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28823B - 一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28823B
CN108828823B CN201810988275.9A CN201810988275A CN108828823B CN 108828823 B CN108828823 B CN 108828823B CN 201810988275 A CN201810988275 A CN 201810988275A CN 108828823 B CN108828823 B CN 1088288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a hole
light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8827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28823A (zh
Inventor
刘博智
陈国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98827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28823B/zh
Publication of CN108828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288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288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288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2Light shielding layers, e.g. black matrix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功能模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一基板位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第一基板包括显示区和至少一个第一过孔,显示区围绕第一过孔设置;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表面以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为邻近显示面板出光侧的表面,第一过孔在第一表面的开口面积小于第一过孔在第二表面的开口面积,且第一过孔的内侧壁与第一表面所呈的锐角夹角为α,30°≤α<90°,功能模组位于第一过孔在第一表面的正投影的下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使由第一过孔边缘出射的光线的方向朝向背离显示面板出光侧的方向偏移,从而可减少指向显示面板出光侧的光线强度,即减少第一过孔边缘漏光。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为提高用户体验,高屏占比逐渐成为显示装置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屏占比可理解为显示装置的可视面积占其所在平面总面积的比例。为提高屏占比,需将显示装置边框区所占的面积减小,从而减小非显示区所占的面积,对于此,可在显示区包围的范围内设置非显示区域,并在非显示区区域内设置挖孔区,用于将原本设置在边框区的模组(例如:手机上的前置摄像头、前置闪光灯、听筒等)设置于该挖孔区。
通常,在显示装置的显示区范围内设置非显示区域,在非显示区域内设置挖孔区,容易导致该挖孔区的边缘漏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减少甚至防止挖孔区边缘漏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和功能模组;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所述第一基板包括显示区和至少一个第一过孔,所述显示区围绕所述第一过孔设置;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邻近所述显示面板出光侧的表面,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第一表面的开口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第二表面的开口面积,且所述第一过孔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一表面所呈的锐角夹角为α,其中,30°≤α<90°,所述功能模组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的下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基板位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第一基板包括显示区和至少一个第一过孔,显示区围绕第一过孔设置,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为邻近显示面板出光侧的表面,第一过孔在第一表面的开口面积小于第一过孔在第二表面的开口面积,且第一过孔的内侧壁与第一表面所呈的锐角夹角为α,其中,30°≤α<90°,可以改变由第一过孔内侧壁出射的光线的方向,使得由第一过孔内侧壁出射的光线朝向背离显示面板出光侧的方向偏移,从而可以减少指向显示面板出光侧的光线强度,甚至使该部分光线完全不能由显示面板出光侧出射,即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第一过孔边缘漏光,解决了挖孔区边缘漏光的问题。
同时,为进一步避免第一过孔边缘漏光,可在第一过孔的内侧壁表面增加一遮光结构,如遮光层,进一步地,该遮光层可以为遮光胶带,由于遮光结构的吸收光线的能力较强,从而,光线经过遮光结构后,光线强度变弱或光线消失,从而有利于减少甚至消除第一过孔边缘漏光。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沿图2中AB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沿图2中AB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沿图2中AB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沿图2中AB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沿图2中AB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沿图2中AB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沿图2中AB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沿图2中AB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沿图2中AB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以液晶显示装置为示例进行说明,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01、感光模组02、背光模组04、上偏光片031、下偏光片032和盖板05。其中,显示装置的显示区挖孔,即在显示面板01、上偏光片031、下偏光片032和背光模组04对应的位置设置挖孔区016(挖孔区中形成过孔),感光模组02设置于挖孔区中过孔的孔道内。其中,显示面板0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011和第二基板012,以及位于第一基板011和第二基板012之间的液晶分子层013和框胶014,框胶014位于显示面板中靠近挖孔区016的边缘位置,用于粘合第一基板011和第二基板012,形成容纳液晶分子层013的空间。其中,背光模组包括背光基板042、背光源(图1中未示出)和导光板041。背光源用于提供一光束,该光束进入导光板041中;导光板041用于匀光,并使出射的光线光强分布均匀;背光基板042用于容纳和支撑背光源和导光板041。
其中,背光模组04出射的光线一部分经过显示面板01的显示区,且由显示区对应位置处出射(图1中以光线L0示出),用于显示图像。另一部分光线经过第一基板011的衬底基板上下表面反射,或者经过第二基板012的上下表面反射后,由衬底基板位于挖孔区016边缘的一侧出射;该由挖孔区016边缘出射的光线中,一部分光线穿过盖板05出射,被人眼观察到(图1中以L1示出),由此,在挖孔区016的边缘位置处形成亮边,即形成可见漏光,使用户体验较差;另一部分光线被盖板05反射(图1中以L2示出),进入感光模组02,增大了感光模组02检测到的光信号的噪声,即降低了感光模组02检测到的光信号的信噪比,从而影响感光模组02检测到的光信号的准确性。上述被人眼观察到的光线(示例性的,光线L1)和进入感光模组02的光线(示例性的,光线L2)均可称为显示面板挖孔区016边缘的漏光。
示例性的,感光模组02为摄像头时,对于拍摄暗态环境的情况,若无上述光线L2的存在,摄像头拍摄到的画面为暗态的画面;但是由于光线L2进入摄像头,导致拍摄到的画面暗态不暗。
示例性的,感光模组02为检测环境光的光电传感器,该光电传感器将检测到的环境光信号反馈给显示装置中的控制单元,实现显示装置的亮度随环境光的亮度的变化进行自反馈调节。此时,若光线L2进入该光电传感器,则该光电传感器检测到的环境光的亮度出现偏差(光电传感器检测到的环境光的亮度比实际的环境光的亮度偏亮),从而导致显示装置的亮度的自反馈调节出现偏差(显示装置的亮度比环境光的亮度偏亮),尤其在暗态环境中,由于显示装置显示的亮度比显示装置使用时所在的环境光的亮度偏亮,从而导致用户的用户体验较差。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减少甚至避免在显示区包围的范围内布设非显示区(挖孔区)时,挖孔区边缘漏光。同时,避免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边缘漏光照射到感光模组导致的感光模组接收到的光信号噪声较大的问题。
示例性的,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沿图2中AB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参照图2和图3,该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面板100和功能模组500;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01,第一基板101位于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第一基板101包括显示区1011和至少一个第一过孔1012(图2中示例性的示出了第一过孔1012的数量为1个),显示区1011围绕第一过孔1012设置;第一基板101包括第一表面P1以及与第一表面P1相对的第二表面P2,第一表面P1为邻近显示面板100出光侧的表面,第一过孔1012在第一表面P1的开口(示例性的,图2中示出的该开口为椭圆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开口还可为圆形,多边形,或者集中平面图形的组合形成的形状,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面积S1小于第一过孔1012在第二表面P2的开口面积S2,且第一过孔1012的内侧壁与第一表面P1所呈的锐角夹角为α,其中,30°≤α<90°,功能模组500位于第一过孔1012在第一表面P1的正投影的下方。
其中,显示面板100用于进行图像显示,可为液晶显示面板或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或者本领域人员可知的其他类型的显示面板,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功能模组500可为感光模组,感光模组用于探测环境光的强度。
示例性的,感光模组可为摄像头或光电传感器,或者本领域人员可知的其他种类的感光模组或感光元件,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感光模组包括摄像头、光电传感器和指纹识别模组中的至少一种。
示例性的,摄像头可用于拍摄画面;光电传感器可用于探测环境光的亮度,结合控制电路,实现显示装置的亮度的自反馈调节;指纹识别模组可用于根据指纹反射的光线的相对强度,实现光学指纹识别功能。此均为示例性的说明,而非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感光模组还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感光元件,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第一过孔1012的内侧壁表面可视为一个台体(其中,台体指用一个平行于锥体底面的平面去截该锥体,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的部分称为台体。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过孔1012在第一表面P1的开口可视为台体的一个底面,第一过孔1012在第二表面P2的开口可视为台体的另一个底面,这两个底面与第一过孔1012的内侧壁表面共同围成该台体的表面)的侧面表面,由该台体外部的光线照射到该台体侧面表面时,进入台体的光线朝向台体底面的方向偏转,从而,照射到第一基板101中第一过孔1012的内侧壁,并进入第一过孔1012中的光线(以L3示出)朝向第一基板101的第二表面P2一侧偏转,因此,光线背离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即该光线能从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出射,从而不形成漏光。示例性的,可通过研磨工艺形成锐角夹角α。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显示面板100包括一个第一过孔1012,且第一过孔1012在第一基板101的第一表面P1的垂直投影为椭圆形,而非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的限定。实际上,对于一个显示装置10,显示面板100可包括多个第一过孔1012,从而可以设置多个功能模组500,由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根据显示装置10的实际需求设置第一过孔1012的数量以及形状,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当显示面板100包括多个第一过孔1012时,各第一过孔1012的形状可相同,可不同,以及第一过孔1012的相对位置关系可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实际需求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每一个第一过孔1012中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功能模组500,当设置多个功能模组500时,各功能模组500的类型及其分布的相对位置可根据显示装置10的实际需求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基板101位于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第一基板101包括显示区1011和至少一个第一过孔1012,显示区围1011绕第一过孔1012设置,第一基板101包括第一表面P1和与第一表面P1相对的第二表面P2,第一表面P1为邻近显示面板100出光侧的表面,第一过孔1012在第一表面P1的开口面积S1小于第一过孔1012在第二表面P2的开口面积S2,且第一过孔1012的内侧壁与第一表面P1所呈的锐角夹角为α,其中,30°≤α<90°,可以改变由第一过孔1012内侧壁出射的光线(示例性的,图3中以L3示出)的方向,使得由第一过孔1012内侧壁出射的光线朝向背离显示面板100出光侧的方向偏移,从而可以减少传播方向指向显示面板100出光侧的光线强度,甚至使由第一过孔1012的内侧壁出射的光线完全不能由显示面板100出光侧出射,即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第一过孔1012边缘的可见漏光;同时,由于光线(图3中示例性的以L3示出)集中照射在功能模组500的侧面,从而可减少甚至消除照射到功能模组500的感光面(感光模组500的感光面通常与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位于同一侧)的光线,即减少了功能模组500检测到的漏光,从而降低了功能模组500检测到的光信号的噪声,因此增大了功能模组500检测到的光信号的信噪比,从而提高了功能模组500检测到的光信号的准确性。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解决了在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1011范围内设置第一过孔1012时,第一过孔1012边缘漏光的问题。
可选的,第一过孔1012的内侧壁与第一表面P1所呈的锐角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45°≤α≤70°。
如此设置,一方面,设置角度上限值,即锐角夹角α的最大取值为70°,可使由第一过孔1012内侧壁出射的光线朝向背离显示面板100出光侧偏移的角度较大,从而可达到较好的减少甚至避免第一过孔1012边缘漏光的效果;另一方面,设置角度下限值,即锐角夹角α的最小取值为45°,可不影响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1011的面积,确保显示面板100具有较大的可视面积,确保屏占比较大。
可选的,图4为沿图2中AB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参照图4,该显示装置10还包括遮光结构200,遮光结构200位于第一过孔1012内,且覆盖第一过孔1012的内侧壁表面。
如此设置,可使由第一基板101的上下表面(即第一表面P1和第二表面P2)反射的光线,在经过第一过孔1012的内侧壁表面后,进入遮光结构200。由于遮光结构200吸收光线的能力较强,从而,光线经过遮光结构200后,光线强度变弱或光线消失,从而有利于减少甚至消除第一过孔1012边缘漏光。
可选的,图5为沿图2中AB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参照图5,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二基板102,第二基板102与第一基板101相对设置;第二基板102包括第三表面P3及与第三表面P3相对的第四表面P4,第二基板102的第三表面P3与第一基板101的第二表面P2邻接设置,第二基板102的第四表面P4远离第一基板101的第二表面P2设置;第二基板102包括第二过孔1022,第二过孔1022的位置对应第一过孔1012的位置设置,第二过孔1022与第一过孔1012连通,共同形成一收容腔,功能模组500收容于收容腔中。
其中,第二过孔1022的位置对应第一过孔1012的位置设置,可使功能模组500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表面P1、第二表面P2、第三表面P3以及第四表面P4,且功能模组500的感光面位于与第一表面P1平行的平面内。
通过将功能模组500收容于收容腔中,可以在将显示面板100与功能模组500集成后,使得显示装置10的厚度与显示面板100的厚度一致,即不增加显示装置10的整体厚度,有利于显示装置10的轻薄化设计。
示例性的,第一基板101可为彩膜基板,第二基板102可为阵列基板。需要说明的是,彩膜基板和阵列基板的结构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任一种彩膜基板或阵列基板的结构,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也不作限定。
可选的,在第一基板101与第二基板102之间还包括液晶分子103和框胶104,其中,框胶104用于粘合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以形成容纳液晶分子103的液晶盒,液晶分子103位于该液晶盒中。
需要说明的是,此仅为显示面板100的部分结构,而非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的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液晶分子103的数量及种类可根据显示装置10的实际需求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第二过孔1022在第三表面P3的开口面积等于第一过孔1012在第二表面P2的开口面积。
如此设置,可使第二过孔1022在第三表面P3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一过孔1012在第一表面P1的开口面积,从而,由第二过孔1022的内侧壁表面出射的光线可部分被第一过孔1012的内侧壁表面遮挡,从而减少由第二过孔1012的内侧壁表面入射到第二过孔1022中的光线在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出射的几率,因此,可减少第一过孔1012边缘漏光。此外,可将第二过孔1022在第三表面P3的开口形状和面积设置为与第一过孔1012在第二表面P2的开口形状和面积完全一致,由此,可简化设计工艺,降低制作难度。
可选的,第二过孔1022在第三表面P3的开口面积等于第二过孔1022在第四表面P4的开口面积,第二过孔1022的内侧壁分别与第三表面P3和第四表面P4垂直。
其中,由于第二基板102距离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较远,则由第二过孔1022的内侧壁表面进入第二过孔1022中的光线不容易形成漏光。因此,设置第二过孔1022的内侧壁表面分别与第三表面P3和第四表面P4垂直,第一过孔1012的内侧壁表面与第一表面P1所呈的锐角夹角为α,其中,30°≤α<90°,仍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漏光。同时,仅对第一基板101中的第一过孔1012的内侧壁表面进行锐角设计,从而仅需研磨第一过孔1012的内侧壁表面,以形成锐角夹角α,因此可减少研磨时间。
可选的,图6为沿图2中AB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参照图6,第二过孔1022在第三表面P3的开口面积S3小于第二过孔1022在第四表面P4的开口面积S4,第二过孔1022的内侧壁与第三表面P3所呈的锐角夹角为β,其中,30°≤β<90°。
如此设置,可改变由第二过孔1022内侧壁出射的光线(示例性的,图6中以L4示出)的方向,使得由第二过孔1012内侧壁出射的光线朝向背离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的方向偏移,从而可以减少传播方向指向显示面板100出光侧的光线强度,甚至使由第二过孔1022内侧壁出射的光线完全不能由显示面板100出光侧出射,即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第二过孔1022边缘的光线有出光侧出射,即可减少甚至避免第二过孔1022边缘的可见漏光;同时,由于光线(图6中以L4示出)集中照射在功能模组500的侧面,从而可减少甚至消除照射到功能模组500的感光面的光线,即减少了功能模组500检测到的漏光,从而降低了功能模组500检测到的光信号的噪声,因此增大了功能模组500检测到的光信号的信噪比,从而提高了功能模组500检测到的光信号的准确性。
此外,设置角度下限值,即锐角夹角β的最小取值为30度,可不影响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1011的面积,确保显示面板100具有较大的可视面积,确保屏占比较大。
可选的,图7为沿图2中AB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参照图7,第二过孔1022在第三表面P3的开口面积S3大于第一过孔1012在第二表面P2的开口面积S2。
如此设置,可使第二过孔1022在第三表面的开口面积S3大于第一过孔1012在第一表面P1的开口面积S1较多,由此第一过孔1012的内侧壁表面对由第二过孔1022的内侧壁表面出射的光线的遮挡效果较好,从而使得由第二过孔1022的内侧壁表面入射到第二过孔中的光线在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出射的几率较小,因此,可较好的减少第一过孔1012和第二过孔1022边缘漏光。
可选的,继续参照图7,第二过孔1022在第三表面P3的开口面积等于第二过孔1022在第四表面P4的开口面积,第二过孔1022的内侧壁分别与第三表面P3和第四表面P4垂直。
其中,由于第二基板102距离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较远,则由第二过孔1022的内侧壁表面进入第二过孔1022中的光线不容易形成漏光。因此,设置第二过孔1022的内侧壁表面分别与第三表面P3和第四表面P4垂直,第二过孔1022在第三表面P3的开口面积S3大于第一过孔1012在第二表面P2的开口面积S2,第一过孔1012的内侧壁表面与第一表面P1所呈的锐角夹角为α,其中,30°≤α<90°,仍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漏光。同时,无需研磨第二基板102中第二过孔1022的内侧壁表面,因此可减少研磨时间。
可选的,图8为沿图2中AB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参照图8,第二过孔1022在第三表面P3的开口面积S3小于第二过孔1022在第四表面P4的开口面积S4,第二过孔1022的内侧壁与第三表面P3所呈的锐角夹角为γ,其中,30°≤γ<90°。
如此设置,可改变由第二过孔1022内侧壁出射的光线(示例性的,图8中以L5示出)的方向,使得由第二过孔1012内侧壁出射的光线朝向背离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的方向偏移,从而可以减少传播方向指向显示面板100出光侧的光线强度,甚至使由第二过孔1022内侧壁出射的光线完全不能由显示面板100出光侧出射,即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第二过孔1022边缘的光线由出光侧出射,即可减少甚至避免第二过孔1022边缘的可见漏光;同时,由于光线(图8中以L5示出)集中照射在功能模组500的侧面,从而可减少甚至消除照射到功能模组500的感光面的光线,即减少了功能模组500检测到的漏光,从而降低了功能模组500检测到的光信号的噪声,因此增大了功能模组500检测到的光信号的信噪比,从而提高了功能模组500检测到的光信号的准确性。
此外,设置角度下限值,即锐角夹角γ的最小取值为30度,可不影响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1011的面积,确保显示面板100具有较大的可视面积,确保屏占比较大。
可选的,图9为沿图2中AB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参照图9,γ=α;以及第二过孔1022的内侧壁的延长线与第一过孔1012的内侧壁的延长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如此设置,可将显示面板100的多层结构(包括第一基板101、第二基板102以及位于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之间的框胶104)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在显示面板100中形成台体的侧面(该台体的侧面表面由第一过孔1012的内侧壁表面、框胶104形成的过孔的内侧壁表面和第二过孔1022的内侧壁表面共同形成),可在同一研磨工艺制程中,同步形成第一过孔1012和第二过孔1022。同时,在设计该台体侧面时,仅需设置第一过孔1012在第一表面P1的位置、形状和面积,以及第二过孔1022在第四表面P4的位置、形状和面积,即可准确定位该台体侧面在整个显示面板100中的位置,因此,可降低显示面板中各过孔(包括第一过孔1012、第二过孔1022和框胶104中的过孔)的设计和制作难度。
可选的,图10为沿图2中AB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0,在图9的基础上,该显示装置10还包括遮光结构200,遮光结构200位于收容腔内,且覆盖第一过孔1012和第二过孔1022的内侧壁表面。
如此设置,可使由第一基板101的上下表面(即第一表面P1和第二表面P2)反射的光线,在经过第一过孔1012的内侧壁表面后,进入遮光结构200。同时,还可使由第二基板102的上下表面(即第三表面P3和第四表面P4)反射的光线,再经过第二过孔1022的内侧壁表面后,进入遮光结构200。由于遮光结构200吸收光线的能力较强,从而,由第一过孔1012的内侧壁表面出射的光线和由第二过孔1022的内侧壁表面出射的光线在经过遮光结构200后,光线强度均变弱或光线消失,从而有利于减少甚至消除第一过孔1012和第二过孔1022边缘漏光。
需要说明的是,该遮光结构200还可以覆盖位于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之间的其他结构的过孔的内侧壁表面。示例性的,其他结构可包括框胶104,遮光结构104还可覆盖框胶104中的过孔的内侧壁表面,从而减少光线由框胶104处出射的几率,减少甚至消除框胶104的过孔边缘漏光。
可选的,图11为沿图2中AB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1,在图9的基础上,遮光结构200可填充满功能模组500与显示面板100中的过孔的内侧壁表面之间的间隙,如此,可使显示装置10的整体结构更稳定,延长显示装置10的使用寿命。此外,还可以防止灰尘等颗粒进入功能模组500与显示面板100的过孔的内侧壁表面之间的缝隙中,从而使显示装置10保持清洁,减少显示装置10使用过程中的维护费用。
可选的,遮光结构的光密度值OD≥4。
其中,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表示被检测物吸收的光密度,是检测方法里的专有名词,检测单位用OD值表示,1OD=log(1/trans),其中,trans为被检测物的光透过率值。
其中,OD值越大,表示被检测物对光线的吸收越多。通过设置OD≥4,可增加遮光结构对光线的吸收能力,即增加遮光结构对光线的遮挡效果,较好地减少甚至避免挖孔区边缘漏光。
可选的,遮光结构的材料包括热熔胶、光敏胶、遮光泡棉和油墨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遮光结构为遮光胶带。
可选的,继续参照图11,该显示装置10还可以包括背光模组300、盖板400、第一偏光片601和第二偏光片602,其中,背光模组300设置于第二基板102远离第一基板101的一侧,第二偏光片602设置于第二基板102与背光模组300之间;盖板400设置于第一基板101远离第二基板102的一侧,第一偏光片601设置于第一基板101与盖板400之间。
其中,背光模组300和第二偏光片602的过孔的内侧壁表面可与显示面板100所在的平面垂直,由于背光模组300和第二偏光片602距离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较远,由其包括的过孔的内侧壁表面出射的光线不易由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出射,因此不易形成漏光。
其中,第一偏光片601的过孔的内侧壁表面也可与显示面板100所在的平面垂直,由于第一偏光片601的厚度相对于第一基板101的厚度而言比较小,示例性的,第一偏光片601的厚度为0.05mm-0.1mm,第一基板101的厚度为2mm-3mm,因此,第一偏光片601的过孔的内侧壁表面出射的光线几乎可以忽略,因此,第一偏光片601的过孔内侧壁表面出射的光线也不易由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出射,因此不易形成漏光。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偏光片601和第二偏光片602的过孔的内侧壁表面也可以仿照第一基板101的内侧壁表面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显示装置30可以包括手机、电脑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显示装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2)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和功能模组;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所述第一基板包括显示区和至少一个第一过孔,所述显示区围绕所述第一过孔设置;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邻近所述显示面板出光侧的表面,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第一表面的开口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第二表面的开口面积,且所述第一过孔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一表面所呈的锐角夹角为α,其中,30°≤α<90°,所述功能模组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的下方;
其中,所述功能模组为感光模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45°≤α≤7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遮光结构,所述遮光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内,且覆盖所述第一过孔的内侧壁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三表面及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的第四表面,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表面邻接设置,所述第二基板的第四表面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表面设置;
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过孔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过孔的位置设置,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过孔连通,共同形成一收容腔,所述功能模组收容于所述收容腔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第三表面的开口面积等于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第二表面的开口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第三表面的开口面积等于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第四表面的开口面积,所述第二过孔的内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第三表面的开口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第四表面的开口面积,所述第二过孔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三表面所呈的锐角夹角为β,其中,30°≤β<90°。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第三表面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第二表面的开口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第三表面的开口面积等于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第四表面的开口面积,所述第二过孔的内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第三表面的开口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第四表面的开口面积,所述第二过孔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三表面所呈的锐角夹角为γ,其中,30°≤γ<9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γ=α;以及
所述第二过孔的内侧壁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一过孔的内侧壁的延长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遮光结构,所述遮光结构位于所述收容腔内,且覆盖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二过孔的内侧壁表面。
CN201810988275.9A 2018-08-28 2018-08-28 一种显示装置 Active CN1088288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88275.9A CN108828823B (zh) 2018-08-28 2018-08-28 一种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88275.9A CN108828823B (zh) 2018-08-28 2018-08-28 一种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28823A CN108828823A (zh) 2018-11-16
CN108828823B true CN108828823B (zh) 2021-06-15

Family

ID=64150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88275.9A Active CN108828823B (zh) 2018-08-28 2018-08-28 一种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288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48586B (zh) * 2018-11-21 2022-04-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09560213B (zh) * 2018-11-30 2021-03-0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887408A (zh) * 2019-02-28 2019-06-14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终端
CN109671359B (zh) * 2019-02-28 2020-11-2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20148942A (ja) * 2019-03-14 2020-09-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CN111244323A (zh) * 2020-01-17 2020-06-05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258106A (zh) * 2020-02-19 2020-06-0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739914B (zh) * 2020-06-29 2023-04-0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691432B (zh) * 2022-09-16 2023-09-2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18964A (zh) * 2015-12-28 2017-07-0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集成式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7229148A (zh) * 2017-05-05 2017-10-0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8427228A (zh) * 2018-02-24 2018-08-21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60849B1 (ko) * 2011-03-04 2017-07-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US9864400B2 (en) * 2015-10-30 2018-01-09 Essential Products, Inc. Camera integrated into a display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18964A (zh) * 2015-12-28 2017-07-0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集成式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7229148A (zh) * 2017-05-05 2017-10-0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8427228A (zh) * 2018-02-24 2018-08-21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28823A (zh) 2018-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28823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8983469B (zh) 一种显示装置
EP3716253B1 (en) Terminal device
US11194088B2 (en) Fill-in light unit, display scre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terminal
US11300828B2 (en) Display device
CN210155481U (zh) 一种背光模组、屏下光学指纹系统、显示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08983468A (zh) 一种显示装置
KR20210126766A (ko) 카메라 조립체 및 전자 장치
CN114844967B (zh) 一种终端
CN110687710A (zh) 显示装置
WO2021087742A1 (zh)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lcd指纹识别系统和电子设备
CN111095288B (zh) 屏下光学指纹识别装置及系统、液晶显示屏
CN111066031B (zh)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lcd指纹识别系统和电子设备
CN111308784B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0458105B (zh) 指纹识别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083600A (zh) 液晶显示屏及移动终端
CN112133723A (zh) 感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1527598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240036682A1 (en)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Moisture-Insensitive Optical Touch Sensors
CN111294435B (zh) 移动终端
CN111613143A (zh) 显示装置
CN213582208U (zh) 指纹感测模块
CN214669966U (zh) 显示设备
CN111511131B (zh) 外框、终端外壳和终端
CN214202980U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