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44967B - 一种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44967B
CN114844967B CN202210521731.5A CN202210521731A CN114844967B CN 114844967 B CN114844967 B CN 114844967B CN 202210521731 A CN202210521731 A CN 202210521731A CN 114844967 B CN114844967 B CN 1148449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mbient light
terminal
light
ink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2173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44967A (zh
Inventor
李辰龙
樊轩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2173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449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449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449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449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449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01J1/02Details
    • G01J1/0271Housings; Attachments or accessories for photomet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01J1/42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 G01J1/4204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with determination of ambient ligh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7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magnify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72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projector or beamer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35Slidable or telescopic telephones, i.e. with a relative translation movement of the body parts; Telephon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other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1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sensor for measuring a physical value, e.g. temperature or mo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终端。终端包括边框、前盖、后盖、显示面板及环境光传感器,前盖和后盖分别盖设于边框的相对两侧,显示面板固定于前盖朝向后盖的一侧,显示面板的外周侧与边框的内周侧相对设置且彼此之间形成透光缝隙,环境光传感器位于边框内侧且位于显示面板朝向后盖的一侧,透光缝隙在前盖上形成第一投影,环境光传感器的感光面在前盖上形成第二投影,第一投影覆盖第二投影,前盖设有覆盖第二投影的第一油墨,环境光线能够在第一油墨中发生多次光路变换后进入感光面,以使环境光传感器经第一油墨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大于或等于30°。上述终端屏占比较高。

Description

一种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终端产品的快速发展,用户对终端产品显示效果的需求逐步提升。全面屏(即超窄边框)的外观设计已经是当前智能终端产品的潮流。
传统终端的屏幕包括前盖和显示面板。前盖包括中间的透光区域和围绕透光区域设置不透光的边缘区域。显示面板固定于透光区域,以通过透光区域进行显示。终端还包括环境光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排布在显示面板的周侧且靠近前盖的边缘区域设置。基于环境光传感器的视场角(field of view,FOV)要求,需要在边缘区域的正对环境光传感器的位置处设置一个面积较大的入光区。由于边缘区域要设置该面积较大的入光区,导致边缘区域的宽度难以减小,终端的屏占比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具有较高的屏占比。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边框、前盖、后盖、显示面板及环境光传感器。所述前盖和所述后盖分别盖设于所述边框的相对两侧。所述显示面板固定于所述前盖朝向所述后盖的一侧。所述前盖的面积大于所述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前盖上的投影完全落入所述前盖范围内。所述显示面板的外周侧与所述边框的内周侧相对设置且彼此之间形成透光缝隙。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位于所述边框内侧且位于所述显示面板朝向所述后盖的一侧。在所述终端的厚度方向(垂直于前盖的方向)上,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位于所述透光缝隙的下方,且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下方。
所述透光缝隙在所述前盖上形成第一投影。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感光面在所述前盖上形成第二投影。所述感光面用于接收外部光线。所述第一投影覆盖所述第二投影。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感光面与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终端的厚度方向上相互错开(不重叠)。所述前盖设有覆盖所述第二投影的第一油墨。环境光线能够在所述第一油墨中发生多次光路变换后进入所述感光面,以使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经所述第一油墨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大于或等于30°。所述第一油墨具有高扩散能力,通过对不同角度的环境光进行散射,进而将光照射到所述感光面,以被所述环境光传感器感测。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位于所述显示面板朝向所述后盖的一侧,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不占用所述显示面板周侧的空间,因此所述显示面板的排布空间较大,所述显示面板的外周侧与所述边框之间的距离更小,所述前盖的边缘区域的宽度较小,从而提高所述终端的显示面积,使得所述终端具有较大的屏占比(screen-to-body ratio)。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能够实现全面屏,所述终端的屏占比大于90%。
由于所述前盖设有第一油墨,所述第一油墨能够改变光线的光路方向,使得更多的环境光线经过所述第一油墨后进入所述透光缝隙,因此即使所述透光缝隙的宽度较小,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仍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油墨接收足够的环境光线,从而准确地感应所述终端所处环境的光线强度,满足其环境光强度的感测需求。
由于所述环境光传感器排布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下方,所述环境光传感器可部署于所述终端内的电路板(例如主板或副板)或柔性电路板上,因此对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器件自身尺寸规格要求较低,所述终端可适用更多型号及尺寸的环境光传感器,灵活性更高。
其中,所述透光缝隙为:整机状态中,所述显示面板的外周侧(也即边缘处)与所述边框的内周侧之间能够通过光线的缝隙。所述透光缝隙不仅能够允许光线穿过,也可以作为安全避让间隙,使得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边框之间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以降低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终端受到撞击或跌落时损伤的风险。换言之,本申请所述环境光传感器可以利用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边框之间的安全避让间隙接收光线,无需额外在所述终端内部增设透光空间,有利于满足所述终端的小体积需求,使得所述终端的成本较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终端对所述透光缝隙的宽度大小的要求是很低的,近似于无约束。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透光缝隙的宽度大于或等于0.05mm。
其中,当所述终端内部设有其他部件时,这些部件需要避开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所述感光面与所述透光缝隙之间正对空间。该正对空间连通所述透光缝隙,该正对空间在所述前盖上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二投影。
其中,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经所述第一油墨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是指:光源与所述第一油墨的某个入光区之间的第一连线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油墨时,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感测值为正对值;当光源与上述入光区之间的第二连线与所述第一连线形成某个角度时,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感测值衰减到最大值50%,则该角度为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经所述第一油墨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也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面板。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油墨覆盖所述前盖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投影,以使尽量多的环境光线经过所述第一油墨后进入所述透光缝隙。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油墨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1%。所述第一油墨的透光率越高,所述环境光传感器对外界环境光的分辨率越高,即使环境光线经过所述第一油墨处理后导致能量大幅度衰减,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仍能够可靠地进行感应,所述环境光传感器所形成的电信号所对应的环境光强是连续的,从而连续地调整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亮度,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油墨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均光层。各所述均光层中均散布有多个扩散粒子。所述均光层中由于设置有多个扩散粒子,因此进入所述均光层的光线能够达到扩散作用。其中,所述至少两层均光层可采用印刷与固化循环工艺成型,也即“印刷一层所述均光层——固化刚印刷的所述均光层——印刷下一层所述均光层——固化刚印刷的所述均光层”的循环工艺。由于各层所述均光层中的扩散粒子在空间上的分布是随机的,因此通过这种循环印刷与固化的方式,能够使不同层的所述均光层中的扩散粒子在立体空间上产生层叠结构,最终保证角度更大的入射光都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油墨中的扩散粒子扩散到所述环境光传感器可接收的程度。
其中,所述多个扩散粒子中可存在直径不同的粒子。所述扩散粒子的粒径范围为50纳米(nm)~100微米(μm)。所述扩散粒子的材料不局限于氧化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金属离子等。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前盖包括基板、所述第一油墨及第二油墨。所述第二油墨位于所述基板朝向所述后盖的表面上。所述第二油墨设有正对所述感光面的镂空区。所述镂空区与所述第二投影重叠。所述第一油墨覆盖所述镂空区。所述第二油墨的透光率小于所述第一油墨的透光率。所述第二油墨为所述前盖的外观油墨,所述前盖呈现所述第二油墨的颜色。所述第二油墨起到遮挡光线的作用。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油墨还包括颜色层。所述颜色层位于所述至少两层均光层与所述基板之间。所述颜色层的颜色与所述第二油墨的颜色相同。所述颜色层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油墨的透光率。由于所述颜色层的颜色与所述第二油墨的颜色相同,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油墨在外观上与所述第二油墨相同,以保证外观的隐藏效果。所述颜色层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油墨的透光率,使得环境光线能够进入所述第一油墨。
其中,所述颜色层的涂覆工艺可采用网版印刷等方式。
其中,所述第二油墨的颜色为黑色。则所述颜色层的颜色也可以为黑色,但是由于颜色层的透光率较高,使得所述颜色层大致呈现透明黑的颜色。其中,所述颜色层的颜色也可以随所述第二油墨的颜色变化而变化,例如蓝色、粉色、红色、紫色、白色等。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灵敏度小于等于0.0012Lux/count。本申请采用高灵敏度的所述环境光传感器。其中,高灵敏度指器件单体对外界光强的响应与传感器自身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分辨能力的衡量。其中,灵敏度“Lux/count”理解为:外界光强单位为勒克斯度(lux),模数转换器输出值无量纲为count值,如1、2、3……,即光强越强,器件模数转换器输出值(对应于前文所述电信号)越大。本申请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灵敏度可小于等于0.0012Lux/count,积分时间为100毫秒(ms),且灵敏度规格数据越小越好。
在本实施例中,即使经过所述第一油墨的环境光线的强度衰减严重,但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灵敏度足够高,因此能够可靠感测所述终端所处环境的环境光强,并且感测性能与传统环境光感测方案的感测性能持平、甚至超越传统方案,从而既满足所述终端的全面屏设计需求,也能够满足环境光强度的感测需求。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感光面包括第一感光通道和第二感光通道。所述第一感光通道包括多个第一感光单元。所述第二感光通道包括多个第二感光单元。所述多个第一感光单元和所述多个第二感光单元共同形成感光单元阵列。在所述感光单元阵列的行方向和列方向上,所述第一感光单元与所述第二感光单元交替排布。所述行方向或所述列方向与所述第一投影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所述电信号是依据所述第一感光通道和所述第二感光通道所接收光线的情况形成的,因此环境光线需要均匀地进入所述第一感光通道和所述第二感光通道。由于所述行方向或所述列方向与所述第一投影的延伸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感光单元与所述第二感光单元在所述行方向或所述列方向上交替排布,因此不论所述透光缝隙的条件如何变化(例如由于制造或组装公差引起的变化),所述第一感光通道和所述第二感光通道用于接收环境光线的实际有效面积是线性变化的,也即两者同时等幅度地增大或减小使得所述环境光传感器能够可靠地感测所述终端所处环境的光线强度。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感光面也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感光通道,在不同的缝隙条件中,各所述感光通道用于接收环境光线的实际有效面积是相等的或几乎相等的。
其中,所述感光面靠近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封装边缘。由于所述透光缝隙是靠近所述边框的,当所述感光面靠近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封装边缘时,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封装边缘靠近所述边框排布即可满足组装需求,而对所述终端的电路板的布局要求会相对较低,以提高所述终端的产品良率、降低所述终端的成本。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行方向与所述第一投影的延伸方向相同,在所述感光单元阵列中,位于同一行的所述第一感光单元和所述第二感光单元的总数量大于位于同一列的所述第一感光单元和所述第二感光单元的总数量。
或者,所述列方向与所述第一投影的延伸方向相同,在所述感光单元阵列中,位于同一列的所述第一感光单元和所述第二感光单元的总数量大于位于同一行的所述第一感光单元和所述第二感光单元的总数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感光单元阵列大致呈长条形,且长边平行于所述第一投影的延伸方向,也即所述感光单元阵列大致呈与所述第一投影平行的形态,使得所述感光单元阵列可以排布更多的感光单元,所述感光面的实际有效面积更大,有利于提高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感应能力和可靠性。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投影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油墨的尺寸大于或等于2×S×tanβ,S为所述前盖与所述感光面之间的间距,β为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器件半光强角。所述器件半光强角为所述环境光传感器本身的半光强角。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投影的延伸方向的垂直方向上,所述第一油墨的尺寸可大致等于所述第二投影的尺寸。在所述第一投影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油墨的尺寸随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器件半光强角、及所述感光面与所述前盖之间的间距变化。此时,所述第一油墨大致呈长条形,更多的环境光线能够经过所述第一油墨进入所述环境光传感器。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边框具有限位面和连接所述限位面的支撑面。所述限位面包围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前盖部分收容或全部收容于所述安装空间。所述前盖包括底面和连接于所述底面边缘的侧面。所述底面通过粘接层固接所述支撑面。所述底面大致平行于所述支撑面。所述侧面面向所述限位面。所述限位面大致相对所述支撑面侧立。
其中,所述粘接层可采用双面胶,或通过点胶成型。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透光缝隙包括正对所述感光面的感光部分。所述支撑面包括倾斜部分。所述倾斜部分位于所述限位面与所述感光部分之间。所述倾斜部分与所述限位面之间形成锐角。所述锐角小于等于60°,例如45°、50°、55°、60°。所述粘接层由液态胶水固化而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倾斜部分靠近所述感光部分设置,由于所述倾斜部分与所述限位面之间形成锐角,因此液态胶水涂布在所述支撑面上时,所述倾斜部分能够使胶水朝远离所述感光部分的方向流动,位于所述倾斜部分上的胶水不会溢出而进入所述感光部分,避免所述粘接层出现遮挡所述环境光传感器接收光路的溢胶,从而提高所述终端的产品良率。
其中,在所述透光缝隙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倾斜部分的长度大于所述感光部分的长度。此时,所述粘接层产生进入所述感光部分的溢胶的风险更低。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边框包括凸设于所述支撑面的至少两个支撑台。所述至少两个支撑台分别位于所述倾斜部分的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前盖固定至所述边框时,所述支撑台能够对所述前盖起到支撑作用,从而保证所述粘接层的粘接效果,同时避免在液态胶水未固化时,因过分挤压液态胶水而导致大量胶水渗入所述透光缝隙的感光部分,从而提高所述终端的产品良率。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侧面与所述限位面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隙中填充有黏胶件。所述黏胶件与所述粘接层通过液态透明胶水一体固化成型。环境光线能够在所述黏胶件及所述粘接层中发生多次光路变换后进入所述透光缝隙。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环境光线能够在所述黏胶件及所述粘接层中发生多次光路变换后进入所述透光缝隙,因此环境光线既可以通过所述前盖和所述第一油墨进入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也可以通过所述间隙中的所述黏胶件进入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使得所述环境光传感器能够接收更多的环境光线,提高了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感测性能。
其中,液态透明胶水固化后所形成的所述黏胶件和所述粘接层大致呈白色外观,具有一定光线扩散性能。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还包括遮光件。所述遮光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外周侧与所述边框的内周侧之间,且覆盖所述显示面板的外周侧。所述遮光件用于遮挡显示面板的光线,以降低因所述显示面板漏光而导致所述环境光传感器感测失真的风险。
其中,所述遮光件可以是所述终端的壳体部分,也可以是额外增设的采用不透光材料的结构件,也可以是所述终端内部的可遮挡光线的其他结构。
其中,所述终端在所述显示面板亮度为最高且所处环境为全暗时,所述环境光传感器所发出的电信号所对应的光强小于等于20lux。所述终端在所述显示面板亮度为最低且所处环境为全暗时,所述环境光传感器所发出的电信号所对应的光强小于等于5lux。
其中,由于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所述感光面与所述前盖之间的间距很大,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后盖之间,所述显示面板侧面泄露的光线到达所述感光面的路径异常曲折,光线在传输过程中因折射、反射等光路变化所产生的能量衰减非常显著,因此所述显示面板侧面泄露的光线对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感测结果影响较小、甚至很小,所述环境光传感器对所述显示面板亮度的耐受性较高,信噪比较高。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感光面与所述第一油墨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显示面板在垂直于所述前盖方向上的厚度。由于所述第一油墨改变了光线的光路方向,所述第一油墨能够将更多的环境光线传输至所述透光缝隙中,使位于所述透光缝隙另一侧的所述环境光传感器感测到足够的环境光线,因此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与所述前盖之间的间距不再受到严格限定,该间距可以随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发生变化,以使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下方。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还包括中板。所述中板位于所述边框的内侧且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之间。所述中板的周侧固定连接所述边框的内周侧。所述中板可以与所述边框一体成型。所述中板设有透光孔。所述透光孔连通所述透光缝隙。所述透光孔属于前述正对空间中的一部分。所述透光孔在所述前盖上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二投影。所述透光孔的位置随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位置变化,也即随所述第二投影的位置变化。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感光面在所述前盖上形成彼此间隔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投影。此时,所述环境光传感器排布在不同的位置处,能够从所述前盖的不同位置接收环境光线,通过至少两个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协同工作,有利于提高所述终端对环境光线强度的感测准确度。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前盖上形成第三投影。所述第一投影连续地环绕于所述第三投影的周边。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投影沿所述第一投影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投影的形状随所述第三投影的轮廓变化。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投影可以位于所述第一投影的任何位置,也即相对于所述第三投影具有多种位置排布关系。例如,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投影可以位于所述第三投影的相同侧,也可以位于所述第三投影的不同侧。所述第一油墨的位置随所述第二投影的位置变化。覆盖所述第二投影的所述第一油墨可以位于所述第一投影的任何位置,也即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四周的任何位置。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投影等间距排布。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油墨的数量为一个,且所述第一油墨同时覆盖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投影。例如,所述第一油墨连续地覆盖所述第一投影,则所述第一油墨同时覆盖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投影。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油墨也可覆盖部分所述第一投影,而同时覆盖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投影。
或者,所述第一油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油墨一一对应地覆盖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投影。换言之,不同的所述第二投影由不同的所述第一油墨所覆盖。当所述第二油墨的颜色包括多种颜色时,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油墨的所述颜色层的颜色随与其相近的所述第二油墨的颜色变化。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边框具有相背设置的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左侧面和所述右侧面的中心面为中轴面。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位于所述中轴面与所述左侧面之间,且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与所述中轴面之间的间距小于与所述左侧面之间的间距。也即,所述环境光传感器靠近所述中轴面设置。
一种使用环境中,所述环境光传感器部署在所述终端的顶部。另一种使用环境中,所述环境光传感器部署在所述终端的底部。此时,则所述环境光传感器靠近所述中轴面设置,以在用户握持所述终端时,降低环境光线被用户手掌遮挡而无法被所述环境光传感器感测到的风险,以提高所述终端的所述环境光传感器感测的可靠性。
其中,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位于所述中轴面与所述左侧面之间,是为考虑到用户中右手习惯的人比左右习惯的人多,以较大概率避免所述环境光传感器被遮挡的风险。
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也可以位于所述中轴面与所述右侧面之间。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边框、前盖、后盖、显示面板及环境光传感器。所述前盖和所述后盖分别盖设于所述边框的相对两侧。所述边框具有限位面和连接所述限位面的支撑面。所述限位面包围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前盖部分收容于或全部收容于所述安装空间。所述前盖包括底面和连接于所述底面边缘的侧面。所述底面通过粘接层固接所述支撑面。所述侧面通过黏胶件固接所述限位面。所述侧面与所述限位面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黏胶件填充所述缝隙。所述黏胶件与所述粘接层通过液态透明胶水一体固化成型。其中,液态透明胶水固化后所形成的所述黏胶件和所述粘接层大致呈白色外观,具有一定光线扩散性能。
所述显示面板固定于所述底面。所述显示面板的外周侧与所述边框的内周侧相对设置且彼此之间形成透光缝隙。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位于所述边框内侧且位于所述显示面板朝向所述后盖的一侧。所述透光缝隙在所述前盖上形成第一投影。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感光面在所述前盖上形成第二投影。所述第一投影覆盖所述第二投影。此时,所述感光面面向所述透光缝隙。环境光线能够在所述黏胶件及所述粘接层中发生多次光路变换后进入所述透光缝隙。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位于所述显示面板朝向所述后盖的一侧,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不占用所述显示面板周侧的空间,因此所述显示面板的排布空间较大,所述显示面板的周缘与所述边框之间的距离更小,从而提高所述终端的显示面积,使得所述终端具有较大的屏占比(screen-to-body ratio)。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能够实现全面屏,所述终端的屏占比大于90%。
由于环境光线可通过所述黏胶件及所述粘接层进入所述透光缝隙,从而被面向所述透光缝隙的所述感光面接收,因此所述环境光传感器可通过所述前盖与所述边框之间的间隙、及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边框之间的透光缝隙接收环境光线,因此即使所述前盖上没有设置用于透过环境光线的透光区,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仍能够接收足够的环境光线,从而准确地感应所述终端所处环境的光线强度,满足其环境光强度的感测需求。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透光缝隙包括正对所述感光面的感光部分。所述支撑面包括倾斜部分。所述倾斜部分位于所述限位面与所述感光部分之间。所述倾斜部分与所述限位面之间形成锐角。所述锐角小于等于60°,例如45°、50°、55°、6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倾斜部分靠近所述感光部分设置,由于所述倾斜部分与所述限位面之间形成锐角,因此液态透明胶水涂布在所述支撑面上时,所述倾斜部分能够使胶水朝远离所述感光部分的方向流动,位于所述倾斜部分上的胶水不会溢出而进入所述感光部分,避免所述粘接层出现遮挡所述环境光传感器接收光路的溢胶,从而提高所述终端的产品良率。
其中,在所述透光缝隙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倾斜部分的长度大于所述感光部分的长度。此时,所述粘接层产生进入所述感光部分的溢胶的风险更低。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边框包括凸设于所述支撑面的至少两个支撑台,所述至少两个支撑台分别位于所述倾斜部分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前盖固定至所述边框时,所述支撑台能够对所述前盖起到支撑作用,从而保证所述粘接层的粘接效果,同时避免在液态胶水未固化时,因过分挤压液态胶水而导致大量胶水渗入所述透光缝隙的感光部分,从而提高所述终端的产品良率。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黏胶件和所述粘接层中散布有多个扩散粒子。其中,所述多个扩散粒子中可存在直径不同的粒子。所述扩散粒子的粒径范围为50纳米(nm)~100微米(μm)。所述扩散粒子的材料不局限于氧化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金属离子等。所述多个扩散粒子有利于提高所述黏胶件和所述粘接层的光线扩散性能。
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提供的终端,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一部分能够相对滑动。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前述各实施例中的所述边框、所述前盖、所述后盖、所述显示面板及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相对滑动呈打开状态时,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不重叠或部分重叠。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相对滑动呈闭合状态时,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基本完全重叠,或者第二部分位于第一部分的空间内。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终端的形态。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A所示终端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A所示终端在A-A线处的部分结构的剖视面;
图4是图3中B处结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1A所示终端的部分结构在前盖上的投影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环境光传感器经第一油墨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在一种可能的实验中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实验结构的一种可能的测试结果示意图;
图9是图4中D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10是图1A所示终端的部分结构在前盖上的投影与第一油墨及第二油墨的关系示意图;
图11是光线经过至少两层均光层的光路示意图;
图12是图4中感光面与显示面板及边框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3是图1A所示终端沿E-E线处的部分结构的剖视面;
图14是图1A所示终端在环境光强测试中的一种可能的测试结果示意图一;
图15是图1A所示终端在环境光强测试中的一种可能的测试结果示意图二;
图16是图3中B处结构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放大示意图;
图17是图1A所示终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2所示边框和中板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沿F-F线处的结构的剖视面;
图20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0所示终端的部分结构在前盖上的投影示意图;
图22是图20所示终端的前盖与显示面板的组装结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0所示终端的前盖与显示面板的组装结构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1A所示终端在一种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1A所示终端在另一种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26所示终端在一种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28所示终端的部分结构在前盖上的投影示意图;
图30是图28所示终端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图28所示终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请一并参阅图1A、图2及图3,图1A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100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A所示终端100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3是图1A所示终端100在A-A线处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中以终端100处于图1A所示视角为参照进行定义,终端100的宽度方向如图1A中X方向,终端100的长度方向如图1A中Y方向,终端100的厚度方向如图2中Z方向,厚度方向Z垂直于宽度方向X和长度方向Y。
终端100例如可以是: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等。图1A所示实施例以终端100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终端100包括边框1、前盖2、后盖3、显示面板4、电池5、电路板6及环境光传感器7。边框1为一体式结构,边框1具有大致相对的两个开口。前盖2和后盖3分别盖设于边框1的相对两侧。前盖2和后盖3分别覆盖边框1的两个开口。前盖2、边框1及后盖3共同围设出整机内腔。用户使用终端100时,前盖2可面向用户,后盖3可背向用户。其中,边框1和后盖3可以一体成型。此时,边框1和后盖3可采用金属材料。或者,边框1和后盖3也可以通过组装形成一体结构。此时,边框1可采用金属材料。后盖3可采用金属材料或玻璃材料。
显示面板4收容于整机内腔。显示面板4固定于前盖2朝向后盖3的一侧。显示面板4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也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OLED)面板。显示面板4可以是触控式面板。如图1A所示,前盖2的面积大于显示面板4,显示面板4在前盖2上的投影完全落入前盖2范围内。电池5收容于整机内腔。电池5位于显示面板4与后盖3之间。电池5用于为终端100的各器件和模组提供电源。电路板6收容于整机内腔。电路板6位于显示面板4与后盖3之间。电路板6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本申请以终端100包括两个电路板6为例进行说明,两个电路板6分别位于电池5的两侧。环境光传感器7固定于电路板6。环境光传感器7位于边框1内侧且位于显示面板4朝向后盖3的一侧。也即,在终端100的厚度方向Z(垂直于前盖2的方向)上,环境光传感器7位于显示面板4与后盖3之间。电路板6上还可以设置其他元器件。
可以理解的是,在图1A、图2及图3所示实施例中,边框1为一体式结构,故而盖设于边框1两侧的前盖2及后盖3与边框1共同围设出整机内腔。
在其他实施例中,终端可以有其它形态。例如终端可以包括能够相对滑动的两部分。所述终端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一部分能够相对滑动。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其它各实施例中的边框1、前盖2、后盖3、显示面板4及环境光传感器7。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相对滑动呈打开状态时,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可以不重叠或部分重叠。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相对滑动呈闭合状态时,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基本完全重叠,或者第二部分位于第一部分的空间内。第二部分可以小于第一部分的体积,或者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体积大致相同。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终端的形态。如图1B所示,图1B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100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该终端100包括上边框1001和下边框1002,上边框1001与下边框1002之间能够相互滑动。此时,前盖2可固定于上边框1001远离下边框1002的一侧,后盖3可固定于上边框1001朝向下边框1002的一侧(图1B中由于视角关系未示出后盖3)。也即,前盖2和后盖3相背地位于上边框1001的前后两侧。前盖2、上边框1001及后盖3可共同围设出第一收容空间。显示面板4及环境光传感器7可收容于第一收容空间。并且,终端100还包括上盖板1003和下盖板(图1B中由于视角关系未示出下盖板)。上盖板1003固定在下边框1002朝向上边框1001的一侧,下盖板固定在下边框1002远离上边框1001的一侧。也即,上盖板1003和下盖板相背地位于下边框1002的前后两侧。上盖板1003和后盖3相对设置,下盖板和前盖2相背设置。上盖板1003、下边框1002及下盖板共同围设出第二收容空间。第二收容空间与第一收容空间均可用于收容终端100的内部器件。其中,终端100的第一部分包括前盖2、上边框1001、后盖3以及第一收容空间内的器件;终端100的第二部分包括上盖板1003、下边框1002、下盖板以及第二收容空间内的器件。终端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能够相对滑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上边框1001相当于其它实施例中的边框1;本实施例中的前盖2相当于其它实施例中的前盖2;本实施例中的后盖3相当于其它实施例中的后盖3。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4和环境光传感器7在终端中的位置和结构,与其它实施例中的相同,即其它各实施例中描述的结构,可以适用于本实施例中的终端。
其中,图1B中示例性地示意出可在第二收容空间中设置摄像头1004、受话器1005等器件。可在上盖板1003设置透光部1006,以使摄像头1004通过该透光部1006采集光线。可在上盖板1003上设置受话孔1007,以使受话器1005通过该受话孔1007出声。当上边框1001和下边框1002相对滑动呈打开状态时(也即图1B所示状态),透光部1006和受话孔1007相对前盖2露出。当上边框1001和下边框1002相对滑动呈闭合状态时(上边框1001的外周侧面和下边框1002的外周侧面大体齐平),透光部1006和受话孔1007相对前盖2重叠,透光部1006和受话孔1007被隐藏在终端100内部。
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6,图4是图3中B处结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1A所示终端100的部分结构在前盖2上的投影示意图;图6是图5中C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显示面板4的外周侧41与边框1的内周侧11相对设置且彼此之间形成透光缝隙10。透光缝隙10在前盖2上形成第一投影101。显示面板4在前盖2上形成第三投影42。第一投影101连续地环绕于第三投影42的周边。环境光传感器7位于边框1内侧且位于显示面板4朝向后盖3的一侧。在终端100的厚度方向Z(垂直于前盖2的方向)上,环境光传感器7位于透光缝隙10的下方,且位于显示面板4的下方。环境光传感器7的感光面71在前盖2上形成第二投影710。感光面71用于接收外部光线。第一投影101覆盖第二投影710。环境光传感器7的感光面71与显示面板4在终端100的厚度方向Z上相互错开(不重叠)。
前盖2设有覆盖第二投影710的第一油墨21。环境光线能够在第一油墨21中发生多次光路变换后进入感光面71,以使环境光传感器7经第一油墨21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α大于或等于30°。第一油墨21具有高扩散能力,通过对不同角度的环境光进行散射,进而将光照射到感光面71,以被环境光传感器7感测。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环境光传感器7位于显示面板4朝向后盖3的一侧,环境光传感器7不占用显示面板4周侧的空间,因此显示面板4的排布空间较大,显示面板4的外周侧41与边框1之间的距离更小,前盖2的边缘区域的宽度较小,从而提高终端100的显示面积,使得终端100具有较大的屏占比(screen-to-body ratio)。一种实施例中,终端100能够实现全面屏,终端100的屏占比大于90%。
由于前盖2设有第一油墨21,第一油墨21能够改变光线的光路方向,使得更多的环境光线经过第一油墨21后进入透光缝隙10,因此即使透光缝隙10的宽度较小,环境光传感器7仍能够通过第一油墨21接收足够的环境光线,从而准确地感应终端100所处环境的光线强度,满足其环境光强度的感测需求。
由于环境光传感器7排布于显示面板4的下方,环境光传感器7可部署于终端100内的电路板6(例如主板或副板)或柔性电路板上,因此对环境光传感器7的器件自身尺寸规格要求较低,终端100可适用更多型号及尺寸的环境光传感器7,灵活性更高。并且,由于透光缝隙10连续地环绕于显示面板4的周边,因此部分正对透光缝隙10的环境光传感器7可排布于终端100的多个位置。例如,环境光传感器7可排布于终端100的顶部、底部、左侧部、右侧部等,图1A所示终端100以环境光传感器7排布于终端100底部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透光缝隙10为:整机状态中,显示面板4的外周侧41(也即边缘处)与边框1的内周侧11之间能够通过光线的缝隙。透光缝隙10不仅能够允许光线穿过,也可以作为安全避让间隙,使得显示面板4与边框1之间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以降低显示面板4在终端100受到撞击或跌落时损伤的风险。换言之,本申请环境光传感器7可以利用显示面板4与边框1之间的安全避让间隙接收光线,无需额外在终端100内部增设透光空间,有利于满足终端100的小体积需求,使得终端100的成本较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100对透光缝隙10的宽度大小的要求是很低的,近似于无约束。一种实施例中,透光缝隙10的宽度大于或等于0.05mm。
其中,当终端100内部设有其他部件时,这些部件需要避开环境光传感器7的感光面71与透光缝隙10之间正对空间。该正对空间连通透光缝隙10,该正对空间在前盖2上的投影覆盖第二投影710。例如,如图2和图4所示,终端100还包括中板8。中板8的周侧固定连接边框1的内周侧11。中板8可以与边框1一体成型。中板8将整机内腔分为上下两部分,显示面板4收容于上部分,环境光传感器7、电路板6及电池5收容于下部分。也即,中板8位于边框1的内侧且位于显示面板4与环境光传感器7之间。中板8设有透光孔81。透光孔81连通透光缝隙10。透光孔81属于前述正对空间中的一部分。透光孔81在前盖2上的投影覆盖第二投影710。透光孔81的位置随环境光传感器7的位置变化,也即随第二投影710的位置变化。
其中,环境光传感器7经第一油墨21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α是指:光源与第一油墨21的某个入光区之间的第一连线大致垂直于第一油墨21时,环境光传感器7的感测值为最大值;当光源与上述入光区之间的第二连线与第一连线形成某个角度时,环境光传感器7的感测值衰减到最大值的50%,则该角度为环境光传感器7经第一油墨21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α。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环境光传感器7经第一油墨21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α在一种可能的实验中的示意图。
环境光传感器7经第一油墨21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α的实验结构包括前盖2、电路板6、环境光传感器7及挡光件91。前盖2包括基板22和形成在基板22一侧表面的第一油墨21。第一油墨21可大致呈圆形,图7所示结构所在平面垂直于第一油墨21且经过第一油墨21的中心。电路板6与前盖2相对设置。环境光传感器7位于电路板6上,且位于前盖2与电路板6之间。环境光传感器7的感光面71面向第一油墨21,且感光面71在第一油墨21上的投影落入第一油墨21的范围内。挡光件91采用不透光的材料,能够遮挡可见光。挡光件91位于电路板6与前盖2之间,且包围感光面71与第一油墨21之间的正对空间。
当光源位于第一油墨21中心入光区的正上方(光源位于P1位置处)时,光源与中心入光区之间的连线为第一连线,环境光传感器7的感测值为第一强度值,第一强度值视为最大感测值;当光源与中心入光区之间的第二连线与第一连线形成角度α(光源位于P2位置或P3位置处)时,环境光传感器7的感测值为第二强度值。当第二强度值与第一强度值的比为0.5时,角度α则为环境光传感器7经第一油墨21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α。
请参阅图8,图8是图7所示实验结构的一种可能的测试结果示意图。图8中,横坐标代表角度,其中正数对应于图7中光源位置由P1向P2方向移动时的角度α,负数对应于图7中光源位置由P1向P3方向移动时的角度α;纵坐标代表第二强度值与第一强度值的百分比。如图8所示,角度α大致等于35°时,第二强度值与第一强度值的百分比为50%,也即环境光传感器7经第一油墨21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α大约为35°。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环境光传感器7经第一油墨21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α大于或等于30°,使得环境光传感器7的实际感测效果不逊于传统的环境光感测结构。具体的:
如图4所示,由于环境光传感器7与前盖2之间距离较大,且透光缝隙10的宽度较窄,导致环境光传感器7的视场角γ很小。如果终端100没有设置第一油墨21,则只有在视场角γ范围内的光线能够经透光缝隙10被环境光传感器7接收。当终端100与光源之间的相对位置有比较小的变化时,环境光传感器7上报的感测值容易因环境光传感器7的视场角γ较小,而产生大幅度的变化,导致终端100依据感测值进行调光时,显示面板4的亮度发生明显的明暗变化,导致用户的使用体验差。
而在本实施中,通过设置第一油墨21,使得环境光传感器7经第一油墨21接收环境光线时具有半光强角α,半光强角α远大于视场角γ的一半,因此在更大角度(2α角)范围内的环境光线能够经透光缝隙10被环境光传感器7接收,环境光传感器7的感测范围不再受限于视场角γ,使得环境光传感器7具有较佳的实际感测效果。可以理解的,设置第一油墨21后,大角度(2α角)范围内的环境光线经过第一油墨21被汇聚之后,能够经过透光缝隙10被环境光传感器接收。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环境光传感器7具有器件半光强角β,器件半光强角β为环境光传感器7本身的半光强角。透光缝隙10中的光线大部分或全部落入器件半光强角β的范围内,从而被环境光传感器7有效感测到。其中,器件半光强角β所对应的光线接收平面是感光面71,环境光传感器7经第一油墨21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α所对应的光线接收平面则为第一油墨21。
可选的,环境光传感器7经第一油墨21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α大于或等于35°,以使终端100获得更佳的感测效果。
其中,通过图7所示实验还可得知,环境光传感器7在第一油墨21与感光面71之间的间距S从一个较小值(例如3毫米)变化到一个较大值(例如30毫米)的过程中的感测性能几乎不发生变化,因此环境光传感器7通过第一油墨21接收环境光线时,环境光传感器7的感光面71与第一油墨21之间的间距S的设计自由度较高,能够更好地适用于不同的终端100的组装环境中。
例如,如图4所示,感光面71与第一油墨21之间的间距大于显示面板4在垂直于前盖2方向上的厚度。由于第一油墨21改变了光线的光路方向,第一油墨21能够将更多的环境光线传输至透光缝隙10中,使位于透光缝隙10另一侧的环境光传感器7感测到足够的环境光线,因此环境光传感器7与前盖2之间的间距不再受到严格限定,该间距可以随显示面板4的厚度发生变化,以使环境光传感器7位于显示面板4的下方。
请参阅图4,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感光面71靠近环境光传感器7的封装边缘72。也即,环境光传感器7具有器件中轴面73,感光面71位于封装边缘72与器件中轴面73之间。由于透光缝隙10是靠近边框1的,当感光面71靠近环境光传感器7的封装边缘72时,环境光传感器7的封装边缘72靠近边框1排布即可满足组装需求,而对终端100的电路板6的布局要求会相对较低,以提高终端100的产品良率、降低终端100的成本。
请参阅图4,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油墨21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1%。第一油墨21的透光率越高,环境光传感器7对外界环境光的分辨率越高,即使环境光线经过第一油墨21处理后导致能量大幅度衰减,环境光传感器7仍能够可靠地进行感应,环境光传感器7所形成的电信号所对应的环境光强是连续的,从而连续地调整显示面板4的背光亮度,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一并参阅图9和图10,图9是图4中D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10是图1A所示终端100的部分结构在前盖2上的投影与第一油墨21及第二油墨23的关系示意图。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前盖2包括基板22、第一油墨21及第二油墨23。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100的部分结构在前盖2上的投影,可大致等同于在基板22朝向后盖3的表面221上投影。
第二油墨23位于基板22朝向后盖3(参阅图4)的表面221上。第二油墨23的透光率小于第一油墨21的透光率。第二油墨23为前盖2的外观油墨,前盖2呈现第二油墨23的颜色。第二油墨23起到遮挡光线的作用。第二油墨23设有正对感光面71的镂空区231。镂空区231与第二投影710重叠。
其中,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以镂空区231面积大于第二投影710、并完全覆盖第二投影710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油墨21覆盖镂空区231。图10中倾斜线覆盖的区域对应于第一油墨21所在区域。第一油墨21覆盖第二投影710。此时,第一油墨21覆盖基板22的面积大于第二投影710,以使尽量多的环境光线经过第一油墨21后进入透光缝隙10。
第二油墨23环绕第一油墨21设置。图10中格子线覆盖的区域对应于第二油墨23所在区域。第一投影101的除正对镂空区231的部分,其余部分均被第二油墨23覆盖。第二油墨23环绕第三投影42设置。基板22朝向后盖3的表面221的位于第一投影101远离第三投影42一侧的区域(该区域环绕于第一投影101的外侧),也可以被第二油墨23覆盖。
请一并参阅图9和图11,图11是光线经过至少两层均光层211的光路示意图。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油墨21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均光层211。各均光层211中均散布有多个扩散粒子212。均光层211中由于设置有多个扩散粒子212,因此进入均光层211的光线能够达到扩散作用。其中,至少两层均光层211可采用印刷与固化循环工艺成型,也即“印刷一层均光层——固化刚印刷的均光层——印刷下一层均光层——固化刚印刷的均光层”的循环工艺。由于各层均光层211中的扩散粒子212在空间上的分布是随机的,因此通过这种循环印刷与固化的方式,能够使不同层的均光层211中的扩散粒子212在立体空间上产生层叠结构,最终保证角度更大的入射光都可以通过第一油墨21中的扩散粒子212扩散到环境光传感器7可接收的程度。
其中,多个扩散粒子212中可存在直径不同的粒子。扩散粒子212的粒径范围为50纳米(nm)~100微米(μm)。扩散粒子212的材料不局限于氧化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金属离子等。
请参阅图9,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油墨21还包括颜色层213。颜色层213位于至少两层均光层211与基板22之间。颜色层213的颜色与第二油墨23的颜色相同。颜色层213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油墨23的透光率。由于颜色层213的颜色与第二油墨23的颜色相同,从而使得第一油墨21在外观上与第二油墨23相同,以保证外观的隐藏效果。颜色层213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油墨23的透光率,使得环境光线能够进入第一油墨21。
其中,颜色层213的涂覆工艺可采用网版印刷等方式。
其中,第二油墨23的颜色可以为黑色。则颜色层213的颜色也可以为黑色,但是由于颜色层213的透光率较高,使得颜色层213大致呈现透明黑的颜色。其中,颜色层213的颜色也可以随第二油墨23的颜色变化而变化,例如蓝色、粉色、红色、紫色、白色等。
请参阅图4,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环境光传感器7的灵敏度小于等于0.0012Lux/count。本申请采用高灵敏度的环境光传感器7。其中,高灵敏度指器件单体对外界光强的响应与传感器自身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分辨能力的衡量。其中,灵敏度“Lux/count”理解为:外界光强单位为勒克斯度(lux),模数转换器输出值无量纲为count值,如1、2、3……,即光强越强,器件模数转换器输出值(对应于前文电信号)越大。本申请环境光传感器7的灵敏度可小于等于0.0012Lux/count,积分时间为100毫秒(ms),且灵敏度规格数据越小越好。
在本实施例中,即使经过第一油墨21的环境光线的强度衰减严重,但环境光传感器7的灵敏度足够高,因此能够可靠感测终端100所处环境的环境光强,并且感测性能与传统环境光感测方案的感测性能持平、甚至超越传统方案,从而既满足终端100的全面屏设计需求,也能够满足环境光强度的感测需求。
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12,图12是图4中感光面71与显示面板4及边框1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感光面71包括第一感光通道711和第二感光通道712。第一感光通道711包括多个第一感光单元713(图12中倾斜线覆盖的部分)。第二感光通道712包括多个第二感光单元714(图12中空格部分)。多个第一感光单元713和多个第二感光单元714共同形成感光单元阵列715。感光单元阵列715的行方向与列方向彼此垂直。在感光单元阵列715的行方向和列方向上,第一感光单元713与第二感光单元714交替排布。感光单元阵列715的行方向或列方向与第一投影101的延伸方向相同。
其中,由于透光缝隙10环绕显示面板4设置,透光缝隙10可大致呈矩形框状,则第一投影101的延伸方向具有多个。例如,第一投影10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横向部分1011和相对地位于两个横向部分1011之间的两个纵向部分1012。横向部分101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终端100的宽度方向X,纵向部分101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终端100的长度方向Y。感光单元阵列715的行方向和与第二投影710相重叠的横向部分1011或纵向部分1012的延伸方向相同。或者,感光单元阵列715的列方向和与第二投影710相重叠的横向部分1011或纵向部分1012的延伸方向相同。
例如,本实施例中,环境光传感器7设于终端100底部,第二投影710与第一投影101的位于终端100底部的横向部分1011重叠。感光单元阵列715的行方向与第一投影101的延伸方向相同,也即与终端100的宽度方向X相同,感光阵列单元715的列方向与终端100的长度方向Y相同。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投影710与第一投影101位于终端100左侧部或右侧部的纵向部分1012重叠时,感光单元阵列715的列方向与第一投影101的延伸方向相同,也即与终端100的长度方向Y相同,感光阵列单元715的行方向与终端100的宽度方向X相同。本实施例中,定义感光阵列单元715的行方向是与终端的宽度方向X之间形成较小夹角的方向,定义感光阵列单元715的列方向是与终端的宽度方向X之间形成较大夹角的方向。其他实施例中,感光阵列单元715的行方向和列方向可以对调。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环境光传感器7的电信号是依据第一感光通道711和第二感光通道712所接收光线的情况形成的,因此环境光线需要均匀地进入第一感光通道711和第二感光通道712。由于行方向或列方向与第一投影101的延伸方向相同,且第一感光单元713与第二感光单元714在行方向或列方向上交替排布,因此不论透光缝隙10的条件如何变化(例如由于制造或组装公差引起的变化),第一感光通道711和第二感光通道712用于接收环境光线的实际有效面积是线性变化的,也即两者同时等幅度地增大或减小,使得环境光传感器7能够可靠地感测终端100所处环境的光线强度。
可选的,感光单元阵列715的行方向与第一投影101的延伸方向(例如终端100的宽度方向X)相同,在感光单元阵列715中,位于同一行的第一感光单元713和第二感光单元714的总数量大于位于同一列的第一感光单元713和第二感光单元714的总数量。
在本实施例中,感光单元阵列715大致呈长条形,且长边平行于第一投影101的延伸方向,也即感光单元阵列715大致呈与第一投影101平行的形态,使得感光单元阵列715可以排布更多的感光单元,感光面71的实际有效面积更大,有利于提高环境光传感器7的感应能力和可靠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感光单元阵列715的列方向与第一投影101的延伸方向(例如终端100的长度方向Y)相同。此时,感光面71在前盖2上所形成的第二投影710可以与第一投影101位于终端100左侧部或右侧部的纵向部分1012重叠。在感光单元阵列715中,位于同一列的第一感光单元713和第二感光单元714的总数量大于位于同一行的第一感光单元713和第二感光单元714的总数量。
在其他实施例中,感光面71也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感光通道,在不同的缝隙条件中,各感光通道用于接收环境光线的实际有效面积是相等的或几乎相等的。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13,图13是图1A所示终端100沿E-E线处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在第一投影101的延伸方向(本实施例中为终端100的宽度方向X)上,第一油墨21的尺寸大于或等于2×S×tanβ,S为前盖2与感光面71之间的间距,β为环境光传感器7的器件半光强角。器件半光强角β为环境光传感器7本身的半光强角。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投影101的延伸方向的垂直方向(即终端100的长度方向Y)上,第一油墨21的尺寸可大致等于第二投影710的尺寸。在第一投影101的延伸方向(即终端100的宽度方向X)上,第一油墨21的尺寸随环境光传感器7的器件半光强角β、及感光面71与前盖2之间的间距变化。此时,第一油墨21大致呈长条形,更多的环境光线能够经过第一油墨21进入环境光传感器7。
请一并参阅图14和图15,图14是图1A所示终端100在环境光强测试中的一种可能的测试结果示意图一,图15是图1A所示终端100在环境光强测试中的一种可能的测试结果示意图二。
图14中,横坐标代表角度,横坐标角度对应于图4中环境光线相对第一油墨21在长度方向Y方向上的角度,该角度位于YZ平面,包括YZ平面内的α;纵坐标代表实际感测值与正对感测值(光源位于正上方)的比值。图15中,横坐标代表角度,横坐标角度对应于图13中环境光线相对第一油墨21在宽度方向X上的角度,该角度位于XZ平面,包括XZ平面内的α;纵坐标代表实际感测值与正对感测值(光源位于正上方)的比值。如图14和图15所示,本申请终端100中,环境光传感器7经过经第一油墨21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α大于40°。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16,图16是图3中B处结构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放大示意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环境光传感器7的灵敏度极高,因此需要考虑环境光传感器7对显示面板4侧边漏光现象的耐受度。
图16所示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4的光线可能通过侧面泄露至透光缝隙10中。然而,由于环境光传感器7的感光面71与前盖2之间的间距很大,环境光传感器7位于显示面板4与后盖3之间,显示面板4侧面泄露的光线到达感光面71的路径异常曲折,光线在传输过程中因折射、反射等光路变化所产生的能量衰减非常显著,因此显示面板4侧面泄露的光线对环境光传感器7的感测结果影响较小、甚至很小,环境光传感器7对显示面板4亮度的耐受性较高,信噪比较高。
图4所示实施方式中,终端100还可以包括遮光件92。遮光件92位于显示面板4的外周侧41与边框1的内周侧11之间,且覆盖显示面板4的外周侧41。遮光件92用于遮挡显示面板4的光线,以降低因显示面板4漏光而导致环境光传感器7感测失真的风险。
其中,遮光件92可以是终端100的壳体部分,也可以是额外增设的采用不透光材料的结构件,也可以是终端100内部的可遮挡光线的其他结构。
其中,终端100还可以包括挡光件93。挡光件93设于电路板6上,且包围环境光传感器7设置。挡光件93能够降低终端100内的其他发光器件对环境光传感器7的感测结果的不良影响。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100满足:终端100在显示面板4亮度为最高且所处环境为全暗时,环境光传感器7所发出的电信号所对应的光强小于等于20lux。终端100在显示面板4亮度为最低且所处环境为全暗时,环境光传感器7所发出的电信号所对应的光强小于等于5lux。
当终端100开启自动调节显示面板4亮度的功能时:外界环境光强度一般需要达到3000lux,才使得显示面板4亮度到最亮。由于终端100在显示面板4亮度最高且所处环境为全暗时,环境光传感器7所发出的电信号所对应的光强小于等于20lux,20lux的数值与外界环境光强比值是很小的,因此环境光传感器7受到显示面板4侧边漏光现象的影响不会引起调光问题。
若外界环境实际照度从较亮到较低(例如5000lux至50lux)时,由于环境变暗,显示面板4也会相应调暗,此时显示面板4侧边漏光现象对环境光传感器7的影响也会变小,如此形成了显示面板4向暗调节的正反馈过程。
极限情况下,例如外界环境光直接变化到0lux,此时环境光变暗,显示面板4同步变暗。显示面板4侧边漏光现象对环境光传感器7的影响进一步变小。在一小段调节时间后,显示面板4最终也可以达到最低亮度,最终的效果仅仅是达到最低照度的时间变长了一些。
其中,在显示面板4亮度为最低、所处环境为全暗,并且环境光传感器7所发出的电信号所对应的光强不等于0(例如光强等于5lux)时,可能出现暗环境下显示面板4不能调节到最暗的问题。此时可以使用暗场校准克服该问题。例如:将终端100放置在黑暗无光的暗场环境里,设定显示面板4的背光为最暗,读取一段时间内环境光传感器7读数出现概率最大的暗场值,将该数值保存于终端100固定存储区(例如存储器中),后续在使用环境光传感器7功能时,使环境光传感器7的读数减去暗场值后再进行上报,从而达到强制报0的效果。
请一并参阅图4、图17至图19,图17是图1A所示终端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8是图2所示边框1和中板8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19是图18中沿F-F线处的结构的剖视图。其中,图17所示结构隐藏了终端100的前盖2。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边框1具有限位面12和连接限位面12的支撑面13。限位面12包围形成安装空间14。前盖2部分收容或全部收容于安装空间14。前盖2包括底面24和连接于底面24边缘的侧面25。底面24通过粘接层20固接支撑面13。底面24大致平行于支撑面13。侧面25面向限位面12。限位面12大致相对支撑面13侧立。
其中,粘接层20可采用双面胶,或通过点胶成型。
可选的,透光缝隙10包括正对感光面71的感光部分102。支撑面13包括倾斜部分131。倾斜部分131位于限位面12与感光部分102之间。倾斜部分131与限位面12之间形成锐角δ。锐角δ小于等于60°,例如45°、50°、55°、60°。粘接层20由液态胶水固化而成。
在本实施例中,倾斜部分131靠近感光部分102设置,由于倾斜部分131与限位面12之间形成锐角δ,因此液态胶水涂布在支撑面13上时,倾斜部分131能够使胶水朝远离感光部分102的方向流动,位于倾斜部分131上的胶水不会溢出而进入感光部分102,避免粘接层20出现遮挡环境光传感器7接收光路的溢胶,从而提高终端100的产品良率。
其中,在透光缝隙10的延伸方向上,倾斜部分131的长度大于感光部分102的长度。此时,粘接层20产生进入感光部分102的溢胶的风险更低。
可选的,边框1包括凸设于支撑面13的至少两个支撑台15。至少两个支撑台15分别位于倾斜部分131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在前盖2固定至边框1时,支撑台15能够对前盖2起到支撑作用,从而保证粘接层20的粘接效果。同时避免在液态胶水未固化时,因过分挤压液态胶水而导致大量胶水渗入透光缝隙10的感光部分102,从而提高终端100的产品良率。
可选的,如图4所示,侧面25与限位面12之间形成间隙。间隙中填充有黏胶件30。黏胶件30与粘接层20通过液态透明胶水一体固化成型。环境光线能够在黏胶件30及粘接层20中发生多次光路变换后进入透光缝隙10。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环境光线能够在黏胶件30及粘接层20中发生多次光路变换后进入透光缝隙10,因此环境光线既可以通过前盖2和第一油墨21进入环境光传感器7,也可以通过间隙中的黏胶件30进入环境光传感器7,使得环境光传感器7能够接收更多的环境光线,提高了环境光传感器7的感测性能。
其中,液态透明胶水固化后所形成的黏胶件30和粘接层20大致呈白色外观,具有一定光线扩散性能。
可选的,黏胶件30和粘接层20中散布有多个扩散粒子。其中,多个扩散粒子中可存在直径不同的粒子。扩散粒子的粒径范围为50纳米(nm)~100微米(μm)。扩散粒子的材料不局限于氧化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金属离子等。多个扩散粒子有利于提高黏胶件30和粘接层20的光线扩散性能。
请一并参阅图20和图21,图20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100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1是图20所示终端100的部分结构在前盖2上的投影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环境光传感器7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环境光传感器7的感光面在前盖2上形成彼此间隔的至少两个第二投影710。此时,环境光传感器7排布在不同的位置处,能够从前盖2的不同位置接收环境光线,通过至少两个环境光传感器7的协同工作,有利于提高终端100对环境光线强度的感测准确度。
其中,显示面板4在前盖2上形成第三投影42。显示面板4的外周侧与边框1的内周侧相对设置且彼此之间形成透光缝隙。透光缝隙在前盖2上形成第一投影101。第一投影101连续地环绕于第三投影42的周边。至少两个第二投影710沿第一投影10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也即,至少两个第二投影710在第一投影101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地分布于第一投影101的不同位置。一种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第二投影710等间距排布。其他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第二投影710随机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投影101的形状随第三投影42的轮廓变化。至少两个第二投影710可以位于第一投影101的任何位置,也即相对于第三投影42具有多种位置排布关系。例如,至少两个第二投影710可以位于第三投影42的相同侧,也可以位于第三投影42的不同侧,也可以均布在第三投影42的四周。
可选的,第一油墨21的位置随第二投影710的位置变化。覆盖第二投影710的第一油墨21可以位于第一投影101的任何位置,也即位于显示面板4的四周的任何位置。
请一并参阅图21和图22,图22是图20所示终端100的前盖2与显示面板4的组装结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油墨21的数量为一个,且第一油墨21同时覆盖至少两个第二投影710。例如,第一油墨21连续地覆盖第一投影101,则第一油墨21同时覆盖至少两个第二投影710。此时,第一油墨21连续地环绕显示面板4设置。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油墨21也可覆盖部分第一投影101,而同时覆盖至少两个第二投影710。
请一并参阅图21和图23,图23是图20所示终端100的前盖2与显示面板4的组装结构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油墨2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油墨21一一对应地覆盖至少两个第二投影710。换言之,不同的第二投影710由不同的第一油墨21所覆盖。当第二油墨23的颜色包括多种颜色时,至少两个第一油墨21的颜色层213的颜色随与其相近的第二油墨23的颜色变化。
请一并参阅图1A、图24及图25,图24是图1A所示终端100在一种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5是图1A所示终端100在另一种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边框1具有相背设置的左侧面16和右侧面17。用户使用终端100且前盖2面向用户时,左侧面16靠近用户左手边,右侧面17靠近用户右手边。左侧面16和右侧面17的中心面为中轴面18。环境光传感器7位于中轴面18与右侧面17之间,且环境光传感器7与中轴面18之间的间距小于与右侧面17之间的间距。也即,环境光传感器7靠近中轴面18设置。此时,与环境光传感器7的感光面71相对设置的第一油墨21的位置随环境光传感器7的位置设置,第一油墨21靠近中轴面18设置。如图24所示,用户竖屏握持终端100时,第一油墨21被用户手遮挡的几率较小,环境光传感器7能够实现感测功能。如图25所示,用户横屏握持终端100时,第一油墨21被用户手遮挡的几率较小,环境光传感器7能够实现感测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100通过使环境光传感器7靠近中轴面18设置,以在用户握持终端100时,降低环境光线被用户手掌遮挡而无法被环境光传感器7感测到的风险,以提高终端100的环境光传感器7感测的可靠性。
请一并参阅图26和图27,图26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100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7是图26所示终端100在一种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环境光传感器7位于中轴面18与左侧面16之间,且环境光传感器7与中轴面18之间的间距小于与左侧面16之间的间距。本实施例中,环境光传感器7靠近中轴面18设置,且位于终端100左侧,是为考虑到用户中右手习惯的人比左右习惯的人多,从而能够较大概率地避免与环境光传感器7对应的第一油墨21被遮挡。
请一并参阅图28至图30,图28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100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9是图28所示终端100的部分结构在前盖2上的投影示意图,图30是图28所示终端100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终端100包括边框1、前盖2、后盖3、显示面板4及环境光传感器7。前盖2和后盖3分别盖设于边框1的相对两侧。边框1具有限位面12和连接限位面12的支撑面13。限位面12包围形成安装空间14。前盖2部分收容于或全部收容于安装空间14。前盖2包括底面24和连接于底面24边缘的侧面25。底面24通过粘接层20固接支撑面13。侧面25通过黏胶件30固接限位面12。侧面25与限位面12之间形成间隙,黏胶件30填充缝隙。黏胶件30与粘接层20通过液态透明胶水一体固化成型。其中,液态透明胶水固化后所形成的黏胶件30和粘接层20大致呈白色外观,具有一定光线扩散性能。
显示面板4固定于底面24。显示面板4的外周侧41与边框1的内周侧11相对设置且彼此之间形成透光缝隙10。环境光传感器7位于边框1内侧且位于显示面板4朝向后盖3的一侧。透光缝隙10在前盖2上形成第一投影101。环境光传感器7的感光面71在前盖2上形成第二投影710。第一投影101覆盖第二投影710。此时,感光面71面向透光缝隙10。环境光线能够在黏胶件30及粘接层20中发生多次光路变换后进入透光缝隙1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环境光传感器7位于显示面板4朝向后盖3的一侧,环境光传感器7不占用显示面板4周侧的空间,因此显示面板4的排布空间较大,显示面板4的周缘与边框1之间的距离更小,从而提高终端100的显示面积,使得终端100具有较大的屏占比。一种实施例中,终端100能够实现全面屏,终端100的屏占比大于90%。
由于环境光线可通过黏胶件30及粘接层20进入透光缝隙10,从而被面向透光缝隙10的感光面71接收,因此环境光传感器7可通过前盖2与边框1之间的间隙、及显示面板4与边框1之间的透光缝隙10接收环境光线,因此即使前盖2上没有设置用于透过环境光线的透光区,环境光传感器7仍能够接收足够的环境光线,从而准确地感应终端100所处环境的光线强度,满足其环境光强度的感测需求。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本实施例中不设置第一油墨。本实施例中,前盖2包括基板22和第二油墨23,第二油墨23形成前盖2的遮光区域。第二油墨23覆盖透光缝隙10及环境光传感器7的感光面71在基板22上的投影(即第一投影101和第二投影710)。
其中,本实施例中可通过排布较多数量的环境光传感器7,以获得足够的环境光线,从而实现可靠的环境光感测。
其中,环境光传感器7的感光面71与前盖2的底面24之间的间距大于显示面板4在垂直于前盖2方向(也即终端的厚度方向Z)上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环境光线可通过黏胶件30及粘接层20进入透光缝隙10,使位于透光缝隙10另一侧的环境光传感器7感测到足够的环境光线,因此环境光传感器7与前盖2之间的间距不再受到严格限定,该间距可以随显示面板4的厚度发生变化,以使环境光传感器7位于显示面板4的下方。
由于环境光传感器7排布于显示面板4的下方,环境光传感器7可部署于终端100内的电路板(例如主板或副板)或柔性电路板上,因此对环境光传感器7的器件自身尺寸规格要求较低,终端100可适用更多型号及尺寸的环境光传感器7,灵活性更高。
请一并参阅图30和图31,图31是图28所示终端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可选的,透光缝隙10包括正对感光面71的感光部分102。支撑面13包括倾斜部分131。倾斜部分131位于限位面12与感光部分102之间。倾斜部分131与限位面12之间形成锐角δ。锐角δ小于等于60°,例如45°、50°、55°、60°。
在本实施例中,倾斜部分131靠近感光部分102设置,由于倾斜部分131与限位面12之间形成锐角δ,因此液态透明胶水涂布在支撑面13上时,倾斜部分131能够使胶水朝远离感光部分102的方向流动,位于倾斜部分131上的胶水不会溢出而进入感光部分102,避免粘接层20出现遮挡环境光传感器7接收光路的溢胶,从而提高终端100的产品良率。
其中,在透光缝隙10的延伸方向上,倾斜部分131的长度大于感光部分102的长度。此时,粘接层20产生进入感光部分102的溢胶的风险更低。
其中,边框1包括凸设于支撑面13的至少两个支撑台15,至少两个支撑台15分别位于倾斜部分131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在前盖2固定至边框1时,支撑台15能够对前盖2起到支撑作用,从而保证粘接层20的粘接效果,同时避免在液态胶水未固化时,因过分挤压液态胶水而导致大量胶水渗入透光缝隙10的感光部分102,从而提高终端100的产品良率。
其中,黏胶件30和粘接层20中散布有多个扩散粒子。其中,多个扩散粒子中可存在直径不同的粒子。扩散粒子的粒径范围为50纳米(nm)~100微米(μm)。扩散粒子的材料不局限于氧化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金属离子等。多个扩散粒子有利于提高黏胶件30和粘接层20的光线扩散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边框、前盖、后盖、显示面板及环境光传感器,所述前盖和所述后盖分别盖设于所述边框的相对两侧,所述显示面板固定于所述前盖朝向所述后盖的一侧,所述显示面板的外周侧与所述边框的内周侧相对设置且彼此之间形成透光缝隙,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位于所述边框内侧且位于所述显示面板朝向所述后盖的一侧,在所述终端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位于所述透光缝隙的下方,并且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感光面与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终端的厚度方向上相互错开;所述透光缝隙在所述前盖上形成第一投影,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感光面在所述前盖上形成第二投影,所述第一投影覆盖所述第二投影,所述前盖设有覆盖所述第二投影的第一油墨,在所述终端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感光面与所述第一油墨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显示面板在垂直于所述前盖方向上的厚度,环境光线能够在所述第一油墨中发生多次光路变换后进入所述感光面,以使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经所述第一油墨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大于或等于3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墨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1%。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墨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均光层,各所述均光层中均散布有多个扩散粒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包括基板、所述第一油墨及第二油墨,所述第二油墨位于所述基板朝向所述后盖的表面上,所述第二油墨设有正对所述感光面的镂空区,所述第一油墨覆盖所述镂空区,所述第二油墨的透光率小于所述第一油墨的透光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墨还包括颜色层,所述颜色层位于所述至少两层均光层与所述基板之间,所述颜色层的颜色与所述第二油墨的颜色相同,所述颜色层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油墨的透光率。
6.如权利要求1、2、4以及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灵敏度小于或等于0.0012Lux/count。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面包括第一感光通道和第二感光通道;
所述第一感光通道包括多个第一感光单元,所述第二感光通道包括多个第二感光单元;
所述多个第一感光单元和所述多个第二感光单元共同形成感光单元阵列;
在所述感光单元阵列的行方向和列方向上,所述第一感光单元与所述第二感光单元交替排布,所述行方向或所述列方向与所述第一投影的延伸方向相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方向与所述第一投影的延伸方向相同,在所述感光单元阵列中,位于同一行的所述第一感光单元和所述第二感光单元的总数量大于位于同一列的所述第一感光单元和所述第二感光单元的总数量;或者
所述列方向与所述第一投影的延伸方向相同,在所述感光单元阵列中,位于同一列的所述第一感光单元和所述第二感光单元的总数量大于位于同一行的所述第一感光单元和所述第二感光单元的总数量。
9.如权利要求1、2、4以及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投影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油墨的尺寸大于或等于2×S×tanβ,S为所述前盖与所述感光面之间的间距,β为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器件半光强角。
10.如权利要求1、2、4以及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还包括遮光件,所述遮光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外周侧与所述边框的内周侧之间,且覆盖所述显示面板的外周侧。
11.如权利要求1、2、4以及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具有限位面和连接所述限位面的支撑面,所述限位面包围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前盖部分收容或全部收容于所述安装空间,所述前盖包括底面和连接于所述底面边缘的侧面,所述底面通过粘接层固接所述支撑面,所述侧面面向所述限位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缝隙包括正对所述第一油墨的感光部分,所述支撑面包括倾斜部分,所述倾斜部分位于所述限位面与所述感光部分之间,所述倾斜部分与所述限位面之间形成锐角,所述粘接层由液态胶水固化而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包括凸设于所述支撑面的至少两个支撑台,所述至少两个支撑台分别位于所述倾斜部分的两侧。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与所述限位面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隙中填充有黏胶件,所述黏胶件与所述粘接层通过液态透明胶水一体固化成型,环境光线能够在所述黏胶件及所述粘接层中发生多次光路变换后进入所述透光缝隙。
15.如权利要求1、2、4以及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还包括中板,所述中板位于所述边框的内侧且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之间,所述中板设有透光孔,所述透光孔在所述前盖上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二投影。
16.如权利要求1、2、4以及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感光面在所述前盖上形成彼此间隔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投影。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前盖上形成第三投影,所述第一投影连续地环绕于所述第三投影的周边,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投影沿所述第一投影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投影等间距排布。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油墨的数量为一个,且所述第一油墨同时覆盖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投影;或者
所述第一油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油墨一一对应地覆盖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投影。
20.如权利要求1、2、4以及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具有相背设置的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左侧面和所述右侧面的中心面为中轴面,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位于所述中轴面与所述左侧面之间,且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与所述中轴面之间的间距小于与所述左侧面之间的间距。
CN202210521731.5A 2018-07-16 2018-09-29 一种终端 Active CN1148449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21731.5A CN114844967B (zh) 2018-07-16 2018-09-29 一种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79191 2018-07-16
CN2018107791914 2018-07-16
CN201880073666.6A CN111345013B (zh) 2018-07-16 2018-09-29 一种终端
CN202210521731.5A CN114844967B (zh) 2018-07-16 2018-09-29 一种终端
PCT/CN2018/108548 WO2020015196A1 (zh) 2018-07-16 2018-09-29 一种终端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3666.6A Division CN111345013B (zh) 2018-07-16 2018-09-29 一种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44967A CN114844967A (zh) 2022-08-02
CN114844967B true CN114844967B (zh) 2023-04-07

Family

ID=68816118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06795.0U Active CN209805867U (zh) 2018-07-16 2018-09-29 一种终端
CN202210521731.5A Active CN114844967B (zh) 2018-07-16 2018-09-29 一种终端
CN201880073666.6A Active CN111345013B (zh) 2018-07-16 2018-09-29 一种终端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06795.0U Active CN209805867U (zh) 2018-07-16 2018-09-29 一种终端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3666.6A Active CN111345013B (zh) 2018-07-16 2018-09-29 一种终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66262B2 (zh)
EP (1) EP3813341B1 (zh)
CN (3) CN209805867U (zh)
WO (1) WO20200151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805867U (zh) 2018-07-16 2019-12-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
CN112673610B (zh) * 2019-07-31 2023-05-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
CN111147633B (zh) * 2019-12-24 2021-07-0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11245986A (zh) * 2020-01-19 2020-06-05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距离传感器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13259506A (zh) * 2020-02-10 2021-08-1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感光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1785230B (zh) * 2020-06-22 2022-07-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亮度调节方法及终端、存储介质
CN115604377A (zh) * 2021-07-08 2023-01-1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Cn) 终端设备
CN115705788A (zh) * 2021-08-10 2023-02-1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具有环境光检测功能的终端设备和环境光检测方法
US11762500B1 (en) * 2022-05-20 2023-09-19 Apple Inc. Proximity detection for touch input devices
CN114973992A (zh) * 2022-05-23 2022-08-30 南京阿德庞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4k图像超高清显示设备
CN117129078A (zh) * 2023-04-04 2023-11-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18506A1 (en) * 2010-08-11 2012-02-15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sensor assembly
CN106644061A (zh) * 2016-12-12 2017-05-10 华为机器有限公司 环境光检测系统
CN107886927A (zh) * 2017-11-22 2018-04-0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7945661A (zh) * 2017-11-22 2018-04-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
CN207530869U (zh) * 2017-11-06 2018-06-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22672B1 (ko) * 2010-01-13 2018-01-26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컴파니 점탄성 도광체를 구비한 조명 장치
CN103731518B (zh) * 2012-10-15 2017-04-26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增加光传感器接收角度的方法、结构及手持终端
US10490160B2 (en) 2016-09-22 2019-11-26 Apple Inc. Light sensor with spectral sensing and color matching function channels
CN107748461A (zh) 2017-11-28 2018-03-0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组件、移动终端及显示屏组件加工方法
CN108055367A (zh) 2017-12-14 2018-05-1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面盖组件、显示模组和移动终端
CN209805867U (zh) 2018-07-16 2019-12-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18506A1 (en) * 2010-08-11 2012-02-15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sensor assembly
CN106644061A (zh) * 2016-12-12 2017-05-10 华为机器有限公司 环境光检测系统
CN207530869U (zh) * 2017-11-06 2018-06-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07886927A (zh) * 2017-11-22 2018-04-0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7945661A (zh) * 2017-11-22 2018-04-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05867U (zh) 2019-12-17
CN114844967A (zh) 2022-08-02
US11966262B2 (en) 2024-04-23
CN111345013B (zh) 2022-05-27
EP3813341A1 (en) 2021-04-28
WO2020015196A1 (zh) 2020-01-23
EP3813341A4 (en) 2021-08-11
CN111345013A (zh) 2020-06-26
EP3813341B1 (en) 2022-04-20
US20210271295A1 (en) 2021-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844967B (zh) 一种终端
US11373430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399280B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9891098B2 (en) Diffuser and filter structures for light sensors
CN108983468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8828823B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9016919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211656236U (zh)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08317436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3777832B (zh)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08989501B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12686216A (zh) 感测手指生物特征的光学感测装置及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US11682367B2 (en)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light sensor modules overlapped by displays
CN210123563U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0668383U (zh)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2736111A (zh) 屏幕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510522A (zh) 屏幕边框、显示屏模组和终端
CN111294435B (zh) 移动终端
CN110138931B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11885229A (zh) 电子设备和显示屏组件
CN111083253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4669966U (zh) 显示设备
CN112767850B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1511131B (zh) 外框、终端外壳和终端
CN220672603U (zh) 一种MiniLED灯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7148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