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87846B - 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方法 - Google Patents

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87846B
CN108987846B CN201810661527.7A CN201810661527A CN108987846B CN 108987846 B CN108987846 B CN 108987846B CN 201810661527 A CN201810661527 A CN 201810661527A CN 108987846 B CN108987846 B CN 1089878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battery
battery box
power battery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6152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87846A (zh
Inventor
娄丙民
刘信奎
战东红
曹洪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chai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chai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66152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87846B/zh
Publication of CN1089878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878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878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878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5Heating or keeping w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5Control systems based on ambient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6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6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 H01M10/663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the system being an air-conditioner or an engi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方法,该新能源电池组的温控方法根据车速、外部环境温度以及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对车辆的工况进行判断,根据不同的工况以及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控制电池箱与驾驶室连通或电池箱与外界连通,使得电池处于最佳的工作温度,从而满足新能源汽车动力的温度供给,进而满足新能源汽车的行车要求。

Description

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系统,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温控系统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新能源产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国家也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政策及标准,支持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直接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由于电池对于工作温度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如何保证电池处于最佳的工作温度,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现有技术中,为了使电池处于最佳的工作温度,通过利用流体介质在电池组内循环解决电池过热或者温度较低无法使用的问题,从而满足新能源汽车动力的温度供给,进而满足新能源汽车的行车要求。
但是,上述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装配复杂,同时,车辆的自重增大,不利于车辆的节能减排,另外,车辆静止或者停放时间较长时,因外界环境恶劣,无法及时通过流体介质对电池进行加热或者冷却,导致车辆无法启动等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系统,包括控制器,所述温控系统还包括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电源、加热件、测温组件和控制组件;
所述测温组件用于采集电池箱的外部环境温度和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
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电池箱与驾驶室的连通或电池箱与外界连通;
所述加热件用于电池箱内部的加热;
所述控制器依据外部环境温度和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控制电池箱与驾驶室连通或电池箱与外界连通;
所述电源用于温控系统的供电。
优选地,所述电池箱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通风口、第二通风口和第三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通过管路与所述驾驶室连通;
所述第二通风口与所述第三通风口对向设置,使得所述电池箱的内部形成通风管路,所述通风管路分别通过所述第二通风口和所述第三通风口与外界连通;
所述控制组件包括双向送风装置、第一风门装置和第二风门装置,所述双向送风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风口处,所述第一风门装置设置在第二通风口处,所述第二风门装置设置在第三通风口处。
优选地,所述双向送风装置为风扇;
所述第一风门装置包括第一百叶窗和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伺服电机控制所述第一百叶窗打开或关闭;
所述第二风门装置包括第二百叶窗和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二伺服电机控制所述第二百叶窗打开或关闭。
优选地,所述测温组件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
所述第一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电池箱的外部,用于检测电池箱的外部环境温度;
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电池箱的内部,用于检测电池箱内部的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
优选地,所述电源设置在所述电池箱的外部,所述电源为低压电源,所述电源通过充电模块与整车低压连接,所述充电模块包括有二极管,所述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整车低压电源连接,所述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电源的正极连接。
优选地,所述控制器包括有接收单元、比较单元、控制单元、存储单元和无线通信单元;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测温组件的温度信号;
所述比较单元用于比较当前温度数值与预设温度区间;
所述控制单元发出控制指令,使得电池箱与驾驶室连通或使得电池箱与外界连通;
所述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所述预设温度区间;
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用于与移动终端无线通信。
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预装有控制系统APP,所述控制系统APP包括有身份验证模块、指令操作模块和显示模块;
所述身份验证模块通过用户名和密码、指纹、图像中任一种方式验证用户的身份;
所述指令操作模块用于人机交互时指令的输入;
所述显示模块用于显示人机交互的参数和温控系统的工作参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通过上述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系统来实时的温控方法,该温控方法的步骤如下:
S1:验证用户身份,若验证通过,则转入S2,若验证未通过,则继续验证;
S2:采集车速、外部环境温度和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
S3:判断车辆的工况,若处于待启动状态,则转入S301,若处于行驶状态,则转入S401,若处于停车状态,则转入S501;
S301:判断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是否低于放电温度,若是,则转入S302;若否,则转入S304;
S302:启动电池箱加热,若用户启动车辆,启动故障状态;
S303:继续检测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当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高于放电温度时,若用户启动车辆,故障状态解除,电池箱加热关闭;
S304:将电池箱与驾驶室连通,使电池箱的暖风进入驾驶室;
S305:继续检测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当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高于散热温度时,关闭电池箱加热;
S401:判断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是否高于警戒温度,若是,则转入S402,若否,保持当前状态;
S402:将电池箱与外界连通,根据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与警戒温度的差值控制电池箱与外界连通处的开度;
S403:判断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在预设时间内的温升值是否大于预设高值,若是,则转入S404,若否,保持电池箱与外界的连通;
S404:将电池箱与驾驶室连通,使驾驶室的冷风进入电池箱;
S405:判断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在预设时间内的温升值是否大于预设低值,若否,则转入S406,若是,保持电池箱分别与驾驶室和外界的连通;
S406:关闭电池箱与驾驶室的连通处;
S501:判断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是否大于警戒温度,若是,则转入S502,若否,则转入S503;
S502:将电池箱与外界连通,根据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与警戒温度的差值控制电池箱与外界连通处的开度,直至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低于警戒温度后转入S503;
S503:关闭电池箱与外界的连通处。
优选地,在步骤S1中,通过用户名和密码、指纹、图像中任一种方式验证用户的身份;
在步骤S3中,通过车速、外部环境温度和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判断车辆的工况,当车速不为0时,此时判断车辆处于行驶状态,当车速为零,外部环境温度高于动力电池的温度,此时判断车辆处于待启动状态,当车速为零,外部环境温度低于动力电池的温度,此时判断车辆处于停车状态。
优选地,在步骤S301中,放电温度为动力电池安全工作的最低温度,若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低于放电温度时,用户启动车辆,车辆仪表处显示故障状态,车辆不响应启动指令;
在步骤S304中,散热温度为动力电池工作的最佳温度;
在步骤S305中,出现故障状态后,当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高于放电温度时,用户启动车辆,故障状态解除,电池箱加热关闭,车辆响应启动指令;当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高于散热温度时,电池箱加热关闭;
在步骤S402中,警戒温度为动力电池安全工作的最高温度;
在步骤S403中,将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与警戒温度做差,当差值为负值时,判定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低于警戒温度,当差值为正值时,判定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高于警戒温度;当差值为正值时,将差值转换为开度比例信号,电池箱与外界连通处根据开度比例信号进行调整;
在步骤S406中,驾驶室内的空调开启制冷模式;
在步骤S502中,警戒温度为动力电池安全工作的最高温度;
在步骤S503中,将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与警戒温度做差,当差值为负值时,判定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低于警戒温度,当差值为正值时,判定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高于警戒温度;当差值为正值时,将差值转换为开度比例信号,电池箱与外界连通处根据开度比例信号进行调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提供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系统及其温控方法的有益效果为:
1、该系统结构简单,能够有效降低制造的成本,同时,部件少易于装配,另外,能够有效降低车辆自重,节约了能耗,提高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2、通过在电池箱的两端设置由伺服电机驱动的百叶窗及将电池箱的上侧与驾驶室连通,在动力电池温度高时,调节电池箱两侧百叶窗的开度,利用整车空调风或自然风来解决电池温升过快的问题。
3、通过在电池箱的两端设置由伺服电机驱动的百叶窗,使得停车温度低时,通过关闭百叶窗,降低电池温度下降过快的问题。
4、温控系统与用户的移动终端连接,通过驾驶员的预上车通知,开启电池组内部电加热系统,并将暖风传送到驾驶室,解决冬天用户上车因动力电池的温度低造成的启动困难及车内较冷的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温控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提供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温控方法中车况为待启动状态的流程图;
图5为图3所示的温控方法中车况为行驶状态的流程图;
图6为图3所示的温控方法中车况为停车状态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1为电池箱,11为第一通风口,111为双向送风装置,12为第二通风口,121为第一百叶窗,122为第一伺服电机,13为第三通风口,131为第二百叶窗,132为第二伺服电机;
2为控制器;
3为电源;
4为整车低压电源;
5为速度传感器;
6为第一传感器;
7为第二传感器;
8为移动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温控系统的结构框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提供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系统,包括控制器2,所述温控系统还包括分别与所述控制器2分别电连接的电源3、加热件、测温组件和控制组件;所述测温组件用于采集电池箱1的外部环境温度和动力电池的内部温度;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电池箱1与驾驶室连通或电池箱1与外界连通;所述加热件用于电池箱1内部的加热;所述控制器2依据外部环境温度和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控制电池箱1与驾驶室连通或电池箱1与外界连通;所述电源3用于温控系统的供电。上述结构中,测温组件采集电池箱1的外部环境温度和电池箱1内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并将两个温度值反馈给控制器2,控制器2内预设动力电池的安全工作温度区间,其中包括最小值、最佳值和最大值,最佳值介于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当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低于最小值时,电池箱1与外界及驾驶室隔离,车辆不能启动,控制器2启动加热件对电池箱1的内部进行加热,当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超过最小值,车辆可以启动,当车辆启动后,加热件停止加热;当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超过最小值时,控制器2控制控制组件使得电池箱1与驾驶室连通,将电池箱1内的热空气引入驾驶室内,从而实现电池的降温及驾驶室的预热,当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达到最佳值时,加热件停止对电池箱1的加热;当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高于最佳值时,控制组件将电池箱1与外界连通,通过自然风对电池箱1进行散热;当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高于最大值时,散热件将电池箱1分别与驾驶室和外界连通,使得驾驶室内的冷风进入电池箱1,利用冷风和自然风对电池箱1进行散热。
基于上述系统,能够有效实现动力电池的温度控制,使动力电池处于最佳工作温度,从而保证动力的有效供给,同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便于装配,另外,能够有效降低车辆自重,从而实现节能减排。
需要理解的是,上述加热件均匀设置在电池箱1内部,通过电源3为加热件提供能源,该种结构简单易行,能够使得电箱内部的温度快速升高,提高系统响应的效率。同时,电池箱1为保温结构,能够有效外部环境温度对电池箱1内部的影响,从而保证动力电池的能量供给效率。
进一步理解的是,所述电池箱1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通风口11、第二通风口12和第三通风口13,所述第一通风口11通过管路与所述驾驶室连通;所述第二通风口12与所述第三通风口13对向设置,使得所述电池箱1的内部形成通风管路,所述通风管路分别通过所述第二通风口12和所述第三通风口13与外界连通;所述控制组件包括双向送风装置111、第一风门装置和第二风门装置,所述双向送风装置111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风口11处,所述第一风门装置设置在第二通风口12处,所述第二风门装置设置在第三通风口13处。上述结构中,第二通风口12和第三通风口13对向设置,两者在电池箱1的内部形成通风管路,当第一风门装置和第二风门装置均处于开启状态时,自然风通过一个通风口进入到电池箱1的内部,经另一个通风口排出,从而使得电池箱1内部的热空气被带离电池箱1,进而实现电池箱1的降温。驾驶室与电池箱1的第一通风口11连通,双向送风装置111设置在第一通风口11的位置,当需要电池箱1对驾驶室内进行预热时,双向送风装置111正转使得电池箱1内的热空气进入驾驶室,当需要驾驶室内的冷风对电池箱1进行降温时,双向送风装置111反转,使得驾驶室内的冷风进入到电池箱1内。
基于上述结构,能够有效实现电池箱1的温度控制,从而保证动力电池处于最佳的工作温度,同时,能够有效实现利用电池箱1的废热对驾驶室的预热操作,实现了能量的回收利用,提高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双向送风装置111、第一风门装置和第二风门装置分别与控制器2电连接,控制器2实现上述三者的分动或者联动,其中第一风门装置和第二风门装置两者为联动设置,也就是说,控制器2控制第一风门装置和第二风门装置同时运动,且第一风门装置和第二风门装置的开合幅度一致,从而能够有效保证电池箱1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双向送风装置111为风扇;所述第一风门装置包括第一百叶窗121和第一伺服电机122,所述第一伺服电机122与所述控制器2电连接,所述控制器2通过所述第一伺服电机122控制所述第一百叶窗121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风门装置包括第二百叶窗131和第二伺服电机132,所述第二伺服电机132与所述控制器2电连接,所述控制器2通过所述第二伺服电机132控制所述第二百叶窗131打开或关闭。上述双向送风装置111为风扇,该结构简单,且易于控制,通过控制风扇的正转和反转,能够有效实现驾驶室与电池箱1之间的风向切换。第一伺服电机122驱动第一百叶窗121实现第二通风口12的开启或关闭,第二伺服电机132驱动第二百叶窗131实现第三通风口13的开启或关闭,上述第一伺服电机122和第二伺服电机132分别与控制器2电连接,通过该结构能够实现对第二通风口12和第三通风口13的开度精准控制,从而有效保证动力电池处于最佳的工作温度范围之内,提高动力电池的能源供给效果。
需要理解的是,上述第一百叶窗121和第二百叶窗131处于关闭状态时,外界与电池箱1的内部为密封隔离状态,外界与电池箱1的内部无法实现热交换,从而有效提高了电池箱1的保温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测温组件包括第一传感器6和第二传感器7;所述第一传感器6设置在所述电池箱1的外部,用于检测电池箱1的外部环境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电池箱1的内部,用于检测电池箱1内部的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通过设置两个温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外部环境温度和电池箱内部的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通过将两个温度反馈至控制器2,控制器2能够实时判断电池箱1当前所处的状态,从而控制加热件或控制组件能够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使得电池箱1内的温度保持在动力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进而保证动力电池稳定高效的输出电能,使得车辆能够有效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3设置在所述电池箱1的外部,所述电源3为低压电源,所述电源3通过充电模块与整车低压电源4连接,所述充电模块包括有二极管,所述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整车低压电源4连接,所述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电源3的正极连接。上述电源3设置在电池箱1的外部,为独立的电源结构,该电源3为低压电源,外部设置有保温结构,控制器2通过控制充电模块实现对电源3的能源补给,电源补给一般为行车过程中,从而避免对动力电池的能源进行消耗,同时在充电单元中设置二极管,通过二极管的设置,避免电源3对整车低压电源4的反充情况,使得电源3的能量得到保证。
具体理解的是,所述控制器2包括有接收单元、比较单元、控制单元、存储单元和无线通信单元;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测温组件的温度信号;所述比较单元用于比较当前温度数值与预设温度区间;所述控制单元发出控制指令,使得电池箱1与驾驶室的连通或电池箱1与外界连通;所述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所述预设温度区间;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用于与移动终端8无线通信。通过上述结构,用户通过移动终端8向控制器2发送预上车通知,控制器2根据指令使得电池箱1内达到动力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同时,利用电池箱1内的废热对驾驶室进行加热,从而使得用户上车时能够获得较为舒适的驾驶环境。
需要理解的是,上述预设温度区间为动力电池的安全工作温度区间,通过将接收到的电池箱1的当前温度对该安全工作温度区间进行比较,从而能够及时有效的判断出电池箱1内的温度状态,从而为控制单元控制加热件或散热件提供了有效依据,进而提高了控制的精确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无线通信单元为GSM通信方式,通过该种方式,能够实现远距离通信,从而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及系统的响应效率。
具体地,所述移动终端8预装有控制系统APP,所述控制系统APP包括有身份验证模块、指令操作模块和显示模块;所述身份验证模块通过用户名和密码、指纹、图像中任一种方式验证用户的身份;所述指令操作模块用于人机交互时指令的输入;所述显示模块用于显示人机交互的参数和温控系统的工作参数。上述用户通过在移动终端8上安装控制系统APP,当需要操作温控系统时,打开控制系统APP,通过身份验证进入操作界面,用户通过指令操作模块将预上车通知输入,利用移动终端8的无线通信功能将预上车通知发送至控制器2,控制器2根据预上车通知启动温控系统,并将温控系统的当前状态实时传回至移动终端8,用户通过显示单元能够实时了解车辆的当前状态,从而实现用户上车前的预操作,进而提高了用户使用的便捷性。
请参考图1和图6,其中,图3为本发明所述提供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方法的流程图;图4为图3所示的温控方法中车况为待启动状态的流程图;图5为图3所示的温控方法中车况为行驶状态的流程图;图6为图3所示的温控方法中车况为停车状态的流程图。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通过上述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系统来实施的温控方法,该温控方法的步骤如下:
S1:验证用户身份,若验证通过,则转入S2,若验证未通过,则继续验证;通过用户名和密码、指纹、图像中任一种方式验证用户的身份,当为用户名和密码验证时,用户需要使用预先设置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验证,当为指纹验证时,用户需要进行指纹录入,将录入的指纹与预存的指纹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判断,当为图像验证时,用户需要进行图像采集,将采集的图像与预设的图像进行对比从而进行判断。
S2:采集车速、外部环境温度和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其中,车速可以设置单独的速度传感器5采集,也可以连接车辆的VCU获得,外部环境温度通过设置第一传感器6进行实时采集,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通过设置在电池箱1内的第二温度传感器进行实时采集。
S3:判断车辆的工况,若处于待启动状态,则转入S301,若处于行驶状态,则转入S401,若处于停车状态,则转入S501;通过车速、外部环境温度和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判断车辆的工况,当车速不为0时,此时判断车辆处于行驶状态,当车速为零,外部环境温度高于动力电池的温度,此时判断车辆处于待启动状态,当车速为零,外部环境温度低于动力电池的温度,此时判断车辆处于停车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待启动状态是指,车辆长时间停放,用户有用车需求时的状态。
S301:判断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是否低于放电温度,若是,则转入S302;若否,则转入S304;其中,放电温度为动力电池安全工作的最低温度。
S302:启动电池箱1加热,若用户启动车辆,启动故障状态。若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低于放电温度时,用户启动车辆,车辆仪表处显示故障状态,车辆不响应启动指令.
S303:继续检测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当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高于放电温度时,若用户启动车辆,故障状态解除,电池箱1加热关闭;当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高于放电温度时,用户启动车辆,故障状态解除,电池箱1加热关闭,车辆响应启动指令。
S304:将电池箱1与驾驶室连通,使电池箱1的暖风进入驾驶室。
S305:继续检测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当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高于散热温度时,关闭电池箱1加热,其中,散热温度为动力电池工作的最佳温度。
S401:判断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是否高于警戒温度,若是,则转入S402,若否,保持当前状态;警戒温度为动力电池安全工作的最高温度。
S402:将电池箱1与外界连通,根据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与警戒温度的差值控制电池箱1与外界连通处的开度;将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与警戒温度做差,当差值为负值时,判定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低于警戒温度,当差值为正值时,判定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高于警戒温度;当差值为正值时,将差值转换为开度比例信号,电池箱1与外界连通处根据开度比例信号进行调整。
需要理解的是,通过上述开度比例,控制器2驱动第一伺服电机122和第二伺服电机132同时启动,第一伺服电机122根据开度比例使得第一百叶窗121转动对应的角度,从而实现第二通风口12的开启,第二伺服电机132根据开度比例使得第二百叶窗131转动对应的角度,从而实现第三通风口13的开启,第二通风口12和第三通风口13的开启角度相同,从而保证自然风的有效进入,提高电池箱1的散热。
S403:判断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在预设时间内的温升值是否大于预设高值,若是,则转入S404,若否,保持电池箱1与外界的连通;
S404:将电池箱1与驾驶室连通,使驾驶室的冷风进入电池箱,驾驶室内的空调开启制冷模式,空气流动方向从驾驶室到电池箱1,使驾驶室的冷风进入电池箱1,实现对电池箱1的制冷散热。
S405:判断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在预设时间内的温升值是否大于预设低值,若否,则转入S406,若是,保持电池箱分别与驾驶室和外界的连通。
S406:关闭电池箱与驾驶室的连通处。
S501:判断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是否大于警戒温度,若是,则转入S502,若否,则转入S503;警戒温度为动力电池安全工作的最高温度。
S502:将电池箱1与外界连通,根据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与警戒温度的差值控制电池箱1与外界连通处的开度,直至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低于警戒温度后转入S503;将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与警戒温度做差,当差值为负值时,判定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低于警戒温度,当差值为正值时,判定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高于警戒温度;当差值为正值时,将差值转换为开度比例信号,电池箱1与外界连通处根据开度比例信号进行调整。
需要理解的是,通过上述开度比例,控制器2驱动第一伺服电机122和第二伺服电机132同时启动,第一伺服电机122根据开度比例使得第一百叶窗121转动对应的角度,从而实现第二通风口12的开启,第二伺服电机132根据开度比例使得第二百叶窗131转动对应的角度,从而实现第三通风口13的开启,第二通风口12和第三通风口13的开启角度相同,从而保证自然风的有效进入,提高电池箱1的散热。
S503:关闭电池箱与外界的连通处,实现电池箱1与外界的隔离,从而实现动力电池的保温操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提供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系统及其温控方法的有益效果为:
1、该系统结构简单,能够有效降低制造的成本,同时,部件少易于装配,另外,能够有效降低车辆自重,节约了能耗,提高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2、通过在电池箱的两端设置由伺服电机驱动的百叶窗及将电池箱的上侧与驾驶室连通,在动力电池温度高时,调节电池箱两侧百叶窗的开度,利用整车空调风或自然风来解决电池温升过快的问题。
3、通过在电池箱的两端设置由伺服电机驱动的百叶窗,使得停车温度低时,通过关闭百叶窗,降低电池温度下降过快的问题。
4、温控系统与用户的移动终端连接,通过驾驶员的预上车通知,开启电池组内部电加热系统,并将暖风传送到驾驶室,解决冬天用户上车因动力电池的温度低造成的启动困难及车内较冷的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比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方法,该温控方法通过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系统来实施的,所述温控系统包括控制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电源、加热件、测温组件和控制组件,所述测温组件用于采集电池箱的外部环境温度和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电池箱与驾驶室连通或电池箱与外界连通,所述加热件用于电池箱内部的加热,所述控制器依据外部环境温度和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控制电池箱与驾驶室连通或电池箱与外界连通,其特征在于,该温控方法的步骤如下:
S1:验证用户身份,若验证通过,则转入S2,若验证未通过,则继续验证;
S2:采集车速、外部环境温度和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
S3:判断车辆的工况,若处于待启动状态,则转入S301,若处于行驶状态,则转入S401,若处于停车状态,则转入S501;
S301:判断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是否低于放电温度,若是,则转入S302;若否,则转入S304;
S302:启动电池箱加热,若用户启动车辆,启动故障状态;
S303:继续检测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当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高于放电温度时,若用户启动车辆,故障状态解除,电池箱加热关闭;
S304:将电池箱与驾驶室连通,使电池箱的暖风进入驾驶室;
S305:继续检测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当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高于散热温度时,关闭电池箱加热;
S401:判断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是否高于警戒温度,若是,则转入S402,若否,保持当前状态;
S402:将电池箱与外界连通,根据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与警戒温度的差值控制电池箱与外界连通处的开度;
S403:判断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在预设时间内的温升值是否大于预设高值,若是,则转入S404,若否,保持电池箱与外界的连通;
S404:将电池箱与驾驶室连通,使驾驶室的冷风进入电池箱;
S405:判断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在预设时间内的温升值是否大于预设低值,若否,则转入S406,若是,保持电池箱分别与驾驶室和外界的连通;
S406:关闭电池箱与驾驶室的连通处;
S501:判断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是否大于警戒温度,若是,则转入S502,若否,则转入S503;
S502:将电池箱与外界连通,根据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与警戒温度的差值控制电池箱与外界连通处的开度,直至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低于警戒温度后转入S503;
S503:关闭电池箱与外界的连通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通过用户名和密码、指纹、图像中任一种方式验证用户的身份;
在步骤S3中,通过车速、外部环境温度和动力电池的当前温度判断车辆的工况,当车速不为0时,此时判断车辆处于行驶状态,当车速为零,外部环境温度高于动力电池的温度,此时判断车辆处于待启动状态,当车速为零,外部环境温度低于动力电池的温度,此时判断车辆处于停车状态。
CN201810661527.7A 2018-06-25 2018-06-25 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方法 Active CN1089878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61527.7A CN108987846B (zh) 2018-06-25 2018-06-25 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61527.7A CN108987846B (zh) 2018-06-25 2018-06-25 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87846A CN108987846A (zh) 2018-12-11
CN108987846B true CN108987846B (zh) 2020-07-28

Family

ID=64538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61527.7A Active CN108987846B (zh) 2018-06-25 2018-06-25 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878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50267A (zh) * 2019-06-26 2019-10-18 河南美力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冷却控制系统
CN111106409B (zh) * 2019-12-11 2021-06-04 武汉中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叉车电池包的热管理装置及其热管理方法
CN113183829B (zh) * 2021-03-24 2022-12-30 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热管理装置及方法
CN113745706A (zh) * 2021-07-30 2021-12-03 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动力电池的加热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3715691B (zh) * 2021-08-31 2022-04-15 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大数据研究中心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箱控温系统
CN116960490A (zh) * 2023-09-20 2023-10-27 北京力源兴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温度的电池充电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633472U (zh) * 2012-02-27 2012-12-2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汽车电池恒温系统
CN105098290A (zh) * 2015-07-28 2015-11-25 苏州奥杰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及车内温度调控系统
CN207182131U (zh) * 2017-07-12 2018-04-03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远程预热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05830B1 (ko) * 2011-11-16 2013-09-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실내 환기방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633472U (zh) * 2012-02-27 2012-12-2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汽车电池恒温系统
CN105098290A (zh) * 2015-07-28 2015-11-25 苏州奥杰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及车内温度调控系统
CN207182131U (zh) * 2017-07-12 2018-04-03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远程预热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87846A (zh) 2018-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87846B (zh) 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控方法
US9352635B1 (en) Energy control mechanisms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CN105346354B (zh) 纯电动汽车的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4821036U (zh) 一种电动汽车空调系统
CN111137105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整车一体式热管理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H0820239A (ja) 電気自動車用エアコン装置における除霜運転制御装置
EP3623198B1 (en) Power battery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based on solar sunroof
CN108437779B (zh) 发动机散热系统和车辆、以及发动机的散热方法
CN112757866A (zh) 一种电动卡车整车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CN105730187A (zh) 智能汽车空调
CN103978891A (zh) 电动车辆用的冷却控制装置
CN106347065A (zh) 一种车厢温度控制方法
KR20200050726A (ko) 자동차의 실내온도 조절장치
CN110435411B (zh) 一种汽车格栅、汽车格栅控制方法及汽车
CN106004720A (zh) 一种节能安全车载装置
US20150102119A1 (en) Vehicle
KR101659265B1 (ko) 태양광을 이용한 차량내부온도 자동조절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3147316A (zh) 一种纯电动车的热管理方案的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5097876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ptc加热器结构
CN202013001U (zh) 汽车空调控制器
KR102042322B1 (ko) 하이브리드 차량의 난방 시 엔진 제어 방법
CN206317653U (zh) 一种电动汽车空调采暖节能控制系统
CN115570933A (zh) 车辆的控制方法和车辆
CN212555737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整车一体式热管理控制系统
CN205768470U (zh) 一种节能安全车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