察本发明的油分离器的上部箱体来示出的立体图。
图18是用于说明箱体的内壁面的油的流动的图,且是从右侧以及下侧观察现有的油分离器的上部箱体来示出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4所示的C部的放大图。
图20的(a)是从正下方观察上部箱体来示出的图,(b)是图17的(a)所示的D部的放大图。
图21是从上侧观察其它实施方式的下部隔壁部件来示出的放大立体图。
图22是从下侧观察其它实施方式的下部隔壁部件来示出的放大立体图。
图23是以沿图3所示的VI-VI截面的截面来示出其它实施方式的下部隔壁部件的剖视图。
图24是以沿图3所示的VI-VI截面的截面来示出其它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的下侧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对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为了实施本发明而附加了在技术方面优选的各种限定,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以及图示例子。
图1所示的封闭型曲轴箱换气系统1(以下称作换气系统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例子。如图1所示,换气系统1具有油分离器2、通气管3、气体导出管5、以及供油管10。油分离器2安装于发动机4的侧面。气体导出管5连接于发动机4和油分离器2,从发动机4的曲轴箱排出的窜气通过气体导出管5向油分离器2供给。从发动机4的曲轴箱向油分离器2供给的窜气是处理对象气体,该窜气含有雾状油。油分离器2对被供给来的窜气进行处理,从该窜气分离雾状油。
通气管3连接于油分离器2的上部与发动机4的吸气侧流路6之间,从油分离器2排出的处理后的窜气通过通气管3向吸气侧流路6返回。具体而言,处理后的窜气返回至吸气侧流路6的连接空气过滤器7与涡轮增压器8的部分。所返回的窜气与来自空气过滤器7的新鲜的空气混合,并且被涡轮增压器8压缩。之后,窜气被增压冷却器9冷却,而后向发动机4供给。
供油管10连接于油分离器2的下部与发动机4之间,从发动机4送出的油通过供油管10向油分离器2供给。被供给至油分离器2的油(驱动用油和分离用油中的前者)的流动用于油分离器2的动力,油分离器2(尤其是后述的转子单元50)因该动力进行动作。由于被供给至油分离器2的油是在发动机4中使用的润滑油的一部分,所以该油的温度为80~110℃位的温度。若油分离器2因油进行动作,则由油分离器2使雾状油从窜气分离。该分离出的雾状油在油分离器2的内部,与通过供油管10被供给至油分离器2的油混合。该混合后的油向发动机4返回。
接下来,对油分离器2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图6所示,该油分离器2具备壳体20、下部隔壁部件31、中部隔壁部件32、上部隔壁部件33、转子单元50以及PCV阀90。壳体20具有下部箱体21、中部箱体22以及上部箱体23,通过相互组合上述下部箱体21、中部箱体22以及上部箱体23来组装壳体20,并在壳体20的内侧形成有内部空间。在壳体20组装下部隔壁部件31、中部隔壁部件32以及上部隔壁部件33,并且壳体20的内部空间由下部隔壁部件31、中部隔壁部件32以及上部隔壁部件33区隔。而且,在壳体20,以收纳在壳体20的内部空间内的状态组装有转子单元50以及PCV阀90等。
以下,只要没有特别限定,轴向表示与转子单元50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周向表示以转子单元50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周向,径向表示与转子单元50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在油分离器2安装于发动机4的状态下,转子单元50的旋转轴沿上下方向(具体为铅垂方向)延伸。
对壳体20以及其内部空间进行说明,并且对利用下部隔壁部件31、中部隔壁部件32以及上部隔壁部件33进行的壳体20的内部空间的区隔进行说明。
如图4~图6以及图9所示,中部箱体22是划分壳体20的内部空间的中央部分的部分。中部箱体22设为筒状,并且中部箱体22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敞开。在中部箱体22的内侧的上部设有隔壁部22a,并且中部箱体22的中空部由隔壁部22a分隔成比隔壁部22a靠上侧的空间和靠下侧的空间。
在中部箱体22的外周面形成有进气孔22b。进气孔22b的位置是中部箱体22的上部,并且比隔壁部22a靠下侧,从而进气孔22b连通至比隔壁部22a靠下侧的中空部。在进气孔22b连接有吸入管24的一端。吸入管24的另一端与气体导出管5(参照图1以及图3)连接。因此,从发动机4向油分离器2供给的窜气通过吸入管24以及进气孔22b被导入至壳体20的内部空间的比隔壁部22a靠下侧的部分(具体为后述的导入路41)。
在中部箱体22的内侧且在从隔壁部22a向下方分离的位置收纳有设为圆盘状的中部隔壁部件32。中部隔壁部件32的周缘部与中部箱体22的内周面接合,中部箱体22的中空部(比隔壁部22a靠下侧的中空部)由中部隔壁部件32上下区隔。在中部隔壁部件32的下表面的中央部,朝向下方突出设置有圆筒状的嵌合部32b。如图10所示,嵌合部32b的中空部(供给孔32a)在中部隔壁部件32的上表面开口,并且在嵌合部32b的下端也开口。在嵌合部32b的下端的开口设有支撑部32d,支撑部32d从该开口的中心呈放射状地延伸且与嵌合部32b的内周面连结。在该支撑部32d的中央的下表面形成有凹部32e。由于支撑部32d设为放射状,所以嵌合部32b的中空部不会由支撑部32d封堵。此外,支撑部32d支撑后述的主轴51的上端。
图12中,为了容易观察壳体20的内部构造,省略了转子单元50的转子60的图示。图13中,为了容易观察壳体20的内部构造,省略了转子单元50的转子60以及中部隔壁部件32的图示。如图7以及图11~图13所示,在隔壁部22a的下表面,以突出的状态设有肋(区隔部)22c,中部隔壁部件32的上表面与肋22c紧密接触,中部隔壁部件32的上表面与肋22c的接触部分成为气密状态。该肋22c形成为从下观察时呈U字型(图13中示出该U字的一半),肋22c的U字型的两端与中部箱体22的内周面连接,并在这两端之间配置有进气孔22b。中部隔壁部件32与隔壁部22a之间的空间由肋22c分隔成嵌合部32b的上部开口以及进气孔22b侧的空间41(以下称作导入路41)、和包围该导入路41的空间42(以下称作第一腔42)。通过进气孔22b被导入至壳体20的内侧的窜气通过导入路41、嵌合部32b的内侧向中部隔壁部件32的下侧输送。
导入路41是向转子单元50导入前的窜气的路径,第一腔42是从转子单元50排出后的窜气的路径。转子单元50从窜气分离雾状油,从而从转子单元50排出的窜气中的雾状油被除去。
能够将以上的导入路41以及第一腔42设于转子单元50的上方是因为:由肋22c分割出隔壁部22a与中部隔壁部件32之间的空间。而且,由于导入路41位于转子单元50的上方,所以能够将导入路41以及进气孔22b均设于壳体20的上部。
在隔壁部22a形成有连通孔22d(尤其参照图13),该连通孔22d上下贯通隔壁部22a。连通孔22d的位置是肋22c的外侧,隔壁部22a的上侧的中空部与第一腔42通过连通孔22d连通。连通孔22d是雾状油被除去了的处理完毕的窜气的流路。
另一方面,导入路41的上侧由隔壁部22a封堵,隔壁部22a的上侧的中空部与导入路41由隔壁部22a分隔。
在中部隔壁部件32的周缘部形成有多个连通孔32c,上述连通孔32c上下贯通中部隔壁部件32。上述连通孔32c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连通孔32c的位置是肋22c的外侧,中部隔壁部件32的下侧的中空部与第一腔42通过连通孔22d连通。连通孔22d是雾状油被除去了的处理完毕的窜气的流路。
在中部箱体22的上端,以气密状态安装有上部隔壁部件33,中部箱体22的上侧开口由上部隔壁部件33封堵。上部隔壁部件33从隔壁部22a向上分离,在上部隔壁部件33与隔壁部22a之间形成有中空部45(以下称作第二腔45)。在上部隔壁部件33的中央部形成有连通孔(阀孔)33a,该连通孔33a上下贯通上部隔壁部件33。连通孔33a是雾状油被除去了的处理完毕的窜气的流路。
如图17、图19以及图20所示,在中部箱体22的内壁面22f设有沿其内周方向相邻地配置且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多个凸部22g。由此,能够在上述相邻的凸部22g、22g间设置上下方向的槽22h。而且,该槽22h收集因转子60的旋转而分离出的油,并且收集到的油因毛细管现象而难以受到转子60的旋转所产生的回旋流(图17中箭头E所示的风)的影响,从而以沿槽22h向收纳有分离室43的内部空间的下方滴下的方式进行导向。因而,能够提前避免因分离后的油而在收纳有分离室43的中部箱体22的内壁面22f形成油膜,并且能够防止油被转子60的旋转所产生的回旋流E带走。
并且,在中部箱体22的内壁面22f设有沿其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导向部22i,该导向部22i将因转子60的旋转而分离出的油引导至收纳有分离室43的内部空间的下方。
此处,例如如图18所示,当在中部箱体22的内壁面22f仅设有导向部22i的情况下,当分离后的油沿内壁面22f流动而向下方排出时,由转子60的高速旋转产生的回旋流E一边缓缓地向上方的连通孔32c移动,一边趋向排气出口方向。因此,存在如下问题:若在中部箱体22的内壁面22f产生油膜,则该油膜被回旋流E推动,由此油向图18中箭头F所示的排气出口(后述的气体排出部23a)方向移动,最终,油从气体排出部23a流出(换言之,形成内壁面22f的油膜的油被回旋流E带走)。
因此,在该油分离器2中,如上所述,通过在中部箱体22的内壁面22f设置形成上下方向的槽22h的多个相邻的凸部22g、以及导向部22i,来由导向部22i使分离后的油沿内壁面22f积极地垂下,从而促进油从收纳有分离室43的内部空间排出,能够减少在形成于中部箱体22的内壁面22f的多个凸部22g、22g间的槽22h收集的油量,进而能够有效地阻止相对于该内壁面22f的油膜形成。并且,即使在暂时地向收纳有分离室43的内部空间流入了大量的油的情况下,也利用导向部22i使该油连续地垂下(流下),从而能够有效地使之排出。
此时,形成于内壁面22f的作为第二槽的导向部22i形成为比由同样形成于内壁面22f的多个凸部22g构成的作为第一槽的槽22h深。因此,在导向部22i中,与槽22h相比,能够使更多的油垂下,从而能够促进油从收纳有分离室43的内部空间排出。因而,能够积极地减少在形成于中部箱体22的内壁面22f的槽22h收集的油量,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阻止相对于该内壁面22f的油膜形成。
另外,多个凸部22g形成于内壁面22f的上下方向上的除下端部(在分离室43的下方形成的后述的油处理室43b)侧之外的部位。在中部箱体22的内壁面22f的下端部侧,与该内壁面22f的其它部位相比,转子60的旋转所产生的回旋流E的影响较少,从而油容易向下方滴下。因而,通过在内壁面22f的上下方向上的除下端部侧之外的部位形成多个凸部22g,能够简化上述多个凸部22g的形成工序。
上部箱体23是划分壳体20的内部空间的上侧部分的部分。上部箱体23由下表面敞开的穹顶状部件构成。该上部箱体23从上部隔壁部件33的上方覆盖上部隔壁部件33,上部箱体23的下部开口的缘部分以气密状态安装于上部隔壁部件33的周缘部,上部隔壁部件33的周缘部被夹持在上部箱体23的下部开口的缘部分与中部箱体22的上端之间。具体而言,上部箱体23的下部开口的缘部分通过焊接、熔敷或者螺栓紧固等接合于上部隔壁部件33的周缘部。在上部箱体23的内侧形成有中空部46(以下称作第三腔46)。第三腔46与第二腔45由上部隔壁部件33分隔,连通孔33a从第二腔45连通至第三腔46。
在上部箱体23的侧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地设有圆筒状的气体排出部23a。该气体排出部23a与通气管3连接,雾状油被除去了的处理完毕的窜气从第三腔46通过气体排出部23a向通气管3排出。此外,当将上部箱体23安装于上部隔壁部件33时,通过沿周向调整上部箱体23的位置,能够调整气体排出部23a的突出方向。
如图8以及图11~图13所示,下部箱体21是划分壳体20的内部空间的下侧部分的部分。该下部箱体21由上表面敞开的有底的箱状部件构成。下部箱体21的上端部嵌入至中部箱体22的下端部,下部箱体21与中部箱体22通过螺栓25(参照图2以及图3)固定。另外,环状的密封件34和下部隔壁部件31嵌入至中部箱体22的下端部,下部隔壁部件31的周缘部以及密封件34被夹持在下部箱体21的上端部与中部箱体22的下端部之间。由该密封件34提高气密性。
如图9所示,该下部隔壁部件31从中部隔壁部件32向下分离,在中部隔壁部件32与下部隔壁部件31之间形成有分离室43。该分离室43是中部箱体22内的中空部的一部分。
下部隔壁部件31设为圆盘状。在该下部隔壁部件31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31a。由该下部隔壁部件31分隔下部箱体21的中空部44(以下称作喷射室44)与分离室43。换言之,下部箱体21覆盖下部隔壁部件31的下表面侧,并在该下部隔壁部件31的下方划分喷射室44。
如图8以及图11~图13所示,在下部箱体21的前表面(正面)侧,朝向下方设有连通筒部21a。连通筒部21a是成为由后述的喷嘴53喷射出的油的出口的筒状部件。连通筒部21a的内部空间与下部箱体21的内部空间连通。供油管10与连通筒部21a的前端部连接,并且连通筒部21a的前端部经由供油管10而与发动机4的侧面结合(参照图3)。因此,连通筒部21a的内部空间与发动机4的内部空间连通。并且,连通筒部21a作为窜气的流路发挥功能。
下部箱体21的底面朝向连通筒部21a地向下倾斜。而且,从下部箱体21的底面朝向上方延伸的圆筒状的导油管21b设于下部箱体21的内侧。在导油管21b的下端设有接合部21c,该接合部21c面向下部箱体21的底面。该接合部21c与供油管10连接,如图6中箭头A所示,从发动机4向油分离器2供给的油在导油管21b的内侧向上方流动。在导油管21b内向上流动了的油的一部分(驱动用油)经由后述的主轴51以及支柱52的内侧向喷嘴53流动。喷嘴53在喷射室44内从支柱52的外周面突出设置,且朝向周向喷射驱动用油,来使支柱52以及转子60旋转。在接合部21c内设有过滤器35,由过滤器35来过滤油。该过滤器35由过滤网35a、弹簧35b以及芯棒35c构成,通过利用旋转传感器(后述的磁传感器85以及多个永久磁铁86)检测转子60的转速的降低,来检测堵塞的产生,从而能够进行清洁。
并且,在连通筒部21a的内部,且在比设于下部隔壁部件31的下表面的作为第二隔壁部的后述的油挡31g靠外周侧的位置,设有用于促进分离后的油的排出的通气口21d。该通气口21d经由后述的流路44a而与使油从分离室43向下部箱体21内排出的后述的排泄孔31c连通,其中,流路44a利用下部箱体21内的油挡31g而与喷射室44区隔。
这样,通过在比成为从喷嘴53排出的油的轨迹的外侧的油挡31g靠外周侧的位置设置通气口21d,能够使气体的移动变得容易,促进油的排出,从而能够提高从中部箱体22内部(分离室43)排出油的排出性。因而,当从分离室43经由下部箱体21从成为最下部的排出口的连通筒部21a排出分离后的油时,能够防止油的体积移动来避免在下部箱体21内部产生负压,从而能够提高油的排出性(排出能力)。并且,利用油挡31g来限制从喷嘴53喷射出的油的飞散,能够防止使油从分离室43向下部箱体21内排出的排泄孔31c被油浸没,从而能够使油通过该排泄孔31c有效地向下部隔壁部件31的下方的下部箱体21侧排出。
如图4~图6、图8、图9、图14以及图15所示,在下部隔壁部件31的上表面侧设有:遍及中部箱体22的内壁面22f与下部支架72的外周缘之间的整周竖立设置的第一隔壁部31b;和配置于第一隔壁部31b的整周的至少一部分的下方并上下贯通下部隔壁部件31的排泄孔31c。具体而言,在第一隔壁部31b的外周以预定间隔设有肋31d,并在上述相邻的肋31d、31d间的第一隔壁部31b的下方贯通设置有排泄孔31c。
并且,在下部隔壁部件31的下表面侧,设有在比喷嘴53的旋转轨迹靠外周侧的位置向下方垂下的筒状的油挡31g、和沿该油挡31g的外周以预定间隔配置的加强部31e。此时,油挡31g可以设为多棱柱形状,也可以设为圆筒形状。其中,虽省略图示,但优选在油挡31g的内周面31f形成有多个上下延伸的凸部以及凹部的至少一方。尤其是在油挡31g设为圆筒形状的情况下,上述多个凸部以及凹部的至少一方的形成是必需的。
另外,在油挡31g的外侧形成有利用油挡31g而与喷射室44区隔的流路44a。流路44a沿周向延伸,流路44a的周向上的靠连通筒部21a侧的下方开口而与通气口21d连通。在流路44a的顶面设有排泄孔31c,流路44a经由排泄孔31c而与分离室43连通。这样,分离后的油从分离室43经由排泄孔31c向下部箱体21内的流路44a流入,在流路44a内垂下而通过通气口21d,之后从连通筒部21a排出。
如图16所示,利用竖立设置于下部隔壁部件31的上表面侧的第一隔壁部31b,提前防止应沿中部箱体22的内壁面22f垂下而排出的油在成为超高流量的窜气的逸出路的转子60下部的外周的缝隙43a处被转子60的旋转所产生的回旋流(风)携带,从而能够防止油停滞于中部箱体22的内壁面22f。由此,朝向下方的油与朝向相反方向的气体能够不相互干涉地错开,从而能够从具有转子60的分离室43向下部箱体21连续地排出油,能够避免油积存于分离室43来防止转子60被油浸没。
并且,利用肋31d能够防止位于下部隔壁部件31上的第一隔壁部31b外周侧的油被在转子60的旋转中产生的回旋流(风)携带,并且利用该肋31d能够使位于第一隔壁部31b外周侧的油容易向排泄孔31c流入,作为结果,能够使该油高效地向形成于下部隔壁部件31的下方的下部箱体21内的流路44a侧排出。并且,加强部31e不仅加强下部隔壁部件31的强度,还能够禁止从排泄孔31c排出的油向外周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促进油向下方垂下。
另外,由于在下部隔壁部件31的下表面侧设有油挡31g,所以限制从喷嘴53喷射出的油的飞散,从而能够防止使油从分离室43向下部箱体21内排出的排泄孔31c被油浸没。并且,通过在油挡31g的内周面31f形成多个上下延伸的凸部以及凹部的至少一方,能够防止一边伴随支柱52的旋转而回旋一边被吹送至油挡31g的内周面31f的油因离心力而在水平方向上旋转,从而能够使油容易向下方垂下。此时,若油挡31g设为多棱柱形状,则上述凸部、凹部的形成不是必需的。
接着,参照图4~图6以及图9对转子单元50进行详细说明。
转子单元50是用于从窜气分离雾状油的机构。转子单元50具备主轴51、支柱52、转子60以及多个喷嘴53等。
主轴51是柱状部件。该主轴51在下部箱体21以及中部箱体22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在下部隔壁部件31的通孔31a通过。主轴51的下端部与导油管21b连接。并且,在位于支撑部32d的下表面的凹部32e插入主轴51的上端部,主轴51的上端部支撑于支撑部32d以及中部隔壁部件32。在主轴51的内部,沿主轴51的中心线形成有第一供油路51b。第一供油路51b的下端在主轴51的下端面开口,第一供油路51b与导油管21b内连通。第一供油路51b的上部在主轴51的中间部朝向径向外侧分支成多个,并且第一供油路51b的端部在主轴51的外周面开口。
支柱52是筒状部件。在该支柱52内通过主轴51,主轴51的上部从支柱52的上端向上方突出,并且主轴51的下部从支柱52的下端向下方突出。在主轴51的外周面与支柱52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缝隙,该缝隙是第二供油路52a。在支柱52的上端部,下侧轴承55被夹持在主轴51的外周面与支柱52的内周面之间,并在支柱52的下端部,下侧轴承55被夹持在主轴51的外周面与支柱52的内周面之间。在导油管21b内朝上流动了的油经由后述的主轴51以及支柱52的内侧向后述的喷嘴53流动。在接合部21c内设有过滤器35,由过滤器35过滤油。该过滤器35具备设于接合部21c内的过滤网35a、用于固定该过滤网35a的弹簧35b以及芯棒35c,由该过滤网35a过滤发动机油。并且,通过拆下芯棒35c能够取下过滤器35,从而能够进行过滤网35a的清洁。
此处,在因混在发动机油内的异物而在喷嘴53产生了堵塞的情况下,由于妨碍转子60的旋转,所以有分离性能降低的担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2中,作为旋转传感器而利用磁传感器85以及多个永久磁铁86,通过检测转子60的旋转速度或者转速,来检测转子60的旋转异常(参照图6以及图7)。此时,多个永久磁铁86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于上部支架71的外周面。另一方面,在形成于中部箱体22的后表面的上部的安装孔22e装配有磁传感器85。在安装孔22e的内表面与磁传感器85的外表面之间夹有橡胶制的环状密封件87。磁传感器85例如是霍尔元件,在转子60的旋转中,永久磁铁86向磁传感器85接近,若由磁传感器85检测到永久磁铁86的通过,则磁传感器85输出脉冲。由于磁传感器85在中部箱体22的内侧露出,所以磁传感器85的检测精度较高。
支柱52的径向载荷经由轴承55、56而由主轴51承接,支柱52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支撑于主轴51。在主轴51的上端部螺纹结合有螺母58,并在设于导油管21b的上端面的轴承54插入有主轴51的下端部。而且,在螺母58与轴承54之间夹有垫圈57、上侧轴承56、支柱52以及下侧轴承55,支柱52的轴向载荷由轴承54以及螺母58承接。
在下侧轴承55与轴承54之间、上侧轴承56与垫圈57之间、垫圈57与螺母58之间存在微小的缝隙,以便支柱52以及轴承55、56能够沿轴向稍微移动。具体而言,在转子60旋转时,支柱52以及轴承55、56沿轴向上升,并在转子60停止时,支柱52以及轴承55、56下降。
并且,在支柱52的内周面与上侧轴承56之间存在微小的缝隙,供油路52a内的油通过该缝隙向支柱52外流出。
在支柱52支撑于主轴51的状态下,支柱52在下部隔壁部件31的通孔31a通过,该支柱52从通孔31a向上方伸出,并且从通孔31a向下方伸出。从支柱52的下部(尤其是比下部隔壁部件31靠下侧的部分)的外周面突出设置有多个喷嘴53,上述喷嘴53沿周向等间隔(例如120°的间隔)地排列。上述喷嘴53配置于喷射室44内,并且配置于油挡31g的内侧。上述喷嘴53喷射油,利用油的喷射压来产生支柱52的旋转的动力。
喷嘴53设为圆筒状,喷嘴53的中空部在喷嘴53的基端处开口,并且喷嘴53的中空部在喷嘴53的前端处被封堵。喷嘴53的基端从支柱52的外周面朝向内周面通过之后与支柱52连接,喷嘴53的中空部与第二供油路52a连通。喷嘴53以相对于支柱52的轴线方向朝下倾斜45度的角度安装。在喷嘴53的前端部的圆周面形成有喷射口53a,该喷射口53a与喷嘴53的中空部连通。喷射口53a朝向以支柱52的轴线为中心的周向。
转子60是从窜气分离油雾的部分。该转子60呈筒状的外观,转子60的中心部作为空间62,该中心侧空间62在上下方向上贯通转子60,并且中心侧空间62的上下敞开。在该中心侧空间62插入有支柱52,支柱52与转子60相互结合。因此,转子60利用喷嘴53所产生的油的喷射压来与支柱52一起旋转。
该转子60具备分离盘组61、上部支架71、下部支架72以及盘保持部73。分离盘组61由多片分离盘63构成,上述分离盘63在支柱52的轴线方向上层叠。在分离盘63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又或者这两个表面设有多个凸状部(例如肋、突起等)。凸状部与相邻的分离盘63抵接,从而在堆叠的分离盘63彼此之间形成缝隙。在如图8所示地凸状部是肋63a的情况下,上述肋63a从分离盘63的内周缘朝向外周缘呈放射状地设置。此外,在图5~图7、图9~图11以及图16中,空开分离盘63彼此的间隔来描绘,但实际的间隔极窄,例如设定为0.3mm以下。分离盘63彼此的间隔由凸状部(肋63a)的高度决定。
对分离盘63进行详细说明。分离盘63是绕支柱52的轴线的旋转体。更具体而言,分离盘63设为通过使从支柱52的轴线朝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上下倒V字绕轴线旋转而得到的形状。因此,在分离盘63的中央部形成有安装开口66。伴随堆叠分离盘63,形成由上述安装开口66构成的中心侧空间62。
分离盘63具备内周侧部分65、和比内周侧部分65靠径向外侧的外周侧部分64。
内周侧部分65形成为以分离盘63的中心的下方为顶点的锥面型的板状。因此,内周侧部分65朝向径向外侧地向上倾斜。外周侧部分64形成为以分离盘63的中心的上方为顶点的锥面型的板状。因此,外周侧部分64朝向径向外侧地向下倾斜。外周侧部分64的内周缘与内周侧部分65的外周缘连接,外周侧部分64从内周侧部分65的外周缘向外侧连续,外周侧部分64与内周侧部分65一体成形。此处,锥面是指无头锥体的外周面。
如上所述,外周侧部分64从内周侧部分65的外周缘向下侧折弯,内周侧部分65的倾斜方向与外周侧部分64的倾斜方向相反。由于分离盘63在其内周缘与外周缘之间折弯,所以提高分离盘63的刚性。另外,由于夹在内周侧部分65与外周侧部分64之间的角部(山脊部)呈被倒圆角后的状态,所以提高分离盘63的刚性。因此,即使分离盘63较薄,也能够抑制分离盘63的变形。若分离盘63较薄,则能够增加分离盘63的堆叠片数,从而提高油的分离效率。
由于分离盘63折弯,所以能够增大从分离盘63的内周缘沿分离盘63的表面至分离盘63的外周缘为止的长度,进而能够增大分离盘63的表面积。因而,提高油的分离效率。
另外,即使分离盘63的堆叠片数增加,也能够抑制上述分离盘63的堆叠高度变高。
并且,由于分离盘63折弯,所以即使在使内周侧部分65以及外周侧部分64相对于径向的倾斜角陡峭的状态下,也能够抑制分离盘63本身的高度。若内周侧部分65以及外周侧部分64相对于径向的倾斜角陡峭,则油的分离效率较高。
内周侧部分65相对于径向的倾斜角为45°以下,外周侧部分64相对于径向的倾斜角为45°以下。若内周侧部分65和外周侧部分64的倾斜角均为45°以下,则由内周侧部分65和外周侧部分64所夹的角部的角度为直角或者钝角。若由内周侧部分65和外周侧部分64所夹的角部的角度为直角或者钝角,则能够抑制堆叠的分离盘63彼此的间隔扩大。因而,能够堆叠更多的分离盘63。若内周侧部分65以及外周侧部分64的倾斜角为45°,则能够防止分离盘63彼此的间隔增大并且防止分离效率的降低。
如图9所示,在上部支架71、下部支架72以及盘保持部73组装上述那样的多片分离盘63,从而组成转子60。该转子60收纳在分离室43内。
通过如上所述地设计分离盘63的形状,转子60的高度较低,从而分离室43的高度也能够较低。另外,能够缩短从下部隔壁部件31至中部隔壁部件32的距离,并且能够将下部隔壁部件31配置于靠上的位置。因此,能够将喷嘴53(尤其是喷射口53a)配置为比下部隔壁部件31以及最下的分离盘63靠下方。故而,能够使从喷嘴53喷射的油不朝向下部隔壁部件31喷射。
如图5、图6以及图9所示,由于分离盘63折弯,所以分离盘63的内周缘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接近外周缘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优选为,分离盘63的内周缘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与外周缘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一致。而且,将下部隔壁部件31设为在周向以及径向上扩展。因此,能够抑制分离室43的上下长度,从而能够实现壳体20的小型化。
并且,即使喷嘴53配置为比下部隔壁部件31靠下方,也能够将喷嘴53配置于靠上的位置,从而该喷嘴53配置于下部隔壁部件31的附近。即使喷嘴53配置于靠上的位置,由于下部隔壁部件31沿由周向以及径向规定的面,所以即使喷嘴53配置于靠上的位置,也不会将从喷嘴53(尤其是喷射口53a)喷射的油吹送至下部隔壁部件31。并且,由于喷嘴53配置于下部隔壁部件31的附近,所以能够抑制喷射室44的上下长度,从而能够实现壳体20的小型化。
如图9所示,盘保持部73插入于分离盘63的安装开口66,并且分离盘63安装于盘保持部73。而且,在盘保持部73插入有支柱52,支柱52的外周面抵接于盘保持部73。而且,利用未图示的卡环以及垫圈等将支柱52安装于盘保持部73。该盘保持部73具有毂部73a以及多个辐部73b。毂部73a设为环状,在毂部73a插入有支柱52,并且支柱52固定于毂部73a。辐部73b设为从毂部73a向径向外侧呈放射状地延伸的板状。在堆叠的分离盘63的安装开口66,沿上下方向插入有上述辐部73b。并且,由于上述辐部73b沿安装开口66的缘的周向空开间隔地排列,所以在相邻的辐部73b之间形成有缝隙。而且,辐部73b固定于分离盘63。
上部支架71从上保持层叠的多片分离盘63。下部支架72从下保持上述分离盘63。上述分离盘63被夹在上部支架71与下部支架72之间,上部支架71以及下部支架72保持分离盘63。此处,多个卡合钩74设为从上部支架71的外周部向下方垂下,并且卡合钩74的下端部卡定于下部支架72的外周部。
与分离盘63相同,上部支架71设为通过使从支柱52的轴线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上下倒V字绕轴线旋转而得到的形状。因此,上部支架71的内周侧部分朝向径向外侧地向上倾斜,上部支架71的外周侧部分朝向径向外侧地向下倾斜。下部支架72也相同。
如图9所示,在上部支架71的中央部形成有开口71a,该开口71a是中心侧空间62的上侧的开口。上部支架71的内周缘与辐部73b的上端连接,辐部73b与上部支架71一体成形。在上部支架71的开口71a插入有中部隔壁部件32的嵌合部32b。
如图6以及图8所示,在下部支架72的中央部形成有开口72a,该开口72a是中心侧空间62的下侧的开口。在下部支架72的开口72a插入有支柱52,开口72a的周缘部被夹持在支柱52的下部的外周面与盘保持部73的下端之间。而且,利用卡环将支柱52固定于下部支架72。并且,支柱52的下部的外周面与下部支架72的开口72a的缘接合,中心侧空间62的下侧开口由支柱52封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下部支架72设有作为使支柱52插通的插通孔的开口72a,除此之外未设置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由此,通过取消在转子60中的下部支架72的中央侧设置的连通孔,能够防止处理对象气体从下部支架72的内周缘的内侧向下方漏出,并且即使在吸入了在高温下产生的油烟的情况下,也不会吸入在低温时不存在的大粒的雾,从而能够避免分离效率的降低。
如图16所示,在下部支架72的外周缘设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筒状(在该情况下呈圆筒状)的分隔壁72c。在分隔壁72c的上端设有向径向外侧呈凸边状地突出的凸缘72d。凸缘72d的外周缘远离中部箱体22的内周面22f,从而在凸缘72d的外周缘与中部箱体22的内周面22f之间形成有缝隙43a。在中部箱体22的内周面22f与分隔壁72c之间配置有下部隔壁部件31的第一隔壁部31b。凸缘72d从下部隔壁部件31的上表面向上分离,从而在凸缘72d的下方形成有油处理室43b。油处理室43b与分离室43通过缝隙43a连通。并且,排泄孔31c在油处理室43b内的部位上下贯通下部隔壁部件31。
由于油处理室43b内的压力比分离室43内的压力低,并且油处理室43b内的压力与喷射室44内的压力的差较小,所以比下部隔壁部件31靠上方的油连续地向排泄孔31c流入,难以引起油的逆流。
如图9所示,在转子60组装于支柱52的状态下,喷嘴53位于比最下的分离盘63的内周侧部分65的内周缘靠下的位置。另外,喷嘴53位于比最下的分离盘63的外周侧部分64的外周缘靠下的位置。因此,比喷嘴53靠径向外侧的部位未被分离盘63包围。这样,能够如上所述地沿径向配置下部隔壁部件31。另外,能够使由喷嘴53喷射的油不与下部隔壁部件31以及转子60等干涉,从而能够确保喷射出的油的飞溅区域。
如上所述,在转子单元50以能够在壳体20内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壳体20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分离盘63在中部隔壁部件32的连通孔32c的下方从径向内侧横跨至径向外侧。因此,连通孔32c配置为比分离盘63的外周缘靠径向内侧。
接着,参照图7以及图11~图13对PCV阀90进行详细说明。
PCV阀90通过对环流的窜气的流量进行调整,来适当地调整发动机4(图1)的吸气压力、曲轴箱侧的压力。具体而言,PCV阀90通过对上部隔壁部件33的连通孔33a的打开程度进行调整来调整窜气的流量。
PCV阀90安装在第二腔45内。该PCV阀90具备膜片91、上侧弹簧92以及下侧弹簧93。膜片91是圆盘状的阀芯,通过成形橡胶和树脂来制成。该膜片91收纳在第二腔45内,并且配置于上部隔壁部件33的连通孔33a的下方。该膜片91的外缘部与隔壁部22a的上表面接合。而且,隔壁部22a的连通孔22d配置为比膜片91的外缘部靠外侧。
上侧弹簧92以及下侧弹簧93是用于以使膜片91的中央部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状态支撑膜片91的中央部的弹性部件。上侧弹簧92在膜片91的中央部的上方被夹在膜片91与上部隔壁部件33之间。下侧弹簧93在膜片91的中央部的下方被夹在膜片91与隔壁部22a之间。而且,由上述上侧弹簧92和下侧弹簧93夹住膜片91,并以使膜片91能够移动的状态支撑膜片91。
接着,对油分离器2的动作进行说明。
从发动机4向油分离器2供给的油的一部分(驱动用油)通过导油管21b、第一供油路51b以及第二供油路52a向喷嘴53内流入。而且,喷嘴53内的驱动用油从喷射口53a喷射。来自喷射口53a的驱动用油的喷射方向是以支柱52的轴线为中心的周向。更具体而言,驱动用油的喷射方向是垂直于支柱52的轴线的方向,且在支柱52的轴线沿铅垂方向的情况下,驱动用油的喷射方向是水平方向。支柱52以及转子60因驱动用油的喷射压而以支柱52的轴线为中心旋转。支柱52以及转子60的旋转方向与驱动用油的喷射方向相反。
然而,有时在转子60的旋转中转子60产生进动。但是,通过如上所述地设计分离盘63的形状,转子60的高度较小,从而转子60的重心接近进动的支点。因此,转子60的轴线的摆动幅度较小,能够减少产生转子60的进动。因而,实现转子60的旋转速度的提高。
通过设计分离盘63的形状,转子60的高度较小,从而转子60的空气阻力较小。因此,实现转子60的旋转速度的提高。
从喷射口53a喷射出的驱动用油被吹送至油挡31g。因此,能够利用该势头来防止喷射出的驱动用油进入排泄孔31c。
被吹送至油挡31g的驱动用油沿油挡31g的内周面31f流下。该驱动用油的温度高达80~110℃,从而该驱动用油从下部箱体21的一侧加热油分离器2。由此,即使在寒冷地域使用,也能够抑制因冻结等产生油分离器2的动作不良。所流下的驱动用油从下部箱体21内的底部通过连通筒部21a向发动机4返回。
在支柱52以及转子60的旋转中,含有雾状油的窜气从发动机4通过气体导出管5向油分离器2供给。通过吸入管24以及进气孔22b向导入路41内导入该窜气。而且,该窜气从导入路41通过嵌合部32b的中空部以及上部支架71的开口71a向盘保持部73的内侧(更具体为辐部73b的内侧)流入。流入至盘保持部73的内侧的窜气在辐部73b彼此之间的缝隙朝向径向外侧流动,之后向分离盘63彼此之间的缝隙流入。流入至分离盘63彼此之间的缝隙的窜气向径向外侧流动。此处,对于流入至分离盘63彼此之间的缝隙的窜气,作用来自上游侧的压力(从发动机4向油分离器2的气体供给压),在此基础上还作用转子60的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也就是说,因转子60的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而产生向盘保持部73的内侧吸引导入路41内的窜气的吸引压,从而窜气的流速上升。
另一方面,第二供油路52a内的油的一部分(分离用油)通过支柱52的内周面与上侧轴承56之间的微小的缝隙向盘保持部73的内侧(更具体为辐部73b的内侧)流出。由于该分离用油的温度高达80~110℃,所以从内部加热转子60以及其附近。由此,即使在寒冷地域使用,也能够抑制因冻结等产生油分离器2的动作不良。
从第二供油路52a流出至盘保持部73的内侧的分离用油与窜气一起向分离盘63彼此之间的缝隙流入。位于分离盘63彼此之间的缝隙的油因离心力而在分离盘63的表面扩散,从而在分离盘63的表面形成油膜。主要在分离盘63的内周侧部分65的上表面和外周侧部分64的下表面形成油膜。此外,分离盘63的表面的油膜不仅含有从第二供油路52a流出至盘保持部73的内侧的分离用油,还含有如在下文中说明那样从窜气分离出的油。
若窜气在分离盘63彼此之间的缝隙流动,则窜气所含有的油状雾被分离盘63的表面的油膜吸收。由此,窜气中的雾状油被分离盘63捕捉,从而从窜气分离雾状油。如上所述,由于分离盘63的表面积较大,且分离盘63的堆叠片数也较多,所以容易利用分离盘63来捕捉雾状油,从而油的分离效率较高。
并且,不仅从窜气分离出的油,从第二供油路52a流出的分离用油也成为分离盘63的表面的油膜的成分,从而在分离盘63的表面形成足够的油膜。而且,窜气中的雾状油被这样的油膜吸收,从而雾状油的分离效率较高。
并且,从第二供油路52a流出的分离用油的物理性质(润湿性)与窜气中的雾状油的物理性质(润湿性)相同。因此,从第二供油路52a流出的分离用油与窜气中的雾状油的亲和性较高,并且窜气中的雾状油与分离盘63的表面的油膜的亲和性也较高。因而,窜气中的雾状油容易被分离盘63的表面的油膜吸收,从而雾状油的分离效率较高。
油雾被除去了的处理后的窜气在从分离盘63彼此之间的缝隙的外周排出至外侧后,在分离室43内上升。而且,上升了的处理后的窜气从分离室43通过连通孔32c向第一腔42流入,并且从第一腔42通过连通孔22d向第二腔45流入。而且,窜气从第二腔45通过上部隔壁部件33的连通孔33a、第三腔46以及气体排出部23a向通气管3排出。由此,窜气向发动机4环流。此处,若窜气从连通孔32c向第一腔42内流入,则该窜气的流速在第一腔42内失速。同样,窜气的流速在第二腔45以及第三腔46内失速。
分离室43与油处理室43b仅通过缝隙43a连通,从分离盘63彼此之间的缝隙排出了的窜气的压力作用于缝隙43a。因此,能够防止发动机4的曲轴箱内的窜气通过连通筒部21a、喷射室44、排泄孔31c、油处理室43b以及缝隙43a向分离室43流入。
当处理后的窜气通过上部隔壁部件33的连通孔33a时,调整该窜气的流量。也就是说,在发动机4的吸气压力(负压)过大的情况下,膜片91的中央部向上方移动,连通孔33a的打开程度变小,从而窜气的流量降低。另一方面,在曲轴箱侧的压力较高的情况下,膜片91的中央部向下方移动,连通孔33a的打开程度变大,从而窜气的流量上升。由此,利用膜片91来适当地调整窜气的流量。并且,也适当地调整发动机4、尤其是曲轴箱的压力。
附着于分离盘63的表面的含有分离用油的油因离心力而沿分离盘63的表面向外周侧流动。尤其是在分离盘63的折弯的部分,位于内周侧部分65的上表面的外缘的油因离心力而移动至上邻的分离盘63的外周侧部分64的下表面。
在分离盘63的外周缘,附着于分离盘63的表面的油因离心力而从分离盘63彼此之间的缝隙的外周向外侧释放。更具体而言,由于分离盘63高速旋转,所以在从上观察的情况下,释放出的油向合成径向外侧的离心力和切线方向的旋转惯性力而成的合成力的方向飞溅。另外,由于分离盘63的外周侧部分64朝向径向外侧地向下倾斜,所以在从横向观察的情况下,释放出的油朝向径向外侧且朝向斜下地飞溅。因此,能够抑制释放出的油向上升中的窜气分散而成为雾状。因而,从油分离器2排出的窜气基本不含油。
能够防止飞溅中的油因窜气的上升气流而向中部隔壁部件32的连通孔32c流入。这是因为,连通孔32c配置为比分离盘63的外周缘靠径向内侧。
飞溅出的油附着于中部箱体22的内周面。而且,该油收集在形成于内壁面22f的多个凸部22g、22g间的槽22h中,并且因毛细管现象而不会受到转子60的旋转所产生的回旋流E的影响,沿槽22h向收纳有分离室43的内部空间的下方滴下。因而,提前避免因分离后的油而在收纳有分离室43的中部箱体22的内壁面22f形成油膜,并且能够防止油被回旋流E带走。
并且,利用设于中部箱体22的内壁面22f且比槽22h深的导向部22i,能够使比槽22h的情况更多的油垂下,从而能够促进从收纳有分离室43的内部空间排出油。因而,能够积极地减少在形成于中部箱体22的内壁面22f的槽22h收集的油量,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阻止相对于该内壁面22f的油膜形成。
并且,由于分离后的油因导向部22i而沿内壁面22f积极地垂下,所以促进从收纳有分离室43的内部空间排出油,能够减少在槽22h收集的油量,从而能够有效地阻止相对于该内壁面22f的油膜形成。
另外,即使在暂时地向收纳有分离室43的内部空间流入了大量的油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导向部22i使该油连续地垂下(流下),使之有效地排出。
利用下部隔壁部件31的第一隔壁部31b,能够提前防止沿中部箱体22的内壁面22f滴下(垂下)了的油在成为超高流量的窜气的逸出路的转子60下部的外周的缝隙43a处被转子60的旋转所产生的回旋流E携带,并且能够防止油停滞于中部箱体22的内壁面22f。由此,朝向下方的油与朝向相反方向的气体能够不相互干涉地错开,从而能够从具有转子60的分离室43向下部箱体21连续地排出油,进而能够避免油积存于分离室43来防止转子60被油浸没。
并且,利用肋31d能够防止位于下部隔壁部件31上的第一隔壁部31b外周侧的油被在转子60的旋转中产生的回旋流E携带,并且利用该肋31d能够使位于第一隔壁部31b外周侧的油容易向排泄孔31c流入,作为结果,能够使该油高效地向形成于下部隔壁部件31的下方的下部箱体21内的流路44a侧排出。并且,加强部31e不仅加强下部隔壁部件31的强度,还能够禁止从排泄孔31c排出的油向外周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促进该油向下方垂下。
另外,利用下部隔壁部件31的下表面侧的油挡31g,来限制从喷嘴53喷射出的油的飞散,从而能够防止使油从分离室43向下部箱体21内排出的排泄孔31c被油浸没。并且,在使油挡31g形成为多棱柱状、或者圆筒状的情况下,通过在其内周面31f设置上下延伸的凸部、凹部的至少一方,能够防止一边伴随支柱52的旋转而回旋一边被吹送至油挡31g的内周面31f的油因离心力而在水平方向上旋转,从而能够容易地使油向下方垂下。此时,若油挡31g设为多棱柱状,则上述凸部、凹部的形成不是必需的。
并且,油挡31g成为从喷嘴53排出的油的轨迹的外侧,利用设为比该油挡31g靠外周侧的通气口21d,能够使气体的移动变得容易,促进油的排出,从而能够提高从中部箱体22内部(分离室43)排出油的排出性。因而,当分离后的油从分离室43经由下部箱体21从成为最下部的排出口的连通筒部22a排出时,能够防止油的体积移动来避免在下部箱体21内部产生负压,从而能够提高油的排出性(排出能力)。另外,利用油挡31g来限制从喷嘴53喷射出的油的飞散,能够防止使油从分离室43向下部箱体21内排出的排泄孔31c被油浸没,并且能够使油通过该排泄孔31c有效地向下部隔壁部件31的下方的下部箱体21侧排出。
分离后的油从分离室43经由排泄孔31c向下部箱体21内的流路44a流入,沿流路44a垂下并通过通气口21d,之后从连通筒部21a排出。
此外,在该情况下,在下部支架72设有作为使支柱52插通的插通孔的开口72a,除此之外未设置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由此能够取消在转子60中的下部支架72的中央侧设置的连通孔,因而,能够防止处理对象气体从下部支架72的内周缘的内侧向下方漏出,并且即使在吸入了在高温下产生的油烟的情况下,也不会吸入在低温时不存在的大粒的雾,从而能够避免分离效率的降低。
在下部支架72的凸缘72d的外周缘与中部箱体22的内周面22f之间形成有缝隙43a,并在中部箱体22的内周面22f与分隔壁72c之间配置有下部隔壁部件31的第一隔壁部31b,凸缘72d从下部隔壁部件31的上表面向上分离,从而形成于凸缘72d下方的油处理室43b与分离室43通过缝隙43a连通,并且排泄孔31c在油处理室43b内的部位上下贯通下部隔壁部件31,从而油处理室43b内的压力比分离室43内的压力低,并且油处理室43b内的压力与喷射室44内的压力之差较小,因此比下部隔壁部件31靠上方的油连续地向排泄孔31c流入,难以引起油的逆流。
由于中部隔壁部件32的连通孔32c配置为比中部箱体22的内周面靠径向内侧,所以即便附着于中部箱体22的内周面22f的油的一部分被窜气的上升气流向上方推动,也能够抑制附着的油进入连通孔32c。
即使被分离室43内的窜气的上升气流向上推动了的油流入了中部隔壁部件32的连通孔32c,该油也会滞留于第一腔42。尤其是,由于窜气的流速在第一腔42内失速,所以油容易滞留在第一腔42内。例如,油附着于第一腔42的内壁面,从而滞留在第一腔42内。因此,能够抑制油附着于PCV阀90,在此基础上从油分离器2排出的窜气基本不含油。
在从第一腔42至气体排出部23a为止的路径的中途存在第二腔45以及第三腔46,并且第二腔45以及第三腔46与第一腔42相同地成为油的滞留空间。因此,从油分离器2排出的窜气基本不含油。
例如,在产生超高流量的窜气,并相对于该油分离器2在通常时处理的少量的油量,暂时地流入了大量的油的情况下,发动机4的曲轴箱内的窜气也在连通筒部21a内通过之后向喷射室44内流入。该窜气所含有的雾状油与从喷嘴53喷射出的油相遇而被捕捉。由此,从窜气分离雾状油。
此时,喷射室44内的窜气通过下部隔壁部件31的排泄孔31c向分离室43流入。这样,与所排出的油大致同量的窜气向分离室43流入,由此当分离后的油从分离室43经由下部箱体21从最下部的排出口(连通筒部21a)排出时,能够避免油的体积移动而在中部箱体22内部产生负压,从而能够提高油的排出性(排出能力)。
然而,在非常时(例如在气体导出管5的冻结时),从导入路41向中心侧空间62流入的窜气的流量降低。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发动机4通过连通筒部21a、喷射室44以及调压孔72b向中心侧空间62流入的窜气的流量也上升。因此,即使在非常时,也继续从窜气分离油状雾。
以上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使本发明的理解变得容易,并不限定本发明。在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变更、改进,并且本发明包括其等价物。以下,对相对于以上的实施方式的变更点进行说明。也可以将以下说明的各变更点组合来应用。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示例出处理对象气体是窜气。与此相对,若是含有成为分离对象的雾状油的气体,则能够成为处理对象气体。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示例出分离盘63的内周侧部分65以及外周侧部分64形成为圆锥面型板状。与此相对,内周侧部分65以及外周侧部分64也可以是其它锥面型板状。例如,分离盘63也可以是绕支柱52的轴线的旋转对称体,内周侧部分65以及外周侧部分64形成为多棱锥面型板状(例如三棱锥面型板状、四棱锥面型板状等)。并且,内周侧部分65或者外周侧部分64又或者它们双方的母线也可以不是直线,而是预定曲率的曲线(例如圆弧、椭圆曲线、抛物线、双曲线)。
并且,分离盘63也可以不折弯,并且分离盘63形成为锥面板状。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转子60以及支柱52的旋转动力利用了从发动机4供给的油的液压。与此相对,发动机4的动力也可以通过动力传动机构(例如带传动机构、齿轮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传动至转子60以及支柱52,使转子60以及支柱52旋转。并且,也可以设为与发动机4独立的动力源(例如电动马达)使转子60以及支柱52旋转。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油分离器2安装于发动机4的侧面(参照图1),但安装油分离器2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发动机4的侧面。例如,油分离器2也可以安装于发动机4的前表面、后表面、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另外,油分离器2也可以不安装于发动机4,而安装于车身(尤其是发动机室)。也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从连通筒部21a配管至发动机4的油流通管。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换气系统1是被油分离器2处理了的窜气通过通气管3向吸气侧流路6返回的封闭型系统。与此相对,换气系统1也可以是被油分离器2处理了的窜气向大气排出的大气开放型系统。在换气系统1是大气开放型系统的情况下,可以如上所述地设置PCV阀90,也可以不设置PCV阀90。
此外,下部隔壁部件31的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如对与图14以及图15对应的对应部分标注同一符号的图21以及图22、图23所示,使排泄孔31c朝向内周侧(即通孔31a侧)扩展。并且,也可以在通孔31a的周围设置由截面呈弓形等形状构成的导向件31h,防止一边伴随支柱52的旋转而回旋一边被吹送至油挡31g的内周面31f的油沿内周面31f上升。另外,可以在导向件31h与排泄孔31c之间设置防止越过该导向件31h的油向下部隔壁部件31外周侧移动的壁部31i,也可以在导向件31h与壁部31i之间设置用于使该油向下方的流路44a侧排出的孔31j。此时,若壁部31i以贯穿下部隔壁部件31的表背的方式垂直设置,则能够高效地向流路44a侧引导从孔31j排出的油。
并且,下部箱体21的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如对与图8对应的对应部分标注同一符号的图24所示,使连通筒部21a形成为较粗的形状,并且使下部箱体21的与连通筒部21a连接的部位形成为比排泄孔31c更向外侧鼓出的形状,并在其内部,代替通气口21d而在比油挡31g更靠外周侧的位置,设置用于促进分离后的油的排出的扩展流路44b。该扩展流路44b与流路44a连通,该流路44a利用下部箱体21内的油挡31g而与喷射室44区隔。在该情况下,通过使连通筒部21a的直径较大,且在内部设置扩展流路44b,来节省形成通气口21d的劳力和时间,并且从下方升起的气体(窜气)不会与要排泄的油相遇,能够使它们更容易错开,从而能够提高排液性。其中,以能够充分确保油分离器2周边的空间作为前提,在难以确保该空间而不能得到足够的连通筒部21a的直径的情况下,当然具有上述的通气口21d的方式是有效的。
符号的说明
1—封闭型曲轴箱换气系统,2—油分离器,20—壳体,21—下部箱体,21a—连通筒部,21d—通气口,22—中部箱体(箱体),22b—进气孔,22f—内壁面,22g—凸部,22h—槽,22i—导向部,23—上部箱体,23a—气体排出部,24—吸入管,31—下部隔壁部件,31a—通孔,31b—第一隔壁部,31c—排泄孔,31d—肋,31e—加强部,31f—内周面,31g—油挡(第二隔壁部),31h—导向件,31i—壁部,31j—孔,32—中部隔壁部件,32b—嵌合部,32c—连通孔,33—上部隔壁部件,33a—连通孔,35—过滤器,35a—过滤网,35b—弹簧,35c—芯棒,41—空间(导入路),42—空间(第一腔),43—空间(分离室),43a—缝隙,43b—油处理室,44—中空部(喷射室),44a—流路,44b—扩展流路,45—中空部(第二腔),46—中空部(第三腔),50—转子单元,51—主轴,51b—第一供油路,52—支柱,52a—第二供油路,53—喷嘴,53a—喷射口,54—轴承,55—下侧轴承,56—上侧轴承,60—转子,61—分离盘组,62—中心侧空间,63—分离盘,63a—肋,64—分离盘的外周侧部分,65—分离盘的内周侧部分,66—安装开口,71—上部支架,71a—开口,72—下部支架,72a—开口,72c—分隔壁,72d—凸缘,73—盘保持部,73a—毂部,73b—辐部,85—磁传感器,86—永久磁铁,87—密封件,90—PCV阀,91—膜片,92—上侧弹簧,93—下侧弹簧。

Claims (12)

1.一种油分离器,向能够与支柱一起旋转地设置的转子的内周侧空间导入含有雾状油的处理对象气体和分离用油并使上述转子旋转,由此从上述处理对象气体分离上述雾状油,上述油分离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箱体,其具有内部空间以及进气孔,该内部空间收纳具有上述支柱及上述转子的分离室,该进气孔与该内部空间连通;以及
下部隔壁部件,其配置于上述内部空间的下端,并在中央上下贯通地设有使上述支柱插通的通孔,
上述转子具有:
多个分离盘,其在上下方向上空开间隔地堆叠在上述分离室内;以及
下部支架,其从下方保持上述多个分离盘,
在上述下部支架,除了使上述支柱插通的插通孔以外,未设置在上述转子的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
在上述下部隔壁部件的上表面侧设有:
第一隔壁部,其遍及上述箱体的内壁面与上述下部支架的外周缘之间的整周地竖立设置;以及
排泄孔,其配置于上述第一隔壁部的整周的至少一部分的下方,并上下贯通上述下部隔壁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下部隔壁部件的上述第一隔壁部的外周侧,以预定间隔设有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下部箱体,其覆盖上述下部隔壁部件的下表面侧,并在该下部隔壁部件的下方划分喷射室;以及
喷嘴,其在上述驱动室内从上述支柱的外周面突出设置,并朝向周向喷射驱动用油,使上述支柱以及上述转子旋转,
在上述下部隔壁部件的下表面侧,设有在比上述喷嘴的旋转轨迹靠外周侧向下方垂下的筒状的第二隔壁部,
在上述第二隔壁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多个上下延伸的凸部以及凹部的至少一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下部箱体,其覆盖上述下部隔壁部件的下表面侧,并在该下部隔壁部件的下方划分喷射室;以及
喷嘴,其在上述驱动室内从上述支柱的外周面突出设置,并朝向周向喷射驱动用油,使上述支柱以及上述转子旋转,
在上述下部隔壁部件的下表面侧,设有在比上述喷嘴的旋转轨迹靠外周侧向下方垂下的多棱柱形状的第二隔壁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隔壁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多个上下延伸的凸部以及凹部的至少一方。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中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设于上述下部箱体且从上述喷射室连通至发动机的曲轴箱的连通筒部,
在上述连通筒部的内部且在比上述第二隔壁部靠外周侧,设有用于促进上述油的排出的通气口。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中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筒状的分隔壁,其从上述下部支架的外周缘朝向上方突出;以及
凸缘,其从上述分隔壁向径向外侧呈凸边状地突出,
上述凸缘以在与上述箱体的内周面之间具有缝隙的方式配置,
上述第一隔壁部配置于上述箱体的内周面与上述分隔壁之间,
在上述凸缘与上述下部隔壁部件之间形成有油处理室,
上述油处理室通过上述凸缘与上述箱体的内周面之间的上述缝隙而与上述分离室连通,
上述排泄孔在上述油处理室内的部位贯通上述下部隔壁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中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部隔壁部件的上述排泄孔从上述第一隔壁部的下方朝向上述通孔侧扩展。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中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部隔壁部件在上述通孔的周围设有防止油从下方升起的导向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部隔壁部件在上述导向件与上述排泄孔之间设有防止越过上述导向件的油向上述下部隔壁部件的外周侧移动的壁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部隔壁部件在上述导向件与上述壁部之间设有用于向下方排出上述油的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壁部以贯穿上述下部隔壁部件的表背的方式垂直设置。
CN201680084325.XA 2016-04-06 2016-04-06 油分离器 Active CN1090700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61209 WO2017175324A1 (ja) 2016-04-06 2016-04-06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0098A true CN109070098A (zh) 2018-12-21
CN109070098B CN109070098B (zh) 2020-07-14

Family

ID=60000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4325.XA Active CN109070098B (zh) 2016-04-06 2016-04-06 油分离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325807A1 (zh)
EP (1) EP3441146A4 (zh)
JP (1) JP6934471B2 (zh)
CN (1) CN109070098B (zh)
WO (1) WO201717532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81041A (zh) * 2021-01-11 2021-06-01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轴箱定位装置及构架试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71268B2 (ja) * 2018-06-29 2022-11-15 東京濾器株式会社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EP3838376B1 (en) * 2019-12-16 2022-09-21 Alfdex AB Centrifugal separator and machine comprising a centrifugal separator
WO2022187897A1 (en) * 2021-03-10 2022-09-15 LTH Holdings Pty Ltd Liquid separator system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22239A1 (en) * 2002-09-04 2004-03-18 Alfa Laval Corporate Ab An apparatus for cleaning of gas
CN1615179A (zh) * 2002-01-25 2005-05-11 阿尔法拉瓦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同时净化液体和气体的设备
US20070249479A1 (en) * 2006-04-19 2007-10-25 Alfa Laval Corporate Ab Centrifugal separator for cleaning gas generated by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a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WO2014155614A1 (ja) * 2013-03-28 2014-10-02 東京濾器株式会社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WO2014155613A1 (ja) * 2013-03-28 2014-10-02 東京濾器株式会社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WO2015145646A1 (ja) * 2014-03-27 2015-10-01 東京濾器株式会社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WO2016035204A1 (ja) * 2014-09-05 2016-03-10 東京濾器株式会社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WO2016046944A1 (ja) * 2014-09-25 2016-03-31 東京濾器株式会社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用分離ディスク、オイルセパレータ用ローター、及び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5179A (zh) * 2002-01-25 2005-05-11 阿尔法拉瓦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同时净化液体和气体的设备
WO2004022239A1 (en) * 2002-09-04 2004-03-18 Alfa Laval Corporate Ab An apparatus for cleaning of gas
US20070249479A1 (en) * 2006-04-19 2007-10-25 Alfa Laval Corporate Ab Centrifugal separator for cleaning gas generated by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a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WO2014155614A1 (ja) * 2013-03-28 2014-10-02 東京濾器株式会社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WO2014155613A1 (ja) * 2013-03-28 2014-10-02 東京濾器株式会社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WO2015145646A1 (ja) * 2014-03-27 2015-10-01 東京濾器株式会社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WO2016035204A1 (ja) * 2014-09-05 2016-03-10 東京濾器株式会社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WO2016046944A1 (ja) * 2014-09-25 2016-03-31 東京濾器株式会社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用分離ディスク、オイルセパレータ用ローター、及び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81041A (zh) * 2021-01-11 2021-06-01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轴箱定位装置及构架试验装置
CN112881041B (zh) * 2021-01-11 2022-10-25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轴箱定位装置及构架试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75324A1 (ja) 2017-10-12
CN109070098B (zh) 2020-07-14
EP3441146A1 (en) 2019-02-13
JP6934471B2 (ja) 2021-09-15
EP3441146A4 (en) 2019-12-04
JPWO2017175324A1 (ja) 2018-08-23
US20200325807A1 (en) 2020-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08870B (zh) 油分离器
CN108883424A (zh) 油分离器
CN109070098A (zh) 油分离器
JP6286530B2 (ja)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CN107427846B (zh) 油分离器
CN107206398B (zh) 用于清洁气体的离心分离器
RU2007127684A (ru) Воздушный фильтр с вращающимся фильтрующим элементом в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ом рабочем транспортном средстве
CN107427845B (zh) 分离盘及油分离器
CN109311032A (zh) 分离盘层叠体
JP7022831B2 (ja)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JP2020002902A (ja)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CN112648044B (zh) 分油器
CN208859674U (zh) 一种净化油污和烟尘微粒的抽油烟机
US20140378289A1 (en) Oil Cleaning Device of an Engine Oil Circu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