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38293B - 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 - Google Patents

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38293B
CN108838293B CN201810806490.2A CN201810806490A CN108838293B CN 108838293 B CN108838293 B CN 108838293B CN 201810806490 A CN201810806490 A CN 201810806490A CN 108838293 B CN108838293 B CN 1088382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otype
same machine
strip
belt
machine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0649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38293A (zh
Inventor
施志学
施睿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080649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38293B/zh
Publication of CN1088382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382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382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382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3/00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1D53/14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belts, e.g. machine-gun belt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包括有:(A)备料加工;(B)识别部加工;(C)同步产制再一识别部暨连接部加工;(D)同步产制又一识别部暨再一连接部暨平面展开雏形加工;(E)先限制该平面展开雏形的移动后再同步产制另一识别部暨又一连接部暨再一平面展开雏形加工;(F)先限制移动再夹持后裁断加工;(G)弯曲暨立体化带体雏形加工;(H)成型加工;(I)成品:待从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顶推模具组处所送出的一立体式金属紧束带,即为一成品。

Description

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ㄇ形夹持式金属带的制法,其包括有:(A)裁断加工:将一预定宽度的薄板材置于第一机台上的第一模具装置内进行总长度的裁断,而使裁断形成一预定总长度的长条状带体;(B)连接部加工:将已裁断成预定总长度的长条状带体置于第二机台上的第二模具装置内进冲制加工,以使得长条状带体一端处形成有连接部;(C)引导部加工:将已冲制有连接部的长条带体一端置于第三机台上的第三模具装置内进冲制加工,以使得长条状带体的近连接部端处形成有引导部;(D)卡抵部加工:将已冲制有连接部暨引导部的长条带体一端置于第四机台上的第四模具装置内进冲制加工,以使得长条状带体的近引导部端处形成有卡抵部;(F)导引槽加工:将已冲制有连接部暨引导部暨卡抵部的长条带体一端置于第五机台上的第五模具装置内进冲制加工,以使得长条状带体的近卡抵部端处形成有导引槽;(F)导引槽加工:将已冲制有连接部暨引导部暨卡抵部暨导引槽的长条带体一端置于第六机台上的第六模具装置内进冲制加工,以使得长条状带体的近导引槽端处形成有定位孔;(G)ㄇ形部加工:将已冲制有连接部暨引导部暨卡抵部暨导引槽暨定位孔的长条带体一端置于第七机台上的第七模具装置内进冲制加工,以使得已位于该导引槽及定位孔间的长条状带体的间冲制处形成有ㄇ形部;(H)整形加工:将已位于ㄇ形部一侧的长条带体一端置于第八机台上的第八滚圆模具装置内进滚压加工,以使得该侧的连接部能呈圆形状接近于导引槽处,再将已位于ㄇ形部一侧的长条带体另一端同样置于第八机台上的第八滚圆模具装置内进滚压加工,以使得该侧呈圆弧状;(H)人工定形加工:将已具有圆弧状的该带体另一端需借由人力配合工具加以施作加压,以使得该带体的圆弧侧处的定位孔能往其另侧的卡抵部方向移动,直至该定位孔套合于卡抵部处;(I)成品:将定位孔套入于卡抵部所形成的ㄇ形夹持式金属带,即完成一成品的制造;
上述创作虽能达到其创作目的,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是,其在生产制造上时,则会产生如下的缺失:
由于制造金属带时,必须是先送料再进行裁断加工,因此,当所需总长度超过200公分以上的大型带体的应用时,往往会使得已裁断后大型带体在每次移动至不同机台上的不同模具装置进行制造加工,其不但会造成移动搬运上的相当不便外,同时,更会造成产制上的相当大的麻烦为其一大困扰。
承如上述,由于制造上至少需要八种机台及八种不同模具装置,尤其是在制造大型带体的长度后,亦需要有足够的厂房空间供其搬运移动置放之用,以致使加工工厂需要更大的摆放空间,进而造成其厂房成本增加为其再一大困扰。
由于现有技术的ㄇ形夹持式金属带的表面均为平整无字样状,以致使消费者在选购上无从分辨,因而,常常会选购到黑心厂商所制的不堪耐用品,而造成消费者必须先行拆下后,再携带产品包装及不堪耐用品及发票等亲临至店家另行辨理退货,而造成消费者的另一大困扰。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乃积极开发研究,并为改进上述现有的ㄇ形夹持式金属带制法的缺失,本发明人以从事此类产品制造多年的经验,经过长久努力研究与实验,终于开发设计出本发明的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的主要内容在于提供一种借由(A)备料加工;(B)第一识别部加工;(C)同步产制第二识别部暨第一连接部加工;(D)同步产制第三识别部暨第二连接部暨第一平面展开雏形加工;(E)先限制该第一平面展开雏形的移动后再同步产制第四识别部暨第三连接部暨第二平面展开雏形加工;(F)先限制移动再夹持后裁断加工;(G)弯曲暨立体化带体雏形加工;(H)成型加工;以及(I)成品等步骤,并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前置模具组及顶推模具组的串联方式所完成的,其中,
该(A)备料加工:将预定宽度的卷捆状条状带一端的预定长度置于机器设备的前置模具组内;
(B)第一识别部加工:经由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直接对于上述该条状带的预定长度的该端处进行加工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的预定长度的该端处会形成有第一识别部;
(C)同步产制第二识别部暨第一连接部加工:将已具有第一识别部的该条状带的该端往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内部方向进行移动有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时,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的适当处会同步产制第二识别部及第一连接部;
(D)同步产制第三识别部暨第二连接部暨第一平面展开雏形加工:将已具有第一识别部及第一连接部的该条状带的该端往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内部方向进行移动有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时,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适当处会同步产制第三识别部暨第二连接部暨第一平面展开雏形;
(E)先限制该第一平面展开雏形的移动后再同步产制第二平面展开雏形及第四识别部暨第三连接部加工: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具有第一平面展开雏形的该条状带的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内,且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适当处会再同步产制第二平面展开雏形及第四识别部暨第三连接部;
(F)先限制移动再夹持后裁断加工: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具有第二平面展开雏形的该条状带的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内,且使该第一平面展开雏形会移动至该顶推模具组内经夹持裁断后,并经由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适当处会再同步产制第三平面展开雏形及第五识别部暨第四连接部加工,而使得该第一平面展开雏形会衍变形成一独立平面化带体雏形;
(G)弯曲暨立体化带体雏形加工:利用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顶推模具组对于已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连续顶推后,会使得连续施压于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的前后两端朝向同一方向顶推至预定弯曲角度,以致使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会再衍进转换成一立体化带体雏形;
(H)成型加工:再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该顶推模具组对于立体化带体雏形的两端朝向彼此方向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加压变形,而使得该第一连接部的该端会随着弯曲变形滑入至第一导引槽处,同时,再使已具有第一定位孔的该端往继续朝向第一卡抵部处方向进行弯曲压迫,直至相互套入卡抵为止,而形成一近凸形圆圈状的立体式金属紧束带;以及
(I)成品:待从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顶推模具组处所送出的一立体式金属紧束带,即为一成品;如此,借由同一机器设备的前置模具组及顶推模具组间的连续串联方式就能产制相同功效的带体,以致使机器设备的数量更加简化,且所需生产厂房的基地空间面积亦相对的变小,而确实降低生产者的租赁或购买厂房的成本外,同时,亦能减少各个阶段的带体加工所需的搬运人力及操作成本,且能减少带体的摆放位置空间,并能利用同一机器设备就能直接完成一带体的制造,以大大提高其生产良率及产能,进而降低其制造成本及提高其竞争力及市场占有率为其进步性的主张。
本发明的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的另一目的系能借由识别部加工方式来增加带体的识别性,以减少消费者因忽略性的错误选购习惯而需再另行辨理退货的麻烦及不便外,同时,亦能大大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选取辨识度及信任度,进而增加其竞争力及市场占有率为其另一进步性的主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位于前置模具组内的立体加工流程图。
图2为图1的独立平面化带体雏形位于顶推模具组内的立体加工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位于前置模具组内的立体加工流程图。
图4为图3的独立平面化带体雏形位于顶推模具组内的立体加工流程图。
其中:
1’-条状带 1-带体雏形
1A-第一平面展开雏形 11a-第一识别部
12a-第一连接部 13a-第一引导部
14a-第一卡抵部 15a-第一导引槽
15a’-连结片 16a-第一定位孔
1B-第二平面展开雏形 11b-第二识别部
12b-第二连接部 13b-第二引导部
14b-第二卡抵部 15b-第二导引槽
15b’-连结片 16b-第二定位孔
1C-第三平面展开雏形 11c-第三识别部
12c-第三连接部 13c-第三引导部
14c-第三卡抵部 15c-第三导引槽
15c’-连结片 16c-第三定位孔
1D-第四平面展开雏形 11d-第四识别部
12d-第四连接部 13d-第四引导部
14d-第四卡抵部 15d-第四导引槽
15d’-连结片 16d-第四定位孔
11e-第五识别部 12e-第五连接部
11f-第六识别部 2-立体化带体雏形
3-立体式金属紧束带 50-压置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系有关于一种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其加工制法包括有:(A)备料加工;(B)第一识别部11a加工;(C)同步产制第二识别部11b暨第一连接部12a加工;(D)同步产制第三识别部11c暨第二连接部12b暨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加工;(E)先限制该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的移动后再同步产制第二平面展开雏形1B及第四识别部11d暨第三连接部12c加工;(F)先限制该第二平面展开雏形1B的移动后再夹持裁断加工再同步产制第三平面展开雏形1C及第五识别部11e暨第四连接部12d加工;(G)弯曲暨立体化带体雏形2加工;(H)成型加工等步骤,并利用同一机器设备上的前置模具组及顶推模具组的串联方式所完成的;其中:
(A)备料加工:将预定宽度的卷捆状条状带1’一端的预定长度置于机器设备(图中未标示)的前置模具组(图中未标示)内;而上述该前置模具组可为单一冲压模具组、或多个不同型式冲压模具组的组合、或滚压模具组及冲压模具组的组合、或激光模具及冲压模具组的组合;
(B)第一识别部11a加工:经由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直接对于上述该条状带1’的预定长度的该端处进行加工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1’的预定长度的该端处会形成有第一识别部11a;而上述的第一识别部11a的加工方式为冲制、或滚压、或激光等方式为最佳,且该第一识别部11a为文字、或图案、或数字等为最佳;
(C)同步产制第二识别部11b暨第一连接部12a加工:将已具有第一识别部11a的该条状带1’的该端往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内部方向进行移动有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时,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1’的适当处会同步产制第二识别部11b及第一连接部12a;
(D)同步产制第三识别部11c暨第二连接部12b暨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加工:将已具有第一识别部11a及第一连接部12a的该条状带1’的该端往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内部方向进行移动至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时,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1’适当处会同步产制第三识别部11c暨第二连接部11b暨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换言之,该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会在该前置模具组内冲压形成的,而该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至少包含有第一识别部11a、第一连接部12a、第一引导部13a、第一卡抵部14a、第一导引槽15a、以及第一定位孔16a;而上述的该第一导引槽15a为一未贯穿或未完全贯穿的凹陷槽、或为一连结片15a’连结于凹陷槽的二侧,以作为增加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在受拉时的抗拉变形之用;
(E)先限制该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的移动后再同步产制第二平面展开雏形1B及第四识别部11d暨第三连接部12c加工;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离开该前置模具组外侧暨已具有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的该条状带1’的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50内(即该压置装置50系作为已离开该前置模具组后的该条状带1’的该端处所能朝左或右侧的偏摆移动位置之控制使用),且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1’适当处会再同步产制第二平面展开雏形1B及第四识别部11d暨第三连接部12c,其中,该第二平面展开雏形1B至少包含有第二识别部11b、第二连接部12b、第二引导部13b、第二卡抵部14b、第二导引槽15b、以及第二定位孔16b;而上述的该第二导引槽15b为一未贯穿或未完全贯穿的凹陷槽、或为一连结片15b’连结于凹陷槽的二侧,以作为增加第二平面展开雏形1B在受拉时的抗拉变形之用;
(F)先限制移动再夹持后裁断加工: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具有第二平面展开雏形1B的该条状带1’的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50内(即该压置装置50系作为已离开该前置模具组后的该条状带1’的该端处所能朝左或右侧的偏摆移动位置之控制使用),且使该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的第一连接部12a的部分前缘仅会移动至该机器设备的裁切机构处,以使得该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的第一连接部12a的部分前缘处被裁切机构给予裁断而形成一独立的废料,同时,经由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1’适当处会再同步产制第三平面展开雏形1C及第五识别部11e暨第四连接部12d加工,其中,该第三平面展开雏形1C至少包含有第三识别部11c、第三连接部12c、第三引导部13c、第三卡抵部14c、第三导引槽15c、以及第三定位孔16c;而上述的该第三导引槽15c为一未贯穿或未完全贯穿的凹陷槽、或为一连结片15c’连结于凹陷槽的二侧,以作为增加第三平面展开雏形1C在受拉时的抗拉变形之用;
此时,再重复上述步骤(F)的操作,即可再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具有第三平面展开雏形1C的该条状带1’的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50内(即该压置装置50系作为已离开该前置模具组后的该条状带1’的该端处所能朝左或右侧的偏摆移动位置之控制使用),且使该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会移动至该机器设备的顶推模具组内,并经夹持裁断后,而使得该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会形成一独立平面化的带体雏形1,可同时或在略后时点,经由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1’适当处会再同步产制第四平面展开雏形1D及第六识别部11f暨第五连接部12e加工,其中,该第四平面展开雏形1D至少包含有第四识别部11d、第四连接部12d、第四引导部13d、第四卡抵部14d、第四导引槽15d、以及第四定位孔16d;而上述的该第四导引槽15d为一未贯穿或未完全贯穿的凹陷槽、或为一连结片15d’连结于凹陷槽的二侧,以作为增加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在受拉时的抗拉变形之用;
再者,本发明的步骤(F)虽以“先限制移动再夹持后裁断加工”方式为主,但本发明亦能以“先限制移动再同步夹持暨裁断加工”(即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在移动至该顶推模具组内,并经该顶推模具组及该裁切机构同步对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进行夹持暨裁断的加工)、或“先限制移动再弯曲夹持后裁断加工”(即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在移动至该顶推模具组内,并经该顶推模具组先对于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处作弯曲夹持后,再经该裁切机构进行裁断的加工)、或“先限制移动再裁断后夹持加工”(即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在移动至该顶推模具组内,先经该裁切机构对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进行裁断后,再经该顶推模具组行及夹持或弯曲夹持的加工)加以取代,亦属本发明的实施范畴,在此核先说明。
(G)弯曲暨立体化带体雏形2加工;利用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顶推模具组对于已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1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连续顶推后,会使得连续施压于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1的前后两端朝向同一方向顶推至预定弯曲角度,以致使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1会再衍进转换成一立体化带体雏形2(如图2);
(H)成型加工:再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该顶推模具组对于立体化带体雏形2的两端(即该第一连接部11a的该端及该第一定位孔16a的该端)朝向彼此方向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加压变形,而使得该第一连接部11a的该端会随着弯曲变形滑入至第一导引槽15a处,同时,再使已具有第一定位孔16a的该端往继续朝向第一卡抵部14a处方向进行弯曲压迫,直至该第一定位孔16a能套入至第一卡抵部14a处为止,而形成一近凸形圆圈状的立体式金属紧束带3;
(I)成品:待从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顶推模具组处所送出的一立体式金属紧束带3,即为一成品;
借由上述制法,本发明利用同一机台上的该前置模具组至该顶推模具组间所连续串联方式而一自动化产制有相同功效的带体,以致使机器设备更加简化,且生产厂房所需置放的空间亦相对的变小,以确实降低生产者的租赁或购买厂房的成本外,同时,亦能减少各个阶段的带体加工所需的搬运人力及操作成本,且能减少带体的摆放位置空间,并能利用同一机台上完成带体的制造,以大大提高其生产良率及产能,进而降低其制造成本;另外,本发明再借由识别部加工方式来增加带体的识别性,以减少消费者因忽略性的错误选购习惯而需再另行辨理退货的麻烦及不便外,同时,亦能大大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选取辨识度及信任度,进而增加其竞争力及市场占有率等进步性。
请参阅图3及图4,其乃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流程图,其主要的制造方法:(A)备料加工:将预定宽度的卷捆状条状带1’一端的预定长度置于机器设备(图中未标示)的前置模具组(图中未标示)内;(B)第一识别部11a加工:经由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直接对于上述该条状带1’的预定长度的该端处进行加工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1’的预定长度的该端处会形成有第一识别部11a;(C)同步产制第二识别部11b暨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加工:将已具有第一识别部11a的该条状带1’的该端往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内部方向进行移动至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时,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1’适当处会同步产制第二识别部11b暨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D)先限制该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的移动后再同步产制第二平面展开雏形1B及第三识别部11c加工;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离开该前置模具组外侧暨已具有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的该条状带1’的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50内(即该压置装置50系作为已离开该前置模具组后的该条状带1’的该端处所能朝左或右侧的偏摆移动位置之控制使用),且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1’适当处会再同步产制第二平面展开雏形1B及第三识别部11c;(E)先限制移动再夹持后裁断加工: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具有第二平面展开雏形1B的该条状带1’的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50内,且使该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的第一连接部12a的部分前缘仅会移动至该机器设备的裁切机构处,以使得该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的第一连接部12a的部分前缘处被裁切机构给予裁断而形成一独立的废料,同理,再重复相同步骤后,再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具有第三平面展开雏形1C的该条状带1’的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50内,且使该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会移动至该机器设备的顶推模具组内,并经夹持裁断后,而使得该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会形成一独立平面化的带体雏形1;(F)弯曲暨立体化带体雏形2加工;利用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顶推模具组对于已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1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连续顶推后,会使得连续施压于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1的前后二端朝向同一方向顶推至预定弯曲角度,以致使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1会再衍进转换成一立体化带体雏形2(如图4);(G)成型加工:再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该顶推模具组对于立体化带体雏形2的两端(即该第一连接部11a的该端及该第一定位孔16a的该端)朝向彼此方向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加压变形,而使得该第一连接部11a的该端会随着弯曲变形滑入至第一导引槽15a处,同时,再使已具有第一定位孔16a的该端往继续朝向第一卡抵部14a处方向进行弯曲压迫,直至该第一定位孔16a能套入至第一卡抵部14a处为止,而形成一近凸形圆圈状的立体式金属紧束带3;(I)成品:待从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顶推模具组处所送出的一立体式金属紧束带3,即为一成品;如此制法,使得本发明能于同一机台上的模具装置就能产制相同功效的带体1,以致使机台设备更加简化,且生产厂房所需置放的空间亦相对的变小,而确实降低生产者的租赁或购买厂房的成本外,同时,亦能减少各个阶段的带体1加工所需的搬运人力及操作成本,且能减少带体1的摆放位置空间,并能利用同一机台上完成带体1的制造,以大大提高其生产良率及产能,进而降低其制造成本及提高其竞争力及市场占有率;至于本次发明的步骤(E)“先限制移动再夹持后裁断加工”的方式则能以“先限制移动再同步夹持暨裁断加工”、或“先限制移动再弯曲夹持后裁断加工”、或“先限制移动再裁断后夹持加工”加以取代;另,本次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平面展开雏形1A、第二平面展开雏形1B、第三平面展开雏形1C等所包含的制法及其细部构造均已于上述内容中详加描述,故不在此赘述。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故即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述的特征及精神所为的均等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发明的申请专利范围内。

Claims (12)

1.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A)备料加工:将预定宽度的卷捆状条状带一端的预定长度置于机器设备的前置模具组内;
(B)连接部加工:将该条状带一端往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内部方向进行移动有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时,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处会产制有连接部;
(C)同步产制再一连接部暨平面展开雏形加工:将已具有上述连接部的该条状带之该端往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内部方向进行移动至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时,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处会同步产制再一连接部暨一平面展开雏形;而该平面展开雏形至少包含有连接部、引导部、卡抵部、导引槽、以及定位孔;
(D)先限制该平面展开雏形的移动再同步产制再一平面展开雏形及又一连接部加工;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离开该前置模具组外侧暨已具有一平面展开雏形的该条状带之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内,且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处会再同步产制再一平面展开雏形及又一连接部;
(E)先限制移动再夹持后裁断加工: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具有再一平面展开雏形的该条状带之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内,且使该平面展开雏形会移动至该机器设备的顶推模具组内,并经夹持裁断后,而使得该平面展开雏形会形成一独立平面化的带体雏形;
(F)弯曲暨立体化带体雏形加工;利用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顶推模具组对于已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连续顶推后,会使得连续施压于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的前后两端朝向同一方向顶推至预定弯曲角度,以致使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会再衍进转换成一立体化带体雏形;
(G)成型加工:再利用同一机器设备之该顶推模具组对于立体化带体雏形的两端朝向彼此方向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加压变形,而使得具有连接部的该端会随着弯曲变形滑入至该导引槽处,同时,再使已具有定位孔的该端往继续朝向该卡抵部处方向进行弯曲压迫,直至该定位孔能套入至该卡抵部处为止,而形成一近凸形圆圈状的立体式金属紧束带;
(H)成品:待从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顶推模具组处所送出的一立体式金属紧束带,即为一成品。
2.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A)备料加工:将预定宽度的卷捆状条状带一端的预定长度置于机器设备的前置模具组内;
(B)平面展开雏形加工:将该条状带一端往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内部方向进行移动至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时,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处会产制有一平面展开雏形;而该平面展开雏形至少包含有连接部、引导部、卡抵部、导引槽、以及定位孔;
(C)先限制该平面展开雏形的移动后再产制再一平面展开雏形加工;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离开该前置模具组外侧暨已具有第一平面展开雏形的该条状带之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内,且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处会再产制再一平面展开雏形;
(D)先限制移动再夹持后裁断加工: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具有再一平面展开雏形的该条状带之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内,且使该平面展开雏形会移动至该机器设备的顶推模具组内,并经夹持裁断后,而使得该平面展开雏形会形成一独立平面化的带体雏形;
(E)弯曲暨立体化带体雏形加工;利用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顶推模具组对于已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连续顶推后,会使得连续施压于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的前后两端朝向同一方向顶推至预定弯曲角度,以致使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会再衍进转换成一立体化带体雏形;
(F)成型加工:再利用同一机器设备之该顶推模具组对于立体化带体雏形的两端朝向彼此方向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加压变形,而使得第一连接部的该端会随着弯曲变形滑入至该导引槽处,同时,再使已具有该定位孔的该端往继续朝向该卡抵部处方向进行弯曲压迫,直至该定位孔能套入至该卡抵部处为止,而形成一近凸形圆圈状的立体式金属紧束带;
(G)成品:待从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顶推模具组处所送出的一立体式金属紧束带,即为一成品。
3.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A)备料加工:将预定宽度的卷捆状条状带一端的预定长度置于机器设备的前置模具组内;
(B)连接部加工:将该条状带一端往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内部方向进行移动有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时,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处会产制有连接部;
(C)同步产制再一连接部暨平面展开雏形加工:将已具有上述连接部的该条状带之该端往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内部方向进行移动至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时,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处会同步产制再一连接部暨一平面展开雏形;而该平面展开雏形至少包含有连接部、引导部、卡抵部、导引槽、以及定位孔;
(D)先限制该平面展开雏形的移动再同步产制再一平面展开雏形及又一连接部加工;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离开该前置模具组外侧暨已具有一平面展开雏形的该条状带之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内,且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处会再同步产制再一平面展开雏形及又一连接部;
(E)先限制移动再同步夹持暨裁断加工: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具有再一平面展开雏形的该条状带之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内,且使该平面展开雏形在移动至顶推模具组内,并经该顶推模具组及裁切机构同步对该平面展开雏形进行同步夹持暨裁断的加工方式后,而使得该平面展开雏形会形成一独立平面化的带体雏形;
(F)弯曲暨立体化带体雏形加工;利用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顶推模具组对于已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连续顶推后,会使得连续施压于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的前后两端朝向同一方向顶推至预定弯曲角度,以致使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会再衍进转换成一立体化带体雏形;
(G)成型加工:再利用同一机器设备之该顶推模具组对于立体化带体雏形的两端朝向彼此方向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加压变形,而使得具有连接部的该端会随着弯曲变形滑入至该导引槽处,同时,再使已具有定位孔的该端往继续朝向该卡抵部处方向进行弯曲压迫,直至该定位孔能套入至该卡抵部处为止,而形成一近凸形圆圈状的立体式金属紧束带;
(H)成品:待从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顶推模具组处所送出的一立体式金属紧束带,即为一成品。
4.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A)备料加工:将预定宽度的卷捆状条状带一端的预定长度置于机器设备的前置模具组内;
(B)平面展开雏形加工:将该条状带一端往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内部方向进行移动至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时,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处会产制有一平面展开雏形;而该平面展开雏形至少包含有连接部、引导部、卡抵部、导引槽、以及定位孔;
(C)先限制该平面展开雏形的移动后再产制再一平面展开雏形加工;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离开该前置模具组外侧暨已具有第一平面展开雏形的该条状带之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内,且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处会再产制再一平面展开雏形;
(D)先限制移动再同步夹持暨裁断加工: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具有再一平面展开雏形的该条状带之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内,且使该平面展开雏形在移动至顶推模具组内,并经该顶推模具组及裁切机构同步对该平面展开雏形进行同步夹持暨裁断的加工方式后,而使得该平面展开雏形会形成一独立平面化的带体雏形;
(E)弯曲暨立体化带体雏形加工;利用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顶推模具组对于已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连续顶推后,会使得连续施压于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的前后两端朝向同一方向顶推至预定弯曲角度,以致使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会再衍进转换成一立体化带体雏形;
(F)成型加工:再利用同一机器设备之该顶推模具组对于立体化带体雏形的两端朝向彼此方向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加压变形,而使得第一连接部的该端会随着弯曲变形滑入至该导引槽处,同时,再使已具有该定位孔的该端往继续朝向该卡抵部处方向进行弯曲压迫,直至该定位孔能套入至该卡抵部处为止,而形成一近凸形圆圈状的立体式金属紧束带;
(G)成品:待从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顶推模具组处所送出的一立体式金属紧束带,即为一成品。
5.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A)备料加工:将预定宽度的卷捆状条状带一端的预定长度置于机器设备的前置模具组内;
(B)连接部加工:将该条状带一端往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内部方向进行移动有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时,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处会产制有连接部;
(C)同步产制再一连接部暨平面展开雏形加工:将已具有上述连接部的该条状带之该端往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内部方向进行移动至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时,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处会同步产制再一连接部暨一平面展开雏形;而该平面展开雏形至少包含有连接部、引导部、卡抵部、导引槽、以及定位孔;
(D)先限制该平面展开雏形的移动再同步产制再一平面展开雏形及又一连接部加工;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离开该前置模具组外侧暨已具有一平面展开雏形的该条状带之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内,且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处会再同步产制再一平面展开雏形及又一连接部;
(E)先限制移动再弯曲夹持后裁断加工: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具有再一平面展开雏形的该条状带之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内,且使该平面展开雏形在移动至顶推模具组内,并经该顶推模具组先对于该平面展开雏形处作弯曲夹持后,再经裁切机构进行裁断的加工后,而使得该平面展开雏形会形成一独立平面化的带体雏形;
(F)弯曲暨立体化带体雏形加工;利用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顶推模具组对于已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连续顶推后,会使得连续施压于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的前后两端朝向同一方向顶推至预定弯曲角度,以致使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会再衍进转换成一立体化带体雏形;
(G)成型加工:再利用同一机器设备之该顶推模具组对于立体化带体雏形的两端朝向彼此方向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加压变形,而使得具有连接部的该端会随着弯曲变形滑入至该导引槽处,同时,再使已具有定位孔的该端往继续朝向该卡抵部处方向进行弯曲压迫,直至该定位孔能套入至该卡抵部处为止,而形成一近凸形圆圈状的立体式金属紧束带;
(H)成品:待从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顶推模具组处所送出的一立体式金属紧束带,即为一成品。
6.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A)备料加工:将预定宽度的卷捆状条状带一端的预定长度置于机器设备的前置模具组内;
(B)平面展开雏形加工:将该条状带一端往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内部方向进行移动至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时,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处会产制有一平面展开雏形;而该平面展开雏形至少包含有连接部、引导部、卡抵部、导引槽、以及定位孔;
(C)先限制该平面展开雏形的移动后再产制再一平面展开雏形加工;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离开该前置模具组外侧暨已具有第一平面展开雏形的该条状带之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内,且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处会再产制再一平面展开雏形;
(D)先限制移动再弯曲夹持后裁断加工: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具有再一平面展开雏形的该条状带之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内,且使该平面展开雏形在移动至顶推模具组内,并经该顶推模具组先对于该平面展开雏形处作弯曲夹持后,再经裁切机构进行裁断的加工后,而使得该平面展开雏形会形成一独立平面化的带体雏形;
(E)弯曲暨立体化带体雏形加工;利用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顶推模具组对于已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连续顶推后,会使得连续施压于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的前后两端朝向同一方向顶推至预定弯曲角度,以致使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会再衍进转换成一立体化带体雏形;
(F)成型加工:再利用同一机器设备之该顶推模具组对于立体化带体雏形的两端朝向彼此方向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加压变形,而使得第一连接部的该端会随着弯曲变形滑入至该导引槽处,同时,再使已具有该定位孔的该端往继续朝向该卡抵部处方向进行弯曲压迫,直至该定位孔能套入至该卡抵部处为止,而形成一近凸形圆圈状的立体式金属紧束带;
(G)成品:待从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顶推模具组处所送出的一立体式金属紧束带,即为一成品。
7.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A)备料加工:将预定宽度的卷捆状条状带一端的预定长度置于机器设备的前置模具组内;
(B)连接部加工:将该条状带一端往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内部方向进行移动有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时,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处会产制有连接部;
(C)同步产制再一连接部暨平面展开雏形加工:将已具有上述连接部的该条状带之该端往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内部方向进行移动至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时,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处会同步产制再一连接部暨一平面展开雏形;而该平面展开雏形至少包含有连接部、引导部、卡抵部、导引槽、以及定位孔;
(D)先限制该平面展开雏形的移动再同步产制再一平面展开雏形及又一连接部加工;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离开该前置模具组外侧暨已具有一平面展开雏形的该条状带之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内,且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处会再同步产制再一平面展开雏形及又一连接部;
(E)先限制移动再裁断后夹持加工: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具有再一平面展开雏形的该条状带之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内,且使该平面展开雏形在移动至顶推模具组内,先经裁切机构对该平面展开雏形进行裁断后,再经该顶推模具组进行夹持或弯曲夹持的加工后,而使得该平面展开雏形会形成一独立平面化的带体雏形;
(F)弯曲暨立体化带体雏形加工;利用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顶推模具组对于已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连续顶推后,会使得连续施压于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的前后两端朝向同一方向顶推至预定弯曲角度,以致使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会再衍进转换成一立体化带体雏形;
(G)成型加工:再利用同一机器设备之该顶推模具组对于立体化带体雏形的两端朝向彼此方向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加压变形,而使得具有连接部的该端会随着弯曲变形滑入至该导引槽处,同时,再使已具有定位孔的该端往继续朝向该卡抵部处方向进行弯曲压迫,直至该定位孔能套入至该卡抵部处为止,而形成一近凸形圆圈状的立体式金属紧束带;
(H)成品:待从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顶推模具组处所送出的一立体式金属紧束带,即为一成品。
8.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A)备料加工:将预定宽度的卷捆状条状带一端的预定长度置于机器设备的前置模具组内;
(B)平面展开雏形加工:将该条状带一端往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内部方向进行移动至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时,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处会产制有一平面展开雏形;而该平面展开雏形至少包含有连接部、引导部、卡抵部、导引槽、以及定位孔;
(C)先限制该平面展开雏形的移动后再产制再一平面展开雏形加工;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离开该前置模具组外侧暨已具有第一平面展开雏形的该条状带之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内,且受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作上下来回冲制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处会再产制再一平面展开雏形;
(D)先限制移动再裁断后夹持加工:利用同一机器设备的推动已具有再一平面展开雏形的该条状带之该端能以移动一预定固定行程距离的作用而先行移入至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压置装置内,且使该平面展开雏形在移动至顶推模具组内,先经裁切机构对该平面展开雏形进行裁断后,再经该顶推模具组进行夹持或弯曲夹持的加工后,而使得该平面展开雏形会形成一独立平面化的带体雏形;
(E)弯曲暨立体化带体雏形加工;利用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顶推模具组对于已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连续顶推后,会使得连续施压于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的前后两端朝向同一方向顶推至预定弯曲角度,以致使独立平面化的该带体雏形会再衍进转换成一立体化带体雏形;
(F)成型加工:再利用同一机器设备之该顶推模具组对于立体化带体雏形的两端朝向彼此方向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加压变形,而使得第一连接部的该端会随着弯曲变形滑入至该导引槽处,同时,再使已具有该定位孔的该端往继续朝向该卡抵部处方向进行弯曲压迫,直至该定位孔能套入至该卡抵部处为止,而形成一近凸形圆圈状的立体式金属紧束带;
(G)成品:待从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顶推模具组处所送出的一立体式金属紧束带,即为一成品。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其特征在于,该步骤(A)备料加工之后系另行增加有识别部加工步骤,而该识别部加工:经由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直接对于上述该条状带的预定长度之该端处进行加工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的预定长度之该端处会形成有识别部,以增加其识别性;又,该识别部的加工方式系为冲制、或滚压、或激光加工,且该识别部为文字、或图案、或数字者。
10.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其特征在于,该步骤(B)连接部加工的同时亦能增加有识别部,以增加其识别性;又,该识别部的加工方式系为冲制、或滚压、或激光加工,且该识别部为文字、或图案、或数字者。
11.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其特征在于,该步骤(B)之后另行增加有识别部加工步骤,而该识别部加工:经由上述同一机器设备的该前置模具组直接对于上述该条状带的预定长度之该端处进行加工作用,而使得该条状带的预定长度之该端处会形成有识别部,以增加其识别性;又,该识别部的加工方式系为冲制、或滚压、或激光加工,且该识别部为文字、或图案、或数字者。
12.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其特征在于,该前置模具组为单一冲压模具组、或多个不同型式冲压模具组的组合、或滚压模具组及冲压模具组的组合、或激光模具及冲压模具组的组合。
CN201810806490.2A 2018-07-20 2018-07-20 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 Active CN1088382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06490.2A CN108838293B (zh) 2018-07-20 2018-07-20 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06490.2A CN108838293B (zh) 2018-07-20 2018-07-20 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38293A CN108838293A (zh) 2018-11-20
CN108838293B true CN108838293B (zh) 2020-06-23

Family

ID=64196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06490.2A Active CN108838293B (zh) 2018-07-20 2018-07-20 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3829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15437C (zh) * 2005-08-05 2008-09-03 瀚斯宝丽股份有限公司 具曲面孔洞的金属板片制品的制法
AT513677B1 (de) * 2012-12-12 2014-09-15 Berndorf Band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Endlosbandes
EP3388711B1 (en) * 2013-05-13 2020-08-0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Endless metal ring manufacturing method
TWI616610B (zh) * 2016-01-07 2018-03-01 Shi Zhi Xue Ball metal strip manufacturing method
TWI613017B (zh) * 2016-01-07 2018-02-01 Shi Zhi Xue 滾珠用金屬紮線帶製法(二)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38293A (zh) 2018-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22048B (zh) 铝制散热板成型模具及其成型方法
CN108838293B (zh) 夹持式金属紧束带制法
CN101145667A (zh) 一种连接器的插头插片的加工工艺及其专用设备
US11305328B2 (en) Blanking die apparatuses with infeed assemblies
CN213496069U (zh) 一种组合件自动冲压铆合模具
KR19980064116A (ko) 성형된 형상을 안착시켜서 가공하는 금속판재가공방법
CN202137266U (zh) 一种usb铁壳模具
TWI630040B (zh) Clamping metal tight band method
JPH0747433A (ja) ブランク材成形方法
CN111545691B (zh) 一种半开式金属弹性件成型设备及其成型方法
US11583914B2 (en) Adjustable width blanking die apparatuses
CN211638104U (zh) 一种立体异向折线的冲压模具
JPH0233446B2 (zh)
CN107791026B (zh) 线夹加工机床及方法
CN220837536U (zh) 一种多段圆管铆接成型产品连续模
CN210847939U (zh) 活动座调节板级进模
RU2116153C1 (ru)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изделий
CN205551224U (zh) 一种用于制备电脑机箱弹片的模具
JPH11314132A (ja) クリップ成形方法
CN102327973A (zh) 一种网线接口模具
CN105033055B (zh) 车辆前轴支架制造用连续模具及制造方法
TWI630038B (zh) Trimmed metal tight beam unit
CN108903227B (zh) 一种金属壳自动生产设备
CN213701431U (zh) 具有u型拉料补线长深拉延级进模带连续冲压模
CN116995512B (zh) 一种模内铆接夹线端子的冲压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