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57979A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输送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输送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57979A
CN108957979A CN201810507187.2A CN201810507187A CN108957979A CN 108957979 A CN108957979 A CN 108957979A CN 201810507187 A CN201810507187 A CN 201810507187A CN 108957979 A CN108957979 A CN 1089579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swing
roller
control
imag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071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盐川康夫
川上嘉辉
大久保贵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024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5379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0243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5379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9579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579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15/6561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 G03G15/6564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with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15/6567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deskewing or alig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9/00Registering, e.g. orientating, articles; Devices therefor
    • B65H9/002Registering, e.g. orientating, articles; Devices therefor changing orientation of sheet by only controlling movement of the forwarding means, i.e. without the use of stop or register wal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9/00Registering, e.g. orientating, articles; Devices therefor
    • B65H9/20Assisting by photoelectric, sonic, or pneumatic indicato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15/6561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556Control of copy medium feeding
    • G03G2215/00561Aligning or deskew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gistering Or Overturning Sheet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更正确地矫正纸张的副扫描弯曲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输送控制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转印部,其将图像转印到纸张;纸张输送部件,其被设置在纸张输送方向上的转印部的上游侧,并且输送纸张;以及控制部,其控制纸张输送部件的摆动,以使纸张沿着该纸张的宽度方向摆动。控制部在开始纸张输送部件的摆动动作之后,通过检测纸张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检测部检测上述纸张的上述端部,并且基于该检测结果使摆动停止以使纸张的端部到达目标位置。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输送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输送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利用了电子照片工艺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通过对带电的感光鼓(像担载体)照射(曝光)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来形成静电潜像。而且,在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从显影部向形成了静电潜像的感光鼓供给调色剂来使静电潜像可视化从而形成调色剂像。并且,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使该调色剂像一次或者二次转印到纸张,并在定影部的定影辊隙对该纸张进行加热、加压,使调色剂像定影于纸张。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在使图像转印到纸张的转印部的上游侧设置有修正纸张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对位辊(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33634号公报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有由于从对位辊经由二次转印辊隙到定影辊隙为止的对准的偏差,而产生纸张的输送方向在副扫描方向上弯曲的现象(副扫描弯曲)的问题。除了上述的对准偏差之外,在由于耐久等而辊的纸张宽度方向(副扫描方向)上的两端的直径有差异的情况下也容易产生这样的副扫描弯曲。另外,输送方向的尺寸较长的长条纸由于容易受到上述的影响,所以显著地产生副扫描弯曲。这样的副扫描弯曲引起在转印部转印的图像的偏移、失真等所造成的图像不良,所以要求抑制副扫描弯曲的技术。
相对于此,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对位辊与转印辊之间配置线传感器,在通过转印辊输送纸张时利用线传感器检知纸张的宽度方向端部(侧端)的位置,并基于该检知结果使对位辊摆动的对位摆动控制的技术。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利用线传感器检知纸张侧端的从基准位置的偏移,根据该检知结果决定对位辊的摆动量,并以该决定出的值进行使对位辊摆动的控制,所以有在摆动停止时纸张侧端从基准位置偏移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更正确地矫正纸张的副扫描弯曲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输送控制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转印部,其将图像转印到纸张;
纸张输送部件,其被设置在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上的上述转印部的上游侧,并且输送上述纸张;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上述纸张输送部件的摆动,以使上述纸张沿着该纸张的宽度方向摆动,
上述控制部在开始上述纸张输送部件的摆动之后,通过检测上述纸张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检测部来检测上述纸张的上述端部,并且基于检测结果使上述摆动停止以使上述纸张的上述端部到达目标位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输送控制方法是图像形成装置的输送控制方法,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转印部,其将图像转印到纸张;以及纸张输送部件,其被设置在纸张输送方向上的上述转印部的上游侧,并且输送纸张,上述纸张输送部件摆动,以使上述纸张沿着该纸张的宽度方向摆动,
在上述输送控制方法中,
开始上述纸张输送部件的摆动,
在上述摆动开始后,检测上述纸张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
基于检测结果使纸张输送部件的摆动停止,以使上述纸张的上述端部到达目标位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更正确地矫正纸张的副扫描弯曲。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成的图。
图2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
图3是说明以往的对位摆动的控制的图,图3A示出对位辊对移动之前的状态,图3B示出对位辊对移动之后的状态。
图4是说明输送长条纸的情况下的本实施方式的对位摆动控制的概要的图,图4A示出对位辊对移动之前的状态,图4B示出对位辊对移动之后的状态。
图5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对位摆动控制与以往的控制方法进行对比来进行说明的图,图5A示出应用了以往的控制方法的对位摆动的处理的流程,图5B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对位摆动的处理的流程。
图6是说明与图5对应的线传感器的动作例的时序图,图6A示出基于以往的控制方法的对位摆动的情况,图6B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对位摆动的情况。
图7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对位摆动有关的输送控制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8是例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对位辊对的摆动动作的定时的图,图8A示出遍及纸张的全长以均等的定时开始刻摆动的情况,图8B示出以不均等的定时开始摆动的情况的一个例子。
图9是表示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对位摆动有关的输送控制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1…图像形成装置,20…操作显示部,30…图像处理部,40…图像形成部,50…纸张输送部,53a…对位辊对(纸张输送部件),53b…环形辊,54…线传感器(检知部),100…控制部,421…中间转印带,423B…支撑辊,424…二次转印辊,500…供纸装置的供纸辊。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构成的图。图2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使用长条纸或者非长条纸作为纸张S,并在该纸张S上形成图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长条纸是与一般经常使用的A4尺寸、A3尺寸等纸张相比输送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单张纸。以下,在简称为“纸张”的情况下,能够包含长条纸以及非长条纸双方。
图像形成装置1是利用了电子照片工艺技术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即,图像形成装置1将形成在感光鼓413上的Y(黄色)、M(品红色)、C(青色)、K(黑色)的各色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在中间转印带421上使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像重叠后,二次转印到纸张,从而形成调色剂像。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采用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行驶方向串联配置与YMCK的四种颜色对应的感光鼓413,并且在一次流程中使各色调色剂像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的串行方式。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图像读取部10、操作显示部20、图像处理部30、图像形成部40、纸张输送部50、定影部60以及控制部100等。
控制部100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101、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102以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03等。CPU101从ROM102读出与处理内容对应的程序并在RAM103中展开,并与展开的程序协作地集中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功能块的动作。此时,参照储存于存储部72的各种数据。存储部72例如由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所谓的闪存)、硬盘驱动器构成。
控制部100经由通信部71与连接于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WAN(WideArea Network:广域网)等通信网络的外部的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之间进行各种数据的发送接收。控制部100例如接收从外部的装置发送的图像数据,并基于该图像数据(输入图像数据)使调色剂像形成于纸张。通信部71例如由LAN卡等通信控制卡构成。
图像读取部10通过具备被称为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输纸器)的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以及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扫描仪)等而构成。
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通过输送机构输送载置于原稿托盘的原稿D并送出至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能够连续地一次读取载置于原稿托盘的许多张原稿D的图像(包含双面)。
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以光学的方式扫描从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输送到接触玻璃上的原稿或者载置于接触玻璃上的原稿,并使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在CCD(Charge 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12a的受光面上成像,来读取原稿图像。图像读取部10基于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的读取结果生成输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30中对该输入图像数据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
操作显示部20例如由带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构成,作为显示部21以及操作部22发挥作用。显示部21根据从控制部100输入的显示控制信号,进行各种操作画面、图像的状态显示、各功能的动作状况等的显示。操作部22具备数字键、开始键等各种操作键,接受用户的各种输入操作,并向控制部100输出操作信号。
图像处理部30具备对输入图像数据进行与初始设定或者用户设定对应的数字图像处理的电路等。例如,图像处理部30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基于存储部72内的灰度修正数据(灰度修正表格LUT)进行灰度修正。另外,除了灰度修正之外,图像处理部30还对输入图像数据实施颜色修正、阴影修正等各种修正处理或者压缩处理等。基于实施了这些处理的图像数据,控制图像形成部40。
图像形成部40具备用于基于输入图像数据形成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的各有色调色剂的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和中间转印单元42等。
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具有相同的构成。为了方便图示以及说明,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共同的构成要素,在对它们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对附图标记附加Y、M、C、或者K来示出。在图1中,仅对Y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的构成要素附加附图标记,对其它的图像形成单元41M、41C、41K的构成要素省略附图标记。
图像形成单元41具备曝光装置411、显影装置412、感光鼓413、带电装置414以及鼓清洁装置415等。
感光鼓413例如是在铝制的导电性圆筒体(铝管)的圆周面依次层叠有底涂层(UCL:Under Coat Layer)、电荷产生层(CGL:Charge Generation Layer)以及电荷输送层(CTL:Charge Transport Layer)的带负电型的有机感光体(OPC:Organic Photo-conductor)。电荷产生层由使电荷产生材料(例如酞菁颜料)分散到树脂粘合剂(例如聚碳酸酯)的有机半导体构成,通过曝光装置411的曝光而产生一对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输送层由使空穴输送性材料(供电子性含氮化合物)分散到树脂粘合剂(例如聚碳酸酯树脂)的材料构成,将在电荷产生层产生的正电荷输送到电荷输送层的表面。
控制部100通过控制供给到使感光鼓413旋转的驱动马达(图示省略)的驱动电流,使感光鼓413以恒定的圆周速度(线速度)旋转。
带电装置414使具有光导电性的感光鼓413的表面均匀地带负极性电。曝光装置411例如由半导体激光器构成,对感光鼓413照射与各色成分的图像对应的激光。由此,在感光鼓413的表面通过与周围的电位差而形成有各色成分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412例如是二组份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通过使各色成分的调色剂附着于感光鼓413的表面使静电潜像可视化从而形成调色剂像。
鼓清洁装置415具有与感光鼓413的表面滑动接触的清洁部件等。鼓清洁装置415通过清洁刮板除去在一次转印后残存在感光鼓413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
中间转印单元42具备中间转印带421、一次转印辊422、多个支承辊423、二次转印辊424以及带清洁装置426等。
中间转印带421由环状带构成,以环状的方式架设于多个支承辊423。多个支承辊423中的至少一个由驱动辊构成,其它由从动辊构成。例如,优选与K成分用的一次转印辊422相比配置在带行驶方向下游侧的辊423A为驱动辊。由此,容易将一次转印部中的带的行驶速度保持为恒定。通过驱动辊423A旋转,从而中间转印带421以恒定速度沿箭头A方向行驶。
一次转印辊422与各色成分的感光鼓413对置地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内周面侧。一次转印辊422隔着中间转印带421与感光鼓413压接,从而形成用于从感光鼓413向中间转印带421转印调色剂像的一次转印辊隙。
二次转印辊424与配置在驱动辊423A的带行驶方向下游侧的支撑辊423B对置地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外周面侧。二次转印辊424隔着中间转印带421与支撑辊423B压接,从而形成用于从中间转印带421向纸张S转印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辊隙。
通过中间转印带421、支撑辊423B以及二次转印辊424形成的二次转印辊隙对应于本发明的“转印部”。
在中间转印带421通过一次转印辊隙时,感光鼓413上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具体而言,通过对一次转印辊422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对中间转印带421的与一次转印辊422抵接的侧给予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荷,由此调色剂像静电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
之后,在纸张通过二次转印辊隙时,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纸张。具体而言,通过对二次转印辊424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对纸张的与二次转印辊424抵接的侧给予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荷,由此调色剂像静电地转印到纸张。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张朝向定影部60输送。
带清洁装置426具有与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滑动接触的带清洁刮板等,除去在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
定影部60具备具有配置在纸张的定影面侧的定影面侧部件的上侧定影部60A、具有配置在纸张的定影面的相反面侧的背面侧支承部件的下侧定影部60B以及加热源60C等。通过背面侧支承部件与定影面侧部件压接,形成夹持纸张并进行输送的定影辊隙。
定影部60通过在定影辊隙对二次转印了调色剂像并输送来的纸张进行加热、加压,使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定影部60作为单元配置在定影器F内。
纸张输送部50具备供纸部51、排纸部52以及输送路径部53等。在构成供纸部51的三个供纸托盘单元51a~51c按照预先设定的种类收纳基于基重(刚度)、尺寸等来识别的纸张S(标准纸张、特殊纸张)。输送路径部53具有对位辊对53a、环形辊53b等多个输送辊和用于在纸张的双面进行图像形成的双面输送路径等。对位辊对53a对应于本发明的“纸张输送部件”。
对位辊对53a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之下,修正纸张S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具体而言,若在对位辊对53a的辊隙夹持纸张S,则进行对位辊对53a沿宽度方向移动来使纸张S移动的对位摆动的控制,由此修正纸张S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后述这样的对位摆动的控制内容。
环形辊53b是配置在输送方向上的对位辊对53a的上游侧的辊对。环形辊53b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之下旋转,以使在与对位辊对53a之间使纸张S形成环弧,从而修正纸张S的弯曲。
对位辊对53a在修正了纸张S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之后,在该纸张S结束通过对位辊对53a之前、即在纸张S的输送中途分离,并返回到移动之前的位置。然后,对位辊对53a在纸张S的后端通过了之后,再次压接。
另外,对位辊对53a中的纸张S的输送速度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之下,被设定为比通过支撑辊423B与二次转印辊424形成的二次转印辊隙中的纸张S的输送速度快。
在纸张输送方向上的对位辊对53a的下游侧且二次转印辊隙的上游侧配置有线传感器54。线传感器54是将光电转换元件配置为线状的传感器,担负检测纸张S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以下,称为侧端)来检知纸张S的偏离(从基准位置的偏移)的作用。
收纳于供纸托盘单元51a~51c的纸张S从最上部开始被一张一张地送出,并通过输送路径部53输送到图像形成部40。此时,通过对位辊对53a修正供给的纸张S的倾斜(偏斜修正)并且调整输送定时。
然后,在图像形成部40中,中间转印带421的调色剂像被一并二次转印到纸张S的一个面,并在定影部60中实施定影工序。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纸张S通过具备排纸辊52a的排纸部52排纸到机外。此外,在双面打印时,进行了对第一面的图像形成的纸张S穿过双面输送路径而表里反转,之后在第二面对调色剂像进行二次转印以及定影后,通过排纸部52排纸到机外。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有由于从对位辊对53a经由二次转印辊隙到定影辊隙为止的对准的偏差,而产生纸张的输送方向在副扫描方向上弯曲的现象(副扫描弯曲)的问题。除了上述的对准的偏差之外,在由于耐久等而辊的纸张宽度方向(副扫描方向)上的两端的直径有差异的情况下也容易产生这样的副扫描弯曲。另外,输送方向的尺寸较长的长条纸由于容易受到上述的影响,所以显著地产生副扫描弯曲(参照图3A)。这样的副扫描弯曲引起在转印部转印的图像的偏移、失真等所造成的图像不良,所以要求抑制副扫描弯曲的技术。
对于这样的问题,以往,监视通过线传感器54检知到的纸张S的侧端的位置,并在产生了所涉及的侧端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下进行使对位辊对53a摆动的对位摆动控制。另外,在以往的对位摆动控制中,主要着眼于在纸张S的前端突入转印部之前使对位辊对53a摆动的控制。参照图3对这样的以往的对位摆动控制进行说明。
图3(图3A以及图3B)是说明在输送长条纸作为纸张S的情况下的以往的对位摆动的控制的图,以箭头Y示出纸张的输送方向,以虚线示出由线传感器54检知出的纸张的基准端的位置,并以箭头X示出对位辊对53a的摆动方向。另外,以虚线示出与纸张S处于分离状态的辊。
图3A示出在形成二次转印辊隙的支撑辊423B的上游侧以整体向右侧(里侧)偏移的状态输送纸张S(长条纸)的例子。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根据线传感器54的输出信号检知纸张S的侧端的偏移方向以及偏移量,并根据这样的检知结果,计算对位辊对53a的摆动方向以及量。然后,如图3B所示,控制部100根据这样的计算值,进行使对位辊对53a向与纸张输送方向Y正交的X方向摆动的控制。
另外,控制部100为了进行这样的对位摆动控制,控制为使输送方向上的对位辊对53a的上游侧的辊(在图3的例子中是环形辊53b)与纸张S分离。因此,在进行对位辊对53a的摆动的前后的时期,仅通过对位辊对53a输送纸张S。
另一方面,在这样的以往的对位摆动控制中,仅在纸张S的前端突入二次转印辊隙之前进行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动作,所以有若在对位摆动后产生纸张S的副扫描弯曲(斜行等),则产生图像的偏移、失真等的问题。特别是,在长条纸中,纸张S的长度越长,该问题越显著。
另外,在通过对位辊对53a对上述的纸张S的倾斜(斜行)进行偏斜修正的情况下,纸张S的前端侧被修正,但在长条纸的情况下,不能够修正到纸张后端的倾斜,所以在前端侧与后端侧残留扭曲,容易产生副扫描弯曲。
为了对这样的问题进行应对,也考虑在纸张S(长条纸)的前端突入二次转印辊隙之后反复进行对位摆动的控制。
然而,在以往的对位摆动的控制中,基本而言,利用线传感器54检知纸张S的侧端的从基准位置的偏移,根据该检知结果决定对位辊对53a的摆动量,并使对位辊对53a以该决定的值摆动。因此,在以往的对位摆动的控制中,有在摆动停止时纸张S的侧端从基准位置偏移的情况。
特别是,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尺寸较长的情况下,有在对位辊对53a摆动时,其下游侧的二次转印辊隙、定影部件及上游侧的不具备分离机构的其它的输送辊(选择装置的供纸辊等)与该纸张抵接或压接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仅使对位辊对53a摆动由线传感器54检知出的纸张S的侧端的偏移量的以往的对位摆动的控制中,容易产生摆动量的过量或不足。
鉴于这样的问题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在预先设定的值(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进行上述的与以往相同的对位摆动控制,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以下的对位摆动控制(停止控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0进行以下控制:在开始了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即纸张S的向宽度方向的移动之后,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使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停止。
这里,关于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超过规定值的情况是指具有不能够收纳于机内的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也不能够收纳于作为选择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的未图示的供纸装置的供纸托盘的长度的情况。例如,能够列举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尺寸超过487.7mm的情况。这样的尺寸的长条纸能够通过在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这样的长条纸专用的供纸装置(未图示)来进行供纸。
或者,关于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超过规定值的情况是指具有从对位辊对53a的位置到处于输送方向上的对位辊对53a的上游且没有压接分离机构而一直与纸张压接的辊为止的距离以上的长度的情况。
即,在以往的对位摆动中,处在对位辊对53a的上游侧的环形辊53b等其它的辊被控制为分离。换句话说,在以往的对位摆动控制中,仅对位辊对53a与纸张S压接,对位辊对53a在消除了推力阻力的状态下摆动。然而,如上述那样在输送方向的长度较长的纸张S(长条纸)中,有在纸张前端侧被对位辊对53a夹持时,纸张后端侧被供纸辊等压接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够进行纸张后端侧的位置修正。
本实施方式的对位摆动控制即使在像这样纸张S被对位辊对53a的上游以及下游的多个辊按压的状态下,也能够使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值即基准位置一致,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以下,参照图4,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对位摆动控制进行更具体的说明。这里,图4(图4A、图4B)是说明作为纸张S而输送长条纸的情况下的本实施方式的对位摆动的控制的图。在图中,以箭头Y示出纸张的输送方向,以虚线示出由线传感器54检知出的纸张的基准端的位置,以箭头X示出对位辊对53a的摆动方向。另外,在该例子中,假设未图示的作为选择装置的供纸装置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的情况,并且在对位辊对53a的上游侧配置有这样的供纸装置的供纸辊500。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性的对位摆动控制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由支撑辊423B等形成的二次转印辊隙之后进行即可。在一个例子中,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辊隙之前,控制部100通过上述的与以往相同的控制方法使对位辊对53a摆动(参照图3)。接着,控制部100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辊隙的前后的定时,开始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即向宽度方向的移动。也可以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知信号进行这些各摆动开始的动作。或者,也可以基于后述的预设值进行这些各摆动开始的动作。
在图4A所示的例子中,夸张地示出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的前端侧以外的部位向左偏移的情况,这样的纸张S的偏移(偏移方向)能够作为侧端位置的偏移通过线传感器54检知出。另一方面,在根据每个设备的固有的特征等,而预先明确纸张S的偏移的方向的情况下(能够预测的情况下),也能够预先决定使对位辊对53a摆动的定时(换句话说,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的位置,以下称为“摆动点”。)以及摆动的方向,作为预设值。
一般而言,如上述那样,副扫描弯曲由于对准、各辊的前后差等各个设备的个体差,而弯曲方式、弯曲量改变,但在将图像形成装置1设置于房间等之后,通常副扫描弯曲的形态基本不会大幅度地改变,在各个设备中成为恒定的弯曲方式、弯曲量。本发明者们基于这样的知识进行各种实验后的结果是,发现了为了进行副扫描弯曲的矫正,作为对位摆动的执行定时,基本而言不需要取决于线传感器54的检知结果,而只要基于预先决定摆动定时的预设值进行对位摆动控制即可。
在以下说明的构成中,控制部100关于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开始,不使用线传感器54,而使用规定了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定时的预设值,来进行对位摆动控制。即,控制部100使用上述的预设值,控制对位辊对53a使纸张S向与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摆动。
这里,预设值是用于设定从纸张S的前端突入对位辊对53a(以下,也称为对位辊隙)之后到该纸张S脱离对位辊隙为止的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定时的值。
为了简明,以下,对规定了表示在纸张S开始突入到二次转印辊隙之后对位辊对53a向纸张宽度方向移动的定时(摆动定时)的值作为预设值的情况来进行说明。能够对一张纸张S设定多个这样的摆动定时。在对一张纸张S设定多个摆动定时的情况下,能够任意地设定各定时间的间隔。
这里,摆动定时是表示对位辊对53a进行向宽度方向的移动的时期(移动开始时间)的值,换句话说,是表示在对位辊对53a向宽度方向移动时纸张S被二次转印辊隙输送的距离的值。若为了方便,将摆动定时换句话说为摆动点,则在长条纸用的预设值中,规定多个在纸张S突入二次转印辊隙之后使对位辊对53a摆动的摆动点(图4中的Y方向的位置)。总体上,预设值包含遍及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的全长规定对位辊对53a的向纸张宽度方向的移动开始的定时或纸张S上的点的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预设值为这样的构成,能够自由地设定相对于一张纸张S的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开始定时以及摆动数(摆动点的数目)。
另外,预设值能够包含表示对位辊对53a的移动方向的值。这样的移动方向的值是表示与产生纸张S的位置偏移(即副扫描弯曲)的方向相反方向的值,能够按照每个摆动定时(摆动点)进行规定。此外,在根据设备的特有的特征等,不管纸张S的种类等图像形成条件如何而能够预先明确纸张S的副扫描弯曲的方向的情况下,不需要包含表示对位辊对53a的移动方向的值。
并且,预设值也可以包含表示对位辊对53a的移动速度(摆动速度)的值。这样的摆动速度的值能够按照每个摆动定时(摆动点)进行规定。另外,摆动速度能够是匀速,或者也能够具有加速度或减速度。
这样,控制部100在打印任务的执行时,使用上述的预设值,进行控制,使对位辊对53a向与纸张S的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图4A所示的例子中是右方向)开始移动。通过这样的控制,在纸张S的前端侧被二次转印辊隙夹持并输送,纸张S的后端侧被供纸辊500按压(压接)并且进行给送的状态下,位于它们之间的纸张S的部位被对位辊对53a夹持并且向宽度方向移动。
接着,控制部100接通线传感器54开始纸张S的侧端的位置的检知,并基于这样的检知结果使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停止。具体而言,控制部100监视线传感器54的检知信号,若纸张S的侧端到达图4B中的虚线所示的基准位置(以下,也称为目标位置),则控制对位辊对53a使摆动即向宽度方向的移动停止。通过进行这样的对位辊对53a的停止的控制,能够使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位置一致,能够与以往相比更精确地矫正纸张S的副扫描弯曲。
接下来,参照图5以及图6,将本实施方式中的对位摆动控制与以往的对位摆动控制进行对比,进行更详细的说明。这里,图5A示出使用以往的控制方法,在纸张S进入二次转印辊隙之后进行摆动动作的情况下的对位摆动控制的处理的流程,图5B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对位摆动控制的处理的流程。
另外,图6A示出基于图5A所示的以往的控制方法的对位摆动中的信号时序,图6B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对位摆动控制中的信号时序。在图6A以及图6B中,在上侧示出为了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动作而输出的控制信号,在下侧示出输出到线传感器54的控制信号,分别是在信号上升的状态接通。即,在摆动接通的期间,对位辊对53a向宽度方向移动,线传感器54在接通的期间检知纸张S的侧端。
如图5A所示,在以往的对位摆动控制中,若开始打印任务,则朝向二次转印辊隙输送纸张S(步骤S501),若纸张S突入对位辊对53a,则判定纸张S的前端是否到达二次转印辊隙(步骤S502)。然后,若判定为纸张S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辊隙(步骤S502,是),则通过线传感器54检知该纸张S的侧端部的位置(位置偏移)(步骤S503)。因此,控制部100根据这样的检知结果计算对位辊对53a(以下,也称为“摆动辊”。)的移动量(步骤S504),并根据这样的计算结果进行使摆动辊向纸张宽度方向移动以及停止的控制(步骤S505、S506)。
即,如图6A所示,在以往的对位摆动控制中,在摆动辊的摆动开始前使线传感器54工作,在图中以双箭头示出的期间计算摆动辊的摆动量,并在这样的计算后开始摆动辊的移动(步骤S505)。然后,控制部100在结束了该计算出的摆动量的移动的定时,进行使摆动辊的移动停止的控制(步骤S506)。换句话说,在以往的对位摆动控制中,线传感器54的纸张S的侧端的检知结果仅限于利用于摆动辊的移动开始以及移动量计算。
因此,在以往的对位摆动控制中,如图6A中以双向箭头所示那样,在从线传感器54的检知时到摆动辊的移动开始时为止的期间,产生计算摆动辊的移动量的处理时间所引起的时滞。而且,有如下问题:该时滞越大,在测定时的位置偏移量与摆动开始时的位置偏移量之间越容易产生差异(误差),在摆动辊的移动停止时纸张S的侧端越容易与目标位置(参照图3的虚线)偏移。
另外,在以往的对位摆动控制中,在摆动辊的移动开始时(步骤S505),处于已经决定了摆动辊的移动量(摆动量)的状态。因此,在对纸张S的前端或者后端侧也被摆动辊以外的辊等按压那样的输送方向长度较长的长条纸进行走纸的情况下,也有在摆动动作时纸张S相对于摆动辊打滑,从而以该决定出的摆动量不能够消除位置偏移(摆动不足)的情况。
这样,根据将线传感器54用于摆动辊的摆动量计算以及摆动开始的以往的对位摆动控制,有在摆动辊的摆动停止时(步骤S506),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位置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在对长条纸进行输送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误差。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对位摆动控制中,将线传感器54使用于摆动辊的摆动停止,所以能够大幅度地减少对位摆动时的上述那样的误差。
以下,参照图5B对本实施方式的对位摆动控制的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对位摆动控制中,若开始打印任务,则朝向二次转印辊隙输送纸张S(步骤S1),若纸张S突入对位辊对53a,则判定纸张S的前端是否到达二次转印辊隙(步骤S2)。这些步骤S1以及步骤S2的处理与图5A中的上述的步骤S501以及步骤S502相同。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若通过控制部100判定为纸张S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辊隙(步骤S2,是),则不依赖于线传感器54的检知结果来进行开始摆动辊的摆动即向宽度方向的移动的控制(步骤S3)。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摆动辊的摆动开始后,线传感器54工作,检知纸张S的侧端(步骤S4)。接着,控制部100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知结果,判定纸张S的侧端是否到达目标位置(步骤S5),若判定为到达目标位置(步骤S5,是),则使摆动辊的摆动停止(步骤S6)。
在本实施方式的对位摆动控制的一个例子中,线传感器54在摆动辊的摆动开始前为断开状态(参照图5B以及图6B),在摆动辊的摆动开始后成为接通状态,开始纸张S的侧端的检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为在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位置(参照图4的虚线)一致的定时,停止摆动辊的移动。在图6B中,例示在摆动辊的摆动开始后以恒定周期进行多次基于线传感器54的纸张S的侧端的检知(传感检测),在第三次的传感检测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位置一致从而摆动辊停止的情况。作为其它的控制例,也可以控制部100根据第一次的传感检测结果计算(预测)纸张S的侧端到达目标位置的定时,在这样的定时进行第二次的传感检测,也可以进一步省略第二次的传感检测而使摆动辊的移动停止。通过这样的停止的控制,能够减少线传感器54的工作次数而延长寿命。
像这样,根据将线传感器54的检知信号使用于摆动辊的摆动停止的本实施方式,能够在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位置一致的定时使摆动辊的移动停止。通过这样的控制,能够比以往更精确地矫正纸张S的副扫描弯曲。
以下,对进行对位辊对53a的摆动的定时的具体例进行说明。
一般而言,关于输送纸张S的辊等,在产生对纸张S的负载变动时,容易产生纸张S的副扫描弯曲。典型而言,在纸张S的前端突入二次转印辊隙时、在纸张S的前端突入定影部60的定影辊隙时、在纸张S的后端脱离环形辊53b时,产生比较大的负载变动,由于这样的负载变动容易产生纸张S的副扫描弯曲。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上述的各个定时作为预设值,控制部100根据这样的预设值开始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并且进行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知结果的上述的摆动停止的控制。
另外,关于输送纸张S的辊等,在产生对纸张S的负载变动时,在驱动该辊等的马达等产生转矩的变动。因此,也可以控制部100在打印任务执行时,监视这样的马达等的输出,在转矩超过了规定值的定时,开始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并且进行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知结果的上述的摆动停止的控制。在该情况下,规定成为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开始的触发的转矩的范围(规定值)作为预设值即可。
另一方面,在打印任务执行时的图像形成条件、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的周围的环境或使用的纸张S的种类等不同的情况下,会产生纸张S的副扫描弯曲产生的定时不同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若统一地应用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开始的定时、各摆动的时间间隔(间隔),则有产生误差、即相对于副扫描弯曲的产生而摆动开始的定时延迟或者与其相反的担心。
因此,控制部100根据图像形成条件,改变通过预设值规定的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开始的定时、各摆动的间隔(修正预设值)即可。
例如,控制部100以根据图像形成装置1的周围的温度湿度环境改变开始对位辊对53a的摆动的定时、各摆动的间隔的方式,修正预设值。具体而言,控制部100在打印任务执行时,监视机内的温度湿度传感器(未图示)的输出,并根据这样的输出,修正通过预设值规定的摆动开始的定时、各摆动的间隔。
作为修正的方法,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周围的温度湿度是与通常相比容易产生副扫描弯曲的环境的情况下(典型而言是与通常相比高湿度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将摆动开始定时修正为稍微早一点。
另外,在对纸张S设定了多个摆动开始的定时(摆动点)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修正为使各摆动的开始定时各早恒定时间,或者修正为增加摆动开始的动作(摆动次数即摆动点的数目)。
并且,控制部100例如也可以将更容易产生副扫描弯曲的纸张S的后端侧的摆动点的摆动开始定时设定得较早等,在纸张S的前端侧的摆动点和后端侧的摆动点改变进行修正的时间值。另外,在纸张S为长条纸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也可以使输送方向上的纸张S的后端侧的摆动的间隔与纸张S的前端侧的摆动的间隔相比为短期间,即在纸张S的后端侧频繁地进行对位辊对53a的摆动。
另外,一般而言,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越长,需要越增加使对位辊对53a摆动的次数(摆动点)。另外,考虑在辊径的前后差较大的情况下,纸张S的宽度越大,这样的径差所带来的影响(斜行的程度等)越大。另外,在纸张S的光泽度较高和较低的纸张中,在被辊对夹持并且进行输送时的易滑度不同(前者更容易打滑),所以即使是相同尺寸的纸张,也可能需要改变摆动开始的定时、摆动次数。并且,纸张S的基重(刚度)越小,纸的刚性越柔软,在输送时越容易打滑,所以即使是相同尺寸的纸张,也可能需要改变摆动开始的定时、摆动次数。
因此,控制部100进行以根据纸张S的种类,改变开始对位辊对53a的摆动的定时、各摆动的间隔的方式,修正预设值的处理。具体而言,控制部100在打印任务执行时,根据纸张S的种类(长度或宽度的尺寸、光泽度、基重(刚度)等)或者决定使用的供纸托盘单元(51a~51c)的用户设定信息,确定输送的纸张S的种类。然后,控制部100对通过预设值规定的摆动开始的定时、摆动的间隔的值进行修正,以适合该确定出的纸张S的种类。
像这样,有根据纸张S的种类等图像形成条件而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开始的适当的定时不同的情况。若考虑该情况,则也可以预先在与纸张S的种类等图像形成条件对应的各个表格登记预设值,控制部100在打印任务的执行时确定纸张S的种类等,读出对应的表格的预设值进行对位摆动的控制。
根据像这样使用预设值进行对位摆动的本实施方式,进行如下控制:预先决定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定时,在预定的地方使摆动辊的移动开始,并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知结果使这样的移动停止。根据进行这样的对位摆动控制的本实施方式,能够更精确地矫正起因于对准偏差等的纸张S的副扫描弯曲。
以下,对登记了预设值的表格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预设值规定用于矫正纸张S的副扫描弯曲即宽度方向的位置偏移的对位辊对53a的合适的摆动定时等。
另一方面,如上述那样,考虑对位辊对53a的优选的摆动定时等根据纸张S的种类(例如,长度、宽度、表面的光泽度、基重(刚度)等)而不同。
因此,表格为按照纸张S的每个种类(长度、宽度、表面的光泽度、基重等)登记预设值的表格结构。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在打印任务的执行时,根据纸张S的种类、决定使用的供纸托盘单元(51a~51c或者选择装置的供纸托盘)的用户设定信息,确定输送的纸张S的种类,并从表格读出与该确定出的纸张S的种类对应的预设值,进行上述的对位摆动的控制。
另外,纸张S的种类如上述那样涉及多方面,所以根据纸种设定、即按照上述的纸张S的每个种类设置登记了预设值的表格即可。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在打印任务的执行时,根据上述用户设定信息确定输送的纸张S的种类,并读出与该确定出的纸张S的种类对应的表格所登记的预设值,进行上述的对位摆动的控制。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不同的供纸托盘单元51a~51c收纳有不同种类的纸张S,另一方面,在纸张S为长条纸的情况下,从手动供纸托盘、选择装置的供纸托盘单元进行供纸。因此,表格也可以构成为对每个供纸托盘登记预设值。同样地,能够对每个供纸托盘设置登记了预设值的表格。
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在打印任务的执行时,根据上述的用户设定信息确定使用的供纸托盘,从对应的表格读出与该确定出的供纸托盘对应的预设值,进行上述的对位摆动的控制。
另外,考虑即使是同一种类的纸张S,若图像形成装置1的设置环境、典型而言温度湿度条件不同,则实际产生的图像位置偏移的方式(偏移量、偏移的方向等)也不同。换句话说,考虑纸张S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与目标位置进而与形成的图像的位置一致的对位辊对53a的优选的摆动定时根据温度以及湿度而不同。因此,表格也可以构成为根据图像形成装置1的周围的温度湿度登记预设值。同样地,能够根据图像形成装置1的周围的温度湿度来设置、例如按照温度湿度的每个数值范围来设置登记了预设值的表格。
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在打印任务的执行时,根据未图示的机内的温度湿度传感器的检测值确定温度以及湿度,从对应的表格读出与该确定出的温度以及湿度对应的预设值,进行上述的对位摆动的控制。
以下,参照图7的流程图对与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对位辊对53a进而纸张S的摆动控制有关的动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以考虑线传感器54的寿命等,使用预设值开始对位辊对53a的摆动的构成例为前提。另外,图7所示的流程图是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尺寸超过487.7mm的长条纸的情况且上述长条纸专用的供纸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的情况下的打印任务的执行中,对每一张进行图像形成的纸张S执行。
在打印任务的执行时,控制部100根据打印任务的用户设定信息,获取要打印的纸张S的种类(长度、宽度、光泽度、基重(刚度)等)的信息(步骤S100)。这里,控制部100也可以附加地获取上述的温度湿度等其它的图像形成条件的信息。
在步骤S120中,控制部100读出与获取的图像形成条件(在该例子中是纸张的种类)对应的表格所登记的预设值,设定对位辊对53a的摆动方向以及摆动的定时。
接着,控制部100到纸张S突入二次转印辊隙为止进行待机(步骤S140,否),若纸张S突入二次转印辊隙(步骤S140,是),则移至步骤S160。
在步骤S160中,控制部100根据设定的值即预设值,进行开始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即向宽度方向的移动的控制。通过这样的控制,相对于突入二次转印辊隙的纸张S,在依据预设值的定时,对位辊对53a摆动,纸张S与这样的摆动一起向宽度方向摆动。
此时,该纸张S(长条纸)的前端侧被二次转印辊隙夹持,边形成调色剂图像边进行输送,这样的长条纸的后端侧被长条纸选择装置中的供纸托盘单元内的供纸辊500边按压(压接)边进行输送(参照图4A)。
接着,控制部100接通线传感器54开始纸张S的侧端的位置的检知(步骤S180),判定纸张S的侧端是否到达目标位置(参照图4中的虚线)(步骤S200)。然后,控制部100继续进行该位置检知直至判定为纸张S的侧端到达目标位值为止(步骤S200的否以及S180),若判定为纸张S的侧端到达目标位值(参照图4B)(步骤S200:是),则移至步骤S220。
在步骤S220中,控制部100控制对位辊对53a停止该摆动。通过这样的停止的控制,能够正确地使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位置(基准位置)一致,与以往相比能够更精确地矫正纸张的副扫描弯曲。
接着,控制部100判定是否有下一个摆动点(步骤S240),在有下一个摆动点的情况下(步骤S240,是),返回到步骤S160,反复上述的步骤S160~步骤S220的处理。
因此,如上述那样,在对纸张S设定了多个摆动点的情况下,进行多次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开始以及停止的控制。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为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定影辊隙之后或者纸张S的后端脱离环形辊53b之后也进行摆动的设定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在步骤S160中,控制对位辊对53a在上述的定时开始摆动。
另一方面,控制部100在没有下一个摆动点的情况下(步骤S240,否),移至步骤S260。
在步骤S260中,控制部100判定打印任务是否结束。在这样的判定的结果是打印任务未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260,否),控制部100返回到步骤S100,进行对下一张纸张S的对位辊对53a的摆动控制以及图像形成等打印处理。另一方面,在打印任务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260,是),控制部100结束上述的一系列的处理。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纸张S的前端突入二次转印辊隙之后进行基于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开始后的纸张S的侧端位置的检测结果停止该摆动的控制的控制例进行了说明。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纸张S的前端突入二次转印辊隙之前开始进行基于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开始后的纸张S的侧端位置的检测结果停止该摆动的控制,或者在纸张S的前端突入二次转印辊隙之前进行上述控制。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主要叙述了纸张S为长条纸的情况下的对位摆动的控制例,但对本发明来说纸张S也可以是普通纸。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控制例进行说明。在该控制例中,控制部100根据输送方向上的纸张S的位置,切换第一对位摆动控制(第一控制)和第二对位摆动控制(第二控制)。这里,在第一控制中,控制部100通过使对位辊对53a以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的摆动量摆动即向宽度方向移动,来使纸张S的端部与目标位置一致。另一方面,在第二控制中,控制部100在开始了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动作(向宽度方向的移动)之后使线传感器54动作,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使摆动动作停止,以使纸张S的端部到达目标位置。
这里,目标位置是用于在二次转印辊隙在纸张S的正确的位置形成图像的位置,在第一控制中,相当于与上述的基准位置(参照图3B的虚线)一致的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1以及图3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二次转印辊隙、线传感器54以及对位辊对53a处在输送方向上的彼此不同的位置。因此,有这些各部的对准偏移的情况,有在纸张S突入二次转印辊隙之后,需要与该偏移量对应地对对位辊对53a的摆动量进行微调的情况。另外,在纸张S为长条纸的情况下,有在对位辊对53a的摆动时对位辊对53a以外的辊等与该纸张S压接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通过稍微较多地进行摆动来在纸张S的正确的位置形成图像的情况。
因此,第二控制中的目标位置能够设定为与第一控制相同以基准位置(图3B的虚线所示的位置)为基本,并根据图像形成条件,从这样的基准位置稍微(例如零点几mm的水平)向右侧或者左侧偏移的位置。因此,第二控制中的目标位置也可以设定为与第一控制中的目标位置不同的位置。另外,在第二控制中对一张纸张S进行多次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动作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也可以对各个摆动动作设定相同或者不同的目标位置。
切换这样的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的定时能够进行各种设定,但以下对到纸张S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辊隙(转印部)为止执行第一控制,并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辊隙的定时切换为第二控制的情况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对位摆动控制(第一控制)使用与图3中的上述的控制内容相同的控制方法。另一方面,在第一控制中,控制部100在到纸张S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辊隙为止的期间,能够执行多次对位辊对53a的向宽度方向的移动的动作。即,在第一控制中,控制部100反复如下处理:若使用线传感器54检知到纸张S的侧端的位置偏移,则计算对位辊对53a的摆动量并使对位辊对53a以该摆动量摆动并停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用户设定画面等预先设定为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在预先设定的值(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不执行第二控制。在进行了这样的设定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在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仅进行上述的与以往相同的对位摆动控制或者第一控制,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上述的第一以及第二对位摆动控制。
此外,关于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在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是纸张S为长条纸的情况。
即,在如上述那样输送方向的长度较长的纸张S(长条纸)中,有在纸张前端侧被对位辊对53a夹持时,纸张后端侧被供纸辊等压接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够进行纸张后端侧的位置修正。
在第二对位摆动控制中,即使在像这样纸张S被对位辊对53a的上游以及下游的多个辊按压的状态下,也能够使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位置一致,所以对这样的情况特别有效。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辊隙之前,进行上述的第一对位摆动控制,从而如图4A所示,纸张S的前端侧能够以排列在宽度方向的正确的位置(虚线所示的基准位置)的状态进入二次转印辊隙。另一方面,在纸张S为长条纸的情况下,即使前端侧排列在正确的位置,也经常产生后端侧沿宽度方向偏移的情况。鉴于这样的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辊隙之后,执行第二对位摆动控制。即,若纸张S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辊隙,则控制部100开始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即向宽度方向的移动。对于这样的摆动开始的控制而言,虽然也能够利用线传感器54的检知信号来进行,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规定使对位辊对53a向宽度方向移动的定时的预设值来进行。
在图4A所示的例子中,夸张地示出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的前端侧以外的部位向左位置偏移的状态。能够使用线传感器54检知这样的纸张S的位置偏移的偏移方向以及偏移量。另一方面,如上述那样,在预先明确纸张S的偏移的方向的情况下(能够预测的情况下),不需要为了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开始而使用线传感器54。在能够预先预测纸张S的偏移方向的情况下,在第二控制中预先决定开始对位辊对53a的摆动的一个以上的定时(即摆动点)作为预设值即可。
如上述那样,一般而言,副扫描弯曲的方式根据各个设备中的个体差而改变,但在将图像形成装置1设置于房间等之后,副扫描弯曲的方式基本不会大幅度地改变。另外,通常纸张S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辊隙之前的位置偏移的方向与纸张S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辊隙之后的位置偏移的方向基本相同。
因此,在用于副扫描弯曲矫正的第二对位摆动控制(第二控制)的摆动开始时,基本而言,不需要使用线传感器54的检知信号,而基于预先决定了摆动定时的预设值来进行即可。
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0使在第一控制中摆动的对位辊对53a的摆动方向用于第二控制。即,控制部100在进行第二控制之前,根据第一控制中的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决定第二控制中的对位辊对53a的移动方向。
具体而言,控制部100使第二控制中的对位辊对53a的摆动方向与第一控制中的对位辊对53a的摆动方向相同。例如,控制部100在第一控制中使对位辊对53a向右侧移动的情况下,决定为在第二控制中使对位辊对53a向同一方向即右侧移动。而且,控制部100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辊隙之后的第二控制中,控制对位辊对53a开始向该决定出的方向(在上面的例子中是右侧)移动。而且,控制部100在开始了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向宽度方向的移动)之后,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使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停止。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执行这样的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这两个阶段的对位摆动控制,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对位摆动控制,能够进一步以直线的方式输送长条纸等纸张S,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预防纸张S上的图像不良的产生。
这里,在第二对位摆动控制中,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控制部100关于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开始,不使用线传感器54,而使用规定了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定时的预设值,进行对位摆动控制。即,在对位摆动的第二控制中,控制部100使用上述的预设值(固定值),控制对位辊对53a,以使纸张S向与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摆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预设值包含遍及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的全长规定对位辊对53a的向宽度方向的移动开始的定时或纸张S上的点的值。除此之外,预设值能够包含在各个摆动点,距离各个目标位置即基准位置的偏移量的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预设值成为这样的构成,能够与第一控制无关地任意地设定对一张纸张S的对位辊对53a的第二控制中的摆动动作、即摆动开始定时、摆动数(摆动点的数目)、摆动速度、目标位置等。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对位摆动控制中的第一控制以及第二控制的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控制部100若开始打印任务,则朝向二次转印辊隙输送纸张S,在纸张S通过线传感器54时,通过线传感器54检知该纸张S的侧端部的位置。因此,控制部100执行根据这样的检知结果计算对位辊对53a的移动量,并根据这样的计算结果使对位辊对53a向纸张宽度方向移动的第一控制。通过这样的第一控制,对位辊对53a向与纸张S的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图4A所示的例子中是右方向)摆动。另外,在第一控制中,对位辊对53a能够在到纸张S的前端突入二次转印辊隙为止的期间摆动多次。
另外,控制部100在第一控制的执行中,即在到纸张S的前端突入二次转印辊隙为止的期间,决定第二控制中的摆动方向。例如,控制部100在存储器(RAM103等)存储在第一控制中摆动的对位辊对53a的摆动方向。
接着,若纸张S的前端突入二次转印辊隙,则控制部100开始第二控制的处理。具体而言,控制部100在通过预设值设定的定时使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开始。通过这样的控制,在纸张S的前端侧被二次转印辊隙夹持并输送,纸张S的后端侧被供纸辊500按压并且进行给送的状态下,位于它们之间的纸张S的部位被对位辊对53a夹持并且向宽度方向移动。
接着,控制部100接通线传感器54开始纸张S的侧端的位置检知,并基于这样的检知结果使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停止。具体而言,控制部100监视线传感器54的检知信号,并在纸张S的侧端到达目标位置(例如图4B中的虚线所示的基准位置)的定时,控制对位辊对53a使摆动即向宽度方向的移动停止。通过进行这样的对位辊对53a的停止的控制,能够使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位置一致,能够比以往更精确地矫正纸张S的副扫描弯曲。
另外,如上述那样,例如在纸张S为长条纸,在对位辊对53a的摆动时对位辊对53a以外的辊等与该纸张S压接的情况下,为了在纸张S的正确的位置进行图像形成,可能需要较多地调整摆动辊的摆动量。在以往的对位摆动控制中,未进行与这样的摆动量的调整有关的考虑。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对位摆动控制中,能够预先决定相对于纸张S的摆动定时(摆动点),并且能够对各摆动点的每一个设定用于在纸张S的正确的位置进行图像形成的摆动辊的停止位置(纸张S的侧端的距离基准位置的偏移量)。
以下,参照图5B对本实施方式的对位摆动控制的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开始打印任务,则朝向二次转印辊隙输送纸张S(步骤S1)。这里,若纸张S突入对位辊对53a,则通过控制部100判定纸张S的前端是否到达二次转印辊隙(步骤S2)。另外,到纸张S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辊隙为止,控制部100通过进行上述的第一对位摆动控制,使摆动辊以基于线传感器54的纸张侧端的检知结果的摆动量摆动一次或者多次,使纸张S的前端侧对齐。
接着,若判定为纸张S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辊隙(步骤S2,是),则控制部100将对位摆动控制从第一控制切换为第二控制。在这样的第二控制中,控制部100不依赖于线传感器54的检知结果来开始摆动辊的摆动即向宽度方向的移动(步骤S3)。然后,在第二控制中,在摆动辊的摆动开始后使线传感器54工作来检知纸张S的侧端(步骤S4)。接着,控制部100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知结果,判定纸张S的侧端是否到达目标位置(步骤S5),若判定为到达目标位置(步骤S5,是),则使摆动辊的摆动停止(步骤S6)。
这样的步骤S3~步骤S6的处理能够与设定的摆动定时(摆动点)对应地进行多次。除此之外,如上述那样,能够对每个摆动点设定或者决定目标位置也就是摆动辊的停止位置(从基准位置的偏移值)。以下为了简明,只要并未特别记载,则设各摆动点的目标位置是图4的虚线所示的基准位置来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纸张S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辊隙之后,即在第二控制的期间中,能够在摆动辊的摆动开始前不使用线传感器54而使其成为断开状态,在摆动辊的摆动开始后使线传感器54成为接通状态,开始纸张S的侧端的检知。
而且,在第二控制中,控制为在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位置(参照图4的虚线)一致的定时,停止摆动辊的移动。在图6B中,例示了在摆动辊的摆动开始后以恒定周期进行多次线传感器54的纸张S的侧端的检知(传感检测),并在第三次的传感检测时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位置一致而停止摆动辊的情况。作为其它的控制例,也可以控制部100根据第一次的传感检测结果计算(预测)纸张S的侧端到达目标位置的定时,并在预测出的定时进行第二次的传感检测。或者,也可以控制部100也省略第二次的传感检测,在预测出的定时使摆动辊的移动(摆动动作)停止。通过进行这样的停止的控制,能够减少线传感器54的工作次数而延长寿命。
这样,根据将线传感器54的检知信号使用于摆动辊的摆动停止的第二控制,能够在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位置一致的定时使摆动辊的移动停止。通过这样的控制,与以往控制相比能够更正确地矫正纸张S特别是长条纸的副扫描弯曲,即能够进行矫正来有效地防止图像不良的产生。
图8(图8A以及图8B)例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定时。在图示的例子中,假设在第一控制中进行两次对位辊对53a的摆动控制,在第二控制中进行三次对位辊对53a的摆动控制的情况。图8A示出遍及纸张S的全长以均等的定时进行摆动的情况,五次的摆动动作中的开始定时之间的间隔(即期间d1、d2、d3以及d4)相互相等。
另一方面,图8B示出将第二控制中的各个摆动动作的开始定时之间的间隔(即期间d3和d4)设定为不均等的情况。在该例子中,在第二控制中,与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摆动开始定时之间的间隔(期间d3)相比,第二次与第三次的摆动开始定时之间的间隔(期间d4)较短。
这里,若鉴于在纸张S为长条纸的情况下,容易在纸张的后端侧产生副扫描弯曲(位置偏移),则如图8B所示,以在纸张后端侧重点或者频繁地进行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定时的方式设定预设值即可。这样,第二控制中的对位辊对53a的各摆动(移动开始)的定时能够设定为考虑了位置偏移的产生容易度的适当的定时,另外,能够不被第一控制中的对位辊对53a的摆动的定时限制地进行设定。
另外,在对纸张S设定了多个摆动开始的定时(摆动点)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修正为使各摆动的开始定时各早恒定时间,或者修正为增加摆动开始的动作(摆动次数即摆动点的数目)。
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在打印任务的执行时,根据未图示的机内的温度湿度传感器的检测值确定温度以及湿度,从对应的表格读出与该确定出的温度以及湿度对应的预设值,进行上述的第二对位摆动控制。
以下,参照图9的流程图对与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对位辊对53a进而纸张S的摆动控制有关的动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示的流程图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尺寸超过487.7mm的长条纸的情况且上述的长条纸专用的供纸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的情况下的打印任务的执行中,对每一张进行图像形成的纸张S执行。
在打印任务的执行时,控制部100从打印任务的用户设定信息,获取想要打印的纸张S的种类(长度、宽度、光泽度、基重(刚度)等)的信息(步骤S300)。这里,控制部100也可以附加地获取上述的温度湿度等其它的图像形成条件的信息。
在步骤S310中,控制部100读出与获取的图像形成条件(在该例子中是纸张的种类)对应的表格所登记的预设值,预先设定第二对位摆动控制(第二控制)中的对位辊对53a的动作内容。作为这里设定的第二控制的动作内容,包含各摆动动作中的摆动开始的定时。这里,控制部100能够适当地修正并设定预设值所规定的摆动开始的定时。另外,也能够一并设定各摆动动作中的上述的摆动速度、摆动停止的目标位置。
接着,控制部100到纸张S的前端突入对位辊对53a(对位辊隙)为止进行待机(步骤S320,否),若纸张S的前端突入对位辊隙(步骤S320,是),则移至步骤S330。
在步骤S330中,控制部100基于由线传感器54检测出的该纸张S的侧端部的位置,开始上述的第一对位摆动控制(第一控制)。通过这样的第一控制,能够降低纸张S的前端侧的侧端的位置的偏差,能够担保接下来的第二控制中的精度。
控制部100持续进行第一控制直至纸张S突入二次转印辊隙为止(步骤S340,否),若纸张S突入二次转印辊隙(步骤S340,是),则暂时断开线传感器54,并移至步骤S360。
在步骤S360中,控制部100开始第二控制即第二对位摆动控制。这里,控制部100根据在步骤S310中设定的值,使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即向宽度方向的移动开始。此时,控制部100控制为对位辊对53a向与在第一控制中移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通过这样的控制,相对于突入二次转印辊隙的纸张S,在基于预设值的定时,对位辊对53a向与第一控制时相同的方向摆动,与这样的摆动一起纸张S向宽度方向摆动。
此外,在这样的第二控制的开始时,该纸张S(长条纸)的前端侧被二次转印辊隙夹持,形成调色剂图像并且进行输送,这样的长条纸的后端侧被长条纸选择装置中的供纸托盘单元内的供纸辊500按压并且进行输送(参照图4A)。
接着,控制部100再次接通线传感器54来开始纸张S的侧端的位置的检知(步骤S380),判定纸张S的侧端是否到达目标位置(参照图4中的虚线)(步骤S400)。然后,控制部100继续进行该位置检知直至判定为纸张S的侧端到达目标位置为止(步骤S400的否以及S380),若判定为纸张S的侧端到达目标位置(参照图4B)(步骤S400,是),则移至步骤S420。
在步骤S420中,控制部100控制对位辊对53a停止该摆动。通过这样的停止的控制,能够正确地使纸张S的侧端与该摆动点处的目标位置一致,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防止较上游侧的二次转印辊隙中的纸张S的侧端从基准位置(参照图4B中的虚线)偏移。
接着,控制部100判定是否有下一个摆动点(步骤S440),在有下一个摆动点的情况下(步骤S440,是),返回到步骤S360,反复上述的步骤S360~步骤S440的处理。
因此,如上述那样,在对纸张S设定了多个摆动点的情况下,在第二控制中,进行多次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开始以及停止的控制。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为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定影辊隙之后或者在纸张S的后端脱离环形辊53b之后也进行摆动的设定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在步骤S360中,控制对位辊对53a在上述的定时开始摆动。
另一方面,控制部100在没有下一个摆动点的情况下(步骤S440,否),移至步骤S460。
在步骤S460中,控制部100判定打印任务是否结束。在这样的判定的结果是打印任务未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460,否),控制部100返回到步骤S300,进行相对于下一张纸张S的对位辊对53a的摆动控制以及图像形成等打印处理。另一方面,在打印任务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460,是),控制部100结束上述的一系列的处理。
以上,如详细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修正由对准的偏差、各辊的宽度方向上的直径之差等引起的纸张S的副扫描弯曲,进而,能够防止由副扫描弯曲引起的图像偏移等的产生。另外,根据基于线传感器54的纸张S的侧端的检知结果进行对位辊对53a的摆动停止的控制的本实施方式,与以往的对位摆动控制相比,能够更正确地矫正纸张的副扫描弯曲。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对每个摆动点调整对位辊对53a的停止位置,即调整纸张S的侧端的从基准位置的偏移值,所以与以往控制相比,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相对于纸张S的图像不良的产生。
在上述的构成例中,对使用规定了开始摆动动作的定时的预设值来控制第二控制中的对位辊对53a的摆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预设值,也一并规定第一控制中的开始摆动动作的定时。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基于这样的预设值所规定的定时,控制第一控制以及第二控制中的对位辊对53a的摆动。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具备使用中间转印带421使打印的图像二次转印到纸张S的转印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另一方面,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同样地应用于使打印的图像一次转印到纸张S的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单色打印机等)。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设置在二次转印辊隙的上游侧且通过控制部100进行摆动控制的纸张输送部件为对位辊对53a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作为其它的例子,纸张输送部件例如能够附加或者代替地应用对位辊对53a以外的辊或者纸张输送导件等。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使用单张纸作为纸张S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另一方面,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同样地应用于卷纸。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均仅是示出实施本发明时的具体化的一个例子,并不通过它们限定地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即,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或者其主要的特征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Claims (19)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印部,其将图像转印到纸张;
纸张输送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纸张的输送方向上的所述转印部的上游侧,并且输送所述纸张;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纸张输送部件的摆动,以使所述纸张沿着该纸张的宽度方向摆动,
所述控制部在开始所述纸张输送部件的摆动之后,通过检测所述纸张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检测部来检测所述纸张的所述端部,并且基于检测结果使所述摆动停止以使所述纸张的所述端部到达目标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纸张的所述端部与所述目标位置一致的定时使所述摆动停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摆动时,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纸张输送部件的上游侧或者下游侧的输送辊与该纸张压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纸张的前端进入所述转印部之后,执行基于所述检测结果使所述摆动停止的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多次执行所述纸张输送部件的所述摆动的开始以及基于所述检测结果的停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被配置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纸张输送部件的下游侧且所述转印部的上游侧。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纸张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尺寸在规定长度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产生所述纸张的负载变动的定时,执行所述摆动的开始以及基于所述检测结果的停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输送所述纸张的驱动源的转矩变动的定时,执行所述摆动的开始以及基于所述检测结果的停止。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纸张的前端进入所述转印部时、所述纸张的前端进入定影部时以及所述纸张的后端脱离被配置在输送方向上的所述纸张输送部件的上游侧的环形辊时的至少任意一个时间,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摆动的开始以及基于所述检测结果的停止。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多次进行所述摆动的开始以及基于所述检测结果的停止的情况下,根据图像形成条件,改变摆动的开始定时的间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周围的温度湿度环境,改变所述间隔。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者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纸张的种类,改变所述间隔。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纸张的位置,改变所述间隔。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纸张的后端侧的所述间隔与该纸张的前端侧的所述间隔相比为短期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使用规定了开始所述摆动的定时的预设值,控制所述纸张输送部件的摆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纸张的前端进入所述转印部之前,执行如下的第一控制:使所述纸张输送部件以基于检测所述纸张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位置的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的摆动量来摆动,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纸张的前端进入所述转印部之后,执行如下的第二控制:基于在开始了所述纸张输送部件的摆动动作之后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端部位置,使所述摆动动作停止,以使所述纸张的所述端部到达目标位置。
18.一种输送控制方法,是图像形成装置的输送控制方法,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转印部,其将图像转印到纸张;以及
纸张输送部件,其被设置在纸张输送方向上的所述转印部的上游侧,并且输送纸张,
所述纸张输送部件摆动,以使所述纸张沿着该纸张的宽度方向摆动,
所述输送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开始所述纸张输送部件的摆动,
在所述摆动开始后,检测所述纸张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
基于检测结果使所述纸张输送部件的摆动停止,以使所述纸张的所述端部到达目标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输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纸张的前端进入所述转印部之前,执行如下的第一控制:使所述纸张输送部件以基于检测所述纸张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位置的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的摆动量来摆动,
在所述纸张的前端进入所述转印部之后,执行如下的第二控制:基于在开始了所述纸张输送部件的摆动动作之后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端部位置,使所述摆动动作停止,以使所述纸张的所述端部到达目标位置。
CN201810507187.2A 2017-05-24 2018-05-24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输送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89579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02431 2017-05-24
JP2017102431A JP6953793B2 (ja) 2017-05-24 2017-05-24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2017-102433 2017-05-24
JP2017102433A JP6953794B2 (ja) 2017-05-24 2017-05-24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57979A true CN108957979A (zh) 2018-12-07

Family

ID=62200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07187.2A Pending CN108957979A (zh) 2017-05-24 2018-05-24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输送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44002B2 (zh)
EP (1) EP3407139B1 (zh)
CN (1) CN10895797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68099B2 (ja) * 2020-04-14 2024-04-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40265A (ja) * 2005-03-07 2006-09-1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搬送装置、搬送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40193186A1 (en) * 2013-01-10 2014-07-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329641A (zh) * 2014-08-04 2016-02-17 佳能株式会社 输送控制装置及输送控制方法
CN105523417A (zh) * 2014-10-20 2016-04-27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JP6103121B1 (ja) * 2016-08-10 2017-03-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搬送監視制御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08469A (ja) 2001-04-16 2002-10-23 Fuji Xerox Co Ltd 用紙搬送装置
US20110064499A1 (en) * 2009-09-16 2011-03-17 Xerox Corporation Closed loop stalled roll registration
JP5578830B2 (ja) * 2009-10-21 2014-08-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2013238752A (ja) 2012-05-16 2013-11-28 Konica Minolta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6311271B2 (ja) * 2012-11-20 2018-04-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US11066263B2 (en) * 2014-12-09 2021-07-20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conveying device
EP3425456B1 (en) * 2017-07-04 2021-09-01 Konica Minolta,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veyance control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40265A (ja) * 2005-03-07 2006-09-1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搬送装置、搬送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40193186A1 (en) * 2013-01-10 2014-07-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329641A (zh) * 2014-08-04 2016-02-17 佳能株式会社 输送控制装置及输送控制方法
CN105523417A (zh) * 2014-10-20 2016-04-27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JP6103121B1 (ja) * 2016-08-10 2017-03-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搬送監視制御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07139A1 (en) 2018-11-28
EP3407139B1 (en) 2020-09-30
US20180341212A1 (en) 2018-11-29
US11144002B2 (en) 2021-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12924A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输送控制方法
US20130223866A1 (en) Printing system, image inspec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CN106896658A (zh)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系统以及浓度不均校正方法
JP592849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7932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726220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搬送控制方法
EP3309621B1 (e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 recording medium
US8019237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difying feed timing for image receiving media in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CN108957979A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输送控制方法
JP702432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505097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9012934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veyance control method
JP2019184944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制御方法
JP69430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09172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20220927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957978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03159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881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695379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2018185361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695379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US11556293B2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medium
JP708122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中間転写ベルトの位置制御方法
JP69223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0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