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车门扶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车门扶手半成品1包括车门扶手骨架2以及粘贴在该车门扶手骨架2的外表面的装饰面料。
车门扶手骨架2的边缘部包括沿其长度方向的长边3、与该长边3对向的异形边4、连接长边3和异形边4的前端的前角5、连接长边3和异形边4的后端的后角6以及位于前角5和异形边4的连接处的U形缺口7。
装饰面料延伸到车门扶手骨架2的边缘部之外的部分为边料,该边料分为分别位于长边3、异形边4、前角5、后角6以及U形缺口7处的长边部边料、异形边部边料、前角部边料、后角部边料以及缺口部边料。装饰面料的内表面具有热熔胶层,用于将装饰面料粘贴在车门扶手骨架2上。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车门扶手包边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定位部和翻边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车门扶手包边设备1000,用于将粘贴在车门扶手的边缘部的外表面上的装饰面料中位于车门扶手的边缘部的前角5处、后角6处和U形缺口7处的前角部边料、后角部边料和缺口部边料从车门扶手的边缘部的外表面翻转并压紧在车门扶手的边缘部的内表面上。该车门扶手包边设备包括机架100、定位部200、翻边部300、熔胶部400、冷却部(图中未示出)以及控制部(图中未示出)。
如图2所示,机架100为由金属型材制成的框架,用于固定安装定位部200、翻边部300、熔胶部400、冷却部以及控制部。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定位部和前角翻边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3和图4所示,定位部200固定设置在机架100内的底部,用于将车门扶手固定。该定位部200包括定位架201以及固定设置在该定位架201上的定位模胎202,该定位模胎202具有与车门扶手1的形状相匹配的形状,用于在加工过程中固定车门扶手1,防止车门扶手1在加工过程中产生晃动,便于加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如图2至图4所示,翻边部300用于将热熔胶层被熔胶部400熔化后的装饰面料翻转并压紧,包括前角翻边装置310、后角翻边装置320以及缺口翻边装置330。
如图2至图4所示,前角翻边装置310包括与前角5的顶部相对应的前角顶部翻边机构310a以及分别与前角5的两个侧部相对应的两个前角侧部翻边机构310b。由于前角顶部翻边机构310a与前角侧部翻边机构310b的结构相同,这里以前角侧部翻边机构310b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前角侧部翻边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4和图5所示,前角侧部翻边机构310b包括前角侧部支撑架311、侧部仿形块312、前角侧部翻边块单元313以及前角侧部驱动单元314。
前角侧部支撑架311固定设置在机架100上,用于固定安装侧部仿形块312、前角侧部翻边块单元313以及前角侧部驱动单元314。
侧部仿形块312固定设置在前角侧部支撑架311的上端,侧部仿形块312的上端面具有与对应的前角5的侧部的形状相配的形状。
前角侧部翻边块单元313安装在侧部仿形块312上且能够沿着该侧部仿形块312的上端面进行向里前进或向外后退动作以及上升或下降动作。该前角侧部翻边块单元313包括前角侧部翻边块移动架313a、第一前角侧部翻边块313b以及第二前角侧部翻边块313c。
前角侧部翻边块移动架313a的侧部具有移动架转轴313d,前角侧部翻边块移动架313a通过移动架转轴313d设置在侧部仿形块312的上端面而安装在侧部仿形块312上且能够沿着该侧部仿形块312的上端面进行向里前进或向外后退动作以及上升或下降动作。在本实施例中,移动架转轴313d通过轴承安装在翻边块移动架313a上,以降低移动架转轴313d与侧部仿形块312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得前角侧部翻边块移动架313a在侧部仿形块312上滑动时更加顺畅、更加平稳。
第一前角侧部翻边块313b具有对应的前角5的侧部的形状相匹配的形状,固定设置在翻边块移动架313a上且与前角5的一个侧部相对应。
第二前角侧部翻边块313c具有对应的前角5的侧部的形状相匹配的形状,通过第一转轴313e安装在翻边块移动架313a上且与第一前角侧部翻边块313b相对应,从而形成用于夹持前角5的侧部处的前角部边料的夹持机械手。
前角侧部驱动单元314包括前角侧部旋转驱动构件314a、前角侧部水平驱动组件314b以及前角侧部垂直驱动构件314c。
前角侧部旋转驱动构件314a为气压缸,该气压缸固定设置在前角侧部翻边块移动架313a上,并且气压缸的驱动杆与第二前角侧部翻边块313c通过第二转轴313f转动连接,用于驱动第二前角侧部翻边块313c相对于第一前角侧部翻边块313b进行向上或向下转动。当然,也可根据需要,前角侧部旋转驱动构件314a采用液压缸或电动缸。
前角侧部水平驱动组件314b以及前角侧部垂直驱动构件314c用于驱动前角侧部翻边块单元313沿着侧部仿形块312的上端面同时进行向里前进或向外后退动作以及上升或下降动作。
前角侧部水平驱动组件314b设置在前角侧部支撑架311上,包括前角侧部水平导轨314d、前角侧部水平滑块314e、前角侧部水平移动板314f以及前角侧部水平驱动构件314g。
前角侧部水平导轨314d呈水平设置,其顶部具有燕尾形凸台。
前角侧部水平滑块314e安装在前角侧部水平导轨314d上,其底部具有与燕尾形凸台相匹配的燕尾槽。
前角侧部水平移动板314f的底部与前角侧部水平滑块314e固定连接。
前角侧部水平驱动构件314g为气压缸,该气压缸的驱动杆与前角侧部水平移动板314f相连接,用于驱动前角侧部水平移动板314f在前角侧部水平移动板314f上移动。当然,也可根据需要,前角侧部水平驱动构件314g采用液压缸或电动缸。
前角侧部垂直驱动构件314c为气压缸,该气压缸固定设置在前角侧部水平移动板314f上,并且气压缸的驱动杆与前角侧部翻边块单元313的翻边块移动架313a的底部固定连接,以对翻边块移动架313a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得翻边块移动架313a上的移动架转轴313d与侧部仿形块312的上端面紧密接触,从而使得翻边块移动架313a在侧部仿形块312上滑动时更加平稳。当然,也根据需要,前角侧部垂直驱动构件314c采用液压缸或电动缸。
当前角侧部旋转驱动构件314a驱动第二前角侧部翻边块313c朝向第一前角侧部翻边块313b转动将对应的前角5的侧部处的前角部边料夹持后,前角侧部水平驱动组件314b以及前角侧部垂直驱动构件314c驱动前角侧部翻边块单元313进行前进以及上升动作,该前角侧部翻边块单元313将对应的前角5的侧部处的前角部边料从前角5的外表面推至前角5的内表面并压紧在前角5的内表面上。
相同地,前角顶部翻边机构310a包括前角顶部支撑架、顶部仿形块、前角顶部翻边块单元以及前角顶部驱动单元,顶部仿形块具有与对应的前角5的顶部的形状相匹配的形状,前角顶部翻边块单元包括前角顶部翻边块移动架、第一前角顶部翻边块以及第二前角顶部翻边块,前角顶部驱动单元包括前角顶部旋转驱动构件、前角顶部水平驱动单元以及前角顶部垂直驱动构件。当前角顶部旋转驱动构件驱动第二前角顶部翻边块朝向第一前角顶部翻边块转动将对应的前角5的顶部处的前角部边料夹持后,前角顶部水平驱动组件以及前角顶部垂直驱动构件驱动前角顶部翻边块单元进行前进以及上升动作,该前角顶部翻边块单元将对应的前角5的顶部处的前角部边料从前角5的外表面推至前角5的内表面并压紧在前角5的内表面上。
当前角顶部翻边机构310a完成翻边动作后,两个前角侧部翻边机构310b同时进行翻边动作。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后角翻边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3和图6所示,后角翻边装置320包括与后角6的顶部相对应的两个后角顶部翻边机构320a以及分别与后角6的两个侧部相对应的两个后角侧部翻边机构320b。
如图6所示,后角顶部翻边机构320a包括后角顶部支撑架321、后角顶部驱动构件322以及后角顶部翻边块323。
后角顶部支撑架321固定设置在机架100上。
后角顶部驱动构件322为气压缸,该气压缸322固定设置在后角顶部支撑架321上。当然,也可根据需要,后角顶部驱动构件采用液压缸或者电动缸。
后角顶部翻边块323固定设置在后角顶部驱动构件322的驱动杆上,后角顶部翻边块323在后角顶部驱动构件322的驱动下进行向里前进或向外后退动作。当后角顶部驱动构件322驱动后角顶部翻边块323进行前进动作时,该后角顶部翻边块323将后角6的顶部处的后角部边料从后角6的外表面推至后角6的内表面并压紧在后角6的内表面上。在本实施例中,后角顶部翻边块323的前端为与后角6的顶部的形状相匹配的窄条块,能够很好地适应后角6的顶部处的狭小空间。
如图6所示,后角侧部翻边机构320b包括后角侧部支撑块324、后角侧部驱动单元325以及后角侧部翻边块326。
后角侧部支撑块324固定设置在机架100上。
后角侧部驱动单元325设置在后角侧部支撑块324上,用于驱动后角侧部翻边块326进行向里前进或向外后退动作。该后角侧部驱动单元325包括后角水平导轨325a、后角水平滑块325b、后角水平移动板325c以及后角侧部驱动构件325d。
后角水平导轨325a水平设置在后角侧部支撑块324上。
后角水平滑块325b安装在后角水平导轨325a上。
后角水平移动板325c的底部与后角水平滑块325b固定连接。
后角侧部驱动构件325d为气压缸,该气压缸固定设置后角侧部支撑块324上,并且气压缸的驱动杆与后角水平移动板325c相连接,用于驱动后角水平移动板325c在后角水平导轨325a上进行移动。当然,后角侧部驱动构件325d也可采用液压缸或电动缸。
后角侧部翻边块326具有与对应的后角6的侧部的形状相匹配的形状,固定设置在后角水平移动板325c上且与对应的后角6的侧部相对应,在后角水平移动板325c的带动下进行向里前进或向外后退动作。当后角侧部驱动单元325驱动后角侧部翻边块326进行前进动作时,该后角侧部翻边块326将对应的后角6的侧部处的后角部边料从后角6的外表面推至后角6的内表面并压紧在后角6的内表面上,
当后角侧部翻边机构320b完成翻边动作后,与该后角侧部翻边机构320b相邻的后角顶部翻边机构320a进行翻边动作;当位于后角6的一个侧部的后角侧部翻边机构320b以及相邻的后角顶部翻边机构320a相继完成翻边动作后,位于后角6的另一个侧部的后角侧部翻边机构320b以及相邻的后角顶部翻边机构320a相继进行翻边动作。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缺口翻边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3和图7所示,缺口翻边装置330包括分别与U形缺口7的两个侧部相对应的第一缺口侧部翻边机构330a和第二缺口侧部翻边机构330b以及与U形缺口7的底部相对应的缺口底部翻边机构330c。
如图7所示,第一缺口侧部驱动机构330a包括第一缺口侧部水平驱动单元331以及第一缺口侧部翻边块332。
第一缺口侧部水平驱动单元331包括缺口支撑架331a、两条缺口水平导轨331b、两个缺口水平滑块331c、缺口水平移动架331d以及第一缺口侧部水平驱动构件331e。
缺口支撑架331a固定设置在机架100上。
两条缺口水平导轨331b平行地设置在缺口支撑架331上。
两个缺口水平滑块331c分别安装在两条缺口水平导轨331b上。
缺口水平移动架331d的底部与两个缺口水平滑块331c分别固定连接。
第一缺口侧部水平驱动构件331e为气压缸,该气压缸固定设置在缺口支撑架331a上,并且气压缸的驱动杆与缺口水平移动架331d相连接,用于驱动缺口水平移动架331f在缺口水平导轨331b上移动。当然,也可根据需要,第一缺口侧部水平驱动构件331e采用液压缸或电动缸。
第一缺口侧部翻边块332具有与U形缺口7的一个侧部的形状相匹配的形状,固定设置在缺口水平移动架331d上且与U形缺口7的侧部相对应,在缺口水平移动架331d的带动下进行向里前进或向外后退动作。
当第一缺口侧部水平驱动单元331驱动第一缺口侧部翻边块332进行前进动作时,第一缺口侧部翻边块332将对应的U形缺口7的一个侧部处的缺口部边料从U形缺口7的外表面推至U形缺口7的内表面并压紧在U形缺口7的内表面上,
如图7所示,第二缺口侧部翻边机构330b包括第二缺口侧部水平驱动构件333、缺口侧部斜向驱动构件334以及第二缺口侧部翻边块335。
第二缺口侧部水平驱动构件333为气压缸,该气压缸固定设置在第一缺口侧部翻边机构330a的缺口水平移动架331d上。当然,也可根据需要,第二缺口侧部水平驱动构件333采用液压缸或电动缸。
缺口侧部斜向驱动构件334为气压缸,该气压缸固定设置在第二缺口侧部水平驱动构件333上。当然,也根据需要缺口侧部斜向驱动构件334采用液压缸或电动缸。
第二缺口侧部翻边块335具有与U形缺口7的另一个侧部的形状相匹配的形状,固定设置在缺口侧部斜向驱动构件334上且与U形缺口7的另一个侧部相对应。第二缺口侧部翻边块335在第二缺口侧部水平驱动构件333以及缺口侧部斜向驱动构件334的驱动下分别进行向里前进或向外后退动作以及斜向上升或下降动作。
当第一缺口侧部翻边块332完成翻边动作后,缺口侧部斜向驱动构件334和第二缺口侧部水平驱动构件333相继驱动第二缺口侧部翻边块335进行上升和前进动作,第二缺口侧部翻边块335将对应的U形缺口7的侧部处的缺口部边料从U形缺口7的外表面推至U形缺口7的内表面并压紧在U形缺口7的内表面上。
如图7所示,缺口底部翻边机构330c包括缺口底部水平驱动构件336、缺口底部斜向驱动构件337以及缺口底部翻边块338。
缺口底部水平驱动构件336为气动缸,该气动缸固定设置在第一缺口侧部翻边机构330a的缺口水平移动架331d上。当然,也可根据需要,缺口底部水平驱动构件336采用液压缸或电动缸。
缺口底部斜向驱动构件337为气动缸,该气动缸固定设置在缺口底部水平驱动构件336的驱动杆上。当然,也可根据需要,缺口底部斜向驱动构件337采用液压缸或电动缸。
缺口底部翻边块338具有与U形缺口7的底部的形状相匹配的形状,固定设置在缺口底部斜向驱动构件337上且U形缺口7的底部相对应。缺口底部翻边块338在缺口底部水平驱动构件336和缺口底部斜向驱动构件337的驱动下,分别进行向里前进或向外后退动作以及斜向上升或下降动作。
当第二缺口侧部翻边块335完成翻边动作后,缺口底部斜向驱动构件337和缺口底部水平驱动构件336相继驱动缺口底部翻边块338进行下降和前进动作,缺口底部翻边块338将U形缺口7的底部处的缺口部边料从U形缺口7的外表面推至U形缺口7的内表面并压紧在U形缺口7的内表面上。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熔胶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熔胶部的俯视图。
如图2、图8和图9所示,熔胶部400用于将装饰面料中的热熔胶层熔化,安装在机架100内且位于定位部200的上方。熔胶部400具有红外和热风联合加热装置,该红外和热风联合加热装置包括熔胶垂直驱动单元410、红外加热单元420以及热风加热单元430。
如图2和图8所示,熔胶垂直驱动单元410用于同时驱动红外加热单元420以及热风加热单元430进行上升或下降动作,包括两个垂直导轨411、两个垂直滑块412、垂直升降架413以及熔胶垂直驱动组件414。
两根垂直导轨411呈平行地设置机架100的两个侧部上。
两个垂直滑块412分别安装在两根垂直导轨411上。
垂直升降架413的两个侧部与分别两个垂直滑块412固定连接。
熔胶垂直驱动组件414与垂直升降架413相连接,用于驱动垂直升降架413进行上升或下降动作。该熔胶垂直驱动组件414包括两根垂直齿条(图中未示出)、升降转轴414a、两个齿轮414b以及熔胶垂直驱动构件414c。
两根垂直齿条分别与两根垂直导轨411对应设置且固定设置在机架100上。
升降转轴414a可转动地安装在垂直升降架413上。
两个齿轮414b分别安装在在升降转轴414a的两端且与两个垂直齿条相对应。
熔胶垂直驱动构件414c固定设置在垂直升降架413且通过减速器与升降转轴414a相连接,用于驱动升降转轴414a进行上升或下降动作,进而带动垂直升降架413沿着垂直导轨411进行上升或下降动作。
如图8和图9所示,红外加热单元420固定设置在垂直升降架413上且与车门扶手1的边缘部的长边3相对应,用于对长边3处的长边部边料进行加热熔化。该红外加热单元420包括红外加热固定架421以及红外灯管422。
红外加热固定架421固定设置在垂直升降架413上。
红外灯管422固定设置在红外加热固定架421上且沿长边3的长度方向延伸。
如图8和图9所示,热风加热单元430固定设置在垂直升降架413且与车门扶手1的边缘部的异形边4、前角5、后角6以及U形缺口7相对应,用于对异形边部边料、前角部边料、后角部边料以及缺口部边料进入加热熔化。该热风加热单元430包括热风生成构件431以及热风管道432。
热风生成构件431用于将常温风进行加热生成高温风。
热风管道432具有与异形边4、前角5、后角6以及U形缺口7的形状相匹配的形状,固定设置在垂直升降架413上。热风管道432具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送风口432a,多个送风口432a与对应的异形边4、前角5、后角6以及U形缺口7对向设置。
当熔胶垂直驱动单元410同时驱动红外加热单元420以及热风加热单元430进行下降动作时,红外加热单元420对长边3处的长边部边料进行加热熔化,热风加热单元430对分别位于异形边4、前角5、后角6以及U形缺口7处的异形边部边料、前角部边料、后角部边料以及缺口部边料进入加热熔化。
冷却部用于对边料被完成翻边之后将热熔胶层固化,包括水冷通路以及用于为水冷通路中输送或排出冷水的水冷驱动构件。在本实施例中,后角顶部翻边块323、后角侧部翻边块326、第一缺口侧部翻边块332、第二侧部翻边块335以及底部翻边块338的内部均设置有水冷通路。
控制部固定设置在机架100外的侧部上,包含用于控制定位部200、翻边部300、熔胶部400以及冷却部进行动作的计算机程序。
本实施例中前角翻边装置310对前角5处的前角部边料进行翻边的动作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前角顶部旋转驱动构件驱动第二前角顶部翻边块从前角顶部翻边块初始位置向下转动至前角顶部翻边块夹持位置,第二前角顶部翻边块与第一前角顶部翻边块一起夹持住前角5的顶部处的前角部边料。
步骤S1-2,前角顶部水平驱动组件以及前角顶部垂直驱动构件驱动前角顶部翻边块单元由前角顶部初始位置前进并上升至前角顶部压紧位置,前角顶部翻边块单元将前角5的顶部处的前角部边料从前角5的外表面推至前角5的内表面并压紧在前角5的内表面上。
步骤S1-3,前角侧部旋转驱动构件314a驱动第二前角侧部翻边块313c从前角侧部翻边块初始位置向下转动至前角侧部翻边块夹持位置,第二前角侧部翻边块313c与第一前角侧部翻边块313b一起夹持住对应的前角5的侧部处的前角部边料。
步骤S1-4,前角侧部水平驱动组件314b以及前角侧部垂直驱动构件314c驱动前角侧部翻边块单元313由前角侧部初始位置前进并上升至前角侧部压紧位置,前角侧部翻边块单元313将对应的前角5的侧部处的前角部边料从前角5的外表面推至前角5的内表面并压紧在前角5的内表面上。
步骤S1-5,前角侧部水平驱动组件314b以及前角侧部垂直驱动构件314c驱动前角侧部翻边块单元313由前角侧部压紧位置后退并下降至前角侧部初始位置,前角侧部旋转驱动构件314a驱动第二前角侧部翻边块313c从前角侧部翻边块夹持位置向上转动至前角侧部翻边块初始位置。
步骤S1-6,前角顶部水平驱动组件以及前角顶部垂直驱动构件c驱动前角顶部翻边块单元由前角顶部压紧位置后退并下降至前角顶部初始位置,前角顶部旋转驱动构件驱动第二前角顶部翻边块从前角顶部翻边块夹持位置向上转动至前角顶部翻边块初始位置,至此完成一轮前角翻边动作。
本实施例中后角翻边装置320对后角6处的后角部边料进行翻边的动作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位于后角6的一侧部的后角侧部驱动单元325驱动对应的后角侧部翻边块326从后角侧部翻边块初始位置前进至后角侧部翻边块压紧位置,后角侧部翻边块326将对应的后角6的侧部处的后角部边料从后角6的外表面推至后角6的内表面并压紧在后角6的内表面上。
步骤S2-2,与步骤S2-1的后角侧部驱动单元325相邻的后角顶部驱动件322驱动对应的后角顶部翻边块323从后角顶部翻边块初始位置前进至后角顶部翻边块压紧位置,后角顶部翻边块323将对应的后角6的顶部处的后角部边料从后角6的外表面推至后角6的内表面并压紧在后角6的内表面上。
步骤S2-3,位于后角6的另一侧部的后角侧部驱动单元325驱动对应的后角侧部翻边块326从后角侧部翻边块初始位置前进至后角侧部翻边块压紧位置,后角侧部翻边块326将对应的后角6的侧部处的后角部边料从后角6的外表面推至后角6的内表面并压紧在后角6的内表面上。
步骤S2-4,与步骤S2-3的后角侧部驱动单元325相邻的后角顶部驱动件322驱动对应的后角顶部翻边块323从后角顶部翻边块初始位置前进至后角顶部翻边块压紧位置,后角顶部翻边块323将对应的后角6的顶部处的后角部边料从后角6的外表面推至后角6的内表面并压紧在后角6的内表面上。
步骤S2-5,两个后角侧部驱动单元325分别驱动对应的后角侧部翻边块326从后角侧部翻边块压紧位置后退至后角侧部翻边块初始位置,两个后角顶部驱动构件323分别驱动对应的后角顶部翻边块326从后角顶部翻边块压紧位置后退至后角顶部翻边块初始位置,至此完成一轮后角翻边动作。
本实施例中缺口翻边装置330对后角6处的后角部边料进行翻边的动作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1,第一缺口侧部水平驱动单元331驱动第一缺口侧部翻边块332从第一缺口侧部翻边块初始位置前进至第一缺口侧部翻边块压紧位置,第一缺口侧部翻边块332将对应的U形缺口7的一个侧部处的缺口部边料从U形缺口7的外表面推至U形缺口7的内表面并压紧在U形缺口7的内表面上。
步骤S3-2,缺口侧部斜向驱动构件334和第二缺口侧部水平驱动构件333相继驱动第二缺口侧部翻边块335从第二缺口侧部翻边块初始位置上升并前进至第二缺口侧部翻边块压紧位置,第二缺口侧部翻边块335将对应的U形缺口7的侧部处的缺口部边料从U形缺口7的外表面推至U形缺口7的内表面并压紧在U形缺口7的内表面上。
步骤S3-3,缺口底部斜向驱动构件337和缺口底部水平驱动构件336相继驱动缺口底部翻边块338从缺口底部翻边块初始位置下降并前进至缺口底部翻边块压紧位置,缺口底部翻边块338将U形缺口7的底部处的缺口部边料从U形缺口7的外表面推至U形缺口7的内表面并压紧在U形缺口7的内表面上。
步骤S3-4,缺口底部水平驱动构件336和缺口底部斜向驱动构件337相继驱动缺口底部翻边块338从缺口底部翻边块压紧位置后退并上升至缺口底部翻边块初始位置,第二缺口侧部水平驱动构件333和缺口侧部斜向驱动构件334相继驱动第二缺口侧部翻边块335从第二缺口侧部翻边块压紧位置后退并下降至第二缺口侧部翻边块初始位置,第一缺口侧部水平驱动单元331驱动第一缺口侧部翻边块332从第一缺口侧部翻边块压紧位置前进至第一缺口侧部翻边块初始位置,至此完成一轮U形缺口翻边动作。
实施例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车门扶手翻边装置以及包含该车门扶手翻边装置的车门扶手包边设备,因为具有与后角的顶部相对应的两个顶部翻边机构以及分别与后角的两个侧部相对应的两个侧部翻边机构,顶部翻边机构包括顶部翻边块以及顶部驱动构件,当顶部驱动构件驱动顶部翻边块进行前进动作时,该顶部翻边块将后角的顶部处的后角部边料从后角的外表面推至后角的内表面并压紧在后角的内表面上,侧部翻边机构包括侧部翻边块以及侧部驱动单元,当侧部驱动单元驱动侧部翻边块进行前进动作时,该侧部翻边块将对应的后角的侧部处的后角部边料从后角的外表面推至后角的内表面并压紧在后角的内表面上,当侧部翻边机构完成翻边动作后,与该侧部翻边机构相邻的顶部翻边机构进行翻边动作,当位于后角的一个侧部的侧部翻边机构以及相邻的顶部翻边机构相继完成翻边动作后,位于后角的另一个侧部的侧部翻边机构以及相邻的顶部翻边机构相继进行翻边动作,实现了车门扶手的后角的自动化包边,而且解决了包边后后角部边料的起皱问题,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的优选案例,是为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发明所要表达的意图,而不是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