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90656A - 一种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90656A
CN108990656A CN201810719546.0A CN201810719546A CN108990656A CN 108990656 A CN108990656 A CN 108990656A CN 201810719546 A CN201810719546 A CN 201810719546A CN 108990656 A CN108990656 A CN 1089906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il
kiwi berry
compartment
cultivation
gard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1954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昭贤
谭小琴
黄先明
刘敬东
龙心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PROVINCE NATURAL RESOURCES SCIENCE ACADEMY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PROVINCE NATURAL RESOURCES SCIENCE ACADEM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PROVINCE NATURAL RESOURCES SCIENCE ACADEMY filed Critical SICHUAN PROVINCE NATURAL RESOURCES SCIENCE ACADEMY
Priority to CN20181071954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90656A/zh
Publication of CN1089906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906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7/00Cultivation of hops, vines, fruit trees, or like trees
    • A01G17/005Cultivation meth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79/00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 A01B79/02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combined with other agricultural processing, e.g. fertilising, plan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ng plants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猕猴桃、葡萄、果树或类似树木的栽培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方法,具有“三改造、三构建、五提高特点”,三改造是:改传统浅层栽培为深层栽培;改传统平面栽培为立体高厢高台式栽培;改传统多耕多灌为少耕少灌。三构建是:构建以深层土壤资源开发为目标的猕猴桃地下部水、热、气、肥空间协调体系;构建以猕猴桃地上部分立体种植为目标的空间优化体系;构建猕猴桃整个园区以生态经营为目标的田间高效管理体系。本发明大大提高土壤肥力,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极大提高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有效提高机械化程度,减少劳动力;有效提高土壤碳汇;有效提高园区经济收入。

Description

一种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啤酒花、葡萄、果树或类似树木的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业内常用的现有技术是这样的:猕猴桃是世界上的新兴水果,因其营养高,医疗、保健作用好,被人们誉为营养、保健、长寿、美容的“水果之王”、“果中珍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猕猴桃产业链上游是猕猴桃种植业,目前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种植猕猴桃。根据《2017中国猕猴桃产业发展报告》,全世界猕猴桃种植面积已由2000年的12.7万hm2发展到2014年的21.9万hm2,2014年产量为345万吨。其中主产国为中国、意大利、新西兰、智利以及希腊等国家和地区。中国2016年猕猴桃总产量237万吨,占世界的60%左右。我国的猕猴桃栽培业,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各省(区、县)猕猴桃栽培面积从零星的、小面积栽培到已初步形成的基地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目前,栽培面积跃居世界首位,2016年达18.5万hm2,主要分布在陕西、四川、湖北、江西、河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区。近几年我国猕猴桃种植面积快速扩大,行业产量增长加快,成为我国果业发展中的亮点。市场规模已达到100亿元,随着猕猴桃市场的发展增长,到2020年我国猕猴桃市场规模将超过150亿元。猕猴桃发展前景广阔,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以四川为例,四川省猕猴桃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快速,其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面积已达4万hm2,2016年产量21.91万吨,优质红阳猕猴桃每千克平均直销价16~20元左右,超市价格更高。种植每667m2(1亩地)猕猴桃每年都为农民增加收入3000元-10000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特色优势产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猕猴桃加工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的提高,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我国的猕猴桃行业将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传统猕猴桃栽培一般采用窄厢单行式栽培:3~4m拉线开厢,每厢面宽2.5~3.5m,每厢栽一行,厢面高0.5m,厢沟宽一般只有0.5m。厢沟深度只有0.5m。改土深度一般只有0.5米,猕猴桃的根系下扎的深度只有0.5m。传统猕猴桃栽培也有改良的宽厢双行式栽培:6~7m拉线开厢,每厢面宽5.5~6.5m,每厢栽2行,厢面高0.5m。但是,传统厢沟宽一般只有0.5m~0.6m。厢沟深度只有0.5m。改土深度一般也只有0.5m,猕猴桃的根系下扎的深度也只有0.5m。传统猕猴桃栽培也有改良的高垄栽培:是在厢式栽培的基础上的一种改良栽培,3~4m拉线起垄,垄面呈瓦背型,垄高一般0.5-0.8m,不超过0.8m,改土深度,一般只有0.5m,猕猴桃的根系下扎的深度也只有0.5m。这种栽培完全不能适应猕猴桃的高产量高效益要求。近年来,随着四川以及中国西部等猕猴桃主产区面积不断扩大,已由过去的山区坡地种植为主逐步扩展到以平坝种植为主,新增种植区大部分水稻土区,这部分种植区多地势平坦,6~9月降水偏多,继续按照传统的栽培模式和技术实施,就会导致不少猕猴桃园区大量出现猕猴桃湿害、涝害引发的根系腐烂、黄化萎蔫、落花落果、早期落叶、僵树死树等问题越来越严重,极大影响了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这种情况目前已经占猕猴桃总栽培面积的50%左右。从发展需求方面来看,目前国内猕猴桃栽培模式的发展普遍呈现出由以前分散小规模的粗放种植逐渐过渡到景观化、生态化和园区化种植的趋势。因此,对猕猴桃园的强根壮树、自然免耕、防涝抗逆、机械省力、林下空间利用、园区景观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发明人从2008年起开始实施一种培养强根壮树、防涝抗逆、机械全面进园、省工省劳和可林下开发的猕猴桃高厢高台式栽培模式和技术,并先后得到两个国家科技项目支持(一个是《猕猴桃灾后恢复生产及技术集成示范》,另一个项目是《红阳猕猴桃新品种及产业化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承担单位均为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经过8年的系统研究,终于创制出了本发明的一种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问题,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
(1)现有猕猴桃栽培模式,0.5m的小沟一方面排水困难,在雨水连绵或洪水持续的情况下,最大问题是大面积的早期落叶,容易诱发烂根和根腐病,导致缺苗死树,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2)现有猕猴桃栽培模式,把猕猴桃树的多年生植物作为禾本科植物栽培来对待,土壤开发利用深度只有0.5米,猕猴桃根系所利用的土体空间容量小,土壤板结,透气性差,限制了根系水分养分的吸收,在调控和缓冲园区内的水、肥、气、热条件方面局限性很大。
(3)现有猕猴桃栽培模式,机械不能在沟中行走。多数不利于大中型机械进园操作。
(4)没有开展土壤的立体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大量浪费。
(5)病虫害严重:传统栽培方法,特别是大面积由水稻土改为种植猕猴桃,由于地表及以下空间气体交换能力差,植物根系代谢能力弱,地上部空间通风透气差,耗氧量大的猕猴桃肉质根系在厌氧环境中易遭受有毒物质、有害病菌的侵袭,容易导致根腐病,根系功能严重受损后,又导致早期落叶。此外,近年来猕猴桃栽培面积持续扩大,溃疡病、褐斑病、花腐病、果实熟腐病、蒂腐病、叶蝉、蝙蝠蛾、根结线虫等病、虫危害有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6)传统猕猴桃栽培耕作灌溉频繁、农药化肥使用较多、树势普遍较弱、修剪管理劳力投入高。
(7)由于传统猕猴桃根系分布的土体体积小,导致根系的活动范围受限,吸肥供肥能力弱,抵抗外界不利因素的能力弱。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和意义:现有技术根腐病、早期落叶和其他病虫害综合控制差;不能模拟自然栽培猕猴桃,达到安全省劳,并且提升果品质量;土地开发方式单一,没有深层开发土壤可以利用的土层,不能大幅度提高土壤供肥力,没有采用立体复合开发地上部空间,不能实现农旅结合增效。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方法,所述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方法包括:构建三大技术体系;做好种植前的三项准备;建立种植中的四个栽植模式;加强种植后的两项田间管理。
进一步,所述构建三大技术体系包括:构建以深层土壤开发为目标的猕猴桃地下部分水、热、气、肥协调体系;构建以猕猴桃地上部立体种植为目标的分空间优化体系;构建猕猴桃园区以生态经营为目标的田间高效管理体系;
构建以深层土壤开发为目标的猕猴桃树地下部分水、热、气、肥协调体系采用以下方法:改浅层栽培为深层栽培,通过深翻土,深改土,大幅度增厚猕猴桃熟土层,使土壤根际层厚度由过去的0.5米提升为1.5-2.0米;大的水、热、气、肥容量库,建立起了一种以猕猴桃深层土壤开发为目标的植物地下部空间水、热、气、肥协调体系;
构建以猕猴桃地上部立体种植为目标的空间优化体系采用以下方法:改平面栽培为立体栽培;通过开深沟、高垒土、起高厢高台,大幅度改变田间微地形,形成一个立体空间种植结构,厢面或者台面种植猕猴桃,藤蔓在空中生长,种植绿肥在厢台侧面四周及沟里生长,根系在地下生长,自然建立起以猕猴桃立体种植为核心的植物地上部空间优化体系;
构建以猕猴桃园区以生态经营为目标的整个田间高效管理体系采用以下方法:改多耕多灌为少耕少灌,通过开大沟实现机械进园,以沟代路;通过对土壤改良和培肥。
进一步,所述做好种植前的三项准备包括:
建立新的道路、渠系、防护林体系;实施园区土地整理;对园区实施微地形改造,开沟、聚土起垄形成新的高厢高台模式;具体为:
建立新的道路、渠系、防护林体系方法包括:园区道路分为园区主干道、支干道、作业道、围园道等,按现代园区建设;渠系方面,对园区内已有山坪塘,水库、堰、池改造、整治、恢复、利用,园区按每66700m2新建2000m3蓄水池,作为紧急用水备用;防护林体系的建立方面,在园区的四周建设防风林;
实施园区土地整理方法包括:小田并大田,把田块起伏较大的进行平整,缓坡地带按自然坡坎整理;
对园区实施微地形改造,开沟、聚土起垄形成新的高厢高台模式包括:
高厢模式:对土地整理后的平地,纵向或者横向按照6m+2m拉线,即厢宽6m沟宽2m,厢沟深度1.0-1.2m,沟的泥土垒在厢面上;每厢为下大上小的长方形,下底宽为6m,上底宽为5m-5.5m,厢面栽培2行猕猴桃,行距4m,窝距2-4m;
高台模式:对土地整理后的平地,纵向和横向分别按照6m+2m拉线,按台边长6m,沟宽2m,台式沟深1.5m开沟垒台;每台为下大上小的正方形,台下底为6m×6m,台上底为5m×5m,四个角各栽2株猕猴桃;沟下底宽2m,上底宽3m。
进一步,所述建立种植中的四个栽植模式包括:
建立基肥改土与大窝模式;建立立体搭架模式;建立土壤培肥模式;建立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具体为:
所述建立基肥改土与大窝栽培模式采用以下方法:基肥改土:按每亩3吨有机肥,在挖大窝时按每窝50kg混合土壤,施于窝中;每亩按50~60窝进行开窝种。大窝栽培:扩大单窝体积,土堆高度0.5m,直径1.0m;每窝栽双株,每株0.5m到0.8m距离;每株为双干双蔓上架;主干为45~60度斜角上架;
所述建立立体搭架模式采用以下方法:采用立体水泥柱+钢丝网,用于猕猴桃藤蔓攀援和水平铺设;水泥柱间距4m×4m,栽植于台式的四角,距台边0.5m;钢丝网:园区纵横垂直交叉,每隔50cm距离拉一道直径0.24cm~0.28cm的钢丝形成网格状;
所述建立土壤培肥模式采用以下方法:沟底和台式的斜坡面种植紫云英固氮绿肥培肥土壤;
所述建立立体复合种植模式采用以下方法:套种时在台面和坡面形成连续植被,在猕猴桃幼年期,台面种植玉米、黄豆、蔬菜;台的坡面种植草莓、韭菜、黄花、折耳根、文竹、生姜,沟底种植绿肥。
进一步,所述加强种植后的两项田间管理,包括:模拟自然栽培;实施蔓体管理与适时收获具体为:
所述模拟自然栽培采用以下方法包括:实施少耕免耕技术、少灌免灌技术、少药免药技术;具体为:
少耕免耕技术是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保持土壤保持疏松,尽量不需要翻耕土壤;施肥时用铁锹撬缝、撬窝施肥;
少灌免灌技术包括:利用台式土壤大水库,吸收自然雨水,自动蓄水保水。台中央可以挖一土坑,机械灌溉时通过土坑自动浸润灌溉;
少药免药技术包括:尽量减少农药,甚至不需要化学农药防治,尽量模拟自然土壤进行病虫管理。;
所述实施蔓体管理与适时收获,采用以下方法:按大树、生态果模式进行枝条牵引、拉蔓、摘心、修剪,糖度达到采果要求时,适时采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传统种植特别是水稻土区猕猴桃的种植,由于地表及以下空间气体交换能力差,植物根系代谢能力弱,地上部空间通风透气差,耗氧量大的猕猴桃肉质根系容在厌氧环境中遭受有毒、有害病菌的侵袭,容易导致根腐病,根系功能严重受损后,又导致早期落叶。此外,近年来猕猴桃栽培面积持续扩大,溃疡病、褐斑病、花腐病、果实熟腐病、蒂腐病、叶蝉、蝙蝠蛾、根结线虫等病虫为害有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本发明即为寻求以上问题的解决而开发的适用技术。
本发明模拟自然栽培猕猴桃,达到安全省劳,并且解决了提升果品质量的关键技术问题,传统猕猴桃栽培耕作灌溉频繁、农药化肥使用较多、树势普遍较弱、修剪管理劳力投入高,本发明采用模拟自然栽培的思路,针对实现少耕免耕、少灌免灌、少药免药、少用化肥、少剪枝条、强根大蔓、机械进园等关键技术问题而开发的。深层开发土壤耕作层,解决了大幅度提高土壤供肥力,传统猕猴桃根系分布的土体体积小,导致根系的活动范围受限,吸肥供肥能力弱,抵抗外界胁迫的能力弱,本发明针对这些问题,解决了土壤资源深层开发、增加根分布土壤比表面、增加根系下扎深度、提高园区土壤蓄水蓄洪能力等技术问题。立体复合开发地上空间,解决了实现农旅结合增效,传统猕猴桃种植方式和土地开发方式单一,很难实现土地的复合利用和农旅结合,本发明针对这个问题,解决了光能立体利用、林下空间开发、立体多屏的景观营造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土地复合种植、综合增效的目的。
本发明提高土壤和植物的抗逆能力:本发明大大扩大猕猴桃根系分布的范围,增加根系利用的土体空间,增加根系生长量和通气呼吸,达到根系强大、保水保肥、土壤环境缓冲力强的目的;同时,彻底解决猕猴桃根系呼吸不畅而导致的根腐烂根、僵苗死苗、黄化萎蔫等问题,结合合理水肥管理充分保障猕猴桃地上部的水分和养分需求,大大提高地上部抗逆性,提高产量和果品品质,大幅度提高种植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对猕猴桃大田栽培中普遍存在着的生长缓慢、根系不发达、早期落叶、根系腐烂根导致猕猴桃大幅度减产甚至死树等生产实际问题,提出三改造三构建技术变革,建立起猕猴桃高厢高台式栽培新模式、新方法,能够实现五大目标。本发明的根系决定植物生长原理:猕猴桃五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中根系是决定矿物质和水分吸收的主要器官,根强大,其它器官就会健壮,根系也是其它器官生长保持、更替的关键。肥力库扩大原理:植物健康生长是一个在太阳辐射条件下,吸收土壤水、热、气、肥(养分)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除光外,而水、热、气、肥的来源主要靠土壤提供,因此,土壤是一个大的肥力库——植物生长的能力库。具体而言,它是植物的水分库、热量保持库、通气贮存库、养分贮存库,这个库大就决定了植物生长能力强,土壤肥力高,做大这个库,是大幅度提高猕猴桃产量和质量的基础。土地资源开发成倍增加和可利用原理:传统的栽培把果树栽培、木本藤本植物的栽培当成一般的浅根系栽培,这种栽培土壤有效层次(具有水、热、气、肥自动调节库容的层次,厚度只有40~60cm)利用,采用本发明的高厢高台栽培,开发了60cm以下的未利用土层,使植物根系的分布层厚度由0.4~0.6m增加到2m左右,增加土壤利用资源一倍以上,把下层无效土变为有效土,把死土变成活土。
自然免耕原理:自然免耕理论,由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教授提出。通过模拟自然土(处女土)地、免耕、免灌、免药,土壤和作物各大营养因子自动协调的功能,采用垄作、侵润、免耕和连续植被,建立土壤水、热、气、肥的稳、匀、足、适的土体构型,从根本上提高了土壤满足植物生长的自动调节能力和自动调节机制,使作物生长处于一个最佳的土壤条件。这种条件下,耕作是没有必要的。同时,施肥、灌溉、防治病虫等所有人为活动都可以大幅度减少,自然而然成为一个少耕免耕、少灌免灌、少药免药的自然免耕体系。空间优化与机械进园现代模式的建立:适应机械化进园的台厢沟、长宽高、凹凸适合的比例,满足机械进园、立体空间充分利用、猕猴桃藤蔓空间伸展自如、人为拉蔓和植物自动补给、抗病虫的能力大幅度提高。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设计构建三大技术体系;
S102:做好种植前的三项准备;
S103:建立种植中的四个栽植模式;
S104:做好种植后的两项田间管理。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步骤S101设计构建三大技术体系具体包括:
A构建以深层土壤开发为目标的猕猴桃地下部分水、热、气、肥协调体系:改浅层栽培为深层栽培。通过深翻土,深改土,大幅度增厚猕猴桃熟土层,使土壤根际层厚度由过去的0.5米提升为1.5-2.0米;这种大的水、热、气、肥容量库,自然建立起一个以猕猴桃深层土壤开发为目标的植物地下部空间水、热、气、肥高度协调体系,达到大幅度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B构建以猕猴桃地上部分立体种植为目标的空间优化体系:改平面栽培为立体栽培。通过开深沟、高垒土、起高厢高台,大幅度改变田间微地形,形成一个立体空间种植结构,即:厢、台面种植猕猴桃,藤蔓在空中生长,种植绿肥在台侧面四周与沟里生长,根系在地下生长,自然建立起一个以猕猴桃立体种植为核心的植物地上部空间优化体系,达到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碳汇,并且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C构建猕猴桃园区以生态经营为目标的田间高效管理体系:改多耕多灌为少耕少灌。通过开大沟实现机械进园,以沟代路;通过对土壤改良和培肥,达到自然少耕免耕、少灌免灌。自然建立起一个以猕猴桃生态经营为核心的田间高效管理体系。达到极大提高猕猴桃的产量、改善猕猴桃品质、减少劳动力、提高综合效益的目的。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步骤S102做好种植前的三项准备,具体包括:
A建立新的道路、渠系、防护林体系;
B实施园区土地整理;
C实施微地形改造,开沟、聚土起垄,建高厢高台栽培模式。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步骤S102建立新的道路、渠系、防护林体系;
具体包括:
(1)园区道路分为园区主干道、支干道、作业道、围园道等,按现代园区建设。渠系方面,对园区内已有山坪塘,水库、堰、池改造、整治、恢复、利用,园区按每66700m2新建2000m3蓄水池,保证紧急用水。防护林体系的建立方面,在园区的四周建设防风林。
(2)实施园区土地整理,包括:小田并大田,把田块起伏较大的进行平整,缓坡地带按自然坡坎整理。
(3)实施微地形改造,开沟、聚土起垄,建高厢高台栽培模式,包括:
高厢栽培模式:对土地整理后的平地,纵向(或者横向选择其一)按照6m+2m拉线,即厢宽6m(厢长度是地多长就多长)沟宽2m,厢沟深度1.0-1.2m,沟的泥土垒在厢面上;每厢为下大上小的长方形,下底为6m宽,上底为5m-5.5m宽,厢面栽培2行猕猴桃,行距4m,窝距2-4m.
高台式栽培模式:对土地整理后的平地,纵向和横向分别按照6m+2m拉线,按台边长6m,沟宽2m,台式沟深1.5m开沟垒台;每台为下大上小的正方形,台下底为6m×6m,台上底为5m×5m,四个角各栽2株猕猴桃;沟下底宽2m,上底宽3m。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步骤S103建立种植中的四个栽植模式,具体包括:建立基肥改土与大窝模式;建立立体搭架模式;建立土壤培肥模式;建立立体复合种植模式。
(1)基肥改土:按每亩3吨有机肥,在挖大窝时按每窝50kg混合土壤,施于窝中;每亩按50~60窝进行开窝种植;大窝栽培:扩大单窝体积,土堆高度0.5m,直径1m;每窝栽双株,每株0.5m到0.8m距离;每株为双干双蔓上架;主干(蔓)为45~60度斜角上架。
(2)建立立体搭架模式:采用立体水泥柱+钢丝网,用于猕猴桃藤蔓攀援和水平铺设;水泥柱间距4m×4m,栽植于台式的四角,距台边0.5m;钢丝网:园区纵横垂直交叉,每隔50cm距离拉一道直径0.24cm~0.28cm的钢丝形成网格状。
(3)建立土壤培肥模式:沟底和台式的斜坡面种植紫云英固氮绿肥培肥土壤。
(4)建立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套种时在厢台面和坡面形成连续植被,在猕猴桃幼年期,厢台面种植玉米、黄豆、蔬菜;厢坡台坡种植草莓、韭菜、黄花、折耳根、文竹、生姜,沟底种植绿肥(紫云英、非收获豆类及油菜的叶、茎、根做肥料),土壤自然增肥。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步骤S104做好种植后的两项田间管理。进一步包括:模拟自然栽培;实施蔓体管理与适时收获。
(1)模拟自然栽培,具体包括:
实施少耕免耕技术、少灌免灌技术、少药免药技术。
少耕免耕技术是: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保持土壤保持疏松,尽量不需要翻耕土壤;施肥时用铁锹撬缝、撬窝施肥。
少灌免灌技术是:利用台式土壤大水库,吸收自然雨水,自动蓄水保水,土壤储水量很大,灌溉次数比传统模式灌溉次数大大减少。台中央可以挖一土坑,机械灌溉时可以通过土坑自动浸润灌溉。
少药免药技术是:尽量减少农药,甚至不需要化学农药防治,尽量模拟自然土壤进行病虫管理。这种土壤,有强大的根系充分分布于土体表面和整个土壤中(1.5m以上的土体深度),植株生长健壮,土壤水、热,气,肥协调,抗病力很强,一般不需要农药,猕猴桃健康生长,是一种模拟自然栽培的体系。
(2)实施蔓体管理与适时收获,具体包括:按大树、生态果模式进行枝条牵引、拉蔓、摘心、修剪。糖度达到采果要求时,适时采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法,适用于排水不好、雨水过多的低洼型水稻土田猕猴桃改良栽培。以利降水、排水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现有猕猴桃栽培法不能解决猕猴桃夏秋季雨水过多,土壤湿害,早期落叶问题。
其中,高台式栽培是由厢式栽培改良而成:是在高厢式栽培(6m厢宽,2m沟宽,1.0-1.2m沟深)的基础上开横沟,并增加沟深到1.5m形成的,其聚土防水效果更好。
高厢高台式栽培是一种新的技术体系:最大特点是:改良了土壤结构,水热气肥协调,防止土壤干板与水土流失。增加碳汇,提高了土壤肥力。
下面结合效果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本发明的主要优越性是:
1.本发明的高台式土体结构,通过聚土以及台沟设计,建立了满足植物生长的大的土壤库。其中,1.0-1.5m高是指土体沟模式建立以后,长期能够维持的高度。而开始聚土建厢、建台的高度应为分别为1.2与1.8m以上(以后土壤下沉到1.0与1.5的高度)。第一次土地整理与改土、松土要到位,原有的犁底层以下的板土要进行破碎与疏松,加入有机肥或枯枝落叶进行聚土式的改造,使其变为活土。聚土后要长期坚持种植豆科植物改良和培肥土壤,沟中板土要重新挖松(用机械)改良培肥,形成新的培肥制度。大窝必须是一窝双株四干四蔓。原有的熟土和聚土时的有机肥,重点要施在大窝内,确保头几年猕猴桃生长良好。深根指的是建立强大的根系群,不仅全台45m3作为全部根系分布范围,同时根系还有由上到下穿过台,还要到达沟中50cm~60cm的深度,形成2m以上的根深。长蔓不仅是多蔓斜拉上架,而且蔓长要达到4m~5m以上。大树指通过根强大、蔓强大,形成叶茂果大、果多、质量高、品质好的效果。
2.整个模式的发展方向是建立少耕免耕、少灌免灌制度,提高土壤水、热、气、肥自动调节的能力。尽量少耕免耕,尽量少灌免灌,尽量少化肥而多有机肥,多培肥,尽量少药免药,尽量少用劳力,而不要求精耕细作。达到模拟自然、自然免耕地效果。实现复合种植:坚持坡、沟面选择不同季节、不同年份有利,选择适合的间套复合种植制度并培养天敌达到病虫害完全生态调控、极少用或基本免用化学农药的目的。果实自然成为生态安全优质果。
3.本发明通过大的土体构型改造,解决生产瓶颈问题:
(1)解决根腐病问题:水稻土种植猕猴桃地区,由于土壤板结、透气性差、土壤还原性强、氧化程度低,作为耗氧量大的肉质根而言,传统的平厢或低垄栽培往往出现根系腐烂、产量低,根据四川情况,有40%以上的土壤存在根系生长不良甚至烂根而严重减产的问题,克服了这个缺点。
(2)早期落叶问题:正因为传统栽培土壤透气性差,表现为根腐病,而地上表现为早期落叶病。根据四川调查,凡是水稻土区种植的猕猴桃,有60%以上会出现早期落叶病,其产量只有正常产量的50~60%,台式栽培通过构建通气透水的大型土体,有效而彻底地解决了早期落叶问题,因此能大幅度增产。
(3)解决病虫害多、果品质量差问题:猕猴桃病虫严重区往往是属于水稻土区种植的猕猴桃,而最关键的问题是猕猴桃园的微地形过于平面单调,根系能够生长的有效土层薄,地表及以下空间气体交换能力差,植物根系代谢能力弱,地上部空间通风透气差,往往造成病虫害严重,而本发明台式栽培具有地下部土壤固、液、气比例适当,根系代谢力强,有益微生物数量高、有毒物质少,地上部由于构成了立体栽培格局,藤蔓通风透光条件好,所以地上地下病虫大幅度降低,因为营养充分、水热气肥供应协调,因而果品品质大幅度提高。
4.本发明通过模拟自然,达到省劳、安全的效果:
少耕免耕:通过建立通气透水、导温导热、保肥供肥的高肥力土壤条件,土壤无需耕作,解决省劳问题。
少灌免灌:通过土壤大水库建立,增强了土壤对自然雨水的蓄水力、保持力;通过宽深沟,增强了对洪水的缓冲力。
少药免药:主要通过强大根系的生长势,以及多蔓上架的自补偿能力,提高了植物自身代谢和抗自然病虫灾害的能力;通过建立土体内外的立体空间生态,形成了模拟自然的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食物链,抑制了有害病虫的滋生。通过8年的实践证明,园区基本可实现不使用化学农药。
少用化肥:通过培肥和土壤养分的高效利用,直接减少物品投入、降低成本,解决生态友好问题,
培肥改土、保留粗壮老枝条:解决大树壮树问题,通过培肥达到少施肥的目的。
多蔓上架、少缺窝、少换苗:多蔓上架,克服了传统栽培因坏一主干而死一窝,必须换苗重栽的弊端,本发明通过多蔓上架,是发挥了植物因受病虫害为害时具有的冠面(干、蔓、枝、叶)补偿机制,恢复了猕猴桃丛生生长习性,因而能够在病虫威胁损伤时,自动补偿受损部分,无需换苗重栽,这对溃疡病减损具有重要作用。
机械进园,少用劳力:本发明的聚土深沟宽沟栽培模式,沟宽达到下底2米,下底3米,非常有利于中型机械进园操作,纵横穿梭、转弯掉头自如,特别是在机械运肥运果、机械辅助花果枝管理、机械施药控草、机械辅助土壤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大大减少劳力的使用。
培养强根大蔓,保留粗壮老枝条:无效枝、衰弱枝、病虫枝减少,能够在空间充分伸展,截获阳光,运用猕猴桃冠面的强大自动调节能力,因此猕猴桃整形修剪花费的劳力大幅度减少。
5.本发明实现土地资源深层开发,土壤肥力大幅度提高
土壤资源深层开发:本发明土壤的活土层深度是1.0-1.5m,土壤有效体积每667m2为590m3,传统栽培活土层深度为0.5m,土壤有效体积每667m2为334m3,深层未利用土壤资源新增加了70%以上。
每亩果园土壤比表面:与传统栽培技术相比,传统技术一亩约720m2,厢、台式新技术为800-942m2,新技术是传统技术的1.2-1.4倍。
根系下扎深度大幅度提高:根系利用的土层厚度及下扎深度:传统栽培为0.5m,本发明栽培为1.0-1.5m,是传统模式的2-3倍。传统栽培根下扎垂直深度一般不足0.5m,本发明栽培根顺着台向下扎,进一步扎到沟底,总深度达到1.5-2m以上,是传统的3-4倍以上。
土壤蓄水蓄洪力大幅度提高:每亩容纳洪水量(指沟中水距厢面或台面0.3m时,沟内容载洪水的量),本发明栽培每亩可载350m3的洪水。而传统栽培的载洪容量每亩仅有17m3,本发明栽培是传统栽培的20倍。
本发明复合开发、农旅结合增效,具有光能立体利用、遮荫的林下空间足够宽大,大大方便了林下种养殖的发展,达到了种植空间的复合高效利用。另外,在旅游区、人口聚居区和城市近郊区,本发明猕猴桃栽培技术形成立体、多屏的景观效应,有利于开展果园休闲游览体验等活动。主要使用范围:适用于排水不好、雨水过多的低洼型水稻土田猕猴桃改良栽培,以利水、排水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现有猕猴桃栽培法不能解决猕猴桃夏秋季雨水过多,土壤湿害,早期落叶问题。
高厢高台式栽培可以由厢式栽培改良而成:是在厢式栽培(6m厢宽,2m沟宽,1.0-1.2m沟深)的基础上开横沟,并增加沟深到1.5m形成的,其聚土防水效果更好。高厢高台式栽培是一种新的技术体系:改良了土壤结构,水热气肥协调,防止土壤干板与水土流失。增加碳汇,提高了土壤肥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方法包括:构建三大技术体系;做好种植前的三项准备;建立种植中的四个栽植模式;加强种植后的两项田间管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构建三大技术体系包括:构建以深层土壤开发为目标的猕猴桃地下部分水、热、气、肥协调体系;构建以猕猴桃地上部立体种植为目标的分空间优化体系;构建猕猴桃园区以生态经营为目标的田间高效管理体系;
构建以深层土壤开发为目标的猕猴桃树地下部分水、热、气、肥协调体系采用以下方法:改浅层栽培为深层栽培,通过深翻土,深改土,大幅度增厚猕猴桃熟土层,使土壤根际层厚度由过去的0.5米提升为1.5-2.0米;大的水、热、气、肥容量库,建立起了一种以猕猴桃深层土壤开发为目标的植物地下部空间水、热、气、肥协调体系;
构建以猕猴桃地上部立体种植为目标的空间优化体系采用以下方法:改平面栽培为立体栽培;通过开深沟、高垒土、起高厢高台,大幅度改变田间微地形,形成一个立体空间种植结构,厢面或者台面种植猕猴桃,藤蔓在空中生长,种植绿肥在厢台侧面四周及沟里生长,根系在地下生长,自然建立起以猕猴桃立体种植为核心的植物地上部空间优化体系;
构建以猕猴桃园区以生态经营为目标的整个田间高效管理体系采用以下方法:改多耕多灌为少耕少灌,通过开大沟实现机械进园,以沟代路;通过对土壤改良和培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做好种植前的三项准备包括:
建立新的道路、渠系、防护林体系;实施园区土地整理;对园区实施微地形改造,开沟、聚土起垄形成新的高厢高台模式;具体为:
建立新的道路、渠系、防护林体系方法包括:园区道路分为园区主干道、支干道、作业道、围园道等,按现代园区建设;渠系方面,对园区内已有山坪塘,水库、堰、池改造、整治、恢复、利用,园区按每66700m2新建2000m3蓄水池,作为紧急用水备用;防护林体系的建立方面,在园区的四周建设防风林;
实施园区土地整理方法包括:小田并大田,把田块起伏较大的进行平整,缓坡地带按自然坡坎整理;
对园区实施微地形改造,开沟、聚土起垄形成新的高厢高台模式包括:
高厢模式:对土地整理后的平地,纵向或者横向按照6m+2m拉线,即厢宽6m沟宽2m,厢沟深度1.0-1.2m,沟的泥土垒在厢面上;每厢为下大上小的长方形,下底宽为6m,上底宽为5m-5.5m,厢面栽培2行猕猴桃,行距4m,窝距2-4m;
高台模式:对土地整理后的平地,纵向和横向分别按照6m+2m拉线,按台边长6m,沟宽2m,台式沟深1.5m开沟垒台;每台为下大上小的正方形,台下底为6m×6m,台上底为5m×5m,四个角各栽2株猕猴桃;沟下底宽2m,上底宽3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种植中的四个栽植模式包括:
建立基肥改土与大窝模式;建立立体搭架模式;建立土壤培肥模式;建立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具体为:
所述建立基肥改土与大窝栽培模式采用以下方法:基肥改土:按每亩3吨有机肥,在挖大窝时按每窝50kg混合土壤,施于窝中;每亩按50~60窝进行开窝种;大窝栽培:扩大单窝体积,土堆高度0.5m,直径1.0m;每窝栽双株,每株0.5m到0.8m距离;每株为双干双蔓上架;主干为45~60度斜角上架;
所述建立立体搭架模式采用以下方法:采用立体水泥柱+钢丝网,用于猕猴桃藤蔓攀援和水平铺设;水泥柱间距4m×4m,栽植于台式的四角,距台边0.5m;钢丝网:园区纵横垂直交叉,每隔50cm距离拉一道直径0.24cm~0.28cm的钢丝形成网格状;
所述建立土壤培肥模式采用以下方法:沟底和台式的斜坡面种植紫云英固氮绿肥培肥土壤;
所述建立立体复合种植模式采用以下方法:套种时在台面和坡面形成连续植被,在猕猴桃幼年期,台面种植玉米、黄豆、蔬菜;台的坡面种植草莓、韭菜、黄花、折耳根、文竹、生姜,沟底种植绿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种植后的两项田间管理,包括:模拟自然栽培;实施蔓体管理与适时收获具体为:
所述模拟自然栽培采用以下方法包括:实施少耕免耕技术、少灌免灌技术、少药免药技术;具体为:
少耕免耕技术是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保持土壤保持疏松,尽量不需要翻耕土壤;施肥时用铁锹撬缝、撬窝施肥;
少灌免灌技术包括:利用台式土壤大水库,吸收自然雨水,自动蓄水保水;台中央可以挖一土坑,机械灌溉时通过土坑自动浸润灌溉;
少药免药技术包括:尽量减少农药,甚至不需要化学农药防治,尽量模拟自然土壤进行病虫管理;
所述实施蔓体管理与适时收获,采用以下方法:按大树、生态果模式进行枝条牵引、拉蔓、摘心、修剪,糖度达到采果要求时,适时采果。
CN201810719546.0A 2018-07-03 2018-07-03 一种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方法 Pending CN1089906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19546.0A CN108990656A (zh) 2018-07-03 2018-07-03 一种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19546.0A CN108990656A (zh) 2018-07-03 2018-07-03 一种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90656A true CN108990656A (zh) 2018-12-14

Family

ID=64598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19546.0A Pending CN108990656A (zh) 2018-07-03 2018-07-03 一种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90656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9715A (zh) * 2019-07-18 2019-09-06 乐山食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猕猴桃套种柑橘的种植方法
CN111328611A (zh) * 2020-03-13 2020-06-26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油梨平地高垄种植方法
CN111386957A (zh) * 2020-05-26 2020-07-10 六盘水师范学院 一种猕猴桃种植方法
CN112655444A (zh) * 2019-10-15 2021-04-16 溆浦森鑫特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猕猴桃、生姜与大豆立体种植的方法
CN113170798A (zh) * 2021-03-29 2021-07-27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 一种防治南方地区红阳猕猴桃斑点早期落叶病的复合诱抗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632679A (zh) * 2021-09-03 2021-11-12 重庆文理学院 一种猕猴桃防病栽培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5499A (zh) * 2014-03-21 2014-06-25 吉首大学 一种具有单性结实特性的无籽猕猴桃新品种“湘吉”和“湘吉红”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
CN104472293A (zh) * 2014-11-11 2015-04-01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高产优质猕猴桃园建立的高垄栽培法
CN105493860A (zh) * 2015-12-24 2016-04-20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藤本作物山坡地阶段性避雨栽培方法
CN105706819A (zh) * 2016-01-29 2016-06-29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一种丘陵坡地新建果园土壤轻简高效管理的方法
CN106508587A (zh) * 2016-11-25 2017-03-22 巫溪县茶园子种植专业合作社 一种猕猴桃种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5499A (zh) * 2014-03-21 2014-06-25 吉首大学 一种具有单性结实特性的无籽猕猴桃新品种“湘吉”和“湘吉红”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
CN104472293A (zh) * 2014-11-11 2015-04-01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高产优质猕猴桃园建立的高垄栽培法
CN105493860A (zh) * 2015-12-24 2016-04-20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藤本作物山坡地阶段性避雨栽培方法
CN105706819A (zh) * 2016-01-29 2016-06-29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一种丘陵坡地新建果园土壤轻简高效管理的方法
CN106508587A (zh) * 2016-11-25 2017-03-22 巫溪县茶园子种植专业合作社 一种猕猴桃种植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谢玥,黄昭贤,吴霞,毛冀: "泡酱腌菜专用蔬菜原料健康绿色种植模式的建立研究", 《食品与发酵技术》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9715A (zh) * 2019-07-18 2019-09-06 乐山食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猕猴桃套种柑橘的种植方法
CN112655444A (zh) * 2019-10-15 2021-04-16 溆浦森鑫特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猕猴桃、生姜与大豆立体种植的方法
CN111328611A (zh) * 2020-03-13 2020-06-26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油梨平地高垄种植方法
CN111386957A (zh) * 2020-05-26 2020-07-10 六盘水师范学院 一种猕猴桃种植方法
CN113170798A (zh) * 2021-03-29 2021-07-27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 一种防治南方地区红阳猕猴桃斑点早期落叶病的复合诱抗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632679A (zh) * 2021-09-03 2021-11-12 重庆文理学院 一种猕猴桃防病栽培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60285B (zh) 一种核桃的立体生态栽培方法
CN108990656A (zh) 一种防止猕猴桃烂根和早期落叶的高厢高台式栽培方法
CN105009910A (zh) 一种桃树优质省力化整形栽培方法
CN105145233A (zh) 一种百香果优质省力化整形栽培方法
CN104429641A (zh) 一种苹果树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方法
CN109220465A (zh) 一种花椒树的栽培及修剪方法
CN105013808B (zh) 一种利用桑树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方法
CN104365465A (zh) 金线莲与铁皮石斛的套种栽培装置及其方法
CN104920134A (zh) 南方温暖地区种植甜樱桃成年树管理方法
CN104381087A (zh) 一种葡萄的无架栽培方法
CN104012358A (zh) 一种砂梨果树育苗方法及其专用育苗池
CN104429781A (zh) 一种采用杉木组培苗以苗繁苗的方法
CN105794584A (zh) 大棚种植盆景果树、软籽石榴、菊花三茬交叉套种方法
CN109076910A (zh) 一种覆盖地膜的魔芋高产栽培方法
CN104705022A (zh) 一种猕猴桃的种植方法
CN106358970A (zh) 一种红提葡萄的山地种植方法
CN107318557A (zh) 一种晚熟柑橘的种植办法
CN106332724A (zh) 一种檀香树早结心材种植技术及其方法
CN103430743B (zh) 一种植人参的土壤优化栽培方法
CN103238495B (zh) 一种利用桃树造景的方法
CN104106363A (zh) 一种北方五味子的栽培方法
CN102792831B (zh) 红豆杉高效快繁技术
CN108575548A (zh) 一种滇西北猪苓高产稳产的种植方法
CN105027961B (zh) 一种农林间作食用玫瑰栽培方法
CN107047033A (zh) 一种紫淮山早熟增粗控长定向栽培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